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本科论文

2024-09-26

数据库本科论文(共10篇)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1

数据库课程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运算、SQL语言、数据库管理、规范化设计、E-R模型、高级概念建模活动、对象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异构多数据源的访问、XML技术、数据仓库、O-LAP技术和数据挖掘。在这些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SQL语言, 可以说它是数据库课程的核心, 只有理解掌握了这些SQL语言, 才能更好地利用数据库来存取和操作数据。

一、数据库课程中SQL简介

SQL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结构化查询语言) 的缩写, 它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RDBMS) 的标准语言, 虽然与QUEL不同, 但它基于元组关系演算。SQL既是大多数关系数据库系统 (例如, System R、SQL/DS、IBM的DB2、Oracle公司的Oracle、Relational技术公司的Ingres, 等等) 的数据定义语言, 又是数据操纵语言。使用SQL能完成涉及RDBMS的所有任务, 例如, 创建表、查询数据库中的信息、修改和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给用户授予访问权限等, 因此, 它有许多特性。SQL能交互式地支持特定请求, 或嵌入到过程式语言中来支持运行的事物, 它是高级的非过程化编程语言, 允许用户在高层数据结构上工作, 它不要求用户指定对数据的存放方法, 也不需要用户了解具体的数据存放方式, 所以是具有完全不同底层结构的不同数据库系统, 可以使用相同的结构化查询语言作为数据输入与管理的接口。SQL语句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功能, 已经成为了数据库操作的基础, 并且现在几乎所有的数据库均支持SQL。SQL数据库的数据体系结构基本上都是三级结构, 关系模式 (模式) 称为“基本表”;存储模式 (内模式) 称为“存储文件”;子模式 (外模式) 称为“视图”;元组称为“行”;属性称为“列”。

二、SQL教学中的难点

SQL数据库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必修课程, 概念性很强, 很难理解, 我认为SQL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是SQL数据库的安全性、触发器、嵌套语句、使用索引和全文索引、使用视图和游标、使用存储过程等。

SQL数据库的安全性必须经过三关来保证:创建登录账号;创建用户;对象授权带实现, 安全性实现后才能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插入、删除、更新、查询等操作, 可见要实现数据库的安全性, 必须经过复杂的过程, 所以这一部分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点难度。触发器是指由事件驱动的特殊过程, 在用户定义了触发器之后, 当对该触发器指定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或者修改操作时, 系统会自动激发该触发器, 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 普通的存储过程是通过其他程序来调用执行的, 而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事件进行触发才被执行的, 学生编程中不好把握的就是触发器级联运行, 在这个地方很容易犯错误。如嵌套查询, 是指WHERE子句中又包含SELECT子句, 用于较复杂的跨多个基本表查询的情况, 当查询涉及多个基本表时用嵌套查询逐次求解、层次分明, 具有结构程序设计特点, 但是如果分析过程中出现错误, 就会导致嵌套错误, 进而结果错误。索引、视图和游标的使用也是SQL教学中比较难的部分。

三、普通SQL教学方法中的不足

在数据库教程的SQL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普通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只是泛泛地讲些理论知识, 包括SQL的名称、优点、体系、组成和操作等这几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没有做细细的讲解。很多SQL语句概念性很强, 学生很难理解, 加上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 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普通的SQL教学方法认为只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都理解了就是他们真得学会了、明白了, 不专门安排实验课程让他们亲身使用数据库, 多练习SQL语句, 这样就会导致理论知识不能被学生所理解, 进而不会使用数据库来存取操作数据。普通的SQL教学还存在的问题是讲一些常用易懂的SQL语句, 认为太深层的SQL语句学生也难以接受, 以至于当其做系统使用数据库时一些常见的语句也不会。

四、SQL教学建议

数据库课程中SQL部分非常重要, 对于SQL语句的熟练程度决定了你能不能很好的利用数据库来存取操作数据, 针对普通SQL教学方法中的不足, 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学好SQL, 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学校除了安排学生要上的SQL教学的理论课之外, 还应安排适当节数的实验课, 最好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在一周上, 这样学生更能高效快速地记住所学知识, 实验课上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分配一个小的系统让他们去做, 或者是找一个项目案例先让学生自己研究, 然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 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SQL语句。

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同班学生之间肯定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 在课堂上适当地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严格要求他们课下也要多交流, 这样通过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

严格课堂纪律,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师要做到只要有一个学生不明白这个知识点, 就要继续讲解, 直到每个学生都明白为止;学生要做到认真听讲, 多和教师交流, 教师尽量多给学生讲一些重要但课本上又没有的知识点。

定期安排小型考试, 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且经过考试前的复习过程, 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或者是通过让全班学生共同做一个小型的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知识水平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五、结语

SQL部分是数据库教学的核心部分, 也是信管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一部分, 学好SQL语句, 就能很好地利用数据库来存取和操作数据, 提高本科生的素质,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印) S.K.Singh.数据库系统概念、设计及应用, 2009 (11) :135-136.

[2]李俊民.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详解, 2008 (8) :247-249.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2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大众化阶段。教育部为了进一步保证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开展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各高校充分重视评估工作,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努力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在充分总结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评估工作效率和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于2007年底着手开始建设“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研制工作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承担。

系统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按照教学工作的规律,把高等学校与本科教学工作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由此形成的反映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库。其作用如下:

1)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服务

高校通过数据采集和管理,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准确把握自身的教学基本状态;利用系统中提供的数据分析和辅助评估功能,可以进行自评自测,以此建设和完善本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为教学工作评估服务

评估专家通过登录本系统,可查看高校上报的数据,增加对高校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其中的教学评估系统,可以进行教学工作评估的初评,为进校评估打下基础。通过使用该系统,可减少专家进校考察的人数、时间和精力,减轻被评估高校负担,从而进一步提高评估水平和工作效率。

3)为政府提供预测决策信息

该系统将提供数据统计分析、挖掘、预测与决策等功能。在各高校按照要求将数据填报完毕后,系统可创建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实现任意查询和关联分析,生成各种查询表、统计表以及分析、预测表,I 用于教育预测和决策支持,同时方便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系统数据开展对比和分析,提高教育科学决策水平。

4)部分信息对社会公开,为公众服务,促进社会监督。各高校上报并通过审核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将向社会公众开放部分数据的查询权限,社会公众通过查询和对比高校的办学条件、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数据,进一步了解各高校的办学情况,实现公众对高校教学工作的网上监督和评估,增强高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动力。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各项功能的研发,还涉及到高校数据填报工作的组织管理、教育管理部门的数据审核、专家的使用、系统的使用培训和用户意见的反馈和修改等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高校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共同努力推进系统的推广与应用,对于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和建议,欢迎与项目组联系,以便不断改进和升级系统。

在此,向各试用高校表示真诚的谢意,并期待您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我们的联系电话:***,***,***。E-mail:leoxuna@gmail.com,xiaodong-xu@hust.edu.cn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项目组

二〇一一年六月

II

目 录

前 言...............................................................I 第一章 系统初始化...................................................1

1.1 系统登录............................................................................................................1 1.2 初始化本校信息.................................................................................................2 1.3 用户设置............................................................................................................2 1.4 设置页面访问权限..............................................................................................3 1.5 在填报页面查看名词解释...................................................................................4 第二章 数据指标体系说明.............................................5

2.1 数据库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5 2.2 数据库指标体系的研制方法................................................................................5 2.3 数据库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6 第三章 典型页面介绍.................................................7

3.1 普通文本型或数字型..........................................................................................7 3.2 上传文件与下载附件型.......................................................................................7 3.3 网址链接型........................................................................................................8 3.4 普通二维表格型.................................................................................................9 3.5动态二维表格型..................................................................................................9 3.6 多行文本输入页面............................................................................................10 3.7 通过Excel导入................................................................................................11 3.8 PDF文件下载....................................................................................................11 第四章 数据填报的组织工作..........................................12

