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话语

2024-05-27

微话语(通用12篇)

微话语 篇1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美丑。

2、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3、不要自作聪明。

4、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怀古而观今,三思而后行人的思想有多深,人就会走多远!

6、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7、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9、暗自伤心,不如立即行动。

10、这个世界最脆弱的是生命,身体健康,很重要。

11、只要有斗志,不怕没战场。

12、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13、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

14、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15、当你跌到谷底时,那正表示,你只能往上,不能往下!

16、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17、要乐观,要积极,多笑,多照镜子。

18、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9、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2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21、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2、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23、让信念坚持下去,梦想就会实现。

24、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和个性,不要识途去改变他人,同样,也不要被他人所改变。改了,就不是自己了。

25、不怕苦,吃苦三五年;怕吃苦,吃苦一辈子。

26、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27、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28、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29、要诚恳,要坦然,要慷慨,要宽容,要有平常心

30、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微话语 篇2

一、只言片语, 实现网络话语权的自由表达

在维基百科中, 微博客被描述为“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 (通常少于200字) 并公开发布的博客的形式, 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为着某事件通过手机或IM工具在向世界宣布当时在做什么。”[1]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1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预计到2010年底用户可达6500万。正是因为它拥有内容简洁、互动性强、更新及时等特点, 让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了微博的队伍之中。

1. 激昂文字, 记录点滴生活

由于微博综合了博客、即时通信、手机传播等优势, 所以它在消息发布方面更加灵活, 随时随地, 随心所欲, 更容易让用户感受到它的快捷与方便。与博客比较起来, 相对于那些逻辑紧密、长篇累牍的文章而言, 微博对内容有字数限制, 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心情或是发表意见可以让更多的网民参与, 这种低门槛的发表言论给了用户足够的自由度。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 人们对精神空间的追求逐渐提高,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 都想在生活中找到自我认同的标签, 随时给自己的日常生活留下一个印记, 微博出现以后, “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找到属于他们话语表达的舞台。

2. 捍卫“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

与博客相比, 作为自媒介 (we media) 微博客把话语权进一步下放, 保证让人人有话说, 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博客中精英的话语权, 凸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 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客中表达自己、呈现自己, 而且整个过程的实现较为简单。[2]微博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将人们意见的表达延伸到生活的细节, 除了我们每天关注的热点新闻以外, 包括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也都可以记录, 这种及时性是其他的媒介无法相比的。网络话语权的掌控者也在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每个人的言论都有被转载成热帖的可能, 让人不可忽视互联网世界里的那些“星星之火”。

二、意见领袖, 名人政客争夺话语权的新战场

1. 微博客是公众人物赢得人心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这样一个网民大国里, 微博逐渐成为一种宣传的微媒体, 利用微博提高人气或是树立品牌都已经屡见不鲜了。新浪微博一开始就用姚晨、李开复、赵薇等有知名度的人打造品牌形象, 而那些公众人物在微博里的言论也影响着舆论的导向, 因为他们扮演着“意见领袖”的重要角色。

腾讯QQ和奇虎360的这场“右下角的战争”, 马化腾和周鸿祎在微博中大打口水战, 利用微博来发布消息, 这也是公众获取事件进展的途径之一。相比传统的新闻发布会, 能在微博上拥有自己成千上万的粉丝, 消息经过网友的转载, 传播速度大大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 恐怕这种赢得人心的宣传效果会更加突出。用户是否使用QQ亦或卸载360, 这都取决于用户对待产品的态度, 但是作为公众人物的马化腾和周鸿祎, 在微博中充分发挥他们意见领袖的作用, 赢得话语权, 把握舆论的方向, 当然是“得民心”的有效途径。

2. 微博客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手段

微博客能满足公众政治关注的需求:政客在做什么?政府有什么新举措?这些都能通过微博客的简短文字告知公众, 增加公众的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任。微博客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官员抢占的信息高地, 甚至成了角逐国际话语权的新战场, 政治家开始使用微博客, 以便将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 并使它成为争取世界舆论的网络战场。[3]奥巴马在选举阶段就很好的运用了微博, 而希拉里则将微博变成了发布她个人行程的信息台。奥巴马政府也在利用微博实行亲民政策, 让这种互动的交流成为政府接近群众, 了解民生的最好方式。同时, 随着我国网络问政的进一步发展, 在今年的两会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期间, 各大网站都开通微博来与民众互动, 比如人民网有专门的微博频道“记者圈”和“牛媒体”, 青年时报也有“微言大义”专栏。

三、互动性强, 媒介融合时代的后起之秀

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加强, 传统媒体到如今都在想方设法的安身立命, 不甘心淹没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于是很多的传统媒体都在利用新闻网站这个平台打造电子版产品, 微博这一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将会成为媒体人发布消息以及发现新闻的便捷途径, 同时也成为各大门户网站争相开发新技术的盈利点。

1. 用户利用微博描写“一句话新闻”

网络给受众带来了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 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民众的表达渠道, 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尤其在微博上, 任何一个用户说了任何一句话, 都会出现在微博的首页, 我们可以朝着世界喊话, 这算是用户对公众开放的私人空间, 加之转发和评论的功能, 更是让微博的世界热闹非凡。

从微博的语言表达要求来看, 限制你在有限的字节内说出所见、所闻、所感, 人们更看中的是信息的有效性。另外, 微博是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即时通讯系统, 它可以从多种途径发布消息, 可以通过手机上网、IM软件等渠道随时随地的发布消息,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现场的第一人, 公民记者也由此兴起, 简短的表达被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一句话新闻”。

2. 新闻媒体利用微博寻找新闻线索

新闻记者在博客上找寻新闻线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在2009年的网络新闻中“闫德利事件”算是博客新闻的典型了。但是微博与此不同的是, 它短小简洁的文字, 频繁更新的速度, 内容的集中都在很大程度为记者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源。很多新闻媒体已经开始利用微博发现新闻了, 如报纸、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新闻网站等, 他们在微博上关注和跟踪名人用户, 查看最近一段时间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或者是从热门转发和评论中找寻新闻点。在微博上寻找新闻是新闻源的补充, 任何的媒体都想争做主流媒体亦或是有责任的媒体, 能在社会的舆论导向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话语权的把握上占有一席之地。

结语:在草根媒体中, 微博客的公众性更强, 快捷简易的操作方式更能让用户接受, 也就是说微博客具备了Anytime, Anywhere, Anybody, Anything, Anyway的五个元素。微博是博客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用户在自己的微博里拥有最大的话语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微博在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微媒体,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发现新闻线索的第一人, 每个人都有在自己的空间里拥有属于自己说话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杨宇良.微博客:生活的刻录族[J].软件工程师, 2009, (05) .

