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恒定电流教案(通用7篇)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恒定电流教案 篇1
电阻的测量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用伏安法测电阻,无论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测出的阻值都有误差,懂得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
(2)会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3)知道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
2.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内容的真实性,鼓励学生寻查意外现象及异常现象所发生的原因。
3.培养学生细心操作、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2.难点是误差的相对性。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示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做过了“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初做实验时的情况,把两个示数相除,再多次求平均即可,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得到的就是电阻的真实值吗?不是,原因在于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不是理想的。
(二)教学过程
一、伏安法测电阻
我们已经了解了电流表并非无电阻,而电压表也并不是电阻无穷大,用这样的表去测量电阻,会对测量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值时,需把二者同时接入电路,否则无对应关系,没有了测量的意义,那么接入时无非两种接入方法,那么电路应如何?请同学们画出。
2.电路:
如果是理想情况,即RA→0,Rv→∞时,两电路测量的数值应该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实际上两块表测量的是哪个研究对象的哪个值?测出来的数值与实际值有什么偏差,是偏大还是偏小?
外接法
U侧是Rx两端电压,是准确的,I测是过Rx和总电流,所以偏大。R测偏小,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的。
实际测的是Rx与Rv的并联值,随Rv↑,误差将越小。内接法
I测是过Rx的电流,是准确的,U测是加在Rx与R测偏大,是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
上总电压,所以偏大。
实际测的是Rx与RA的串联值,随RA↓,误差将越小。
进一步提问: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选择内、外接的原则是什么? 适用范围: Rv>>Rx
RA<<Rx
[思考题] 给你电源、电流计、已知电阻R、开关和未知电阻各一只,如何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
(方法一:将前后两次串入R和Rx各支路,测得电流为I1和I2,应有I1R=I2Rx,则Rx=I1R/I2。)
二、欧姆表
伏安法测电阻比较麻烦,实际应用时常用能直接读出电阻值的欧姆表来测电阻,关于欧姆表的构造,先请同学们看书。
以上画出的是简单的示意图。借助电流表显示示数,测电阻不同于测电流、电压,表内本身含有电源,表盘上本身刻定的是电流值。试想,在两表笔间接入不同的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会随之发生改变,且一个阻值对应一个电流值,即指针偏在某一位置,所以可知:
2.刻度的标定:
②两表笔断开,指针不偏,刻出“∞”;
对照*式不难看出此时Rx=Rg+R0+ r,是此时的欧姆表内阻,也称中值电阻。
拿出一块欧姆表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同时说明:
①红、黑表笔的规定是为了与以往的电压表、电流表“+、—”极统一,即电流流入的为正极,电流流出的为负极。
②由于I与Rx并不是简单的反比关系,所以欧姆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从右向左,刻度越来越密。
3.使用欧姆表的注意事项:(请同学回答并总结出)①测电阻时,要使被测电阻同其它电路脱离开。②欧姆表一般均有几挡,而且使用时间长了,电池的E,r均要发生改变,所以在每次使用前及换挡后都要进行调零。
③每次使用后要把开关拨到OFF档或交流电压挡的最大量程。
由此也可看出,利用欧姆表测电阻仅是粗测而已,在此基础上,应再利用伏安法测量才会比较准确。
(三)课后小结
1.伏安法测电阻虽然比较准确,但是无论采用哪种连接方法均会给测量带来误差,这是测量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应属系统误差。
2.为了使测量误差尽量小,应选用合适的连接方法,可在用欧姆表粗测的基础上选取。
五、说明
内外接法讲解时采用对照的方式可以加深理解。
(北京二中 陈雯)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恒定电流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理解为什么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2、知道用感抗来表示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知道为什么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4、知道用容抗来表示电容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建立新的物理模型而培养学生处理解决新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体会事物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2、让学生充分体会通路与断路之间的辩证统一性.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说明交流与直流的区别,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交变电流特点的认识.教学重点突出交流与直流的区别,不要求深人讨论感抗和容抗的问题.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用实验说明问题,不必在理论上进行讨论.
