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职业角色

2024-07-20

警察的职业角色(共3篇)

警察的职业角色 篇1

一、社区警务的定义

社区警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于欧美国家兴起, 世纪之交盛行于世界各国的一种主流警务研究思潮和警务改革的探索方式。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引入社区警务的警务理念, 90年代正式提出“社区警务”一词。2002年, 在杭州市召开的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中, 公安部要求全国公安机关积极推行社区警务战略, 力争到2004年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实施社区警务。

社区警务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它具有三种含义:

(一) 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论;

(二) 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工作模式;

(三) 维护社会治安绝不是警察单方面的行为, 而是通过发动社区、依靠全社会力量来维持社会治安。[1]

二、社区警务的理念

作为一门警务哲学, 社区警务是关于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 如何以社区为阵地, 警、政、民有序互动, 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 维护社区治安的社会化治安警务思想。这种社会化治安警务思想作为一门警务哲学, 是科学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警察承担维护公共安全这个复杂角色, 绝不仅仅是给公众一种象征性的安全感而已, 而是将社区与公众的安全作为警务目标, 鼓励居民中的受害人和见证人向警方求助, 对公众的各种要求都要做出反应。因为只有当公众作为受害人和见证人向警方求助时, 警察才可能对犯罪行为采取行动。“警察只能在社区公众提供信心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打击犯罪的战略。”维护社区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的主题是社区民众。[2]

三、社区警务视角下的警察角色转变

(一) 警察角色定义

警察角色是与警察社会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警察角色是警察这个职业群体形成的基本单位, 警察整个群体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警察角色个体的角色行为, 警察能否根据其角色要求与社会期望实现角色行为, 更好地扮演警察角色, 取决于警察角色的角色意识、警务理念的领会及警察的自我认知。要真正的行使好警察职能必须要有良好的警察角色认知。在现代化转型时期, 警察应该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变化及社会公众的真正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认识自我, 调整自我, 扮演与时代同步的角色。[3]

(二) 目前警察角色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警察角色定位不明确

警察服务职能的发展是政府职能扩大的结果。在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 警察职能的泛化成为了政府职能扩大化的代价。警察的战士和公仆角色之争从未停息, 轮流掌握主动权, 警察的打击职能和服务职能轮流充当主角, 都在不断强化和完善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 警察的角色也处在继续演变之中, 我们必须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一点。

2. 警察的角色定位要求过高

自社区警务改革以来, 警务工作的核心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 但在实际工作中, 警察正朝着全方位战略发展, 于是警察既是打击犯罪的战士也是社会的服务者, 当社会利益受到侵害时, 警察是打击犯罪的战士, 法律的执行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需要警察提供社会服务时, 警察的主要职能又成了服务者。而在实际工作中, 警察若仅凭自己的力量来扮演这种角色是不可能的。警察也是普通人, 不是超人, 若警察将自身定位过高, 事必躬亲, 在如此大量的工作压力之下, 其结果是严重的透支生命。

(三) 社区警务视角下警察角色定位与警察角色重塑

社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治安资源, 但必须有人去组织、指导和开发利用, 社区警察因此产生。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社区警务战略, 也要特别注意准确定位社区警察的角色, 要从根本上消除一些警察身上长期以来所养成的凌驾于公众之上的特权思想, 促使警察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总体来说社区警察角色定位应在以下几方面转变:

四、警察的服务职能只能体现在维护社区治安上, 而不是全方位服务

其实所谓的警察“服务职能”, 所谓“热情服务, 被许多人包括被警察误读了。警察职业定位应该更具体化、专业化, 警察应该就为打击犯罪、维护治安而生, 应该把警察的职能行使变得更具体, 而不是提供解决所有困难的全方位服务。警察应抽身于琐碎的事物中, 充分发挥社工福利部分的相关作用, 来协助警察处理一些社区内的琐碎事物, 使警察可以集中精力来处理社区治安的相关问题, 这样既能充分解决人民群众面对的困难问题, 也可以减轻警察的负担、提高警察的工效率, 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的作用。

五、警察将自身定义为“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

这里的意思是, 警察置身于社区之中, 处理社区治安问题, 并不代表这些社区内的治安问题都是“警察”这一行业的事, 社区警察的作用在于服务于这个社区, 并充分调动社区内所有资源来维护社区治安, 培养社区内部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使警察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和“协调者”, 使社区民众从“被服务者”变成“管理者”, 这样, 社区警察才得以更好的贯彻落实。

六、建立“学习型”警察理念

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人民警察提出新的要求, 现在不会再是以前仅靠个人权威加以僵硬化的办案程序就能控制社会治安秩序的时期了, 警察必须与时俱进, 知法、守法、懂法, 思想和认识都必须紧跟社会前沿, 不能拘泥于以前的保守思想、僵化作风, 必须时时刻刻学习新知识、新观念, 只有真正与时代同步, 才能融入时代的环境, 才有资格在时代中更好的执法,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熊一新, 王太元.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3:1-8.

