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到自然成随笔

2024-06-19

功到自然成随笔(精选12篇)

功到自然成随笔 篇1

功到自然成随笔

三月的一天,我和同事小康由公交车换乘马自达,迎着蒙蒙细雨,去寻找几个月来一直郁结心中的一个答案。

颠颠簸簸中,我们终于走近了位于我区西部边缘的润扬大桥。放眼望去,刚竣工的大桥似乌龙般向着长江北岸腾空而去。身旁,几排七十年代建的平房,静静地栖息在大桥脚下,这就是五摆渡小学,此次调研的目的地。在大桥的映衬下,校舍越发显得简陋、寒碜。

在教研室工作多年,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这所小学了,对这所学校并不陌生,从校长到教师,从班级数到学生数,从设备条件到教学水平,大都能说出一二。而这次却带着一种寻求、探秘、解惑的心情而来。问题缘于去年末对全区毕业班的一次教学质量调研,名不见经传的五摆渡小学,有个班级的语文成绩竟然名列前茅,原因何在?经验是否值得推广?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们走进了这个班的教室。31位清一色的农家孩子,由于多了我们两位陌生人而略显紧张和局促。教室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原始”,墙壁、黑板、门窗的油漆早已斑驳陆离,仅有的“电器”,就是人字形横梁上挂着的6盏日光灯,由于经费紧张,还只舍得开了3盏。我的心情略略显得沉重,疑团也随之增大,凭什么提高教学质量,答案在哪里?

上课了,一位30多岁的男教师走进了教室。他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没有什么特别,他叫李斌。我们曾经听过他几次课,他很健谈,因此对于他,还比较熟悉。只是课改以来,关注“热点”,“窗口”多了,到这儿来得少了点。

师生问好之后,李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黄果树瀑布”,学生响亮地读了两遍。没有煽情的导入,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笔直。

接着李老师又简单地问:“大家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吗?”“写景的”,学生齐答。“对写景的文章应该怎么学,你们说说看。”“首先要知道大意,弄清观察顺序,还要知道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对重点句段要好好品味……”学生胸有成竹,一一作了叙述。新授课没有侃侃而谈的启发诱导,没有令人兴奋的电教手段,一切显得那么平实。

紧接着是让孩子们自学:自读自悟一刻钟。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或默读沉思,或凝神旁批,或用心圈画……足足15分钟啊,完全属于他们的15分钟,属于他们的完全自主支配的活动。这在平时的课堂中,是少见的,老师一般是舍不得这样给时间的。孩子们对这15分钟的利用效率如何呢?我们巡视了一圈,看见孩子们的书上都有了刚才阅读的“痕迹”:有对主要内容、各节大意的归纳,观察点与表达顺序的整理,有批注、有对优美词句的圈画……孩子们已然掌握了一套基本的学习方法。

接下来是四人小组讨论。联想到现在正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的现状,我锁紧了眉头:李老师也赶上了时髦,会不会也只有表面的热热闹闹呢?我情不自禁地坐到了孩子们旁边。所有小组都是前后4人组成,组长分工后,每个组员轮流汇报自己刚才自学的某个方面的自学结果,其他组员还互相补充,使人感觉的确是训练有素,像那么回事。最后是全班交流,一个小组的代表整合组员意见发言后,组员和其他组的同学都纷纷做补充。而补充的同学几乎无一个重复前面同学的内容与答案,触及的面各不相同,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对所述美景的描绘,有对好词佳句的感悟,孩子们或解说,或描述,或朗读,或回顾以前学过的《望庐山瀑布》,或倾诉对黄果树瀑布的向往之情。孩子们一扫初始的腼腆,羞涩没有了,一脸的专注一脸的神往,声音越来越响亮。我的眉头不知不觉间舒展开了。

李老师也融入了孩子们热烈的气氛中,适时引导、适度点拨、随机生成。如有孩子说到“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中的`“飘”字用得好,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做“飘”的动作,体会远处声音的忽高忽低;再结合后半句 “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就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剩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中的“涌”,理解由远而近的空间感。老师做“飘”时的手势虽不够柔美,而做“涌”时的刚劲有力已然将孩子们带入了他所酝酿的情境。孩子们思维活跃了,浮想联翩,朗读一遍比一遍好,一次比一次动情。此时,吸引学生眼球的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而是课文本身,孩子们就这样或评或赏,细细品味,思言之妙,评言之美;带给学生身心愉悦的不是花里胡哨的课堂游戏,而是在读文悟情中升华出来的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种收获的快乐!此时,我已不觉教学设备的简陋,没有了缺少多媒体的遗憾,没有了刚来时的早春寒气,而感受到的是整个课堂的融融春意。下课前,李老师把叶老写的《瀑布》这首诗印发给了学生。

