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总结(共9篇)
地质学总结 篇1
1.火山:较粗的物体喷发物及熔岩一般就地停积,在地面构筑起一定规模的山体。
2.沉积岩:有沉积物固结而变硬的岩石。
3.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为化石。
4.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它是由同一连贯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地质地体,相邻地物在成因上与演化上均无内在联系并恒以断层为界。
5.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它是岩石受到温度和静压力的联合作用而形成。
6.结晶作用:指物体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较变为结晶物质的作用。
7.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而未达地表。
8.酸性岩浆:又称花岗岩将,其二氧化硅含量大于百分之六十五,铁镁氧化物含量更低,岩浆温度大约为65℃-85℃。
9.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30-40km深度。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其速度由平均6-7km/s突然升到8-10km/s。
10.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表中的平均百分比。
11.结核: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积聚而成的团块。
12.泥裂:是指泥质沉积物和灰质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缝的现象。
13.擦痕与镜面: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
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镜面。
14.流纹构造:指因熔岩流动由于不同颜色条纹和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
简答:
1.地层的接触关系、简要分析各自的地质沉积环境的稳定性:
一、整合接触:相邻地层产状、岩性、生物演化等基本接近而连续-连续稳定
沉积环境。
二、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分界面有剥蚀或缺失
现象-地壳有垂向运动,沉积环境不稳定。
三、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不一致,界面有剥蚀或缺失现
象-沉积环境很不稳定,构造活动繁多。
四、侵入接触:岩体侵入围岩,接触带上有接触交代变质现象。
五、侵入体的沉积接触:侵入体上有沉积物-地壳上升后下降。
3.全球板块划分为那些?划分板块依据是什么?
1、南北美洲板块。
2、太平洋板块。
3、欧亚板块。
4、非洲板块。
5、澳大利亚-印度板块。
6、南极板块。
依据: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
4.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速度的因素
一、气候:气温、降雨量、生物繁殖与纬度有关。极地以物理风化为主,赤道以
化学、生物风化为主。
二、地形条件:主要为
地势高度→气候有关。
起伏程度→风化产物搬运、风速快慢。
山坡朝向→向阳-温差大-降水多-风化快而强烈-多悬崖峭壁。
三、岩石的特征:
1、岩石成分
2、岩石的结构构造
3、节理发育状况
5.简述河流沉积物的特征:冲积物的特征:与洪积物比较
1、分选性较好。
2、磨圆度较好。
3、成层性较好。
4、具韵律性、旋回性。
5、具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波痕、沙丘、交错层理。
6.简要说明构造运动的旋回性: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地质历史中是周期出现的,因而构造运动都有旋回性,即构造运动与缓和时期是交替的出现的,大致分为:太古代旋回,元古代旋回,震旦-加里东旋回,海西(华力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
7.简要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内外地核的界面。
8.简要说明物理风化的作用和方式: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其化学、矿物成分不变。
主要方式:
1、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需强烈的温差。
2、冰劈作用:水份充足,温度在冰点波动。
3、层裂作用:上覆压力解除岩层膨胀。
4、盐分结晶:盐溶液结晶产生压力。
9.简要说明风积物的特点:、碎屑性。砂、细砂、粉砂、粘土Φ<2mm2、良好的分选性。
3、较高的磨圆度。
4、具有大规模的交错层理。
5、颜色多样,但以红色调为主。
6、碎屑中存在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矿物,如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方解石等。
10.简要说明冰积物的特点:
1、皆有碎屑组成。
2、无分选和磨圆,大小混杂,岩石和泥沙混合。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条状岩石可成直立状态。
4、无层理现象。
5、有的角砾表面具磨光面或冰擦痕。
6、电镜观察:石英砂形态不规则,棱角分明、尖锐,表面具碟型凹坑,内有
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次。
7、含有寒冷地区生物化石、植物孢子等。
