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

2024-09-23

个人知识(精选12篇)

个人知识 篇1

1. 引言

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搜索不同的信息, 扩充自己的知识。随着每个人偏好的信息量的增加, 就需要进行很好的知识管理。而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 而且更是指信息, 是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和系统化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1], 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个人知识仍有如下问题: (1) 有好多信息是我们当前用不到的, 但从长远考虑又是极为有价值的, 但是等真正用到的时候我们却找不到了; (2) 已经积累的信息或知识无法做到及时的动态更新; (3) 个人所获知识管理松散, 知识之间难以建立关联, 从而很难从现在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 (4) 个人隐性知识的管理实现起来还比较困难。

2.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的工作的时候都会上网或其它方式查找资料,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查找完后要么收藏在IE的收藏夹中要么存储在本地的机器上, 等到以后要用的时候要么是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东西, 要么根本就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儿, 又得重新上网或其它方式查找一遍。这种方式是属于纯粹的个人注意, 对团队的知识贡献基本没有。这是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来支持个人将他们的个人脑海里的知识进行归类梳理, 将能够分享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将精华的知识分享到集体的知识库中, 这样就形成了小知识库与大知识库的融合、互补。因此, 有一个个人知识管理工具[2]来归纳梳理个人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建设势在必行。

采用个人知识网站实现个人知识管理需要做到: (1) 方便快捷地从网上获取知识, 并且能及时更新知识; (2) 快速地查询搜索到所需的知识; (3) 个人知识库与组织知识库的共享和互补; (4) 帮助个人实现知识的转化, 如把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再将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经人工分析和计算机智能综合, 形成新的知识 (隐性的或显性的) 。

3.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功能设计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一般也采用B/S的架构, 前台用流行的脚本语言开发 (如asp, jsp等) , 后台采用数据库 (如SQL server等) 。网站的功能应包括:用户管理、知识获取、知识查询、知识发布与共享、知识整理等。

用户管理部分, 设计不同的用户权限进行管理, 规定浏览、后台操作、上传与下载等不同权限, 由不同的用户来操作, 有效地保证网站的安全和使用方便。

知识获取部分, 这一部分应包括多种获取途径:人工录入与下载、导入、从公司内部网自动获取、从互联网的网页自动提取等, 并能做到动态更新。

知识查询部分, 可对站内所有资料进行多种方式的搜索, 能及时迅速地提供所需要的知识, 并记住用户喜好, 以方便用户的下次查询。

知识整理, 用户对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添加, 修改, 删除, 发布, 分类等操作。

网站实现的关键

(1) 如何有效地、高效地、动态地获取知识;解决办法有网页提取技术、RSS信息聚合方法[3]、软计算方法等。

(2) 如何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转化, 这需要个人与组织科学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 在不断地修正和提高中, 实现知识的不断的升华。

(3) 如何高效地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解决办法有采用模糊数学和遗传算法等进行智能分类, 甚至推理, 来帮助用户进行智能分类。

4. 利用知识型教师个人网站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就是个人的知识积累过程。个人可利用网站按如下途径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1) 将平时遇到的与自己相关的资料、素材随时上传到网站上, 并分类管理, 以便日后利用。

(2) 管理好网站论坛, 积极发言, 及时回复, 定时总结同行或其他人在论坛上的发言及他们对网站上各项素材的评论, 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 进行教学反思, 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 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从总结中得到知识, 得到进步。

(4) 定时更新网站内容, 重组获得的资源, 不断扩充资源库, 这不仅可以增加网站的应用价值, 对个人也是一种获得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方式。

5. 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个人对知识需求量的增加, 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个人知识管理网站无疑给个人提供了一个管理知识、利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平台。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在个人和组织的成长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作用, 而个人知识管理网站可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知识管理手段, 更是一种灵活、实用、人性化的知识管理工具。本文就如何设计与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网站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网站,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洪彬, 沈治宏.论个人知识管理[D].2007

[2]周春雷, 王蕾.国内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04)

[3]BLOG中的RSS技术探究《吉林化工学院学报》[J].2008年02期

个人知识 篇2

解决方法:登陆腾讯课堂

搜索“如何塑造个人礼仪形象”观看视频。

塑造个人礼仪形象:

首先在行业中塑造好个人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任何时候个人形象都是影响个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求职过程中个人形象,是断定结果是否成功的因素。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端庄大方”这两个词就足以诠释我对个人礼仪形象的观点。那要做到“端庄大方”我认为需要在两个大方面做工作。一是:感官方面二是:内涵方面

感官即是:看的到,听得到的,闻得到的,触得到的。

对于要在感官方面提升礼仪形象,就要在梳妆,服饰,动作,语气,表情几个方面来着重提升。

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来讲最打动人的方面就是表情,动作和语气。在和人交谈中表情自然,眼睛注视着对方。也要多微笑,微笑可以缓解压力和紧张感。言谈举止要开朗热情大方,要有亲和力。坐,走,站。都要合乎基本要求。挺胸抬头,精神些。要表现的更自然一些,大忌就是不要表现的很虚假做作。虚假做作是最容易让别人感觉到的,也是最反感的。

其次就是着装打扮方面,尽量简单干净就可以,如果打扮的太过妖艳会有种高傲冷酷的气势,会给人一种很难接近的感觉。还有就是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地衣服。穿着简洁,讲究卫生。像我们实习的话在殡仪馆就不能披头散发,染指甲,穿亮色的衣服。

试论个人知识管理 篇3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知识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设定信息、知识的优先级,确定哪些可以丢弃,哪些可以收取、学习;确定何时如何处理已有的信息;创建个人的信息、知识管理系统,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信息、知识建立规范(可以兼顾或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其他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知识和目录的价值;有目的地对某些(类)信息、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日后使用。

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信息、知识检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信息检索的技巧既包括技术要求较低的咨询技巧,也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为充分掌握信息检索的技巧,个人必须对搜索的概念、布尔逻辑知识和实际检索技能等有充分的掌握。

信息评估技巧。这种技巧不仅指个人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能判断这种信息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的关系。

信息、知识的组织技巧。这种技巧包括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知识组织起来。在网络环境中,可使用电子文件夹、相关数据库和网页的办法来组织它们;在手工操作环境中,应该会用卡片、文件夹、记录本、剪报、抽屉等比较原始的方法来组织它们。有效组织信息、知识的原则是:无论环境怎样,组织起来的信息和知识应该便于有效的利用。

信息分析研究技巧。信息分析研究就是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常用的信息分析研究方法有三种:创造思维法(变换角度法、聚焦思维法、辐射思维法等)、逻辑思维法(判断、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和数学方法(平均数统计、指数统计、动态统计、指标统计、文献计量等)。较为先进的数学分析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和各种统计软件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但在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中,人是最重要的。

信息表达技巧。信息表达的最重要方面是受众。信息表达,无论是通过Power 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及任何其他形式,大部分工作应围绕如何让受众理解、记住并能与表达者互动上。

信息安全保证技巧。信息安全涉及开发、应用信息的秘密,信息质量与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巧等。经常用到的如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防火墙等都是保证信息安全的方法。

信息交流、协同技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效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会使用这类工具,而且要充分理解交流、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和内容。譬如社交礼仪、网络礼仪就是个人知识管理中信息交流、协同的一个重要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

一是对个人信息、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社会是信息和知识的海洋,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应用的特点、工作学习需要以及个人现有知识,对知识进行定位,得出获取的优先次序,并且在实际管理中不断调整和修改。

二是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储存,应当优先选择可信度高的机构,例如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高校图书馆等;同时还要优先使用人性化的知识挖掘和获取技术,如模糊搜索引擎等,使知识管理能符合简便易用的原则。