[2]孙卫华, 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 2008, (10) .

微博客:自媒体时代的话语快乐 篇3

Web2.0时代,UCC(用户生产内容)作为Web2.0的主要特征,模糊了传统意义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进入“全民信息生产”阶段。“传者即受众,受众亦传者”。人们得以进一步从传统媒体或“外新内旧”的新媒体交织的话语霸权网中解脱出来。

当人们尚沉浸在博客和SNS等Web2.0平台所带来的虚拟的或现实的话语表达和交流快乐时,一种集两者功能于一身,且更加开放、更加便捷、多媒体化的平台——微博客(Micro-Blogging)闯入了虚拟世界。微博客凭借自身的功能和特性,开创了更符合现代人们生存特性的“碎片化沟通时代”,将互联网带来的话语快乐推向了极至。

微博客:Web2.0时代的新宠

微博客(Micro-Blogging),顾名思义,是在Web2.0下诞生的一种迷你型博客,一种新式网络日志。其在功能上与博客(Blogging)类似,用于记录生活,激扬文字,交流互动;其在形式上较博客短小,文本字符限定在140个字符(70个汉字)内;其在技术上较博客先进,用户可通过网络、手机、IM软件等途径,向微博客发布消息。

由于微博客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业界尚未形成关于微博客确切的定义。但维基百科关于微博客的描述获得广泛的认同,也反映了微博客的一些特性,“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Twitter服务,开微博客之先河。随后,Twitter开始在Web2.0领域攻城略地,迅速成为Web2.0时代的新宠。目前,Twitter已成为美国第三大社交网站,是继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之后最热门的网站①。

微博客在国外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关注,涌现出包括饭否、叽歪、嘀咕、滔滔以及开心网记录、豆瓣广播等一批有一定用户基础和市场的微博客服务商。

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之后势必去寻求更多的类似表达、认可、尊重等精神上的满足。然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个人化”的生存状态,使人们的物质获得和精神享受之间出现悖论——物质的获得占去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精神享受则时间紧、渠道少。

虚拟的网络世界,通过话语表达和沟通带给人们最初的快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最初的话语表达平台和规范成了获得精神享受的桎梏。比如曾经备受青睐的博客,因其博文的写作需要一定文字功底,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将部分人拒之门外。Web2.0环境下的微博客无疑找到了化解这些矛盾的切合点,实现了人们通过简单的话语运用去体验更充分快乐和满足的愿望。

著有《大众的力量》的克拉姆利什说:“博客的活动已经进化了。如果你只不过想花一两分钟了解一下外面发生什么事就返回工作岗位,微博客就配合你的生活需求来了。”②

快乐舞台:微博客,开放、便捷的信息平台

微博客的集成化和API开放,用户可通过网页、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其发布消息或进行“跟踪、互动、社区化”的应用。比如,通过安装“嘀神”插件,嘀咕网可以在多家网站保持信息同步;叽歪网与20多种IM软件的互联互通;滔滔网的功能也与QQ空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

跨平台的数据交换和互动,使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工具的限制,无论是桌面浏览器,还是移动终端均可成为微博客的“记录、表达、分享、珍藏”功能应用和实现的平台,从而建构起一个范围广、渠道多、人数众、沟通便捷的话语快乐平台,“沉默的大多数”找到自己的话语舞台。

快乐记录:随时随地,想说就说

微博客登录终端的兼容性,以及其从博客继承来的内容是随意性,让用户从传统话语表达的工具和内容的双重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独立的身份,用简短且“个性化”的语言向世界发声,宣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微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网页、电子邮件、手机和IM工具等,随时把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和细小的感悟发布到微博客,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想说就说。

对此,资深互联网评论人大雨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碎片化的时代。微博客的优势就在于碎片的堆积——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发表信息并分享给合适的受众。③

快乐表达:140个字符改变世界

微博客140个字符(70个汉字)的限制,一方面使其更适合处于快节奏生活时代的人们的写作和阅读博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认为,微博客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的特点,契合今日人们快节奏、快餐化的生活特点④。另一方面微博客也进一步拉近了文字表达和普通大众的距离,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话语权的平民化回归,模糊了精英和大众的区别。更有论者认为,微博客“将莎士比亚和平民拉到同一水平线上”。

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的富足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活的标签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传统媒体时代,广大受众被动的接受媒体信息,处于话语权的边缘地带;Web2.0时代开个人互联网之先河,然而自媒体(比如博客)的门槛让大众望而却步;“短小精悍”的微博客无疑为大众表现自我、关注世界提供了舞台,使其得以分享话语表达和沟通的快乐。

快乐互动:人人都是“生活秀”的主角和看客

微博客本身具有的跟踪、互动和社区化的关系特点,以及跨平台数据交换和互动的技术先进性,使其用户的交流和互动更及时、更随意。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等,第一时间获知你所关注的人(或事)的最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微博客让人们成为个人生活秀的主角,也成为他人秀生活的看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预言,微博客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都会发挥更大的影响,特别是人们的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方面。⑤

注释

① 李华,赵文伟:《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工具》 [J],《图书与情报》,2009(4)

② 《“微博客”时代降临》[J], 《中国信息化》,2008,5(5)

③刘菁菁:《微博客: 碎片化沟通时代来临》[N],《计算机世界报》,2009-10-19

④曾福泉:《微博客:唠叨精神照耀下的生活碎片》[N],《中国青年报》,2009-7-21

⑤同①

话语里的微感动作文 篇4

感动无处不在,我拿起摄像机,去拍摄身边的感动·····

随着第四节课下课铃声的响起,一天中最令人兴奋的时段——午休时间到来了。值日生随意地拿起一块抹布,胡乱地在黑板上扫几下,把脏水一倒,接来一小盆水,象征性的把抹布在水中涮几下后,便置其干净与否于不顾,走到一边,快活的和说笑去了。此刻,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身影在黑板前的晃动,更没人察觉到黑板的变化……

