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2024-10-14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通用12篇)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1

哈萨克族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 早在公元前二百年就融入到了我国的疆域之中。其主要是由突厥族, 契丹族以及一部分蒙古族融合而成。其民族的成分主要是游牧民族, 与汉族的民族组成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由于这些游牧民族长期以游牧为生, 生活环境也比较恶劣, 经常处于严寒和缺水的环境下, 导致其体质很强。但是由于现在长期的定居生活也对哈萨克族的民族体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判断哈萨克族的大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 我们特意选取了一些实验对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用来判断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安排是否恰当, 是否有需要改进的情况。先将分析结果统计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了500 名2012 年入学的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

2、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 比较分析法, 数理统计法和体质测试分析法。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新课改前后的文献数据, 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的胸围, 体重, 肺活量, 仰卧起坐等指标进行分析。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按照对大学生体质的标准进行记录。体质测试标准方法, 按照国家对大学生体质情况给出的数据为标准, 对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的胸围, 体重, 800 米, 肺活量等进行测试。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严格的体育测试, 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的胸围, 体重, 身高都有一定的提高, 800 米测试, 仰卧起坐等的测试显示速度和耐力有较前期表现更好, 而肺活量等也有所增加。总体来说, 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体质有所提高。但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其体质进一步提高, 要进行以下改革:要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 让哈萨克族大学生实现终身锻炼的目标。高校的体育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有个强健的体魄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为社会培养人才。社会的需要才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真正风向标。它为高校体育课程安排指明了方向。如今社会压力增大, 竞争越发激烈, 所以社会更需要体质好的人才, 健康的体魄是完成工作的基础。所以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大学生自主的坚持体育锻炼, 终身锻炼。

三、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1、加大体质健康的生活教育

为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伊犁师范学院的体育教育应该摒弃那些注重竞技而在生活中却没有任何使用性, 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进行锻炼的体育项目, 因为这些体育项目只适合于进行体育比赛, 而不适合生活锻炼。应该多设置一些适合平时运动锻炼的项目, 让体育课的内容更接近生活, 让大学生以后在生活中也可以运用的项目。这样帮助大学生实现终身锻炼的目标。伊犁师范学院应该重视对哈萨克族大学生的体质的教育。要让哈萨克族大学生明白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增加体育运动才能增强体质, 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伊犁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更加多样化, 因为每个哈萨克族大学生的特点都是不同的, 有的体育素质较高, 而有的体育素质较低, 有的热爱体育运动, 而有的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所以要针对哈萨克族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安排体育课程的内容。让哈萨克族大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体育课程, 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锻炼。区别的教学内容, 可以有效的让每一个哈萨克族大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也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更加有信心。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达到即锻炼了身体, 又愉悦了身心的目的。

2、提升体育课堂的情感教育

体育教育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增强人际关系, 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交往, 可以增进人的情感。因为一些体育运动是需要大家互相配合来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彼此互相包容互相了解, 所以, 体育教育有促进人的情感的功效。体育教育可以增强哈萨克族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毕竟体育是一门以竞赛为主的学科, 其起源就是人类的竞技运动。竞技运动强调了个体的差异, 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 通过自身的努力, 可以在体育竞赛中获得成功, 这会给成功者一定的荣誉感, 满足其心理的需要。而社会的竞争同样也需要哈萨克族大学生以竞技精神去面对, 所以伊犁师范学院的体育教育应该将竞技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这种竞技教育, 可以促进哈萨克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促进其特长的形成。

3、创新体育课程开展的模式

由于新课改更加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以往单一的教学就难以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的需要, 所以伊犁师范学院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丰富体育教学的质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哈萨克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适应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新课改也给出了很多教学模式以供参考, 比如健身教育模式, 快乐教育模式, 体育能力教育模式等等。随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引起教学评价的变化。因为教学内容注重了学生的差异, 如果还是单一的评价模式就不能准确的评价出教学的效果。以往的体育教学只是对哈萨克族大学生进行体育成绩的评价, 最多就是考虑了大学生的出勤率, 但主要还是成绩为主。这样的评价标准不能全面的评价哈萨克族大学生的体育素质, 伊犁师范学院应该为每个哈萨克族大学生建立体育档案, 每个学期末都要对大学生进行纵向的体育素质的比较和评价, 以其自身的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肯定。

4、实现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根据纵向的评价方式, 就意味着将课外的体育锻炼也纳入了体育教学的范围, 大学生势必会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对于伊犁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学肯定也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高就可以更好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能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所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可以提高伊犁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学水平。总之, 伊犁师范学院的体育教育应该立足与哈萨克族的民族特点, 针对哈萨克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设置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促进哈萨克族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摘要: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抓手, 加大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为深入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基于此, 本文针对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体质情况的分析, 对伊犁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策略。

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族,大学生,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贾冬雨, 徐新娟, 梁晓慧, 张俊仕, 孙理华.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健康人群转化生长因子β1T869C基因多态性与血管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07) .

