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答案及分析

2024-09-18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答案及分析(共7篇)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答案及分析 篇1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答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问题

7.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8.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参考答案

7.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8.D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每当读到《红楼梦》中潇湘妃子(也就是林黛玉)这句赞美菊花的诗句,我便不由地想到一位爱菊的隐士——陶渊明,想到他和菊花一样“不媚流俗,高洁傲岸”的品性。今天,我们就借他的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 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是对其三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其三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一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 3

三、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标出节奏及押韵的字。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朗读。

2,请生找出押韵的字,如何读出押韵的字呢?读出韵脚的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吟诵的味道来。

3,分别请男女生两个同学读,当场对决,PK一下,并请生点评。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诗歌的情味来。

四、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心灵便能自由地飞翔。在刚才的朗读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五、通过刚才的创作,是哪些诗句或词语激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读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吗?请大家反复地品一品,把你独特的感谢受与大家分享。

示例:同学们刚才表现得不错,我也按捺不住了,下面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盛”与 “稀”对举,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可见诗人不善农事,可是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他劳作的心情如何?好,后面的精彩就留给大家吧。

由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品析引出对第一首的学习。

六、诗人曾经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过吗?读了第一首,你定会豁然开朗的。同学们己经初步预习了这首诗,我有一个提议,有这三种学习方式,供大家选择。

1,如果你善长朗读,你就用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来感染大家。

2,如果你感情丰富细腻,你不妨对诗中的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如花的妙笔来打动大家。

3,如果你很理性,你就用你理性地分析,写法也好,词句也好,修辞也罢。去和大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请大家尽快做出抉择。

示例:诗句品析:如此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来的? A,既有视觉上的欣赏,又有听觉上的愉悦。

/ 3 B,以动写静,就是古人所说的“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了。

C,拓展延伸,由这里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描写,还会联想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是写生活环境的宁静的;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还会让人联想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田园风光如此美妙,不难看出诗人充满了喜悦之情,那么诗人不喜欢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

提示:诗人厌恶官场生活,他把官场比作樊笼,比作尘网,把为官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从而道出了他的人生志向。

小结板书

景 其三 其一

农村生活 田园风光

情 愿无违 厌恶官场

《归园田居 其三》讲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三》选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 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甚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 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归园田居 其三》这首诗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素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3、学情分析

在《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 、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二、说教学设想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2、体味诗歌的内涵 。

3、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公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情真意醇,学习这些诗,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味诗歌的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现诗歌意境画面,对于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处理通过色彩和字型的变化加深学生印象,加入符合诗歌意境的音乐使学生的朗诵更加富有情感。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诵读,把握其节奏韵律,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诗歌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教学设计思想

第一首诗由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第二首诗由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第三首诗由学生完全自主感悟,由浅入深,最终使学生达到能独立赏析这一类诗的能力目标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如果说作品是世界的微缩、心灵摄影的话,朗读的使命是唤醒蚊子,复活语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学习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归园田居其三》是一篇隽永精美的古诗,在反复诵读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的意境。

2.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诗歌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4分钟)

在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诗歌。今天,我们就将走进一位诗人的生活,去领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去感受“种豆南山下”的喜悦,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画像)

同学们能说说对陶渊明的了解吗?

(学生应该能答出陶渊明所处的年代,陶渊明是一个隐士,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知道了他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爱莲说》里知道他喜爱菊花,由此可知他的人生志向等。学生答对后老师还可选择一些重要的文句让全班学生一起重复,旨在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他隐居之前的出仕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为后面诗歌的了解奠定基础。)

教师介绍:《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五首,课本选了其三。(多媒体展示课题《归园田居 其三》)

二、初读诗歌,初步感知(约5分钟)

1、(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学生自读,全班齐读,教师正音,注意“秽”、“荷”等字,并作初步的语气和节奏指导。

2、学生再读,教师作评价。

(此时学生大都还不理解诗意,朗读语气可能仍欠佳,教师提醒学生在下面环节注意诗歌意境,为读好本诗作准备。)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约10分钟)

1、解题:《归园田居》中的“归”指为何而归?

