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

2024-05-15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精选10篇)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 篇1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揭题

1、你们记得孙友田吗?

(我知道上学期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我知道他是一位诗人;我知道他有10部诗集;我知道他写了1000多首诗……)

2、看来同学们对孙友田还是很了解的。是的,他的成功与他母亲幼时的启蒙密不可分,正如他在母亲去世后回忆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齐读 PPT 想知道他母亲是怎样启蒙他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孙友田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板书:月光启蒙)PPT出示课文题目

3、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蒙”字,别忘了里面有一小横。

4、齐读课题。

5、月光是那样的轻柔,再读课题。

6、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想问的?(课文讲了什么事?母亲是怎样启蒙的?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做课文题目等)这些问题,有的是我们这节课就能解决的,有的要留到下节课再探究。

二、初读课文,1、《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挺长的,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读之前我们先请个同学来读一下自学要求PPT出示: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书读完了,别忘了举手示意老师。

2、检查生字

(1)出示一类生字词语

大家课文都读完了,老师先来检查大家生字学得怎么样?PPT出示 指名读再齐读

篱笆 时辰 洗澡 搂着我 凤凰 割草 筛大米 花轿 帐子(2)多音字

生字表里有两个多音字,你找到了吗?出示PPT混沌 莲花落。你知道课文中含有莲花落的句子吗?PPT出示,我们来了解一下莲花落,PPT展示

这两个多音字还有其他的读音,你知道吗?再出示这两个多音字的其他读音及组词,PPT学生再读

3、主要内容

(1)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迅速地浏览课文,同桌交流,尝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2)谁来说说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4、朗读课文

同学们,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事先跟学生说好:第1-5节是唱歌谣部分,第6节为讲故事部分,第7-9节是唱童谣部分,第10-13节为猜谜语部分,其中讲故事、猜谜语课件上不显示。)

指名朗读喜欢的部分,要求认真听。边读边指导朗读课文要读通,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每段读完后都要评价。

(1)歌谣部分(请个读得好的同学读,读一遍,指正,评价)指名读第1-5节

这部分有这样一句话:PPT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注意“长歌谣”和“长五谷”的“长”字都读长,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老师不理解:“故道”。

问学生:碰到了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么做?指名说(查字典,翻阅资料等、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 …)

用你喜欢的方法查一下“故道”是什么意思?再指名汇报(2)讲故事部分 第六自然段

(3)唱童谣部分 第7-9节PPT 这里有三首童谣,你想读哪一首

先指名读,再指名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如拍手、跺脚)

(4)猜谜语部分(课件不显示)指名读第10-13节,指正,评价(5)第14节

a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课文,还有一个自然段没读呢,是哪一自然段?(事先告诉学生第14节)

指名读

指正 评价

b这段话里有一个长句:PPT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这个句子不好读,老师已经把节奏划分好了,同学们按老师划的节奏来读一读。教师指名读,评价。

c这段话里还有一个句子也不好读:PPT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老师已经在“那些”后面划上了斜线,(课件显示),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试着读读看,(那么这句话停顿的时间安排就是斜线、顿号、逗号、句号)。再指名读,评价。

三、指导写字

1、同学们词语读正确了,课文也读通了。这些生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写得美观。PPT出示生字“辰、筛、轿、割”,这些生字中,有没有值得我们提醒的地方:辰(半包围结构,里有两横)、割(左宽右窄)、筛(上小下大)

2、师边范写边讲解:辰(半包围结构,里有两横)、割(左宽右窄,左边有三横,第三横要写长一点)、筛(上小下大)。

3、指导书写。提笔就要注意写字姿势(三个“一”,身正、肩平、臂开、足安等),老师现在就来看看谁做得最标准。同学们开始写字,描两个,写两个。(配音乐)姿势不正确的要纠正。

4、检查书写。(音乐停止)

现在我们来检查大家写得怎么样?放在投影上检查。写的好的要表扬:间架结构,字在格子中的摆放位置都很恰当,基本笔画很到位,老师画个大苹果奖励给你。写的不好的:写字要注意观察这个字的间架结构,每笔每一画搭配,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四、作业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作业是:PPT

1、练习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的歌谣、童谣。

3、完成作业纸上的“我会填”。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篇2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盘古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聽!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八、作业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张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6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认会生字,重点理解“清幽、恬静、霎时间、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以及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贝多芬及兄妹俩高尚而真挚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26课《月光曲》,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把字写得大方美观。“曲”字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两竖。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情。

