幽默的鬼故事初中(精选7篇)
幽默的鬼故事初中 篇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没有和尚,有个老道。
和尚哪儿去了?庙里怎么住着老道?和尚外出化缘去了,老道替和尚看庙。和尚临走时对老道说:“最近山上不太安静,夜里总有响动,你要是没什么事晚上就不要出来。”老道也是懂些法术的,拍着胸脯说:“没什么的!你尽管放心去,真有鬼怪现身,有它好瞧的。”和尚看看老道,还是不太放心地走了。
老道一个人呆在山上无聊,就下山去找朋友喝酒聊天。刚出庙门,就见山下来了一人,到跟前一看,认识,是朋友丁大胆。就问他干什么去?丁大胆说村里死了人,想请和尚去超度。老道说:“正好,我闲着无事,我去给他做法事,一来解了无聊,二来也挣几个钱花。只是山上的庙没人看了,怕和尚回来埋怨。”丁大胆说:“这事交给我好了,你去做法事我看庙。”
老道为朋友着想,把和尚对自己说的话对丁大胆说了一遍。丁大胆笑了,嘲笑老道说:“出家人还怕鬼神,让人笑话。”还说:“真有女鬼就抓了做老婆。”老道见丁大胆不信邪,摇着头走了。
丁大胆还真是大胆,这些年村里庄外就没什么让他害怕的。他雄赳赳气昂昂走进庙里,先不去找住的地方,却把庙里庙外看个遍,要说这座庙,丁大胆小时候也来过几回,知道里面供的是山神爷,有一回还偷着把山神爷的胡子揪下来几根,拿回家显摆,让他爸好顿打,把胡子又还了回去。那时他才八岁,挨了打心里气恨,总想着啥时一把火烧了这庙。
今天,丁大胆故地重游又想起这回事,就又跑到山神爷那儿,仰着脸看,见山神爷老了许多。这些年庙里香火不盛,和尚也没钱修缮,山神爷脸上身上许多地方都掉皮脱漆了,露出了土胎,显得破旧不堪。丁大胆心里好笑,心说:就这么个泥土做的东西,怎么会引得那么多人顶礼膜拜?就跳上神台,伸手又要去揪山神的胡子,手还没有伸到山神嘴边,脚下突然传来“吱呀呀”一阵怪响,神台歪扭了,他在上面站不住,一个跟头栽下来。还好,掉到下面的垫子上,没有摔伤。
丁大胆想:难道真的是山神爷显灵了?他不信,起来看了看,笑了:我说么,哪有什么鬼神哪?都是人自己吓自己。神台的一条腿糟朽了,被他一踩就折了。丁大胆怕老道和尚回来埋怨,就找了根木棍临时支上,放下幔子看不出什么。
天黑下来了,丁大胆白天在村里死人那家忙了一天,现在有些困乏,就找了间屋子睡下了。谁知,刚睡到半夜时分,就听外面树林里有人“呜呜”地哭,接着迷迷糊糊地觉着有人推他,说:“快起来,好朋友来了你还睡觉?”丁大胆眼睛似睁非睁地问:“你谁呀?你来了我还不能睡觉了?”那人继续推他,弄得他不得不睁开了眼睛,这一看不得了:这不是昨天晚上刚死的刘大叔吗?可不是他么,丁大胆给他穿的衣服,平时又总见面,哪会认错?就问:“刘叔,你都死了,不好好在灵床上躺着,跑这来干啥?”刘大叔说:“大胆,你仔细听听,我不是你刘叔,我是东明啊!”
丁大胆听出来了:那声音确是好朋友李东明,可是,他再瞅瞅,面前站着的还是刘大叔,就说:“我不管你是刘叔还是东明,你俩都死了,还来这干啥?”就听刘大叔说:“大胆,我真的是东明,这次找你有急事,我的尸体早几年就被火化了,没办法只好借了刘叔的来见你。”丁大胆是个热肠热肚人,朋友有事从来不推托的,就问他有什么事。东明说他的儿子明天就要死了,他想让丁大胆救救他儿子。
丁大胆就问怎么回事。东明说他晚上和刘大叔喝酒时,刘大叔说:“东明,你还记得村东水汪子淹死的老张吧?”东明说记得。刘大叔羡慕地说:“那小子真有福气,才淹死两年就能托生了。”
东明一时好奇,问刘大叔,不知抓了哪个倒霉蛋替他。刘大叔说,他也是听来的,听说是个叫水生的学生娃,明天中午要在那片水汪子里洗澡。东明一听就急了,他的儿子就叫水生。可是,他是鬼,又干不了人的事。就想起好朋友丁大胆来,刚好听到给刘大叔做法事的老道说为了给刘大叔做法事,找了丁大胆给和尚看庙。这么着,东明就借了刘大叔的身体找到庙里来了。
丁大胆听明白了,说:“你是要我拦着你儿子,不让他下水是不是?”东明连说:“是呀、是呀!”丁大胆说:“这没问题。别说是好朋友的儿子,就是素不相识的人该救也得救!”东明见事有了着落,起身要走,说是得把刘大叔的身体还回去。还说事办成了有丁大胆的好处,惹得丁大胆老不高兴:“我丁大胆从来做事凭良心,不管有没有好处!”东明要走,丁大胆起身送,哪曾想,一脚踩空跌到地上,这才知道刚刚做了个梦。丁大胆从地上爬起来心里笑:我说么,世上哪有什么鬼神?明明是个梦!正扑打身上的土,一抬头,黑蒙蒙的见眼前站着个人,眼睛木木地盯着他看。丁大胆吓了一跳,他认出来那人正是刘大叔!
