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文化

2024-08-12

警察文化(共8篇)

警察文化 篇1

海尔企业文化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孙悟空”每天都来用餐,他总是彬彬有礼,并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向我们致谢。这天,他和往常一样,与妻子以及朋友来餐厅用餐,无意中,他的妻子说出今天是他四十五岁生日,服务员立即把这一信息反馈给了主管,并通知后灶为他煮了一碗长寿面。当服务员把这碗面端到“孙悟空”面前时,他惊讶地看着服务员,满脸的茫然。服务员看出了他的心思,忙解释道:“在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过生日要吃一碗长寿面,因为这面是长长的,祝您长寿;同时这面是热气腾腾的,祝您事业蒸蒸日上;里面的荷包蛋是圆圆的,祝您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最后祝您一生平安,生日快乐!”服务员一口气说了一堆祝福的话,这时他的翻译解释了中国这一传统面的含义,“孙悟空”这才明白了,他看着服务员,眼神中有惊、有喜,笑中含着泪,他操着不太流利的中国话深深地说了一句“谢谢”!作为主人,我们从他那满含热泪的双眼中,读到了一位在异乡的朋友在中国感到的温暖与关爱!

警察文化 篇2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 篇3

从观念文化或精神因素的角度看,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生活面貌的,以及影响当今、今后中国文化走向的,主要不是儒、道、法等家典籍中的雅文化,而是从古至今深植于广大民众头脑中的传统俗文化。不研究、了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了几千年的俗文化,只纠缠于经典文本中章句的解释和讨论,是够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最多只能算作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诸子及其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雅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显文化,以叙事、论事、论人、说理、讲道的形式明确地写在典籍、文本中。中国民间俗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潜文化,中国人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要素、基本价值理念、行为指导原则并没有以理论学说形式明示于典籍,而是以观念、意识、信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人们的行为。俗文化有些体现在文学艺术文本中,如小说、诗词、戏曲(剧本)等,有些体现在非文艺文本中,如史书、笔记、杂记等,还有些不出现在任何文本,只能从流传至今的习俗、习惯、口头话语和历史遗存的物质文化中看出来、听出来、体味出来。它主要通过言传身教、习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方式传播、承继。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并用大量史料充分证明了的游民文化、流民文化、流氓文化、帮会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类民间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而雅文化和诸子百家中就不包含这种文化。

中国传统大众文化或俗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文化。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生活环境严酷,自然灾害、社会灾难频仍,民间生活文化又往往简化收缩为其核心——生存文化。生活或生存文化不是诸子雅文化的那种统治文化(如法家、部分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纵横家学说等)、教化文化(儒家)或学理文化,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包括历代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心中,支配中国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价值、道理和准则。比如民间宗法文化中对祖先、家族的敬拜,强调血缘纽带和据此生出的上下尊卑、领导服从顺序的等级准则;民间婚俗文化中敬天地、血亲,崇尚生殖的价值取向;民间权谋文化、暴力文化中对权力和智谋的崇拜等。

中国主流雅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一般只对中国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中的士影响较大,对帝王亲贵和官员也有些影响,对农、工、商及五行八作其他人(还有流氓、娼妓、乞丐)等几乎没什么影响。(不被视为主流的阴阳家学说,倒是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而民间俗文化对社会各种人都有重大影响,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中国主流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影响,完全不能使雅文化包容、等同、替代俗文化。比如,可能有人认为,法家学说就可以等同民间权谋文化,法术势嘛。其实完全不然。法家主要提供的是统治者驭民和控制臣子的办法、制度和理论,而俗文化中的权谋文化主要指在中国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如何生存、生活、发展,除包括法家的一些精神要旨外,还包括如何谋取权力、应对权力、化解权力、摆脱权力等,即一般人如何在权力人际中保存和发展自己。这些是法家不会提供的。因为法家的角度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中国传统主流雅文化,如儒、道、法等诸子诸家及其历史上的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其立足点大都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实际上,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影响更大,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雅文化的理解、解释和传播。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潜规则盛行。如果没有大众潜文化的支撑,没有人们心照不宣的认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决定中国社会面貌、决定大小历史事件进程和结局的,主要不是很多人误认为的雅文化,而是被相当多的人忽视了的俗文化。

