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

2024-09-21

暨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共4篇)

暨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 篇1

秦诸子散文

1.名词解释:《鲁论语》

2.简答:《论语》的文学特点:

a.《论语》是什么?(名词解释)简短语录,辞约义丰。

b.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和性格。如子路的坦白直率、曾皙的潇洒不羁等。

3.简答:《老子》的文学特色:

a.《老子》是什么?

b.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有形物来说明阐释无形理。如“道”“无”“德”“处柔”等抽象的概念。

c.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4.简答:《墨子》的文学特点:

a.由小及大。连类取譬,逐层推理。如《非攻》上篇,反对侵凌性的不义战争,运用具体可感的事例,相互比喻,增加形象性。

b.质朴无华,遣词造句的口语化。

c.整体而言,《墨子》重理性轻感性,追求质实不讲文采,文学价值不大。

5.简答:《孟子》的文学特色:

a.雄辩(把握对方心理、设置机括,气势丰沛、是非鲜明,长篇大论、铺张恣肆)

b.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如“挟太山以超北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

c.“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6.名词解释/简答:《庄子》三言(重言、寓言、卮言)

7.简答/论述:《庄子》的艺术特色

a.异彩纷呈的故事情节

b.奇幻诡谲的想象

c.空灵飘忽的行文风格

d.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e.细腻逼真的描写

f.谐趣和讥刺横生

7.《荀子》、韩非子的说理文:

a.《荀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成熟的说理文形态。

b.《荀子》长于比喻,少用寓言。

c.《荀子·赋篇》对与汉赋的关系(p120)

d.韩非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e.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采用历史故事,阐明道理,表达思想,较之《庄子》,显得单调。)

8.论述:先秦说理散文/历史散文的发展。

不仅要对作家作品及其文学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加以贯穿,使之呈现出发展的动态,也就是“史”,这样就可以看出文学观念的进步。简单来讲,先秦说理散文从萌芽到成熟、从语录体到论说体,其文学价值由低到高

9.名词解释/论述:《诗》《骚》(承:人文精神的高扬与政治现实的关怀;变:表现手法、审美趣味。)、《庄》《骚》(代表的是先秦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10.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a.思想的深邃,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泉。

b.确立后世说理文的体制。

c.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d.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词汇成语、修辞手法、语言风格)

十二、秦汉政论散文

1.名词解释:《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思想成分驳杂、文章短小、说理平实、寓言故事)

2.简答:分析李斯《谏逐客书》

a.秦国因修建灌渠之事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客卿,于是李斯上书。

b.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强盛的事实,以表示客卿不曾有负于秦。

c.其次叙述秦始皇看重异国异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其重物轻人的事实。

d.最后分析纳客与逐客的利弊。

e.文章敷陈谐偶,颇具纵横家法,使重物、轻人形成对比,事理昭彰。

3.简答:西汉初期散文的创作情况

a.以与治国有关的政论为主,针对问题而发,行文平实明白;又受战国纵横文风影响。这一时期散文重要的作家有:贾谊、晁错。

b.贾谊。(以浓厚的忧患意识指出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序紊乱、经济无序的问题,气盛而情浓;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臣窃惟事势······”;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实晓畅,如《论积贮疏》;铺排渲染的纵横家风。)

c.晁错。(切中肯綮,质实朴厚,擅长分析,提出可行的对策,如《论贵粟疏》;具有战国策士遗风,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d.枚乘《上书谏吴王》(体现文人而非政客之色彩);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纵横情浓)。

4.简答:西汉中后期散文的创作情况

a.这一时期散文呈现出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议论政事的新特点,代表作家有董仲舒及刘向。

b.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其作品主要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行文逻辑严密、联类引证、雍容沉稳,无纵横气。

c.刘向。(其奏疏结构严整、逻辑清晰,正论、反证、总结、落脚。其《战国策叙录》情感浓郁,气势纵横,文采出色。其《新序》《说苑》为代表作,逸闻琐事,承《左传》写人笔法,独立成为故事,寓教化训诫之意,类于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

d.当然有与董、刘之不同的文风。(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抒写个人怀抱,以情感真挚胜。又如桓宽《盐铁论》(名词解释)以史为鉴,言切时事,对话文体,简洁犀利,质实平直,无纵横气,但个别章段情浓气盛。)

5.简答:东汉散文的创作情况

a.这一时期则是对西汉虚妄文风的指斥为主,展现出士人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b.桓谭《新论》:行文朴实无华,开抨击虚妄之先河,反映文风趋质之倾向。

c.王充《论衡》:提出疾虚妄、反华伪、斥模拟、排晦涩的创作主张,并亲自实践,勇于忤俗逆流而昭彰事实,行文明白畅达,如《艺增篇》。

d.王符《潜夫论》:切中时弊,明白畅达,铿锵简练,富于情感。

e.仲长统《昌言》:文风较为质朴、论辩激烈;受老庄影响,写得潇洒美丽。

f.少量抒写个人情感之文。如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朱穆《崇厚论》《绝交论》。

十三、两汉史传散文

1.论述:《史记》的文学特色:

a.精巧的剪裁与安排。(《左传》:文学性的剪裁与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互见法(名词解释):本人传记写主要性格与事件,侧面性格与事件置于别人传记之中,作用在于:形象完整,性格突出。太史公善于一传之中写人之复杂之性格,精心选材,详略得当,如对项羽性格的塑造。

b.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左传》:刻画人物性格神形必现,有立体感)

不同 篇章、一篇之内、并列对比、正反对比,又以次要人物作为主要人物的衬托。

c.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左传》:生动的场面描写)

紧张的场面营造激烈的矛盾冲突。如“荆轲刺秦王”。

d.出色的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左传》:传神的细节描写)

以细节刻画人物,如作为庶人的李广杀霸陵尉之情节足见其负能使气之一面;以人物独白、他人言语披露人物心理。

e.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左传》: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与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

a.闾巷之人的入传。体现其进步的历史观与开阔的视野。

b.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不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揭示性格性格形成的原因。

c.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d.神秘的传奇色彩。把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

d.善于运用多种叙述方式与描写手法。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

3.论述:《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a.史传文学的高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骈文出现以前“古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b.后世散文的楷模。中唐以后,唐(韩)宋(欧)古文运动兴起,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清代桐城派。

c.士人品格的典范。

d.叙事文学的养料。写法、作为题材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原型、体裁、叙事方式。

4.名词解释:“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5.简答:《汉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a.班固具有正统的儒家观念,不具有司马迁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更不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识。

b.人物:描写事实、记录言行,不入情感,却见形象。如对苏武气节的描写。

c.风格:详细严密,工整凝练,排偶藻饰,崇古好雅,与《史记》形成对照。

6.名词解释:《吴越春秋》《越绝书》(杂史类的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末年五月争霸的历史,事实之外有离奇荒诞的故事,《吴越春秋》较胜,对后世叙事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十四、两汉辞赋

1.名词解释:赋(特殊文体、非诗非文、但又是诗文综合体,源自于《诗》《骚》、先秦散文,最早见于荀子《赋篇》,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主客问答。一种以抒情为主:辞、骚;一种以状物为主:汉大赋;一种则是抒情小赋)

