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场中的“元技能”是什么?(精选8篇)
浅析职场中的“元技能”是什么? 篇1
早懂一个道理,少走几年弯路。
在去欧洲留学之前,我在媒体公司工作了近四年。回国之后,在不同的外资企业做实习。几年的职场生涯中,经过不断的犯错和反思,我最终发现一个道理:其实在不同的公司里面,最重要的能力是通用的!我将这些可以通用的能力称之为“元技能”。掌握了“元技能”,你在职场里面就不可能混得太差。而“元技能”欠缺,你在职场里面一定会四处碰壁,最终走很多弯路。
更重要的是,这些“元技能”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可以培养起来,而不是非得等置身于职场里慢慢摸索才能习得。所以,很多还在学校里面的同学,也能够通过刻意训练,培养起这些“元技能”。
让我们直入主题,这些“元技能”到底是什么?一、解决问题的能力 (Problem-solving skill)
任何公司和企业,在决定是否录用一个人之前,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这个人能否解决我们的问题?能否为我们带来价值?所以,在职场里面,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你的个人产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别人评判你的主要标准。你是否谦虚、诚恳、好学,这些都是次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能有效解决别人的问题,你的个人产出必须要有价值。
很多学生进入职场感到挣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自己的学生思维带入了职场里面。所谓的学生思维就是:认为职场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地方,认为自己只要踏实做事,谦虚学习,别人一定会看在眼里,从而改变对我们的评价,但在职场里面这种想法非常愚蠢,因为职场是一个只看重结果的地方(result-oriented)。当你不能有效解决别人的问题时,你的踏实和谦虚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
相信看过《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的人都还记得一个场景,那位带着眼镜的秘书跪在地上求冯董说,“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嘛,求求你了冯董。”冯董说,“两百万的生意让你给我做成一千万,你还好意思跑来找我要钱?给我滚!”
在职场里没有“苦劳”这一说,也许你真的觉得自己付出了“苦劳”,但是在别人看来,那是你工作效率和时间管理出了问题,或者更为严重的,你的个人能力有所欠缺。所以,职场里不讲“苦劳”或“疲劳”。
那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别人的实际问题,为别人带来价值呢?这里推荐一个思考框架:5W1H。
第一个W是what,解决任何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否则只会兜兜转转做很多无用功;第二个W是who,也就是要了解清楚问题到底是因谁而起,谁又该为这个问题负责;第三个W是where,也就是思考问题产生在哪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第四个W是when,也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如这个问题何时产生的,这个问题需要在什么时间内予以解决;最后一个W是why,也就是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当把5W都考虑清楚了,最后才来考虑how,也就是如何来解决问题。
很多人在面对一个问题或接到一个任务之后,总是应激式地、火急火燎地就开始想如何解决问题,而没有进行5W思考。最后的结果无外乎三种:一、忙得团团转,但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二、不仅没有解决问题,甚至还带来了新的问题;三、解决了问题,但下次面对其他问题时又是应激式地来解决。根据我自身的经验教训以及对身边很多人的观察,最终是前两种结果居多。
当我们不能为公司解决问题,甚至还带来新的问题时,我们离走人也就不远了。因为,职场里没有人会喜欢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制造麻烦的人。二、沟通交流能力 (Communication skill)
在很多人看来,沟通就是聊天,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看法。接下来我将从“道”和“术”两个方面来谈谈日常聊天和职场沟通的差异,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分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解力和表达力。理解力可以看为是“道”,表达力可以看为是“术”。
所谓的理解力,就是理解别人的感受、处境、观点和看法等的能力。增强理解力的一个关键,就是提高自己的同理心,也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做到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沟通时很难理解别人的话,从而导致沟通效率低下。
在日常聊天中,由于我们和聊天对象彼此都非常了解,所以我们能够快速地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在工作场景里,很多时候我们是和其他部门甚至第三方机构沟通,这时候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来增强理解力,从而使沟通交流更为顺畅。
所谓表达力,就是有效表达、让别人理解我们话语的一种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场景里面和家人以及朋友聊天,并不需要刻意练习表达力。因为在家人和朋友之间,有时候一个眼神或动作,大家都会明白彼此想表达什么意思。并且,和家人以及朋友之间的聊天大多是非目的性的,但在职场中并不是这样。在职场里,沟通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谈话必须要有中心、有重点,这样才能够有助于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浅析职场中的“元技能”是什么? 篇2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真的不在少数。其实每个人在职场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找到自己的颜色,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职场中你是什么颜色呢?让我们看看职场中各种颜色的“强人”吧?
