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

2024-08-31

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共1篇)

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 篇1

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的评析。关于郑桂华老师,从王教授的介绍中,知道了他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王教授从课堂的生态、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三个方面作了点评,同时引用了另一位未署名的老师的同题设计,尽进行了比较论证。就我读的感受,王教授对郑老师的课是全盘肯定,而对另一位老师是全盘否定。

关于课堂的生态,王教授引用了钟启泉先生在比较中日两国老师在教学观摩课的不同表现,我也录在此,不妨对照我们的行为:日本的老师在观课的时候,眼睛朝着学生;我国的老师在观课的时候,眼睛死死地盯着上课的老师。

在评析郑老师的教学流程之前,王教授首先把《安塞腰鼓》与《世间最美的坟墓》做了一番比较,他认为,《安塞腰鼓》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背后”没有东西,所有的一切都在前台,都在它的言语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都用他的言辞表达出来了,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引用了刘锡庆先生、厚夫先生和作者刘成章自己的评价来佐证。他们都认为,这是作者精心做出来的散文,是刻意的艺术追求,呈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是精雕玉琢的语言艺术品。至于那些写在目标中的一些“深刻领悟”“精神内涵”“启迪”之类的词,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在一个学期里的教案里什么都有了,高尚情操有了、个性发展有了、创造性思维有了、文学鉴赏有了,能想到的都有了,如果语文老师在教案里写的教学目标真的在课堂里教过,在课堂里实现了,哪怕是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那么中国的中学语文课程,一定一个学期足够。事实上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教授说,郑桂华老师的这堂课的流程终点是:对文本语句的感受,在文本语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文学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感受细腻、丰厚的路径与方法。

从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上来看,郑桂华老师是引导学生摆脱上课前的“无感觉”状态,引导学生从对录像内容的感觉迁移到对文本内容的感觉,以便进一步引导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文本言语的关注。

这是一篇中学课文的教学,但同作为语言教学,我也觉得这堂课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抓住语言不放。郑老师从学生的感觉入手,但不是让学生“跟着感觉走”,而是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也就是,把感觉化作语言,体验表达。这还不算。接下来,郑老师又引导学生研究:课文中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句式和词汇)影响了我们的感觉,造成了我们如此这般的印象。郑老师不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聊天,而是处处扣紧课文的语言形式做文章。郑老师搭起了一座情感和语言之间的桥梁。这才是语文课。

听郑桂华教授的《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作者: 吴新梅(初中语文 广西灵山县初中语文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13 / 549 发表日期: 2011-11-16

17:11:40 在2009年10月参加“广西中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时,有幸听了郑桂华教授给初一学生上的一节作文课,内容是《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时间虽然过去已两年,但仍记忆犹新。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步骤、环节:

一、课前增进感情。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上课时才与学生见面,和学生谈家庭、儿子,自己业余时间的安排,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写作文。投影出示一幅图片,要求学生将图片中的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出来,字数不限。(图中两只鸭子凫在水中。郑老师将黑板分成两半,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作文,其余在下面写。约15分钟后,有一半学生交了习作,20分钟基本交齐。)

三、改作文。以黑板的两篇学生习作为例文,让学生修改。第一步:先把叙述和抒情的句子划掉。第二步:把想象和联想的内容划掉。第三步:把运用修辞 手法的句子划掉。

(改完黑板上的,再把学生习作发下,根据示范自己动手修改。)

四、结果交流。学生谈作文思路,如何作文,修改作文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感悟。(很多学生这时才恍然大悟,怎样才是描写。)

郑老师的这节课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丰厚的语文教学经验积累,没有熟练的教学技巧的驾驭能力,高深的理论基础,不会将这一节课上得这么游刃有余。使我收获颇丰:

1、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技巧新颖。这一节课既有公开课难见的大量板书,又有多媒体课件;既有做课堂笔记的学习习惯培养,又有指导观察景物;既有构思步骤、写出创见的引导,又有适时的写作方法的点拨。在这个教学方法多样课堂里,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自由构思、动笔作文、口语表述、思考顿悟;也感受到了教师课前的愉悦沟通、课中的智慧对话,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增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当堂有效。新课程课堂是追求教学高效益的新课堂,是求真、求实的科学课堂。课堂学习方法指导要求有效性,促使学生愿学→学会→会学→会创,在这一节课当中,训练的目标只有一个,完成得也很有效,做到了知识、能力的当堂掌握和发展。郑老师课后提到教学目标的制订,很多老师制订教学目标时,每一节课往往有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大三点下还有几个小点。试想一节课才40分钟,能落实好一个已经很了不起了,制订这么多的目标,完成的质量会好吗? 郑老师的《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是一堂很有研究价值的课,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价值追求,很值得大家共同来分享和探讨。

郑桂华:描写的奥妙

描写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初中作文练习和作文评价的重点内容。一篇记叙文,假如没有足够的描写,或不会描写,会被扣去很多分,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总是反复提醒学生要留意描写。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基本都是沿用“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靠学生一次一次的习作摸索,自己“悟道”。比如作文里的“描写”,教师每一次差不多都要求学生要“写具体”,“写生动”,有的教师也能讲明白“什么是具体、生动”,但是,在作文指导课上,针对一个具体的描写片段,教学生“怎样做到由不具体、不生动到具体、生动”,教师往往就语焉不详了,更缺乏定点的、带有方法意义的,可以操作性的练习。因此,作文课上,同样的描写要求教师会重复多遍,学生作文中描写上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多次,作文教学的投入产出比相当低下,而会描写的学生、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往往不认可其作文水平是在课堂里由老师教出来的。

教师要改变描写教学这种笼统地提要求,抽象地做指导的现状,是针对“描写”这个练习点,找到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设计一排排台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的练习,使学生对描写的熟悉,一步一步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出色到出色。

下面是我在初一班级指导“描写”练习的课堂教学实录的一部分,代表了我在作文教学过程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师:刚才几个同学们谈了对我的印象,观察还是很仔细很正确的。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会描写吗?会描写的人请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师:(对刚才描述老师模样的学生说)你怎么没有举手?

生:我不会。

师:你刚才不是描写过老师吗?这说明你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的。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投影:一幅鸭子游水图)

师:看到这幅画面了吗?

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好,开始!

(学生写)

我们来看黑板,左边第一位同学,请把你的作品读一下给大家听。

生: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地玩耍。

师:第二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他们你追我赶地嬉戏。

师:第三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安闲地游着,他们看上去很悠闲。

师:请坐。大家看三位同学写到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鸭子。

师:共同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生:不能。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师:好。也有人叫做……主人公

(板书:对象 主人公)

师:那么除了鸭子之外,描写对象还有什么?

生:湖水。(也有学生叫“水”“池塘”)

师:(板书:水)他们都写到了鸭子和水。但是,这个是在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面上。

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字)可能各有特点,或者这么说,他哪个地方好,或用了什么词语就显得好些呢?

生:形容词。

师:形容词,也就是说在这个对象之前有了什么?

生:修饰。

师:描写对象是鸭子和水,前面加上“清澈的”这样一个修饰,这个形容词形容了水的什么?

生:样子。

师:样子,或特点。水的特征。

(板书:特征)

生:特征。

师:上面几句有那些词语是表示鸭子、水的特征的?

生:清澈,可爱,淡黄色,悠闲。

师:还有自由安闲,嬉戏。也是他们的样子。假如没有这些特征,我们会觉得怎么样?

生:不够具体。

师:对。你们觉得除了用形容词这一点之外,哪一个的表达还更好一些?为什么?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你看看你写得,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生沉默)

这个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你要判定上面的三种说法还有哪些地方是让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所描写的与他们相比。谁来完成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呢?一个一个解决也可以。

生: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戏闹。

师:出色吧?

生:非常出色。

师: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文章要共享。(生上讲台写)

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好,请你来说说看。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为什么用比喻拟人就好呢?

