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思考

2024-09-26

水污染控制思考(共12篇)

水污染控制思考 篇1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对维系人类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平衡具有中心作用和综合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 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国, 也面临着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持续恶化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保证安全供水, 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的矛盾。水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越来越明显。

1 我国水污染的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并且时空分布不均衡, 开发利用难度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用水的要求会更高, 缺水威胁还可能加重。加之, 水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1) 地表水体污染。

我国污水的年排放总量已达600多亿吨, 其中80%以上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的污水。污水排放量的加快, 使地表水体环境质量急剧恶化, 江河湖海普遍受到污染, 全国7大河流经过的主要大城市的河段, 大部分水质污染严重, 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有的已经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尤其是2007后6月, 无锡太湖水源地蓝藻暴发, 引发水质污染, 导致自来水发臭, 给当地城乡居民饮用水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地下水体污染。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三氮”污染, 硬度升高, 酚、氰化物、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这类物质不易分解, 不易沉淀, 并且容易被生物体富集转化成毒性更强的有机化合物, 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同时, 在迁移循环过程中遍布水体、土壤和作物, 污染环境, 危害生态。

(3) 降水酸化日趋突出。

全国已有不少地区降落酸雨, 并呈由北向南扩展之势。近年来, 全国降水年平均PH值低于5.6, 导致酸雨地区城市地下水的PH值也明显下降。水质酸化造成地下水总硬度增加、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加剧。

(4) 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规范》和国家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我国有近一半的城市居民在使用不合格的饮用水。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居民身体健康, 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水污染的影响

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日趋严峻的水污染使水质恶化, 破坏了水体的正常功能, 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 加剧了原本匮乏的水资源供给矛盾。水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业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离不开水, 水质会直接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如造纸、印染等工业产品, 使用不洁净的水会造成产品的色泽晦暗;酿酒、食品等使用不卫生的水会导致饮料和食品的卫生质量不合格, 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二是对农业的影响。用污染的水灌溉农田, 会造成土壤质量降低, 农作物减产、变质, 甚至颗粒不收;污水对渔业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可使水生生物缓慢中毒, 出现畸形的或是带有怪味的鱼虾, 严重时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鱼死亡。三是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当数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 就会造成水体污染, 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甲醛汞中毒 (水侯病) 、镉中毒、砷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和慢性中毒, 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

3 加强水污染控制的对策思考

(1) 加强全民的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世世代代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通过多种途径,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进一步增强水忧患意识, 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积极投身防治水污染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坚持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发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形成良性循环, 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水污染控制的协调发展。

(2) 加强工业废水的源头治理。

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 全面推行废水排放量最小化清洁生产。一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执法力度。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强化对工业企业的监管, 严肃查处违法排污现象。根据污染产生的影响及损失决定处罚及赔偿的金额, 提高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二是严格工业项目环保审批。对于新建基本建设项目, 严格实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放许可证制度, 坚持做到生产线设计与污染治理设计、生产线施工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生产线建成投资与污染治理设备启用“三同时”, 严格杜绝对环境产生新的污染。三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引进环保生产工艺, 生产绿色产品, 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对于污染严重的小制革、小炼焦、小化工、小印染、小造纸警“五小工业”, 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 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凡危害城镇饮用水源的企业, 必须一律实行关停。四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 清洁生产包括合理选择原料和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改革生产工艺和更新生产设备、提高水的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率, 以及加强生产管理, 减少和杜绝跑冒滴漏。五是提高工业废水处理及利用的水平。引导企业树立工业废水是流失资源的思想, 尽量采用有效技术回收利用, 在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上使其无害化。

(3) 加强城市废水污染的控制。

一是科学编制城市水资源利用的整体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制定好城市的近期、中期、远期水资源综合利用整体规划和水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应该具有超前性, 综合考虑治水、排水、污水处理、污水回用等因素, 坚持排渍、减污、分流、净化、再用的原则, 按照城市水城功能区的要求和水环境容量, 确定水质控制的目标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的实施方案。二是抓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我国城市大多数属于综合性城市, 居住、商贸、工业混杂在一起, 城市建设欠债太多, 排水系统不健全, 管道质量差, 且雨污合流, 不利于对污水进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必须与城市建设同步实施, 协调发展, 决不能半途而废或打乱总体部署。应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和“雨污分流”的原则, 建设好市政排水管网, 并为污水回用预留管网空间。同时, 进一步完善城区排水设施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衔接。三是筹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水污染控制的骨干工程。应逐步建立面向市场的环境保护融资机制, 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和外国资本投资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 以最短的时间实现水污染控制阳治理。要根据城市规模和污水水质实际情况, 科学论证引进污水处理高效低耗成套工艺、技术和设备, 防止出现部分处理建筑物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环境效益。污水处理厂建设也要注重消除自身对环境的影响, 成为无污染的绿色工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的加快, 随之而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在分析水污染的现状和危害的基础上, 就控制水污染进行了探讨思考。

关键词:供水安全,水污染,污染控制,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希君, 水污染及污水处理[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8.

[2]周鹏程, 污水综合治理浅谈[J], 中州建设, 2004, 10.

[3]彭海清, 李平, 刘霞, 管道分质供水系统的组成及工程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2002, 5.

水污染控制思考 篇2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田尾水、畜禽与水产养殖、城镇生活污水、水域底泥释放、水生生物腐败释放、农村固体垃圾和农业副产品污染等.针对非点源污染的特点,提出以流域为单元,建立非点源治理的方针和管理战略:在控源的.前提下,实施生态阻截及以生态措施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推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等.

作 者:陈荷生 华瑶青 作者单位:陈荷生(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34)

华瑶青(水利部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苏,无锡,214023)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61-04

0引言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以物理、化学、物化以及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工程性学科。如果单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不仅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有限,而且难以促进专业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难以满足我国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所培养人才规格日益提高的要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经历,在分析现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1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江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主线、提供不同层次知识的课程共有18门,教学时数共计840学时(其中实验和上机153学时)。该课程体系中有课程设计环节计4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15周(实际上只有13周,有2周用于毕业环节的答辩和总结);有各类实习计4周。上述课程体系尽管已经过多次修改,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化学基础,弱化了专业技术优势。在本课程体系18门课程中各类化学课程有6门(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总学时为330,占到了39.3%。而与水污染控制有关的技术课程门数为6门,总学时为210(其中非水方面的学时约为28),只占21.7%。尽管现在的高校教育要遵循“强基础、宽口径”的原则[1],但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因此,建议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重新研究各课程的教学计划,然后考虑学时的分配。

2)各课程教学内容仍存在重复及组织和分配的不合理,这点可从江苏大学目前使用的环境工程系课程教学大纲得到清晰的反映。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各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研究,以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大纲。

3)难以克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难以突出其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江苏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授课学时为60学时,与一些知名高校100、120学时相比是比较少的。在这60学时的教学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则涵盖了污水的物理、化学、物化、生化控制技术及废水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和污泥处理等,而其中基本原理性知识的教学要占去四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因此应用型知识和工具型知识的课时就显得不足,从而难以体现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如果能将原理性知识整合到相应的基础课程中讲授,而在本课程教学时只要花较少的时间进行简要的回顾即可,这样则可将课时向体现本课程工程性特点的内容倾斜。

4)实践环节的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尤其是实习环节的安排。本课程体系中有各类实习共4周,其中认识实习2周(修改前为1周),且安排在第3学期集中进行。尽管认识实习的时间增加了,但根本就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得到的答案。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处于第3学期的学生还未接触专业知识,对于要参观实习的水处理工艺、构筑物等没有概念,从而在实习当中难以有主动性和目的性,效果当然就要打折扣了;②仍局限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教学方式,也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及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并增加一个2周的生产实习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新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框架方案

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有“两个重大转变”为指导思想[2],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在深入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的基础上,按照改革要求,以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见表1和表2)首先对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各课程的作用地位,明确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应提供的知识内容,必要时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的基本规格及培养目标要求,初拟各课程的教学时数及其分配。

改革后,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范围扩展,将与水污染控制有关的课程都列入了本研究的内容,以在更宽的视角中加以整体研究,建立更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各课程作用地位和教学内容安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同时,增大实验学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充分体现了强基础、重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以水污染控制学科为主线、与工程应用(技术设计、研究和开发)所需知识结构有关的概念性知识、原理类知识、工具型知识和物化类四个知识层次的各课程的有机集合体系。

3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的改革

根据各课程性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可把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划分为四种类型的课程:即理论基础类课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见图1),以便更好地反映不同层次的课程及其相应的提供的知识内容。