三是个人知识组织,依照知识、信息之间的统一性、交叉性和排他性,合理组织获得的知识,使之有序化,从而为后继知识利用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信息、知识交流,这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使知识和信息在交流中实现共享。个人也可以通过交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五是知识创新和知识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获得的信息和显性知识吸收利用,将之与个人的工作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最终激活自身隐性知识,达到知识创新、知识利用,使知识增值的目的。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基于简单有效、经济实惠和容易使用的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应包括信息网络和知识系统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三维信息网络架构。根据普鲁克斯知识增长方程:k(s)+△i=k(s+△s),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是个人知识增长的关键,也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信息网络代表了收集信息的能力,数据的多少与品质的好坏,成为决定知识产出品质的第一影响因素。一般而言,个人知识管理应该建立至少三个方面的信息网络:人际网络、媒体网络和Internet资源网络。

人际网络。人际网络是一种无形的网络,也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人际网络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一旦建立,往往成为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问题的信息的来源。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和学习软件中学不到的知识——隐性知识。人际圈子越广,结交人员的素质越高,可以学到的知识就越多、越好。因此,要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多与贤良和高手为友,经常与之交流、沟通和讨论,以提高自己的人品、知识和能力层次。

媒体网络。媒体是一种实时与宽广的信息来源,通过电视、广播、杂志与报纸,往往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和来自各个方面的新闻。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将经常用到的媒体信息进行分类、鉴别。对那些主要的媒体要长期密切关注,而不是随机性的临时抱佛脚。要使主要媒体来源的数据讯息及时到达自己的工作桌面,促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良性发展。

互联网络。Internet已成为人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有效地建立网络资源清单,熟悉相关资源所在,将大大提升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必须善用搜索引擎,充分利用IE的收藏夹,定期备份信息。此外,Blog、Wiki等网络工具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所使用。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个人的知识系统架构。知识系统架构就是储藏知识的架构。知识架构的系统化,有助于将收集到的资料有效储存和快速索取。

对所需管理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如人际交往资源(联系人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通讯管理(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等)、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文件档案管理等。对信息、知识的分类,应根据自身需求,以“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最快找到它”为原则。操作时可根据工作和学习的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

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必采用统一入口,只要简单易用,适合自己就行,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还有就是知识内容的管理,可以采用Wiki和Blog等。

建立个人知识库。在知识库中,所有知识都以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可以设置一个临时目录来存储那些无法及时处理的信息和知识,待以后再分类,从而保持知识库的整洁。此外,文件命名应简单明了、见名知义并辅以数字编码、时间和来源等。还要建立文件安全、资源删除与更新、交流与共享的规则,以文件形式妥善保存,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扩展和完善,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选择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所有资源进行分类、命名以后,就可以将信息、知识分批放入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建立起来之后,能够快速而方便的访问至关重要。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案是网络日志,这种个人发布系统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增强,也要持续不断地对个人知识库进行维护和管理。一般而言,个人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增添新的学习资源和知识类别;删除、修改和更新部分资源;进一步完善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协作学习以便交流和共享知识;在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个人知识结构。

应用已有的知识。在个人知识管理上,不能只关注知识积累,而不注重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学习和积累的目的是使用,并在知识的利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在知识利用上,一些传统的方法可能对个人知识管理有所帮助,例如归纳和演绎。要想利用已有的知识,既可以在个人占有的大量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也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演绎,帮助新的实践。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利用方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应用知识可遵循以下规则:一是信息、知识收集,把与问题有关的资料找到,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并不难做到;二是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阅读有关资料,包括向专家请教;三是建立可比较的模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设计出比较及评价方案,评估报告将完成知识应用过程。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的便是完成知识应用。头脑风暴、专业论坛、沙盘模拟甚至聊天谈话等也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加工,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

世界瞬息万变,谁要想在知识经济的世界里成为竞争优胜者,就必须做全新的“学习人”,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实现终身学习。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却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领域,除工作、学习外,还包括个人兴趣、爱好、家居、家庭和休闲活动等。掌握个人知识管理技巧,建立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系统结构,从而获得并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必将成为新世纪人们重要的理念、行动与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

论知识型员工个人知识管理 篇4

一、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知识管理分为“组织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个人方面的应用。

从组织知识管理的层面来说, “知识管理就是组织为实现其管理目标, 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 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 在最恰当的时候, 把最恰当的知识, 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保持组织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 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的知识管理有许多共通之处。“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的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 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 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

可见, 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帮助组织和个人有效地获取知识、管理知识、整合知识、利用知识以提升工作效率, 提高竞争力的过程。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 (P.Druker) 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 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用脑多于用手,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营销人员都属于知识型员工。

1. 自身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受过良好的教育,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 渴望成就, 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们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工作效率。

2. 工作性质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活动, 而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需要创新,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知识型员工工作目标导向明确, 他们到企业工作, 并不仅仅是为了挣得工资, 而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 成就事业的追求, 他们不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一般性事务, 而是追求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不断的在学习和实践之间转化。

三、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型员工自身工作性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知识管理的要求。

1. 工作性质的要求

知识型员工一般都术有专攻, 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 或研究、或设计、或管理等等, 以管理人员为例: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他们既要随时把握外界环境的变化, 市场的需求, 还要顾及组织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需要对大量来自组织内外的资讯进行分析和整理, 定位自己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判断而应用的, 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能提升这些工作的效率。

2. 避免重复工作的要求

IDC的研究报告显示, 知识工作者90%的所谓“创新工作”是重复工作。这是因为获取现有的知识要费一些周折, 大部分的知识工作者更倾向于重新开始而造成的。知识工作者经常会遇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及时的反思和系统整理, 再次遇到问题时, 不知如何应对;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和资料有印象, 实际使用时却难以找到;以前撰写过的文章和报告, 面对类似的新文档, 与其查找还不如重写等。这些都说明了知识工作者缺乏对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

3. 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要求

知识型员工都接受了多年的系统教育, 平时仍需要持续的学习, 其积累的显性知识的质和量都达到了一定程度, 隐性知识也随着工作的开展而不断增加, 这就需要通过个人知识管理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创新, 实现价值增值, 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 组织知识管理的要求

知识经济环境下, 组织知识管理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型员工是组织的核心员工, 是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者, 也是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贡献者, 只有管理好自己的知识, 才能为组织知识系统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也能明确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从组织知识系统中获取知识。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法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进行, 才能真正有效地建立个人知识管理动态体系, 并且在知识收集与管理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具体地说,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分析个人对知识资源的需求

知识型员工专业工作方面的知识需求可能是其主要的知识需求, 同时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经历、人际关系对个人的知识需求也有影响。在进行需求分析时, 可以根据自身应用的特点, 给知识定位, 立足现在, 放眼未来, 并且要与时具进, 不断综合各方面情况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需求体系。

2. 获取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的获取, 是个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个人获取知识的来源很多, 一般有实践经验的积累、专业知识的学习、外部信息的获取及对旧知识的改造创新等。

通过培训、期刊杂志、互联网等, 知识型员工可以获取许多显性知识。而通过个人的人际交流, 知识型员工可以从同事、朋友等处获取许多隐性知识。一般地说, 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 而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所以, 知识型员工要更注重实践, 注重交流。

3. 选择合适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能帮助知识型员工获取、组织、交流共享个人知识以及协同工作等。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软件, 只要简单易用, 适合自己就行。目前, 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如:i Space Desktop、Mybase等;另外还有一些辅助小工具, 如邮件管理工具、即时通讯工具、BBS、blog、wiki等, 都很简单, 使用非常方便。

4.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及体系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个人知识管理准则, 知识型员工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个人知识管理准则, 方便自己日后查询获取已存储的知识。知识管理准则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分类、命名及编码标准。根据知识的分类、命名及编码准则, 将个人搜集的大量信息资源分批分类的纳入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中。

