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2024-10-03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精选7篇)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篇1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很多中国人欢呼雀跃,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认可。一时之间掀起了一场“莫言热”,媒体大肆地宣传、报导,各书店的莫言小说几乎抢购一空,家乡政府扩建纪念馆,文学史家认为中国文学史该重写,莫言足可与鲁迅比肩„„

这些戏剧化的反应让我有些迷惑。坦言说,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莫言的书,在听到他获奖后,搜了一下他的资料,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着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代表作有《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另外也看了一下别的学者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中国新时期以来一位极具个性特征的作家,他以先锋的姿态进行写作,他的富有民族特色、同时又充满人类共同性的东方文化的书写,他塑造的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他对本民族文化的批判和弘扬、超越和归根,无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那么,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前还鲜有人知,他在各书店 的书还是滞销呢,难道说他没得诺贝尔奖他的书就不好了吗,答案我们心里都明白,虽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理当祝贺,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的获奖,为中国文学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更多的目光在此聚焦。这对促进中国文学和繁荣中国文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我们是不是把诺贝尔奖给神化了呢,当人家外国人给予肯定和奖赏,国内人士才纷纷出来评价、赞扬,发感慨,来祝贺„这是民族自卑感的表现吗?我认为不管中国人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文学自信,毕竟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学底蕴深厚。中西方文化的隔阂,翻译水平的限制等等都能影响一部作品的内涵,鲁迅、沈从文还有很多很多作家都与诺奖擦肩而过,但他们的文学成就同样不能磨灭。其实就获奖而言,莫言也许是被选择的,难以排除诺委会“讨好中国”的内在愿望,也不排除诺奖评委只在乎依靠作者扩大自身影响力,而忘乎其余。虽然现实很残酷,写作的处境不同,公平的竞争不在,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那些被遗忘在国家社会边缘的作家,很多人就是为了一个梦想写作,而且作品质量某些并不次于莫言,但是他们无疑被抹杀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完善的奖项设置,我们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精髓,又何必一定要去迎合别人的品味呢?

莫言的热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反思并且要有所作为。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正像一位网络作者说的那样:“他的获奖,不能改变文学类书籍江河日下的发行量;不能改变小说类文字多数千字不满百元的稿费现状;不能改变越来越多的作者‘我手不能写我心’的创作状态;不能改变许多作家视现实为畏途而将眼光放到遥远的古代创作方向;不能改变出版商们将文学定义为哄小孩子零花钱的小儿科游戏;不能改变绝望的作家们丢开小说和散文转行成为各类口水影视剧编剧的职业走向;不能改变读者们因为选不到自己心中想阅读的文字而不再买文学类作品的现实;不能改变至今仍然是某些官员将文学与文化当成为别的东西唱戏的搭台工具;它甚至不能改变当看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条新闻之后,网上如潮的发问:“谁是莫言?”。

另外,对于获奖,莫言反而是最冷静的那个人。有人采访时问他,你幸福吗?他说,我不知道。我突然为他感到一丝心疼。作家最幸福的事应该是遇到读懂并且欣赏自己作品的知己吧,可是面对突然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读者,他恐怕更多的是悲哀吧!这让我想到我以前看的一个故事,一个顶级的厨师,他却从来不把他精心烹饪的食物给自己的小孩吃,而是给一些简单的食物。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美食只给能欣赏它们的人吃。我想,那也是创作者最大的幸福吧!

莫言曾在媒体发布会上讲过:”我不希望引起什么“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来,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尽快忘掉这件事情。由此会不会引起文学的热潮,我很期待。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读书,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够创作出无愧于读者的作品。“听罢莫言的这番话,在由莫言热引起的”图书热、股市热、家乡热“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当今这个时代,与其说”莫言热“是跟风浮夸时代下”头脑热“的产物,不如让这次的诺贝尔奖成为我们每个人回归阅读的新起点,品味经典,让书中的淳朴滋养我们的大脑。一个月亦或是两个月,正如莫言所说,”莫言热“会慢慢退去,这时,我们就要冷静的想一想,我们从这股热潮中收获到了什么。当一股热流袭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关注,去喜欢,去感受,但是不应该大肆借机热炒和盲目跟风。欣赏名家作品是积极向上的举动,但是当这股热潮过去后,还会有多少人会举起书架上的昔日名作,去感受那”魔幻现实主义“所带给我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不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那就是莫言热”引发民众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注,在现代这个时代这是一种让人欣喜的现象,当然这是对于“莫言热”现象值得肯定的部分。同时对于“莫言热”,我们应该持有的最佳心态就是回归文学,回到莫言文学作品的本身,细细品味莫言通过作品中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他传达出的立足于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文学如何更多地发展,得到更

多的世界认同。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严重,中国文学其实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如何重振中国纯文学的繁荣应该是我们都要关注的问题。

