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论文

2024-09-19

普通地质学论文(精选5篇)

普通地质学论文 篇1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对地质类专业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里,认为地质工作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很多家长反对子女报考地质类专业。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地质人才的大量需求,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相对容易,在就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被动地选择地质类专业。因此,很多新生对地质专业产生畏惧心理,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质科学,提升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普通地质学是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时间通常是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本门课程涵盖地质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是引导新生走进地质科学殿堂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另外,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更突显出其在地质学科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理论和时间证明兴趣是可以转移和培养的[1]。因此,如何在地质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加深专业思想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方面,对提高新生学习兴趣进行探索和思考,获得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畏惧艰苦的野外工作等。因此,要从初入大学的新生作起,加大对培养专业思想的力度[2]。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在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讲授课程期间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和科技报告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科学,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以后的就业方向。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基本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3]。例如,在讲授岩浆作用时,结合我国华南钨锡等金属矿床的成矿实例,讲述岩浆岩与多种金属成矿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实例不但让学生明白岩浆岩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将学到的有关岩浆岩的知识与有关的学科联系起来,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二)讨论式教学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漫长的演化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在对很多地质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也许我们今天认为是合理的解释[4],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现是不完全合理的,因此,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局限于一种理论的解释。对于同一地质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竹叶状灰岩成因时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成因机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并给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创造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一种角色,同时也担任朋友、团队成员这种平等的关系[5],与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得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改进教学手段

(一)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地质类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减少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同时,可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满足,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6]。如在讲授河流的地质作用时,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河流从幼年期发展到壮年期及走向老年期的整个过程,同时辅以典型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现代河流图片,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河流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特点;在讲授内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火山》、《地震》等视频,还可用动画演示汶川地震的成因;在讲授外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同学们观看有丹霞地貌形成的美景,领略流水创造出的变化莫测的溶洞和秀美的桂林山水等。通过这些不仅让学生学到地质知识,还增加同学们对地质现象探索的欲望,增强对本专业的兴趣。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的喜欢其课程;哪门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喜欢哪门课,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生动的教学语言,富有哲理的思想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这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负强化理论,积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是学习成为常态而不是负担。实践证明,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精选野外实习线路

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除了室内的实验外,还必须进行野外调查工作,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使每个新生能从地质实践中认识分析典型的地质现象,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普通地质学的野外认识实习是新生第一次野外地质实习,这就要求选择的实习内容要具有简单和典型的特点。通过地质认识实习,首先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基本知识,如认识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掌握在野外如何鉴别与描述岩性、构造及地层的方法[7]。除了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线路外,还要考虑选择景色优美的地方作为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地点,这样可以让初次接触地质的大学新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从原先枯燥乏味的书本中体会地质工作的“乐趣”,化解对野外工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对本专业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将地质现象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除了对实验室的标本观察描述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建筑中保存的各种地质痕迹和地质现象[8],如在校园教学楼内的地板砖、墙面、柱面很多都是由晶粒粗大的花岗岩、雪白致密的大理岩、晶形完整的闪长岩、辉长岩等石材装饰。在这些装饰石材表面不仅可以看到清晰地岩石结构与构造,还可看到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如晶形完整的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校园中的假山主要为石灰岩与白云岩,在这些岩石的表面可看到溶沟等溶蚀痕迹,在白云岩中可看到白云岩发育清晰的刀砍纹构造。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地质陈列室的优势,安排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典型的地质构造、矿物岩石标本、模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随时都能观察与感受地质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实验室和室外观察结合起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地质现象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三)组织地质科普活动

为了激发大家学习地质的兴趣,发挥实验室、实习基地的作用,每年都会组织地质专业学生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展出的图片、模型、矿物岩石实物均由学生自己选择,解说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队进行讲解。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查阅诸多相关资料才能达到为他人讲解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新生对地质类专业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通过普通地质学来激发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的一些途径,首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就业方向等;其次,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出发来培养大学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同学们对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献身地质行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凤根, 骆祖江, 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 .

[2]陈勇, 周瑶琪, 陈世悦.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地质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

[3]杨仁超, 樊爱萍, 韩作振等“.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3) .

[4]刘海燕, 李增学, 吕大炜等.地质类专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0, (11) .

[5]王锋.试析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多重角色[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6]王华.关于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

[7]杨高学, 李永军, 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 (4) .

[8]王家生, 谢树成, 龚一鸣“.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2) .

