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2024-07-27

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精选8篇)

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1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总结

两部分内容组成:数据库的理论知识、SQL Sever 2000的使用

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包括三篇,第1篇:基础篇;第2篇:设计篇;第3篇:系统篇,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基础篇是基础是重点,必须全面掌握;设计篇是方法论,是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方向指南,对基础篇的应用;系统篇:是对DBMS的四性的详细解释,丰富了基础篇的内容。

一、名词概念

1、信息、数据、数据处理

2、数据库

3、数据库管理系统

4、数据库系统

5、概念模型

6、逻辑模型

7、模式

8、外模式

9、内模式

10、数据库独立性(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

11、概念模型有关概念: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联系、联系方式

12、关系模型的有关概念(元组、属性、主码、域、分量、关系模式)

13、函数依赖

14、完全函数依赖

15、部分函数依赖

16、传递函数依赖

17、码

18、主属性

19、非主属性 20、视图

21、可恢复性

22、并发控制性

23、安全性

24、完整性

25、关系

26、关系模式

27、实体完整性

28、参考完整性

29、自定义完整性 30、游标

二、基本理论

1、计算机数据管理三个阶段的特点(数据组织(保存)与管理、共享、数据与应用程序的独立性、数据冗余等),特别要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组织结构化、共享性高、数据独立性强,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2、DBMSE 的数据控制功能

(1)可恢复性(2)并发控制

(3)安全性

(4)数据的完整性

结合第3篇 系统篇,掌握好如下问题

事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系统发生故障、并发控制出现异常的实质?

可恢复性部分

什么是可恢复性

故障类型

故障恢复实现技术(数据转储与建立日志文件,掌握数据转储的形式和特点,日志文件中包含的内容)

各种类型故障的排除方法

(1)事务故障(Undo处理,反向扫描日志文件)(2)系统故障(对未完成的事务Undo处理,已完成的事务Redo处理)

(3)介质故障()

并发控制

并发操作的三类数据的不一致性

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封锁技术)

锁的类型及特点

封锁协议

并发操作的可串行性(概念、什么样的调度是正确的(所有的串行调度、具有并发操作的可串行化的调度是正确的、如何保证调度是正确的。)

安全性

保证系统安全的途径

存取控制机制的组成(定义权限、合法权限检查)

自主存取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授权和撤销权限)

理解视图机制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

完整性

完整性的概念 完整性约束条件

完整性控制(3点:定义、检查和违约反应、完整性五元组定义)

参考完整性的三个问题(外码是否为空、被参考关系中删除和插入元组时)

3、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2)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三大世界(与数据库设计步骤的对应关系)

(3)概念模型及其表示方法()

(4)逻辑模型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约束条件,特别是关系模型的特点)

4、数据库系统结构(三模式、两映射和数据独立性)

5、关系及关系操作

(1)关系模型组成(数据结构、操作和完整性;关系数据操作表示形式(代数方式、逻辑方式和SQL))

(2)关系数据结构及其有关定义(域、笛卡儿积、关系、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

(3)关系的完整性

(4)关系代数(传统的集合运算、专门关系运算(投影、选择、连接和除法运算)、关系代数的写法(注意三个问题、7个例题)

(5)SQL 语言

DDL语言(数据库、数据表、索引和视图)

DML语言(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DCL语言(授权和撤销权限)

嵌入式SQL(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共享变量、游标(概念、操作步骤和打开游标的含义、游标的使用)

(6)数据规范化

基本概念(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码、主属性和非主属性)

三类数据异常以及好模式的标准

数据规范化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三、基本技术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设计概述

2、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每个阶段的任务、方法

3、重点掌握(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三个阶段)

四、基本技能-SQL Server 2000的基本操作 第1部分 基本理论

一、与数据库有关的4个重要概念和1个常识

1、数据

2、数据库

3、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主要功能: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运行管理(4性)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4、数据库系统 结构组成与人员组成、理解图1.1 数据库技术 :是一门研究数据库结构、存储、管理和使用的软件学科。

5、一个常识

(1)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优缺点

(2)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冗余度低以及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二、数据模型

1、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三大世界、两类模型(概念模型、结构模型),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本步骤。

2、数据模型(结构模型)的三要素(逻辑模型)

3、概念模型(结合数据库概念设计理解)

(1)特点

(2)基本概念(实体、属性、码、实体型、实体集、联系及联系方式)(3)表示方法 ER模型(画法)

4、常用的模型(数据结构化的基础)