2.简述:西汉初期辞赋

a.贾谊:抒情述志、情感浓郁,又有幽愤后的豁达。如《吊屈原赋》《鵩鸟赋》;多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善于写景状物,文采斐然。承精神,变质朴。

b.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为汉赋写作提供基础)

c.枚乘:对辞赋发展做了开拓性贡献;《七发》开创大赋(一是铺叙描摹,夸饰渲染;失去情感;语言繁难华丽;主客问答。)

3.论述:汉代大赋创作情况及文学特点

a.司马相如:(名词解释:《天子游猎赋》,比拼文才,游戏文字,而不在抒情言志,存在着创作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反差,讽刺意义薄弱)《子虚》《上林》,将大赋创作推向高峰。)(名词解释:《长门赋》)

大赋对楚辞的新变表现如下:

采用了问难体制,句式整齐排偶;

丧失了真情实感;(刘熙载《艺概》: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空间、段落、句子、辞藻的极度排比;(一是片面使用排比;二是空间的排比发展到了极限。)

直接单纯的铺叙描摹为主要表现手法。

b.扬雄(名词解释:扬雄四赋《甘泉》《河东》《羽猎》《长杨》)

扬雄对大赋的发展:

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一是写祭祀,二是从京师写到外郡等。

加强了“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艺术上的变化有:篇幅缩短,描摹集中;“以美为讽”,含蓄委婉。

但从根本上言,扬雄并未改变汉大赋铺张扬厉、劝百讽一的基本模式。

4.简答:汉代纪行赋的发展情况

a.纪行赋是什么?(是抒情赋的一种,主要记叙旅途,抒发感慨,源于刘歆《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创作)

b.主要作家作品有:班彪《北征》、班昭《东征》、蔡邕《述行赋》。

c.文学特点:先叙路上见闻,然后即景生情。艺术水平较高

d.作用:开后世游记文学与山水诗的先河。

5.名词解释/简答:“京都赋”创作情况及特点

a.关于“都洛”“都雍”的争议,所以产生了“京都赋”。

b.京都赋的开端是杜笃《论都赋》。

c.成就最高、影响巨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以东都宾与西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来结构全篇;不再以园囿田猎、宫殿景观、山川物产之类,而重在铺叙京都观念;加强了讽喻劝谏,表达作者思想;但规模宏大、描摹夸饰难脱大赋影响。)

d.张衡是赋史上承先启后的作家。《二京赋》还写都市生活,京都赋极致,汉大赋的绝响。

e.其他赋家的京都作品。

6.简答:论述东汉抒情小赋(述志赋)的兴起

a.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和述志赋(作家在社会**、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两种,它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有关,又反过来影响后者,使赋这种文体在抒情言志的道路上向前发展。

b.代表作品: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穷鸟赋》、祢衡《鹦鹉赋》

c.形制短小、无夸饰堆砌;抒写情志怀抱、个性鲜明。

十五、两汉诗歌

1.名词解释:楚歌(《安世房中乐》、艺术表现简俗质直:遣词造句的直白,直叙直抒,实话实说,不甚追求艺术表现。)

2.简答:两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a.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妇病行》

b.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c.讥刺达官显贵的诗。描绘富人显贵奢侈,颇具漫画意味。《鸡鸣》

d.抒写爱情、婚姻的民歌。如《江南》《上邪》《有所思》

e.表达人生哲理的诗。如《长歌行》

f.“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对《诗经》民歌创作精神的继承,但显得悲凉厚重。

3.简答: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a.叙事增多,有情节,有人物形象。

b.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也有善于比兴的。

c.语言质朴浅白,富有表现力。变为杂言和五言,不再有重章,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作用。

4.简答: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情况

a.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咏史》,用词质朴。

b.秦嘉《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抒情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c.《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5.论述:《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a.内容(人同有之情):离情别绪、人生失意、生命无常、思念浓情

b.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具有普遍性,写得不具体,用比兴手法,产生共鸣,留下想象的可能性。

c.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情感真挚,艺术手法自然天成。

d.情景交融。白描、比兴、象征

e.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厚。多用叠字,精警凝练。

十六、魏晋诗歌

1.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诗歌、建安七子(何为建安?风骨所自?有何特点?)

2.简答:建安诗歌创作情况及其特点

a.曹操首开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时事,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薤露》《蒿里》;启发后人杜甫、白居易;形成了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

b.曹植:(前期作品: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报负,如《白马篇》,也有对战乱的悲慨与人生的叹息,如《送应氏》;后期多表现壮志未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如《赠白马王彪》;艺术成就:建安诗坛最有成就的人,一是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述志言怀;二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三是壮大雄健豪放;四是语言华美表现在浓烈的情感与鲜明的声色,在文人有意为诗有所发展;五是注重对称回环之美,律句律联,善于起调,工于发端,警策语振起全诗。)

c.曹丕:一是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燕歌行》二首,逐句押韵;二是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风格便娟婉约、纤丽清新。三是善写游子思妇与抒怀之作,追求悲凉之美。

d.七子诗歌创作及蔡琰五言《悲愤诗》。

3.名词解释:正始诗歌(时间,即“正始”;嵇、阮;玄风)

4.简答:正始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a.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使得韬晦曲折,追求人生境界;

b.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人与自然,山水诗思想滥觞。

c.文学创作出现哲理化倾向。玄言诗滥觞,咏怀诗议论化。

5.简答:正始时期诗歌创作概况及艺术特色。

a.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一是具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表达人生无常,创造空旷寂寞的意象氛围;二是清逸玄远之美,是庄子式的理想境界;三是用典颇多,语言清丽流畅,善用比兴、象征渲染气氛;四是融哲理、情思与意象,创造抒情组诗的形式,开左、陶先河。

b.嵇康诗歌虽不如阮,但:一是创造了诗化了的人生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二是诗中作峻切语,表达对世道人心险恶的激愤,抨击社会,如《秋胡行》;三是于四言诗另辟蹊径。

c.应璩、何晏。

6、简答/名词解释:太康诗风(士人心态的变化,抛弃建安、正始风格,代之以“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a.“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如潘岳《悼亡诗》,婉转凄恻,悲不自胜。

b.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陆机达到拟古的高峰,拟《古诗十九首》之十二,《短歌行》是曹操的翻版。

c.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注意排偶,描写细腻。

7.名词解释:《文赋》

8.简答:西晋刚健诗风

a.注重内心真实感情的抒发,形成一种不事雕饰慷慨悲歌的刚健诗风,是建安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b.左思(西晋诗坛第一人;一是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达胸怀;二是常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对门阀制度猛烈批评;三是有些诗作又表现了遗世归隐的超脱思想。左思在艺术上继承建安风骨,“文典以怨”“左思风力”;一改班固《咏史》之质木无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

c.刘琨:存诗四首,《扶风歌》《重赠卢谌》,写国家**,壮志报国,有刚健雄放之情致。

9.名词解释/简答:游仙诗(渊源、得名、两种内容、郭璞)