按照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层次要求及实施工程任务的规律和认识规律,确定各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组织、选择和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运用“工程集成”的概念来组织基础和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组合乃至整合,以达到精简和优化的目的。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以强基础、重素质为基本指导原则,根据知识内容的特征及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落实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以下方面的课程内容的精简要求:通过自学容易获得的知识;课程中及课程间内容重复较多的知识(如化学类课程间、水污染控制工程与其先导或并行课程间等);主要通过实践训练获得的知识(如实验操作等);某些不必要的“黑箱”知识(如从应用的目的出发,某些原理性的详细推导过程可省略);在中学阶段已掌握或应掌握的知识。据此,对各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进行调整和改革。

1)理论基础类课程。精简无机化学课程中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部分,有机结合无机与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将教学内容调整在与本专业教学内容所要求的范围内。对于《物理化学》,它是一门较难但对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而言又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如表面化学、电化学、化学平衡和相变化等内容是水污染控制理论中所需要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部分的内容则可适当地与无机化学相协调。

2)技术基础课程。根据各课程的作用、地位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适当调整和压缩课程教学内容。如《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放在传质、吸收、吸附的原理、相关的设备构造及其在水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方面,其中有关流体流动的内容,应与《水泵和泵站》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协调,由于《水泵和泵站》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流体输送,因而可将此部分内容调整到《水泵和泵站》课程中,而有关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膜分离的内容则应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相协调,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水的流动特性及其对贮水和输送管道设备的作用等,其它方面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环境微生物学》为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生物控制技术提供微生物方面的重要基础知识,应把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与水污染控制密切有关的微生物的生长生理特性、生长的环境要求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尤其应紧密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但微生物培养、保存及类型的识别是本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不可忽视。《环境分析化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就水污染控制工程而言,应以介绍水污染控制中所涉及的水质检测分析方法及有关分析仪器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各分析测定方法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给予足够重视。

3)工程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工程实践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其中包括使学生掌握以技术基础课程所学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工程设计方法、了解设备的选型以及有关的施工和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的知识。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与其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4)专业基础课程(这里的“基础”,是从从事实际工作及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的角度而言所下的定义)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核心,其先导课程的教学功能即主要是为此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其后续教学环节又是在此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而搞好此类课程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对于实现此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关系重大。在实施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知识(包括原理、方法及工程工艺设计步骤与方法和要求等)的系统的传授;二是注意充分利用先导课程的预备知识及与其先导课程间内容的合理分配和衔接。在本类课程中,知识的应用极为重要,应尽量减少与先导课程间不必要的内容重复。此外,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在环境工程领域,新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日新月异,因而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充实,同时应为在本领域内从事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为有志于继续学习深造或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4结束语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改革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在改革当中,必须“知己”,明白问题的所在,且始终遵循

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才能使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

参考文献

1 谷晋川,江元霞,杨晓静.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6-58.

2 刘宏,吴春笃,储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 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69-72.

On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LI Qian,WU Chun-du,LIU Ho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main questions i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in this paper teaching contents,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urricula relating to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deeply here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and model which aim to culture more professional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in the 21st century,and a new scheme of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has been presented.

宁国市机动车污染控制思考 篇4

1 宁国市排气监管现状

1.1 宁国市机动车保有量及构成情况

根据宁国市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 宁国市拥有机动车近10×104辆, 其中黄标车数量为5000多辆, 而我国新的大气标准关注的是NOx和颗粒物, 希望可以实现上述两个指标的管控, 依照当前权威部门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机动车CO NOx PM HC4种污染物排放总量中, 黄标车占到了66.1 74.5 96.4 71.0所以近年来把控制大型车的NOx PM的排放, 加快更新与淘汰黄标车作为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的重点。

1.2 宁国市排气监管现状

宁国市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监管特点, 逐步落实了系列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如实施国家新车排放标准, 鼓励和加速淘汰黄标车, 实行环保标志核发管理, 加强I/M制度, 加强在用车排气监督管理, 改善公共交通等

2 新形势下宁国市排气监管工作面临的问题

I/M制度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排气监管体系.它包括了排气监管的范围, 排气监管的检测, 排气监管的维修等。目前, 宁国市排气检测方法亟待加强与提升, 检测与维修没有建立联动机制, 基本属于脱节状况;排气维修体系需及时建立;部门之间也没有实现数据共享;排气执法工作更亟需加强

3 推进宁国市机动车排气监管工作的建议

3.1 通过环保标志管理建立良好的机动车排气监管链

2012年9月, 宁国市正式启动环保标志核发管理, 几年来已建立了准确而有效的机动车数据信息库。环保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建立环保标志体系, 使得环保系统内部管理更加科学, 使得排气检测和环保工作同时进行, 并且在此过程中积极与公安部门实现合作, 在特定区域设定禁止通行的标准, 并且对于没有环保标志的车辆进行处罚, 有效理顺环保执法与“道交法”之间的关系, 发挥环保标志的监管作用。

3.2 加快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机动车是一个污染移动面源, 监控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管理。环保部门应加强与公安和交通部门的工作协调, 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加强城市交通建设, 改善交通环境, 支持发展公共交通, 减少机动车使用, 保证排气维修制度, 进一步完善I/M制度完善。

3.3 加强机动车排气定期检验工作

排气检测作为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 其关注的是提醒广大车主积极去做好车辆维护保养, 保证其四符合环保标准和规范的。除此之外, 环保部门要积极建立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 已严格的排气定期检验的方式, 使得机动车排气监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并且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3.4 抓住时机进行淘汰更新

随着国家加大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力度, 环保部门应以新大气标准的实施和总量控制管理为契机, 加快黄标车和老旧高污染机动车的淘汰与更新, 支持发展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推动油品升级。在机动车不断增加的基础上, 降低机动车污染量的排放, 为全市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空间

4 结语

机动车流动性强, 污染物排放危害广, 在保有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排气污染严重程度不断提升, 此时更加需要监督管理工作去发挥效能。因此, 高度重视健全的监管体系的构建, 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所在, 这无论是对于市民的健康生活来讲, 还是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 都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我国早在2000年的时候, 就对于机动车排放进行了标准设置, 并且规定在十五年内进行标准升级。尤其在当前大多数的机动车都集中在城市区域, 使得在人口密集和道路车流量大的城市, 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大气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 机动车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一大污染源。本文分析了宁国市机动车污染情况, 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究如何有效的规避机动车污染问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总结 篇5

1、污水的类型:污水根据其来源一般可以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污染雨水及城镇污水。

2、水质污染指标:污水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类。(放射性指标)

物理性质: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 化学性质:(1)有机物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以mg/L为单位),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mg/L为单位)。化学需氧量越高,也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总有机碳(TOC)与总需氧量(TOD)、油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碱、有机农药、苯类化合物。

(2)无机物

PH、植物营养元素(氮、磷-富营养化)、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生物性质: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饮用水<3个/升)、病毒。

3、(必)水体的自净作用:以河流为例,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生物净化(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氧化分解作用)。

4、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段面充分混合后阶段

5、(计算)河流完全混合模式:ccwQwchQh

QwQhK1t6、(必)氧垂曲线最低点涵义:cLcL0e,改点处耗氧速率等于复氧速率。

7、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

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8、污水排放标准: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其中地方优先于国家、行业优先于综合排放标准)第十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污水的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化学处理

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筛滤截留法——筛网、格栅、过滤等;

重力分离法——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气浮池等; 离心分离法——旋流分离器、离心机等。

2、格栅的作用和种类:作用:用来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如:纤维、碎皮、毛发、果皮、蔬菜、木片、布条、塑料制品等,防止堵塞和缠绕水泵机组、曝气器、管道阀门、处理构筑物配水设施、进出水口,减少后续处理产生的浮渣,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分类:按栅条净间隙,可分为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40mm)、细格栅(1.5-10mm)三种,平面和曲面格栅都可做粗、中、细三种。

按格栅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

按清渣方式,可分为人工清渣和机械清渣两种。

格栅栅条的断面形状有圆形、矩形、方形或其他流线形,圆形或按流线修圆的断面水利条件较方形好。目前多采用断面形式为矩形栅条。

3、筛网:筛网的去除效果,可相当于初次沉淀池的作用,分为振动筛网和水力筛网。

4、沉淀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①污水的预处理②污水的初级处理(初次沉淀池)③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二次沉淀池)④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