(1)层次、网状和关系

(2)每种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约束和存取特点。(3)重点在关系模型(详细见第2章)

数据结构(从用户的观点:二维表)常用术语:关系、元组、属性、主码、关系模式

关系模式的表示方法

关系模型必须是规范化的数据操纵与完整性

关系数据模型的存储结构

优缺点

三、数据库系统结构

1、不同的角度(从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从最终用户)

2、三模式(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

3、二级映象与数据独立性

4、重要概念(模式、外模式、内模式、数据的逻辑独立性与物理独立性)

四、关系数据库及其操作

1、关系模型的数学依据(建立在集合代数的基础上)

2、从集合论的角度谈关系数据结构(笛卡儿积的子集)

3、关系及关系操作

(1)关系数据结构及其有关定义(域、笛卡儿积、关系、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

(2)关系操作:查询操作和更新

查询操作:关系代数查询、关系演算和具有双重特点的SQL

4、关系的完整性

5、关系代数(传统的集合运算、专门关系运算(投影、选择、连接和除法运算)、关系代数的写法(注意3个问题、7个例题)、关系优化。

6、关系数据库操作的标准-SQL 语言

 DDL语言(数据库、数据表、索引和视图) DML语言(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DCL语言(授权和撤销权限)

 嵌入式SQL(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共享变量、游标(概念、操作步骤和打开游标的含义、游标的使用)

7、什么是视图,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

五、数据规范化

1、基本概念(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码、主属性和非主属性)

2、三类数据异常以及好模式的标准

3、数据规范化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六、DBMSE的数据控制功能(系统篇)

结合第3篇,掌握好如下问题

1、事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系统发生故障、并发控制出现异常的实质?

2、可恢复性

什么是可恢复性、故障类型、故障恢复实现技术(数据转储与建立日志文件,掌握数据转储的形式和特点,日志文件中包含的内容)、各种类型故障的排除方法。

(1)事务故障(Undo处理,反向扫描日志文件)(2)系统故障(对未完成的事务Undo处理,已完成的事务Redo处理)(3)介质故障

3、并发控制

并发操作的三类数据的不一致性、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封锁技术)、锁的类型及特点、封锁协议、并发操作的可串行性(概念、什么样的调度是正确的(所有的串行调度、具有并发操作的可串行化的调度是正确的、如何保证调度是正确的)

4、安全性:保证系统安全的途径、存取控制机制的组成(定义权限、合法权限检查)、自主存取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授权和撤销权限)、理解视图机制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

5、完整性:完整性的概念、完整性约束条件、完整性控制(3点:定义、检查和违约反应、完整性五元组定义)

参考完整性的三个问题(外码是否为空、被参考关系中删除和插入元组时)

6、区别数据库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 基本技术-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设计概述

2、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每个阶段的任务、方法

3、重点掌握(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三个阶段)

第三部分 基本技能-SQL Server 2000的基本操作

1、数据库服务器环境配置

2、数据库及数据库对象的基本操作

3、SQL 2000的安全控制策略

4、数据库备份与还原操作

5、脚本文件

6、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需要掌握的概念

1、信息、数据、数据处理

2、数据库

3、数据库管理系统

4、数据库系统

5、概念模型

6、逻辑模型

7、模式

8、外模式

9、内模式

10、数据库独立性(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

11、概念模型有关概念: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联系、联系方式

12、关系模型的有关概念(元组、属性、主码、域、分量、关系模式)

13、函数依赖

14、完全函数依赖

15、部分函数依赖

16、传递函数依赖

17、码

18、主属性

19、非主属性 20、视图

21、可恢复性

22、并发控制性

23、安全性

24、完整性

25、关系

26、关系模式

27、实体完整性

28、参考完整性

29、自定义完整性 30、游标

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2

1 课程特点

数据库原理是集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技术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据库原理课程的特点有:

(1)专业性。数据库原理课程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等方面内容[2],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对数据库领域的各种知识会有全方位的了解。

(2)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多进行上机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且需要后续有数据库课程设计,才能巩固所学知识。

(3)知识更新。由于数据库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把握高新技术的时代脉搏,不断学习数据库相关知识,熟悉新的数据库开发工具,把最新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

2 教学存在问题

从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本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多,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认为内容枯燥。教师讲课的信息量较大,学生课后必须经常复习和上机实践才能掌握课程内容,学好本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方法单一。现在,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采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增加了传授的信息量。但是,教师在授课时过分依靠课件也带来了教学质量上的一些问题,如当学生长时间注视投影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由于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加快了演示的节奏,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交互,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而使教学质量下降[3]。上课形式单一,没有新鲜感,内容陈旧,使学生对上课失去了兴趣。

