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警示教育学习

2024-09-17

警察警示教育学习(通用8篇)

警察警示教育学习 篇1

司法警察警示教育活动学习心得

为切实提高司法警察的执法能力,改进司法警察执法作风,全面增强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审判执行工作顺利开展和人民法院安全稳定,我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0月9日召开的全国法院司法警察警示教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法院“人民法官为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全院集中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司法警察警示教育活动。

在动员教育阶段,我常想,司法警察工作又不是法院的主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配角,手中无权,口袋里无钱,在司法警察队伍里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有什么意义,这不在作秀吗?然而,仔细想想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的三起典型案例,这三起案例又的的确确是发生在司法警察队伍中的真人真事,事态严重,影响极坏。再联系我院实际情况,开展这项活动是极为必要。我们都知道,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工作是为审判工作服务,为审判工作提供有效保障的。这支队伍应该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人民法院对这队伍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一直把司法警察工作当配角,平时看不起,要时打急火。在进人方面,人员来源复杂,有司机,有复员军人,有书记员,素质参差不齐,接受教育程度不一。司法警察建队一来还从来没有单独进行过整顿教育。司法警察手中虽然一无权、二无钱,但也和法官一样长期处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第一线,常年接触社会的阴暗面。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加之社会不正之风和某些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信念一旦动摇,思想稍有杂念,就会偏离法制的轨道。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的三起典型案例,就是血的代价,惨痛的教训。

三起典型案例的问题出在:一是政策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理念不强。私放被告人,让被告人脱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二是组织观念淡薄、敬业精神不强、工作作风不端正。面对法官错误的指令,不假思索地予以执行,以致造成极坏的影响。三是廉洁自律意识差、自我防护能力不强。办案过程中收受贿赂,走上犯罪之路。

对照案例,看看我们的警队,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一些不良现象:

1、警令不畅通。在调配警力时,有的讲价钱、打折扣或找借口推辞。上次刑事庭在县政法委组织下进行量刑规范化开庭,有四名被告人,须向各庭室局调警力,不是说开庭、就是说出差、还有的说要办案。司法警察是一支准军事化部队,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工作作风如此拖拉散漫,到要处理紧急突发事件岂不要误事!

2、编队管理流于形式。根据有关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必须实行统一编队集中管理。除人民法庭可保留1名法警外,其他内设机构不得留用兼职司法警察,对不愿归队管理的司法警察,一律予以退警,不得享受司法警察的待遇。然而,我院的司法警察却分散在法院的各个部门,编队管理流于形式。

3、责任意识弱,安全意识差。部分司法警察在安全保卫、值庭、押解、安检时,缺乏履职尽责观念,安全意识淡薄,有的在值庭时打瞌睡、思想不集中,让被告人的亲属随意接触被告人,对被告人与亲属讲话不制止。安检时比较随意,对应该发现的安全隐患却未能发现。警车提押被告人时,让法官和其他社会上人搭乘,没有一点安全防范意识。

4、职业素质偏低,敬业精神不强。少数司法警察作风散漫,工作缺乏主人翁意识,行为举止表现警不像警、民不像民,甚至时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有的法警在看守被告人时把脚放到写字台上,口里嚼槟榔和抽烟,极不雅观。

5、着装随意,损害队伍形象。不具备司法警察身份的违规着警服,已授衔的不按规定着装和配戴警衔标志,警服便服混穿,警衔标志、警号私借他人使用,穿警服随意进入娱乐场所,等等,严重影响司法警察形象。我认为这些现象是平时慢慢养成的,应借此次警示教育之东风予以解决。其方法是:一是加强学习。学习是一名干部职工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无半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只有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二是坚定信念。一个人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只有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定自己的信念,特别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三是以案为鉴。看到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的这些反面案例,在自己思想深处受到了极大触动。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过程、原因及教训作了反思:这些法警平时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私欲膨胀,背弃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宗旨,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方向,道德观念失衡,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权,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平时又不加强学习,心中安全意识差,缺乏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敬业精神;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工作作风不端正。以至于发生了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学习对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中吸取教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四是科学安排,学教结合。通过这次警示教育活动,使自己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执法作风等方面得以全面提高。

警察警示教育学习 篇2

一、清末教育立法———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基础

迫于强大的社会进步的要求, 为了延续封建统治, 清王朝进行了教育改革。自此, 以“礼法结合”为主要特征、为封建专制服务的中国古代教育法制开始解体, 中国教育法制随之进入近代化的转折时期。

1902年, 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 虽正式颁布并未实施, 但对当时的新学校做了较全面的规定。在此基础上, 1904年, 张百熙与张之洞等人奏拟了《奏定学堂章程》。章程的颁行对推进教育改革、统一学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为止。该章程除规定学校系统及学校管理体制、教授法、学校设置等内容外, 还明确提出了“勿论何等学堂, 均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 练其艺能, 务期他日成才, 各适实用, 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 慎防流弊之意”的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教育宗旨, 其核心是封建的忠孝思想, 明显反映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方针。这个教育宗旨为清政府制定警察教育法规提供了依据和准则。[1]

1905年, 清朝撤销国子监, 设立学部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次年, 清廷撤销学务处和学校司等省级教育行政机关, 改设提学使司, 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地教育行政机关。1909年, 清政府将全国划为十二个视学区, 各区一到三省。至此, 清王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 为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了推行并规范“新教育”, 除上述章程外, 清政府还制颁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教育行政方面有:《学部官制》、《各省学务官制、办事权限章程》、《视学官章程》、《劝学所章程》、《中央教育会章程》、《各省教育会章程》、《强迫教育章程》等;学校制度方面有:《增订各学堂管理通则》、《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改良私塾章程》、《小学经费暂行规程》等;职业教育方面有:《各省巡警学堂章程》、《财政学堂章程》、《各省实业学堂整顿筹划大纲》等。[2]