一堂课,李老师的语言简洁、精练,诱导、点拨、促情,加起来绝不超过十分钟。他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他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他自然地走进了学生中间,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联想到眼下大部分语文课堂,要么打设备优势仗,要么依然是“我”讲“你”听,要么是活动一项接一项,真想让老师们都来听听、看看,那该多好啊。可是这课能移植吗?细细想想:除非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去上!这是一堂朴实的课,有实效的课,它的成功缘于平时,绝非做秀。至此,我的寻求有了答案,可我又总觉得似乎还少了些什么……

课后,我要李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他憨厚地对我们笑笑,搓了搓手,说:“我也没有什么,就是平时怎么想的,就坚持让学生怎样去做。首先我觉得学习习惯很重要,包括自学习惯、阅读习惯、思维习惯。我让学生始终记住两句话,就是‘眼到、口到、心到’和‘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我把课文大致分为几个类型,提炼出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起来目标明确:学什么,思什么,圈点批注什么,如何学,从何处学,小组学习中如何与同学相互切磋、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比如今天的课文就是写景的,除此外还有写人的、记事的、状物的等等。另外,我认为不仅是语文课上可以学语文,其它学科如自然、社会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语文学习资源,渗透很多的语文知识、人文情怀。我还结合班队活动,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搞调查。最近,我们就参观了刚刚竣工的润扬大桥。最后,我还尽量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阅读。农村的孩子课外书少,但是我们尽量资源共享,让学生大量接触语文材料。”李老师话虽朴实,却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他没有谈什么大篇的课改理论,但分明让我意识到他在开发教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指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等方面的实践,无一不体现了一种课改的理念与精神,虽似粗糙,但他在学校自然教学状态下,持之以恒地追求,显得那么可贵,也是教学成功的奥妙吧,功到自然成啊。

雨停了,先前灰暗的天空逐渐明朗起来,孩子们在狭小的操场上欢呼雀跃。望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心中也在默默地为他们能有这样的老师教他们而高兴。

回去的路上,我们的车在尚未修建好的“大桥路”上艰难地前行。五摆渡小学行将合并,离学校不远处,新校舍已破土动工。不久,这儿也将矗立起一排排现代化的教学楼,五摆渡小学也将告别过去,农家孩子也将得到优越的学习环境。然而又一个问题爬上心头:眼下,我们的教学楼建得还少么?享受优质教育仅仅是宽敞明亮的教室与现代化的设施么?他的另一半——优秀的师资何时才能像盖大楼那样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我心中默默地期许着……

《自然之道》教学随笔 篇2

删繁就简理文脉

开课仪始,我让学生听写“自作聪明”“事与愿违”,并将两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顺势将作者伯罗蒙塞尔的感悟“人是万物之灵。当人类自作聪明时,一切都走向反面”和盘托出。“人类究竟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让你觉得‘自作聪明’”,在问题中我引导学生阅读全文。

我帮助孩子理出了三组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描写幼龟);颓丧、响彻云霄(描写食肉鸟);见死不救、若无其事、愚不可及、气喘吁吁(描写人类)。学生一边学习词语,一边轻松理出文本故事的三种角色——幼龟、人类、食肉鸟。然后,围绕“三角关系”,简洁有序地概括故事。

设计意图: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本文所载之“道”直接呈现,并引出核心词“自作聪明”。同时,本课的四字词尤多,散落在文中,有利于积累、理解。课标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中年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可以减轻学生的阅读焦虑,获得更好的阅读技能。

情趣盎然讲故事

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幼龟出巢段落,然后请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手搭手,搭建一个小小的“洞穴”,一只“小幼龟”在不时地伸出脑袋看外面的情况,想出洞,又有些迟疑。一个学生给这幅场景配以旁白:“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生:胆小、可爱、弱小、机警……

师:(出示问题)面对如此 的幼龟,我们人类怎么能 呢?

生1:面对如此弱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生2:面对如此可爱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生3:面对如些胆小的幼龟,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师:也就是说,面对这样幼龟,我们肯定会——

生:去救它。

师:既然这样,那刚才为什么都说人类自作聪明吗?

(生面露疑惑,摇头。)

师:现在的你还同意刚才的观点吗?——你为什么摇头?