红色“强人”
王强在一家销售公司工作3年了,从业务员到业务骨干,工作十分努力,业绩月月攀升,在员工中也是佼佼者。最近王强上级主管销售的副经理要调动工作,在销售部除了经理也就王强的资历最老,可是最后比自己后来的同事张明却被提升成副经理。王强很郁闷,终于忍不住去找经理。经理告诉王强,他太冲动,做事情不思考,能不能领导团队还需要检验。如果王强要做合格的领导,就不应该被这种事影响,而且还应该更努力表现自己。
颜色分析——红色
在职场色彩中,王强的代表色应该是红色。红色性格的人不会慢吞吞地做事,会自发地行动和做出决策。她不愿意做繁琐的工作,更喜欢大刀阔斧地前进。虽然红色性格的人有创意,思维敏捷。但是她夸大其词的表现总让人觉得不那么踏实。红色“强人”有时会被人认为是主观的、鲁莽的、易冲动的。如果红色“强人”做了领导,没有找对团队的行动方向将使团队陷入灾难。
黄色“强人”
Linda是一家外企的业务部经理,对下属十分严厉,做事果断。在她的带领下,业务部的业绩半年内几近翻了1倍。在公司总监的心里Linda是整个公司的楷模,管理层也在考虑提升Linda。最近公司在资金周转上遇到了大问题,必须签下一个关键的订单才能化解危机,领导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业务部,Linda和下属们没日没夜地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任务。可是在庆功会上Linda只字未提其他员工的贡献,只自己独享各种赞誉和奖励。等到庆功结束后不久,业务部员工纷纷辞职,Linda的升职自然也搁浅了。
颜色分析——黄色
Linda和《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玫瑰都是典型的黄色“强人”。黄色“强人”的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她们性格直接,可以果断行动和决策。这种性格的人行动迅速,对拖延没有耐心,喜欢同时做很多事情,会一直给自己压力,直到自己无法承受。虽然黄色“强人”很适合做领导,但对她来说问题不是怎么领导别人,而是怎么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黄色“强人”常常表现冷漠,只关心最后的结果,她固执、缺乏耐心、强硬和专横。如果不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即使成为领导,总有一天也会众叛亲离。
蓝色“强人”
孙明是公司的人事专员。工作上非常敬业,对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非常敏感,对于各种人事制度有深刻的理解。由于表现突出,公司领导让孙明来做人事经理。当孙明开始负责人事招聘后,各个其他部门的意见就不断地反映到领导的耳里。原来孙明由于过于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每次员工招聘的时候只注重员工的各种证照,招来的员工很少符合部门要求。而且招聘过程漫长,时间浪费在无用细节,影响其他部门工作。
颜色分析——蓝色
孙明是蓝色性格的代表。蓝色“强人”注重思考,任何事情都追求全面、精准、完美。她热衷收集数据,考虑过多细节,行动决策过于谨慎。如果她做了领导,当公司已经走上正轨,可能公司会运转得非常有序,但是如果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性格的谨慎多疑,公司会错过很多机会,使发展受到阻碍。
绿色“强人”
张惠是一家报纸的编辑,在这里一千就是十多年,她做事踏实,从不与人争执,是同事的知心大姐。她热心助人却从不求回报。在工作上,十几年连小错都很少出现。由于报纸近几年受到网络媒体冲击,效益不好,主编换了一个又一个,领导也考虑过让张惠来做主编,毕竟她在媒体行业快20年了,在这个报社也已经十多年。可是领导层几次讨论,认为她性格上不适合做主编,最后否决了张惠做主编的计划,而启用了比她小很多的一位编辑做主编。
颜色分析——绿色
绿色性格的人总让人感觉无欲无求。她们可以在一个地方待10年甚至20年。她人生就是要追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由于不愿冒险。她做事缓慢,并且是最好的聆听者,不管任何事情都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她可以很资深,但是不会成为合格的领导。如果她成为领导,整个团队内部气氛会非常融洽,但是效率极其低下。绿色性格的人会被认为过于温和,心肠太软,老好人。
心理支招——“强人”大变身,给自己不一样的色彩
红色“强人”的你应该多学学仔细和严谨,考虑问题的时候多思考后再行动。有很多的时候冲动并不能给事情带来好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反效果。红色“强人”应该让自己再多一点理智,这样在职场会更加顺利。
蓝色“强人”的你应该更多地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相信冷冰冰的数据。有时候数据并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有很多东西不是表面的东西所能体现的。当你做了领导,应该更加果断,相信自己的判断,注重大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拘泥于小的条条框框,这样才能带领自己的企业飞速发展。
黄色“强人”的你对于与人交往应该更好地把握。事业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总需要别人的协助和帮助,不要只关心最后的结果,也多关心帮助自己的人,多对其他人鼓励,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有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才能使自己取得更大的成绩。
什么是职场法则 篇3
