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

2024-07-14

个人知识管理(共12篇)

个人知识管理 篇1

1. 引言

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搜索不同的信息, 扩充自己的知识。随着每个人偏好的信息量的增加, 就需要进行很好的知识管理。而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 而且更是指信息, 是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和系统化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1], 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个人知识仍有如下问题: (1) 有好多信息是我们当前用不到的, 但从长远考虑又是极为有价值的, 但是等真正用到的时候我们却找不到了; (2) 已经积累的信息或知识无法做到及时的动态更新; (3) 个人所获知识管理松散, 知识之间难以建立关联, 从而很难从现在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 (4) 个人隐性知识的管理实现起来还比较困难。

2.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的工作的时候都会上网或其它方式查找资料,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查找完后要么收藏在IE的收藏夹中要么存储在本地的机器上, 等到以后要用的时候要么是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东西, 要么根本就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儿, 又得重新上网或其它方式查找一遍。这种方式是属于纯粹的个人注意, 对团队的知识贡献基本没有。这是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来支持个人将他们的个人脑海里的知识进行归类梳理, 将能够分享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将精华的知识分享到集体的知识库中, 这样就形成了小知识库与大知识库的融合、互补。因此, 有一个个人知识管理工具[2]来归纳梳理个人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建设势在必行。

采用个人知识网站实现个人知识管理需要做到: (1) 方便快捷地从网上获取知识, 并且能及时更新知识; (2) 快速地查询搜索到所需的知识; (3) 个人知识库与组织知识库的共享和互补; (4) 帮助个人实现知识的转化, 如把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再将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经人工分析和计算机智能综合, 形成新的知识 (隐性的或显性的) 。

3.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功能设计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一般也采用B/S的架构, 前台用流行的脚本语言开发 (如asp, jsp等) , 后台采用数据库 (如SQL server等) 。网站的功能应包括:用户管理、知识获取、知识查询、知识发布与共享、知识整理等。

用户管理部分, 设计不同的用户权限进行管理, 规定浏览、后台操作、上传与下载等不同权限, 由不同的用户来操作, 有效地保证网站的安全和使用方便。

知识获取部分, 这一部分应包括多种获取途径:人工录入与下载、导入、从公司内部网自动获取、从互联网的网页自动提取等, 并能做到动态更新。

知识查询部分, 可对站内所有资料进行多种方式的搜索, 能及时迅速地提供所需要的知识, 并记住用户喜好, 以方便用户的下次查询。

知识整理, 用户对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添加, 修改, 删除, 发布, 分类等操作。

网站实现的关键

(1) 如何有效地、高效地、动态地获取知识;解决办法有网页提取技术、RSS信息聚合方法[3]、软计算方法等。

(2) 如何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转化, 这需要个人与组织科学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 在不断地修正和提高中, 实现知识的不断的升华。

(3) 如何高效地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解决办法有采用模糊数学和遗传算法等进行智能分类, 甚至推理, 来帮助用户进行智能分类。

4. 利用知识型教师个人网站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就是个人的知识积累过程。个人可利用网站按如下途径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1) 将平时遇到的与自己相关的资料、素材随时上传到网站上, 并分类管理, 以便日后利用。

(2) 管理好网站论坛, 积极发言, 及时回复, 定时总结同行或其他人在论坛上的发言及他们对网站上各项素材的评论, 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 进行教学反思, 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 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从总结中得到知识, 得到进步。

(4) 定时更新网站内容, 重组获得的资源, 不断扩充资源库, 这不仅可以增加网站的应用价值, 对个人也是一种获得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方式。

5. 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个人对知识需求量的增加, 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个人知识管理网站无疑给个人提供了一个管理知识、利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平台。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在个人和组织的成长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作用, 而个人知识管理网站可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知识管理手段, 更是一种灵活、实用、人性化的知识管理工具。本文就如何设计与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网站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网站,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洪彬, 沈治宏.论个人知识管理[D].2007

[2]周春雷, 王蕾.国内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04)

[3]BLOG中的RSS技术探究《吉林化工学院学报》[J].2008年02期

个人知识管理 篇2

黄炬

2012年11月10日,我在深圳参加了由田志刚老师主讲的个人知识管理课程,这里略谈一下心得,共大家分享:

此次参加培训学员的层次比较复杂,有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有银行白领、有律师、还有私营的老板,我代表的则是房地产策划行业,是最典型的知识型工作者。

田老师在一开始询问了我们来上课的目的,也就是我们想要些什么,他好重点地讲解。大家的回答各种各样,不过有一点相同的,大概就是都需要掌握知识管理的技能,大家把知识管理理解为一种技能,这是让我觉得有点奇怪的事情,因为我理解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方法论。

自古就有道与术的区别,技能的层面属于术,而方法论则属于道。田老师讲的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和创新等,你可以理解为术,也可以理解为道。但如果你理解为术,那仅能在一时上领先于他人,因为你可能了解到了别人不知道的方法;但所有这些方法其实都是可以被搜索到的,也就是说这些方法仅仅是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已。你会比别人更快速地搜索,保存以及传播,甚至是创新,但你并没有掌握一些原则,一些能促进事物改变的原则,因此虽然你做了大量的努力,但依然会停留在某个阶段,你无法逾越田老师所说的那条行业“金线”。

因此田老师着重讲了框架,他举了很多例子,也演示了一些基于框架下的解决方案,但这还是被大家理解为了一种技能。当我说麦肯锡有200多个框架,可以解决企业管理的大部分问题的时候,有同学很感兴趣。我甚至还介绍了日本胜间和代的一本书《创造商业头脑的七种框架力》给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员,但我估计她不会去阅读,就像我曾经培训过的大部分员工一样,如果你不布置作业,他们课后很难去复习与思考。顺便说一句,胜间和代在这本书里有基本策划21则,是麦肯锡所有商业框架的核心,如果你想要掌握基本框架思维的技能,看这本书,然后努力实践,你将会变得越来越能解决问题。

在任何领域都有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被我们的前人整理成为了框架,也就是臻达成功的某些规律,但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在现有的框架之下还可以开辟出更多的应用,以灵活地处理所面的数不清的问题,你越是灵活就越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上升到价值观的层面以上,才有可能体会、掌握并应用这些原则,否则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象的某个局部,换句话说你看不到全貌因此还不够灵活。

回到主题,我们如果把知识管理的五个方面: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和创新理解为在任何领域都可以实践的方法论,那么你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做到这五个方面的平衡。某个领域里对这五个方面的浅尝辄止,甚至比在这五个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地深入而不可自拔都要好得多。举例来说,有的人偏好学习,不停的搜索资料,不论他是否保存了这些资料,他都很难有时间去思考,去理解,甚至去领悟这些知识的真切含义,就像某个人学习了爱情圣经就以为自己了解了爱情,能够成为情圣。还有一个经常发生的情况,那就是所谓的共享,你拿什么共享?到处去抄袭,然后把别人的东西共享给别人?

我以为,知识管理的这五个方面并非是割裂的五个技巧,而是有机结合的原则。比如在共享的同时也就是一种保存,同时也是在自我更新的学习,否则你共享什么呢?又共享到哪里呢?而使用的同时也就是不断检验,学习的过程,其中又离不开创新。

个人的知识 篇3

按照荣格的说法,人类各民族的大脑具有解剖学上的一致性,因而其集体无意识也有着惊人的一致。照此逻辑,人类的思维方式也该有相当的一致才对。对于原始民族,与他们的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植物、动物、大地和星空。从思维经济的角度出发,当植物获得了足够的名称,对它们进行分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分类是科学的开始。这里有一个巧合:中文科学之科的本意就是分门别类,如科目。又如科举,乃是分科之举。而science的古希腊字源,也是分类的意思。

分类是对事物的归纳和总结。不知道在东巴经里是否有相关的内容。可以肯定的是,东巴经里有大量的描述生产过程的记录。李例芬翻译的经卷中就有一部讲到了非常详细的种庄稼的过程。

我问和品正:既然东巴是纳西族的知识分子,那么他们是否会思考一些普通百姓所不大关心的精神问题?