与西方文化对照,中国传统主流典籍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与民众俗文化的疏离,二者之间在很多价值理念上无法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除雅文化、俗文化外,还有一个二者共同建诸其上的源文化或根文化。中国根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中单独的一个部分,又是中国雅、俗文化的基础。要想了解中国传统雅、俗文化为什么具有它们如是的内容、特点和关系,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根文化。

性格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根本,因为它是人的心理要素与自然界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最初结果,先于有具体内涵的雅、俗文化;同时,性格决定态度,即对人对事的基本心态和取向,如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承担还是推卸、主导还是依赖等。性格文化虽然也可以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受雅俗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但从群体上看,如果面对的自然、社会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个群体的性格亦是相对稳定的。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文化。所谓国民性,就是根文化与俗文化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那些国民习性。

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的自然繁衍力强且无法有效控制,而自然资源和适生空间有限,导致整体生存条件日趋严酷,造成了国人看似复杂的性格(面对外界经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看法和举措)。如果能从根文化的角度研究、理解,这些看法和举措其实并不矛盾,国人性格也不很复杂,它们都是中国人性格文化中弱势性和群体性的体现……

警察文化 篇4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先进文化需要建设,先进文化重在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地表现在其先进性的时代趋向和基本特征上,显著地区别于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从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来说,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创新性;从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来讲,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批判继承人类理性精神,延续人类智慧灵光,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代表人民群众要求,为人民服务;从基本功能和发展指向来讲,先进文化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它的前进方向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和发展取向,决定了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不同于和谐文化,也不等同于文化和谐。先进文化具有和谐属性,因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相一致,也必然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实践相吻合。先进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形态的先进文化,但先进文化的和谐属性,内在地决定了每一个形态的先进文化都内涵着一定的和谐文化,也在一定意义上谋求着文化和谐。比如,先进文化承扬传统,保持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充分体现民族性,就是在谋求文化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和谐。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文化,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发展上的价值追求。以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内涵着发展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建设和谐文化和追求文化和谐。

与先进文化的性质界定相对应,和谐文化标明的是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从内容构成来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对社会和谐目标的憧憬和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为人们在和谐思想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及风险的制度和机制。从存在形态来看,和谐文化并非独立于社会文化大系统,而是融合于社会文化存在与发展之中,贯穿于社会文化的各种形式之中,它的精神内核是和谐。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谐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建设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和谐文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先

进性、开放性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社会文化和谐。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所以,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人们一旦确立了和谐的意识与和谐的思维,就能在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协调各种文化矛盾,追求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一旦形成了和谐的文化精神,各种形态的文化就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和谐表征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相互关系,与文化冲突与文化矛盾相对应。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结果。不同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就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形成异质文化。人类的文化,从总体上讲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会存在分歧,形成文化矛盾与冲突。文化冲突表现在多个层面,既包括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价值冲突,也包括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内涵着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和谐,也内涵着各系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和谐。社会和谐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以及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民主,还必然包括精神的文明、思想的充实、人本身的和谐,必须有文化纽带的精神维系以及精神血脉的文化融合。然而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之间都构成一定的文化张力,分别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文化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力推动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缺乏文化和谐,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实现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

文化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代中国,文化和谐可以作多层面的理解,从社会文化存在样态的宏观层面讲,是指社会各式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从社会文化活动及其发展的中观层面看,是指在文化的实践发展中倡导文化多样性;从社会文化心理的微观层面讲,是指人们牢固确立和谐意识,以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精神文化氛围。由此看来,实现文化和谐,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文化和谐难以实现。

实现文化和谐,要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现文化繁荣与和谐。实现文化和谐,还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文化和谐,要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多样文化。通过对文化和谐的实践追求,力争在国内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在国际上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警察文化 篇5