4.1 参加培训会议并获取相关材料..........................................................................12 4.2 完成本校信息初始化........................................................................................12 4.3 成立数据采集领导小组等机构..........................................................................13 4.4 召开校内工作布置会........................................................................................13 4.5 网上填报数据...................................................................................................13 4.6 确认填报数据并报送........................................................................................13

III IV

第一章 系统初始化

本数据库系统的网上填报地址为http://udb.hust.edu.cn(教育网)和http://udbt.hust.edu.cn(电信网),各高校根据本单位网络情况选择任何一个网址登录。登录系统后,请首先进行系统初始化工作。1.1 系统登录

系统首页界面如图1所示,在登录区域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后登录。学校登录用户名和口令由教育部主管部门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生成和密码初始化。

图1 系统首页界面

登录成功后,显示高校用户菜单,初始化本校信息、设置本校用户和设置用户访问权限。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用户管理菜单 1.2 初始化本校信息

初始化本校信息包括初始化学校基本情况、校训办学思想、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情况、学科专业情况、学校面积、学校发展规划和校友会与社会合作等7个部分,这7个部分必须依次进行初始化,完成后才能开始填报表格。如图3所示。

图3 初始化本校信息

注意:在本系统中,所有填报表格中背景标记为灰色的数据项都是选填项,这些数据项在年报时可不填,在接受评估前一年应填上;没有标记的数据项为必填项,必填项如果没有填写,则无法提交。

1.3 用户设置 1.3.1 添加用户 为方便填写,本系统实行两级用户管理,学校级用户和院系用户,可以设置多名学校级用户,用于全校性数据的填报和所有数据的审核,院系级用户根据权限只能填报部分涉及院系数据的表格,一般来说可为每个院系设置一个院系级用户。在添加用户时必须指定用户级别,即:属于学校级用户还是某个院系的用户。添加用户的方法为用户管理添加校级用户,界面如图4所示。添加院系级用户方法类似。

图4 设置本校用户

1.3.2 设置用户权限

点击“用户管理”后,就进入到“设置用户权限”页面,如图5所示。

图5 设置用户权限

本系统中的用户分为管理员、信息管理员、数据管理员、数据录入员、数据查询员和信息报送员几个类别,可分别负责系统管理、信息发布与管理、数据管理与审核、数据录入管理、数据查询查询和数据报送等功能。

1.4 设置页面访问权限 系统管理员可对相应的用户分配特定页面的访问权限,如:指定院系用户填报某些表格,具体方式如图6所示。

图6 设置页面权限

1.5 在填报页面查看名词解释

在填报的过程中,每个页面,均可以通过点击该页右下角的“本页名词解释”来查看该页的每个数据项的内涵,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如图7所示

图7 查看本页名词解释(数据项内涵说明)

第二章 数据指标体系说明

2.1 数据库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数据库指标体系立足于反映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既为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又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社会了解高校、对高校提出建议和意见提供渠道。在研制指标体系过程中遵循了下列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数据库指标所采集的数据应真实、客观、准确,同时具有原始性,即:尽量不采集衍生数据,如增长率或比率,而是通过采集原始数据后,由数据库系统自动生成各项工作中所需要的衍生数据。

2、系统性原则:数据库指标体系应反映教学工作的全貌和规律,包括教学工作的环境、条件、主体、状态和效果;指标以定量数据为主、以定性描述为辅。

3、操作性原则:数据库指标应可测量,易采集,获取方便。同时要充分考虑数据采集和管理的工作量,通过教育部和学校两个层次的合理分工,将国家层次数据库的指标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4、导向性原则:数据库指标体系应反映教学工作的时代特点和要求。例如:在指标中加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内容,以推动“质量工程”相关工作的开展。2.2 数据库指标体系的研制方法

数据库系统研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服务,因此,遴选数据库指标充分考虑了我国各个时期、各类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数据要求;这些评价活动包括: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本科教学工作随机评价,以及本世纪以来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数据库系统指标体系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因此,数据库 指标参考了国外高校教学工作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成果;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指标。此外,还借鉴了发达国家教育数据库的建设经验,同时注意与我国已有教育数据库的衔接。例如:本系统参考了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库指标和结构,兼顾了与我国“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的数据共享。

从数据采集的深度来看,“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作为国家层次的数据库,采集的数据包括学校、院系和专业等层次数据,不涉及所有教师、学生、课程等微观层次信息。涉及微观层次信息的数据库(教师库、课程库、课表信息、学生库、成绩库、设备信息库、管理制度网站)是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范围,由各高校自行建设和管理。国家层次数据库以校园信息化工程为依托,与高校层次数据库通过网络相联,并可相互访问。以此保证本数据库的高效率和低成本。2.3 数据库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为了方便各高校填报数据,课题组根据高校管理的特点,对所有三级指标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了学校概况(在初始化中)、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教育经费、教学科研仪器、教学条件、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课外活动、科研情况、学科建设等十个数据群,最后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说明。同时,将数据库指标称为数据项,以便与评价方案中的指标相区别。

作为覆盖全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应该既反映所有高校的共性,又反映不同学科、不同类型高校的个性,因此,该数据库系统除了上述反映共性的一个主库之外,还有三个反映个性的子库。这三个子库分别是:医药类院校或有医药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填写的医科信息子库(39个数据项)、体育类院校填写的体育信息子库(37个数据项)、艺术类院校填写的艺术信息子库(42个数据项)。

数据项以填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高等学校,数据项的内涵通过名词解释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具体内涵及名词解释参考《全国高校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数据项内涵说明》。

第三章 典型页面介绍

本系统中有95个填报页面,但归纳起来,共有八种典型页面,在此分别介绍八种页面的填报方法,其他页面参考此八种页面。3.1 普通文本型或数字型 普通文本型或数字型是指,在表格相应位置的文本框中输入普通文本或者数字,全部填写完毕后,点击“提交”或“确定”按钮即可。如表I 学校基本信息,该表为普通文本型,在相应文本框中填入相应信息即可,如图8所示。

图8 普通文本型填报页面

3.2 上传文件与下载附件型

上传文件型是指需要在填报页面指定的位置上传文件,一般为Word或Excel文件。如表Ⅵ 学校发展规划,在该页面中“发展战略规划”等指标需要上传文件,点击“文件上传”,找到要上传的文件开始上传文件,完成上传后然后点击下面的“提交”按钮,即可保存。如果要上传多个文件,需要先打包压缩,然后再上传。如果文件已经上传成功,则在相应的指标后面会出现“数据库已存在文件”的提示,点击后面的“查看”按钮可以浏览已经上传到服务器上的文件。如图9所示。

图9上传文件型

下载附件是指把上传的文件进行打包压缩后下载到本地,用户予以保存,以便今后使用。例如:高校用户登录后会看到如下界面。

图10下载附件导航界面

在图10中,点击“师资队伍”后面“下载附件”,出现如下提示框

图11 附件保存界面

点击该连接,根据提示操作,可以把“师资队伍”的附件一次性地下载到本地。

注意:下载的附件是zip压缩包,查看里面的文件需要相关解压工具,如WinZip、WinRAR。3.3 网址链接型 网址链接型是指在对应位置填报相关网址,系统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按钮,打开所填写的网址。如表1-2 “师资队伍概况”中有学校教师库链接,填入教师库的网址后,点击右边的“链接”按钮,可打开相应的网页。如图12所示。

图12链接地址型

3.4 普通二维表格型

二维表格型是指填报的数据项构成一个二维表格,填报的数据分为行和列,行列的文本框内均需要填写数据。如“表Ⅴ 学校面积”,在该表中,行数据有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和非独立使用,列数据有占地面积,非占地面积等,在行和列交叉的文本框中填写相应的数据。表中数据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填表时应予以注意,填写的数据要符合要求。如图13所示。

