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理念

2024-09-19

素质理念(共12篇)

素质理念 篇1

21世纪是高科技, 强竞争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知识的社会化、信息的网络化需求大量知识全面、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竞争的激烈, 要求我们必须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这就要求教育的执行者——教师, 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的

21世纪各学科不断交叉、综合,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综合, 科学和社会之间发生重大的相互作用, 另外经济的全球化, 要求参与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 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 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这就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正符合时代的需要, 因此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容

(1) 要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 包括德、智、体、美等, 其中德是第一位的, 也就是说, 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代社会, 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 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2)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 今天的素质的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看作是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 素质教育所讲的知识, 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的知识, 而不只是升学考试所必备的知识, 它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其次是知识的内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使之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消化和利用的知识, 不能成其为素质。

能力和素质相比, 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素质的表现, 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 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3) 要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我们说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的德、智、体、美不是机械割裂的, 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融合的结果就是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是人格健全的人, 也是个性鲜明的人, 教育的任务包括发现、发扬和爱护学生的个性。

(4)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 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营造一个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

二、现代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运用

1、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教师, 应时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学习、参加训练。在课堂上要调动全员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要在教学中加强群体活动。

2、因材施教, 开发潜能。

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 因此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实际分层施教、分层训练、分层评价。我们的任务是挖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各展其长。、

3、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 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喝智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和赞美奖给学生, 使学生充满信心, 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激发兴趣, 鼓励质疑问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兴趣也是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而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应创设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在回答问题、处理练习时提倡“一问多答”, “一题多解”, 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学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 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记忆解剖部位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医学典籍方法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应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维。课堂上应该经常问“谁有新的发现?”“有没有其它的想法?”“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以掀起波澜、激活思维,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素质教育直接从人才规格入手, 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形成了新世纪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我们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模式,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素质理念 篇2

人格素质

人格素质

三公:公心、公平、公正

四感: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

五大:求大我,立大志,顾大局,干大事,创大业。五量:胆量、眼量、肚量、热量、能量。

六自: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自制。

七成:成长、成才、成效、成绩、成果、成就、成功。八多:多看则清,多听则明,多学则博,多问则通,多思则真,多省则智,多习则能,多干则成。

九心:爱心、诚心、忠心、热心、信心、耐心、恒心、上进心、事业心。

三公包括:公心、公平、公正。公心:就是遇到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能以大局为重,放弃个人小事小利,而选择团队大事大利。公平:是指在判断是非或奖惩时,能一碗水端平,不偏向,不袒护,根据制度和原则处理而发表意见,对事不对人,帮理不帮人,不主观臆断,也不凭个人好恶或者亲疏关系。公正是指在用人方面,人才的选拔、升降都是按照候选人的实际情况和团队的标准进行,根据企业用人理念“五论五不论”进行,根据工作和大局的实际需要而选择,不徇私舞弊,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四

云清心愿——祝天下所有人五福同享,平衡发展: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成功!

云清使命——帮助更多的人和企业健康成功!

四感是: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是把自己的责任、职责、工作、团队放在心中,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担当的工作中去。看问题,从大局出发,从团队出发,自觉维护团队利益。遇到事情,不推委,不找借口,不逃避责任,而是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去完成它。对不正之风、不健康思想、违规违章、违背企业理念等不良现象,敢于指出纠正。同时用“好思想、好言行”去积极地影响同命们,帮助同命,共同进步。使命感是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和工作当成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全身心投入其中,高度尊重自己的工作职责,把自己担负的工作职责当作神圣使命,不惜用生命去完成,这就是使命感。紧迫感是“今日事,今日毕,决不让工作耽误在自己这里”。自己的工作、职责,争分夺秒地去做,不拖拉,不推迟,只争朝夕,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当天的工作完不成,就是拖班也要完成。危机感就是时时感到竞争的压力,感到“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天天加油,时时努力,像张瑞敏先生讲的那样: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每个同命心中都要树立紧迫感和危机感。要记住:企业不努力,命运是倒闭,个人不努力,就会被抛弃。五

五大:求大我、立大志、顾大局、干大事、创大业。求大我是一种思想境界,“大我”就是团队,“小我”就是一人一家。凡事从团队利益出发,自觉维护整体的利益,这是领导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个人及个人的事情就是“小我”,而团队和整体的事情就是“大我”。当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相冲突的时候,选择“团队利益”就是求大我。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毛泽东先生号召:斗私批修。中央也号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万恶私为首,一切罪恶,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私心私欲引起的。要么是物质自私,要么是精神自私。为了个人健康成长和企业健康发展,希望同命们自觉克服私心私欲,树立大我思想。立大志:人无志不立,志是人生之命根。树立远大志向,志向是发动机,志向就是理想,是人生的指南云清心愿——祝天下所有人五福同享,平衡发展: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成功!

云清使命——帮助更多的人和企业健康成功!