规则一:从团队角度,尊重和服从上级
之所以会有上下级,是为了保证团队工作的开展。上级掌握了一定的资源和权力,考虑问题是从团队角度而可能难以兼顾到个体。尊敬和服从上级是确保团队 完成目标的重要条件。
员工如果不站在团队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找上级的麻烦甚至恃才傲物,很难生存,更奢谈走得好走得远。
规则二:如果你的工作不能达到上级的要求,一定要及时和上级沟通,要让他知道你的进度和方向。
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你的工作还没有让别人看到显著成绩,这时不要和你的上级距离太远,要创造条件去沟通,让他知道你的进度、计划和要取得的成绩。
你这样做了上级不会责备你,他还会利用所掌握的资源给你帮助,让你提前取得业绩。
然而,有的职场新手甚至老手容易犯的错误却是,越是没有成绩越是不愿去找上级沟通,认为自己没有面子,对上级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样的风险很大, 因为你业绩低迷上级本身就不会满意,会对你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如果再不了解工作状况和进度,还会认为你没有努力工作。
时间一长,你就可能进入要被淘汰的 黑名单。其实在每次的淘汰名单中,并不全是业绩最差的人,但不会主动找上级沟通的人却会占很大比例。
那位被辞退的员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近期工作业绩并不明显,我得到的反馈只是正在进行中。至于是如何进行、进行情况如何,一直得不到明确答复。“用人不疑”是一条原则,但这是需要有不被怀疑的行动。
规则三:对于团队依照程序所做出的决定如果认为不合理,要通过正常的途径与方式去反馈,并给上级留出时间,同时要执行决定。
一个团队的决定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不太合理。但决定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也是保障一个团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是从大局和整体的角度出发 的。
员工先换位思考,如果对团队的利益有保障就要服从。如果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要选择正常的程序和方式提出建议等待回复,只要决定没有触犯法规,员工应该 无条件服从。如果采取消极方式对团队的决定进行对抗,受伤害的只会是员工自己。
。
规则四:切忌煽动同事与团队对抗,一个正常运转的团队都会对带头闹事的人“杀无赦”。
职场中受委屈甚至不公平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员工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提出,也可以选择到执法部门寻求帮助。但是采取煽动闹事的方式解决问题,往往把自己推到一个更加不利的境地,因为这种方式是团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规则五:如果你不能为一个团队创造一定的价值,起码不要成为制造麻烦的因素。
团队里成员形形色色个性各异,难免有喜欢用小手腕制造麻烦来达到一些目的。一个人的为人和能力在团队成员的长期合作中,大家都会有判断。
小手腕只能让一个人得到短期利益,一旦其他成员了解以后,他便很难立足。要在组织里长期生存下去,大聪明是必要的。
规则六:对于上级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一定要及时反馈。
有时上级会安排临时性工作给你,这些工作可能非常紧急,上级会要求随时反馈完成期限,这也是让上级增进对你信任度的机会。
规则七:成就上级从而成就自己
工作使大家走到了一起,同事首先就是一种合作关系。上级所掌握的资源和影响力,对人在职场中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职场上快速发展的人无疑都是善 于和上级合作的,他们在做好份内事的同时,会积极帮助上级排忧解难。上级也会把更多的锻炼机会提供给他们,把自己的真经传授给他们。
他们会逐步熟悉上级的 工作内容和技巧,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成就上级从而成就自己绝对是一条重要的原则。当你在为上级偏心而抱怨时,是否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遵循了这个原则。机会真的不会从天而降的,更多时候要靠自己去争取。
规则八:把事做好的同时把人做好。
从进入职场开始,就要把塑造自己的品牌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来做。而把事做好是基本的,同时也要把人做好。
是什么导致职场新人心态浮躁 篇4
读者郝小姐来信:我是在一家医药公司从事销售工作,最近在工作和人事方面遇到了一些不愉快,我自己是个性格比较急躁的人,平时在和同事讲话时语气总是很 急,有时难免让同事不满。另外,我平时比较粗心,所以很多时候就容易落下话柄,其实我并没有任何的坏心眼,我也很着急自己的脾气。请问,我在和同事相处的 时候,要如何克制自己的急躁呢? 专家解答: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有时候会影响工作。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有赖于人际关系的积累与和谐,职业人格的建立有几个要素,我给你以下的建议,不妨试试:
1、后退法。即让自己在发表态度、观点前先克制自己,然后考虑周全后再发表,或者索性就不发表意见。
2、忘却法。让自己遗忘掉那些令自己情绪激动的因素,只看事情本质,就事论事。
3、三问法。“我现在是冲动状态吗?”“会造成恶劣影响吗?”“后果是怎样?”
