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感悟

2024-05-22

大医精诚感悟(共9篇)

大医精诚感悟 篇1

医乃仁术

大医精诚读后

当我踏入医学院的门开始,我深知自己将从事世上最伟大,最高尚的职业。但作为一凡人如何消除自己骄恣的心里,如何处理名利与职业关系等许多问题困扰我。知道学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我恍然大悟,怏怏中华几千年,如何成为合格的医生,称为济世为民的大医,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与高尚的品德。只有解决众生疾苦,然又具备精诚者,方可称为大医之名。

凡欲成大医者,必先有高尚的品德: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视病人如亲人,身历其境的感受病人的疾苦。不要以地位,权势,贫贱为标准,将深受疾苦的患者拒之门外。凡有患者来访,必先谨慎接待,认真处理。并要大胆的为病人进行专业治疗,不要把疑难杂症的病人向外推。需要认真仔细的分析病情,多想专业性强的老师学习。为患者制定完整的治疗方案。

凡欲成大医者,必先有豁达的气魄。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遇到每个病人都要仔细认真的对待。不骄不躁,从容淡定,语气和缓,了解病人最内心的感觉,综合四诊,认真处方,并不厌其烦告知服药注意事项,不要草率的应付患者。为患者的康复做最大的努力。

但欲成大医,离不开不断的学习。“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辩证思路,为患者提供疗效最好的方案。不要盲目自大,鼓吹疗效,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一种疾病往往有许多治疗方法,我们必须负责的为患者提供一种最简洁有效方式。许多现实的例子告诫我们学习医学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医学工作者更要洁身自好,不为世俗名利所动,不贪图经济效益,不贪图显赫声誉。不要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学术上的知识存在许多争议,但不能一味贬低对方,说三道四。更不能依仗自己的某些长处,专心谋取暴利。不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所谓: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在做,天在看。做一名合格的大夫,必须完全自律,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继承祖国医学的,并发扬光大。

大医精诚感悟 篇2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反复强调了作为一名医生, 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 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 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与此同时, 他还特别提出, 要对所有的人予以关爱和尊重, “若有疾厄来求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老幼妍蚩,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医生要把病人当作亲人一般, 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 出诊时要不避路途的艰难险阻, 不顾自身的饥渴劳累, “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 深心凄怆, 勿避险 、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 无作功夫行迹之心 (不能延误时间, 也不能借故推脱) 。”作到了这些的医生, 孙思邈认为“可为苍生大医”, 若反其道而行之, 则被孙思邈痛斥为“含灵巨贼”。表现了“普同一等、同仁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 处以珍贵之药, 令彼难求, 自炫功能”。都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但是,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拜金主义的毒苗不同程度地侵蚀着社会的各个领域, 医疗行业也不能幸免。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的医德医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同情心, 接待病人不热情, 解释病情不耐心, 出言不逊, 恶语伤人, 给病人以不良刺激等;二是缺乏责任心, 接受任务讲价钱, 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吃请受礼, 见利忘义, 对病人不负责任等;三是缺乏纪律观念, 劳动纪律松弛, 上班聊天干私活, 脱岗溜号, 迟到早退等;四是缺乏原则性, 出具假报告, 假证明, 拿医疗原则作交易, 谋求私利, 以医谋私, 利用采购药品器械之便, 收取非法回扣;五是缺乏法律意识, 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了解甚少;六是医疗技术差, 经常出现误诊、差错和纠纷等, 使往日的圣洁蒙上一层阴影,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这不仅是医者的悲哀, 更是整个行业的悲哀。在这种形势下,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前如何进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探索医德医风教育新途径, 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以“古”为鉴, 以“史”为镜, 重温古代医学先贤的教诲对我们今天做为医师者, 更有教育意义。笔者认为医德医风改进的措施办法:

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教育的整体性, 全面提高医疗行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是领导重视, 真抓实干。二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医德医风管理。医德问题, 本质是通过医务人员对职业操守的履行, 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把医德医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渗透到医务人员的思想中, 做到认识上明确, 思想上重视、行为上遵守。要加强医德教育, 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党纪、党规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全行业医务人员教育, 启发教育年轻一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观念如何更新、价值取向如何转变, 作为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神圣道德观念不能改变。

2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深化优质服务, 加强质量建设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保证, 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 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才会更深入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 精益求精, 更好地解除病人痛苦。为此, 需要在全行业上下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打牢质量建设的基础工程。要求每一个科室、每一名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都要维护医院的信誉, 对病人要极端热忱, 想病人所想, 急病人所急, 赢得病人满意。

3 是要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

社会效益是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的出发点, 也是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促进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增长是医院全面工作的落脚点。抓经济效益是提高社会效益的基础条件, 社会效益可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经济效益又可促进医院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4 医护人员要树立法律意识

要想真正拯救沦丧的医德, 仅靠医务人员个人和医疗单位是难以做到的, 还应考虑把医德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 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 并保证有独立的第三方对医疗行为进行客观评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 医德医风修养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 按照医德原则和规范, 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分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过程。面对医疗行业种种有悖医风医德的现状, 我们不能再放任自流下去了!从思想到行动, 从管理到法规都要有得当的举措来加强医风建设, 医风医德建设势在必行!古人云:“医无德者, 不堪为医。”, 做为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医护人员, 身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 他们的道德和作风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现代意识的人生观强调人生存的权利和尊严, 更强调人生存的价值。一个医务人员有了正确的人生观, 才能明确人为什么活着, 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才能对社会具有责任感, 才能具有高尚的医德意识, 才能身体力行会遵循医德规范的要求。

其次, 要正确处理“价值”问题。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医务人员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自己的价值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自己也要自尊自重。如果一味索取, 醉心于物质报酬, 就会丧失自我价值。只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医务人员, 才会具备高尚的现代医德。同时, 一个医务人员要具备高尚的现代医德, 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自我学习、向模范人物学习等途径。不断巩固医德信念, 同时根据现代医德规范, 经常反省、检点、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约束, 把自己的行为调整回正常的轨道, 不致走上歧途。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 不仅体现了高尚的医德, 而且应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 愿“大医精诚”的古训重新成为塑造医者风范的标杆, 愿“白衣天使”的称呼再次成为医护人员受之无愧的赞誉。

摘要:文章讨论了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提倡的高尚的医德, 体现了作为一名医师应具备“精”和“诚”品质, 是现代医师学习的楷模, 以及探讨我们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医精诚,医德

参考文献

凌锋:大医精诚 篇3

国外带回刘海若

凌锋的父母都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医生,医术精湛。凌锋从父母身上感觉到,医生是个很崇高的职业。文革期间,她便入伍当了一名卫生兵,任务是给病人擦澡、接大小便、打水、擦厕所、送饭等。即便是做这些简单的事情,凌锋也觉得,人在生病的时候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自己能帮助别人是很大的快乐。

