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2024-12-18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1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作者:杜丽芳 时间:2012-08-22 16:28:03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

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

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

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

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

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

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

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

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

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

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

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

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预设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

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

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

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

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

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

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

脑随机出示: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

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教材”的理念。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请学生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

师随机完成板书:17+28 =45(人)和28+17=4

5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请学生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

同?什么地方不同?

5、请学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请学生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表

示他们的发现。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

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这

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教师说明: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

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

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

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

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请学生齐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研究方法:刚才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

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

—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 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

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以归纳出研究方法,这样就会使

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大家有没有新的发现?

2、请学生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

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28+17)+23=68(人)28+(17+23)(28+23)+17 28+(23+17)(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

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

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Ο45+(25+13)(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

交流,教师随机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请学生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发现吗?并

尝试写出来。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本节课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

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

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

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

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

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

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2

运算律是小学数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学生学习数与代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面的学习中已对运算律有所渗透,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其实是思维的直觉、初步的感知,尚未到达认识的明确,理解的透彻,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激发这种潜在的认知,突显它、表达它,使学生的“知”实现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坚定一个立场——儿童立场

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本课的设计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的年龄层次、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方式、兴趣需要等实际水平出发,按照儿童心灵特有的形式和规律去指导他们的发展。

2. 贯穿两条主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变与不变”

数学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起点,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试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加法运算律”的本质理解。这是一条始终贯穿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也是一条明线。

数学课堂上每一个数学知识、数学现象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抑或伴随着流传百世的数学佳话,抑或饱含着生动且富有哲理的智慧。加法运算律背后就饱含着“变与不变”的数学智慧和思想。因此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条明线的背后试图设计一条若隐若现但又时刻伴随教学活动的暗线:“变与不变”。

3. 深化三个步骤——猜想、验证、结论

学生只有经历了有根据的猜想,才能在学习中大胆假设。只有让他们学会并掌握各种验证方法,他们才有本领证明自身的猜想,猜想也才能真正地发挥科学价值。他们只有学会了概括结论,才会明了结论的得出要经历怎样一个探究的过程。本节课试图从学生视角出发指导学生合理猜想,在验证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归纳结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主要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1. 口算铺垫——都是江南旧相识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虽然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运算规律,但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在课始就唤醒基本的口算经验。另外,从学生情绪体验的角度来说,口算抢答也是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式。

2. 教学加法交换律——似曾相识未相知

(1)发现规律

比赛方法:两个小组各答5题,算式出现即可答题,报出全部正确答案则计时停止,用时短的小组获胜。

通过不公平的分组口算比赛来创设冲突、聚焦关键、激活经验,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解释规律

这儿有两组图形(出示例题图),左边28位男生在跳绳,右边有17位女生在跳绳。教师让学生们借助这幅图来解释:“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并举例说明。

本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事例对规律进行合乎情理的说明,并引导学生转换情境重新说明,让学生深入感受规律的合理性、可靠性。

(3)表达规律

在学生广泛举例、解释说明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简单的数学模型,并归纳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至此,学生对加法交换律从原有的“似曾相识”达到了“相识又相知”的地步。

3. 教学加法结合律——剪不断,理就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内在联系紧密,原理相通,教学中可由此及彼。在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充分的表达、合理的解释之后,从“运算种类”和“加数的个数”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推理对规律进行拓展。

(1)引发猜想

教师在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后提问: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由此出发,你们还能提出什么猜想?而后教师把学生的猜想分成两类:从运算种类和加数的个数出发引出的猜想。

(2)验证猜想

从运算种类出发引出的猜想(减法交换律和除法交换律)要求学生举反例验证。并向学生说明乘法交换律则以后再作专门研究。

从加数的个数出发引出的猜想:三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要求学生们举一组三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例子,在其中选取6个算式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接着以教师的算式“36+47+53”为例,任意交换加数位置用递等式算出结果,再通过小组交流、班内交流,归纳出:6个算式结果相等,说明猜想正确;从计算过程中发现53+47+36(或47+53+36)的计算最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的加数,同样的计算结果,为什么53+47+36的计算最简便?如果不改变三个加数的位置,又要先算53+47,有什么办法吗?学生验证后得出结论:加数的位置没有改变,只是改变运算顺序,这就是单独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照样子写一个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

