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讲话

2024-09-23

“五四”讲话(通用7篇)

“五四”讲话 篇1

5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讲话满怀深情, 寓意深远,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为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对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为此, 教育部下发通知, 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第一, 深刻领会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总书记强调,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 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 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 昭示着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 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 才能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总书记强调, 中国梦是我们的, 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 练就过硬本领, 勇于创新创造, 矢志艰苦奋斗, 锤炼高尚品格,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总书记指出,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提出了殷切希望, 对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和领导干部进一步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为每个青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是下一步开展青年工作和青年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 对于进一步深化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 强化对中国梦的认同, 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 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 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师生的历史责任感。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 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实现中国教育梦积聚强大合力。

第二, 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全面发展成才报国。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影响人生方向, 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二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练就过硬本领。青年师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 应该把学习作为主要的任务, 作为一种责任, 一种精神追求, 一种生活方式, 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 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三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青年是社会上最具活力、最有创新力的群体, 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四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矢志艰苦奋斗。梦在前方, 路在脚下, 自胜者强, 自强者胜, 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五是教育引导青年师生锤炼高尚品格。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

第三, 迅速掀起学习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方案, 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 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与教育系统正在深入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广泛宣传青年师生的先进典型事迹, 传播凝聚正能量。要综合运用各类媒体, 特别是各种网络平台, 加大宣传力度, 迅速形成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强大声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采取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 帮助广大干部师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 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理论研究, 为在新时期弘扬五四精神, 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五四”讲话 篇2

习主席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作为当代的研究生,我深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接下来我将就习近平给广大青年提的四点希望谈谈我个人的心得。

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山河,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也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青春是用来拼搏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最后冲刺阶段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则需要充分发挥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作用,尤其是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更是在这一阶段起决定作用。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这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前程而奋努力,而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而不懈拼搏奋斗。尤其是我们,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优秀的老师,高端的实验仪器,我们必须立下鸿鹄之志,献身科研,踏实做事,才能对得起这些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资源。

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求真务实应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入手,点滴积累,再大的事情,也都是由一个个小的侧面和细节组成,不肯认真从每个细节做起,不愿意抓好每一件小事,大事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求真就是求是,就是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其目的是为实践活动提供自觉的理论指导,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对于我们来说,做好每一次实验,认真研读每一篇优秀的文献,就是从小事做起,为国家的科研发展做贡献的具体做法。

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五四”讲话 篇3

一、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站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 深入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和实践要求, 深刻指出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 鲜明回答了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科学行动指南, 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勤学, 下得苦功夫, 求得真学问。要促进学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 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 构建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课程教材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 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2.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修德, 加强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任务, 采取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把我们所提倡的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将学生诚信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记进学生成长记录。

3.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明辨, 善于明辨是非, 善于决断选择。要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 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做好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和高中课标修订, 切实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做好工程规划教材编写工作, 加强对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理论引导, 帮助他们提高观察事物、辨别是非、把握方向的本领。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邀请领导干部和模范人物到高校作报告。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中的重要作用。

4.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笃实, 扎扎实实干事, 踏踏实实做人。要引导学生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 把小事当作大事干, 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要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 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 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守则, 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基层项目,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创业,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

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各级教育部门要凝聚教育改革共识, 关心爱护学生成长。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 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 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要高度重视学校工作, 关心爱护学生成长, 营造公平公正环境, 不断激发广大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经常到学生们中去、同他们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2.各级各类学校要争创一流业绩, 争当教育改革排头兵。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 遵循教育规律, 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着力点, 探索形成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社会评价机制, 构建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 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的育人格局。

3. 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干部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教育系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迅速掀起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五四讲话 篇4

大家好!

在这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里,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召开我校2008—2009五四表彰大会。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对今天受到表彰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也借此机会向为团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团员青年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同时,今天又有55位同学光荣加入学校共青团组织,向团旗庄严宣誓,成为一名新团员。我代表全校师生,向新团员致以热烈的祝贺!