当时,凌锋唯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己对医学知道得太少,这也是她学医的最大动力。1970年,凌锋被保送到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现第三军医大学),三年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起初,凌锋当骨科医生,实习一年后开始在大外科轮转,最后一科是神经外科。当时的神经外科主任刘承基教授觉得凌锋性格沉稳,心理素质好,是干神经外科的好苗子,就有意识地指点和引导她。1977年,凌锋调到解放军301医院,正式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那时,神经外科患者死亡率很高,活下来的患者也大多处于昏迷状态,作为医生却束手无策,凌锋感到非常难过,平时只有多看书学习。1980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医学院院长乌达尔教授访华,在301医院讲课时,凌锋大着胆子提了几个问题,得到了乌达尔教授的详细解答。

第二天,乌达尔教授又到301医院查房和座谈,查到的患者恰巧是凌锋负责的,患的是脊髓血管畸型。得知凌锋采用的是脊髓血管造影的确诊方法,乌达尔教授很满意。过后,凌锋才了解到,脊髓血管造影正是乌达尔教授发明的,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当天下午的座谈会上,乌达尔教授当场邀请凌锋到法国学习介入神经放射技术。

在法国学习16个月后,凌锋回到了国内。通过这次进修,她掌握了世界上神经外科方面的先进治疗方法,也奠定了她今后事业的基础。

2002年,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因车祸重度昏迷,并被国外医生判了“死刑”。凌锋却把刘海若带回国内治疗,并神奇般地把她治愈,人们都称她为“神医”。凌锋说,世上并无神医,自己更不是什么神医。救活刘海若,对她来说就是四个字:理念、用心。

平时,凌锋爱用哲学的理念看问题。当年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伤势严重,有人说她脑死亡,很多人束手无策。凌锋受邀到伦敦后,看到刘海若并没有脑死亡,原发性损伤不是很重,严重昏迷是继发性损伤,而继发性损伤有一定的可救性。后又观察到她前几天用药有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凌锋辩证地分析刘海若的病情,觉得还是有一线希望的,才下决心把她带回来。后来,朱镕基总理问凌锋:你是一个人去的?没跟别人商量就敢带回来,胆儿够大的。凌锋对总理说,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凌锋从医生涯中,像刘海若这样的危重患者还有不少。有个小伙子,一米八三的个子,得了脊髓血管畸型。凌锋给他做了介入治疗,做完后病人感觉不错,但一天之后,他就感觉越来越不好了,最后双下肢完全瘫痪。一天查房时,那小伙子对凌锋说:我现在觉得下半身就跟没有了一样。小伙子的年龄跟凌锋的儿子差不多,凌锋听了他的话,感到心都碎了,几天没睡好觉,苦苦思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有一天,凌锋突然想到,患者应是一种特殊的回流系统问题,因为病人的回流系统很差,但是她在做栓塞过程中,可能因为有颗粒进去,把有限的回流系统堵住了,才会越来越肿。凌锋觉得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立刻手术,把他的畸型团全部切掉,这样还是有机会的。

凌锋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当天凌晨就开始做手术,一直做了六个小时才完成。那一天,凌锋连续工作了24小时,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做完手术后,病人今天能动一个脚指头,明天能动三个,后天能动四个,然后能挪了,最后慢慢康复。后来,那小伙子从英国留学回来后,给凌锋打电话称她“妈妈”,凌锋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救活一个人等于挽回一个家”

凌锋觉得,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你把他救活了,还能挽回一个家。这个时候,身为医生是最有成就感的。

1996年,西安有个10岁的男孩,基底动脉长了一个巨大的动脉瘤,压迫了脑干,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而且不能吞咽,非常危险。他的父母曾给国外医院写信求助,人家说可以给他做手术,但孩子可能会死。

后来,父母把孩子转到凌锋这儿。凌锋给他做了介入治疗,就是把两条供血的血管全部阻断,然后用抗凝治疗,让周围其他的血管供应脑干。那个时候,很多抗凝药还没有,只有最基本的肝素,而且没有输液泵,检测设备也不全,很难把握实际用药量多了还是少了。凌锋在病人旁边守了七天七夜,一直在观察。

有一次,凌锋去看望小患者,一摸他身上滚烫。脑干受损之后,患者大多会有那种脑性的高热,极易造成死亡。凌锋很紧张,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身上的单子撤掉,这只手拿起一瓶酒精撒在他身上,另一只手抓來电风扇跟着吹。当时测了体温40.1度,治疗后过了十分钟降了一度,然后慢慢往下降。整个过程非常紧张,凌锋连续多日都是这样过度的。

治疗到第七天,小男孩的妈妈对凌锋说:凌主任,我看孩子太受罪了,你们也尽力了,就别让他遭罪了,我们放弃。

小患者母亲的话让凌锋感到很意外。她问,你们这么做是因为钱跟不上,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那位母亲说,孩子他爸是做生意的,钱不是问题。凌锋说:如果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再给我一周的时间,如果再不行就算了。当时,凌锋估计一个星期可能会有奇迹发生。小男孩的父母一听医生都没有放弃,便同意了。结果一个星期过后,孩子慢慢好了。

当时,凭凌锋的知识,她很清楚这个过程需要两周。他们的治疗等于在脑干这个地方打一场阻击战,把主要供应的血管都断了,靠侧方的血管来策应,再用抗凝的手段,不让中间供应脑干的血管出现血栓,要保持河道通畅,等着援兵从周围进来。结果还真就是两周。

nlc202309090607

经过凌锋治疗一个月后,小患者自己走出了医院。一年以后,孩子踢着足球来医院复诊。又过了六年,孩子前来复查,完全好了,去了澳大利亚留学。最有意思的是,他的父母原来闹离婚,吵得天翻地覆的。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他的父母觉得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是应该互相依靠着的。

凌锋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她正在看门诊,突然来了一个女的,一下子跪在她面前,抱着她的腿就哭,把凌锋吓了一大跳。那女人说:凌主任啊,我就是去年你救治的那个男孩的妈妈,太谢谢您了!孩子现在特别好,跟正常人一模一样的。

此后,那个男孩的父母经常给凌锋打电话。现在,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到1.82米了,还长得特别帅,这让凌锋很有成就感。救了一个人,就等于救了一个家。

漫长的从医生涯中,凌锋也有过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有放弃从医的想法。她曾给一位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做手术,当时手术过程挺好,但有一根血管挡在那个地方,凌锋把那根血管烧断了。那是一根比较小的血管,没想到它起到了主要的引流作用。手术以后,病人脑子肿得厉害,后来死了。病人家属为这个事情写了很多信谩骂她,这是凌锋从医后唯一一次受到病人家属写信谩骂的。凌锋一点不恨这一家人,因为是她的手术导致这个病人的死亡。虽然病人的死亡原因不是她的手术违反操作规程,不是因为手术做错了,而是病人个体的一种变异。一般人这根小血管可以被烧掉,但是碰巧有的人就不能。

这是她心里非常愧疚的一件事,非常刻骨铭心,让她甚至有放弃从医的打算。

“医生不能跟病人置气”

凌锋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你跟他说什么,他完会没有沟通的余地。有一个病人患脑干延髓的血管畸型,已经出血了,不做手术不行。做手术后前几天还挺好的,说明手术本身对他没有什么干扰,但是五天以后患者发生了一些其他问题,家属便在医院里闹得天翻地覆,把凌锋的办公室门都踢坏了。