生:我很纠结——游客救幼龟,是人之常情啊。

师:这是人类自然的一种反应,看到幼小、弱小、可爱的生命会不由自主地同情,甚至会自然地去呵护它。这是“人文之道”。(板书:人文之道)

举一反三,老师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体会,借助“太平洋幼龟”等拓展知识,总结出幼龟的“生长之道”和食肉鸟的“生存之道”,并一一排除了幼龟和食肉鸟“自作聪明”的嫌疑。

设计意图:自古文章都强调“立象以尽意”,“象”是具体的,而“意”是抽象的。在《自然之道》中,如果“自然”的形象没有在学生心中立起来,那其中的“道”必然是抽象和干涩的。此环节,紧紧扣住“幼龟”这一角色进行朗读、思辨的训练,既还原了语文文字的学习,丰满了“自然”的可爱形象,又达成对文道的思辩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深入浅出悟道理

师:(指板书)这里的三角关系转了一圈,让人更糊涂了,究竟是谁自作聪明?(生疑惑)

师:换一种问法——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面对幼龟离巢奔大海,面对食肉鸟大快朵颐,你还会“救”它吗?

生1:不会了,因为这样会害了幼龟。

生2:我也不会了,这是好心办坏事。

师:我听明白了,幼龟的生长和食肉鸟的生存,这些是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而我们人类的行为却是可以改变的。总而言之,还是谁自作聪明?

生:人类。

师:说说人类还有哪些“自作聪明”却又“事与愿违”的举动?

生1:人类为好看,打扫森林,结果森林生病了。

生2:人类憎恶狼,喜欢鹿,就把狼杀死,结果鹿也最后灭亡了。

生3:我看过一个报道,人类为保护鱼,把鲨鱼一网打尽,结果破坏了生物链,鱼的产量大幅下降。

师:重读作者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1:尊重自然。

生2:遵守自然规律。

师:对,这就是“道”,自然的规律,自然运行的法则……

师:(出示“道”字义)人是“万物之灵”,可是人大不过自然,也大不过“道”。如果违背了“道”,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设计意图:学生从先入为主的“自作聪明”到全盘否定,再到这一问:你还会救幼龟吗?学生对文“道”的理解真正开始深入,“道法自然”自然引出,学生也自然理解了。

从教学悟“道”

虽然“文以载道”,但以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视角审视,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媒介,是语文素养达成的桥梁。老师要做的是还原语文学习的本色,从“文”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一个道理,更多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积累、语感、思维等语文素养的提升。

自然的声音-随笔 篇3

人类与我好似咖啡于伴侣,没有我的日子里,人类就只有生活在苦楚之中;没有人类的生活中,只有平淡的日日夜夜,毫无喜怒哀乐,就像一本精彩的书,缺少能读够懂它的人。

人类好似我的子女,我在一次次偶然的情况下孕育了生命的火种,正因为人类的出现,才将我生命的价值升华。

人类好似我的双手,他们改造了我的一切,让我拥有的是容纳万物的胸襟,也让我一步步地走进了他们的文明之中,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的力量。

人类好似我的知己。只有他们能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我丝丝的容颜;只有他们能用动听的乐章于我心中的声音暗暗相合;只有他们能用细腻的眼光审视出我波澜的心情……这种种的不谋而合让我感叹到:“真是知音难觅!”

于人类密切的关系让我欣喜,但让我最不能相信的是:人类居然是一个闯入者,她破坏了我的平衡,是我的宿敌。

人类是个可恨的东西,将我的“肺”(湿地)一点点的割去;将我的“血液”(海洋)一次次的染黑;将我的“衣裳”(树林)一块块砍掉;将我体内的“自由水”(两极)慢慢蒸发;将我的“保护伞”(臭氧层)一点点的烧毁……人类的恶行比比皆是,又在一次又一次的重演,我那满负伤痕的躯体在也无法将他们的良知唤醒……

为了让他们自食恶果,我运用全身的力气向他们宣战,一次又一次的酸雨、洪涝、干旱……只是我对他们的小小惩罚。他们在接受这小小“颜色”的.同时,竟异想天开得制造一种人造自然,想在尽可能的消耗了我的一切的时候,躲进他们的“安乐窝”里避难,我怎会轻易让他们的“诡计”得逞?我要让他们清楚的明白,我是他们唯一的“靠山”!也是他们唯一的“护身符”!离开了我,他们将寸步难行,只能自生自灭!

