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德育论文(共6篇)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 篇1
秋,**同志调任镇边村乡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她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及上级的各项制度和规定,结合镇教育实际,从边村乡小学的基础教育抓起,坚持符合实际、适度改造、全力推进、保证质量的原则,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任务,为县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转变观念,提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感
**同志担任校长后,恰逢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在全县展开。尽管她以前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但她能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学校教育管理的需要。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服从组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本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迎检工作中。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头等大事,必须在从培养人才和义务教育的层面上来高度重视,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改变原有的农村学校可有可无的局面。因此她从一开始就确立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为突破,为社会培养发展型人才为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思路,切实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缩小教师资源和班级差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其次是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她先是从自己着手,认真学习国家和上级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文件和资
料,查看其他优秀地区和学校的做法和经验,掌握上级的要求和学校要作的工作,力争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逐步细化,真正在学校能够适用,在节约资金、符合实际的情况下推进。在有了成熟的工作思路之后,她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将上级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与每名教师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推进办法,通过大量的沟通和讨论,取得学校教职员工的一致认可,从而形成合力,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扎根学校,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工作
镇边村乡中心小学位臵偏远,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要想按照上级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同志认准了要做就要做好,为了农村的教育发展,必须要在基础设施方面有所提高,她认为学校的校园环境都无法保证,又怎能保证好教学的正常秩序。因此,她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真抓实干,将学校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经营。,为迎接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同志无论是炎热的暑假还是严寒的冬天,她不分白天和黑夜,只要有施工项目,她就每天在现场监督,住在学校。暑假期间,每天比施工队的人还早到现场,傍晚与施工队一同下班,她爱人因病住院做手术,只等手术一做完,就匆匆赶到学校。学校新建了学生食堂,围墙,硬化了校路,教学楼进行了门窗、门板、防盗网等更新方面的全面维修,还新建了篮球场、运动场,部分地方还安装了监控器、报警器,校园场地也进行了平整。大量而复杂的项目建设和改造,不但有效提高了农村小学。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 篇2
一、从传承文化中, 培育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 不论办学历史的长短, 都有值得推崇的学校文化。校长要在全面认识本校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 充分发掘学校各个历史时期、各任校长任职期间的工作特色、优良作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将其培育为学校精神。在益师附小, 我们发现80多岁的老校长张玉庵, 每次出去散步, 看到校园里有纸屑, 总是一路捡起来, 扔进垃圾桶。老校长张庸泗, 在校园里路过, 看到沟盖板歪了, 吃力的将其摆好。退休教师石霞安听到校门口有人无端谈论学校的不是, 与人据理力争……。从这些人和事, 可以看出, 老同志已把附小当成了家, 他们与附小同呼吸、共患难, 一心想的是附小的发展、辉煌。于是, 学校将这些归纳为“视校园为家园的主人翁精神”。这种“精神”通过耳濡目染、传统教育、典型引路、校内倡导, 被传承下来。又如, 益师附小长期以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 老师们不论工作有多繁重, 甚至受了委屈、不开心, 但是对教学却一刻也不会放松。因此, 学校在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历次考试中, 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而且这种重视质量的意识还在进一步发扬光大。于是, 学校将这种意识提炼成了“视质量为生命的拼搏精神”。老师们为了学校的品牌, 精心备课,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细致批阅学生作业, 耐心辅导潜能生;同时, 巧具匠心地设计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的能力。老师们的这种强烈的质量意识, 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交口称赞, 反过来也长期激励着师生员工。
益师附小经常要承担市、区的各种德育、教学、艺术等现场活动, 每次活动均能做到井然有序, 每个人都能主动找到自己的工作, 每项工作都能落实到位。学校把这些归纳为“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 老师们更加注意工作上通力协作, 使之形成合力。如在教研教改方面, 学校里不管是谁有参赛任务, 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 献计献策, 研究一个最好方案, 并且反复试教, 反复修改, 一直到大家认可为止。新调入的教师, 大家总是“传”、“帮”、“带”。如:几年前学校调来了一位新老师, 老师们去听她的课, 她上了一半就上不下去了, 听课的老师鼓励她上完了这节课。课后, 老师们发现她的作业批阅也马虎得不行, 便耐心地手把手地帮助她, 并明确告诉她, 在附小教学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现在, 这个老师成为了一名优秀教师, 并多次获省市教学比武奖励, 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2007年学校参加全国发展与创新大赛, 夺得一个特等奖, 四个一等奖, 全年共获得了九个国家级一、二等奖, 三个省一等奖, 一个市一等奖, 四个区一等奖, 而且有两名国家一等奖得主还是新秀。