—— 《 西安曲江模式—— 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 》 的笔谈

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精神,更需要伟大的文化实践和创造。6月20日,《学习时报》刊发了《西安曲江:文化产业 文化民生 文化城市的新范式》,文章指出,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一书在西安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理性解读和生动呈现了以创新型城市经营深度激活城市文化,创造性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把文化产业作为兑现城市价值资本基石,再造城市空间文化,实现城市文化惠民的西安曲江模式。此书甫一面世,即引起中共中央党校和有关城市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和阅读兴趣。文章认为,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系列探索与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以笔谈形式发表了10位专家教授的读后感言,以期激发更多读者对西安曲江模式的研究兴趣和热情。本报现摘选刊发6位专家的感言,以飨读者。

编者按

源于“伟大复兴”的酣畅淋漓

宋丁(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所谓曲江模式,本质上就是做了两件事,第一,战略上以恢宏文化复兴城市,就是说,如何把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西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全面、深度激活,唤醒这座城市的骄傲记忆,实现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的伟大复兴;第二,策略上以城市经营激活文化,就是说,如何恰当运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和城市运营策略强有力地推动西安复兴的伟大事业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西安曲江模式》洋洋洒洒20万字、5大篇章,概括起来,就是讲了这两件事,很通透,很到位。

西安最有资格讲“伟大复兴”。西安作为数千年的皇都,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的文化辉煌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比拟。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复兴”只有一个历史参照,那就是以西安为轴心的“大唐盛世”。既然如此,西安文化不复兴,西安不复兴,谈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高兴的是,西安复兴的伟大使命,由“敢为天下先”的曲江人率先担当了。短短八九年,曲江大变,西安大变!今天再到西安,我们会明显感到,这座城市因曲江的惊天之举而恢复元气、重拾盛景,西安人那种深藏在骨子里的骄傲感和霸气再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西安曲江模式》抓住了西安人对城市和城市独有文化“伟大复兴”的迫切期待之心,对此做了抽丝剥茧的深入解读。如果说,曲江人大刀阔斧的城市文化复兴之举让人感觉酣畅淋漓,那么,这本书对曲江人奋斗历程的入胜描述同样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西安寄望城市文化复兴和城市复兴,是多少年的事了。为什么这八九年才做到?因为,一个有关城市复兴和城市文化复兴的战略构想,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运行策略支撑。所幸的是,这八九年来,曲江人找到了一条真正对得起西安文化伟大复兴的城市经营之路,那就是《西安曲江模式》中概括的能够集中兑现城市文化价值的曲江“倒叙法”投资价值链和城市升值价值链。对于西安这种文化深厚的城市来说,这种开创性的探索太重要了。西安从此步入新的时代!有什么能比事实更有说服力?曲江模式中展现的一件件生动、成功的事实已经折服了所有的人。

放在历史大“穿越”的长河中看,应该说曲江、西安的伟大复兴刚刚开始,曲江、西安的更大辉煌还在等待更加开放、深入的创新来激活。由此看,《西安曲江模式》算是对曲江最初阶段的发展进行的系统总结。我衷心期待曲江以及西安给中国、给世界更大的惊喜。曲江:新旅游时代的引领者

孙清彬(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研究部副主任):我多年来一直从事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也主持和参与过数百个旅游规划、数十个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这些规划的实现效果,是无法与曲江发展的实际相比的,究其原因会有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应该是曲江人给出的答案:规划梦想是可以写出来,现实梦想只能是干出来。西安曲江正是因为有了以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为代表的具有大胸襟、大气魄、大视野的主帅们,有了像副市长段先念为代表的有智慧、有胆识、有能力的战将们,才能把梦想的美丽变成现实的辉煌。

《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所展示的曲江模式,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给我很大的感动、很多的启示。而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曲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西安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曲江把西安旅游产业带进了“后旅游时代”,使西安成为了“后旅游时代”的样板,曲江也就成了这个新旅游时代的引领者。