希望莫言的热现象能快点冷下来,让我们真正关注中国的文学;希望莫言在铺天盖地的名利面前,依旧能秉持一颗淡定、从容、率直的心,创作出更多不朽的传世佳作;希望中国文学能改进,变革,开放,从现在的尴尬中解脱出来,在承袭传统中走向新生。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篇2

调查对象、方法及分析

1.调查对象: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三区的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500 位消费者作为调查对象, 有效录入样本数为441 份, 有效率88.2%。其中30 岁以90%, 而50 岁以上仅2.5%。受调查人群中在校学生比例为73.2%。

2.调查方法:在南充三区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500 名消费者, 共收获441 份回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并归纳分析所获得的资料。

3.统计方法:运用Epidata软件将问卷资料进行统计, 并采用SPSS分析软件分析有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4.调查结果及分析:

(1) 消费者对导购的需求度以及导购提供的帮助

统计数据显示, 68.7%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偶尔需要导购员的帮助的, 15.9%的消费者认为大多数时候需要导购的服务, 还有13.6%认为自己从不需要导购员的帮助, 而只有1.8%的消费者称每次购物都需导购员。68.7%的消费者向导购资讯最多的是是否有优惠活动, 如:是否有打折、降价商品等。17.7%的顾客主要向导购员咨询自己购买商品的建议, 如穿衣搭配等。尽管大多数的消费者偶尔还是需要导购员的帮助, 但据结果显示, 61.9%的调查者认为导购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只有20.6%的消费者认为导购对他们有帮助, 能够帮助他们买到更便宜的商品。此外, 还有13.6%的消费者认为导购员不但对他们没有帮助, 反而还有误导。虽然导购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帮助从而方便购物过程, 而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并未觉得导购对自己的作用是实质帮助。显然, 目前消费者对导购的现实需求度以及导购的帮助度上都远远低于导购的预期作用。

(2) 导购员态度对消费者购物影响及分析

据调查, 当消费者拒绝导购员推荐的商品后, 仅40.4%的导购员仍然和颜悦色, 微笑服务。但是仍有36.1%的消费者遇到态度冷漠, 直接走开的导购员, 更有甚者态度恶劣, 恶语相向。而消费者对导购的满意程度调查中虽有41%选择了满意, 但仍存在着近1/5 的人对导购极度不满。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认为多数情况下导购对他们的购物没有太大的作用的现象了。可见, 导购员的服务态度会影响消费者对导购的评价和看法。

(3) 导购为消费者服务时, 消费者情绪的差异性

据调查显示, 仅有19.27%的消费者在导购为其服务时心情是愉悦的;大约有一半的人没感觉, 表示有没有导购都一样, 不会影响他们购物的心情;剩下的30%的觉得很无奈, 其中有10%的人甚至觉得很厌恶。由此可见, 导购在极力为消费者服务时, 也是需要察言观色, 顾客的眼神、手势、语调、表情和整个外表, 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其所思所想。积极主动的了解消费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合适的服务, 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愉悦的购物环境。

(4) 消费者希望导购员候命的地方

人与人相处都会有一个“友好共处距离”。掌握好此距离导购与消费者相处会更加愉悦。数据显示82.77%的人希望在需要导购的时候, 能在目所能及的范围内找到他们, 能及时得到帮助, 而其余时候希望留给消费者一个相对自由的选购时间。在不同的区域, 消费者对导购的依耐性不一样, 故导购与消费者的比例需要根据客流量的多少及消费者对导购依赖性大小区域的不同而制定。消费者对导购依赖性最大的商品类型:为化妆品类 (31.52%) 其次为服装类 (26%) 电子商品类 (22%) , 而食品类由于人们比较熟悉或有自己偏好的种类口味等在对导购需要度上明显减少。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对导购依赖性大小配备相应的导购数量。

(5) 消费者对导购方式的满意度的调查

调查显示, 现今市场导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服务式导购与诱导式导购, 分别所占比例为38.4%与32.5%。而受消费者喜欢的方式为服务式导购 (51.2%) 和换位式导购 (33.6%) , 消费者不喜欢的方式为压迫式导购 (51.2%) 与诱导式导购 (33.6%) 。

导购人员是连接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桥梁, 一方面导购员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让顾客意愿购买, 并让顾客感到他所购买的产品是物超所值的。另一方面, 导购员是顾客能接触到的唯一一个厂家人员, 是企业形象的具体体现。消费者对导购方式的态度直接影响产品销售与商家形象。令消费者喜欢的销售方式有利于销售更多的产品并且能提升商家形象, 反之亦然。所以, 对导购方式的完善是势在必行的。