当时,无论凌锋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不听,恨不得冲上来要把她吃掉。虽然周围的男医生都保护着她不受伤害,但凌锋心里受到了极大伤害。她花了十几个小时尽心尽力给患者做手术,他的病就长在延髓上,这个地方手术本来就有风险,不做手术不行,做了也有可能不行,这话事先都说清楚了,家属也签了字的,可结局却是凌锋没想到的。但凌锋认为医生不能跟病人置气,因为他有病,需要你帮助,你就不能跟他计较,就跟大人不能跟孩子计较是一样的。

時下医患关系紧张,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生被患者杀害的时候,手下的医生对凌锋说:领导,这几天每次路过急诊,我都有些发毛,总看有没有人突然拔刀。后来,凌锋发现很多同事都有这种感觉,他们路过急诊交代病情都是胆战心惊的。

凌锋给下属的忠告是:既然是偶然事件,就不可能到处发生,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还是要忠于职守,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凌锋觉得,医生的职业是高尚的,但受大环境的影响,一些人心态浮躁起来,特别是一些年轻医生想的是赶紧挣钱买房子、买汽车,变得不恪守职业道德。

凌锋一直认为,医生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做到安神定志,把心沉下来。因为医生医治的是人,不是一部电脑、一部汽车,弄坏了可以拆了重来,生命对人只有一次。

凌锋对下属强调,当医生的要望之俨然,不能蓬头垢面、衣着不整,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凌锋在科室里要求男医生上班必须打领带,每天刮胡子,头发必须梳整齐。如果你衣冠不整,病人怎么能信任你?你在那里漫不经心地调侃,人家把命交给你能放心吗?

在神经外科监护室门口有八个大字: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是凌锋请书法家写的。医生护士每天进来出去,都可以看到这八个字,时刻想到这是责任,这是病人对医生的性命相托,不能懈怠。病人家属在外面看到这八个字,心里也有几分踏实,知道把病人托付给他们是有安全感的。

凌锋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可她也需要跟家人经常沟通。尽量回家吃晚饭,对于她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她又经常很晚回家。因此,家人吃饭大都在晚上九点。

凌锋每次回家,爱人都快饿昏了,总是要不断地吃点零食熬着,等她回家一起吃顿晚饭。这是他们家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家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听凌锋讲她治好的病人,或是分享她治病的心路历程。高龄父母也觉得非常快乐,因为他们是医生,他们特别能理解。凌锋的爱人虽然不是医生,听什么都觉得新鲜,现在也快成半个专家了。

凌锋的丈夫是外交官,夫妇育有一子。为哺育孩子成长,他们会分配一下时间。凌锋对儿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儿子结婚的时候,她送上了一份别致的礼物———《给儿子的歌》。它是凌锋自己作词,请朋友帮忙谱曲、演唱,然后亲自制作了演示幻灯片。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凌锋选择、编辑、解说的儿子从小到大各个时期的照片,一张张地放了出来,让人感到特别温暖,把很多来宾都感动哭了,儿子也流着泪感谢母亲。

儿子读高中时,凌锋曾问他愿不愿意学医?儿子态度很坚决,说坚决不当医生,这个职业太累了,而且整天不着家,但他很为妈妈自豪。

如今,儿子已成家立业,凌锋也年逾花甲,她要为医学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

(责编 张圣荣)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4

最初拿到书,刚刚翻开雄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大医精诚,就已勾起了我万千思绪。自己已是即将迈入大三的学生,是否认真想过医生这个职业,将来的自己可以有足够结实的臂膀可以扛起。所谓“大”,乃大医之体,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这样的精神面貌才会显得与白大褂一样圣洁;”医“乃为医之法,为医之人需自矜已德,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就像医院严格的规则要求一样,谨慎谦虚要牢记心中;”精“就是要求学医之人博学至精,切不可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而重中之重就是”诚“字了,诚心救人是医者最根本的为医之道了,是医生恪守一生的誓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在这样物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滑稽变为流行,丑陋变为艺术,暴力变成维护正义的武器,在接连不断的医闹惨案中,前线医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也越来越忐忑,这样一颗斗志昂扬的心不曾想会笼罩在越来越重的阴霾里。反反复复地读着《大医精诚》,细细领悟其中句句箴言,心头似乎有一缕春风,吹散那厚重的乌云。我想我更坚定了做一名医生的决心,也明白了前路之艰辛,责任之重大。世界与我,互相而已,我给予世界微笑,定能换来温暖拥抱。我会以青春、热血诉说了一个亘古不变真言:奉献的天空是最美的,真诚的力量不可抗拒。

大学,以前看来是轻松自由的代名词,而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真正的求学之路才刚刚启程。在学校,图书馆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从开学到放假。教室满满的学生,书本密密的笔记,青春匆忙的身影,快捷有力的步伐,这是我眼中的南医,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学校最好的标签。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既然选择了医学,便只顾风雨兼程,朝着前方,背着行囊矢志不渝的走下去。一代大师孙思邈说道:”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基础扎实、业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医学知识,多吸取教训和经验,在前人的求医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得不承认,刚刚接触医学知识的我们都明显感觉到要掌握的知识量大乏味,没有太多临床经验和学习技巧,这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

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这一语道尽了学医之路何其漫长,尽然走上了这一条路,就不回头的走下去。生命是一个整体,他复杂又灵巧,他多变又永恒,他可恨又可爱。当知识不断堆积,理解不断深入,会有融会贯通,水到渠成的一天。生命的知识不是文字,他需要我们用心领悟,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副生命的图谱。在医院暑期时间的时候,经常能感觉到身边凝重的空气,病人的呻吟,家属的落寞,当别人把生命交到你手中的时候,再多辛劳的不算什么,分分秒秒你要做的事就是和死神竞赛,你能赢得筹码就是你现在踏踏实实走的路。是啊,我们没有松懈的理由,没有抱怨的权利,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看着医院的红十字标志,发现原来红与白的结合是那么美。医生的制服白得如此耀眼,在红色的衬托下更多了一层意义和责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本身也是医德内涵中的重要一部分,医生的医德应体现在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实行人道主义。洁白的白大褂是容不得半点污点,这也是大医精诚所强调的心诚二字了。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涌现一代又一代的旷世“名医”,古有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叶天仕谦逊好学树医德„„近有裘法祖,林巧稚,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数十载医者路,眼底辨秋毫,持一颗仁者心,胸中存灼见。伟大的医圣孙思邈以毕生实践者“胆愈大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也正因为先贤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要成医先成人,培养良好医德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掌握专业知识,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非常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那样形成的。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资料丰盛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本文作者孙思邈先生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典范,成为历代医录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之一。那先前辈,他们耗尽一生疏泄杏林史上的传奇,而我们能做并必须做到的是结果前人的旗帜,为这传奇更添几抹盎然绿意。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的锻炼,才可以成为医学的栋梁之才。

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何况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在法制社会越来越完善的今天,在文明之花开得熠熠生辉的今天,铭记自己曾许下的誓言,做一名好医生。