2.检查词语的读音。

师:文中有一些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词语意思,并会在合适的语境下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积极自主识字,充分交流,有效调动识字热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概括主要内容。强调准确、简洁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两个要求。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注意做到准确、简洁。

[设计意图:在学生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时,教师要给方法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读中感悟,深入人物内心

师: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清楚了。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后第一题),读一读。

师:从问题中我们明白了,贝多芬弹了几首乐曲?(两首)

(板书:弹一曲,又弹一曲)

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请大家静下心来,认真读读相关段落。

师:不仅是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更因为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设计意图:抓住课后题来引导学

生,尽可能地让课堂学习简单化,使学生由此及彼,以最快的速度触及文章的中心及学习重点。]

1.读中感悟,学习第3自然段。

预设:

(学生读)“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非常懂事。

教师指导朗读,感受盲姑娘内心。

(学生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

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哥哥的难过和无奈之情,以及哥哥对妹妹的愧疚。从“是啊”这两个简单的字中,体会到哥哥对妹妹那深沉的情感。(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想听贝多芬音乐会的渴望。

(教师相机板书: 弹一曲感动)

2.反复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学习需要,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细细品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语言——内心)

四、利用学法,品读6、7自然段

1.学生自学第6、7自然段。可以和旁边的同学简单交流,也可以在书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

2.集体交流。

预设: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

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从这里能感受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十分懂音乐。从两个“您”看出了,当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这是在繁华时尚的大都市吗?这是在贵族名流云集的音乐会上吗?这是在灯光璀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吗?这仅仅是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茅屋里)

师:此时此刻,贝多芬会怎样想呢?

预设: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了贝多芬十分

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是他的知音,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其激动、幸福的复杂情感,促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教师相机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感受音乐家的高尚人格。)

(教师相机板书:走进 又弹一曲 激动幸福)

[设计意图: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并且引用贝多芬名言,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在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在发现中比较,在发现中品味,深刻地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再次创设情境,引起阅读期待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在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美,贝多芬望了望身旁的兄妹俩,按起了琴键,此情此景下,他会弹出怎样的旋律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赛用 篇4

师:好了,大家再来看一看,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再给两分钟时间,你能说出来,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来认识的,开始看书。(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发言的方法,你站起来先读出你作为根据的这段课文,然后你把这段课文概括一下,贝多芬怎么了?谁来?

生:(读)“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先是听到有人弹他的乐曲,他就沿着乐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师:你简单地告诉我,在你读的这段课文里,贝多芬怎么了?

生:听到了。

师:听到了琴声对不对?你建议这四个字怎么写?

生:听到琴声。

师:(板书“听到琴声”)对,再后来呢?还是读出相关的课文,然后进行概括,谁来读读?

生:(读)“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从这儿……

师:(打断)你先待一下,你认为这是第二个过程吗?

生:……

师:说了半天还是一个“听”字,刚才听到琴声,现在听到谈话,都是用耳朵,都是听,可见这个过程还不对。

生:应该是(读)“贝多芬听到这里……可是眼睛瞎了。”

师:这儿贝多芬怎么了?

生:贝多芬走进茅屋。

师:看见谁了?

生:看见盲姑娘和她哥哥。

师:盲姑娘和她哥哥,简单点怎么说?

生:兄妹俩。

师:不要“俩”行不行?

生;兄妹。

师: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师:(叫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上前在“听到琴声”下写“看到兄妹”)再接着往下说。

生:下面是(读)“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这叫“激动”地说,够激动吗?(此生重读最后一句盲姑娘说的话)

师:最后这点最激动了怎么读?加快点速度一齐来读,开始。

(学生们一齐有语气地重读这句)

师:这儿我该怎么写?

生:应该写弹奏乐曲。

师:弹奏乐曲?贝多芬弹完了,盲姑娘说了一句话,你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来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乐。

师: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乐?

生:她能从贝多芬弹的乐曲中听出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师:意思是对的,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

生:我从贝多芬弹一首曲子时,盲姑娘能听出他是贝多芬先生,说明她很懂音乐。

师:是这个意思,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她听出来……

师:(打断)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哪儿好,你们谁听出来了?

生:用心去听音乐。

师:用心去听音乐,还有,“心是明亮”的,说得多好!接着说。

生:她用心去听音乐,听出来了,既然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他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我问你“弹得多纯熟啊”这是对贝多芬弹琴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弹琴非常熟练,充满激情。

师:是从他的技巧上的评价对吗?