(3)和实际应用脱节。有些高校教学重点偏向理论教学,具体的数据库实践内容安排的较少或者不合理,而且有些教材很少涉及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理解了表面概念,很难深入理解数据库中的一些重要技术,更谈不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造成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对数据库应用人才的需要。

3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数据库概念,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些方法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和课外延伸学习等等。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据库技术真正产生兴趣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兴趣越高,学习的劲头越足。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一个实际的案例,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4]。如学习数据库设计时,选择餐厅点餐管理系统为例开展案例教学。首先,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餐厅点餐的主要业务流程,从而确定系统要完成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将需求分析阶段的需求分析方法等知识点融入其中。接着,引导学生分析系统中有哪些实体,实体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画出系统的E-R图,进行概念结构设计。然后,让学生们初步设计数据库结构,引入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所设计的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会引起数据冗余、更新异常等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前面章节的规范化理论对模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在数据库的物理设计阶段,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索引、聚簇等知识点对数据库中的每个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转变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你教我学”的被动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主题教学和问题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授课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若干个教学主题或问题,同时也有选择地接受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将其作为新的讨论主题,围绕对主题或问题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另外,鼓励学生就某些主题进行课堂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组织现场的点评和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其说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如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积极有效的参与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3.3 改变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可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如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模拟课程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例如:在讲模式、并发控制中的活锁和死锁时,利用生动的动画场景,学生很快就能理解[4]。上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室现场演示如何用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开发一个完整的系统,使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机房里上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师可以边对照实例边讲解,学生可以现场操作,有问题及时请教师解决。

3.4 课外延伸学习

除了上课之外,还有多种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要鼓励学生自己多动手,利用Internet获取当今最新科技信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系统,平台的教学资源可由教师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验演示等,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教学平台能够解决上课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思维不同步的问题,也为师生间、学生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介绍数据库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可以将ORACLE、SQL Server、DB2、Sybase等主流系统的网站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和学习课程之外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网站或邮件和教师进行沟通,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有一个广泛的认识,为学生开拓崭新的、广阔的学习空间。

4 结束语

数据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师应该遵循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规律,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专业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为高校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兰彬,张燕.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175-17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琪.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09,12:95-97.

数据库原理核心课程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 核心课程 建设研究

前言:

數据库原理核心课程是计算专业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它与各知识的联系性都非常强,并在许多领域都有着一定的适用性。为了能够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与技术发展不相符以及理念落后等情况。我们要以课程建设体系的基本内容为主,体现教学群组之间的联系性。

一、数据库原理核心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性。数据库原理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的是整体性。在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要将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还要通过相应模块的划分加强组织的优化性。核心课程中的内容不能是比较突兀的,应该体现递进性,将知识按照相关顺序传递给学生,以便他们更好的理解。第二,创新性。为了能够使数据库原理核心课程的内容更加新颖,并吸引学生的眼球。我们应该对知识点进行纵向延伸,体现学习内容的新意。第三,实践性。课程建设中更多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的内容中应该多加入一些操作演练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可控性。课程的教学状态应该相对透明,教学环节与任务也要具有突出性。这样教师才能够对整个课堂进行把控,体现技术方法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一)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在数据库核心课程的构建中,应该注重分配方式的合理性,体现集中应用性。学时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以保障学习效率的提升。一般来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应该是相统一的。理论的学时要略高于上机操作实践。改革后,将原有的实践学时从45增加到60。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另外,在内容改革方面,要突出设计的整体性。简单来说,实践与理论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操作阶段将理论知识灌输进去,体现理解的广泛性[1]。

(二)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体现一定的广泛性。对学生的普遍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及时调整教材中的内容。以《数据库系统教材》为主讲,对其他学校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查,延伸知识点,丰富其内容。第二,要配置专门的习题,将试题库与教学大纲相结合,任课教师可以参照多方面资料,对其中比较重点的部分进行编写,以讲义的方式分发到每位学生的手中。并对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学生的视野,扩宽知识面[2]。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科学性