11.简要说明沙丘类积和成因:a.新月形沙丘:它顺着盛行风向发展,形成时风向基本固定,风速中等,在沙粒供应有限的条件下,新月形沙丘常分散而孤立,在沙粒供应较丰富的情况下,它可以成群出现;b.横向沙丘:沙丘总的延长方向与盛行方向垂直,它形成于沙粒供应丰富且风向基本固定的地区,其邻近地区常有沙粒暴露,可以提供充足的沙源,它还可以在海滩形成,只是由于强大的向岸风将海砂向陆地搬运;c.纵向沙丘:又称赛夫沙丘,是相互平行的长条形砂岩,其长轴平行于盛行风向,或两股风的合成矢量方向。d.星状沙丘:是由风力相差不大的几个方向气流造成的。
12.简要说明心滩到江心洲沉积发展过程: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窄束流入,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少,致使较粗碎屑在河底中部淤积,最初形成雏形心滩,雏形心滩很不稳定,可因后来的冲刷而消失,由于雏形心滩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是冲刷后退,产生环流,这是表层水流由中间向两岸流动,地层水流向两侧向中间流动,形成两股环流,促进河床
中部沉积的发生,流水携带的碎屑沿雏形心滩周围和顶部不断淤积,使之不断矿大和淤高,转变成心滩,心滩在洪水期被淹没,在枯水期露出,如心滩因大量沉积物堆积而高出水面,则转变成心洲。
13.简要说明冰川的形成过程:a.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不断积雪能形成冰川。b.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比高度随着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而降低。c.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正比,对于冰川的形成,丰富的降雪量比严寒的气候更为重要,古冰川即为发育。d.地形,雪在坡度上较之缓坡与平坦地带更难积累和保存,故雪线位置是陡坡处高缓坡与平坦处低
14.野外断层观测或识别的要点:1.地貌的标志:①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②断层湖,断层泉;③错断的山脊,急转的河流。2.构造上的标志:①断层破碎带与构造岩;②伴生节理;③牵引褶皱;④擦痕与阶步。3.地层上的标志:①岩层中断及褶皱核部宽窄变化;②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15.湖泊的成因类型:1.构造湖:湖盆构造运动引起的;2.火山口湖:湖盆为火山口;3.河成湖:湖盆有河流的侵蚀与沉积形成;4.冰川湖:湖盆由冰川刨蚀作用而成;5.海成湖:湖盆由海水的侵蚀与沉积而形成;6.溶蚀湖与陷落湖:湖盆经溶蚀而成者称为溶蚀湖,湖盆由地面塌陷面成者称为陷落湖。7.风蚀湖:湖盆阴风蚀而成,常见于干燥地区。8.堰塞湖:湖盆的形成是因河谷被山崩所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被冰川终积堵塞;9.人工湖-水库:由人工筑坝堵塞谷底而成。
16.详细论述干旱地区湖泊化学沉积的分带型和阶段性:干旱气候区湖水可得到河流或融雪水补给,很少外流,由于强烈蒸发,湖水的含盐都增大,易转变成咸水,其沉积作用可出现下列四个阶段:a.碳酸盐沉积阶段,湖水逐渐咸化过程中,溶解度最小碳酸盐首先沉积,这类湖泊称为碱湖。b.硫酸盐沉积阶段:由于湖水进一步碱化,溶解度较高的硫酸盐也相继沉积,生成石膏,芒硝,硫酸镁石和无水芒硝等,这类湖泊称为苦湖;c.氯化物沉积阶段:湖水在含盐度超过24‰-25‰时,就转变为天然盐水-卤水,并析出溶解度最大的氯化物,如岩盐,光卤石等,这种湖泊称为盐湖。上述盐类沉积顺序不仅表现在垂直刨面上,也常反映在平面分布上,因为在盐类沉积过程中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因而盐类矿物随其溶解度由小到大而从湖盆边缘到中心成同心圆状分布。d.盐湖干涸与盐层埋藏阶段:经上述三个阶段沉积后,盐类矿物基本已全部沉淀出来,盐湖的生命就此结束。
17.不同地质作用沉积物有不同特点,分析比较风积物和冰积物的特点:风积物的特点:a.碎屑性;b.良好的分选性;c.碎屑颗粒即使是很细的粉粒,也具有较高的圆度;d.碎屑中可以存在较多的铁镁质以及其他化学成分性质不稳定的矿物;e.具有规模极大地交错层理;f.颜色多样。冰积物的特点:a.皆有碎屑物组成;b.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c.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块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d.无成层现象;e.绝大部分棱角分明;f.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g.冰积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分明,表面具有碟形洼坑,坑内有贝壳块状口及平行阶坎;h.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
18.河流的沉积类型有哪些:a.心滩: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窄束流入,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少,致使较粗碎屑在河底中部淤积,最初形成雏形心滩,雏形心滩很不稳定,可因后来的冲刷而消失,由于雏形心滩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是冲刷后退,产生环流,这是表层水流由
中间向两岸流动,地层水流向两侧向中间流动,形成两股环流,促进河床中部沉积的发生,流水携带的碎屑沿雏形心滩周围和顶部不断淤积,使之不断矿大和淤高,转变成心滩;b.边滩与河流滩:边滩,即点沙坝,它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大的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是边滩变宽,加高且面积增大的产物;c.三角洲:河口部位的沉积体;因外形类似希腊字母“△”而得名。
19.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结构和构造有什么异同?
