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六原文及赏析(共10篇)
归园田居·其六原文及赏析 篇1
《归园田居·其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其六》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此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六首。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见《冷斋诗话》)此诗又名是《陶征君潜田居》,为南朝诗人江淹所作五言古诗。这首是摹拟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在题材、风格上摹拟陶诗,而且用的也是陶渊明的口吻,体贴得极为逼真。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六)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作品注释
1、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2、阡(qiān)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3、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4、归人:作者自指。烟火:炊烟。
5、檐隙:檐下。
6、百年:一生。役:劳作。
7、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8、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9、素心:本心,素愿。
10、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
作品译文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作品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其六鉴赏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今《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归园田居·其六原文及赏析 篇2
一、课前阐述
1. 课题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及研究中存在问题的阐述
为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笔者于2014年参与“分层次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设计”的课题研究,现已进入后期实施阶段。此课题的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经过不断实践、改进和调整研究思路,使用导学案进行现代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诸如《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不仅所用课时比从前精简很多,且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学生见仁见智的争鸣声音更让人欣慰,不禁让人惊叹学生主体性被引爆后的“杀伤力”。
但在如何利用导学案,突破“肢解式”的传统诗词鉴赏模式,还原“诗性”“诗味”,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等方面,研究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所以,又一次精心准备,酝酿了本节课,希望可拨开云雾。
2.课题成果转化和具体策略
成果转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学生已喜欢让导学案,习惯利用它打“有准备之仗”:清晰的教学目标、可自主扫除的预习案,悬而未决的探究案。课堂不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的地盘我做主”,我陶醉于他们质疑的眼神、争论的声音、征服对方的满足。所以,本节课将继续在完成“探究案”环节中,转化课题成果,争取凭借以点带面的十个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归园田居》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陶渊明的形象有更独到的见解。
具体策略:学习小组组长组织成员合作完成导学案,(可有层次分工);教师检查指导,明确统一。
二、授课部分
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诗歌,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象,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田园风光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情感的体悟。
教学方法:以导带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1.课前发放导学案(附):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主备人:殷海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教学目标】略。
【温故知新】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预习案】
(1)注音。
羁( )鸟 暧 暧( ) 榆柳荫( ) 后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 久在樊笼里
【探究案】
(1)导疑启问:品读归向何处?
①如果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从“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来看,题眼是哪个字?
②“归”在古代,是有指向、方向的,在这首诗中,“归”的指向是哪里?
(2)导疑启问:品读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3)导疑启问:品读为何归来?
①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②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③小结:这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 的态度。
(4)导疑启问:在诗句中再次品味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人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写景的角度及手法分析。)
(5)导疑启问:品味归去如何?
①请从诗中找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②如何理解“虚室”?
③深层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检测案】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归园田居(节选) 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endprint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基础题
①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荫:_____罗:_____ 兴:____
带:_____荷:______荒秽:______
②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 “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 “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 “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且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③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 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 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3)巩固题。
“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4)提高题。
①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B.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C.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D.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②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我的收获】 。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
(设计意图:课前发放导学案,将理解、识记等难度较小的教学目标安排学生课下完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且将诗歌行文线索纲目清楚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不致将诗歌白话化;此外,四组“导疑启问”的设计使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即将上课前粗批导学案。
粗批由各小组合作完成的导学案,重点圈画出“预习案”中出现的错误,对“探究案”出现的共性问题了然于胸。
(设计意图:课前粗批导学案,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更有效地发挥“导”的作用。)
3.课堂上组织各小组分别展示“探究案”内容。
(1)指定各小组分别展示负责的探究题目。
(2)组长做中心发言人,组织明确各探究结果,若有异议,其他同学可质疑,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3)学生总结本首田园诗的写景特点,突出重点。
(4)组织学生畅所欲言,深层探究陶渊明的归隐,突破难点。
(5)齐读诗歌,体味诗人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课题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放手将质疑、释疑的权力交给学生,不等于不闻不问,而是密切关注进展,适时点拨。精心设计的10个探究问题,使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越辩越明,诗歌的意境、手法、诗人的形象特征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不强求最终一定归于一点,允许“满园春色”,尺度由教师控制。)
4.课下完善导学案,分层次完成“检测案”及“课下作业”。
A层次学生完成1~5题;B层次学生完成1~4题;C层次学生完成1~3题。
(设计意图:自参加导学案课题研究开始,我就依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将他们编排成组,每组6人,以AABBCC形式搭配,便于合作探究。分层次的探究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
5.再次批阅导学案。
重点批阅课堂上争议较大的探究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虽然再次批阅导学案的工作很繁复,但对了解学生是否仍存在知识漏洞大有裨益,所以虽累何惜!)