郭璞《游仙诗》十首

a.内容:一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以隐逸或游仙表达不满。二是写求仙长生,服食采药,创造浪漫的神仙境界。

b.情采斐然,形象生动,色泽丰富,与玄言诗大异其趣。

10.名词解释/简答:玄言诗的发展历程

a.正始时期,嵇康、阮籍已有玄言成分;

b.西晋玄学家不工诗,故只有少数人以玄言入诗;(广义的玄言诗)

c.东晋中期玄言诗成熟和高潮期。

d.东晋末年,玄言成为诗中残余,式微。

11.简答:玄言诗的思想内容

a.内容上谈论老庄玄理,也有佛教,抽象玄虚,淡乎寡味,背离艺术原则;

b.另外就是山水之中谈玄说理,写山水,对山水诗及后世冲淡自然、旷达闲适的诗风多有影响。

11.论述:陶渊明诗歌

a.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诗籔》),达到了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b.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刻画躬耕生活、记录农夫交往,描摹意境,表达心志)

c.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苏轼之评价,一是源于其心境平和散淡,而在于诗歌语言质朴。《诗品》、元好问评价。

d.此外,陶还有豪迈之一面,如其《读山海经》写得慷慨激昂、豪情万丈;此外还有悲愤不平之句,也有忍饥受寒之音。

十七、南北朝诗歌

1、名词解释:永明文学(p353)、永明体(p354)、宫体诗(注重声律,辞采丽靡轻艳)、徐庾体、北地三才(温子升、刑邵、魏收)、竟陵八友(p354)、元嘉三大家(p346)、吴歌西曲

2、论述:南北朝诗歌发展流变

a.刘宋元嘉。

刘宋时代背景:思想领域玄学不占主要地位;世族文人无权,多感慨;好山水。

元嘉诗歌变化:情思代替玄理,哲思回到感情;由淡乎寡味到对艺术技巧的追求。

元嘉诗歌的特点:一是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并不是作为玄思之载体,而是山水为正题,正是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二是变玄言为抒情,大量拟古、拟《古诗十九首》、拟乐府;三是出现了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元嘉三大家”;四是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谢灵运山水诗: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第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玄言尾巴;第二,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把握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情思韵味,朝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第三,对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谢诗如出水芙蓉”;第四,谢灵运山水诗还是初期产物,意境不完整,有佳句无佳篇。

鲍照:出身寒族、感情浓烈,少宫廷色彩,有慷慨悲凉之气。诗歌内容丰富,乐府诗成就最高。一是对门阀制度抨击,怀才不遇,如《拟行路难》其四;二是写边塞征戍,写戍边艰苦与卫国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写征人思乡不得归,如《拟行路难》十四;三是妇女题材写得细腻绮丽。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南朝诗人中最高。首先乐府抒情浓烈、气势流畅,写自己的遭遇,情感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其次,其语言注重凝练字句,辞采瑰丽,震撼人心;又吸收民间口语,平易流畅。再次,其对七言诗做出贡献,隔句押韵,自由换韵,节奏铿锵,便于抒情。

b.齐梁永明。

永明声律说提出的意义:古体近体过渡,诗律发展必然要求;提供了艺术形式,为唐近体诗奠定基础。

永明文学的特点:装饰与消闲,闺妇题材,咏物风气,开宫体之先声;诗歌技巧大有提升。

永明风气之外的谢朓:一是有明确的诗歌思想,追求清新明丽,“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二是其诗情思萧静明散,感情单纯,明朗外露;意象清新明丽,天然韵味,山水,心象,浅暖色调;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三是革除山水诗中玄思哲理,情景交融。

沈约、王融。

c.梁陈宫体。

文风有三:一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念,以裴子野为代表;二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吴均、何逊、阴铿;三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为此阶段主潮,代表是宫体诗。

宫体诗的发展:一是天监八年前,为先导阶段。永明为宫体作准备,孕育了宫体的最初形态;二是天监至大通三年后,萧纲周围文人团体,徐陵《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三是宫体尾声,陈后主周围,波及隋唐初年。

宫体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是创作上题材处理的娱乐性质。写男女、咏物、游宴、登临;写妇女独寝;写同性恋。二是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从咏物到咏人,刻画细微精致,辞采美丽。三是宫体及尚娱乐、写实的文学思潮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文学发展倾向的继续,是文学觉醒的一种表现。

d.南北、庾信: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风,重艺术特质、重写作技巧、重抒情乃至重娱乐的趋势。

北朝诗歌直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文风交融:庾信、王褒。庾信: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排偶自然工巧。后期故国之思,情绪深沉,诗风苍凉,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结合,技巧精工,格调苍劲,成为集南北诗歌之大成者,对唐诗的巨大影响。

南朝民歌清新活泼。多男女之情。首先格调鲜丽明快,再现南方之美,还有女子温柔;语言上多用双关、比喻;形制多五言四句,语短情长,对绝句形成有影响;《西洲曲》成就最高。

北朝民歌刚健激越。数量虽不及,内容更广阔:游牧、战争、劳动、爱情婚姻。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敕勒川》《木兰诗》

3、中国山水文学(山水诗)的演进

诗骚中的山水成分、纪行赋、曹操、玄言以山水为载体、山水赋、谢灵运、王孟及唐代山水游记、苏轼王安石等、明清小品。

十九、魏晋南北朝文赋

1.名词解释:骈文(对偶、用事、辞采、声韵)

2.建安散文:

a.内容山不再依附经义,注重抒情;

b.形式上摆脱引经说教,注重文采,渐求骈俪。

c.风格上,建安作者有强烈的个性特点。

d.注意一下三曹的文。

3.建安辞赋:

a.自觉创作的作者群,大量创作,相互探讨。

b.思想自由,题材广泛,反映社会风貌。

c.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d.艺术上,建安赋是汉赋向南北朝骈赋过渡的开端。

e.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文学自觉的巨大能量、意象精致美丽。

4.正始散文与辞赋:

首先,玄风,所以有许多谈玄论文。

其次,价值更高的是抨击时政与黑暗统治的,阮籍《大人先生传》(描绘虚伪的名教中人,讽刺驳斥,骈散相间,譬喻,辞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平易中见讽刺,比喻中写不屑)。承建安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又有时代内容,是散文在艺术特质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辞赋:向秀《思旧赋》(对现实的委婉)、阮籍《清思赋》(精神世界的营造)

5.两晋散文与辞赋:

散文:潘岳、陆机

辞赋:

a.一是小赋为主,但大赋也有复兴;西晋左思《三都》、潘岳《藉田赋》、木华《海赋》;东晋偏安,郭璞《江赋》、孙绰《游天台山赋》

b.二是题材扩展,感伤赋、刺世赋外,还有山水赋郭璞《江赋》、孙绰《游天台山赋》;

c.三是语言更加发展,妍丽工整,用典用事,声律运用研究。

西晋赋坛有左思、潘岳、陆机

左思《三都赋》(一是内容丰博;二是语言辞藻;三是求实精神)