喷出岩与侵入岩同属岩浆岩。均由岩浆冷却而成。
他们的区别在于:1侵入岩由于温度冷却较慢,岩浆有较充分的条件结晶,因而形成晶体较大的矿物颗粒,呈现洁净结构。2.喷出岩由于岩浆冷凝速度较快,矿物结晶的颗粒不明显,常成比较细密的隐晶质岩石,加之冷却时气体大量逸散常呈气孔状构造。有的具有流纹构造造成层状结构。
20.人为地质作用恶化环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1.地面沉降,造成城市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等破坏性后果;2.咸水入侵,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影响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3.地下水污染,主要由工业和生活源直接入渗,大多数城市的供水源是地下水;4.海平面上升,由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川消融等;5.土地沙漠化,破坏了生态环境,极易导致土地沙漠化;6.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肥力衰退,甚至丧失生产力;7.水土流失,过度开采,毁林毁草等造成;8.诱发地震,采矿,核爆炸都能引起地震;9.矿产资源枯竭,人口速度增长,矿产资源消耗急剧。21内外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地震及与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太阳能、日月引力能、水圈和大气圈能作用。
地质学总结 篇2
关键词:海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风险,地下水
0引言
厦门翔安隧道,是我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的海底隧道。该海底隧道的建设,一方面将对国内隧道建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对国内隧道工程相关行业的巨大挑战[1,2]。
由于厦门海底隧道主要穿越海域段微风化花岗岩地段(其中包括风化深槽F2,F3)和穿越陆域浅滩段全、强风化花岗岩地带,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翔安浅滩的富水砂层及左线隧道、服务隧道穿越海域段的F2和F3强风化层及风化槽问题,此外服务隧道也会通过二长岩脉V级围岩地段。诸多不良地质段(体)的存在,俨然成为海底隧道建设安全顺利实施的重大技术难点。
借鉴类似水底隧道、国外跨海隧道[3,4]的相关经验,毋庸置疑,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海底隧道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5,6]。
1海底隧道中的超前地质预报
1.1 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
1)TSP长距离超前预报。
TSP202或TSP203是目前被认为预报效果较好的仪器,其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层的界面产生反射波的特征和信号接收的时间等参数来判断前方的地质变化。TSP属于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其有效探距可达150 m~300 m,预测距离在100 m左右是比较准确的。最大分辨率,在不良地质体定位上,约不小于1 m;位置判别精度约90%,其规模判别精度可达85%;TSP203型仪器可辨识有无地下水、多水、少水、弱富水带、强富水带等相对结论,而对突涌水量和水压的定量预测,仍需结合其他探水手段进行;探测成果准确度取决于准确的操作与图像解释技术。
2)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属于电磁波物探技术,电磁波通过天线向地下发射,遇到不同阻抗介面时将产生反射波和透射波,接收机利用分时采样原理和数据组合方式,把天线接收的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供解译人员分析。Sir-20地质雷达能探测20 m~30 m范围内地质情况;CR20-B地质雷达能探测20 m~30 m范围内地质情况,对探测底部及周边地质状况效果较好。
3)短期预报采用超前钻孔。
超前钻孔可采用地质钻机,通过钻孔取芯直接判断围岩情况。现有的地质预报手段很多,但采用超前探孔探测是最有效、最直观、最准确的,虽然它占用工作面,影响掘进效率,但由于它的直接有效性,为安全考虑,被较多采用。
4)设置服务隧道或超前探洞。
设置服务隧道的用处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利用服务隧道超前掘进可有效地超前探明地质情况,为大断面主洞探明地质。
5)红外探水。
HY-303红外线探水仪,能探测20 m~30 m范围内地下水状况。基本原理:当掘进前方30 m范围内存在含水构造或溶洞时,前方灾害源产生的红外异常场,必然会传播到掘进后方,因而在掘进后方隧道的侧壁上能提前发现灾害源产生的红外异常场(也称灾害场)。
6)地质素描。
这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料积累。开挖后通过对围岩类别、岩性、围岩风化程度、节理裂隙、产状、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测定后,绘制剖面、平面地质素描图,并结合位移量测和超前预测预报资料来判断前方地质情况,指导施工。
7)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采取一种方法是不可靠的,宜采取多种预报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超前预报方法(见图1)。多管齐下,优化组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提高物探成果解译水平,提高地质预报精度。只有提高预报探测成果的利用效率,才能及时反馈指导设计与施工。目前施工阶段的地质预报工作,靠中长期预报与短期预报相结合、物探手段与钻孔直接预测相结合、区域性地质预报与掌子面地质预报相结合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厦门海底隧道的安全顺利施工,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来确保预报结果的准确性,将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按照以下步骤作为一道必须的工序,贯穿于隧道施工全过程。第1步:隧道所在地区地质分析与宏观预报;第2步: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第3步: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第4步:隧道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常用的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如表1所示。
1.2 超前地质预报经验总结
1)突出预报重点。
由于海底隧道中,地勘资料完全详尽是不实际的,所以超前地质预报面临多种地质上的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加大了预报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预报解译难度以及更多的噪声信号。另一方面针对厦门海底隧道的特殊地质情况,分别对以下内容作为重点预报对象:风化槽溶槽界面,断层富水带,安全有效的顶板厚度。
对于海底隧道而言,准确判断风化槽界面的位置与通过该段溶槽的设计、施工、辅助工法休戚相关,溶槽界面判断不准,意味着巨大的滑坡、坍塌及突水风险。
结合厦门海底隧道的区域地质特征,海底隧道将普遍面临富水破碎带的困扰。而且,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揭露,很多富水层甚至与海水相连通,即是一种无限海水补给。
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均一性、强风化花岗岩的风化程度的差别,导致海底隧道的顶板厚度可能在局部小于设计厚度,在通过该段时,由于爆破震动的影响,极有可能造成隧道拱顶的塌方,从而导致整个隧道拱顶的坍塌、失控。
抓住了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最核心的3个问题:风化槽、防突水、防坍塌,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海底隧道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2)提高解译水平。
由于超前地质预报是一项地质学、物探学、隧道工程技术、工程地质技术的综合学科,对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把握和解译是一件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要求了解海底隧道的区域地质,以便确定控制性的地质构造因素;另一方面要求能准确解读工程地质、水文、围岩的力学特征;也要求能对地震波、电磁波的特征、信号处理技术有清晰的了解。
现场超前地质预报中,由资深的地质学、工程专家,解译的结果准确率很高;而普通技术人员测得的结果一方面离散、难以解译,另一方面解译的结果千差万别,很大部分是失真的。所以提高解译水平,需要专业化、高水准的队伍。
3)综合预报。
将区域地质特征、地勘资料、设计资料、超前局部探测、围岩类别、开挖揭露情况综合考虑,并根据各种超前预报设备自身的特点、适应性,不仅做到超前预报的快捷、有效,而且能取得准确性与经济性的最佳平衡。
4)设备国产化。