5. 维护和更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 知识也在不断的流动。知识型员工会随着不断地工作和学习, 个人的知识水平在提高, 能力在增强, 个人知识系统也要随之变化。个人应做好以下维护工作:增添新的学习资源和知识类别;删除、修改和更新部分资源;进一步完善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在工作中协作以及交流和共享知识;在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完善个人知识结构。

6. 应用和创新个人知识

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利用已有的资源, 获取新的学习资源, 与他人共享知识, 以便提高学习成效, 提升能力, 促进知识创新。

掌握了知识后,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知识的利用和在知识的利用中创造新知识, 这种能力才是组织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知识型员工可以分析大量的利用已有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 找出事物间的规律, 应用于实践, 从而对这种归纳结果进行检验, 然后再从实践中修正归纳出的知识。

知识型员工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知识创造。在知识交流过程中, 知识型员工获得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结合就是一个创新过程。知识交流中, 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到反馈, 修正自己的观点理论, 反复这个过程, 新知识就创造出来了;同样, 听到别人的观点, 去粗取精, 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得出新的理论, 通过实践, 如得到验证, 就形成新知识, 这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伴随着工作生涯, 是循环进行, 不断进步的, 只有这样,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五、结束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个人知识管理在培养个人素质、增强个人能力、提升竞争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知识与人交流, 自己在工作中效率更高了, 有了更多的创新成果, 这正是个人知识管理的成效。

摘要: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分析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并在个人需求分析、获取个人知识、知识管理软件的选择、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及个人知识的使用和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新宁等:组织的知识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韩大勇: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钟靓:终身学习视野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教学研究, 2007, 3

会议个人礼仪知识 篇5

每一位与会人员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做到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一般要求是:穿着打扮要端庄大方、美观得体,最好穿职业套装,以显成熟、精干;仪容要整洁,举止文雅大方、风度潇洒、气质高雅,不要缩手缩脚,扭扭捏捏,矫揉造作。出席正式会议和宴请,要穿正装,男士是深色西服,女士穿中长裙和长裤均可。男士要贴身穿衬衣,打领带,穿深色袜子,并把衬裤脚包在袜子里。女士的衣服最好每天更换一套。除会议主持人和发言人须遵循这些基本要求外,其他与会人员相对可以自由一些,比如可以穿休闲装、运动鞋,可以不带资料,简单进场。

但需注意的是:1.不能太随便,禁忌穿拖鞋,衣衫不整;2.禁忌大声喧哗,遇到熟人热聊,旁若无人;3.无论在主席台还是在台下,坐姿都要端正,切忌抖腿或翘二郎腿。二、遵守会议纪律正式的会议,一般都会提前宣布会议纪律,即使有些会议没有明文规定,事实上会议纪律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中客观存在。一般情况下,参会人员应该准时到会、保持安静、不得逃会。

着装礼仪

同一个人,同样的学历能力和工作态度,但是不同的穿着却给了我们巨大的印象差异。这其实也恰恰证明了着装对于个人印象的重要性。最近几年,中国出访的领导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以我们的第一夫人举例,大家可以看到,的着装不仅停留在干净整洁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增添了品味与内涵。为什么她的着装风格可以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呢?因为她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国际标准。所以说,重视着装礼仪是第一步,而给这着装定下一个标准则是第二步。下面我们就将谈谈不同场合的着装规范。

1、商务正装

男士部分

(1)颜色:对于男士来说,深蓝色是最标准的商务正装的颜色,而白色作为对比度最高的颜色则是衬衫的首选。除此之外,淡蓝色或者是白色底再加上一点点底纹的衬衫也未尝不可。

(2)袖长:男士西装的袖长应该在腕骨部分,而衬衫袖长应该在翻过手背的手腕附近。也就是说,衬衫袖应该比西装袖长1.5cm左右。

(3)裤长:男士裤长的长度应该和鞋帮的线齐平,裤长太长不够整齐利落,而太短的话,尽管足够时尚,但是却有失商业化。

(4)领带:对于商务正装,深色的领带才是适宜的选择,图案则要尽量的小而规整,才能体现商务正装的正式感。

(5)腰带扣:男士商务正装的腰带扣,是不可以带

女士部分:

(1)颜色:对于女士来说,黑色是标准色。

(2)款式:除了在颜色上要注意之外,穿出自己独有的style也是非常重要的。女性的身材的曲线因人而异,所以想要穿出合适的服装, 一定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服装款式。

(3)时效性:女性的商务装只有3—5年的时效寿命,所以十年前的商务装现在就会显得有些落伍。这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时尚元素。

注意事项

l.按时到会严守会议时间,是保证会议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要求要落到实处,不但要靠主持人、组织者的积极努力和得力措施,也要靠全体与会人员的自觉和认真配合。接到会议通知后,应当按照通知上规定的具体时间准时出席会议。参加在本地举行的会议,应至少提前5分钟进入会场,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做好会前准备,比如签到、寻位、领取材料等。参加在外地举行的集会,则最好提前一天报到,以便事先熟悉情况。如果迟到无法避免,应尽量提前通知会务组织者,且迟到后悄然进入会场,不要扰乱会议秩序。2.保持安静全体与会者都应自觉维护会场秩序,保持会场安静,不影响发言人的讲话与听众的听讲。

在发言人或主持人讲话时,不允许起哄或是直接制造噪音。比如,不应在会场使用手机,不应当收听录放机和收音机,不应当玩弄游戏机,不准吃东西等。与讲话者意见相左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表达,不应当粗暴地打断对方的发言,或是大声予以斥责、议论,狂吹口哨,拍打桌椅,跺脚乱踢等。在会场上鼓掌,主要是对讲话者表示欢迎和支持,不允许“鼓倒掌”。在开会之时,不应当随意走动,或者与周嗣的人交头接耳,更不应大声喧哗,或在会场里大声接听电话。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带外人(与会议无关的)、家人(特别是小孩)参加会议。3.不得逃会参加会议,必须善始善终。万一有特殊原因需要中途离会,应当事先请假。必要时,还须向主持人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不允许在会议中途不辞而别。在他人讲话期间当众退场,不仅自己失礼,也是失敬于对方的。三、认真倾听发言对每一位听众而言,在会议进行期间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尊重对方的具体表现,也是自己掌握会议精神的主要途径。

★ 会议礼仪知识

★ 会议礼仪包括哪些

★ 西餐礼仪常用知识

★ 礼仪知识集

★ 中西餐礼仪知识

★ 礼仪知识策划书

★ 服务礼仪知识

★ 办公室行政文化礼仪

★ 会议接待文化礼仪

知识产权对个人发展的启发 篇6

摘 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知识产权制度也不例外。纵观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史,知识产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图运用所学的知识产权的知识,以及在阅读许多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对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及专利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作简单论述。知识产品不仅是一种个人财富,更是一种社会财富,知识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思考知识产权对个人发展的启示,多想想知识产权法的好处在哪里。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权;创造

一、关于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性质的相关内容

1.知识产权的概念及范围

知识产权是私权,是民事权利的新型类型之一。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产生有赖于知识产权的立法活动。总的来说,知识产权是人们就其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更为精确地称谓应当是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产权也就是传统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而广义的知识产权还包括就新型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2.知识产权的性质及其发展史

(1)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无形性是知识产权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这一特点把它们同一切有形财产及人们就有形财产享有的权利区分开来。由于无形,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往往只是在其主张权利的诉讼中,才显示处自己是权利人。

(2)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专有性是把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中的人类智力成果相区分的一个重要特点。

(3)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无论在中、外,均起源于封建社会,由于地域的差别,因此一些地域性质也相应的产生了。

(4)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时间性同样是知识产权的又一性质,在时间上享有知识产权。