三、教研组反思(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教师研讨摘要)
殷海燕:本节课我对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本着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原则。三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环环相扣,意在不破坏诗歌的整体美。须要统一答案的问题我设计得较少,更多的是须要发散学生思维的设计,使他们在探究案环节越辩越明,最终感受其诗、其人,实现课题成果的转化。从课堂反映来看,初步实现了预期设想,学生不再简单地知人论世,而能抓住“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思考诗人形象,再透过陶渊明的归隐探究他所处的社会,思考问题的深度较之从前也有提高,成果转化较满意。但自我感觉还有须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虽对导学案的完成做到了全员参与,但课堂探究环节,即转化成果环节的参与覆盖面不广,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刘红: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走到后期实施阶段,殷老师的困扰曾经也是我的困扰。高考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得分偏低的题目,这与我们在诗歌教学时只要求学生会译、会背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利用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课型,让我重新看到了诗歌教学的希望。只要我们坚持用这样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三年下来,理性鉴赏就会水到渠成。
杨玉秋:课堂上,我看到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面很感动。语文课堂,太需要这样的论辩了。我们的英语已经变成哑巴英语,不能让我们的语文再只回答简单的“是”和“否”了。探究题的设置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空间很大,尤其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一题,学生们由对人物的探究,深化到对社会和人生观的探究,这不正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忽视的方面吗?由此我想到,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摒弃一些功利的色彩,而应转向弘扬国学思想,让古仁人的思想精髓去影响这一代人。
段丽娜:类似的诗词鉴赏课我也曾在班级里尝试过,确实比我们驾轻就熟的传统课效果好。但对授课教师而言,工作量是曾经的二倍,学生的收益却不是能用准确的数字估量出来。我们利用导学案的模式,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授之以渔。对于习惯被牵着走的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太久了,一旦我们打开笼子,他开始还是不习惯自己飞行。所以每一次设计导学案的探究问题,真是太费脑筋,好在初见成教。学生的变化给了我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不管前路多么艰难,我们的导学案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归园田居·其六原文及赏析 篇3
原文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翻译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赏析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归园田居·其六原文及赏析 篇4
导读:
这首诗可以看成是作者领悟人生的一首诗。其原文如下: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其五翻译: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归园田居其五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最后一首也就是第五首。
归园田居其五字词解释:
(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 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词用。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历:走过。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滤掉酒糟。近局:近邻。
(5)暗:昏暗。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6)日入:太阳落山。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7)苦:恨,遗憾。天旭:天亮。
归园田居其五赏析:
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词因景设,意随词转,暗暗传出心境的微妙变化,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足当“行云流水”之誉。
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最后一首。对此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组诗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应该不会“独策还”。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其“怅恨”,可以与此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此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
