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阅读答案

2024-05-09

嗅觉阅读答案(精选10篇)

嗅觉阅读答案 篇1

人类嗅觉之谜

①嗅觉是指嗅觉感受器对气态化学物质刺激起反应时产生的信息,经大脑嗅皮质处理形成称为气味的感觉。能够引起嗅觉的化学刺激物称为嗅质。大部分自然形成的嗅味,实际上是几种嗅质分子的混合物,然而这些嗅味是作为一种单独的感知信号而被感知的。这种复杂的单独感知是嗅觉的显著特征。

②人类嗅觉系统包括由嗅上皮、嗅神经、嗅球、嗅束、嗅皮质等结构所组成的嗅觉传导径路,以及由大脑边缘系有关结构参与组成的嗅反射径路。

③科学家研究发现,嗅觉感受器即嗅细胞,是惟一源于中枢神经系统,且能直接接收环境中化学物质刺激的神经元。嗅细胞是双极细胞,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中,两侧纵面积约5平方厘米。嗅上皮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基底细胞核粘液腺组成。每个嗅细胞顶部有6-8条短而细的纤毛,埋于粘液腺所分泌的粘液中;细胞的底端是由无髓纤维组成的嗅丝,穿过筛孔直接进入嗅球。嗅上皮纤毛膜上存在着特异性受体,称为嗅觉受体。研究发现,嗅觉受体与嗅质的相互作用,是对气味识别的开始;嗅觉受体分子决定嗅觉信号传导的特异性。研究证实,每个受体可以探测数量有限的气味。嗅觉受体被嗅分子激活后,就会产生电信号,从而沿着嗅觉传导通路,传向嗅觉中枢,引起嗅觉。

④在理论上,1000个嗅觉受体可以检测到的气味有10亿种,而实际上人类只能辨别约1万种不同嗅质的气味。物理化学性质可能是最基本的限制因素,因为化学物质必须具备一定的挥发性、可溶性和稳定性,才能作用于鼻腔内的感觉组织。

⑤那么,这些决定嗅觉功能的受体是怎样产生的呢?科学家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破译了受体嗅觉基因。研究得出结论:每个嗅觉受体细胞,都只由某一种特定气味的受体基因表达。实验发现,每一个细胞只对一种或两种特殊的气味其反应;而且嗅球中不同部位的细胞,也只对某种特殊的气味起反应。嗅觉系统也与其他感觉系统类似,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有其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各种基本气味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的传输线路上引起不同数量神经冲动的组合,在中枢引起特有的主观感受。真可谓专线专用的“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这个中枢把所得到的全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一种模式。因此,人们能在夏天闻到茉莉花的清香,并在其他时候能够记忆起这种香味。

5、对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嗅觉的显著特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嗅觉的显著特征指的是:能够引起嗅觉的化学刺激物,大部分都是自然形成的。

B.这里的显著特征指的是:嗅味中的各种嗅质分子是作为一种单独的感知信号而被感知的。

C.这里的显著特征指的是:引起嗅觉的大部分自然形成的嗅味,实际上是几种嗅质分子的混合物。

D.这里的显著特征指的是:嗅觉感受器对气态化学物质刺激起反应时产生的信息,经大脑嗅皮质处理形成称为气味的独特感觉。

6、从原文来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人类识别气味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发现了人类的嗅觉系统,包括嗅觉传导径路和嗅反射径路。

B.发现嗅觉细胞是惟一源于中枢神经系统,且能直接接收环境中化学物质刺激的神经元。

C.运用分子生物技术,找到了嗅觉功能的受体是怎样产生的。

D.找到了嗅觉受体,并破译了嗅觉受体细胞都只由某一种特定气味的受体基因表达的秘密。

7、结合全文,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嗅觉受体与嗅质的互相作用,就会产生电信号,这种信号通过嗅觉传导通路传向中枢神经,引起嗅觉。