清末制定的这些教育法规保留了旧教育的内容, 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是, 清末教育立法确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地位, 促进了近代学校的发展, 也为警察教育立法奠定了基础。

二、清末警察立法———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前提

清末建警立法虽然不过十余年的历史, 但其法规数量及种类相当可观。仅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 至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 , 清朝政府颁行的全国性警察法规不下百件。从法规的内容和性质上区分, 清末警察法规可分为两类。

(一) 组织类法规

组织类法规, 即有关警察机关之编制、隶属关系、人事安排、执掌划分方面的法规;具体而言, 包括警察机构的组织, 各机关之间的权限划分, 官吏的任用、选拔、考核、奖惩、抚恤, 设备、服装、警械的规格和等级, 经费的筹措、使用, 纪律、礼节, 勤务与会议方式等方面的法规。如《巡警部官制章程》、《民政部官制章程》、《内外城巡警厅官制》、《考取巡警章程》、《各等巡警学堂学生毕业暂行章程》、《巡长、巡警勤务章程》、《民政部奏定巡警道属官任用章程》、《巡警禁令》、《巡警道官制并分课办事细则》、《使用哨笛简章》、《巡官长警赏罚章程》、《考核巡警官吏章程》、《司法警察职务章程》、《巡警礼式》、《部厅会议规则》、《稽核解支款项章程》、《民政部及巡警厅权限章程》、《巡官长警饷制》, 以及各地警察官署制定的有关巡警招募、赏罚方面的章程, 等等。[3]

(二) 职权类法规

职权类法规, 即警察机关及警察人员执行职务时所依据的法规, 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治安行政管理法规, 即保持公安、防止一般危害的法规。如《违警律》、《违警律施行办法》、《调查户口章程》、《户口管理规则》、《报律》、《大清印刷物专律》、《结社集会律》、《报律》、《检阅报章规则》、《火场救护规则》、《管理镖局枪支规则》、《管理娼妓规则》、《大清国籍条例》、《调查户口章程》、《呈报营业规则》、《呈报建筑规则》、《管理人力车规则》、《管理夜市执行细则》等。

第二部分为特殊行业管理法规, 即附属于某个特殊行政部门, 为辅助“其达成特殊行业之目的”的法规。清末有关卫生行业的警察法则即属于此类。如《预防时疫清洁规则》、《改定清道章程》、《管理饮食物营业规则》、《管理浴堂营业规则》、《管理种症规则》、《政务处议奏禁烟章程》、《管理售卖膏土章程》、《管理戒烟丸散规则》等。

第三部分为司法警察法规, 即有关侦查罪犯、搜集证据、逮捕犯人, 辅助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力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检察厅调度司法警察章程》、《各处差役来京缉案章程》、《外城侦缉队章程》、《巡警总厅拘留所章程》、《民政部、法部协定移交接收预审厅后办事权限章程》等。

以上三部分法规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规定了警察权的组成及其职权行使方式。

在清末十余年的时间里, 这些法规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这些法规既体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法理精神, 又借鉴吸收了近代警察科学理念, 还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了中国既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清末警察立法对于规范清末警察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为了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前提条件。

三、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特点及评价

清末在兴办警政时极为重视警察教育, 并在创建警务学堂过程中把章程的拟订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警察院校在清末短短十年间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广泛举办, 是与警察教育法制建设密切相关的。

(一) 警察教育的规范化

清朝自创办警察之始, 即认识到警察培训与警察人才、警政事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政府开办警察学校的目的在于为警察机构输送具有警察知识的官吏, 并最终形成了高等巡警学堂、巡警教练所两级办学体系;此体系的建立是以警察教育法制建设为基础与保障的。

以京师为例。京师警务学堂设立第二年, 即光绪二十八年 (公元1902年) , 清朝政府就制颁了《京师警务学堂章程》, 包括总则、职制、教科、学期、课程, 入学、退学、考试、给予及贷与, 赏罚、附则等八章。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 , 清廷将京师警务学堂改造为京师高等巡警学堂, 即制颁了《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章程》。宣统二年 (公元1910年) , 京师高等巡警学堂改隶民政部, 更名为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 清廷立颁了《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章程》。这些章程内容涉及学校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办学宗旨、学制、学科设置、课程结构、招生制度、学员待遇、考试制度、实习制度等警察教育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 这些章程的出台, 体现出了当局对警察教育事项的重视, 规范了警察教育, 增强了警察教育的权威性。[4]

(二) 警察教育法的统一化

清末后期, 清廷加强了对各地警察教育立法的指导和监督, 警察教育立法趋向统一。

由于清末各省巡警学堂“所拟章程, 编制课程多未一律”, 学制短、程度低, 并缺乏对基层一线警员的培训, 光绪三十四年 (公元1908年) 10月, 清民政部借鉴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的举措及直隶开设巡警传习所的经验, 奏颁了《各省巡警学堂章程》, 对全国各省的警察教育体制、警务学堂的招生条件、招生数额、学堂的职员构成、课程的设置及学制、考试制度、分配方式都做出了统一的规定, 对全国的警察教育体制进行了统一的规划。[5]

章程颁布后, 各省高等巡警学堂纷纷设立, 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前, 几乎所有省份都设立了高等巡警学堂。这些学堂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警察专门人才。这批人才不仅成为清末警察队伍的基干, 而且直接在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警察建设中, 发挥着奠基性的作用。

(三) 警察教育立法的层次性

在加强对地方警察教育立法指导的同时, 清廷注意到了各地方的实际情况, 允许各地根据中央立法的基本精神, 制定本地方的警察教育法规, 表现出层次性特点。

中央制定并通行全国的警察法规, 既有专门为全国警察教育最高学府制定的法规, 如《京师警务学堂章程》、《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章程》、《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章程》等, 又有为规范地方或部门警察教育出台的法规, 如《各省巡警学堂章程》、《京师现设各等巡警学堂毕业生升转暂行章程》、《各等巡警学堂学生毕业暂行章程》等。[6]