(一)教学方法

数据库原理核心课程的构建还体现在新的教学方式上。第一,对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改进。除了要对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剖析外,还要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教师要注重核心结构的应用性,让更多的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在上课时尽可能的多列举一些实例,将完整的数据原理核心课程贯穿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使设计方式更加集中的表达出来。达到用“原理”指导“实践”,用“实践”强化原理的作用[3]。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不仅能够使零散的教学课堂变的比较系统化,还能够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以“你听我讲”的方式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太多的互动,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改进,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实际性场景,以一个典型的案例为主,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在多方面为学生展示出解决的主要途径。首先,设计问题,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开端。其次,操作的演示。教师演示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同时,教师使学生们开动脑筋,进行小组的组内研究。教师提出一个比较相似的案例,令同学们自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呈现到课堂之中。在案例选择时,学生不必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他们可以在课题对比的基础上选择出一个最感兴趣的内容,对实现知识的深化。第二,实验课题目的科学设计。学生可以根据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进行分析,如: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以“图书管理借阅体系的建立”为主,而程度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运用现代化授课的一般模式,体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内容被制定,学生也能够对数据原理核心课程有一个基础性把握,知道自己应该了解的方向[4]。

2开放实验环境,实现多媒体教学

第一,教师应该将上机的次数增加,安排学生进行集体上机。在核心课程的构建基础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对自己所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对练习结果进行总结,将问题重新统计出来,对多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对少数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第二,利用多媒体构建现代化课程。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用“Flash”动画方式进行操作步骤的演示,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5]。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从数据库原理核心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构建的主要方式。从而得出:除了在教材的改革方面,教师还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在方法改进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性,促进数据库原理核心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雪忠. “数据库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104-105.

[2]杨鸿雁,耿新青.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6:73-75.

[3]左国才,刘群,符开耀. 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42-44.

[4]蒋永国,洪锋,董军宇. 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核心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5,21:3-6.

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4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陶宏才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学习参考资料:

1.李春葆,曾平.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王能斌.数据库系统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阮家栋.Web数据库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自动化 专业方向课 4 32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520 2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数据库原理》为自动化类等专业方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数据库编程的知识结合为一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组织或企业的需求设计和实现关系数据库及数据库应用程序。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模型的建立、更新技术、查询技术及其优化、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保护、事务管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学习数据库的理论及实践开发技术,使学生使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库的创建和维护、检索与统计,能开发简

单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数据库技术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概念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数据定义、操纵和查询方法、优化技术和关系数据库理论等。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数据库的保护技术和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等,并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进行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

3.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力求做到突出重点,讲授时,尽可能结合数据库系统中的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拓开学生的思路,增强同学们的直观感。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全学期随机点到10次,其中缺席3次,按无成绩计算;随堂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课程作业4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5次,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按卷面成绩5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

六、课程内容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出现的背景、基本功能,理解数据库原理、应用与设计3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数据库系统中的术语与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库系统中的术语与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数据库原理、应用与设计3部分之间的关系。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系统及其总体结构;

(2)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3)数据库系统的用户。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查询、理解相关概念 课后作业:认真仔细阅读第1章内容

注:后续内容按相应格式进行添加。涉及课程实验部分相关内容,可参考实验类课程大纲编制要求进行填写。

第2章 高级(概念)数据模型(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2、3周)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模型的来源、评价、层次性及内容,理解ERM的地位与作用,掌握ERM数据结构中的实体与联系的含义。教学重点:基本实体联系模型,扩展实体联系模型,利用E-R模型的概念数据库设计。教学难点:数据模型的来源。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系统及其总体结构;

(2)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3)数据库系统的用户。

学习方法:查询资料理解高级模型相关概念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第3章 关系数据模型

(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4、5、6、7周)

教学目标:理解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掌握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法,掌握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表达式与SQL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视图及其操作,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代数及关系运算。教学难点: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及关系运算。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实践法 主要内容:(1)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2)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

(3)SQL Server支持的完整性约束及其设定;(4)视图及其操作;

(5)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6)关系代数。

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自带电脑,边讲解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四题,下周课前完成上交。

第4章 SQL语言及其操作(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8、9、10周)

教学目标:了解SQL的4大功能、视图的概念以及视图与基表的区别,掌握基表和视图的概念、基表模式的定义、索引的建立和撤消方法、基本SQL查询语言、查询语句、SQL提供的增、删、改数据库中数据的语句,理解包含UNION的查询。教学重点:数据定义子语言,数据操纵子语言及数据控制子语言。教学难点: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及其操作。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实践教学法 主要内容:(1)SQL语言概况;

(2)数据定义子语言及其操作(3)数据操纵子语言及其操作

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自带电脑,边讲解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二、三、六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第5章 数据库的保护