二、从社区文化中, 培育学校精神
任何一个区域总有其独特的民俗、习惯, 有其区域性的文化。益师附小地处益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康富路。学校通过SOWT分析, 发现有很多的优势:第一, 学校有很好的德育基地。如, 会龙山、武警支队、交警一大队;第二, 有很好的解决学校困难的资源。如市直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第三, 有教育一条街, 优质生源输送一条龙。如示范幼儿园、大渡口中学、海棠中学、市一中、城市学院等。学校也存在劣势:这里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特别高, 有的近乎苛刻。如择班、择座位现象严重, 甚至评“三好学生”也有人打招呼等, 搞得老师很为难。另外, 因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眼皮底下, 稍有不慎或一个不负责任举报, 就会弄得学校领导、老师团团转。附小有很多发展机遇:如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十分重视附小的工作, 给附小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为附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等。附小也存在严重的挑战:随着教育的均衡发展, 各学校都在突飞猛进, 特别是随着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附小将失去很大的优势。根据这些情况, 学校确定附小的发展, 一要高质量, 二要规范化。于是, 学校提出了“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和“干净从教的奉献精神”。全体教职员工务必树立“成绩只代表过去,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务必树立“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理念”。第一,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益师附小三年发展规划》, 对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明确的目标;第二, 学校每办一件事都要深思熟虑, 力求群众满意;第三, 办学行为力求规范, 不能越雷池半步;第四、清贫从教, 决不乱收费。为此, 学校作了大量的实现规划目标的工作, 积极开展了《关于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 “清风进校园, 润物细无声”系列活动全面铺开。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廉洁读本, 作为学校补充教材。经过艰苦地努力, 学校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2007年学校被评为赫山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赫山区教育局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益阳市收费示范单位, 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 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 湖南省课改先进试验学校。
三、从发展文化中, 培育学校精神
社会每向前推进一步, 民众的观念、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发展与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益师附小从创办以来, 历届校长苦心经营, 学校规模由小到大, 一直是一所品牌学校。这已经在师生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意识, 一种品牌文化。根据这一情况, 学校提出了“永葆学校活力的创新精神”。学校要发展, 关键在教师。特别是新课程推进以来, 教师的水平、理念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水平、学校办学的理念。优秀的教师从何而来?新生分派已不是主渠道, 从外校调人也不是好办法, 优秀的教师应该从本校培养。这就迫使学校, 一要舍得花钱, 让老师们到外地去取得真经;二要加强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07年度, 学校外派到长沙、张家界、岳阳、湘潭、杭州、赣州等地学习的教师达50多人次, 共花培训、资料、差旅、补助等费用70000多元。学校还制订了《教师培训制度》。制度规定, 凡派出去学习的教师回校后, 必须写一份考察报告, 同时, 上一堂示范课或做一个专题讲座。老师们把国家最前沿的教改理念及早地带回了学校, 为学校校本培训充实了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学校的“名师行动”也就悄悄地启动了。2007年度, 学校教师获奖的论文有80多篇, 在省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10篇, 其中胡红波就有3篇在《湖南教育》上发表。老教师刘超红为了教好数学, 自制了“100以内的质数灯箱”并撰写了论文, 获得了省级一等奖。2007年已评为市级名师的有胡红波、吉红蕾。2008年将申报特级教师的有符颖、胡红波。市内、区内、校内一大批名师正在健康成长。
学校精神对学校发展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学校精神作支撑。这种精神, 必将促进学校的飞速发展。然而, 培养学校精神,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而是一项长期的、靠一代一代有意识的接着做下去的工作。校长平时要善于捕捉任何一个闪光点, 要细心呵护能反映学校风貌的学校文化, 从而慢慢地将其培育成学校精神。在这个基础上, 学校精心谋划, 找准切入点, 把握第二发展曲线, 学校必将长足发展, 且长盛不衰。
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的渗透 篇3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中, 歌唱教学无疑是主要内容之一, 而在教学实践中, 小学阶段学生常常会出现白声喊叫的现象, 这种现象固然是技术指导层面的问题, 但也不能忽视缺乏德育渗透的因素。歌声是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延, 只有歌声中有内容、有情感, 并且让学生知晓乐曲的背景以及深层内涵, 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层面的熏染, 才能做到以情感带动声音,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诸如白声喊叫现象。这种精神层面的熏染也是渗透德育的良好途径。首先,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 以德育为目的设计课堂的导入。其次, 应以德育贯穿课堂的始终, 课堂最后升华主题环节的德育渗透必不可少, 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教授知识, 将理性知识和感性印象相融合, 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整节课的德育渗透。