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导购的满意度, 我们要建议导购员们保持并发展服务式导购和换位式导购, 注意招呼语的提炼, 对顾客问题的回答方法, 目标顾客的拦截方式。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避免诱导式导购和压迫式导购, 不要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就勉强顾客购买他们不需要的商品。这样不仅有利于商家的销售, 更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6) 消费者对导购的不同态度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 很多顾客重视的已不单是产品本身, 越来越多的顾客重视购买过程的愉悦程度。据调查消费者对购物过程中导购员随从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60.77%认为没有随从会更自由, 能按自己喜好体验产品, 而近半数认为会感到购买压力, 其中“导购员的存在会影响自己的体验计划”的占85.26%。就导购的工作态度而言消费者们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认为导购员热情、积极, 带来优质的服务并能向导购买到适宜的商品的占59.77%, 但却又6 成以上的消费者觉得导购员一直紧随并喋喋不休的推销不需要的商品, 强行购买。就目前来看, 导购行业的本质功能 (为消费者的提供服务, 尽可能方便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在整个改善工作诸如“导购随从”这样让消费者感觉不到帮助还会增加购买压力的工作方式是否还要保留的问题便不容小觑了。

(7) 现今消费者认为导购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改进的调查

半数以上希望导购员能具备基本的企业知识, 对产品线的长度、深度、宽度十分了解。而53.29%认为导购员应该具备专业产业知识, 对其功能、特色、操作、维护都应十分了解, 能熟练准确得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向导。另外还有55.56%认为导购员应当具备良好公关礼仪知识, 能与消费者友好的沟通, 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约6 成以上消费者认为店家需加强导购员对产品知识专业性培养, 加强对产品的了解。73.47%认为“导购员提高自身素质、礼貌热情得对待消费者、合理推销”, 另有64.85%认为“消费者应尊重导购员, 礼貌对待, 合理消费”。此外还需要“加大舆论监管力度, 完善导购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导购员不仅只是推销产品的专业人员, 在培养导购对产品专业性的同时还需注重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养成。要改善目前现象, 除了一身专业素养外, 一颗为消费者服务的心和一张微笑的脸必不可少。

5.对消费者与导购现状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关于改善目前不良导购现象, 协调导购与消费者关系, 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导购模式。

(1) 店家应进一步完善导购的培训机制

导购员作为终端顾客接触的前线, 其销售技巧、气质形象、服务质量及综合素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商场终端形象地树立。因此除了培训销售技巧以及对所销售的产品相关知识, 还应就导购的自身素质如文化涵养, 礼仪等做相应的规范化培训。众所周知, 一个人的涵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高导购人员的素质涵养, 将会改善导购与顾客沟通的氛围, 让消费者与导购之间沟通更和谐友好, 在良好的氛围里促进交易的进行。商家可以定期采取多种方式对导购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比如讲座、学习日、学习周、每周之星评比等方式将培训亲民化, 员工更易接受, 成效也将比单纯的培训更好。

(2) 进一步提高导购的社会地位

消费者应提高对导购的尊重意识, 减少消费者与导购之间的矛盾。很多人对导购的认知还停留在文化低、素质低、收入低、只顾推销产品的“三低”阶段, 这也造成了社会人对导购行业的不尊重, 对导购人员的误解。许多顾客在与导购沟通揣着一份不平等的心, 在他们心中导购无论说什么都感觉是不对的, 只是为了推销出产品才如此说的等等各种想法。然而和谐友好的关系, 都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因此, 要改善目前状况, 需要在导购的社会地位和人民对导购的认知上下功夫。社会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导购正面形象的宣传, 给予导购更大的尊重。

(3) 用政策法规保障消费者与导购各自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让其合法权益有法可依, 避免强卖强卖等不良现象, 保障导购的基础利益, 解决导购群体的后顾之忧, 他们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 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消费者,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也应丰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摘要:目前市场上商品不断推成出新、鱼龙混杂, 消费者想在众多同类商品中挑选出满意的商品便不太容易, 而导购的工作便能简化购物过程。随着导购行业的不断壮大, 其不足也在不断暴露。本研究通过对南充消费者的调查研究发现, 导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其自身品质与专业素养、导购与消费者配比等都是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的因素。只有注重以上几方面的改进, 目前不尽如人意的导购现象才有望改善。

关键词:导购,消费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董琳琳.论导购人员的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5:133-114.

[2]戴淑娇, 王玲, 陈虹, 刘婧昕, 赵舒雯.服装导购员服务技巧与顾客购买关系调查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2:52-55.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篇3

[关键词]莫言图书热图书版权版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3)01-0050-03

作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核心要素,作品版权从该著作诞生之初便存在了。具体到图书领域,更多谈到的是图书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时下恰逢中国本土作家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自然而然,由此引发的关于本土图书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相比火爆的国内销售,对外作品的“东学西传”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热烈的场景过后,需要的是冷峻、理性的思考和多维、宏观的判断。“莫言图书热”背后折射出的应是出版界对版权保护问题的再度关注和深度考量。