(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1、12、13周)

教学目标:理解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及完整性等概念,掌握各种数据库故障恢复及并发控制措施。教学重点: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及完整性,数据库故障恢复及并发控制。教学难点:数据库的完整性,故障恢复技术。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的保护概况;

(2)数据库安全性;

(3)数据库完整性;(4)故障恢复技术(5)并发控制。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二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实验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实验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陶宏才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自动化 课程实验课程 4 10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520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实验内容涵盖了数据库中从数据定义、操作与查询,SQL语言编程、安全性授权、故障恢复以及数据库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进行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

三、课程目标

熟练使用SQL定义子语言、操纵子语言和查询子语言命令语句;掌握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机制;掌握SQL Server的安全系统及安全设置;掌握一定的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由SQL定义子语言、SQL操纵子语言、SQL查询子语言、数据库完整性约束、SQL Server安全设置等5组实验构成。教师在实验前进行简短的实验要求和辅导,学生按照每个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并将实验源程序、实验结果截屏一并撰写到实验报告中。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管理相关规章制度,遵守实验操作要求,规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积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预习实验指导书中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好实验

设计等;实验结束后认真完成完成实验报告撰写(报告格式见附件)。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将不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考核,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用于考察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行为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验报告完成质量,按实验成绩的50%折算后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操作考核将根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按50%折算计入实验成绩。

六、课程内容

实验一:SQL定义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定义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定义子语言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创建表,创建视图,创建索引。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二:SQL操纵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1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操纵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操纵子语言向表中插入数据、修改表中数据、删除数据、更新视图、删除视图。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三:SQL查询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2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查询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查询子语言进行无条件查询、条件查询、一般连接查询、特殊连接查询、嵌套子查询和相关子查询等。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四:数据库完整性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3周)

教学目标:掌握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机制。

主要内容:利用T-SQL语句,在定义表时指定默认、创建默认、查看默认和删除默认,创建规则、删除规则,定义检查性约束、删除检查性约束,创建主键约束和唯一性约束,定义外键约束。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五:SQL Server安全设置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4周)

教学目标:掌握SQL Server的安全体系及安全设置。

主要内容:创建Windows登录账号,数据库用户设置,SQL Server角色设置,SQL Server语句及对象授权。

时:2学时

数据库原理及技术实验报告2 篇5

姓名: 莫鸿斌

学号:201601030137

班级: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实验日期: 2018-3-16

一、实验项目

了解SQL Server2012常用组件

二、实验目的

1.掌握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的运用; 2.掌握SQL Server 2012常用组件;

3.如何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创建数据库及表。

三、实验内容

1.了解SQL Server2012常用组件;

2.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创建数据库factory,要求将数据库文件factory_data.MDF存放在E:data下面,其文件初始大小5MB,自动按5MB增长,将事务日志文件factory_log.LDF存放在E:data目录下,其文件大小按1MB自动增长。3.在数据库factory下创建如下表: 职工表(职工号(int),姓名(char(10)),性别(char(2)),出生日期(datetime),党员否(bit),参加工作时间(datetime),部门号(int)),其中职工号作为主键。部门表(部门号(int),部门名(char(10)),其中部门号作为主键。工资表(职工号(int),发放年份(int),发放月份(int),工资(decimal(6,1))),其中职工号、年份、月份作为主键。

4.建立第三步创建的表之间的参照完整性规则。5.在上述表中输入数据,每个表至少10条记录。6.备份数据库,考走以备下次试验使用。

四、实验环境

安装有SQL Server2008的PC一台。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

1.了解SQL Server2012常用组件;

2.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创建数据库factory;要求将数据库文件factory_data.MDF存放在E:data下面,其文件初始大小5MB,自动按5MB增长,将事务日志文件factory_log.LDF存放在E:data目录下,其文件大小按1MB自动增长。

3.在数据库factory下创建如下表: 职工表(职工号(int),姓名(char(10)),性别(char(2)),出生日期(datetime),党员否(bit),参加工作时间(datetime),部门号(int)),其中职工号作为主键。部门表(部门号(int),部门名(char(10)),其中部门号作为主键。工资表(职工号(int),发放年份(int),发放月份(int),工资(decimal(6,1))),其中职工号、年份、月份作为主键。

4.建立第三步创建的表之间的参照完整性规则。

5.在上述表中输入数据,每个表至少10条记录。

6.备份数据库,考走以备下次试验使用。

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6

1、A。

根据书中10.1.2中事务的原子性性质可知,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应该遵守“要么不做,要么全做”的规则,故选项A正确。选项B表示的是事务的持久性。选项C表示的是事务的隔离性。选项D表示的是事务的一致性。