幽默的鬼故事初中 篇2
左琴科的幽默讽刺小说取材均来自熟悉的日常生活范围内, 没有罕见的例外, 没有猎奇的涉险, 而作家所表现的也是生活中灰暗面和人性的不完美。仔细阅读左琴科二十年代的幽默讽刺小说, 我们不难发现, 作家始终将眼光牢牢锁定在一处, 即关注新社会条件下的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注革命后社会卑微小人物的庸常人生。作家似乎想从这被很多人忽视的、或者不屑一顾的现象中看出特别的意蕴, 试图在庸常的故事中直观的披露人性的可笑, 揭示人性的可悲, 这也是左琴科小说的庸常故事世界所营造出的、在当时独具特色的艺术世界。
左琴科笔下的庸常故事之所以可笑, 就在于它们不是基于生活中不可能见到或者很难见到的离奇怪诞, 而是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别具一格的敏感, 善于抓住违背一般正常人的生活规律而出现的一些不协调、不和谐、反常、变态、巧合、误会等违反生活常规的现象和行为。生活中并不缺少幽默, 只不过作家钟爱描写的庸常故事侧重表现的是小人物, 也是普通人身上的具有的人性弱点, 如贪财、小气、算计、懒散等。每一个庸常故事描写的虽然是日常生活的某一面, 但却包容了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人性陋习。
小说《贫困》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革命后很多家庭都用电灯取代了煤油灯, 本来是件好事, 既省钱又亮堂, 但女房东用了几天电灯就再也无法容忍。原先时候, 点上一盏小油灯, 屋里什么也看不清楚。现在点了电灯, 再一瞧, 这一只破鞋, 那糊墙纸七零八落, 沙发弹簧戳了出来, 面子破破烂烂, 简直一片狼藉。女房东再也受不了这电灯底下寒颤的日子, 干脆掐断了电线, 任凭邻居怎么劝也不肯用回电灯。
小说《经济核算》的主人公做会计工作, 十分精明, 过节的时候在家举行了一场家宴, 正当大伙在桌前举起勺子准备用餐时, 会计开始了自己的本行—核算成本, 第一道菜每人摊多少, 第二道菜, 第三道菜……连调料芥末面也给核了一个卢布。结果吓得客人纷纷逃走。
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敏锐的洞析和恰到好处的引导, 在一篇短短的小品文中内含着作者的别具用心。乍看起来, 左琴科的作品中的这些人物, 思想平庸, 行为猥琐, 既没有理想, 也没有纯洁的心灵, 他们有的只是庸常琐碎的私心杂念。仔细回想, 作品人物的利益诉求, 其实是人的物欲本能派生出来的, 而人类追求名利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些人想要得到的是微不足道的小利益, 原本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这个本能在他们身上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同一性, 不论环境如何改变或置于何种情势之下, 本能都会使他们付出常人无法想象、无法认同的代价。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常常是违背逻辑到令人发笑的地步, 但他们却以为是天经地义。他们用这种方法支配自己, 同时算计别人, 揣度社会。他们有时会甚至可以称之为疯狂的, 疯狂到理性倒错, 所以他们说话做事的表现就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们自己, 他们一味按照自己的一些想法顾自生活, 因而制造出许多可笑的事实, 引发现象和高度理性现实法则之间不连续的矛盾, 构成一个现实而又非现实的喜剧的艺术王国。于是, 锁定这样的庸常, 自然就扣住了人性弱点的可笑。
我们已经了解, 左琴科扣住人性弱点的表达手段并不是以奇异为噱头, 而是庸常的故事, 叙述对象无非一些日常琐事,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虽各有特点, 但性格相差只在几微之间, 故写作起来只要稍加错落, 便成一篇篇流水的小文章。左琴科很少对人物进行滑稽搞笑的、从头到脚的勾勒描写, 他用传统的喜剧手法, 将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细节浓缩聚焦, 然后夸张放大, 在人物的不协调或不和谐的思维或行为上大做文章。这样一来, 喜剧的效果便立刻凸显出来了。此外, 细读起来, 让人感觉它们绝不背离真实的生活, 使人感觉那样的人和事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譬如小说《一只杯子》。镇上的一个油漆匠病死了, “我”应遗孀的邀请去参加亡宴, 期间不小心将茶杯碰出了个裂纹, 在死者弟弟不断挑事下, 女主人将“我”告上法庭。法庭判处赔偿20戈比, 当“我”拿回那只赔付的杯子时, 却发现杯子上有三道故意新增的裂纹, “我”决心跟他们闹个没完, 继续闹到法庭去。故事结束。
一只杯子引出官司本身已是夸张, 何况是贫穷到亡宴只能请客人喝茶的一户人家的一个杯子!第一次上法庭已是稀奇事, 反复两次更是荒唐。正如之前我们提到的, 作家并不喜欢通过对人物进行充满喜剧意味的描绘, 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语言, 使读者去感受这个人物, 当读者心里这个人物的形象一点点构建起来的时候, 下一步自然会思考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动机目的等, 作家讲故事的真正内涵便达成了。
庸常故事的最大好处是, 能够更直接的指向人性而不仅仅是世相。梁实秋在评论老舍的幽默作品时曾说“小说不可以没有故事, 但绝对不能总是在讲故事。最上乘的艺术手段是凭借一段故事来发挥作者对人性的描写”。