B.人类只能辨别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除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还有其他的因素的限制。

C.“条条大道通罗马”,是指不同性质的气味刺激有其专用的感受位点和传输线路,但它们都连接着人的中枢神经。

D.人们夏天闻到的茉莉花香味,能在其他时候记起来,是人的记忆被再次唤醒的结果。

答案:

5、B(A项:原文说的是“大部分自然形成的嗅味”,不是说嗅质“大部分都是自然形成的”;C项说的是嗅味的组成,而不是说嗅觉的显著特征;D项是对什么是嗅觉的解释,不是其显著特征。)

6、D(见第③段和第⑤段内容)

7、C(A项:见第③段,应是“嗅觉受体被嗅分子激活后,就会产生电信号;B项:见第④段,说的是“可能是最基本的限制因素”;D项:见第⑤段的最后两句话,“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中枢把所得到的全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一种模式”,不是“人的记忆被再次唤醒的结果”。)

小学词语嗅觉造句 篇2

嗅觉是一种由器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 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 通讯实现的前提。嗅觉的受器位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 上,其中包含了支持功能的皮膜细胞和特化的嗅细胞。

二、嗅觉造句

1、经过训练的狗有更敏锐的嗅觉。

2、味觉和嗅觉是密切相关的。

3、直到最近,研究重点都还是放在“嗅觉”上:即细胞如何响应诸如生长因子这类化学信号。

4、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这些并不是我们仅有的感觉。

5、野生动物特别需要卓越的感觉诸如嗅觉,视觉,听觉甚至是感知极微小的震动的能力,因为这种感觉使他们得以幸存。

6、而不幸的是这种作用损害了一些使用者的嗅觉。

7、不好的地方在于,许多宇航员在太空中感觉充血,而且失去了大部分嗅觉。

8、事实上蝙蝠跟吸血鬼很像,它们都在夜间活动,有些品种的蝙蝠会吸血,而且它们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

9、例如,它能削弱幼年小丑鱼的方向感和嗅觉,让它们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10、“蚊子是通过嗅觉找到我们的,但是在此之前,对于蚊子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了解得很少,”耶鲁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约翰·卡尔森教授说。

11、我们认为,这表示失去的部分具有某种(或某些)嗅觉暗示作用,雌蜂利用该暗示识别自己的家。

12、一个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偏好已经大大改变了结构和品种的狗的立场某些脑,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嗅觉的表现不错。

13、据说已经收到了超过130份关于该产品与嗅觉损伤有关的报告,而该产品仍被广泛使用。

14、弄乱鸟巢的确会导致母鸟暂时逃走,但这是母鸟基于视觉做出的判断,而不是嗅觉。

15、是你的想象力将诸如图片、声音、感觉、嗅觉和味觉这些感官体验投影到你的头脑中。

16、几周过去了,没有改善,他就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嗅觉和味觉中心咨询专家。在这样的诊所中,11个中就有一个分散在全国各地。

17、长久以来就有此说法:狗能够利用其灵敏的嗅觉探测出各种的癌症。

18、训练并依赖你的鼻子,所有感知之中,嗅觉为大脑和外界之间最直接的联系。

19、理所当然,当附近有食物或敌人时,狼的嗅觉就会通知它们。

20、吉娜的学生靠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选择拍摄对象,利用数码相机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图像。

21、当日光逐渐黯淡,你的身体也开始放松,你的胃口和嗅觉都到了最佳状态。

22、许多味觉和嗅觉基因显示出选择性压力的迹象,也许反应了当人们的生活从流动到稳定时食物上发生的变化。

23、耗子、老鼠和野鼠靠嗅觉区分彼此。

《画嗅觉》教学设计 篇3

本课通过“闻一闻”、“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这五个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食物的各种味道,并将味道与色彩、色块等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用美术造型语言来表达各种味道。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打破原始的以说为主的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嗅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激情。其次,要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能只局限在对食物味道的描绘上,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界中的各种味道;最后,要让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各种的味道,将抽象的味道与具象的味道联系起来,从而使课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抽象绘特征,并尝试运用色彩知识和点、线、面知识进 行嗅觉的表现性绘画。

2、 丰富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用点、线、面等方法来表现多种嗅觉。

2、 学生领会不同的色彩能表现出不同的、嗅觉。

教学准备:课件、绘画工具、一些气味大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上课前老师在教室里喷上清新剂,直接刺激学生的嗅觉,引出课题。)

师:你们刚才走进教室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吗?

