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意图

2024-10-10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意图(共7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1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

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学生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点评: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6.个别提问。(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画面。[点评:在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分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点评: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华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1)同桌互读、交流。(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班歌。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3.小组合作填词。4.汇报演唱。5.评选最佳作词和最佳演唱者。

[点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组织学生创作班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饱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学生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2

1.教师谈话:通过课前预习, 相信同学们已经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这节课, 就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 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

2. (播放《月光曲》片段) 现在, 请同学们静心感受《月光曲》, 说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旋律。

【评析:本课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音乐的魅力离不开其优美的旋律。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听音乐, 赏音乐, 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丰富了其对《月光曲》的认识, 又便于打通音乐与语言的界限, 引领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情感基调。】

3.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月光曲》的内容?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9自然段, 再次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4.谁愿意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评析:音乐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天窗, 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把音乐与文字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带着感受走进文本, 用语言再现《月光曲》描写的内容, 用心灵触碰旋律中流淌着的情感, 其学习过程将变得更加富有生命的张力。】

二、细读想象, 读出奇丽画面

1.通过刚才的朗读, 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用波浪线把相应的句子勾画出来。

3.能给这些画面分别起个名字吗? (预设:海上升明月、月亮穿微云、狂风卷巨浪)

4.多么优美的画面啊!能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让大家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那些个奇丽的画面吗?

5.明明读的是文字, 你却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知道这些画面是怎么看到的吗?

6.师小结:联想部分一般用“好像”“仿佛”“他想”等这类型的词引出来。当然有时候也没有。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哪处联想也是用这类型的词引出来的?

7.指名读妹妹的联想。

(1) 哪个词写出了妹妹脸上那陶醉的神情?

(2) 请同学们带着陶醉的神情再来读读这奇妙的联想。

8.师引导: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联想啊!如果去掉这些联想, 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1) 出示句子, 对比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皮鞋匠看看妹妹……她好像……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2) 交流读后的感受。

9.教师小结: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如果注意分辨事物与联想, 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 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作文的时候如果能恰当地写出自己的联想, 就会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 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刻。

【评析:语文学习的根是语言的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任何时候都是不二法门。高年级阅读教学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 如此, 才不仅有利于学生得言、得意, 还有利于得法。】

三、走近人物, 读出片片深情

1.过渡:多么奇妙的联想, 多么优美的旋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同学们, 你能从旋律中推测出贝多芬内心的情感变化吗? (板书:平静、感动、激动)

【评析:推测人物的情感, 体验人物的内心, 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 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 说出他们的心声, 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解读人物的关键, 也是与文本会晤必需的阅读心理。】

2.引导质疑:你能针对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提出问题吗?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的3-7自然段, 走进《月光曲》背后那动人的传说。

4.引导交流:先说说你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再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内容体会到的, 怎么体会到的。

▲平静

(1) 读第2自然段。

(2) 假如你是当时散步的贝多芬, 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地弹奏你的乐曲, 你会怎么想?

过渡:正是由于这分好奇, 促使贝多芬走进茅屋。那么, 他又听到什么, 看到什么了呢?

▲感动

(1) 指名读第3、4自然段。

(2) 你觉得走进茅屋的贝多芬, 听到兄妹俩互相体谅的谈话, 看到兄妹俩贫寒的家境, 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过渡:是啊, 这是一位多么善解人意的妹妹啊!这又是一位多么理解妹妹、心疼妹妹的哥哥啊!他们之间那浓浓的手足之情, 怎么不令人深深地感动呢?正是怀着这样的感动, 贝多芬为他们弹奏了一曲。

▲激动

(1) 读第6自然段。

(2) 弹完一曲的贝多芬为什么又弹了一曲呢?

(3) 交流:贝多芬从盲姑娘的话中听出了什么?盲姑娘的哪句话让贝多芬的心情变得异常激动?

5.你能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吗?

【评析: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循文求义, 不仅读懂了故事, 读懂了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而且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读出弥漫于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

四、再入文本, 读出伟大人格

1.面对着善良、懂事、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面对着生活贫寒却不失对妹妹无限疼惜的哥哥, 贝多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他把所有的情感变化都凝聚在了他的琴声中。让我们再次到《月光曲》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吧!

