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活的新闻报道

2024-10-18

组织生活的新闻报道(共9篇)

组织生活的新闻报道 篇1

第三章 新闻报道策划与组织

一、新闻报道策划及主要类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

三、新闻报道方案设计

四、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 案例讨论: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各家报纸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A.“新闻策划”的界定

宏观层面:媒介定位策划;中观层面:版面/栏目策划

微观层面: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事件策划

新闻媒体动作策划

媒介公关策划、经营策划

B.新闻策划的客体是什么

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还是媒介策划的新闻事件?

讨论:如何看待媒介活动策划

 例:《北京青年报》策划的“为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南京某报记者制造的“砸空调,泄民愤”的“新闻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个案:《北京青年报》与北京青基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联合发起为百名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 问题案例:2001年《南京晨报》一记者策划并报道“三砸空调”新闻,构成国内首起损害商品声誉案  问题案例:传媒点名富豪捐助穷人

2006年春节前夕,沈阳《华商晨报》连续报道的“穷父救女求助富人”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吉林农民刘福成为了给11个月大的女儿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花光了借来的6万元后,写信向他听说过的“中国富豪”们求助。获悉此事的《华商晨报》不仅公开了被求助的六位富豪的名字,而且不断打电话询问富豪们的打算和反应。对于有捐款意向的富豪,媒体热情报道,而还没有捐款的富豪则在报道中被再次点名。

也许媒体的是善良的,客观上也确实促使一些富豪拿出钱来救助一个小生命,但是可以肯定,如果再搞几次这样的点名逼视,不仅富豪,就是一般人都会对慈善救助心生冷淡。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这样的新闻报道策划就不是正常的策划。媒体越位了。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策划

案例 北京青年报 P116

新闻报道策划特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

1、是新闻编辑人员所从事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项集体性的劳动

2、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这样的特点:阶段性、滚动性、风险性

3、过程不像媒介定位那样长。从操作过程看有三阶段:选题与预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报道实施与调控阶段

4、本质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1、取信原则(首要原则)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

注意:A 不能摆布报道对象,导演事实。

B 不能以报道策划之名,行商业策划之实。

2、创新原则。求异求新,出奇制胜。

3、变通原则。审时度势,随时变通。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对报道策划的内容和配置留有余地。

4、实效原则。策划是手段而非目的5、可行原则。切合实际,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A、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B、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划分——周期性策划、非周期性策划

C、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划分——独立型策划、非独立型策划

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

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

如卫星发射、香港回归、奥运会、十七大等新闻事件或活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建国60周年等非新闻事件性新闻等,对这类新闻的策划可提前进行

可预见性报道策划的特点:时间相对充裕,可精心设计和安排;媒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的储备相对丰富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的难点:形成固定的选题和报道模式,突破和创新难;成为媒介共同性的报道题材,表现与众不同的风格比较难;受众接触多,容易厌烦

非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一类是自然灾害,“天灾”;一类是社会事件,“人祸”。对这类事件通常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活动

案例:“天灾”:2007中国洪水之殇;9.11纽约世贸大厦遭受飞机撞击瞬间

非可预见性事件的特点:时效性强;变动性大;不确定性大;影响面广

非可预见性事件报道策划的特点和要求:及时性;紧迫性;谨慎性;应变性;现场感;连续性;立体性 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原则

1、快速反应 及时报道;

2、真实准确 客观公正

3、把握大局 保持理智;

4、讲求艺术 注重技巧

 案例:羊城晚报对9.11事件的报道策划

 世界4家大通讯社在事发后发出的第一条消息

美联社----据电视新闻报道,一架飞机撞上了世界贸易中心

法新社----一架飞机撞上了世界贸易中心

路透社---记者目击报道,世界贸易中心爆炸起火

新华社---一架飞机撞上了纽约贸易中心

 案例1999年《北京青年报》对北约袭击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报道策划

 案例 1981年《华盛顿邮报》对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的报道(里根(中)1981年3月30日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 外遇刺受伤的照片)

周期性的报道策划:媒介新闻采编部门的一种常规性的报道策划,运行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月、周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

非周期性的报道策划: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

独立型报道策划:报道策划独立存在、与其他策划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报道策划者单独策划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报道者不介入报道客体中。

 案例:一组网上媒介对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网页

非独立型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主要为公益性活动)相关联和连接、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新闻报道策划。报道者身兼“报道者”与“当事人”双重角色新闻策划与活动的策划、组织相互配合进行。

 案例《北京青年报》与北京青基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联合发起为百名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 问题案例:2001年《南京晨报》一记者策划并报道“三砸空调”新闻,构成国内首起损害商品声誉案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

1.选题策划的重要性:策划和前期调研是保证事实得以报道的前提。

示例:《新闻调查》的工作程序:

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1)可供传播的客体(报道客体的信息分析)

前景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预测。

“焦点访谈”栏目在进行报道策划时,强调要“关注报道的结果”。

如:某座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很多地方的空气污染指数都达到了5级。人的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某单位或部门不顾国家的法令,超标排污,造成严重后果。

背景性信息:包括事物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方面背景情况,及事件过去的存在状态。

《新闻调查》栏目认为:充分详尽的背景分析是确定选题价值的前提。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展开调查,从中可以提炼出怎样的主题?由此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是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广大观众对此问题的关切程度如何?„„每一份策划方案都要对背景进行详细的说明„„有了这样比较扎实、严密的科学论证,节目的文化

厚重感、历史感和理性色彩就得到了基本保证。

相关性信息:与报道事实之间有联系的其他客体的信息,有些互为因果,有些属于同一类型,有些形成对比。如:1999年南方日报在报道“包机救人”事件时,一些相关性信息对报道选题的价值认定就起了重要作用。相关性信息:一位在广州打工的湖北妹子,被严重烧伤,老板竟然不理,于是愤而将老板告上法庭;一位老板因打工仔贪玩,将其活活打死„„这些与包机救人事件形成对比,有力地揭示了新闻的深刻内涵。

2)、受众的获知需求

3)、实现传播的条件(报道主体信息分析)

外部条件: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

内部条件:人力资源信息,保障系统信息

五 新闻报道策划的内容

1.报道范围与重点

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重点:报道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规定报道的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问题。现实生活的主导部分就是报道的重点。