我校共青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这是我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的结果,这是广大同学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断要求进步的具体体现。这次表彰大会,既是对先进集体和个人嘉奖的大会,同时也是号召全校同学向先进学习,再创佳绩的大会。

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已名垂青史,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深入人心。五四青年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表彰实验中学优秀学生和教师,旨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希望我们的同学将来能够担当起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回顾五四精神,鲁迅先生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先生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今日回春中学的学生,首先也应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品味的人,做一个谈吐不凡的人,做一个远离恶习、有高尚情操的人。今天受表彰的同学是你们的同龄人,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他们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有极大的热情;他们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快乐地生活;他们热爱读书,知识丰富;他们情趣健康,生活高雅,他们已经让优秀成为了一种习惯,在此学校号召同学们开展向身边榜样学习的活动,并努力做到:

一、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波澜壮阔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谁掌握了知识,谁就能够把握未来;谁成为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承继 “五四”青年的精神和品质,在学习上要有一种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追求。我们青少年只有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才成长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祖国奉献青春,为人民贡献力量,才能大有作为。特别是我们新团员,今天是你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当你们举起右手,面向团旗发出庄严的誓言,就意味着从此你们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你们将逐渐成熟起来。青少年的成熟需要努力地学习,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唯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长;你们的成长需要刻苦的磨砺,自觉投身于实践,把学到的知识与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快的成才;青少年的成才需要积极地进取,前进的道路充满着挑战和坎坷,唯有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青少年的成功更需要不断地创造,要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前,用创造的精神、创造的智慧去投身建设事业。希望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掌握各种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二、遵规守纪,树文明新风。今天的广大青年学生,要大力发扬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勇敢地站在开创社会文明新风的前列。要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加强品德修养和精神陶冶,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文明新风,从点滴参与做起,积极投身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领纯正的学风、校风和班风建设,为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生动活泼、文明健康的和谐校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模范带头、健康成长。学校共青团组织是一个先进组织,是广大同学学习、实践、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学生组织。我希望全校团员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起模范作用,带动其他同学努力学习,保持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精神境界,健康愉快成长。青年人要把聪明变成智慧,必须经过反复历练。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报。本领在于日积月累,娴熟才能生巧,刻苦才能有所作为。

同学们,你们朝气蓬勃,激情飞扬,壮志满怀,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蕴藏着巨大的热情和创造潜能。希望你们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真正成为师生们学习的典范,成为弘扬正气的实践者,成为学校优秀文化的代言人,成为我校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大家欣赏、学习,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榜样!

“五四”随想 篇5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90多年了, 但它留给我们的争论和思考仍在继续。流行的观点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正面来评价“五四”, 认为它是一场反帝反封爱国运动, 它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一类是对“五四”的反思, 认为它的激进倾向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 使中国文化从此陷入被动和危机中;一类是中庸态度, 认为“五四”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再次尝试, 在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最近还有一种新的提法, 认为“五四”的反帝爱国热情使中国的启蒙运动发生严重偏离, 致使救亡 (或革命) 压倒了启蒙, 中国文化界的“文艺复兴”就被打断了。

不过我们细看一下, 这些观点无论有多大差异, 在以下两点上却是一致的:一是它们都承认“五四”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某种断裂;一是它们都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来评价“五四”。笔者也肯定这一关系, 只是在如何更客观理解这一关系上与以上观点略有不同。

让我们的眼光稍放长远些, 我们都会看到, “五四”的命运已经由那场著名的鸦片战争决定了。那场战争使中国这一老大帝国再也无法按照传统的轨道运行, 它被迫走上了一条由西方人铺设的轨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无不围绕如何救国强国这一问题展开。“五四”运动自然也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支。但是独特的位置使它同其它运动区别开来。下面我们详细考察。