左琴科这些可笑的庸常故事好像有一个模式, 故事的主人公都遭受了希望破灭、生活羁绊等不如意的结局。楚科夫斯基回忆左琴科时曾谈到左琴科作品中的乐与忧的关系, 以此分析左琴科幽默的构成。他认为, 左琴科的小说总是欢乐与忧伤结伴, 而这种复杂的感情实质上就应该是幽默了。
醇厚幽默的小城故事 篇3
一、紧贴现实的底层书写
《办事处》是一部紧贴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是小城中几个小人物的生活命运。作品紧紧抓住当今每个人都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来书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小县城中的彭玉蓉想让他丈夫七老板的房地产事业到龙鳞地区的县级市——龙鳞城去发展,而设法调入了寒陵县驻龙鳞的办事处,几个农村青年男女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也先后通过办事处来到小城中。他们为了自己能够在这个城市中站稳脚跟,从此离开闭塞落后的乡村,分别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空间里努力奋斗,演绎了一部甜酸苦辣、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
我们说这部小说是一部紧贴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就在于它所描写的生活故事正是当下现实中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在彭玉蓉的生活故事中,曾经发生了她与刘达夫抢功,试图取代刘达夫办事处主任位置的一系列行为,似乎有点像官场小说中的矛盾斗争,其实彭玉蓉这样做的目的,并非真正要在政治上有多大的发展。从小说对她所进行的一系列描写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以丈夫的事业为中心,围着丈夫转的传统色彩很浓的妇女。她十分忠于她的丈夫,很满意她的丈夫,也生怕失去她的丈夫。她想方设法到龙鳞城当这个充其量算个股级(还不能名正言顺,因为连编制都没有)的办事处副主任,只是为了在龙鳞城找到一个作为丈夫事业发展的支点;而且她一到龙鳞城,压根就没有管办事处的事,只是一个挂着办事处副主任招牌的七老板公司的专职秘书。她全力筹办的“寒陵乡友联谊会”,也是她丈夫交代她打造的今后自家公司的关系网络和发展平台。她想要争得这个办事处的主任,目的也只是想能更自由、更充分地利用办事处这个合法平台来为丈夫的公司服务。彭玉蓉虽然想当办事处主任,但刘达夫根本就无意于保这个办事处主任的座位,因为刘达夫在被安排当这个办事处主任时,曾经气得“骂冲天娘”。刘达夫虽然有一点点功利思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成绩,得到领导的重视,也不过是想在自己退休以前能够争取到正科级的级別。而且书中也没有谁对他转正科级构成威胁,即便是王中书也没有与刘达夫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哪怕彭玉蓉与刘达夫的矛盾再多,也谈不上官场斗争。这部小说只是对小城中下层小人物为了生存与发展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的真实描写。其他像娥姐、庚先生、四铁匠等人物就更谈不上与官场有什么瓜葛了,他们更是一些无权势地位。在小城中为了生存与立足苦苦挣扎的下层人物。小说中的生活描写似乎有些新写实小说的特点,有时让人觉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纪实,作品中所描写的一切和我们身边的生活差不多具有原生态般的相似性。但是,我们细加比较就会发现《事处》中的人物不像新写实小说中的那类人物一样毫无进取之心,对现实生活只是认同和无奈,他们充满了进取心和依靠自己不息的努力去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与行动。他们不是“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也不是有人说的“你惟一要做的便是人家怎么活,你便怎么活,叫你怎么过,你就怎么过”。他们有良知、有原则、有自己的追求与理想,虽处于下层社会生活的艰难之中,却从未丧失进取、拼搏的勇气。这些人物的人生之路正是近十几年中进城的农民工中大部分人命运的缩影。这些人现在可能还只能算在城市中生活的准城市人口,但可以断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是不会再回到乡村中去的,随着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他们终将成为城市的市民。小说中描写刻画的人物确实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性、代表性;是从现实主义的原则出发,对当下现实中小人物的人生命运的真实反映和生动的当代书写。
二、乡情浓郁的小城叙事
《办事处》叙说的是一串乡情浓郁的小城故事。近些年来文学评论界提出了一个“小城文学”的概念,主要是对介乎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小城生活题材进行书写的文学的界定,这种界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小城生活确实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乡村,也不同于现代都市的生活。它较多地保留了乡土文化中的许多深层痕迹,又有趋向现代都市文明的某些表层色彩。有些学者将小城生活的这种特征概括为:小城“‘隐于都市之‘显,‘显于乡村之‘隐”,在这样的地域空间中形成的川、城生活文化就必然地带上乡村传统与都市现代的双重二向性特征。《办事处》中所书写的生活正充分地反映了龙鳞城生活文化的这种双重二向性特征。