普通地质学论文 篇2

时间:12月20日之前完成,并于12月20日考试时上交。如有特殊情况,上交时间最晚不得晚于12月23日。

1.简述外力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论述自己家乡的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2.论述自己家乡的河流地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特征?

3.论述自己家乡的海洋地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特征?

4.论述自己家乡的湖泊地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特征?

5.论述自己家乡的地下水的地质作用的方式、类型及形成的地貌特征?

6.论述自己家乡某个采油厂或采气厂的油气生产层位、生油岩中油气生成时代、储层形成时代及沉积环境类型、圈闭类型及形成时代?

7.论述自己家乡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形成过程?

8.论述自己家乡的某座山的岩石类型(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形成原因及其发育的地质构造类型?

9.论述自己家乡的某个泉水或温泉的形成原因?

10.论述昌平地区某座山的岩石类型、形成原因、岩层产状特征、发育的地质构造类型?

11.论述昌平地区冲积扇的发育特征,从山前到平原地带碎屑物质粒度、分选、磨圆等特征?

普通地质学论文 篇3

[摘 要]普通地质学是高等院校地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非地学专业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框架为知识内容,以构建科学的地学思维方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核心的地球系统科学观为教学目标。针对“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问题,可以从分层次课程定位、比选优秀教材、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及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探讨,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19-03

一、引言

普通地质学承载的是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它是地质学专业的入门工具。对于地质专业及其相邻学科专业的初学者,普通地质学课程承担了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任务。[1]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起着重要作用。

当代人类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靠单一的追求社会快速发展已无法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复杂、严峻,单一的学科知识已无法满足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需要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甚至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协同解决。安徽大学立足安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等学科专业基础上着力打造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资源、生态与环境创新人才。目前,学科群下各相关专业已把普通地质学作为学科平台课程开设,学科群体系下如何进行该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又新颖的问题,笔者在此针对该问题进行相关探讨,以期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课程建设思考

(一)分层次课程定位

普通地质学课程内容囊括了从地质学研究的显微尺度、微小尺度的矿物、岩石,到中、大尺度的造山带及全球板块,乃至行星地质,从外动力地质作用到内动力地质学活动再到天体运行以及生命起源,从地质学大类学科的诸多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到资源-环境-灾害与生物演化、人类发展等,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2]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该课程应该分成三个层次,具体见表1。

(二)比选优秀教材

教材在课程教育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一本好的普通地质学教材不仅要在内容内容上涵盖地质学科的主要知识点,更要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概念、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学生接受,同时还要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3]因此,教材的挑选必须慎重。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教育迎来又一个高峰,出版了多部普通地质学教材,这些教材的显著特点是知识体系的构建仍然以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为核心,但注意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编写的同类教材的优点,同时增加“板块构造”、“地球系统科学”、“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等科学前沿。[4]

从教材的可读性、知识的连贯性及新颖性、教材的出版水平、教材的认可程度等方面来看,南京大学舒良树主编的《普通地质学》(2010年第三版)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教材。该教材是我国第一本全彩色铜版纸印刷的教材,其中包含400多幅彩色图表,其中三分之二的彩图是新选图件,90多幅照片是主编亲自拍摄的典型地质现象。该教材体系合理,概念准确,详略得当,图文并茂,受到国内地质教育界的普遍欢迎。

此外,国外教材相对较为注重教材的积累和传承,且出版周期较短,保持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以作为补充教材。如Lutgens和Tarbuck主编的《Essentials of Geology》(11th edition)、Plummer,Carlson和Hammersley主编的《Physical Geology》(15th editon)。[4]

(三)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普通地质学课堂教学包含三个部分知识。第一部分是地学背景知识板块,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特征、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古生物学和矿物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地球动力作用板块及其产物,包括内力、外力地质作用;第三部分是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知识板块。[5]