教法建议
1、根据电磁感应的知识,学生不难理解感抗的概念和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教学中要注意适当复习或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这样既有利于理解新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进而独立地获取新知识.
2、对交变电流可以通过电容器的道理,课本用了一个形象的模拟图,结合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加以说明,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对于容抗的概念和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课本是直接给出的,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不要作更深的讨论.
3、本节最后,结合实际说明了电容的广泛存在,可以适当加以扩展和引伸,以开阔学生思路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联系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作用
教学目的:
1、了解电感对电流的作用特点.
2、了解电容对电流的作用特点.
教学重点: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特点.
教学难点: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小灯泡、线圈(有铁芯)、电容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直流电流电路中,电压 U、电流I和电阻R 的关系遵从欧姆定律,在交流电路中,如果电路中只有电阻,例如白炽灯、电炉等,实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欧姆定律仍适用.但是如果电路中包括电感、电容,情况就要复杂了.
二、讲授新课: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实验:把一线圈与小灯泡串联后先后接到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上,观察现象:
现象:接直流的亮些,接交流的暗些.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交流的电路中电流小,间接表明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
为什么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
引导学生解释原因:交流通过线圈时,电流时刻在改变.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必然要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实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交流的频率越高,线圈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应用:日光灯镇流器是绕在铁芯上的线圈,自感系数很大.日光灯起动后灯管两端所需的电压低于220V,灯管和镇流器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得用镇流器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就能保护灯管不致因电压过高而损坏.
2、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
实验:把白炽灯和电容器串联起来分别接在交流和直流电路里.
现象:接通直流电源,灯泡不亮,接通交流电源,灯泡能够发光.
结论: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交流能通过交流电.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是容易理解的,因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被绝缘介质隔开了.电容器接到交流电源时,实际上自由电荷也没有通过两极间的绝缘介质,只是由于两极板间的电压在变化,当电压升高时,电荷向电容器的极板上聚集,形成充电电流;当电压降低时,电荷离开极板,形成放电电流.电容器交替进行充电和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流,表现为交流通过了电容器.
学生思考:
使用220V交流电源的电气设备和电子仪器,金属外壳和电源之间都有良好的绝缘,但是有时候用手触摸外壳仍会感到麻手,用试电笔测试时,氖管发光,这是什么?
原因:与电源相连的机芯和金属外壳可以看作电容器的两个极板,电源中的交变电流能够通过这个电容器.虽然这一点漏电一般不会造成人身危险,只是为了在机身和外壳间真的发生漏电时确保安全,电气设备和电子仪器的金属外壳都应该接地.
3、电容不仅存在于成形的电容器中,也存在于电路的导线、无件、机壳间.有时候这种电容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交变电流的频率很高时更是这样.同样,感也不仅存在于线圈中,长距离输电线的电感和电容都很大,它们造成的电压损失常常比电阻造成的还要大.