2.报道规模与进程

规模:报道持续进行多少时间,占据多大版面空间和多少栏目配置,动用多少采编力量。

选择报道规模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需要性原则。确定报道规模要根据本媒体在媒介中的分工和受众的需求。二是统筹性原则。报道策划要依据报道的价值含量统一分配版面资源,统筹兼顾。

报道进程:报道分多少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何时结束,及各阶段间如何转接。

策划分为三个阶段:

活动预热(2月24日~3月6日):报道筹备工作、各方预测及轻松的花絮

集中报道(3月7日):用整版的篇幅对获奖结果进行报道和评点

收尾总结(3月8日~3月10日)收集关于奥斯卡的反应和评价,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盘点总结。

3.发稿计划: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篇幅、版面位置、刊出时间等。

4.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常用的方式:集中式、连续式、系列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

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

特点:在一定报道空间和时间内,发稿数量多,同类内容的稿件呈密集状态。

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特点:每篇稿件的报道对象一样,但反映的时间、过程不同;完整性;反复性;深刻性;灵活性。

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的各个侧面,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特点:每篇稿件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但总体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

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

特点:每篇稿件的主题、规模、形式都基本相同,但报道的具体对象不同。

受众参与式:吸引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活动,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媒介介入式: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客体(一般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5.报道时机:在策划与组织报道中寻找到有利于报道获得良好效果的机会。

报道时机的把握,考虑以下几方面:报道时间(前置式报道,即时式报道,后置式报道);环境与背景;客观条件;受众心理

6.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设置。

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

六、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过程

1、策划预备阶段:发现新闻线索,确定报道选题到收集与分析相关材料,确定报道效果目标。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形成系统的报道方案。

3、方案修正阶段:从报道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方案修正阶段需接受的信息反馈包括:报道者的反馈;

报道对象的反馈;

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的反馈;

受众的反馈。

方案的修正:修正报道思路;

调整报道内容;

调整报道规模;

改变报道方式;

调整报道力量与报道运行机制。

组织生活的新闻报道 篇2

从20世纪90年代初, 报纸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已经具备了民生新闻的雏形, 而在电视荧幕上, 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新闻栏目。在此之后, 《直播南京》《绝对现场》《直播生活》等民生新闻栏目相继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民生新闻在各个地方台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前进, 以至于到现在民生新闻已成为地方台的标志性栏目。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 同时经营着《经视直播》《新闻360》《直播大武汉》《我爱武汉》《生活全报道》这些民生新闻栏目, 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如何走品牌之路、获得脱颖而出的品牌认同是极其关键的问题.

当前, 民生新闻竞争已进入“自助餐时代”, 观众的选择取决于代表满意度取向的遥控器按钮。当观众面对几十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频道时, 靠什么选择频道, 这既是最容易的又是最困难的事情。而频道的品牌特征与品牌印象, 几乎决定了频道的选择。

栏目配色定位可以起到突出电视节目、栏目、频道个性特征和特点的作用, 确立并增强观众对节目、栏目、频道的识别能力, 确立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品牌地位, 为电视产品的市场营销奠定基础。笔者在《生活全报道》栏目任职, 经历了该栏目的几次重要而成功的改版, 其配色定位立足于品牌建设, 它既是品牌价值的组成部分, 也是品牌定位和品牌个性的产物。

二、《生活全报道》的改版

《生活全报道》是一档“年轻”的民生新闻栏目, 建立到现在短短数年, 从原来的服务优先, 转变到现在的监督为主, 有态度、有角度、有锐度, 以民为主, 服务百姓, 从而获得收视率与收视份额的成功。在改版前后, 不仅节目风格与内容有所变化, 节目的配色方案也是随之改变的, 这些改变给予了观众更加直接的视觉效果, 很大程度上辅佐了节目的改版, 起到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三、《生活全报道》配色方案的改变

(一) 民生新闻的主流配色方案

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 确定包装的主色调是电视栏目的基础。如中央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 所以其主色调以蓝色为主, 凸显一种冷静、客观的形象;CNN基本也是蓝色基调;文艺性的频道和栏目在一般情况下是暖色调, 色彩相对艳丽一些;凤凰台是以艳丽黄为自己的主色调, 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 但不刺眼, 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 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从《南京零距离》到《经视直播》《新闻360》的主题配色方案来看, 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 这是由民生新闻的基层属性决定的。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在严肃的官方新闻之外的一个新闻栏目, 蓝色是其轻松而不轻挑, 低层而不低俗的性质的体现, 在活泼之余也不失其官方严肃性, 是十分合适的主色调方案。在此基础上, 各个栏目进行了透明、黑色、红色等其他色调的搭配与调和, 使之更加符合栏目的主题与宗旨。

(二) 《生活全报道》栏目的配色方案

1. 改版前的配色方案。

由于改版前栏目是以服务为主, 因此主色调是以蓝色为主, 辅以透明的字幕条, 并无其他杂色。

主持人出像的背景则是根据四季变化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春季以绿色为背景, 辅以小草小花;秋季以深黄色为背景, 辅以落叶;冬季则是以白色为背景, 辅以雪花;过年期间或者重要时令, 还会有特别的喜庆背景。背景的更换与武汉的四季相匹配, 使得栏目更加鲜活有力。在节目内容上, 生活小贴士以及团购为主的内容, 适合用蓝色主体的配色方案呈现。

2. 改版后的配色方案。

2009年, 《生活全报道》的改版悄然进行。作为科技生活频道改革的第一步, 《生活全报道》的变化可谓是在无声中完成的。

改版后栏目调整了节目内容与宗旨, 使得服务类节目的比例下调, 监督类节目为主, 恰逢频道的整体改版, 因此栏目的改版在顾及自身的基础上, 也要与频道风格统一。

科技生活频道改版所定的整体风格是以橙色为主。橙色是欢快活泼的颜色, 在暖色系里, 它的观感是温暖的, 是秋天的代表色, 代表着富足与丰收。橙色为主, 是一种希望人民富足的美好愿景。

