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二教案编写

2024-09-21

示例二教案编写(共8篇)

示例二教案编写 篇1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二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二

《三峡》

课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三峡吗?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又是何等的壮丽。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江水》中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解题

⒈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

⒉简介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有《水经注》传世。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对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三)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

⑵播放字词教学幻灯片。

幻灯片一:

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字注音。

阙 叠 嶂 曦 襄 溯 湍 漱 涧 啸

⑶学生完成正音,全班共同订正。

⑷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⑸疏通全文大意。两人一组,参考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没有注释的句子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⑹集体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⑺结合课后练习四,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①播放重点文言词语幻灯片。

幻灯片二: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⑻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⑼在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

思考题一: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思考题二: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一: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④明确思考题二:

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

⑽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以上特点。

⒉精读课文

⑴教师引导:这篇仅有百余字的短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风格清新,是《水经注》中特别优秀的章节之一。请同学们从下面写景的语句中,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⑵播放写景语句的幻灯片。

幻灯片四:

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④“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⑶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或作必要补充。

⑷明确精彩语句分析要点。

①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故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②句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④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⑸学生讨论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的特点:

①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就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②情景交融,富于表现力。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⑹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⑺教师小结: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地貌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嶂,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则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⑻运用媒体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五:

思考题三:《三峡》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思考题四: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⑽明确思考题:

①明确思考题三:

《三峡》最后一句可谓锦上添花之笔,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示例二教案编写 篇2

面对交际过程中的障碍, 他们会根据老师教的规则类推, 而往往这样的类推 (即迁移) 容易产生大量偏误, 而教师对这些偏误的解释和纠正会很困难。所以很多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病句时, 老师往往说:“你们不能那样说, 应该这样说;没有为什么, 这个是约定俗成的, 大家都是这么说的。”所以很多人觉得汉语没有语法, 至少没有人能讲清楚。在学习标记差异假说之后, 我们能明白, 其实如果将世界上各个语言的形式做分类, 则每个形式都有相应的标记程度, 而这个标记程度会影响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所以, 可以通过分析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异同, 找到不同母语者学习汉语的难点, 针对这些难点, 因材施教,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以下讨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特点及教学方法。

一、量词 (Classifier)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期, 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量词的使用不当。在一些英语为母语的学生, 通过英语接触到的量词相当有限, 所以, 常常会说“一教室”、“两车子”, 即忽略量词的使用, 或过度使用“个”, 如“两个衣服”、“四个车子”等。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在纠正学生错误之后, 不知道如何解释为应该这样说, 而不是那样说。因此, 如何教留学生准确掌握和使用汉语量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他们明确的就是, 汉语量词的结构, 即“数词+量词+名词”, 这样的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变的。所以要求学生在使用这一类名词性短语时, 千万不能忘记使用量词。量词格式是唯一的, 省略量词就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

另外, 在学习量词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汉语思维, 而不是简单地把母语中的量词翻译过来。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语量词。第一, 汉语量词可以表现事物形态特征, 如“一头牛”中的“头”。第二, 使用不同的量词修饰本质相同的事物, 可以区分其外部形态的不同, 如“一服药”和“一粒药”, 虽然同是药, 但前者说的是中医的汤药, 而后者说的是一粒粒的药丸, 因此, 在汉语中, 不需要借助形容词, 我们也可以在名词性短语中区分事物形态的不同。第三, 汉语的量词大多是从名词、动词中借用来的。

讲清楚以上这些内容, 对留学生来说是有帮助的。能让他们在不忘记使用量词的时候, 注意区分汉语量词和其他语言量词的不同, 并避免过度使用同一个量词,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从而减少量词使用的错误。

二、“把”字句结构 (Constructionof“ba”)

“把”字句结构是汉语中常见又复杂的一个特殊句式, 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主要是主语对动词的受施做了某种处置, 大多表示某一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A地移动到B地, 例如:他把书从书包里拿了出来。

“把”字句结构有一个句法强制性 , 即当一个动词带一个宾语和一个方位补语、或者一个方向补语、或一个确认补语的时候, 要使用“把”字句结构, 而其他句子是不需要的。例如:

1.我把苹果放在冰箱里了。

2.他把书交给了小明。

3.我把你看成他太太了。

所以, 要使用“把”字句结构, 学生应该首先考虑, 句法规则或语义的强制性是否应用于句子的动词上。如果句法规则和语义都必须生效, 就只能用“把”字句结构;如果只有语义生效, 则可用“把”字句结构, 也可以用“SVO结构”;如果句法规则和语义都不生效, 则不需要用“把”字句结构。由此可以看出, “把”字句结构有自身的句法功能, 有的时候需要使用, 有的时候不需要使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说明使用“把”字句结构的情况, 并尽可能解释为什么, 向学生提供使用“把”字句结构的语境, 并帮助他们区分“把”字句结构和其他常用结构, 如“SVO结构”等。然后向学生提问, 并鼓励他们用“把”字句结构回答, 而不仅让他们完成机械重复的替换训练。最后, 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较并解释“把”字句结构和其他结构的选择性使用情况, 为其提供更多练习机会。

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前提下, 对于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料库, 都十分必要。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本来起步就晚, 在全球“汉语热”的推动下, 我们应该加快研究步伐, 填补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李亚丽.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量词教法探微, 2005, 6.

[2]Janet Zhiqun X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asa for eignlanguage, 2006,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示例二教案编写 篇3

组织沿革是系统记载一个机关、企业、地区或专业系统的体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变革情況的一种编研材料。它分为机关组织沿革、企业组织沿革、地区组织沿革和系统组织沿革等几种类型。内容大致包括机关(企业、地区、系统)概况、机构名称改变、地址迁移、成立、撤销或合并时间、隶属关系、性质和任务、职权范围、领导人员变动、编制扩大与缩小,以及内部机构设置等方面变化情况。

1.组织沿革的体例

一般说来,组织沿革的编写体例主要有编年法、系列法和阶段法。

编年法是按年代顺序逐年编列出某一机关或地区或专业系统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负责人情况的方法。编年法能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机关组织机构产生、发展变化的脉络,符合组织沿革的“时间性”要求。它比较适用于组织机构常有变化的机关或地区或专业系统的组织沿革的编写。

系列法是以组织机构为主线,对每一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沿袭变化的始末进行系列编写的方法。系列法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机关的整个组织体系和每一组织机构及其负责人变化的历史线索。系列法要求一个机关或地区或专业系统有多少机构,在组织沿革中也相应地列出多少个机构系列。它比较适用于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变化不大的机关组织沿革的编写。

阶段法是根据机关或地区或专业系统发展历史上的重大变化,自然地分为若干阶段,然后在每一个阶段内划分为若干系统系列进行编写的方法。阶段法符合党政机关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的阶段内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能比较完整地反映机关内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领导成员以及主要职能、隶属关系的沿袭和变革的历史线索,使人们对整个机关各阶段内的组织沿革一目了然。

2.组织沿革的形式

组织沿革的形式有以下几种:文字叙述的形式、图表的形式和文图并用的形式。在编写中,通常对历史沿革、主要职能和任务部分多用文字叙述,对机构、人员变化情况则多用图表。这样文图并茂,既能减少篇幅,又条理清楚、便于查找。

三、全宗指南

全宗指南是以全宗为对象,以文章叙述的形式,报道立档单位及其所形成的档案的内容、成分等情况的档案参考资料,又称全宗介绍。

全宗指南的内容包括:

1.立档单位和全宗的历史概况。此部分可简要叙述立档单位成立的时间、人数、机构设置情况,主要领导的配备,立档单位的性质、任务及主要职能活动,隶属关系以及全宗历史的沿革等。

2.全宗内档案内容和成分的介绍。这是全宗指南的主体部分。主要叙述档案的来源(文件的作者)、内容、形式(文件的种类、制成材料等)、可靠程度、时间和利用价值。关于介绍方式,一般有按档案内容和立档单位的组织机构介绍两种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需要考虑档案系统化基础和如何便于利用等问题。

按档案内容介绍全宗内档案时,应当根据立档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确定一定的大题目和小题目。在介绍每一题目的档案时,首先应当指明题目的准确名称,其次说明该题目档案所属时间和案卷的数量,然后再进一步介绍该题目范围内档案的内容和成分。按组织机构介绍档案时,首先指出该组织单位的名称(包括以前使用过的名称)和存在时间,其次指明该组织单位的工作职能、任务和案卷的数量,然后再介绍该组织单位内的档案内容和成分。如果组织单位内的档案数量较多,可以在组织单位内拟定若干小标题(即小题目),然后按小标题叙述该组织单位的档案。