4、暗示法。气质决定命运,建立良好积极的气质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建立目标中的气质。
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取决于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手段,但也不要走入误区,如果人际关系过分恶劣,或人际技巧被过分强调的企业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职场新人的心态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战战兢兢和虚荣浮躁。那么,职场新人为什么容易出现浮躁心态?
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特别是在刚进单位的前3到6个月的试用期中,跳槽是最快和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别称为职业的浮躁期。这种现象在 某种程度上是正常的,看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如果只是盲目的浮躁,找不到方向和目标,则对自己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产生这种工作浮躁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 几方面:
1、急于求成的心态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非常积极,充满激情的工作心态。然而,一旦自己在短期内的努力,没有马上得到回报,就会认为 这公司不重视人才,没有伯乐,在人才的管理上存在问题,好象自己在这里工作没有前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又会产生一种想跳槽的想法。殊不知,在这里工作 的老员工他们无论在工作的能力还是在工作的经验上都比现在的你做得更好。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很有潜力的股,也许领导会在对你考查一段时间后,会让你从事更多 的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但由于一个急于求成的心态,让成功与你失之交臂。
2、“围城”的心态
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和自己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表现出对目前工作的不满,甚至对别人的离职特别不了解,认为那么好的工作怎么会离职那,这就是一种“围城”的心态。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一山望着一山高。人们都一直在向外思考,而没有向内去思考自我,去站在企业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当出现这种浮躁心态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思考过究竟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企业的问题。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一段时间,当真正的融入到企业里干一段时间后,也许 你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的价值。
3、理想与现实的脱离
虽然当前的大学生很清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但在工作上都仍然会出现一些比较理想的想法,希望自己所在的公司规模要大,知名度要高,管理规范 和成长空间大。用人单位一般都会让大学生从底层的工作做起,从事一些简单和枯燥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们所想象的理想的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于是,就 会出现一些跳槽的现象。
关于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职场前途 篇5
我的目标就是当总裁
不少人相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其实,现实生活中,将军的位置很少,如果大家的目标都是想到最高层,那么,这种主观愿望就会与客观条件产生差距,使你在执行计划时,产生许多挫折。因此,确定职业前程时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能当好下属就能当好主管
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是好教练,一些表现优异的工程师、销售人员等升任主管后却表现不佳,这是因为主管还需要工作以外的条件,如决策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所以,在某个职位做得好,并不表明你在其他职位也能做得好。
成功的关键在于运气
很多人坚信成功是由于有好的机会,因此,他们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不去主动地计划、经营自己的生活,这种人只能是守株待兔,一无所获。
做计划是企划部的事
职业前程计划是组织和个人双方都参与的事,最终的实现者是个人。因此,你不能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未来。
只有加班才能得到赏识
有些人认为,工作时间越长,越能显示自己的勤奋。其实,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是最重要的,整天忙忙碌碌但不出成果,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工作者。
由老板决定升迁的快慢
如果过于迷信老板对你升迁的影响,你会因迎合他的好恶而妨碍了自己真正的成长。如果你失败了,你又会归咎于老板,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样会使你走入歧途。
改正了缺点才能得到升迁
这种想法使人注意了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强项。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职业计划,要依靠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强项发挥出来后,再去试着纠正弱点。
不管事大事小都尽力去做
有些人总说自己忙,老有干不完的事,由于事无巨细,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应该将要做的事做好计划,分清轻重缓急,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邻家的绿地总是更绿更好
这就是常见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总是觉得别人的工作更理想,因此产生“跳槽”的想法,而没有想到在新的工作岗位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面对新的矛盾和挑战。其实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不容易的,都要有现实的态度。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人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不胜任。此外,他没有往上爬的野心,总觉得自己的职位已经太高,或许低一两级可能还比较适合。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但是,身为企业中、高级主管,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却会让企业付出很大的代价。