2.出示第9自然段, 配乐, 学生齐读。

【评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9自然段那优美的文字值得一读再读。在咬文嚼字学课文、翻来覆去读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一次次加深,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3.猜猜看, 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是献给谁听的。

4.《月光曲》是一首名曲, 也是一个让人为之感动的故事。它不仅见证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音乐造诣, 而且也印证了贝多芬高尚伟大的情怀。

5.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指导学生诵读。

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

6.升华情感。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优美的旋律——— (生读) “月亮正从……”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优美的钢琴曲——— (生齐) 《月光曲》。

让我们永远纪念这位只为穷苦人造福的伟大音乐家——— (生齐) 贝多芬。

【评析: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 猜想他会把曲子献给谁听其实是对贝多芬伟大人格的一种认识。对文本进行这样的拓展, 为学生更为深刻地感悟文本开启了另一扇窗子。最后排比式的引读, 使学生的情感结束在了最高潮。】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感情朗读并尝试背诵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实在事物和联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月光曲》的意境、内容和曲调。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博大高尚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三、教学准备:课件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介绍: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教师深沉地介绍引入课题。【意图:开课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为学生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中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为全文的学习,主题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二)聆听心声,寻找原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了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这个世界上大名鼎鼎,被称为"乐圣"的人,却走进了一间极其普通的茅屋,亲自为穷兄妹俩演奏,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这个最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A、聆听心声:(打出盲姑娘兄妹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对话,联系上下文,理解汇报。

【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本环节我先安排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去理解,去感悟盲姑娘兄妹俩的美好品质。】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学生畅谈。

【意图:这一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会设身处地地起思考,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在课文中去发现,从而为指导朗读也做了奠基。】

追问:你认为盲姑娘为什么要掩饰?(她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学生在文中去发现然后汇报交流。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虽然极其渴望听音乐会,但为了不给哥哥增加负担,她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多么淳朴,多么善良呀!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重点指导朗读。

B、心灵互动(打出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学生发问并邀请同学解答,解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对话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合作解决问题来理解,真正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思维的火花迸射,相信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而此时......

(三)入情入境,体会感情:

(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月光曲》)教师深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意图:教师在朗读时所配的音乐是经过反复选择的,能明显的听出曲调的变化,为学生的理解和朗读做了奠基。学生肯定会深深地陶醉其中,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榜样,学生的感情也就自然流露。】

同学们,这一切就在茅屋周围吗?(没有)这是他们在清幽的月光下,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所产生的联想。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用"--"画出实在的事物,用"﹏"画出产生的联想。

请大家读皮鞋匠、产生的联想,和同桌讨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音乐舒缓流畅;

(2)月亮升高,传过微云 音乐渐快渐强;

(3)月光照耀,风卷大浪 音乐激昂高亢。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从舒缓流畅到渐快渐强再到激昂高亢是《月光曲》的曲调;那乐曲中包含着贝多芬怎样的感情呢?试着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

【意图:"乐曲中包含着贝多芬怎样的感情呢?"这一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人物感情,从而真正理解《月光曲》饱含的感情。】

作为音乐家,贝多芬将感情表达在乐曲中;作为学生,让我们大家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在朗读中吧!(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当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已经飞奔回客店,将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诞生了。

(四)写作指导:

同学们,刚才这段描写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怎么样呢?(不感人、少美感。)所以我们大家在写作时,不但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更应该写出想到的,文章才能更丰富、深刻。

现在我们来听听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看看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意图:这是个语文的练点,让学生听着音乐产生联想,将本文的写作特点渗透于教学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再次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苦人民的博大的胸怀。】

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关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五)布置作業: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并将自己听着乐曲产生的联想写下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4

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4.出一个小小的练习,给学生做。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词

谱()

旅()

券()

普()

旋()

卷()

芬()

盲()

纯()

粉()

育()

吨()

汹()

涌()

陶()

凶()

通()

淘()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

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

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 就是贝多芬吧? ”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复习生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三)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请学生读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学习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部分内容的?