(5)除了上面的一些性质,此外,知识产权还有双重性、授予性等。

二、知识产权对我个人的启示

(1)鼓励人们革新创造,促进经济发展。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并积累于人们意识之中的认识成果。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来自于后天的实践。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个人所需的知识不可能都从自身的实践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只能从受教育和勤奋学习中,从书本或他人的传授中吸取。因此,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但是,经验仅仅是知识的初级形态即感性知识,只有使之系统化并经他人实践验证无误后,才能成为比较完备、正确的知识形态即理性知识。人们在一生中所获取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各种专门知识,另一类则是有关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专门知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知识在总体上必然是在继承、批判和更新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2)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但其真正确立,是在商品经济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封建社会,君主是最高主宰者,臣民都是君主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也没有自己的财产,更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因此,即便在某些方面享有“特权”,也是来自君主的恩赐。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伴随着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的确立,人之为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并体现在新的法律的创制中,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国1791年制定的专利法的前言中就有:“所有发表或实施的对社会有用的新颖的构想,本来就应属于研究出这种构思的人,如不承认产业上的发明为其创造者所有,就等于无视人权。”

因此,为鼓励人们学习并运用知识进行发明创造,鼓励知识创作,知识产權制度便应运而生,它通过为发明、创造者提供受限的垄断权作为刺激因素来鼓励革新。因为人都具有自私、逐利的本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了智力成果创造人的利益需求,则会更大地调动其革新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更多更好的发明创造,推动社会进步。同时,赋予其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使其付出有所回报,也符合公平的原则。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知识产权制度在科技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知识产权制度是保证技术创新成果权利化、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构建促进知识创新的氛围,还是有效地推动知识的传播和利用,都离不开切实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该制度的激励功能、配置功能、引导功能、保障功能等方面。我觉得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充分体现出知识产权对我们个人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敖亚非.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J].平原大学学报,1999(10)32.

[2]李东梅.知识产权制度——知识经济的法律保障[J].行政与法,2001(20.25).

[3]罗宗毅.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J].理论研究,2000(24)13-14.

个人知识 篇7

关键词:保洁员,医院感染,个人防护,培训,督查指导

医院保洁员因其职业特点, 与病员、病菌接触多, 易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媒介, 给自身及患者带来医院感染的危险。在现实管理中, 保洁员大多来自农村, 文化素质低, 缺乏系统的卫生知识, 对本职工作的卫生学要求存在盲目性, 缺乏科学的清洁理念和个人防护意识[1]。加强保洁人员管理, 保证保洁质量,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2]。为提高医院管理和职业防护水平, 降低医院感染率, 我们对本院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及个人防护现状调查,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2年4月前就职于我院的保洁员46名, 男性29名, 女性17名, 平均年龄56.7岁。

1.2 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调查表, 以自愿为原则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指导逐项填写。为避免部分保洁员文化程度低而影响调查结果, 我们在发放问卷时逐条进行讲解, 对不识字者, 采取本人口述, 由经过培训的1名保洁管理员代为填写。问卷有效回收率达100%。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医院感染知识、个人防护知识三个方面, 共31个问题。问卷各项以“是”或“否”、“知道”或“不知道”为选择题。医院感染知识共20题, 答对12题 (含1 2题) 以上者为合格, 1 2题以下者为不合格。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共4 6名。学历:高中2名 (4.3%) , 初中19名 (41.3%) , 小学及以下25名 (54.3%) 。工作年限:<1年17名 (37.0%) , 1~2年6名 (13.0%) , >2年23名 (50.0%) 。

2.2 4 6名保洁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知晓情况 (表1)

表1显示, 所有保洁员对拖把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置掌握良好;医院防控感染的相关制度的掌握和执行、医院感染知识等未完全知晓;清洁消毒灭菌概念、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知晓情况为空白。

2.3 个人防护状况

2.3.1 4 6名保洁员个人防护执行情况 (见表2)

表2显示, 保洁员在保洁工作结束后、进食及饮水前洗手良好;保洁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洗手不到位, 手的二次污染严重, 戴手套、清点床褥床单时戴口罩多数人做不到。

2.3.2 针刺伤发生情况

近两年保洁工作时不慎针刺伤7人次 (15.2%) , 主要是工作不认真仔细, 医疗垃圾处理不当所致。

2.4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听课次数对知识掌握合格率的影响

参加听课5次以上 (含5次) 23人, 医院感染知识合格22人 (95.7%) ;听课4次5人, 合格4人;听课3次7人, 合格4人;听课2次以下 (含2次) 11人, 合格2人。显示保洁员参加听课次数与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呈正相关。

3 讨论

3.1 加强对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保洁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率和医疗护理工作安全,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3]。我院保洁员大多来自农村, 缺乏基本卫生常识, 未受过专业培训, 所以做好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非常重要。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卫生观念教育, 如, 对保洁员进行基本消毒隔离知识培训, 讲解污染、清洁、消毒、灭菌、预防等基本概念;常用消毒剂使用范围、浓度、如何正确配制;抹布、拖把的处理;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的分类及包装;洗手的意义及正确的洗手方法;如何做好自身防护等。使他们对“医院感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做好本职工作, 自觉执行各项规范。

3.2 纠正保洁工作中的不良习惯, 纠正认识误区, 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我院有27名保洁员来院之前在非医疗机构从事过保洁工作, 他们对医院保洁工作不熟悉, 存在误区, 认为干净就没有传染性。具体表现在不重视对门把手等物体表面的每天清洁、用一条毛巾擦拭多个床头柜等。在做保洁工作时喜欢按自己的个性或习惯进行, 把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带到工作中。为此, 我们限定保洁员在工作中不得接触病人及其物品, 不得在未洗手的情况下挪动病人和医务人员的个人用品。

3.3 重视培训内容的重复性, 开展滚动式培训

调查结果表明, 保洁员参加集中培训次数越多, 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就越好, 说明医院感染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在职后的教育培训, 并与听课的次数成正比。本次调查发现, 清洁、消毒、灭菌概念, 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等没重复性授课的内容, 保洁员均未掌握。我院每半年组织一次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和个人防护知识集中授课培训, 由于保洁员文化程度低, 年龄偏大, 接受能力差, 因此, 提示我们必须注重授课内容的重复性, 每年进行滚动式培训, 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3.4 加强日常督查指导

鉴于保洁工作的复杂性、繁琐性, 我院2009年8月成立护理服务中心, 由1名高年资护士长以服务中心主任身份专管保洁工作, 与各病区护士长, 共同对保洁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 采用边工作边现场指导的方式。具体做法:对不识字的保洁人员, 将不同区域的拖把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根据绝大多数保洁员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在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方面易出现问题等情况, 我们配制消毒液时, 在容器上做上刻度标记, 固定放入消毒剂的量, 用通俗易懂的换算方法教会保洁员计算消毒液浓度, 反复进行, 不断强化学习。

3.5 把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到保洁管理中

2011年下半年, 针对保洁员对拖把不悬挂、不定点放置、混用等现象, 我们进行了为时3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在本次调查中, 各区域拖把分开使用和拖把使用后清洗悬挂二项调查知晓率达100%, 高于文献报道[3]。

3.6 注重保洁员个人防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必要措施

医院感染性疾病传播大部分是外源性感染所致[4]。由于保洁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对感染认识不足, 思想上麻痹大意, 对疾病传播的危害性和对污染的概念缺乏认识, 洗手很少, 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媒介。保洁时不戴手套、洗手不到位、洗手后二次污染, 均会导致保洁员自身被感染, 还会作为传染源, 通过污染的手把病菌带给病人。要让保洁员掌握洗手的目的, 手把手教七步洗手法, 使其达标过关。教育保洁员洗手、戴口罩和手套的同时, 医院应为保洁员配发口罩、帽子、橡胶手套、肥皂等, 对收集、运送、焚烧感染性医用垃圾的保洁员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配发塑料胶鞋, 增发手套、消毒剂等。

3.7 强化标准防护意识, 防止职业暴露

医院是病原菌聚集场所, 保洁员接触病人污染的器具、排泄物、医疗废物等机会较多, 易发生职业暴露, 也很容易被丢弃的锐器刺伤造成疾病的传播[5]。因此, 必须理解标准防护的概念, 掌握标准防护的措施, 如不能直接用手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锐器等。指导保洁员养成用血管钳或镊子夹取污染针头和锐利器械的习惯, 绝对不要徒手处理污物和破碎的玻璃, 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人人掌握被锐器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及上报程序, 防止职业暴露发生。工作中反复宣教在进行清扫、处理医疗废物时自身会被污染暴露, 使其提高规范操作的自律性;同时教育保洁员重视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的使用。

总之, 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个人防护知识的掌握,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 通过培训、督导、检查、指导, 结合持续质量改进, 保洁员一定能成为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王临冬, 刘翠芹.加强清洁卫生监管预防医院感染[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5) :42-43.