5、沉淀类型

自由沉淀(离散颗粒沉淀):在恒定的加速场中处于悬浮态的低浓度固体颗粒的重力沉淀。颗粒之间互不干扰,无明显相互作用。例如,从废水中去除砂石颗粒。絮凝沉淀(干涉沉淀):指稀悬浮液中的颗粒通过聚合、絮凝作用增加颗粒的质量并以较快的速度沉降。例如,在初沉池中去除未处理废水中的部分TSS、去除化学絮凝体、二沉池上部。

区域沉淀(拥挤或成层沉淀):中等浓度的悬浮液中,絮凝沉淀形成了晶格结构,以团块形式沉淀。颗粒倾向于保持相互间的固定位置,颗粒团作为一个整体沉降,沉淀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固液界面。例如,二沉池的下部。

压缩沉淀:颗粒浓度较大的情况下形成了晶格结构,进一步沉降只能在结构压缩时才出现。这种沉降借助于上部液体沉降增加颗粒质量,导致颗粒被挤压。浓缩池污泥浓缩过程、二沉池泥斗。

6、自由沉降理论的假设条件: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不变;颗粒为球形;颗粒只在重力作用下沉淀,不受器壁和其它颗粒的影响;重力与阻力平衡时,颗粒等速下沉。

7、理想沉淀池的假定:①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流速为v;②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u;③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④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理想沉淀池的分区:进口区、沉淀区、出口区、污泥区。

8、理想沉淀池工作过程分析:故只要确定颗粒的最小沉速u0,就可以求得理想沉淀池的过流率或表面负荷率。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与池的水面面积A有关,与池深H、池的体积V、沉淀时间t无关。

9、沉砂池的设置目的与类型:沉砂池的设置目的就是去除污水中泥沙、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常用的沉砂池形式有平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

10、曝气沉砂池特点: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②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除泡作用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和浮渣的分离等作用。污水在池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形式,其一为水平流动,其二为旋转运动。

11、旋流沉砂池与平流沉砂池的区别:平流利用的是重力,而旋流利用的是离心力。

12、沉淀池的概况及分类:沉淀池是分离悬浮固体的一种常用处理构筑物。沉淀池按工艺布置的不同,可分为初沉池和二沉池。按池内水流方向不同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三种。

13、(计算)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p48)

14、斜板沉淀池:原理:哈真浅池理论认为,把沉淀池水平分成n层,就可以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

特点:①原有污水处理厂的挖潜或扩大处理能力改造时采用;②当污水处理厂的占地受到限制时,可考虑作为初沉池使用。但斜板沉淀池不宜作为二沉池使用。

15、提高沉淀池沉淀效果的有效途径:沉淀区增设斜板(管)、对污水进行曝气搅动及回流部分活性污泥等。

16、废水中油的存在形态:可浮油(油水密度差分离)、细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

17、常用的隔油池有平流式和斜板式两种形式。

18、破乳方法:

1、投加换型乳化剂

2、投加某种本身不能成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

3、搅拌、振荡、转动

4、过滤

5、改变温度

6、投加化学药剂破乳。

19、气浮法处理工艺必须满足下述基本条件:①必须向水中提供足够量的细微气泡;②必须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能形成悬浮状态;③必须使气泡与悬浮的物质产生黏附作用。

20、气浮池的类型:按产生微细气泡的方法,气浮法分为:电解气浮法,分散空气气浮法、溶解空气气浮法等。

21、加压溶气气浮法根据加压溶气水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流程:全加压溶气流程、部分加压溶气流程和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流程。

22、微细气泡与悬浮颗粒的黏附形式有气-颗粒吸附、气泡顶托以及气泡裹挟三种形式。

23、化学药剂的种类:混凝剂、浮选剂、助凝剂、抑制剂、调节剂。

24、压力溶气气浮法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压力溶气系统、空气释放系统和气浮分离设备(气浮池);加压水泵的作用是提升废水,将水、气以一定压力送至压力溶气罐,其扬程的选择应考虑溶气压力和管路系统的水力损失两部分。压力溶气罐溶气方式有三种:水泵吸水管吸气溶气式、水泵出水管射流溶气式、空压机供气式。第十一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概述

根据参与代谢活动的微生物对溶解氧的需求不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分为:好养生物处理、缺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好养生物处理:是在水中存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即水中存在分子氧)进行的生物处理过程; 缺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无分子氧存在,但存在如硝酸盐等化合态氧的条件下进行的生物处理过程;

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既无分子氧又无化合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生物处理过程。

根据微生物生长方式的不同,生物处理技术又分为悬浮生长法和附着生长法两类。

2、(必)发酵与呼吸(名)发酵:是指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呼吸: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辅酶II)、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或FMN(黄素单核苷酸)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好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好氧呼吸

缺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缺氧呼吸 呼吸作用与发酵的根本区别: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交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三种呼吸方式获得的能量水平比较

3、好氧生物处理特点:①反应速度较快,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处理构筑物容积较小。②处理过程中散发的臭气较少。③适于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BOD5小于500mg/L)。

4、厌氧生物处理:①不需另加氧源,运行费用低。②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CH4)。③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需维持较高的反应温度,要消耗能源。④适于处理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BOD5≥2000mg/L)。

5、(必)生物脱氮原理:生物脱氮是含氮化合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N2而被去除的过程。(四个作用:氨化反应、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同化作用)

6、生物除磷原理:即是在厌氧-好氧或厌氧-缺氧交替运行的系统中,利用聚磷微生物具有厌氧释磷及好氧(或缺氧)超量吸磷的特性,使好氧或缺氧段中混合液磷的浓度大量降低,最终通过排放含有大量富磷污泥而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的。

7、按微生物生长速率,其生长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延迟期、对数增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8、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S(含义:米门公式表达了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

KSSmax之间的关系)1KS11(双倒数作图求参数max和KS)

maxSmax(dXdS)gY()uKdX(表达含义:描述了微生物净增长速率和底物利用速率之间的关dtdt系,称为微生物增长的基本方程。)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

1、活性污泥法的用途:活性污泥法工艺能从污水中去除溶解的和胶体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固体和其他一些物质,无机盐类也能被部分去除,类似的工业废水也可用活性污泥法处理。☆

2、污泥体积指数(SVI):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沉淀污泥容积的毫升数,mL/g。

SVI(mL/g)混合液(1L)经30min静置沉淀形成的污泥体积(mL)沉淀污泥的体积(mL/L)混合液(1L)中悬浮固体的干重(g)MLSS(g/L)SVI=100-150(ml/g)活性污泥凝聚沉淀性能很好

SVI>200 活性污泥凝聚沉淀性能差

SVI值过低活性污泥絮体细小紧密,无机物多,活性差 【例题】要某活性污泥曝气池混和液浓度MLSS=2500mg/L。取该混和液100mL于量筒中,静置30min时测得污泥容积为30mL。求该活性污泥的SVI及含水率。(活性污泥的密度为1g/mL)解:(1)100mL混和液对应的污泥容积为30mL,则1L混和液对应的污泥容积为300mL 又1L混合液中含泥2500mg=2.5g;故SVI=300/2.5=120mL/g干泥

(2)1mL该活性污泥含干泥1/SVI=1/120=0.008g因活性污泥密度为1g/mL,故1mL活性污泥质量为1g;则含水率为[(1-0.008)/1]×100%=99.2%

3、活性污泥的基本流程: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除系统。

4、在活性污泥法的曝气过程中,污水中有机物的变化包括两阶段:吸附阶段和稳定阶段。

5、活性污泥法曝气反应池的基本形式: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及序批式

6、序批式反应池(SBR):序批式反应池(SBR)属于“注水-反应-排水”类型的反应器,在流态上属于完全混合,但有机污染物却是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而被降解的。如下图为序批式反应池的基本运行模式,其操作流程由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闲置五个基本过程组成,从污水流入到闲置结束构成一个周期,所有处理过程都是在同一个设有曝气或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依次进行,混合液始终留在池中,从而不需另外设置沉淀池。周期循环时间及每个周期内各阶段时间均可根据不同的处理对象和要求进行调节。

7、传统推流式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首端有机污染物负荷高,耗氧速率高。DO不容易满足,缺氧(2)污水、回流污泥无法与全池混合液充分混合。

易受冲击负荷影响,适应能力差(3)需氧量沿池长方向下降,充氧设备均匀布置。会出现前半段供氧不足,后半段供氧过量。

8、渐减曝气法:为了改变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供氧和需氧的差距,可以采用渐减曝气方式,充氧设备的布置沿池长方向与需氧量匹配,使布气沿程逐步递减,使其接近需氧速率,而总的空气用量有所减少,从而可以节省能耗,提高处理效率。