自然之道教学随笔 篇4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个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幼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

学完文章,我感触颇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看似冷酷,却正是大自然的生存规律。

生活中,有很多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比如:19世纪,美国北亚利桑那州有个叫凯巴伯的森林。林中松杉挺拔耸立,生气勃勃,大约有4000只可爱的鹿在林中出没,有一群凶恶的狼经常捕杀它们。狼对鹿的威胁,不知怎的引起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关心。总统下令大量捕杀狼,结果鹿群总数超过十万只,又因疾病减少到四千头“病鹿”。总统这才意识到严重性,只好又引进一批狼。

这个好心总统的行为告诉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了解环境内动物和植物间的营养级关系。否则就会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必定聪明反被聪明误。

顺应自然,难得糊涂随笔 篇5

在世上,有两种人是最快乐的。

一是十岁以前的小孩子,因为还没有学会不快乐。

二是八十岁的老人,因为忘记了如何不快乐。

这之间的人,都在寻找着如何让自己抗拒不快乐的方法。当然这之间也包括我。都在用各种理论,各种人生哲学去指导自己的心灵,怎样脱离由生,老,病,死,憎,别,离,等人生必经程序所产生的情绪。我曾经也试图这样。

这些,生,老,病,死,憎,别,离,对于任何人都是一律平等,所有人都必须经历才算完整的人生。然而,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够依然淡定,依然如常的生活,而有些人却不能够呢?小孩子能够,老年人能够。

因为他们放弃了思索。该笑则笑,该哭则哭。没有过多的思索不可避免的东西。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没有任何感情波动的,是神,不是人。没有一个凡人能够真正超脱人生七大苦,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凡人能够幸免不为这些俗事悲伤或者欢欣。只是,如果用简单洁净的一颗内心去感应这些,,不苛求,不违逆,一切顺应自然。那么,每个人都会像小孩与老者一样,永远生活在此刻。去珍惜并且过好此刻。懂得放弃自己思想的人,懂得放弃执念的人,才会是真正快乐的人。

小河小溪因为没有积淀过多尘埃,所以清澈;大海汇集了所有江河湖泊的沉淀,但用博大的`胸襟,滔滔的大浪,将其稀释或者转化,所以蔚蓝的海水深不见底,却依旧生机勃勃,广袤而洁净。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反濮归真。

我想要快乐。但我知道自己离小溪已经太远。无法重回源头,从始点开始。但是,所有人皆是如此。都像是不停息的奔向大海的江泊湖涛。生命中沉淀的东西,没有办法用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去抹杀掉,只能加深思维的轨迹和思想的厚度。徒劳无功。所以当我看见外婆单纯慈祥的笑容时,我放弃了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人生哲学。试着放弃自己的思想,试着用一种发乎自然的行为去取代思考。试着让自己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中汇入大海,用一种博大的爱与同理心去理解接纳世间万物,真正取得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一切一切人生奥义的真谛。

我也知道自己身上仍然有很重的戾气,这是太过尖锐太过邪恶顽固的东西。这些戾气表现在外是始终无法医好自己的心病。每每总是复发。这些戾气,需要化解,需要转化。从根源处去宽恕自己,也宽恕别人吧。

但我已经放弃去寻找一种别人提供的理论,让一切顺应自然吧。

接受变化,顺应自然。放弃思考,随性而为。

功到自然成 篇6

一、寻找病因,有的放矢地做好转化工作

当我们面对学困生时,很自然地就将他们的问题归罪于个人的智商低、不勤奋。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简单,原因有很多,学习态度的偏颇、良好习惯的缺乏、学习方法的不足、某些知识点的缺失、教者的疏忽、家庭环境的熏染和不良影响等。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源做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织成五层助学帮困的网,强化积极向上的学风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决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师的“单打独斗”,而应该多方面地调动积极性,形成助学帮困的网络合力。第一层网是学生同桌之间。在学期开始,安排座位时要注意学优生、学困生的座位搭配(要与科任老师协调好),任务是让学优生检查、批改课堂训练题,帮助学困生分析、讲解不懂的知识和难题,互相提醒和督促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第二层网是班级小组长与学困生之间。任务是检查学困生的课堂作业和各种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批改各种课外作业和考试后的错题订正,努力提高本组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并予奖惩。第三层网是合作学习小组4人之间(前后桌)。主要是在课堂讨论时发挥作用,要求小组长带领学困生积极操作,大声发表想法,大胆评说,让学困生潜移默化地学到学优生的思考方法和学法。第四层网是学困生与学优生之间,让他们交朋友。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让学困生在课外时可以得到帮助,避免因教师的威严和忙碌而让本身胆小的学困生失去求答的机会。以上四层网对学困生的转化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但关键是教师要早布置、有检查、总结,严防抄袭现象发生。所以,最后一层网就是教师与学困生之间了。这是非常关键的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工作:

1.实行评价分层管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教育学者朱永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样就必须对传统“一把尺”度量的方法进行改变,实行因人而异的评价标准。例如,在每学期初就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一个合格的分数,只要达到合格分数的都给予表彰,不合格的当然也有“惩罚”。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里学习,分享成功喜悦。

2.贯彻四个优先。对学困生实行倾斜政策,要体现在四个优先方面:一是优先提问。难题问学优生,基础题、简单题鼓励学困生积极举手,甚至等待学困生的举手回答,这样能够给予学困生以自信,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促进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二是优先板演。一般板演的机会都给学困生,这样一来可以发现问题,进行现场辅导;二来可以起到督促作用,让学困生不松懈;三来可以检查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便于点拨辅导;四来可以及时修正教师备课中的预设,采取补救措施。三是优先批改作业,重视错题。不管再怎么忙,都要优先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并要求及时订正,直到做对为止。四是优先辅导学困生。学困生一般都比较自卑,不会主动也没有胆量问老师,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就应主动进行辅导或者由学生之间的帮扶网进行辅导。

3.反复抓巩固,抓反复巩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忘记昨天所学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让学困生时常“温故”。主要是反复抓课本练习题的再训练、错误习题的再订正。这样反复抓、抓反复的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记忆,再给似懂非懂的学困生一个训练和熟悉的机会。

4.适当增加基础性练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练习设计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而减少了基础性练习,甚至可能出现连基本的训练都没有的情况。这样使学困生连最基本的双基训练也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当然也就谈不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了。所以,在备课时经常补充一些基础性练习在课堂上训练,有助于学困生的转化,防止“两极”分化进一步严重。

三、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贵在坚持

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立竿见影。任继愈先生经常教育子女,“怠是万恶之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转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持之以恒,把转化坚持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工作中,坚守在平时一事一环的过程里。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练习,多让学生主动操作;注重课堂管理,养成班集体良好的学风。学困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下得到转化,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提高。

功到自然成。只要我们本着一种责任和爱的态度,从教学的点滴做起,把每一环节的事情做好、做实,定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潞田中学)

顺其自然-生活随笔 篇7

最近朋友们都在关心孩子的中考和我的状态,都问我紧张不,我说一点也不紧张。我是真的不紧张,我和女儿都吃得下睡得着,也没急躁也没焦虑也没紧张,这种好状态我自己都觉得很难得。

前天早上女儿有一点焦虑的小苗头,一大早起来她自己就在掉眼泪,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没事。我知道在生理期她也情绪会有点低落的,所以我也不会很紧张。但我还是和她聊了一会,原来她是为她的作文担心。最近考试她的作文都在四十六七分的样子,所以她很担心中考的时候语文分会下来。原来她的作文都是班里最好的,经常是最高分,但现在还有一个同学老比她的作文分高,所以她就没底了,又加上她的老师老告诉他们不要把文章写的不伦不类的,要写马就写马,要写驴就写驴,不要写成骡子,议论文里不要有记叙,女儿觉得写论据的时候不可能没有记叙,所以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作文了。

我告诉她:“你的作文一直是很好的,只是现在的老师欣赏不了你的作文而已,中考的时候又不是你的语文老师给她看作文,所以不用怕。写作文的好时候只要别跑了题,然后你自己觉得怎么写好你就怎么写,你的字那么好看,卷面又总是很整洁,你的文字也很优美,写出一个漂亮的骡子也是很好的,看卷老师也会给你高分的。”我还告诉她我以前当老师的时候,也给学生看过作文看过卷子,看卷子的时候只看是否紧扣了主题,老师才不会注意你写的是骡子是马呢,老师只看你写的漂亮不漂亮。

我这么一说,女儿眼睛就亮了,问我:“真的?”我说真的,她就说:“那我就放心了。”

嗨,我也放心了,看到女儿阴转晴,我的心也阴转晴了。我就看不得女儿伤心,她有一点不高兴我就心疼的不行。

不管我说的.对不对,只要女儿有了信心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昨天女儿放学回家又告诉我说,他们老师说她上次的作文分46分就算高分了,没有过50分的。这下女儿的信心就更足了。

自然角遭遇尴尬后教育随笔 篇8

新学期开学了,自然角也要丰富了。经过考虑,我准备请家长们帮忙,并做出了分批进行收集的决策:这学期请1—20号的孩子家长帮忙收集,下学期请剩余的孩子收集。这样,通知幼儿带东西的次数减少了,通知的对象少了,落实到个人,也很公平。