3.归纳结论

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说说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含义。

4. 回顾反思——蓦然回首,明月清风

从口算比赛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又从加法交换律引发各种猜想,再到得出加法结合律,回顾前面的学习历程时,学生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再回首探究运算规律的过程,也许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5. 巩固提升——知人知面要知心

在没有人为拔高难度的基础上,通过书上的两组练习依据加法运算律填空,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加法运算律进行辨析,促使学生对新知不断内化、不断建构。

6. 延伸拓展——山映斜阳天接水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并初步感知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谈话导入

这是我校同学在进行阳光课间活动(出示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研究第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板书:28+17=45 17+28=45

(2)这两道算式,它们都解决了什么问题?结果相同吗?

(3)这两道算式求的都是跳绳的人数,并且得数相等,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

(4)板书:28+17=17+28。

2.引导观察。

(1)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观察。

(2)你有什么发现?

3.分析猜想。

(1)我们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是否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

(2)小结:经过一个算式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板书: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验证,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

4.验证猜想。

(1)生交流、汇报,师板书。

(2)这样的算式能写得完吗?(加省略号)

(3)从这些等式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不完全归纳建立在多个而不是一个等式的基础上,更具有说服力。归纳、抽象的过程层次清楚,学生易于发现和理解规律。]

5.总结规律,字母表示。

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地表示出来吗?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力不从心时,及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简明地表示出来,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板书:加法交换律。

6.温故知新。

加法交换律的名字我们是第一次听到,其实并不陌生,想一想,我们在哪里运用过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7.考考大家。

(1)填空

312+( ) =347+312 45+( )=265+( ) x+( )=y+( ) c+678=( )+c

(2)下面的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为什么?

64+49=64+4980+20=13+87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且练习题的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有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

8.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通过几步来探索规律的?(观察→猜想→验证→总结)

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反思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探索规律的一种策略,为下面探索加法结合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交流想法,得出算式。

板书分析(略)

3.观察比较,你有什么猜想?

4.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其他的三个数相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出示探索步骤,组织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

(1)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简单的语言概述一下。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5.师生交流反馈,板书:(a+b)+c=a+(b+c)。

师: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我们学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了许多讨论、交流、汇报的过程,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时抓住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积累的策略,意在培养学生迁移学法的能力。]

6.填空

(45+36)+64=45+(□+□)

81+(24+□)=(81+□)+32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设计有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2.计算上题中右边两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算得这么快?是算了左边算式还是右边算式?为什么?

小结:运算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3.填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

47+89+( )

4.“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听说过吗?(让学生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习题资源,使学生感悟到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如果你和同桌交换手中的钢笔,那么你们每人还有一支钢笔。如果你们交换一种好的学习思想或方法,那么每人将有两个好的思想或方法。在生活中,交换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但加法结合律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及其应用。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根据学过的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5+()=65+()()+147=()+274 56+74=()+()a+200=()+()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562+147=147+562 a+800=800+a a+b=c+d 我们已经认识了加法里的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法里的另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现两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写出一组算式并加以概括。

师:你能再写出一组算式吗?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320+150)+230 320+(150+230)=470+230 =320+380 =700 =700(320+150)+230 =320+(150+230)(学生回答不唯一)师:那么,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320、150和230这三个数相加,先把320和150相加,再同230相加;或者先把150和230相加,再同320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出示情境图

果园里:一颗苹果树上有50个苹果,一颗桃树上有30个桃,一颗梨树上有40个梨。

沙滩商店:足球20元/个,游泳圈23元/个,皮球6元/个。请你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1)小组活动交流。(2)集体汇报。

生:(30+40)+50表示先求桃和梨的总个数 30+(40+50)表示 生:(20+23)+6表示 20+(23+6)表示

(20+23)+6=20+(23+6)师: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3、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1)学生自主完成(2)小组内交流。(3)集体汇报。