[2]吕艳.加强保洁人员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1) :1424.

[3]陈平朵, 钟桂芳.基层医院保洁人员医院感染知识问卷调查[J].中国药业.2009, 18 (11) :43.

[4]贾宁, 索继红, 周大宁, 等.我院保洁工作的调查与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2) :205.

学会学习提升个人知识力 篇8

前一阵, 在网上参与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发起的秒杀《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活动, 有幸命中, 一周后便收到了田志刚先生的签名书。在工作之余, 我抽时间通读全书两遍, 受益匪浅, 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书的内容浅显易懂, 可操作性强, 是一本可拿来就用的好书。通过本书, 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关于知识学习的理念、方法。我从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工作, 对书中提到的大量网络知识工具并不陌生, 如博客、R S S阅读器、豆瓣、社会化书签是我工作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 且作过专题研究。此外, 我对知识管理、社会化网络等概念也有所了解, 然而读完这本书, 感觉得到了高人指点。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主要围绕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与创新五个环节展开。在每一个环节中, 作者以理念、方法和工具应用的思路阐述, 他先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 再引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分析, 帮助读者转变观念、革新思想, 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工具, 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主。其中, 关于为什么要分享知识的讲解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2 0 0 6年时, 我在学校推动博客应用, 引导教师用博客写下教学心得, 但有不少教师提出疑问:“我为什么要把我的思考拿出来, 万一我要用时被抄袭了怎么办?”本书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他认为, 共享出来的才能真正掌握、可以结识高质量的朋友、建立个人品牌的最简单方式、让企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以上四点对没有写博客的人来说, 可能一时无法认同, 但我的写博客经历正是一个最好的案例, 在我坚持近五年的写博客过程中, 我的专业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书不仅对个人的学习和知识管理有指导, 对单位建立知识库也有帮助。只有单位的每一位员工学会了知识管理, 单位的知识库建设才会水到渠成。对于学校来说, 可以构建基于W I K I的网络集体备课系统, 和学生一起协作建立网络百科知识库, 带动学生用好网络。

个人知识管理论略 篇9

一、基本理论概念

1. 知识的概念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迄今为止, 人们对知识都没有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人,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 对知识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纵观国内外对知识的定义, 我们虽给不出明确的定义, 但却可以总结出,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 (包括技能) 的总和。从信息的层面来看, 它是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换句话说, 知识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 是对特定对象的人类个体有用的信息。尽管知识来源于信息, 但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它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 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 是组织新知识产生的最大的源泉。

2.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知识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而且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只是到目前为止, 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而取得共识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的不同, 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至今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 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 在知识管理认识上, 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 用信息管理的模式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但从上面这些不同的定义来看, 有一点却是达成了共识的, 那就是知识管理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的管理, 也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 而是强调了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 更加倾向于知识的共享, 知识的创新。

3. 个人知识管理 (PKM) 的概念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定义, 我总结认为个人知识管理 (Personal Kowledge Management, PKM) 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 实质上就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更加深入的应用, 它是个人在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将个人随机地或者有意识地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的各种不同的信息经过个人深层次的筛选、分析、加工、组织和评价, 从而转化成可系统利用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 侧面地辅助个人将隐性知识适当地、有效地转换成显性知识, 构建起趋于完整的个人知识库, 然后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持续性地进行知识的更新, 最终达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 更加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 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解决问题, 提升个人学习及工作效率, 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 增强个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因此, 个人知识管理将日益成为学习者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一个过程, 是适应信息时代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和完善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经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迅猛之态带领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里, 人类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 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人际交流、工作实践等。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呈指数级增长,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那就是信息资源分散, 数量庞大, 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 内容与价值的相关性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 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管理这些信息, 因为只有有效地管理好个人自身的知识, 才能真正拥有这些知识, 结构化这些知识, 使得这些知识为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

三、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本身反对共享, 从而推导出了个人知识管理不应该倡导的结论。但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反对共享的。事实上, 现在很火的blog (博客) 就是作为一种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工具出现的。组织知识管理就是捕获组织内外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 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最大效能的利用用, 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更多的是要求知识的共享, 使整个组织的竞争合力达到最高。因此, 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而组织知识管理则更加关注组织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以增强社会竞争力。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比尔·盖茨认为:“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 决定了你的输赢。”因此, 个人对知识的寻找、发现、筛选、获取、加工、存储、利用、评价、交流、创新的能力决定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是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 它作为这个时代的第一生产力存在着, 彰显着它独特并且不可取代的作用。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动作, 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 它是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 深入地挖掘个人需要的各种知识, 将隐性知识最大化地显性化, 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创新出新知识, 从而为个人的创新能力和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 个人更加明显地成为知识的消费者。个人追求知识的最大意义, 在于能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进而发展个人与组织的能力。此外, 个人除了不断追求新知识外, 也应积极创新, 努力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人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就必须学会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甚至最优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甘永成.e-Learni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6.

[2]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 2003, (3) .

[3]赖纯胜, 卢泽辉.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初探[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0, (5) .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综述 篇10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爆炸”在带给人们信息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难,使人们很难获取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管理它们。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这个长期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概念得到了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管理技术开发了许多优秀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这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而这些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

2. 个人知识管理

2.1 概念

自从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给出了若干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从资料显示,几乎每个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尽管这些定义不尽相同,但大多数是从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内容或者实施步骤等方面来界定的。例如: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最早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套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1]。国内研究方面,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第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2]。

简而言之,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人们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 国内外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概况

国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1998年,在近几年才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随着个人知识管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未来几年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将会持续进行。

从整体来说,国内个人知识管理相关软件还仅重视信息收藏和组织,对知识深度利用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使用者个人阅读后的心得等知识产出活动的管理尚未引起重视,更不用说如何用软件支持知识创新了。在思维导图等知识孵化类这一个人知识管理的高端领域,由于距离商业开发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有少数人凭个人兴趣在进行研究,个人成功运用的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工作和学习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影响力也极其有限,更多是学者们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提出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建议。相比来说,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集中在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与相关领域研究以及知识管理技术和知识管理软件工具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研究的先进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当前,个人知识管理涉及领域广、应用层次多、综合性十分强,研究层次由单一个人知识管理泛论向以信息时代为主的多方向延伸?,从应用领域看包含图书馆、网络社区、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从使用者看包含大学生、研究生、秘书、计算机程序设计师等;从学科性质看包含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经济文化、教育心理等。可见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应用已经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并且指导着这些领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痕迹。尤其是近年来Web2.0模式的兴起,博客、社交网站里面的个人知识管理也成为了研究者的新关注点,可以预见下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方向将是微博等新兴的互联网事物。

3.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是指帮助个人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各种知识管理软件的涌现,研究者开始关注各种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共性和特性,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分类。斯卡姆在《知识网络》[3]一书中,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进行了分析。甘永成博士则从软件的使用功能角度,将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分为搜索/索引工具类、推理、链接类、信息捕获/共享工具类等多种类型[4]。