针,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毛泽东年轻时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有青山。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夏明翰烈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都是表现了一种伟大志向。顾大局:在分析和看待问题时,能联系地看,把小局的事情能和企业的大局相联系。当小局与大局利益冲突的时候,能够选择大局,首先照顾到大局,牺牲小局保大局。也就是舍弃小团队的利益,保证大团队的利益。干大事:干大事就是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做对社会发展影响力大的事。张瑞敏先生说:做大事,不做大官。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如何挖掘和发挥,只要符合客观规律,我们就要大胆地去做。创大业:创是无中生有,是“创新、创造、创建、创办、创立、开创”,这六个创是我们成功的法宝,面对一切问题和困难,创造性地解决和克服,只要有了“创”字当头,就能干出大事来。我们的目标是“五高企业和三百工程”,就是干大事、创大业。五

五量:胆量、肚量、眼量、热量、能量。胆量是指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创新,敢于做大事,敢于迎接挑战,也就是敢想敢干,有勇气,无私者无畏。胆量过度则是蛮干,逞匹夫之勇,也容易坏事,要把握好度。胆大心细,才是合适;肚量是指宽阔的胸怀,容别人之短,容他人之失,给合作伙伴让利等。肚量过度则是丧失原则,一味纵容,也容易坏事,要把握好度,恩威并施;眼量指能看清事物的真貌,认清事物的本质,看清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能理智地、客观地分析认识问题,不主观猜测,不主观臆断,不道听途说,不固执己见;热量指对事业的热心、热血、热情和激情。干事业需要热情,但要避免头脑发热,避免“三拍决策”和盲目行事;能量:做事业的本事和能力、技能、执行力、影响力等的总和,能量对做好工作起关键作用。我们的目标是:五高企业和三百工程,需要大量具备五大和五量的人才,才能实现目标。

云清心愿——祝天下所有人五福同享,平衡发展: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成功!

云清使命——帮助更多的人和企业健康成功!

六自: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自制。自尊: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担负的职责、职业、角色、责任、工作、岗位,自觉遵守团队的规章制度等。瞧不起自己的工作,违犯团队规章制度,看不起自己,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都是“不自尊”的表现。自尊过度就是“虚荣”和“爱面子”,应掌握好平衡。自爱: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自己爱惜自己的品牌和名誉,积极进取,就是自爱。反之,我行我素,极端自私,都是不自爱。自爱过度就是自怜。自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迎接挑战,敢于面对挫折,就是自信。反之,知难而退,都是不自信。自信过度就是自负。自强:自己从心理上强大起来,面对挫折,知难而进,敢于迎接挑战。反之,畏首畏尾,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都是不自强,自强过度就是自大。自律: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恶远离。反之,对自己要求不严,以自我为中心,放任自己,就是不自律。自制:自己控制自己,按计划行事,不懒散怠惰,不做不利于健康之事,遵守原则和规章制度。反之,一味地放纵自己,一味地做“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事情就是不自制。六自能确保我们的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七

七成:成长、成才、成效、成绩、成果、成就、成功。成长:成长是指思想境界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成长意味着进步和心理的成熟,并不单单是年龄的增加。成才:是指成为一个团队的人才,人才是有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能独立工作、独当一面的人,是能够担当责任的人。人才的三性一感: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责任感。成效:是指做事情有正效,有积极的效果,创造正面的影响。成绩:成绩是做事或工作取得的结果,是阶段性的,比成果、成就小;成果:也是做事的结果,比成绩大,比成就小,是由一些成绩组成的;成就:也是做事云清心愿——祝天下所有人五福同享,平衡发展: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成功!

云清使命——帮助更多的人和企业健康成功!

情的结果,比成果大,是一系列的成果组成了成就。成功:一系列的成就组成了成功。成长是成功的开始,没有个人的成长,就没有健康的成功。所以,我们提出了企业的口号:提高思想境界,加快个人成长,促进企业发展。八

八多:多看则清、多听则明、多学则博、多问则通、多思则真、多省则智、多习则能、多干则成。强调了“看、听、学、问、思、省、习、干”。多看则清:是通过“看”发现问题,发现机会。看得多,就容易看清楚,练成一双“问题眼”和“机会眼”,提高眼量;多听则明:听得多,避免偏听偏信。李世民曾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听对人、事、物更容易全面了解和认识,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多学则博:多学,特别是跨学科学习,可以避免钻牛角尖,避免一孔之见,博采众长;多问则通:我们常常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不爱问”,常常凭主观假设、主观猜测、主观臆断下结论,根本不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或问题本质,所以,我们提倡“多问”的习惯,带着学习和求实的态度去问,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和“金钱、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多思则真:多思考。把看到、听到、想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寻找内在的联系,探寻事物的本质,达到“认清真貌,洞察真理”的效果;多省则智:省是反省,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寻找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总结经验教训,再想出具体措施和行动去改善,不断发现规律,获得经验,智慧就越来越丰富;多习则能:多练习才能有技能,学只是知道知识和道理,练习则是培养技能和习惯,多练习就能培养出成功需要的技能和习惯。多干则成:毛泽东先生说:灰尘不扫不掉,事情不干不成。心动不如行动,一切美好的理想和计划只有靠行动去实现。干,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邓小平先生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提倡“想干、多干、快干、实干、巧干、苦干”,只有“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九

云清心愿——祝天下所有人五福同享,平衡发展: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成功!

云清使命——帮助更多的人和企业健康成功!

九心:爱心、诚心、忠心、热心、信心、耐心、恒心、上进心、事业心。爱心:对同命、客户、供应商、家人、朋友、人民、祖国,要从内心去爱。有了这种爱,就更乐意与他们合作,更乐意帮助他们,关系就会更融洽,更和谐和睦,更愿意无私奉献。诚心:对同命、客户和供应商,要坦诚相待,诚恳合作,像海尔说的那样“真诚到永远”,以诚换诚,高度重视诚信;忠心:对企业、团队、同命和职责,要有忠心,永远把企业、团队、同命、职责放在自己心里;热心:对工作和事业,要有热心,充满热情,充满激情;信心:对自己和企业,要有信心,坚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坚信能战胜挫折,坚信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坚信自己能承担责任,坚信自己能成长起来,坚信企业能成功;耐心:对困难和挫折,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问题像癌症,越拖越难弄;恒心:做企业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需要强有力的恒心坚持,特别是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障碍、困难和问题,我们只能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去超越本我,战胜自我,实现超我,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上进心:德鲁克先生说:一个人要想成长,一要不断提高标准,二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进心恰好反映了这两个方面。上进心可以促进个人进步成长;事业心:我们把对待工作的态度分为五种:打工——上班——职业——事业——使命;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事业,那他一定不需要别人的督促、逼迫、命令,而是自动自发地做好工作,有事业心的人才是企业成功必不可少的。