“后(新)旅游时代”,是指以休闲体验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时代,深度体验游将是“后旅游时代”的主体需求。国内旅游产业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产业转型,很多地方还在思考、探索,而西安曲江已经完成了这一华丽转身。从《曲江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的旅游产业正在进行着旅游产业由“前旅游时代”向“后旅游时代”的转化。曲江模式的产生,不仅宣告了“前旅游时代”的终结,也宣告了盛行30年的旧旅游规划模式的终结。各种旅游规划,将要从以往的开发型、管理型、行政型规划模式,向经营型、产业型、服务型规划转变。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西安曲江成功地将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用文化拉动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这就是我一直提倡的“旅游文化化”和“文化旅游化”。曲江人用足了他们的财智,把无形资源有形化,有形资源产品化,把文化这个激活剂融到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之中,把文化当成现代城市发展的突破点,把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创造出了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和谐城市发展模式——曲江模式。

我们盼望、期许、呼喊有更多的中国城市以百倍的热情和努力,加入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军当中,学习曲江模式,利用各地的宝贵文化资源,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中华文化更多更快的走向世界。

一本城市管理者的必读书

胡建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这部由锁言涛先生著述的“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从一个相对独特的视角,不仅跳跃式地记录了西

安这座曾经相当长时间承载着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古城的“王者归来”,描述了如何把深埋于故纸堆和废墟里的历史古城变成一座世人惊叹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

更重要的是,作者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深层次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路径,诠释了历史与现代、经济与文化、民生与发展的最佳结合方式,也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管理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为各级政府和各类文化企业组织决策者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是极具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的。

如果说,西安是中国历史古城的一尊皇冠,那么,曲江,可以说是这顶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的盛景,大唐不夜城、曲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盛况,无不昭示了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的复兴成就,论证了历史文化完全可以“给力”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这部著作,人们可以读懂西安曲江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变文化为效益,如何把文化资源变为可持续、可扩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新的范式、新的路径。这本书揭示了跳出传统的文化保护开发思路,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践行文化城市发展的崭新路径。在这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西安曲江模式如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范例,如何提供了一个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一个历史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可资借鉴、学习的发展模式。

这本书,不仅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还会激发人们积极的思考。这本书提供的一种发展新思路、新方法,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是值得读者特别是城市管理者所借鉴的。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是一个为全国党校系统、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出版服务的中央级出版社。作为出版方,对出版这样一本具有社会实用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积极思考的书,我们感到很荣幸,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本书推向全国,推荐给对城市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

创新:曲江精神之魂

李文阁(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副主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是贯穿曲江精神的灵魂。曲江人所从事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要保护文化,又要改善民生,进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既要承担文化的事业功能,更要利用文化的商品属性,使曲江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的文化发展龙头。多重的功能、高端的定位、现实的难题(尤其是资金匮乏)就要求曲江人必须解放思想,打破陈规,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不辱使命。

曲江新区管委会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传统的城市辖区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但曲江新区是按“事”(西安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而设的文化特区。所以曲江没有传统市辖区那样的连成一片的固定区域,它的“辖区”呈块状分布在西安市“各个角落”:城中心有,城乡结合部有,城郊农村也有。可以说,哪里有文化遗产,哪里就有曲江的身影;哪里有民生难题,哪里就有曲江人。不仅如此,西安市委市政府还打破条条框框,赋予曲江可以“五跨”进行资源整合的“特权”,即跨行政区划、跨行业、跨部门、跨级别、跨所有制进行资源整合,这是一种以内涵而不是行政区划作为分类标准进行资源整合的办法。用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的话说:“打破体制和行政区划障碍,把全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交给一个开发区,在全国独一无二。”这样的一种独特的体制机制就为曲江人进行创新提供了保证。