从题目上我们可知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所选择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明确弃官归隐,选择田园生活)

2、感知诗意:

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

教师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关键词如下:

“南山下”点明地点,

“盛”和“稀”写出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锄草的必要。

“晨兴”与“带月”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草木长”和“夕露”可以让我们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多媒体展示意境剪影)

3、理解情感:

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

4、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

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

四、三读诗歌,感悟意境(约8分钟)

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读诗的时候应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愉悦、自然)

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师作评点并指导,若第一遍读得不够理想,教师示范个别句子后再读。

同学们读好了这首诗后,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初看此诗,能看懂吗?作者的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明显吗?陶渊明是一个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篇4

以往,我们在教学有关陶渊明的诗文的时候,对于他的归隐的行为常常是这样评价的,他的归隐一方面表现了他在浑浊的世风中洁身自好的节操,和不迷失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的选择又表现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追求。 可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观点就一定是这样的吗?

我们在进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 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实录: 师: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不善农桑——草盛豆苗稀,可是他还挺高兴的从事农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隐逸农村的志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意在官场中迷失自己,我们对这件事该怎么看呢?

生1:我觉得作者的品质挺高尚的,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以及家里的人,而不愿意成为一个剥削劳动人民的人。 生2:我认为作者在那样污浊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纯洁品质真不容易。

生3:我认为作者应该选择像莲花一样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应该隐居。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如果他不归隐的话,他作官一定会为老百姓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如果他作官的话,这是与他的追求不相合的。

生3:我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活着我觉得就应该为社会作贡献,我觉得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为自己而活着。他的生活是自私的!

生4:在那样的世风中,他的归隐是对统治阶级的很有力的批判,这不是他的贡献吗?更何况,他在归隐生活中写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难道不是他的贡献。 生3:我说的是当时的作者的选择,他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诗作会流传千古?

生5:你们不要争论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去给作者的选择定性,我觉得生活方式没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之份,选择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的自由。

(学生鼓掌) 生5:我们可以假设作者当官,应该是一个好官,最少能够为老百姓服务,他看不惯的是当时的官场风气,没有什么不好。他隐居了,写文章自娱,倒让他名垂青史,也行,假使说他一无所成,作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们难道会谴责他吗?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我们连陶渊明的名字都不知道,可是我们也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不快乐。

师:很对,我想以前我们对作者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评价方法。我们不能对古人苛求,我们也不应该对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去求全责备,这是我们的自由,只要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危害人类,我觉得怎么活着就是我们的自由了。

生6:我想,我们做人,可以归隐,可以写文章自娱,可以作官。我们可以作官造福社会,我们一样可以做一个社会上默默无闻的小卒,也许人们不知道我们的名字,但只要我们真真切切的活着,我们的生活就会有自己的价值。……

后记:这是一堂很平静的一课,虽然我们难以说清楚谁对谁错,可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自己一定有自己的选择和评价。我们的语文要想真正实现其人文性的目标。我们必须摆脱政治说教的方式和方法,关键是教师不能给我们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教材披以政治说教的目的。特别是对待古代的名人名篇,就如陶渊明,你怎么能简单的说他的生活方式是消极的呢?毕竟曾经还有很多人向往他的归隐生活呢!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篇5

王雷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昆明市罗蓉名师工作室成员,经开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

秉持“潜研笃行、德业双修”的信条,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寻求突破。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示范课,并受邀到云南省各地州开展专题性讲座。多次在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一等奖。另外还曾获云南省“一师一优课名师”、昆明市“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工作者”“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经开区“优秀人才”“杰出园丁”“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教育格言:浅研笃行,德业双修,诗意地化匠成师!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曾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在“昆明市诗词教学小初衔接研究活动”中进行展示并获得好评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主题是“中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联系,彼此了解。“中小衔接”,就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切实立足于“小”,放眼于“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能过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尽量使小与中做到无缝连接。