首先,小说中充分体现了一种传统深厚的故里乡情的文化情结。彭玉蓉一到龙鳞城,她丈夫七老板就交待她以办事处的名义抓紧编一部《寒陵乡友通讯录》,并且说龙鳞地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搞了这样的乡友联谊会。这正是传统的重乡情、乡结的传统农业文化——乡村文化因素在城市的一种表现。乡友会之类的团体,都是由乡村、小镇、小城在大都市组织起来的,是传统的乡村文化向城市(包括现代大都市)的一种主动渗透,却并不是城市现代文化中所固有的东西。以传统的乡情关系来编织关系网,其目的就是用以应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激烈竞争。以这种“软实力”来对抗现代科技文化中凭借人才、管理、资本、技术、工艺、质量等“硬实力”的竞争。这正是社会现实中在科技、管理、技术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一方,在竞争中胜过在以上方面具有优势的对手的重要方略。当然,在竞争中软、硬实力都是实力。都是制胜的因素。运用这种方略,从积极意义方面来看,是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己方的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但是从消极方面来看,也是传统的“人和”文化在竞争中的一种并不正常的发挥。
文玉均怀孕以后,刘达夫对事件的处理过程也显露了乡情文化的因素,他在劝文玉均息事宁人、大事化小时,首先就以妇女的传统名节观来劝导她,因为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名节对女人来说是叫牛最大的事。他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说:“我也不说你是第三者,第三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我只讲你今后还要嫁人的呢,文玉均啊文玉均!”然后刘达夫就以“哥兄”名义来与文玉均拉近距离,表现出同乡人的体贴,再又做出一副为同乡人打抱不平的姿态说:“好呵,欺到我们寒陵的妹砣身上来了,打狗都还要看主人呢,我坚决不答应!”这些话语正是乡村中遇到不平之事时常说的。
作品中还描写了彭玉蓉与电业局彭局长对族谱,拉关系;几个同乡的男女青年之间的特別紧密的互帮互助;四铁匠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张阿姨相信自己的梦缘等等,都充分表现出了乡情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在
小城中的浓重影子。
现代大都市的人际关系往往具有非常突出的商业文化色彩,以利益为准则,相对而言比较淡薄人情关系这类传统文化因素。但是在这座小城中生活的人们却不是这样。如曾在庚先生家寄居过的知青春叔,一直牢记着自己当知青时,在十分困难的境况中吃过庚先生家的红薯,尽管春叔自己已经下岗,在城市中生活很困难,家里的房子既十分破旧,也非常窄小,身子都转不开,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春叔也为庚先生安排了一个白天折起,晚上铺开的栖身之所,还让庚先生在他家吃饭。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思想的充分表现。总之《办事处》中的龙鳞城没有现代大都市文化的多少影子;而乡土文化的因素在这座小城中却触目皆是。
然而,龙鳞到底也还是一座小城市,不仅较之乡村不同,也与寒陵县的城关镇有明显区别,这正如小说第二节中写到的:“瘦死的骆驼的确比马大……不讲别的,龙鳞的街道就比寒陵的街道宽了好多,街道上跑的汽车。也不像寒陵尽是一些国产车。寒陵办运动会只能在县一中的操场里办,龙鳞就专门修有体育公园……足球场上种的草,据说都是外国进口的。”这里也有自称为四星级的飞天宾馆,还有正在建设的龙鳞广场,广场附近已经破土动工的地区广播电视大厦,以及广场四周计划修建的几座十四层以上的大厦。随着这一广场和这些大厦的建成,繁荣的现代购物商场、较为先进的城市设施也将在这座小城中落脚,现代都市的不少物化因素都会在龙鳞这座小城中有所显现。
作者正是以对乡土文化传统的浓重影子与现代都市某些因素的综合反映,构建了龙鳞城介乎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地域文化空间和它小城性生活的文化风景。
三、周立波似的幽默风格
在这部小说的封底内折页上载有刘绍棠先生对作者的评价,其中说作者“创作上深受沈从文的影响”。虽然如此,我们却认为至少在这部小说中使人感觉到作者受周立波小说创作风格的影响更加明显。这是一部具有《山乡巨变》似的幽默风格的小说。这种幽默在作品的小城故事中,在作品的人物言行中,在作者的叙事语言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小说中所叙述的生活故事,从总体上来说具有一种幽默轻松的特征。无论是娥姐——庚先生的故事,夏小丽——罗海军的故事,四铁匠——曼曼姐的故事,甚至文玉均——张主任的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喜剧韵味,尤其是前两个故事的喜剧味更浓。如娥姐与庚先生的生活故事是充满喜剧性的。新时代的乡村姑娘娥姐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她表现出了婚恋观方面的独立性,和与庚先生(即后文的罗荣庚)的平等性。