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家长们的表现却让我感到很苦恼。经过三四天的收集,自然角只是多了一盆小的可怜的盆栽和两缸小鱼,其他什么都看不见。难道是我们通知不到位,家长还不知情吗?于是我们用校讯通和班级群与家长沟通,给家长发了短信,还在QQ群上进行了倡议,请1—20号家长帮忙丰富自然角,可效果还是不佳。家长的反应与自然角一样冷冷清清。这尴尬的自然角呀,真是把我难住了。

着急并不能解决问题,冷静一想,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首先,孩子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也让家长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麻木了:主题活动时,与孩子共同收集主题相关的物品;帮助收集废旧物品……。其次,请1—20号的孩子家长帮忙收集,无形中有那么点硬性规定的感觉在里面,可能让家长觉得很不舒服。

此外,家长们会觉得这些事应该是幼儿园该做的,怎么将任务转嫁给了家长?

家长的想法不无道理。丰富自然角真的只是家长的事情吗?自然角是孩子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一个小窗口。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知道吗?教师规定家长购买的盆栽,真的会是孩子感兴趣的吗?这样由教师与家长一手包办、共同打造的自然角,真的能引发孩子对自然、对植物、对动物观察的兴趣吗?孩子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我们的好心,是不是剥夺了自然角跟孩子互动、对话的机会呢?

转念一想,我和配班老师一起买了一盆“含羞草”,放在了仅有两缸小鱼的自然角。在餐前欣赏的时间,我组织孩子们一起观察自然角,还让小朋友用手碰碰含羞草的叶子。含羞草叶子的变化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看准时机,我立即抛出问题:“含羞草很胆小,它只有两只小鱼陪着太孤单了,怎么办?”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很欣慰。汤东说:“老师,我家有小乌龟,明天我会带它来和小鱼宝宝做伴的。” “我奶奶最喜欢种花啦!我家的阳台上种了很多植物,还有很漂亮的花,比老师的还漂亮。”诗晨小朋友很自豪地说着。“相信我的这盆盆栽也会很喜欢你奶奶种的植物和花的,那你愿意带一盆让我们一起分享吗?” “愿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议论开了: “我会把家里的小白兔带来……” “我家有小鼹鼠,好可爱的。” “我家里有很多不同颜色的鱼。”班上顿时变得无比热闹。等孩子们稍微平静下来,我提出建议:“明天,愿意把自己家里的小动物和小植物带到我们自然角的小朋友,记得一定要带来。相信有更多小朋友照顾的植物会更漂亮,动物会更健康,自然角也会更热闹,更美丽。”小朋友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果不其然,第二天,自然角的植物和小动物变多了,自然角变热闹了。在我喜出望外的.同时,心里又担心,怎样管理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让植物更漂亮、动物更健康呢?对了,让孩子们参与自然角的管理:请拿来盆栽和小动物的孩子每天为植物浇水,给小鱼、小动物喂适量适合的食物。每当自然角的植物、动有了一点变化,孩子们都会欣喜地告知小伙伴:吊兰抽心了,长出花蕊了;今天喂了小鱼两个鱼食,它全吃了;小乌龟喜欢吃饭粒;小兔子不喜欢胡萝卜,喜欢菜心;小鼹鼠吃东西时真可爱;我昨天离园时和妈妈一起帮助小鼹鼠洗澡了,今天它好香啊……这些细致的描述让孩子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全面,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喂养、种植的成就感。而让我倍感惊喜的是,家长们也自愿参与到了自然角的管理中,主动带食物喂养小动物,为小动物洗澡,修理干枯的叶子等等。在国庆节放假前一天,家长们也自愿提出将植物和小动物带回家照顾,并在假期结束时送回自然角。就这样,孩子、家长既参与了自然角的收集,又照顾了自然角的动植物,孩子们成了自然角真正的主人。

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随笔 篇9

从地球的地表容貌上,让我们感受到山岳的雄伟,充满活力的江河,浩瀚海洋的博大形象。这一切展示着美丽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的气魄。通过我们观赏山岳的气魄,欣赏江河的汹涌澎湃,浩瀚海洋的博大胸怀,从而感悟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关系所在。人类是大地的骄子,是大地母亲呵护我们人类快乐成长,从远古走到今天,不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一点:没有大地母亲的哺育,就没有人类的存在。