自从发生了1840年那次碰撞之后, 不管中国愿不愿意, 它都被拖进了西方现代运动, 即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的轨道。这是由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无限扩张的自我保存之需求以及由此导致的科学知识之大泛滥, 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这一文明必须不断的通过征服扩张行为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增强自己的力量, 以确定自己的安全。向陌生世界的扩张就成了现代西方人无法摆脱的梦魇。于是中西相遇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西方浪潮的冲击下, 其他文化或文明最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其灭亡, 要么就同它一样。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根基的儒家文明, 与西方现代文明截然不同。儒家士人重视整体生存, 而不只是物质生存。它也关注物质, 但只是让其适可而止, 过与不及皆不合乎天道。这就是中庸之道。中国的发展态势就像一个静止的圆一样, 稳定而安逸。而西方现代文明则表现出一种直线扩展之态势。“树欲静而风不止”, 西方这一无限延伸的直线必然会撞上中国这一静止之圆。优雅、中庸之圆无法抵挡野蛮、尖利而又具有巨大能量之直线的冲击, 就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遇到全副武装的流氓一样。

因此, 中国做出没有选择的选择, 它必须拥有和西方文明同样强大的物质力量。一开始, 它想要用“赛先生”来使秀才全副武装, 这就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之主旨, 这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秀才的体格无法承担流氓的任务, 因此有必要改变他的性情和体格。“德先生”、“赛先生”缺一不可。于是就有了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如此, 中国就一步步被拉入西方的逻辑和轨道, 它被迫和西方人一样来思考自我保存之问题。传统之寡欲的、中庸的统治秩序不再适应现今追求最大限度物质力量的要求。

到这里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中国历史上也曾被蛮族暴力入侵过, 并且还在中原建立了政权, 如元朝、清朝。但儒家文明却没有受到挑战, 反而还将外来蛮族儒化了, 现今为何非要西化呢?儒学难道真的无法将其融化吗?能够给出的答案只能是:传统儒家文化可能无法应付西方现代文明。因为过去蛮族入侵依靠的力量依然是传统性质的, 它依然局限在人之自身物理力量限度内, 不具有持久性和扩展性, 只要人们勤勉锻炼, 就会拥有这种力量。从力量上讲, 汉族政权的灭亡只是因为它处于安逸时间过长、民众身体怠惰所致。只要它励精图治、重新修炼身体, 政权就还会夺回来。然而, 这次的对手却大为不同。它所拥有的力量已经远远超出人身之外。使其超越自身的力量来自科学, 而科学同西方人的现代生活品性是合而为一的。当道德成为生存的附属品后, 现代西方人的巨大能量便释放出来。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强化自己生存的手段。科学便成为其现代生活品性的自然结果, 后者催生了前者, 前者支持和维护着后者。而儒家文明显然无法支撑这样的科学, 因为它不允许物质手段的片面发展。

所以, 面对西方这个无限膨胀的利维坦, 中国也只有将自己变成利维坦。西化成了中国无奈的抉择。

一般看来, 西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在十月革命之前, 资本主义化似乎是中国学人唯一的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自由民主和科学。但是,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除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惯性阻碍西化外, 还有两个重要因素。首先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扭曲发展, 即众所周知的殖民剥削;其次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局限性。

第一个因素使中国各阶层逐渐反感资本主义。在殖民剥削下, 农民 (《多收了三五斗》) 、工人 (《包身工》) 和民族资本家 (《子夜》) 心中那本就微薄的希望也更加淡薄了。而被西方强国随意摆布的政客内心的不满也在逐步增长。爱慕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之心情也由最初的尴尬变为寒心。所有这一切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潜流, 最终的目标指向就是资本主义。这种反感情绪在巴黎和会事件上达到了顶峰。换句话说, 对扭曲的资本主义的憎恨导致了对任何资本主义的憎恨。这迫使中国寻找其它的选择。

第二个因素让即使是正常的资本主义也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这是霍布斯等为现代文明设计的蓝图出了问题。霍布斯从低级而悲观的人性出发, 最终许诺出了一个完满而乐观的人性结果, 显然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恶花如何会结出善果呢?经过一个怎样的历史过程, 自私的个体才会结成团结和谐的社会呢?无道德之人怎能建立一个道德之社会呢?卢梭敏锐地看到, 正是因为将政治设计的起点设计得太低, 才导致了霍布斯无中生有之矛盾。于是卢梭着手修复霍布斯的错误, 他要给霍布斯之狼人灌注道德。卢梭设计了一个自由而善之人, 由此导出了他的“人民民主”蓝图。这一蓝图后来为马克思、列宁等修改为“社会主义”。于是, 自由民主之资本主义迎来了其掘墓者人民民主之社会主义。如果第一个因素让中国从情感上拒绝资本主义的话, 第二个因素则为之提供了理论自信。