大医精诚演讲稿 篇5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大医精诚”的一点体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持一颗仁者心,握一把千秋剑。

在学习医学之前就听过这样一句话: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我想这意思大概是说:若非神人切不可习医吧。那么医者究竟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诚惶诚恐地走进了医学殿堂的大门。开学典礼上就跟着老师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懵懵懂懂间感觉这样的仪式过于形式化,心中并无深刻体会。直到寒窗苦读医学八年,方知医道为“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走出学校,面对病榻上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方才切身体会到孙思邈先生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今天我们仍然恪守“大医精诚,厚德怀仁”的古训。大医精诚,精于高超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二者缺一不可,方成就大医。但莘莘医学之子走出校园,走进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或者是临床工作,或者是基础研究,或者是在条件优越的三甲医院,抑或者是在环境艰苦的基层单位,最终必然会有医术上的差距,但这差距断断不能割裂了高尚医德的传承。试问现在的医生,有谁的心中还燃烧着当初的热情和理想,那一团熊熊的火焰是不是早已在功名利禄、职称和奖金争夺中熄灭了呢?不要忘记,医生不只是一种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是一种治病救人的信仰和追求。如果医生所拥有的仅仅有高超的诊疗手段,所开具的仅仅是一副副苦极了的汤药;如果医患关系仅仅是金钱与健康的买卖关系,那么,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也终将是无医可治、无药可救的扭曲和病态社会。话说回来,心中无患者,医生追求高超技术的激情又从何而来呢?所以作为医者,首要应该是医德,要以一颗“大慈恻隐之心”去理解病患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生要给病患信念、希望和关怀,做他们战胜疾病的精神支柱。医生手中的柳叶刀,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不要忘记用来剖析自己的灵魂。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一念成佛,一念又成魔,转念之间,是非乾坤,我们只有凭自己的真心才能辨明医者的方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心术不正,见利忘义之人是做不了好医生的。

此刻我不想赞美哪位名医,也不想追思哪位泰斗,我只想向您讲述今年春天最令我感动的人,那就是湖北黄冈的乡村医生顾光球。

告诉您顾光球从19岁到59岁,从赤脚医生到乡村执业医师,默默坚守、忘我工作的40年。

告诉您顾光球那辆破旧的二手摩托车早已成为3000多村民的乡村120。

告诉您顾光球简陋办公桌上快要翻烂的《用药心得十讲》和《农村常见急症》,还有长年坚持学习的《本草纲目》和《伤寒杂病论》。

告诉您顾光球因为常年行走山路,才穿破了无数双沾满泥巴的解放鞋。

告诉您顾光球开的那些不到30元的处方单,其中一张处方单中6种药,却只有8元钱。

告诉您顾光球的村卫生室中一张张村民的赊账单,自家田里种的能免费给村民用的一陇陇中药。山区生活贫困,但他说:“没钱也得看病。”能开一剂药的他决不开两剂,能一天吃完见效的他决不开两天。

“治好村民的病就是我的快乐,村民需要我,就说明我还有价值。”顾光球的话简单明了,却让我霍然开朗,似醍醐灌顶。这不正是我所苦思冥想的医者之价值,医者之追求吗?

顾光球永远的离开了他所牵挂的3000多村民,也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也许他的医术并不十分精深,但是他的医者心、他的责任和他的坚守都深深的烙上了“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又精于医道。医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对疾病的审慎、客观而明智的态度上,建立在对未知医学的探究和敬畏上,建立在对生命和死亡的充分理解上。“一副科学脑,一颗人文心”。医学,它没有探究亿万光年宇宙的浩渺神奇,没有诗词歌赋古今文学的风光旖旎,但汤头歌中,柳叶刀下,自有它的微妙与广阔。“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当我们面对患者的痛苦呻吟,却悔恨自己的医术浅薄,或感叹于当今医学发展的局限,医生能做的只是“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那么只能如此束手无策,任岁月蹉跎吗?于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唯有如此才能安心。

前辈们!老师们!同仁们!在大学我们即为人医又为人师,已经经历的或即将面对的数十载医者路,我必眼底辨秋毫,胸中存灼见,持一颗仁者心,握一把千秋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眼下纷纷扰扰的医疗纠纷,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也必然会在医者精诚的潜移默化中淡淡平息,在愈见完善的医疗体制改革中慢慢释去。我想有一天,必定会有那一天,中国的亿万苍生享受免费医疗的那一天,中国的所有医者必当抛却名利,悬壶济世。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6

读完全文后,我第一个最强烈的感想就是“学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到困难,首先是医道本身对于专业的要求非常高。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不同的病,外在表现可能一样,相同的病,外在表现又可能不一样,做为一个医生如何能够准确地判断病症并合理地治疗,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与实践方才能够摸到门槛,“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在学医的道路上,我需要认识并正视困难,不懈怠,不道听途说,不盲目自大,在专业的道路上踽踽而行,不求速成,但求无愧于心。

第二个强烈的感想是“做医生不容易,做一个好医生更是难上加难”。抛开医术上的困难,在医德上要能守住本心,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所谓医者,应不以病人的身份有所区别对待,不因病灶的各种性状感觉不适而趋避之,不因外界的干扰而乱心神。在当今社会的功利和浮燥的气氛下,保持本心,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当然,我本身学医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为家人减轻病痛。但在学习的入门过程中,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又让我对于“医者”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以功利学医,不以求财学医,并且如果我将来能够学有所成,一定会发自本心地尽我所能,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当然,作为一个不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对于文中的“不用活物作药”略有不解,因为别说以活物用药,平时我们吃饭也是荤素搭配,有鱼有肉。何况若说“万物皆有灵”,平时摘的草药不也是有生命的吗?此外,对于文中所提到的“阴阳报施”言论,我也同样认为可以抛开神鬼之说而换个角度理解,那就是为医者,应秉持“敬畏之心”,守正持中,在医学的道路上“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大医精诚感悟 篇7

2013年4月26日,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施秉银教授接受了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证书,那薄薄的获奖证书,浓缩着他厚厚的人生辉煌。

精湛医术、高尚医风的学科带头人

1959年出生的施秉银,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同年8月参加工作,三十年来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暨甲状腺专业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陕西省三五人才。他还担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及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等兼职。

每一位接触过施秉银教授的人,无论是病人、病人家属,还是同行医务人员,都为施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从事内分泌科事业坚实、纯净的追求所感染,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形成了良好的医德风范,学科建设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成为陕西省重点学科。施秉银教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科带头人,是一位学者型领导,在他的身上可以领略到一位勇于探索、敢于领先的医学大家风范。

施秉银教授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于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古城西安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坚持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他虚心求教,钻研业务,开拓进取,从而成为了我国内分泌界尤其是甲状腺领域的一名全国知名专家。

