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演讲

2024-10-06

诗意人生演讲(共11篇)

诗意人生演讲 篇1

书香致远,诗意人生国旗下演讲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感谢组委会的同志,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能有机会与在座的各位交流读书的心得与感悟。我觉得人生路上只要有书香为伴,就一定能成就的诗意的人生。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书香致远 诗意人生》。

读书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起书,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倍感亲切。书就像是我们的朋友,默默地与我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无言地伴随我们行走人生之路。回首走过的岁月,是书籍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的美好岁月;是书籍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在我成长的底板上,涂抹上诗意的辉光。

幼年我喜欢连环画,承叔兄之业,我和我同年的四叔逐步发展积累了足有三百多本、四大木箱的连环画,摆书摊,购新书成为我童年时主要的创业经历;连环画收藏中,有摹写人生百态的《红楼梦》,有瑰丽神妙的《西游记》、有奇特诡异《镜花缘》海市,有豪壮侠义的《水浒》英雄,有《岳飞传》,《杨家将》……,童年时与我相伴的连环画书籍打开了我人生的窗户,让我感受到诸多别样的人生。自十岁时,我用一本《新华字典》读下了足本《水浒传》之后,我对书籍的热爱与渴求便越发的不可收拾。受惠于初中毕业喜好读书的父亲、兄长的影响,小学初中时期,我读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武侠小说,《三国演义》、《三言二拍》等传奇故事,以及《今古传奇》、《中篇小说选刊》等可读性强的期刊小说(得益于时任农具厂支书的邻居,他带回家的书刊我们有机会分享),所阅甚杂。当时,因书籍来之不易,时间也匆忙紧迫,真正练就了一目十行的速读功夫。印象里,找到的可读的书很不容易,而时常陷入无书可读的困窘境地。进入师范学校学校之后,我成了阅览室,图书馆的常客,三年的时间里,比较系统的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在书中结识了许多情感丰富,睿智可爱的书作名家。

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可以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购买自己所喜欢的书,在阅读的同时,稍带搞起了喜爱图书的收集典藏。日积月累,也颇可观。因而我的单人宿舍里也会常有登门求借的读书爱好者,有学生、同事,也有学校周围的居民,因为读书,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读得多了,内心常有表述的冲动,刚工作的那几年,确立了写作的人生理想,也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小说,有两篇短文还在当地报刊上发表过。喜好读书创作的我,觉得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习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时,我自费组建了杨集中学校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芦笛文学社”,坚持了近四年手刻油印的校刊编辑生涯。那时,我坚定的认为,读书写作是平凡人生路上最富有诗意的行走方式。

阴差阳错,对文学的爱好引起了地方机关领导的注意,履行的简单的组织程序之后,我被抽调至政府机关搞了四年的文秘写作工作。我有机会更为全面的接触到书本之外的纷繁的社会生活与人生万象。其间繁重的公文撰写任务,将我由一名文学青年,磨炼成了机关的笔杆子。这四年里,除了工作调研、书作公文讲话稿之外,在孤寂的值班室内,我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典籍与名人传记,在品读丰厚人生智慧的同时,也点燃了自我实现的热情。

出于对教育的深深眷恋,我有机会通过竞聘,重返教师岗位,并担任校长职务。做教育一定要懂教育,我由此开始了我专业阅读与成长的旅程。繁琐的事务与课务之余,常是一盏清灯伴我在书香里陶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年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学习。除了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之外,我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教育理论专著,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孔夫子、陶行知、朱永新、李吉林、于永正等一大批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滋养了我的业余生活。读《论语》,我懂得了处事、求学的原则。读《简爱》,我感受到了善良、质朴的品格。读《窗边的小豆豆》,我被小林校长的耐心、智慧所感动。在《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里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在《20位名校长访谈录》中体味着人文管理的真谛。可以说,是学习与阅读成就了我人生的高标追求。

诗意人生演讲 篇2

一开始在接受任务的时候, 其实自己并不是十分痛快。每个学期课程这么紧, 而且只要一有活动学生情绪又十分浮躁, 还要一遍一遍地练习节目, 从选曲到每个动作每句歌词都要老师去编排示范纠正, 可是平时练习的时间又这么少, 我就只能见缝插针挤时间了。可是每次看到孩子们在台上精彩的演出, 我又是多么欣慰啊!而且我也发现孩子们通过演出喜欢上了诗歌, 每次古诗文诵读活动我们班准是最积极的一个, 从报名到比赛根本不用我去组织而且成绩也很优异;在写诗歌方面学生们也很积极, 三五成群共同构思,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由于学生在环境的陶冶下, 整个身心品行都得到了提升, 这又让我感受到有益的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好处的, 它就像催化剂一样, 促使孩子们的进步。我们的孩子要全面发展, 不能是高分低能的孩子啊, 所以以后的每次活动我还会积极地参加。