和品正答:当然。他们不单是会思考一些普通百姓不关心的抽象问题。而且,即使是普通百姓的问题,他们也懂得更多。比如一些要求更多技能的行业,木匠、医生等,都掌握在东巴手里。

我问:这些东巴除了接受传统的知识,是否还有一些个人的思考。这些思考是否有文字流传下来。

和品正:这些还没有发现。不过我们在翻译经书的时候,有时东巴见到某部经,会说,这是某某东巴写的,你看这里他写的和别人不一样。有些大东巴讲经特别生动,会增加许多细节。在传承的过程中,他会有个人的发挥,但是独立的个人作品似乎没有。

经文记录的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对于科学的发生来说,个人的资料更有价值。如果有哪位东巴写日记,就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东巴作为知识分子个人的独立的思考,看看他在思考哪些问题,是否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刚刚看东巴文化研究所编印的研究资料。李静生写了一些《丽江近代东巴人物小传》,其中在和士诚条目下提到大东巴牛恒曾经用东巴文写了两部药书,可惜在“文革”时同其它东巴古籍一起被烧了。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发现了零星的东巴文信札。

不过,由于东巴文自身的缺陷,似乎不足以完整表达个人的思想,即使能够表达,是否仍然只是一个提醒,而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不知道牛恒的药书别人是否能够看懂,别人是否能够填充他著作中实词之间的空隙。

和品正看了一眼我的提纲,说:你研究这些问题,晚了二十年。大东巴都已经不在了,现在的东巴没有一个会看星的。

个人知识管理浅析 篇4

一、基本概念

(一) 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 (包括技能) 的总和。从信息的角度看, 它是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换句话说, 知识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 是对特定对象的人类个体有用的信息。它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 其中“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 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 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 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知识等。它本身并不是知识, 只是知识的载体, 人们接收这种知识载体后, 并不能直接获得知识, 而是在大脑中重新生成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 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只有通过特定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

(二) 个人知识管理 (PKM) 的概念

美国管理学专家贾森·弗兰德 (Jason Frand) 和卡洛尔·希柯森 (Carol Hixon) 在《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Who, What, Why, When, Where, How?》一文中将个人知识管理定义为:“PKM is a system designed by individuals for their own personal use。”他们认为, 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为自己的用途而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具体来讲,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个人出于自身需求, 对自我感觉较重要的知识的组织和整合, 使其成为自己知识库一部分的过程, 是一种以整合性思考来识别、获取、评估、检索及共享知识的行为与方法。它要求人们努力搜寻自己大脑内的个人知识内涵, 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 多途径地、有效地识别、获取、评估、检索及共享知识, 培养和训练个人的竞争力, 挖掘深藏于个人的大脑中的知识, 把自身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 并把它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潜在的知识体系, 创造出新知识。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个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两类, 一类是来源于正规教育, 另一类是来源于非正规教育, 有时非正规教育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存在于各种媒介、实物或是人的大脑中, 一些可以被表示出来成为显性知识, 还有一些则是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使得个人能够把自身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 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潜在的知识体系。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数量巨增, 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管理这些信息, 因为只有很好的管理个人自身的知识, 才能拥有这些知识, 结构化这些知识, 使得这些知识为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个人潜能。

三、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根据其时间纬度上的进程可分为个人知识需求分析、个人知识收集、个人知识组织、个人知识使用和个人知识更新五个阶段。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 个人知识需求分析

个人知识需求分析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 若没有详细明确的个人知识需求分析, 个人的知识需求体系就是混乱的, 也就无法确认自身需要的知识, 也就使得个人知识管理如空中楼阁, 无法进行下去。

由知识的概念可以得知, 个人知识需求可以转化为个人信息需求, 因此个人知识需求和信息需求一样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人是“社会人”, 所以个人知识需求包括多方面的需求, 比如说个人职业知识需求、个人人际关系知识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知识需求等等, 其中个人的职业知识需求可能是其主要的知识需求。

个人可以根据自身职业、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特点, 对个人知识需求进行分析, 明确自己对知识的需求的定位。个人要确定其自身的知识需求是为了工作、兴趣爱好还是为了人际关系;要明确自身所需求的知识的具体作用;要明确获得所需求的知识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学习的代价, 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明确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个人就可以综合自身的各方面具体情况, 随时调整和修改自己的知识需求体系, 为个人知识管理的下一阶段个人知识收集服务。

(二) 个人知识收集

针对具体的对象, 根据第一个阶段的个人知识需求分析的结果, 收集个人知识需求范围内的知识。

个人知识具有不同的来源, 如人际交流、报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而报刊和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分析信息源的知识含量及其分布和变迁规律, 可以保证持续的知识获得渠道和途径。信息检索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法。信息收集要求详细分析各种信息渠道, 掌握各种检索技术, 如采用扩展和缩小概念进行有效检索, 充分利用布尔检索、概念组配检索等高级检索技术。

信息的收集是知识收集的基础, 初级的信息向高级的知识转化道路漫长。信息的收集是信息的选择过程, 是根据个人知识需求分析的结果, 从已知的信息源中连续地选择、提取和积累信息的过程。信息收集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和评价的过程。知识的收集过程远比信息收集的过程复杂,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 过滤不必要的冗余信息, 快速对信息的相关性、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判断, 丢弃无关信息。其次, 根据信息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按“先进先出”的顺序或是其他特定的顺序进行处理。最后, 结合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并把它纳入个人知识体系。

(三) 个人知识组织

个人知识组织是个人知识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通过前两个环节, 我们已经可以获得满足我们知识需求的知识, 但是如果这个环节实施不好, 那么即使我们获得了非常有用的知识, 也不一定能够很好的应用。

1.个人知识组织方法

个人知识组织就是依照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包容性、交叉性和排他性使知识有序化, 便于存储和使用知识。为了长期有序地进行知识管理, 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规范和协调个人知识组织, 以确保个人知识组织工作有效进行。具体的规则如下:首先, 知识的命名简短明了, 必须包含信息的内容、时间、作者、来源, 还要具有唯一性、可分类性;其次知识的分类要以知识的内涵为依据, 辅以知识功能和时间标准来进行。依据这两条规则, 有效的进行个人知识组织工作。

但目前情况下个人知识组织没有公认的方法和体系, 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知识文件系统。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 可以用电子文件夹、关系数据库、网页、BBS论坛、博客等形式将知识组织起来, 建立自己的个人知识系统。比如说建立自己专业的学习资源库, 存放与自己专业学习有关的资源;建立自己的学习日志, 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 比如博客, 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等过程记录下来, 以备自己反思学习或与其他人共同学习。

2.个人知识组织软件

目前个人知识组织的工具一般采用树形文件夹方法帮助个人存储、组织和共享知识等。这方面的软件比较多, 比如Microsoft微软公司的Outlook、Excel以及Access就具备初步的个人知识组织功能。除此之外, 还有不少成熟的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组织工具存在, 如Opencola软件。这就要根据个人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知识组织软件。

这些个人知识组织软件一般都具有文件管理功能和文件的导入/导出功能。例如微软的Excel软件, 它能够把用户的数据信息制作成表格, 图形等形式来保存, 能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能够导入/导出远程数据, 查看分析Web数据等等。

(四) 个人知识使用

个人知识使用就是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人在现实中可能无意识的就使用了相关的知识, 对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潜在的影响。个人知识使用还可以为自己营造个人的知识交流空间, 与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知识进行讨论, 比如可以参加课堂讨论、会议、网上的新闻组、BBS讨论、博客;当然也可以用书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个人对个人的讨论;另外, 还可以把自己获得的新知识以报告、文章、书籍等方式发布, 实现知识的使用功能。

(五) 个人知识更新

随着信息快速更新, 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效力和应用空间。在知识适当的空间中, 个人使用知识就是对知识的验证。很多时候, 现实的世界跟知识的理论空间只具有相似性, 如果照搬知识理论, 必然不可能完成实践任务, 这样个人就必须修正知识, 创造适合新环境空间的新知识。新环境中包含了新信息, 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碰撞形成新的理论, 通过实践, 如果得到验证, 就又形成新的知识;如果不成功可以继续重复这一过程, 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不断更新。