总结:
电容:通高频,阻低频.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恒定电流教案 篇3
一、简述
本教学反思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反馈进行分析和反思。首先将该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高考理科物理要考查的主要能力解读如下: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对于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在高考的时候正好形成了一个版块中的一项主题即电学→电场。在电场这个主题中考查的内容为:
I级要求: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静电现象的解释;点电荷;静电场;电场线;电势能、电势;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示波管;常见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II级要求:库伦定律;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电势差;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对I、II级要求的含义:I.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II.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二、对电场高考考查内容结合教学反馈的详细分析
两个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伦定律在教学反馈中基本达到高考要求。
问题:
①电荷守恒定律在解释物体带电和起电过程的运用。②库伦定律的使用范围,点电荷的理解等。③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的库伦力的计算。解决方案:
①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思路清晰、过渡缓一些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思考和感知时间;
②对于库伦定律的使用范围以典型的例题作为讲解重点,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③对于库伦力的叠加结合物理的思想(化繁为简)和力的合成相关知识讲解(等效效果的深入理解)。
六个概念:电场强度、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场线、等势面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在实际教学反馈中表现出这些知识基本能达到高考的I级要求,少数同学能够全部达到要求。问题:
①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以及表达式中各个符号的物理含义,学生存在问题较大的是方向的判断。②电势能和电势差在解决带电粒子运动问题中的应用。③电场线和等势面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解决方案:
①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一定注意思路清晰和推导过程的严谨性,例如建立电场强度概念的时候结合重力的相关知识分析来研究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
②对于之后的概念的建立注意利用从能量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从而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能量观念的优点。让学生学会从能量的角度去思考一些物理问题。
③对于电场线和等势面得让学生明确其是为了形象地表现电场强度和电场中的电势的特点而提出的,进而教会学生怎么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情况:平衡、加速、偏转
对于以上问题由于综合性较强学生的掌握难度偏大,学生能力达标情况欠佳,基本达不到II级要求。问题:
①在平衡中常常出现基本的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以及动态分析等问题。②在偏转问题中出现过程的对应性不够容易少分析等。解决方案:
①强化受力分析过程,基本作用力的概念强化,几何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②对示波器原理的分析一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注意这一类题主要以学生自主教师控制引导。
三种应用: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平衡)、电容器、示波器
在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大,因此想要达到高考要求的标准还得花更多的时间。
问题:
①导体的静电平衡问题的处理,出现电荷分布的确定问题、导体内部电场强度问题等。②电容器问题在处理的时候学生的习惯不好进而出现难以判断等问题。③示波器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处理带电粒子的偏转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现在这类问题又将难度升高了进而学生容易忽视带电粒子从偏转电场到荧光屏过程的运动。解决方案:
①对于静电平衡问题利用实验和习题进行巩固和理解。②电容器注意控制学生的解题思路的建立和规范。
电流的强弱物理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l 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物理教案-电流的强弱。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电流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器材
电路板、三个电池、两个开关、两个灯泡、适量导线、电流表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三节 电流的强弱
一、电流(I):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单位:安培(物理学家),简称:安
符号是:A,还有mA,A
1mA= A, 1A= A
二.电流表使用注意事项:
(1)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电源;
(2) “+”、“-”接线柱要正确;
(3)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使用前应将电流调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后感
引入课题
实验: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提问:以上两个电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对,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
【板】第五章第三节 电流的强弱
学生连接好电路。
答:灯泡的亮度不同,右边电路中的灯泡比左边电路中的亮。原因是电池个数不同,通过灯泡的电流的强弱不同。
电流
师:在物理学中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板】一、电流(I):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电流的`强弱》。
单位:安培(物理学家),简称:安
符号是:A,还有mA,A
1mA= A, 1A= A
例:两手放电池正负极,电流约几百毫安培
人全安全电流是 mA?
小资料:常见的电流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1
学生阅读小资料:常见的电流,进行单位转换。
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师:要想知道电流的大小,可用电流表来测量。
1.结构:请大家观察电流表的外观(图5.3-1),然后用语言来描述
问:(1).两排刻度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
(2).接线柱旁的数字与量程有何联系?