诗者, 感其况而述其心, 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是所有体裁中最精炼的一种, 它的语言都是经过千百次的锤炼而成的。在我们泱泱中华这历史长河中, 诗歌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所以我们有义务把他们代代相传, 让我们的孩子在汇文“诗意校园”的感召下, 拥有“诗意人生”, 可以“诗意成长”, 这也就是我们每个汇文人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2010年的歌伴武术《明日歌》

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篇3

从此,我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享受着一路行走的美与好。我先后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讲诗意语文观摩课近千节、讲座300多场次,出版《诗意语文——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

我还先后与诗意语文的同道们组织策划了3届“全国诗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3届“全国诗意语文实践策略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受众达1万余人。2009年,我依托山东济南师范学校,成立了“全国诗意语文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中心发展了87所实验学校,刊发了4期《诗意语文会刊》。在诗意语文的指导下,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荣获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荣获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荣获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以冯铁山教授等人为主编的《诗意语文学本》也于2007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诗意语文自草创迄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朦胧的激情。这一阶段的诗意语文,在邂逅课堂激情的高峰体验之后,欲罢不能,视激情为语文课堂的最高价值,其教学往往是以情感为突破口、以情感为主线、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所以彼时也有人称我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但这个阶段对“情”尤其是“激情”的课程解读、生发机制、理论基础、实践原则、操作范式等等,仍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朦胧状态。

第二阶段:去激情化。这一阶段的诗意语文,一方面被外界对“激情的泛化导致语文的弱化”的批评和责难所困扰,另一方面对课堂上一再点燃和唤醒的激情体验也逐渐产生了某种审美疲劳和倦怠。于是,在那些对外依然号称“诗意语文”的课堂上开始有意无意地淡化激情、回避激情,甚至人为地压抑本该自然生发的教学激情。历史地看,去激情化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诗意语文,它使诗意语文更像语文,更具语文味,它满足了人们呼唤语文坚守自己的“独当之任”的课程诉求。

第三阶段:激情的协奏。如果说“朦胧的激情”是诗意语文在课改狂热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媚俗,那么,“去激情化”则在去狂热之癫的同时又不幸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媚俗。当媚俗成了某种定式时,恰恰是诗意语文丧失自己的本真和立场的时候。物极必反!于是,在对激情的肯定和否定之后,诗意语文再次回归了生命的激情状态。这状态,是植入了自觉反思和理性沉思之后的澄明,是真正确立了自己的课程立场和价值取向之后的义无反顾,它与媚俗无关,与狂热绝缘。此时的诗意语文,依然深情款款、激情满满,但,这情早已自觉地扎入了语文的大地,早已心甘情愿地承载起语文的“独当之任”。它有了清醒的课程边界意识,却如实地追寻着语文的审美之道。它充满劳绩,但依然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

回顾诗意语文的三个演变阶段,我们不难发现,诗意语文的核心和灵魂有且只有一个字:“情”。有人叹曰,诗意语文怎一个“情”字了得!如果说,在流派林立的语文教育界,诗意语文依凭何种“课程元素”得以安身立命,以何种“课程标志”有别于诸多流派,那么,我想就是一个“情”字了。此情非彼情,它有着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发,一定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律动,一定折射出相应的态度和价值皈依。

一、“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

对于语文课程价值,诗意语文有着自己的解读和拣择。

首先,对于课程的本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本特征。显然,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其次,对于课程的内容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审美解读则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这是由语文课程的载体特征所决定的。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感情化的特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情化的自然”的审美透视。当然,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再次,对于课程的过程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作为一门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性情陶冶的优势。陶冶性教学,强调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植言语人格。陶冶性教学,正是语文教育生命化的一个必然选择。

最后,对于课程的主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儿童具有游戏的天性,这使他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全人”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计功利、剪除压力的自由状态,是全然进入、全心投入的忘我状态,是无中生有、化虚为实的想象状态,是物我同一、主客双泯的解脱状态。这样的状态,实为诗意的状态。对这种游戏天性的顺应、引导和牧养,成为儿童言语人生乃至诗意人生的一抹温暖的亮色,这也是语文教育儿童化的秘密配方。endprint

二、“诗意语文”的实践策略

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有智慧生起之道,但绝无依样画葫芦的定法。

第一,文本细读。诗意语文的实践,始自对“文本诗意”的阐释。文本诗意,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秘妙。它可能是某种言语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存身于“不朽的文字”。对此,只有实现对文本的充分细读,才能真正完成文本诗意的内化和重构。

第二,整合。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外乎三,或“点式”,即落实一个是一个,相互之间各不搭界;或“线性”,即前后之间存在逻辑关联,需要一个挨一个的逐次落实;当然也还有些目标,既非点式,也非线性,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的实现都同时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目标的达成,此所谓“网状”。以诗性尺度观照目标,则“网状”的实现过程最富诗意。因此,尽可能将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习惯、思想、情感、态度等目标编入一张有机的、整体的网中,是诗意语文的自觉追求。