地方制定并在本区域内有效的法规, 如《北洋巡警学堂推广重订章程》、《北洋巡警学堂附本省申送附学章程》、《江南高等巡警学堂章程》等。《北洋巡警学堂附本省申送附学章程》规定, 本省郡县有愿申送学员、学生来学者, 只要遵照学堂规定的考选办法, 就可在第一学期开学之时选送。鉴于各省多有请求派生来学的情况, 该章程还规定, 外省可以咨送学员和学生来学, 送学人数、挑选方式由各省据情自定。由此可见, 这些地方性警察教育法规绝大部分系地方当局为贯彻或变通执行中央警察教育法规出台的有关规章。

清末警察教育中体现的分层次办学、按类别培养、与实务结合、中央统一管理的思想, 为民国时期的警察教育及其立法提供了范例而被沿袭与发展。

(四) 警察教育立法的局限性

尽管中国建立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为大势所趋, 但清末建警及警察教育立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方面, 清廷建警是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目的是维护与延续封建专制统治, 警察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封建的忠孝思想, 从而悖反了近代警察法保护民众利益的基本宗旨。清廷政府官员少有机会研究近代警察教育理论, 对西方警察及其教育制度知之甚少, 国人对近代警察制度的认识知之更少。在这种背景下, 清末警察教育立法必然带有两重性:既有向近代警察教育制度靠拢的进步倾向, 又始终未能摆脱封建教育传统和落后的束缚, 造成“因陋就简, 有名无实”“形体虽具, 精神尚虚”的结局。[7]

另一方面, 清末警察教育立法主要借鉴了外国的立法经验。当时有人建议:“博采东籍, 广延通才, 参合考订。”因此绝大多数警察教育法规的制定参照了各国, 特别是日本的警察教育法规, 造成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有理想化的成分。

清末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保留了封建教育的内容, 既有不切合中国实际之处, 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这正是清末封建统治者意志的反映。

总而言之, 清末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尽管不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且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但是, 清末警察教育法基本上反映了警察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规律, 确定了近代警察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地位, 促进了近代警察院校的发展, 从制度上保证了近代中国警察教育稳步推进, 从而为民国时期警察教育立法及中国近代警察教育法的确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卫民.中国势察教育立法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

[2]刘兆伟等.中国教育法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3]韩延龙, 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孟庆超.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5]孟庆超, 宫淑艳.近代中国警察教育之探索[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 (5) .

[6]万川.中国警政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警察警示教育学习 篇3

[关键词]警察职业教育 警察职业化 疏离

[作者简介]马群弟(1958- ),男,陕西户县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学和美学教育。(陕西 西安 710043)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74-02

在世界范围内,警察职业化是国家警察发展和演化的基本特征,也是警察这一国家机器回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和实然状态。警察职业化意味着国家警察已成为现代乃至当代社会中的一种专门职业,这种专门职业的基本内涵就是警察职权的合法性与警察职能的专业化。职业警察也应该像职业军人一样训练有素,像职业军人一样具有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特色、职业文化。

警察职业学院肩负着通过警察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职业警察的重任。在招生录取阶段,学院应该从严把关,宁缺毋滥,真正把体格健壮、品学兼优、敏锐干练的优秀考生选拔进来;在培养训练的过程中,学院应该依据警察职业化的培养训练标准体系具体实施,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战、实训教学的力度和强度,始终坚持把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把最实用最鲜活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严把教学质量关;警察机构作为用人单位也应该按照“凡进必考、择优录取”的原则制定进人的标准体系,严格实施、逐层筛选、反复选拔,逐步把那些品学兼优、精明干练的优秀毕业生充实进警察序列里来。若能如此,一方面可使警察职业学院良性运行;另一方面,可使国家的警察队伍得到良性补充。优秀职业警察充实进来以后,国家警察的整体素质会得到不断改良和逐步提高,在此前提下,办案质量和执法公正也才有保障,国家警察的形象和声誉才会获得社会的良性评价。

然而,当前警察职业学院处境尴尬,警察职业教育现状堪忧。警察职业教育与警察职业化的“疏离”现象还普遍存在。

一、警察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还不够清晰

警察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还不够清晰,主要体现在有关各方对警察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警察职业化建设问题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思考,因而也没有完全找到一种较为科学的适合职业化建设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教育之外的因素,更有内部探索不够的因素。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对警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对推进警察职业化建设大有裨益。

成熟的教育应该是标准化的,即对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结果等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公认的范式。警察教育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各地在警察教育发展方向上拥有较强的自主权,因而出现了警察教育改革表面上不断推陈出新,实际上却方向模糊、随意性强的特点。例如,在专业设置上,有的地方以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为准来设置专业,而有的自主设置专业;有的按学科建设要求设置专业,而有的以警种为标准设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如此。为此,要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出一套警察教育的标准化范式,特别是设定统一而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

二、警察职业与警察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错位

在我国,长期以来,什么人可以从事警察职业并无明确的规定。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对担任人民警察的条件规定了六项可行性规定和十二项禁止性规定,其中并未提及必须要“警察院校学习合格者”。这种制度设计和运行的直接后果,是地方警察院校的毕业生进入警察序列者寥寥无几,有幸进入者,有的是靠裙带关系,有的是倚仗经济优势,都不是凭品学兼优而进入的,甚至有些人在校期间表现不佳,品学堪忧。这些人进入警队,恐怕不仅是近亲繁殖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把新的“污染源”带进来。而绝大多数毕业生则只能应聘合同警、保安,或去做其他工作,甚至无业可就。对警察院校大部分毕业生而言,在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之后,得到这样的结果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警察院校“科班出身”的毕业生无缘进入警察序列,社会上其他人员却凭借各自的“神通”,堂而皇之地穿上警服成为警察,“需要的进不来,进来的不能用”,这也是警察院校的尴尬。长此以往,警察的非专业化倾向会愈加突出,警察技能也会严重退化,既会延缓国家警察的职业化进程,也会从源头上削弱警察教育的地位,影响警察教育的后续发展。因此,建议在制度设计上做出调整,严格警察职业的准入门槛,使警察教育与警察职业协调发展。