探寻施秉银教授的专业轨迹,你会发现,他特别能吃苦,勇于奉献,不仅得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严格的专业训练,并且善于在老师、学长们的身上吸取各种“营业成分”,在内分泌、糖尿病及风湿性疾病等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秉承导师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创始人高慧教授的研究方向,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甲状腺疾病,尤其对甲状腺穿剌活检和甲状腺疾病的细胞病理学改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他率领的团队还在很多领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造就了他成为我国内分泌领域的一位著名专家。长期的积累,造就了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这个响当当的“名牌”,也奠定了西北地区该领域的领头羊的地位。

施秉银教授非常繁忙,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自己没有节假日,每次开会或外地出差回来,不顾旅途疲劳,立即到病房查看病人、了解病情。在医院,他担任教学副院长,除了履行教书育人的行政工作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外,查房、每周两次门诊、每周一次甲状腺穿刺工作不是万不得已,基本没有间断过。他孜孜不倦地抓紧时间进行知识概括、积累,以便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周末、晚上都成了他宝贵的工作时间,他所进行的细胞病理诊断几乎都是在晚上或业余休息时间进行的。近20年来,他亲手为1万多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了甲状腺穿刺活检手术,并亲自进行了细胞病理学诊断,使数以百计的甲状腺癌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断和治疗。此外,他还积极利用微博、邮箱等和患者互动交流,很多新闻媒体也把他作为健康板块的首席专家,经常解答患者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

他对病人一视同仁,对有困难和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更是倍加关心,他深知这些患者的困难,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采用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工作起来,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他自己再累,也要耐心细致的为每一位患者诊治,所以每次他上门诊,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最后离开门诊。一位病人在网上这样留言:“在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门诊,我见到施秉银医生亲切地拉着一位老人的手,问他最近的身体恢复情况,和蔼可亲地尽可能回答每个人简短的问题。只一个小小的动作却温暖着患者的心。真的希望每一位医生都能这样。”

他以他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疗技术获得了患者一致好评。他先后获得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奖、我国百名医德标兵、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12年11月,他获得2011-2012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3年4月26日,施秉银教授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再次得到肯定,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接受了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证书。

儒雅博学、师德高尚的教学名师

作为一名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施秉银教授堪称“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硕士、博士。在学术上,他对自己严,对学生更是“苛刻”。对于学生的论文,他不管有多忙,都要认真审阅,对不太精确的提法和描述,坚决要求学生修正或删掉。有的毕业论文,施教授甚至修改了七次。在医德医风的培养方面,施教授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要求学生“做一名严谨的医生,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决不利用工作谋取私利”,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树立了行医的理想和追求,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很多毕业的研究生都已在各级医院挑起了大梁。

身为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施教授十分重视学科梯队建设,为年轻人尽快成才创造条件。在他的帮助下,有4人次出国学习,3人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人成为全国青年委员,2个年轻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成为科室副主任。此外,他还积极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使得李雪萍、伍丽萍等四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出国进行短期培养或联合培养。其中,李雪萍博士研究生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培养,之后又赴美国NIH从事博士后研究,即将学成回国;伍丽萍研究生在硕士期间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了Graves病动物模型,在读博士期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Graves病的免疫耐受,该结果在国际著名杂志《Endocrinology》发表,并分别在亚太国际甲状腺会议和华夏国际内分泌会议交流;另有两位七年制学生在读期间发表了SCI论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位教学管理者,施秉银教授深深意识到良好的医学教育将是合格医务工作者走向社会的起点,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娴熟度,医学人文和崇高的医德更是一个医生最终能在医学这个博大精深的事业中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认识,他时刻强调医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他不断地完善教学流程,加强教学管理,不断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严格执行医院各临床学科的带教工作,把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因此,他荣获2011年度西安交通大学伯乐奖。为了加强与兄弟医院的交流,在他的带领下,2012年西安交大一附院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七届西部高等医学教育研讨会,2013年4月成功组织了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医学临床技能西北西南赛区的比赛。

“德医”双馨、妙手回春的济世良医

身为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主任的施秉银教授,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使大量疑难危重患者得到救治,深得病人好评、同行敬重。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很多记得名字的“老朋友”:有凌晨就来排队的糖尿病“老糖友”们,有定期来医院咨询的小胖墩儿,有手术后需要经常来复查的甲状腺患者,还有一群曾从濒临死亡线或无望无助时被内分泌科拯救和“拉回”的疑难危重病人,这样的疑难危重病人,每年住院收治1200多例,占到了科室收治病人的45%-55%,施秉银教授和他的团队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在西北享有盛誉,医术、医德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许多疑难杂症患者总能在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得到满意的诊断、治疗。一位刚年过三十的青年妇女因为甲状腺肿大进行了手术,但手术后的病理结果使患者本人及家属陷入了无底深渊,她的手术标本被诊断为“未分化甲状腺癌”。未分化甲状腺癌是恶性度极高的恶性肿瘤,一般患病生存期仅有3-6个月。身处绝望中她想到一线希望,她辗转西安多家大医院,又去北京求治,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无助的她把最后一丝希望又寄托到了交大一附院。来到一附院后,施秉银教授凭着深厚的临床功底和对甲状腺病理的熟悉和了解否定了”甲状腺癌”的诊断,但是饱受精神折磨的她同样接受不了“不是癌”的现实,还是坚决要求再次手术。二次手术后证实了施教授的判断,患者转忧为喜,终于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后来还生育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在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经常演绎着疑难危重患者被准确诊断、成功治疗的故事。两年前一位来自延安洛川的农家妇女在母亲的陪同下踏进了施教授的诊室。母亲向施教授哭诉了女儿的遭遇:原来因为生产时大出血,患上了以后可能无法生育的内分泌病,又遭遇了家庭变故的打击。祸不单行的女儿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大量腹水。在多家大医院检查无果,还因怀疑卵巢癌进行剖腹探查,还是没有找到原因。病人每况愈下,花光了十几万的积蓄。回到老家只等听天由命的母女俩又在村里人的介绍下来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内分泌科。奇迹再次降临在了这位绝望的农家女子身上,经过20多天的精心治疗,她的大量腹水神奇地消失了。至今施教授仍通过短信指导她的生活和内分泌病的治疗。

就是这样抽丝剥茧的技术功底、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医德,使得很多患者在经过施教授的诊治后,少走了不必要的弯路,重获健康。他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一些海外华人也慕名来找他看病。

科研屡屡结硕果团队建设创佳绩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施秉银教授的带领下,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目前已经成为西北地区内分泌方面的领头羊,他们发挥学科优势,并带动着本地区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的更大进步。

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内分泌科作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在新技术的研究上不遗余力,发展中的内分泌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治疗技术。该科在糖尿病胰岛细胞移植、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病机制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和新医疗新技术向临床的转化方面又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和重大进展。内分泌科于2006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了甲亢的动物模型,于2010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甲亢的免疫耐受,近来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了恒河猴甲亢模型。开展了甲状腺癌的分子基因诊断,利用甲状腺细针穿刺的少量细胞就可以准确诊断出甲状腺癌,从而使甲状腺癌的诊断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在疑难甲状腺疾病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一些标志性诊断治疗技术项目如甲状腺穿刺与细胞病理检查、甲状腺刺激性抗体检测、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规范治疗、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基因诊断等处于领先水平。