[2]李俊勇, 任晋军, 曹峰锐.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平台同高校男生12min跑和1000m跑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08) .

[3]阿力木·卡德尔, 木尼拉·安尼瓦尔, 牛春燕, 罗金燕.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细胞色素P450酶同工酶2C19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的比较 (英文) [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31) .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2

相互救济 同舟共济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没有乞丐的民族之一。哈萨克先民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与自然灾害抗争,形成了相互救济,同舟共济的风俗。若有什么天灾人祸,他们会对贫穷弱者给予救助,也不至于族人无家可归而沦落街头沦为乞丐。这种互助之风,不仅限于本民族,对其他民族也是一样的。如部落有谁家遭到自然侵害,身体和财物受损,周围的牧民都会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会送吃穿、钱财或牲畜。礼轻人义重,否则会被视为破坏礼俗的人。同样,这样的相互救济的传统美德中还有一种收养孤儿的习俗。氏族成员有收养自己氏族孤儿的义务,会将收养的孤儿抚养长大成人,直到他独立为止。如一个部落或者家族里出现流落街头的人,就会被世人嘲笑,会被认为这个家族或者部落自私、不团结、不同情弱者,将是他们

的莫大屈辱。

哈萨克的白宫--毡房

哈萨克族的传统居所是移动式的毡房,便于游牧迁徙,坚固耐用,是世世代代哈萨克人的智慧之结晶。哈萨克人民不用一枚钉子,将毡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布置的井井有条,哈萨克毡房建房模式建筑技巧和内部结构上仍体现着哈萨克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毡房上部分为穹庐形,下部分为圆柱形,共由围墙栅栏杆、房杆、顶圈、房毡和门五部分组成。毡房的骨架一般是用红柳木制作而成,墙篱用芨芨草编制而成连接处用牛筋绳,并使用大量的毛毡和毛绳搭建毡房。

如今的哈萨克牧民大都过上了定居生活,住上了土房、砖房、楼房(??????? ?????),依旧珍爱传统民居文化,日臻完善,将之用一定的形式保留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旅游景区、艺术品、室内装修等被作为一道独特的民俗景观、艺术被展示。

哈萨克民间舞蹈

哈萨克族的舞蹈柔中透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哈萨克族细腻的情感和对世界外物姿态的敏锐观察。哈萨克族的舞蹈一则源自其生产生活。如:“剪毛舞”、“挤奶舞”、“擀毡舞”、“绣花舞”等。二则体现着与大自然和动物的和美,如:“熊舞”、“鹰舞”、“黑走马”等舞蹈运用惟妙惟肖,粗犷剽悍的舞姿诠释了各类动物的姿态与习性。其中黑走马(????? ????)舞蹈流传甚广。关于古老舞蹈黑走马的来源,相传在古时候的一场战争中,哈萨克人的马匹被抢走,被抢走的马群中有一匹黑色走马特别通人性,能听懂牧马人的库布兹(?????)笛声,主人带着忧伤吹着笛子,笛声传到了黑走马的耳中,黑走马冲向马群,将被抢走的马带回到了主人身边,同时也避免了更大的战争。于是就有了《黑走马》曲目与舞蹈。《黑走马》是哈萨克族的全民性舞蹈,每一个哈萨克人都非常熟悉《黑走马》的舞步。随着乐曲的一张一弛之律动,他们将甩开臂膀,用最具节奏感的肢体语言模仿马的走、跑、跃等姿态,不仅表现出豪放豁达的风格,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舞动全身骨关节,从而达到最佳的健身美体之效果。如今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已被改编成广播体操,由挥鞭子、骑师、捻线、搓绳子等八个动作构成为“哈拉交尔嘎操”,在阿勒泰等地的学校中广泛用于健身强骨,同时,以这种独特创新的现代方式,弘扬和传承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

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曲艺“阿依特斯”

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曲艺阿肯“阿依特斯”(?????? ???????)即阿肯弹唱,可谓是一场精神盛宴。阿肯“阿依特斯”用动听的冬不拉琴声和美妙的歌声进行智慧的对唱较量,是一项即兴斗智、斗才、斗勇、斗谋之作的综合性的艺术。阿肯们用敏捷的思维,出众的文采和高尚的艺术修养深入浅出地对唱生活真谛,让对方心悦诚服。听众是对唱的聆听者、助威者也是公正的评价者。哈萨克人演唱的题材多样,现代主题中多以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唱响