第三,陌生化。“陌生化”是彰显教学结构诗意的基本策略。“陌生化”策略强调教学结构的呈现是出人意料的,教学结构的转换是意想不到的。以此增强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教学结构要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课程的逻辑秩序,但这只是形而上层面的一种规约,具体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的教学,则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凝固的模式、刻板的程序的。充满诗意的教学结构,总是在“熟悉”和“陌生”的两极之间寻求期待的视野和投入的张力。

第四,诗性言说。诗意语文自然离不开诗意的教学语言,即“诗性言说”。但诗性言说并非只是一味的华丽、绚烂、文学化,那种大段的、话剧式的、独白意味的教学语言,常常是对“诗意”的一种“去诗意”。诗性言说的关键在于它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语言的表现力,跟语言的造型密不可分。在教学语言中,提问语言、讲述语言和评价语言尤其需要注意造型。

第五,举象。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从而实现语言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乃是诗意语文的基本策略。基于审美解读的诗意语文,力求透过文本描绘的感性形式,即物象形态,着力揭示它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第六,造境。在举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文字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在这里,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它们统一于“不朽的文字”。“境”意指一种“象”的连续体,是各种“象”的剪接、叠加和组合的产物,是一种氛围,一种场。

第七,入情。置身于语文文字所造的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其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在这里,“情”既是一种教学的动力和引力,它驱使学生沉入文本,心甘情愿地与文本做多层面的、深入的对话,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目标,是语文课程本体意义上的存在。显然,“情”在诗意语文眼中是手段和目的的同一体。

第八,会意。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并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趣和意蕴。从根本上说,诗和思是相通的、殊途同归的。拒绝哲思的诗是肤浅的,消解诗意的思是苍白的。诗意的背后总是承载着对生命、对自然的一种当下的洞悉和了悟。

第九,因声求气。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诵读品评,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而文字本身是不出声的,就像断了气的生命。而诵读把无声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在这还原过程中就有可能比看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进入语言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

第十,寻根。在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和精神活动的结晶,从一开始就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论视域下的诗意语文,对文字的文化意味自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追寻。

总之,诗意语文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但对于仅仅以某种抽象的思辨抵达思想,它说——不;它拒绝冷漠和麻木,它的展开充满感情,但对于只把这理解为直白地宣泄某种情绪和社会意识,它说——不;它的呈现方式以具象为旨趣,但假如具象只意味着对现象的简单还原,它说——不;它的各种教学要素总在特定情境中,但对游离于语言文字的种种渲染和演绎,它说——不;它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但声音的表现倘若只被加以机械的操练和刻板的模塑,它说——不;它是文化的,但对文化所作的任何形式的宏大叙事和过度诠释,它说——不。

三、“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

语文教育的化境,当是诗意人生的引领。诗意人生,就是指充满“诗意”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引领和确证,是一个无限开放、生生不息的过程,它对诗意语文的跋涉和奋进,更多地展现出某种彼岸的意义。

第一,止于至善。诗意,滋生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惜。诗意语文,正是要依托和借助一切“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时期为学生培植“善根”,为他们的人生涂上一抹温暖的底色。

第二,自由对话。叶秀山先生在分析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指出“诗意的境界”实乃“自由的境界”。生命的自由,表现在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无论何种自由形态,它都首先要求人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诗意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的自由对话。因其自由,思想即为独立,情感即为自主、意志即为能动。因此,诗意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诗意语文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诗意语文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品质的人。

第三,精神相契。诗意的境界,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徐复观先生说过:“真正好的诗,他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第四,体验幸福。诗意是一种不为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因此也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赵汀阳先生指出,幸福要有“双重关注”,既关注结果的价值,也关注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一个人,只有在天真烂漫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命追求,他才是一个幸福的人。

第五,成就自我。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因为知识、能力、习惯毕竟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是人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工具。诗意语文,更为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2017人生自有诗意 篇4

《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国民阅读背诵经典诗词的热潮。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阳光小学赠予李知洲小学208本校本教材《经典诗文》,用于学生晨诵。《经典诗文》中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韵律启蒙》、唐诗、宋词、元曲等优秀诗文中的经典篇目,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春天到了,不在只会说“呀,桃花开了”,而是会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到十五的月亮,有人会觉得“哇塞,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而你会说“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面对生活的磨难和苦痛,不再自怨自艾,而是满腹豪情的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一切,就是诗词之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穿越千年,依然可以与之对话。而这样的诗意人生,不仅仅属于城市,而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包括农村的孩子们。