如:TSP203传感器测管多为耗材,而且为瑞士垄断生产,价格昂贵,消耗较大;而且TSP的核心技术并不在国内,也导致相应的解译工作困难、设备适应性问题的存在。
如:日本矿研的冲击回转钻机,破岩快,进尺迅速,取芯便利,而且实现了全液压操作,可全自动记录、测试、自行走等等,性能优越,但价格在300万元~500万元,投资较大。
在超前地质预报领域,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有待进行国产化,特别是在类似海底隧道这种大型工程中,风险较大,超前预报工作非常重要,则很有必要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降低设备成本,并能显著的提高工程效益。
2结语
1)厦门海底隧道中,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其中针对风化槽界面、富水断层带、围岩顶板坍塌则需要作为重点预报对象,并予以重视。
西方地质调查经验总结及启示 篇3
关键词:地质调查;发达国家;经验
国外地质调查机构多数属于非营利性地学机构和信息机构,一般直属于联邦政府部委,其中大部分属于自然资源部门管理,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属于内政部管理、澳大利亚属于工业、旅游于资源管理部。机构内部一般按职能或研究领域设立业务处室,其下按照专业、学科、区域设立处室。在联邦制国家中,通常还设立有州级地质调查局为本周的地质工作服务,它们与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一般没有隶属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变化,各国对地质调查机构进行了多次的改组和调整之后,世界地质调查及机构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汇总如下几点启示。
一调整组织机构适应科学发展要求
国外地质调查局根据战略规划、科学领域发展重点、面临的挑战不同程度的调整了组织机构以适应其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推动职能部门更新。USGS在原组织机构的基础上重组了科学质量和综合办公室、多样性和平等机遇办公室、国际项目办公室。2战略规划、科研热点促成科研部门重组。组织机构要适应战略规划、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如USGS紧紧围绕着战略规划中科学研究重点,即全球自然灾害及响应、全球能源及矿产资源评估等;同时,兼顾人力资源的保障和信息资源的畅通。3区域中心细致化。国外地质调查局在组织机构调整中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不同程度的细化区域中心,如GSC增加了温哥华区域中心。4预算、构通和出般部门职能得以扩大,管理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升。二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组织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地质调查机构主要在不断更新人才理念、激发人才内驱力、规划员工职业发展、使用弹性工作制度等来建设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软环境。其特征主要体现为:
1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人力资本论原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把组织使命、组织目标与员工的创新、绩效、自我价值实现紧密结合。2为战略变化制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要求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也要求进行规划的拟定和协调。3激发人才内驱力。主要通过全方位提商员工满意度、开发自我管理能力、建设核心竞争力、采用灵活的雇用制度、签订单位协议、进行绩效管理等方面激发人才内驱力。
三提供持续的经费和装备保障
持续的预算经费投入是地质调查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项目计划目标及研究重点领域有一定相关关系,每年s大计划的预算的调整可能与其长远战略服务领域有关,而资本性支出预算的关注可能与其史新改造任务呈正关联。
1.不断追求卓越管理,不断调整投入方向。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美国地质调查局本着以。实现公民为中心的卓越管理”为核心。其次,根据情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如投入到全球变化中的经费从2008年到2013年上升了40%。2.合理安排经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与竞争优势持续发展。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非常注重经费的合理安排。每年年度报告中都会提出的核心问题便是“分析山于资金安排的不合理和+确定影响GA对政府的支撑服务水平和影响GA长期规划实现的原因”。3.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公共部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对社会要求的及时回应性,这个维度也是国外地质调查局对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所倡导的理念就是服务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持久提升。4.稳定装备经费加强管理。国外地质调查局始终致力于更新装备、研发新技术、提高使用率、延续使用年限等方面。在装备方面首先保障经费问题,每年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投入;其次,出台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规范装备的管理;再次,为了弥补经费、技术、管理中的缺陷采用合作、租赁、外包等多种方式。
四增强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注重社区服务
各国地质调查局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政策、服务产品价格、科普服务和服务质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奉行“客户至上”的原则,始終将“客户”作为其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制定了客户政策体系。
发达国家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程度高,其服务的产品和出版物种类齐全、服务形式多样、服务范围广泛、成果管理科学、成果转化及时、服务满意度较高。这些国家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服务的范围开始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这方面的具体咨询、指导服务。主要利用地学相关知识和技术来监测、改善公共环境卫生:排查潜在地质灾害:保护公共健康。
五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在地学跨学科、多领域的需求驱动下,部门之间和合作与协调尤为显得重要。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了专门的联络办公室(或叫沟通与拓展办公室)来实现机构内部的协调,跨部门的协调。历史经验证明,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可以通力合作。例如,英国地质调查局(2009-2014)战略中提到,为使其自身及合作伙伴更好地认识动态的地球,要优化协同配合和互动运行,确保与世界同仁的合作,枳极听取和了解发展巾国家的需要,无论何国何地,充分共享所知。
美、加、英、澳等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局都为应对明天做准备,环境保护是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明白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极限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必须制定充备的战略。从科学方向的确定到经费的拨付使用、人员的配置都进行了一定的规划。
工程地质学考点总结_1 篇4
1.概念: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是近期曾经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
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活断层的地面错动直接损害跨越
该断层修建的建筑物;有些活断层错动时附近有伴生的地面变形,则也会影响到领近的建筑物。另一方面是伴有地震发生的活断层,强烈的地面震动对较大范围内建筑物造成损害。
3.活断层的基本活动方式: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式的突然滑动,这种断
层称为地震断层或粘滑型断层;另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的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这种断层称为蠕变断层或蠕滑断层。
4.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活动层的鉴别)