生:闻到很香的味道。(教师同时板书部分课题:嗅觉)

师:闻着这么香的味道,你们想到了哪些爱吃的水果呢?

生:我想到了……(课件同时展示出各种水果图片)

二、 新授:

1、 品尝水果:

师: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个水果,不过放在袋子里。想请一个小朋友上来闻一闻,说出这个水果是什么?又是什么味道的?

生:闻(苹果、甜味)

(教师同时再次补充课题:嗅觉)

2、讲解甜味

师:还有什么食物也是甜的?你能说一说它们的颜色吗?

生:指名回答

师:原来甜甜的食物让我们想到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你们瞧(课件展示甜味的颜色)

生:想着这么甜的味道,看着这么漂亮的颜色,真想把这种味道画出来呢!(再次补充课题:画)

师:这种甜味到底怎么画呢?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帮帮管老师,谁愿意做第一位小勇士。

生:创作

师:指导,点评(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进行修改。)

师:同样的一种甜味,我们可以画出多种作品呢!

(课件显示另外四张甜味作品)

师:你喜欢哪一张?有什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指名回答

师:原来味道也可以用点、线、面来表现了,真是太有趣了。

3、引出酸味:

师:红红的苹果是甜的,可是当苹果在没有成熟的时候就是青青的,酸酸的。

师:那酸味给你带来的色彩感觉和甜味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酸味色彩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呢?(电脑显示酸味的色彩)

4、闻一闻

师:老师今天要让同学们过把瘾,交换闻一闻自己带来的东西,看看你还闻到了什么味道?通过你的表情告诉大家,并且说一说给你带来了什么色彩感觉。

生:指名回答

师:原来食物当中还有这么多的颜色呢!而且不同的味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色彩感觉。(电脑演示体现其它味道的色彩)

师:老师这里还有三样东西,想请你们上来闻一闻,猜猜是什么?(大蒜、洋葱、生姜)

生:我闻出了……

师:原来食物当中有这么多的味道,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留意,还能发现更多的呢!

5、找一找

师:(教师出示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除了生活当中有很多的闻到之外,自然界中也有很多的味道呢!让我们一起到自然界中去找一找!(电脑演示自然风光图片。如:大海、沙漠、花草、春雨、草原等)

生:指名回答

7、再次引申

师:原来自然界中也有这么多的味道,正是因为自然界如此的美丽,我们的生活显得更加的幸福和快乐。你们瞧!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学习是多么的快乐呀;过生日的时候有爸爸、妈妈的祝福,亲朋好友的祝福,还有小伙伴的祝福,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电脑演示一组幸福生活的图片)

师:可是,在很多偏远的山区还有很多的孩子却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没有宽敞的教室、没有象样的桌椅,有些孩子甚至由于家境的贫穷而被迫辍学!(电脑演示一组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情景)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这两段片子心里肯定充满了不同的感受。说一说。

三、 作业

师: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本奇特的书,你们瞧,是一本“百味书”,这本书可神气了,它能过散发出多种味道呢!你们想做一个吗?(想)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让每位同学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共同完成一本“百味书”!

生:作业(每位同学可以画多幅、多种味道的作品)四、 评讲

五、 小结:

师:我们知道了食物当中、自然界中有各种味道,也知道了生活当中也有酸、甜、苦、辣等多种味道。老师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的生活就象喝着甜甜的饮料,吃着甜甜的食物一样,永远的甜甜蜜蜜,幸福快乐!