图13 二维表格

3.5动态二维表格型

有些表格是根据需要填写的数据量情况来手动添加行数,每次需 要输入一行新的数据时,要先手动点击“添加行”按钮,所有数据填写完成后,可以点击“提交”按钮提交所有数据,也可以点击每一行后面的“保存”按钮保存一行数据;数据保存后如需要修改时可以点每行后面“编辑”按钮,开始编辑每行的数据,修改完成之后请点击行后面的“保存”或表格下方的“提交”按钮进行保存。如果需要删除某行,则点击该行后的“删除行”按钮,该行数据就会被删除。例如“表1-1校领导基本信息”,在该表中,可以根据本校的校领导数量,通过逐次点击“添加行”按钮,添加多个校领导的信息。如图14所示。

图14 二维表格

3.6 多行文本输入页面

如图15所示,表单中有多行文本的输入框,一般情况都有输入字数的限制,输入的过程中文本框的下方有输入字数的提示。

图15多行文本输入界面

3.7 通过Excel导入

本系统对部分内容比较规范的表格实现了通过Excel导入的功能,如表2-27-1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首先点击“下载模板”,将Excel模板下载到本地电脑上,在本地电脑上填写该Excel文件的内容,注意在填写过程中不要更改Excel文件的结构,填写完毕后,点击“导入”按钮,选中填写好的Excel文件后,系统会自动将Excel中的内容导入到系统相应的表中。如图16所示。

图16 通过Excel导入

3.8 PDF文件下载

如图17,高校用户登录后会看到如下界面,在导出栏会看到“生成PDF”的链接,点击该连接就会把对应页面类别下所有上报的数据生成PDF文件,根据提示操作可以把PDF下载到本地进行查看。

图17下载PDF文件界面

每页填写完毕后,首先点击“提交”按钮保存填报好的数据,然后再点击“下一页”进入下一页的填报。如果需要跳转某特定页面,则点击“返回”或“返回导航”按钮,进入到导航页面,再打开相应的填报页面。

第四章 数据填报的组织工作

由于填报内容较多,时间较紧,为保证填报工作顺利进行,建议填报单位按照以下程序组织填报工作。4.1 参加培训会议并获取相关材料

采集院校确定数据采集负责部门并派人参加教育部和项目组组织的培训会议,并领取相关材料,主要材料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用户手册》 2.《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填报表格》 3.《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数据项内涵说明》 4.本校登录的用户名和口令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填报表格》与网上填报系统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数据项内涵说明》(以下简的填报页面一一对应,以方便院校填报数据的编制工作。

称《内涵说明》)是对填报表格中每个数据项进行内涵说明,供填报院校参考,《内涵说明》中的编号与《填报表格》中的表格编号一一对应,以方便查找。

在培训期间,填报人员获得本校登录系统的用户名和口令,以便回校后及时开展系统初始化和数据填报工作。4.2 完成本校信息初始化

培训结束后,填报人员按照本手册第一章所述,登录系统并进行本校信息初始化,设置完成本校院系和专业信息,并为相应的职能部门和每个院系建立用户账号,设置密码,并赋予相应表格的访问权限。

4.3 成立数据采集领导小组等机构

各高校参加培训工作完成后,应成立数据采集领导小组以及办公室,应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或常务副组长具体负责指导开展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任务分解、动员、填报、督促和检查工作,以保证数据填报进度和数据质量。4.4 召开校内工作布置会

领导小组组织召开校内工作会议,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进行数据采集和填报工作的动员与培训。在会议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填报表格》进行分解,下发到各职能部门或院系,并培训有关人员,使用网上填报系统。4.5 网上填报数据

在规定的时间内,学校组织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在网上进行填报,学校数据采集领导小组办公室注意检查填报格式和填报进度。4.6 确认填报数据并报送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3

【摘 要】分析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并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114-02

教学质量作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各大高校永恒的话题。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存在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但目前教学监控仍存在很多问题。而基本状态数据库作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与反馈起着重要作用。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分析目前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所存在的问题,就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进行初步研究,并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开发和应用进行一定的思考。

一、本科教学监控现状

(一)评价主体对象方面存在欠缺

我国各大高校的评价主体对象已由原来单一的专家评价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大致存在以下三种评价模式:

一是教学督导专家采取随机进入课堂的听课的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评价并反映给教务单位。专家评价的历史由来已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教学督导专家基本是由退休的老教师组成,他们以前所认可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于当前的学生不一定适用。因此,这当中就存在一个因年代不同,致使教学观念不同的较大差异。

二是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在教研室内部交流、讨论。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帮助是最大的,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彼此之间相互熟悉,对于专业领域知识水平也相差无几,通过课堂听课,给予同一教研室教师中肯的建议,既不会伤了大家之间的和气,又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由于教师时间安排不一,听课多半是临时、松散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或各教研室的独立行为,无法形成一个有秩序的体系。

三是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学对象的主体,对于教师教学有最直观的感受,但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学生由于在心智成熟不够,在评教是过多的参入主观意识,对于上课点名、作业多、课堂要求严格、挂科率高的教师给予低分,而对于迎合学生、减少教学任务,成绩给高分的教师则给予高分。这难免会在教师中间形成一种降低考试难度、成绩打高分,迎合学生的不良教学风气。此外学生评教参与性不高,评价梯度拉不开。不少学生对于教学质量高和中规中矩的教师,一般都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在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教师和墨守成规教师之间就形不成差距。

(二)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

现在的教学指标更多的是一个共性的指标,检查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责任心等,对于共性下面的个性指标很少能够涉及,而往往个性的指标是反映一个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一个教师能不能教好学生,关键看教师水平够不够,能力够不够。而不是只要教学态度端正、有责任心,但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也能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好成绩。此外,在一所综合性大学中,一套评价指标能否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科,工科类和艺术类评价指标截然不同,政治课和实验课评价指标也大相径庭,如果所有学科专业都是一套评价指标,必然会造成评价的失效。

(三)监控机制不合理

在大部分高校中,教学质量监控是归属于教务部门下属的一个科室来进行管理,但教学质量监控仅仅是作为该科室大量工作中的一项来进行,由于其他工作的冲击,教学监控的质量难免会大打折扣。教学监控虽然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如果相关人员存在看人办事,也会让教学监控的功能流于形式,失去了意义。

(四)教学监控不全面

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加上教学原始数据收集数量多、数据大,仅通过人力来进行分类、整理、汇总,难度非常之大,因此,在数据分析和对比方面,仅靠人力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同时,以往的教学监控更多的是对于某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无法将以往多年的数据进行大量的对比,但多年不同数据的对比往往是体现一所高校改革、创新、发展结果的最直接表现。而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则可实现数据的大量录入和分析,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在数据库系统内部可以将原始数据通过分析对比,直接形成柱状图,使原始数据实现真正的价值。

二、完善教学質量监控的原则

(一)应构建多层次、自下而上、循环往复的监控和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的机构应该有三部分构成:一是教务教学管理部门对师资建设信息,课程教材教学辅助手段信息、实验实践活动信息、学生学习结果等进行收集和整理;二是教学督导小组专家进入课堂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反馈;三是各院系统计、分析、跟踪各自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毕业生信息等。

(二)应进行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不是仅仅只为了得到一个结果,而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地发现教学当中的问题,通过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反馈给下级单位,及时地进行整改,达到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质量评价不应只采取定点定期的评价模式,还应不定点不定期的,随机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监控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评价不能一评定终身,而要长期不断的多次评价。对于学生信息采集除注重在校生信息外,对于毕业生也要进行信息跟踪,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立