(1)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地依据。
(2)地貌特征:一般来说断层的构造地貌格局清晰,所以许多方面可作为
其鉴别的依据。
(3)水文地质方面:活断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形、地貌
条件合适时,沿断裂带泉水常呈线状分布,且植被发育。
5.活断层对工程安全性的影响:
(1)断层活动有可能产生破坏性地震,地震的振动效应对工程建筑或构筑
物的结构具有破坏作用,造成建筑物倒塌、破坏或功能失效。
(2)地震的振动效应有可能导致液化、震陷、滑坡和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从而导致地基失效或对工程设施的直接破坏。
(3)地震断层地表错动对工程设施的破坏。
(4)或断层除了发生突发断错外,还有可能以缓慢蠕滑的方式活动,同样
会造成跨断层或附近建筑物的破坏。
地震
1.概念: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而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称为地震。
2.地震波:由震源发出的地震婆是一种弹性波,它是地震发生时引起建筑
物破坏的原动力。
3.震级: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大小来决定。
4.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5.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
坏,称为地震效应。
6.卓越周期: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
岩土体总是选择某种周期的波放大的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这种周期即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地质学总结 篇5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新构造学和抵制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第二章 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第四纪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第四纪的特点是: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②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③显著的地壳运动;④广泛堆积的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⑤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剧增。
2.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变化快、厚度差异大、不同程度地风化、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岩性: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堆积物和人工堆积物。成因标志:沉积学标志、地貌学标志和环境学标志。
2.地貌: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
3.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地形形态类型;正地形、负地形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
4.地貌成因: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他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原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欺负方向发展,如山岳平原的形成及其相对高度的增大变化。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和堆积作用,起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
5.地貌类型按规模大小划分:①巨型地貌:大陆和洋盆 ②大型地貌:山地和平原 ③中型地貌:山岭和山地 ④小型地貌:活动断层崖、地震裂缝和火山 ⑤微型地貌
6.丘陵:是海拔500m以下的走向明显或不明显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成因上与山地有联系。
7.山地:是由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形态组合,是新构造运动大于外力剥蚀作用且两者都很强烈的地带。
8.平原:是目视距离(30-50KM)范围内地势平坦,高差小(1-2m),或微有起伏的大面积地貌组合。
9.顺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窿、岩体等)与高低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反之,称为逆地质构造地貌。
10.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11.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第四纪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人类活动影响
第三章 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概念解释:
1.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风化作用受气候、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等因素影响。
2.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3.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4.土壤是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过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的。
5.古土壤: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土壤称古土壤;因其往往被后期地层所埋藏,又称埋藏土壤。
6.重力地貌:由于重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貌。
7.崩塌:陡坡(大于50°)上的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
8.错落:是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45°-70°)的破裂面(断裂、节理密集带和交叉带)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9.撒落:是山坡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做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倒石锥是撒落的堆积地貌。呈上尖下圆锥状,锥面坡角约30°。
10.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又称地滑。
11.泥流: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网斜坡下缓慢(有事迅速)流动的现象。
12.土层蠕动(土爬):斜坡上的表层岩屑,受温差或冻胀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顺坡缓慢移动的现象。
13.片流: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再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流水称片流。
14.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影响滑坡形成条件。
(1)岩性条件:滑坡主要发生在 黏土岩、页岩、泥灰岩、千枚岩、板岩、片岩、风化岩浆岩等 多 裂缝 破碎 松动 岩石和 各种松散沉积物分布区。(2)地质构造条件:滑坡面常 沿层理、节理面、断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和透水层与不透水层界面发生。(3)地貌条件:一切具有效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40度间,坡脚下常有河流(海、湖浪)陶蚀地段,使岩土失去支持,极易发生滑坡。(4)气候和水分条件:雨季大量地表和地下水渗入 滑体和滑动面,前者加重土体负荷,后者削弱 岩体抗滑力 并增加滑动面润滑作用,易于引发滑坡。(5)地震:地震引起内部土体结构发生变化,震动使老滑动面松动,使土层液化,这些都能诱发滑坡发生和老滑坡再活动。(6)人工活动:开挖边坡,使岩(土)体失去支持;坡上堆卸废石,加重岩(土)体负荷,均使岩(土)体下滑力增大,导致滑坡发生。
2.残积物和坡积物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斜坡重力作用?它包括哪些类型?
4.重力地貌的类型有哪些?
5.崩塌的几种类型?
6.滑坡的主要形成条件、成因、构成?