下午第一节课,正要板书课题,忽然问道:“谁擦的黑板?这么干净!”同学们仔细一看,黑板竟如万里无云的晴夜,简直是一尘不染。正当我们都在打心底儿里佩服那位擦黑板的高人时,他“不合时宜”地举起了手:“,是…我擦的黑板。”刹那间,我们奇怪的目光将他包围了,甚至还有人捂着嘴笑开了。他,学习不是很好,经常迟到,上课还爱捣乱,令人很是讨厌;他不把黑板也搞得脏兮兮的,我们就感激不尽了,怎么会主动去擦黑板而且擦得那么好呢?撒谎,对,一定是在撒谎!他在我心目中本来就很矮小的形象更加矮小了。他就像一粒细小的尘埃,被风一吹,就飘出了我的视野。

又一个午休开始了!值日生装腔作势地在黑板前比划了几下,就跑出去玩了。那个看不惯值日生们敷衍了事的身影又晃了过去,将脏水倒掉,打来满满一大盆清水,仔细地洗几遍抹布,拧干,叠好,然后一点一点地擦黑板;擦完了,再仔细地洗一遍抹布,再去换水……我像一台录像机一样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看完了,我便起身,可突然,我像撞到了墙上一样,猛地跌回了座位。因为这次,我看清了那个身影,千真万确,的确是他!望着那又黑又亮的黑板,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微话语 篇5

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

从元功能的角度分析了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上的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将语篇中的各种意义资源进行整合,说明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也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多功能性.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解读话语的意义.

作 者:韦琴红 WEI Qin-hong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15(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媒体语篇   元功能   资源整合   意义构建  

总结性话语 篇6

其次,在择偶方面,虽然大部分女硕士生在择偶过程中拥有自我决定权,一旦自己的选择与家庭发生强烈的冲突并且没有回旋的余地时,大部分女研仍然会顾及家人而选择与恋人分手或采取拖延战术。在择偶标准方面,女研普遍注重的特质是人品、性格和能力,而对外在的特质,尤其是物质方面的则不是很看重;通过分析女硕士生对自己与配偶各方面条件适配性的态度,发现,“门当户对”依然在女硕士生群体的择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所指的“门当户对”是广义的定义。

第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爱情与婚姻不能兼得时,追求稳定的婚姻研究生的普遍选择;大部分女硕士生追求在家庭中自己和丈犬的角色平衡,有一部分女硕士生喜欢“男主女辅”的婚配方式,甚至有些女硕士生认为丈该更关注事业,而家务卞要由妻子承担;当家庭与事业发生冲突时,大部分查者选择为了家庭可以适当牺牲事业。

第四,虽然女硕士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思想更加开放,但涉及到性行为大部分人仍然显得保守。表现在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卜,大部分女硕士生持反对”和“非常反对”的态度,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无所谓”,而对婚前性行为持明确赞同态度的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关于婚外性行为的问题则更加复杂,女硕士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可以说五彩缤纷,她们并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态度来评判婚外性行为。

微话语 篇7

“微时代”是一个具有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 它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 以短小精炼为其特色, 速度快、传播广。相比传统媒体时代, 微时代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 “微主体”传受合一

“微主体”指微时代中的传播者和受众者。微传播时代改变了从传播者到受众者的单向线性关系, 形成了两者“传受合一”的双向互动关系。每个受众者都是“自媒体”, 都有权利和机会去制造和传播话语, 是“传受合一”的综合体。

(二) “微内容”精简个性

“微内容”是指“微主体”进行信息交流的内容。内容短小精悍, 收发瞬间实现, 文本呈现“自叙述”、“自表达”色彩, 是若干游戏化、情绪化、主观化、平面化的“我”, 极具个性色彩。

(三) “微媒介”功能多样

“微媒介”是微传播中的介质和工具, 主要指微博和微信。“微媒介”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携并且功能强大。只要你有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 就可以接收和发布信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 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 将SWOT分析法引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 有助于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工作队伍高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具有极强的调查研究、决策、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2理论体系完备。言之有理, 方能言而有人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有其完备可信服的理论体系, 即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 以实际生活为依托, 与大学生自身相承接, 利于其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

(二) 劣势分析

1. 话语权威被消解, 信息优势弱化。

在微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再掌握和控制信息来源, 大学生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不断被拓展, 大学生甚至拥有教育者所不曾掌握的信息, 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与教育者的对峙, 教育者的话语权威不再。

2. 调控能力削弱, 话语吸引力降低。

微时代的到来, 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拥有的可控性, 大学生对信息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 教育者对于信息的把控力度和操控能力越来越弱, “把关人”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受到严重冲击。

(三) 机遇分析

1. 教育范围更广。

微时代的到来,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范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声, 随时都可以针对某一事件、某一观点、某一主题进行话语表达, 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2. 表达方式多样。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 微博微信等媒介的推广,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由最初的课堂讲授、课外实践感知逐渐转变为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等, 采用视频、图片等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发布、传播有关信息,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传播。

(四) 威胁分析

1. 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多样性背后承载着意识形态, 多样性的文化渗透增加了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极易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否定, 从而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2. 信息茧房效应。

所谓茧房效应, 就是指在微时代的时代背景, 由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隐匿性, 大学生们极易蜷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衣食住行, 只关注物质层面的追求, 就像蚕蛹作茧一样, 将自己束缚在狭小的视野里, 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要, 忽视自己的话语表达和接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

微时代的到来,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诸多的机遇、困境, 要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和主导权, 就必须构建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1.实施“SO”策略, 优化队伍建设。发扬优势, 抓住机遇, 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又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高素质队伍。切实了解网络舆论环境, 掌握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行为偏好, 及时捕捉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2.实施“ST”策略, 主动参与交锋。利用优势, 抵制威胁, 拓宽表达领域。主动参与微传播, 构筑微平台, 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

3.实施“WO”策略, 创新话语表达。直面弱点和弊端, 健全话语表达机制。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在坚持中创新, 丰富话语资源。同时, 回归生活世界。马克思指出,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总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及现实生活的语言紧密相连。[1]

4.实施“WT”策略, 促进话语认同。弥补不足, 防范威胁, 增强话语认同。“话语不但意味着一种言说方式, 而且意味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2]认同是话语权形成的内在依据, 话语权是认同的外在形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同时, 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并蓄的认同理念, 尊重个体差异和独特的价值选择, 使多元价值取向保持合理张力, 从而获得话语认同。

摘要:微时代的出现,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在微时代的时代背景下, 深刻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优势和机遇, 直面挑战, 弥补其不足, 方能更好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SWOT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话语标记“对了”的话语功能 篇8

例1.“外婆的礼物……”

“对了!礼物呢?我完全记不起,要为你外婆准备一份生日礼物。”