(a+b)+c=a+(b+c)这是加法结合律

4、试一试

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57+288+43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1)278+129+118=287+(□+118)(2)(32+47)+65=32+(□+□)(3)183+(46+a)=(183+□)+□(4)(75+36)+64=75+(□+□)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1)a+(30+5)=(a+30)+5()(2)△+(□+○)=(△+□)+○()

(3)(10+20)+30+40=(10+40)+(20+30)()(4)a+b+c)=a+(b+c)()

3、观察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特点并计算。88+156+44 28+69+172 91+34+109+366

4、为残疾儿童捐款活动中,四年级1班捐了113元,2班捐了96元,3班捐了87元。三个班共为残疾儿童捐款多少元?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畅谈)加法结合律:

(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5

1、在引导学生思考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考,是教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可以,一定要举无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衔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数。这样,我想比教师生硬地解释,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巧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6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7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篇8

例4 计算 480+325+75

480+325+75

480+(325+75)

=480+400

=880

例5 计算 325+480+75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480

=880

探究活动

扑克魔术

游戏目的

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游戏过程

1.拿出24张扑克牌,平均分成两叠,一叠全部正面朝上,另一叠全部背面朝上.

2.把两叠扑克牌叠成一叠,并洗牌若干次,再平分成两叠.这时,两叠牌都有正面和背面朝上.

3.对学生说:“这两叠扑克牌中,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数目都一样.”然后让学生验证.

游戏窍门

将牌递给学生时,悄悄将其中一叠牌全部翻转过来.

游戏原理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9

2、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激活学生参与热情,打开思维的闸门,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3、精心设计练习。教学中学生有一定的练习量,除了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我还补充设计了“填空题”,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都安排了一组练习题强化概念。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10

说教材内容

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18页的内容。例2同样是以情境图的形式,将李叔叔笔记本中的内容放大,从中看出李叔叔记录了三天各行了多少千米,并提出求这三天所行路程的和的问题。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一个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例、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出加法结合律。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简便计算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说已学知识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2.用“凑十法”进行加法计算。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和符号表示。

2.初步学习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概括和建模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在探究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说教法和学法

1.把握知识的前后承接,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例如,学生通过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及100以内加法中小括号的学习,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定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定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定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知规律。先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运算的灵活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教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地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李维娥

授课时间:3.20 课题:加法结合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和符号表示。

2.初步学习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概括和建模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在探究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一种运算定律叫——加法交换律,谁来说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加法运算定律

先看几道口算题:

25+75 36+64 58+42 77+23 86+14 18+82

二、探究规律,总结定律。

1.出示例2情境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观察情境图,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2.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巡视,找两名列式不同的学生回答)

生;尝试独立列式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提问:○里应该填什么符号?(88+104)+96○88+(104+96)

生:计算结果,发现并回答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里应该填“=”。

4.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三个加数相同,前后位置相同,得数也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第一道算式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第二道算式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5.引导学生比较下面两组算式,并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69+176)+28○69+(176+28)155+(145+207)○(155+145)+207.计算两组算式,与同桌交流后汇报发现: 三个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得数相同。师生共同总结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a+b)+c =a+(b+c)] 生:观察等式,总结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课件出示: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课件: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课件:填表 4.课件:连线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经历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理解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运用,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的价值意义——它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a+b)+c = a+(b+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11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同学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在教学完两个运算律后我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新知。第一题采用游戏的形式,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又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思维。让学生判断(84+68)+32和84+(68+23)是否得数相等,我巧用了“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直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计算时,题目一定要仔细看清。

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比赛口算45+(88+12)、(45+88)+12两道算式,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使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运算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教学垫下了基础。

本课不足之处:

1、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运算律。

2、通过例题和学生举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到用字母表示规律,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在这里,学生能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但还应该让学生再说一说运算律的含义,可能学生语言表达起来有些困难,说不清楚,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规律说出来,只要能理解就够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最后的小故事与本课知识联系不大,可以舍去。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篇12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8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基础,掌握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计算速度。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觉应用。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运算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对加法运算规律已经掌握,这是学好本单元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学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小结:我们过去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

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七.说板书

上一篇:个人证明的格式及下一篇:《守望一生》800字的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