7.残积物特征和类型
第四章 流水、湖泊金和沼泽地貌与沉积物
一. 名词解释、概念:
1.超洪水位:几十年或百年一遇的洪水位
2.超低水位:几十年或百年一遇的低水位
3.河谷:是河流携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性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
4.河床:是河道中流水占据的部分谷底。
5.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6.牛轭湖:河道裁弯取直后遗留下的弓形废河道称牛轭湖。
7.冲积物(或冲积层):是河流在河床中或溢出河床的堆积物。
8.河流阶地:由于河流的切割及地壳的间歇性上升,所造成的高出现在的河床的古河床地貌形态。
9.水系:是由主(干)流及其支流组成的复杂的多级河道系统。
10.水系格式:水系平面组合的集合形态称为水系格式。它受地面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11.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沟谷水流统称为洪流。
12.洪积物:由洪水堆积的物质简称为洪积物,它是组成洪积扇的堆积物。洪积物的岩相有扇顶相、扇形相和滞水相。
13.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14.冲沟:又称侵蚀沟,是发育在坡地上的小型流水侵蚀沟谷。
15.冲出锥:是暂时性冲沟水流在沟口形成的小型洪积物形态,其分布无地带-气候意义,其面面积大小仅几平方米到几时平方米。
16.泥石流:泥流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17.沼泽:是地表长期处于充分滋润,喜湿性植物丛生,并有大量泥炭和有机质淤泥堆积的地段。沼泽的形成主要由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引起。
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一. 解释名词、概念:
1.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
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2.假岩溶:发育在非可溶性岩层(碎屑岩等)中类似岩溶的形态称假岩溶。
3.岩溶:又称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岩溶作用及其由此产生的现象的统称叫岩溶。
4.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可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地表岩溶地貌包括石牙与溶沟、石林与溶蚀漏斗、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等;地下岩溶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伏河与地下湖等)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5.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百科解释)
6.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7.峰丛:是一种山峰基部相联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
二、问答题
1.岩溶形成的5个条件?
地质实习总结 篇6
是最新发布的《地质实习总结范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地质实习报告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
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思想汇报专题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石油地质学 篇7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 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石油是流体, 与固体矿产相比, 有其独特的生成和聚集规律。石油聚集的地方并不是生成的地方, 石油在生成后, 必须通过运移才能聚集在有利的圈闭中。大量的勘探和开采实践, 积累了很多有关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知识, 逐渐形成这门学科。包括油气田地质学、调查和勘探油气的各种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以及油气田开发的地质学原理和工艺技术等内容。
石油地质学主要研究石油及其伴生物天然气、固体沥青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分类;石油成因与生油岩标志;储集层、盖层及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 包括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二次运移;圈闭和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条件。
地质学总结 篇8
关键词:环境地质学;本科教学;教学基本问题
前言
环境地质学作为新兴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与环境科学产生的时间相隔不到10年,是从地质研究人员以其地质背景为基础,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日益完善研究理论和积累研究经验的交叉学科[1,2,3]。目前较为公认的说法是将环境地质学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认为是一门应用性的地质学科分支,但也有人将其归入环境科学的范畴。到目前为止,环境地质学还处于构建自身理论体系,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的阶段。因此关于环境地质学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1]。而环境地质学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地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在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但是究其學科本质来说还存在各种尚未明确的定义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本科教学增加了难度,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进行教学也是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论文以近年来的环境地质学教学经验为基础,围绕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
教学目标
环境地质学是面向地矿、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工程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定位是概论性质的课程,旨在为本科生建立人与地质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建立研究地质环境问题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导论性的帮助学生认识后期专业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因此进行环境地质学的教学工作要紧密围绕该教学目标开展。
教学原则
围绕环境地质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以下四点基本原则:
1、人-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秉承可持续发展观是解决地质环境问题的基本理念[2]。早期的人-地关系观是“天命论”,这种理念受限于人类的活动能力,也进一步限制了人类对于地质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人定胜天”的理念深入人心,导致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和向地质环境中排放废物,最终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频发。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人-地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定义了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在环境地质学领域则体现为考虑地质环境中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及地质环境的自净能力,以此为基础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建立起以人-地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基于此,培养学生了解人-地和谐共处所应遵循的人-地规律,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人-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环境地质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2、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环境地质学》课程在相关专业的开课学期基本上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处于各相关专业专业课尚未开展或者仅有少数开展的阶段,是作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开设的。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少量专业基础课知识,对于某些地质环境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对于另外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则有一定的认识。该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地质环境产生机理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等深入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之前,必须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对于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内容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从教学方法上有选择性的进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一些涉及的专业理论较难,或者学生尚未学习的知识点,则可以考虑通过适当的简化,以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为准,使得学生将来学习相关专业理论时具有明确的目标。该原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3、体现专业特色的原则