四、小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的新时代, 面对大量的信息, 每个人要用适合自身的个人知识管理来协助整理随手可得的各种资源, 在信息工具的协助下, 让原本简单的资料变成具备更多价值的信息或是知识的过程。然而个人知识管理是实践性的科学, 它可以说能够影响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但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差异, 所以个人知识管理应该因人而异, 选择适合自身的个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侯贵松.知识管理与创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2]杨治华, 钱军.知识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甘永成.1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个人工作中的知识管理 篇5

我们在工作场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做事很有条理,非常规范,很职业化,做事效率很高,出错率很低,而且这种人非常会带年轻人,从师于他们的年轻人在离开他们后,都念念不忘他们的培养。 如果你细细观察这些人的工作,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工作的知识管理做得很好。

现在很多公司,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科技型的公司越来越重视整个公司的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管理这个系统化的方法来捕捉、分享、使用和杠杠化利用知识。但是对个人工作中的知识管理,特别是纯属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推广,缺乏关注。本文从个人实践(Individual Proctices)的视角来介绍知识管理,希望通过这个视角来强化知识管理也要从小事做起(Starting Small)这个概念。本文总结了知识管理个人实践的12个方法。通过采用这12个方法,最大程度地总结、传递和获取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 篇6

[关键词]个人文献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文献管理工具

1、个人文献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文献管理是为了实现个人文献的组织有序化、检索便捷化、利用高效化,提高工作效率,围绕个人文献的创作或收集、组织、保存、检索、利用及开发而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1]。个人文献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源于相同的学科根基,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为二者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目前,市场上个人文献管理软件正逐渐从单机版向网络化、协作化、社区化的转变。通过功能的逐步扩充和完善来满足用户知识管理的需求,它们的进化已从某些方面体现出了个人文献管理走向个人知识管理的趋势。例如E-learning附带的笔记功能,可以辅助用户进行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RefViz拥有强大的文献分析功能,除了能够使用各种数学方法分析参考文献库中各文档的相互关系,还可以使用多种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来,指导用户研究某领域的发展动态。

2、从个人文献管理到个人知识管理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个人文献管理软件的调查分析, 我们认为个人文献管理还可以进一步从多个领域吸收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1)组织单元精细化

个人文献管理的加工本位是文献单元,可以是一册图书、一篇论文等。实际上,文献包含了一个或多个相互联系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罗列(例如目录、论述思路等)。但文献组织是通过对文献所载知识内容的基本特征识别(学科、主题、版次等),按照著录规则加以揭示,目的在于文献序化和取用时的方便,并没有深入到文献所包含的具体知识内容。

个人知识管理的组织单元是知识单元。有学者提出,知识单元可被视为一种网状结构,是由众多结点(即知识因子)和结点间联系(即知识关联)两个要素组成的。知识因子是组成知识单元的最细微的成分,一个概念、一种事物都是组成知识单元的一个因子。知识关联是为若干个知识因子间建立起的联系,因为知识单元是有机联系的网状结构,而不是各个因子的散乱分布。知识单元是不可分割来对待的信息单位,是在知识体系中表达了一个客体或一个客体联系的信息单元[2]。即便知识仍可以沿用文献标引(分类、主题等)方法进行揭示,但远未达到知识组织的目的。知识组织中必然要引入人类认知的过程,但由于目前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尚不完善,知識组织仍是一个复杂且不成熟的领域。

(2)内容揭示联结化

目前图书情报学领域对文献揭示还停留在分类标引法和主题标引法上面。基本内容是将文献特征(形式或内容特征)与标引词典中的标引词汇进行相符性比对,最后把相符的词汇用其代号(分类号或主题词)揭示出来,其结构大多呈树形结构或其他等级结构。然而单纯类别或主题的划分,忽略了某些交叉学科知识的揭示。组织单元仍是孤立存在的点,不利于对知识的引用与联想。

而对于知识组织同样可以利用文献揭示的方法,同时还应对知识联系加以揭示。目前较为普遍认可的是以知识地图的方式。英国学者B.C.布鲁克斯(B.C.Brookes)提出,将人们思考和创造的相互影响的点,像地图上的点一样标示出来,显示知识的有机结构,其实质是希望找到知识生产创造过程的关键数据(知识单元),然后用图来标示其联系与结构。个人知识地图的作用有二:一方面在碰到问题时可以迅速定位;另一方面可以为你的持续学习提供指南。知识地图的目的在于用来查询归类学习。个人知识地图应该是动态的,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的[3]。其表示结构往往呈网状结构。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个人发散性思考、知识创造工作提高了效率。

(3)管理理念升级化

个人知识管理理念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人为本,重视人脑活动的参与。个人知识管理是否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它实质关注的是个人知识生产、加工和增值的过程,是个人对于隐性和显性知识的整合、利用和再创造,依靠人的思维。正因如此,它在各个管理环节上对于人的知识技能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个人文献管理理念是追求的是文献资源的占有与组织,缺少对于人的重视。时下多种设计精良的自动化个人文献管理工具已经大大减少了人脑在其中的参与加工环节。两个具有不同知识素养的主体可能通过后天培训具有相同的文献管理效果,但却很难到达相同的知识管理高度。

3、面向知识管理的下一代个人文献管理实施建议

重视知识管理的个人文献管理是将文献、知识与人有机结合的产物,同时它依托于已有文献管理的研究基础与技术成果上,是个人文献管理深化和开发的延续。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建议:

(1)提高用户个人知识素养与技能

知识素养,是指对知识的感知、判断能力。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信息与文献的总量每天都以指数增长,真正少数有价值的知识隐匿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世界中。知识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可以帮助个人挖掘分析知识需求,敏锐地判别所需知识的存在。而知识技能,是指管理知识的技术、方法与能力。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一套熟练的知识管理工具与方法能够使得个人知识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掌握个人知识获取技术,包括RSS技术、tag技术等;定量和定性的个人知识分析方法;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如INota,MyBase等;知识协作技术,如wiki等等。

(2)优化个人文献知识库建设

个人文献管理向个人知识管理转变的重要环节就在于组织方式上的改革。个人文献知识库的构建基础是文献中散落的大量知识单元,它是以文献为原始加工层次的知识组织。文献知识库的组织特征其一在于具有系统存储知识的方式,知识单元不是孤立地按序排列,而是相互具有关联的知识单元构成知识单元群,由群构成文献知识库的结构,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体系架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架构有助于方便知识的存储和取用,当然为了方便日后快速的查找,还应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不会给出知识的内容,只是提供知识的来源线索;其二在于可以将文献与知识单元关联起来,使用户在获得知识单元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知识的来源。并且在存入新文献时,可以与已有文献知识单元进行对比,以判断该文献科学成果的创新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库并不是资源库,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个人需求和环境的改变,时时进行更新与维护的,同时也会根据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对其升级改造。

(3)完善个人文献管理工具

当下,在复杂的云计算和网络环境下,个人文献管理软件应该打破地域限制,支持多用户模式,以促进用户协作与个性化的科研社区建设,使不同计算机上的文献数据可自动同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科学交流。软件功能要不断地从以文献为基础的知识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面向组织和服务的知识管理,增加专家决策和智能化功能,为用户提供集文献管理、文献检索、引文著录、团队协作、科研社区等一体化功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创造一个促进信息发现、评价的在线科研环境,为更多社会化功能的实现迈出坚实一步。

(4)增强知识交流和共享

相比于个人文献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环节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于知识协作与共享。也就是说要更加关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虽然个人知识管理对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但每个人拥有的知识总量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其中更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是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无法被其他人直接获取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好处在于:其一,促进自身隐性知识的外显化,并纳入个人知识库中进行管理;其二,从外界获得更多显性知识,并存入个人知识库中;其三,在与他人的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增进对知识的感悟,以此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

4、结论

总之,个人文献管理领域目前的研究还尚未成熟,研究视角还比较单一。本文笔者提供了关于个人文献管理的新趋势——重视知识管理的个人文献管理转变,该话题应当是知识经济时代下非常值得探讨的内容。当然无论是个人知识管理还是个人文献管理都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也希望更多学者今后做出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0-24.