诗意人生作文 篇5

我的诞生就和诗有关系。爸爸当年追求妈妈,于是就在妈妈的抽屉里放了一封情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于是,爸爸就成功的追到了我妈妈,原因是妈妈认为一个会诗懂诗的人一定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不仅的诞生和诗有关,我的成长也和诗有关,妈妈说我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只要我一哭,谁都拿我没辙。但只要给我念诗我就会咧开那张还只是长了几颗牙的小嘴一个劲的傻笑。在我学说话的时候,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骆宾王《咏鹅》中的第一句:“鹅,鹅,鹅”,那时候我天天就在家里“鹅,鹅,鹅”个不停,弄得妈妈哭笑不得。到我懂事的时候,每天晚上就拉着妈妈给我读诗,不听诗我就睡不着。妈妈说我一定是个爱诗的孩子。

妈妈果然没有说错。等到我上了学,诗也一直陪伴着我。在学习遇到低谷时,我总会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勉励自己。在我虚度光阴时,我会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这句话来告诫自己要刻苦。当我与妈妈之间有了冲突,我会用“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来提醒自己妈妈对我的付出。诗让我懂得了很多,诗是国学的精华,他带我领略了一个又一个世界。

对于我来说,悟诗是最重要的,悟懂了,诗自然就理解了。诗就像一杯清香醇厚的茶,要用心去品,每一口的味道和感受都不一样。

诗意人生作文 篇6

我叫秦晨倚。我名字的由来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晨,有一个少女倚靠在洁白的玉石栏杆上,望着绿油油的田野,太阳的光辉普照着大地,凉爽的微风吹拂着少女的衣裙。活泼的燕子在飞翔,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勤劳的蜜蜂在不停地采蜜,一条铺满鲜花的小路舒展在天地之间。这是爷爷为我人生设定的美好前程。

名字是什么?名字是人的代号,是区分人与人的符号。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起名字要掌握以下三点:第一,取的名字要别出心裁,不能重名,我秦晨倚的名字至今还没发现重名。第二,在取名字时要寄托一些美好的心愿和父母的期望。我的名字就满载着爷爷对我的期望和祝愿。第三,名字的谐音不能是不吉利的词语。我的名字不但意义好,叫起来还十分好听。

但就是这么美妙的名字居然也让我难堪过。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语文课,那天学习的内容是红脸关公、黑脸包公、猴脸孙悟空、白脸秦桧,郭老师问道:“大家都喜欢哪个人物呢?应该没有人喜欢秦桧吧!”这时,我听到马天逸说:“老师,金悦颜说秦晨倚喜欢秦桧。”我当时愣了一下,气得话都说不出来。哼!她居然说我喜欢秦桧,秦桧是奸臣,我怎么可能去喜欢秦桧呢!我瞪了一眼金悦颜。还是郭老师为我解了围,她说:“谁说姓秦的就一定喜欢秦桧呢?”

诗意人生演讲 篇7

美景如是,生活亦如此。陶潜的东篱之下有“悠然现南山”的诗意;摩诘的田园之中也可发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然而,我们的生活却没有诗意。不用说那些日夜劳顿于案牍之侧的人们,日夜庸碌追求社会的“认可”,他们自然是找不到些许的诗意,只有满面的僵硬和死板,真正应了那句“丝竹乱耳,案牍劳形”。似乎“诗意的人生”正在远去,一双双充满了生活学习工作压力的眼睛,一个个在社会中异化的眼神是察觉不到人生的诗意的。

直到那天看了朱光潜先生中关于“海上遇到雾”的描写,突然才发现,在我的脑海中其实也有这样的类似记忆。那种蕴含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摈弃了我心中的种种焦愁烦闷,我猛然发现了那怕一草一木,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组成了风景中生活中触动心中的美,这就是诗意。我顿然悟到,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确有深深的诗意蕴含其中,只是它们都被那些现实的烦恼所干扰,令我一叶障目。我想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诗意的人生”?

宗白华先生说,“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1]生活中的诗意也正是只有换一个角度,抛却那些世俗的经验和成见,方能探查得知。几年以前,全家登泰山,登山时大雨不停,到了中天门我还背诵着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感到新奇欢喜。可是到了山顶,非但没有出现雨过天晴的场景,反而雨大如注,雾团滚涌。我又累又冷,心中顿生焦躁,既不见云海翻腾,又不能远眺河海翻涌。我失望极了,只好认定此行只为锻炼身体罢了,遂离了玉皇顶下山了。这虽然让我稍微轻松了下来,但却是一种苦行僧的心境,实在不是“乐生”的心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的那种诗意荡然无存。直到我读过了朱先生那海上的雾,我又想起了当我站在玉皇顶上看着漫天白雾,远处如隔如掩的红日,以及翻卷的雾气和若隐若现的南天门,我才体会到那其实是一个充满无限诗情的美景。古人咏雾者少,而文章之中咏颂雾中泰山者更是鲜见,然而抛开了疲惫痛苦和失望,再回望那天的情景,我想倘若先贤到此,必愿挥毫而就泰山雾之豪壮奇美。生活的历程正像登泰山,晴雨雾雪都会有经历,“诗意的人生”抛开了工作与生活的紧张和牵挂,抛开苦行僧历练的苦恼,认真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种景致中深蕴的美,发现那些触动心灵的诗情画意。那是一种充满了感动,涌动着激情的生活态度。