9、克劳斯法:把厌氧消化富含氨氮的上清液加到回流污泥中一起曝气硝化,然后再加入曝气池,除了提供氮源外,硝酸盐也可以作为电子受体,参与有机物的降解。工艺改造后成功地克服了高碳水化合物所带来的污泥膨胀问题,这个过程称为克劳斯法。

10、(必)膜生物反应器(MBR):膜生物反应器是用超滤膜代替二沉池进行污泥固液分离的污水处理装置,为膜分离技术与活性污泥法的有机结合。

(一)优点

1.容积负荷率较高,水力停留时间短 2.SRT时间长,污泥产量少

3.在低DO下工作,可能同时发生硝化和反硝化。4.出水水质好,浊度、菌值、TSS及BOD均低。5.废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少。6.避免了污泥膨胀。

(二)缺点 1.造价高

2.膜使用寿命有限

3.运行费用高(更换膜+能源消耗)4.膜污染的控制

11、氧转移的影响因素:污水水质、水温、氧分压;综上所述,气相中氧分压、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水温、污水的性质、水流的紊流程度等因素都影响着氧的转移速率。

12、曝气设备:曝气设备主要分为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两大类。鼓风曝气系统由进风空气过滤器、鼓风机、空气输配管系统和浸没于混合液下的扩散器组成。机械曝气器按传动轴的安装方向,可分竖轴式和卧轴式两类。

13、曝气设备性能指标:①充氧能力(动力效率):每消耗1KW.h动力能传递到水中的氧量,单位为kgO2/kw.h② 氧的利用效率:通过鼓风系统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单位为%。③氧转移速率: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单位为mgO2/L.h

14、(必)生物脱氮工艺:三段生物脱氮工艺(Barth,1969)、前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1980S)、后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Bardenpho生物脱氮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SND)。

15、生物除磷工艺:Ap-O工艺、Phostrip 除磷工艺。

16、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工艺、改良Bardenpho工艺、UCT及改良UCT工艺、SBR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如温度、PH、DO;②工艺因素,如污泥泥龄、各反应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二沉池的沉淀效果;③污水成分,如污水中易降解有机物浓度,BOD5与N、P的比值等。

17、二沉池功能:在功能上要同时满足澄清(固液分离)和污泥浓缩(提高回流污泥的含固率)两方面的要求。

18、(必)污泥膨胀及其控制

分类:

1、丝状菌膨胀

2、非丝状菌膨胀

丝状菌膨胀:系活性污泥絮体中的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的膨胀(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等、某些霉菌)。主要影响因素:污水水质

1、高溶解性碳水化合物、高硫化物;

2、低水温和低pH;

3、碳源种类;N、P营养比例。运行条件(影响不确定):

1、污泥负荷:

2、溶解氧浓度;工艺条件:

1、池型:CSTR>PF>SBR2、是否设置初沉池

3、曝气方式:机械>叶轮>射流

非丝状菌膨胀:系菌胶团细菌本身生理活动异常,致使细菌大量积累高粘性多糖类物质,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比重减轻,压缩性能恶化而引起的膨胀。

原因:水温低、污泥负荷高--细菌吸取大量营养物、代谢慢--积存大量高黏度多糖 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1、工艺运行调节措施

2、永久性措施(设计措施)工艺运行调节措施

1、控制曝气量:DO1-2mg/L

2、调整pH

3、调整N、P比例

4、调整污泥负荷

5、加入絮凝剂

6、超越初沉池

永久性措施(设计措施)

1、取消初沉池

2、设置选择池

造成曝气池中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地发展菌胶团细菌,应用生物竞争的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增殖,从而控制污泥膨胀。

3、改造现有曝气池,前端加装填料(负荷降低)

4、使用气浮池代替二沉池 第十三章 生物膜法

1、生物膜法分类: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有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

2、(名)生物膜:以附着在惰性载体表面生长的,以微生物为主,包含微生物及其产生的胞外多聚物和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的无机及有机物等组成,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的结构。

3、(必)影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进水底物的组分和浓度、营养物质、有机负荷及水力负荷、溶解氧、生物膜量、PH、温度和有毒物质等。

4、生物滤池的构造:滤床及池体、布水设备和排水系统

池底排水系统的作用:①收集滤床流出的污水与生物膜;②保证通风;③支撑滤料。

5、(必)回流对生物滤池性能的影响:①回流可提高生物滤池的滤率,它是使生物滤池由低负荷演变为高负荷的方法之一(增大滤床高度也可提高负荷);②提高滤率有利于防止产生灰蝇和减少恶臭;③当进水缺氧、腐化、缺少营养元素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时,回流可改善进水的腐化状况,提供营养元素和降低毒物浓度;④进水的水质水量有波动时,回流有调节和稳定进水的作用。

6、生物流化床原理、类型及优缺点

原理:固定床阶段、流化床阶段、液体输送阶段 类型:两相生物流化床(推动力:液流)、三相生物流化床(推动力:气体)

优点:①容积负荷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②微生物活性高;③传质效果好;

缺点:设备的磨损较固定床严重,载体颗粒在湍流过程中会被磨损变小。此外,设计时还存在着生产放大方面的问题,如防堵塞、曝气方法、进水配水系统的选用和生物颗粒流失等。第十四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1、稳定塘分类:稳定塘按塘水中微生物优势群体类型和塘水的溶解氧状况可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和曝气塘。按用途又可分为深度处理塘、强化塘、储存塘和综合生物塘。(最深、最浅的塘)

2、好氧塘的设计(计算P250):塘内存在着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共生系统。

3、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工艺类型: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地表漫流系统和地下渗滤系统。

4、(名)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条件,利于湿地复杂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功能净化污水。

类型:①表面流湿地;②水平潜流湿地;③垂直流湿地

5、湿地系统污水中氮的去向(图)

第十五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厌氧消化机理:第一阶段为水解发酵阶段;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共生关系。

2、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三相分离器、颗粒污泥、高浓度有机污水

3、两相厌氧法概念:即把产酸和产甲烷两个阶段的反应分别在两个独立的反应器内进行,以创造各自最佳的环境条件,并将这两个反应器串联起来,形成两相厌氧发酵系统。第十六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

1、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法分类

化学处理法:中和法、化学混凝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

物理化学处理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和膜析法。

2、化学混凝法原理:①压缩双电层作用;②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作用

混凝剂的种类:①无机盐类混凝剂:铝盐和铁盐

②高分子混凝剂: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水温、PH、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和浓度、水力条件

3、几种有代表性的高级氧化工艺:①Fenton试剂;②H2O2/UV工艺;③湿式氧化(WO)和催化湿式氧化(CWO)工艺

(重金属的去除方法:沉淀、膜分离、离子交换;Nacl去除:)

4、吸附法用途:吸附法除汞、炼油厂、印染厂废水的深度处理、芳香磺酸类有机废水的治理和资源回收、芳香胺类有机废水的治理和资源回收

5、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的运行操作包括四个步骤:交换、反洗、再生、清洗。

用途:电镀含铬废水的处理、离子交换法处理含汞废水

6、萃取法用途:萃取法处理含酚废水、萃取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水

7、(名)膜析法:膜析法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作推动力对水溶液中某些物质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的统称。

目前有扩散膜析法(渗析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和超滤法

反渗透法(操压最大):近年来,由于反渗透膜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装置的不断开发和运行经验的累积,反渗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已广泛用于海水的淡化、除盐和制取纯水等,还能用以去除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但反渗透法所需的压力较高,工作压力要比渗透压力大几十倍。

超滤法:不能去除离子,主要用于分离有机的溶解物,如淀粉、蛋白质、树胶、油漆等。超滤法所需的压力比反渗透法要低,一般为0.1—0.7MPa。

8、超临界处理技术

(名)超临界流体:任何物质可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气态物质在温度降低或压力增加时可转变成液态或固态。然而当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值时,不论温度和压力如何变化,气体不再凝结为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相界面消失,成为浑然一体的“流体”,即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和良好的流动传递性能。超临界水特点: 超临界CO2特点: 第十七章 城市污水回用

1、(简答)城市污水回用水水质基本要求

①回用水的水质符合回用对象的水质控制标准; ②回用系统运行可靠,水质水量稳定; ③对人体健康、环境质量、生态保护不产生不良影响; ④回用于生产目的时,对产品的质量无不良影响;