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4],但是由于课时和学生专业背景的限制,无法对每个章节均进行详细讲解,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特色进行讲授内容的设计,并且在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后续的专业理论对解决地质环境问题的支撑作用,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实用性的认识。对于地矿类专业的学生,侧重讲解地质环境对资源性和灾害性,重点讲授的内容可以是自然地质环境问题、能源开发所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等;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侧重讲解人类的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比如水力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土木道桥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对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侧重讲解人工废弃物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原生地质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各相关专业的特长和短板,强调专业特色和跨专业合作的意识。该原则是保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基础。
4、面向社会需求的原则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型地质学科,旨在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影响程度日益深化,依赖程度愈发强化的今天,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并且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地质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也不断变化。与此同时,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理论、评价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等也是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的深化和提高。该特征的存在给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紧跟社会需求和科学前沿,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需求和国家规划等信息,了解与此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防治措施等,真正按照实际需求培养学生,使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在近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各种专业课开设目的认识不明确。该问题反映出授课教师在强化理论和方法教学的同时,对于课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的讲授存在不足,因此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以面向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这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目标不明确问题所必须秉承的原则。
教学内容
环境地质学主要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在这个学科中其核心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主要特征的介绍。所谓的人-地关系中的“地”所指的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也就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客体-地质环境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相关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该部分是地质环境地质学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单元。
2.“人-地关系”中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作用的介绍。针对“人-地关系”中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和限制作用,其中支撑作用表现为资源的提供,即地质环境的资源效应。该部分包括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等。主要介绍各种的形成机理和储存特征、以及在全球和我国的分布特征。而地质环境的限制作用则主要为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该部分包括了地震、火山、洪水、海啸、崩滑流等自然地质灾害。
3.“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介绍。针对“人-地关系”中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包括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生活生产废弃物排放活动所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诱发地震、诱发的滑坡和崩塌、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4.“人-地关系”调查研究方法的介绍。针对各种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及预测等防治措施以及相关机理的研究方法的介绍。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要紧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进行相关内容的设计,对于地质环境问题发生机理的讲授可以适当的缩减,而主要考虑地质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和限制作用的讲授,即主要讲授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及相应的调查评价方法和主要防治措施。以地震的讲授为例,其主要的内容可以设计如下:地震的基本原理的介绍、全球地震的分布特征、中国地震的分布特征、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
环境地质学的多学科交叉特性、教学对象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以及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密切性等特征,使得环境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理论授课,但也给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机遇。研究型教学方法、案例型教学方法、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方法[4]、提问朔源法、多媒体教学法[5]等教学方法均有很好的适应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地质环境系统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时,可以采用提问朔源法。比如以地球四大圈层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部分为提问起点,引导学生进行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空间范围的思考,最终通过对地球四大圈层范围的回顾和交叉范围的讨论结合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的限制,确定出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的空间范围。并且以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发生时空尺度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时空尺度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地质环境系统的时间尺度的多维度特征和空间尺度的全球性和局域性。
在讲授自然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作用和限制作用相关的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型教学,利用现代高速发展的网络平台,以地震、火山、滑坡的经典报道为案例,讲解自然地质灾害的危害和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及用途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质环境的资源效应。并可以结合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采用经典案例教学,以典型的土地退化案例-甘肃的武威盆地的沙漠化问题,从自然气候、地质条件的分析入手,分析自然地质条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制;从不合理的水土资源的利用方面,分析人类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活动和农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从植树造林、推广退耕还林还草到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等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人类合理的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有利影响。
在讲授人工废弃物对地质环境污染相关内容时,可将其与污染的调查评价方法合并,采用研究型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方面,可以设置相应的研究区,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野外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分析、成果的表达,以及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开辟专门的学时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
结语
本论文总结了笔者三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环境地质学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教学对象复杂等特征,在有限的学时真正做到让学生受益匪浅,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恒力.环境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2009
[2]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朱大奎,王穎,陈方.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杜尚海,董维红,张玉玲等.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14,(3):51-54.
地质工程就业总结 篇9
一、2010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我院2010届毕业生576人,就业504人,就业率为88%。本科各专业就业情况:
地质工程
93人,就业90人,就业率为 97% ; 采矿工程
79人,就业69人,就业率为87%; 测绘工程
80人,就业67人,就业率为 83% ; 交通工程 100人,就业89人,就业率为 89%; 安全工程
人,就业58人,就业率为 92%; 地理信息
人,就业47人,就业率为75%; 环境工程
99人,就业 84人,就业率为 84%。
二、就业显现出的特点及难点