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重点应有一定的区分。对于地质学专业,第一部分知识中的地质年代和矿物学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应重点并详细讲解。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讲解和讨论为主,注重让学生理解。对各种地质作用过程,授课时应重点围绕“成因、特点和产物”这条主线来解释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异同点及其内在关联性。而第三部分内容,应作为科普化、通俗化知识,力求深入浅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对于资源、生态与环境专业的学生,第三部分内容应作为重点讲授内容讲授。授课过程中要围绕“资源的利用前景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地质灾害与人为地质作用”来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地球科学探索方法,而非一味灌输地球科学知识点;重知识框架的介绍而非单纯知识点的灌输,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2.注重引领学生了解学科前沿,而非一味接受传统知识,授课教师要涉猎广阔的知识,了解地球科学各个分支领域,随时关注各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相关教学内容;课堂上授课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当前社会所关注的诸如资源开发、地质灾害、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到沿海城市生存空间)、物种多样性减少等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作为地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目前信息量大、知识丰富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来解决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7]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将学生逐步导入分析问题—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良性循环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在使用该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十分关键,既要将需要讲授的知识蕴含在问题中,又要循序渐进,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逐步解决问题,同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具体步骤可按提出问题、初步讨论问题、知识补充与问题分析、综合讨论、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教师应该做到引而不发,在关键时刻提点学生,不能全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共同查找资料、进行讨论,推荐组内一名同学进行汇报。每次小组成员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部分。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教师在制作地质类课件时,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并用的优势,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介质提高课件的可视化程度,实现课件的情景再现功能,优化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包含有静态的图像,也包含视频、动画和影视片断等素材,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如讲到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时,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概念的准确表述,教师呆板灌输,学生的理解全凭天马行空的想象,缺乏感性认识,效果必然很差。如果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效果逼真的模拟视频,学生不仅能将抽象晦涩的概念充分理解,而且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的要点。质量较好的视频素材其实并不难获取,如Discovery、BBC以及国家地理等栏目录制的科普纪录片,经典的有《地球的成长》、《地球形成的故事》(BBC)、《活着的石头——地质学概述》(PSB)等影片,这些影片制作精良,是理想的基础地质学类课程的教学素材。[8] [9]

慕课具有课程资源丰富、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教学模式灵活、能够获取相关学分和学位等多种以人为本的优势[6],也可以引进普通地质学教学,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五)优化课程考试方式

目前通行的考试以闭卷考试方式占主导地位,促使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且以客观题为主,答案唯一,学生无需主动思考,仅凭记忆就能获取高分,这样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转变命题方式,将强调记忆的试题转变为开放的自主命题,引导学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灵活运用知识,实现教考合一。

一方面应增加平时考核的适用性,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使其亲自动手查找文献,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来的“授予式”教学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的“发现式”或“探究式”学习,转换教学的主体,使学生由教予对象真正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对待,如将出勤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情况、课后思考练习及文献资料检索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围。[10]

另一方面要提高试卷考核的开放性,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没有建立起地学思维模式,多数学生很难通过一门基础课的学习就形成地质学知识的框架体系,甚至对地质术语的表述都很难精准。[11]在实际考核中,基本概念和术语考核可以让学生自主列出20~30个重要专业术语,并自主选择6~8个进行解释,这样就赋予学生在考试中较多的自主性。此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熟悉的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类型,要求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地质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同时,让学生针对一些简单的野外实际现象进行专业描述,并讨论其成因,所有题目不限制必须用文字作答,也可用图作答,而且鼓励用图作答,因为一图胜千字。如果学生能用图准确地作答,说明其对相关内容真正做到了理解并运用。对学生成绩评判的主要依据是其答题是否能熟练运用规范的地学术语及基本概念,同时也要着重考查学生的表述是否符合地质作用过程及地质逻辑。

[ 参 考 文 献 ]

[1] 舒良树,解国爱,王博,等.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2] 舒良树.普通地质学(第三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3] 杨治东.对高校优秀教材研发要素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19-20.

[4] 魏智如,李凯明,王春庆.我国普通地质学教材的出版历程与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5(2):36-39.

[5] 陈健,刘文中,陈萍,等.新就业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调整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5-48.

[6] 袁爱华.普通地质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举措[J].中国地质教育,2014(2):31-34.

[7] 朱锐,张尚峰.任务驱动法在普通地质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163-164.

[8] 徐慧,章国安,严燕.现代化教学手段下教学模式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77-80.

[9] 隋振民,王宇,冯军.多媒体“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国地质教育,2012(1):75-78.

[10] 姜春露,郑刘根,程桦,等.地质学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11):146-147,149.

[11] 张尚峰.普通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167-168.