此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
这首诗写的是两段时间、两个空间。前四句,时间是日暮之前,空间是山路之上;后六句,则在时间上从日暮写到“天旭”,在空间上从“近局”写到“室中”。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则前四句以“怅恨”发端,而后六句以“欢来”收结。作者尝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其“归田园居”的主要原因,如这组诗的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说,为的是“复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归,保全心灵的真淳。这首诗所写的始则“怅恨”,终则“欢来”,当忧则忧,可乐则乐,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
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如其《杂诗十二首》之一所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作者写来丝毫不觉其寒酸,令人读者看来也不会嫌其寒酸,而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 从这句诗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这一“招”多么传神!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曲必不见怪,招之即来。相形之下,反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之为繁缛了。这不禁使我们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
“(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凭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归园田居其二翻译赏析 篇5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归园田居其二字词解释:
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归园田居其二中心大意:
全诗主要叙述农村日常生活的片断,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及诗人心境的恬静,创造出一种宁静谐美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二语言特点: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篇6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归园田居练习题及答案 篇7
一、文体知识
(1)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山水诗人( ),字( )。《使至塞上》描绘了( )风光,反映了( )生活,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2)李白,唐代诗人,字( ),号 (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诗人。
(3)陶渊明,名( ),字( ),( )时期诗人。《归园田居》叙述了诗人的( ),诗中( )、( )、( )达到了有机统一。
(4)陈与义,字( ),号( ),( )著名诗人。
二、基础知识
(1)注音
征蓬( ) 候骑( ) 汉塞( ) 燕然( ) 荆门 ( ) 荷锄 ( ) 荒秽( ) 帘旌( ) 徙倚( ) 草木长( )
(2)解释词语
晨兴 荷锄归 但使 使至塞上 欲问边 大荒流 仍怜
夕阳迟 徙倚 凭危
(3)默写
(1)晨兴理荒秽,( )。
(2)( )都护在燕然。
(3)月下飞天镜,( )。
(4)《归园田居(其三)》中,表明作者不擅农事的诗句是( , )。
辛勤劳作的诗句( , )。
表明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点睛之笔)的诗句( , )。
(5) 《使之塞上》中,运用借代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
以比喻诗人惆怅抑郁的诗句是( , )。
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景象的诗句是( , )。
(6)《渡荆门送别》中点明出发地和目的地的诗句( , )。
化静为动,表明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和朝气蓬勃的句子( , )。
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 , )。
与“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一句相似的诗句是( , )。
三、阅读鉴赏
(1)作者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寄予了怎样的人生情怀?
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在黑暗的现实和混浊的官场中失去自我。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归雁”与作者的境遇有何联系?
诗人是一个富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茎,四处漂泊“征蓬”“归雁”自比,暗写自己的内心飘零。
(3)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广袤的沙漠上,看到一缕轻烟在向上飘,没有一丝的风,烟也显得孤独无依。长长的黄河上方,是一轮圆圆的落日;运用了对偶、渲染的手法;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欣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归园田居散文 篇8
