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序言课

2024-12-30

高中历史必修三序言课(通用8篇)

高中历史必修三序言课 篇1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吉林磐石一中

郭玉保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通过观察引言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回答后导入新课。

学情分析

特点:作为高二学生已经拥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和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不足:学生对于我国的教育政策方针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

对策:教师搜集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教育变革的历史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教育变迁来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设计理念

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3、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依据:课标的要求及高考考纲中的考点要求。教学难点: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依据: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变迁一则缺乏了解,许多关于教育的史实今天的高中不了解,立体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课题。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设问: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和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历史与时政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问题探究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学什么?

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1957年)成就:

(1)大力发展

学校教育(2)建立

学校教育制度(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 体系

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怎么学?

本目内容介绍两个时间段教育的不同发展状况,大家在学习时注意分清。

学会了吗?

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二、**中的教育 学什么?

表现:(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影响: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怎么学?

文化大革命,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混乱,在经济上、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严重冲击,学习本目内容,请同学们回顾必修一与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形成一个整体上的文化大革命,政治:造反派夺权,民主法制破坏。经济:停产闹革命,经济秩序混乱。教育:大中小学停课,高考废止。

学会了吗?

1976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下降,中国与发达置之脑后的差距拉大。其主要原因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大中小学教育废止 C.文化大革命冲击

D.国家的教育投资小。

三、教育的复兴 学什么?

1.邓小平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

2.邓小平提出 思想。确立 战略 3.邓小平提出教育 指导方针 4.制定 推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扩大教育投入。5.教育改革,启动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 怎么学?

学习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教育复兴”子目内容编排上的逻辑关系:首先是纠错1,其次是立正2、3,最后是举措4、5、6。学会了吗?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合作探究】

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四、知识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四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五、课外探究:拓宽知识外延,引入下节课的学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重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2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材料3 1984年,邓小平又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提高教师的素质,尊师重教。他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同时,他还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邓小平尊师重教的呼吁,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国家正式宣布每年 9月10日为教师节。„„而且邓小平曾不无忧虑地说过:现代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成比 例,对教育投资太少,今后无论如何要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否则现代化就实现不了。请回答:(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9分)

(2)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6分)(3)你如何理解“三个面向”的辩证关系?(6分)

课后反思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2、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问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哪些问题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者偏见的时候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延伸性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3、在布置给学生准备搜集材料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以免认识问题过于单一,另外当学生作好展示后,教师要努力整理成体系的东西,并可就此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看学生明白了多少,特别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迷津指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体制的时政紧密相联,针对文综考试的大形势,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相关的时政知识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高中历史必修三序言课 篇2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全文, 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 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2.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点复述课文, 掌握段落大意。

3. 用所学的知识与伙伴进行交流、沟通, 提高交际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 任务教学法:快速阅读, 掌握段落大意, 匹配正确选项。

2. 合作学习法:仔细阅读, 讨论生命发展的过程, 并排序。

3. 交际学习法: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运用所学知识对生命的起源进行叙述。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部分旨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手段, 获取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珍爱生命的意识,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天文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我们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以“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为中心话题, 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黑洞效应等, 主要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本课时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本篇阅读文章采用了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我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以问题导入, 让学生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进而扩大课堂的材料输入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对全文大意作整体理解:本篇阅读文章采用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Useful words andexpressions) :

Big Bang watch out

break out exist

in time now that

block up as a result

give birth to lay eggs

cheer up prevent … from

in one’s turn puzzle

3. 找出各段的主题句, 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利用预读、略读、查读等阅读技巧和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阅读策略。

2. 如何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 实现自主学习。

3.怎样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依托, 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适当的辨析与拓展, 提高实践能力。

四、学情分析

在高一第一学期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掌握了略读、快速阅读等阅读技巧, 以及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了初步的阅读策略。但大部分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 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然而, 他们学习比较认真, 学习较为优秀的渴望在班集体里得到他人的认可,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与此同时, 他们的求知欲旺盛, 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 能主动配合老师, 愿意开口讲英语;他们有着高中生的独立、爱表现自我的特点。因此, 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因材施教, 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本课课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 文中有许多专有名词, 如, 两栖动物、水生有壳动物、爬行动物等等。因此必须先学习单词, 同时学生可将英文所呈现的内容与生物知识相结合, 帮助理清文章的脉络。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 (Reviewing) (5分钟)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简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

师:How many planets are there in solarsystem? What are they?

生:There are eight planets in our solar system.They are Uranus, Venus, Earth, Mars, Mercury, Jupiter, Neptune and Saturn.