非黑即白看世界
这种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客观地评定优劣。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然。结果,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常打败仗。
无止境地追求
这种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在工作上,他们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结果离职率节节升高,造成企业的负担。这种人适合独立工作,如果当主管,必须雇用一位专门人员,当他对部属要求太多时,大胆不讳地提醒他。
无条件地回避冲突
这种人一般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其实,不同意见与冲突,反而可以激发活力与创造力。一位本来应当为部属据理力争的主管,为了回避冲突,可能被部属或其他部门看扁。为了维持和平,他们压抑感情,结果,他们严重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到最后,这种解决冲突的无能,蔓延到婚姻、亲子、手足与友谊关系。
[关于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职场前途]
职场上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篇6
最近我的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就是这样,每天上午10点上班,晚上10点才能下班,看上去很辛苦。上班时间,她每隔一会儿就会跑过来问我:“领导,客户说要××,我怎么跟他说呀?”“领导,有个网友说要××,我要怎么回复?”“领导,财务说……我找谁?”屡屡被她各种各样的问题打断,我有点儿不耐烦,但又不能发脾气,因为勤学好问并没有错。
某天下午,我找她谈了一次话,细细地梳理了一遍目前的问题。
首先,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你来实习究竟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会说,我是来锻炼自己的能力的。可是你知道职场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吗?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习的目的是让你学会在复杂局面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做苦力、做小秘书、做小跟班的能力,或者提出问题并且把问题丢给别人的能力。
如果每次领导布置任务,你把过程中每一步遇到的问题都汇报一遍,领导提出解决方案,你又去执行,如此往复,领导累得半死不说,还一定会给你扣上一顶“能力太差”的帽子。为什么不能尝试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呢?
如果遇到问题,你可以试着想出三个解决方案再去找领导商量,也许你的想法都不成熟,但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你会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和规律。
其次,职场是一个凡事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地方。遇到问题,一定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是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无论如何都要给他一个结果。我也经常跟实习生说:“怎么做都行,只要做完就行,我就要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不需要一遇到问题就汇报,更不需要得到领导的下一步指示才去做,而是要直接拿出结果:“干完了!一切没问题!”这才是领导想要的兵。
最后,职场上的升职加薪靠的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熬夜加班次数的多少。很多实习生加班到很晚,还被认为不够认真努力,缺少灵气,不够聪明,觉得很委屈。其实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公司付给每个员工薪水,都是因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看谁加班加得狠,谁半夜不回家。
这么说可能对实习生的要求太高了。但是我认为,设定的高标准即使没有达到,也好过从开始就觉得自己只是来实习的,一味放纵各种小毛病。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今天所有的小放纵和小偷懒,都会在日后成为你的软肋,限制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职场中你最擅长的是什么 篇7
我第一个回答,冥思片刻,我将自己平生所学所会的东西,通通在大脑里罗列了一遍,细心权衡,到底哪一个我更擅长?最终,我回答她:“写作和演讲。”
接着,是我对写作和演讲的一些个人见解。我滔滔不绝地诉说,力图将自己肚里的东西在最短的时间里倾吐完毕,让周围的朋友尽可能明白我的实力,理解我为何要说我最擅长的是写作和演讲。
主持人微笑地拿着话筒,挨个这么传递过去,逐一问答。
文友们都尽可能地将自己擅长的领域阐述清楚,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合理手段。
我们已经超出了规定的采访时间。每个人所说的话都不是在回答问题了,而是在做一场小型的演讲赛,或者辩论会,
每个人回答问题时,出于礼节和尊重,我们都必须保持微笑,保持温文平和的态度,即便我们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浮躁,充满了不耐烦。
轮到倒数第二个朋友时,与我近坐的几位皆禁不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尽可能地保持安静,掩饰住内心的烦闷。毕竟,在他们讲述同类话语的时候,别人总是保持一种谦卑而又柔和的态度。
轮到最后一位文友回答的时候,我们的底线似乎开始濒临坍塌的边缘。我们既希望他能说得快些,又希望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不要仓皇外露。于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将先前所有压抑的情绪再次拦截在表情之外,故作安然地等待着他的回答。
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他仅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最擅长倾听。”接着,他将话筒递还给了主持人。主持人忍不住惊愕地反问他:“您已经回答完毕?”他微笑着点点头。瞬时,稀疏的掌声开始变得越发响亮而又稠密。
什么是自我管理技能 篇8
多年來,我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窮人、富人、年輕人、老年人、受過教育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舉辦講座。我發現所有的人──我是指每一個人──都有至少500種技能。問題在於如何界定這些能力。
我們所有的人都有天賦,都有與生俱來的“技能”,就連那些患有嚴重殘疾的人也是如此。只要觀察一下嬰兒學習、消化和使用資訊的過程,就會發現每個孩子擁有的技能令人驚訝!