《生活全报道》的最大改动在于节目的整体包装, 最直观的体现是节目字幕的改变。改版后的《生活全报道》字幕分三行:第一行是最精练的内容提要, 一般两个字;第二行是日期、周序数或节目名称, 新闻标题;第三行是时间, 滚动新闻。三行字幕中采用了红、黑、蓝、黄四种颜色, 这样的配色方案使新闻标题更加醒目。同时《生活全报道》字幕的字号也比原来的字号大了很多, 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晰。同时为了增加民生新闻栏目的信息量, 在节目中增加了滚屏新闻, 字幕条为偏黄的暗橙色, 辅以黑色加粗的方正圆体字体。最终目的是要使得文字信息清晰可见, 同时在视觉上不与画面主体“抢戏”, 不占主体地位, 是次一级的信息传递平台。

因此在节目的改版上, 保持字幕条的橙色方案, 与频道主题配色方案匹配。同时片头片尾均以橙色色彩为主体, 以配合频道的整体包装。

在出像上, 背景板是以蓝色为主体的旋转地球, 结合“生活全报道”3D字样造型的虚拟演播厅。蓝色的主体色显得正式, 不断转动的地球给画面增添了一些活力, 背后的3D字作为栏目名称, 有着鲜明的识别力。

而节目的整体色调也随着节目的内容有所改变。改版前整体内容是以服务为主, 因此节目整体偏亮, 明亮的节目风格有一种清新愉快的感觉。而改版后节目的整体色调偏暗, 偏写实, 这与后来的节目定位是相符合的。从服务型媒体转变成了监督型媒体, 重要的不再是活泼的氛围, 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 在曝光上直接表现为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真实情景, 除必要的增益或减少曝光使得镜头符合播出标准, 不在原有基础上再做美化处理。

3. 改版前后变化及缘由。

总体而言, 改版后与之前相比, 更加注重色彩的质感, 从“2D”转变为“3D”, 色彩的层次感也随之加强。更多运用色彩的过度与渐变, 边角处理上多用淡化, 使画面整体相融, 字幕与镜头和谐。这样的改变是为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扫过去的沉闷包装配色, 以清新的风格取而代之。节目整体上更加具有现代感, 画面色彩更加丰富, 颜色也较以前绚丽许多。

四、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武汉历史悠久,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畅通发达的交通通讯和开拓、进取、富于时代感的创业精神, 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开放性的城市。

武汉广播电视台整体形象宣传应充分体现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和现代经济开放、发展的总体形象。因此, 《生活全报道》的改版力求避免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因片面追求收视率所导致民生新闻出现“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的现象, 由于民生新闻栏目聚集导致的同质化现象, 报道模式化, 单一化, 缺乏深层次的报道, 因追求效率而导致报道事件浮于表面。作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想要发展, 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转变风格。

(一) 专一化

将原有的大的民生新闻的类别拆分, 将纠纷类、监督类、服务类、团购类等各种类别的节目进行整合。以科技生活频道为例, 整改后将服务与团购相结合的栏目是《天天好生活》《第1房产》, 将纠纷类与监督类节目相结合的栏目是《生活全报道》, 注重评论的《天天成语秀》, 注重团购的《实惠来了》。这样的拆分有利于专业化的工作, 让长期从事某一题材报道的记者更加具备专业素质, 获得进步。同时在频道整体发展上, 给予了观众更多的选择上的便利。

(二) 深层次

相对于统统夹杂在一个栏目里, 专一化的分门别类使得各项类别的节目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以科技生活频道的改版来看, 第一次改版前仅有《生活全报道》一个栏目, 改版后分出了《天天好生活》专营美食类节目, 主要为街坊发现江城美食, 提供美食团购或者优惠信息, 告诉街坊们吃什么, 怎么吃, 其后栏目内自行开设了“小西博士”板块, 内容为介绍科学饮食信息, 还组织了“超级团年宴”大型活动。《天天好生活》发现美食, 之后推出的《天天家常菜》则是介绍如何烹饪美食。

团购也是如此, 现对于一期介绍一期反馈性质的服务型新闻类节目, 新设立的《实惠来了》节目无疑能更加细致地介绍团购信息, 使关注团购的观众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团购体验。

(三) 品牌与标识

在民生新闻发展滥觞之际, 要使栏目得以进一步发展, 则必须树立其独特的风格, 树立品牌意识, 做到一定限度的独一无二, 这样才能摆脱民生新闻栏目的同质化趋势。

五、民生新闻的呈现

作为向着专一化、深层次、品牌化发展的民生新闻, 其呈现形式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既具备整体识别性, 同时在各类上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民生系列节目具有一个整体的色调, 同时针对不同栏目, 应有所变化, 在包装形式上符合各个栏目的风格。

色彩配置与画面风格是根据频道的特色反复推敲而选择的, 代表着一种象征意义, 使电视台品牌构建的最基础环节;声音和字体根据色彩配置与画面风格确定并与其相统一,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视频道整体包装的统一性和创新性。

为了进一步丰富民生新闻的呈现, 通常可考虑改造或创造识别率高的吉祥物、象征物、标志, 编排其形变作为各个栏目之间的转场、串接, 利用象征物的变化使电视气氛更加活泼生动。这样既增加了整体的识别力, 也连通了各个栏目, 使栏目成为一个整体。

六、结语

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栏目的定位与内容会不断修改, 而最终的呈现方案亦会随着栏目进行优化升级, 为栏目信息的传递提供便利的渠道。这是生存的需要, 也是其不断丰富品牌内涵, 保持品牌竞争力的需求。从电视观众的角度来看, 他们需求的不只是收看电视本身, 还包含了对节目的信息、音乐、故事等要素的获取。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民生新闻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及时认识到电视节目的生产规律, 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进入21世纪后, 频道和栏目的包装理念有了新的定位, 配色方案只是栏目走差异化道路的方式之一, “差异化战略”最终将以一种独特的品质呈现在观众心目中, 树立一种独特的地位, 最终实现节目的市场占有率。

有了个性化定位和色彩, 根据内容的定位能包装出富有个性的栏目或者频道, 达到最大的传播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天, 程前, 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J].传媒观察, 2004 (8) .

[2]陈立生.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J].新闻爱好者, 2002 (9) .