一个完善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包含了一个学校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通过查看该数据库信息,可以得出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检验出一所高校的办学和教学能力。

(一)数据库建立的技术研究

图1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及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

(二)校级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的要求

校级基本状态数据库的运用范畴仅局限于某一所高校,其目的是在于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反馈来反映学校的教学请况,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一是具备服务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学校、专家、教师、学生。数据库的资源采集后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分层次、分权限反馈到相应的下级单位,让各级单位及时整改,免去中间琐碎的环节,同时便于各级单位及时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部分信息,从中找出差距,取长补短,相互促進。

二是具备便捷性,教学状态数据库里具有相应的模板,每次填写时,各级单位根据模板要求,在网上进行填写,完成后提交即可,方便快捷。对于每年都需提交的数据,但是改动又不大的,在数据库中可以通过复制以往的数据,进行相应的修改。对比以往纸质档的数据填写,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具备科学性,数据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用户权限,对于校领导可以设置全校的数据查看权,而对于院系则设置院级填写权限和院级查看权限,各个院系又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设定院系内部的填写权限和查看权限。这样分层次的权限设置,可以减轻填报数据的压力,同时方便各级单位查看进度和内容。对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进行科学的管理,比如需要新增用户、增加数据、修改数据、修改用户权限等,都可以在该数据库中实现。

【参考文献】

[1]汪旭辉.高校教学教师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J].高等教育,2009(3)

[2]刘恩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3]韩伏兵,董建梅.教育部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特征与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6)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四期(2014-2015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KSZ14152);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度科研项目(15SB0039);西南石油大学2014-2016年校级教改项目(X15021301097)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4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成的。它的特点就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而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 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 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并且教师的讲授方法大都是从定义到基本原理再到例子的三段式讲授法[1]。

“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过程, 均以一个案例或任务为模型, 以实际的项目为中心和表现形式,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 由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技术人员围绕实际应用, 设计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 再选用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表达能力的教师围绕设计成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市场需求和实际案例中认知实用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技巧, 通过指导完成模拟项目进而独立完成开发课题。废除灌输式教学, 防止从语法到语义再到例子的三段式讲授法。从问题出发, 从实际出发, 从直观出发, 真正从案例出发, 做到启发式教学。

“大型数据库”是信息学院普遍开设的一门信息技术课程, 这门课如果仅仅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讲解, 势必使得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难学, 会使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这门课到底在讲什么?建立数据库应用的整体概念有困难有的学生学完了甚至不知道这门课学点啥, 因此, 我们将“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其课堂教学过程中, 力图探索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据库的兴趣和热情, 获得成功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问题相结合,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断鼓励勇于挑战的学生不断前进, 从而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举一反三,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符合计算机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2]。

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结构可以这样理解:每章新课内容开始讲授之前, 先举出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案例, 通过这个案例使得学生加深对新课内容的理解。之后再让学生在一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 通过多种探索活动去领悟新的知识, 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就感, 激发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知识结构构建。

因此, 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的特点:

1)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新知识, 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案例、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任务和案例对学生都是一个兴趣, 一种催化剂, 促进他们积极学习, 通过完成任务, 是他们有成就感,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2) 培养能力的很好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就必须加大学生接触实践机会。我们在课堂上所举的案例都是平时积累的真实案例;同时, 任务也是真实的, 通过任务的完成, 也就进行了实践的活动。

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设计的案例和任务就不能是简单的, 同时还要涵盖学习知识的内涵。案例与任务同时又是开放的, 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提供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

3) 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这种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完全符合认知学的理论, 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 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 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容易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三、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原则与策略

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主要遵守两大原则[3]:

1) 教师主导原则: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结果和质量上, 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好课, 设计好每一个案例和任务。

2) 学生主体原则: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认知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

遵循以上两大原则之后, 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若干个案例和任务组成,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案例的分析和任务的完成来展开, 教学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案例和任务的设计既要有系统性、计划性和逻辑性,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速度,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 促使学生逐步激发兴趣, 放开思维, 大胆思考, 认真而细致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个任务。

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4]:

1) 创设情景教学策略—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 只有在情景的作用下, 才能唤起学生的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 并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和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 必须要设计出具有某种情景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探索实践, 激发学生的联想、判断, 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往往会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 而有些学生“吃不了”的情景。作为教师应向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 尤其是要特别关注那些吃不饱的学生, 特别注意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向他们提供有关自主学习的线索, 引导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3)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集思广益、人多力量大!学生在进行自学为主的任务完成过程中, 应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任务, 小组是他们很好的学习团体和单位。在小组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自己完成任务、讨论完成任务、协调完成任务。“小组合作”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全方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 是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对于目前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应用于“大型数据库教学”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 巧妙的设计一些案例,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美妙, 感受到数据库应用就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 而不是遥不可及, 由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期初的教学中多安排一些趣味性的例子, 比如在介绍事物日志的概念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案例:

“小张在网上书店买书, 他和书店进行一次交易的付款过程至少包括这些数据库操作:a) 更新客户所购书籍的库存信息;b) 保存客户付款信息;c) 生成订单并且保存到数据库中;d) 更新用户相关信息, 例如购书数量等。正常情况下, 这些操作将顺利进行, 最终交易成功。但是, 如果在这个系列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 比如小张的银行账户扣款失败了, 那将导致交易失败, 那么如何将数据库中所有信息都保持交易前的状态呢?”

从上面的这个案例中, 可以导出关于数据库中关于事务的概念, 以及事务日志文件的重要性的讲解。

(二) 在讲解完相应的概念之后, 紧跟着布置给学生一个建数据库的实验任务, 要求在建立该数据库的过程中, 仔细设立好数据文件和事务日志文件的大小和存储位置, 以巩固学生关于事务日志文件的概念, 掌握其具体应用的价值。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来交给学生完成:

场景-----Adventure Works的高级数据库开发人员制定了一个新数据库的规范, 该数据库中将存储公司所使用的信息技术 (IT) 资产详细信息。你必须使用该规范创建相应的文件组, 以必要的选项创建数据库以及架构。对于新数据库, 高级数据库开发人员对你提出了以下要求:

*新数据库名为AW_ITAssets。

*该数据库应该包含两个数据文件和一个日志文件, 名称分别AW_IT_Assets_Data1、AW_IT_Assets_Data2和AW_IT_Assets_Log。这些文件应创建在C:Program FilesMicrosoft SQL ServerMSSQL.1MSSQLData文件夹中。

*该数据库应使用两个文件组:主文件组和另一个名为Secondary的文件组, 后者应为默认文件组。AW_IT_Data2应放置在Secondary文件组中。

*两个数据文件的初始大小应各为20 MB, 并且不允许自动增长。日志文件的初始大小应为5 MB, 并且不允许自动增长。

*当没有用户连接时, 该数据库应自动关闭, 并且应在适当的时候自动收缩。

*该数据库应该有一个名为Tech Support的用户定义架构。

*用于创建和填充表的脚本已经生成, 并且必须在该数据库中执行。

*用户MIAMIKatie应使用Tech Support架构作为其默认架构。

*创建表和用户的脚本已在E:LabfilesStarter文件夹中提供。

以上所设计的任务与所学的数据库知识紧密结合, 从而可以达到大型数据库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任务的难度适中, 可以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

(三) 及时总结经验, 本课题组的各位老师都曾经教过大型数据库这门课程,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经验, 并且在教授大型数据库这门课程上都曾进行过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 我们计划进一步进行资料调研, 加上继续的教学实践, 通过将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大型数据库的教学过程中, 边实践边探索,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 为教研教改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五、结论

通过对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大型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探讨与研究, 将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效能,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积极探索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以求在课堂教学中,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能力, 自学能力的提高, 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 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将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的新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型数据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以求在课堂教学中,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新教学模式,大型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8.