三、警察院校处境尴尬,警察教育进退失据

在警察院校办学过程中,没有政策倾斜、录取批次靠后、长期经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警察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只有扩大招生规模,这样,生源质量自然就难以保障。面对“麻袋绣花,底子太差”的学生,再高明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颇感头痛。究其原因,既有制度设计的弊端,也有现实因素的困扰。如果把警察教育提升到关乎警察职业化的进程和国家长治久安大计的高度来认识的话,警察教育就会受到很大的重视。因此,要对制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同时要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国家不能把地方警察院校作为一般的事业单位或一般的职业学校来对待,而应该参照军队院校的办学标准和要求,认真研究、科学论证,重新给警察院校以合适的身份,给警察教育以合理定位。此外,还要将警察院校的录取批次提前,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警察职业的就业预备和准入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提升警察教育的待遇与地位,让警察院校彻底从捉襟见肘的办学困境中和毕业生难以入警的尴尬处境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发挥其推进我国警察职业化进程的职能。

四、警察教育受各种因素制约,与警察职业化要求之间有较大差距

长期以来,警察在我国被称为国家机器和专政工具,强调的是它的暴力作用,警察职能在凸显专政性、工具性倾向的同时,相对减弱了它社会性的一面,警察教育也因此被深深地打上了“工具”的烙印,其独立性、基础性、先导性、科学性作用被异化,发达程度受到影响。同时,警察教育在经费、智力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加上不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的情形仍大量存在。因而,即使是在当前警察教育机构具备了相当大的数量的情况下,教育质量仍然不高。

警察教育中“经院式”教学盛行,应有的特色没有得到彰显,也影响了教育成果的职业适应性。我国的警察教育长期以来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将学生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内,既缺少科学知识又缺乏实践支撑,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辩证思维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严重不足,自然难以练就过硬的警务技能,造成学生学无所获,发展后劲不足。二是院校教育中充斥着空泛性、僵化性和过时性的经验总结与说教式、格式化教学模式,与警察职能所需要的特殊思维、技能、语言、知识、心理、体能、体格训练等不相适应,故而难以吸引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大多比较差。事实上,警察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在对抗状态下寻求平衡支点的随机性很强、风险性很高的社会工作。因此,课堂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上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对话、交流、沟通、尝试、表现和质疑的平台,并在此平台上,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通过符合职业要求的鲜活教材与实用教法,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三是警察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性思维、技能、学术素养提升速度不够快,缺乏名师,自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要积极进行改革创新,突出对警务实用技能的训练,改变教育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五、警察成人学历教育的形式主义影响了警察教育的质量

警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通过这几天的系统学习,温故了党章,细读了有关党规党纪,同时也观看了反腐警示片,心中有一种感觉,感觉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是手拿着权力的双刃剑,站在悬崖边上挥舞。如果心中没有对党章党规党纪的敬畏之心,很有可能被权力这把双刃剑所伤而摔下悬崖,重者一命呜呼,轻者遍体鳞伤而深陷党纪国法的深渊成为囚徒。

何谓“敬畏”?敬者指尊重,畏者谓害怕。没有对党章的尊重,必然会产生特权思想、骄横之气; 没有对党规党纪的害怕,必然会产生侥幸心理、邪恶之念。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肆无忌惮、欲所欲为、无法无天。造成在工作生活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喝就吃喝现象。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迟早会应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最后会把自己送进党纪国法的囚牢里。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就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身份,加强宗旨教育,提升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就是为了让自己懂得 “党章是规矩,党规党纪是底线”,应当死死牢记在脑子里,融合到自己的灵魂中,才会常怀敬畏之心,做到工作生活里不破规矩,不松底线。

当今社会特点是形势错综复杂,诱惑形形色色,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常怀敬畏之心,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裹着亲情、友情的糖衣炮弹击中。所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要做到二个字:常与长。经常学和长期学,除了温故知新外,最主要的是强化敬畏之心。

监狱警察违法违纪处分学习心得 篇5

处分规定》的心得体会

近日本人系统地学习了监察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联合颁布《监狱和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以后统称为《处分规定》),通过学习感到它是规范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执法和行政行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也是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纪律建设最全面、最具体和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通过学习是自己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纪律作风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处分的颁布实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处分规定》的颁布和实施是严明警察纪律的需要。监狱和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是党领导下的人民警察队伍,作为国家强制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严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人民警察法》。中央三部门根据监狱和劳动教养机关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颁布《规定》,更是从细处着眼、从实际出发,明确了我们监狱和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的特殊纪律要求,强调了监狱和劳动教养人民警察违法、违纪的严重后果,为监狱和劳动教养人民警察的纪律化作出了制度上的硬性要求,确保了监狱和劳动教养人民警察有规可依,强调了监狱和劳动教养人民警察违规必纠。此举必将打造出一支更具执行力、战斗力的监狱和劳动教养人民警察队伍。

二、《处分规定》的颁布和实施是保障警察和服刑人员权利的的需要。

《规定》在对监狱和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做出纪律要求的同时,也是在保障罪犯和劳教人员的合法人权。虽然罪犯和劳教人员因违法犯罪而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他们的合法人权仍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监狱和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在执行对罪犯和劳教人员的法定职责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必须保障罪犯和劳教人员的合法人权不受侵害,尊重罪犯和劳教人员的人格尊严。在监狱和劳动教养人民警察的监管过程中,保障人权尊重人格下的帮服工作,必将更有利于罪犯和劳教人员的改过自新,必将更有利于监所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