生:对。

师: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对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

师:一个是评价他的弹琴技巧,那么纯熟。“感情多深哪”,这是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贝多芬在这首音乐里面,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听得出来他感情很深。

师:就是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键中了是吧?

生:是。

师:说来说去这都是对什么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

师:音乐的内涵是不是?

生:是。

师:这种评价就深一点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个“您”,带有问的意思。

师:她是怀疑?“您是不是贝多芬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你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她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什么?

生:来表达自己的激动。

师:表达自己的判断和肯定。她现在肯定是谁在她面前?

生:是贝多芬。

师:那么反过来从贝多芬来说,他在这个小茅屋里遇见什么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师:对,遇到知音。(让一学生把这四字写在“看见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

师: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众笑)

师:对,说得非常对。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故事,我不讲,你们回去查一下成语词典,查一下“高山流水”这个词,记下来。这儿讲了中国古代的两个人的一段佳话,解释了知音这个词。现在我不讲,留给你们课下的作业,回去查成语词典。好啦,现在大家再回到课堂上来,贝多芬在这里意识到遇上了什么?

生:知音。

师:这个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吗?

生:不是。

师:特殊在哪儿?

生:特殊的是这位姑娘是个盲人。

师: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见。

师:那看不见有什么特殊?

生:就是内心沟通的。

师:有点意思,还没说清楚。

生:作为盲人,她知道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师:还不太明确。

生:她不知弹琴的人是谁……

师:咱班有没有练习弹钢琴的?

生:有。

师:举起手来我看看,(几个学生举手,教师指一个学生起立)你正在学钢琴是吧?

生:是。

师:我问你,你弹钢琴的时候,需要不需要看谱?

生:有的时候要看,有的时候不用看。

师:什么时候不用看。

生:弹曲子的时候不需要。

师:你不看谱是因为你心里已经有这个谱子了是吧?

生:是。

师:所以你就不用看谱子,“导-来-米-发”自然就出来了,但给你一个新的谱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师: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吗?

生:不能,但我只要听过一遍,应该能摸索出来。

师:如果这个曲子很复杂,刚才放的《月光曲》,你听过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着弹出来吗?(众笑)

生:不能。

师:不能,你又谦虚起来了!(众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谱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弹吗?

生:能弹。

师:你可能弹得很熟练,也可能弹得断断续续了,但是你总算能弹了是不是?

生:是。

师:我再问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弹《月光曲》,你行吗?

生:不行。

师: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学,盲姑娘好学不好学?

生:不好学。

师:我再问你,打个比方吧,如果你是个孤儿,家里又很穷,你想学弹琴,好学不?

生:不好学。

师:你想听一场音乐会,连票都买不起,能学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通过这些联想一下,盲姑娘学音乐的困难。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见,所以弹琴就要靠耳朵听,盲姑娘虽然看不到是谁,但是她能通过听,能听出来给她弹琴的是贝多芬。所以我认为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穷乡僻壤间,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知音,贝多芬心里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激动得很厉害是不是?

生:是。

师:我在这儿加四个字。(在板书“遇到知音”后写“万分激动”)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树林间散步,忽然听见有人在断断续续弹他的曲子,他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他很高兴。

生:我觉得他会很奇怪,在这间小茅屋里会有人弹他的钢琴曲。

生:我觉得他很惊讶。

师: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

师:很高兴。刚才你们说的,很激动,很惊讶。心里怎么样?动了一下没有?

生:动了。

师:他被这个琴声触动了,是不是?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有人弹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师:只不过是心里动了一下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写心里有一分什么?(在“听到琴声”后写“一分触动”)一分触动,可是后来看到兄妹俩,听到没有钱买什么?

生:入场券。(quàn)。

师:对,这个字读quàn。就是这样,她还在苦苦地学琴,那么清秀的一个姑娘眼睛却瞎了,这样的人在苦苦地学着,热爱他的音乐,贝多芬感动不感动?

生:感动。

师:(在“看到兄妹”后写“十分感动”)而且是什么呀?

生:十分感动。

师:这些是不是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他当时的心情的变化,对不对?

生:对。

师:对,说到这儿,大家帮助我把这篇课文研究得比较明白了,但是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让不让我说?

生:让。

师:我说了能帮我搞明白吗?

生:能。

师:我记得我读过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你们读过没有?

