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教案示例(精选10篇)
聚落教案示例 篇1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聚落的类型.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知道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能力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
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或录像。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或资料。●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我们同学有的居住在农村,有的居住在城市。(设问)谁能来简单地描述一下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学生回答略)
(讲授)聚落作为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它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板书)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
(板书)
一、乡村和城市
(出示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等图片)(设问)根据图片总结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请同学们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有哪些?(学生读图总结、小组讨论、交流略)
(总结)由此可见,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指导活动)完成课本P90活动2(总结)聚落景观不仅与劳动生产方式有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板书)
二、聚落与环境
(读图分析)读图4.19说说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出示图片)我国南方的聚落图片和山区的聚落图片
(设问)读图分析南方和山区聚落的区位(位置)有何特点?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交流)(总结板书)
1、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示图片)温带的平原地区和热带丛林、荒漠地区的聚落图片
(设问)温带的平原地区和热带丛林、荒漠地区的聚落的分布有何特点?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交流)(总结)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由此可见,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从宏观上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
(板书)
2、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示图片)我国北方和南方平原地区的聚落图片
(设问)我国北方和南方平原地区聚落的形态有何特点?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总结)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板书)
3、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问)你了解哪些建筑风格?请给大家介绍一下(提示:可从建筑外貌、材料等方面)。(指导活动)完成课本P92活动,(设问)请同学们分析聚落的建筑风格与环境有何关系?
(总结)由此可见,屋顶坡度与降水有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有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有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在传统建筑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板书)
4、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承转)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板书)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设问)你了解的聚落变化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请谈一谈这些变化的利与弊。(小组讨论、总结交流)
(活动)完成P94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赋予北京城建局领导、中外游客、北京老百姓、北京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学生讨论后陈述观点。)
指导学生阅读P93材料,你认为应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总结新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聚落的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初步懂得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当堂训练】(略)
【布置作业】通过上网、看《世界各地》等电视栏目或看杂志等途径,了解更多的有关聚落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_教案1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 3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并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 3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知识,板书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与门教案示例物理教案 篇3
1.初步了解门电路的含义。
2.初步认识与门的开放条件及其应用。
(二)实验器材(按学生分组情况设置,下面列出的是每组的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1块;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
100欧定值电阻1只;玩具小电动机一个;常闭按钮开关2个;一号干电池3节(附电池盒)。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光敏电阻有什么特点?(光敏电阻的电阻值随光照的变化而变化,即有光照射在光敏电阻上时,它的电阻值迅速变小。)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几种电子元件,如果把许多功能不同的电子元件制作在一块半导体片或绝缘片上,就形成了功能更加先进的电子元件,一般称作“集成电路”,今天就来介绍一种用得最多的集成电路。
板书:〈第三节与门〉
2.进行新课
(1)什么是门电路
①同学们都知道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了。日常生活中“门”是起开关作用的,我们把起开关作用的集成电路叫做门电路。
②门电路有许多种,常用的门电路有与门、非门、与非门。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与门,看看它是怎样实现开关作用的。
(2)与门
①介绍高电位与低电位
我们先来看课本上的图15—16。同学们想一想,图中的灯泡中的电流是怎么流的?(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流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
跟水流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相比,我们说跟电源正极相连的导体是高电位,跟电源负极相连的导体是低电位,电流是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的。
②与门和它在电路中的接法
课本上的图15—17甲是我们实验用的与门。图中的a、b是输入端的两个接线柱,写着“输出”二字的那个双圆是输出端的接线柱。图15—17乙是与门在电路中的接法,图中两条与a、b相连的带箭头的曲线表示两根导线,它们在图中既不与高电位相接,也不与低电位相接,是空着的。该电路中接有电池组和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是用来显示输出端电位高低的,当输出端是高电位时,二极管发光;输出端是低电位时,二极管不发光;在图15—17的状态下,二极管发光,表示此时输出端是高电位,即电路是闭合的。