本文探讨的是前一种软件,即有客户端的、非基于网络平台的桌面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个人知识管理技术就蕴含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中,因此,下文通过分析国产有代表性的网博士、资料收藏大师、网文快捕等软件,并与国外有代表性的Mybase软件做比较,归纳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特征。

3.1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共性

大多数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所拥有的功能,我们称为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共有功能。以下五个方面正是它们所共同拥有的功能。

(1)快捷键抓取信息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用多种方式保存网页、图片、Flash动画、Word文档、PDF文档、信息片段等,但其本质都是用快捷键。网博士采集资料的操作很简单,在浏览器中打开要保存的网页,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网博士保存网页”,就可以将网页保存在网博士里了,也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shift+d”来进行采集。Mybase通过单击右键,用剪切板监视器实现自动保存,无需离开Web网页或应用程序。资料收藏大师有一个悬浮窗,我们可以把比较需要的资料直接拖拉进悬浮窗,它自动选择第一句话作为资料的标题,并将其保存下载。网文快捕是利用安装后在网页中出现的磁碟图标,分类型的保存,无需再返回该软件的编辑模式,保存速度也很快。

(2)支持全文信息检索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都支持快速搜索,搜索结果可显示摘要、可保存。但他们的搜索速度有所不同。网博士可对标题、注释、信息全文进行指定范围、日期、下载来源、大小写无关、模糊搜索等组合方式的搜索,支持Internet搜索。资料收藏大师有极其强大的检索功能:标题查找、关键字查找、局部查找、全文查找,这些功能使我们查找资料更加方便和容易。Mybase的搜索功能也十分的强大,但是要先下载小插件才可实现,速度相对慢。

(3)生成电子书,方便信息交流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大多数增加了“生成电子书”这一功能,并且在不断地完善,非常便于信息的交流。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把知识库中的信息单个或者批量导出为不同格式的电子书,供不同用途使用。网文快捕能生成exe或者chm形式的电子书,还可以反编译电子书。资料收藏大师不仅可以生成可以直接运行的EXE文件,而且还有制作CHM、PDF文件的功能,而Mybase能生成exe形式的电子书。

(4)利用自定义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的信息组织

收集的信息可以以目录、列表的形式组织,可以任意拖放,自定义分类,快速的存取信息。树形结构比较清晰,并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这几款软件大部分采用树形结构来组织信息。网文快捕的树形结构是以书籍和节点为单位。资料收藏大师仅仅通过拖拉节点就可以方便地阅读资料。Mybase的树形目录结构功能最全面,它的数据库是用树形大纲来存储,可以向这个框架随便插入条目,以任何方式组织。

(5)支持附件存储,方便文件管理[5]

越来越多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支持附件存储,方便文件管理。且有的软件能设置密码控制。像资料收藏大师,它支持附件,当你的文章附带一些源码或图片时,你可以将它们作为附件来加到文章的后面。

3.2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个性化

某款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拥有的且其它软件不具有的功能,我们称它为个人知识管理技术的个性化功能。

网博士可以多种方式保存网页、图片、Flash动画、Word文档、PDF文档、信息片段等,并且网博士提供的书籍文件可压缩、备份、优化、加密。此外,可以快速分类排序、加密保存信息,并且支持书籍间的内容交换和多选批量操作。资料收藏大师有一个悬浮窗,可以把资料直接拖拉进悬浮窗,而且现在已经支持IE的html内容保存了,还有图片、flash等都能一起保存下来。另外,悬浮窗可以接受文本的拖拉,可以支持好多种格式的文件的导入。网文快捕有类似Frontpage和Dreamweaver的功能,可以排版保存好的文章。它还提供了合并功能,能把相关的几个网页合并为一个较长的网页,然后再结合其“自动滚动”功能,可以方便地阅读。另外,可以为书籍节点加注释。Mybase拥有日程表,可以自己设置条目管理自己的日程。它提供的客户管理工具,使Mybase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CRM程序。另外,相册、地址薄、收藏夹等功能也十分成熟。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的差别。每一款软件又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们都在相互取长补短,不断的使自身更加完善。

4.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6]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渐渐兴起。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深化,个人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目前,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化是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网络对个人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与存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解决了个人知识库版本多、统一性、同步性差等问题;基于浏览器的插件技术使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具有跨平台性,方面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实现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内涵化也是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融合时间管理、日程计划管理、短信管理、邮件管理、工作文档管理等来实现个人数字助理(PDA);此外,移动3G技术,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企业或社区的知识共享都是未来个人知识管理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5. 总结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所拥有的共同功能是为了满足一般使用者的学习和工作需要,而各款软件的个性化特征,则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工作的专业需要而设计的,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并且有望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5,(1):29-32.

[2]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3]大卫.J.斯卡姆.知识网络[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93-95.

[4]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0-23.

[5]王海波.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个性化网络[J].中国中医药,2005,(9):13-15.

[6]韩阳,刁永锋.论坛、weblog、wiki作为知识管理工具的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22-24.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与东方哲学 篇11

应该说,波兰尼的这种认识论是与西方传统的、或者用他的话说是与以“现代荒唐性”几乎统治了二十世纪的科学思维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背道而驰的。因为据说自从洛克和休谟以来,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就认为真正的知识必定是“客观的”,与个人无关;知识必须经得起经验的检验,不得超越经验,如果知识与经验相冲突,人们必须随时准备把这种“知识”抛弃。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尽管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发表后曾经在西方世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尽管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研究波兰尼哲学思想的学术团体一直未曾停止过活动,但迄今为止,对波兰尼的思想在实践上做出更大回应的似乎是东方人。而从波兰尼所强调的个人知识中的人性的、热情的成分以及他强调知识的个人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看,它与东方儒、道、释哲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

起源于印度、对东方哲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佛教就有很多原则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原理暗合。佛教普遍强调佛教教徒的个人修行、证道,实际上就是强调个人知识的重要性;佛教般若思想中的三种形式“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实际上确认了知识的默会性和不可言传。般若理论以认识必须做到主体与客体相应的观点为基础,给佛教教徒提出了菩提这个证悟的最高理想境界作为一种心理寄托。龙树在《中论·观四谛品》的偈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三是偈”或“三谛偈”)中提出的“中道观”,以及在《中论·观法品》的“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中提出的“现观”等认识方法,都具有明显的直觉性、整体性和不可言传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正是波兰尼所说的个人知识的典型特征。

中国传统认识论尤其在知行问题上基本主张通过直觉的方法追求知行的统一和主客体的统一。在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们就已经“直觉”到了水、火、金、木、土这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元素并形成了早期的“五行”说和“八卦”说。从中国的圣哲先师孔子的“默而识之”,人们可以隐约地看到“直觉”的认识方法。管子提出的“宙合”、“天地”、“道”、“水”这些范畴尽管很朴素,但至少也清楚地向我们表明这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可以认识的,人们大可不必像敬天神惧鬼魅那样对待它们,而是要认识它们、利用或改造它们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老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观”、“明”、“玄览”,即从整体直观上认识、把握“道”的直觉思维方法更是与现代思维科学的原则大有联系,老子也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直觉认识方法的创立者。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则把儒道释的认识论思想结合起来,其禅悟的自得性、随机性、突发性和意会性特点与波兰尼所说的“启发性冲动”(“顿悟”)、引导探索者作出发现的“启发性前兆”这样的个人知识原则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事实上,无论佛教强调的教徒的修行,还是中国传统认识论主张的直觉,或是波兰尼所推崇的个人知识,都体现了知识的个人性。也就是说,一切个人知识都是有效的,尽管它可能出错。因为个人在寻求知识的时候是怀着“普遍性意图”(寻求普遍有效的知识)进行的,每个人都以最大的责任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他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式行事,探寻着自己心目中确信的“真实”(“实相”、“菩提”、“佛”、“宙合”、“道”、“真理”,等等)。这样,最终的结果就可能是每个人都获得“真实”的一个方面,这些方面可能有些互相重合,而且,即使没有重合,所有这些方面也可以互相补充,结合起来就有可能组成更接近“真实”的知识。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切个人知识或一切个人寻求知识的活动都是平等的、都是应当得到尊重的。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个人知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应成为它不受人尊重的理由。如果人们不尊重个人知识,或把自己的“知识”强加于人,从多个方面看都是有害的。首先,他的“知识”可能是主观的或甚至是幻觉,而即使他的“知识”是正确的,这也只是“真实”的一个方面,把这样错误的或单方面的“知识”强加于人显然是毫无道理的。其次,他的“知识”所强加的人越多,其他人探寻的“真实”的方面就越少,他自己的“知识”也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补充和丰富,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发展,他的“知识”就显得越来越片面、越来越矛盾百出,路子也越走越狭窄了。此外,探寻“真实”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在这个过程中,“强加”的情况越是频繁地系统地发生,接近“真实”的速度也就必然越慢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无论个人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整体或整体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个人抑或个人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别的个人都是不应该的。如果说在佛教中破除“我执”和“法执”是教徒们证道成佛的必要途径的话,那么,世俗的人们在追求“真实”的时候多些互相承认、多些互相尊重、多些宽容,少些偏执、少些整体主义观念,应该说更有利于接近共同的目标。