例2.他向床走去,走了两步回过头来问马兰:“对了,有一件事我想问一下,十二年前你给我写信时,为什么不说我们曾经坐在脚手架上。”

例3.“实在不行只能这样了。”于、马二人赞同道,“要不名字可惜了。”

“噢,对了。”于观转移话题,“我们来是为一件别的事想跟你商量商量。马青想入咱们作协。”

在上述这些类例子中,“对了”没有概念性意义,不会对整个句子的真值产生影响。我们认为这类的“对了”是汉语中的话语标记,即标记“对了”后提到的言语信息或者话题是说话人在别人的提醒下或者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突然想起的。如例1中的“要为你外婆准备一份生日礼物”是说话人受到前一位说话人言语中的“外婆的礼物”而触发的。在例2和例3中,“对了”后面的言语信息都是说话人在没有任何信息触发的情况下,自身主观个人思维过程突然想起的信息。因此,从前后语篇关联性的角度,话语标记“对了”可分为“触发类”和 “突发类”。比如,例1中的“对了”属于“触发类”,例2和例3中的“对了”属于“突发类”。下面,笔者具体谈谈话语标记“对了”的话语功能。

一、提示功能

当谈话进行的时候,会话双方都会有一个假设:对方都会传递出足量的、利于正确解码的信息量。说话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利用最少的手段传递更多的信息,而听话人也会结合说话人的情态、动作和语境,对说话人有限的言语信息进行解码以尽量准确获取说话人所要传递的信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话语标记词“对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话语标记词“对了”的标示功能已经在言语信息或者话题的传递和解读过程中规约化了:说话人可以用它向听话人表明“对了”后面的言语信息或者话题是说话人突然想起的;听话人看到或者听到“对了”的时候也会认为说话人是突然想起“对了”后面的言语信息或者话题的。

例4.聊了一阵子,大伟始终没提钱的事情。王丽丽忍不住了,装作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好像我们结婚前,你借过我家张临六千块是吧?”

在例4中,“对了”隐藏了王丽丽事先就有向大伟询问“你借过我家张临六千块”的念头,让大伟觉得这件事是王丽丽突然想起的。因此,在明示—推理过程中,话语标记“对了”的提示功能使会话参与者更加简单有效地传递和解读信息。

二、话题转换功能

突发类话语标记“对了”具备转换话题功能。转换话题功能的实现,原因在于说话人违反“会话原则”中的“相关原则”和听话人遵循了“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突发类话语标记“对了”后面的语篇和其前面的语篇在话题或者信息等方面没有任何联系。它是在说话人在个人主观思维过程中突然闪现出来的。说话人违背“会话原则”,抛开正在谈论的话题,突兀地提出个人主观突然想起的事情。听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传递的信息后为了能够将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会遵循“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主动改变谈话话题。

例5.“你们这么跟说,他永远不明白。”白度看不下去了,说:“不如干脆说。是这么回事……噢,对了,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呢?你叫什么?”

“唐元豹,元帅的元,豹子的豹。”

在例5中,白度突然想起了还不知道对面这个人的姓名,就在说“是这么回事”的过程中临时询问对方姓名。话语标记“对了”后的语篇和前面的语篇没有任何的联系,只是说话人的个人思维过程中,临时突然闪现的想法。由此可知,话语标记“对了”可以引导一个全新的话题,起到转换话题的作用。

三、话题扩展功能

触发类话语标记“对了”具有话题扩展功能。话题扩展包括话题延伸和信息修补。话题延伸是指话语标记“对了”前面语篇中所涉及的话题或者信息触发了其后面语篇的产生,客观上实现谈话的持续进行。从宏观上讲,话题延伸的过程是一个前后触发,接力传递的过程。

例6.马威越听越觉得不入耳,抓起帽子来说:“父亲,我得去找李子荣,他还等着我吃饭呢。”

“对了,马先生,你还没吃饭哪吧?”温都寡妇问:“我还有块凉牛肉,很好,你吃不吃?”

在例6中,温都寡妇之所以想起问马先生“还没吃饭哪吧”就是因为话语标记“对了”前面的语篇中出现了马威的话“他还等着我吃饭呢”。马威言语中的一个信息成为了温都寡妇的话题。因此,话题延伸的特点是触发点和下一个话题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话题接力的过程是平稳的,利于谈话内容朝深度和广度发展。

信息修补指说话人对话语标记“对了”前面语篇的主题所涉及的信息进行修补。信息修补包括自问自答和陈述补充两种。

例7.梁大牙不敢愤怒只敢委屈,嘟囔着说:“杨司令你可别瞧不起人啊。我这个破玩艺儿可不是寻常的玩艺儿,这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叫晒箱。这还是我自己发明的呢。”

例8.致庸站起,客气地吩咐道:“曹掌柜,明日就是我大哥的三七,你现在就让人告诉我四哥达庆,还有众位本家股东,元家、水家的掌柜,对了,还有咱们‘老朋友’达盛昌,明天午时三刻,一起到这里来,领他们的银子!”

例7属于自问自答式信息修补,例8则属于陈述补充式信息修补。自问自答式信息修补的触发点是自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话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问题的答案。陈述补充式信息修补的触发点是话语标记“对了”前面语篇中出现的各项。说话人通过列举出来的各项突然意识到相关信息的缺失,随即进行信息修补。

总体上说,话语标记“对了”是句法结构“对+了”演变凝固而成的。它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话人可以用它明示听话人其言语信息或者话题的隐含义,听话人可以通过推理明白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和目的。话语标记词“对了”的三种功能的地位是不同的。提示功能是话语标记词“对了”的核心功能,话题转换功能和话题扩展功能则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话语标记“对了”后面的语篇和其前面的语篇或者语境的关系而形成的。核心功能并存于话题转换功能和话题扩展功能中,但话题转换功能和话题扩展功能是相互排斥的。

参考文献:

[1]姜向荣.话语标记“对了”的篇章衔接功能[J].德州学院学报,2008(1).

[2]吉益民.“对了”的词汇化和语用化[J].宁夏大学学报,2012(5).

[3]刘炎.话语标记语“对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李艳.“对”类标记词及其叠连用法的话语功能分析[J].暨南学报,2010(4).

[5]罗燕玲.句首“对了”的功能类型及其虚化轨迹[J].宁夏大学学报,2010(2).