潘岳最为突出。大赋有《藉田》《西征》,旁征博引,贯通古今;小赋有《秋兴》《闲居》,语言流利,点染情思;感伤赋最为成功,《悼亡赋》

陆机:《文赋》,其赋在语言技巧上,善用叠字,景物描写,表现力强。

愤世嫉俗之赋作:一是针对性强,二是语言激烈尖锐,嬉笑怒骂。

陶渊明文赋

6.南北朝文赋

1.骈文的发展

a.刘宋是骈文形成期。四特征基本具备,颜延之《陶徵士诔》、鲍照、范晔《登大雷岸与妹书》。

b.齐梁后是骈文成熟期。写景、理论,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文心雕龙》

c.骈文至徐陵、庾信,到达高峰。全篇骈偶,四六隔句增加。庾信《哀江南赋》

2.南朝骈赋

a.主流狭小

b.也有抒情佳作。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别赋》

c.对唐代律赋有影响。

3.北朝文

《洛阳伽蓝记》《水经注》

4.北朝赋

a.受两汉魏晋赋影响。不事雕琢,自然流丽,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由南入北,庾信《哀江南赋》

二十、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人(记述人物言行片段)小说:士大夫言行放荡,清谈品评,人物品评,重仪容、重辞采。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a.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玄虚清谈,以晋代为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价。

b.言行、风貌、人物仪容,推崇士人雅量,推重才情,青睐于机敏对答,反映放达怪诞。

c.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典雅词句,生动口语,符合人物形象,具有哲理性。

d.笔记小说、小品文的先驱。

2.志怪(杂谈神仙鬼怪)小说:先秦两汉文学的滋养,魏晋佛教,巫师、方士,神仙鬼怪之说泛滥。

《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受《山海经》《穆天子传》影响。

a.内容:民间传说、史传、早出的志怪书中的材料。如《三王墓》

b.宣扬鬼神真有,一些神怪故事,反映人民与恶势力斗争的智慧与勇敢。

c.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如《李寄》语言朴素,叙事生动。

d.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

补充:

1.南开名词解释:枚马(作家并称类,出处,先指出各自代表作品,分析其作品的影响)《文心雕龙·诠赋》以“枚马”并称。

2.南开名词解释:苏李诗(《文选》收录,七首,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真伪,当为汉末人所作,梁启超最有说服力)

3.南开名词解释:元嘉体(诗风,元嘉三大家,见于《沧浪诗话》,山水、抒情、形式)

4.名词解释:兰亭唱和

5.南开名词解释:“嵇志清俊,阮旨遥深”

(《文心·明诗》,再对两人风格进行阐释)

6.南开名词解释:“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品》)

7.论述:两汉辞赋创作的发展及流变。(定义、分类、作家作品介绍,形成线的概念,进行一定的总结)

8.论述:曹植对乐府的贡献。(曹植促成这质的飞越,完全从乐府中独立出来,摆脱音乐束缚,扩大了题材,而有保持了汉乐府自然质朴的特点,对汉乐府有所创新。)

9.论述:陶谢在晋宋诗风变革中的作用。

魏晋上承汉诗,南朝追求声色,这种转变,始于陶谢之差异。

陶为魏晋古朴诗风之集大成者,谢灵运另辟蹊径,开一代新风。

由陶到谢具体而言: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10.论述:酒与菊在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酒:自由与洒脱的精神状态。

菊:独立精神与隐逸情怀,隐士形象。

(对形象进行分析,象征,结合作家的相关作品,一一印证,要求比较高)

11.论述:齐梁时期文学新变意识的表现。

永明声律说的兴起。

文笔之辩的深入。有韵之文,无韵之笔。颜延之肯定“笔”的文学性,分开经典与文笔,从本体上区分文学与非文学。

不拘常体的呼声。文赋、诗体赋、写景文、骈文,文学集团活动增多,追求个性,要求创新。

12.南开论述:曹植在五言诗文人化进程中的作用。

五言诗内容题材的开拓。

艺术上对抒情的重视。

对辞采的注重。

审美风格上的交流融合。

13.论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内容上,一是反映现实,二是抒发个人情志。现实主义精神与积极进取精神。

继承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

文学体裁上的丰富。

14.论述:永明体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注重永明声律说在诗歌形式上的进步意义)

15.南开简答:刘勰评论“颜不如鲍、鲍不如谢”你怎么看?

元嘉三大家的基本情况

与刘勰的文学观念有关。

14.南开论述:苏轼评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自然单纯

日常生活诗化

情景事理的混融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暨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 篇2

2014年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难度解析

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考研真题是四川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文学考过的真题试卷,对于报考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考生来说,中国文学考研真题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文学考研真题除了能告诉我们哪些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的出题难度如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考研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无法比拟的,考研真题在很多方面形容成宝贝一点都不为过。在至善川大考研的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考研资料体系中,也是把考研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给大家提供的。2014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考研:二0二17一9七0

暨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 篇3

一、名词解释 1.公安派

答: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2.汉乐府

答: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地位。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3.历史散文

答: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4.古文运动

答:即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二、简答 1.《左传》艺术特征

答:《左传》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之一。《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总而言之,其艺术特征可概括为: 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2.史记语言特色

答:《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以下从四个方面简述其语言特点:

(1)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而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2)《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于生活气息。

(4)此外,《史记》写人物语言时,常常借语言内容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对待秦始皇出巡,项羽和刘邦的态度截然不同。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表现了他的坦率,不假思索,也表现了先秦三东六代和复仇的心情;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一方面表现了下层人的农民要求参政,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刘邦的贪婪、妄想。3.水浒传主题

答:《水浒传》是一部以传奇的笔法描写一批当时处于社会边缘人物为了有尊严地生存而不断奋斗、成功与失败的一部生存史,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一种反抗史。歌颂的是各个阶层敢于反抗作恶官僚、维护自身利益、不向权贵低头的反抗者,尖锐地指出“官逼民反”的社会矛盾。以下从四个方面简述其主题思想:

(1)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作品展示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作品具体刻画了高俅、蔡京、杨戬、童贯为首的封建官僚贪赃枉法、互相勾结、无恶不作,但这些贪官的总后台就是徽宗皇帝,昏君佞臣组成的统治集团压迫人民,激起人民反抗的怒火。“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这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2)歌颂农民起义英雄。一百零八位头领个个都是勇武智慧、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反抗黑暗的封建统治,对抗腐败的官府,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3)揭示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招安”是起义失败的直接原因,也体现了农民起义领袖思想上的局限性——宋江、卢俊义等人具有浓厚“忠君”思想,他们又是梁山义军的主要领导,影响和左右着义军的发展趋势,宋江上梁山后,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梁山泊上高悬“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他们起义的原因是博取功名,封妻荫子。

故“招安”是其必然选择,失败是起义的必然结局。

(4)严重的忠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进步意义。4.宋代诗文革新的贡献

答: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

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

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5.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的贡献 答:宋之问,沈佺期皆为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合称“沈宋”。沈宋的主要贡献,在于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倾大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规范。一方面,他们完全避免了五律中的拗涩之病,另一方面,他们又进一步推进了七言歌行体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完整,脱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沈佺期早在武后时期,便已写出全无失粘现象的七律,他的为数甚多的七律,在合乎规范方面堪称宫廷诸诗人之首。

杜审言今存的诗主要系五言律诗,也有少数七律。他的诗,句律精严而笔力雄健,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均完全合律,无一失粘者,时间更加早于沈宋,堪称确立律诗创作的先锋。