2、D。

由书中10.2并发控制一节可知,当同一数据库系统中有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可能产生数据的不一致性故选项D正确。

3、D。

事务的一致性要求事务执行完成后,将数据库从一个抑制状态转变到另一个一致状态,故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同题目1。

4、C。

同第1题答案概念相同,故选项C正确。

5、B。

同第1题答案概念相同,故选项B正确。

6、C。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目的是保证数据库的任何部分都不会受到未授权的访问和修改,防止数据泄露和被破坏。

数据库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防止不合语义的数据进入数据库。

数据库并发控制:对并发事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控制,保证存取和存储正确的数据,不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

数据库可靠性控制:可靠性控制要由外部数据完整,性控制,事务原子性控制,网、络分割/场地毁损检测与处理,事务正确性控制,并发控制和内部数据完整性控制这六部分组成。由题意可得,“每个用户好像正在使用一个单用户数据库”体现的是多个事务同时工作,因为使用了并发控制,使得每项事务有序进行,故选项C正确。

7、D。

X锁即排他锁,由排他锁的定义我们可知,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X锁,则只允许T读取和修改A,其他任何事务都不能再对A加任何类型的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故选项D正确。

8、D。

在《死锁的预防》一节中提出:在数据库中,产生死锁的原因是两个或多个事务都已封锁了一些数据对象,然后有都请求对方为其他事务封锁的数据对象加锁,从而出现死锁,故我们可知,在数据库系统中是存在死锁的,所以答案A不正确。一直死锁的预防靠封锁法,故答案B不正确。死锁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两个用户竞争相同的资源,故答案C不正确。故答案D正确

9、C。

由书可知,解决并发操作的方法是封锁协议,故选项C正确。

10、D。

由书中10.3.3节中可知,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通常分为事务故障、系统故障和介质故障三类,故选项D正确。

简答题

1、什么是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的完整性包括哪几种? 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数据库的完整性包括以下三种:域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

2、数据库的完整性概念与数据库的安全性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有一定的联系。前者是为了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的数据,防止错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即所谓垃圾进垃圾出所造成的无效操作和错误结果;后者是保护数据库防止恶意的破坏和非法的存取。也就是说,安全性措施的防范对象是非法用户和非法操作,完整性措施的防范对象是不合语义的数据。

3、简述事务的概念和事务的四个特性,并解释每一个性质由DBMS的哪个子系统实现,每一个性质对DBS有什么益处。

事务的概念:事务是数据库应用中构成单一逻辑工作单元的操作集合 事务的四个特性及实现与益处:

①、事务的原子性:每个事务的所有操作要么被成功地执行,要么一个也不被执行。

原子性是由DBMS的事务管理子系统实现的。事务的原子性保证了DBS的完整性。

②、事务的一致性:一个事务的正确执行必须数据库从一个正确状态转换为另一个正确的状态。

事务的一致性是由DBMS的完整性子系统实现的。事务的一致性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

③、事务的隔离性:多个并发事务之间不能相互干扰,同时并发不影响事务的执行。

事务的隔离性是由DBMS的并发控制子系统实现的。隔离性使并发执行的事务不必关心其他事务,如同在单用户环境下执行一样。

④、事务的持久性: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必须是永久的;事务一旦提交,则永久改变数据库中的数据。

持久性是由DBMS的恢复管理子系统实现的。持久性能保证DB具有可恢复性。

4、并发操作可能会产生哪几类数据不一致性?分别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各种不一致的情况?

①、丢失更新:采用一级封锁协议解决 ②、污读:采用二级封锁协议解决 ③、不可重读:采用三级封锁协议解决

5、简述封锁的概念以及基本的封锁类型。

封锁的概念:事务T在对某个数据对象操作之前,先向系统发出请求,对其加锁,加锁后事务T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事务T释放它的锁之前,其他的事务不能更新此数据对象。

基本的封锁类型:①、排他锁

②、共享锁

6、什么是封锁协议?简述不同级别的封锁协议的主要区别。

封锁协议的定义:在运用X锁和S锁对数据对象加锁时,需要约定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为封锁协议

主要区别:①、一级封锁协议: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排他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它防止了丢失更新问题,但不能保证可重读和不读“脏”数据。②、二级封锁协议: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它防止丢失更新问题,也进一步防止读“脏”数据,但不能解决不可重读问题。