1.专业差异大,部分专业就业难,但是总体而言,我院的大部分专业就业率都比较高。就社会需求而言,不同的专业就业情况差异很大。如地质、采矿、测绘、交通等,社会需求量大,就业情况就比较好,地质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94.3%,采矿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93%;但环境专业、地信专业由于社会需求量小,学生缺乏自信等原因,就业比较困难。
2.男女差异大,女大学生就业难。
由于我院各个专业的特点和性质,使女生在就业上存在较大困难。如采矿、交通、地质、测绘等专业,用人单位都明确提出只要男生,因为这些专业决定了需要毕业生经常跑野外,大多数用人单位觉得用女生不方便。同时,有的女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社交能力差,依赖思想重等也成为女大学生难就业的原因之一。3.综合素质差异大,操行不好就业难。
虽然都是同窗学习,但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相差较大。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定位能力、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等。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有些同学基本形成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部分同学综合素质不够高,操行不好,甚至连毕业都成问题,自然就会给就业带来困难。
三、针对就业难问题,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1.专题就业指导
首先是指导主题的多样化。学院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分成以下几个专题:(1)自身定位指导
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预定目标和工作单位的选择,因此,定位是否准确十分关键。学院组织辅导员和班委干部对每一位同学进行量化考核,制作自我评价分析表。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测评、获奖情况、性格、才能、专长、不足等。通过评价分析,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潜能倾向和职业适宜性,较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2)就业与择业指导
在完成自身定位之后,对就业较好的专业主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和诚信教育;对就业较差的专业则主要指导他们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改变专业一定要对口的观念,着重就业能力指导,如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应聘能力、正确的辨别和对待就业信息能力等。
(3)特殊群体就业指导
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贫困学生、女大学生、毕业困难学生等。这类学生一般都比较内向,主要是引导他们树立信心,积极主动争取就业,对贫困学生除了进行就业指导、帮扶之外,还根据情况给予一定困难补助。
(4)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
主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制作恰到好处的个人简历,自信但不夸张,朴实又不流于平淡。面试技巧主要包括面试着装礼仪、面试心态、面试常见问题以及模拟面试等。(5)求职中的自我保护与劳动合同法要点的指导
指导学生辨别单位招聘信息的真伪,尤其是在网上发布求职信息后,毕业生的很多私人信息都会公开,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学生在就业之前必须熟悉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避免签约时迷糊、签后后悔的事情发生,指导学生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6)就业心理辅导
大四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毕业困难的学生、找工作屡次失败的学生,普遍存在焦虑、烦躁、无奈、绝望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不仅会影响就业,还有可能滋生出其他问题。对于上述毕业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除了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和加强就业指导之外,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学院主要采取动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等进行个别辅导,如个别谈心、网络辅导等。
在就业指导中,坚持指导形式的多样化,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老师辅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常规教育与专门指导相结合;校内人员指导与校外人员指导相结 合等。并将收集到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应用于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实施有目的的指导,从而为我院毕业生创造更加广泛的、良好的就业空间。2.主动热情接待用人单位
由于我院大部分专业是在用人单位中有着良好口碑的老牌专业,因此,直接联系我院,来我院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单位非常多,初步统计,9—10月接待招聘单位有30多家。对于来我院招聘的用人单位,学院都派专人陪同,协助安排好食宿等,院领导、系主任等出面接待,并为他们招聘做好各种周到的服务及采取多种措施精心组织学生应聘,为用人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招聘环境。3.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就业
校友是就业工作可持续性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资源。学院在就业工作中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校友的特殊作用,加强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发、利用校友就业信息资源。
首先是校友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学院指定专人负责联络、收集、整理、筛选、分类校友信息资源,建立动态的校友资料数据库。
二是深入开展感情联络活动,每逢重要节日,向重要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发动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广泛联络校友,走访校友,了解校友情况,为校友提供一定的服务和帮助,同时宣传学校良好的办学形象,邀请校友回校;向校友介绍毕业生分布情况,获取就业信息,积极推荐学生就业,为毕业生争取就业机会。今年9月以来毕业生带单位回校招聘约10家,签约50余人。4.构建网络信息平台
就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信息的竞争,如何保持信息的快速、准确、畅通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一大法宝。学院在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校友信息数据库、招聘单位信息数据库。今后学院还会继续完善数据信息,构建校友以及招聘单位的网络信息平台。
5.坚持全程就业指导
学院的就业工作不仅针对大四毕业生,从新生入校便逐渐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大一主要是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就业情况,就业要求等;大二主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实习、社会实践等,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大三主要是职业规划,角色定位,大四则侧重就业技能培训。6.动员全院力量,做好就业工作
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就业桥梁:学院领导带队、系室主任 及教师、辅导员参加,进行就业市场拓展7次;学院领导、系室主任及教师利用出差、参加学术会议、科研等机会,积极宣传学院、专业,联系单位到校招聘,推荐学生就业,是学院一贯做法。
组织全院教师,利用教师的社会关系,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如蒋卉帮助环境13名学生在成都就业;王卫红联系9家单位到校招聘地信毕业生;陈星明、田新邦联系11家单位到校招聘采矿等专业毕业生。
对“有业不就”的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引导、劝导,提高签约率;对就业难的学生,重点向友好单位推荐、或与优秀学生搭配一起就业。
组建专业教师就业帮扶团队:针对我院环境、地信专业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学院除了做好就业常规工作之外,还组织这两个专业的教师成立就业帮扶团队,要求每位专业教师积极搜集就业信息,每人至少为学生提供两个就业单位。
四、建议和看法
1.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们从去年的就业工作中发现,现在的高校毕业生他们面临的不是找不到工作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去找工作的问题,很多同学一直到了毕业前还很迷惘,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从上一届的毕业生一年之内有 很多的学生变动了工作单位或岗位,尽管学生的思想较往届的学生要成熟,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教育,在就业面前,他们还是弱势群体,针对这类情况,建议较早的时候就聘请相关老师进行了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学生勇敢去就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推销,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准备一份较为完备的个人应聘推荐书。2.对就业工作实施二级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要明确学校和学院之间的权限划分,赋予学院就业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对其自主权予以明确界定。这样,既要防止职责权限发生越位产生矛盾,又要防止出现空位造成工作疏漏。
3.学院应有专人负责就业以及校友工作。
就业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学院必须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学院就业工作,同时兼管校友工作。
4.建立就业工作考核机制。
【地质学总结】推荐阅读: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12-06
2024煤田地质学考试总结11-04
煤矿地质学工作总结文06-02
地质生产实习实习总结05-10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07-09
露天矿山地质工作总结06-19
北京地质博物馆 参观总结07-11
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演练总结11-25
地质工作个人工作计划和总结07-06
小学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方案和总结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