[2]曹锦丹.基于文献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文献知识库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02,(11):1187-1189.

[3]陶茂芹.个人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98-100.

[4]Vannevar Bush.As we may think[J].The Atlantic Monthly,1945,(7):101-108.

[5]Jones,W.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M].Seattle: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6]Henderson,S.How do people manage their documents[D].Auckland: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9.

[7]賴纯胜,卢泽辉.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初探[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5):76-78.

[8]Paul,A.D.What is PKM?[EB/OL]http://www.milkikin.edu/webmaster/seminar/pkm.html,2005-11-20.

[9]周九常.个人知识管理的三个重点领域[J].图书情报知识,2006,(1):97-99.

作者简介

个人知识管理论略 篇7

一、基本理论概念

1. 知识的概念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迄今为止, 人们对知识都没有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人,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 对知识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纵观国内外对知识的定义, 我们虽给不出明确的定义, 但却可以总结出,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 (包括技能) 的总和。从信息的层面来看, 它是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换句话说, 知识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 是对特定对象的人类个体有用的信息。尽管知识来源于信息, 但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它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 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 是组织新知识产生的最大的源泉。

2.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知识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而且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只是到目前为止, 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而取得共识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的不同, 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至今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 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 在知识管理认识上, 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 用信息管理的模式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但从上面这些不同的定义来看, 有一点却是达成了共识的, 那就是知识管理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的管理, 也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 而是强调了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 更加倾向于知识的共享, 知识的创新。

3. 个人知识管理 (PKM) 的概念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定义, 我总结认为个人知识管理 (Personal Kowledge Management, PKM) 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 实质上就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更加深入的应用, 它是个人在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将个人随机地或者有意识地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的各种不同的信息经过个人深层次的筛选、分析、加工、组织和评价, 从而转化成可系统利用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 侧面地辅助个人将隐性知识适当地、有效地转换成显性知识, 构建起趋于完整的个人知识库, 然后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持续性地进行知识的更新, 最终达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 更加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 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解决问题, 提升个人学习及工作效率, 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 增强个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因此, 个人知识管理将日益成为学习者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一个过程, 是适应信息时代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和完善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经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迅猛之态带领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里, 人类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 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人际交流、工作实践等。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呈指数级增长,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那就是信息资源分散, 数量庞大, 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 内容与价值的相关性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 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管理这些信息, 因为只有有效地管理好个人自身的知识, 才能真正拥有这些知识, 结构化这些知识, 使得这些知识为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

三、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本身反对共享, 从而推导出了个人知识管理不应该倡导的结论。但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反对共享的。事实上, 现在很火的blog (博客) 就是作为一种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工具出现的。组织知识管理就是捕获组织内外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 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最大效能的利用用, 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更多的是要求知识的共享, 使整个组织的竞争合力达到最高。因此, 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而组织知识管理则更加关注组织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以增强社会竞争力。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比尔·盖茨认为:“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 决定了你的输赢。”因此, 个人对知识的寻找、发现、筛选、获取、加工、存储、利用、评价、交流、创新的能力决定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是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 它作为这个时代的第一生产力存在着, 彰显着它独特并且不可取代的作用。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动作, 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 它是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 深入地挖掘个人需要的各种知识, 将隐性知识最大化地显性化, 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创新出新知识, 从而为个人的创新能力和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 个人更加明显地成为知识的消费者。个人追求知识的最大意义, 在于能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进而发展个人与组织的能力。此外, 个人除了不断追求新知识外, 也应积极创新, 努力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人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就必须学会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甚至最优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甘永成.e-Learni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6.

[2]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 2003, (3) .

[3]赖纯胜, 卢泽辉.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初探[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0, (5) .

个人知识管理浅论 篇8

1 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研究方面, Frand和Hixon研究认为,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使其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个人知识的拓展, 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也都属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范畴。Dorsey认为, 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看作在21世纪成功地完成知识性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技能, 他概括和定义7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安全、信息协同。Hyams则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解释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 除了上述Dorsey所描述的信息方面的内容外, 还包括时间管理和组织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

综上, 虽然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有各种不同版本的定义, 但都认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和自身能力, 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 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2 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比较

2.1 主体不同

个人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个人。在个人知识管理中, 个人是核心, 是直接受益对象, 目的在于提高个人工作效率。而组织知识管理的主体是组织, 是在组织战略层面由管理层发起的, 以增强组织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的管理活动。

2.2 目标不同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知识的使用效率和再利用价值。对企业来说, 最重要的在于激励员工创造知识, 管理好组织知识, 以创造利润。而个人的知识管理可以以个人兴趣或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个人是组织的基本单位, 强化个人知识管理是强化组织知识管理的基础。

2.3 执行方式不同

个人知识管理从个人出发, 可以针对每个个体, 实施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和策略, 促进个体效率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和个人智力资本的增加。当然, 最终目的还是整个组织竞争力的增强。而组织的知识管理则是从组织全局利益出发, 一切以组织的战略目标为指导。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而组织的知识管理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也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所在。

2.4 利用知识的方式不同

组织知识管理更注重内容和收集, 利用统一知识库, 在组织统一词汇的规范下, 收集、组织、整合、存储和传播信息, 主要强调这些内容的重用。而个人知识管理注重关系和联系, 在需要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 找到适当的人, 和他们交流, 获得相应的知识, 然后将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应用于问题的解决。

3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3.1 个人知识的获取

只有在个人知识足够丰富的情况下, 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才开始凸现出来, 因此如何获取知识无疑是有效管理的第一步。个人知识获取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个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分析对知识的需求。 (2) 掌握知识学习的相关工具与技巧。在明确了知识需求之后, 就应该选择合适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如iNota、Mybase等。

3.2 个人知识的整理和存储

个人知识的整理, 是指对个人已经拥有的知识, 包括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和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 进行有效的组织、整合。对于显性知识, 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分类体系和编码规则,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个人隐性知识的管理, 首先要将其编码化, 用文字或语言显性地表达出来。此外, 还要及时地将隐性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 将正确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3.3 个人知识的交流

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 也只有通过交流使用, 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的知识。知识交流不仅要在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人之间进行, 更重要的是要和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交流, 这样可以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领域内获得灵感和启发, 从而激发出头脑中潜在的不清晰的知识。并且在应用知识进行创新开发时, 能够直接得到不同知识结构人员的帮助, 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3.4 个人知识的利用

获取和管理个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 增强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个人竞争力。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个人知识, 否则将毫无实际价值。另一方面, 要善于获取、交流、积累、沉淀知识, 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将零碎的知识片断关联起来, 善于变通、创新, 将知识应用于新的环境, 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在利用个人所积累的知识时, 还应当积极探索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改进不适当的地方, 不断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水平。

4 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个人最重要的核心资源, 人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学会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目前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探索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 建立和完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 个人和组织应当联合起来, 提倡个人知识管理理念, 加强个人知识管理研究, 让个人知识管理成为提高个人和组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对个人知识的系统高效管理己经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必需。本文概述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并分析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 最后基于过程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探究 篇9

1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1.1 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类正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常常陷于大量具体的信息中, 却很难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我们该如何从信息海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它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为我们所服务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个人知识管理, 高效的提取并利用信息。我们要善于管理自己已有的知识, 及时的更新和掌握已有的知识并且接受新知识, 这样我们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亦有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2 是应对信息时代学习模式转变和提高信息素养的要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学校里老师教的知识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模式已经由原来的传授学习变为建构学习或者二者的结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自主学习, 网络学习或者远程学习, 这更要求学生要善于管理自己的知识, 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 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 如何去寻找信息, 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做出决策所需的信息[3]。只有科学的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才能形成对信息的再创造能力, 对信息进行主动的探索, 形成应对教育信息化的学习意识, 独立自主的利用和挖掘学习资源, 提高自己的信息道德和信息素养, 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1.3 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保证

学生科学的知识管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学生的知识管理包括学习方法, 学习手段, 技术, 媒体等的管理, 科学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增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质与量, 避免将时间用在一些无谓的尝试上, 使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建构知识的知觉, 有效的建立个人专业知识并在学习中做到游刃有余, 积极主动的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个人知识管理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高效地使用知识资源提高学习绩效;持续地学习、更新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 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终身学打下坚实的基础[4]。