转变办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篇3

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的教育的重心在于传授知识,忽略了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职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推行素质教育,还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教育方案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并没有固定模式,它可以通过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来实施。但最重要的是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加强课堂教育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加强日常生活管理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强加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師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强化社会实践功能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素质理念 篇4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为此我们不仅要抓住课堂的宝贵时间, 还要重视课堂之外的一些训练活动。教师通过课外一些适当有趣的活动来引导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同时, 课外学习活动的落实也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 教师一定要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重视起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中一定要重视训练学生讲话, 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说话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表达, 只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需要靠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或是获取别人的信息, 为此说话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们小学毕业之后从不同的学校聚集在一起, 这个时候学生之间还不了解, 他们十分想要了解这个即将要生活学习的学校, 也十分想要了解新同学以及管理教育自己的新老师。为此, 我会在初一新开课的那两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制造自我表达的机会, 设计一些活动来让学生之间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时, 首先我会先进行自我介绍, 满足学生对教师的好奇心, 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因为这是每个学生在新同学面前第一次正式介绍自己, 也是让其他同学了解自己的机会, 他们便会十分重视, 都想给教师和同学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而且同学之间也十分热心。然后我又组织学生讲述小故事, 或是自己周边的一些趣事。这些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自我介绍那么顺利, 学生在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比较高的活动开始时会有些腼腆、胆怯, 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不是很流利, 而且有的还结结巴巴的。但是这种现象会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而减少, 学生也会在不断的磨练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消除一些心理障碍, 从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 可以看到教学活动不但会提高学生的胆量,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兴趣。

二、语文课堂注重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获取知识, 感受情感都需要学生主动阅读不同的文章, 并且具有强大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阅读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阅读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以及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

在教育改革之后, 我们除了拥有语文教材之外, 还特意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一本课外选读教材。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供了相应的材料。为此, 我抓住了这个训练学生朗读和阅读的良好机会, 除了在课堂中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教材中的文章之外, 我还会在课后从选读教材中找到相似的文章让学生继续阅读, 感受其中包含的情感。

例如, 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 我特意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 深刻体会文章中传达出的情感和寓意, 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利用竞赛的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动力。之后我便会在课外阅读材料中找寻这样具有角色对话的文章, 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任务的语言来体验任务的具体形象。这样但会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对语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较高的审美能力。

三、组织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笔记,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能力之后, 最重要的便是要让学生会保存自己阅读后获取的信息和情感。为此读书笔记便成为学生记录阅读结果的最佳选择方式。为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准备好记录本, 记录本分为以下几种:

1. 记录自己每天生活的事情和自己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日记;

2. 记录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一些信息和情感体验, 并且把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都一一罗列出来进行记录, 即小作文;

3. 记录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好词好句,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

我会严格要求学生多长时间上交一次这些本子, 让教师进行检查。这样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会把这些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任务, 即使有惰性不愿意写也得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按时完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就会把这些事情当做是自己学习生活中必须完成的事情, 当做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个时候就不再需要教师辛苦督促学生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学生经过这些训练活动, 不但会拓宽自己的眼界, 丰富自己的学识, 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这些知识和内容就会成为自己写作的良好素材, 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学生具有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后就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拥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加自觉地积累知识, 养成阅读积累素材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语文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实现素质教学的要求。

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生会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 拥有较高的语文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提升, 让自己的毅力和品质等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树立教育新理念 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5

人类已经跨入21 世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也是21 世纪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中心任务。因而,教育领域必须面向未来,树立教育新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成长寻找新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21 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笔者比较赞同如下说法:(1)具有进取、创新精神;(2)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时代责任感;(3)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4)具有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5)具有较强的容纳、吸收知识的能力;(6)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较深的专业知识、较广泛的交叉学科前沿知识;(7)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精神。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我们的人才培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一、人文素质教育———学会做人

1988 年1 月,75 位诺贝尔得主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2500 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是面科技高度发展和知识广泛应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又被人当作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无节制地用作向自然索取的工具,为人类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灾难所发出的深刻反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危机、道德伦理的滑坡所带来的困境成为科学巨子以及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回归自然、呼唤人文精神,在21世纪逐渐成为主导的倾向。尤其高校在担负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任务时,应确定的首要任务是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人”是新世纪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学会做人”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通过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或许能找到其中的答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需要通过对人文知识、人文科学的学习和熏陶后内化而形成。人文科学包含着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包含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含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要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而且要做道德高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在进行教育中,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基础作用和核心作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科学课程比例,文理交叉互相渗透,建立统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艺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人生修养、语文基础等,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互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培养人文精神;并且可多方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人类,关心未来,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做精神文明的人。