2011年3月,施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甲亢的免疫耐受,证明甲亢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施秉银教授介绍,甲亢能否通过免疫耐受进行预防是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在动物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随着研究不断进展,成功在人体上应用也指日可待。

学科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建设,内分泌科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郭辉副教授和崔巍副教授分别为全国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的青年委员。侯鹏教授是三年前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引进的特聘教授,专职从事内分泌科科研工作。回国后,侯教授已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973子课题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在体定位、定量与可视化的纳米技术研究一项,并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光华教授”、腾飞教授,2011年3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共获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侯鹏博士说,在交大一附院工作的三年更坚定了他当初献身内分泌学科科研的决心。

施秉银教授目前担任陕西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在他的带动下,8年时间里,陕西省的内分泌学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层医院无内分泌科设置及内分泌科医生紧缺的情况很大改善,并为陕西省各地市培养了大批的糖尿病教员,以指导、带动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加强该疾病的预防与诊治,构建糖尿病的科学防控体系。

大医济世 德术精诚 篇8

何任教授是原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主要创始人、老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研究张仲景学说《金匮要略》的著名学者,即中医药界广为推崇的“南何北刘”的老一辈中医专家。

虽然90高龄,仍然神清气爽,每周出诊,每日笔耕;慈眉善目,儒雅、淡定、幽默;受祖传庭训到中医学院毕业,教学、科研、行医经历了70余年,如今,著作等身,在中医临床上历年来绝大数病人对他的医术、医德深表敬仰。

心系民生 情怀中医

习医为了行医,行医为了济世救民,这是何任教授一生的真实写照。当年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毕业之际,正值抗战最艰苦阶段,疫病流行,民不聊生,天花、鼠疫、疟疾等急性、烈性传染病随处可见。在龙泉城乡,他不顾安危,凭着扎实的基础和何家独到的临证经验,沉着应付,时出奇效。至今何任教授依然牢记孙思邈《大医精诚》的那段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嗤,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何任教授有深厚的医学功底及中国文化底蕴,但他并不自满,常告诫晚辈:“要多读书,不断充实新知和创新。要多诊病,不断累积经验。我们要做到‘上工十全其九’,要把百分之九十的病人治好,学生教好。病人、学生的口碑就是对我们的肯定、鼓励。”他诊断开方,每个病人都由他亲自写拟全方,然后交学生抄写,病人再多也决不马虎,深受病家信任。有时病人太多,限号已大大超出,医院怕他年高体力不支,欲回绝补号的病人。他得知后总是说:“他们从外地赶来,已花了很多路费,给他加一号吧,我迟点休息无所谓。”凡是门诊的当天,他早晨起来后总要翻查一下诊病底稿,思考提高疗效的措施,多少年来都是如此。

何任教授不仅对临床和中医教学倾注了毕生精力,同时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也满怀深情。在去年浙江省中医药工作座谈会上,何任教授连用了多个“了不起”来表达自己对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和喜悦之情。他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西医并重”,这是历史上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一次最有分量最了不起的决策,是一个了不起的划时代的创举。他将“中西医并重”理解为“中医和西医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和措施上都应该一样”。他说,如果将这些精神真正贯彻下去,那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是非常了不起的。何任教授还表示,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前卫生工作四个方面的要求是“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这符合中医药的“简便验廉”特点,这一决策对中医药事业,甚至对整个卫生事业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何任教授还真诚地呼吁:“中医人要有中医思维。”这一真知灼见,切中时弊,得到与会的卫生部领导和专家们一致赞同。何任教授说: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管理者,都要用中医思维来做好中医工作,搞好中医事业。他用一个生动的病例讲解了中医思维的异同。他说,对于一个荨麻诊病人的诊治,西医首先寻找过敏源是什么,然后用抗过敏药,解除过敏病状,当然是对的。而中医则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辩证施治,如果辨证为脾虚,服中药汤药下去,治好了脾虚病自然好了,且不易复发,这就是中医治疗的特色。我们尊重现代科学试验,西医有几百年历史,而我们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并有很多值得推崇的地方,我们自己一定不要放弃。

当代中医发展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十老上书”、“八老上书”,何任教授不但均列其中,而且在第一次还是发起人、领头者,这足以展示何任教授对中医的赤诚之心和坚定信念。1984年,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何任教授毅然联合其他9位当时全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呈书国务院,力陈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严重制度缺陷,恳切希望中央能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系统,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0年,何任教授等8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再次呈书中央,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八老上书”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加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并相继成立了省、市级中医药管理局。

倾心教育 全力传承

中医是一门伟大而综合的学问,需要中华民族的世代传承与创新。为了让中医学术发扬光大,让中医薪火代代相传,何任教授倾心教育事业。早在1947年,他就在杭州创办了中国医学函授社,面向全国招收中医函授学员,他自编教材,亲自上课和临诊带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杭州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等职,一面主持行政,一面引领浙江中医学术发展,培养众多中医各类人才。

1982年,何任教授出席卫生部第一次“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代表中国学者作“《伤寒论》的博涉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之学术报告深受好评与赞誉。1985年应邀赴日本汉方医界和东京医校讲学,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1993年何任教授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成立了“何任中医基金会”,每年向优秀教师、学生颁发何任奖学金。近年,国家人事部、国家中管局举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承高级研修班”,何任教授还应邀为培训班作报告,得到了主办方和全体学员的高度称赞推崇。问他为何还要如此辛苦,何老总会语重心长的背起《诗经》中的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鉴于何任教授在中医教育、中医传承方面的杰出贡献,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何任教授颁发了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宽容大度 言传身教

何任教授常常说:“做人要一身正气”,当医生、做教师尤其如此;当干部亦要“两袖清风”。他非常认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职业理念。“文革”结束后,阴霾散开,他欣喜之余,请人刻了一枚闲章:“大地回春”,盖在他所写所绘的字画上。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好景象,他常对晚辈说:“要抓紧时间多读书,十年动乱没有好好读书,要补!”改革开放30年,看到国家兴旺,他欣喜不已,更是不图虚名、没有奢望、不受诱惑。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中人物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管世事变幻,而他所追求的是桃花源的境界。有一位艺术家知道他浩荡心胸,就依照古黟县人旧居联语,刻了一枚“桃花源里人家”印章送他。何任教授十分欣喜,在自写自画的作品上盖上这枚闲章。他平时有空就作书作画,并且裱好,有人问他索讨,他从不吝啬地赠送人家。当有人问他“以前文革中对您老批斗的少数学生,现在也在有关机构中工作,您老对他们如何看待?”他笑笑说:“30多年前,他们还小、幼稚,为时潮所迫……”

何任教授重视对晚辈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视对心灵的教导。他认为,一位学者,他的学术根底和自身人格是学术价值的保证。优秀的学者应该是具备坚定的学术信仰,不畏艰难,不惟书,只惟实。一位优秀的医生,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勤读、勤研、勤诊。何任教授这样说,也这样做到了。

大医精诚主题演讲稿(通用) 篇9

好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演讲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医精诚主题演讲稿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医精诚主题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大医精诚的一点体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持一颗仁者心,握一把千秋剑。