激励自己的话语 篇9

2.要想比别人活得更好些,所以要比别人活的更辛苦些。

3.不到最后时刻,永远不要放弃;不到最后胜利,永远不要掉以轻心。

4.坚持就意味着成功,因为你战胜了自己。只要永不放弃,就还有希望,一个永不放弃的 人是不可以被称作失败者的。

5.任何成功背后,一定是饱含奋斗的艰辛!——我正是秉着这样一种信念,开始复习的。

6.一鼓作气,考研是一种忍耐。

7.朋友们,努力吧!无论什么时候,不到最后,我们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成功的迷人之处就 在于那一个个山穷水尽时绝处逢生的喜悦与美丽,没有这些来点缀,一帆风顺的成功也就不 那么令人向往与追求了!

8.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基础的词汇和长句开始准备,去迎接考研英语的挑战吧。

9.在一个人奋斗的道路上,你也许会孤单寂寞,可是别忘了,朋友的祝福还在,父母的叮 咛还在,对希望的追求还在,至少你的信仰还在。那么再苦再累算什么,你将永远不会孤独,你将永远的走下去。

10.考研是自己选择的最愿意去走的道路,不管前面会遇到什么,考研的决心一旦作出就要 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了自己的目标,必须付出许多代价 才能达到,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12.当一切成为过去的时候,你对过去就会不以为然了。所以我相信只要你对未来有梦想,并且踏踏实实的走过为将来奋斗的路,你会收获很多的。所以我祝愿所有拥有自己梦想的朋 友,选择了就义无返顾的坚持下去,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回收获微笑的!

13.考研是我证明自己价值的最直接的路,是我改变自己现在生活状态的捷径,是我真正体 验高校生活的唯一的路。

14.人生路多歧,有舍取,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

(1)、一个人生活中的失意乃至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心理的而不是现实的,是技术性的而 不是宿命的。现实至多为失败者提供了解脱的借口,而对宿命的信仰最终无情地扑灭了成功 的任何希望。

(2)、千万别摸着石头过河,要清楚最终追求是什么,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别人都迷迷 糊糊的时候,你千万别也迷迷糊糊的。

(3)、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讽刺的名言话语 篇10

1、靡菲斯特: 听这番高论,先生实在很有学问,凡摸不着的,您便以为远在天边,凡抓不住的,您便根本不予承认,凡算不出的,您便否认真实确凿,凡没称过的,您便相信分量为零,凡非您铸的,那金币便不值分文。——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浮士德》

2、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乔治·奥威尔 《动物农庄》

3、“Political language…is designed to make lies sound truthful and murder respectable, and to give an appearance of solidity to pure wind.政治语言的目的就是使谎言听起来像真理,谋杀听起来值得尊敬,同时给完全虚无飘渺之物以实实在在之感。——乔治·奥威尔”

4、男人就是车票,要想走向远方就要不停换票。《左耳》

5、“In times of universal deceit, telling the truth will be a revolutionary act.在普天下皆骗的时代,讲真话就是一种革命行为。——乔治·奥威尔”

6、只要是正义的一方,无论手段多么卑鄙都可以被原谅 《东京食尸鬼》

7、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乔治·奥威尔 《一九八四》

8、我们之所以战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熔炉》

9、每天捅我一刀,连伤口都愈合的有节奏的了。

10、有了彩色电视机之后?就再也没有黑白了 ——吴宗宪 《第五十届金钟奖颁奖引言》

11、我见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乔治·博纳萧

12、我坚信我爱你爱到全世界都可以放弃 你坚信我不爱你就像当初你信誓旦旦说爱我如命 而你却可以在后来果断转身离我而去

13、当初你认为就算全世界都把你抛弃也会有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抛弃你结果后来全世界还没来得及抛弃你而那个人却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看似潇洒的离你而去

14、试问你怎样叫醒一个 装睡 的人

15、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你气不过打它一巴掌过去却反而伤到了自己。

16、你所谓的热情好客不过是阿谀奉承的高级替代词,卑微地低下也遮挡不住你那张虚情假意的嘴脸。

17、我祝你们破罐子破摔,然后?然后都去见鬼吧。

18、斑驳的墙角,布满青苔;带血的曾经,幻化尘埃。

19、有时候会有些反感别人在自己面前开心的夸耀他曾经的光荣事件,但是,当自己很开心的与别人分享那些快乐时,突然觉得有点讽刺。

20、何必昭告天下自己是个愚人的事实,难道是为了博取几声浅薄至极的呵呵笑声?心若迷茫混沌,每天都是愚人节。

21、我没有哭,这只是流泪

22、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23、人情似直张张薄,事事如云任卷舒,24、蚊虫遭扇打,只因嘴伤人!——佚名(明朝)《增广贤文》

25、醉后乾坤大,杯中日月长,26、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27、他们对所有的东西都会称重量、量尺寸和定价格。对于他们来说,不可以称重量、量尺寸和定价格的东西从来就不存在。——狄更斯 《董贝父子》

28、“我哭了,你笑了。我伤心了,你高兴了。我痛苦了,你快乐了。我低贱了,你高贵了。你满意了么?”

29、美丽如刀,温柔如刀。——吴虹飞 《刀》

30、你还是一如既往地,让人喜欢不起来。

31、我不恨他。真的。因为我很矫情。

32、风雨中的约定/ 讽刺的是/ 却不一定能经得起风雨的考验

33、小时候 总是幻想着 长大以后的自己肯定与众不同,现在才知道 自己不过是沧海一栗

34、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诗经 《鄘风-相鼠》

35、帅哥?哼,不过就是奶油罢了!

36、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余秋雨 《黄州突围》

37、不是每个人都要卖面子给你 哪天踢到铁板脚痛也就罢了 要是哉进下水道淹死了 也不会有人打捞你的尸体

38、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人世间便是如此,得到失去,分分合合,永不停歇。若世上真有那所谓的命运之轮,那我们一定能在轮盘之上发现,过去与现在于命运之轮上周而复始,如同一个无解的莫比乌斯之环,不断上演着一出出愚昧之际的荒唐闹剧。

39、我喝了口水问他:「借刀杀人你懂吗?」 「不懂。」他说。我旋上瓶盖,嚥下水:「那好,和你说个简单的,你也知道那些狗杂碎喜欢点人肩膀吧?」 「知道啊,之后就说是我旁边的人点的。」 我耸肩:「see?」

40、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会用门夹你的脑子

41、God loved the birds and invented trees.Man loved the birds and invented cages.上帝喜爱鸟儿而创造了树林,人类喜爱鸟儿而创造了牢笼 ——Jacques Deval42、对于那些自以为是又狂妄的傢伙,即使你说的再多、再好,也都只是废话。用实力让他们闭嘴才是最好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吗?