1“莫言图书热”现象综述

2012年10月11日,随着瑞典文学院方面最后的投票结果公之于众,中国作家莫言最终折桂,他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文学向世界文坛实现了重大跨越。从无到有,从零到一,从百年期盼到终成正果,这样的岁月对于我们这个崇尚文学、渴求为中国文学正名的国度来说实属艰辛。从国民情绪上来说,需要这样一个奖来证明在中国这个文化土壤丰厚的领域里,我们仍旧爱好文学,甚至可以说人们偏爱去解读文学带给内心的沉静和感动。

如果撇开某些或是功利的或是盲目的消极因素,姑且不探究大众是否带着从众、跟风亦或是炒作的心理,当下人们对莫言作品的竞相购买无疑是某种利好的征兆。莫言获奖的消息得到证实后,引发的一连串“莫言效应”着实让人震惊。据笔者观察,在诺贝尔奖公布当天,其作品便在卓越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网络商店售罄,实体书店的图书抢购热潮也是瞬间猛涨。据四川手机报消息,仅10月12日一天,其在四川成都的图书销售量超过过去一年的销售量。殊不知,在中国文学“入围”世界文坛之后,莫言作品的外文译介热潮定当势不可挡。

综观这些现象,在欣喜之余不难发现,热潮背后总会留下难以忽略的暗伤,同时也当激发更多的反思。国内人们竞相购买作品导致图书市场供不应求,而在利润法则驱动下少不了不法文化商的投机倒把和对法律、道德品质的践踏。盗版书的大量发行或许对读者自身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而对于著作权人、出版商、相关的权力连带关系的享有者来说势必贻害无穷;作品的版本问题、版次问题等必然会直接影响作者及相关机构的合法权益,因而图书的版权问题也就成为当下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2图书版权的重要性阐释

谈到这一点有必要对版权这一概念作出粗略的解读。所谓版权,又可称作者的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这些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称[1]。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图书版权从属于版权的范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莫言获奖引发的图书热潮来得很是时候,这样的契机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国内图书出版都是一次提醒。对莫言个人来说,他的成功首先是带动个人作品及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销售热潮。关于作品的所有权归属承载的权益关系必然会重新得以考量,关于作品的邻接权、版权贸易的相关论述也当必不可少,作品的纸质版通过出版社的出版发行,电子版则依托技术力量和终端介质进行流通,与国内的图书售卖相对应的是海外版的译介热潮。两个维度、四种形式的图书模式无疑给整个图书市场的运作带来诸多思考。图书版权的第一享有者是该书的作者,换句话说,作品一经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版权也就随之产生了。

3当前我国图书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3.1政策不明晰,执行之难

近年来,尽管对图书著作权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强,但事实是图书出版市场在市场化和利润法则引诱下暴露了诸多异态,现有的宽泛政策体系似乎还不能处理和界定新近出现的困难命题。近两年出现的韩寒等多位作家联名“告百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1年3月15日,包括韩寒在内的50位作家,联合发表告百度书,称百度文库几乎收录了上述作家的全部作品,并对用户免费开放,但未取得授权。2012年7月,诉百度侵权案进一步升温,并于当年7月11日在法院开庭审理。9月17日,该案最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完成一审宣判。法院审理认为,百度文库存在主观过错,故判决百度赔偿韩寒经济损失累计约8万元,但韩寒方面提出的关闭百度文库等主张被驳回。该案闹得沸沸扬扬,终于告一段落,但后续的类似情节是否会重演仍不得而知。该案的判决一直悬而未决,其一是因双方各执一词、互有道理,更重要的是由于法律政策不明晰导致权力执行方的行动陷入两难的境地。

3.2图书市场驳杂,监管之难

众所周知,图书市场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市场。在该场域中充满着纷繁多样的图书形式。单从简单的图书分类来看,图书就可分为一般性图书、专业性图书和教育性图书。倘若从图书存在形态上来看,则分为传统纸质图书和网络电子书。多样的图书形式和二元的图书存在形态无疑造成图书市场环境的空前驳杂,因而也给图书环境的有效监管带来许多难题。

3.3权利主体意识淡薄,维权之难

放在本文的语境中,权利主体指图书的作者及发生版权贸易之后对作品享有从属权、邻接权、连载权、改编权的利益主体。笔者对此作了粗略解释,这里侧重谈作品作者作为权利主体时遇到的尴尬境地。一般来说,作品(图书作品)一经完成,版权便自动产生。我国也长期实行自动版权制度。但为了减少日后可能出现的版权纠纷,作者在个人出版活动中最好进行相关版权登记,即“办手续”。而意识淡薄的作者往往忽视了这样的环节,导致的结果是侵权事件的发生。另一种情形是作者在同出版社签订相关图书出版协议时对网络版权的归属问题未能认定清晰,以至于不知道该权益是归出版社还是仍旧属于自己所有,结果可能造成正当权益的流失。在发现自身的原创正在被解构,权利正在被消解,才回过神来,很可能为时已晚。所以不难发现,权利主体淡薄的事前版权意识成为权利受损的硬伤。