三、《处分规定》的颁布是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监狱劳教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是服务建设大局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监狱劳教工作这一重点。此次颁布的《处分规定》,顺应新形势对监狱劳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于进一步提升监狱劳教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处分规定》颁布是加强监狱劳教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监狱劳教(戒毒)系统大力加强民警执法能力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监狱劳教机关人民警察队伍中也还存在一些执法不公、执法不廉、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此次颁布的《处分规定》,对监狱劳教机关人民警察的侵犯罪犯劳教人员合法权益、滥用职权等八种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分种类和幅度。学习贯彻《处分规定》,既有利于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防患于未然,又可以为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提供清晰明确的规范和指引,进一步健全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队伍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五、《处分规定》的颁布是提升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有效载体。

《处分规定》第六条对派驻司法行政机关监察机构查处所属系统人民警察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了授权。这是加强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改进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对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职责、新任务和新要求。

六、通过对《处分规定》的学习是我对纪律的要求和工作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有自己的纪律。如果违反了纪律同样会受到处罚,在纪律与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违反了纪律、法律,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受相关处罚。为此,我应当认真、仔细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道哪些是允许的,那些是违反纪律的,哪些是违反法律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行为界限,才能做到不踩线,不越界。用纪律的条款约束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其次,我们应当正确的认识到,我们是罪犯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服务者。罪犯也有人格尊严,他们正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是他们也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再次,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人民警察最大任务是将服刑人员管理好,坚决杜绝脱逃事件的发生。这项工作需要罪犯在服刑期间,向其讲解脱逃的后果,从思想上杜绝服刑人员脱逃思想的产生。并鼓励服刑人员的举报行为,对举报人员按照规定给予奖励,使得服刑人员不敢脱逃。从自身来讲,要做好日常的巡视、管理工作,思想上绝对不能麻痹大意,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绝对不能产生半点疏忽。作息时间要严格执行,劳动工具要严格按照规定发放与回收,对于可能产生安全威胁的用具艰巨没收。从硬件上杜绝脱逃事件的发生。

七、通过学习要树立“从严治警就是最大的从优待警、严格执行《处分规定》就是对警察最大爱护”的理念。本人将牢固树立“从严治警就是最大的从优待警、严格执行《处分规定》就是对警察最大爱护”的理念,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司法部“六条禁令”和《处分规定》认真开展 “五找五问”。即:找思想差距,问一问有没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找作风差距,问一问有没有扎实牢固的宗旨意识;找执法差距,问一问有没有全面正确的法治理念;找能力差距,问一问有没有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找动力差距,问一问有没有创先争优的工作激情。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民警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加深对贯彻执行《处分规定》的理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尽快适应《处分规定》的要求,提高执法的自觉性,杜绝违纪问题发生。

无锡警察精神之我看学习 篇6

----无锡警察精神之我看

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理想与追求,一个人生活就如行尸走肉,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是靠精神支撑的,新时期的人民警察就要有焕然的风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公安队伍生存的基点和灵魂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客观评价体系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积极向上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评价体系的物质化让很多人迷茫,也让固守在心中的信念有了动摇,也自然滋生了许多对自己追求的疑问,也让许多民警在怅然若失中迷失了自我。如何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铸造无锡警察精神,在当前开展大讨论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也必将净化民警的心灵,鼓起理想的风帆,向着目标前行。

“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是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的“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十二字更是回答了人民警察听谁指挥、为谁服务、如何履责的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人民警察的使命与责任,如何做到忠诚可靠就要每个民警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讲到:公平正义是比太阳还要光辉。公安机关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如何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首先要端正服务立场,其次要提高服务技能,从而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公安工作很多的情况下是

默默无闻的奉献,粥少僧多的情况下使民警缺少个人价值的体现,缺乏职业荣誉感,要坚守自己的从警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乐于奉献,人生在奉献中升华。

作为无锡公安队伍的一份子,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无锡,打造无锡警察铁军品牌,我认为无锡警察应该具备下列精神:

敬职。敬职是对职业的敬重,对工作的热爱与忠诚。干一行要爱一行才能钻一行,才能真正的全身心投入其中。作为警察我们必须热爱我们的工作,才能兢兢业业干好我们的工作。

坚忍。从事公安工作或许你只能平淡无奇,你就要有面对的坦然和走过的释然,同时你还得有坚持和隐忍。

顽强。公安工作可能不是时常面对死亡,但我们时刻面对危险,面对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和日益严峻的治安态势,我们必须顽强。

奉献。相对于工作,警力的缺口一直是困扰我们的直观问题,我们要做好工作必须甘于奉献、乐于奉献,人生在奉献中升华。

如何通过无锡精神大讨论铸造无锡铁军,本人且谈了一下粗疏的见解,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相信凝练的无锡警察精神将是我前行的火把,照亮我的远方。

惠山巡防大队

略述清末直隶警察教育的开展 篇7

清末庚子之变后, 清政府为应对当时的局势实行新政, 新政中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警政的开展, 当时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认为“是非举办巡警无以靖地面而清盗源”[1]6233。为了改善当时的治安状况, 袁世凯在保定成立保定警务局, 在警政开展过程中, 为弥补警才的缺乏, 更好地开展警政工作, 袁世凯上书提出“拟更添设警务学堂一所, 责令巡兵分班学习, 并令警务各官弁升入学堂讲习, 务令心知其意”[1]104, 明确提出兴办警务学堂, 开展警察教育, 并将其看作“全省警务基础”[1]615。