2.如何使用电流表?(请阅读P99内容后用语言来描述)
教师小结:
【板】二.电流表使用注意事项:
(4)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电源;
(5) “+”、“-”接线柱要正确;
(6)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7) 使用前应将电流调零。
3.判断以下电路的正误:
4.实验:按上面右图连接电路。(注意:电路连接好之前开关应是打开的,并用试触法选择量程)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2
学生观察电流表的处观后小结:
1.字母A:电流的 单位
2.刻度盘(两排刻度)
3.三个接线柱:一黑(-)两红(+)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然后口头讲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答:右图正确
学生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电流表的读数
师:在上面的实验中,大家已将电路连接好了,通过灯泡的电流是多少?电流表如何读数?请大家先阅读相关内容。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3
学生阅读完后读出上面实验中电流表的读数。
小结
1.电流的概念、单位
2.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作业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恒定电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2.研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能力.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旨在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和更具体的认识串、并联电路,并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一规律.从教材安排上看,这是一个探索性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定量的电学实验,在本实验中,学生要完成从组成电路到读取数据的各种技能,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比较明显,并且要正确对待和分析实验数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客观分析的方法.教法建议
1)为提高课堂实验效果,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预先对各实验小组的器材做一次检查,并准备一些备用器材,使教师不至于忙于排除器材的故障,而影响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2)这是学生第一次做电学实验,要提出严格要求.逐步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和按操作规程做实验的习惯.3)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室要进行一次本实验的示范操作,以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并且示范要按实验步骤进行,应注意把有关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交叉融合在一起,穿插在各个有关的实验步骤中讲解,以求通过示范,达到清晰实验思路、规范式样操作、培养良好习惯等目的.4)本节课的任务很重,具有一定的难度,实验前,必须首先掌握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其次是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并明确电路元件的特性和作用.另外可让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本实验是一个探索性实验,明确探索的目的是什么.5)实验课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支配实验时间,教师讲解要简介明了.教学设计方案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实验器材(每一实验小组):
电源,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附灯座),一个开关,导线若干条.教学过程:
一、复习电流表使用
1)连接形式
2)量程和分度值
3)读数
二、教师讲解示范
1)连接电路时,一定要把开关打开.使用电源绝对不允许用导线直接跟电源两极相连,以防短路.2)连线的先后次序.应根据电路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一般从电源正极出发),防止漏接或错接.让学生从开始做电学实验就养成这种接线的良好习惯.3)接线的技能
4)了解实验室用的是什么种类的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5)电流表先接大量程,实验中合理换用量程.连接电流表时,让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6)连线完毕,对照电路图,按接线的思路顺序检查一遍电路,再闭合开关.7)对没有把握的电路,用试触(瞬时碰接)的方法,试探接通电路.一般提倡用这种方法.8)如果发生故障应立即断开电路,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9)做好实验纪录.读数要客观,要实事求是.10)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使其恢复原状.三、学生对实验提出疑问,并核查本组实验器材
四、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
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以上均参考参考教材)
五、实验结果交流
六、完成实验报告(可作为作业)
探究活动
【课题】扩展实验:研究混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组织】小组
【流程】
设计实验电路
设计记录表格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教案2 篇6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余焱红 教材分析
与恒定电流不同,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电流等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需要用一些特殊的物理量来描述它在变化中不同方面的特性,本节主要介绍这样一些物理量。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以及它们与转子角速度ω的关系。
2、知道交变电流和电压的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等及其关系。
3、知道我国供电线路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等效的方法得出描述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2、学会观察实验,分析图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的学习,体会描述复杂事物的复杂性,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和认识事物的态度。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交变电流知识,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频率的概念,有效值的概念和计算
难点:有效值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一)交变电流
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简称交流。(二)正弦交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
1.产生:当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时,线圈中产生的交流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即正弦交流。
2.规律:
(师生互动复习上一课所学的内容)[教师指出] 我们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正弦交变电流的最大值和瞬时值,知道线圈转动一整圈,交变电流就完成一个周期性变化。这说明,线圈转动速度越快,交变电流周期性变化的越快。交变电流与恒定电流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出了这两个量以外还要用哪些量来描述交变电流呢?
(复习引入时间5分钟左右)
二、讲解新课
首先考虑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交变电流变化的快慢呢?