神奇的大自然,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有待我们去探索,去了解,以资开启地球的起源,人类社会起源的密码,把地球与人类的发展关系揭示出来,推动自然与人类社会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造福于人类,分享自然给人类创造的福祉,此举乃是万民称颂的功德。生活环境对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异常重要,环境决定于我们的生活质量。

生活中蕴藏着自然的哲理,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对接,逐渐地悟出自然内在的规律,从而达到顺应自然去生活,适应生态环境变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只有细心地研究,不断的摸索,才能从自然规律中掌握这些提示自然规律的密码,把它变成人类社会改变生态环境的动力。这才是我们欣赏自然生态环境,观察自然环境的中心目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经济条件已经有所提升,而且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不仅要把物质生活搞好,还要把文化生活搞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去参加野外郊游生活,体验自然的风光,领略山川的神奇,欣赏鬼斧神工造物的妙处,从静谧的湖泊中得到身心的修养,从涓涓细流到湍急的大河大江,再到浩渺烟波的海洋,感受水的神韵,……到草原去陶冶情操,站在郁郁葱葱的`辽阔草场上我们倍感天地的宽阔,人的心胸与那自然相比,显得狭小,……凝神观察辽阔草原上的那些生长着的植物,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力的强大,那直插蓝天的参天大树,擎天立地;岩石缝隙中,裸露沙丘上的小草顽强不息,以独特的方式扎根在那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向世界展示着小草的强劲生命色彩;……一次淋漓痛快的旅游,可以提升我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对生活更加热爱,对生命的色彩有更多领悟。回到自然环境中,接受大地母亲的呵护,人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魅力,这就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随笔:舒适自然才是爱的习惯 篇10

秋天到了,树叶脱离春生夏长的树枝跳起了优美的圆舞曲,漂亮的靴子也开始在秋冬演绎美丽的华尔兹。漂亮是要付出代价的,今年的靴子价格也是漂亮的一塌糊涂,美丽的高高在上。

欣赏着鞋店里高贵的靴子,还是把束之高阁的属于自己的那个“美丽”取下来,轻轻擦拭,曾经的“美丽”外衣已经有斑驳脱落,最可气的是鞋帮咧开小嘴,冲我笑,鞋跟也被我磨的惨不忍睹。只好送它去鞋子医院,修鞋的人说放心,一定给你一个曾经的美丽。很快“美丽”的嘴合上了,跟也站起来了,好像和以前一样美丽了。伸脚进去,脚掌那里有个疙瘩硌的脚好难受,想想外表已经恢复如初的“美丽”,难受只好忍着了。

第一天脚硌的难受。

第二天脚被磨破了,疼。

第三天休息一天。

第四天再穿,那个疙瘩怎么不见了,用手一摸,还在呀。

一星期后穿着越来越舒服,比新买的都舒服,因为旧鞋子已经按我的行走习惯磨成了我独有的特点,现在它虽不是最好最漂亮的,但它却是最适合我的。

爱情不也是如此么,人生路漫漫,会遇到无数个心仪的那个他(她),爱情萌动时是火山爆发,炽热而激烈,爱情稳定后是平湖静月,淡而无味。谁也无法把自己的爱情保持在爱情的初级阶段,但这个爱情初级阶段却养成了多少以后视而不见的习惯,习惯一个房子里有两个人住着,习惯被爱人爱着,宠着,习惯日子就这么细水常流着。也许以后会有更好的他(她)来宠你,爱你,但他(她)永远都不会把习惯住进你的心里,让你习惯的那么自然,那么舒服。刻意的寻求另一份习惯,刻意的维持另一份习惯,舒适自然的习惯只能离你而去。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东西,只要你一刻意它就不再是习惯,而是一种迎合,让双方都很累的迎合。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已婚男人爱上了另一个女人,男人很爱这个女人,感觉这个女人就是天使。他想放弃那个曾经跟他一起吃苦的妻,看到妻苍老的面容和眼睛里对他的爱,他很为难,于是他找到神,问神要怎么办?神指着神龛前香炉里的三柱香问他“这三支香那支更亮一点”,男人怎么看三支都一样,就答“都一样”。神从香炉里拿出一支放到他的眼前问他“现在那支更亮”,男人说“你手里的更亮”。神又把这支香再放回香炉里问他“那支更亮”,男人说“都一样”。神说“你现在遇到的女人和你的妻子就是这三支香,当你把它拿到面前时它就是最亮的,你把它放到一起时它们就一样亮,你回去吧”。