二音乐技能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技能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 如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后, 将开始学习一门简单吹奏乐器的演奏, 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学习乐器甚至接触乐器的经历, 也没有积累足够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 许多学生便认为器乐吹奏高不可攀, 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这也是渗透德育的一个良好契机, 教师可以从细节之处针对学生的困惑,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 在这一过程中, 处处都暗含德育渗透的好时机:初学者往往对乐器学习无所适从, 此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树立理想, 并积极为之努力;当学生学习进入“瓶颈”期时, 指导学生吹奏时可以先分后合, 先慢后快, 先易后难, 从而渗透德育 (不能畏惧困难, 要迎难而上) ;当学生达到一定演奏水平后,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音乐统一、节奏一致、控制呼吸, 在演奏自己声部时兼顾其他声部, 让学生倾听合奏效果是否和谐优美。保持变化中的统一, 分散中的集中, 层次的分明与彼此的配合, 并且适时组织全班表演赛, 这也在无形中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耐心、恒心。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学会了遵守纪律, 团结合作, 顾全大局, 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三情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三年级闪闪的红星这一单元, 以红色革命为主题, 是一个渗透德育的良好契机, 这一单元中的几首歌曲旋律朗朗上口, 难度不大,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我便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鸡毛信》片段, 利用时光隧道的形式带领大家穿越到抗日战争时期, 教师扮演八路军大队长, 并且向他们讲解了“儿童团”“鸡毛信”等一些名词的含义, 学生对这些十分感兴趣, 在“大队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巩固了这个单元中的所有歌曲, 然后回到现实中, 我将影片内容和这一单元中的歌曲《儿童团放哨歌》相联系, 告诉学生, 在过去, 儿童团员手拿长梭镖, 臂戴红袖章, 站在山坳口保家卫国,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 抗日战争离我们已经很遥远, 可是儿童团离我们却并不遥远, 过去的儿童团发展到现在就是中国少年先锋队, 现在我们身处和平时期, 不用像儿童团员那样走上前线和敌人作战, 但是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我们也有武器, 那就是手中的笔, 我们的敌人就是知识海洋里的重重困难和作业本里的难题, 然后问他们:“作为儿童团员的接班人, 你们有没有信心战胜这些困难?”学生会坚决一致地回答:“有!”就在这种情境体验中, 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合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合唱是一种需要每个参与个体在气息、音色、情感、力度等方面都保持高度统一的艺术活动, 这种统一要求每位参与个体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倾听, 更需要参与者之间拥有一种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控制能力, 这样才能做到彼此默契。在小学合唱教学中, 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 有些音乐素养比较突出的学生往往会带着这种优越感更加急切地表现自我, 这是影响合唱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过于张扬地表现自我, 老师应为学生安排合唱艺术的详细课程, 使学生们不仅了解合唱艺术的发展史, 也让学生们了解到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就是集体的合作性。为了达到艺术上的和谐, 应要求学生们在行为上首先要和谐, 使学生们深知集体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们关心集体, 为集体争光, 以集体为荣, 维护集体的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德育渗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 “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因此,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德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中不断加以德育渗透, 才使得音乐教学更加有意义, 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音乐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对学生的知、情、意等诸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而也是德育的有力手段。作为音乐教师, 应该通过音乐课的教学, 渗透德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高尚情操。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
参考文献
[1]葛玉婷.小学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2)
探析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现存问题 篇4
关键词:变相体罚,惩罚原则,惩罚教育
引言
所谓教育惩罚就是惩罚教育, 即采取相应措施惩罚学生学习时不正确、 不良的行为习惯, 指引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指引其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惩罚是惩罚的一种方式, 在小学生教育时运用教育惩罚就灌注了新定义。 该种方法运用在教师对受教育者的个别行为上, 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色展开教育惩罚, 同时在思想上给予指引, 能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一、教育惩罚现存问题
老师在展开小学教育时, 每时每刻都会有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就表面看来很多问题并不能与教学相连接, 但是老师应当遵循“学生本位观”的指导理念, 学会在教学中及时发掘出各种各样的意外。 现今提倡人文教育, 即培养综合性人才, 并非只是以惩罚为目的。
(一) 老师对教育惩罚没有充分认识
当前, 一些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惩罚的重要性, 甚至对教育惩罚存在很多偏见, 造成在现实教育工作中运用欠妥的惩罚形式, 使教育惩罚失去原有应用价值。 如果老师运用错误的惩罚方法, 则会给孩子带来第二次伤害。 1假若老师觉得体罚和惩罚没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原本只要稍微惩罚一下就可以, 却采取了会伤害孩子心理的体罚方式, 导致学生身体、心灵都遭受伤害, 便为学生逆反心理成型大开方便之门。 2一些老师把奖励和惩罚作为两个相对立的教育方式。 例如, 很多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表现突出, 为班级争得荣誉, 然而极个别学生表现不令人满意, 老师会在班会上分别表扬和批评相关学生, 这样表现不令人满意的学生就会有心理阴影, 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 十分严重的变相体罚