虽然表面上娥姐在庚先生面前有点恃强,实际上她是以平等之心来对待庚先生的。她对庚先生的指手划脚,对他的要求。对他的呵斥,无一不是对庚先生爱的表现。庚先生在娥姐面前的言听计从,在娥姐面前的“涎着脸”,甚至“流里流气”,被娥姐踢打,那也是他们感情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他们的这类感情交流与表达充满着喜剧的意味。四铁匠与曼曼姐的爱情生活故事与娥姐和庚先生的爱情生活故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小说所描写的生活故事中除了彭玉蓉夫妇生活故事的结局比较沉重,甚至马诗人的生活故事都具有极强的讽束嘻剧的幽默性。作品中故事的幽默风格与周立波《山乡巨变》中故事的幽默风格如出一辙。作品的幽默风格,也来自于人物的举止言行。从行为方面来说,其中最有趣的是那个所谓“王大师”的行为,尤其是他为了调戏和占有夏小丽而做出的一系列举动。如早晨起来不是夏小丽这个保姆为王大师这个主人做早餐,而是王大师早早起来为夏小丽做早餐,夏小丽在王大师家里整天就只是看电视,上网聊天;而且夏小丽还根本不怕王大师强暴她,因为王大师的体重不过八十来斤,力气顶多也就是一个十岁孩子的那么大,夏小丽只要用一半气力就可以制服他。当保姆的夏小丽既不要做事,照样拿工资,还有王大师周到地为她服务。可是夏小丽还是不能忍受王大师那股不得了的酸腐气。他不断地向夏小丽献情诗,而那些情诗却是把郭沫若的《女神》歪改一番,如:“呵,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后来四铁匠们只是对这个王大师戏弄性的吓唬了几下,他就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的这些言行,实在充满了可笑和滑稽。书中还写了那个行走诗人马诗人的言行,与这个王大师正好是一对令人喷饭的宝贝。
书中人物的语言也充分表现了小说的幽默风格。如庚先生踩人力三轮车,对娥姐却说他当上驾驶员了。娥姐对庚先说,她也不是给人家当保姆,而是为人家主持家政。特別是“青春聚会”一节中,罗海军那段玩笑性的祝酒辞更是幽默风趣。他说:“女士们、先生们,感谢大家光临我们的酒会,还有几位朋友因故不能前来参加我们的酒会,委托我代表他们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本,拉登不小心点着了美国的一座楼房,美国人正找他的麻烦呢,他不好露面,请了假,金善玉竞选世界小姐正在关键时刻,她也来不了。李嘉诚本来机票都订好了的。香港机场今日大雾,飞机不能起飞,李先生打了个电话来,深表歉意。克林顿和希拉里没有办好签证,过不了海关,这一次也就来不了了。为因故不能来的朋友们,为在座的朋友们身体健康,我建议大家举起杯来,干杯!”而四铁匠还补上一句:“今后他们请我,我也找个借口不去。”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喜剧幽默性可见一斑。
小说中作者的叙事语言也同样具有突出的幽默性。如小说开篇第一段中这么写道:“县里规划的开发区开而不发,拿出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来筑巢引凤,路通了,水通了,财政的钱用空了,但到目前为止,肥硕的凤凰一只都没有飞过来,只飞来了几只瘦骨伶仃的小麻雀。热火朝天鬼叫鬼喊搞完拆迁的黄土地上,有一大半现在已经莺飞草长。野兔和狐狸也不到派出所来办暂住证,自作主张不请自来在那里安了家,而且不搞计划生育。”又如书中对马诗人当“行走诗人”时的一段插叙:“那个行走诗人,可能是龙鳞地区岩山县人。岩山县土话土得掉渣,等于是语音中的活化石,他敢于用岩山县土话来朗诵诗歌,那效果就奇好,笑得人死。岩山县土话最突出的特点是,语音里面至今没有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里‘基、欺、希和‘资、痴、思六个声母,都是用声母‘根来代替,这样一来,‘江就读成了,钢,‘中就读成了‘东。岩山县土话还使用几个最权威的汉语语音专家也无法记录的韵母,‘黄河读出来就成了‘昂河,‘祖国颂,读出来就成了‘堵固颂了。”
正是由于作品中生活故事的幽默,人物语言和作者叙述语言的幽默,还有书中如“扯闲篇”、“吃了笑婆婆的尿”、“叫鸡公”、“吊吊”、“妹砣”等等益阳方言语词的运用,进一步显示出作者对周立波小说艺术风格的学习与继承;再加上书中对山水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风情的描写,更强化了《办事处》和周立波《山乡巨变》幽默艺术风格的表征。
当然,这部小说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小说在思想主题方面还显得不够深刻,书中几个爱情故事也有某些类化的缺陷,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略显不足,叙事语言也还有值得进一步提炼之处。小说的封底有言:“令人开卷莞尔,掩卷长思。”但我们认为开卷确实能够令人莞尔,而掩卷令人长思总感不足,这些也许是作者今后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努力方向。
幽默故事杂志里的故事 篇4
今天是小梅第一天上班,她进门后,很快把张岚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张岚满意地上班去了。中午,张岚打来电话,交代道:“你去买菜时,一定要约上对门邻居的保姆李翠……”小梅以为张岚不放心自己,说:“阿姨,您放心,我干过三年保姆,知道哪里菜便宜,哪里菜新鲜!”张岚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开会了,我先挂了,回家再跟你说,总之你记住我的话!”