生:读过。

师:“日照香炉……”读。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师:(打断)一点情感都没有,你们读得像看见一挂瀑布挂在山间那么激动吗?重新读。开始。(学生在老师的手势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李白到庐山去游览,看见这么一挂高悬百丈的瀑布,心里非常激动,他为祖国有这么壮丽的山河而激动,因此他就提起笔来,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写出了一首诗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就是他由于心有所感,而表达的他对祖国河山赞叹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5

2014年 4 月

25日

18、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

1、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你还记得这是谁写的哪篇文章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了解孙友田吗?

3、交流并了解孙友田。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回忆母亲的文章——《月光启蒙》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莲花落”。理解“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交流主要内容:

(1)学生发言,随机评点:(板书: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2)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3)理解什么是“歌谣”、“童谣”

3、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第二段(5~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五、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魅力(大屏幕月夜画面 月光启蒙)

1.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点击课件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师:这首歌谣讲的是他们的生活,母亲用歌谣教会了作者要勤劳,要热爱生活。母亲还唱了三首童谣(出示童谣)。你喜欢哪一首?学生自由交流谈理由。可引导学生用家乡话说童谣。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童谣句式短小生动.语言简单易懂。童谣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自然活泼,讲究押韵。语言幽默.而且还蕴涵着道理。想象奇特)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点击课件

教学第二板块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是同学们读歌谣谈感受,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点击课件播放舒伯特的 《小夜曲》。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点击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师: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生:朗读。师指导: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芳香的音韵了。想想怎么读,才能飘满小院呢?(生读,声音轻柔、甜美)

(2)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不着急,好的词儿,特别的词儿。是需要慢慢去品的。联系刚才的感受,联系母亲那一首首歌谣再想想。

师: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3)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4)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生答)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用笔圈圈画画是个好的方法。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点击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师: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生齐读句子。)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通州区金乐小学生本课堂五年级语文学教案

2014年 4 月

25日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点击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读出母亲的圣洁美丽吗? 9.月光下的母亲是那么圣洁,“我”对母亲充满着敬佩之情!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点击课件(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教学第三板块 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点击出示:补充原文片段)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点击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一 想起一 3.学生练笔,交流。

作业

1.课后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

2.寻找你的月光,写下你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月光,它唤醒了我们懵懂的心灵,让我们从混沌中豁然开朗。让我们用饱蘸真情的笔触表达你的感恩之心吧,因为写作时做好的感恩方式。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时光匆匆流逝,但童年的夏夜却永远留在作者记忆的最深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

3、读着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出示孙友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母亲不识字,但她为我吟唱的歌谣,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我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

(二)、学习歌谣、童谣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母亲的歌谣、童谣,去感受母亲的启蒙吧!

2、自由读读课文中的五首歌谣、童谣,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的音韵里,你品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5.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四)、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2.小练笔: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会想起

3.学生交流练笔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7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故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设计理念:

基于故乡背景,设置情境,围绕“什么启蒙了‘我’”这个笼罩全篇的主问题,通过再现文本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细读品味,层层深入地理解“母亲”和“月光”这统一的意象,进而丰富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义,梳理内容

1、检查生字,朗读课文。

2、借助文中句概括主要内容。

①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

②能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并稍作改动概括文章内容吗?

(出示:母亲用民歌、故事、童谣、谜语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追溯字源理解“启蒙”,把握主要内容。

①(出示:XX)这就是“XX ”,它下、上分别是什么?整个字是什么意思?“启蒙”呢?(“蒙”字下面是一只鸟,上面是一个盖子,用盖子盖住鸟是遮蔽的意思;“启蒙”就是打开盖子,就是去蔽的意思。)

②(指上句)人启蒙前怎样?启蒙之后呢?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启蒙了我呢?

设计意图: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是一幅幅精美、深邃的全息图画。教师带领学生追溯“”的造字原理,弄懂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心中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启蒙”是文眼,结合“蒙”的字源分析理解“启蒙”,再结合语境理解“混沌”、“豁然开朗”等词语,它们就不再是字典上的概念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训练了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举多得。

二、情景还原,唤醒歌谣

作者说是民歌、故事、童谣、谜语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这些我们也都读了,我们被“启蒙”了吗?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再来读一读。

1、民歌。

①读民歌,批注出你的理解。

②你对这两首民歌有什么理解?能用朗读唤醒同学们对它的理解吗?