二、终身教育———学会生存与发展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创造的知识呈指数增加。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 年的总和还要多。仅仅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中,就出现了12000 多种不曾有过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科学发现、发明和新技术的普及及应用的周期也愈来愈短。在美国,电话普及用了75年,电视机普及用了30 年,而计算机普及仅用了10年。与此同时,知识的更新周期也大大加快,20 世纪初为30 年,50 年代后为15 年,70 年代至今,缩短为5 年。过去学者的知识在校时可获得80 % ,工作后再学20 %;如今,90 %的知识需要靠工作后再受教育 而获得。入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日新月异,使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程序、新的产品、新的工种、新的职业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我国也面临此类问题,国家将陆续对4000 个工种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在不断研究和公布新的职业。为适应这充满竞争的生存环境和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人生中需要适应不同的岗位和再次选择职业已成为残酷的现实。因此,为了适应知识、工艺、产品更新换代对要人才素质的要求,学习将成为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教育将贯穿人的生命和始终,终身教育成为现代人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终身教育,是指教育制度为个人提供终身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其进行系统性学习以适应变迁需要,达成自我实现目标,增进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与动机。终身教育包括正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形态。实施终身教育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一种是回到大学学习第二专业;一种是企业或研究机构自己培训;一种是社会业余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中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网络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形式的蓬勃兴起,为终身教育开辟了良好的学习途径。政府应更加支持、关注教育机构所实施的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教育机构也应进一步扩大专业设置,规范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切实保证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可采用到校进修或远程教育为需求者开放绿灯,为他们再次充电提供最新的前沿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成 果;劳动培训部门和企业的培训机构应定期对社会就业人员、企业员工和各级管理者进行上岗培训和业务再提高学习。未来对人类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使我们对知识、文化追求的观念逐渐走向理性,这是社会发展的使然。人们将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获得生活必需的技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个人的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达成自我实现。同时,个人的终身学习,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意识教育———学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创新,便有了技术的革命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言:“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江泽民同志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国未来15 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必须由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建设,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领域迎接新世纪挑战、完成历史使命刻不容缓的课题。所谓创新人才,是指那些依靠自己的创造素质做出创造性产物的人,其灵魂是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特征是对学科的兴趣。创造素质是个大课题,但基本内涵不外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等几个方面。爱因斯坦认为:

创新意识是科学创造的出发点、动机和推动力。创新意识作为创造活动的前提可以给创造者以精神刺激,可以激发和引导创造者去思考问题、怀疑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可见,创新人才的首要素质是创新意识,灵魂是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意识教育观,要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要改革教材和教学、考试方式中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因素,要优化课程内容,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渗透于课程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要积极营造适于创新 的教育环境与氛围,注重学生独立思维和强烈的创造意识的培养,开阔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在积极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方面充分发挥独特个性,要教他们如何在知识的海洋和日益膨胀的信息中,按照新的方式把已有的知识和新信息结合起来加以利用,从而学会如何去思维,如何去创造,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强烈的进取心,坚韧的意志力,高尚的品德修养等优良创造品质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四、综合素质教育———学做通才

这里所说的通才,是指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又具有较宽厚的知识面,一专多能、专博相兼的人才,并不是指样样都精通,强调的是综合素质。在古代,由于各类学科尚未分化,呈综合状态,因而当时杰出的人才大多是综合性的。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学科不断分化,这一时期的优秀人才大多是专才。20 世纪以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综合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又不断产生大量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渗透,知识呈网络型分布,多角度、全方位的横向研究和立体研究成为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共同研究方法。同时,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其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不少重大决策都成为一个极其复杂,需要多学科、多行业、多主体参与密切配合、综合分析的系统工程。单一学科的专门人才已很难适应这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必须博学多才,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通才教育,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外各类学校十分重视通才教育。如日本从上世纪70 年代起就提出“培养理想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的口号。强调“没有综合性,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大学纷纷设立了“综合学部”、“综合学科”以及“综合研究机构”。他们普遍实行有利于综合性人才成长的完善的学分制,许多理工大学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施培养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四合一”人才计划。美国的高等学校以培养“通才”为目标,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理科的课程,即使到了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后也要强调文、理教育,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主要是培养单科性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进行专业教育,即培养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和能力,这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应改变这种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大力调整专业设置,拓宽基础知识,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切实为学生创造拓宽知识领域的条件,在试行学分制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提倡学生跨系科选修,实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除了提高学生学科专业的能力外,还要考虑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全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能在专业市场方面挑大梁,又能在科学管理、公共关系中游刃有余;既善于跟踪国际前沿,又有强烈市场意识,能够驾驭知识经济的优秀人才。

拳击运动员田径素质训练的理念 篇6

田径素质中100米教学训练的理论:100米跑是ATP-CT供能,一般是6~8秒,取中间值为7秒。也就是说,ATP-CT在100米中只能供7秒左右的时间,其他的时间是靠糖燃烧来供能,但糖燃烧只供能30%~40%,其余的转化为乳酸堆积在大腿肌肉。例如:假如一个运动员100米是1秒10米的水平,那么在高速行进只有70米,后面30米的供能是糖的燃烧,但糖的燃烧最不经济,只有30%~40%左右利用到工作中,其余的转化为乳酸(乳酸堆积导致大腿发硬、酸痛,抬腿的频率明显减低)。因此,在100米练习中,有的队员跑到70米左右的地方摔到、或者步幅凌乱等现象,就是这个原因(惯性原理,上体的速度很快,但是下肢大腿由于乳酸堆积原因腿不能及时跟进)。教学中,100米训练的强度安排学问就在这里(业余训练中,同样适应这个理论)。

一、ATP-CT供能

100%的强度只能跑70米左右;95%的强度就能跑85米左右;90%的强度就能跑100米左右;85%的强度就能跑120米左右。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与量的加大,绝对速度也提高了,ATP-CT的供能能力也就提高了,跑的强度自然上去了,训练强度也可以加大。

冬天的田径课训练是上量,强度85%训练比较合理。通过冬训,100米的训练水平、节奏、ATP-CT供能能力都能明显上去。同时,在跑100米的训练中要注重节奏,要求队员在100米练习中,记住在跑的过程中记住整个过程的步数,这是练节奏的较好方法。