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换观念。曲江人大胆突破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传统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城市观、民生观、资本运作观。特别是文物保护方面,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比如,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修旧如旧”、“无为而治”,而应该是文化再造,要把文化遗产变成老百姓可感受、可参与、可学习、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文物的保护,而且是民生的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空间的再造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文物,而首先应该是文化财产,是一种可以实现其价值的“活物”;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专家,而且更属于大众,等等。可以说,正是这些理念方面的创新为曲江人的创新实践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创新是艰难的,但创新所带来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一系列主题公园的落成和开放,既保护了文物,又大大提升了西安市的城市品质和形象,丰富了西安市民的文化生活,改变了西安的市民和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习惯,推动了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些成就,批评之声越来越弱,赞美之音越来越强。曲江人用自己的执着、用创新实践给各种非议一个漂亮的回答。

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

陈吉吉(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看完《西安曲江模式》一书之后,我向周围的许多同事和业内人士推荐了这本书,从大家的反馈信息来看,这本书是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生动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这一被视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到“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更新城市,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这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西安曲江模式》一书,在解读西安曲江创意产业园成功模式的时候,正是把握了“文化更新城市,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这一理念,去审视、评价、剖析、解读了一座城市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了整体性和策略性的运用。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一座文化古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有机体”。只有认识到城市这一特殊属性,在解读城市中某一具体个案时,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在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一种全维度的视角,从曲江新区的诞生,到民生基石,从城市对文化遗产的运用,到园区的管控模式和政府职能,最后以产业化经营模式为落脚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360度的脉络,从而系统地呈现了曲江新区的宏观图景。

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是站在系统性和整体观的高度,将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城市发展范畴之内加以分析,思考文化资源对当代城市发展的意义。而不像以往的案例研究,只涉及和关注了文化产业、城市经济发展、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个侧面。

中国城市正在迎来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激烈的城市竞争以及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使得文化环境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书对西安曲江模式的研究,从发展目标、体系方法、产业经营、政府职能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建构和探讨,值得国内所有从事文化产

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分享。同时,也是各级政府主管文化产业的领导可以参考借鉴的模式和案例。

西安曲江模式: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范式

陈耀(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或曰区域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自然也就秉承了新古典以降的技术分析范式。假如锁言涛先生的《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也按照上述“经典”的范式进行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这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流畅、思想清雅之书,也不会有这本将文化分析贯穿始终的上乘之作,也不会有这本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优秀出版物。正如此书标题所言的“文化穿越”——“文化”范畴的学术创新,穿越的不仅是西安这座古城、也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曲江模式,更是穿越了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的狭隘属性。从研究对象的界定上来看,此书已然并不拘泥于“古城”这一客观的区域经济载体,而是拓展到了中华文化的“根”与“脉”当中;从研究过程的进路上来看,着重强调的是问题意识、民生关怀、城市古迹、操作思路、产业崛起等五个提纲挈领的范畴。不仅如此,更是将“文化”这一概念贯穿始终。

在一般的区域结构分析中,“文化”往往被置于“外生变量”的位置,一种可能是在总量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当中加以解释,另一种可能是作为产业组织构成之一的“文化产业”加以计算。而在曲江模式的辨析中,不难发现,首先,文化是被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加以弘扬,正所谓“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其次,基于历史的文化产业既被作为拉动区域经济数量增长的支柱,又被作为区域经济质量提升的依托,由此也大大改观了城市的品位,实现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最后,研究的焦点又不局限于经济本身,而是通过“文化”这一载体与“民生”问题积极相联系,深入探讨了文物保护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双赢”问题。

警察文化 篇6

边缘文化: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资源

边缘文化是多元文化或复合文化中新的研究领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边缘文化不是多种文化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组合方式或新的文化体系.边缘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行为领域扩张、文化转换及创新等功能是我们构思特定文化域文化战略的主要依据.构思这种文化战略,在我国的朝鲜族社会、内蒙蒙古族社会等跨境民族区域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作 者:金强一 Jin Qiangyi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延吉,133002刊 名:东疆学刊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年,卷(期):26(4)分类号:G0关键词:边缘文化 文化资源 边缘文化区域 文化战略