1902年7月, 受袁世凯委托赵秉钧负责在保定成立保定警务学堂, 同年袁世凯率巡警接收天津后, 又在天津设立了警务学堂, 鉴于当时国人举办警务多仿效日本模式, 遂聘请日本人为教习, 来培训警官和警员。保定、天津两地的警务学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创办警察之急需”[2], 这就使得两地的警务学堂多少有点速成班的性质, 主要表现便是当时两地警务学堂学制短、程度低、学习课程少、招生条件宽松、主要内容是培训警员,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北京警务学堂也存在, 正像当时北京警务学堂章程所言, “俟北京警察办有规模, 及警务人员充实之后, 再设高等学科, 展长期限”[3]。两学堂课程也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类, 初等科约需3个月毕业, 中等、高等科约需2个月毕业, 虽然学制短、程度低, 但为当时直隶尤其是保定、天津培育了最初的警察人才, 适应了当时警政初期对警才的需要, 促进了两地警政的开展, 应该说保定警务学堂、天津警务学堂在直隶早期警察教育中的初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此外保定、天津两警务学堂在教育体制上还值得一提的是两学堂不只是单纯培训警员, 同时还培训警官, 将警员、警官分开单独上课, 这种做法确定了警务学堂的教育对象, 对警察教育提出了培育警官的更高要求, 对近代警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此做法为以后各省开办警务学堂所效仿。

二、北洋巡警学堂

伴随着直隶警政的全面开展, 需要大批的警察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警察人才, 保定、天津两地速成班性质的警务学堂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需求。为此, 1903年袁世凯将保定警务学堂搬到天津, 两警务学堂合并改称北洋巡警学堂, 聘请日本人三浦喜传担任总教习, 主要任务是造就通省巡警官弁, 培养高级的警察人才。新成立的北洋巡警学堂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和警政开展的需要, 采取多方措施, 迅速提高其办学水平, 扩大招生规模, 截至1911年6月共招收了7班学员, 约1300多人, 成为仅次于京师的全国第二大警察教育基地[4]。

首先北洋巡警学堂改变了其招生方式, 提高生源质量。一改过去兵学生从在职警员选拔, 官学生“不论文武, 不论班次, 凡有年力官僚, 文理通顺之员, 愿入学者到局报名, 查看合格后”[1]616, 即可入学的模式, 采取招考为主, 附学为辅的招生方式。招考主要是面向天津地区, 仍然是分官学生、兵学生两种, 官学生即学员“每届招考学员, 先期牌示周知, 统限候补, 候选实官, 愿入学者到堂报名, 由总办考检合格, 试以公牍审判”, 方可录取, 但仍要“试习两星期, 如果身体耐劳、资质可选”, 即通过试习后才能“留堂肄业”[5]。兵学生即学生“每届招考学生, 先期知照天津巡警总局转饬各区, 责令取具切实保结, 报明三代住址箕斗, 选送来堂, 复由总办提调考验合格, 试以粗浅文字, 能明顺者, 始准入学肄业”[5]。由于招考生源主要来自于天津地区, 却无法满足直隶省非天津地区生源和省外生源迫切需要到津求学的愿望, 鉴于此北洋巡警学堂允许本省申送、外省资送这两种附学方式来津求学。当然对附学而来的学生, 其所花费用由申送、资送单位承担。

除此之外, 北洋巡警学堂在招生中还采取了公费、自费相结合的方式, 学堂每届招官学生200名, 兵学生160名, 其中官学生公费、自费各100名, 兵学生全是公费, 没有自费, 公费生的衣物及生活学习用品由学堂免费提供, 并且每月还能领到银钱若干, 而自费生的衣物也由学堂负担, 但其生活学习用具由自己负担, 每月还要上交一定的伙食费。

其次北洋巡警学堂在教育上重定学制, 分层次教学, 修订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育质量。学堂将原先几个月的学制延长到官学生两年、兵学生一年, 其中前者每半年为一学期, 后者每三个月为一学期, 这样不论是官学生还是兵学生学制时间都是四个学期, 便于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等三科, 三等即初等课程、中等课程、高等课程, 初等课程在第一学期讲授, 中等课程在第二学期讲授, 高等课程在第三、四学期讲授;三科即补习科、必修科、随意科, 补习科主要是讲授一些基础知识, 主要有修身、伦理、生理、历史、地理、国文等课程, 必修科是其主干课专业课, 主要讲授法政类、警察类及操法的知识, 具体的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监狱学、警察学、国际警察法、条约等课程, 随意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选修课, 主要是讲一些扩展知识面的知识, 例如日语、理化、测绘等课程。教学改革效果非常好, 提高了学生素质, 使北洋巡警学堂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其他巡警学堂, 其学生“颇明警学”, 往往被“授以要职”[6], 得到社会的认可。

再者提高待遇, 稳定师资。清末警察教育效仿日本, 最初教员多是聘日本人, 正如袁世凯所说, “兼通中西学问之人不多见, 而已译各科西书泛杂鲜要, 学者任便涉猎, 即难望其能自得师, 且各种西学有非身亲其境, 不能考察得失者, 必须延聘洋人为之师长, 以作先路之尊”[7]223, 当时的日本教员月薪是中国教员的10—20倍, “振兴学校, 首重师资”[1]1484, 必须提高整体师资的待遇, 为此袁世凯曾上奏“学道清苦异常, 应请从优给俸。原在四千两以上者, 改为八千两, 原在四千两以下者, 改为六千两, 俱按十成支放, 永不折扣”[1]1250。此举对稳定师资队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北洋巡警学堂的开办及发展成为清末直隶警察教育的里程碑, 经过招生、教学等改革, 它已经成为当时警务学堂水平最高的一所学校, 也使直隶成为能与北京并列的警察教育中心。它的很多做法为清末警察教育的首创, 为“中央及各省转向效法”[8], 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就被派到直隶各州县负责开办和推广巡警工作, 对直隶警政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同样对外省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成为楷模, 外省“多年资调北洋之警务学员, 而且往往各派专员来津参观以为效法之准”[9]。学堂在清末可以说是“为通国所注目, 著极大之声誉”[9]。