二、注意姿势

立定跳远和力定三级跳远的起跳要注意姿势,应该是半蹲起跳。从生物力学研究的角度来讲,半蹲最符合人体爆发力的发力。队员从弹簧的拉伸去感觉一下,就会明白。

三、速度练习课的安排

速度练习课的安排,一般是5个100米,从队员的最好速度的90%开始进行倒递增。譬如该队员100米最好速度为12秒,那练习时应该按13秒、12.9秒、12.8秒、12.7秒、12.5秒顺序进行练习的方法,效果十分明显。

四、速度耐力的安排

速度耐力的安排应该从长到短。如先是600米,然后是400米,最后是200米,这样队员越练越有信心,反之队员越练越没信心,会感到恐惧。同时,要知道练800米的副项是400米,也就是说,400米是练800米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素质理念 篇7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只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里,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化水平,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使语文教学面向未来, 为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 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

那么, 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教育理念要更新

每一位教师都应深刻地认识到, 应试教育是片面的教育, 而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师一般都只注重少数的尖子生, 而往往忽略了差生, 它只重视学习的培养, 而忽视了德育方面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必须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应是全体、全面的教育。

二、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语文课堂应该灵活多样, 最忌千篇一律,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按照不同文章、不同体裁,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讲记叙文时, 可以改变传统的演讲方法, 让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是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注重从语文教学活动诸方面去调动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良好的师德修养等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以提高教师师德为重点, 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 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导向, 通过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 进行教育学习脱产培训, 在职进修, 多渠道、多形式, 努力使全体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并自觉地渗透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五、教学结构的优化

教育方向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优化尤为重要, 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等旧的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 调整教学结构, 增加相关素质教育的比重, 增设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估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要从根本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就必须建立一套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即对知识水平、能力、心理素质水平等的综合评估, 实行量化考核,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做到既促进又制约, 既有能力又有动力、活力, 真正形成一套运转自如、调节灵活, 具有自发作用的考核机制, 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增强敬业爱岗精神, 真正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 人人头上有目标”, 从根本上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七、要有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 不同凡响, 就要别出心裁, 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 要有超前意识, 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 赋予新意。其次, 找准教学“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 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说自由的话, 讲真实的事, 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用素质教育理念撬动初中英语教改 篇8

一、卸下陈旧思想,换装新理念

素质教育面向学生全体,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有计划、分步骤的施以分层教学,使学生快乐愉悦的分享知识大餐,强调学生整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在具体施教中,素质教育更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教师摒弃“填鸭式”满堂灌,大胆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生活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课堂气氛的激活,善于捕捉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与教学内容有效契合,达到教与学的相互融合。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应试教育,不断解放思想,不断与时具进,积极开辟教学模式改革的多元化渠道,科学指导学生自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于向学,掌握高效的学习方略,养成会学、爱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多措并举创设形式多样的以提高语言运用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情境交际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将素质教师的精神实质领会透、贯彻深。

二、准确把握英语教学客观规律,科学审视教学目标,夯实初中英语教学基础

初中英语课堂作为英语教师传道、授业的主战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吸收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优化初中英语课堂知识各个环节十分必要。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衡量人才往往“一张试卷”定终身,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刻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清醒而实际的认知。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浩如烟海”,繁琐无章法,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各节点之间衔接过于模式化,缺乏跳跃的动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如暖春的和风徐徐吹进初中学校的大门,开启了初中英语课堂改革创新的纪元。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突破以往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着眼新英语教学总目标,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建构起适应时代发展和教学实际的教学新理念,精心研读学生个体,大胆实施个性化教学,坚持“学生‘点菜’、教师‘烹饪’”新模式,还要从学生整体通盘考量,充分利用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焊接”,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抓手,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大刀阔斧出“实招”,促进课堂“教”与“学”并驾齐驱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生力量,使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扮演中流砥柱和正能量传递者角色。因此,在日常英语课堂实践中,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往日“一条腿教学”而轻视“学生如何学”的做法,不断开辟教学新思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关注教学革新,关注学生学法找寻运用,善于用学法创新牵引教法开发,使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大面积提升。

1 . 广泛推广应用“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审视运用此法的全过程,找出它的优缺点,针对其课堂实效,穷尽所想,将优点无限拉长,将缺点尽力缩短,此消彼长,拓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渠道,为课堂注入热烈的“活元素”,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汇聚成学生学习能动性的主流力量,建立起学生学法精选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初中英语课堂实践中,教室是教师施教、学生向学的主要场所。而英语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语言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场景供学生模拟练习理所当然。可是,由于教室空间有限,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场景的需要。这样,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和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糅合,提炼出可以构建英语教学“小场景”的零件,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这些“零件”进行拼装,搭建起适合教学需要的英语交际景观。如日常问候、超市购物等各种题材,教师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幻灯片或视屏形式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图片视频场景有机结合,经过精心编排,让学生饰演各种角色,还可用录音、音乐作为情节背景声音,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趣味横生的学习舞台。

另外,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多上网,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不断用新的交际元素充实自己的英语课堂,使学生的交际视野不断扩大。

浅谈高中物理教师素质与教学理念 篇9

一充分展示实验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持久的注意力和准确的观察力, 具体操作实验时, 既动手又动脑, 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熟练使用器材的能力, 实验中还会发生意外现象, 出现一些新问题, 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许多演示实验为验证某一规律结论, 抑或展现在科学发展进程某一问题发现方式或途径, 在做这些演示实验时, 教师不仅要达到演示实验现象的目的, 更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的艰难, 要有不怕困难、挫折、失败, 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 还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服从真理、细致周密的科学态度。对于学生的创新培养, 应该有层次之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做演示实验时, 可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协助完成, 让语言表达能力强、归纳能力强的学生表述现象, 得出结论, 教师做出评价, 给予肯定, 学生将备受鼓舞。鼓励学习缺乏兴趣、成绩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要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 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共同进行实验,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还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了条件。