《课标》要求小学高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初中学段做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更强调对古诗的诵读指导,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陶渊明归隐躬耕时的恬淡与悠闲的生活状态、满足与豁达的心理世界;适当增多了对个别词语的注解,从而在“扫清阅读障碍”上加大了帮扶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更便捷地进行感悟和欣赏。

【教学目标】

1.保护诗的整体诗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的意韵;

2.填补诗的合理空白,使学生在大量的举像中感知诗的意象;

3.走进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高度的共感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举像、造境,使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有更加丰富、立体的认识。通过适度拓展,使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时代,了解陶渊明的境遇,感受陶渊明的内心,领悟田园诗带来的独特意境。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一)设疑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二)揭示课题

介绍 “园田居”,引出课题“归园田居”.(三)朗读指导

1.一读,意在正音

(1)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从他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拿出课文纸,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二读,重在节奏

(1)诗是有韵律的,首先要注意断句。来,自己划一划。

(2)指名读,相机指导。

(3)除了停顿要恰当以外,要读出韵律,还有个诀窍,就是“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ppt出示)。

3.三读,旨在读懂

(1)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试着找找答案?

(2)在这首诗中,你发现陶渊明是一个干什么的人?(种田的农夫)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种豆南山下”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他是一个怎样的农夫?说说你的理由?

①勤奋的农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不善农活的农夫:“草盛豆苗稀”

③豁达(洒脱)的农夫:“衣沾不足惜”

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4.四读,贵在兴致

(1)不过,要想更好地了解他,不仅要关注人本身,还要关注诗中的“景物”.那么,在这首诗中,发挥想象,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交流:

①“南山”:你能用上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南山吗?

②“月”: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

月亮仅仅只是照亮了陶渊明回家的路吗? 还照亮了哪里?

③“道”:长满野草的“羊肠小道”

④“夕露”:晚上的露水晶莹的露水

南山如画,明月皎洁,羊肠小道,草木茂盛,夕露晶莹,假如你能看得见,皎洁的月光下,陶渊明的脸上洋溢着怎样的表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一)聚焦“园田居”,体会满足之感

1.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农夫正悠闲、惬意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他要去哪儿?(回家)他家在哪儿?(园田居)(板书:身归园田居)

读——“身归园田居”

(二)五读,借助吟诵,强化情感

1.走在回家(回园田居)的小路上,陶渊明悠哉悠哉,心情愉悦。老师有个疑问,当你感到快乐,感到满足的时候,你会干什么?(唱歌)在古代那不叫唱歌,确切的说,那叫“吟诵”,想听吗?(教师吟诵)

2.有趣吗?咱们合作一下,老师吟诵一句,你们朗诵一句好吗?

三、互文印证,读透诗心

(一)设疑,指向“愿”字

1.同学们,听了这么多遍,你的心中是否泛起一个疑问呢?

2.“愿”是什么意思?(板书:心愿)

(二)拓展

其实,陶渊明在他的第一首《归园田居》中就已经做了解答。

陶渊明啊,出生在东晋末年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崇尚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成年后,他希望做一个贤臣,造福一方百姓。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时东晋王朝官场上乌烟瘴气。他的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他越发渴望做回自己,重获自由。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41岁那年,陶渊明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一天郡里的太守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当时的督邮虽然官品不高,但却常常假借太守的势力,作威作福,耀武扬威。这个督邮,更是如此!他一到彭泽县的驿馆,就差人叫陶渊明来拜见他。陶渊明虽然平时就不肯趋炎附势,对这个狐假虎威的督邮更是看不惯,但又不得不见。正当他刚出门的时候,手下急忙喝止:“大人,且慢……”.陶渊明早就受够了官场上的这一套,于是愤慨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交出官印,辞去了仅仅做了80天的县令,回到了他的园田居。

现在他终于重返自然,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到农村后,陶渊明首先要做的就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其实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其三“非常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对于陶渊明来说,田园生活虽然辛苦,却是惬意自在的,他这样描绘道: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田园生活轻松自在,陶渊明乐享其中,所以,即使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他也会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交流

陶渊明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相机板书“有田园”

(四)深入引导

1.陶渊明仅仅只是从南山的豆地里回到园田居吗?