这一切就为“五四”的登台做好了准备。一般对“五四”的定位是反帝、反封爱国运动。然而真正让它和其它运动区分开来的是反帝, 也就是反资本主义。鸦片战争以来, 所有运动都具有爱国的性质, 不独“五四”才有。反封建也不是“五四”的主题, 毋宁说是反对依靠帝国主义的军阀政权。所以这一切的最终指向就是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失望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失望。西化的道路出现巨大转折。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新的希望。虽然社会主义也是西方现代文明之产物, 但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满足了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再加上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俄罗斯在地理位置上偏于东方, 人们完全有理由将它看成是东方的代表。因此, 我们就将社会主义与西方区别开来。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化时可以毫无顾忌地批判西方化和资本主义化。

然而, 虽然卢梭们修正了霍布斯们的理论基础, 然而仍然保留了其基本的特征。两者都对人充满了信心, 不同的只是一个强调个体, 一个强调整体;两者都相信理论应该完全付诸实践 (哲学与政治的结合) , 相信人能够建立人间天国;两者都对人权给予足够的重视, 尽管一个强调个体, 一个强调整体;两者都重视科学的作用, 重视现实物质力量。在这个意义上, 它们都是西方现代文明的表现, 是一根藤上的两个果实。

所以, “五四”后的中国并没有摆脱西化的轨道, 它是在以另一种不同的形式推进它。它所关注的依然是人权和科学问题, 它对生存和物质力量的强调使它依然陷在西方的生活逻辑里。因此, 革命并没有压倒启蒙, 因为中国一直在西方生活逻辑的笼罩下行走着。它对自我生存的关注甚至都超过了西方。

于是, 无论当时出现的科玄论战, 还是问题与主义之争, 争论双方都不再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科学和问题关注的是现实问题, 玄论和主义也是从现实出发的形而上之论。无论是科学和问题还是玄论与主义, 最终关注的都是现实实践问题, 因为, 现代人的理论已经不是古人所说的理论。他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现代人的理论已经没有了超越之性质, 它完全从现实出发, 为现实服务。无论现代人是在谈实践, 还是在谈理论, 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已经预设了理论和实践的合一。

在这场运动中损失最大的似乎是传统儒家文明。由于其不适应强盗逻辑的发展, 自然就被冷落一旁。尽管传统文化的爱慕者依然执著于传统文化的复兴, 但就如同列文森所说, 其热情愈高, 也就愈快地将其推进了博物馆。只要人们仍然生活在现实力量的逻辑中, 强调物质力量的决定性, 只要西方现代文明没有什么变化, 其它生活方式就难以找到立足之地。

高校节能“五四七” 篇6

五大因素造成高校能源浪费

之一:资金问题造成能耗上涨

有些高校校区新建之初由于资金不足, 在规划设计、建筑安装和材料使用等方面只考虑成本问题, 未考虑节能减排的因素, 造成建筑使用中的高耗能、高排放。而后期未使用节能型产品, 如非节能型空调、灯具等, 也增加了能源消耗。

之二:不合理的能源供需状况

某些高校在扩建过程中, 由于新校区是分批建成的, 因而缺乏超前的统筹性规划, 使得这些新校区的基础设施形成了以区域为中心、分块而立的局面。因此, 为各区域配套的供能设施也呈区域状分布。随着新校区规模的不断扩大, 总供能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同时, 为了满足学校整体规划的要求, 一些新校区在已成形的区域内又新增或减少用能设备, 从而打破了原有的供需相对平衡的格局, 不少区域出现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的局面。

之三: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粗放式管理

长期以来, 高校受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方式粗放、职责不清、责权不明等因素影响, 能源浪费严重。例如, 由于职责不清, 在水、电、气 (天然气、煤气) 、暖的安装上有的是基建处负责;有的是后勤处负责;有的是具体使用单位负责, 结果导致校内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建筑物安装的水电气暖的一、二级计量表不全, 部分学校的水电气暖还处于敞开供应阶段。