[3]高鑫, 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报道 富豪企业家的抠门生活 篇3

有人说越有钱的人越抠门,按照这种逻辑,那么,国内外顶级富豪一定是世界上顶级吝啬鬼。不过,一些富豪企业家们却抠门,但是,他们不是不舍得花钱,而是有的人依然保持着创业前艰苦朴素的传统,有的人是“较真儿”。

第一名:台塑集团王永庆

在2006年《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榜上,台湾共有7人上榜,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排在第二,他的个人资产多达430亿人民币,但他生活相当简单。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

生活上,他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台湾人喝咖啡时喜欢加入奶精球,每次王永庆总要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装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

王永庆同时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接受个人采访。在他眼里,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把个人的经历告诉大家。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他坚守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坚守着一个传统的产业。

第二名:华人首富李嘉诚

2006年度美国《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以1580亿人民币排名第1位。对于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却不怎么讲究。皮鞋坏了,李嘉诚觉得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所以他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平常事。

李嘉诚清晨六点起床,大多数时间都是打高尔夫球,或者游泳,然后便投身忙碌的工作之中。坚持身着蓝色传统西服,佩带的一块手表仅值26美元。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主要是哲学、政治、经济、中国文化以及新技术方面的书。

李嘉诚大约20%的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已经捐出5亿美元,用于在香港、大陆以及美国和英国修建各类学校、医院,以及开展医疗研究活动,将来还准备为慈善事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

第三名:蒙牛集团牛根生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对自己很抠。下属坐沃尔沃、宝马,自己只坐一辆排量不太大的奥迪;甚至,高层管理团队人人住的房子都比老牛的大。公共场合,牛根生总是系着那条18块钱的领带,上面有绿色的草原,蒙古包,奶牛,以及蒙牛的LOGO。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牛根生每次到北京出差,就住在蒙牛驻北京办事处——一个绝不会超过三星级的宾馆。

有记者到这里采访他的时候看到,他的房间里,床和床头柜都有些过于陈旧,显得白色的被单有些刺眼。四周的墙壁有些斑驳,脚底下的地毯也泛着很难洗干净的颜色。行李箱敞开着,里面放着简单的几件换洗衣服。

虽然这算是一个套间,但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瓜子、花生——这里已经成为招待客人的公共区域,有一组沙发甚至有些塌陷。

“有人说我做秀,我说做一次秀容易,但要做无数次的秀、一辈子的秀是挺难的。”牛根生说。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也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早在伊利工作的时候,牛根生就乐善好施。老牛手下的一个大学生杨文俊,刚毕业两年,又要结婚、又要集资购房,自己农民家庭出身,月工资四五十元,根本没有经济实力。他东挪西凑了2000元,但还差2000元,怎么办?

老牛主动跟他说:那2000元我帮你想办法,你干好工作就行了。

十几年后,这个当年的员工成为了蒙牛集团的总裁。杨文俊说,当时自己的总资产也就是5000元,其中4000元是借来的,而40%的资产是向牛总借的。

假设我自己现在的股票卖了5000万,我会不会将我40%的钱借给别人?杨文俊如此反问自己。

第四名:新希望集团刘永好

刘永好虽然在各式各样的富豪榜中显身,但是他说道:“我从来不太关心这个富豪身家的。实际上我用的、吃的、穿的都很简单。人的资产要是超过1000万,更多的就是社会责任感了。”

刘永好执掌的新希望集团在过去10年投入了5个亿在西部农村,而未来5年中他要投10个亿于西部的新农村建设,让城市居民吃上放心的肉、蛋、奶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得到工作岗位,树立信心,拥有更多的自尊。

刘永好自曝,他在16岁时最想吃的是红薯白米饭,后来当老师最想吃的是回锅肉。结果这个习惯到现在都没改变:“和我出差的人都知道,我一般就点麻婆豆腐、回锅肉、蚂蚁上树三样菜”。他喜欢看书看报,喜欢运动,登小山,不登大山,喜欢摄影、游泳,经常带着相机到处走,把旅游和休闲、学习结合在一起,但不会高尔夫、不敢冲浪。

刘永好十几年来未变的发型曾经让央视的主持人们打趣了老半天,说最不喜欢他的行业就是理发业。刘永好哈哈一笑,说他从来就没有去烫过头,5块钱一次的都剪。

“我们不是一夜暴富者,深知创业的艰辛与不易;我们企业的底蕴是踏实稳健的、生机绵绵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创建百年希望。”一切务实、不讲排场、不图虚名,不抽烟,不酗酒、不打牌,每天开销不超过100元,吃穿随便,得体就行。刘永好经常和员工一起在食堂吃饭,和员工共用一个厕所,让员工感到亲切、亲近,刘永好也不喜欢参加很多宴会,他觉得在食堂或在家里吃饭比较亲切、温馨。

新希望集团总裁办主任赵韵新说了一件事:1997年国庆节,刘总裁和集团高层几位高层管理人员在上海考察工作,吃饭晚了,几个人就在南京路大排档吃牛肉拉拉面,3.5元一碗,刘永好吃完后,大叫好吃,好吃。

2000年12月初,湖南卫视有话好说栏目邀请新希望集团刘永好、海南兴宝集团总裁张兴民、某网总裁王志东、重庆力帆集团尹明善做一个节目,主持人突然发现他们四人脚上穿的鞋不一样。主持人问张兴民,请问张兴民先生,你脚上穿的皮鞋是什么牌子,花多少钱买的?

张兴民告诉主持人:我这是鳄鱼牌皮鞋,花8000多元钱买的。

主持人又转身问刘永好:请问刘永好先生,你买的皮鞋是什么牌子的?花了多少钱?