下午三点左右,对门一个年轻女子挎着篮子出门了,小梅猜她就是李翠,也赶紧出了门。
小梅追赶上李翠,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到了农贸市场时,两人已经打得火热了。
李翠先走进一家肉店,那老板老远就打招呼:“小妹,你来了!”李翠说:“割一斤猪肉,一斤牛肉。”小梅掏出一张餐巾纸,靠上前去,李翠一拉她,问:“你要干什么?”小梅说:“我跟电视上学的,看看这肉注没注水。”李翠赶紧把那餐巾纸抢过来,说:“这家绝对是放心肉!”小梅将信将疑地要了两斤。
接着,李翠又带小梅进了一家粮油店,要了一袋东北大米,一袋白面,让送家去,里边的老板也认识李翠,说:“劳你亲自跑一趟,打个电话就行了!”回家路上,小梅将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李姐,你怎么知道这些店家不会欺骗我们?”
鲁迅的幽默、小故事 篇5
生活中的鲁迅不乏幽默、风趣,有时还很时髦。
鲁迅不太讲究穿着。他爱穿长袍,经常不修边幅,穿着一件长衫在灰尘中行走,有点像他笔下的孔乙己。鲁迅不爱理发,一忙起来数月不理。朋友开玩笑道:“豫才,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回答:“噢!我掏腰包,你们好看!”
鲁迅爱吃零食,比如糖和小花生,他也常拿这些东西招待客人。夫人许广平提到鲁迅的嗜好时说:“糖也喜欢吃,但是总爱买三四角钱一磅的廉价糖。”一次,有朋友从河南给鲁迅带来两包柿霜糖,许广平告诉鲁迅,这糖用柿霜做成,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柿霜糖一搽就好。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听说后赶紧把剩下的糖收好,以备将来药用。不料到了晚上,鲁迅又觉得生疮的时候毕竟很少,不如趁新鲜吃一点受用。鲁迅在广州期间,寓所里备有两种烟,给自己备的是“彩凤”之类的次等货,给朋友或学生抽的却往往是“美丽”牌之类较好的香烟。鲁迅经常请友人吃饭,且从不吝啬,他不看菜单一口气就点出“木樨肉”、“酸辣肚丝”、“炸核桃腰”、“三鲜铁锅蛋”、“糖醋软溜鲤鱼陪面”之类好几道菜来!
上世纪20年代初,鲁迅被聘为北京大学的兼职讲师,主讲“中国小说史”,后来根据讲义编成《中国小说史略》。书出版后,鲁迅特地送给同在北大任教的友人川岛(章廷谦)一本,并在扉页上这样写道:“请你,从‘情人的怀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川岛留了个学生头,所以人称“一撮毛”。当时,川岛正在热恋中,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没心思搞教学和研究。所以,鲁迅有这样的赠书题词,寥寥数语,诗情与友情、诙谐与雅趣以及鲁迅的才思与可爱,跃然纸上。
“女师大风潮”后,鲁迅在皮库胡同给离校的学生上课。时逢女师大校庆日,这些被扫地出门的师生不肯示弱地聚集一堂庆祝,不擅长文艺的鲁迅被大家强迫表演节目。无奈之下,鲁迅忽发奇想,表演单人舞。当时40多岁的鲁迅抱着一条腿,在场内毫无节奏地乱蹦,全然不拘泥于老师或长辈的形象。全场轰然大笑,鲁迅蹦得越发起劲,师生们足足笑了半个小时。
鲁迅是夜猫子,经常夜里写稿。晚年在上海时,一天深夜,鲁迅正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50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鲁迅晚年爱看电影,1934年到1936年,几乎每周一场。每次都是领着小朋友,数人驱车同去。鲁迅看电影时完全放松,看到高兴处,好像吃到糖果的小孩子一样。看后,还意犹未尽地给朋友写信,鼓动说“不可不看”。
鲁迅的小故事
1.理发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5.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6.戏弄特务
幽默的鬼故事初中 篇6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 此后流行于欧美各国。荒诞派戏剧家放弃了传统的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 强调动作、道具、布景的作用, 运用支离破碎的场景、简单而怪异的道具、模糊的人物、胡言乱语式的对话来营造一种特殊的情境, 从而表现现实的荒谬、人生的痛苦, 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写于1958年的作品, 也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为一部独幕剧, 《动物园的故事》全剧剧情非常简单, 只有两个人物:杰利和彼德, 彼德于星期天来到公园的长凳上看书, 突然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杰利走过来与他攀谈。杰利先迫使彼德承认生活不如意, 后又讲动物园的故事, 说一切生物都被栅栏彼此隔离着, 无法交流。他建议彼德为保住自己在长凳上的地位而搏斗, 他把匕首递给彼德, 自己扑上去, 让匕首刺穿胸膛, 满意地死去。《动物园的故事》是一部荒诞剧, 作者以黑色幽默的笔法凸显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 以及荒诞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异化感和人与人交流的困难, 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有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沟通的世界, 与周围的人、动物等都无法交流, 这令主人公恐惧不安, 进而表现出不合逻辑、非理性、虚无、荒诞甚至于疯狂。