二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 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新课改下的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 还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以类似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利用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专家论证等。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 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 有的采访专家, 有的编写问卷调查, 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 或做出统计, 或制图表。第三步是加工信息资料。在此, 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 一切从实际出发, 收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学素养。

四物理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 主要有几个方面: (1) 变“这节课我教了多少”为“这节课学生学了多少”。许多老师说过:“这个题目不知做了多少遍, 还有不少学生在考试时不会做。”这样怨学生, 结果又有什么用呢?因为学生并没有学会。 (2) 改变轻过程、重结果的陈旧教学理念。教师直接向来不及做的学生告知结论, 结果这部分学生由于总是失败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导致慢慢落伍。 (3) 杜绝“满堂灌”的陈旧教法, 贯彻以自学、讨论、探究、训练、积极思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理念, 老师要做到语言精练, 老师的讲一定要“精”, 即讲到“点子”上。

为此, 课前老师要参透新课标与物理教材及相关学科教材, 通过上网等手段精心准备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创设情境的问题。情境问题设计得好与坏, 对激发学生学习课题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 (2) 抓住课题的关键梯度问题。不少课题可以通过设计梯度问题, 让学生通过梯度问题的解决, 逐步达成课题目标。梯度问题要环环相扣,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 体验成功的喜悦。 (3) 针对梯度问题的课中训练题。梯度问题解决后, 有些还需要必要的强化, 才能使之得到巩固。过分的快节奏对思维稍慢的学生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4) 课后拓展问题。这对培养优生相当重要。适度的拓展问题可以满足优生的求知欲, 也可避免优生骄傲情绪的滋生。

素质理念 篇10

1、在主体关系上, 由教师意志向学生意愿转化。

学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对象,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体, 每名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因此, 作为教师, 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时时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但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看, 无论是教法、学法和考法, 教师都明显处于主导地位, 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从教师方面来看, 尽管教学手段不断改进, 但以我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从学生方面来看, 尽管已步入大学殿堂, 但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惯性”仍然存在, 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习的现象还十分普遍。究其原因, 主要是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只注重教师“教”的过程, 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因此, 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转变职能, 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服务者, 由指挥者转化为参与者,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习方式上, 由学生被动接受向学生主动参与转化。

一是要形成探究学习的氛围, 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不迷信教师, 不迷信教材, 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 通过师生双向互动, 甚至是争辩来领悟道理。二是要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把学习当作乐趣, 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是要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组成各类学习小组, 搜集资料, 集体讨论, 提炼观点, 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形成上述几种学习氛围, 可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把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变成探究式教学方式, 变单向的纵向信息沟通为全方位的网络沟通。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及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在学习目的上, 由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向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转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不但要由中学的“知其然”, 变为“知其所以然”,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要达到这个目的, 一是加大日常养成比重。注重知与行的统一,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正如前人所说:“修以求其粹美, 养以期其充足, 修犹切磋琢磨, 养犹涵育熏陶也。”二是加大时事分析的比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 通过这些举措,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是加大实践考察的比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补充。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 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运作中, 高校应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进程, 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支教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

二、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方面, 从刚性的规范化向弹性的人性化倾斜

1、从利益着眼点看, 在重视集体利益的同时, 还应重视个体发展, 使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 集中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上。对于这种冲突, 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 常常过于强调集体利益, 忽视个体发展。其实, 尽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集体主义原则,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个人利益, 即使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也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基本准则的。因此,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强调维护集体利益, 忽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不但是片面的, 而且是与以人为本观念相违背的。

2、从规范程度看, 在重视统一要求的同时, 还应重视个体差异, 使规范化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比较注重对大学生倾向性问题的研究, 但对大学生差异性问题研究得不够。事实上, 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以及人生目标的选择上, 都有明显的差异, 要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必须承认并重视这种差异性, 根据每个人的教育起点不同, 分层次分阶段地给予帮助教育, 既有符合大众口味的“大锅饭”, 也有适合个人口味的“小灶”, 只有这样, 才能最终推动整个群体共同前进。具体来说, 就是把基础教育与时事教育相结合, 把普遍性教育与个别性教育结合, 把教师外部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从管理教育关系看, 在重视严格管理的同时, 还应重视思想

工作, 使管理方法与教育方法有机结合。管理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要时刻注重两者的相互结合。一方面, 抓经常性管理要注意从思想教育入手, 我们应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 增强经常性管理工作的思想教育含量, 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 无论是在贯彻落实规章制度, 还是在日常管理时, 都要使大学生不仅知道应当怎样做, 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真正使经常性管理的过程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 做经常性思想工作要重视行为规范。应根据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入校时间、专业特点、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 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坚持启发引导和纪律约束相统一, 在抓好教育灌输, 帮助大学生分清是非、美丑、真假的同时,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的规范作用, 通过严格管理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法纪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德育教师知识体系构成方面, 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向复合的人文知识延伸