[2]文雪薇.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3 (1) :37—38.

[3]刘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08 (6) :242-243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 VF 数据库

论文摘要:VF数据库是面向对象可视化中小型数据库开发系统的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之一。它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库管理。如何提高学生VF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教学工作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VF数据库的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VF数据库不仅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着强大的数据和信息管理功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诸多专业的必修课。但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时仍然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综合能力差、逻辑观念弱等问题,所以在VF数据库课程教学中要立足教学现状,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对VF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以此来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VF数据库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VF数据库教学现状

VF数据库既包含对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还包含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较SQLServer简单易学易懂,较MS-ACCESS学习稍有难度。在我校的VF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是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非计算机专业,该类专业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对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开发兼而有之的VF学习有一定难度。专业术语和基本操作均存在认知的过程。二是课程开设的班级学生有统招和对口,学生生源层次不同;有省内招生和省外招生,学生基础层次不同,因而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初始能力分析:有的学生热爱学习,但基本操作能力稍差;有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眼高手低;还有些学生学习态度及知识理解均较好,但理论基础不足。不同层次学生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对VF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存在差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课件、同一授课方法、同一个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三是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自上学期开始,我校各专业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修改培养方案时,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而减少非专业课程学时,由于开设VF数据库课程的专业均为非计算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原方案相比,VF数据库课程总课时减少,实践课时的比重也降低了。对操作性、技能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而言,上机实践课课时的压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及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增加了难度。基于以上VF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要的,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二、VF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改革就是创新,要破除守旧的思想,把最新的课程体系带给学生,真正的让学生们学以致用。下面是几点本人对数据库(VF)课程改革的几个想法:(一)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数据库类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学习内容较多,一些概念性内容不容易理解,例如关系模式、关系运算、数据库的规范化问题,查询优化、数据库的恢复技术、并发控制等知识,对于没有实际数据库设计维护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从学生身边最常见到的学生档案管理、考试成绩管理等系统信息数据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启发学生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中,比如通讯录管理、班会开支管理、出勤记录管理等方面去了解数据库系统。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抽象和陌生;因为有了这些天天打交道的贴切生活的的实例,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会感到形象和具体,有亲切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二)制作数据库(VF)课件。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一种艺术,能使教师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创意,形成最佳的教学效果。数据库(VF)课程的特点是表格多、图形多、界面多,诸多逻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三)电子化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实践。网络化的教学平台、电子化的实验和作业平台、电子化的考试系统是VF课程建设中进行电子化教学改革的三大重要举措。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校园网、学生宿舍终端及其他公共终端、教学素材即可组建一网络化教学平台,配置网络教学软件后可以进行远程网络教学、广播教学、师生对话及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作业和实验是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主要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法,有书面和电子文档两种主要形式。要克服传统作业和实验的固定性、增加习题的多样性和解决教师及时评阅问题,那么开发习题库和网络作业及实验平台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利用校园网开发VF课程作业网页,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进行作业解答、提交、成绩查阅等操作。电子化的考试系统是实现无纸化考试的基础。目前,VF的期末考试仍然是有纸的试卷考试,但是,如果能开发出来VF的期末考试系统进行网络化考试,那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计算机一、二级考试目前均是网络化考试,学生在历年考试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说明学生对于网络化考试环境已经比较熟悉,推行网络化VF课程教学与考试是可行的。

三、创新VF数据库教学方法

1.密切联系实际,上好第一节课,树立学习信心。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学生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等系统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在第一次进行VFP课程教学时,把使用VFP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大屏幕上演示给学生看,包括各个模块功能演示,如:登录模块,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维护等。并告诉他们学完这门课程后,自己也将能开发出类似的系统,例如通讯录管理、日常开支管理等一些实用系统,树立学生学好数据库的信心。

2.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合理设计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围绕着项目模块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涉及的4大模块,每个模块的理论讲授与上机练习都要认真规划,合理设计,紧密围绕项目开发的步骤去学习。该项目首先需要创建项目、数据库、数据表,那么在数据模块中就要结合系统所需学习建立.pjx、.dbc、.dbf等相关文件,并进行表的操作、创建索引、表间关联等设置,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工作。查询模块和显示模块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点,主要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删、改、查和显示操作,前3大模块的例题在设计时要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密切相关,学生上机实践时形成系列任务,为完成整个项目积累基础文件。最后进行菜单设计,完成菜单模块中文件的调用,连编成可运行地系统。

总之,我们要在自己的VF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生动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更积极的去获取数据库专业知识,提高数据库应用能力、拓展数理逻辑与创新思维,进而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VF课程教学改革的提供真实生动的案例,积累丰富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利平,“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smxx.zjhyedu.cn,-01-07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6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种种特点,在对科研职能的认识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方面,都和传统公办高校有很大的不同。整体上说,民办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目前还很低,大多数学校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的甚至还谈不上已经起步。也正是由于这样固有的宏观认识,因此尽管属于民办高教研究的论文并不少,但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研究论文却不多,即使是确实属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绝大多数也是篇幅较短、主观的、基于个案分析或停留在理论辨析与建言层面的论文,而大多没有以系统扎实的定量调查数据作为支撑。通过查阅近5年来的高教研究文献发现,贾东荣的《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1]一文可以说是为数不多中的一个例外,该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为考察视角,分析了40所民办本科院校的科研特点及影响因素,可以认为是一篇基于详实定量数据分析的论文。当然,从研究视角的全面性看,该文并没有涉及课题、专利、科研奖励等分析视角,而且即使是从论文这一视角看,也未涉及CSSCI、CSCD、WOS等论文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分析,因此可以说该文仍未足以比较全面地描绘出当前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状况的实际情形。

另外,由于近年来民办本科院校这一群体的数量还在快速的增加中(1),其办学主体、历史发展渊源和战略定位又复杂多样,如仅就办学主体而言,就可分为国有资产(国有性质资产)参与举办、捐资举办、企业举办、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等多种形式[1],再加上民办本科院校群体本身一般缺乏高教研究专业人员,而多数高教研究专业人员又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等多种原因,因此对于民办本科院校这一类型高校整体科研情况的认识,可以客观地说,目前仍然缺少系统、扎实的数据来动态、定量、整体性地描绘,以致还长时间地停留在“模模糊糊”的阶段。

为此,浙江树人大学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和浙江树人大学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于2012年4月联合组成了“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历时6个月,对该群体的当前科研状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我国自2000年黄河科技学院成为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以来,截至2012年4月,现已发展到87所,占全国403所民办普通高校的22%。本课题组以87所代表民办高校最高科研水平的本科院校作为考察研究对象,以2011年作为考察时间,以课题、论文、专利、奖励等四个方面作为考察视角,以期比较全面地、近距离地来考察国内民办本科院校现时的科研状况。

另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各种统计指标和数据来源的选取,都完全遵循客观、公开、可以重复验证为原则。同时,为了保证检索数据的正确性,凡是对于2010年以来有过改名的院校,如武汉大学东湖分校2011年5月转设为武汉东湖学院,江西蓝天学院2012年2月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等,都同时以前后2个学校名检索数据,然后进行汇总(因此对87所高校的检索,实际用了146个校名)。各种统计指标和数据来源详见表1(CSSCI库的数据检索时间为2012年11月23日,其他数据采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9月)。

三、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课题组选取论文、课题、奖励、专利等四个方面作为考察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状况的指标,但由于在检索过程中发现2011年没有一个民办本科院校在科研奖励中获得过奖励,因此下面只从论文、课题、专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论文。

一个学校发表论文的多少无疑是衡量一个学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本研究主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Web of science(WOS)等数据库来考察,其中主要以CNKI数据来大致考察各校总的发表论文数量的情况,以CSSCI和CSCD数据来大致考察各校发表论文的质量,以WOS数据来大致考察各校的国际交流能力(当然也同时反映了学术质量)。四个数据库的检索情况分别见表2-表5。