总而言之,杜审言表率在前,之后沈宋合轨,尔后律诗一体才为人们所公认,从而确立其在诗坛的地位的。自齐永明以来两百多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过程终于完成。

三、论述

1.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答:创作的出发点上,《桃花扇》坚持真实原则。《桃花扇》演的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始末,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真实的原则,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旺的历史面目,基本上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只是迫于环境,不能直接展现清兵进攻的内容,有意回避、改变了一些情节。孔尚任对各类人物作了不同笔调的刻画,虽然忠、奸两类人物的结局加了点虚幻之笔,但总的来说,作者的褒贬、爱憎是颇有分寸的,表现出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桃花扇》中人物形象众多,且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使是同一类人也不雷同。这显示孔尚任对历史的尊重,如实写出人物的基本面貌。《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他们在剧中是最高尚的人。他们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出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这是有现实的依据的,反映着晚明社会中部分妓女的风雅化以至附庸政治的现象。剧中形成的贵贱颠倒的对比,不只是表明孔尚任突破了封建的等级贵贱观念,其中也包含着他对尊贵者不尊贵,卑贱者并不卑贱的愤激情绪。这在当时许多旨在存史、寄托兴亡之悲的稗史所不具备的。尽管孔尚任对人物褒贬还是使用传统的道德术语,如“忠臣孝子”之类,但其褒贬标准却扩大了“忠”的内涵,由以朝廷、皇帝为本变为以国家为根本。剧中把国家放在人伦之最上,以国家为君、臣、民赖以立身的根本。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一代的兴亡之悲。

从艺术构思方面看,孔尚任在力求遵照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非常合适地选择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南明小朝廷的兴亡之迹。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结合,本是明末南京清流文人的一件风流韵事,作者以此事作为戏剧的开端,既表现出复社文人的作风和争门户的意气,又使全剧从一开始便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紧紧结合在一起。南明小朝廷灭亡之后,侯、李二人重聚,双双入道,表现的是二人儿女之情的幻灭,而促使二人割断花月情肠的是国家的灭亡。可以说,《桃花扇》艺术地再现了南明小朝廷的兴亡始末。

总之,《桃花扇》在清代传奇中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

2.苏轼对词的贡献

答: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1)苏轼词对词境做出的开拓

首先,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次,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总之,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2)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的解放

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3)苏轼词创造了多样化的独特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四、文学鉴赏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此开篇三句,柳永便以笃定之内气,从大处入手,总括出杭州古老的人文地理及不懈生机。接下三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属细笔,以补足繁华之状貌。词色直是“旖旎近情”(此乃柳词一贯之特征),令人想到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用一个现代的说法,柳永这一细笔带出了南宋与晚唐历史的互文关系。而南宋杭州的繁华更是超过晚唐的扬州,它“青山四围,中涵绿水,金碧楼台相间,全似著色山水。独东偏无山,乃有鳞鳞万瓦,屋宇充满,此天生地设好处也”(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西湖好处》)。其中“参差十万人家”既是实写,也是力发千钧之慨叹,杭城之宏伟在此一举托出。这就是当时的杭州,“大自然所赋的空间既如此逼仄,杭州在十三世纪遂成为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一些最大的欧洲城市当时只有数万居民,若和中国的‘陪都’相比,唯不过是些小集镇罢了。杭州的居住人口到一二七五年已逾百万之数。”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六·米铺》中也说:“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马可·波罗一边为杭州的奢侈美丽倾倒,一边感叹道:“世界上再没有比这座城市更宏大的了,它方圆达一百英里,到处见缝插针地住满了人,一座宅院往往住着十或十二家。市郊人口比市内还要多。”“参差”二字最为丰富传神,让人感受到杭州城各式各样的楼宇,真是建筑高低起伏,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千家万户都掩映在翠微之间。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又轻轻一笔写出杭城温柔安详又兼热闹富贵的一面,此虽八字,但也包罗万象,尤其是街巷河桥中埋伏的风流蕴藉之美呼之欲出。直让人回到了那过去的时光,仿佛我们来到了“中瓦子前武林园,向是三园楼康、沈家在此开沽”的一幕:但见那“店门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杈子,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桅子灯,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十……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梦粱录·卷十六·酒肆》)。这不又正是杜牧递上的两个名句:“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吗?不正是张祜的一句“月明桥上看神仙”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柳永又起了一个层面,我们也跟随他的视线从城内来到郊野。这正是钱塘八月观潮的时节,也恰恰应了《望海潮》这个词牌的本意。“……波涛濬流,沉而复起,因复相还。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时。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波涛援而起,即钱塘江潮。”(《茶香室丛钞一·卷十五·〈子胥水仙〉条》)“依自然环境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两旁渐窄的江岸约束,形成涌潮。涌潮后又受江口拦门沙坎的阻拦,波涛后推前阻,涨成壁立江面的一道水岭……”这正是柳永笔下“无涯”之“天堑”,它与前面的“形胜”又刚好形成互文照应,继而连番烘托出杭城的奇伟。钱塘潮这一“怒涛卷霜雪”的景观若激电奔雷之震荡,人间岂有它事可与之争雄?

写罢威仪的钱塘潮,柳永又翻转一笔,再次流连杭州城的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珠玑”与“罗绮”皆妇女用品,最能代表精致与华丽的日常生活。在此,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杭州市民普遍的富足与自豪。他们“只要有钱,便可在家具、穿着、美食和娱乐诸方面满足其高雅精致的趣味。在城的中心有一些专门经销高档产品的店家,其间琳琅满目地陈列各种货物,有的产自中国各地,也有来自南海、印度和中东的”。的确,鲜衣美食在南宋的杭州可谓殚极精侈,甚至精侈到颓废,单就一个食字便可见其豪奢颓废之程度。且不说宫中璀璨纷呈的食品,就连一般市民对于饮食起居也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仅平日所吃饭菜便高达五百多种(可参见《梦粱录·卷十六》《武林旧事·卷六·市食》《都城记胜·食店》等)。

说到氛围,又要说到前面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般的饮食环境。“借临安园林设计之精华,在厅院廊庑上排列小小阁儿里呈‘吊窗’,‘吊窗之外’移来花竹,再‘垂帘下幕’,使‘阁儿’掩映在纱壁绸帷之后,摇曳秀影之中,潇洒似画,犹如花苑。市民光临此处无不心旷神怡,还可以呼唤妓乐歌唱助兴,而且随时任意点要自己喜欢的食品,如没有的,食店老板可命厨子‘应手供造品尝’,以使食店一味不缺。”精致到绝望之后,也讲究单纯,而单纯依然透出唯美的色彩,如另一种食品酥琼叶便是如此娴静地制出:先将宿蒸饼薄薄切就,涂上蜜或油,就火上炙,地上铺着纸散火气。炙好后,非常松脆,有止痰化食之功效。诗人杨万里曾专门写诗赞叹这种食品:“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