当你用心看时看到的都是优点,不用心时优点会消失,或许也变成缺点。你身边的人用心给你一个你很习惯的.生活,习惯久了人也就会麻木了,曾经的圣洁的爱情变得庸俗,曾经看到对方就“嘭嘭”跳的心归于死寂。于是幻想着有另一个满身优点的人带给别样的爱情,得到了,拥有了,时间久了,再习惯了,发现不一样的爱情,却是一样的归宿,不一样的用心。

到大自然中去心情随笔 篇11

看你忧郁的眸子,又有什么不顺心的事纠缠着你,让你神情沮丧、一蹶不振呢?那么,走吧!到大自然中去。

背起行囊,迈开轻松的步子,把手甩起来,将头昂起来吧!任挑逗的风儿穷追不舍吧!顺着杨柳依依的河堤,飘一路悠悠的情歌,我们潇洒地逃离喧嚣的都市。

看!那边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在等着我们呢,有一汪蓝晶晶的湖水在朝我们眨眼呢,有一座蓊郁的大山在向我们招手呢!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走吧!到大自然中去。就在这温柔如绒的草地上,十二分随意地坐下来,顽皮的眼晴,一朵艳丽如桃花的微笑就这么、就这么在脸颊上荡漾开来,彼此的心灵如一汪汪泉水,渐渐汇聚起来了。来,让我们谈谈心吧,将满腹的心事向大自然倾诉。她宽广的胸怀能容纳一切噢!然后,我们唱唱歌,拉开嗓门,发泄这痒痒的喉咙。

看!白云都停滞不前了呢,鸟儿都在凝神谛听呢,树儿都在不停点头呢。不远处,也有一群穿着大红大绿的少男少女在追逐、嬉戏呢。我们再也坐不住了,坐不住就站起来吧!站起来,和着那铿锵的节奏,也嘭喳它几下,不必苛求姿势是否准确、动作是否优美。这里没有世俗的眼光,只管尽情地唱吧,跳吧!将满身的“尘埃”抖掉。

前面,蓝汪汪的是湖水。湖水在诱惑着我们呢。来,让我们手牵手,向前跑吧。噢!真舒服极了,真惬意极了。谛听着风儿在耳畔低诉着柔情的话儿,草儿恋恋地,想要拖住你的脚呢。湖水真蓝啊!是从那蓝蓝的天幕上裁下来的么?!突然,几只白色的水鸟腾空而起,矫健地向山那边飞去了,这湖水便躁动不安起来。湖水是楚楚的`少女,她害羞了呢!让我们挽起裤腿,接受她温柔的亲吻吧!此时,我们的心也融入这纯情的柔波了呢。

噢!湖那边是山,山儿在向我们招手呢。走!我们爬山去。谢谢你,多情的湖水,真舍不得离开你呢。你这样漾漾的,也依恋着我们么?我们会永远惦记着你呢――再会了。来,我们爬山。山儿倔强地挺起身子,是要考验我们么?我们不怕!我们的血管里滚烫着青春的血液呢。来,选择那最陡的地方爬,选择那最险的地方爬。你拉我一把,我推你一下。噢,到了,终于到了。我们骑在了大山的脖子上啦!天离我们好近噢,漂浮的白云和我们捉着迷藏呢。无知的我们会惊动天上人吗?向下望:绿绿的草儿,蓝蓝的湖泊,彩霞般的花朵……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呢!我们平时眼中所谓的尘埃,怎么丝毫也不见了呢?世间本是美丽的,生活原本是美丽的噢!

功到自然成作文 篇12

小学四年级时,自我感觉英语口语不错,就报名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英语节”口语演讲比赛。之后,我每天都在跟听英语磁带,不断地模仿磁带上的发音。

正式比赛时,本以为准备充分的我,信心满满地站上了舞台。可在台上的我,看着台下人头攒动,只觉得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握着话筒的手,不断发抖;大脑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泄气地想: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参加这个比赛了!

此事对我的打击不小,让我几乎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勇气。

这时的妈妈,第一时间给我进行了疏导,她语重心长地说,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失败面前,一定要有“滴水能把石穿透,功到自然成”的精神。妈妈的这句话唤醒了我,我这才开始认真思考演讲失败的原因,是努力不够,也是方法不对。

痛定思痛后,我开始买演讲方面的书籍;开始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仪态;周末,我还特意找了几个同学,当着他们的面练习演讲;我也诚恳地向英语老师请教各种英语发音规律,除此之外,我还努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试着去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模仿剧中人物的对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一年的努力后,我终于在第二年学校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上一篇:全市中小学生网上法律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剧烈的近义词和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