普通地质学论文 篇4

1《普通地质学》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的基础课程。是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学、地质工程学、地理学等专业学生入校后最早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含上述专业的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内容,包括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古生物学、环境地质学以及行星地质学等内容。

但由于一些现存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如,上述专业为理工科招生,但高中阶段的理科班中,地学先修学科——自然地理学部分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有意忽略,导致学生缺少地学基础知识。此外,大部分学生成长于家庭和校园等人造环境中,这种工业化时代不可避免的生活模式,人为地疏远了与自然的关系,给学生们理解自然学科,尤其是地球科学,带来一定障碍。

因此,面对《普通地质学》纷繁复杂的信息,学生缺少知识储备和理解的基础,不得不重新捡起熟悉的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课程中的大量信息。但如此不经消化理解的学习方式,既不能在逐渐减少学时的趋势下满足教学要求,也不能使学生建立其自己的知识框架。

2 把马克思哲学引入地质课堂的尝试

2.1 结合唯物论,介绍地球的物质构成及运动

在《普通地质学》中,地球由岩石构成,岩石由矿物构成,而矿物则由元素构成。唯物论哲学概念里,世界是物质的。因此,岩石、矿物、元素并非神秘的,他们只是物质且是构成地球成分的不同物质单位;是宇宙演化的结果,也是地球演化的基础。

唯物论中,物质是运动的。《普通地质学》中介绍,地球是物质的,也是运动的,而空间和时间是地球运动的舞台。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元素、矿物、岩石等都是物质在空间的排列。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列构成矿物。如石英,由以硅氧原子四面体的联结而构成,石英与类似结构的长石做均匀的“堆砌”则构成了花岗岩。此外,空间结构也是影响和体现物质特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的空间形态意味着不同的形成过程。因此,“结构”、“构造”均是用来描述其空间特性的术语。在地学概念中,空间在不同尺度上表现也不同,既可以是矿物的晶体结构,也可以是板块构造、地球结构,甚至太阳系的结构。

与“宇宙”类似,“宙”在地学概念中也指时间,且是最大的时间单位。地球形成的四十六亿年被分为三个宙,之下再分为代、纪、世等单位。如,寒武纪,侏罗纪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既被表述为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此外,地学中时间除包括太阳系、地球的形成外,还包括生命形成与演化,和人类文明的出现。因此,地学中时间是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来划分的。寒武纪是生命大爆发的开始,侏罗纪伴随着恐龙灭绝而结束,第四纪也是“人类纪”。

2.2 以辩证法为工具,理解地球的不断演化

地球自诞生以来不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本质即是地质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地质作用表现为地球演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事物发展的原因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地质作用的驱动因素来自一对矛盾: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指受控于内因—以地球内能为能源的作用,包括岩浆、地震、变质岩形成等。外力作用,则主要以太阳能和日月地的引力为能源通过大气、水和生物引起,包括水汽循环、风化剥蚀、重力滑塌等。事实上,任何一种地质作用,都是两种作用以不同程度和形式作用的结果。如岩石滑坡,岩石先由内力作用形成并垂直抬升,经在大气和水力风化后,由重力导致向下滑动。这是理解地质作用背后复杂过程的关键。

以质量互变理论,解释三大岩类的互相转化。三大岩类的划分虽然是人为的,但反映了岩石形成条件的差异。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既体现了物质的联系性,也体现了其可转化的特性。“否极泰来”,如沉积成岩过程中,碎屑物逐渐成岩阶段的完成,也是岩石发生变质的开始;随着量的积累,沉积岩完全转变为变质岩,发生“质变”。

2.3 以认识论为基础,理解海洋扩张学说以及板块构造学说是认识地球发展的阶段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都只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层次、一个方面或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地球科学与其他复杂学科类似,对其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地表现为阶段性。随着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人们认识到地球是球形以来,各种地学学说不断兴起。从19世纪初德国的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到六十年代美国的迪茨与赫斯提出海洋扩张学说、再到法国的勒皮雄等于1968年提出,后来广为接受的板块构造学说,和本世纪以来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热点(Hot spot)理论。凡此种种,都是人们对与地球的认识不断更新。“否定之否定”,随着学科的发展,新的理论还会不断涌现,对此要保持谨慎和开放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舒良树.普通地质学[M].3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2]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篇5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

编写人: 何树兴 编写日期: 2014 年9 月 30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基本地质的知识,是地质学的入门和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兼顾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兼顾课堂讲授、实践技能和理论思维能力综合训练;兼顾继承、更新地学知识与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突出地质作用基本原理、过程、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地球、岩石圈、地壳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和地质现象、地质作用产物及有关的概念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二、课程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地质科学的轮廓;