③与门输出端电位高低的条件——与门开关条件
学生实验:让学生照课本图15—18甲、乙、丙、丁的顺序做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在图后的表中。
(实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总结,认识与门输出端是高电位时,相当于开关闭合;与门输出端是低电位时,相当于开关打开。从而认识与门是如何实现开关作用的。)
板书:(与门只有在输入端a与输入端b都是高电位时,输出端才是高电位;输入端a、b只要有一个是低电位,或者两个都是低电位时,输出端也是低电位。输入端空着时,输出端是高电位。)
(3)与门的应用
①认识应用与门的基本电路。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5—19,之后提问:
图中的两个开关在什么情况下,与门的两个输入端才同时是高电位,使电路成闭合状态,用电器工作呢?(两个开关同时断开)
这时,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高电位)
②学生实验:老师介绍常闭按钮开关后,让学生照课本图15—20连接电路,观察电动机在什么情况下转动。
实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讨论得出结论:电动机只有在同时按压两个常闭按钮时,电动机才转动。
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上图15—20的电路能否用在汽车上,保证汽车只有在两个门都关紧时,汽车才能开动?(参见本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作业
设计一个使用与门进行“自动控制”的电路。
(四)说明
将t065或74ls00集成块中的a,b两个与非门连接成与门的接法(参见它们的引线排列图15—1):将a的输出端3脚与b的两个输入端4、5脚相连接,a、b两上与非门即组成为一个与门。
内能教案示例2 篇4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
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
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
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
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
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
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丰碑教案示例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1-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篇6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 什么是雨大班教案
★ 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
★ 我是大班小朋友大班教案
★ 物理教案-惯性、惯性现象
★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是解放军》
★ 大班教案
★ 教案大班
★ 连惯性脑筋急转弯题目
★ 大班数学我是小小设计师教案
东亚概述教案示例一 篇7
(一)第一节
概
述(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所包括的国家,掌握其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季风气候的成因,了解东部沿海与西部内地的差异。
2.通过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初步学会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东亚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及对沿海、内陆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亚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是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东亚地形图》、《东亚的政区图》、《世界区域的划分图》。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和指导自学法。教学提纲第一课时
一、范围、位置
二、居民
三、地形 1.多高原山地 2.地势西高东低
3.东部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
第二课时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
2.季风形成的原因 3.特点
4.东西部气候的差异
五、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1.自然条件的差异 2.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指《世界区域的划分图》回答,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世界分为哪11个大区?
引入新课
[提问]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分区地理,首先学习位于亚洲东部的这个区──东亚。谁能说出为什么把东亚这个区安排在第一个分区地理中讲呢?(我国属东亚,而且东亚所包括的几个国家都是我们的近邻,和我国关系极密切。)
现在我们先看一下东亚包括哪几个国家?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和位置(板书)
[读图] 指导学生读东亚地图,并要求学生说出东亚包括哪几个国家?所在纬度和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东亚包括中国、蒙古、日本、朝鲜、韩国。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位于亚洲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指导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4页“东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五国有一概括认识。
二、居民(板书)
[提问] 根据第六章“世界上的人类”《人口密度图》,说说东亚居民分布有什么特点?(东亚地区居民分布不均匀,西部人口稀少,而东亚东部地区属世界人口稠密区。)
[指导练习] 学生完成课本中计算人口密度的“做一做”。
[提问] 根据第六章“世界人种分布图”,说说东亚的人种分布?(东亚是世界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区。)
[提问] 你能说出东亚各国主要民族为哪些民族吗?
(中国以汉族为最多,蒙古主要是蒙古族,朝鲜和韩国主要是朝鲜族,日本主要是大和族。)
[阅读课文] 指定一位同学朗读“读一读”(展示各民族的服饰图片)。[教师概括] 从人口数量、人种、民族等方面简单概括。
东亚各国的历史悠久,各国人民之间很早就进行着文化交流,他们在这个地区,共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那么东亚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呢?
[读图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亚地形图》。分析东亚地形特点。(多高原山地,平原、丘陵集中东部沿海,地势西高东低。)
[提问] 这种地形特点对河流有什么影响?(大河多东流入海,地势陡降的地方水力资源丰富。)
三、地形
(板书)1.多高原山地 2.地势西高东低
[提问] 读东亚地形图分析: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与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地形特点有什么不同?(东部沿海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受地形和陆地面积的限制,河流短小,与东亚大陆地区有明显差异。)
[指导读图] 找出东亚最大的半岛和最大的群岛。3.东部海岸曲折,多半岛、岛屿(板书)
巩固新课
①让学生在东亚空白图上指出东亚的范围、位置、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半岛和岛屿。②简要说出东亚的国家、民族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东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各有什么特点?