生:更生动。

师:好,比喻和拟人使文章生动。请坐!再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他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得小鸭子很活泼。

师:好的,从效果上讲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你们的感觉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刚才发现了描写对象:鸭子和水,又看到了它们的特征:鸭子,是灰白相间的长着细细的绒毛的鸭子,而且是游来游去,是在嬉戏;水呢,是清澈的水,平静的水。有人还感觉到它像什么,用了比喻。这样一来,你们觉得这段描写怎么样?

生:出色。

师:这段描写就合格了,甚至说是比较出色了。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只有你看到的东西,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场景告诉一些没有看到的人。那么,假如你要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一样东西,首先你会告诉我们什么?肯定要告诉我们“那里有什么?”(板书:有什么)

这副画面上有什么?刚才几个同学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有鸭子,有水

师:光告诉我们有什么当然还不够,我们还想知道他们的特征、动作、细节,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它们怎么样”,(板书:怎么样)

刚才几位同学也告诉我们了,鸭子怎么样,水怎么样,对吧?

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还不够,还需要告诉我们“它们像什么”。(板书:像什么)

你看,有了这三条,他的描写就不一样了,是不是?

“有什么”,使我们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形象起来。这三条原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过程化教学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纯粹知识介绍。区别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一个标志之一,是教师先把现成的灌输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把握的图式。

要努力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一句话、一个场景的描写总结出一类描写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背后的道理,举一反三,才能起到过程化练习的真正目的。假如不能上升到类的熟悉,个别语言现象的学习再多也没有多少效用,因为个别语言现象是无法穷尽的。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三条原则,来检验你刚才对这个画面的描写,看看你的描写还缺了什么,哪个地方还可以更好一点。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了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生:水平如镜的湖水中,有两只天真活泼的小鸭子,就像两只小毛球浮在一块大玻璃上。

生: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两只小鸭子优哉游哉地游着,像一对小姐妹在漫步。

生:两只小鸭子在碧绿的水中悠闲地游玩,像天鹅湖里的一对小天鹅。

师:意境很美,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

生:我觉得他(指黑板上)说“追来追去”不对,因为,画里的水没有波动。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相当有道理,他其实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描写怎么样、像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要尊重什么?

生:事实。

师:首先要留意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测,它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还原出来。当然,虚构是另外一回事。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改改看?

生:在散步或者是漫步。

生:欢快也看不出。

师:对,这几个词需要调整一下。那么可爱的孩子可不可以追闹?

生:可以。

生:“碧绿”不太好。

师:我们写一下。(板书:碧绿)还有吗?

生:改成蔚蓝色。

师:(板书:蔚蓝)蔚蓝常用来形容水色的是吧?还有其它词吗?关于湖水,有好几位同学用了平静的,宁静的。(板书:平静的宁静的)

生:柔柔的。

师:柔柔的好。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用讲到康河的柔波。

那么,我为什么把这几个词写到黑板上去让大家关注呢?清澈的、碧绿的、蔚蓝的、平静的,柔柔的,为什么呢?

生:角度。

师:这几个词使描写的角度……

生:增多了。

师:本来我们只用了清澈。那么有了清澈是指水的透明度,碧绿的、蔚蓝的是水的颜色,平静的柔柔的呢,是水的那种形态、质地、感觉。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受到一种启示啊,怎样才能使描写更具体一些呢?我们用清澈的、碧绿的、蔚蓝、平静的,柔柔的,是不是更具体一点了?那么,哪位同学把我刚才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告诉大家这样写会更好。

好,这位同学来试一下。我们在形容的时候,在讲它的特征的时候,可以怎么样?

生:不同。

师:也就是从……

生:多方面。

师:非常好。(板书:多方面)假如能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描写和形容,是不是就具体些了啊?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啊?

还记得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吗?“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齐生背)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有多少个角度?

一个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是它的情态,“嫩嫩的”两个,“绿绿的”三个,“一大片一大片”四个。朱自清的水平无非也就是这样啊,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下归纳:

(投影)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东西介绍正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

师: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

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简单吧?

生:简单。

师:记下来了没有?

生:记下了!