3.4接受主体参差不齐,杜绝之难

作者進行图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作品推向市场。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读者群体参差不齐所呈现的“碎片化”阅读模式也给图书作品版权保护带来新的难度。在此,笔者从两个维度来看:第一,经济因素。由于读者处在不同的经济阶层中,必然在图书的选择和接受上呈现不同的态度。经济条件处于弱势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譬如盗版这样成本低廉的产品,这样的选择模式无疑拓展了脱离合法版权保护图书的市场。第二,文化因素。受教育程度少、文化素养偏低的读者可能更易存在反驳、投机心理,以至于造成图书选择时的“异化”。总之,接受主体的良莠不齐给图书作品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

4图书版权保护的对策探析

4.1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照章办事

综观前述的百度涉嫌侵权事件,发现涉及图书版权纠纷事件时,时常进退两难,在一个拥有法律平台的民主国家里,在遭遇某些我们认为应该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的问题时,恰逢关于该问题的细节未曾厘定明晰。在平台大于制度、形式宽于内容的场域下,很自然地,图书版权的纠纷演变为一场论战或是精力的比拼。笔者也希望新修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能够进一步完善现存的法律空缺,也便于执法者在处理类似事件时更好地作出界定和照章办事。

4.2规范图书市场秩序,搭建监测平台

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几乎所有的图书出版活动均会形成一条由作者开启的产业链。如同自行车链条,倘若哪一处出了差错,骑车人便会陷入困境。我们所熟悉的《明朝那些事儿》近年在国内图书界蹿红,该书最早由当年明月连载,发表在天涯社区上,后来作者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发表,图书一路销售火爆。正规出版物销售顺畅,传递的信号是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盗版也在销售市场横行。事实上,我国盗版图书猖獗,其原因在于有一个需求庞大的市场作后盾,消费者偏爱选择盗版而非正版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价格的悬殊和质量的无差异或差异甚微[2]。

图书市场“沦陷”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监控器”的缺乏。我们认为,理想的模式应是实体监测与虚拟网络监控双管齐下。这就需要人力和技术的双重配合,如果能够成功搭建这样的平台并且延伸推广,它必将为图书版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4.3权利主体应增强维权意识,有理必争

要做到维权,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懂法,自觉按照法律程序行使相关的权利。粗略地说,譬如涉及版权申请、版权登记、版权的变更、邻接权等有关权利时,我们需要厘清思路,认真谨慎地判别权利归属,这也就要求我们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是几部涉及图书版权保护的常规法律,知法、懂法才能维权,才能据理力争、有理必争。

4.4接受主体应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

作者进行图书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将作品推向市场,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笔者将作品理解为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换言之,接受主体在此被重新定义而作品则被重新审视。一部优秀的图书作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尽管我们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把智慧的结晶放入神坛,但至少也要“推正版”。

面对多元的图书市场环境,不同的读者由于自身情况而有不同的精神需求,我们呼吁广大读者站在图书创作者的立场来考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文化品位,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摆脱非正版市场,自觉担当高尚的“文化推手”。

5结语

图书出版难在版权保护,在当下,尤其是数字出版盛行之时,版权保护理应是核心。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版权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和信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我国,版权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超过6%,版权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是其他经济产业的两倍[3]。可见,版权安全已成为产业化运营活动中获利的关键环节。我们借着“莫言图书热”的契机,殷切希望图书版权保护问题进一步受到重视,同时也愿涉及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尽早出台。

注释

[1]李苓,黄小玲.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306

[2]刘燕,厉春雷,钱永红.浅谈数字出版中的版权保护[J].编辑之友,2007(4):95-96

[3]D.Gandchev.为什么版权对我们生活如此重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6):7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作文 篇4

现在“追星”的人大多数只注重外表,而不求内涵。绚烂的霓虹灯,新潮的服装,动感的音乐,再配上一副美丽的皮囊,往往是被关注的焦点,哪怕他的歌唱得多么没有技巧,没有感情,他的舞跳得多么枯燥,多么无味,也没有人在意。更可怕的是“羡慕”,“羡慕”众明星的美貌,“羡慕”得去动手术将自己的容貌往自己喜欢的明星那儿看齐,完全忘了自己的独特和唯一,沉沦在对外貌追求的荼毒里。曾经有人去整容,没有成功,她的一生就这样毁了。可见,追星不应该失去自我。

明星们的耀眼使人疯狂迷恋。有一个女后女孩痴迷刘德华,看见他所代言的衣服就买,他的新歌发行不到两天就会唱,每一场演唱会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就连刘德华的生肖,生日,星座,喜欢的东西等等,她都了如制掌,可是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她卖了自己的肾仍然没有见到心中的偶像,生活与心灵的双重压力将她向死神推近。可见,追星要适可而止。