写完城市的豪奢,柳永便直接抵达妩媚的西湖了。“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指西湖有内湖外湖之别趣,“叠”却指湖边的山岭重叠参差,这正应了“湖中有湖,山中有山”这一“清嘉”之姿色。这就是令今人无言并失语的西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柳永就此坦然一笔将杭州的秋景、夏日翩翩写来,轻松从容,并不着力,而四时风光恍如都在目前了。

又据《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献给当时驻节杭州的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我们还可以从《宋史·孙何传》中看到孙何当时是一位颇为风雅勤政的地方长官,“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为此,柳永这位民间诗人为他唱一点颂歌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快事。此诗最后五句均属对孙何的鼓吹与祝福,读来同样不亦快哉:“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高牙”为军中大旗。《封氏见闻记》中说,掌武备的官员,因为“象猛兽以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而千骑簇拥的大型牙旗,正是孙何威武堂皇之写照。而“乘醉听箫鼓”却是说孙何下班后游冶时的洒脱与文雅。而“吟赏烟霞”又说他能流连光景,吟咏风月,是一个懂得诗之妙处的人。古人所谓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看来都包拢在孙何这一身了。“图”乃动词,柳永的意思是将来孙何可将杭州的美丽繁华之风景画成图画。“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它指的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而“归去凤池夸”是说孙何一朝升迁至中央去做大官,可顺便把已画好的杭州美景一并带去,到时正好与中书省的其他官员共同欣赏。(节选自柏桦《< 望海潮>里梦杭州》,仅为参考,可以另选角度,自行发挥,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文化史

一、填空

1.六祖慧能创立的宗派

答:禅宗。2.十二律

答: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3.二十八宿举例四个

答: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任举四个)。4.布政使别名

答:藩台。

5.保天下者匹夫有责的提出人物

答:顾炎武。

二、名解十个 1.礼闱

答:最初指汉代尚书省,因其在建礼门内,又近禁闱,故称之为礼闱。后多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唐杜甫《哭长孙侍郎》诗:“礼闈曾擢桂,宪府旧乘驄。” 2.驱口

答:亦作“駈口”。宋元时代金军、蒙古军在战争中俘虏的汉族大户。其地位类似农奴,少数成为贵族家庭的奴隶。《元典章·户部三·籍册》:“不论达达、回回、女真、汉儿人等,如是军前虏到人口,在家住坐做駈口。” 3.谶纬

答: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4.图腾

答: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中国龙即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5.心学

答:心学,儒学的一门分支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6.封禅

答: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起源于春秋、战国,当时齐、鲁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势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上帝。泰山是齐、鲁的分界,于是就把齐、鲁祭泰山的望祭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之礼,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7.察举

答:察举又称“荐举”,是封建社会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由乡里选举的荐举制演变而来。它是汉代在先秦注重对人的实际才能的考核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创立过程中,也吸取了亡秦的教训。汉初的察举是临时性措施,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察举的范围、人数也有限。直到汉武帝时,国家的文治武功达到极盛,各级官吏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非常需要建立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因而察举制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制度,并得以真正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8.别子

答:即庶子。古代宗法制度称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为“别子”。古代中国宗法制度的专业术语。《礼记·大传》:“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 9.元杂剧

答:元杂剧,也称“元曲”。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吸收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契子”。角色有正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脚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元杂剧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现存作品有《窦娥怨》、《西厢记》、《汉宫秋》等150种左右。元杂剧对后来戏剧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三、文本释读,文化史的文言文阅读是汉书中的张骞出使西域。解释,大月氏,汉节,郎。

《汉书》张骞传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亊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返汉,汉至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至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冠,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使君。

翻译:张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从事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

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从月氏到大夏,始终得不得月氏王明确的表示。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

四、简述 汉字的起源

答:关于汉字的起源,神话传说中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考古发现,在汉字产生以前,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方式。现代研究认为,汉字来源于集体的智慧,如果仓颉确有其人,那他应该是文字的整理和颁布者。随着考古的进展,更多的遗址不断发现,也为汉字的起源和来历,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

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但一切没什么简单。由于各处考古出来的符号,都非常零星分散,缺失也较严重。各处的地域色彩浓厚,背景也很复杂。

总而言之,汉字的来历和起源还是一个有待不断揭开的谜。

五、论述

1.礼仪的起源及功能

答: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 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礼仪的功能主要是社会性的,以下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1)社交礼仪是道德的示范,它代表着社会道德观念而存在,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标准和规范而出现的。这种标准,规范、制约着社会生活秩序,推动人们沿袭着“礼”的规范生活,用以培养人们的善恶标准和美的心灵。同样,社交礼仪也要求人们将自己的行动纳入规范.将自己的本性纳入规矩,加以约束,时时用道德的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动。注重社交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为着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道德面貌。

(2)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有协调作用。今天的社交礼仪所表示的意义主要是尊重,尊重可以使对方在心理需要上感到满足,产生好感和信任。按着社交礼仪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交际双方互相尊重、坦诚相侍的良好关系,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情感对立与障碍。社交礼仪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润滑剂、调节器,是协调交际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友爱,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使每个人健康、合理的心理 需求得到程度不同的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并使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稳定、融洽的秩序。通过完备的社交礼仪,一个社会组织可以沟通与各种人的感情,协调好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关系,使误会、摩擦消除,减少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3)社交礼仪的实施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行,客观上也起着榜样作用和教育作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在对外交往中,注重礼仪,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中国以泱泱大国之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

答:孔子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但孔子在承认的基础上,主张不要过多关注,而把人们的眼光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来,主张尽人事以应“天”事。孔子是这样主张的,这已经明显的反映出孔子的观点,他并没有对于鬼神是否真实存在进行探究,他是在讲礼仪规范的问题。分而析之,孔子对待天命鬼神的态度是:

(1)主张应该“敬鬼神”。祭神指的的是行祭祖先礼、祭神礼之时,应该像祖先、神真实存在一样,讲究的是礼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否则不如不去祭祀。

(2)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他本人“敬鬼神而远之”,其实与他对于鬼神是否存在的观点是一样的,无法确信鬼神是否真的存在,所以敬,但是自己可以不参与。

(3)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子不语怪力乱神”,即是他这种态度的鲜明体现。3.明清科举制度

答: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民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思潮的汹涌澎湃,八股取士已逐渐暴露出其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于《生员论中》一文即有过“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也”的议论,这一取士方式在明末似乎就走到了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