2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途径

2.1 分析个人的知识需求,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首先, 分析个人知识需求, 有选择性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 爱好, 能力及其目标, 分析自己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其次,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我们每个人在获取了需要的知识之后, 应该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知识命名和编码准则, 以便于知识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的时候有章可循[5]。有系统的知识管理框架将有助于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有系统的存取起来方便的使用, 也可以避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导致知识的混乱。

2.2 培养个人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目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有一部分是在课堂上从老师那而获得的, 传授的知识是现成的, 标准答案式的, 并且要在严格的时间计划内完成并且通过考试机械强化。在这种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常常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非主动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 这样学生的创造潜力就会被压抑, 无法形成建构知识的习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机械的, 无法灵活应用于实践,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 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在学习时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 而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通过自己建构来获得, 这样才能培养我们自主获取知识, 并加工利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2.3 参与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与别人交流, 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实现自身知识管理的过程, 个人的知识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得到发展, 从而获得更深的知识。善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主动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目的和意图, 获得别人的理解, 支持和帮助。知识的交流还有利于实现知识的显性化, 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隐性知识。一些人误以为某些东西是自己特有的, 仿佛与别人交流会使自己的智力成果受损, 其实真正创造性的知识是无法被别人偷的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完善。

2.4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主要是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 获取新的学习资源, 与他人共享知识, 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提升自己的能力。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产生价值, 知识的应用即知识的实践, 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及时有效并充分的应用于生活, 工作中去, 使我们所学知识充分创造价值。其实将应用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的过程实质也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因此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形成有效的问题意识, 形成强烈的探究欲和对知识的爱好。

2.5 热情的实践, 理性的反省

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就是态度, 只要学生愿意做就能做, 但是做的如何取决于学生投入的热情以及反省的方法与深度。学生要充分了解知识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充满热情。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对自身的经验, 经历不断反思的过程, 学生要不断澄清自己学习行为背后的价值和理念, 明白自己学习活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支撑自己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 同时积极寻找对话伙伴,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2.6 随时收集点滴信息和典型案例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注意随时收集信息和典型案例, 可以对个人知识进行归档存储, 查询, 检索回顾, 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产生的观点, 思路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减少知识信息的流失, 特别是那些瞬间产生的某个想法, 不管其价值如何, 先记录下来, 这种突发的灵感或是学习体会可能并不是很成熟, 可以通过与其他人共享交流和讨论, 对这些知识形成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 结语

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是当代学生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有效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 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主动有效的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 使自己在有意识的个人知识管理中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使我们逐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现自己在知识环境下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姆瑞特·蒂瓦纳.知识管理精要[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1]阿姆瑞特·蒂瓦纳.知识管理精要[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

[2]叶茂林.知识管理的理论与运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叶茂林.知识管理的理论与运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杨跃, 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5月.[3]杨跃, 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5月.

[4]甘永成, 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6.[4]甘永成, 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6.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综述 篇10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爆炸”在带给人们信息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难,使人们很难获取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管理它们。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这个长期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概念得到了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管理技术开发了许多优秀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这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而这些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

2. 个人知识管理

2.1 概念

自从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给出了若干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从资料显示,几乎每个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尽管这些定义不尽相同,但大多数是从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内容或者实施步骤等方面来界定的。例如: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最早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套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1]。国内研究方面,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第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2]。

简而言之,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人们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 国内外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概况

国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始于1998年,在近几年才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随着个人知识管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未来几年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将会持续进行。

从整体来说,国内个人知识管理相关软件还仅重视信息收藏和组织,对知识深度利用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使用者个人阅读后的心得等知识产出活动的管理尚未引起重视,更不用说如何用软件支持知识创新了。在思维导图等知识孵化类这一个人知识管理的高端领域,由于距离商业开发还有很大距离,目前有少数人凭个人兴趣在进行研究,个人成功运用的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工作和学习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影响力也极其有限,更多是学者们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提出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建议。相比来说,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集中在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与相关领域研究以及知识管理技术和知识管理软件工具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研究的先进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当前,个人知识管理涉及领域广、应用层次多、综合性十分强,研究层次由单一个人知识管理泛论向以信息时代为主的多方向延伸?,从应用领域看包含图书馆、网络社区、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从使用者看包含大学生、研究生、秘书、计算机程序设计师等;从学科性质看包含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经济文化、教育心理等。可见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应用已经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并且指导着这些领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烙上了深刻的时代痕迹。尤其是近年来Web2.0模式的兴起,博客、社交网站里面的个人知识管理也成为了研究者的新关注点,可以预见下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方向将是微博等新兴的互联网事物。

3.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是指帮助个人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各种知识管理软件的涌现,研究者开始关注各种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共性和特性,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分类。斯卡姆在《知识网络》[3]一书中,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进行了分析。甘永成博士则从软件的使用功能角度,将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分为搜索/索引工具类、推理、链接类、信息捕获/共享工具类等多种类型[4]。

本文探讨的是前一种软件,即有客户端的、非基于网络平台的桌面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个人知识管理技术就蕴含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中,因此,下文通过分析国产有代表性的网博士、资料收藏大师、网文快捕等软件,并与国外有代表性的Mybase软件做比较,归纳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特征。

3.1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共性

大多数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所拥有的功能,我们称为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共有功能。以下五个方面正是它们所共同拥有的功能。

(1)快捷键抓取信息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用多种方式保存网页、图片、Flash动画、Word文档、PDF文档、信息片段等,但其本质都是用快捷键。网博士采集资料的操作很简单,在浏览器中打开要保存的网页,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网博士保存网页”,就可以将网页保存在网博士里了,也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shift+d”来进行采集。Mybase通过单击右键,用剪切板监视器实现自动保存,无需离开Web网页或应用程序。资料收藏大师有一个悬浮窗,我们可以把比较需要的资料直接拖拉进悬浮窗,它自动选择第一句话作为资料的标题,并将其保存下载。网文快捕是利用安装后在网页中出现的磁碟图标,分类型的保存,无需再返回该软件的编辑模式,保存速度也很快。

(2)支持全文信息检索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都支持快速搜索,搜索结果可显示摘要、可保存。但他们的搜索速度有所不同。网博士可对标题、注释、信息全文进行指定范围、日期、下载来源、大小写无关、模糊搜索等组合方式的搜索,支持Internet搜索。资料收藏大师有极其强大的检索功能:标题查找、关键字查找、局部查找、全文查找,这些功能使我们查找资料更加方便和容易。Mybase的搜索功能也十分的强大,但是要先下载小插件才可实现,速度相对慢。

(3)生成电子书,方便信息交流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大多数增加了“生成电子书”这一功能,并且在不断地完善,非常便于信息的交流。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把知识库中的信息单个或者批量导出为不同格式的电子书,供不同用途使用。网文快捕能生成exe或者chm形式的电子书,还可以反编译电子书。资料收藏大师不仅可以生成可以直接运行的EXE文件,而且还有制作CHM、PDF文件的功能,而Mybase能生成exe形式的电子书。

(4)利用自定义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的信息组织

收集的信息可以以目录、列表的形式组织,可以任意拖放,自定义分类,快速的存取信息。树形结构比较清晰,并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这几款软件大部分采用树形结构来组织信息。网文快捕的树形结构是以书籍和节点为单位。资料收藏大师仅仅通过拖拉节点就可以方便地阅读资料。Mybase的树形目录结构功能最全面,它的数据库是用树形大纲来存储,可以向这个框架随便插入条目,以任何方式组织。

(5)支持附件存储,方便文件管理[5]

越来越多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支持附件存储,方便文件管理。且有的软件能设置密码控制。像资料收藏大师,它支持附件,当你的文章附带一些源码或图片时,你可以将它们作为附件来加到文章的后面。

3.2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个性化

某款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拥有的且其它软件不具有的功能,我们称它为个人知识管理技术的个性化功能。