[2]张兆端.社区警务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社区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106-108.

[3]刘强, 夏长宝.社区警务建设与警察角色转变研究[J].2008 (2) :36.

警察的职业角色 篇2

说起“警察”二字,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是那闪烁的警灯,整齐的队列,还有那最普通常见的交通岗亭。这些都只是警察职业的外在表现而已,真正的要深入了解“警察”这个词语的含义,就要从警察这个职业的内在要求、职业素养入手。通俗的说,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场戏的话,那么怎样做,才是对警察这个角色最好的诠释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其实在我国,警察这个词的前面还有一个限定的词语,就是人民。这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基本国体在管理国家事务方面日常行政专政的最基本体现。警察这个词的含义在字典中被解释为: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公职人员;按其任务不同可分为治安、交通、刑事、司法、边防、消防、户籍等警种。而我国的人民警察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就应该是与人民密不可分的。实际上,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自然应该服务于人民,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中第三条已经得到了明确的体现: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一来,人民警察的角色似乎很好 1 理解,就是服务于人民,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小问题,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人民警察上班的时候,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下班的时候呢?穿上制服的时候,需要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那么公休时间,八小时以外没有穿制服的时候呢?这似乎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其实前后两个问题,所反映的是一种情况。单纯就人民警察的普通性而言,它其实就是一种职业,跟教师,工人,农民,售货员一样,所谓革命分工不同,正是如此。那么作为职业来讲,上班的时候,自然要全力以赴,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忠实履行职责和义务;当人民群众有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挺身向前,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和最大的可能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下班的时候,警察制服脱下来,挂在办公室的衣架上。出了办公楼的大门,不是对你这个人非常熟悉的人不会知道你是一名警察。这个时候,身着便装的警察,在上班的八小时以外,再次碰到人民群众急需帮助,生命或者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时候,不在上班时间的警察,脱下制服的警察,还需不需要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护人名群众不受到任何伤害?

如果事情发生的时候,周围群众没有一个人知道,在他们身边有一位是身着便装的人民警察;如果这个警察本人也不愿意表明自己身份的话,我们可不可以像看待正常人那样

2 去看待这个下了班的警察的所作所为。他如果还是奋勇向前,我们在知道他的身份以后,还会以“见义勇为”四个字来定义它的行为么?如果他和其他普通群众一样,不是表现的那样积极,当然这也不是说普通群众就一定会袖手旁观,而是举一个例子罢了。我们事后知道这是个警察,那么我们是否会多少有些微词?

人民警察这个职业由于它的特殊性,在《警察法》里面并没有以详细的文字来规定什么时候需要履行警察的职责,什么时候可以听之任之,对周围的人和事不管不问。也没有明确的写明穿上制服和不穿制服的区别,是不是履职的时候必须着制服,不履职的时候不能穿制服;亦或者穿不穿制服都必须履职,上班下班都一样呢?

这里面就涉及到人民警察每一位个体人员的个人意识和觉悟了,说到底就是文章题目中所说的“人民警察的角色意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按照《警察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这里所说的良好的品行,其实包含的意义非常广泛。

其一,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树立与党、与人民,与国家高度一致的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决定着我们每个

3 人在处理事情和判断对错时抉择取舍的标准。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经精辟地认为:“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从这一要义出发,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每个人,因人生阅历和成长过程的差异性,在异彩纷呈的人生历程当中,对诸多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是不尽相同的。在我们所生存的人类社会中,大至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小至每个行业及个人,都需要构建一种能够代表高尚、正义、主流的信念价值取向。在这种前提下,鉴于人民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警察个人的价值观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二是要端正工作态度,从内心深处愿意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忠实保卫者,愿意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而这种忠实和牺牲是不分时间、地域和因人而异的。近期,笔者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A县的两名警察驾驶警车到B市公安局(A县隶属于B市管辖)去办理因公出差手续。路上遇到一起交通事故,附近群众看到警车,于是上前示意,要求两名警察同志将伤者送往医院。不料,这两名警察同志先是以自己的公务紧迫为由,进而又说自己并非B市警察,不能实施救助行为,要求群众向B市警察求援。然后,警车呼啸而去。试问,难道警察必须是当地的才能兑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不是自己管辖地

4 的群众就不能成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警察”这个词语前边需要限定的就不只是“人民”二字,而应该是“地方人民”四个字。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上述两位警察同志所说的我们不是B市警察,不能实施救助行为。说到这里,大家恐怕都笑了。最终,两人一个被记过,关禁闭,另一个经查证是协警,直接辞退。人民警察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位民警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也是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这一点不仅仅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说在口头上,关键在于必须刻于内心,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扮演好自己这个警察角色,不辱使命,时时刻刻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不去考虑任何其他客观的条件和理由。