你應當努力發現自己的技能,加以分析,認識到這些技能是你可以奉獻給世界的天賦。
大體來講人的技能可以分成三類:動詞、名詞和形容詞──這樣分類很有用處。
你擁有的一些技能屬動詞,即你做的事情,例如:治療、縫紉、建造、開車、交流、勸説、啟發、談判、計算、組織、規劃、記憶、研究、綜合等等。這些是可轉用技能(功能性技能),亦可稱為才能、天賦和“天生的技能”。
這些是你的長處,往往是天生的。例如,有些人天生就知道如何談判,但是如果你不知道的話,你在長大後往往能夠學會。因此,該類技能中有一些是“學來的”。通常你不會喪失這些能力。
之所以稱為“可轉用技能”,是因為這些技能可以從一個職業轉移至另一個職業。並且,無論你多麼頻繁地更換工作,它們都可用於新的領域。
你擅長利用該類技能做好與以下三方面相關的工作:人、事情、或數據/資訊/思想。我們中大多數人傾向於選擇從事主要是人、事情或數據的工作。為什麼?因為在這些方面我們能夠使用我們最樂於使用的能力。
另一些技能是名詞,即你所熟悉的主語和賓語。例如:電腦、英語、古董、花、顏色、時尚、微軟(Microsoft Word)、音樂、農場設備、數據、圖像、亞洲、日語、股票市場等等。
這些技能稱為“主題技能”或“知識技能”,是你有所了解並喜歡在工作中使用的專題知識,我們經常把它們稱為“專長”。
你多年來通過師從他人、在校讀書、體驗生活、閱讀書籍或接受輔導學到這些技能。其中有哪些你最願意使用?這是你可以奉獻給世界的第二套技能。
第三類技能是形容詞或副詞,例如:準確、可適應的、有創造性、可靠、靈活、有條理、堅持不懈、守時、負責、自立、得體、有禮貌、善良等。
這些技能是你的“個性特徵”,是你自我管理和約束的方式。這些特徵使你的可轉用技能以某種風格呈現。這些特徵往往是基於個人經歷形成的。
在日常交談中,當我們談及個性特徵時,給人一種虛無飄渺的印象:“我靠得住;我富有創造性;我很守時。”但實際上,個性特徵往往依附於你的可轉用技能,就象形容詞或副詞一樣。
例如,如果你的可轉用技能是“研究”,那麼你的個性特徵則描繪或界定你的研究方式,如有條有理、富有創造性或可靠。
這些風格──這些自我約束的方式──是你可以奉獻給世界的第三類技能。
一個人的獨特之處即在於如何綜合這三類能力。
【浅析职场中的“元技能”是什么?】推荐阅读:
测试:你的职场品牌是什么10-01
你的职场短板是什么?11-06
李开复谈职场:成功到底是什么?11-20
职场日志:初设职场需要什么11-14
职场技能:主动给自己找事做01-05
职场交际你缺点儿什么01-03
80后职场新人有什么通病07-06
职场女性午餐有什么健康原则05-14
礼貌是职场基本 日资公司礼仪11-24
浅析微格教学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