在教育教学规定中, 严格禁止老师变相体罚学生, 但是在现实教育中因为老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犯的错误度等影响, 依然有非常严重的变相体罚事件发生, 致使小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影响。 很多老师漠视条例、规定, 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 下一道学生不能报告校长和父母的命令, 更甚者会运用威胁学生退学的方式, 学生为了能够上学只能默默忍受,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 超重的心理惩罚
心理惩罚包含在惩罚当中, 充分运用各种语言和行为给学生造成压迫和伤害, 一般是在行为上和语言上对待班内的某个学生不同于班内某些学生的待遇, 往往这种待遇会造成学生十分难堪。 当前虽然大部分小学教师的素质有较大提高, 但是仍然有极小部分老师素质不高, 在进行教育活动时, 骂学生或者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待学生, 造成对学生的精神伤害。
二、正确实施教育惩罚的措施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 应当从学校、老师和政府三个方面探讨教育惩罚的实施政策, 真正形成三方合力, 才能够有效处理教育惩罚中的问题, 为促使教育惩罚实施奠定基础。
(一) 老师要采取科学的惩罚政策
只有老师树立科学、合理运用教育惩罚十分重要的意识, 才能够使老师的教育理念转变, 注重应用教育惩罚的手段, 清楚惩罚与体罚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意识到教育学生是使用教育惩罚的目的, 具备纠正学生行为和警告学生的功能, 并非只是为了保持课堂安静有序、提升学生成绩而展开惩罚教育。 另外, 应当给老师提供进修或者培训的渠道, 使老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课程素质都相应提升, 掌握基本的法律规范, 为教育惩罚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 学校应当加大监管力度
学校为了防止老师对学生展开超负荷、 不正确的教育惩罚制定相应制度规章, 加大监管老师的制度, 在针对老师进行绩效考核时, 应当将其教学成绩和教育措施都纳入其中, 用规章制度制约老师的教学行为。 在拟定相应的制度时, 值得注意的是与政府制定法律规章相契合, 同时制定制度的着力点是教育, 力求以引导的方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的, 实行程序化的惩罚教育, 从根源上防治老师过度运用惩罚方法。 学校应创建相关奖罚体制, 奖励那些运用教育惩罚得当的老师。 另外, 要引进素质高的老师来壮大小学教师队伍, 使师资力量越来越雄厚, 定期考察老师的专业程度。
(三)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政府应当将教育惩罚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使教育惩罚成为法律的内容, 拟定教育惩罚实行的原则, 提供给老师进行教育惩罚的有力根据。 政府应当加大与媒体合作的力度, 使媒体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报道那些恶性教育惩罚事件, 督促老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方法。 媒体的监督给老师无形的压力, 正是这种压力促使老师运用正当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方法, 真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惩罚模式。
结语
教育惩罚是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手段, 截至目前, 还有一小部分老师不能达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片面、错误的惩罚措施会给学生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怎样使强制惩罚手段和温性惩罚措施有机结合, 依然是相关老师展开探索的目标,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改正不良方法和习惯, 为学生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红博.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4) :54-55.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措施分析
一、前言
音乐不但承担着传播知识的目的, 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尤其是对学生高尚情操形成的重要作用。采取更加积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审“乐”能力, 陶冶学生心灵情操, 将实际德育需要寓于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同时满足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水准。
二、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一) 深入发掘德育因素, 积极传承核心价值
任何教材本质上都具有德育性意义, 音乐教材也是一样。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处理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 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声音动作来激发学生共鸣。例如, 在进行《凤阳花鼓》演唱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这首歌实际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味到地方风土民情, 之后教师可以用节奏明快的音乐来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最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行处理, 实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升华;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史,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不易, 以此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让学生在歌曲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入的体验, 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 借助音乐情境, 陶冶学生情操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为学生营造生动的音乐情境, 为学生传达高尚的音乐精神。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情绪更多地是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的精神面貌、对音乐的感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美好的音乐意境,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自身对课程感悟的角度出发, 实现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
(三) 灵活组织教学, 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音乐教学一般是唱歌、乐理以及欣赏等综合性训练, 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并不是只能够完成一项任务,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实际作用以及音乐作品相关介绍, 来引导学生产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音乐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升华音乐内涵。