③课文讲民歌是母亲唱的,我们来听一听。

④歌声美吗?这一唱,民歌似乎已经被唤醒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故事。

①入夜,坐在院子里,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一女生讲故事《嫦娥奔月》)

②听着这迷人的故事,神秘莫测的夜空似乎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齐读这段话,想象那些神话故事。

3、童谣。

童谣有趣在哪儿呢?大家可以自由读一读。

4、谜语。

谜语是用来猜的,我扮演母亲,你们来猜。

设计意图:民歌童谣、神话故事是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具有神奇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传统文化之门,但它与学生经验之间存在着隔阂,如果不能让文字背景中的美好事物复活,那么文本只是文本,作为读者的学生不可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彩。这个版块教学,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师生一起聆听民歌、神话故事,诵读童谣,猜谜语,文本就能得以复活,民间文学的魅力也能得以展现。

三、品词析句,走近母亲

1、你看民歌、故事、童谣、谜语似乎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已经复活了,可是我们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吗?仅仅是这些启蒙了“我”吗?(更有母亲的爱)

2、浏览课文,划出写母亲的句子并批注。

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

(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一是因为“洗完澡”母亲有干净的体香,二是因为“搂着我”让我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馨。)

试想躺在母亲怀里,聆听着民歌的芳香音韵,然后美美地读这句话。

②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联系第5节说说从这里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③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从这一句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3、这一读可以发现我们读歌谣时缺少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联系、反复揣摩,引燃学生情感点,把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置于“母亲”这个背景里,使本来孤立的文字更多了一份浓浓温馨的感情色彩,母亲勤劳、聪颖、圣洁的形象,就可以伴随着民间文化扎根到学生心灵的沃土上。

四、拓宽背景,走进故乡

1、是母亲给了我爱,是爱和歌谣使我豁然开朗。读课文第5节思考:为什么作者却说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呢?

①“长歌谣”是什么意思?

②小结:这些歌谣由大地长给人们,又由人们一代一代相传,这歌谣其实是大地的声音,所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是说把故乡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其实就是“大地”的象征。

③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读这段话。

2、正是这些歌谣、这样的爱带着我走进了民间文化的王国,读最后一段。(按诗的格式分行改写)

①“母亲不识字”,不识字就是“蒙”,为什么还能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②小结:“明月星光”是大自然的美,“民间文学”、“民歌民谣”是这片大地上祖祖辈辈文化积淀的美,把这些给了孩子,孩子就能在诗意中成长。带着这种诗意再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提升了对歌谣、故事、谜语等民间文化的认识:它是故乡祖祖辈辈积淀的文化,是我成长的摇篮,就是我的“母亲”。

五、融合意象,品味月光

1、到这里我们逐渐明白,是母亲用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用爱启蒙了我,可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呢?

2、出示第一段:

①“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这”指什么?这个时辰为什么是最美的呢?

②“白布褂子”又不是好衣服,为什么要写出来?作者说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么比喻吗?

3、出示朗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4、总结:其实,细读整篇文章就会发现,母亲和月光是融为一体的,母亲是月光下这一刻的母亲,月光是母亲为“我”创造幸福童年生活的月光。对于作者来说,他说月光的时候,暗示的是母亲,因为没有母亲,没有母亲的爱,月亮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星球而已;但是没有月光,母亲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平凡母亲,正是这月光,让母亲变得宁静、美丽、圣洁,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所以,题目是母亲启蒙,是月光启蒙,是月光母亲。

5、最后我们来读一读孙友田的原文《月光母亲》。(开头结尾教师读,月夜、音韵、故事、谜语个别角色扮演读,民歌听音乐,童谣一起打拍子读。)

月光启蒙教学随笔 篇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母亲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从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你们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过渡:母亲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

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

(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天,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那还等什么,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

4、这就是母亲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母亲唱歌谣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母亲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黄河曾经流经作者的家乡,后来改道了,留下的旧河道有大量的泥沙沉积,不适合庄稼生长。可是贫穷的生活却泯灭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苦中作乐,张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这一首首歌谣就这样流传下来。你能说说这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吗?