波兰尼在谈到他的个人知识观的支柱“寄托”的结构时说,“个人性与普遍性都是互为必要的条件”。“个人性通过对普遍性意图的断言而显示自己的存在,而普遍性则由于它被承认为这一个人寄托的与个人无关的条件而得以构成。”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显然不接受知识的个人性,它要最大限度地剔除知识中的个人成分,以达到理想的、与个人无关的、绝对客观的知识。在这种整体主义中,“个人”消失或被镇压了,“客观”垄断了它的整个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灾难是其必然的结果。五百年前布鲁诺的遭遇就是一个发人深醒的例子。由于拥有话语权的罗马宗教法庭自任是“客观”和“科学”的代表,因此,“不科学”的布鲁诺就惟有在火刑柱上受死这一条路可走了。如果在“客观的”、“科学的”世界中有了个人知识的一席之地的话,历史上的布鲁诺们、伽利略们的遭遇就不会那么悲惨,尽管历史不允许假设,尽管历史的悲剧一再重演。此外,由于科学主义只强调“科学”和“客观”而忽视了人,它也已经给现代世界带来了令“科学的”人们始料不及的灾难(生态恶化、环境污染、道德的沦丧等等),因为它所强调的“科学”已成了“我执”和“法执”,而当“天人合一”中的“人”被抽走了以后,“天”就不可避免地横行肆虐于世了。其他领域中的整体主义性质与此相同,危害与此一样巨大。如果亨廷顿所称的“文明的冲突”果真存在,那么,若在这些“文明”间能恢复个人知识的本来地位,这样,人们也许有理由相信,即使这种类型的冲突最终真的不可避免,它至少也不大可能是整体性的、大规模的。如果说人性之爱、良知、理智是人类为了避免非理性冲突而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的话,那么,个人知识以及对个人知识的尊重是否可以成为人类为了避免种种冲突必须守持的另一条原则?

爱因斯坦在谈及大自然的基本定律的发现时也与波兰尼有同感,认为“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方法”能导致这些定律的发现,有的只是直觉和对现象背后的规律的爱好。这样,当我们读到波兰尼关于在每一项识知(knowing,即知识的获得——译者注)行为中“都具有一个知道什么正在被识知的人的热情洋溢的贡献,即正在识知的人的无所不在的参与”,知识都具有“内在的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正是对这种美的追求”等论述的时候,我们不禁对两位科学大师不约而同的见解表示惊奇,但当我们想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也就对他们的见解中隐含的与东方传统认识论思想的暗合而觉得坦然了,因为个人追求知识的行为最终的结果是种种个人知识的重合或互相补充。波兰尼(他出生并成长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是犹太人,曾在德国工作十多年,在希特勒和德国民社党执政以后逃到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曾经是德国的一位“一流的”物理化学家,据说几乎得了诺贝尔奖,而他的弟子中迄今至少已有三位获得了此一奖项。只是到了中年以后,他才把自己的主要兴趣转移到社会和哲学方面来。这样的一位科学大师从哲学角度写的认识论必定深刻反映了他的切身体验,而他这样一再强调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肯定是他对他所体验到的现实进行反思的结果。如果说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可以称得上是对两千多年前老子提出的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不自觉回归,那么,他的理论在东方得到较大的回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1995年,一位名叫野中郁次郎的日本教授与人合写了一本叫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知识创造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对波兰尼的知识观作了深入探讨和发挥,以日本企业管理中引入人文关怀的事例为证据,呼吁人们重视科学研究和知识获得中的“整体”即人与世界的“合一”,在西方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在这本书中,野中郁次郎试图用东方人的“心身合一”的整体观取代西方人的主客体相分离的“笛卡儿分离”观而在东西方之间闯出一条创造知识的“中间道路”。野中郁次郎及其合作者确认了波兰尼所说的“默会”知识和“外显”知识,进一步指出了知识创造和转化的四种方法并提出了知识获得的“螺旋”图,由此强调了人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与世界的和谐才是科学关注的中心。他们的理论在当今西方知识理论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有的是作为一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的波兰尼在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历史、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综合反思,有的是他对人们的启迪。

个人知识 篇12

关键词:个人,组织,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被公认为是现代组织绩效评价的一个要素。很多组织开始或已经实施知识管理, 但是, 组织的知识管理经常在实施的层面上陷入困境。所以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开始转向知识管理过程中组织中个体的层面上来。现在有些学者将目光集中到了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和实践上来, 指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成功要素。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始终认为, 个人知识管理在组织知识管理环境下起到了反作用, 认为个人知识管理阻碍了组织内知识的共享。本文从组织和个人、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角度来探讨组织知识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明确两者的关系及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确立一个在组织知识管理的环境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框架。

1 个人和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1] 。巴纳德认为:组织不是集团, 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 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系统。正式组织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活动或力量的系统。作为过程, 组织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向各个成员分配工作, 统一各种行为的动态活动;作为结构, 组织是把动态活动中有效合作的相互关系, 相对静止而形成的静态模式。组织不论大小, 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3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但是, 组织是由多数人所构成, 每一个体加入组织时, 已经由家庭、学校、社会及其他组织中所获得的经验, 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态度方式, 因此个人的个体行为, 不一定能与组织的期望相吻合, 因而组织应就需要将各不同属性及背景的个体作整合。

另外, 当人们描绘组织目标时, 经常会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个人目标。但是经常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又是并不一致。个人目标关注个人需求的满足, 如:经济上的、社会关系, 自我实现等, 而管理者的目标集中在组织目标的实现上。组织目标这个概念有时并不十分明确, 虽然组织目标在被管理者描述时很神圣, 但它其实不能被理解成为组织这个实体的行为, 更正确的说, 应该理解成是重要管理岗位或领导层的某一些关键成员的个体行为。而组织通过组织文化来制约组织与其成员的行为。来保证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

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信息技术的提高, 组织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选择以信息为基础, 在这种组织的结构中, 知识主要体现在基层, 体现在专家的脑海里。这些专家在基层从事不同的工作, 自主管理、自主决策[2]。

2 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

知识在现代组织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很多学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将知识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但是知识的存在与共享及利用必须基于载体。Churchman (1971) 认为知识存在于用户的大脑中, 而不是对信息的收集中……在于用户如何对所收集的重要信息做出反应[3]。 组织中, “人”的能力与工作绩效, 主要靠其是否具有优秀的知识 (Know-what、Know-why、Know-how) 而定。如图1表明, 群组与组织的绩效大部分取决于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 而员工工作绩效则取决于其动机、机会极其本身的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力[4], 则大部分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知识”。但是知识在组织中的存在于不同形式的载体中。Hedlund认为知识的载体又四种形式:个人、群体、组织、跨组织领域[5]。