例如, 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以及作者希望通过黄河形象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愿望。作者能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如此宏大的音乐作品, 体现出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更加高尚的人格, 渗透着作者强大的爱国情感。借助一系列人物作品、人物介绍, 有效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 积极倡导课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及重要延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合唱队、舞蹈队以及器乐队等方式来实现德育活动的有效延伸。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歌唱效果。在进行合唱练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利用每一个声部来体现出成员音色, 充分利用学生音色特点来实现各个声部音色一致, 要保证学生每一个声部换气协调一致, 保持良好的合唱效果。
课外音乐活动可以升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音乐课程, 教师可以在合唱训练中让学生了解实际的乐理, 在实际训练中充分考虑到集体利益, 更加听从指挥, 提高学生责任心, 提升实际的合唱质量。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教师需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动地位,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以及课堂学习主动性, 积极组织课外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努力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 通过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德,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巧玲.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11) :17.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 篇6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不仅是小学语文课文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性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之后, 语文课堂必须具有高效性的特征, 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能不能有效地得到发展是衡量教学的有效标准,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而德育教育正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德育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小学语文的学科发展。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和基础性课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 语文是学生获得语文文字能力, 开阔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理念,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还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让小学语文向着传承语文文化、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方面发展。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之后,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提升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为主, 所以注重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更加有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文课程的学习, 从而能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素养。三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 可以不断提升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成果, 就是取决于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加强对德育教育可以在无形中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水平和德育开展能力, 不断创新德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也在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 将对德育教育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具体如下:
1. 教师过多重视文化课分数, 忽略了道德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分数是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分数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但是, 实践告诉我们, 分数的高低不是衡量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 道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还没有真正提上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提升学习成绩, 帮助学生识字认字上, 而对于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理念有所忽略, 给学生灌输了分数即是一切的错误观念。
2. 教师的德育教育观念薄弱
正因为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升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上,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但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当下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观念。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整个学校或者教师的教学生涯中, 没有德育教育的先例, 教师没有将德育教育示范当成自己的职责, 认为对孩子道德的培养是家长的责任;其次是一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时间已经很少, 没有时间再安排德育教育, 从而使小学生缺乏思想观和价值观的专业培养;最后是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德育理念渗透的重要性, 认为德育教育属于学生自身成长的范围, 与自己的角色没有直接关系, 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3. 教师对德育教育内容的理解有偏差