第三,人民警察必须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充满正义感,不惧强权,宁折不弯。中国有句俗话说:不患贫穷患不均。意识就是说,大家都一样的时候,哪怕穷得叮当响,心里也坦然,怕就怕出现不公平。其实,公平正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公安机关是国家的重要执法部门,每一名人民警察更是国家赋予执法权利的公职人员。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和每一位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和实现价值的途径。笔者所处的小县城有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每天经过这个路口驶向市区的客运班车有好多。在这个十字路口执勤点上,有

5 一位民警是少数民族,在日常执法过程中,他不由自主的会对自己本民族车主的车辆,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在这个十字路口多停留几分钟,多拉几位客人。可是慢慢地,这个路口的交通秩序越来越混乱。基本上每辆客运班车到此处都会肆意停下来,拉客等人。不用问,起因全在于广大车主感觉自己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不服从指挥,从而导致交通执法失去公信力,出现混乱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时时刻刻可都要提醒自己所处的角色,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意识。只有做到时时处处坚持和维护公平正义,做到秉公执法,公正无私,才能保证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人民警察的执法公信力,让自身价值得到升华,使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上面说的那个路口,到最后所有的交警同志硬起手腕,不再对任何车辆姑息迁就,有错必纠,不分伯仲,没过多长时间,原本一片混乱的路口就变得秩序井然了。

四、人民警察必须具有无私地奉献精神,时刻保持着随时为民牺牲的心态。记得曾经有一个案例,说的是在市区里边的景观河岸边,一名玩耍的少年不慎落入水中,围观的群众纷纷呼救,但是苦于没有人会游泳而望河兴叹。在接到报警以后刚到现场的两名警察同志,不幸也是“旱鸭子”,听到是有人落水的警情,急忙通过警用通讯电台向局里求援。在等待会水同志赶到的时候,他们除了维持现场秩序以外,再无

6 任何其他有效的施救措施。最后,还是几个路过的深识水性的群众下河救了那个少年,而先期到达的两位民警为此被周围的群众指指点点,颇受诟病。这个案例中,我们并不是说非得要求那两位不识水性的警察同志下水救人,因为人民警察虽然具备一定的特殊技能,但并不是各个各项全能。人民警察也不是特殊材料打造成的人,一样存在有短处和力所不及的地方。但是当人民群众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他们即使是面对自己的短处也要勇于克服,积极思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在景观河边上,就可以寻找到较长的竹竿和绳索等物品,而两位警察同志仅仅因为自己不识水性,而呆呆的等待救援,忽略了从其他方面考虑救人的方法,受到群众的指责也就在所难免了。其实并不见得每一位见义勇为者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都会思前想后,等到考虑成熟的时候才出手救人。所以,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不要求你具备文武双全的惊人能力,而是要求你拥有时刻为民牺牲的信念。人民警察作为一支担负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武装力量,时刻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人民警察必须要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随时准备献身使命,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用不懈的工作去换取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最后,人民警察应该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人民警察队伍实现其职业价值的根本所在。公安队伍建设和公

7 安工作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安全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在日常工作中,人民警察必须树立、强化亲民、爱民、为民的观念,端正工作态度,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各项工作都要做到便民利民惠民,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要重视和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听民情、解民困,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做群众的贴心人,做人民满意的好警察。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冷暖,时刻为人民群众着想,才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笔者所在的城市最近有一位交通警察成为了人们眼中好警察的典范。按常理说,交警平素里惯于贴罚单,纠错误,能够喜欢交警的人恐怕是不多。可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交通警察,他的微博粉丝却达数万之众。为什么?因为他就是时刻心里装着群众。每天早上七点钟就上岗,先在微博上播送当日的天气和执勤路口的交通情况,提醒通过管辖路段的群众注意。为了纠正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错误行为,他总是苦口婆心,不辞辛劳,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讲,直到违章群众真心接受他的教育。虽然看起来,他做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也正是这些个小事体现出他真心为民的情怀,才会让人民群众真正的记住他,才会使他登上全国公安系统英模表彰大会的领奖台。

8 人民警察的角色意识,说到底,就是需要每一位人民警察把自己的从警誓词真正的镌刻在心里,每时每刻都要牢记。不单单是要说在口上,更重要的是要念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空话,它需要的是细致入微的付出和言行一致的表现。怎样扮演好警察这个角色跟一个人民警察在不在上班时间和穿不穿制服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你在心里认定自己是一名人民警察,时刻以人民的忠诚卫士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你就很好地诠释了人民警察的含义。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牢记你这样的一位警察,才会爱戴你这样一位警察,才会将更多的荣誉给与你这样一个警察。而作为人民警察自己,才是真正地无愧于人民警察的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谓!