当然,许多明星也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周杰伦,新一代亚洲天王,在舞台上备受关注,而先天性脊柱僵直给他带来的不便与痛苦又有谁能体会?现在,他依旧唱着他的歌作着他的曲,别人猜想着他是法是否会江郎才尽,我却对他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期待。蔡依琳,先天的歌者,后天的舞者,最初的青涩以不见,化茧成碟的她仍在挑战极限——鞍马、吊网、无重力丝带……她喜欢挑战,所以她成功了。古天乐,一位实力演员,无论在拍戏中受多大的伤,他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懂得满足和感恩。他的片酬不低,可大多数的钱都被他悄悄的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他坚忍的性情值得我们学习,他善良的心地我们也应该具备!

“追星”,就是要追逐明星的闪光点,追逐崇高的精神,用来培养出自我最独特且唯一的心灵之花。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篇5

近年来,校内公交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校,校内公交车的兴起成为了一种新现象。校内公交车兴起现象有着什么本质原因?有着什么重要的影响意义?基于此,我做了这份问卷调查。以此来分析校内公交车兴起的现象,从而提出校内公交车兴起对学校的影响。此问卷仅供研究之用,不做其他用途,谢谢你的帮助!

1.校内公交未开通时,主要靠什么来往于生活区与五棵松之间()?

A.步行B.自行车C.打的D.电瓶车

2.校园里你曾经有做过黑车(即打的收费高的情况)吗?()

A.经常有B.偶尔有C.有1—2次D.没有

3.你主要在什么情况下乘坐校内公交车?()

A.上学或放学时B.从外面回生活区时C.去外面或回家时

D.无论什么情况都会坐车

4.你做校内公交车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路线太远,坐车省时间B.路线远,坐车舒服C.坐车拉风D.没什么原因

5.你做校内公交车的频率()?

A.一个星期10次以上B.一个星期6—9次

C.一个星期3—5次D.一个星期0—2次

6.每次做校内公交车需要等车吗?()

A.经常等且时间长B.经常等且时间短C.偶尔等且时间长 D.偶尔等且时间短

7.总体来看,校园内是否需要校内公交车?()

A.非常需要B.需要C.一般D.不需要

8.你认为校内公交车还有必要增加几辆?()

A.5辆以上B.3—4辆C.1—2辆D.没必要

9.校内公交开通,你们觉得?()

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10.校内公交车的开通有哪些影响?(多选)()

A.方便了学生B.使学校交通情况更好了C.打击了校园黑车现象

躁动的莫言热与渐远的书香 篇6

一年里,继家里的萝卜被拔光、“莫言醉”酒注册后,接下来整个“东北乡”大幅引入文化投资,除了在高密拍摄《红高粱》电视剧外,当地还计划以莫言故居为中心,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基地,种植万亩红高粱。而今年国庆节,媒体报道说,莫言旧居附近的沙口子村公路两侧,参观的车辆排了足足两公里长。

不过,躁动的莫言热的另一面却是,他的一些书籍已逐渐退出畅销书排行榜,已非昔日洛阳纸贵。原来,游客们乐此不倦无非是想沾点莫言家萝卜和红高粱的“喜庆”,借以图个吉利,而当地政府的“干劲十足”显然也与莫言的文学关系不大。

对于素有诺奖情结的国人来说,莫言得奖治愈了中国文学“百年诺奖焦虑”,让中国文学腰杆直了很多,隆誉盛名实属应当。按理说,对“文豪”的尊重应该是用心地研读其作品,多一些对文学本身的专注和热情,而非一味拔萝卜、赏高粱。

我们以为莫言的获奖,兴许能带动文学热,提升全民阅读的氛围。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过于天真。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周边国家相比,显然仍有差距。

莫言的获奖曾是文学的骄傲,现在却变成了商业的凯旋。起哄的人们将莫言视为实用商品,按照其品牌价值论斤论两各取所需。众声喧哗中,莫言正被强行拉进偶像的流水线,被加工,被想入非非。这是文化消费时代的吊诡记录。在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事情都不被严肃地对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如果做不到,就索性把解构严肃本身当做一种娱乐。只是,当人们把莫言过度消费和解构后,我们离文学和阅读却可能更远。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篇7

电视娱乐节目的勃起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机, 改变了我国传统电视的理念机制, 观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被更好、更准确的满足。电视娱乐节目正是罗兰·巴特所说的“可读的文本”, 是一种消费性的文本。电视娱乐节目正是以一种非精英主义的方式接受大众的阅读, 从而形成一种大众化的轰动效应。所以, 电视娱乐节目归根到底, 是被大众文化所“消费”的。然而作为文本商品的电视娱乐节目, 如今却值得我们的思考。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越迅速越茁壮, 他所凸显出的问题就越深刻越值得人们的反思。