在这个歌谣蓬勃生长的地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痛心豁然开朗。

能找出句中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在月光下,母亲用歌谣使混沌无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所以课题叫作--指课题:月光启蒙。

三、品读课文第二大段

1、母亲是那样的爱我,唱完了歌谣,又给我讲起了好听的故事。随着母亲的讲述,我们一会儿飞向月宫,一会儿又去往天河,沉醉在神话的世界里。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看看文中哪句话表明母亲已经沉醉其中了。

(出示)

句五: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在我眼里,母亲是那样的善良可亲,纯洁美好。试着读一读,读出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不一会儿,母亲回过神来,她又给我唱起了有趣的童谣

(出示):句六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带着读读,你觉得哪首最有趣?选三个同学,比比谁读得。

3、童谣唱完了,母子俩的对话仍在继续。

师生分角色读读10至13自然段。

母亲真觉得我笨吗?

四、品读课文第三大段

1、伴着那些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我一天天长大,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在煤矿工作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煤矿生活的诗歌,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了的专业作家。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如果没有母亲月下的陪伴,不辞辛苦地吟唱,我还能成为一个的专业作家吗?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如果此时这位母亲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如果没有母亲的月下启蒙,我或许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满怀感激再来读读这段话。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篇9

让文字有灵性

“本色”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语文如何彰显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叩击学生的语言敏感点,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在课题的导入中,笔者从汉字的本义出发理解“启蒙”,由形及义,形中通义,字中藏理,感性而富有意味。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斩”字,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如“国”字,“口”与“戈”合成,“口”为人口,“戈”为武器,合起来便是用武力管理、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如果我们在字词教学时能够多一点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象、意蕴、意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和热爱。

如“长”字的教学,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长”字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智能应包括7种彼此相互独立的能力,其中第一种就是“语言能力: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这一理论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而语言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对教材范文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评点、推敲、赏析甚至质疑,对标题、标点、词语、句式等种种实例增、删、调、改,在对照中展开对话,从而识别文字的“通”与“好”,“好”与“妙”。由言及意,由言悟神,以“语文的方式”练就学生的“眼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阅读的技能,自主建构语文的能力。

素描淡抹又何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干干净净,不蔓不枝。一支粉笔一本书,演绎最本真的语文常态,是为境界。

面对多种媒体声色光影的“入侵”而影响学生“拥抱”文字的现象,目前有这样一种导向:语文要走一条回归路,要学会勇敢地拒绝外来的“干涉”。一位参加全国小语阅读大赛的选手执教《月光曲》,为是否播放乐曲而犹豫不决:语文的五彩缤纷已承受了较多的争议,播与不播,都是问题。

语文课堂唱起了歌谣,是不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课文中出现了民歌、童谣。关于童谣,那些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童谣,在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被唤醒,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不行。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学生怎么去体会母亲声音的美妙,感受月光下母亲的美丽?1分28秒的无伴奏吟唱,改变了现场的温度。宁静的歌声所带来的心的潮润,对课文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来的“营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使语文更为健康红润而诱人。譬如,音乐与文学,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让人有灵性。合适的音乐非但不会伤害语言,而且会让语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长久。

《月光启蒙》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部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相信大家一定学到了不少,你知道些什么?看来大家学得都很仔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走入诗人孙友田的童年,相信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学习课文

母亲给了我哪些启蒙?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看出的?(引出最后一段)

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有何感受?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课文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这些启蒙的?请大家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②交流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过渡:如果面前的这位母亲就是你的母亲,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

学生说。

是的,“我”是多么想对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出示原文)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同学们,面对面前的母亲,请你再用心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这次读出了什么。

生读汇报。

是啊,母亲和孩子的心永远都是相连的,虽然作者的母亲失去了记忆了,但作者的感激、敬爱之情她一定能感受得到!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拓展延伸

过渡: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样东西,比长江之水更加源绵不绝,比黄河之势更加摄人心魄,比松柏之绿更加坚韧长青,那就是母亲的爱。母亲经她一生无私的付出造就母爱的高度,我们又当以何为报?

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的场景,并用几句话表达对母亲的爱。

刚才大家说得都很好,老师今天也准备了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出示小诗:

雨水啊 ,你为何下个不停                               星星啊,你是否也在聆听

但请你轻轻,轻轻                                            但请你轻轻,轻轻

别淋湿了她朴素的衣裳                                   别打断她送别的叮咛

母亲劳作在菜地,没有斗笠蓑衣                   她呼喊儿子的乳名

我要送去雨伞,好为她遮挡风雨                   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声音

自由读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读、汇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模仿例段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话,注意文字要优美。

汇报点评。

总结全文

上一篇:项目总体设计方案模板下一篇:过政治生活谈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