在具体介绍全宗内各部分档案时,可采取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简要介绍。即将各案卷综合、概括地介绍。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篇幅短小精炼,编写迅速,阅读方便。但是因为比较简略,可能就难以满足利用者全面详细的要求。

第二种是详细介绍。即将案卷逐个介绍,甚至注明卷号、起止日期、页数等。它可以为利用者提供较多的信息,但篇幅较长,阅读费时,因此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全宗。

第三种是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介绍。即对一般案卷作综合、概括介绍,对特别重要的案卷或个别文件作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指明卷号、起止日期、页数等具体情况。

示例二教案编写 篇4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示例二教案编写 篇5

学习叙、析、评三者有机结合的评述方法。

懂得运用阶级分析法评价文学作品的道理。教学设想

《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虽然学生在初中学习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高中学习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但可能有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读过《水浒》原著。这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对《水浒》似了解并非全了解。今天,要教学《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如果学生对原著不了解,那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该课前,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水浒》的报告会,或在学习该课前,利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水浒》作简要的介绍。

不过,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呈“分—总”式。因此,教学时,可采用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逐层剖析,最后归纳的途径,以及师生共同“议”与“评”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课文,概括介绍《水浒》原著的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理顺课文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水浒》内容简介。

要点提示: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基础上,作家进行整理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水浒》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水浒》在人物描写和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水浒》的巨大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在第四点上。其他三个方面,可以用几句话概括介绍。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顺课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第三部分(8段),着重谈论《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明确《水浒》在人物描写上的两大特点。

具体分析“叙、析、评”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自读揣摩第1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其次,说明《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个个面目不同”。接着,说明《水浒》人物描写成功的秘诀:朝夕揣摩。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pnb0阅读第2至3段,填写下表:

讨论:

提示:第一,三个人在不同的遭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第二,三个人的鲜明个性是与他们不同的阶级出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读者对三个人表现出的不同感受,实质是对三个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强调: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第一大特点;抓住人物的阶级意识去评价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也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关键。

三、分析比较。

提示: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①详写了三人的出场情况(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其中,特别强调了“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②概括说明“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即说明人物的个性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的,而不是静止的描写。如果用文中的比喻说明,那是一种“由远渐近”的方法。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这一特点,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说明,注意“;”号前后的两层意思。至于对这一评述的教学,不必花很多时间了。

不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文中的这两大特点在写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举例论证

不同点:前者是逐层论述,最后归纳;后者是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详细,后者概括、简略。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认识《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比较林冲与杨志人物安排的不同点。指出本文观点对以后“文学评论”论坛上的深远影响。教学过程

一、阅读概括。

在阅读第6自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提示:从总体看,“不是有机的结构”;从每一个人物(局部)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即“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那么,“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又有哪些特点呢?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书中将第7自然段开头两句勾画出来。特别是着重强调:“第一”中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第二”中的:“变化错综”。

二、口述情节。

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别口述“林冲”与“杨志”的情节安排,具体体会《水浒》在人物故事中安排上的上述特点。

三、比较分析。

林冲与杨志在情节排上有何区别?

提示:

林冲:时松时紧,曲折有致;腾挪跌宕,逐步推进。

杨志: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纵横开合)。

四、点拨。

五、练习训练。关于〔思考和练习〕中的“一”“二”题,可放在课文分析中结合进行。第“三”题,可在课后完成。阅读下段文字,其中,对这段文字理解及最恰当的一项是()

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a 这段引述的文字简洁地介绍了林冲的遭遇,具体说明他的落草是被逼的。

b 这段文字主要是的揭露高衙内利用权势欺压人民的凶狠嘴脸。

c 这段引述的文字既讲明了林冲几次遭遇的前因后果,也揭示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

d 这段文字主要在歌颂鲁达仗义救人,敢作敢为的勇敢精神。《读〈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只举出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物的事例进行分析,这是为什么?