警察的职业角色 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市场经济,社会意识

为了深入了解警察职业道德缺失的真正原因, 本文从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作为切入点, 明确我国当前警察职业道德缺失是受法律制度、残余封建思想和不完整的西方意识形态所影响。因此, 我们就必须以市场经济背景为基础, 掌握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统一和相互融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 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职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要求, 它能够帮助人民警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提高警察人员自身素质, 更好的完成各项安全保卫工作。因此, 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大力推动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建设, 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落到实处, 使其成为公安民警内在信念, 同时它也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公安民警作为公众安全的主要维护者, 警察队伍忠诚度较高、作风过硬的队伍, 其主流是好的, 但不可否认部分警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在警务执行过程中做出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为了摒除警察队伍中的不正之风, 强化警察职业道德建设, 我们应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多方面入手分析此类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从整体来看, 警察职业道德主要受内外两方面影响, 外因是社会影响, 内因则是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和警察自身原因。

2. 警察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警察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障公共安全、打击违法犯罪的主要力量, 但他们也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 难免受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 影响执法的公正性, 下面我们就警察也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具体阐述。

2.1 个体综合素质欠缺。

警察是一项长期与犯罪份子打交道的工作, 也就难以避免接触到一些丑恶和歪风邪气的东西, 此时就要其进行抉择, 并作出主观判断, 完全取决于警察个体综合素质, 一旦有职业素养不过硬的就会受到歪风邪气的侵害, 造成职业行为失控。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 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人民惊颤工作态度和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警察队伍较为庞大整体素质不高:入港门槛低、入港培训不到位、缺乏继续教育。警察工作压力较大, 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2.2 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法律赋予警察执法权, 但也应该对其加以制约和监督, 以确保警察工作的切实有效, 若是不加以制约, 就会导致权力滥用、以权谋利, 从而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我们必须要用制度严格规范权力使用范围。

2.3 传统伦理产生的负面影响及职业特殊性。

我国长期传承的儒家思想重伦理、讲人情, 这就造就了一个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人民民主专政离不开公安机关的维护, 他们肩负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伟大任务, 警察岗位特殊性和道德失范行为易发生。警察职业特点有:警察权力和人民利益相关性, 部分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贿赂警察人员;长期接触丑恶社会现象, 意志不坚定者很容易被诱惑。

2.4 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

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当今社会, 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意识盛行, 警察工作当中为了满足一己私利, 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市场经济环境下滋生的拜金主义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扭曲, 致使警察权商品化, 这样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警察职业道德。

3. 建设具有特色的警察职业道德

警察工作是神圣而庄严的, 这是警察职业道德的基本意识, 同时也是警察最基础、最低层次、最深厚的组成部分。警察职业信仰的第二层次就是其对职业的科学态度, 第三层次也就是信仰的具体化, 警察对职业参与积极性。只有严格遵守警察道德规范, 才能维持行动的持续性, 提高警察自身职业热情、增强职业自豪感。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和制约机制, 明确警察职业道德标准, 提高警察工作的公正廉明。

3.1 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警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警察个体的自律性。警察职业道德意识具体可分为敬业意识、法纪意识、奉献意识。敬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对岗位和职业的尊重和敬爱, 能够尽职尽责的完成各项岗位任务。人民警察是国家和人民的守护者,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它的任务是艰巨且光荣的, 能够在这一岗位上工作奉献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荣誉, 作为一名合格的警察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 以渎职和过失行为为耻, 以积极投身于社会保障工作为荣。

法纪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履行法律规定是从业者需要履行的基本义务。同样警察职业纪律也是警察履行职责和维持正常活动秩序的根本保证。人民警察对党要绝对忠诚, 服务于民,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听命令、听指挥、服从组织的各项工作安排。实事求是、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 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真正做好人民警察为人民。只有树立法纪意识, 警察才能够形成遵守职业纪律的自觉性, 更好的约束自身行为。

奉献意识。无私奉献是国家警务人员应有的素质之一, 他要竭尽全力完成各项本职工作, 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 不以个人得失为工作衡量标准, 为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勇于同犯罪份子作斗争, 将无私奉献作为工作准则。

3.2 完善公安机关监督管理机制。

职业道德规范不仅要靠警察自身, 还要有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约束。因此, 完善的公安机关监督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第一,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第二, 强化内外监督机制;第三, 明确警察职业道德法律标准;四, 利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警察队伍当中的不到的行为。

结束语

警察权力的正确行使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和社会稳定。因此, 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警察职业道德水准, 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不断完善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机制, 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 使人民警察成为人民的忠实守护者。

参考文献

[1]侯继芳.当前我国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保持现状下一篇:矿业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