二、荒诞气氛的营造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 在美国繁华的都市纽约的中央公园。一个中产阶级的体面人士, 彼德, 正坐在长凳上看书。一个流浪汉杰利走了过来。两人邂逅, 杰利开始向彼德讲故事。表面上看, 这似乎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境, 但这种看似再正常不过的邂逅最终发展成两人难以沟通的尴尬。杰利为了和彼德对话, 大声说了三遍自己“去过动物园了”, 并不断向彼德发问, 而彼德只想自己安静地待会儿, 杰利坚持要和彼德交流, 彼德只好敷衍, 对他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 杰利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和狗之间的矛盾, 而彼德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于是杰利更加渴望和彼德交流, 不断地向彼德的凳子移动, 最后坐到了彼德的凳子上, 此时的彼德不再有耐心, 杰利的语气也越来越重, 彼德想要离开, 两人的冲突进而激化, 此时戏剧荒诞的气氛越来越浓, 杰利最后自杀, 荒诞达到顶点。全剧情节极其简单, 突出强化气氛。观众被人物简单的对白带离现实, 进入一个荒谬的精神世界, 从而发现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包括荒诞。彼德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状态:有职业, 有家庭, 生活稳定舒适, 但精神麻木。他不关心别人的状态, 也不希望被打搅。而杰利是一个租住在寄宿公寓中的流浪汉, 始终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 他苦苦挣扎、力图找回人性, 却又不得不面临绝望。他缺乏和他人的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 没话找话, 主动讲述自己住的公寓楼, 谈到了一个个格子式的房间和没有交往的房客, 细致地描述自己身边的所有物件, 以及自己的父母和性生活。所有的这些描述中透露出一种不可抑制的孤独和荒凉的气息, 一种缺失和渴望。彼德的生活是人们普遍理解的世界, 而杰利的生活是一个不可理喻、荒谬的世界。在杰利的描述中, 社会如同动物园, “人人都被铁栅栏隔开”, 这样的世界是陌生的, 充满敌意的, 因为失去了人的情感沟通, 生活充满了荒诞感。
三、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动物园、公园、电视、长凳, 这些都是社会的象征。剧本里杰利一开始就反复说自己已经去过动物园了, 几次提到“动物园里的故事”, 但从来也没有正面讲述它。实际上它是一个隐喻, 发生在动物园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事。人们如同动物一样, 呆在各自的笼子和栅栏里。有一个动物决定冲破这个栅栏去和另一个动物最大限度地亲近, 但却被后者视为一种威胁和侵犯, 于是它因此而丧命———这就是“动物园的故事”。动物园是隐藏的公园, 戏剧的发生地公园则是动物园的具体体现, 它们都象征了社会这个大观园。彼德和杰利占有的长凳分别代表他们各自在社会中的位置。彼德稳稳地坐在长凳上, 表面上看似乎拥有了一切, 实则只不过是这么一张长凳和上面的一个位置而已。而他现在从长凳上被杰利挤下来, 就如同他在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立足点一样。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也是很荒谬的, 就像为了长凳而发怒一样。彼得陷身这样一种窘境, 其实是他现实处境的一个隐喻。杰利提到的“电视屏幕”上的大众的“脸”传达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戏剧的最后, 杰利倒在匕首上说:“你知道你会在电视里看到什么了吧, 还有我告诉你的那张脸……我的脸, 你现在看见的这张脸。”他知道, 自己的事情经媒体报道, 自己的脸上了电视屏幕, 就会被大众了解、认识, 就会得到社会的关注。这里的“电视屏幕”代表大众、社会, 而“杰利的脸”则代表个体。
四、剧本反映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荒诞派戏剧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达。《动物园的故事》不仅描述了荒谬的现实, 而且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真实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物质财富的日益庞大, 一方面带来人们所期许的舒适生活, 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们始料不及的精神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的异化。
在社会化、单一化、工业化的大城市里, 人日益被固有的秩序异化, 作为自然人的本性逐渐丧失, 而服从于生产、盲从于大众, 自由、个性逐渐丧失。剧中的彼德是典型的被异化了的代表, 他生活在秩序中, 回避问题, 拒绝改变。
2. 无序与混乱。
现代社会的秩序表象下掩盖的是无序与混乱。杰利的叙述语无伦次, 同时也表现出他的生活是混乱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岁的时候, 就扔下他和父亲到南方各州搞“巡回通奸活动”, 后来死在阿拉巴马州。他的父亲把母亲的尸体运回来以后不久, 也死在市区公共汽车的轮下, 于是杰利搬去和姨妈一起住。在他高中毕业那天, 姨妈倒在楼梯上死了。他和“娇小美丽”的女士有过性关系, 但他又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给狗投毒但并不希望狗死, 他想看看他和狗之间能产生什么样的新关系。杰利所代表的整个世界就是破碎、混乱的, 无法组织成为一个有完整意义的世界。
3. 人类普遍的孤独感。