之四:节能意识淡薄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节能意识淡薄的问题, “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时常发生。教学楼等公共场所的照明系统无专人管理, 无人教室灯长明卫生间长流水等现象时有发生。长时间无人使用的电脑、空调、电扇、饮水机一直工作等等, 这些行为造成了高校大量的能源、水资源浪费。

之五:设备设施陈旧造成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某些高校由于历史原因, 用能设备老化, 地下管网混乱。而且许多高校的管网设施采取地下实埋方式, 一旦发生漏水, 后果十分严重。如:路面被破坏, 维修成本较高;管道漏水, 跑、冒、滴、漏, 管网使用寿命缩短等。

四大难点阻碍高校节能

之一:节能管理人才紧缺

低碳校园的建设需要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物联传感技术、暖通空调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 对节能技术管理人员要求较高。但是, 很多高校少有甚至没有专职、专业的节能管理人员。同时, 现有的节能管理人员一般也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偏低。节能管理、技术人才匹配不足, 阻碍了高校节能工作开展和深化。

之二:节能建设资金不足

在高校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培训、技术改造, 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持, 而且资金需求量非常大。而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办学资金十分紧张, 对节能的资金投入往往不足, 节能减排技改经费主要是向教育部申请, 高校本身对节能工作缺乏财政政策支持, 尤其是各学院节能减排缺乏专项资金支持。

之三:节能不节钱

造成高校节能不节钱的因素很多。其一, 节能设施质量本身不过关, 如一些节能灯价格贵、寿命短, 造成了节能不节钱。其二, 节能技术改造与高校的需求不匹配, 造成节能投资浪费。其三, 许多高校建立了节能监测平台, 在软硬件方面投入不少经费,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节能管理制度和管理人才, 没有充分利用节能监测平台的先进技术和完善的能耗数据进行节能监管, 导致节能改造发挥的作用很小。

之四:节能解决方案难以决择

面对众多的节能解决方案, 高校却遭遇如何选择的尴尬, 原因主要有四点:一、高校节能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只看到节能减排市场有利可图, 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做, 纷纷来分享这块“蛋糕”。二、目前参与高校节能的主要有节能服务公司、节能设备生产厂家、工控企业、智能仪器仪表企业、系统集成公司、依托高校或者研究院的节能科技公司, 他们有的擅长某领域的节能改造, 如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技术节能改造;有的擅长能耗的计量、采集、传输;有的擅长做能源审计、节能评价等, 但都缺乏整体的系统解决能力。三、造成高校能耗高的因素比较复杂, 如高校的建筑种类繁多, 文、理、工高校的能耗差异, 南方和北方高校的能耗差异等等, 这些都造成了提供适合高校个性需求的全面节能解决方案非常困难。四、由于高校节能资金紧张, 总想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节能解决方案, 这让高校在选择解决方案的时候难以取舍。

七大对策推动高校节能减排

之一:建立节能管理机构

为建立健全高校资源节约长效机制,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 由主管校长任节能管理机构领导小组组长, 统领全校节能工作。此外, 还应建立节能工作管理委员会, 邀请各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学校的节能管理工作, 促进各部门间的配合。同时, 在高校内推行垂直管理、层层负责, 明确节能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指标分解, 责任到人, 从而使节能工作能有效渗透到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实际生活中, 推进高校节能管理的政策落实和具体实施。

之二:制定和完善节能管理制度

节能管理制度对节能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 高校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的实际, 制定出具体的节能管理规定, 使高校节能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 还要加强对节能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估和考核。并且要建立量化的定额管理制度, 实行“定额用能、节约奖励、超额自付”、“谁使用, 谁交费”, 以及“阶梯收费, 超额加价”的管理原则。

之三:加强节能宣传

高校应引导师生开展以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为主题的科技创新, 以及以节能环保为主旨的校园活动等, 把节约的意识、节能的意识灌输给师生, 将建设节约型校园、培养节能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大宣传的力度。