从表2可以发现,87所民办本科院校2011年共发表论文12794篇,校均147篇,但分布极不平衡。发表论文数最多的辽宁财贸学院有899篇(经查,这些论文大部分由学生完成,质量普遍不高),但不到50篇的则有23个学校,甚至有3个学校一年发表的论文还不到10篇。

从表3的CSSCI论文数据看,有53所院校的记录是0篇,34所学校有1篇以上记录只有2个学校发表论文在10篇以上,其中浙江树人大学最多,有37篇;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排名第二,共36篇。

从表4的CSCD论文数据看,有42所院校的记录是0篇,45所学校有1篇以上记录,但超过10篇以上的只有6所,其中前3位是西京学院34篇、浙江树人大学31篇和黄河科技学院22篇。

综合考察表2、表3和表4,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CSSCI、CSCD论文数占CNKI论文数的比例(该比例数可相当于核心期刊论文的占比)来大致考察出各校所发表论文的质量。经过计算发现,比例在0的院校有34所,比例大于0但小于2%的院校有16所,比例大于2%但小于5%的院校有23所,比例在5%以上的院校只有14所。表6列出了发表核心论文数在10篇以上、核心论文数比例在10%以上的5所院校名单,由此也可知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发表论文的水平确实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从表5的WOS论文数据看,35所学校有1篇以上记录,但10篇以上的只有5所,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学43篇、宁波诺丁汉大学29篇、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16篇,因为这三所院校都是中外合作办学,外籍教师比例都比较高,发表WOS论文较多应属情理之中。另两所院校分别是浙江树人大学(30篇)和南昌理工学院(19篇)。

如果对表2-表6进行综合性分析,我们则可以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考察视角出发,将87所民办本科院校大致分为5类:第1类是发表论文质量较高的院校,如浙江树人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第2类是发表论文质量和发表论文数量均较高的院校,如浙江树人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西京学院等;第3类是发表论文数量较高但质量表现尚不佳的院校,如辽宁财贸学院等;第4类是发表论文质量和论文数量均显一般的院校,这种类型的学校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第5种类型是发表论文质量和论文数量表现均显不佳的院校,如有的学校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一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居然不到10篇。

2. 课题。

除了论文指标外,课题无疑也是一个可以反映高校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为遵循客观、公开、可比和可重复验证的原则,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只选择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课题作为统计范围,没有包括各校的省级课题和其他来源的一些课题。各校2011年获得课题情况见表7。

由表7可知,2011年民办本科院校一共只获得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青年基金项目5项)、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其中规划9项,专项3项,西部和边疆项目1项)和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由此可见,从民办高校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比例和所获项目数量占全部高校所获得项目数量比例比较看,目前民办高校获高层次课题的能力还很弱小。

3. 专利。

如果说论文主要代表着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产出,那么专利就主要代表了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产出。因此,一个高校专利的多少也无疑是衡量一个高校技术创新贡献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查询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我们发现只有10个民办本科院校在2011年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其中江西科技学院3项,浙江树人大学2项,西京学院2项,三江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安徽新华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闽南理工学院、安徽三联学院等7所院校各1项。显然,这样的状况也还处于初步阶段。

四、可靠性的进一步检验:和2010年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

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全面定量地评估民办本科院校“现时”的科研状况,因此所有的调查统计数据都选自于最近的2011年,但是,这样的选择可能就会使我们产生疑问,即这些数据是否真的能基本反映出民办本科院校“现时”的科研状况,其偶然性又有多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为此又专门以相同的数据统计口径调查了87所民办本科院校2010年的全部相关数据,二者的比较结果见表8。

通过两年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相比于2010年,虽然87所民办本科院校2011年在论文、课题、发明专利等方面都有一些增长,但这些方面的变化大都可以理解为民办本科院校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增长。另外,详细比较两者在总量(或平均值)以及结构分布方面的数据,发现,二者也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客观地说,2011年的上述数据能够基本准确地反映出民办本科院校现时的科研状况。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1. 除浙江树人大学等少数民办本科院校外,绝大部分院校的科研发展水平还很低。

主要表现为“四少”,即:论文发表数量很少,尤其是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很少;高层次的课题很少;发明专利很少;高层次的科技奖励很少。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背后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5个方面:一是办学时间一般都很短,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时间都不到15年,办本科教育的时间不到10年;二是由于民办院校具有的投资办学和创业型大学特征,使得这些学校专任教师的配备一直很紧张,教师中兼职的比例特别高[2];三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都很重,有的每周课时要达到16-20节课;四是在科研方面投入少,起点低,不少院校甚至到现在还未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因此,在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方面缺乏经验、缺乏渠道;五是高端师资严重缺乏,因此也缺乏科研团队,缺乏传帮带。

2. 校际之间发展很不均衡。

除个别民办本科院校呈现出良好的起步态势,如浙江树人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西京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等,绝大多数的学校还处于很低水平,甚至可以说还没有起步。从相关数据的分布规律看,发现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升本时间长的院校普遍要比升本时间短的院校好;二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三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由于起点较高,因此在争取国家级课题和发表国际论文方面的能力普遍要比其他类型学校强一些,未来优势预计还将逐步放大;三是发现近年来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群体(1),其科研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在民办院校群体中普遍处于中下游位置;四是发现从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视角出发,可将民办本科院校大致分为5类:即发表论文质量较高的院校,发表论文质量和发表论文数量均较高的院校,发表论文数量较高但质量表现不佳的院校,发表论文质量和论文数量均显一般的院校,发表论文质量和论文数量表现均显不佳的院校。

3. 建议:

一是认识上要重视,应将科研视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二是要尽早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并尽快提高其水平;三是要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高端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争取先有局部的突破,然后激活和带动全局的发展。

当然,由于各高校定位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上述的数据分析和建议,其主要目的仍然只是为各相关高校和教育管理机构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而不是要在这里盲目地倡导每个学校都要去马上大力地发展科研。我们的希望只是,民办本科院校群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仍应很好地发挥科研职能,由“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现在走向“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贾东荣.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07):11-15.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7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专业方向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将人才培养规格归纳为研究型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 、工程型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 、应用型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 三种类型4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核心技术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型人才应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程型开发和实现工作;应用型人才则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广阔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对自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把握。要求应用型人才在熟练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具有系统规划、设计、集成、创新解决实际工程中问题的能力;具有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应用现有IT技术,通过对现有IT技术的组合叠加,产生新的功能,完成不同系统功能的实现和应用,满足实际工作中客户千变万化要求的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其他行业计算问题的并从技术上实施信息系统的构成和配置的能力。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内容主要介绍如何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系统分析与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设计与实现等基本能力非常重要。其中的方法和原理是学习应用型专业后继课程和开发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重要基础。

一、课程地位及内容

根据计算机科学理论、抽象、设计“三位一体”的特点,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重点要向抽象和设计倾斜,但理论要能满足支撑抽象和设计的需要、新技术的学习和前沿跟踪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应根据计算机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夯实基础,相对稳定,避免学生今后发展“后劲不足”。

《数据结构》做为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承上启下,既要对前面学习的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总结和提高,还要为根据就业形势灵活设置的后继课程提供知识支持。掌握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有效使用计算机的基础。

应用型本科专业《数据结构》教材通常可选择工科类的教材,课程内容要涉及构筑计算机求解问题过程的两大基础: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及其关系的数据结构和解决问题方案的算法,所有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要用到各种类型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以及一些典型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技巧。包括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思想和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培养学生数据抽象能力的抽象数据类型 (ADT) ;对各种数据的不同组织及应用的线性表(包括栈和队列)、非线性结构树和图等;存储数据的不同方法及应用的各种数据存储结构;针对数据的操作及性能优劣分析的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等。