民族团结为主旋律,是哈萨克民族宝贵的精神食量。

哈萨克族村落 “阿吾勒”

“阿吾勒”是哈萨克族最古老、最基层、最细小的以较亲近的血缘关系结成社会组织形式。古时候,每个阿吾勒中会选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首领 “阿吾勒巴斯)????????(,牧民的转场顺序,内部事务都是由巴斯来安排。若干个阿吾勒组成一个阿塔(???),再由十几个阿塔组成一个乌禄(???),由几个乌禄组成 “塔衣法”(????? ),即部落。

哈萨克族极为重视血缘关系,同族相见时都要问及部落和族源。每个父母有着讲族源谱系的责任,要牢记自己的七代祖先的名字,借以确定亲疏,互通婚姻。哈萨克族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

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是哈萨克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冬”为乐器弹奏之声,“不拉”是,定弦之意。冬不拉面板,是以人体器官命名,即音箱为脸(???? ??????????)用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形状为扁平或瓢形的冬不拉,扁平以近代诗人阿拜的名字命名;瓢形以哈萨克的民间阿肯江布尔的名字命名。背板为身、琴杆为脖(????? ??????????),基本有8―10个品位,琴头、弦轴为耳朵(?????? ??????????)、两根琴弦用羊肠、丝弦或钢丝弦制成,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挑、扫、连奏、和轮奏,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可采用力度和速度变化多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能形象的弹奏出泉水的叮咚,清脆的鸟鸣,奔腾的马蹄声,小小的冬不拉足以完美地表达哈萨克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潇洒自如,笑对人生,团结奋进的心境。

“六十二阔恩尔”(????? ??? ?????)

“六十二阔恩尔”(????? ??? ?????) 承载和记录着哈萨克人民对祖先、对历史的记忆。它不仅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六十二阔恩尔”并不是具体的、单纯的数量概念,而是有众多的概念,意即“六十二套曲”,每个套曲又有上百支的主曲和配曲组成,是集歌乐、舞乐、器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六十二”(??? ?????)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人心目中的神圣词汇。哈萨克族认为每个人身上有六十二根血脉(????? ??? ?????)支撑着人的生命,阔恩尔在颜色上指棕褐色,是由太阳所发出的赤、橙、红、绿、青、蓝、紫融合而成的棕褐色。

育儿习俗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哈萨克民族非常重视新生命的诞生,自婴儿降生后,报喜时索要“红包”(??????? ????????),并十分重视接生孩子的对象,通常会选择品性好、德高望重的女性来进行接生仪式,并为刚降生的婴儿和产妇举行庆礼(?????? ?????????),亲朋好友将会前来庆贺,并馈赠(恰什吾 ???? )和自己亲手缝制的衣物(????? ???),陪伴着产妇和婴儿守夜,娱乐到天明。孩子出生3-10天后举行摇篮仪式,届时,主人要宰杀“哈勒加”(?????)羊,把孩子放到摇篮里,并分发(“特西特玛 ???????”)食物,同时要举行命名仪式,哈萨克族命名的方式很多,多以父亲出门看见的第一个物件为名、出生的日期、婴儿出生时家中访客的名字或以宗教经名或者英雄的名字为名等。孩子出生后,要为孩子行四十日的沐浴俗,即(????? ??? ?????),主要包括羊尾巴炼油沐浴、淡盐水沐浴、沐浴操等内容,婴儿满40天后,举行满月礼,剪胎发,体现了哈萨克人民在游牧状态下极具生命活力与珍爱生命的育儿传统。

丧葬习俗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是民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宗教观念、音乐文化、草原生态文化等社会要素的影响。基本程序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实行无棺土葬。葬礼大体上分为报丧(???????)、哭丧(?????)、送葬(??????)以及为亡人过头七祭(??????? ????)、四十天祭(??????? ?????)和周年祭(??????? ???)。

这些都被认为是逝者的后事,都要精心料理,每一项祭礼都要举行“乃孜尔”(??????)仪式,以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丧歌(?????)是哈萨克民族用于悼念逝者的最为直接的倾诉形式,也是在特殊环境下,对咏唱者胆量、智慧、艺术的综合考验。