曾经前往过剑阁旅游,行驶在前往剑门关的道路上,那种剧烈的颠簸和行驶在高山危崖之上的恐惧让我彻底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就是这条崎岖难行的道路,却是最富于诗意的一条道路。正是在这一条路上,记载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睿智胆气;李白在这里吟咏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游冲波逆折之回川”;放翁在此高歌“此身何似诗人来,细雨骑驴入剑门”;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壮美的诗篇,千百万的劳动者则在这条古道上一脚一步踏出了一条坎坷的道路,并且往来的人们还在不断书写着未来。这些人生,传承着过去的历史与文化,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传向后代,同时也在行走中撰写着后人所见的历史,开创着人生的未来。韩信从这里走过,为自己抒写下了驰骋天下的未来和后世津津乐道的战争诗篇;诸葛亮从这里走过,为他的人生写下了出师的壮怀,也让蜀国的历史在这里延伸;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仁人志士、百万川军在这路上的一步一步更是为民族的历史和未来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诗意的人生,正是一个个历史与未来的交叉点连成的生活轨迹。总是有一个个的感动,让我们捕捉到历史的气息,憧憬着未来的脉搏。

诗意的人生还源自于对无尽空间的观照。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中国人对于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遥岛,极目悠悠。”[2]我曾在川藏线上的茂县停留一晚,在离天很近很近的地方凝神遐想,天如黑绒,星如明钻,月如玉钩,周围的崇山峻岭,万家灯火都在这无尽的天际下进入了一种无限的静谧之中。好个“悠悠”二字,彼情彼景又包含了一种怎样丰富,怎样壮阔的的诗情画意?无尽的天空是人类想象与神话的源泉,是文学作品中最富于浪漫同时也最有诗意的地方。“邃古之初,何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屈子《天问》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向我们展示了天的神奇与诗意。而牛郎织女、嫦娥玉兔、吴刚桂树则更是常为诗词歌赋的主题,杜牧曾“卧看牛郎织女星”,李商隐曾叹到“嫦娥应悔偷灵药”,更有太白把酒邀月,东坡舞弄清影……无尽的宇宙给了古人太多的诗意和无尽的幻想。今天我们对于无穷空间的态度越来越趋于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态度。对于宇宙的探索,让这个无限空间中那些曾经神奇曾经让人心向往之的神秘世界变得不再神秘,那夜仰望天空时心中涌起的诗意是不是在宇宙开发如火如荼的今天变得已经淡了许多。“嫦娥1号”“阿波罗计划”给神话传说添上了科学的注脚。望着天上繁星点点,我们心里还有诗歌,还有神话吗?

诗意的人生应该充满了对人生源源不断的新鲜感。我仍旧记得在北大第一次看雪的情景。我们一群来自南方的孩子,深夜站在楼下路灯旁,对着灯光费劲地寻找着极小的雪花晶体,看到那些在风中翻飞跳跃的六角雪花,感觉得兴奋极了。然而在北大待了两年多之后,再下雪时,我们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兴奋和快乐,甚至还觉得麻烦,雪后路又不好走了。大多数时候,生活总是少有新奇的事情发生,总是些看过的或者听过的事儿。于是,我们自己遗弃了许多快乐的源泉。这也就难怪海伦·凯勒会感到诧异,怎么能说森林里什么都没有呢?如果把每一缕阳光都像第一次沐浴它那样喜爱,如果把每一朵花的绽放都视为第一次体察到花的新生,那么生活就是常为新的,那么生命才真的像诗意一样生生不息。换一个角度,放弃以往看事物的眼光,正如朱先生讲到的“海中遇雾”的情景一样,每次都不要按平常的观照看待同一件事,而是另辟蹊径,就会对万事万物产生无尽的新鲜感,畅游海上就能看到一场朦胧神秘的海上雾景,而风中那些烦人的雪花,也将给你带来另一种诗意。