二、课程的理论教学

要培养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在理论与实用并重,强调实际应用。

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教学应重视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中的概念、技术和合理组织数据、高效处理数据的实用算法,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选择适当数据结构和相应高效算法的能力,通过合作和创新的变通、组合,提出合理的总体解决方案并付诸实现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在协作中解决较大规模的实际应用问题,为进一步的应用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据结构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很多,包括三个层次:基本概念、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算法设计。四个模块:数据结构的研究内容与基本概念;线性表、栈、队列和数组;树、图;算法排序、查找等。很多知识都非常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理论性太强,学完以后不能和实际应用很好的结合,不知学到知识怎么用,如何用。因此,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教学应“面向应用,立足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同时介绍各种算法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典型应用,让学生的视野跳出计算机技术,使课程的教学更有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情景,准备好相应的问题,重难点详细讲、讲清楚,易懂的内容点到为止,细节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思想,具体源程序的实现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每种数据结构都包含它的三要素: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算法,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以这3方面的内容有机相联、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基本的概念与重要的术语解释清楚,把各种数据的存储结构和操作运算分析清楚,把有关算法的设计思路的实现方法讲解清楚。讲到某一种数据结构时,尽量应用实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怎样解决。要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及分析用到的方法,边分析边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让学生完整地掌握用某种方法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灵活选择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

如在“绪论”的教学中,使用学生的班级模型来说明各种逻辑结构。按逻辑结构分类,数据结构可分为:(1)线性结构。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数据元素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的结构,数据元素呈一对一联系。这种结构的例子是班级的学号表。(2)树形结构。每个数据元素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前驱,但可有任意多个直接后继的结构,数据元素呈一对多的层次联系。这种结构的例子是班级的组织———班、小组、学生。(3)图形结构。每个数据元素可有任意多个直接前驱和任意多个直接后继的结构,数据元素呈多对多的网状联系。这种结构的例子是同班同学之间的好朋友、或同室宿友的关系。(4)集合结构。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一个集合”外,无任何关系。这种结构的例子是同班同学的每一个个体。这种在讲授每种数据结构之前,先引入一个实际的问题,建立模型的教学法。能使学生把知识点具体化实用化。

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法教学的方法,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理解和认识,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效果。如在“线性表”的教学中,先介绍学生学籍数据的存储和操作实现;在“队列”的教学中,先介绍车辆过江的轮船渡口排队模拟。在“图”的教学中,先介绍城市公交线路查询系统;指纹和脸谱识别门禁系统等。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它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可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应用的差距。让学生体会到在处理实际应用问题中确实需要应用到《数据结构》课程的内容。

在教学中,要灵活地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表现教学内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把各种数据类型的操作变化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二叉树”的教学,其中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的遍历和线索等都用直观图形效果以及实现过程中的动作分解,用Fish技术制作了动态演示片断,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各操作过程。在进行教学演示时,打开已经准备好的动画程序,一步一步的动态执行,如电视效果中的慢动作,让学生进入到程序执行的过程中去观察,使学生能真切而细致地理解算法执行过程中各要素的同步变化状况。

三、课程的实践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实践。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数据结构》的实践需求来自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的应用。课程的实践设计继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为重点,面向应用,“训练技能、激活创新”,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注重技能的培养和煅炼,使学生的毕业后能够更快更直接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满足IT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课程的实践设计的基础部分是通过配合课程理论教学的上机实验,验证课程教学中所学算法的正确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为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打基础;通过运用多个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综合型实验,在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等环节的综合训练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所用到的技术;在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和基本算法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使得课程教学更趋完备。

建议布置一定量课外编程题,让学生在自由上机的开放环境中完成。课外编程实验要求以“综合、研究、创新”为特点,通过综合运用抽象数据类型的设计,对比和采用不同的存储结构,选取合适的高效算法,融合课程的相关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实用的软件。

还可通过单独设置课程设计实验课,选取来自于各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学生组成设计小组,综合应用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设计技术,合作解决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规模较大的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增强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明确所学到的《数据结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开发实用软件系统、如何为信息社会服务。

四、小结

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算法设计,而算法设计又高度依赖于数据结构。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对实际的应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建立一个可用计算机处理的模型,然后确定恰当的数据结构表示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适的算法,最后根据选择的数据结构和设计的算法进行相应的源程序设计来模拟或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本文较全面的探讨了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出课程要为面向就业需求设置的后继课程提供知识基础, 并着重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应用时选择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数据结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孝凯《.数据结构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2].卢昌荆.I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8

随着互联网及社会经济的发展,GIS专业已经逐步发展到GIS产业,西南石油大学在2003年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历经12年4届毕业生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我校的GIS专业秉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石油类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同时基于新世纪新形势下油气勘探及大数据大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GIS人才。

目前石油院校具有石油特色的GIS专业的总量较少、开设时间较晚,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基于以上现实,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对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石油类高校的GIS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坚持地球科学作为认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作为系统论基础“,大地学”作为专业论基础。”

2.大数据时代背景及 GIS 专业现状

2.1 大数据时代背景

大数据时代术语最早是由全球知名资讯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在我们目前日常生活中,无不充斥着大数据的身影,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浪潮,更加推动大数据时代在各行业领域的扩展。而在GIS行业中,多年来一直提到和追捧的海量数据也慢慢过渡到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时代给GIS行业乃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2.2 石油大学 GIS 专业建设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220余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四川省大概有12所高校开设GIS本科专业,在开设GIS专业的高校中,主要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或国家重点学科,包括地质学科,测绘学科、计算机学科、石油工程及天然气学科和其他应用行业学科等。

以目前我校GIS专业建设为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设置在地质工程和油气地质专业领域,在长期的培养方案中,已经慢慢形成“数字油田”本科方向,主要适应“三桶油”对GIS专业的需求,但是随着地理信息逐渐形成产业以及石油行业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的影响下,现行的培养模式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GIS专业的需求。

3.石油类院校 GIS 专业建设思路

3.1 根据社会需求导向优化培养学生方向

柳林等在对多部门人才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前的GIS人才分为五类:分别是技术型岗位人才、操作性岗位人才、应用型岗位人才、科研型岗位人才和复合型岗位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方向分为以下不同岗位:GIS应用开发工程师、GIS数据处理工程师、GIS技术服务工程师,这三大方向也符合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3.2 立足传统 3S 实习,加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

3S实习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传统的实习内容,可采取与相关社会行业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如可以安排学生在相关国土测绘部门实习,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测绘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专业软件来采集、处理测绘遥感数据。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实践教学辅助平台,引入GIS技术,结合目前我校地科院的油气地质虚拟仿真实验室,改革现有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野外地质实习过程的网络管理、虚拟实习的全部过程,辅助学生探索性实习以及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

3.3 课程教学与专业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坚持把第二课堂的实习、竞赛、实训等生产实际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推进各类专业竞赛的实践教学,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个类别的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GIS技能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Supermap杯全国GIS开发大赛,通过竞赛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4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坚持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原则,加强GIS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专业课教师承接各项产学研服务项目,教研室组织教师对项目中的难点进行攻关,提炼实际项目中的科学问题,推动科学问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尤其高年级同学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于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推广,并在适当时机进行技术孵化,形成以研促学、以研促产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4.总结

截止2013年,全国从事地理信息产业单位已达2.3万家之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产值达到2600亿元。伴随着GIS产业的快速发展,GIS专业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改革和调整来应对产业的需求。西南石油大学GIS专业在目前现有本科培养方向之外,更多的结合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在当前“大数据,小专业”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理念,将GIS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融合,真正实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校GIS专业发展在石油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优势;同时通过本文,为同类院校设置GIS专业建设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GI专业当前社会需求,针对实际教学中显露出的问题,分析了整体优化GIS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调整GIS专业培养方向,理顺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社会需求与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问题,对其他石油类院校GIS专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9