⑤对使用的管道、设备等不产生腐蚀、堵塞、结垢等损害; ⑥使用时没有嗅觉和视觉上的不快感。

2、二级处理出水深度处理方法: 第十八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1、污泥来源的分类

(1)初沉污泥:来自污水处理的初沉池。

(2)剩余污泥:来自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二沉池或生物反应池。(3)消化污泥:经过厌氧消化或好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

(4)化学污泥:用混凝、化学沉淀等化学方法处理污水时所产生的污泥。

2、污泥体积、相对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计算)

3、污泥中的水分:游离水、毛细水、内部水。

4、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污泥处理典型流程

→储存→浓缩→稳定→调理→脱水→干化→最终处置

5、污泥浓缩:浓缩方法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

6、污泥稳定(名):城镇污水及各种有机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都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果将这种污泥投放到自然界,其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继续腐蚀化分解,对环境造成各种危害,所以需采用措施降低其有机物含量或使其暂时不产生分解,通常这一过程称之为污泥稳定。

方法:生物法、化学法

生物稳定:就是在人工条件下加速微生物对污泥中有机物的分解,使之变成稳定的无机物或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过程。

化学稳定:是向污泥中投加化学药剂杀死微生物,或改变污泥的环境使微生物难以生存,从而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在短期内不致腐败的过程。

7、(名)污泥调理:在污泥脱水前需要通过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该操作称之为污泥调理。

分类:化学调理、物理调理

化学调理:是向污泥中投加各种絮凝剂,使污泥的细小颗粒形成大的絮体并释放吸附水,从而提高污水的脱水性能。

物理调理:物理调理有加热、冷冻、添加惰性助滤剂和淘洗等方法。

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 篇6

关键词:水污染 ;《水问》;水污染防治;法律思考

《水问》是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整部作品分为八集播出,从水危机、水治理、水生态、水安全、水分配、水利用、水智慧、水文明等角度来分析中国水问题。

第一问危机何时到来、第二问饮水能否安全、第三问生灵是否安宁、第四问江河如何安澜,用镜头记录了中国最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城市生活中的节水困境,批露了触目惊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调查结果,访问了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水问题专家,分析了水危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推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用水管水理念,并试图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水和谐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水污染防治面临的问题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在2008年,对原水污染防治法予以了全面修订,加强了水污染源头控制,完善了水环境监测网络,强化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等。

立法上的这一系列的亮点为社会公众和法学界所纷纷称道,但是现实情况却令人尴尬:紫金矿业、大连漏油等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并未有效控制水污染事故的发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行法律法规已经不足以应对环境形势带来的巨大挑战,暴露出了许多缺陷与弊端。

第一,立法理念陈旧。

水污染、浪费水是造成水短缺的重要原因,而且二者有着密切关系。解决水污染和水短缺危机也应从联系的观点出发。传统立法理念以防治水污染为目的,对于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制度规定较少,因而该法具有比较明显的末端治理色彩。

第二,饮用水源保护制度的不足。

《水问》第二问“饮水能否安全?”喝上干净的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生存愿望……但是,在一个先天饮水条件有缺陷、快速工业化的国家,喝上干净的水,要面对种种复杂的困难……

现如今我国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有很多不足:1、禁止、限制性规定多,鼓励性规定少,还没有认识到经济激励手段在环境法中的作用。2、法律责任的规定不能达到处罚的目的。如在《水污染防治法》(2008)法第81条中仅规定罚款、责令拆除或关闭,没有对污染严重者达到震慑的效果,更不足以防治饮用水源污染。

第三,节水制度的缺陷。

《水问》第七问,节水难在何处?揭示了这一点。在缺水的宁夏、甘肃,各个地区都在争上高耗水的工业项目;以节水技术和制度闻名于世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量竟然比我国许多地方都要多……

节水是水污染防治的首要环节,但我国有关节水的法律制度还比较薄弱,浪费水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节水标准体系不健全。

第四,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水污染防治中的不足。由于我国尚未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所以我国起诉主体的范围会受到限制。

二、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完善与法律观念更新

(一)环境法律制度完善

第一,完善节水制度。要尽快完善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

第二,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市场化运营。首先,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其次,为加快污水管网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推进各类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方式市场化。

第三,完善水污染事故的行政责任。要想真正杜绝企业水污染,就应将企业的排污行为与其全部利润值挂钩,制定浮动的罚款指数,决策者制定出严格的企业排水标准和合适的浮动比例,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相关制度。

第四,确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应当赋予公众在环保方面的参与立法,管理等各种权利,鼓励公民支持公益诉讼,赋予有可能遭受水污染损害的当事人有起诉的权利。

(二)环境法律立法指导思路的创新

1、以人为本。

《水问》第八问,水的答案在哪里?告诉我们要找到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方式,关键还在人。水事法律就是要通过“人---人和谐”来实现“人---水”和谐,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

2、法律与艺术的碰撞。

国家环保总局在《水问》播出的当年开展以“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主要内容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水问》的适时播出,不仅能够起到唤醒民众资源危机意识的作用,也能够为政府决策、法制完善提供相当水准的资料参照。

可见,艺术能以一种更直接更感性的方式传达思想,能更好的达到公益宣传的目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中尽可能的把法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相信能更好的追求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资源法视野下的新《水法》[J].法商研究,2003(4)

[2]迟嵩.《水污染防治法》施行中的问题与完善——从《水污染防治法》谈起[A].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8 年会与学术研讨会.2008

[3]罗兰.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吕忠梅.水污染的流域控制立法研究[J〕.法商研究,2005(5)

[5]冷罗生,对《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理性思考[A].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8 年会与学术研讨会,2008

水污染控制思考 篇7

1 城市污染河流水污染主要原因

河流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 不难发现人类文明都起源于河流。现代城市建设中依然会进行城市河流规划建设, 例如, 隆昌的金鹅江、长春的伊通河等。但却对城市河流维护并不重视, 许多城市河流缺少维护计划, 没有良好的城市河流保护机制, 致使许多城市河流遭受污染。这些被污染的河水中将产生大量病原菌、病毒、寄生虫, 更会发出恶臭的气味, 人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 嗅觉和神经系统都将受到破坏。导致城市河流污染的原因有很多, 既然生活污水, 也有工业排放。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城市河流水污染主要原因:

1.1 垃圾入河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 不论经济水平, 还是教育水平都有待提高, 国民整体素质并不高, 许多城市居民对环保没有一个正确认识, 普遍缺乏环保意识, 加之政府方面缺少宣传和监管, 所以经常出现沿河居民将生活垃圾倾倒入河的现象, 且这种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 被污染后的河水未能及时得到治理, 最终水体被严重污染, 水体生态遭到破坏。

1.2 上游污染下游

我国城市河流污染中上游污染下游现象十分严重, 许多城市河流污染都是由于上游污染导致, 这已不是局部问题, 而是当前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普遍现象, 其中上游污水下排就是典型的上游污染下游的表现。另外, 上游违章建筑、简易住房、工棚等等, 都会不同程度的对河水造成污染。

2 城市污染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的运用

由于城市河流不同于野外河流, 所以不能使用大型清污船。想要真正意义上控制城市河水污染, 不仅要治理污染, 还要尽快恢复水体水质, 改善河流生态环保。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加大处罚力度, 杜绝垃圾、污水排放, 从根源上控制污染源。另一方面, 还要对已受到污染河水进行治理, 对污染进行控制。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城市污染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

2.1 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除藻技术、金属化学固定技术、化学絮凝技术等。化学处理法与其他技术相比, 不仅见效快, 操作简单, 适用范围广泛, 且能够应用于特殊条件下的严重污染, 是控制城市河流谁污染的有效手段。化学处理技术的原理是, 通过化学药剂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实现水质的改善。常用药剂有:明矾、硫酸铝、氯化亚铁、聚丙烯酸钠、聚丙烯氯胺、硫酸亚铁等。实践证明, 化学处理技术对水体中CODcr去除率高达70%, TP去除率达到了94%。但化学处理法应用中, 必须控制药剂用量, 避免对水体造成化学污染。

2.2 曝气复氧技术

水体污染严重后, 水体耗氧量将大于水体自然复氧量, 这会使水体处于缺氧状态, 便会失去自净能力, 发出臭味。曝气复氧技术对改善水质,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有着很大帮助, 能够有效控制水体黑臭现象, 且反应速率快。但成本相对较高, 在我国应用度不高, 普遍应用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污水治理中。该技术原理是, 通过人工充氧方式, 改善溶解氧, 增强河流自净能力。由于成本原因, 应用时一定要结合水质污染情况和财政情况, 合理运用。

2.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转化和降解方式去除污染物, 修复河内植物和生态, 这种技术是最为生态环保的污染控制、处理方式。该技术由美国发明, 是通过加速水体自然降解能力实现控制污染, 净化水体目的。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的是特定微生物或植物来实现。重庆桃花溪的污染控制就是通过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污染控制效果非常好, 既能提高水体含氧量, 又能改善水体生态,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污染控制, 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3 结语

城市河流对城市生态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日益严重, 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 城市河流水污染必须引起重视, 想要改善城市河流水污染现状, 必须采取想要治理措施, 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墨菁.城区河流污染对生态环境及系统的影响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经济管理学院, 2012, 13 (11) :119-124.