诗意的人生却不止于此,不止于这美妙的邂逅,还在于诗意的分享。分享生活中的感动与觉解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宗白华先生说,“宋朝某尼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假使梅花枝上已经春满十分了。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3]狭窄的心灵空间是不能够发现美的,自然也是没有诗意的,然而一人一心又岂能观照这大千世?与人分享何尝不是多了一双看待宇宙万物的眼睛,这又何尝不是增添了人生中新的新鲜感,从而获得生命中更多的诗意?古人喜欢以诗会友,会间以物命诗,各抒胸臆,便如红楼梦中的“诗社”,虽然各人生活的圈子是一样的,又是同咏白海棠,然而做起诗来竟然各有其妙,正可谓诗意互通。《兰亭集》就是来自这样的集会;而正是“竹林七贤”看似荒唐的相聚造就了《广陵散》《思旧赋》这样的优秀诗篇;唐宋诗词,则有更多是以诗会友的过程中得来。“把自己关在狭窄的新的圈子里”是不能得到真正的诗意的人生的,只有相互分享,互通有无才能真正达到诗意人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阅读构筑诗意化人生 篇8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初中英语阅读 课堂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所应用到的教学工具也越来越先进。最近这几年,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始应用到了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放在电子白板屏幕之上,更可以在白板上随意书写和绘画,及时显示在计算机上。这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使英语教学课堂充满了活力,提升了英语阅读的吸引力,使英语课堂变得更加诗情画意。

一、巧妙运用聚光灯功能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当前,对于初中的英语教学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观察中记忆、记忆中思考、思考中想象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这能够为其终身学习英语奠定较好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力创造机会,这能够更好地丰富其思维能力,保证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这一门语言。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具有“放大镜”和“聚光灯”功能,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1]。举例来说,在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 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Section B(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中,利用它进行语言教学,可以选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迅速结成小组,并在半分钟内不停地说出关于各种不同球类的相关内容的词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通过聚光灯来对学生的一些相关学校活动做出观察,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Do somebody have these things?将“Do somebody have...”引出,这是这一课的主题。

二、利用书写功能来研读课本,提升整体阅读效果

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对知识点进行分解,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语言重点不断进行句型和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这种机械式的讲课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对课文内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逐一击破,然后在带领着学生匆匆浏览课文。这种阅读方式不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所以,需要将传统阅读教学当中的以词句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过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以整篇课文为主,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2]。举例来说,在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B(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这一阅读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当中的书写功能对学生进行语篇的整体教学。通过What happened to him? When was he murdered? Why was he murdered? 等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英语的阅读环境当中。然后对课文进行录音播放,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速记或者快速录入等方式将阅读中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了解在历史上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以及为什么发生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对学生的听力做出了锻炼,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语言篇内的相关内容得以理解,提高了学生综合的英语素养,保证学生在正常的授课中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利用拖拽方式巧妙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的语言教学一方面要对学生认识和熟悉新语言知识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深化对这一门新语言的认知和理解,对学生语言的有效运用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达成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巩固英语操练活动要注意实现其趣味性和多样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感觉到厌倦或疲惫。所以需要应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当中的拖拽功能,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具有良好的状态。举例来说,在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Section B(Hansel and Gretel)的教学当中。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设计一个环节,名字就叫“Introduce some old traditional stories in China”。然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学生对相关的民间的传统故事做出选择和介绍。这里教师主要是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处发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下,学生能够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喜悦和欢乐,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英语阅读能力,巩固了英语交际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英语阅读的有效结合能够促使英语阅读教学更加的完美,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情绪,构建诗意的阅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启发,有助于初中英语课堂高校教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2):457.

诗意人生哲理句子 篇9

2 、阳光依旧在,我们穿越光影,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前行,创造美好生活,走向美丽明天!

3 、像这样轻飘飘的日子和平平静静的心情,也算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吧。

4 、通过听涛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留给人隽美意境和韵味,静谧安详,抿住呼吸细细聆听着那千峰翠微处发出的行走声,景观万象,一切似乎都在静止中前行。

5 、岁月的日记,打湿了眼眶,寻不到昨日的天堂,用微笑抵挡迷茫,倘若有一天我离开了,也会带着微笑吧。

6 、叹!万般景色,黄昏云收,似说春事迟暮。

7 、一个人的戏,自己独自导演,诠释精彩。在剧中尽情释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笑得凄然绝美;哭得肝肠寸断。

8 、细碎的声音,如羞涩的蓓蕾,夜暮花影,轻浅六月,寂寂流年,拢一阙清绝,归隐在宋词里。

9 、松声空壑动,月镌花影碧窗幽,静观淡漠了的人生中很多是是非非,那些功利性很强的东西都被大脑屏蔽,注重自然赋予的灵魂,使一切都重新回到一个起点。

10 、想着远方的你,绝美的笑容,只为你一个人展露,那一泓羞涩的笑容,悄悄。

11 、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12 、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

13 、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

14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15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16 、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17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18 、谁知道呢!你我都不是好赌之人,却甘心为这样一句,赔上自己的一生。

19 、宝贝对不起,我无法不让自己想起你,我不能让自己忘记你,我的心中不能没有你,所以,我还会继续的去烦你。

诗意人生随笔 篇10

从小我们就是背着唐诗长大的。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那会的我们并不懂诗里的意思,只是机械的背诵,可那稚嫩的童音,却让家长喜出望外,为我们换回了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只为这一点点好处,我们就更加背得起劲了,起起落落的童声,伴我们升入小学、初中、高中,走向了社会。