刘永好笑笑: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牌子,我这是从摊摊买下来的,花了100多块钱。

第五名: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郭鹤年是杰出的企业家、马来西亚首富。他一人身兼两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可他的事业还不仅限于此。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郭鹤年不喜欢抛头露面,不爱宣传招摇,也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且生活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处处体现出他那地道的绅士风度,赢得了他的朋友、下属乃至对手的一致称赞。他上下班从来都是挤地铁,对于他来说最奢侈的事情就是打车上班。他穿的衣服几乎没有上百元的。这位被称为香格里拉之父的大老板,办公室被客人

们戏称为鸽子窝,书桌与沙发仍是十几年前的款式,他说整洁即好;他从不坐高级轿车,他说公司的宝马与林肯是为外宾及专家服务的;他从不穿名牌服装不戴名牌手表,他说富豪李嘉诚手腕上也只是戴着一只普通的电子表。

他不追求虚名,非常务实,讲话言简意赅,做事踏踏实实。虽然他与马、新两国许多要人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但他除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国大使和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等职外,极少出入政界,维持着一种低调的作风。

晚年的郭鹤年是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2005年1月,郭鹤年通过其嘉里粮油(中国)公司,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他在给基金会的信中写道:我经常说,人生在世,有两件事要做的: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奋斗,安排家庭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们。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进步。

第六名:“世界船王”包玉刚

包玉刚,浙江宁波人,世界上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12位华人富豪之一。早年入上海中兴学堂,后人吴淞商船学校。1937年辍学……

这位世界船王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会使利润增加一分,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许多海外商人们也正是守住了这一优良品格,才使得他们不断地走向成功。

有人曾嘲笑包玉刚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船王,只是一个银行家。这句话讲对了一半。包玉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船王,因为他摒弃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遵循)老一套的做法,而是用他银行家的作风、方法去管理他的船队,这种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做法,却取得了成功,时至今日,又有谁敢说他不是真正的船王?

包玉刚认为,把船租给用户,主要的问题是确定船在满负荷工作进行时的最多天数,以此来确定一个固定的和可预期的延期赔偿款项,以使合同双方满意。包玉刚还努力提高旧船的操作等级以取得更高的租金,并降低燃油和人员的费用。

也许是银行家出身的缘故,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他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不要跟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他也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原因是他们没有金钱意识。

一位在包玉刚身边服务多年的高级职员回忆道:在我为他服务的日子里,他给我的办事指示都用手写的条子传达。用来写这些条子的白纸,都是纸质粗劣的纸,而且如果写一张一行的窄条子,他会把写的字撕成一张长条子送出,这样的话,一张信纸大小的白纸也可以写三四张最高指示。

一张只用了白纸五分之一的条子,不应把其余部分也浪费掉,这就是包玉刚的原则。

1981年包玉刚拥有的船队,就超过美国或苏联等国家船队的总吨位。有人问他老是飞来飞去的是不是坐包机?包玉刚说他是吃宁波乡下咸菜萝卜干长大的,哪能坐包机?

宾馆服务员拿到包玉刚要换洗的衣服总是:晾讶:那么普通的布衣,什么名牌也没有。后来,1984年10月他少小离家老大回,第一次回到阔别四十多载的老家宁波庄市钟包村,一位村妇给他送来几只热热的煮鸡蛋。包玉刚接过家乡的鸡蛋,心呼呼地热了起来。夸张地说,世界船王拥有世界,还有什么礼物能打动他?有。家乡人送的热鸡蛋。

他自奉节俭,乐善好施,先后捐资兴建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兆龙图书馆、杭州包玉刚游泳池等,又倡设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基金,捐款赈济灾民。促进故乡建设,应聘任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顾问、甬港联谊会、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捐资5000万元创建宁波大学,又捐资建包玉刚图书馆。

第七名:吉利集团李书福

李书福身价数亿,经常出入国内外,但这个贫寒出身的富翁抠门的作风,与其身价一样出名。

在李书福的穿戴上,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那双鞋。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李书福曾当场把鞋脱下,表示其穿的是浙江一家企业生产的皮鞋,物美价廉,结实耐用,价格只有80元。

另一个有关李书福衣着的故事是发生在北京的。据说,有一次,李书福来到位于北京的一个下属企业视察,在公司大厦的门前被保安给拦住了,保安之所以不让他进楼门,是因为这座大厦谢绝民工进出。

吉利内部人员透露,吉利员工很难见到李书福买500元以上的衣服,让秘书去买西装时,还特别强调要300块钱一套的。平时,李书福总喜欢穿一件黄不拉叽的夹克;在厂区干脆就穿工作服,以至数来数去,李书福似乎只有一套稍好点的西服,这是他在非常重要的场合才穿的形象服。

就这身300元的西装,穿着满世界跑。李书福指着自己身上的西装说:“没什么不好嘛。”

同样,吉利内部管理也秉承李书福的作风。据说,李书福要求吉利人员出差定机票,如果同一时段有打折的机票,坚决不允许定全价票。

也正是因为李书福的抠门,吉利汽车才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吉利汽车一直保持同级车中价格最优的水平。

第八名:鸿海集团郭台铭

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一直喜欢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去请教某富翁如何致富,富翁说:请您等一下,故事很长,我把电灯关了再说。在郭台铭看来,若要致富就必须从每一个细小的地方节省资源,不浪费就是致富的基础。他的办公桌是几张会议桌拼凑而成,座椅原本是一把用了十几年的铁椅子,后来,在医生建议下才换了新椅子。

有人总结说,鸿海赚钱的秘诀就在一个省字。上班时间,公司走廊的灯间隔着亮;午餐时分,用餐者办公室的灯一律熄灭。会议室基本没什么装饰,地毯也是最便宜的。为此郭台铭常被朋友取笑没品位,但他说:“我现在有什么东西买不起?可是如果我真去搞品位,股东们就要担心了。”

第九名: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

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虽然拥有亿万资产,生活也是出了名的简朴。至今,他仍然和在自己公司打工的妻子居住在公司仓库的阁楼里。那不是什么总统套间,更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而是一个仅仅几十平方米的光线不足的小屋。

他说:“我住仓库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而且,公司下班以后,这里非常静,没有市区的嘈杂,正好可以多想点问题,又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交往,何乐不为?”同时他又强调,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因为从家到工作地点只需要两分钟。