引入新课
东亚特有的位置特点及地形特点对其气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四、季风气候显著(板书)1.季风
[读图] 指导学生读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根据图中箭头所示风向,请学生说明什么叫季风?(在一年之内,随季节的不同,有规律地转变风向的风。)过渡
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显著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2.季风形成的原因
[提问] 在第四章世界气候中我们已经知道陆地表面和水面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受热增温情况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水面与陆地相反。)
[提问] 用这些道理解释“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中,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是怎样形成的?(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气温比海洋高,就形成了低气压区。冬季陆地冷却快,气温比海洋低,就形成了高气压区)。
[提问] 再请大家看图说说,东亚一、七月的气压分布和风向有什么特点?(一月陆地为高气压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东亚为东北风。七月陆地为低压区,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东亚为东南风)
[提问] 一般说海陆的面积越大,它们之间的气温差异就越大,气压差异也就大,因此风力也就越强盛。谁能解释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非常显著呢?(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又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可以说海陆对比最突出,差异也就最明显,因此东亚地区季风气候也就尤为显著。)
[教师归纳]
3.特点
[提问] 根据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说明它们对东亚气温、降水带来哪些影响?(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吹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从太平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温暖湿润,带来大量水汽,所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教师补充] 又因纬度的差异,东亚的季风区分为温带季风区和亚热带季风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月平均气温和雨季长短上。(上学生具体说明)
但是否整个东亚地区都是明显的季风气候呢?
[读图] 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找出东亚地区降水在500毫米以下部分(中国西北及蒙古)并解释原因。(夏季风影响不到或影响很小。)
[教师总结] 这一带与东亚季风区的气候不同,较为干燥,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见东亚的东西部气候存在明显差异。
4.东西部气候的差异
东亚的东西部,也就是沿海与内陆地区,不仅气候差异明显,其他自然要素也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东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全面地认识东亚的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五、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板书)1.自然条件的差异
[提问] 按下表的内容,让学生从位置、交通、地形、气候等方面比较,东亚东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不同影响。
[教师归纳] 沿海地区:临海多优良港口,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而内陆远离海洋,高原山地较多,交通不便,气候干燥。但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开放后,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使与中亚、欧洲的陆上交通便利了许多。但总的看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内陆地区,对两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2.经济发展的差异
[提问] 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经济除具上述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广阔的耕地,充足的劳动力,发达的交通及高科技等,使这里成为世界的重要农业区之一(水稻、茶叶、蚕丝),还有不少发达的工业区。而西部内陆地区则因耕地较少但草原广阔,人口也较稀少,所以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了重要地位,而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远远不如沿海地区(见归纳表格“经济发展”一项)。
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师总结] 上述我们从三个方面归纳了东亚的区域地理特征,知道了它的位置、范围、居民等一些基本情况,又从自然条件的地形、气候等方面做了仔细的分析,最后归纳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后我们所要学习的其它几个大区,也基本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
《图书馆》教案示例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买书”这一情境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
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台,小棒.
教学案例
一、创造情境.
活动一
星期天,小猫咪来到书店,想买些书,教师出示图片“主题图”,问:图上画了什么?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猫咪是怎样购书的?下面我们就看看它在买书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好吗?(板书:买书.)
[点评]:由“书店”买书这个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二、探究思考 学习新知识.
活动二
1.教师提问:这么多的书会有谁来买?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可能回答:猫咪先买28本《汪汪乐园》,再买了4本《海底世界》.
(2)猜猜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学生可能回答:
a.《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买了几本书?
b.《海底世界》比《汪汪乐园》少买了几本?
c.《海底世界》和《汪汪乐园》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小猫咪在想什么?
(5)学生回答:它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 5
2.合作交流.
(1)教师提问:愿意帮小猫咪解答问题吗?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2)学生回答:愿意,用加法,28+4.
(3)教师提问:下面就请大家想一想28+4得多少?你打算怎样来算?
(4)教师接着说:请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在交流中有两个要求:a.请你注意听小组内每位同学的意见、想法;b.小组长每人发一张活动记录卡,请你边听边记下你们小组的活动情况.下面交流开始.
3.汇报说理.
(1)教师提问: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活动情况.
(2)学生可能回答:
a.我们组共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在28的后面接着数出4个数29、30、31、32,所以28+4=32;第二种是摆小棒(到实物投影前摆);第三种凑十法,把4分成2和2,28+2=30,30+2=32,所以28+4=32.
b.我们小组与前一组的算法不同,第一种方法是8+4=12,20+12=32;第二种方法是凑十法,把28分成26和2,26+4=30,30+2=32.
c.我们组也有不同方法:把28+4看成30+4,30+4=34,再从34中去掉多加的2,就得32.
d.我们组用竖式计算.
(3)教师小结:我们为小猫咪解答了问题,用了这么好的方法.(出示黑板)同学们都很聪明,也很动脑筋,这么多的方法你们都明白吗?还有什么问题?