人生最好的归宿,我认为,便是归园田居。
洗净凡世的铅华,褪去浮躁的心灵,行走于那天地静幽之间,重返回人类最初的那纯净世界。去亲近自然,去感悟天地,在那田园牧歌的旷野里,化为这混沌间的一片祥云。
年少时,我们或许太过于血气方刚,一心想要追逐那万丈高峰的顶端,去拼命攀爬,去不择手段,为了那些虚妄的东西,过着反复重往,或者心惊胆颤,又或者无可奈何,却又爱于攀比的生活。在那偌大的充满钢筋铁骨的城市之中,为了一套房,为了一辆车,为了结婚生子,为了金钱权利,为了物质的高度充足,心中便有了功利。那些功利,那些金钱权利和浮华,是人类欲望的噩妄,过分的崇拜金钱与权利,使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严重匮乏,人们在这条追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依靠酒精和迷幻来麻痹自己,精神的空虚与乏味,使得人们渐渐迷失了自我。
或许只有放下这所有的虚妄,才能重新找回自我。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浮华,寄情于自然山水间,或许你才真实的发现,自己失去的太多太多,内心再也无法平和,再也无法纯净,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就如那江湖上的烟波,轻轻一挥手,便烟消云散,毫无可恋。这时便会开始寻找,想摆脱这束缚着身心自由的牢笼与枷锁,重回自然怀抱,回到人类最初的状态,那农耕文明始初之时,那和谐纯净的状态。在那一刻间放下,放下所以曾经的贪欲噩妄,重归于青山绿水里,在那淡淡的,平凡而又简单的生活中体会那暖暖的,温馨而又和舒畅的快意。
自古就有很多力图挣脱世俗牢笼,去寻回自我的人,许由不愿为世俗所迫,隐居山林,云间山万里,水溪悟道意的逍遥;陶渊明辞官回乡,去采菊东篱,体会悠然南山的闲适;刘禹锡独居陋室,谈笑鸿儒,调琴阅经,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的悠雅;林甫清高无为,泛波孤山,与梅为妻,与鹤为子,出世尘外的飘逸。
宋代的.白玉蟾有诗云:“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说的便是这出尘世外的道理。道家的人自称自己为真人,道教认为被世俗所困,在万丈红尘中徘徊堕落的都是假人,只有做到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才能称之为真人。真人便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所该有的生活和命途便是如此,不羁尘俗,不问世事,那些纷争都与自身无关,都不过是过眼烟雨,便将毕生精力放在参透人身宇宙的奥秘中去。从古自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正是那些大智慧的人的超然追求。
这样的田居生活在现代社会或许无法实现,但我们仍可追寻,放下一切虚妄,寻一方宁静清幽的小镇,找一份自己爱做,能为自己获得心悦的事情,不问江湖世事,不理钱权浮华。朝起推门开窗,仰见那青山绿水的清新,暮晚披星而归,沉看这渔舟江霭的醉意。门前养一只曲丽的画眉,泡一壶清茶,逗鸟品茗,或者养一池鱼,俯身静看鱼儿水中游逸。闲时寻一棵苍古树下,携琴而坐,轻抚丝弦,让身心洗涤在梵音蛩唱的美妙世界里,又或者读一本书卷,在书海香墨中徜徉叠荡。一个人在家可以一展宣纸,书写一方汉字,描绘一幅丹青,又或者约上三两好友,在小院里下一盘未分胜负的残棋,斟酌一段古言诗句的文意。这样的生活,无功名利禄的烦心,更无钱权纷争的算计,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悠然自得。
我认为,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归宿,不用去费劲心力的想如何争名夺利,更不用去苦其心志来赚取家财万贯,一顿三餐,衣食有依,家人平安,自心愉悦,这就是最好的人生。
《归园田居》反思 篇9
一、在合作导入中上演“三生”
导入是语文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精彩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说说你所熟悉的陶渊明”这个话题展开,这是对一个生命形态的再认识。在回答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作者的基本信息、初中时候学过的相关作品、从课外了解到的一些相关故事等等,原本预设的深情导入,在这个环节被学生们抢占先机,不得不说是一种欣慰。然而,对于这一个生命的个体,我们真正认识了吗?为何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他的诗作呢?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我们还能够获得哪些更为全面的关于这个生命个体的认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正式进入了文本的探究过程。
二、在文本探究中生成“三生”
全诗围绕一个字展开,也就是“文眼”—“归”,围绕一个“归”字,诗人写出了“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的获得过程在于学生的自我思考,这是培养他们生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契机,然而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已一目了然,这无疑是教学预设过程中的败笔。还好学生们对于这四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是自由的。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从“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去如何?”中体会到陶渊明这个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即从做官到归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情感的波动。