示例二教案编写 篇6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何梅协定》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八一宣言”。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的经过及其意义。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通过《何梅协定》的签订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从反面激发学生爱祖国、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从正面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领导推动作用,特别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通过思考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要点

一、华北局势危急

1.《何梅协定》(1935何应钦、梅津美治郎)2.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二、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八一宣言”(1935.8.1)2.瓦窑堡会议(1935.12)

三、“一二·九”运动 经过及其意义(1935.12)

四、西安事变

1.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1936.12.12)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西安事变。

本课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新课开始前,可先提问有关“九一八”事变的问题,然后教师总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华北的大门也已洞开。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要,从而导入新课。

三、如有条件,可以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青春之歌》,并组织讨论。还可以看电影《西安事变》或其他有关张学良的电视剧,以配合“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学习。

四、本课的主题是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教师要掌握好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个子目,“华北局势危急”是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第二个子目,“一二·九”运动是救亡运动高潮的掀起;最后一目,在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发生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终于扭转了时局,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局面。这里要注意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中的历史作用:“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西安事变也是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发生、在共产党正确主张、努力调解下和平解决的。

五、“华北危急”一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何梅协定》。何梅协定的内容只要按课文说明,不必补充,但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其实质,即,蒋介石把河北拱手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实际控制了河北全省的军事、政治、经济。(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教师可以利用《华北五省自治示意图》,使学生边听边看,在中国地图上,华北五省偌大一片国土,将继东北三省和热河而沦丧,加深认识当时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已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按图注进行讲解,并说明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国民政府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实际上冀察两省已经“自治”。

六、“一二·九”运动一目虽不是本课重点,但也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题。教师要结合图《“一二·九”运动游行学生与军警搏斗》(此图要求掌握)、《北大学生游行队伍》和参考“资料和注释”、利用课文上的小字,用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描述,以激发学生爱国激情。也可以利用幻灯、录像、电影等电化教育手段增强效果。

“一二·九”运动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由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的影响于全国全民范围的爱国运动。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习“一二·九”时期的爱国学生,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要继承发扬“五·四”和“一二·九”时期爱国学生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教师还要强调指出:“一二·九”运动以后,青年学生走上了同工农结合,为工农服务的革命道路,造就出了一代爱国爱民的栋梁之才。“一二·九”运动的意义值得重视:“一二·九”爱国运动,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恐怖气氛,给全国各阶层人民以巨大的震动和鼓舞,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可归纳为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七、“西安事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西安事变故事,通过电影电视的渠道,学生早有所知,求知欲强烈。教师对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平解决宜作较为详细的交待。课本上的小字、插图(张学良、杨虎城两幅插图要求学生掌握)都可以充分利用。在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里,教师也可以列出问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整理。问题为:张学良、杨虎城是什么人?西安事变之前他们和陕北红军的关系怎样?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能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红军停战?张、杨实行兵谏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怎样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抓住蒋介石以后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介绍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形势,从具体分析中使学生懂得西安事变只有和平解决才能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才能符合全民族的利益。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政策的英明正确。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回到延安,毛泽东、张闻天等到机场迎接》要求学生掌握。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蒋介石被迫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从此,延续十年之久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对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这个意义,教师要给以强调。

九、本课小结可以采用归纳内容,整理线索、深化主题的方法:──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何梅协定》的签订,“华北自治运动”的推进,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外敌,全力打内战。在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迎来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本课重点

重要年代 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重要地名 西安

重要人名 何应钦 蒋介石 张学良 杨虎城 周恩来

重要词语 《何梅协定》 华北五省自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一、想一想,我们今天应向“一二·九”时的爱国学生学习什么? 答:①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前途;②热爱祖国,不顾个人安危,投身爱国活动;③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答: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何应钦力图扩大内战,想乘机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他的统治地位。如果发生内战,日本将乘机扩大侵略中国,不利于抗日,不利于人民,不利于革命。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章第1、2、3节 《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8册82辑 《一二·九运动资料》第1辑 《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

示例二教案编写 篇7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教案示例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