在笔者看来, 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至今日, 对于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确实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从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观点出发, 我们也不难看出当今的电视娱乐节目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其继续茁壮发展。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不管是媚俗也好、搏出位也罢, 归根结底都是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出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异化现象。因此, 本文从电视节目的异化现象的几点表现以及对于异化现象的产生所进行的反思入手, 简要的进行分析研究。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异化现象

异化, 就是把自己变成非己或者说变成自己的对立面, 支配自己的东西。电视娱乐节目从起初的单向传播变成了近几年的双向互动, 显然电视娱乐节目是为大众创造的, 是被大众观看消费的。这样, 电视娱乐节目的异化现象就渐渐浮出水面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思想受到了大众思想的支配, 或者说, 电视娱乐节目极力的迎合受众的品味与审美倾向。从这个方面看, 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到底是大众文化塑造大众传媒, 还是大众传媒引导大众文化?假设是大众文化塑造了大众传媒, 那么大众传媒就成了大众文化的影子。但是一味的屈服跟从绝非大众传媒的本质, 因此正确的模式应该是大众传媒引导大众文化。那么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传播媒介, 电视娱乐节目又作为电视突出的娱乐方式, 因此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引领大众文化消费而不是谄媚迎合。对于以上的观点, 笔者总结出电视娱乐节目的异化现象表现主要有三点:

(一) 追求感官刺激, 崇尚娱乐至死

当前电视娱乐节目对于娱乐的追捧只停留在及其表面的浮躁喧哗这一层面, 不具备理性娱乐的深层次意义, 只是对于大众娱乐需要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理需求的满足。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通常是成反比例的, 不会同时平静也不会同时兴奋。也就是说, 感官活动剧烈时内心通常较平静, 而内心活跃时感官就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那么, 今天的电视主要是一种感官化的娱乐媒体, 当它以“娱乐”的名义施予感官无限度刺激的时候, 实质上是将文化艺术对人类心智应有的内在调动迁移到了对感官的外在调动, “浅俗、浮躁”在所难免。4然而电视娱乐节目作为舶来品, 一时间受到社会大众的竞相追捧是可以理解的, 电视上自然也就刮起了娱乐旋风。在娱乐势头如此强劲的背后, 用来吸引人眼球的却是思想肤浅、语言粗俗的低劣行为。在《非诚勿扰》中, 有些女嘉宾表现的就十分拜金, 并说出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偏激言辞, 严重的误导了观众对于价值观的认识。诸如此类的饕餮盛宴, 在一时间充斥银屏, 令人目不暇接。

(二) 放弃社会责任, 力求经济效益

大部分电视娱乐节目都无限放大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对受众的刺激, 仅仅满足了观众感官上的需求。一味的追求娱乐形式和搞笑内容, 忽视了这种形式和内容上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这是当今电视娱乐节目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这种怪现象还突出体现在, 有些电视娱乐节目以牺牲社会道德观和传媒自律精神为代价来迎合观众浅层次的心理需求, 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被弱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5电视娱乐节目本应在娱乐大众的同时给人以人文关怀, 然而有些节目却极尽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这样的宣传完全落后于我国现有的社会道德标准, 把大众变成鲁迅笔下任人摆布的麻木看客。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形象地指出:“收视率是个隐匿的上帝, 它统治着这个圈子, 失去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在某种情况下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6在这样一个娱乐化的浪潮下, 收视率作为一个风向标, 指引着众多电视娱乐节目前行。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像是一个在大庭广众之下哗众取宠的小丑, 毫无尊严可谈。

(三) 无视娱乐真实目的, 导致盲目娱乐

电视娱乐节目俨然成为大众窥探他人的渠道。好奇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在大众的心底都有窥探他人的欲望, 但是这种欲望并不是需要。然而一些电视娱乐节目正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大众的这种欲望变成了一种需要, 大众在观看电视娱乐节目时变得无窥探不欢了。大众在这样的娱乐环境中, 有意无意间搜索一些重口味、刺激的娱乐节目以作为自己休闲放松的观看内容。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运用抄袭、炒作的手法来制造轰动效应。一些嘉宾、主持人更是狂打道德底线的擦边球, 赚足了眼球。从大众这一视角来看, 人们看到了别人的生活, 人性之恶、丑闻丑态。其实有很多时候都是盲从的, 只知道跟着乐, 却不知为何而乐。无论是媒体或是大众, 似乎都忘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了, 但是似乎两种又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节目得到了高收视率, 经济效益直线上升;大众看到了“有趣的”电视娱乐节目, 达到了窥探他人的目的。这就是之所以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很大程度上呈现给大众的都是“愚乐”, 盲目的娱乐, 毫无意义的娱乐。