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规律,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

下面第三次描写实践,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追求更好。

师:现在还有谁要告诉我他还不会描写,请举手。

没有了?没有了。

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我们还要再检验一下。这一次,要给你们难一点的了。

师:(投影:风车的画面)

现在我们就以这幅画(风车)为描写对象,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些办法用上去。我不要求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不过呆会儿我会把几位同学写的收上来,请他们念给我们听,请大家来评论。时间可以是三到四分钟。开始吧。

(生写作,教师巡视课堂)

怎么样?请写好的同学念一下。还有的同学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

好的,没关系。还有一两个句子没想好的可以在念的时候再补充。

那么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贡献给大家呢?谁先来?

有几位举手的同学都已经回答过问题了,有没有其它人呢?其实我上课喜欢叫不举手的同学往返答问题。好了,靠近墙角的那位同学,你来试一下吧。读得响亮一点,大家要好好听。

生:清晨,在宁静漂亮的湖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出色吗?

生:出色。

师:请坐。他写到了时间,写到了一种感觉。

生: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的吹来,风车慢慢地挥动着他那巨大的手臂,似乎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师:请坐。你对风车的描写还有没有跟两位同学不一样的,来念给我们听。

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师:请坐。他用了两个比喻。大家记下来。还有没有比过他的?

生: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师:这是你刚写出来的吗?

生:是的师:不得了,你可以当作家了。

刚才大家留意了没有?很多同学不仅写到了风车还写了白云、黄昏,实际上大家已经不仅仅把目光投向了风车,还投向了是什么?

生:环境。

师:环境,整个的一个场面。那么要写一个复杂的画面时我们要留意些什么呢?(投影:描写复杂的场景)我们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你想想应该留意些什么?

生:重点。

师;好,我们要留意重点。(板书:重点)重点的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多一点的,要详写。

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留意层次,另外我觉得最好还要发挥我们每个人的独特的想象,要写出个性来。

描写是很简单的,你看,我们人人都会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描写又是很复杂的,有许多变化,需要长期练习。

好了,我这里还有一幅图片,(换投影画面)这是什么场景啊?

生:草原。

师:重点是什么?

生:羊群。

师:对,羊是草原的当然主角。还有什么?

生:山,云,天空。

师:有爱好的同学回去可以把这副图景描写一下,也描写你家乡的一处景场。今天我们重点练习的是具体而形象的描写。更多的练习要回到家里去做。下课!

这是我在某地借班执教的一节描写练习课。这节课围绕描写能力,一共设计了四个练习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以期把握描写的大体要求。钱梦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当然,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一个中心又有变化和推进。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和练习,依靠与两个条件,一是确定出哪些知识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的练习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 点,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练习步骤。用这样的一套练习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的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前一个条件上,几代语文教育前辈为我们的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沔尊先生编撰的《国文百八课》,就把作文能力分成108个练习点,陈望道先生的《作文法讲义》则把作文52个练习点,后来,作文教学研究和探索者还有许多不同分法,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对作文练习的主体内容的确定,如观察,描写,抒情、论证基本一致,他们都是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向教师和学生介绍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在这些点上的写作要求。由于缺乏相对固定的练习程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好因人而异,而大多数语文教材的作文部分索性只列作文题目,不附空无用处的作文知识。

本教学实践就是试图在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练习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把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从执教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定点练习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我采用这个设计,多在不同省份、面对不同程度的班级,差不多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普遍由不会描写到会初步描写,全班由个别同学会描写到普遍会描写,学生由原来朦胧地模拟描写到知其所以然地自觉描写。从实录中可以看出,稍加练习后,学生描写的场景、语句即能相当出色。

当然,描写既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生需要锻炼提高的表达素质。描写因了描写对象不同,使用的文体不同,写作意图不同,作家的美学追求不同,评价描写优劣的标准会不一样,对描写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有的以平实为美,有的以绮丽为佳等,但是,描写的许多基本要求还是有相当多的共性,如正确、清楚、具体、生动等,本节描写练习即是扣住描写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反复练习,使学生了解描写的基本要求,达成基本能力;另外,一个描写,所涉及范围极广泛,如选择描写对象,描写的详略,描写与主题一致,转换视角,侧面描写,借景生情和情景交融等等。在一节作文课里,在这些公共知识点上不可能全部得到有效练习,再说,中学生也不一定要全部涉及这些内容。因此,这节练习课仅仅是在作文这面大墙上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学生窥见描写奥妙之一斑。假如加以时日,假如在作文的许多点上都能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过程,都能进行这样有迹可循的练习,我相信对于学生作文的提高当有相当明显的指导效果。