③、三级封锁协议: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它防止了丢失更新问题、读“脏”数据,以及不可重读问题。

7、数据库恢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具体实现方法是什么? 基本原则:数据库的重复存储

具体实现方法:①、转储和建立日志

②、数据恢复

8、什么是“脏”数据?如何避免读取“脏”数据? “脏”数据定义:不正确的临时值

如何避免:采用二级封锁协议或者三级封锁协议

9、什么是活锁?试述活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活锁的定义:多个事务申请对数据R申请加锁,而系统随机地加锁,导致某些事务长等待 活锁产生的原因:系统随机地加锁

解决办法:采用“先来先服务”的策略预防活锁的发生

10、什么是死锁?试述死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答:死锁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务互相申请对方加锁对象的排它锁,造成了循环等待 死锁产生的原因:系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务都处于等待状态,并且每个事务都在等待其中另一个事务解除封锁,它才能继续执行下去,结果造成任何一个事务都无法继续执行,这样系统就进入了死锁状态。

解决办法:①、死锁的预防:一次封锁法、顺序封锁法

②、死锁的诊断与解除:超时法、等待图法

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7

以工作过程为系统化,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 按照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必将成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根据姜大源教授的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与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理论,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 从专业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 根据职业资格列出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 再根据职业情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 对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形成对应该专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技能与能力需求, 然后逐一把它解构、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项目, 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对于成功完成每项工作项目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 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必须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教学模式是根据企业产品生产流程而确立, 教学内容是围绕职业岗位 (群) 的技能需求而展开, 学习情境是校企深度互融和企业真实环境的再现。

我院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课, 2005年被遴选为天津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我们在“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改革指导下, 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主线, 以“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 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1 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1 综合情境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综合情境分析, 主要从社会经济分析、企业综合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三个方面进。以真实企业环境的再现创造学习情境。

1.2 确定行动领域。

在调研中, 通过问卷、访谈、研讨、审定等形式, 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工作过程,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 并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描述, 从而选择典型的行动领域作为未来课程开发的重点。

1.3 确定学习领域。

与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教师等共同研讨、审定, 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 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以满足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为原则,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2.1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针对数据库课程的教学, 传统的数据库课程知识体系中将数据库知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应用开发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先讲解数据库原理, 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 讲解数据库应用技术, 指导学生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与高职的教学目标以及市场需求不一致的, 高职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对学生的最根本的要求是知其然, 能熟练应用某一种技术, 而市场更需要是大量的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 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因此, 从高职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就业来考虑, 都有必要重实践应用轻理论研究。

2.2 以项目建设为主线。

传统教材, 对于知识点的编排, 侧重于知识逻辑上的先后顺序。2009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自编教材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采用以项目为单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 结合行为导向法教学是有特色高效率的一种教学思想, 是一种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施项目时, 各科知识均贯穿在项目这根主线上, 对知识点的讲解是根据项目的需求, 以实践项目驱动、问题牵引、套路主导的“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学习模式、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学习各个知识点, 这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 教学实施过程

3.1 工作过程分解及项目构建。

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将真实工作过程分解, 将真实项目按工作过程构建起来。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 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这样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的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导入———传授新知———巩固练习———教学总结———布置作业 (简称传统教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注重教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也总是着重考虑如何教, 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传统的计算机机房技能训练基本属于实验型, 虽以学生为主体, 但知识点相对分散, 为实验而实验, 与实际应用相脱离。这样的传统教法没有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 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工作过程导向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实施项目教学 (简称项目教法) 的过程为:通过实际项目实现情境导入、诱发欲望———借助项目、尝试自学———问题反馈、合作解决———总结突破、探究规律———分层练习、共同进步———多元评价、全面发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得到螺旋递进式的全面提升。无论教师怎样发挥, 一是看教学活动是否以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是否以产品或项目为载体;三是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 因此要求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2.1《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式设计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为原则, 具体过程为:

第一步:确定工作任务。先分组, 要求每组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段内设计完成具体一个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并编写程序实施设计过程。

第二步:制订和实施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教学中以学生自学和老师指导为主。数据库基本知识及原理以少讲、精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及掌握开发方法和步骤, 进行实践设计。

第三步:成果交流。师生交流设计成果, 找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第四步:成绩评定。以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成绩考核。通过这样的仿真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 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 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 有成就感。达到在有效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 建立项目实验平台