我的大学生活之报道篇 篇4

吴兴月

炙热的天气,耀眼的阳光,校车不停地穿梭于各大街道,一批又一批的新生被迎进铜仁学院,我亦是其中一员。

我是临近傍晚时分到铜仁的,刚下车就被热情的学生会学姐带到了铜仁学院附中的学生宿舍,在帮我整理好铺盖后她叮嘱我明天去报道后就离去了,寝室里除了我外还有一个同学,她比我早些到,她首先向我表示了友好之意,在相互的自我介绍之后,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话,坐了一天的车,我很累了,便窝上了床准备睡觉了。铜仁的天很热,寝室里没有空调,只有一把陈旧的吊扇,已是开到最大档,但依旧还是很热,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依旧无法入眠,无语的望着那把陈旧的吊扇。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小佑到了,她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们算得上是好朋友,我起身去帮她整理了一下东西,随便问了几句,她也弄得差不多了,然后我们就各自躺倒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一觉醒来,已是新的一天,收拾好后就和小佑以及我的新同学我们一起去报道了,学校里有很多人,当我们刚进入学校大时候就遇上了昨天送我去寝室的那个学姐,她问了我们你是那个班的,然后她就把我们带到了我们班主任处去报到。班主任很年轻,可爱的娃娃脸,让人觉得很容易亲近,她很快的给我们开了报名所需要的手续,然后让我们去缴费后在到她那里来登记,我们三个很快就走进了拥挤的人群,缴费这里已是排了长长的两队人,我们相视一眼后无赖的排着队。

天很闷热,让人有些想发毛的冲动,幸好这里有几颗树,为我们当去了大半灼热的阳光。为了相互熟悉一些,我们在一起聊了一些作为相互了解的话题。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从缴费那里回到了班主任处,在他那里登记好后,她让我们去前面那一小堆人聚结的地方去领饭卡,然后叮嘱让我们明天晚上7点30到1406去,今天就先熟悉一下环境,好好休息一下!领了饭卡后我们在学校里走了一圈,我很好奇这个大家一直以来都向往的大学到底是怎样的,于是就和她们在学校里走了一圈,不大的学校,陈旧的建筑,落后的设施,拥挤的宿舍,让我们这些怀揣没好大学梦的学子大失所望,梦幻中的美丽校园在这里似乎找不到一丝光彩!

生活技能大赛新闻 篇5

技能创造精彩生活篇章,化学化工学院生活技能大赛于11月22日晚7:00在化院311教室精彩上演。化学化工学院2011-2012级团总支副书记陈鑫辉学长、内蒙古大学学生社区团工委2011-2012级公寓楼团总支书记姚智倩学姐、化学化工学院2012-2013级团总支副书记刘佳音学姐、化学化工学院2011-2012级团总支学生会生活部部长陈峰学长亲临现场,给与化院选手最真挚实用的指导与建议。

生活技能大赛由生活达人秀、生活技能大比拼两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各组选手凭借活力的自我介绍,精心的宿舍设计展示,实用的生活小常识传授向同学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传达生活因技巧而更精彩理念。活动第二环节,选手以削苹果皮、穿针引线、套被罩、叠被子、打领带等活动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传递生活无处不精彩思想,深受学生喜爱。比赛最后,来自应用化学班的选手凭借着激情的讲解、深厚的生活经验受到评委的一致认,拔得头筹。

组织生活的新闻报道 篇6

正如老师所说,传播无处不在。或许在我们身边的信息传播还构不成新闻,但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传播。每天我们知道打铃了是要上课或者是放学了,我们知道某某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些都是新闻的传播。

而新闻传播对我们的个人学习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这是一种支配,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每天应该做的事、应该完成的任务都是新闻传播引导的。因为我们人类是群居生活,并不是一个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如果,没有新闻传播,我们就如同野兽般,不知道怎么做饭、怎么穿衣、怎么打车、怎么上学、怎么找工作、怎么赚钱等等,这些都是依靠的新闻传播来达到学习的,否者我们就不值得称之为人,称之为高等智慧动物。如果,没有新闻传播,我们的个人学习生活会毫无收获,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在传播,他们是直接传播的文化知识。所以新闻传播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新闻传播更是层出不穷,从个人、从老师、从电视、从网络上我们都在接受着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对我们个人学习生活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就好像动物依靠的氧气和水来生存一样的重要。假如没有新闻传播我们一样无法生存,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柱。

而对于社会来说,新闻传播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新闻传播的社会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根本构不成社会。新闻传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建构,没有新闻传播就没有社会。什么叫社会?通俗的说,社会就是很多人和很多人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社会。社会就是有人与人交流,互相依存,互相依靠而形成的。倘若没有新闻传播,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能安定么?人类甚至都无法在一起生存。所以新闻传播是一个社会根本。而对于我们这种即将加入新闻行业的半新闻人来说,我们要更加关注新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关注,因为新闻本就来源于生活。所以说新闻的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二战时期的身为美国间谍的德国人科尔贝,他向美国提供了上至德国军队作战方案和日本海军作战序列,下至纳粹大屠杀真相等无可估价的情报。他让二战提前结束。如果不是这种新闻信息的传播,二战会提前结束么,他就是因为传播出了有用的信息,所以让很多人免于战火的灾难。因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把如今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把一个一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家一样。因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我们就算不出门能知道地球的另一边在发生什么,我们能迟到地球另一边的食物,我们能知道他们的风俗、文化。所以,新闻传播对社会来讲影响及意义是极大的,是不可替代的。姓名:陈杰

电视生活服务类新闻的创新分析 篇7

关键词:电视,生活服务,新闻节目,创新

生活服务类的节目,往往是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入手,为社会大众提供生活上的指南,提供生活上的帮助的电视节目。在社会经济与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个人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是为人们进行生活指引的重要节目类型,其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类型的多样性,让更多观众的注意力被吸引,让更多的日常生活观念被传播。加强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对于电视节目的发展以及社会大众的需求满足都是十分重要的。

1 生活服务类新闻创新的必要性

在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传播的理念以及传播技术、方式都在快速改变,生活服务类节目也因此而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挑战。为了实现更好地生存与更好的发展,让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效益,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生活服务类新闻是反映生活本质的,也是人类电视节目的重要发明之一。电视节目只有深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可以真实地反映社会大众的真实生活,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让其成为观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信息来源,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因此,无论何种电视节目,都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其次,就目前情况来看,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媒体市场逐渐形成与成熟的今天,媒体产品的形式需要更加丰富,只有具有创新性的节目才能得到观众的青睐,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目前,电视生活服务类新闻的趋同性较高,大多数电视生活服务类新闻都在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感受时尚生活或提供一些休闲娱乐的方式。电视人只有加强自身节目的创新,展示自己的不同之处,才能让节目在观众心中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在媒体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要成为胜出者,创新是必然的选择。把握电视节目的创新客观规律,关心社会大众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引导生活时尚与潮流,才能让收视群体更加广泛与稳定。