师:Very good. Do you know the words and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They may be used inthis class. Let’s review them.

学生活动: (Th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loudly.)

步骤2:导入 (Leading-in) (5分钟)

师: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the universe?

生:Yes, very much!

师: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生:Pangu separates the sky from the earth.

生:Nvwa makes human beings.

生:God created the world.

师:Yes. You are right. There are differentvers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life on the earth. But doyou know the scientific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the life on the earth? OK, now look at these pictures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图片。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导入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猜。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打开思路, 回想起地理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本堂课的主题, 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营造一种宽松和活跃的课题氛围。本环节能让学生学习一些生词, 为下一步阅读策略的掌握及教学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1) The Big Bang宇宙大爆炸

(2) A cloud of dust一团尘埃

(3) A solid globe一个固体的球状物

(4) The globe exploded with fi re and rock球体爆炸喷出烈火与岩石

(5) The atmosphere大气层

(6) Oceans and seas海洋

(7) Small plants and tiny organism小植物和微生物

(8) Shellfi sh and all sorts of fi sh贝类及各种鱼类

(9) Amphibians两栖类动物

(10) Reptiles /Dinosaurs爬行类动物 / 恐龙

(11) Mammals哺乳类动物

(12) The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人类的进化

步骤3:略读 (Scanning) (7分钟)

师:Ok, so much for the pictures. Can you tellme what order of the pictures it is?

生:They are in the order of time. From thesepictures, we can know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师:That’s right. Now let’s look at the text. Look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each paragraph.

任务学习法:限时阅读活动, 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把握文章各段的中心大意。

设计意图:准确、快捷地找到段落主题句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巧。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浏览文章, 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略读技巧找出段落主题句, 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项任务可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的章节安排和主线。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练习, 并连线。

师:Please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paragraph.

生:para.1—d, para.2—c, para.3—a, para4—b, para.5—e

步骤4: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10分钟)

师:Well done. Now we’ll read the text carefullyand then put the right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into a timeline, then discuss in groups.

1. Insects and amphibians appeared.

2. Dinosaurs appeared.

3. The earth became a solid ball.

4. Small plants grew on the water.

5. Reptiles appeared.

6. Plants began to grow on dry land.

7. The earth was a cloud of dust

8. Water appeared on the earth

9. Shellfi sh and other fi sh appeared.

10. The universe began with a “Big Bang”.

11. Clever animals with hands and feet appeared

12 Mammals appeared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生命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环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捕捉文章细节。引导学生先根据文章的主线, 搞清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领悟和分析语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各小组把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生:the right order should be 10, 7, 3, 8, 4, 9, 6, 1, 5, 2, 12, 11 (对学生展示结果进行表扬)

师:Very good. Now you must have a generalidea about the text. Can you retell the text using yourown words?

生:... ...

交际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表述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同时, 此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跟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步骤5:讨论 (Discussing) (15分钟)

师:Good job. Now think about what you haveread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

Why was the earth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planets?

Why did the plants grow before the animalscame?

Why is it wrong to show fi lms with dinosaurs andpeople together?

What problem i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问题。

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把教学活动变成了真正的交际活动, 并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浅层次的参与为深层次的参与。学生将所领会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个情景中去, 通过交际学会交际。使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实现学以致用。

师:Yes, we human beings did much harm to theearth. 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to live on. So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can be solved.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should do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arth. Protecting the earth isprotecting ourselves.

步骤6:作业 (Homework) (3分钟)

Write a report about what you will do to protectthe earth.

Find ou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languagepoints in the text.

Underline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analyzethem.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是本堂课的延伸, 旨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 复习本节内容并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六、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不同的任务设置,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合作和探究来完成各项任务。深层思考的阅读理解活动和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达到了增强学生成就感、自信心, 培养其合作精神的目的。

七、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三序言课 篇3

关键词: 互联网+ 微课 历史教学 “三R”作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必须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课堂。在“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微课教学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历史学科教学的革新、教师个人素养的提炼和对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求知欲。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总结有以下三大作用:改革(reform)、提炼(refine)和弥补(remedy),具体表现为:

一、微课助推教学模式的改革(reform)

微课引进高中历史教学一方面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本。中学历史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历史学科因是选修,学生学习历史缺少动力,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学生在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讨论的深度更是不够,重难点得不到很好解决,学生本身的基础不牢固,而且接受能力较弱,往往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学生记不住或者不容易理解,知识掌握不了,久而久之,欠缺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更谈不上学生在深入研究能力上有突破。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与进度,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微课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开拓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新领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上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引进微课,就有利于将学生从上课的疲劳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专注于所讲的知识点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推陈出新,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时刻盼望着上历史课。