执教时间:3月16日——3月17日

新苗杯美术教案《画嗅觉》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属“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这课属于表现感知的系列之一,旨在通过联想、想象用色、点、线、形等美术元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为学生丰富情感体验、表现感觉感受积累知识与方法。从心理学上讲,嗅觉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个性化的新感觉。本课就是让学生在嗅觉感受的刺激下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色、点、线、面、形表现自己对各种气味的嗅觉感受。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能用各种工具以不同的色、点、线、面、形表达不同的嗅觉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艺术效果。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嗅觉和色彩的联系,懂得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嗅 觉感受。感知各种气味的特点,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嗅觉。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各种工具画出不同的色、点、线、面、形,表现各种嗅觉感受。

教学难点:嗅觉如何用色、点、线、面、形表达。

教学准备:课件、绘画工具、一些气味大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感受香氛,激趣导入

1.师:上课前在教室里喷射柠檬味的空气清新剂,让整个教室充满香味。

2.师生问好!

3.师:请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次深呼吸,问学生闻到了什么味道?闻到这股香味,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感觉吗?

(开心、舒畅、心旷神怡)

4.小结:想不到闻到空气中的香味后会有这么奇妙的感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气味到底有多么奇妙!

二.探索表现,感知体验

1.师:刚刚闻到香味的这种感觉,你能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呢?(学生交流讨论)

(播放课件)

(1)用语言说出来,你能试一试吗?

(2)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写下来。

(3)用笔画下来。2.师:今天我们主要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感受—— 课件揭示课题

(板书:画嗅觉)

3.师:古人云“处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说得就是人的嗅觉。(解释)嗅觉是人的几大感觉之一,担负着感知外界气味的重担。

4.既然人的嗅觉这么的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比谁的鼻子最灵敏”。

老师拿出几个一模一样的非透明的小瓶子,请学生来闻一闻,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表演一下闻到味道之后的感受,我们大家来猜一猜他可能闻到的什么味道(水果、醋、香水、辣椒、中药等等)

5.做了个轻松愉快的游戏后,我们一起去欣赏其他同学表现味道的作品,先来猜猜看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哪些味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观看课件,学生欣赏、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表现味道的作画方法:

a.用不规则的线,形和黄,绿,蓝表现酸。

b.用红,黄,澄大小不同的点来表现甜的感觉。

c.大面积的红色的涂抹,辣的感觉。

d.用褐色,黑等面表现臭,苦的感觉。6.师示范:闻到了这么多的味道和看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我想请问同学们你能把刚刚闻到的气味画出来吗?比如一开始我们的闻到的香味,该如何表达呢?(老师快速示范运用点线面和色彩等美术元素表现各种味道)

课件出示: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幅作品,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能不能从这幅画上感受到香味?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香味的?(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小结:这张作品表达了老师闻到香味后的愉快的心情体验。

7.大师们也有很多表现气味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波洛克作品)介绍: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他喜欢在画布上很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有时边听音乐边画。他的作画风格对从事抽象绘画的画家影响很大,我们也可以在作画时试一试这种方法。

师: 刚才,我们欣赏了表现空气香味的作品,空气还能容纳很多的味道,那么在这件作品中你感受到了空气中的什么味道呢?(学生欣赏交流)

(1)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种味道的?

(2)除了臭味,你还感受到了其它味道吗?

(3)你要是闻到这种空气后,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讨厌、恶心)

(4)平时,你会在哪里闻到过这种味道?

8.欣赏:(课件出示)表现大自然的一些抽象画。三.指导创作,实践体验

1.今天我们闻到了这么多的味道,也欣赏了这么多关于嗅觉的作品。我们的的同学是不是早就迫不及待的准备跃跃欲试呢?