[2]李志搏.城区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浙江经济管理学院, 2011, 19 (14) :132-136.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8

“水”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新型工、农业的产生,随之而来的大量污染物质被排入水体,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近年来,严重的水体污染事件比比皆是,如2004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由于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流进沱江,四川省五个市近百万人口顿时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同年10月,河南省濮阳市黄河取水口持续4个多月的水污染事件,造成城区40多万居民的饮水危机,濮阳市被迫启用备用地下水源。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事故产生的约100 t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了下游城市哈尔滨市的饮水危机。12月15日广东省内北江韶关段出现严重镉污染,高桥断面检测到镉浓度超标12倍多,直接影响了下游城市数千万群众的饮水安全。另外,如2007年的太湖水污染事件、江苏沭阳水污染事件等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势在必行。

然而,对水体的保护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的停滞,我们需要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保持江河湖海的洁净。在这样的形式下,环境工程专业应时而生[1],同时它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建立及发展的历史还并不长。1977年,清华大学在原有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这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截至2000年初,我国国内大约有140多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向社会培养了大批环境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有关水体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主要的技术和手段来自于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所学习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因此,此门课程是环境工程的重点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对于学生走向社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各种水污染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当前我国高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都较重视《水污染控制工程》,计划学时通常在50~60学时,实验课程10~20学时。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由于此门课程的独特性,它涵盖了微生物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化学、水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等许多门课程的内容,因此,理论基础性非常强,单纯的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各种水质指标、污染因子及污水处理工艺等,讲课过程中难免会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接受起来也就晦涩难懂。由于在课堂上接受的情况不够良好,在实验环节可能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难以达到实验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对于学生接受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内容非常不利。而某些高校相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给学生展示形象的水体污染防治的图片、影像,更是目前此门课程授课的主要弊端之一。

3 优化课程体系,教学与实践结合

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性质,教师应该及时优化课程体系,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如以身边各种水污染问题为突破口,与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增加教学案例,丰富课堂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及透彻的掌握好课堂内容,并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拓展到更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2]。教师的授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向同学们展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水污染情况及防治工艺和治理设备。另外,应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尽可能多的带领同学们去实地参观,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各种工业产品生产厂家的污水处理站等。通过观摩,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对各种水体污染及防治治理措施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堂和书本上的内容记忆更为扎实。实地观摩后,应注意收集同学们的心得体会,从中找出学生的收获或疑惑之处进行解答,相对于纯课堂教学来说,这无非是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固定的水污染控制教学实习基地,充实和完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3]。

4 积极创新,适应水环境质量要求

20世纪,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减少或停止许多焦化、染料、农药、医药及其中间体的生产, 将它们的生产中心转移到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使得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染料、农药、医药和香料等的生产大国。 众所周知, 这些企业的生产废水含有大量有毒有害和生物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对这些废水很难达到令人们满意的处理效果, 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环保界公认的治理难题, 是水污染控制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另外,随着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日益严格,一些简单的水处理技术未必都能使各种传统产业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而在目前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有关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水的深度处理措施与工艺介绍甚少,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针对我国各种特色重点污染行业,向学生适当增加有关此方面的学习内容,并通过课堂教学与实地观摩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此方面内容深入了解。通过此方面知识的增强,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更快的解决实际工厂中的废水治理问题。

5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来说,要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有更好的掌握,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做到理论联系实习,积极创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钢,曹志林,韩明爽.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1(9):245-246.

[2]刘琼玉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高教论坛2011(5):65-66.

水污染控制思考 篇9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体系,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 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高校双语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在2001年推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曾经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努力使5%~10%的课程能用外语授课。2005年, 教育部再次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 继续扩大双语教学的数量。通过双语教学, 使学生能达到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的最终目标。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之一, 是一门工程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并能运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废水处理问题。该课程作为广州大学第二批双语教学立项课程, 已经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因其实践性较强, 如何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又能促进其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学习, 是该课程双语教学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拟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具体情况如下。

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建设

教学大纲作为课程的指引性文件, 对课程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对课程进行改革, 首先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英文教学大纲主要从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和提高英语应用水平出发, 借鉴原有的比较合理的汉语教学大纲的知识体系框架, 并结合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制和学时分配。

一般来说, 双语教学应普遍采用原版教材, 然而,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而言, 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是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 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 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 还要学会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的水污染问题, 理论课程修完之后, 学生还要进行课程设计, 因此, 在教材的选择上, 不仅要注重理论内容,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应用。国外的教材《WastewaterEngineering Treatment and Reuse》内容涵盖面广, 可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但该教材动力学基础理论和模型部分内容层次较深, 教材中设计、计算所用方法及参数与国内的相比有差别, 而且由于该教材一套有三册, 内容相对于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学时安排而言过多, 书的价格也较贵, 如果此书作为教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的整体利用率较低, 部分内容不适合本科课程教学,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二是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因此, 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 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新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 因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更新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过程中也应把这些新的技术和工艺加入到相应章节。

鉴于此, 本课程选择删减、编辑原版教材《WastewaterEngineering Treatment and Reuse》和《Industrial Water PollutionControl》, 选择与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相符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考虑到学生应该了解我国本学科专业的国情, 还匹配了一本优秀中文教材供学生参考, 并用于指导设计。新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的相关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的权威期刊的科技文献资料。这样, 有利于学生大量地学习和掌握该课程中的专业词汇, 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专业外文原版教材和资料的能力, 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与国际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总体结构见图1。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双语教学施行之初, 学生往往会不适应。所以, 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改革, 以便适应初学者的学习。

展开多种模式的双语教学

目前, 双语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由于任课教师的条件和特点不同, 有多种教学模式出现。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根据以往上课的情况, 比较成功的教学经验是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和辅助双语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每堂课的前五分钟复习回顾上次课程内容;在课程将要结束的后几分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讨论时, 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英语多于一半) 。对于课程中的难点内容和应用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采用辅助双语教学模式, 即英文课件配以中文注释, 口语英语比例在20%左右。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启发示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启思维, 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 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英语交流水平的提高, 更有利于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 讲到某类工业废水的处理时, 可以让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内容对水质情况进行分析, 给出不同的处理工艺流程, 师生共同对不同工艺流程的特点进行分析, 最后选出最优方案。这样的教学方式好于教师单纯的讲解,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参与其中, 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本课程和实际工程结合紧密, 许多学生在实习基地参观时只能看到处理构筑物的外貌, 而对于构筑物的内部构造, 则需要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因此, 课堂需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另外, 由于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较强, 而听说能力较弱,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将所讲内容充分呈现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对正在讲授的内容一目了然。传统的教学手段因其在板书教学过程的同时, 能够给学生留下了理解消化的时间, 并且能灵活的进行教学, 所以, 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用到。因此, 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反应情况, 合理的选用多媒体和板书两种方式。

科学考核方法的探索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初步创建该课程的试题库;二是对试卷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分析, 包括试卷中英文试题的比例分析, 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分析及试题的类型分配。尤其注意试题要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 增加个性化考查项目, 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多个课程作业, 如撰写英文读书摘要、科技论文等;还可让学生分组完成口语方面的作业, 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来讲解 (即oral presentation) , 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加学生练习专业词汇的机会。

实践课程的配套建设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参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与理论教学同时开设的实验教学环节也同样重要。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保证理论课程的主讲教师参与学生的实验教学, 力求在进度上和理论课配套, 并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撰写设计性实验报告时, 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形式书写, 并增加英文摘要的书写, 保证双语教学的应用效果。 (2) 建立稳定的内外实习基地, 为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主讲教师或有经验的工程师的现场讲解,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和巩固。 (3)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强调对学生工程意识的训练,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 (4) 以科研促进教学, 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实现教学相长, 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结语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改革, 最终将建成如图2所示的双语教学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1) 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等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传统的水处理技术与目前流行的新技术相结合, 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相结合”, 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3) 双语教学的实施和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尹晖, 郭际明, 罗档.测绘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测绘通报, 2006, (11) .