1、从观念角度而言, 要领悟人文素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 如何做学问。首先, 从教育对象来看,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 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 尊重学生的权力, 归还学生的自由, 认识学生的价值。其次, 从教育内容上看,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 教师只有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 才能在教学和工作中联系实际, 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 流行的各种思潮, 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再次, 从教育方式看,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理论阐述的方法, 也要借助人文诠释的方法, 从人文层面对所学理论进行理解和把握。此外, 从教育态度看,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传给学生。而态度和价值观一方面来源于对理论本身的理解程度, 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文素养当中汲取养料。因此, 人文素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从方法角度而言, 要把握提升高校德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1) 教师层面:不断学习修炼, 创造人文素质提升的内在依据。第一,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文明是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先民创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研习, 才能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继承优秀的人文基因, 打牢人文素养的根基。第二, 从名著和名人传记中获得教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读书, 读书, 再读书。”“教师若不读书, 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 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就都失去意义了。”通过阅读名著和名人传记, 能够超越时空和国界的限制, 与历史和名人对话交流, 从中领悟人文精神的真谛。第三, 从礼仪规范中加强修养。一个人的穿着打扮, 言谈举止和生活品味, 都在显示他的修养程度。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 通过形象、语言、仪表、课堂、办公室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养成, 使教师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自尊自爱、如何规范行为, 不但能逐步内化为人文精神, 而且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第四, 从不断反思性中自我完善。人文知识具有主观性、个体性等特征, 获得的途径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为此, 培养教师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是提升其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 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差异, 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反思上的差异造成的。教师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反思, 不断发现理论教学和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才能反思和剖析其背后的教育哲学。

(2) 高校层面:多方打造平台, 创造人文素质提升的外部条件。首先, 选树人文典型, 让教师与典型的学习交流中获得提高。典型具有导向性, 在教师中树立典型, 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教师树立比学赶超的标准。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人文讲座等形式, 让品格高尚、人文知识丰富的教师传播教育经验和人文知识, 让广大教师得到精神上的洗礼, 强化人文意识, 提高人文修养。其次, 营造文化氛围, 让教师从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悟。健康的校园文化会使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也会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且成为教师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再次, 明确评价标准, 让教师在评价标准中受到鞭策。高校要按照理论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 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师培养整体规划, 把教师有关人文方面的讲座的质量、科研的成果、学生的评价作为教师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不断完善教师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使教师不但明确为什么做, 而且明确怎样做, 同时明确自己做到什么程度, 从而使人文素质提高经常化和制度化。

摘要:为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升华德育工作理念, 在各方面, 都应当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只有这样, 才能出色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德育教师,素质构成

参考文献

[1]“试析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湘潮 (理论版) 2007年第6期作者:赵峰峰

[2]“尊重学生人格”临安市教育网2009-12-07作者:黄继桥

[3]“高校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浅析”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者:霍卫红

[4]“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用原则的几点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05-20 16:06:00作者:姜官颖

[5]“理性审视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作者:邱伟光

[6]“构建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10年第2期作者:金鹏, 林强, 林畅

[7]“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贵州大学新闻网 (电子校报文字版) 2009-5-2 21:22:38作者:罗开阳

[8]“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思考”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网2009-05-08 17:22编稿:蒋训丽

素质理念 篇11

一、情境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有目的地导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且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转变和情感体验,使得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探究创新为核心关键点,对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例如,教师以搞怪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惹得学生哄堂大笑后:“大家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啊?是因为今天老师的声音听起来更有磁性吗?其实老师还会变出其它更可爱迷人的声音哦!”通过幽默的开场,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这时趁势利用学生的情绪反应,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自然地过渡到课程的探究活动环节。“通过大屏幕,我们已经对声音的特征做了初步的理论性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声音的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力效果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课堂活动来进行生动的推理验证。把教室假想成你们的家,这时候爸爸在客厅,妈妈在厨房,妹妹在书房,如果你在卧室发出一个声音,家人听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个站在固定位置发出声音,另一个则先后充当爸爸、妈妈和妹妹的角色,分别站在与另一名同学距离3米、5米、7米的地方感受一下声音的强弱和大小。”除了家庭情境,不同的同学组合可以有不同的情境角色。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可以实现实际生活在课堂上的重现,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学以致用的观念更为深入其内心。

二、以生为本,创造自主空间

主体地位是学生获取自信心和成就感的根本前提条件,要实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挣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观念的束缚,将课堂主体完全归还与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为学生创造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探索创新的尝试机会。

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领略科学世界的奇妙与神秘。然后提出问题:“老师今天不经意间产生了一个疑惑:分子到底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我们又可以寻求哪些理论依据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呢?”通过复习性的导入,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性地发现并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灌输者彻底转变成引导者,而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分子转变为拥有思考空间和探究机会的学习主体。在问题提出之后,引导学生分成探究小组,利用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或者教师提供的课外书籍,进行有目的性的资料收集和查阅,记录、总结并归纳与之相关的材料信息,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探究验证所得结论的实验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体的作用,在享有自由自主的探究空间的基础上,实现了智慧和能力的最大展现。

三、设疑激趣,培养探究精神

伴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初中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均已迅速发展,能够对其所感知到的事物提出大胆的假设和推理论证。教师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性,采用设疑激趣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望,只有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发挥空间,才能够从本质上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只有激发他们内心的学习兴趣的创新潜能,才能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

例如,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布朗运动、彗星、绚烂夺目的烟花等精选视频动画,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不管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都是运动不止的,刚才大屏幕所展示的,只是世界中微小的一部分存在,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物体运动的例子呢?我们又如何通过这些现象来证明世界的运动性和运动的相对性呢?”一方面,通过疑问式的导入,来调动学生的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用丰富设疑的方式,如“‘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这句诗句中隐含了怎样的物理现象呢?同学们能否发挥你们的才智帮老师解读一下呢?”在学生理解之后,可趁势组织学生进行一场以小组为单位的运动诗句大比拼,如此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够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贯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处于人生中关键的青春期,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的思维束缚,将课堂主体归还给学生,从情境教学、以生为本以及设疑激趣等多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初中)

素质理念 篇12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为教师授课的原动力, 也是作者积极探索的问题。针对教育部提出本科教育“宽口径”的目标, 学时少、内容多成为本科教育的核心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成为高校教师努力的目标。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多媒体教学异军突起, 在本科教学中显示出较大优势。