之四: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引进机制

针对目前高校节能工作普遍存在人员少、技术水平较低、节能知识欠缺等问题, 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聘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 全方位制定和规划学校节能解决方案及具体节能改造措施;服务外包, 委托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及设备故障检修服务;人才培养合作, 高校可以与专业节能服务机构、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节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引进政策要灵活, 专业人才引进可以适当放宽某些条件。

之五:不断提高节能技术水平

高校应因地制宜, 积极开展校园的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工作, 特别应优先开展低成本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针对水电节能技术改造时, 应采用新型、环保、节能、高效、高质、长寿的水电气材料和设备。针对北方高校供暖系统技术改造, 可以结合高校的实际供暖情况, 通过优化学校供暖管网, 安装流量自动化调节控制系统, 按分时、分区和室内外的温差控制锅炉出水温度等措施实现供暖节能。针对高校空调耗电量大, 可针对中央空调进行改造, 实现分布式机组控制和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资金许可的情况可引进地源热泵空调或太阳能空调系统。针对供水改造, 首先应对管网进行实施在线监测, 及时发现管网渗漏、爆管等情况, 让损耗降到最低。针对热水系统改造, 应淘汰原先烧煤的高能耗供应热水方式, 引进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等节能环保供应热水方式。

之六:多渠道筹措节能改造资金

首先, 高校要加强节能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监管, 确保节能资金落到实处。其次, 高校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争取财政支持。第三, 应积极探索财政补贴、学校自筹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融资模式。如, 通过合同能源管理、BOT合作模式等方式引进社会化、专业化的节能服务。最后, 在节能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高校可将节能建设、能源使用纳入统一管理, 计入办学成本或管理成本, 各个部门或机构承担自己的节能建设和能源使用费用, 推行“谁用能、谁付费, 谁节约、谁受益”, 既杜绝用能的随意性, 又可减轻学校的能耗成本负担。

之七: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高校内不同功能建筑对能耗需求不一样, 能耗设施种类繁多, 为了避免节能投资浪费和重复投资, 在高校节能建设初期需要对高校节能做全面规划。由于节能经费有限, 可以分布实施, 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先实施。

“五四”讲话 篇7

二三十年代, 随着“革命的文学”取代“文学的革命”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 革命的话语取代了启蒙话语占据主导地位,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主题也随之让位于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写作视角也逐渐转向对集体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家们的书写也开始由关注自我关注个人转向了关注现实革命斗争, 个人开始走向社会融入群体。以《韦护》为标志, 丁玲的创作开始转向。而此时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她们从莎菲式苦闷中解脱出来, 走上了集体主义的道路。《韦护》中的女主人公丽嘉在精神上与莎菲存在很大继承性。她们都是“美好和聪明与放浪的新型女性, 热烈、狷狂、倔强、更多地带有浪漫色彩”。但相较起来, 丽嘉接触的社会面更广, 思想也更开阔, 比莎菲有更大的客服自身弱点的勇气和毅力。所以她从爱情的幻影中苏醒过来, 汲取教训, 并最终踏上了一条莎菲未曾走过的革命之路。如果说丽嘉的转变还有些被动, 那么《1930春上海》中的美琳的转变则更自觉, 更合乎发展逻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美琳曾经也追求过个性解放, 追求过恋爱自由, 与作家余彬同居过着安稳的金丝雀般的所谓“美满的家庭生活”。但是在革命者若泉的启发下, 她才重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资产阶级客厅的花瓶”而已, 只有走出去, 融入大众, 才能夺回自己失去的独立与尊严。从个人狭隘的个人世界, 到广阔的革命世界, 美琳最终选择勇敢走出去, 成为了革命道路上的新女性。尽管作品的创作模式仍拘囿于当时文坛最为盛行的“革命加恋爱”模式, 甚至当时作家丁玲对于这种模式的思考还很模式化, 但需要指出的是, “革命”、“大众”等元素的引入, 无疑改变了丁玲写作的格局, 给丁玲的小说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可能。丽嘉美琳们第二次跨出家门投身于人民大众的洪流, 一方面是对于“五四”的个人主义的否定。另一方面, 也说明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丁玲已经意识到, 只一味追求“五四”时期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解放已经不现实了。于是开始尝试放弃对于“五四”以来追求个性主义标榜爱情至上的创作形式, 转而将写作视角投入共产党的领导下的群众运动。而这一创作转向无疑是对于政治话语的认同, 是对于“五四”启蒙传统的一种有意识疏离行为。