[2]王枫红.《计算机绘图》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 13 (6) .

[3]刘海英, 胡卫兵.“模拟电子技术”双语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9 (1) .

[4]张敏江, 韩景学, 林慧.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5, 7 (4) .

水污染控制思考 篇10

作为地表水水质评价的工具和手段, 选取的评价方法是否合理也是水质评价结果客观与否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水质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也提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和模型。可以归纳为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法、修正综合指数法三种类型。以下着重分析各类水质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或适用条件。

1.1 单因子评价方法。

单项因子评价是指分别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该方法计算简便, 且通过评价结果能直观地反映水质中哪一类或哪几类因子超标, 同时可以清晰地判断出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区域, 短期评价时,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推荐使用。但是由于是对单个水质指标独立进行评价, 因此得到的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地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 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偏差。鉴于单因子评价体系的不足, 为了能综合反映评价水体的总体质量, 实际的水质评价工作中常常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单因子评价结果综合起来。通过对水质的综合评价来反映水质的整体情况, 既有全面性, 又有综合性。

1.2 综合评价方法。

单项污染指标的具体浓度值, 仅能反映这项指标的瞬间水质状况, 而不能反映由多种污染物共同排放所形成的复杂水质状况, 故采用综合指数对各种污染物的共同影响进行评价。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 把不确定性赋予不同权重, 弥补不确定性的缺点。主要缺点是因子太多, 选择的不确定性增加。目前常用的水质综合评价评价方法有: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质量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

1.2.1 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法是表示各种污染物对水体综合污染程度的一种数量指标, 主要用于判断水体污染情况计算式为:

K=ΣCk·Ci/C0i

式中:Ck--地表水体各种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指标;C0i--各种污染物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Ci--各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如果K<0.1说明各种污染物总含量之和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属未污染水体;

当K≥0.1时, 表明河水中各种污染物总含量已相当于一种有毒物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称为污染水体。污染水体又分为轻度污染 (K=0.1~0.2) , 中度污染 (K=0.2~0.3) 和重度污染 (K>0.3) 。

1.2.2 类综合指数法。

类综合指数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它有结构合理、计算简便、易于推广和应用等特点。

类综合指数法思想是将水环境质量的各级评价标准视为样本连同各待评价的水质样本一起参与排序。从排序的结果反映出各样本参照各标准的优劣情况, 从而比较客观、准确、全面的反映出各待评价水质样本的质量状况。类综合指数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作为水质评价标准。类综合指数法是聚类分析的一种, 是一种使用广泛, 效果较好的方法, 具有空间守恒、单调的性质, 又称为平均联结法。引入类综合指数法对样本进行排序, 类综合指数越大说明水质越好。

2 河流水污染控制对策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 (船舶引起石油类上升问题) 水污染问题, 在以上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下列水污染控制对策:

2.1 加强环保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认识。

宣传教育, 提高认识, 从关心环境、涵养水源意识入手, 扎扎实实地做好有关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不能仅仅依靠环保、水利等部门的孤军奋战, 也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群众, 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力量, 使全社会人人自觉地保护水环境。由于近年来对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宣传的力度不够, 船舶管理人员以及部分船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船舶防污染意识相当淡薄, 致使船舶防污染工作开展的不尽如人意。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宣传, 通过宣传,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船舶引起石油类污染的严重性及危害程度, 让全民知道和水源水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2.2 依法治水, 减少污染。

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加强船舶污染水环境的统一管理, 使现行的法律、法规更具有操作性, 国家目前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严格执法是河流水污染防治的关键, 在现阶段严格执法应该是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手段、严格执法程律的正确实施。使水环境得到保护。建议完善内河船舶防污染法规。现有的法规对内河小型船舶水污染防治过于笼统, 实际操作上存在不足。应该根据河流的特殊性作为具体的规定, 尽量保证管理对象的完整性、可操作性。

2.3 调整产业结构, 控制污染。

调整运输结构模式, 在本地区加大铁路、公路的运输比例, 降低水运的比例, 减少船舶的数量, 从而降低南水北调新通扬运河泰州段石油类浓度上升的趋势。从源头堵塞船舶水污染。加快推进船舶更新换代, 船舶越小, 设施越简劣, 防污功能越差, 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船舶小, 单位货物周转量所需船舶艘数增加, 船舶通航密度增大, 对船舶水污染防治极为不利。鼓励船户发展大吨位、标准化船舶是做好船舶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浙江省规定2007年前要淘汰全部在航挂浆船舶, 就是促进船舶水污染防治的有力举措。但目前船户新建大吨位适航船舶积极性不太高, 主要原因是新船造价高, 无力负担;扣除拆旧等各项费用, 使用新船收益并不十分明显。现急需运用贷款、补贴、税费等各项优惠措施, 提高船户新建船舶的积极性。加大监督管理, 排放油类污染物的单位达标排放。逐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严格实行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达到污染控制的目的。

2.4 加强船舶污染防治, 制定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抓好流动船舶的管理。石油类是制约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由交通部门负责输水干线行道污染控制工程。一是控制机动船数量, 特别是小型机动船数量, 机动船必须有许可证方可进调水干线, 并严格限定机动船只在调水干线的活动区域;二是加强对机动船污染监测和管理, 逐步淘汰挂浆船只, 推广新型拖轮和机动驳船, 报废部分旧机动船, 进入调水干线的机动船必须有隔油、防污设施, 挂机船应装有接油盘, 拖轮应配油水分离器, 以便集中收集处理;三是在码头、船闸等地设立垃圾回收站和集中处理站, 定期回收船只上的垃圾。增强船舶检验工作, 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内河船在建造时, 船检部门就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检验, 不能只注重安全方面的检验, 在环保方面达不到要求的同样不能检验发证。做到船舶建造、更新改造必须严格按照"环保优先"的原则, 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

2.5 加快船舶防污染服务体系的建设。

船舶污水 (物) 的收取是船舶防水污染的重要环节, 应由政府牵头, 海事、船检、环卫等部门协作, 尽快建立一套内河船舶污水 (物) 回收体系。设立船舶水污染治理专项基金, 可按船舶吨位向船户收取一点, 国家再贴补一点, 用于建造内河一定量的环保船舶及设立岸边污水 (物) 回收点, 这样既能方便船户, 又能节省污水 (物) 处理成本。针对船舶废油排放造成的水质污染, 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并从环保意识和生态平衡的高度出发, 对现有调水通道上船舶进行的“油改气”工作。“油改气”就是对船用柴油机改用LPG (液化石油气) 为动力, 是较理想的清洁替代燃料。目前国内在桂林的漓江、北京的昆玉河、长春的净月潭和南湖公园等地船舶上都得到了应用。一致感到改造后的船舶节能 (可节省燃料费用15%左右) 、环保 (碳烟降低95%以上、碳氮化合物降低30%、碳氧化合物降低35%) 、安全 (配有可燃气体报警器与机舱通风系统) 、噪音小 (减少6~8分贝) 具有即经济又性能好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丁琼, 等.盐河淮阴区段水质污染现状评价及防治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 2007, 20 (1) :67-68, 86.

[2]王申芳, 等.通榆河盐城段水质现状简析[J].吉林水利, 2007 (1) :1-2.

[3]赵久妹.小凌河锦州段水体质量评价[J].辽宁师专学报, 2007, 9 (3) :107-108.