各种社会原因造成现代人孤单感加强, 无法与人沟通, 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由于交流困难, 人作为个体越来越孤独, 常伴有寂寞、郁闷、无助、绝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剧中的杰利无法和人交流, 就先和动物交流, 但动物对他“不感兴趣”。他想用溺爱来害死狗, 可他的牛肉饼并没有得到狗的理解, 毒药也没有毒死狗, 最终也没有得到狗的理解。人和动物的交流尚且如此困难, 可见,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更为困难。在剧终, 杰利为了和他人交流, 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 无望的抗争。
杰利作为一个个体, 在西方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中独自挣扎。由于人与社会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个体承受着被隔绝的痛苦, 杰利的痛苦在于他没有选择像彼德那样糊涂地活, 而是选择清醒地斗争。他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想要与人交流、融入社会, 从而摆脱“植物”的状态, 摆脱孤独, 他甚至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自杀, 以证实自己的存在。
摘要: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品, 该剧以黑色幽默、荒诞氛围表现了现代西方文明社会的人的真实生存状态, 而其诙谐、幽默的文字与荒诞的戏剧效果背后隐藏的则是现代人的伤感、抗争与无奈。
关键词:《动物园的故事》,荒诞派,现代社会,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Max F Schulz.Black Humor Fiction of the Sixties[M].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 1973.
[2]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3]皮兰德娄:幽默主义[J].外国戏剧, 1982, (4) .
幽默小故事 篇7
A preacher is buying a parrot.
“Are you sure it doesn’t scream, yell, or swear?” asked the preacher.
“Oh absolutely. It’s a religious parrot,” the storekeeper assures him.
“Do you see those strings on his legs? When you pull the right one, he recites the lord’s prayer, and when you pull on the left he recites the 23rd Psalm (赞美诗).
“Wonderful!” says the preacher, “but what happens if you pull both strings?”
“I fall off my perch, you stupid fool!” screeched the parrot.
一位传教士在买鹦鹉。
“你确定它不会乱喊乱叫或者说脏话吗?”传教士问。
“哦,那当然。它是只有宗教信仰的鹦鹉。”店主向他担保。
“你看到他腿上的绳子了吗?你拉一下右边的绳子,它就会背诵主祷文,拉左边的绳子,它就会背诵第23首赞美诗。
“太棒了!”传教士说,“那如果两边的绳子同时拉呢?”
“那我就会从栖木上掉下去了,你个白痴!”鹦鹉尖叫道。
(二)
One day, a father and his little son were going home. At this age, the boy was interested in all kinds of things and was always asking questions. Now, he asked,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drunk’, Dad?”
“Well, my son,” his father replied, “look, two policemen are standing there. If I regard the two policemen as four then I am drunk.”
“But, dad,” the boy said, “there’s only one policeman!”
一天,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一起回家,小孩在这个年龄,总是对什么事情都很感兴趣,喜欢问问题。这时,小男孩问道:“爸爸,‘喝醉’是什么意思啊?”
爸爸回答道:“儿子,你看,那里站着两个警察,如果我看成了四个警察,我就是喝醉了。”
小男孩说:“可是爸爸,那里明明只有一个警察呀!”
(三)
Father: You know, Tom, when Lincoln was your age, he was a very good pupil. In fact he was the best pupil in his class.
Tom: Yes, Father. I know that. But when he was your age,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父亲:你知道吗,汤姆,林肯像你这么大时,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实际上是他们班最好的学生。
【幽默的鬼故事初中】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幽默小故事10-11
幽默故事:送给乡长的美言10-08
幽默故事05-10
校园幽默故事08-01
彝族民间幽默故事08-17
经典幽默笑话故事07-21
10则幽默小故事11-20
有趣幽默小故事:找手机06-20
经典幽默故事:尴尬拍摄07-26
有趣搞笑幽默故事:立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