但是明亡以后,清人并没有废止八股科举,反而变本加厉,极为有效地运用这一人才选举制度,很迅速地巩固了政权。史学家孟森曾就此评论说:“明一代迷信八股,迷信科举,至亡国时为极盛,余毒所蕴,假清代而尽泄之。盖满人旁观极清,笼络中国之秀民,莫妙于中其所迷信。始入关则连岁开科,以慰蹭蹬者之心,继而严刑峻法,俾忮求之士称快。丁酉之狱,主司、房考及中式之士子,诛戮及遣戍者无数。其时发难者汉人,受祸者亦汉人。汉人陷溺于科举至深且酷,不惜假满人以为屠戮,以泄多数侥幸未遂之人年年被摒之愤,此所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者也。”清统治者以科举为笼络、控制汉族文人的利器,比明朝统治者多了一层深谋远虑的政治因素;而汉族文人为能实现个人价值,奋志青云,也乐得俯首就范,有时为达目的,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如何看待历史上甚受后人诟病的八股取士,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如出题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成句或一章,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程朱理学为依归。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出发点,八股文作为功令文字对于广大读书人而言,就是对其思想的一种无形的控制,影响是全面的。读书人欲猎取功名,就很难绕过这一“龙门”。对于八股取士,清初有识之士如顾炎武就曾指出:“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清代文字狱的一位著名受害者戴名世甚至说:“欲天下之平必自废举业之文始。”两人都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批评八股取士制度的,而统治者对此也未尝无识。据《清史稿·选举三》记述,清廷内部曾经产生过对八股文应否废止的讨论。乾隆三年(1738),距这次讨论七十年之后,废止八股文的问题又由兵部侍郎舒赫德重新提出,所得答复是:“时艺之弊,今该侍郎所陈奏是也,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于是这一有关人才选举的大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可见,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这是由其政权性质所决定的。八股文用于科举考试通行于明清两代,长达近六百年,基本与封建之世的彻底垮台同步,明乎此,其封建主义的社会属性也就昭然若揭了。

从实际效果而言,八股取士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的人才需求。能够跃此龙门进入举人、进士行列者,大部分并非庸才;而奋斗数十年艰于一第者也不乏高才之士。正是这一看似矛盾的选举效果,造成了问题的复杂性。作为一种人才选举制度,科举制如果不过多讨论它的考试内容,这一制度至少为全国人才的流动调配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庶族地主阶级与平民子弟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念,在这一制度下有了实践的可能。历代科举由于弥封糊名、誊录考卷等一系列防弊措施的不断完善,以及考试组织的逐渐严密,使科举竞争有了较为平等的保障。清代平民入仕的机会,尽管不大,却足以令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般地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为一第之荣而孜孜以求了。在天下太平的时候,社会中下层读书人若想出人头地,恐怕也只有科举一途最具吸引力。

从统治者角度而言,八股文之所以为明清两代帝王奉若神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与封建专制政体的适应性。鲁迅曾为八股文下判语云:

“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什么代圣贤立言,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这样的八股,无论新旧,都应当扫荡。”

考研古代文学真题 篇4

一、名词解释(20 分)

1、永明体

2、《乐章集》

3、唐宋派

4、拟话本

5、己亥杂诗

二、简答题(35)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 2.简述李白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手法 3.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 4.简述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5.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论述题(45)

1.比较分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家散文的写作特点

2.从汉至唐代,我国诗歌创作存在着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请谈谈这个传统的主要环节

3.为什么说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叛逆者的典型形象,试分析之

1996

一、名词解释(20)

1、《九章》

2、建安风骨

3、唐人传奇

4、《沧浪诗话》

5、南曲戏文

二、简答题(35)

1.简述《诗经》 “国风”的思想内容

2.《史记》人物传记的人民性战斗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指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4位主要作家并简述唐代山水田园诗盛行的原因

4.柳永对词的创作艺术有何贡献 5.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三、论述题(45)

1.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17 2.试论张孝祥,张元干,在宋代词史上承前启后的贡献 14 3.《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与一般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爱情有何不同,试论述之

1997

一、名词解释(20)

1.毛诗 2.建安文学 3.变文(唐代)4.江西诗派 5.诗界革命

二、简答题(35)

1.简述屈原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 2.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成就 4.简述《三国演义》的成熟过程 5.试述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三、论述题(45)

1.试论唐诗的分期及各个时代的创作特征 14 2.试论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14 3.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性格的异同

1998

一、名词解释(18)

1.古诗十九首 2.正始文学 3.初唐四杰 4.话本 5.宋诗派 6.南施北宋

二、简答题42

1、简述汉赋的发展轨迹

2、简述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征

3、简述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4、举例分析柳宗元寓言的风格特征

5、试析《聊斋志异》人物描写的技巧

6、试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三、论述题(40)

1.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3 2.试论宋代豪放词的发展历程 13 3.试比较元稹《莺莺传》和王实甫《西厢记》的区别

1999

一、名词解释 25 1.毛诗 2.道家 3.山水诗派 4.诚斋体 5.林纾

二、简答题 30 1.《离骚》的艺术成就 2.陶渊明诗歌的杰出成就 3.李商隐咏史诗的艺术特色 4.辛弃疾词反映了哪些方面内容 5.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6.简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

三、论述题 45 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谈你的理解2.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14 3.试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生观和生活道路

2000

一、概念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建安文学

2、上官体,3、江湖派,4、性灵派

二、简答(每题 8 分,共 32 分)1.先秦诸子散文发展阶段是怎样的? 2.陈子昂诗文革新主张是什么? 3.柳永对词的贡献是什么? 4.元杂剧的构成形式?

三、论述题(每题 16 分,共 48 分)1.风雅颂分类依据,及国风的艺术成就? 2.简述初唐诗歌发展状况?

3.简述明中叶以后长篇小说的分类。指出其代表作品。

2001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楚辞

2、建安文学

3、江湖诗人

4、临川四梦

5、台阁体

二、简答(每题 7 分,共 35 分)1.先秦叙事散文代表作及特点。2.谢灵运陶渊明创作上的差异。3.中唐诗歌流派及特点。4.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5.黄遵宪“诗界革命”的主张及创作实践。

三、论述题

1、试述李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10)

2、辛弃疾词作的爱国思想,战斗精神和独特艺术成就。(15)

3、(1)试论《红楼梦》中宝玉与宝钗二人的婚姻悲剧。(20)(2)结合对人对己洁净与污秽的不同感觉,试论贾宝玉的价值观。(20)【提示:价值观,指评价人的价值和尺度,通过肯定与否定,喜欢与讨厌,称颂与批评等态度来寻议态度背后判断价值高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并对这一标准作出评价。】

2002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楚辞

2、竹林七贤

3、《世说新语》

4、唐宋派

5、“诗界革命”

二、简答题(每题 7 分,共 35 分)1.简述《左传》的文学特点。2.简述建安文学的总体风貌。

3.简述盛唐边塞诗派产生的主要原因,举出 4 位以上的代表作家。4.简述宋代豪放词派的发展历程。

5.关汉卿杂剧从内容上可分为几类?请举例说明。

三、论述题(共 45 分)1.试述杜甫诗歌的思想性。13 2.试述辛弃疾的主要艺术成就。13 3.试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两人悲剧命运的异同。19(第 3 题报考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也可以选答下题)试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

2003 一.名词解释 5 6 1 《古诗十九首》 2 永明体 3 初唐四杰 4 西昆体 5 讲史 6 易安居士 二.简答 10 6 1 简论《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 2 试论李商隐诗歌对朦胧意境的创造 3 简说江西诗派 4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5 简析杜丽娘形象特征 6 说说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 分析论述 20 3 1 比较论述《诗经》与《楚辞》的艺术差异 2 比较论述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3 比较崔莺莺和林黛玉形象