对归隐田园的欣喜、愉悦之情有多浓,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就有多深,还能从“归向何处?”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中感受诗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这里是清净、自然、和谐的,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所获得的一种来自内心的安宁是千古同一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借助诗人所提供的意象描绘出来的意境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于学生于我自身而言都是一种享受,一次仿佛置身其中而后收获同样愉悦的一次旅行。在文本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选择以及生活状态,同时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相关体悟:“做你想做的!”那种可以获得心灵真正安宁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思考、探究、总结的过程中发展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思维,“语文味”所需要的感性的呈现,当然少不了朗读或者说朗诵。诗歌是需要读出来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品味、可以由此生长出思维的花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要读出一种无奈和悔恨之情,田园之景要读出一种向往、闲适来。此环节本应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这也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三、在拓展延伸中完美“三生”
完成了文本探究的过程,对于诗人所选择的生存方式很多同学都已经能够理解,然而要认识一个全面的陶渊明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唯有如此才能解开课堂中少数学生的情感倾向。正如要说服一个人一样,话得说得他心服口服才行。“我不喜欢陶渊明这样一个没有责任心,只顾自己享受的人。”突然冒出的学生这样的情感态度无疑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与其用“各有所好”来忽略他的情感,还不如借此机会让他认识一个更全面的陶渊明,这不正是尊重生命个体的体现吗?若是让他最终能够理解这位诗人的人生选择,对于学生自己不仅可以收获一种全面看问题的思考能力,或许还能够使其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当然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的形成不能脱离课堂内容,侃侃而谈。由此,拓展延伸的环节亦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还可以认识一个“猛志逸四海”的陶渊明,也可以通过老师呈现的背景材料从情感深处理解他。“三生”由此而完美。
归园田居作文 篇10
或许是上辈子没积好德吧,一不小心投错了胎就误打误撞地成了“人”。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我不过就是个麻木的行尸走肉。父亲大人和母亲吩咐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先生叫我什么我就学什么,别人评论我哪里不好我就改哪里。我就是为了“光宗耀祖”而生的工具,一生下来就好像是为了读书、升官、娶妻、生子。这真的是我活着的意义吗?我的梦想呢?我的爱好呢?他们都被磨灭了吗?我只感觉自己仿佛是只被关禁起来的鸟雀,或是条被活抓的游鱼,一直处在一个我讨厌,一个不属于我的地方。我想回到曾经能欢乐歌唱的森林,我想回到流水潺潺的小溪。终于,我找到了。
这是一片神奇的圣地。偷着金色阳光的云朵漂浮在蔚蓝的天空上,险峻的山峰屹立在广阔的土地上,让人产生一种敬佩;流水叮咚,那清脆的声响和着着动物的悦耳歌唱,令人心旷神怡。在大自然里,我只感觉这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越待越让人精神振奋。我们不得不佩服大自然,在他面前,我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物,每个人都是渺小的。
因此,我决定了――我要回归大自然。
尘杂的世俗容不下我,我的心也永依不得世俗。只有在大自然面前,我才真正的释然。我真感到这片土地一和我的身心融洽的合为一体,并随着我的心跳在不断沸腾。即使在这里我要抛弃一切荣华富贵,那也值了。
我从最基本的起步,每天起早归晚,拿着锄头开土、播种、翻土,安守本分地做个名副其实的农民。虽然条件上远远不如以前,但我的心灵却因此得到了净化。我不需要去和别人争升官,不需要和奸人斗心机,不需要费尽心思去搏得圣上认可。这里的世界是安宁的。放眼望去,十余亩屋宅和八九间草屋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灼灼生辉,朱红的房瓦和璀璨的茅草相互映衬。在屋前,蜿蜒的柳条交错落在屋檐上,桃花、李子花都盛开在外,给原本的美景又增添了几分姿色。几条幼狗在村里追逐、吠叫,鸣鸡也跳到桑树上,那嘹亮的鸣声都震得桑树颠了几颠。
【归园田居·其六原文及赏析】推荐阅读: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及译文06-0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07-27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答案及分析10-22
《归园田居》(其一)10-10
教案归园田居11-15
归园田居散文11-24
《归园田居》其二01-06
《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及随堂检测题11-07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09-14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