(2)自由读文,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文章的中心是什

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1.听写字词。

2.指导用“幽静”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就必须做到:

(1)理解词义。

幽静:幽深寂静。

(2)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是形容词,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学生造句。

(三)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4、5题。

【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共同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刚才想出来的,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

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

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

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

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教后反思:

《月光曲》一文,叙述了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到穷兄妹俩后,感情由同情到激动,再到兴奋,即而创作出了《月光

曲》。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抓住这一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一、以创设情境来显情

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因此,上课之前,我便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光曲》。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感受其情趣的境界,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接下来,我问:“刚才的音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答到:“好听!”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曲子?”学生告诉我是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我故作神秘地说:“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生动激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从静态的课堂拉向了课文中的情境。

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这是《月光曲》的内容,也体现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把握感情。我再次把《月光曲》音乐的高潮放给学生听,让他们闭目欣赏,用心感受。学生们很快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由轻柔到加速再到高昂,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逐步加深。在这个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月亮从海面上升起的画面,大海忽然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的情景。

二、以指导朗读来导情

当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后,就很容易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读起书来也一定是饱含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是兄妹俩的谈话,从谈话中可看出他们家非常穷,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朗读素材,首先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谈话,然后再指名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他们读得非常投入,我不失时机地问道:“你们刚才读的时候声音非常低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告诉我兄妹俩家太穷了,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曲子,却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哥哥满足不了妹妹的愿望,心里非常难过。通过老师语气、语速上的指导,学生们以自己的感情朗读,体会出了兄妹俩的感情,也了解了贝多芬此刻的心情,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

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是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谈话。这也是一段能很好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填词朗读。我将每个人物说话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如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惊讶地)问,贝多芬(诚恳、热情地)说,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惊喜、赞美地)说。读的时候,我读前面的旁白部分,学生读说话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也更好地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九自然段我采用了欣赏朗读的方法。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中再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从景物的描写中,他们明白了《月光曲》的丰富内容。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学生们在画面的感染下,再加上自己所体会出的感情,读起来情绪激昂,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

三、以求异畅想来抒情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运用“谱写、清幽、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3、出示贝多芬画像,老师补充介绍贝多芬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3、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4、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5、学生默读思考后,小组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学习课文2—7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学生齐读2—7自然段。

四、小结课文 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

(弹)

曲子

(激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穷兄妹俩由《月光曲》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而且刚才我们也聆听了《月光曲》的优美曲调,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即兴创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3、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感悟情境

品读课文

1、默读8—10自然段,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的空白处。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加以引导或点拨。3、汇报自学成果:

⑴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生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生: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民,心地善良。)

生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师: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生3: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生4 :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2)、分角色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3)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①指名读第九自然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里是什么情景?然后说一说。②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③再读,引导学生说出兄妹俩产生联想的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④配《月光曲》引读

﹝出示海上升明月的画面﹞

⑤、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写实和联想的内容,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⑥“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 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⑦“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4、小结:“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 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5、再放钢琴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6、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超越情境 拓展延伸

1、听一段钢琴曲,展开联想,用一段话把听到的描绘一下。2、推荐网站,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3、课后欣赏一些音乐,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法。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触动——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看

感动——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弹

激动——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教后反思: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

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以下教学设计: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并出示贝多芬画像,了解贝多芬 ,。然后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这样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让学生初步感受曲 子旋律,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课文,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

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

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

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 这篇课文时,再次聆听《月光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说,领略课文意境之美。

在教学中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有引读、默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在

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

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

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

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

《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再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 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 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都会组织学生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

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三、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 8 — 10 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重点词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

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

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收到良好效果。

但是,在本节课,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同时提 问学生的面积较小,尤其是指名朗读时侧重优等生,忽略了其他学生。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我会虚心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

学校:梅河口市山城镇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读课题。

2、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3、组织交流。

4、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二、学习2—7自然段,体会人物情感。

1、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2、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

3、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4、学生交流。

5、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说明: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4-7这部份内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1、诵第8,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2、出示第9自然段,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意图 篇7

一、关于教材的理解

1. 文本的结构。

《月光曲》的行文并不太长,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 用一节文字简洁地对贝多芬进行介绍, 并点明题意, 使读者对贝多芬及其作品先有个总体印象, 然后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引出故事。第二部分, 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作者这样安排, 一方面是因为虽然贝多芬一生谱写乐曲不可谓不多, 然而其中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谱写却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所以, 需要一个提引, 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 这样娓娓道来, 也使得整篇文字不显得突兀, 而是妙然天成。

2. 文本的语言。

《月光曲》简洁、优美的语言文字, 引领着我们在寂静中, 听到了那一对穷兄妹的谈话。妹妹果真是“随便说说”吗?显然不是, 这极为普通近似于白描的话语分明是盲姑娘内心善良的自然表露, 是她对生存处境的凄苦的回应, 是话语尽头的不安与悔意, 是兄妹情深处的体谅与关爱———唯有这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意味深长的话语。