一九三六年, 丁玲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逃离南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此期间, 丁玲创作了大量的速写、通讯、报道, 讲述红军的战斗故事和革命生活, 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气息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然而“对于像丁玲这样曾经沐浴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现代作家而言, 五四时期个人至上、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的价值追求是其内心深处始终无法磨灭的烙印, 这种烙印使他们总是敏感地警觉着周围的人、事、物与自我个性之间的差异”。作为一个经历过严峻考验的作家, 丁玲以冷静、理智的眼光广泛关注社会问题, 既看到了代表解放区未来的新事物, 也看到了解放区中既有的封建恶习和社会弊端。忠于现实的丁玲发现, 人的解放以及鲁迅先生提出的“国民性改造”问题在当时的解放区仍然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在医院中》集中体现了作家的这种思考。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 丁玲将贞贞置放于落后的乡村文化氛围中, 表现她的孤独、希冀和追求。而贞贞的悲剧也深刻揭示了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酷统治和它造成的中国国民, 尤其是农民的愚昧、麻木、落后的心理状态。如果说日本帝国主义使贞贞的身体蒙污受辱, “得了一身病”, 那么, 封建思想则更多地以“名声”、“贞操”一类的观念从精神上折磨压迫着她。作家丁玲正是通过贞贞这一形象的塑造, 向人们提出妇女要解放, 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彻底铲除封建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遗留。妇女解放不仅仅只是制度上的宣传, 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彻底解放。而小说《在医院中》则通过陆萍在医院中的这段经历, 反映了小生产思想意识的危害, 以及同这种思想作斗争的困难, 并尖锐地提出了如何改造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和各种封建传统习气的问题。

贞贞和陆萍面对愚昧落后、充满封建思想的环境时采取在孤独中坚守自我的行为无疑契合了莎菲式的精神气质。不同的是, 此时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了双重性。她们一方面主动承担群体价值, 为了民族事业牺牲自我, 体现了鲜明的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 她们又能保持清醒的个人意识和独立思想, 能自觉地同传统落后心理, 传统习惯势力作不懈斗争。贞贞和陆萍最终都选择了听从党的召唤, 从而不同程度地放弃自我, 牺牲自我, 但是她们身上那种鲜明的个性精神, 强烈的个性意识, 以及作家丁玲对于现实问题的严肃思考, 无疑都是丁玲对于“五四”启蒙传统坚守姿态的彰显。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之后, 丁玲开始了她人生观念和文学风格的重大转变, “即放弃了女性主义和个性化风格的叙事, 把自己纳入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由此应运而生。在这部引起很多争议的作品中, 女主人公黑妮算是一个闪光点。在其身上, 很明显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作家丁玲对于其笔下女性形象所倾注的深情表达。但是, 这似乎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非常隐晦的表达。小说中对黑妮所受的误会与伤害只是稍稍带过。对黑妮作为女人的经历和人生体验同样也是不深刻的。黑妮的身上已经不见了贞贞、陆萍身上倔强的不愿妥协的自我意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形象。

从“五四”时期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到“左翼”时期的《韦护》、《1930年春上海》, 再到延安时期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以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的创作一直在转变。总之, 在转变过程中, 由于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丁玲对于“五四”启蒙传统在坚守中亦有妥协, 并最终在意识形态洗礼下疏离了早期创作中所坚守的独立思考意识、批判精神以及个性追求, 并一度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讴歌大众的苦难和觉醒上。

参考文献

[1]李春梅.从反叛到回归——论丁玲女性人物形象嬗变的文化内涵[J].贵州社会科学, 2004, (2) .

[2]丁玲.我的生平与创作[J].时代的报告, 1985, (5) .

[3]曹彬.政治文本对启蒙文本的挤压与消解——从延安时期丁玲的小说创作看“五四”启蒙传统的失落[J].现代文学, 2010, (1) .

上一篇:个人知识下一篇:乘除法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