2、了解地质学思维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3、掌握地球和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地球演化发展历史。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远程开放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收看电视、直播课堂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方式进行学习,各教学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助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2)面授助学

面授助学要服从于教学大纲、文字教材、音像教材,采用讲解、讨论、答疑等方式,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基本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通过幻灯片及电视录像片,以及标本、模型及实物等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作业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业内容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主,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逐步加深对课程中各种概念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达到基本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目的。

(4)复习思考题及作业

教材各章最后均附有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思考题,达到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目的。

(5)考试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题量和难度的梯度应按照教学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1章 绪 论

1、教学要求

(1)熟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地质学一般研究方法,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分科;

(2)初步了解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问题,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 地质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和演化。

第四节 地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特点、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我国地学研究的若干地域优势

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 重点知识:地质学的内容及分科。

第2章 矿 物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克拉克值概念

(2)熟悉矿物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3)认识常见矿物,并了解其用途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矿物的概念

矿物的定义、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第二节 矿物手标本的鉴定特征 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常见矿物 矿物的分类、常见矿物 第四节 矿物的用途 工业矿物原料、矿物材料

重点知识:

(1)教学重点: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鉴别。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教学要求

(1)了解岩浆的概念、掌握喷出岩浆的类型(2)知道侵入作用及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3)了解火成岩的主要结构和构造、了解火成岩分类及成因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岩浆的概念、喷出作用与喷发产物、喷出岩浆的类型及其喷发特征、火山喷发的间歇性、典型火山喷发实例、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世界火山的分布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侵入作用概述、侵入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的构造

第四节 火成岩的分类及其野外识别

火成岩分类、熔岩、深成侵入岩与浅成岩的主要辨别标志、火成岩的野外识别 第五节 火成岩的成因

地球的内热、地热的成因、岩浆的形成、火成岩多样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喷出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产状

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教学要求

(1)了解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了解沉积岩的结构及沉积构造(2)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认识常见的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第二节 沉积岩的特征

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中的矿物、沉积岩的结构、沉积构造 第三节 常见的沉积岩

沉积岩的类型、常见陆源和内源沉积岩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沉积岩的结构及沉积构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教学要求

(1)熟悉变质作用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变质作用方式和原理。(2)初步了解变质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作用概念、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物质成分的变化、变质岩中的矿物、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第四节 岩石的演变

教学重点: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作用方式、变质作用原理、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第六章 地质年代

1、教学要求

(1)熟悉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方法;掌握地质年代表;(2)初步了解各个地质时期。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相对年代的确定

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第二节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第三节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的建立、地质年代名称的来源与含义、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第四节 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爆发与灭绝 生物大爆发、生物大灭绝

教学重点: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地震的相关基本概念及地震造成的灾害;掌握地质的成因类型、地震的演化过程。

(2)初步了解地震的地理分布。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概况、地震类型、地震序列、国内外强烈地震的实例 第二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地震波、地震仪 第三节 地震的强度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烈度 第四节 地震的分布

全球地震带分布、我国地震带分布 第五节 地震预报与预防 地震预报、地震预防 第六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PREM)、地球内部各层圈的物质成分、均衡原理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分类;震源、震中、震级和烈度概念;世界主要的地震带。

第八章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1、教学要求

(1)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熟悉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熟练掌握褶皱、节理、断层的概念、要素、类型、特性。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岩石的空间位置、褶皱、断裂、节理、断层相关褶皱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第四节 构造期与构造事件 太古宙构造期、元古宙构造期、新元古代晚期-志留纪构造期、晚古生代构造期、早中生代构造期、燕山构造期、喜马拉雅构造期

教学重点:岩层产状,沉积地层的接触关系,褶皱,断层

第九章 板块构造

1、教学要求

(1)掌握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分界线的类型;掌握威尔逊旋回的划分阶段(2)了解海底扩张的证据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大陆漂移 第二节 海底扩张

海底地质考察、海底扩张的论证、海底扩张说的提出、海底扩张说催生的新成果 第三节 板块构造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划分的依据、全球板块的划分、两种大陆边缘、海洋的开闭旋回(威尔逊旋回)、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体的概念、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进展——大陆动力学

教学重点:板块边界类型;两种大陆边缘的区别;威尔逊旋回各阶段的划分 第十章 风化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动力类型。掌握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及风化壳概念;