Unit 12 Part 1 Teaching design Part 1: Teaching design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Structures: Supposed to + infinitive Target language: How was the dinner at Paul’s house last night? Well, it was OK, but I made some mistakes. I was supposed to arrive at 7:00, but I arrived at 8:00. Vocabulary: kiss, bow, table manners, chopstick, fork, spoon, napkin, greet, rude, wipe, point, stick, shake hands, be supposed to, drop by, pick up, You should… Learning strategies: Comparing, Listening for key words Section A Goals ●To learn to use the structure Supposed to + infinitive ●To listen and 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supposed to do Procedures Warming up by learning about the structure Supposed to + infinitive Turn to page 95 first. Look at the sentences. Do you see how the structure Supposed to + infinitive is used? What are you supposed to do when you meet someone? Youre supposed to kiss. Youre not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When were you supposed to arrive? I was supposed to arrive at 7:00. You should have asked what you were supposed to wear. 1a Looking, listening and matching Hello, class. What are we supposed to do next? Yes, you are right. We are going to look, listen and match. Now turn to page 94.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for what people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Tapescript Boy1: What are people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in your country, Celia? Girl1: Well, do you mean when friends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oy1: Yeah. Girl1: Well, in Brazil, friends kiss. Boy1: What about in Mexico, Rodriguez? Boy2: In Mexico we shake hands. Boy3: We bow. Girl2: And in Korea we also bow. Boy1: Well,I guess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we shake hands. 1b Listening and checking You are supposed to listen for a second time to check your answers in 1a. Countries Customs 1. c Brazil a. bow b. shake hands c. kiss 2. b the United States 3. a Japan 4. b Mexico 5. a Korea Now you can turn to page 135 to read the tapescript. While reading circle the connectives and underline the expressions. 1c Doing pairwork What do people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Now in pairs tell each other what you know about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You are supposed to use the Supposed to + infinitive structure, OK? A: What are people in Korea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 They’re supposed to bow. A: What ar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 They’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A: What are people in China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 They’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A: What are people in Mexico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 They’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A: What are people in Brazil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 They’re supposed to kiss. A: What are people in your city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B: They’re supposed to wave their hands. 2a Listening and checking Maria,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India, went to her American Friend Dan’s place and had dinner there. Now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mistakes Maria made there. Tapescript Boy: Hi, Maria. How was Paul’s party? Girl: Oh, Dan, it was a disaster. Boy: It was? Girl: Uh-huh. Boy: What happened? Girl: Well, I was supposed to arrive at 7:00 but I arrived at 8:00. Boy: Oh, so you were lage. Girl: Yeah, but in my country it’s different. When youre invited for 7:00, youre supposed to come later! Boy: I see. Girl: Then when I met Pauls mom, I kissed her. Boy: And you we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instead. Girl: Thats right. AND I wore a fancy dress. Boy: Whats wrong with that? Girl: Well, it was a barbecue, Dan. Everyone else was wearing a T-shirt and jeans. Boy: I guess you should have asked what you were supposed to wear. Now you may check√the mistakes by Maria on page 95. Maria’s mistakes √Arrive late; ate the wrong food; √greeted Paul’s mother the wrong way; √wore the wrong clothes 2b Listening and filling To fill in the blanks on page 95 you are supposed to listen to the tape one more time. Tapescript MariA: I was supposed to arrive at 7:00 but I arrived at 8:00. MariA: In my country it’s different. When you’re invited for 7:00, you’re supposed to come later. Dan: Boy: And you we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instead. MariA: That’s right. And I wore a fancy dress. Dan: I guess you should have asked what you were supposed to wear. Next you are supposed to make a conversation based on 2b. You are supposed to say anything you like. Li Hong: I was supposed to get up at 7:00 but I got up at 8:00. Li Hong: In my home it’s different. When you’re asked to get up at 7:00, you’re supposed to get up later. Wang Bin: And you were supposed to do the morning exercise instead. Li Hong: That’s right. And I took my school backpack. Wang Bin: I guess you should have asked what you were supposed to take. 2c Doing pairwork You are supposed to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Maria and Dan. And you are supposed to use the information from activities 2a and 2b. A: How was the dinner at Paul’s house last night? B: Well, it was OK, but I made some mistakes. I was supposed to arrive at 7:00, but I arrived at 8:00. A: Why was that? Why didn’t you arrive earlier? B: But in my country it’s different. A: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 When you’re invited for 7:00, you’re supposed to come later! A: So you didn’t arrive at 7:00.. B: When I met Paul’s mom, I kissed her. A: But you we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instead. We don’t kiss each other when we are only friends. B: But I didn’t know that then. A: What did you wear? B: I wore a fancy dress. A: What’s wrong with that? B: It was a barbecue, you know. Everyone else was wearing a T-shirt and jeans. A: Oh, you made another mistake. I think you should have asked when you were supposed to arrive and what you were supposed to wear. 3a Reading and filling On page 96 are two exchange students, one from Colombia, the other from Switzerland, talking about their own home culture. Now read their speech, blacken the connectives and underline the expressions. Teresa Lopez From Cali, Colombia Marc LeBlanc From Lausanne, Swizerland Where I’m from, we’re pretty relaxed about time. If you tell a friend you’re going to their house for dinner, it’s okay if you arrive a bit late. Spending time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We often just drop by our friends’ homes. We don’t usually have to make plans to meet our friends. Often we just walk around the town center, seeing as many of our friends as we can! In Switzerland, it’s very important to be on time. We’re the land of watches, after all!If someone invites you to meet them at 4:00, you have to be there at 4:00. If you are even fifteen minutes late, your friend may get angry. Also, we never visit a friend’s house without calling first. We usually make plans to see friends. We usually plan to do something interesting, or go somewhere together. And now you are supposed to fill in the chart. Attitude about… Colombia Switzerland Being on time Pretty relaxed about time very important to be on time Visiting a friend’s house Often just drop by friends’ house never visit a friend’s house without calling first Making plans with friends Dont usually have to make plans to meet friends usually plan to do something interesting, or go somewhere together 3b Doing pairwork Next you are supposed to role play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eresa and Marc, telling about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life in their home countries. A: What kinds of rules do they have in Colombia? B: Well, they have pretty relaxed rules. A:

示例二教案编写 篇8

I、教学设计示例

一、第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l 致同学们

l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指导思想——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树立整体性的生物学观点

1、说出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识别生物与非生物,列举生物具有的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调查身边的生物,并完成调查报告。

4、初步形成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认识 “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的观点。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合作学习

1、注意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2、利用调查表指导学生的调查活动。

3、使用小组活动评价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一课时致同学们

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了解当今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的社会价值及发展前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认识到具有生物科学素养是作为一名公民必不可少的。方案一

1.创设情景,阅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注意事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总结。方案二

1、阅读与思考: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先读一 读这篇文字优美、内容丰富的文章。

2、观察活动: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些反应当代最新生物成就和主要问题的录像,如杂交水稻、克隆羊、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沙尘暴等,供学生观看。

3、讨论与交流:针对阅读和录象谈谈自已对“生物学研究、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第二课时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关键:通过观察、对比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生物。方式一:

活动1.我们知道多少种生物?

要求:让同学按照一定的次序,每人说出一种生物的名称,最好不要重复。记录:看看在一定时间内能说出多少种生物。活动2.我们所说的“生物”有什么特征?

要求:可以观察对比书上的彩图,并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记录:什么生物。方式二:讨论与交流 教师准备一些较难区别的生物和非生物图片,如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一棵冬季落叶的大树,一棵已枯死的大树;课后第一题中弹钢琴的机器人以及正在生长的钟乳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说出自已的理由。

第三课时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关键:通过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认识一些常见的生物,并观察它们生活的环境;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

准备:知道校园植物、动物的分布、名称,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根据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完成分组,将各组调查范围标在校园植物分布图上。调查的基本步骤 明确目的要求 落实调查步骤 强调评价办法及标准

学生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交流、展示调查报告

二、第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指导思想——重视知识、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

1、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活对生物圈的影响有更深入的理解。

2、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学习。

3、在阅读、观察、分析资料、实验探究、测量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每位学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4、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增强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主动参与、倡导探究、合作学习

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策略

2、思维训练——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教学策略。(培养探究能力的核心)

3、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以经验为基础进行学习的自主性,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的教学策略。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第二章 第一节生物圈

关键: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生存条件,资料分析活动的效果。

准备:学生参与调查校园生物的情况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丰富的图片等。

导入:在评价学生认识生物的特征、参与调查身边生物活动的情况后,利用问题“我们生活在哪儿?除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外,生物还能在哪儿生活?”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将生物生活的范围扩大到生物圈,强调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让学生注意到人在生物圈这个“家”中的重要作用。问题设计