北洋巡警学堂之后, 为适应直隶全境推广警政需要, 加快警政开展的步伐, 即为了“造就官弁长警学生足敷一百二十州县之用”[5], 又在保定开办了保定巡警学堂, 或者称之为直隶警务学堂。

三、地方巡警教练所

地方巡警教练所可以作为府、州县基层警察教育、培训的机构, 它是在警察教育各环节中对北洋巡警学堂等高等警务学堂的有效补充, 主要侧重对地方警员的教育、培训。1905年8月直隶各州县开办警务的达到90余处, 各州县警政工作基本能开展起来, 相应的警员教育、培训工作也积极地开展起来。根据当地警政的需要, 确定名额, 从当地报名者之中挑选身体健壮、粗通文理的人员, 对其开展初等的警务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 主要是学习一些国文知识、本地地理、警察要旨、浅显的政法知识、本地相关律例知识、必备的操法。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充实到本地的警察队伍中。地方巡警教练所定位明确, 为地方警政的开展提供了大批的人才, 这一点在警政初期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基本就是清末直隶警察教育的概貌。清末直隶警察教育始终坚持两级办学模式, 即高等巡警学堂、巡警教练所, 而这一成功的做法也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 并被推广。警察教育历来是培养警才、加强警力、提高警政效能的重要环节, 清末直隶警察教育作为清末地方警察教育的代表, 培养了一大批警界专门人才, 且是清末警察教育的中心之一, 对推动中国警察教育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切成绩的取得, 与当时的全国形势分不开, 同时与袁世凯有着密切关系, 应该说袁世凯对清末直隶警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时的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权倾朝野, 他出于维护清政府统治和自己势力发展的需要, 敏感地意识到发展警政的益处, 并且意识到警察教育的重要性。他顺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 积极投身到直隶警察教育的实践中, 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警察教育的政策、见解, 开创了许多警察教育方面新的制度, 使直隶警察教育的发展成为当时的模板, 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摘要:清末警察教育是清政府筹办警政的重要内容, 警察教育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开展, 地方上袁世凯管辖的直隶开展得最好, 起到了很大的模范作用, 本文拟对此情况加以略述。

关键词:清末,警察教育,直隶,袁世凯

参考文献

[1]袁世凯.袁世凯奏议[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79.

[2]北京警务堂章程[M].一档巡警部档案.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4]《吉林警务官报》第5期[J].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5]北洋公牍类纂:卷七[M].

[6]清末江苏等省民政调查史料[J].历史档案, 1988 (4) .

[7]故宫文献特刊《袁世凯奏折专辑》 (一) [M].

[8]袁世凯.养寿园奏议辑要[M].项城袁氏宗祠藏刻本, 1937.

中美警察职业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篇8

[关键词]中美警察职业教育 养成教育 在职教育 升职教育 精神教育

[作者简介]张小涛(1972- ),男,河南汤阴人,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行政法与警察法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警察法。(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50-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态出现多元化,传统道德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发生蜕变,社会违法犯罪行为大量增加,治安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研究各种警察制度,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使其完成法定的职责,成为现实的需要。而警察教育制度是其根本所在。因此,研究如何进行警察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警察教育制度的效用,研究和借鉴已趋成熟的美国警察教育制度很有必要。

一、中美警察教育训练现状

(一)美国警察教育训练状况

美国警察教育训练可分为大学学院式教育和警察学校教育两大类。学院式教育起源于1916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后部分大学相继成立警政学系、刑事司法学系和犯罪学系等,供有意成为警察人士学习或在职警察进修,成为培养警察的一条途径,但并非成为警察的必经途径。美国公民无论有何等学历,如准备从事警察工作,必须进入警察学校受训,从基层警员做起。

较大的警察培训机构是由规模较大的警察机关设置的警察学校。警察学校以实施警察养成教育、在职警察训练、警察晋升训练、警察精神训练为主要任务。如联邦警察的联邦调查局、洛杉矶市警察局等设置的警察学校;而一些较小的警察机构或单独设置警察训练机构,或由几个中、小城市的警察机构合设警察学校,如芝加哥东北区数十个警察局合设警察学校①。

各警察学校教育周期大多为4~6个月,一般不低于405个小时,教育的内容力求具体实用,重视实务经验传授,多以具体案例或模拟现场详加解说,避免抽象理论的论述。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并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大多由优秀警察经师资训练后担任。

(二)中国警察教育训练状况

我国于2001年11月26日公布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以下简称《条令》),使我国的警察训练制度进入一个新的规范化时期,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分为初任训练、专业训练和晋升训练三部分。培训任务分别由公安高等院校、人民警察学校、人民警察训练学校或县级公安机关的训练基地来承担。人民警察的初任训练时间为2~3个月,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公安业务基础知识、指挥管理、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等;《条令》要求人民警察每三年参加一次专业训练,训练时间不能少于1个月,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公安实用法律、指挥管理、领导科学、岗位专门业务、专业技术技能、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等;晋升训练根据不同的职级,时间分别为10天、15天、40天或2个月不等。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指挥管理、公安工作研究、指挥决策、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等。上述三种训练主要由相应各级公安机关拟订教学大纲,具体的教学内容则一般由承担教学任务的培训单位来确定。

除上述警察训练制度外,我国也有学院式警察教育训练制度,并且一度占有主要地位,即各类警察院校的学历教育,主要是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但是随着我国警察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公安部对在职警察教育的重视,它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但其培训的学生仍是我国警察录用的重要来源,也为警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美两国警察教育训练比较