以往的教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都是每个老师单独来完成, 而在教学改革中, 一个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 要想很好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必须要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形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 众筹教学即本课程组的老师进行团队备课, 不断地交流教学经验, 反思教学过程。另外, 和学生同步备课, 设置备课任务书, 包括目标—方法—考核标准。在每次课都提前将下次课的主题向学生布置, 让学生提前搜集学习资料, 准备PPT进行课上发言。

二、师生互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2.1从教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

讲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课程的所有老师集体进行教学大纲的撰写、教案设计、讲义的编写、教学资料的收集, 并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 借鉴教学方法, 反思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强调“新”, 以《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和《大数据时代》两本书中的内容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 选择网上、社会上最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如在讲第七讲控制时, 将第二届互联网大会的内容、3—15的热点话题融入到我们的课中;在第十讲眺望时将中国科大“可佳”机器人主持2016首届全球华人机器人春晚这一案例加入教学内容中。从学生的角度,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在第五讲时, 引入学生们感兴趣的网红papi酱、第六讲中学习了淘宝的VR, 无人驾驶自行车等等。

2.2从学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

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下, 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络与大数据思维意识, 训练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初步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意、创新、创作、创业精神, 提高应用本科人才基本素质。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驱动下,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顺势应用互联网等多种媒体, 进行以下形式的学习:自主学习:提前预习, 课后作业及复习, 完成老师部署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在划定的学习小组内, 积极参与学习;课上课下结合学习:课下自学基础上, 课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习;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线上学习网上及大数据、多媒体内容, 线下纸质书籍及相关资料学习。校内校外学习:校内学习老师指导的内容, 校外学习社会知识等;坚决改进, 老师单一的讲授, 学生单一的接受 (听) ;老师一言堂, 学生不发言;学生一定要动脑、动手、动口。

2.3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

互联网大数据的出现将信息传播的模式改变了, 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改变了, 将我们社会进行了重新解构, 加以扁平化、去中心化, 使信息、数据的流速大大加快, 没有人再能够绝对控制信息。同样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这门课上, 师生关系也进行重新解构, 加以去中心化、扁平化, 即将课堂交给学生。与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比较:1、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主讲为主, 学生互动提问为辅。2、改革后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为导演, 学生是演员, 教师导、学生演, 如果说每一次课是一集电视剧, 那么每集都有不同的主角和不同的配角, 作为老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导法, 同一名老师每一次课的导法也不同。

三、顺势引导, 反思教学

1、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下, 以生为本,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 要充分体现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学生一起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2、教学反思。

在本课程中我们有两个层面的反思:一是在每次课的教学中, 结合所学的内容,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个反思;第二个层面的反思是在每次课的教学结束我们团队的教师也会有个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的反思。

摘要:互联网快速地发展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也冲击了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课程教学, 总结出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 对高校教学改革各个方面提出了网络思维, 众筹教学, 师生互换、构建新型, 顺势引导, 反思教学具体的措施, 促进高校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网络思维,众筹教学,师生互换,构建新型,顺势引导,反思教学

参考文献

[1]房学军, 马铁成, 谷秀梅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2:65-67.

[2]宋宏杰.互联网思维方式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启示[J].考试周刊, 2015 (20) .

[3]张治.“互联网+”.驱动学校教育结构变革的新力量[J].上海教育, 2015 (12) :1-1.

数据库本科论文 篇10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是公众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的言论,一般会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并产生较强的舆论声势[1]。尤其在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社会人群中更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并通过建立二元选择模型提出对于管理现状好坏的评判方法,便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创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大同时高校的管理也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网络表现特征的研究,如[2]~[4]指出高校网络舆情不同之处在于高校学生网络参与热情高,思想活跃,传播速度快,有较强的趋同性等特点,这就给网络舆情在这一人群里的传播提供了便利;[5]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存在定位和目标不明确以及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6]给出了一些网络舆情数据搜集、分析方法的建议。但目前的研究没有涉及对于高校管理现状的定量研究,这就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满意度评价模型。本文引用满意度的概念定义了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满意状况,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了各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该模型的目的在于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路径图等形式表述,是一种包括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专业统计方法的多元统计技术[7]。它的强势在于对多变量间交互关系的定量研究。最后对确定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评价模型。

本文的研究基于将武汉所有本科高校按高校类别分层后抽样调查来的一手数据。经统计,武汉市75所普通本科高校按批次类别分层的比例大致为1∶1∶2∶3,在不考虑各高校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在每层产生随机数的方法随机抽取出14所高校进行调查,其中包括2所一本院校、2所二本院校、4所三本院校以及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发放问卷并回收筛选后共计获得558份有效问卷,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2 实证分析

我们对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采用Likert量表将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分为1~5个等级,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满意度的潜在影响因子,分析总体满意度与潜在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建言献策。本文以下分析均采用SPSS 19.0软件完成[8]。

2.1 提取潜在影响因子

首先,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得到信度检验统计量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07,说明本文采集的数据内部一致性良好,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其次,为了从众多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指标中提取少数几个具有可解释性的共同因子,我们先对数据进行了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从KMO指数0.828和球形Bartlett检验显著性均可以看出,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接着对16个原始问题:Q1(评论匿名)、Q2(平台未实名制的管理)、Q3(发布者匿名)、Q4(发布信息人群的限制)、Q5(网络平台对文明用语的控制)、Q6(对过激言论发布的控制)、Q7(评论的真实性)、Q8(消息的真实性)、Q9(相关部门传递虚假消息情况的控制)、Q10(学校针对热点做出的回应及说明)、Q11(学校平息学生混乱的及时性)、Q12(学校更正信息的及时性)、Q13(学校管理平台的手段)、Q14(学校对散布不良言论者处罚措施)、Q15(学校各官方网络平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Q16(学校对散布不良言论学生的教育引导措施)构成矩阵Q,由Q=AX+e,从16个外生显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外生潜变量矩阵X=(X1,X2,X3,X4,X5),根据因子载荷系数大小给各潜在因子命名,如表1所示。

2.2 SEM模型路径分析图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潜在满意度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潜在满意度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构建结构方程分析模型,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初步判断各潜在满意度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状况,如下图所示。

SEM模型潜在变量路径分析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五个潜在影响因子对总体满意度均存在正向影响,其中可靠性和及时性满意度因子对总体满意度影响最大。

2.3 Logistic回归模型

为建立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满意度评价模型,我们对五个潜在影响因子建立二元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的定义如下:

采用Logistic累积分布函数:(-∞<X+∞)在允许重复观测(第i个决策者观测ni次)条件下,当因变量Y为二元选择变量时,可以记pi=Pr(Yi=1),假设其真实概率为Pi,于是得到:

运用SPSS对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参数估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

因此建立Logistic模型如下:

由模型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管理的满意与否跟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对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及删除标准的严格性”以及“对不良舆情信息发布或传播后针对该情况相应管理或处罚措施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同时严格性满意度因子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影响程度最大。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对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具体实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信息发布标准,严格审核信息内容。发布消息者采用实名注册制度并进行严格审核,认真剔除虚假消息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身心上的损害。

(2)建立完善的惩罚制度条例,规范大学生使用行为。并对散布虚假不良言论且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3)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管理体系。从硬件和软实力着手,一方面通过增强员工对舆情的防范能力和处理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网络监察技术的研发,以便增强舆情管理的有效性和严格性。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4.

[2]翟志伟,李晓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90-92.

[3]王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2):76-79.

[4]李俊俊.中国高校网络舆情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6-129.

[5]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3.

[6]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4-107.

[7]王静龙,梁小筠.定性数据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上一篇:微波辅助治疗下一篇:水污染控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