(一)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师凭借“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 一张嘴巴”, 为学生讲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抽象的药物名称及其作用机理, 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未能被激发出来, 而且所学的知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淡忘。相比之下, 多媒体将抽象的文字以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方式表达出来, 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接触知识, 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吗啡的成瘾性时, 通过投影仪, 放一段吸毒者毒瘾发作的视频, 其效果比用很多形容词去形容“戒断症状”事半功倍。

(二) 在多媒体教学中, 采用诙谐授课方式, 适时增加课堂授课信息,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在充分发挥其优势时, 也表现出弊端。一方面, 多媒体在有限时间内可将知识尽可能最大化, 另一方面, 由于时间少、知识多, 学生必须时刻跟上教师的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易引起学生精神上的高度紧张, 以及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动作用, 在授课内容较多的情况下, 采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授课方式, 一面缓解学生紧张状态, 一面通过轻松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师在讲授抗癫痫药物治疗各类癫痫时, 由于发病机理所致不同类型癫痫, 其所用药物也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可利用中国传统语言文化, 将各类癫痫病发作时所用药物编成下面的顺口溜:两个苯蛋大发作, 乙琥胺是小发作;卡马西平精神好, 丙戊酸钠全扫过;持续状态用安定, 长期用药不为错[1]。这个顺口溜的意思是:当癫痫大发作时, 首选药物是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 即顺口溜中所指“两个苯蛋”;当癫痫小发作时, 首选药物是乙酰胺;当发病状态为精神运动性发作时, 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如果处于癫痫持续状态, 丙戊酸钠对所有癫痫状态都有效, 所以可以选用丙戊酸钠, 即顺口溜中“全扫过”;由于癫痫属于慢性疾病, 无法完全根治, 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以控制病情, 这时安定就成了对抗癫痫长期用药的首选。多数学生对以药物名称和疾病机理所编制的顺口溜感到新奇, 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 主动性明显提高, 教学效果显著增加。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课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手、脑、眼、口协同合作, 刺激大脑对各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提高大脑思维密度, 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实验的成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经过系统实验技能的训练后,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因此, 加强药理学实验教学, 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一) 激发学生实验潜能, 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药理学实验不同于一般实验, 其大部分实验内容以动物实验为主。有些学生对实验十分感兴趣, 尤其对小动物感到新鲜、好奇, 在实验中积极动手参与并享受由实验所证实的理论观点所带来的快乐;也有些同学由于胆小害怕或嫌弃动物脏等客观原因, 不愿接触动物, 在实验中成了旁观者。这时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动作用, 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鼓励他们接触动物, 使他们成为实验的参与者, 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 纠正错误操作, 正确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药理实验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实验,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决定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实验技能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如做家兔心脏采血实验时, 要求注射器针头直接刺进家兔心脏, 针在心脏中的位置直接决定能否从心脏将血取出来。另外, 由于心脏采血实验没有给家兔进行麻醉, 在实验过程中, 不正确的操作也容易引起家兔的反抗, 学生被抓伤、咬伤等问题也会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前要做好讲解和示范, 实验过程中要耐心指导, 并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督促学生反复练习, 最终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实验技能。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然而不少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点, 以致有些学生在实验课上粗心大意、自由散漫, 课下不书写实验报告;还有些学生虽能书写报告, 但为了使实验结果尽量符合实验要求而胡乱编写实验数据, 弄虚作假。这种情况下, 要求教师必须纠正学生对实验课的偏见, 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并养成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让学生在“模拟药房”和社会实习中不断前行

“模拟药房”和社会实习是学生将获得的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的关键步骤[2]。学生通过与多媒体病例之间的互动, 加深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 满足初步实践的需要。通过实习, 完成药物的总体把握,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一) 模拟药房的仿真性

“模拟药房”是模拟医院药局或药店形式, 其仿真性主要体现在药品的摆放上。如何合理地摆放药品呢?通过对多家医院药局和药店进行调查, 并结合实际情况, 将药物分设为神经系统用药、精神疾病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血液系统用药等12个不同门类, 按照字母顺序, 注明标签, 统一摆放。

(二) 通过多媒体软件实现模拟药房

模拟药房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是多媒体的使用。比如利用模拟药房设计抗癫痫药物, 不同类型的癫痫病人, 其临床表现明显不同。学生可根据观看到的视频录像, 分析患者疾病情况, 针对不同的病因使用不同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 最后由教师帮助分析, 确定合理用药方案。

理论教学和模拟药房训练结束后, 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 可有效缩短学生的适应期。虽然学生经历过模拟药房训练, 但由于基本功不扎实, 在实际实习中, 目的性和主观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实习前要对学生作好培训, 以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 充分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对药物的理解。

四、建立立体化药理学教学平台,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药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专业学科, 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实践性。通过建立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增强学生素质教育为中心, 拓展药理学教学新思路。在立体化教学平台中, 通过理论支撑实验, 通过实验促进理论, 以多媒体作为重要载体, 以现实模拟为契机, 让学生在系统化的氛围中获取药理学的相关知识, 同时增加实践技能。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为基础, 将单调、乏味的药名及药理作用以文字、图形、动画的方式充分表现出来, 使药理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树立科学人生观。在“模拟药房”的基础上, 补充以教学实习, 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用药, 对理论课中所讲到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有更直观和全面的理解, 而且通过教学实习,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知识的渴望, 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

总之, 药理学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思维,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 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药理学是高等医学、药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本文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 兼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实现知识与信息互相反馈, 现实模拟, 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打破了药理学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激发了学生对药理课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及效果, 为科学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药理学,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万云辉.浅谈药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创新教育, 2010, (8) .

上一篇:加温控制器下一篇:普通地质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