• 在地球上,哪儿有生物生存?哪些地方生物不能生存?——解决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

• 为什么在其它星球(月球)上没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解决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 地球形成时,就存在生物圈吗?生物圈是如何满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故事引入:寻找另一个人类生存的家园

一天,我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些河流由于被一种比病毒还小的生物所污染,使大量淡水生物死亡;人类过多地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导致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大量砍伐树木,使得沙尘暴一次比一次大,一年比一年多。我看了这些新闻报道心里很着急。我想变成一架航天飞机,帮助人类找一个新的家园。果然,我变成了一架用钛合金做的航天飞机。“我要飞进宇宙”,只听见“嗖”的一声,眼前马上出现了一片星空。由于能源有限,所以我只能在太阳系内飞行。„„

这个小学生能不能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为什么? 第二、三课时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关键: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1、探究的过程

2、通过实验完成探究

3、观察记录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准备:组织学生采集用于探究实验的小动物;了解学生在采集中发现、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采集足够学生使用的小动物以及实验用品;教师提前进行实验,熟悉实验的每个过程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导入:“生物在生物圈中分布如此的广泛,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它们有着适宜于自身生存的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到底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介绍采集小动物的经历,以及发现的问题。问题设计:

• 你认为什么是生物生存的环境?举例来说明。

• 根据什么特点,就可以将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分类? • 怎样进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研究呢?

• 在采集时,你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动物生存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进行研究的因素有哪些?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进行问题筛选)。

• 如何表述假设?(一种可见现象的陈述: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

• 设计及进行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实验对象的一致性,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置,数据统计的准确,计算的正确性。)(一课时)• 如果你们小组实验结果与其它小组有差异,你认为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实验装置的摆放方向,实验过程是否受到干扰,鼠妇的个数及个体的差异,进行实验的次数及数据的统计。)• 你有哪些经验或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了什么?通过探究实验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进一步探究)

• 当生物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会怎样做?当环境因素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生活的影响,它对其它生物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常用的生物学(Biology)研究方法---实验探究

• 问题---观察、发现问题 • 假设---对问题的解释 • 设计方案---进行预期

• 实施方案---实验、测量、观察、获取资料、记录并整理 • 得出结论---分析结果、验证假设 实验探究报告应包括: 问题 假设

实验设计及对结果的估计

1、对照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2、步骤 数据记录

1、小组实验平均值

2、全班实验平均值 实验结果 结论 反思实验成功或出现误差的原因(重视成功,更应重视对失败结果的分析。)

第四课时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关键: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影响,提高探究能力。

准备:丰富的图片资料(适应、影响),干湿计(温度计)。导入:在讨论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 的基础上,自然会考虑到生物对环境变化产生的反应。让学生举例说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练习题1),再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设计

• 自然界各种环境中广泛分布着生物,说明什么问题? • 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

•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环境,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如何了解生物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呢?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第五课时

1、交流测量探究的成果

2、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关键:学生交流测量探究的成果;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对生态系统及组成的认识。

准备:了解学生课下测量情况;有关音像资料;本城市或地区常见的生态系统情况。导入:大致介绍学生课下工作的情况,让各个小组代表交流测量探究的成果,对一些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小组活动及探究报告撰写的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有具体指导。如数据处理、假设和结论的文字表述。问题设计

• 当你在阅读第四节引言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闭目想象一下,“我是一只鸟,我看到了什么?”

• 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在哪儿?它们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 通过分析多个生态系统的实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结合练习1)

•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生态系统。第六课时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关键: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它们的特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的原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准备:收集各种媒体上关于环境污染的事例,关注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对人和其它生物危害严重的事件。

导入: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非生物部分,那些生物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当一种成分发生变化时,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样的影响? 问题设计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一种什么现象? • 通过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其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会出现什么情况?

• 营养物质以及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有什么特点?

•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食物网中的地位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为什么城市中的汽车要使用不含铅的汽油?这对城市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 当人类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第七课时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关键: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准备:有关我们自己生活的生态系统的情况;多种多样生态系统的录像资料;某个地区或国家环境污染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的事例。

导入:多数生物生活在各自适应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生物可以分布到多种生态系统。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那么,各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就保证了生物圈的稳定和发展。为了生物圈的稳定和发展,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呢? 问题设计

• 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种类有哪些?每个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 我们生活在哪种生态系统中?我们所在的生态系统还与哪些生态系统紧密联系着?