警察文化 篇7

图书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 这个物化的建筑集中了古今中外各家的言论、思想和观点, 人类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汇聚、展示和延续。图书馆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使者, 图书馆肩负着服务大众文化、提升公民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的使命。

1 图书馆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信仰、习惯、和经由它们组织起来的对象, 并被大众广泛分享。包含在政治、经济中产生的大众的信念、习惯和对象。它包含了大众化了的精英文化和地位提高而进入了博物馆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般都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娱乐休闲活动在传递现代生活信息、改变生活方式、形成生活能力等方面也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与过去相比, 我国当代大众文化呈现出多层次多纬度特征。从政治说教到智性思考、到反映寻常人生、到表现娱乐的狂欢。大众文化变化很快, 一方面是对市场信号和大众口味的适应, 另一方面是对主流文化所允许的新文化范式的接受利用。大众审美趣味也转而受文化自由主义的快节奏、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大众文化素质和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素质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急需提高大众文化素质。

图书馆是服务于大众文化的场所。图书馆的职能就是首先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休闲的需要, 利用大众文化的强烈渗透性, 不失时机地对读者进行引导、疏导和教育, 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使社会大众在参与和接受文化娱乐时, 自觉地接受大众文化所内含的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 从而内化为社会大众的内在精神要素, 成为他们理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践的能力。大众文化并不是孤立的行为, 而是群体性的行为, 是社会大众之间相互对话、交流、合作、渗透的过程。现代图书馆环境幽雅, 不仅是良好的学习场所, 它又为大众提供了文化娱乐、文化休闲、会友谈天、交流沟通的良好公共空间。图书馆是服务大众文化的窗口之一。

2 图书馆与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公民社会内在的精神, 是一种地域型, 臣属型和参与型政治态度的合理聚合, 它强调政治输入的理性参与, 因此是一种参与型复合政治文化”。按照我国著名政治学者马庆钰的观点:公民文化包括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道德建设注重团结, 友爱, 互助, 诚信的社会公德的培养:公民意识注重民主意识, 平等意识, 法律意识及主人公意识等政治权利的诉求。公民文化是不断发展、更新、充实的, 各种不同文化不断的冲突和激荡而融合产生更符合与时代要求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民主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只有公民文化意识和文化氛围达到一定的水平, 才能与经济、政治相匹配, 才能三位一体的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历程告诉我们: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曾深切感叹“千差距, 万差距, 缺少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我国的公民文化还处在培育阶段, 有待更大的提升。

基于我国社会民主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公民文化素质状况, 各地图书馆都根据本地区的特色, 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 长期积累, 大都形成了各自的馆藏特色或特定领域的藏书体系。各种关于公民文化的信息, 通过图书馆的筛选序化, 加工处理, 以图书、报刊等形式, 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满足公民文化教育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 还提供电子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 图书馆作公民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最大程度的发挥着交流、共享、研究平台的功能。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飞速发展, 而其他的媒体如网络仍处于无序化状态, 就更为图书馆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绝佳时机。图书馆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3 图书馆与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 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作为一种价值选择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就是“合和”的文化, 她深深地滋润着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在古希腊就已把和谐作为美的特征。马克思也认同魏特林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并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和谐从本质上讲就是“人寻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的实现。它的表现形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体制制度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一个方面都对和谐文化有所要求。无论其中哪一项和谐的建立都与人的知识、素质与文明程度相关。广大社会成员对待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态度的科学性, 以及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文明与理性, 这一切都有赖于社会成员整体的科学态度的端正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职能, 决定了图书馆是社会大众终身教育的工具, 图书馆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终身教育, 它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既可以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这是任何学校都不能代替的, 特别是社会大众的终身教育, 图书馆是开展大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图书馆是和谐文化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和重要传播者, 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信息聚集的宝库, 成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文化的冲突是社会不稳定的深层动因之一。脱离了一定的文化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系统、政治经济体制就很难正常运行。所以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文化的背后, 根源仍是利益关系, 但价值观念对人们处理利益关系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 社会稳定取决于人们由文化决定的诉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与状态。图书馆自觉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着力公民文化的培养,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蕴含智慧、文明超前的和谐文化。图书馆是服务大众文化的一个窗口, 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之一, 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晓伟张景秋谈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西部科技, 2007, 11.[1]杨晓伟张景秋谈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西部科技, 2007, 11.