[点评]: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结合实际 启发思维.
活动三
1.尝试开放.
(1)教师提问:通过前一段的学习,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很棒,考考你,愿意吗?【出示图片“主题图”】
/ 5
(2)学生回答: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试做,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3)学生可能回答:
a.我想买9元一本的和36元一本的书.9+36=45(元),需要45元钱.
b.我想买9元一本的和8元一本的书.9+8=17(元),需要17元钱.
c.我想买9元一本的和13元一本的书.9+13=22(元),需要22元钱.
d.我想买36元一本的和8元一本的书.36+8=44(元),需要44元钱.
e.我想买36元一本的和13元一本的书.36+13=49(元),需要49元钱.
f.我想买8元一本的和13元一本的书.9+13=21(元),需要21元钱等.
(4)教师提问:有30元钱,可买哪些书?
小组内说一说.
(5)学生可能回答:
a.可买9元钱和13元钱的两本,9+13=22(元)
b.可买9元、13元和8元的三本.
9+13+8=30(元)
c.可买8元和13元钱的两本书.
8+13=21(元)
d.我想买36元钱一本的书,我再回家拿6元钱.
36-30=6(元)
2.理解应用.
(1)出示图片“森林医生”,让学生加深理解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 5
师:啄木鸟在干什么?
生:给大树治病.
师:我们确诊一下大树的病好吗?
生:好.
a.第一棵树的问题是没有进位,应改为:
b.第二棵树的问题是不该进位,它进位了.应改为:
c.第三棵树的问题是没有数位对齐.应改为:
(2)解决一下你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出示图片“排队图”】
师:我前面6人,后面18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 5
学生活动:小组内可模拟演示一下,帮助理解题意.
a.想一想;
b.算一算;
c.说一说:6+18+1=25(人)
同学讲清楚为什么要加上“1”,“1”代表谁?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宠物书店,用很多方法帮机灵狗解答了问题,同时研究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等,同学们上的非常好!
《生物的分类》教案示例 篇9
2.列举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难点:描述种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为何可以在超市很容易买到想要的商品导入新课:生物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问: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呢?
答:因为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太多,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多种多样的生物,所以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问:那么现存的生物究竟有多少呢?
答:课件展示。课本标注关键词“现存至少400万种”。
问: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答: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异来加以区分”、“同来加以合并”
问: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时,是根据生物体的哪些特征的“异”来加以区分,哪些特征的.“同”来加以合并的呢?
课件展示图片,通过观察图片找异同,总结归纳生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种的作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种的作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学生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三.分类的等级
总结后提问:如何再细分?
以动物为例再细分,引出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生活动:30秒按等级顺序记忆7个分类单位。抽测记忆结果。
课件展示,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等级
四.种的概念
问: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答:种。
问:为什么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呢?
课件展示。种的概念和特点。标注关键词:“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分布”、“同种生物”、“有性生殖”、“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通过马和驴交配生下骡来说明种的概念。举例:狮虎兽等
五.分类等级的特点
课件展示图片,问:狗和狼的相同点多,还是狗和猫的相同点多?
答:狗和狼的相同点多。
总结规律: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六.课外阅读
林奈和双名法
七.总结回顾知识点
聚落教案示例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3.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 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 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 和、欧洲以及 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 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 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工具。人们借助语言 和 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 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 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A、北美洲的西部
B、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C、热带雨林地区
D、亚洲的北部
7、下列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珠江三角洲 B、成都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青藏高原
8、人种的划分主要依据是()A、居住地区 B、体质特征
C、宗教信仰 D、风俗习惯
9、阿拉伯人属于()A、黑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棕色人种 D、白色人种
10、下列地区,以黄种人为主的是()A、欧洲及美洲的大部分 B、大洋洲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亚洲东部
1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英语 B、俄语 C、汉语 D、法语
12、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A、英语 B、俄语 C、汉语 D、法语
13、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4、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的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5、伊斯兰教徒被称为()A、神父 B、和尚 C、穆斯林 D、喇嘛
16、中国的藏族、蒙古族多信仰()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喇嘛教
17、世界上第三大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三、连线题
1、人种及主要分布的大洲 黄种人 非洲 白种人 亚洲 黑种人 欧洲
2、主要语言与使用的地区或国家对应连线
汉语
俄罗斯 英语
欧洲
俄语
中国
法语
法国
西班牙语
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
西亚
四、读下面世界地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A地居民主要通用的语言是
,主要的人种是
。⑵图中B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信奉的宗教是
。⑶图中C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E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⑷图中D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信奉的宗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