在学习医学之前就听过这样一句话: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我想这意思大概是说:若非神人切不可习医吧。那么医者究竟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诚惶诚恐地走进了医学殿堂的大门。开学典礼上就跟着老师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懵懵懂懂间感觉这样的仪式过于形式化,心中并无深刻体会。直到寒窗苦读医学八年,方知医道为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走出学校,面对病榻上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方才切身体会到孙思邈先生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今天我们仍然恪守大医精诚,厚德怀仁的古训。大医精诚,精于高超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二者缺一不可,方成就大医。但莘莘医学之子走出校园,走进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或者是临床工作,或者是基础研究,或者是在条件优越的三甲医院,抑或者是在环境艰苦的基层单位,最终必然会有医术上的差距,但这差距断断不能割裂了高尚医德的传承。试问现在的医生,有谁的心中还燃烧着当初的热情和理想,那一团熊熊的火焰是不是早已在功名利禄、职称和奖金争夺中熄灭了呢?不要忘记,医生不只是一种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是一种治病救人的信仰和追求。如果医生所拥有的仅仅有高超的诊疗手段,所开具的仅仅是一副副苦极了的汤药;如果医患关系仅仅是金钱与健康的买卖关系,那么,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也终将是无医可治、无药可救的扭曲和病态社会。话说回来,心中无患者,医生追求高超技术的激情又从何而来呢?所以作为医者,首要应该是医德,要以一颗大慈恻隐之心去理解病患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生要给病患信念、希望和关怀,做他们战胜疾病的精神支柱。医生手中的柳叶刀,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不要忘记用来剖析自己的灵魂。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一念成佛,一念又成魔,转念之间,是非乾坤,我们只有凭自己的真心才能辨明医者的方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心术不正,见利忘义之人是做不了好医生的。

此刻我不想赞美哪位名医,也不想追思哪位泰斗,我只想向您讲述今年春天最令我感动的人,那就是湖北黄冈的乡村医生顾光球。

告诉您顾光球从19岁到59岁,从赤脚医生到乡村执业医师,默默坚守、忘我工作的40年。

告诉您顾光球那辆破旧的二手摩托车早已成为3000多村民的乡村120。告诉您顾光球简陋办公桌上快要翻烂的《用药心得十讲》和《农村常见急症》,还有长年坚持学习的《本草纲目》和《伤寒杂病论》。

告诉您顾光球因为常年行走山路,才穿破了无数双沾满泥巴的解放鞋。

告诉您顾光球开的那些不到30元的处方单,其中一张处方单中6种药,却只有8元钱。

告诉您顾光球的村卫生室中一张张村民的赊账单,自家田里种的能免费给村民用的一陇陇中药。山区生活贫困,但他说:没钱也得看病。能开一剂药的他决不开两剂,能一天吃完见效的他决不开两天。

治好村民的病就是我的快乐,村民需要我,就说明我还有价值。顾光球的话简单明了,却让我霍然开朗,似醍醐灌顶。这不正是我所苦思冥想的医者之价值,医者之追求吗?

顾光球永远的离开了他所牵挂的3000多村民,也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也许他的医术并不十分精深,但是他的医者心、他的责任和他的坚守都深深的烙上了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又精于医道。医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对疾病的审慎、客观而明智的态度上,建立在对未知医学的探究和敬畏上,建立在对生命和死亡的充分理解上。一副科学脑,一颗人文心。医学,它没有探究亿万光年宇宙的浩渺神奇,没有诗词歌赋古今文学的风光旖旎,但汤头歌中,柳叶刀下,自有它的微妙与广阔。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当我们面对患者的痛苦呻吟,却悔恨自己的医术浅薄,或感叹于当今医学发展的局限,医生能做的只是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那么只能如此束手无策,任岁月蹉跎吗?于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唯有如此才能安心。

前辈们!老师们!同仁们!在大学我们即为人医又为人师,已经经历的或即将面对的数十载医者路,我必眼底辨秋毫,胸中存灼见,持一颗仁者心,握一把千秋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眼下纷纷扰扰的医疗纠纷,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也必然会在医者精诚的潜移默化中淡淡平息,在愈见完善的医疗体制改革中慢慢释去。我想有一天,必定会有那一天,中国的亿万苍生享受免费医疗的那一天,中国的所有医者必当抛却名利,悬壶济世。

最后真心祝愿:大医精诚传承万载,杏林春色生机盎然。

大医精诚主题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医而生、大医精诚》。

20xx年前,因为服从高考志愿调剂,我阴差阳错的到了医学院,从此开始了我的医学生涯。至今,我仍深刻地记得母校的校训大医精诚。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校训时,我是一脸的茫然。老师解释道:《大医精诚》是出自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经典著作《千金要方》。书中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者,要精于医术;要诚于人品。尽管老师详尽的讲解,我仍然无法体会其中的深刻要义。

然而,当我走出校们,从医不久,我就经历了一次此生难忘的抢救。那是20xx年的冬天,我还是一名在儿科轮转的见习医师。一个平静的夜晚,我跟随上级主管医师值夜班。突然,120急救车送来了一个弃婴。当我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孩子浑身湿漉漉,脸上血肉模糊,哭声愈来愈小,呼吸越来越弱。原来这个孩子被遗弃在野外之后,被雨水淋湿,哭声引来一只野狗的啃食,幸亏被路人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惨象,旁人简直不敢直视。可是,上级医师、我还有两个护士没有半分的犹豫,立即进行抢救,接上人工呼吸机、输血输液、缝合伤口、换掉脏衣物。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婴儿呼吸心跳渐渐恢复正常,生命转危为安。看着这小小的生命,恬静的睡在温箱里,我却久久不能平复。原来,每个人鲜活、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就像娇嫩的花朵一样绚丽,一样脆弱。人世间,只有医者的仁爱才可以托起生命的希望,只有医者的良心才能滋养生命的美丽。医生不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性命攸关、生死相托的使命啊。那当初的校训大医精诚,则成为了一句永远警醒自己的铭言,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目前,全国人口已经接近14亿,而全部的医生护士加起来也才不过900万。14亿与900万的巨大差距意味着中国的医护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我强烈的感受到做为一名白衣天使承担的巨大的责任,我深切的知道要做好一名大医精诚的医生的艰辛与不容易啊。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夫!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面对着普通大众、社会舆论在质疑医生的操守、拷问医生医德的时候,在压力山大,执业环境很差的情况下,我们的中国医生、护士们选择的依然是坚守、坚持、再坚持!我们坚守着救死扶伤的岗位,我们坚守着大医精诚的情怀,我们坚守着为医而生信念!

不是吗?请听:我们的钟南山院士,中国当之无愧的大医,他用自己的高超医术践行了自己说过的话:做一个人要有良心,做一个医生更要有良心!请看:中国最美乡村医生 邓前堆,28年来,他靠一套滑轮、一根绳索、一个药箱,穿越怒江峡谷、崎岖山路,为当地的人们问诊送药。他们就是大医精诚的真实写照,他们就是为医而生的践行者。

还有更多、更加平凡的医者,他们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光环,默默地守护着大家的健康,他们用真诚去尊重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他们用美好的语言和行动去感动每一个病人,他们用生命去履行救死扶伤的使命,他们为医而生,正在用大医精诚的坚守铸就中华医魂!谢谢!