2004 一名词解释 5 10 1 春秋三传 2《七发》 3 建安文学 4“沉郁顿挫” 5“太史公书” 6 江西诗派 7 元遗山 8《全相平话五种》 9 台阁体 10 四大声腔 二 简答 10 6 1 论陶渊明诗歌总体特征 2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简述苏轼对宋词创作的贡献5 简述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6 简述《西游记》的成书 三论述 20 2 1 比较论述屈原与李白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2 结合《葬花词》分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2005 一 名词解释 5 10 1 赋比兴 2《艳歌罗敷行》 3 建安文学 4 初唐四杰 5 李义山 6 江西诗派 7 话本 8 曲状元 9临川四梦 10“诗界革命” 二 简答 10 6 1 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 简论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 3 简述韩柳散文的艺术开拓 4 简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5 简述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6 简述《水浒传》的成书 三 论述 20 2 1 比较论述李白歌行与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结合个人感受,分析鲁迅所谓“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的含义了。。

2006 一 名词解释 5 10 1《大雅》 2《古诗十九首》 3 建安风骨 4 初唐四杰 5 唐传奇 6 诚斋体 7 荆刘拜杀 8《牡丹亭》 9 公安派 10 龚定庵 二 简答 10 6 1 屈原《九歌》的艺术成就 2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3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成就 4 柳永对词发展的贡献 5《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6《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 三 论述 20 2 1 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例,比较两人艺术个性的异同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对传统写法的打破

2007 一 名词解释 5 10 1 子虚乌有先生 2 建安风骨 3 永明体 4 元白诗派 5《花间集》 6 柳三变 7 诚斋体 8 张珙 9吴江派 10 梅村体 二 简答 10 6 1 屈原《离骚》如何运用“香草美人”的艺术手法表现绮感情 2 简论李白乐府,歌行诗的艺术成就

3《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如何处理个性与共性特征问题 4 简析苏轼的意义 5 简析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6 简论“临川四梦” 三 论述 20 2 1 举例比较分析陶渊明与王维诗歌艺术特点 2 对比黛玉与宝钗的性格特点,试析二人的悲剧命运

2008 一 名词

1夸父 2“赋比兴” 3“建安七子” 4《九歌》5“永州八记” 6柳三变 7“关王白马” 8台阁体9梅村体 10诗界革命 二简答

1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文风

2以《李将军列传》为例论述《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3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成就 4简述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手法 5简述元杂剧衰微的原因

6简述“三言”“二拍”“无奇之所以为奇”的艺术取向 三论述

1举例分析李白与杜甫艺术个性的异同

2以黛玉宝钗为例分析《红楼梦》在塑造人物上的突破

2009 一名词

1《九歌》2《左传》3汉乐府 4左思风力 5山谷道人 6临川四梦 7谴责小说 8边塞诗人9西昆体 10公安派 二简答

1简述汉赋的发展脉络

2简述陶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3简述杜牧咏史诗 简述柳永对词题材上的开拓 5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创作 6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倾向 三论述

1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2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一段话为例,分析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2010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50 分)

一、1 天问 2 彭泽令 3 史传散文(《左传》、史记等等)4 花间派 5 宫体诗 6 诗鬼 7 慢词 8章回体 9 正旦 10 晚唐

二、简答(每题 10 分,共 60 分)1.举例说明赋比兴的手法运用。2.举例说明《史记》的体例。

3.写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真实姓名。(至少四位作家作品各一篇,体裁不限)

4.默写杜甫《登高》,并标出平仄与韵脚字。5.简说“临川四梦” 6.说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三、论述(每题 20 分,共 40 分)1.论述苏辛词风格

2.怎样评价《红楼梦》后 40 回(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也可以从其他方面)

2011

一、名词解释(一个5分,共50分)

1.文笔 2.骈文3.搜神记4.玉台新咏5.传奇6.初唐四杰7.长短句 8.三张二陆两潘一左9.桐城派 10.临川四梦

二、简答(6个,一个10分)

1.解释“二雅”“二南”“三传”“五经”

2.《乐章集》《漱玉词》《淮海集》《清真集》《石湖集》的作者是谁,是什么时期的?

3.谈谈对《西厢记》中红娘的认识

4.解释什么是郊寒岛瘦? 5.解释什么是正始之音?

6.为什么说孔尚任的《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三、论述(2个,一个20分)

1.谈谈对苏轼词作多样的理解

2.《红楼梦》中的诗词等韵语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2012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魏之三祖

2、“玄言诗”

3、《玉台新咏》

4、三吏三别

5、秦中吟

6、中兴四大诗人

7、四灵

8、杨龙友

9、谴责小说

10、文木山房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请说出学术界对哪些屈原传世作品质疑?

2、简述汉代对先秦诸子的分类。

3、简述边塞诗派。

4、什么是“令、引、近、慢”。

5、简述关汉卿喜剧创作。

6、简述“程甲本”、“程乙本”。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什么是“苏、辛”词派,论述其成员作品的异同。

2、详细阐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2013

一、名词解释5,10 1.枚马 2.美人香草 3.宫体 4.柳三变 5.郊寒岛瘦6.董西厢 7.南词叙录 8.格调说 9.吴江派 10.阅微草堂笔记

二、简答

1.就汉赋的体制谈谈汉赋的几种类型 2.什么是汉魏风骨 3.什么是一祖三宗 4.列举十个元杂剧作家 5.列举明中期三大传奇及其作者 6.列举十篇《聊斋志异》的篇名

三、论述题

1.试述唐诗由初唐到盛唐的流变过程。

2.谈谈你对央视“百家讲坛”刘心武“秦学”的看法。

2014

一、名词解释

1.柳耆卿【曾有有两年真题考过柳三变】

郊岛【曾经有两年考过郊寒岛瘦】3.班马【曾经好像考过枚马?】 4.玉茗堂派5.神韵说6.歌行体7.诸宫调8.玉台新咏【曾经考过两次】 9.香草美人【曾经考过两次】 10.四声猿

二、简答

1.《国风》和《离骚》的写作手法区别 2.《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区别 3.三吏三别篇名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4.简述临川四梦【曾经考过多次】

5.写出《聊斋志异》10个篇名【13年真题出过】 6.写出西游记10个小妖的名字

三、论述

1.比较苏轼和黄庭坚的异同

2、在《红楼梦》中,举例说明诗歌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貌似要求以一个人物为例,记不太清了)

2014年文献学:

一、名词解释

1、巾箱本

2、书耳

3、中经新簿

4、校勘记

5、古史辩派

6、经折装

7、全唐文

8、【忘记了】

二、简答

1、史书里哪些列有《艺文志》,哪些列有《经籍志》

2、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哪一个正确,说明原因

3、写出五个清代著名辑佚家,并简述其主要成就

4、写出五个政书名称

5、【忘记了】

三、论述

1、从司马迁作《史记》“以训诂代经文”的方法谈谈对今译的方法的影响

2、校勘方法以及应有的知识储备

四、标点并翻译

1、《颜氏家训·文章篇》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使人矜伐,故忽於持操,果於进取。今世文士,此患弥切,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自吟自赏,不觉更有傍人。加以砂砾所伤,惨於矛戟,讽刺之祸,速乎风尘。深宜防虑,以保元吉。

上一篇:《快乐的小机灵》中班游戏教案下一篇:任务驱动实时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