对作文过程化练习的批评可能来自这样的理由:这种设计的原理是抽象出可能影响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然后围绕这些要素——知识点进行分项练习,这难免有要素主义或科学主义的嫌疑。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作文过程也是综合性活动,把整体性的活动拆分成零件,把精神创造活动当作机器制造活动。这种判定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分科制课程体系全部都是建立在各学科要素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学习内容都是对本学科要素、学科知识的枚举,其区别知识在于你选择哪些知识而已。而且,作文课堂练习并不是作文的全部,学生还有其他语文学习方式,还有更多的课外阅读,社会生活空间,分项过程练习只不过是学生建构作文整体能力的材料。

揭开描写的奥秘 绘出生活的真美

梁庆娟(学员)发布时间: 2010-07-14 08:56:42

揭开描写的奥秘 绘出生活的真美

——评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教学课《描写》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是最具挑战性而又最头痛的事情。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基本都是沿用“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靠学生一次一次的习作摸索,自己“悟道”。而在郑桂华老师执教的《描写》这堂作文教学课中,我们不难看出郑桂华老师强调对作文写作过程的指导,包括“一次完整的习作过程的指导”和“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的指导”,她从“观察”入手,引导学生“静物素描”,学习和具体运用“描写”的有效方法,做到言之有物。郑老师把课堂变成一个活动的观察场景,始终让学生处在一个活动的、开放的、也是具体的情景中,来逐步感受描写的三个层次——清楚、具体、生动,在实践中揭开了描写的奥妙,并发现了描写的妙处和乐趣,从而描绘出生活的真实与美丽。从中我获益匪浅。

一、联系切身生活,点燃写作热情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生活,想学生所想,爱学生所爱。联系学生的生活抛文题,唤醒学生的个人记忆、激活学生的个人经验、丰富学生的自我心灵、调动学生的语词积累,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描写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初中作文训练和作文评价的重点内容。郑老师的这堂作文教学课是面向初一学生上的,按照初一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他们对写作,特别是描写都存畏惧心理,正如郑老师刚上课时对学生说“会描写的人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然而郑老师先知先觉,提问之前就引导学生谈了对老师的印象,并肯定其“观察还是很仔细很准确的”,因此,在学生回答“不会”之后,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描写过老师吗?这说明你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的”。接着郑老师展示了一幅生活常景“鸭子游水图”,让学生根据画面联想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学生由画面的“静”想到现在生活中画面情景的“动”:“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它们你追我赶地嬉戏。”写作来源于现实,现实的生活环境是学生创作的源泉。郑老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切身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走进社会生活的画面,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开启学生的联想之门,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采撷材料,为文章添砖加瓦,奠定了一篇精彩文章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看生活,悟生活,写生活,从生活中抽取场景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使学生在写作时达到“呼之欲出,出之可用”的境地。