[2]邵葆丽[印度]田甜译.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长江学术, 2007, 3.[2]邵葆丽[印度]田甜译.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长江学术, 2007, 3.

[3]王栋.改善中国公民社会文化环境的思考及路径选择, 2007, 3.[3]王栋.改善中国公民社会文化环境的思考及路径选择, 2007, 3.

[4]方爱清, 秦在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2.[4]方爱清, 秦在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2.

[5]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 35, 3.[5]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 35, 3.

警察文化 篇8

【关键词】全球化 现代体育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10-02

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讨论,都可以在两个维度内进行:共时性维度和历史性维度。如果以现代体育文化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以这个个体为起点,同样适用于这两个维度。所谓历史性维度,顾名思义是中国现代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比较与研究;所谓共时性维度,则是在同一时间平面上,中国现代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及其关系的横向研究。本文所讨论的,便是现代体育文化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面对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拓展,中国体育文化遭遇世界体育文化之时如何确立文化认同,形成良性的文化适应的横向维度。

一、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对于世界体育文化的包容性选择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交通、通讯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发展,距离空前拉近、沟通空前深入的“地球村”已然形成。正如英国著名学者阿尔布劳所言:“现代时代行将就木,全球时代已然开始。”[1]

童昭岗教授在《人文教育——体育演绎的文化》一书中指出:“体育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反映……体育文化在满足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人们的需要时, 形成不同的体育文化个性特征。”[2]中国体育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化整体集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关于现代体育文化的适应与文化认同问题的思考应该从中国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之中汲取养分,遵循同样的逻辑。

有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经历一个从排他性冲突到认同性选择再到包容性并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即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这是一种非常符合历史实际的过程。排他性冲突阶段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文化交流政策上最为持久的时期。作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文明,排他性、封闭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气质。封建统治者沉睡在封闭的小天地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盲目排斥任何异己的东西。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流的排他性冲突阶段在清朝发展到最为严重的阶段,典型的历史范例就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封建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当然清朝的闭关锁国也有其特殊的历史合理性:直接原因是明朝中期日本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在资本积累初级阶段侵略夸张。西方殖民者的船坚炮利打开封闭的清朝大门之后,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大门的最后防线被打开。与此同时,自戊戌变法到洋务运动再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留样归国的学者们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文艺文化甚至是经济政治体制介绍到现代化进程落后的中国,所以,大体上自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这段时间是东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认同性选择阶段。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无论是从经济硬实力还是文化软实力方面均快速提升,对于现代中国而言,中国现代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理性态度应该是包容性的选择。中国现代体育文化遵循同样的逻辑,所以中国现代体育文化面对世界体育文化的正确姿态应当是一种“包容性选择”。简而言之,就是与世界体育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张力关系。所谓“和”,即包容性、借鉴性吸取。所谓“不同”,便是在当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逻辑和审美逻辑与世界体育文化的逻辑产生冲突与矛盾时,要以一个理性的姿态正视分歧,具备辨别是非的理性选择能力。切不可一副信教徒的嘴脸,摆出一副“拿来主义”的盲目认同姿态。文化自信的缺乏和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盲目崇拜是时下中国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强权逻辑之下非常普遍的问题。清朝末期,经历了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在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竞赛中中国便输在了起跑线。经历了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长期落后的状态,新文化运动先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行了强力的批判,同时对西方现代文明与科学的推崇,导致了中国人自己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对比中形成了一种严重的自卑的情节,这种自卑滋长得过于严重,自信全无。故此: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都在逐步提高的今天,文化认同的焦虑得到缓释后的现代中国,在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问题上一种理性的、自信的“包容性选择”的姿态尤其必要。