网博士可以多种方式保存网页、图片、Flash动画、Word文档、PDF文档、信息片段等,并且网博士提供的书籍文件可压缩、备份、优化、加密。此外,可以快速分类排序、加密保存信息,并且支持书籍间的内容交换和多选批量操作。资料收藏大师有一个悬浮窗,可以把资料直接拖拉进悬浮窗,而且现在已经支持IE的html内容保存了,还有图片、flash等都能一起保存下来。另外,悬浮窗可以接受文本的拖拉,可以支持好多种格式的文件的导入。网文快捕有类似Frontpage和Dreamweaver的功能,可以排版保存好的文章。它还提供了合并功能,能把相关的几个网页合并为一个较长的网页,然后再结合其“自动滚动”功能,可以方便地阅读。另外,可以为书籍节点加注释。Mybase拥有日程表,可以自己设置条目管理自己的日程。它提供的客户管理工具,使Mybase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CRM程序。另外,相册、地址薄、收藏夹等功能也十分成熟。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的差别。每一款软件又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们都在相互取长补短,不断的使自身更加完善。

4.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6]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渐渐兴起。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深化,个人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目前,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化是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网络对个人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与存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解决了个人知识库版本多、统一性、同步性差等问题;基于浏览器的插件技术使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具有跨平台性,方面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实现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内涵化也是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融合时间管理、日程计划管理、短信管理、邮件管理、工作文档管理等来实现个人数字助理(PDA);此外,移动3G技术,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企业或社区的知识共享都是未来个人知识管理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5. 总结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所拥有的共同功能是为了满足一般使用者的学习和工作需要,而各款软件的个性化特征,则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工作的专业需要而设计的,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并且有望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5,(1):29-32.

[2]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3]大卫.J.斯卡姆.知识网络[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93-95.

[4]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0-23.

[5]王海波.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个性化网络[J].中国中医药,2005,(9):13-15.

[6]韩阳,刁永锋.论坛、weblog、wiki作为知识管理工具的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22-24.

个人知识管理 篇11

关键词 社会化网络环境 微内容 微知识管理

分类号 G250.7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3.006

Research on Personal Micro-Knowledge Management under Socialization

Networking Environment

Zhu Yinan, Wang Shixiong, Huang Yuan

Abstract Massive, fragmented, diverse, and personalized micro-contents are produced from public applications and social platforms represented by Blogs, Social Tagging Systems, RSS, Wiki and the like. These massive and seemingly unrelated micro-contents actually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micro-knowledg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is micro-knowledge can help individuals quickly and accurately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Based on the essentials and key elements of micro-knowledge management, a model for personal micro-knowledge management under socialization networking environment is proposed by this paper, together with making the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approaches,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mining, organizing, and applying micro-knowledge, to support for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personal micro-knowledge.

Keywords Socialization networking environment. Micro-content. Micro-knowledge management.

0 引言

以博客、社会化标签系统、RSS、Wiki等为代表的社会软件和社交平台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网络资源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由此衍生出海量的社会化、碎片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微内容[1-2],它是互联网上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内、任何网络平台上产生的任何数据元或者信息元。如上传的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发表的博客、日志、E-mail的主题,RSS的内容列表等文本信息,甚至包括收藏的网址、评论、个性签名、超链接、用户点击等。这些海量的看似无关联的微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面对社会化网络环境下海量的微内容,合理的知识管理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搜寻、使用所需信息和知识。高效的、个性化的个人微知识管理平台是信息搜寻、知识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不仅直接影响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而且决定着团队的协作水平。因此,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以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为支撑,对微内容中的微知识进行有效地开发、管理和利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3-5]。

个人微知识管理(Micro-Knowledge Management,MKM)是Web2.0时代知识管理需求的新变化、新方式和新理念。个人微知识的管理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知识主体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现有的大多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尚未实现从微内容中挖掘和提取微知识的功能,对微知识的识别、挖掘、组织、创新和共享尚显不足,用户难以有效地管理、应用和共享微知识[6]。为此,本文从微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定义出发研究微知识管理内涵以及个人微知识管理要素,建立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概念模型,研究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设计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平台,为实现个人微知识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提供支撑。

1 个人微知识管理基础

1.1 微知识

微内容依托互联网隐性地存在、碎片化地传播,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一定的形式关联、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结构,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等方法,可以产生各种个性化的微知识资源,因而微知识并不等同于微内容。与此同时,微知识是知识的子集,一般知识的定义、分类及其管理同样适用于微知识。因此,微知识的内涵可以结合数据、信息、知识和微内容的定义进行界定。

一般而言,数据是一种将客观事物按照某种测度感知而获取的原始记录,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抽象表示;信息来源于数据并高于数据,是具有时效性的有一定含义的有逻辑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决策价值的数据流;知识是对获取或积累的信息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提炼、研究和分析的结果,是能够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用于指导知识工作者实践的有价值信息。社会化网络平台衍生出海量的微内容,既包括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又蕴含无限的知识资源相对于一般的知识和微内容而言,而不仅包括数据和信息等具体的符号化产物,也包括微知识主体的价值观、世界观、经验及微知识活动等。因此,微知识可以分为社会化网络用户原创的微知识、社会化网络用户添加的微知识、社会化网络用户行为产生的微知识等,这些微知识或者以显性的方式存在,或者以隐性的方式存在。

结合知识的分类和微知识的定义,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微知识包括个人微知识和组织微知识,个人微知识由社会化网络的个体创造,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碎片化和自我中心特征。组织微知识由社会化网络的群体创造,具有鲜明的社会化、聚集化和去中心化特征,两者的知识主体、知识过程、知识内容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个人微知识和组织微知识的联系同样密切,个人微知识是组织微知识的来源、基础和核心,组织微知识为个人微知识创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2 个人微知识管理

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拓展,因而可以结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和过程提炼个人微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应用模式,以此作为建立个人微知识管理模型、研究个人微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设计个人微知识管理平台的基础。

截止目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知识管理层面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分析与定义。Frand和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可以基于某种策略将杂乱信息片段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的东西,从而扩展知识主体的个人知识[7]。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系列在逻辑上、概念上以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技能,其中主要方法包括: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述信息、保证信息安全、信息协同[8]。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吸取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个人创造出新的知识[9]。甘永成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对将要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一种框架,是将零散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的一种策略[10]。Jarche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的价值重点在于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其中可以分为三个过程:(1)个人知识的获取与汇集:记录个人自身及从他人获取的信息知识,标记团队所分享的知识;(2)知识的理解:掌握个人所获取的知识,并在特定的环境、时间与地点下以正确的形式展示出来;(3)信息知识的分享:在学习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思想的交流都是知识的分享[11-12]。虽然学者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表述不一,但都揭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本质:个人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从而提升自身能力与创造价值,为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与最大化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应尽可能包含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存储、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等核心流程。因此,个人微知识管理以社会化网络平台为支撑,注重微内容的开发、管理和利用,侧重挖掘微内容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重视个人的微学习管理以及个人灵感知识的管理,关注微知识的便捷获取、群体协同和实时管理[13-14]。

根据个人知识管理内涵及其过程,本文引用阿瑟·安达信公司的知识管理公式KM=(P+K)S来说明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包括用户、微知识、方法和活动四个要素,即MKM=(U+MK)A,其中,用户U是微知识的主体,用户的行为是微内容产生、微数据挖掘、微信息处理、微知识管理的基础,微知识MK是微知识管理的对象,方法+是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微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技术,活动A是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微知识的获取、处理和运用等。

1.3 个人微知识管理模型

根据个人微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以个人的微学习为核心,包括微内容的获取、微数据的挖掘、微信息的处理和微知识的管理运用。微内容的获取包括微内容的收集、识别、记录、存储等微知识活动。微数据的挖掘以微内容为基础,利用分类或聚类等方法对微内容进行主题发现、关键词挖掘、文本分析和用户行为挖掘等微知识活动。微信息的处理包括微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信息集成、提炼微内容和微数据的信息结构、实施微信息资源管理等微知识活动。微知识的管理包括微知识的主体识别、用户交互、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微知识活动。因此,个人微知识管理模型不仅需要包含上述微知识活动,还需要遵循上述流程和步骤进行微知识管理。为此,建立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模型