1.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1)周期:
(2)频率:(3)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
(启发式提问:我们以前学过那种典型的周期性运动?在周期和频率的定义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与匀速圆周运动的比较,让学生感受物理规律内在的和谐与同一性。)
2.交变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1)交变电流峰值(Im、Em、Um):(2)交变电流有效值(I、E、U):
(结合[思考与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放手让学生思考与讨论,找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析思路。教师再略做点评。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该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等效思想的应用。)(学生探究讨论5-10分钟)
3、交变电流的相位
(新课教学时间20分钟左右)
三、随堂练习
(通过练习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教师做补充)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1.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
(1)周期:(2)频率:
(3)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2.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交变电流有效值(I、E、U): 1)有效值: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恒定电流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能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焦耳定律的内容;
3、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4、知道一般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教学重点:
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用试验的方法探究焦耳定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用“热得快”烧水,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提出问题:是“谁”给了水“热”?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流”.提出问题:第一节中电动机提升重物是将电能转化什么能?用“热得快”烧水,是电能转化为什么能?
通过类比第一节电动机做功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学生会得出用“热得快”烧水是电能转化为内能.教师引导:同学们生活中你一定见过用电器的发热现象,请列举例子.学生举出生活中电能变成内能的例子.提出问题:电炉丝接入电路中时,电炉丝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
学生回答:可能导线和灯泡的电阻不同
提出问题: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可能是通过导线的电流较大的原因.提出问题:点亮的灯泡过一会儿烫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可能是时间变长的原因.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进而猜想到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有关.(二)制定计划
提出问题:怎样判断产生电热的多少?由用“热得快”烧水的实验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液体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反映产生电热的多少.提出问题:要想比较不同的电热使液体温度升高的不同,液体应该做怎样的限定? 学生得出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液体的种类、质量都相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的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提示:要研究导体产生电流的多少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哪些物理量不变?打算选择哪些器材?画出你的实验电路图.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通过讨论交流,画出电路图,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设计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其他两个因素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三)实验探究
教师通过串并联电路示教板与学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如何判断产生电热的多少?)
学生观察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四)分析与结论
学生分析讨论实验记录,得出: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大,电流的热效应就越显著.进而猜想: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成正比.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焦耳定律,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指导思想.沿着从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得到知识,理解知识.在课堂上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直接告诉学生 “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在实施课堂教学后,多数学生反映对推导公式不太理解,特别是与电功的计算公式混淆,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要进行辨析理解.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电热和电功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到两者的计算公式是存在区别的.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安全电压的意义 2.学会使用测电笔
3.了解触电的原因,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遵守运用安全用电原则.过程与方法
1.用对话的形式讲述“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介绍了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电安全的有关事项.2.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生活中能自觉地按照安全用电的要求去做.对话形式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学习和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情感、态度与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安全用电意识,提高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对安全用电原则的掌握和并能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测电笔 教学过程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三、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 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四、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五、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课堂小结
1.触电事故及其危害 2.测电笔 构造 使用方法 1.触电的类型 2.安全用电的原则 板书设计 安全用电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三、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2)高压触电.
四、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五、安全用电原则 作业布置 探究活动 课题
调查生活中防止触电的办法 组织形式 个人、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自己家里的用电器怎样防止触电?
钳子、螺丝刀等工具采取怎样防止触电得措施? 电工防止触电是如何工作的.工业上、生活中有哪些防止触电的用具.2.向家长询问或查找资料.3.小组讨论、总结、交流.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渗透,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只注重于一些结论性的知识,留出空白让学生多活动、多思考,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同步达成.本节课是一堂老师启发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的常态课、务实的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的课堂现状.当然,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上还要增强一点,即老师的讲与导还可隐退一点,把质疑、出错、反思的机会留给学生多一些,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学生的本能,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安全电压的意义
2.学会使用测电笔
3.了解触电的原因,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遵守运用安全用电原则.过程与方法
1.用对话的形式讲述“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介绍了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电安全的有关事项.2.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生活中能自觉地按照安全用电的要求去做.对话形式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学习和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情感、态度与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安全用电意识,提高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对安全用电原则的掌握和并能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测电笔 教学过程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三、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 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四、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五、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课堂小结
1.触电事故及其危害 2.测电笔 构造 使用方法 1.触电的类型 2.安全用电的原则 板书设计 安全用电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三、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2)高压触电.