水污染控制思考 篇11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一项质量工程。该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1]。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省属的工科院校,于2011年10月获批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因此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思考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下,如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优

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训练使其符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主要讲授污水处理中最常用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处理方法,将污水水质指标、污水处理理论、原理和工艺技术设计计算紧密结合[2-3],并对常见的处理工艺进行系统介绍,使学生对不同水质的水处理理论的方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化学、物理、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和流体力学等学科。课程的设置不仅包括理论与实验教学,而且还涉及课程设计以及实习实践等环节的内容。该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我们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结合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1 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先进性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排放的废水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处理的要求。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控制新技术和新装备也日新月异。教师在上课时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积极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设备的最新进展,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如高级氧化法、生物絮凝剂、复合絮凝剂、膜生物反应器等高效新型的技术纳入到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使他们在以后的就业和学习中,立于较高的基点。

2 面向工程,强化特色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与改革应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做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以有效提高学生面向环保产业生产一线的工程素质[4]。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工程实例,通过讲解其工艺原理及工艺参数的选取特点,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和工程意识,同时根据我校轻工特色,增加大量的轻工行业的污水治理的实例如造纸废水、食品废水等。同时工程案例和项目要不断更新,紧扣学科热点问题,密切跟踪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并结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根据其给出的废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的指导,跟踪行业发展,树立规范意识。

3 与职业资格考试相互结合

注重授课内容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的要求相适应。随着2005年9月1日起《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的施行、2007年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的首次实施,中国在环保行业逐步实行执业注册制度。水污染防治(即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四个专业方向之一。

结合注册环境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将相关内容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软件与工程实际应用软件的同步,使学生所学内容能够和工程设计与管理实践相接轨,从而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注册环境工程师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 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专业主干课,公式和工艺流程多,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应用多,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选择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并重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把相关的内容和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通过声、光对信息的传递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构筑物结构时,既有实际构筑物的图片,又引入AUTOCAD图纸,使学生不仅了解构筑物的外观形式,而且深入了解构筑物内部构造和关键的设计点,这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构筑物构造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又如在介绍处理工艺流程时,既可先借助流程图的图片介绍流程的工作原理,然后又引入实际污水处理厂的FLASH和DV,使学生对工艺流程的理解从感性和理性上都会得到强化。

传统板书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视觉信息,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视觉形象与学生交流信息、传递知识的重要教学方式。科学研究表明,在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中视觉信息约占75%,可见板书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2 讨论式教学

为了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问题。经过充分的查阅资料、认真讨论和总结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给出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并给予优秀学习小组的肯定和奖励。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励每位学生都热情饱满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有效避免上课思想抛锚的情况发生,通过讨论可以使重要知识点明朗化,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采用教学团队进行教学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该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建设目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一个教师教一门课”,采用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教学团队由教授、 副教授、 讲师组成,由工程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带头人领衔负责,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建立知识、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任课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实际工程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不仅要提高团队成员整体素质,而且要优化组合,有效促进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

三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整合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5]

在授课过程中,安排验证性实验,此类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授课结束后,安排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6]。根据我院的特色专业——造纸、食品等专业,可选取造纸、食品生产废水,通过水质分析、设计出自己认为最佳的处理方案,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水污染控制工程涉及的实验内容多而广,通常所用的时间较长,传统的实验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实验的全面了解。因此可在传统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设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统一开放的时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如氧化沟处理废水实验,进行实验的设计、参数的选择、污泥的培养、装置的运行、处理后废水指标的测定等过程。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让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 课程设计选用实际工程案例

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完成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习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一个总结性的教学环节。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设计,学会查阅资料、使用手册、选用数据和公式、合理确定工艺流程、正确进行设计计算、用技术经济的观点评价设计结果,用AUTOCAD画出合理的平面、高程图。另外还要结合认识实习,将认识实习安排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结束后,课程设计前进行,这样使学生已经对污水处理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程设计更加合理,符合实际。

3 开展多渠道实习形式

在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的实习渠道,如学术讲座、校企合作等。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工程实践丰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给学生做专题报告,结合工程实例讲授工程设计、施工、运营过程等实际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一些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建立长期实习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到公司进行长期实习,参与公司污水处理厂设计、营运的整个过程。同时,结合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的研发和工程实践,让学生参与多项课题的立项、研究、项目实施和项目运行。

总之,高等工科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教育举措[7]。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因而课程的建设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践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真正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玲.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2011(6):40-41.

[2]李凡修,张竹青.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设想[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成官文.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5):134-136.

[4]徐进,李红艺.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1(9):50-51.

[5]刘艳娟,沈丽,张志众.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3):126-130.

[6]潘杨,黄勇,沈耀良.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139-140.

水污染控制思考 篇12

1.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为使学生全面掌握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内容和学科最新进展,加强双语教学,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图书馆和网络进行学习。实施双语教学改革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遵循“全面了解,突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同时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1.1 加强双语教学,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取缔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即将原有演示性实验取缔,新增了SBR工艺运行综合性试验;

1.1.2 同时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主要包括:(1)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撑下,鼓励本科生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2)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作教师的科研助手,2年来我们在SBR综合性试验中,选感兴趣的同学进行SBR反应器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参观观摩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试验,使学生了解水处理的前沿课题,并在博士、硕士生的帮助下,锻炼他们撰写试验方案,比如,近2年的SBR综合试验中,本科生在运行SBR前的试验方案就是学生自己撰写的。

1.2 教学条件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在实验设备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为加强和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增置开展综合性实验的SBR反应器及相应水质指标的检测仪器;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为加强双语教学,完成全英语教学课件1套,并建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网站,将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英文),实验课教材(中文),自测试题库等上网,供学生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1.3 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1)灵活多样的双语课堂讲授

在双语讲授的基础上,PPT用英文或以英文为主(加注中文专业词汇),专业名词用英语重复,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板书,将有些内容制作成简单的flash动画,使水处理工艺中较难想象的设备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和授课质量。

(2)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结合教师自己主持/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案例,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梳理与优化,不断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与科研实际相联系,丰富了授课内容,而且充实了前沿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

2.1 SWOT分析法[2]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遇),T代表threat(挑战),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近年来,SWOT分析已广被应用在许多领域上,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是一种审核一个组织、机构、个人(或某个特定事件)及其所处环境的工具。

2.2 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2.2.1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逐步增强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化发展以及中国社会转型对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与区域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立足于矿业特色,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加强以下两种国际合作与交流。

(1)教师的出国访问、交流与培训

从2005年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借助于国家、各部委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支持,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参观学习和访问。其中环境工程系也从2009年起,每年派送1-2名青年教师出国访问。这不仅让国内教师了解了国外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更让大家学到了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加强了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

(2)学生的交流互换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启动了一系列的对外合作与学生互换活动,如201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每年两校互送2-3名实习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流,并正式启动两校“2+2”合作项目。目前,我校已有2名学生接到该校“2+2”交流项目录取通知,并将于2012年9月正式赴该校交流。

此外,环境专业近年来,已有4名博士研究生在教育部留学基金的资助下出国进行交流学习。上述氛围的营造为学生加强外语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2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学手段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学、教师教的需求。双语授课教师利用大量的flash动画等教学手段营造逼真的场景和实践环境,能极大地帮助学生排除语言障碍、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

2.2.3 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等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培养既有良好专业技能,又有较好语言基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2.3 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2.3.1 学生专业外语词汇不够

2012年5月,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课程结束后,对2009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课程内容、英语水平、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并以无记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见: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占29%,较满意的占39%,不满意的占25%,极不满意的占7%。其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是,课件全部是英文,专业词汇不熟悉,如果只听不看就没学到专业词汇,如果看了课件,还没等反应过来,老师已经讲到下一页了,结果把老师本页讲授的内容也没听好。

2.3.2 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大三学生刚接触专业课,专业基础参差不齐,还有个别同学厌倦学习本专业,这造成他们的基础更差。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它需要有“环境工程微生物”、“水力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如果学生基础没有打好,即使采用中文授课,都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用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3.3 双语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双语教学本身难度较大,要按原计划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需要有相应的双语教学管理。例如,我校“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还执行原计划学时,这使得双语授课课时非常紧张。

2.4 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4.1 多方位政策支持

教育部[2001]4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经济全71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这直接推动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同时,我校也非常注重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近年来,每年学校都会开展本科生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双语教学”课程立项。

2.4.2 双语人才的广阔需求

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因此,培养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又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型双语人才,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的生力军。

2.5 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的挑战(Threats)分析

2.5.1 双语教材难寻

实施双语教学,最令人烦恼的事就是很难找到与教学大纲内容及难度适合的原版教材,因此就出现如下的矛盾,若直接选用“原汁原味”的外文原版教材,对学生来讲教材费用高,学习难度大,对教师来讲,教学内容很难于教学大纲吻合;若采用中文教材,虽然教学内容能够吻合大纲,但较准确的翻译需要花费较大精力。

2.5.2 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将会多花很多的精力,学生学习双语课程也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如何评价双语教学效果和质量,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教的效果进行考核,还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信心。

3 结语

基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确保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要不同于国语教学,若要完善相同的授课内容,学时要适当延长,学分要适当增加,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为了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内容,避免“误译”情况,最好选用原版外文教材,要找到适合的原版教材,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双语教学适用教材的研究。

(3)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骨干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SWOT分析法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对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为相关专业及院校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春荣,王建兵,何绪文.《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The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2011:3806-3808.

上一篇:数据库本科论文下一篇: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