如今,人过中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惯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我们那颗成人的心却变得异常脆弱,不堪一击,曾经的纯真已然面目全非,烦恼纷至沓来。可为了衣食住行,为了柴米油盐,我们不得不在这尘世中挣扎着、煎熬着。可当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摒弃了红尘的名利追逐,静下心审视我们的内心时,我们才发现,我们心中的诗意仍然春意盎然,一片茂盛。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我们找到了情感的寄托,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境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我们的忧愁有了排解之处。使我们的内心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

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 篇11

一、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

对写作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写作教学的过程组织及目标实现。关于写作的本质历来都存在着分歧,其中大部分人认同的观点是: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虽然对写作的功用涵盖得比较全面,但实际上仍未能道出写作的本质,没能突出写作主体这一“人”的因素,显然与新课程的“人本”理念不相契合。受这种流行观点的影响,教师往往将写作教学处理得过于简单,把教会学生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看作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甚至生硬地将写作教学直接指向高考作文,进行纯粹的“高考体”写作训练。对写作及写作教学不够科学的认识使得写作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充当了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现象的替罪羊,招来广泛的指责甚至谩骂。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认清写作的真正本质,合理定位新时期高中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最高的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人的尽其所能或才能的充分发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比如生存需要的满足;但人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后,还应该追求事业上的更大发展以及精神上的不断自我完善。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生应该建立在生存之需与精神超越这两个层面上。写作从一开始就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写作应生存、生活之需而产生,它是人际交流的手段,是社会人、现实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从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到理论型、学者型的人才,从企业家、教师、科学工作者到领袖人物,概莫能外;写作着眼于所谓的“经世致用”,它渗透服务于各行各业,凝聚着人生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人生建功立业的组成部分”①;而“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通过写作在创造、承传了文化和文明的同时,也能唤醒自己的“言语意识”,从而踏上“诗意人生”自我实现的言语之路②,塑造辉煌、不朽的生命,使短暂的人生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即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可以说,写作的真正本质指向的是个体自我实现的人生。那么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理解,写作教学就是引领写作者通过言语行为去实现自我人生的一种高级言语活动,它要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技能和写作实践能力,也要发展其心智素养,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凭借言语的智慧和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提升人生的境界。

引领写作者追求写作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是着眼于学生个体写作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写作教学观,因而与新课程“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位为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其工具性价值指向的是人的语言形式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人文性价值指向的是人的气质、情操、境界等情感力量的养育;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学科要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实现”奠定基础,为时代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其根本指向正是“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那么,当前的高中写作教学理应以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以人为本,指向未来,“引领自我实现的诗意人生”③为导向,而非仅仅消极地服务于高考作文。

二、对当前高中写作教学所面临尴尬的思考

以“应试作文”为本位的写作教学,由于没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所以必然要面临这样的尴尬:一方面社会有着不断扩大的写作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视作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写作教学与社会的写作需求相关性不高,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常因所学入不敷出而难以从容应对社会众多的写作需求,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这样的尴尬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又不得不深思的。

人首先要“活着”,生命才能有所附依,先要生存,才有主体的充分发展可言。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写作首先要立足于实用与应需,写作教学不能无视这一关乎生存的基本需求。高考是人生的大事,不能否认高中的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应试写作的能力,但教育的本质不是考试,而是智慧的引导、情感的培育与素质的提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提高其综合写作素养,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远比让其掌握应付考试写作之需的技巧来得重要。基于应试目的的写作教学缺乏长远的目光,只从最肤浅的实用之需来组织教学,必然会忽略写作的工具性价值和社会的实际写作需求,从而不能以“经世致用”思想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的写作学习,也就无法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追求事业上的自我实现的基本写作素养,自我实现的人生也就无从谈起。

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除了事业成功之外,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人不仅要好好活着,还要活得像个“人”样,活得有尊严、有抱负、有风采、有价值。因此,我们在追求写作教学如何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写作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构成其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个性、情感、思想等“诗性”的培养。长期的过于关注短期功利追求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极度荒芜了;只要想想那些司空见惯的由“应试写作”衍生出来的缺乏个性、情感、思想的“畸形”写作成品,我们就不能不心怀沉重之感。学生作文中个性、情感、思想的缺席正反映了学生“诗意”的匮乏以及人生的苍白。我们固然要将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作为写作教学的指归,但如果只是将“应试的实用”扩大为“应世的实用”,而不注意弥补学生“诗意”的不足,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仍然会是精神荒芜的“单面的畸形人”(马尔库塞),他们只能是如西方人本主义学者所说的是“人事上、统计上和平均意义上的人”,而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所强调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的人。因此,写作教学不但要指向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的“经世致用”,还应该“给学生以更具人文性和人性的终极关怀”,指向“诗意人生”,以便“发展人的智慧、抚慰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而“使人摆脱生存困境,从根本上改善人生存处境”④。也就是说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的写作既要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应世之需”,又要追求“诗意人生”精神超越的“存在性之需”。这才是完整的、前瞻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中写作教学。