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 不少教师只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形式上的德育教育, 既没有充分向学生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明白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 从而让学生产生德育教育可有可无的观念。另外, 一些教师虽然有较为高超的专业技能,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言谈举止却略显粗鲁, 没有注意到自己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容易学习或者模仿别人的行为习惯, 特别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行为举止是学生良好行为举止养成的重要来源, 所以一个师德不好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生活中的不好习惯带到课堂中, 比如说粗话、不注重卫生、不尊重别人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无法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行为价值观的形成。
三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理念的渗透途径
1. 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众所周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教学, 在小学阶段, 共要求学生认识2500字, 几乎每一堂课教师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 但是长期下来, 学生必然会对周而复始的识字教学产生厌倦的情绪, 所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不仅会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课堂, 而且能让学生在认字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学习“打”字的过程中, 先对字形和读音进行讲解, 然后让学生进行组词, “打人”“打骂”“打架”“打水”等词汇自然会被学生说出来, 在肯定学生的组词能力的同时, 也要向学生讲明白“打架”“打骂”“打人”是不对的, 而帮其他同学打水, 是帮助他人的行为, 应该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的识字过程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处世观和是非观, 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2.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阅读教学是最有利的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 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也是教师最容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是,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并且对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解之处要勇敢地进行提问,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及时进行解答, 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比如在《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中, 首先可以向学生讲解何谓失信, 失信的后果是什么, 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属于失信等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 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一回答, 真正让学生明白在与人交往中要讲诚信,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取信于人, 得到真正的友谊。
3.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生的写作教学比较简单, 大多是对生活中的琐事进行记录表达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真正表达学生内心情感和所想所思的过程, 最能够呈现学生的思想状况,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在“假期里的一件事”的写作中, 对于学生帮助家长干活, 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事迹应该进行表扬, 让学生明白乐于助人、善于助人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在教学评价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讲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讲评对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用最合适的语言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 可以通过“做得好”“非常棒”“继续努力”等激励性的语言, 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相信坚持就会成功, 而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通过“胜不骄, 败不馁”等语言, 让学生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不要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 从而可以继续保持上进的动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一蹴而就,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识字、写作、阅读、教评四个阶段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
[2]王玉香.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
[3]沈红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德育理念渗透[J].新课程 (上) , 2016 (9)
[4]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 (教育) , 2013 (1)
【小学校长德育论文】推荐阅读:
中心小学孝雅教育活动方案08-09
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11-02
安国市育红小学11-03
提升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调查与思考论文11-13
育花路小学新教师展示课简讯05-26
小学英语学科中德育渗透总结11-08
孟村县育红小学考察报告06-30
金源小学2018年秋六班德育工作计划11-12
大乌江小学六二班德育实施总结11-17
高新区育红小学安全维稳工作总结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