•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会对其它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会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练习题1)

• 你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废电池”这些做法是怎样看的? II、课堂教学案例示范

一、《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单元基本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制作临时装片是显微镜观察的重要手段,所以本单元内容在整个中学生物学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与旧教材相比,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特点是将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综合在一起进行讲述,并且充实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胞学内容。本单元共有8个科学探究活动,其中有实验5个、资料分析l个、模拟制作1个、技能训练1个,课外阅读资料共5篇:科学·技术·社会3篇、科学家的故事2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包括植物细胞在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结构;

3.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5.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构成生物体;

6.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够制作临时装片,练习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实验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本单元是整册书实验数目最多的一个单元,虽然实验的内容与旧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理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因为新教材的插图非常清晰,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放开手,让学生尝试着通过看书来完成实验,既可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动手实验的时间,同时使学生改变遇到问题不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做实验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完成书上的实验,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显微镜是精密的实验仪器、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显微镜的维护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爱护实验仪器、遵守实验室规则的好习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节实验课.井将实验课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评价的一项。引导学生在细胞的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在学习“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设计实验,说明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以电动赛车、手电,电暖气等为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的多种不同的能量转换器,进而理解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使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就是人类的活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中都突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此,教学中应适时渗透STS教育,使学生关注和参与生物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认识到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益处的同时,如果应用不恰当,也会引起社会问题.一个好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二、《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井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 “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走进新单元

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导人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 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引起注意。

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兴奋,跃跃欲试。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境,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境。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a写有“上”字的玻片; b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c动植物玻片标本: d写有数字的不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强调:a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b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c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d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境。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倾听,引起注意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小先生巡视,帮助。提出疑问 明确

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加以解释。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确: a物像是倒像

b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c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小组竞赛

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 内找到物像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

学生畅所欲言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导言:

创设情景,指导看书单元图、阅读,导人新课。

二、新授

师: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生: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师:强调安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生:引起注意。

师: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了解吗’ 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师:给予表扬。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生:是光学显微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现在同学们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师:随机叫学号,指示显微镜不同部分提问,进行抽测。生:回答问题。

师: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要求学生看书后进行操作观察(建议先观察透明纸标本,并提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压碎标本的现象。)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师:巡视指导,注意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先生也指导。

师: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生:一名同学自告奋勇,边说边演示。先升起镜筒,再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用左眼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圈,完成对光。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完成观察。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有补充? 生:标本要正对通光孔;应先使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后缓缓亡升,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物像不够清楚,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师:补充得非常好,同学们对此是否有疑问? 生:问为什么镜简要先下降,后上升?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右眼要同时睁开?

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防止压碎玻片标本。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师:回答非常好。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要用低倍物镜(也就是lOX或8x物镜,即最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另外要注意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演示给学生看。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另外请同学们注意,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将标本压碎。生:加深记忆。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生:动手规范操作。

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生:小先生巡视,帮助。

师:观察后,同学们是否有问题要提出? 生:问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我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师:发动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线穿透的物体,从而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师:棒极了。现在我们换上另一个目镜再进行观察 生:换目镜,进行观察。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物像被放大了(或有的是缩小了)师:现在谁来说一下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师:给予肯定。那么显微镜的使用应包括哪几步呢? 生:讨论,回答: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大步。师:现在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显微镜使用的录像。生:认真观看。师:鼓励学生按步骤规范操作。生:动手观察,注意规范。师: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三、小组竞赛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竞赛,中间这组站起来,其他三组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限定2分钟找到物像。生:一组操作,另三组找错误。

四、练习(投影练习)和小结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X,物镜10X,放大倍数是 ;目镜10X,物镜lOX,放大倍数是 ;目镜lox,物镜40x,放大倍数是。其中 看到细胞数最多,看到细胞最大。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师:实验后,显微镜应如何处理,生:收入箱内。看书39页注意事项,然后把显微镜放人箱中。师: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给予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专家点评

有限的时间,充分的实践

上一篇:《义海》观后感下一篇:物理老师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