根据知识的属性不同, 可将知识划分为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 知识的产生来自人的认识, 个人是知识创造的源泉, 离开个人, 组织无法产生知识。

组织将个人、群体、组织间知识转化并结晶于产品, 同时形成组织知识网络。组织是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放大器, 也是知识转化的平台, 因此, 知识转化的焦点是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

个人知识是通过学习人类知识成果而获得的知识, 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混合体;一方面, 个体在学习人类知识成果时, 通过将外在知识结构转换为个体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 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另一方面, 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发生从动作向概念思维的转化, 同时形成个体的技巧和能力, 从而形成个人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所以个人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 或表现为个人技能方面的知识, 它为个人所拥有, 可以独立应用于特定任务或问题的解决, 并随着个体的移动而移动。个人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技巧、诀窍、个人专利发明、生活常识、社会关系和体验、价值观念、各种意识和各种能力。

对组织知识的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解, 主要的分歧是与个人知识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组织知识是组织内部全部知识的综合, 个人知识是其中一部分;另一种观点则强调组织知识与个别成员或个别部门的特殊性无关, 是由组织各部门和各成员共享的知识。实际上, 这与分析、考虑问题的角度、范畴相关, 广义地看, 组织知识是作用于组织的各方面知识, 存在于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和组织间, 表现在组织的规则、程序、惯例和文化中, 并随着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而处于流动状态, 组织知识由个人知识、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构成, 主要包括:规章制度、技术、流程、数据库、共同愿景、品牌、商标、专利、管理模式和组织文化, 知识本质上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 即使是最抽象的知识, 要得到应用、实现价值, 也必须建立在集体意义的基础上。

因此, 个人知识的形成与升华是与社会过程相关的, 离不开一定的组织环境, 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在组织中产生、发展和转化的知识, 当个人获得在组织中产生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出现的一组一般化能力并作为行动依据时, 知识就成为组织的了, 组织知识来源于个人知识又超出个人知识, 组织通过有效的知识协同产生1+1>2的协同效果, 并嵌入组织产品和工作流程中, 实现知识价值。两者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内在动力。

3 组织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人与组织知识成为终身学习时代中最重要的组织资产。组织乃是由人所构成的实体。真正在汲取、运用与创造知识的主体, 只能是组织中的成员。

对于知识管理的讨论在近几年间明显增加, 且大都以组织的知识管理为探讨焦点。而截至目前为止, 有关个人知识管理的论述主要是对个人知识管理技巧、方法的论述。本文认为个人的知识管理乃是组织的知识管理之基石, 组织要有效的推动知识管理, 首先必须促进组织成员的个人知识管理。所以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的有效利用三个方面来讨论组织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3.1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 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国内外研究者观点不一。Dorsey提出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 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他概括和定义了七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7]

Hyams (2000) 拓展了Dorsey的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 除了上述所描述的信息方面的内容外, 还包括时间管理和组织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 具体包括:时间控制、保持工作空间舒适度, 快速阅读、备注和研究, 备案和文档管理, 有效信息甄别, 有目的的写作, 知识/信息处理设施使用, 知识/信息过滤技能等[8]。

国内学者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其一, 对个人己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 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的缺陷, 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三,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 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 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9]

如果从组织的角度来看, 个人知识管理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个人知识管理是为了满足个人知识的需求, 包括知识的获取, 评估、表达等, 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另一方面, 个人作为组织中的成员, 必须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必须将个人知识管理实践放入组织知识管理这个环境下面来考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个人知识管理内容应该是将个人知识外化、显性化, 充分在组织内进行共享和组织知识内化。将个人知识变成组织内成员所共同的知识, 并且还须将组织知识内化。

3.2 个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造

组织知识的创造是指除了由外部获取所需的知识外, 组织内部的个人、群组及整体, 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增进、强化原有的知识, 或创新开发原来不存在而对组织有价值的新知识谓之。[10]虽然我们利用“组织知识创造”这个词汇, 但事实上, 组织本身并无法创造知识, 而必须通过个人的自动自发以及团体中个人的互动来达成。

在组织的知识创造中, 又可以将其分为个人知识创造和集体知识创造。个人知识创造是指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培训、个人创意与直觉, 以及相互的讨论所产生新的个人隐性与显性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知识创造同时也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个人知识好比是树根, 而集体知识就如同树干和树叶, 前者自身必须转化成后者才能形成组织的价值和对外的竞争力。

Nonaka和Takeuchi (1995) 提出SECI 模式来说明知识的创造及扩散是经由内隐与外显知识互动而得[11]。

(1) 共同化:

由内隐到内隐, 藉由分享经验而达到创造内隐知识的过程。

(2) 外化:

由内隐到外显, 内隐知识透过引喻、类比、观念、假设或模式表现出来。

(3) 结合:

由外显到外显, 将观念加以系统化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 牵涉到结合不同的外显知识体系。

(4) 内化:

由外显到内隐, 以语言、故事传达知识, 或将其制作成文件手册, 均有助于将外显知识转换成内隐知识。

在SECI知识转移模式中, 社会化和组合化是组织层面的活动, 而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则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活动。所以将其分别归为组织知识管理过程和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3.3 个人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及转移

知识共享与转移是组织知识滚利议题中最重要的, 也是最困难的。知识共享与转移是指给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知识, 并通过知识的外化、共享、互补及效应产生出对组织更有价值的集体知识, 即将人力资本经过社会化转换成为结构资本。

IBM公司1998年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式 (如图3) 。以两个层面组成:横轴为“知识分享”, 分为个人知识及组织知识;纵轴为“团队合作”, 分为低度互动及高度互动, 建构出四种模式:[12]

(1) 创新:

组织内个人知识间的高度互动。

(2) 技能或能力:

组织内个人知识间的低度互动。

(3) 反应性:

组织内组织知识的高度互动。

(4) 生产力:

组织内组织知识的低度互动。

由这四个模式看来, 知识分享的程度愈高, 且团队合作的程度愈高, 则组织快速反应内外环境变迁的能力也就愈强。相反的, 则仅是个人的技能或能力增长而已, 对组织的贡献相当有限。因此应该朝向高度知识分享与高度团队合作互动程度方向努力, 以获得组织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所以, 脱离组织的环境以及组织的团队合作, 个人知识管理对组织贡献有限, 只有将个人知识管理纳入组织知识管理的范畴, 才会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3.4 个人知识管理与知识的有效利用

知识管理的价值实现, 最终体现在对知识的利用上。Davenport和Prusak认为, 知识转移有下列三和主要步骤:知识转移=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吸收+知识的利用, 表示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接受者能有效地吸收与利用[13]。Cohen和Levinthal以个人认知结构来解释个人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的利用与形成 (如图4) [14]。无论是个人吸收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人吸收能力的利用, 均属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范畴。组织对知识的利用, 必须依托于个人对知识吸收和利用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 要以个人知识管理为前提。

专家与总裁正在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一种对立统一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知识的分享与共享关系。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转化的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能否有效的相互转化是关系到知识经济社会能否成功运行的基础性关键环节。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而个人则是知识的主体, 知识创造的根源, 组织是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放大器。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的显性知识是知识创造的开始, 将成为个人或组织成功的关键。与此相反, 组织中的显性知识必须很快再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只有组织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员工的隐性知识, 才是知识应用的过程, 或知识成为生产力的过程, 知识运用于具体的环境中, 才产生价值。人之所以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是因为人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 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特别是社会化和内化阶段, 几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在社会化阶段, 人们通过师传徒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 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内化阶段, 人们通过团体工作、实践中学习、工作中培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 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因此可以说, 人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

4 结论

上一篇:教学改革工程设计下一篇:“五四”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