四、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五、安全用电原则 作业布置
探究活动 课题
调查生活中防止触电的办法 组织形式 个人、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制定子课题.自己家里的用电器怎样防止触电?
钳子、螺丝刀等工具采取怎样防止触电得措施? 电工防止触电是如何工作的.工业上、生活中有哪些防止触电的用具.2.向家长询问或查找资料.3.小组讨论、总结、交流.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渗透,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只注重于一些结论性的知识,留出空白让学生多活动、多思考,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同步达成.本节课是一堂老师启发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的常态课、务实的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的课堂现状.当然,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上还要增强一点,即老师的讲与导还可隐退一点,把质疑、出错、反思的机会留给学生多一些,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学生的本能,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磁场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好!我们先做一个拼图游戏.这有两幅拼图,请同学在黑板上拼出来.(两名学生分别拼出司南、指南针)
师:同学们认识拼图上的物体吗?它们有什么用途呢? 生:是司南、指南针.它们能指示方向、指南北方向.师:是的.(指着讲桌上的大磁针)看前面的磁针,静止时指的方向就是南北.师:同学们再看,这两幅拼图在黑板上为什么不掉下来?(边调整拼图位置边说)来回移动也不会掉下来?
生:拼图后面有磁铁.磁铁有磁性,能吸引黑板.师:有吗?(拿下来一块拼图,让学生们看到后面)真有.根磁性有关的现象属于磁现象.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索有关“简单的磁现象”.板书:简单的磁现象 [讲授新课] 师:下面同学们充分利用桌面的磁铁和其它物品,自己动手去发现去探索,要求仔细观察,思考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实验)生:自由谈.师:根据学生谈的情况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磁体能够吸引什么物质?
2.磁体上磁性强弱处处一样码?有什么特点? 3.磁体之间互相靠近,有何现象发生? 生:回答第1个问题.师:在物理学里,人们把像磁铁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吸引钢铁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在具有磁性的物体统称为磁体.其实,磁体也能吸引钴和镍等物质.(同时屏幕展示)
师:磁铁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生:回答第2个问题.师:(可追问)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磁性强弱的?
生:根据吸引曲别针的个数的多少,吸引的个数越多,说明磁性越强.师:(归纳)磁体两端吸引钢铁的能力最强,人们把这两个部位叫做磁极,也就是磁性最强的地方.师:请大家说说磁体与别的物体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生:磁体可以吸钢或铁.师:对,还有什么重要特性吗? 生:能够指示方向.师:很好.根据磁体的指向性有何应用呢? 生:指南针.(屏幕展示图片)
师:是的,指南针正是因为能够指示南北方向而得名的.不光是指南针,别的磁体也有类似的特性.(演示:用细线把条形磁铁平挂悬空,使它自由转动后静止;再把它转动180度,它仍要回到原来静止的位置)
物理学里,把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引导学生观察条形、蹄形磁铁的两端的标记.)师:关于指南针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生:自由谈.师:(播放影象)指南针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它的发明是自 然磁现象的成功应用,开创了人类应用磁现象的历史.师:磁体之间互相靠近,有何现象发生? 生:回答.师: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当磁铁两极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的规律是:(同时屏幕展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师:这个故事反映的物理道理是什么?
生:用磁体做成的棋子,且应用了“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道理.师:我们利用磁铁的两极可以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手拿住两条形磁铁,同名磁极相对的感受.再把一个环形磁铁套在直立的铅笔上,用另一个同名磁极相对的环形磁体套在上面.观察现象.根据此现象有何应用?——磁悬浮列车(大屏幕出示磁悬浮列车图片)
想象一下乘坐一列不接触地面滑行的列车飞驶的情景,你感觉不到来自铁轨的振动,听不到车轮碰撞发出的噪声,在列车以每小时400千米的速度直奔旅程的终点时,你只要舒坦地坐着就可以了.这是在梦中吗?不,这不是梦!虽然你很可能没有乘过这样的列车,但这种悬浮在空中几厘米高度的高速列车在一些国家已正式进入商业运行,这被称为磁悬浮列车.是什么使得车厢悬浮起来呢?