(2)初步了解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第二节 制约岩石风化性质与特征的因素 气候、地形、岩石的特征 第三节 风化作用的产物

风化产物的类型、残积物、风化壳、土壤、风化地貌 教学重点:

(1)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2)风化壳概念及类型。(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地面流水类型。掌握河流地质作用;(2)初步了解河流冲积物及其类型特征。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河流概述

地表水流、河谷的横剖面、河流的纵剖面、流域盆地、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第二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 侵蚀的方式、侵蚀的方向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流水质点的运动方式、物质搬运的方式、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第四节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沉积发生的原因、冲积物、冲积物的地貌类型 第五节 河流的均夷化与去均夷化 深切河曲、河流阶地、阶地类型 第六节 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第七节 准平原 教学重点:

(1)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特点及结果(2)曲流河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3)河流沉积的类型

(4)河流阶地的类型及特征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冰川地质作用。掌握冰川类型及其堆积物特征;(2)初步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冰川的形成、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剥蚀作用、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冰碛地貌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水扇、纹泥、蛇形丘 第六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的影响、冰川作用的原因

教学重点:川地质作用;冰川的形成、运动;冰碛物的特点;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地下水的作用原理及其产物;掌握地下水的类型和运动特征;(2)初步了解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地下水概述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划分、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的划分 第三节 地下热水

第四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及喀斯特、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第五节 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重点:空隙率、透水层及隔水层的概念;包气带、饱和带、潜水、承压水的概念;地下水的作用原理及其产物; 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

第十四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滨海和浅海的(机械和化学)沉积作用。(2)初步了解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分布及特点,海洋有关资源。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海洋概况

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中的生物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波浪及其地质作用、潮汐及其地质作用、洋流及其地质作用、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三节 海底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的来源、滨海沉积、浅海沉积、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 第四节 海水的进退

教学重点: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滨海和浅海的沉积作用;

第十五章 湖沼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湖泊的沉积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湖水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2)初步了解沼泽生物堆积作用与成煤作用。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湖泊概述

湖泊概况、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湖泊的成因类型、我国湖泊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湖水运动的特征、湖泊的剥蚀和搬运作用、湖泊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沼泽的概念及其成因、沼泽的沉积作用

教学重点:湖泊沉积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干旱和潮湿地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的差别

第十六章 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风的地质作用和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掌握风的地质作用特点及风蚀作用方式;

(2)初步了解荒漠的成因及荒漠类型。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荒漠概述

荒漠的形成条件、荒漠中的某些特征性现象、荒漠化 第二节 风的地质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黄土

黄土的一般特征、黄土的物质成分、黄土的分布、黄土的成因

教学重点:风的地质作用;风蚀作用的方式;风的搬运作用方式;沙丘的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

1、教学要求

(1)熟悉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2)初步了解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影响块体运动的主要因素 重力作用、水的作用、其他因素作用 第二节 块体运动的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三节 相关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教学重点: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斜坡变形的主要类型;泥石流堆积物的特点;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

1、教学要求

(1)了解太阳系及其起源

(2)了解类地行星;了解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太阳系及其起源

太阳系、撞击作用、太阳系起源 第二节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月球、火星、类地行星的比较 第三节 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木星及其卫星、土星及其卫星

教学重点:类地行星及其间的比较

第十九章 地球形成与生物演化

1、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形成过程;

(2)了解地球形成后各个时期生物演化过程(3)了解生物界中的灾变性事件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球的天文时期 地球圈层构造的形成、陨星的撞击及其频繁的火山爆发、热流值的迅速衰减、原始地壳的组成、原始大气与次生大气、原始水圈的出现 第二节 太古宙-元古宙时期

大气圈、水圈、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陆核和地盾的形成 第三节 显生宙时期

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界的灾变性事件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坏境

1、教学目的

(1)熟悉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掌握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

城市兴衰的地质因素、城市规划的地质因素、城市建设的地质因素

第三节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

人体的元素组成、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地方病的环境地质致因、地质药物

第四节

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城市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第五节

人为地质作用

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

教学重点:温室效应、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人为地质作用

参考书籍:

1、夏邦栋,1995.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3

2、赵懿英等,1990.现代地质学讲座.南京大学出版社,1-171

3、成都地质学院,1983.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359

4、孙鼐,1943.普通地质学(1953年第三次修订).商务印书馆,1-243(中国最早的普通地质学版本

之一)

上一篇:素质理念下一篇:益母草的药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