2.告别官场,陶渊明来舍弃了什么? 回归田园,他又得到了什么?

3.远离官场,回归田园,值不值得?

ppt倒着出示《归园田居 其三》中的诗句,并引读。

这所有所有的“不足惜”,都是因为此时此他愿望终于——实现了!“南山如画来相伴,明月有情照我还。万般烦恼不足惜,只因已了田园愿。”

4.来,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四、聚焦影响,传承经典

1.此时此刻,在你的心目中,陶渊明还仅仅只是一个在南山下种豆的农夫吗?

2.文如其人,陶渊明的诗跟他的人一样,质朴简单,崇尚自然。他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

3.千百前来,他的田园、他的诗歌,连同他的品格,为我们构建出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净土和精神家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00多年后的唐代:

引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那一轮照亮了陶渊明心境的明月,也照亮了 “诗仙”李白的品格: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是一脉相承的。

引读张志和的《渔歌子》。

500多年后的宋代:

苏轼称赞道:“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更是写下了109首和陶诗。来表达对陶渊明的赞赏之情。

引读《清平乐 村居》

1400年后的近代:

著名作家林语堂这样称赞道:“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

1600多年后:

就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也走进了陶渊明,深深地体会到他因为(指板书)“心有田园愿”,所以,“身归园田居”.引背:种豆南山下——

4.穿越历史,一唱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而更多更多的经典在这儿,在你们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等着大家去欣赏,等着大家去传承!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三

心有田园愿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答案及分析 篇6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3、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当堂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的理解,以及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进入课程的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出示幻灯片)此时在你面前有两条路:

1、官服加身,名利双收;

2、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予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出示幻灯片)。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做一个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农夫。《归园田居》组诗写于他归隐田园的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舍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出示幻灯片、板书)

二、走近作者

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散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个人资料。(出示幻灯片)

(全班回答)

三、背景简介

此诗写于陶渊明归隐的第二年。归隐之前,还有一个典故,那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出示幻灯片)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强调: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四、解读题目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向我们传达或暗示许多的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大家从这个字想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明确:“归”

从何而归? 官场

为何而归? 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归向何处? 田园 归去如何?

那么,诗人归隐之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五、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易错读音: 秽huì 荷 hè 长zhǎng

2、韵脚:ī

3、学生朗读

4、划分节奏

六、解读诗歌

1、诗中有一处引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倾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 2 何时。”(出示幻灯片)

明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语言特点:平实 亲切

2、从这一句诗我们能够获得哪些信息?(出示幻灯片)明确:① 地点:南山

② 去豆田的目的:锄草

③ 锄草的原因:草盛 豆稀(板书)

④ 季节:春末夏初

3、因为“草盛豆苗稀”,非锄草不可呀。于是说干就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一大早就来到田里清楚杂草了,那什么时候才回去呢?(“带月荷锄归”)等到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从这一句诗可以看出作者锄草干了多久?(一整天)“带月荷锄归” 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出示幻灯片)(结合图片)

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出示幻灯片)明确:“但使愿无违”(板书)

5、“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

6、再读诗歌,体味其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出示幻灯片)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流露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愉悦之情。

七、在音乐中感受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八、讨论:陶渊明被后世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对于他的隐逸思想,你如何评价?

教师总结:陶渊明的归隐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田园生活让他疲惫、烦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静,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九、课堂小结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其实海不宽,此岸连彼岸。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其实泪也甜,当你心如愿。

其实,舍与得,都在于你们自己心中。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的境界吗?

最后,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十、布置作业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 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归园田居(其三)》阅读答案及分析 篇7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教师提示:五言诗节拍为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

当堂背诵,积累升华 [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 学生背诵

诗歌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课后完成 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附:板书设计

种豆南山

辛勤劳作躬耕田园

归园田居夕露沾衣高洁情操

心愿无违

黄凌燕

上一篇:固定资产会计岗位职责下一篇:以简单为话题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