学校的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场地设施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学生实践方面, 大多数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自顾不暇, 企业不愿承担培养人才的义务和责任;受短期利益影响, 对人才培养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应通过创设与主要用人单位相似的工作环境和技能环境, 边学边实习, 提高学生对就业环境的适应性, 培养其研究性学习能力, 提高创新技能。学生只有在先进的实训场地里学到的东西, 用到实际工作中才不会落伍。

5 以工学结合造就双师型教学团队

根据“引进和培养并重, 学历提高和业务能力提高并举”的原则, 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带头人, 一方面加大教师生产锻炼、对外交流的力度, 另一方面在学校优惠政策的支持下, 调入优秀的企业、行业专家和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学历人员, 同时挑选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此外借助于引进行业专家的优势资源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平台, 开展应用性研究, 在校企合作模式上不断找到新的结合点, 为任务驱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院应对教师量身设计一套针对工作过程化项目式教学法的全新师资培训方案, 提高教师教授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实施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的合理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基本思路是以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线, 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针对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培养的要求, 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 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够用的基本知识, 适应相关职业技能认证。二是实践能力, 突破仅限于操作技能的考试, 增加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组的合作能力。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 要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项目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 记入成绩, 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还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四是在内容加入职业技能认证试题与技能认证接轨。不仅要求学生上传并展示个人的项目成果, 还设计并使用了“学生任务反馈评价表”, 其中包括学习过程中个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描述、学习日志 (包含知识技能的掌握、心得体会与自我评价等) 、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等项目, 开发了教师和学生网上评价系统, 用于学习成果考核, 还通过组织学生个体或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体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具体核算标准“期末 (40%) +实训 (30%) +平时 (10%) +自我评价 (10%) +学生互评 (10%) ”五层次评价体系。

通过重视“工作过程”精心设计项目, 实施项目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该教法方便实用, 富有成效,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 让学生也体验到了职业成功的快乐, 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 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有利于开发项目式课程和教材, 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 促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实际动手、项目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

[2]孙慧平.行动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4) .

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8

关键词:综合案例系统 数据库设计 覆盖关键知识点 提高学习兴趣

一、前言

在现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材中,很多教材的综合案例是围绕学生选课管理或者图书管理来设计并实现的。这些案例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案例没有覆盖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事务和游标的使用,导致学生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使用感到茫然;虽然学生对综合案例中数据库数据中的数据容易理解,但普遍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系统开发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形式单一。因此,我们基于Visual C# 2010和SQL Server 2008设计并开发一个C/S结构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较好地弥补了上述综合案例系统的缺陷。

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个好的综合案例系统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所反映的业务知识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既不能太简单,否则可能不能完全体现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也不能太复杂,太复杂可能会使学生抓不住学习的重点。这也是我们并没有采用一个完整的或者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该课程综合案例的原因。我们把传统的综合案例系统中的学生选课数据库进行完善,共包含八张表,如把我国计算机领域中的院士和一些其他杰出专家信息保存在学生表中,把国际上获得ACM图灵奖的专家的信息保存到教师表中。其他表还有专业信息表、课程信息表、成绩信息表、用户表、角色表、教授课程表。通过这样的数据库设计,既满足了综合案例系统应该尽量覆盖教材中绝大多数关键知识点的要求,又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综合案例系统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国际国内计算机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了解计算机学科各个专业与课程的对应关系,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案例系统覆盖了教材中绝大部分的关键知识点,包括E-R图设计,范式理论中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数据库的各种操作,表的各种操作,支持比较复杂的查询如多重嵌套相关子查询,支持文本和变长二进制数据类型等较为复杂的数据类型,支持游标、视图、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系统函数和自定义函数、事务,以及备份与恢复等特征。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案例系统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理论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Visual C# 2010和SQL Server 2008开发平台进行综合案例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也注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类似的功能。综合案例系统的部分界面如图1和图2所示。图1和图2的界面类似,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程方式,图1是通过在Visual C# 2010集成开发环境中设置控件属性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图2则是采用直接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的,多种不同形式的编程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据库应用开发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今后的工作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开发学习环境。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继续丰富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对该系统进行扩展以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点,同时着手进行基于ASP.NET 2010和SQL Server 2008的B/S结构程序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郑阿奇.SQL Server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杜金莲.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11(7).

[3]周书仁.数据库原理与信息系统案例相结合的教学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9).

[4]于志敏,陈明霞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团队(ZLGC2011JXTD04)”。

上一篇:新学期初中开学典礼致辞下一篇:特许经营管理概论之特许经营企业的运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