二、立足基本技能,明示过程方法

郑老师的这堂课写作指导课立足于“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用这样的一套训练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的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作文教学需要一个完整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每个阶段训练什么内容、侧重提高什么能力,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郑桂华老师的这节课围绕描写能力,一共设计了四个训练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以期掌握写作的大体要求:第一是,试写,描写两个浮在蓝色水面上的鸭子。初步得出写作的规律。第二是,师生一起评析,并借助课文的例子领悟写法,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第三是第三次描写实践,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第四是总结归纳方法规律,描写的要点:(1)有什么——叙述——清楚;(2)怎么样——描摹——具体;(3)像什么——比喻——生动。这节课教给学生的是描写的知识,是能切切实实的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公共知识”。郑老师开始上课的时候并没有说描写有哪些注意事项,而是呈现一幅画,让学生进行描写,画面里有两个鸭子,背景是蔚蓝色的海水。现场动笔,现场点评,然后共同总结出规律性的规律,再指导实践,具体,操作性强,可以说这样的训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郑老师掌握了教学知识的有效指导方式——强调过程、策略、方法的明示,在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的指导中,郑桂华老师能根据作文教学的总目标设计出一个明确系统的训练序列,避免纯粹的写作知识介绍。在这堂写作教学课上她针对“描写”这个训练点,找到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设计一排排台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的训练,使学生对描写的认识,一步一步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精彩到精彩,正如郑老师说 “要引导学生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要努力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一句话、一个场景的描写总结出一类描写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背后的道理,举一反三,才能起到过程化训练的真正目的。”郑老师强调过程方法的明示不仅体现在整体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提问艺术上,众所周知,课堂上,少不了老师提问学生的环节,但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极少可以看见老师们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有效的到位的点评(如“这个问题这样回答为什么不对”),情况往往是学生的回答不符合参考答案,老师就叫学生坐下,接着另请一位学生来回答,所以,类似的课堂问答,学生始终诚惶诚恐。郑桂华老师的课堂,她每一次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与点评都是那么到位。例如:

生:我觉得他(指黑板上)说“追来追去”不对,因为,画里的水没有波动。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相当有道理,他其实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描写怎么样、像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要尊重什么?

生:事实。

师:首先要注意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测,它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还原出来。当然,虚构是另外一回事。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改改看?

„„

师: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简单吧?

生:简单。

这样的师生问答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学习,是过程、方法的明示。老师首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学生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在收获,在分享,在成长。郑老师以有效的指导方式,撩开了描写的面纱,让学生由不会描写到会初步描写,让学生由原来朦胧地模仿描写到知其所以然地自觉描写,让学生真正懂得了描写的奥秒。

三、生成教学过程,开启心灵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解放学生的心灵。虽然郑老师试图在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实际上她的课堂教学具体内容基本不是预设的,而是现场生成的,是灵动的,这节课的主要载体是一幅图片,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对图片的描述逐渐生成,课堂上大时间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顺势而下。但郑老师应对自如,总是能够引导学生们从自己稚嫩的笔触之中,发现哪些地方写的好,哪些地方写的不好,揭示出描写的三步曲:有什么——描写的对象;怎么样——多角度具体描写;像什么——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描写的对象生动起来。郑桂华老师的课堂是一条河流,一条泛着波浪的河流,流淌得舒坦,她时时把握着课堂的流向,她冷静地观察着水流的湍急与徐缓。学生随着老师下水,一起泛舟,一起划向彼岸,过程流畅而美好。

这堂《描写》课就好比郑老师让学生坐上了一艘艘命名为“描写”的行舟,告诉他们穿越课堂这条河流,去浇灌那片属于自己的美丽桃林,谁的桃林花开最多,谁就是胜利者。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不久,他们陆陆续续地回来了,报告自己桃林花开的数目,在基本没有一片桃林是桃花朵朵开的情形下,于是,郑老师在每个学生的耳边说一句什么悄悄话,给他们一个法宝,于是学生们又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不久,他们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尝到甜头的学生高兴地汇报着法宝真管用,那些还没有看见桃花全部盛开的学生,就亟待向老师讨下一个法宝,拿到后兴冲冲又出发了。一趟一趟的行动过后,你就看见郑桂华老师的课堂,学生都是成功者,没有两手空空的失败着。这堂课,郑桂华老师掏给学生唤醒花开(描写)的法宝与奥秘是:真实、准确、具体生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引导学生联想自我生活,从学生自己生变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学会观察生活,采撷生活的浪花,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说真话,写真人,抒真情。

学生就是拿着手中的笔,在郑老师的引领之下,开启心灵之门,走进生活,欣喜地观察生活,采撷生活的浪花,感悟生活的真谛,描绘生活的真、善、美。

上一篇:社区文明商户评选方案下一篇:新型防水材料及工程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