社会化网络环境下能实现个人微知识管理的技术和工具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社会化标签系统RSS、Wiki、SNS、云笔记、云协作等,这些社会化网络平台能够便捷地、有效地支持个人自主学习和群体协同学习,为个人微知识管理提供技术和工具。因此,上述模型可以利用这些社会化网络平台进行个人微知识的收集与识别、挖掘与提取、聚合与存储、共享与交流,实现微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2 个人微知识管理技术和工具

2.1 个人微知识挖掘

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核心是以微内容为基础构建个人的微学习系统,其核心模块包括微数据的挖掘、微信息的组织和微知识的交流共享。毫无疑问,个人微知识挖掘、个人微知识组织和个人微知识运用是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人微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

个人微知识挖掘以个人的微学习为核心,体现了用户与微内容交互的行为偏好和学习需求,如何在无序、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大量微内容中与用户行为偏好的实体和联系,关键是分析微内容结构及其信息含义。因而,关键问题是如何挖掘微内容的潜在语义,构建一个合理的潜在主题结构,以获得优化的潜在信息模型,是个人获取社会化媒体平台微内容的信息组织特征,深刻认识用户交互行为偏好、微内容潜在有价值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个人微数据挖掘阶段,立足于问题和需求驱动,根据决策问题和学习需求所需的微知识,可以利用RSS的信息推送服务等手段进行微知识的收集,通过博客、微博或微信等获取来自互联网中他人微知识库中有意义的数据和信息等微内容资源,并将微内容资源存储于以云存储为介质的个人微知识库。个人微知识的挖掘与提取,需要从上一阶段中所获取的大量微内容资源挖掘和提取有价值的微信息和微知识,可以借助社会化标签系统、Wiki、云笔记的链接等工具对微内容资源进行微知识挖掘,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微内容的微知识挖掘示意图

2.2 个人微知识组织

个人微知识组织是对获取到的微内容进行解释、分析,去伪存真,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有序化、系统化的整合,进而通过分类、索引、过滤、综合、链接和存档等活动,深入揭示知识单元,并挖掘微知识关联的过程和行为。就个人微知识组织而言,隐性微知识的组织更有价值且更具潜力,它不仅可以转化为显性微知识,而且是发现和创造新的微知识的关键来源。因此,个人微知识组织的关键是“能够充分挖掘个人的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且系统化,辅助个人建立系统的个人知识库,通过对知识之间内在关联的展现帮助个人进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创新”[15]。

社会化标签系统以大众分类法为基础,允许个人自由地分配选择关键词(标签)标注感兴趣的微内容和微知识,且所有用户的标注都互为可见。个人所标注的资源在形式上是不受限制的,如网页、图片、视频等等。通过标注,可以实现微知识的组织和共享。社会化标注系统这种由用户自由标注且开放、共享的知识组织方式,给个人微知识资源的组织、检索和共享带来了全新的理念,颠覆了传统高度组织化和模式化的知识组织方式,是解决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微知识组织、管理、共享的有效工具和技术。作为社会化标签系统中用于知识分类组织的标签,它可以是知识的一小片内容,而不必代表知识的核心内涵,因而其本身也是微内容、微知识。社会化标签系统是大众互动的信息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由分类专家主导的分类组织模式和垄断,是自由的、社会化的、个性化的知识分类组织方式。因此,可以利用社会化标签系统对个人微知识进行分类、索引、过滤、综合、链接和存档,是个人微知识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技术。

2.3 个人微知识应用

个人微知识应用就是将微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个人微知识应用是实现知识形态本身到价值转化的“拐点”,是满足个人微学习需求、辅助个人决策的关键所在。个人微知识应用与微知识共享、交流、创造和传播密不可分。因此,个人微知识应用既是个人微知识管理过程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合其他微知识管理过程和行为的落脚点。

以博客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平台为个人微知识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博客是一种用来记录个人思想和管理个人资源的社会化网络平台,每个用户可以按照某一顺序组织知识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微内容和微知识。博客可以为个人微知识应用提供个人微知识库的创建、个人微知识的共享和创造、个人微知识的交流和传播等功能。博客的组织性、个性化特点方便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将各种类型的微知识进行分组管理再将分组之后的某种格式的微知识分类管理,一旦发现博友的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可以将其保存在自己相应的栏目下,将一些破碎化的、无序的微知识整合为体系化的、有序的知识模块,需要的时候便可快捷地从知识库中提取出来。博客的分享与互动特点还可以帮助个人记录和发布自己的思考、思想历程等,并和好友分享这些内容,甚至为博友提供帮助,具有高度的共享精神和价值。博客打破了人与人交流的时空限制,博友之间的交流可以便捷、自由地进行,这与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应用的要求非常吻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微知识共享、交流、创造和传播。除此之外,博客能够解决传统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无法有效显性化的问题,让每一个用户愿意分享出自己的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聚合,进而成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平台。

3 结语

社会化网络背景下以博客、社会化标签系统、RSS、Wiki等为代表的社会软件和社交平台迅猛发展,由此衍生出海量的微内容。这些海量的、看似无关联的微内容蕴含大量的微知识,对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是,微内容的碎片化、多样化、个性化特征使得这些微知识的挖掘、组织、应用面临不少困难,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搜寻、使用微内容蕴含的信息和知识是不小的难题。高效的、个性化的个人微知识管理平台是信息搜寻、知识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不仅直接影响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而且决定着团队的协作水平,因而开发个人微知识管理平台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探析 篇12

关键词: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工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Web2.0社会性软件的广泛应用, 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已经拓宽到包括管理个体的信息与知识、发展社会网络、参与协作、相互交流与共享知识等一系列以社会化为特征的知识活动。个人知识管理对满足个人自身的知识与社交需求、提高学习与工作的效率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是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和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基础。

一、个人知识管理对研究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顾明远 (1998) 认为, 在研究生能力结构中, 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重点, 这一能力使研究生能够持续有效地更新知识, 以适应科技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1]。顾明远教授还指出, 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是研究生能力结构的组成部分[1]。孟万金 (2001) 在对全国15个省126位研究生导师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 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结构中, 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占据重要地位[3]。笔者认为, 研究生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等。

王孙禺等人 (2007) 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问题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外部适应能力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4]。促进研究生的能力发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 也是研究生适应未来学习与工作需要的基础。

Ricky和Eric (2010) 根据Avery 等人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流程框架, 把检索、评价、组织、分析、合作、表达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对个人能力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 不同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可以促进不同的个人能力发展[5]。检索、评价、组织、分析等技能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学习/自我发展能力;评价、组织、分析和合作技能都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组织、分析等技能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敏捷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评价、分析、合作、表达等技能对创造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合作、表达技能则有利于提高沟通能力。

学习/自我发展能力本质上是终身学习能力, 创造能力即创新能力, 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密切相关。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所促进的个人能力范畴包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换句话说, 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对研究生的能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杨金勇等人 (2008) 也认为, 在信息时代, 研究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与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并伴随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过程[6]。研究生只有进行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 才能在研究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 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管理

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一书中, 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使用规范的语言符号 (如文字、图表、公式等) 清晰表达的知识, 易于存储与传播。而隐性知识则是与个体的价值观念、实践经验和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的知识, 类似直觉, 高度个人化且难以表达和交流, 常常被潜意识地理解和使用。个人的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策略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都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区分并非绝对,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研究生的显性知识管理, 主要涉及检索、评价、组织和分析等技能和过程。对知识的检索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开始。在互联网时代, 搜索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学习开始于搜索。对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而言, 收集大量相关的信息与知识是前提条件。因此, 研究生必须学习常用的搜索工具, 掌握有效的检索技能, 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检索到所需的知识, 而不至于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

对检索到的显性知识, 研究生需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评价和分析, 对有用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整理并分类保存, 包括对当前问题解决有用的知识和对相关领域后继研究有用的知识。很多人只是不停地保存显性知识, 需要时却无法快速而准确地查询到相关知识。对于大量需要保存的显性知识, 研究生应该根据个人的知识需求和通用的索引标准, 形成个人保存知识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让所保存的知识能够在日后发挥作用。