二、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三种身份建构策略:传统文化、民族、政治

在面对西方文化强权入侵的历史现实面前,中国现代体育文化需要以传统文化、民族、政治三种身份策略来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并建构自己的“中国形象。”

1.传统文化

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宝贵资源。从传统体育文化中汲取资源,如果没有具体的操作策略便会沦为一句无用的空话,所以,寻找建构中国现代体育文化过程中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资源的实际操作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举例而言,周星驰的电影《功夫足球》就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用于建构体育文化精神的很好范例。电影《功夫足球》于2001年上映,影片以无厘头、戏谑的手法讲述了一群身份卑微却心怀梦想的普通人历经磨难,依靠自己的力量组建了一直功夫足球队并和专业足球队员比赛的过程中屡屡制胜故事。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功夫与足球这一体育元素巧妙结合,将体育元素巧妙的融入电影之中,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中国功夫”的认同,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足球”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对中国现代体育文化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建构自己的“中国形象”。endprint

2.民族

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建构,需要发扬和突出中国体育文化不同于世界体育文化的精神特质。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多元的因素纷涌而入,“万花渐欲迷人眼”的现状为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形成独立自我的文化认同增加了分岔路和阻滞,不过与此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形象建构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素材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建构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披沙拣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取世界现代体育文化的优秀元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避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作为中西方文化集合的重要组成亚文化之一的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二者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为为主,精神气质上推崇中庸融合,所以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以修身养性、强筋健骨为最终旨归。而以包涵日神文化、酒神文化等在内的希腊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则以胜负竞技为其体育精神的追求,着也使得田径、体操、球类为代表的以争胜负为特点的体育项目成为西方体育的主要项目。因此,在建构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文化认同的时候,应该充分柔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修身养性、强筋健骨的中庸融合特质。此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劫富济贫、侠肝义胆的游侠精神一直被作为传奇佳话在民间故事和小说文本中代代流传。所以,在建构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文化认同之时,如果能将这种富有传奇特质的侠骨柔肠充分激活并恰当发挥,必将可以使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谱系中独树一帜。充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元素用以形成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独立鲜明的自我性格是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建构自我形象,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的关键。

3.政治

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建构,政治的因素是不可回避的因素。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政治身份始终是一个国家面对别国和异己不容侵犯的神圣符号。对于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名更是一个鲜明的政治符号。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政治高于一切”不仅适用于战争年代,同样也是和平年代的隐性原则,政治纯洁性用原始不可触碰的红线,一切文化的逻辑必须为政治服务。

虽然政治与文化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是相较而言,但是在民族国家的场域范畴之内,文化与政治相比则是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在一个民族国家集体之中,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建构出来的。政治作为统治阶级的观念集合,通过社会舆论和语言文字建构文化支架、引导文化发展方向,通过国家机器规范文化的走向。相应的,被建构的文化则作为民族国家的软实力为政治服务。文化在与政治的交融中发挥着两个主要作用:首先,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人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其次,全球化日益深入的现代社会,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西方国家会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其价值观念,达到削弱甚至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建构自己国家的国家形象。如上文所说,现代体育文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亚文化之一,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建构要时刻提高危机意识和建构鲜明民族国家特色的“中国体育形象”。这是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寻求自为自在的发展路径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现代体育文化有朝一日得已在世界体育文化之林中建立鲜明的特色并且达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效果。当然,以上是将文化置于被动、从属地位的所提出的中国现代体育文化的建构策略。我们不妨转换一个视角,认识并充分发挥政治对文化建构的积极和支撑意义,既然文化对政治而言具有相当有效的价值,那么,政治也必将能够为中国现代体育文化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建构“中国形象”提供坚实的后盾。

唯有以上三种身份策略的有效利用才可以使中国现代体育文化在以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话语方式和优胜逻辑之外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价值符号,进而为世界体育文化提供一种新鲜的经验和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丁·阿尔布劳著,高湘泽,冯玲译.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商务印书馆,2001.

上一篇:医院信访工作应急预案下一篇:节日记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