二、微课促进教师素养的提炼(refine)

微课一般只有四五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要讲透一个知识点,必须锤炼语言的基本功,讲解时要规范精炼。教师在准备一段微课时,必须根据选题,认真锤炼,言简意赅,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给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潜在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当然我们借鉴网络上微课素材时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素养,有所取舍。“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对网络微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微课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使用和制作好微课资源需要老师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录制微课,使年轻教师有机会听听自己的课,自我寻找教学中的问题,未尝不是自我提高的一个助力。微课,不仅能使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而且能使一批优秀教师成为掌握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佼佼者。

三、微课利于学生盲点的补救(remedy)

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Brain Gonzalez认为,目前在国内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三个明显增长,分别是学习无处不在、在移动中学习及云计算。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碎片时间越来越多。MP3、MP5、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都相对普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面对的群体都是中学生,学生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技术掌握得更好一些。随着微课推广,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生无论身在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用“暂停”、“重放”等按键自己掌控学习速度。另外,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从容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学生课堂上有知识点理解不透,可以通过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及时弥补学习盲点。

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步入一个新时代,一个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现在的微课热,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巧用微课资源发挥其改革(reform)课堂模式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或选用精彩纷呈的微课视频,一方面提炼(refine)自身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微课资源弥补(remedy)学生所需的历史知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实现打造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4(9):53.

[2][苏]巴班斯基.吴文侃,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6.

[3]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美国《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

[4]张仁贤总主编.冯凌晖,刘兵主编.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高中历史必修三序言课 篇4

【教学目标】

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有两段材料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课件4—7)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学生看书,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老师概括: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思考:开基创业经历了怎样(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成就(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学生思考: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中的教育(课件8—12)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教师讲述:“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1、原因:“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1)师生“破四旧”,学校停课(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课件13---19)

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一)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合作探究】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 老师概括: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课堂小结】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板书设计】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二、**中的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 篇5

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解决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文学特色:

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②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③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④ 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⑤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不一样作用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封建制度。

启示: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专题四、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

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①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统一的理论中,同时,牛顿力学也得到验证。从此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并不断向前发展。

②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③可见,牛顿把神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生物进化论则把神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后者最终完成了驱逐上帝的使命。

宗教与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不同:宗教:神创论 科学:进化而来

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 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② 改变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丰富了人们生活。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艺术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历史趣事

【1】

【古文中酒的别称】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2】

爱新觉罗?弘昼,雍正帝第五子,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没事儿就在家里给自己操办丧事。每次丧事开始他便坐在本该放棺材的地方,对着满桌的供品胡吃海嚼,他的姬妾们照例跪在底下嚎哭。

【3】

纪晓岚其实挺欣赏和珅的,因为和珅有他年青时的影子,正史里和珅是1750年生,比纪晓岚小26岁,比乾隆小39岁。现在的狗血电视剧太糟蹋人,和中堂当年是美男子一枚,倒是纪昀,那叫一个……yin荡。有记录,纪晓岚日御女六次……注意,是六个不同的时段,早中晚加下午茶宵夜……

【4】

【天道酬勤】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家里来了一贼,潜伏在屋檐下,等着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贼人大怒,跳出来教训曾先生之后,背完文章,便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但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5】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框架 篇6

人文精神的成熟

17 -- 18世纪 启 蒙 运 动 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 卢 梭 康 德 生而平“社会

人非工等、信仰契约”论 具;尊重、人民主他人 自由、民主政治 权说

《社会契(最终世约论》 确立了(“18纪是伏(最为基人类的

尔泰的金的民主主体地世纪”)

主义者) 位)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人文精神的传播

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理 性 主 义

反对专制王权、宗教神权、贵族特权、愚昧迷信,追求民主、科学,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反封建、反宗教神学 反封建、反封建专制、反宗教神学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精神的再发展――科学精神

16 -- 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兴 起 发 展

哥白尼 伽利略 牛 顿 达尔文 瓦特 太阳中心开创了 牛顿力学创立生改良蒸说

近代科的.创立

物进化汽机 (近代天文学; (标注着人论 学的奠基 类科学时代

人;根本上(“近代的开始)

1859《物第一次动摇欧洲中科学之

种起源》 工业革世纪宗教神父”) 《自然哲1871《人命(蒸汽学的理论基 学的数学类的起时代)

础)

原理》

源》

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框架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地圆说的推动