随着行文的展开, 我们看到贝多芬走进了这间茅屋, 他是要“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一曲终了, 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 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是我们看到的又一次对话, 话虽然不多, 但是, 从盲姑娘的话语中, 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爱音乐又懂音乐的可爱形象, 唯其对音乐充满挚爱, 才会领悟得深刻;唯其对音乐有着深刻的领悟力, 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弹琴人演奏技艺的高超、作品情感表现的深厚, 并于演奏之中辨识出演奏之人。由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贝多芬要再为盲姑娘演奏一曲了:就盲姑娘而言, 她的境遇值得人怜爱, 她的心地值得人敬重, 她对艺术的追求值得人感动, 她对艺术的理解值得人动容。就贝多芬来说, 他能“走近”并“走进”茅屋, 是因为他感动于穷兄妹俩的手足之情, 深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他从“弹”到“再弹”, 是因为有感于盲姑娘的艺术天赋, 有着要使“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的艺术信念;他之所以能即兴创作出不朽的名曲《月光曲》, 是因为他有感于有盲姑娘这样的“知音”, 因而有着源源不竭的创造激情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相比较这诸多的内容, 作者的用笔显然是极简洁的。这简洁的语言, 它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考。

3. 人物形象。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对这些人物作者虽然着墨不多, 但其形象却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简洁的描述, 使我们看到了盲姑娘内心的纯洁、善良以及对音乐的痴迷, 看到了皮鞋匠的淳朴、宽厚和对妹妹的关爱, 看到了贝多芬的诚恳、热情与深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 首先是因为作者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比如皮鞋匠与妹妹的对话, 再比如贝多芬与穷兄妹的交流, 他们所吐出的每一个字, 都无不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又比如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听说一位先生要弹曲子给自己听, “姑娘连忙站起身来让座”, 一个“连忙”足见她的激动、惊喜与感激;在贝多芬弹的时候, 她“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 她激动地说……”极其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位痴迷音乐的可爱形象。其次, 是因为作者传神的环境烘托, 比如“一阵风……显的格外清幽。”这样的美, 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也激起了贝多芬心中的创作激情, 他“望了望……按起了琴键”, 任内心的情感自然宣泄, 化作一个个动人魂魄的音符。第三, 作者善用对比。破旧的茅屋与华美的乐章作比, 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追求作比, 卑微的穷兄妹与伟大的艺术家作比……于是, 故事有了波澜, 传奇有了深意, 作品有了张力。

4. 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 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把这种无形的音乐旋律用语言展现出来, 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智慧。他借皮鞋匠倾听贝多芬演奏时展开的联想与想象, 化虚为实, 使读者仿佛也看到了《月光曲》所反映与描绘的奇丽画面: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 海面上霎时间“洒遍银光”。随后, 月亮越升越高, 天空中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涌过来……”这样的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 它还使得那些并没有亲耳聆听过这些音乐作品的读者, 也能凭借文本猜想出其音乐作品的大致旋律。

二、关于教学的几点建议

《月光曲》被编入“艺术的魅力”这一专题, 教学本课的主要目标有三:其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其二, 在阅读感受这个传奇故事的基础上, 体会音乐的魅力, 感受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其三, 在阅读中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是怎样把眼前之所见与内心之所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为有效达成这些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努力。

1. 琢磨语言, 品味形象之美。

语言是有温度、有感情、有灵魂、有生命的, 优秀的作品尤其如此。比如, 在本课中, 有关贝多芬的语言描写仅有两处:一处是贝多芬走进茅屋准备为盲姑娘弹奏第一支曲子时, 他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另一处是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粗看起来, 这两句话似乎很是平常, 毫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是, 仔细琢磨琢磨, 我们却会在这看似平淡、朴素的话语背后发现许多的东西:不请自到的贝多芬是热情的, 是诚恳的;弹罢一曲又弹一曲的贝多芬是感慨的、激动的, 而这“感慨、激动”的缘由更是值得人深思的。当我们联想到这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一位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人, 他在听到穷兄妹的谈话后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时, 我们立刻会感到说话人的体贴、仁厚以及激情掩盖下的平易。

2. 欣赏“乐曲”, 感受“艺术”之妙。

本单元的意图之一, 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具体到《月光曲》的教学, 要紧扣有关描写联想的词句, 引导学生欣赏乐曲, 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 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 要通过多读, 引导学生把富有艺术感的语言积累下来。

3. 适度拓展, 延长审美之翼。

上一篇:腿部刮痧后的注意事项下一篇: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