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磁极间吸引和排斥力的高科技交通工具.简单地说,排斥力使列车排斥起来的.我国在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列车时速可达300Km,上海磁悬浮列车在2003年元旦前一天运行大获成功,这标志着我这在这个领域已达到了世界水平倍受世人瞩目.师:大家谈到了那么多的磁体,那你们可不可以给谈到的磁体作一个间单的分呢? 生:除了天然磁铁矿石外,其余的都是人造磁体.师:(大屏幕出示天然磁体图片)
天然磁体可以直接挖掘采集获得.据史学家考证,最早发现的天然铁矿是在春秋时期,主要成份是四氧化三铁.古代称磁铁矿为慈石,意思是铁的母亲,用慈爱来描述磁石吸铁的现象.那有没有同学知道人造磁体是怎样获得的呢?(大屏幕出示人造磁体图片)生:用磁化的方法获得.师:怎么描述你所说的磁化呢?下面同学们试一试:把没有磁性的钢针或铁钉你能不能
设法把它们变成有磁性.(给学生时间做实验,教师可适当指导)
生:方法1,把钢针或铁钉靠近磁铁;
方法2,把钢针或铁钉在磁铁上沿一个方向摩擦.(描述看到的现象…)
师:磁铁还有“传染”的特性被吸过的铁钉也有吸引其它铁钉的能力.在物理学中把这种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和叫做磁化.(同时屏幕展示)师:还有没有别的发现.生:只有钢或铁能被磁化,而其它物质不能被磁化.师:我真为大家高兴!使我高兴的是同学们观察的仔细,考虑问题的全面,学习方法的得当.铁被磁化后,磁性很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性材料(引导学生据此现象可制造磁起重机).而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永磁体.除了铁、钴、镍外,近几十年来,科学家还制出了具有软磁性、硬磁性或其它电磁特性的材料,它们大多数是含铁、钴、镍的合金或铁和其它金属的氧化物,统称为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已经在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课前大家提到的磁体的应用.目前研制新的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是现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方面.磁化现象都是有易的吗?
(引导学生谈磁化现象的利与弊——拓展到消磁)师:引导学生谈有关磁现象的应用.生:铅笔盒盖、书包盖子上、门吸(门碰)、门铃、磁性衣扣、高层擦玻璃的刷子、机场安检口、各种磁卡、软盘、磁盘、磁带、冰箱门上的密封条、磁化杯、磁疗、广播、收音机、耳机、耳塞、电话、手机、电视机、计算机…
师:磁现象还广泛应用在电机、电声、玩具、仪器、仪表、家电领域等.下面我们继续做几有趣的小游戏!
[知识拓展](屏幕展示下列内容)[增进技能]
1、进行游戏活动:你能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一些好玩的磁铁性质游戏吗?汇报设计的游戏.并说一说设计中应用的磁铁性质.如:“听指挥的小车”规则:不许用嘴吹,不许用手推,让小车动起来.2、巧取硬币:水杯中有一硬币,手不能沾水,水不能倒掉,怎样把硬币取出来?
3、(1)出示用纸包着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各一块.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的两端分别是什么极?请讲出你的理由是什么?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来设计.生:演示一块磁铁的中央系一根线绳.师:请你把指北的一端的纸剥开.果然是北极.掌声.还有其它方法吗?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恒定电流教案】推荐阅读:
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的高三物理教案07-11
高三物理全套优质教案:3.4.2《力的合成》新人教版必修11-16
物理选修1-1电流的磁场教案05-30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教案07-10
高三学生复习物理10-14
高三物理总复习05-21
高三物理复习方法06-20
集体备课高三物理06-14
高三物理复习方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