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由于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 因此, 研究生对其管理主要是通过合作、交流、表达等技能和过程实现的。合作与交流是共享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和导师的师徒式学习、面对面交流以及科研合作, 都有助于研究生从导师身上获取隐性知识。研究生把个人的想法写出来, 或者通过言语向其他人表达出来, 都是一种对隐性知识的整理和组织过程。在此过程中, 研究生不断地思考, 把内隐的东西尽可能地外显化, 在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同时, 也有助于迸发知识创新的火花。

当然, 在个人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时, 其技能不是绝对区分使用的。比如, 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也可以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获取和共享, 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通过口头表达或写作的方式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中, 也会用到组织、评价和分析等技能。

(二) 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知识管理

研究生既要传承知识, 又要创新知识。学习知识和科学研究是研究生的两项重要任务。赵蒙成等人 (2010) 认为, 研究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不仅仅是记忆, 更重要的是分析、综合、概括、质疑、发现问题和创新[7]。也就是说, 研究生的学习不以课堂授课为主。在阅读导师推荐资料的基础之上深入思考、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和问题的解决、主动通过各种场合的人际互动来交流知识等过程, 贯穿研究生的整个学习与研究生涯。

1.反思式学习过程的个人知识管理。

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很高, 他们常常需要反复思考、对某些问题和已有的观点进行反思、质疑, 有时候还需要进行假设论证。这种反思式学习有助于诱发研究生的深度学习, 提高其批评性思维和自我反省能力, 也常常会迸发出知识创新的火花。研究生在反思式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了评价、组织、分析、表达等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其中以分析和表达技能为主。

写作是表达技能的一种重要形式。写作能够梳理反思的内容, 使之明确化和条理化, 并诱发更深度的思考。反思—写作—反思, 不断循环, 个人内隐的知识逻辑逐渐清晰, 知识积累不断螺旋上升。这一过程包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不断提升。

因此, 在反思式学习中, 一方面, 研究生要注重把反思过程所想到的知识片段通过写作的方式组织起来, 并做好索引和保存, 以便查找;另一方面, 研究生要不定时地整理已经保存好的这些反思知识, 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知识创新, 也是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来源。

2.项目研究过程的个人知识管理。

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研究生在导师或项目组其他成员的指导下, 解决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以此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研究生主要使用了检索、组织、分析和合作等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完善项目研发日志、组织和保存项目研究中创造的新知识, 是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 也是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 研究生需要及时、系统地组织和保存在项目研究中所学到的知识, 如项目的基本信息, 包括申请材料和验收材料、假设论证过程、具体研究案例、所用到的理论及其出处、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不同观点等。这个过程既是研究生获取和内化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也是建构规范化、易于查询的科研项目知识库的过程。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研究生经常需要和项目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与协调。王孙禺等人 (2007) 的抽样调查表明, 我国研究生在职场环境中的合作与协调能力都比较低[4]。而在项目研究中, 合作是研究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另一项重要技能。因此, 研究生要和项目组其他成员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善于总结合作与沟通的技巧, 同时还要细心观察其他人的合作过程, 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逐步提高自身的合作与协调能力。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体现了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提升。而且, 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通过合作, 还可以建立个人的专业研究社交网络, 为将来新的研究合作打下基础。

3.非正式学习过程的个人知识管理。

由施乐公司捐助在加州帕洛奥图成立的学习研究学院发现, 学习是一种社交行为[9]。除了课程学习和项目研究等正式的学习与研究形式, 研究生还经常参加诸如研讨会、学术沙龙、网络社区交互等各种非正式学习。而研讨会、学术沙龙和网络社区交互等非正式学习实质上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与互动过程, 研究生在与其他人交流观点、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 获取、分析、组织和表达知识。

据Breslin的估计, 70%-80%的学习是非正式学习, 40%-50%的员工通过社会媒体网站获取信息和知识[10]。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不再局限于校园和导师的狭小圈子, 而是拓展到整个互联网世界所能到达的每一个角落。跨越地区与跨越专业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逐渐成为研究生个人知识活动的发展趋势, 也成为信息时代下研究生发展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研究生在网络社区交互过程中的个人知识管理显得愈加重要。

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 个人需要及时整理、总结每次交流的内容, 存储新获取的知识。对于与自身知识体系有差异的观点, 应做好标识, 以便做进一步思考。由于非正式学习大多数是由某个主题引发, 因此, 可以按不同的主题分类组织知识。此外, 还需要保存非正式学习过程中新建立的人际关系, 把人际关系和知识网络一一对应起来, 日后需要继续研究某个知识领域时, 就可以快捷连接到对应的研究者。这是除了项目研究之外, 建立专业研究社交网络的又一种途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研究生对自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及在不同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融合的。因为, 在反思式学习、项目研究、非正式学习过程中, 所管理的知识都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 具体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也都可以依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特点来实施。

三、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

(一) 搜索引擎工具——查找知识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与知识以数字化形式传播, 互联网成为人类重要的知识库, 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与知识成为学习的开端。研究生的个人知识管理也应该从掌握相关搜索引擎和其他类似工具的使用技能开始。其中比较常用的有Google (谷歌) 和百度等搜索引擎, 而Google搜索又分别提供了网页搜索、学术搜索、图书搜索等更加细化的服务。人立方关系搜索 (http://renlifang.msra.cn/) 是一个搜索人际关系、人与知识关系的网站, 对于研究生建立个人的专业研究社交网络应该会有所帮助。

(二) Blog (博客) 和 Wiki (维基) ——表达、交流和共享知识

从实用的角度看, Blog就是一种表达个人观点、转载内容或网络链接的信息出版方式。对于创建者来说, Blog是一种活动日志。他也可以利用Blog发布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Blog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利用Blog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等。Blog在纵向上可以按时间排序, 在横向上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类排列,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很多大型的门户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Blog空间, 如Google Blogger、新浪博客、网易博客等。研究生可以通过Blog整理和共享知识, 并通过其他人的评价留言来交流知识。写作是梳理知识、使之明确化的有效途径, 而交流则有利于发生思想碰撞。基于Blog的“写作—交流—反思—写作”的循环过程, 恰恰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非常有利于研究生表达知识和创造知识。

Wiki技术是一种多人协作的编辑工具,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如果Blog 是一种个人创作的话, 那么, Wiki就是一种团队创作、一个社区平台。研究生可以利用Wiki搜索知识、共享知识。维基百科 (:http://www.wikipedia.org) 是一个由全世界网民协作创作的多语言网络百科全书;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 和互动百科 (http://www.hudong.com) 是两个常用的中文百科网站。

(三) 网络收藏夹——保存互联网知识并建立知识网络

网络收藏夹也叫网络书签, 是针对浏览器收藏夹的不足而开发的网络链接存储工具。用户可以在连入互联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使用自己的网络收藏夹, 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自己所收藏的内容。常用的网络收藏夹有“美味书签” (http://delicious.com) 、Google网络收藏夹 (http://www.bookmark.com) 、百度搜藏 (http://cang.baidu.com) 等。研究生申请网络收藏夹账号后, 可以随时随地保存互联网上有用的知识, 并在需要使用时访问。网络收藏夹还提供了互联网共享的功能。只要用户同意, 那么, 他的网络收藏夹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共享。通过共享网络收藏夹, 收藏了相同或相似网页、网站等内容的用户就可以聚集在一起。也就是说, 用户通过共享网络收藏夹可以寻找到志趣相投的人。研究生可以利用网络收藏夹拓展自己的人际网络, 建立专业研究的社交网络。

参考文献

[1][2]顾明远.试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 (3) :10-13.

[3]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11) :58-62.

[4][8]王孙禺, 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9) :32-35.

[5]Ricky K.F.Cheong, Eric Tsui, The roles and values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an exploratory study, VINE, Vol.40, (2010) Iss.2:204-227.

[6]杨金勇, 黄成亮.培育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化团队——信息时代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J].理论界, 2008, (9) :160-161.

[7]赵蒙成, 朱苏.研究生学习力的特点与养成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8) :39-44.

[9]尤克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67.

上一篇:重视诵读教学下一篇:流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