大医精诚主题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很感谢总工会能够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在全市上下积极开展实现新崛起、建设新、争当新功臣的活动中,我有幸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那么今天,做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是《大医精诚》。在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立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也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短短的四个字,便涵盖了为医者一生的职业准则。

自从南丁格尔那盏小马灯照亮无数伤残战士生命的那一刻起,便有无数医务工作者受到那生命光辉的感召,承担起了守护健康、守护生命的神圣使命。可是当媒体的报道全部都是反映医德反面材料的时候,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做为医者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 大医精诚 这简单的四个字呢?也许我们的专业技巧很娴熟,很过硬,我们已经达到了精这个阶段,但是又有多少医者真正达到了诚呢?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一个从自身外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而逐渐升华到内在心灵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很曲折,在这个充满挑战也同样充满诱惑力的时下,我们明白只有医者们能够真正的将这四个字印在心底,真正将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面前用这四个字衡量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一定会洁净如初,还病人们一份安心!

大医精诚主题演讲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有一种岗位叫光荣,有一种精神叫奉献》。

张丽莉,一名平凡岗位上的普通教师,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她用弱小的身体撑起一片爱的蓝天,也用她如火的`青春诠释了一个师者大爱的光辉形象。这是一种何等崇高、何等伟大的奉献精神!

白衣天使,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职业,在繁忙和紧张的环境里,我们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无休止的夜班,催老了多少青春的容颜;抢救病人的日夜,损害了多少健康的身心;手术台上的坚持,消耗了多少难补的精力。然而,我们却在这普通、平凡中为救死扶伤那沉甸甸的责任感而努力执着,因为哪里有痛苦,哪里有疾病,哪里就有我们白衣天使日夜守候的身影;哪里有人民群众的安危,哪里有生与死的挑战,哪里就有我们的辛勤与汗水。这是一种何等崇高、何等伟大的光荣岗位!

我自豪,我们一直坚守在这神圣光荣的岗位,从未离开;我骄傲,我们的身边有无数个像张丽莉这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是他们用大医精诚的执着、大爱至善的品格在人民百姓的心中驻起了一座座高耸的丰碑!

我铭记,20xx年的初春,非典肆虐中华大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白衣天使毅然挺身而出,与病魔展开殊死较量,用柔弱的身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

或许,伟大的事迹我们感到遥远,微小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在我的工作中有太多的事情让我永生不忘。记得一个深冬的夜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胸外科么?我是急诊科,有一胸部刀伤患者,现在处于休克状态,情况十分危急!我是,好,马上,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的脚步是那样的飞快,我们在第一时间将患者送进了手术室,家属在手术室外是那样的焦急、那样的悲伤、那样的渴求。大夫,一定救活我的孩子,俺给您跪下了。大姐,您放心我们会全力以赴,尽我们百分之百的努力的。一句话让患者家属看到生的希望!那一刻,我们别我选择,那一刻我们则我旁贷,无影灯下我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斗争,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手术成功了,患者得救了。患者家属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我们的双手迟迟不肯松开:恩人啊,谢谢了!那一刻,一股从未有过的震撼涌上心头,原来我们的岗位如此重要,它不仅维系着健康快乐,更维系着一个人的生命。

我骄傲我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他让我知道怎样去平等、善良、真诚的对待每一个生命。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懂得了奉献的价值和乐趣。

这几年人民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今天,人民医院收获了很多新的名字,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改试点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这些名字饱含着院领导和全院职工太多的汗水和心血。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才有了今天的荣誉。我为我的同事感到骄傲,我更为我是一名人医人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德尚诚爱、术贵精勤是我们的品格和修养,弘扬团队精神,追求卓越创新是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朋友们,如果我们将大爱至善献给患者,你就会收获灿烂的笑容;如果我们将大医精诚献给我们美好的事业,就会塑造出当代白衣天使最美的风彩。凡大医者无不严谨诚爱乐于奉献,凡大医者无不严谨治学恪守医德。生命之重,重于千金,给生命一些绿色,让生活充满阳光;给健康一些动力让人生充满幸福。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做最好的守护天使。

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铭记大医精诚,大爱至善的信念,为建设区域领先、辐射周边的现代化三甲医院而矢志不改,奋勇前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人民医院一定会事业发展谱华章,科学发展铸辉煌!

谢谢大家!

大医精诚主题演讲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荣幸能有此机会给大家作演讲,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医院发展我有责》。

如果人生是个大课堂,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说,xx人民医院就是我的老师。在这里,除了学到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还学到了认真细心的态度和责任感。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即使我们没有像龚自珍那样“我劝天公重抖擞”的能耐,也没有毛主席“指点江山”的豪迈,但是,我们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将救死扶伤、解决病痛为重大己任,为医院的发展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为一名来本单位不足一年的新人,我没有资格谈什么大理想,也没有资格谈什么发展,可是我却和大家一样,对医院有着难言的真诚和热爱。这里就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领导就像是我们的父母,患者就像是我们的孩儿,我们享受着父母的教导和慈爱也心疼着孩儿的脆弱和哭闹。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于纸上画饼充饥,是无补于事的。所以为了这个大家庭,我们都需要燃烧自己的青春激情,来让它繁荣昌盛下去。

对于地区发展,有句很贴切的话,就是:欲想富,先修路。这说明了如果想谋发展,就要找出优势点,对于医院,精湛医术、人才培训、技术引进、设备购置等对于患者选择就医固然重要,但是,交通便利、环境舒适、沟通贴切、看病优惠更成了现代人的择医标准。对于民营医院的兴起,抛开一切不论,他们五星级般的就医环境和友善的服务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民营医院有个现象就是将价格和服务分层次,有些人渴望的是就医的优惠而有些人追求的是就医的享受,这对于不同生活层次的人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选择。记得有句格言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对于我们医院特诊科的设立,我是支持也是期待的,这不代表我们将人分等次,而是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持续发展下去。

作为医院工作者,这个不言休息不言苦不言累的环境里,辛酸是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的。三班倒的紊乱作息,催老了多少青春的面孔;抢救病人的日夜,折磨着多少健康的身心;手术台上的坚持,消耗了多少难补的精力。而在这紧张的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慌乱,即使很多时候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可从不会在人前流泪。电视剧《医者仁心》里无论是妹妹刚过世的心外专家,手术中也没有半点的疏忽;又无论人人敬爱却的不到爱人理解的护士长,工作也没有带半点的情绪。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却不能和普通人一样将情绪发泄,也正是这种精神,他们才成为人人爱戴的偶像。其实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每经历一次痛苦,代表着我们收集着一滴的能力精华。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配合医院的发展,打响品牌的名号,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我衷心的希望人民医院的员工们都能团结一致,尽忠尽职,严于律己,在领导们的带领下让我们xx人民医院越走越远,越创越辉煌!

上一篇:电影对价值观的影响下一篇:事业单位人员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