43、交易就是交易,你破坏了规定,你就得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

44、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 快乐时女人说:我孤独 孤独时又说:我很快乐 男人快乐时说:我好爽 孤单时说:淦,谁孤单

45、别以为你有多清高,我们都一样。

46、自己对自己的贬低可不是践踏自己的骄傲,就像我会说我是小学狗一样。

47、我知道你很好,你无需炫耀。

48、当我被推进急诊室的时候 我多希望可以回到那个夏天 你还穿著纯白色的制服坐在我旁边 递给我那张纸条: 「我喜欢你。」 之后时间停留在这一瞬间 这样也好啊。

49、“敲著记忆的门 问: 「亲爱的,你还在吗?」”

50、请你一定要继续和我保持联繫 这样我才能知道 你过的多悽惨

51、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曹邺 《官仓鼠》

52、你也别太执著了 你其实 只是不甘心而已 别把自己说的太伟大 那很可笑。

53、别说放就放啊 我还没串通好你身后的人 让他再你要鬆手时推你一把。

54、没有必要吧 说了有什么用 到最后 不就是回到原点而已吗? 何必白费力气 之后才来后悔。枉费了你这一阵子的 『忌妒』

55、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电影,你就是那弹出来的广告。

56、安慰的话语,是最无用的安慰。

57、你一个小地方来大城市打拼的女孩,没房没车你的存款,那是你的隐私我无权过问。跟我要公平?so funny!《等风来》

58、“为师不尊,为官不正,为医不德,为富不仁,为慈不善。”

59、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奥斯特洛夫斯基

微话语 篇11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思政课 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5-02

批评性话语分析学者费尔克劳认为,社会制度是由“意识形态—话语结构”(以下简称IDF)组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IDF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能力将意识形态自然化,也就是说,能使意识形态以非意识形态的常识出现并赢得主体的接受[1]。这启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充分发挥教学话语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改变话语的语篇形式,突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维度

从话语的分类系统来说,教师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向学生传递思想教育的信息,突出话语中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维度。像“我们”和“他们”的分类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同中心主义”,排斥与我国意识形态向左的社会或个人。与上述的直接分类相比,“过分词化”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具隐蔽性。如有的教师在讲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教育渗透时,多次交替使用了“西方资本主义”、“西方国家”、“ 西方思想”几个词,意在向学生说明西方国家与我国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确立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倾向,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话语的情态系统来看,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择人称代词,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的教师讲学习思政课的意义时,从自己学习思政课的体会来谈思政课的意义,这样的现身说法和“我们”一词的运用就给学生一种平等相待、休戚与共的感觉。

从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及物性来分析,也就是探讨思政课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过程的描述,对此笔者在观摩了一些优秀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种对思政课教学具有启发意义的及物性话语类型:第一,平行结构和转折结构的使用。平行结构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力度,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从而实现话语的劝诱功能。而具有转折意味的隐含逻辑语义关系则能令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把过程的规范性描述转化为对具体行为或动作的描述。课本上有关理论或思想的语言描述往往是平实而规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其转化成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第三,将社会的新话语融入到思政课话语描述中。近几年,随着QQ、微信、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们对各种网络文体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二、通过不同话语体裁的交织,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信息传递达不到震撼他们心灵的效果,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重组话语秩序和交织使用话语体裁,使课堂话语“生活化”、“聊天化”,以此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如有的教师给学生讲“助人为乐”,先是从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格言开始讲起,通过讲传统,把现实中“助人为乐”对大学生的意义以及大学生该如何助人为乐的问题娓娓道来,这样将传统和现实的话语题材接续在一起,从“根”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助人为乐”的美德教育。

三、运用隐性话语,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家看来“意识形态的运行隐匿最深时其效果最佳”[2],这启示我们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隐性话语的作用。运用好隐性话语需要教师树立主体间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神态、站位、话题控制等隐性话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学习氛围:教师教学的神态不应是淡漠无力或是咄咄逼人的,而应该是饱含情感的,能够与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教师的站位不应总是局限于三尺讲台之上,而是应该多多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与其交流,消除学生心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指定性或强制性话语控制方法的使用,在话轮接管、主题控制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感。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在西方社会和语境中生成的,完全照搬这种话语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是不合适的。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倡导者进行话语“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再创话语”实现社会变革的政治使命[3];而我们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分析则是侧重于话语功能的研究,使话语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所以,本文对话语的研究虽然借鉴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但很显然其中不带有尖锐的“批评”。不过,批评性话语分析却启发我们去关注我国社会的新变化与思政课教学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为未来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研究铺设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丁健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永祥.外语教学课堂话语对话性研究——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微话语 篇12

一、话语与教育话语研究:文献的线索

如同大多数学术新词一样, “话语”和“话语分析”也是欧美思想界界的舶来品, 在接触和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时髦概念与方法。因此大致可以判定, 话语研究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资源, 主要借鉴欧美等国在话语研究各领域的成果。实际上, 在近30年的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 类似“话语”这样的输入性概念与方法, 可以说比比皆是。不同的是, 在国内学界的努力下, 一些自欧美舶来的概念与方法, 逐渐消化、内化为其相应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组成部分, 另外一些则仍只停留在译介的层面, 并因缺乏有效的概念认定、方法认同的过程, 表面上固然甚嚣尘上, 却难免因不够系统和成熟, 难以有效解读中国的教育问题。一定程度上, 作为输入性概念与方法, 话语研究属于后者。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话语” (discourse) 一次频繁开始出现在国内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可见的较早关于“话语”研究的文献是《语言学动态》1979年第2期梁达翻译T·M·尼科拉耶娃的《话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问题》。不过, 尼科拉耶娃对作为语言学新兴领域的话语语言学持谨慎的批判态度。[2]此后,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 数量不多的关于话语研究的文献, 开始讨论欧美语言学领域在话语研究方面的进展。1982年, 黄宏煦介绍了英国语言学者柯特哈德出版于1977年的《话语分析导论》的主要内容, 借助该书也回顾了英国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3]莫旭强在介绍居斯塔夫·纪尧姆 (Gustave Guillaume) 语言学理论的论文中, 分析了纪尧姆使用“话语” (discourse) 代替弗迪南·德·索绪尔的“言语” (Parole) 带来的语言学研究的变化:在法语中, 言语仅意味着有声语言, 而话语不仅包括有声语言, 也包括书面言语、手势语甚至个人的内心独白等。正是经过这一转换, 话语将语言学引向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中, 从而也为研究话语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同时, 在索绪尔与纪尧姆看来, 语言存在于人类集体中, 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说话人的头脑中, 语言的运用行为及其结果, 就成为话语, 语言学研究就是通过对可观察的话语事实的分析, 寻找语言的潜在性。[4]