2.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3.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呢?(点,色,线,面,形)

4.(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a.用点、线、色、形等综合形式表现画出回忆中喜欢或讨厌的气味。

b.仔细观察你带的一些气味的食物的特征,运用点,色,线,面,形等美术元素画一幅抽象画。

C.给你的作品配上题目或者一段优美的文字。

5.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布置好展评的“多味馆”。四.师生评价,]体验成功

展示自己的作品(贴在“多味馆”中,香、辣、酸、臭------)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这件作品是表现香(辣、酸、臭)味的? 2.你认为哪一张作品最能表现香(辣、酸、臭)味的感觉?

3.这件作品还可以表现出其它的什么味道? 五.小结延伸

味真是太奇妙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

六.收拾整理

嗅觉阅读答案 篇5

1.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5分)

2.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乐景衬哀情。(2分)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从这两个角度回答,最高3分)

2.(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柳梢青・春感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刘辰翁亲历了国家的最后灭亡。自古以来.经三代二帝开创、汉唐帝国不断开辟的广袤国土终于第一次沦为异族的牧场!亡国之恸该是何等深重。作者用凄凉之笔,抒发了邦宗沦覆,物事皆非之感。

柳梢青・春感赏析: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5]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6]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5]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个人资料:

嗅觉阅读答案 篇6

(2011·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20.(共2分)B

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2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答案】

23.⑴吃 ⑵出征

2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兰草阅读及阅读答案 篇7

兰草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蹬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怡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兰草阅读答案

19.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 的特性。(2分)

20.文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在小时候对兰草的思想感情是:;救灾时见了兰草的思想感情是:。(4分).21.作为一篇散文,本文在构思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请你就本文的构思方面设计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作出简要回答或分析。(4分)

问题:

回答或分析:

22.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友情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自己喜欢的理由。)(3分)

摘录

点评

参考答案:

19.(2分)生命力极强(或具有超强生命力)

20.(每空2分,共4分)想见兰草肃然起敬(意对即可)

21.(4分)问题必须是构思方面的,如:本文为什么以一些女孩用“兰”字取名来开头?(2分)回答或分析要基本正确。(2分)

22.示例:摘录(1分):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怡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点评(2分):运有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兰草娴静、顽强的特点,突出其超强的生命力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 篇8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it-、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 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选自4月24日《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第③段加点词“其”指的是 ,

第④段加点词语“临时抱佛脚”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3.第⑤段列举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强调传统式阅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4.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一项是(2分) ( )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参考答案:

1.我们需要深度阅读。或: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2分)

2.青少年(1分)平时不读书,遇到新情况临时翻书慌忙应对?(2分)

3.具体有力地论证r阅读对于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分)

4.A

嗅觉阅读答案 篇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①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于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搏、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③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④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侮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洛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找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时联被传诵一时。

⑥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⑨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并想以此激发学生。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小题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梁启超和曹云样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这段对话交代了陈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而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③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每点2分)

小题3: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②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⑤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⑥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任意写出3点得全分)

小题4:

理解: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2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2分)

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1分)

理性的阅读阅读及答案 篇10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经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

A 对于读书,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有限,生命无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取此策。”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 B 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了。

同是一本书,有的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 C 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的情节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读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D 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

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理性的读书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1、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围绕观点主要阐述了哪三个方面问题?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从文中抽出来的。

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应在A B C D (在正确的位置打√)

4、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分别指什么?并为“进”和“出”各举一个事实论据。

①“进”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事实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实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你赞同否?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参考答案:

1、不读“死书”,不“死”读书,要有主见地读书,理性的读书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2、①在读书上要经过一番选择。②要在读书的同时伴随着不断地思考。③读书要“有进有出”。

3、C

4、①进入到书中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的情节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而发展。

②陶渊明每当读书到“会意”处,便欣然忘食。

③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对错。

④毛泽东在读书时总是与事实对比,与实际相联系。

上一篇: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发行通知-完整下一篇:传输工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