2 生活服务类新闻创新的方法分析

创新,是生活服务类新闻节目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加强生活服务创新,需要电视人利用有效的方法。

2.1 平衡好节目内容与受众的关系

将节目的立足点放在内容上,还是放在受众上,对于节目的创新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内容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最高标准。传媒行业就是传播信息的行业,而内容正是电视节目所承载的信息,也是让节目对受众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最基本元素。加强内容创新是电视生活服务类新闻节目创新的必要举措。而受众广泛对于电视人来讲是重要的追求,只有节目具有较多的受众,才能在传媒市场中得到市场份额,从而让节目拥有未来。因此,在未来的电视生活服务类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中,相关人员需要处理好节目内容以及节目受众之间的关系。让节目发展成为内容与受众共赢的节目,才是最好的创新发展目标。内容是扩大受众群体之本,电视人只有处理好内容与受众的关系,才能让电视节目有更好的发展。在进行电视生活服务类新闻节目的创作时,创作者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大众对于节目的期待,做好节目的定位。

2.2 平衡好节目娱乐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娱乐性与实用性是电视节目的两大性质,电视节目不仅要娱乐大众,更要加强有效信息的传递。在娱乐至上的传媒大环境,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更加突出,生活服务类新闻节目是服务于观众生活的,娱乐性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服务类新闻节目具有服务功能,服务功能的实现就需要节目具有实用性。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之后获得一些有效的生活信息,引导、帮助更多的社会大众更好地生活,才能体现节目的创新。许多节目在创新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实用性,让节目的娱乐性不足,使受众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在电视生活服务类新闻节目创新发展的今天,电视人要处理好节目娱乐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节目组要本着生活的话题精心进行选题的筛选,从而让生活服务类新闻的内容可以更多地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需求。更要开拓新闻的视界,加强多方面信息的整合,集体综艺娱乐与实际生活,加强纪录片与专题片的供应,从而平衡好娱乐性与实用性。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开始关注生活方面的指导性信息。社会大众对于大众媒体功能要求的多样化,让生活服务类新闻快速发展起来,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生活服务类新闻的快速创新,体现了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更是传媒行业不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进步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艳萍.浅析电视生活服务栏目的策划[J].魅力中国,2010,(3).

组织生活的新闻报道 篇8

以《家庭》、《知音》等为代表的女性生活类期刊,曾以其独特的纪实新闻故事文本深入千家万户,创造过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纸质大众媒体的生存空间普遍被挤压,这类以纪实新闻故事(纪实故事、纪实特稿)为主打内容和卖点的期刊更是遭遇发展瓶颈。一度是女性生活类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纪实新闻故事文本模式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这类刊物未来发展的桎梏。

警鐘还是丧钟:

公共事件背后的行业危机

《家庭》、《知音》以纪实新闻故事为核心内容。此外,《知音》(海外版)、《婚姻与家庭》、《前卫》等也以刊登纪实新闻故事为主。由于用稿量大、稿费标准高,纪实新闻故事文稿供需已经成行成市,然而由于缺乏行业规范、缺少理论反思,竞争既激烈又无序,近几年来,这类期刊刊载的一批纪实新闻故事文章遭到民众、行政管理部门、报纸、网络的质疑,甚至升级为公共事件。

2008年上半年,武汉《前卫》杂志因刊登题为《傍上两个“副省”,为何保不住她的亨通仕途》的文章,而遭当事人尚军(安徽省卫生厅原副厅长)亲属起诉,指责该文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事发后,该文作者张某毫无忌讳地将责任往这类期刊的编辑思路上推,“我写这个稿子,主要是为了赚稿费,我确实是没有经过采访,确实是道听途说……外人总认为特稿是实的,实际上你可以想想,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奇事,哪有那么多有看点的东西?”纪实新闻故事文稿,前提是真实,作为发稿量较大的特稿撰写人,张某的辩解在网络上被迅速传播,并被挖掘出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多篇炮制手法类似的文章,进而引发更多媒体、法律界人士对女性生活类期刊纪实新闻故事文稿的真实性的质疑。显然,这是一起扩大化了的行业负面报道,甚至是危机。遗憾的是,没有一家期刊社官方出面回应此事。

如果说张某引发的这起事件是“供货商”自爆行业内幕,那么2008年12月,《云南信息报》对《知音》(12月月末版)刊登的《搜狐女编辑绝望青葱恋:谁在丽江等你》一文的真实性进行掘地三尺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搜狐没有该文所称的名为杨小萼的女编辑,《知音》文章提及的自杀地点、事件完全子虚乌有。《家庭》也曾经因为某篇部分失实的名人报道文章被同城报纸曝光。

2009年以来,因“索马里护航”系列报道,《华西都市报》遭新闻出版总署严厉批评。《知音》先后因未采访或未经同意而刊登“倪萍和陈红”、“郎昆与刘岩”等影视圈艺人的生活或情感故事,而引发当事人对失实报道的口诛笔伐;因涉嫌失实报道,《知音》遭到毕淑敏、周国平、史铁生等作家的联名控诉。而《家庭》也因报道TCL,总裁李东升、前央视体育主持黄健翔的婚姻生活细节,而引发对方不满……

当事人不满,加上网络和以报纸为主的平面媒体推波助澜,普通争端随时会升级为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而矛头最终指向的是纪实新闻故事文稿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贬损了女性生活类期刊的内容生产方式。

负面事件越来越多,不利的声音越来越大,却鲜见有积极回应。根据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的理论,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女性生活类期刊的这种表现,只能给读者造成一种默认事实的印象。除体制、市场等因素外,纪实新闻故事文稿,这种文本模式本身的弊病日益成为发展、创新的藩篱。

优势演变局限:

纪实新闻故事文本的历路

我国女性生活类期刊的纪实新闻故事文本,走的是一条非常崎岖甚至是畸形的发展道路。女性生活类期刊大量创刊19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主要由各级妇联系统创办,面对家庭、妇女,在内容设置上,倾向生活化、情感化、故事化。到了1990年代,在外部,随着电视机逐渐普及,报纸尤其是晚报和都市报的发展,文化产品的供应量大了、品类多了;在内部,女性生活类期刊内容同质化现象明显,竞争开始激烈。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前期发育良好的《家庭》、《知音》等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内容的震撼性和吸引力:关注热点新闻、报道大案要案、追踪名人明星,强调故事的新、奇、特。到了2000年代前后,以《辽宁青年》、《黄金时代》为代表的青年类刊物颓势尽显,而《家庭》、《知音》等女性生活类期刊没有一并沉沦,是源于其吸引眼球、丰富可读的故事化内容,因此挖掘、包装纪实新闻故事也逐渐成为女性生活类期刊的风格和核心竞争力。真实、新鲜、曲折,这几乎成了女性生活类期刊对纪实新闻故事的标准化要求。《知音》更是将这种标准化发挥到了极致:除字数、文章结构、标题风格、叙述语言有细致入微的要求外,就连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收入等,也有具体要求。因此,女性生活类期刊的纪实新闻故事文稿,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非真正意义上的纪实特稿,而是一种阶段性的故事文本形式,更偏重在封闭的特定背景中营造曲折的故事,让事实屈从于故事。对于这类期刊产业链上的生产者和把关人而言,假新闻经常是令他们爱不释手的好故事。

套路化、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塑造易于识别的刊物内容风格和品牌形象,也便于提高生产者的效率,像流水作业般地,添加枝节、制作标题,包装打磨故事。但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文本模式已经举步维艰。

首先,这类刊物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记者队伍,也没有强势的官方或行业背景,刊物形象偏低,难以采访到名人。很多材料不是第一时间获得,内容也并非独家,作者和编辑只能靠二次甚至三次创作。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布的渠道、主体多了。同样,每一起新闻事件,都会有人在第一时间从不同层面进行追踪,甚至人肉搜索、掘地三尺。面对新媒体,出版周期更长的纪实新闻故事期刊即便派编辑记者到场,也无法抓到第一新闻点。

再次,采访到当事人、有了独家故事,还要将故事往标准化的框架里套。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完整,十年前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要将时间移到最近,将发生在甲亲友身上的事,改在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本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事件,硬生生地营造出因果关系来。而大量对事件的发展有支撑性的背景信息,却常常因为影响故事节奏,而被当成无关紧要的枝节删除。结果。故事好看了,但也面目全非、背离了真相。这类期刊没有“议程设置”能力,难以成为引起公众关注的话题。

最后,激励作者、编辑的,既不是新闻理想,也不是文学理想,而是金钱。

这个利益链条上,存在明显的“三高”和“三低”特征。“三高”,高风险、高效率、高利润。“高风险”,稿件极容易侵权;“高效率”,可以在几天,甚至一天内,完成采写工作;“高利润”,千字千元甚至以上的稿费标准,吸引了身份眾多、良莠不齐的作者。“三低”。低门槛、低责任、低理性。“低门槛”,纪实新闻文稿文稿作者的门槛非常低,只要会写故事,无论你是乞丐,还是屠夫,哪怕语病百出、逻辑混乱,也有编辑帮你润色;“低责任”,作者基本不在乎作品的名誉权、不署真名,只要刊物能发,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加工,刊发后出了问题,最多扣留稿费,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甚至不会影响下期发稿;“低理性”,稿件普遍缺乏理性和人文关怀,人为营造的情境和细节,经常经不起推敲。采写、编发稿件,很少考虑会给主人公带来的不便。

反思以及前瞻:

纪实新闻故事文本的未来

在行业危机面前,这类期刊如果没有革命性举措,那只能继续被边缘化。具体有三种可能:一是虚化,为了避免法律纠纷,虚化人物身份、事发地点。舍弃纪实元素;二是淡化,回避热点话题、主流人物,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与生活;三是泛化,依然跟踪热点,但采取跟风策略,整合新闻,说顺风话空话、套话。这些做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最终会步青年类期刊集体被边缘化的后尘,在落寞中退出竞争舞台。

我们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发达的资讯时代,传播方式变了,传媒环境变了。女性生活类期刊唯有主动求新求变,才能在市场立足。而求新求变,任重道远,牵涉到诸多因素,关键在于理念、人才以及管理。其中,在实践层面,最迫切需要对纪实新闻故事文本进行反思并改造。

首先,在刊物理念上,增强人文色彩和理性色彩,矫正对故事冲突的极端追求。

其次,在题材选择上,坚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时代”,而不一味强调吸引眼球、轰动效应。

再次,以事件或者人物命运的自然发展为主导,不去导演、扭曲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

最后,从源头上提升稿件的质量和用稿门槛,以本刊编辑、记者采写的高素质稿件为主,减少或尽量不采用职业写手的稿件。

组织生活的新闻报道 篇9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近日有关各新闻单位要组织记者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的相关要求,结合基层发展变化,联系群众切身感受,充分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生动展现基层群众的节日生活,推动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沉下去“接地气”,加深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闽南日报社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以下方案:

一、目的意义:

春节期间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是新闻宣传战线的优良传统,是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的生动实践,对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闽南日报社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选派政治过硬、业务较强、作风扎实的记者深入基层,分赴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侨乡和受灾地区开展采访报道活动。

闽南日报社 “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工作分工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活动安排:认真做好“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宣传报道。

㈠、开设专栏专版,拟开辟《新春走基层 媒体在行动》专栏,连续推出记者、通讯员来自基层的专题报道,浓墨重彩报道漳州“五大战役”的现场实况,聚焦基层变化,反映民情民意,展示活动成果,着力营造喜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氛围。㈡、要深入宣传“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10年漳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全市各地、各行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丰硕成果。

㈢、宣传全市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成效,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

㈣、报道全市人民群众欢度节日、享受幸福生活的喜人景象,反映普通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愿望。

㈤、宣传节日期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展现基层干部群众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活动要求:

㈠、高度重视“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动员记者积极参加,接受实践锻炼,确保活动效果。要在深入上下功夫,组织记者、通讯员深入社区、农户,深入厂矿企业、建筑工地、运输班组、田间地头、部队哨所等生产一线、服务窗口,了解基层情况,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语言,增强群众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㈡、要切实改进文风,多采写现场新闻、一线新闻,让群众当主角、上版面、进镜头,多讲述基层群众身边的感人故事,多反映普通人物的收获体会,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㈢、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闽南日报社

上一篇:英语听课心得体会小结下一篇:EGSB与UASB反应器快速启动及调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