20世纪90年代, “话语”与“话语分析”渐次进入文学、哲学领域。李航较早介绍了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 将“话语”进一步理解为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中, 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 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和形成交汇的过程。[5]也正是在译介福柯话语理论的过程中, 话语研究开始向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扩散, 从而开始充分地解释话语本身的社会性。到20世纪90年代, 文学领域的话语研究成果开始出现, 关于福柯话语研究的成果也不断涌现。进入21世纪, “话语”开始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 巴兹尔·伯恩斯坦就将话语研究运用到教育领域, 使用了“教育话语”的概念, 但是, 直到90年代末, 国内才开始使用“教育话语”这一术语。较早讨论教育话语的文献, 是刘铁芳的《教育学话语的现代性转向与生成》一文。他批判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公共话语的空疏, 提出了从植入性话语向生成性话语转向的命题。[6]2000年后, 通过介绍伯恩斯坦等人的教育话语理论, 教育话语研究开始逐步兴起。应该说,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 借助课堂话语开展话语分析, 并不算新鲜事。因此, 教育话语研究, 大致也可以看作是语言学领域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研究, 同步向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也许, 可以理解的一点是,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以文本、口语、交往等互动形式开展, 其相对固定的场所, 如教室、报告厅等;较为一致的话语行为, 如演讲、课堂讲授、提问与回答等。在教育领域运用话语分析, 解构教育活动内容因素所隐含的话语意义, 显得更为直接, 更具场景化的意蕴。不过, 教育话语研究却不能等同于对教育事实的研究。有学者就指出, “纯粹客观的教育事实是我们无法直接把握或不可言说的——一旦言说即成言语、话语或文本, 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作为人们关于这种客观事实的外部表达的教育现象、教育话语或教育文本。这些关于教育的现象、话语和文本并不仅仅是客观教育事实的某种附属物, 而是我们人所能把握和言说的教育事实本身。但是, 教育科学对教育话语和文本的解释并不是主观的臆造, 它仍然要回到与历史的联系当中去, 要在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话语和教育文本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对其做出解释。”[7]

作为当代较有影响的话语分析学者, 费尔克拉夫不仅将话语界定为“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 包括口语、文字及其它的表达方式”, 而且认为, “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 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 (他们之间可以是‘精神疾病’、‘市民权’或‘文化水平’) , 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 (例如, 成为医生或成为病人) ”。[8]就目前我们所知, 人类的世界, 主要是由语言和思维构成的主观世界, 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自己塑造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概念和观念构成的世界当中, 当人们试图将之表达出来时, 其借助的静态形式就是语言, 而动态形式就是话语。同时, 也正是借助语言与话语, 描述和塑造着不同的社会现实。如果说, 话语首要的、核心的功能是表达、传递和沟通, 人们更多地关注, 如何借助话语去表达人们需要、想要表达的内容, 或者按照某种特定表达模式去表达那些固定的、权威的知识。那么, 当人们运用并借助口语和文本, 表达、阐释人类自身的观念、事实和行为, 实现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传达各自的信仰、理解与即时的所思所想所做时, 就会发现, 这种表达、沟通的过程, 本身就是在建构一种社会事实与结构。更为重要的是, 某一时代、某一具体时间、特定场合, 人们的口语、文本表达方式, 往往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 借助话语构建某种强势地位的各种企图, 也会隐藏在话语形态的变迁之中, 要么赢得对话语主线的控制权, 要么将社会的等级、身份、权力结构固化在话语系统之内。同时, 按照上述费尔克拉夫的观点, 话语不仅表达了潜在的思想、瞬间的想法 (当然, 当下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纸质或有声文本) , 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这种思想和体验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 话语不仅建构话语主体与话语之间的关系, 也建构话语主体与话语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并且会因对后来者的影响, 而成为一种可能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力量。

二、近代中国教育话语形成的研究:可能性与基本路径

要借助话语研究方法, 分析可见的一系列近代教育文本在描述近代中国教育的言说方式上的变革, 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是否可以借用“教育话语”这一概念, 来指称中国古代和近代以来, 用来表达、阐述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系列口述或纸质文本, 包括构筑这些文本的一系列教育概念、观念等。

按照费尔克拉夫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福柯) , 话语关注历史变化, 关注“不同的话语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结合起来, 以建造一个新的、复杂的话语。”同时, 话语既源于并反映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也反映并建构了社会过程与结构。[9]而福柯则将“话语”界定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活动, 而历史文化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话语”组构而成。[10]可见, 话语本身就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和建构历史的力量, 即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历史文本都可以将之视为话语, 这些话语又在社会变革进程中, 在构筑新的话语系统的同时, 也建构着社会的变革。由此, 我们可以将由儒学主导的文化与历史系统中那些反映、描述和建构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言说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话语系统;自1840年以来, 在译介西方教育学说和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内容的过程中, 这一话语系统被来自西方的教育知识与言说方式占据了, 转变成为了一个可与西方教育话语对接并作为当前教育话语先导的近代教育话语系统。研究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变迁, 大致就是分析从传统教育话语向近代教育话语的转变历程, 以及导致这种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与过程。

如果可以借用“教育话语”这一概念, 研究近代中国教育言说方式的变革, 就意味着本文至少要分析, 在近代中国教育变革进程中, 今天我们所阅读和分析的那些表达、阐释近代中国教育事实或者构想中国教育变革的文本, 其言说的方式, 包括概念、方式和方法的使用, 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当然, 就必须分析, 在此之前, 中国人反映、描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教育的话语, 究竟是怎样的, 在此过程中, 究竟那些变化、因素或者偶然性事件, 促成了这种转变, 乃至如何同时建构了近代中国的教育实践, 以及在此之后, 这种转变是如何渗透在教育学术语公共话语之中, 并影响着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认识的。