爱迪生 发明多种电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序言课 篇7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 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4.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设计出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看问题的作风,使学生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每组组长负责将中心问题分为几个子问题,子问题的题目由学生自拟,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小组将已获取的材料整理总结,撰写成文,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探究成果提纲大致如下。

主课题:再说长征、重返长征路、长征故事大家说

历史概况:对手的较量、共和国的脊梁、长征意义、 长征精神

冲浪乐园:长征途中诗词鉴赏、长征组歌欣赏、长征影视作品赏析、长征学习活动感受大家谈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要求及评价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要求以及评价。笔者是通过以下几点来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一是从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做一份小报,并且强调在小报中至少要有一篇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要能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了哪些知识。二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并注明出处。 三是从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运用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把在活动中探索研究的内容展示出来,鼓励创新。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多方面知识,如长征的主体、长征途经的城市、长征中的事件等以及与长征相关的诗词和影视作品,研究了《长征中的点滴记录———会宁》《重走长征路》《毛泽东长征诗词研究》 《长征影视作品赏析》《纪念长征———回首长征中的年轻一代》等。经过推荐,活动部分成果发表在 《中学政史地》等刊物上。

四、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三序言课 篇8

【关键词】概率 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 统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1-02

建国以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几次重大变革,都体现了概率内容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克服了一些难题,综合我国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本文将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的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高中数学教材对概率知识的引入,是高中数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内容的更新也是新教材的闪光点,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一内容便成为了高中教师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高中数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对概率这一重要内容作深一步的探究。

一、通过试验加深学生对概率的认识

作为随机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概率已经越来越得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考对于概率内容考核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所谓概率,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却难以预料。随机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规律,但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的试验发现,实验结果会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教学概率内容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含义和随机的现象。切忌让学生在学习概率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固定模式,因为一旦产生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学生往往把得出的结果当作固定的数据来处理,如此一来,便悖逆了概率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了随机现象的观念,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概率知识的初衷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定义,建立随机现象的概念。让学生亲自试验和采集数据,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概率的认知,积累一定规模的经验,切身领悟随机现象的精髓。

二、概率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数学教师深知概率和统计的的关系,概率学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统计学的进一步深化,可以理解为统计和概率是相同事物的两个重要方面,随机的变量的数字特征主要是从整个布局考虑问题,而概率则是要通过局部考虑问题,概率需要利用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而去研究概率的特征和遵循的规律,概率是统计的基础,通过对自然当中随机现象的仔细分析并且利用概率的相关运算获得数据,进而做出科学的分析。缺少了概率则失去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联系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总体的布局可以理解为相应随机变量的概率布局,随机变量可以看作为概率的总体。

三、具体实例

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个具体的实例,以便大家客观、全面的掌握概率,比如,一个射击运动员,它射中某一环被称之为概率的局部问题,然而全面分析、射中各个环的随机概率便要涉及到变量分布的全局问题,这说明了统计学是一门建立在概率学基础之上的科学。

四、增加学生运用概率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举例

人们常说,学习不是目的,把学来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当中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中心,虽然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当中并没有要求教师开展学习概率内容的相关活动及课题研究。但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条件适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活动以增进学习对概率和随机事件的认识,如对足球比赛胜率的研究、博彩行业中奖几率的研究等等,培养学生概率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创造学生互动交流的氛围有非常积极的帮助。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深化,这不仅对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采取合作探讨的形式加以解决,在这里笔者列举了实例供大家参考。

比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只要消费满200元,便可以获得一次中奖机会,道具十分简单,就是一个中奖箱和若干乒乓球,奖品根据奖项的不同可以让商家自行设定,打个比方,大奖可以设定为600元价值的奖品,中奖率为2%,其余都设定为钥匙链等价值相对较低的奖品。题目设置完毕,题目的要求是要学生设定一套方案。

像诸如此类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可以设计多种方案,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互相协作、互动交流,最后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具体哪种方案是最佳的一定要依据消费者的心理择优选择。

可以说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会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体会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概率知识切切实实存在着,从另一层面来讲,此类的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及协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真正达到了教学方法的革命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放,学生的潜力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五、把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概率教学

概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概率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军事、自然科学等领域中都体现了概率学的重要地位,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到,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辅助工具把概率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全面的展现给学生,计算机在这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记录、分析信息方面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工具。

通过以上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教学研究的阐述,想必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对于怎么教好概率这一重要内容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同时,对于概率这一重要课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高中数学的教学才会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志华.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M].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84.

[2]尹明霞.高中新课程概率教学研究[J].高中教育,2006:27~30.

上一篇:辽宁省审计收费标准下一篇:游子吟诗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