(一)养成教育

美国警察机关实施养成教育的时间往往较短,短则10周,长则6~7个月②。教学内容讲求实用有效,重视实务经验传授,强调操作。尤其是教师,无论专职或兼职,基本上由警察机关理论和实践俱优的警察担任;并在任教前,必须经师资培育训练,短则10天至三四个月,长则可达1年;均注重实习,并且有很高的淘汰率。

我国警察的养成教育分为两类,即警察院校的学历教育和初任训练。从前述看,时间上并不比美国警察的训练时间少,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除有意识方面的原因外,教育与实务脱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一点是我们的教师缺少实务经验,教学过程中理论过多,可操作性的内容贫乏,且由于岗位安逸稳定,知识更新和学习欲望不强,而警察机关中有经验的警察又往往没有能力胜任教学任务。

(二)在职训练

美国警察机构普遍重视在职训练。各州警察训练委员会往往明确规定警察在职训练的最低要求标准。训练时间长短不一,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训练内容强调加强在职或层级所需工作技能;其中,往往以观察法、问卷调查、主管人员会谈等方法确认警察的组织能力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至于警务技能和身体素质,除射击每年训练测验外,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另外基层巡逻警察调任其他专业单位时,也要求有一定时间的专长训练③。

我国警察机关在《条令》颁布实施后,也很重视在职训练(本部分内容中的在职训练主要是指《条令》中规定的专业训练),训练内容、时间的安排也很具体,但是成效并不十分显著。究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受训警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许多警察认为参加训练就是为了休整。第二,警察机关的部分领导对待训练的态度不积极,认为训练在诸如“命案必破”等背景下完全是浪费警力,要求训练民警进行所谓的“以案代训”,随时抽调培训警察,使在职训练成为一个摆设。第三,警察训练的教师主要来自警察院校,长期受普教模式的影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一定的难度,更有一部分教师长期脱离实践,知识陈旧,实践能力不足,因而不适应警察教育需要。第四,警察在职训练的硬件严重缺乏,包括训练用场地、器材、武器弹药都严重缺乏。

(三)晋升训练

美国警察机关中基层与中级警察人员的升职往往采用甄选的方式进行,而高级警官的升职多是保荐和政治任命④。通过甄选的人员,原则上应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升职训练才能晋升,通常是以先训后升为主、先升后训为辅的,训练时间一般在三个月以下。一般认为职务越低的,晋升训练的时间就应该越长。晋升训练的课程则是根据各班的特点选择训练的重点。

我国《条令》中对晋升训练规定的内容也是比较明确的,其中第26条规定,晋升训练是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晋升职务或者警衔前的训练,明确了我国的晋升训练是先训后升的。从晋升训练的时间上看,也有区别:副科级以下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或者一级警司以下警衔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升,职(等)级内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10天。跨职(等)级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40天;正科级、副处级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或者三级警督警衔、二级警督警衔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升,职(等)级内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15天。其中,晋升为县级公安机关正、副局长级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2个月;晋升为地级公安机关正、副局长级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40天。处级以上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或者一级警督以上警衔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40天。至于在各级各类晋升训练班中课程设计大致有以下几点共同的缺点:第一,讲授内容偏重理论,与实务脱节,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第二,概念性内容介绍太多,对问题的探讨过于肤浅,没有发动学员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三,在同一培训地点培训的不同级别的晋升班的培训内容雷同。有的培训学员反映,在首任局长培训班中学的内容,在警司晋升警督培训时就已经听过了。

(四)精神教育

美国在警察精神教育方面认为,有关个人品行、人生观、服务态度等属于警察的涵养方面,无法单纯依赖教育的灌输,而应该从改变组织气候、注重警察官员的以身作则并辅之以相应的制度和活动来完成。

我国的警察精神教育,主要是通过警察训练中的政治理论课来完成的。从《条令》的规定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的三种培训的教学内容中,均有政治理论课。这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带来的对警察进行精神教育的有益之处,但是也应该让这种教育变得更生动,涵盖的时间和范围更广泛一些。

除上述四个方面外,在美国的警察训练制度中,还有电化教育和勤前教育两个重要方面。而在我国的警察训练体系中,基本上看不到相应的内容,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三、对我国警察教育训练的改进建议

对比中美警察教育训练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经验。

(一)警察初任训练

警察初任训练,包括警察院校学员的教育训练。第一,应当大量增加实务课的内容,而且,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改变观念,使每一个警察都应该认识到,做一名警察训练的教员,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而且是警察中最优秀的人。另外,要在警察培训教员和在职警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通道,给他们以充分的角色转变的便利,以提高其实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环境的变化,有效消除乏味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改进学员的实习教育,应该使实习在培训中占有更多的时间;建立完善的实习指导制度;明确实习的内容,使其更具实用性;确立科学的实习考核制度等等。第三,确立淘汰机制,要适当提高淘汰率,以确保初任培训的作用。

(二)其他训练

对于其他训练,第一,应该从认识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意识,避免对专业训练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问题的解决,绝不是某个领导的问题,它应该是每一个警察的问题。一个公安机关,或者任何一个警察,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第二,建立专业训练紧密结合的考核体系,用强制性手段保障专业训练的有效性。第三,制定警察专业训练作业规范。第四,遴选师资。这个问题在上述初任训练中已经讲到。除上述内容外,还应该注意到,由于专业训练很多是在本单位的组织下进行的,所以,应由省级公安机关在一定时间内确立讲师团,由训练单位根据专业训练的需要遴选师资。第五,加强专业训练的装备,防止出现实际训练效果和动手能力太差的状况。

[注释]

①邱华君.各国警察制度概况[M].桃园: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1996:340.

②③Edward A. Thibault and Lawrence M. Lynch and R.Bruce McBride. Proactive Police Management,Prentice Hall,and Englewood Cliffs[M].New Jersey,1990:319,337.

上一篇:年度总结(质检局)下一篇:形容堕落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