按照教育史研究的描述, 19世纪60年代开启近代中国改革进程的洋务运动, 其中议题之一便是教育改革。借助官绅、士子的教育改革言论, 特别是洋务运动后举办诸种新式学堂的实践, 包括新式学堂的建立、传统书院的改造、新式学制的讨论与制定、学术与教学的分科化等, 教育史研究构筑起了一个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图景, 并且呈现出一个明显的阐述主线, 即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教育, 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逐渐呈现出更多的现代特征 (实际上就是欧美特征) , 最终形成和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教育体系与制度。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教育学科得以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阐述主线则呈现为, 教育学在理论和方法两个主要方面逐步走向科学化, 并且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 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变革的研究, 关注的则是基于不同知识背景的教育思想、理论如何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并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实践。整体而言, 这种带明显欧美教育话语系统印记的言说方式, 使得教育研究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系统与制度的或描述性或批判性的叙述, 也就一直处于一种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性的话语系统之中。

无论如何, 我们还是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即主导1840年以来的中国教育变革的思想与知识, 主要是通过译介欧美各国教育状况与教育学说逐步构筑起来的。因此, 表达和阐述当时中国教育问题与现实的话语, 不可避免地有着欧美教育话语的印记;在教育实践领域, 也主要是借助对欧美教育学术与公共话语的阐释, 以学习、借鉴欧美教育模式为特征。因此, 分析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变迁, 实际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欧美的教育言说方式是如何借助翻译、解释和传播, 为中国学界和普通民众所接受和熟悉, 成为认识并理解教育事实的知识资源, 甚至教育言说的传统方式也借助西方的知识资源, 被逐渐重新“挖掘”出其现代意义, 得以融合在现代中国的教育学理论与知识系统之中;另一方面, 中国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又如何借用这些文本的言说方式及其概念、方法, 来反映、影响并建构中国教育实践的。实际上, 这里隐含的一个可能的事实是, 在译介并传播西方教育理论、制度、教育方式、教学组织形态与建构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理论、学说、制度与组织方式之间, 存在着一个互动的进程。试图追寻西方教育发展足迹并由此构筑一个类似于西方经济、社会结构的中国“新”教育的努力, 在很大程度上, 同时混杂着政府的权力意志、无数个知识精英所依据的教育经验与假设、普通民众对置身于其中的教育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诉求, 从而使得这一进程明显地表现为一种有趣的结构:政府更关注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教育的制度与组织完善, 知识精英更强调教育的社会理想与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普通民众则只能在被赋予更多教育价值的情况下, 被动地卷入教育的主流与社会的结构之中, 并从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激励下, 继续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努力。

其中, 一个极为复杂的情形是, 由于主要借助来自西方的知识资源, 从明末清初开始译介所谓西学, 到20世纪上半叶大量译介欧美各国教育学说和教育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教育话语的形成, 是一个与语言的新词、新术语革新相伴生的过程, 因此, 其产生的一系列文本, 1910年代前, 都是以新词夹杂于文言的形态呈现的, 1910年后, 则多为白话, 新词得以以更直接的形态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不可避免, 建构一个有利于教育学自身地位的话语系统, 促使教育学界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发展, 一是大量翻译介绍欧美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 特别是对那些在当时的主要学习对象——美国教育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 几乎成了教育学话语系统建构的主要知识资源, 也成为教育实践主要凭借的资源。另一方面, 通过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梳理, 开始寻找教育现代变革的合理性依据, 以及在中国教育内部, 寻找一些可以追溯的历史渊源。无论如何, 社会的变革绝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 因此, 这两个路径, 显然也是当时中国教育发展走上继往开来之路的必然选择。

当然,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贸易制度侵蚀全球的过程中在中国的具体体现, 同时, 西方也借助这种具有全球性普世价值的经济形态, 在将中国在内的非西方社会卷入这一洪流的过程中, 也毫无意外地将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借助其语言优势带到了非西方世界。那些在西方教育模式下学习的中国新知识分子, 特别是有着在欧美日等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国家留学经历的中国知识分子, 凭借其留学期间所获得的教育与知识经验, 着手改造中国的学术和教育体制, 无疑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教育变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内部, 却又因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教育与知识经验, 对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并借助报纸、书刊、杂志和公共或非公共的讲演等活动, 或参与政府的教育改革实验, 影响中国的教育实践, 形塑着近代中国的教育话语。显然, 在近代教育话语的竞争中, 近代知识分子既形塑了近代中国的教育话语, 也借助教育话语的力量, 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主导者和受益者。

显然, 社会发展的线索是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路。毕竟, 在一个整体历史观依然占据主导的今天, 必须看到, 教育变革乃至教育话语的形成, 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即便是福柯将历史解构为人类的社会实践转换为话语过程的历史, 但是, 仍不得不承认, 历史所关注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等所呈现出来的力量, 还是一种塑造的力量, 即便在很多时候这种力量是一种内在的, 是一种借助个体或者群体的力量, 被描述成一种历史事件、言论的进程。也正因此, 实际上,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两股更为宏大的力量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张力与合力。一股力量是西方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构成这一生产方式的诸多要素, 如大机器生产、市场、消费与贸易、个人主义等, 也包括反对这种席卷全球的生产方式的思想, 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毫无例外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另一股力量来自中国5000年的传统, 在抗拒中出现了几次主动或被动的变革的尝试, 最终却不得不以一种空间形式上的转换, 消解了传统的时间维度, 将以古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 转换成了以现代汉语 (白话) 为载体的现代中国知识系统, 在中国概念、理念、知识中, 西方知识系统以毫无阻碍的进入方式, 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中、教育知识中占据主导位置。

参考文献

[1]于述胜.探寻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3) :6.

[2] (苏) T.M.尼科拉耶娃.话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问题[J].梁达, 译.语言学动态, 1979, (2) :22.

[3]黄宏煦.柯特哈德《话语分析导论》述评[J].国外语言学, 1982, (4) :7.

[4]莫旭强.研究语言的语言学—介绍纪尧姆学派关于语言和话语关系的论述[J].现代外语, 1984, (1) :8.

[5][10]李航.话语、权力、作者——福柯后结构主义管窥[J].文学评论, 1987, (4) :138.

[6]刘铁芳.教育学话语的现代性转向与生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 (5) :38.

[7]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95.

【微话语】推荐阅读:

对外话语07-14

话语控制07-18

话语实验07-20

教育话语05-18

性话语05-28

话语特征06-12

文本话语06-26

话语蕴藉07-06

话语背景07-08

政府话语07-11

上一篇:替换划线部分典型例题解析下一篇:谈一谈购物中心招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