三、引导学生追求写作上自我实现的人生

寄希望于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实现“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的育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这两个层面的人生追求只能贯穿在整个人生之中。教育只能是引导,塑造和追求自我实现需学生自己来完成,任何教育行为都无法保证一个完美的人生。所以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实际,以“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作为理想目标,唤醒学生在写作上追求自我实现的意识,“使他们能走向、拥抱并努力开创自己的言语人生。”⑤也就是说,新时期的高中写作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⑥

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写作素养的养成过程,既要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技能和写作实践能力,也要发展其心智素养,使学生在知、情、意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求得在写作上的“自我实现”。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相对狭小,视野常常局限于自我的周围,他们还不甚关注“应世之需”的写作,平常教学中教师所预设的“拟应世”写作要求常常难以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即使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针对于高考的写作训练也显得勉为其难,他们更不会因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需要而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写作学习与实践。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成长,学生出于主动沟通需要和表现自我需要的自主写作活动实际上增多了,学生更愿意写一些学校写作教学之外的能体现自我、展示才情的文字。如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他们也愿意将自己的感受付诸于文字的。因此,写作教学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学生的写作需求,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强化他们通过写作自由表达、倾诉情感、交流信息以获得心理满足的欲望,使他们能够在综合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将写作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高中生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但他们也渴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表现自我,以获得社会认同。当他们在实践中需要写作时,常常会因写作经验不足而无所适从,但在得到有效的写作指导后,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会十分高涨。因此,与其以“拟应世”之需来组织写作教学活动,倒不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根据需要来学习写作。“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⑦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写作要求,写作教学应“回归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来满足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写作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了,常见文体的写作必然会扩大到跟生活实践有关的写作,当他们发现自己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见文体的写作经验不足以应对社会生活之需时,会自主根据实际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调整写作学习,从而实现自身写作素养的有效提高。因此,新时期的写作教学应尽量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发掘、思考生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深刻思考和创造探索的思维习惯,“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⑧

“负责任地表达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修辞立其诚”。“诚”是为人的根本,也是写作良知的集中体现。写作是人格修养的外化和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追求是写作者自我实现的要义。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和纷繁复杂的世态百相的消极影响,中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毛病是“虚假”、“矫情”和传统价值观、健全人格的消解。有些学生为了表示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惜在自己的作文中让双亲或离开人世或身染重疾或身体残疾;为了表现个性和追求创新,以或欣赏或激愤的态度宣扬不良、庸俗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虚假矫情低俗的作文完成之前,作者的灵魂已经死去了,个性已经被磨灭了。新时期的写作教学要拒绝伪装的、庸俗的、幼稚的思想和虚假的情感,就应该继续提倡“文与人的统一”、“文章即是人格的体现”等传统的作文育人观,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发现自我,了解周围世界,形成独立人格”⑨,追求个性的健全和丰富,使他们明白,学习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懂得了文与人的统一,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与社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培养美的情感和高尚纯粹的思想,才能建构出属于自己的“诗意”的精神乌托邦,寻得心灵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如果能够使自尊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将有利于自我实现。因此教师在组织写作教学时,应该尽量使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比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给课堂增加些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讲究习作点评的艺术,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建立网上文章专栏,或者鼓励他们向各种刊物投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作文大赛等,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学生在写作上获得的尊重和所体验到的成功的乐趣,无疑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追求写作上创造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这种内在的感受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经验”。在高峰经验中,个体实现了自身人性的最高点,能面对现实、肯定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有抱负和胸襟,独立自主、富于创造。高峰经验虽然短暂,但能促进个体去完成持久的、高尚的生活意义,超越平凡的生活。这个时候,写作对他们而言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在需要了。他们可以通过生活化写作来获得自我实现的物质基础,通过研究化写作来寻得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通过文学化写作的审美创作来实现心灵的诗意栖居。

拥有“诗意人生”的人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绩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当写作已经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时,经世致用与诗意人生的追求已为他们人生的自我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能够以此为起点,踏上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丰富的、诗意的“言语人生”之路。

————————

注释:

①孙绍振等著:《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绪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1页。

②参看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前言部分及其发表在《福建教育》2003年第7-11期上的系列文章。

③④潘新和:《建立“写作本位”教学规范》,《福建教育》,2003年第8期。

⑤潘新和:《语文之醇境:引领言语人生》,《福建教育》,2003年第9期。

⑥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2页、第9页。

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文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352~363页。

⑨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70页。

上一篇:药王山一游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爱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