二、电视娱乐节目产生异化现象的反思

电视娱乐节目作为现当代大众文化消费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肯定了其为大众作出的卓越贡献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其“双刃剑”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要迎合大众的口味, 满足大众的需求, 因此呈现出一种过渡“娱乐化”的倾向。电视娱乐节目打着娱乐至上, 观众至上的旗帜, 通俗的文化很自然地会成为主旋律。电视娱乐节目变成了做给没有文化的人观赏的。杨滨先生在《评电视文艺娱乐节目的庸俗化倾向》一文中说:“目前所谓的电视娱乐节目, 已经是艺术之树上的病枝, 享乐而麻醉剂, 刺激收视以谋取金钱的商品。它们垄断着荧屏, 逐斥着真正的艺术, 它们以娱乐来以偏概全地冒充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多元化功能与性质……丰满鲜活的艺术传统正在枯萎, 尸骸标本式的华丽‘艺术’将成为我们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7虽然这样说可能过于极端, 但是也并非毫无道理, 按照电视娱乐节目目前的“娱乐至上”发展下去, 可能就会如杨滨先生所讲。因此, 笔者对于现在电视娱乐节目产生异化倾向有如下三点反思。

(一) 媒体应该起到真正的传播信息, 传承文化, 娱乐百姓的作用

电视娱乐节目需要给观众轻松愉快的享受, 情趣、理趣的陶冶, 使观众得到积极向上的鼓舞, 以娱乐游戏方式展示人生哲理, 实现美学价值。8然而当今的不少电视娱乐节目却没有传播正确的信息来达到引导大众的目的。就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该节目以男女嘉宾“出位”的语言以及大胆麻辣的表演迅速火爆中国以及海外。节目中多次出现宣扬“拜金”、“炫富”、“畸形的婚恋观”等一系列与大众相悖的思想。虽然节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但是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即使社会上的确有一部分这样的人, 但是电视媒体应该做好把关人的工作, 媒体必须坐稳宣传本位, 向大众传播正能量。当代的电视娱乐节目走进了为收视率是瞻的怪圈中, 产生了低俗才有收视率的错误认知。因此只重视形而下的“快感”而忽略了形而上的“美感”, 导致了娱乐节目人文内涵的缺乏。所谓娱乐精神, 并不是指低级的降低媒体身份去取悦大众追求快感的心理需求。电视娱乐节目所表现出来的娱乐精神不应该仅仅是对大众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理的慰藉, 而应该是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情趣的提高。收视率固然重要, 但是大众文化并不是低俗文化, 快感只能满足大众一时, 要想得到真正的高收视率, 就不能一味的迎合大众, 要成为娱乐的风向标, 带领大众走向真正的娱乐, “绿色”的娱乐。这才是开启高收视率大门的钥匙。

(二) 行业监管有待加强, 制度法规急需健全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 应该是一种具有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行为。尤其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而言, 更需要一套保证节目正常运行的制度规范。有学者研究发现, 节目监管不力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使得“推销低俗文化的电视制播者实际上占据竞争优势”。9虽然广电总局对于具有异化现象的电视娱乐节目多次进行整改, 但是多没有明显成效。有专家认为, 由于电视批判长期“缺席”导致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异化现象, 但是笔者认为,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对于娱乐节目这一部分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美国最早对于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制度监管的国家,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我国只有在1997年国务院公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带有国家法律性质的管理条例, 并无真正的电视法之类的法律条款。电视行业多依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进行管理。因为没有规范的政策法规, 必然使得电视娱乐节目产生异化的现象。再加上网络化对于电视市场份额的影响, 电视只有采取极端的异化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 想要扼制电视娱乐节目继续不正常的发展, 必须从根本上阻断其发展的路径。

(三) 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 大众的媒介素养也有待提高

作为从业者而言, 我们应该深知娱乐功能仅仅是电视审美功能中的一小部分, 传播信息、价值导向才应该是电视媒体本位, 一味的娱乐至上到头来只会成为愚乐。为杜绝这一现象, 作为从业者, 应该从自身出发, 审视电视娱乐节目的不足之处, 提高自身修养素质, 提高文化内涵以及社会责任感, 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做到“杜绝肤浅, 抵制流俗, 富有深度, 保函品味”。由于中国进入娱乐化社会的时间不长, 大众并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体现在实际中就是, 不能正确的认识媒介的性质、功能、目的, 没有有效的利用媒介信息;对于媒介信息深信不疑, 没有批判意识。这也是造成电视娱乐节目异化的一大原因。

三、总结

电视娱乐节目作为电视媒体娱乐功能最突出的体现, 不但要承担起自身的义务, 以娱乐大众为本位, 更要提供高品位、高格调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节目。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加要注重人文关怀。负担起社会的审美导向责任, 积极引导观众提高媒介素养, 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摘要:随着电视娱乐节目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们在惊叹其带给我们如此多快乐的同时, 也不得不反思当今的电视娱乐节目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 分别从电视娱乐节目的异化现象以及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反思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寒假作业二 物态变化(无答案) 北师大版下一篇:移民政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