尊 老 爱 幼

哈萨克族老人普遍受到氏族的尊重,无论何时何地见到老人,都要上前去握手并送去问候和祝福。行路时,老人需先行。用餐时,老人先进食,其他人方可才吃。晚辈不能在家人面前对老人不敬,如抽烟、喝酒。家中妇女一般都会从小积极引导孩子养成尊重老人的礼仪。家中来客吃饭前,由年幼的孩子提着小水壶,请客人洗手,此时客人便会附送祝福:如“祝你像高山一样威武,身强力壮,成才成器”( ??? ????? ???? ???????? ?????? ??????),对男孩子还会说一些:(?? ???????? ???? ?????),即“但愿将来娶一个泉水般清澈美丽的媳妇儿”之类的祝福。待家中之客就寝时,晚辈会提前帮客人铺床。牧区转场时,必须由孩子为新迁来的邻居端送食物。照顾幼小、关爱弱小也是哈萨克族的优良传统。哈萨克族会用四类幼畜

昵称孩子,如:(????????? ?????? ?????????? ???????? ??????)即“我的小羔羊,我的小驼羔,我的小马驹”等。一般长者去做客时一定要亲吻主人的孩子,并要带上小礼品以示爱。每每的风俗无不透视着一种关爱与谐和。

保护生态文明的传统美德

哈萨克族自古过着依山傍水的`游牧生活,在与草原和牲畜的互动中逐步养成了一种符合生态文明(???????? ???????????)要求的传统美德,共同构建了一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 ??????????? )。哈萨克族时时刻刻都亲近自然,认为大自然给了他们阳光(???)、雨露(??????),因此把大自然比喻成母亲,对后代教育时要求不能随意在草地、河流大小便,禁止肆意践踏和拔草,若拔青草,就会象青草一样枯萎。不能随便挖掘山地(???????? ?????? ?????? ?????),破坏植被(???????? ???????? ????????????),有句俗语:“与其给后人留财产,不如给后人留青山”,环保的意识在哈萨克族中根深蒂固。因此,哈萨克族具有着敬畏生命、遵循自然规律、和谐共处的大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的实践理念。

节约食物的美德

哈萨克族有节约粮食、禁止浪费的习俗。哈萨克族人时常讲碗底里的食物是最美好的,吃到的人将是有福之人。这体现了一种“光盘”理念。哈萨克族讲究节俭,禁止浪费白色的液体如各类奶制品。有句谚语:“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 ?????????? ???????? ????? ????????)。同时,哈萨克族人不能肆意的践踏或者丢弃食物,如有不吃的食物或者他人丢弃的食物,会放到较高处或者树杈上待有家禽的人家捡去喂食,餐布里的馕末都要放到蚂蚁洞里。

餐桌禁忌习俗

禁忌习俗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习俗包括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自然现象忌讳等内容,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到哈萨克族家走亲访友做客时,不能当主人面数牲畜数目,不能跨越拴着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着马进入羊群。接受或奉送礼物时要双手接送和递送;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能乱摸食物,嗅食物,不能去锅灶前揭看锅盆;不能坐装有食物的箱子上。在屋内坐下时,不能把腿伸得老长,脚底朝人。餐前饭后要洗手,更不能乱甩手上的水珠;主人递茶时,客人应双手接碗;吃馕时不可整吃,要掰开分吃。应听从主人的招待,如不想吃东西也要示意性的尝一口,不能完全拒绝。吃饭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吐痰、擤鼻涕、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挠痒等,会被人视为失礼。吃完饭后不能敲碗碟,忌踩餐布或踏过餐布。茶不能喝一半剩一半离席,如

有事要离席,必须绕过客人从客人身后离开。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或走动等。

“吹灭别人的灯,烧的是自己的胡子”

205月21日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第一阶段作主旨讲话谈“安全观”时引用哈萨克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 ????? ???????? ?????? ????? ???????(当我们彼此面对利益时,必须做到互赢,相互交融、彼此安危与共,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侵害他人正当权益,将会一损俱损最终也会引火烧身,使自己的利益也受损,安全应该是平等的,必须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联手共赢,让人间充满温馨,让世界多一份爱意。

礼轻情意重---毛巾的礼仪文化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就重视“礼尚往来”,有送毛巾之俗,故而有了( ????????? ??? ???????????? ???)即毛巾虽不能当衣穿,走的是礼仪,透得是情的俗语。毛巾的礼仪文化体现的是“礼轻情意重”的友善。因此,毛巾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不单是一种清洁用品,而且经过文化的变迁,渐渐演绎升格为传递情感、馈赠亲友的传统礼仪文化。

对初次上门的贵客、走亲访友时会赠送毛巾,再贫穷的小屋,也不会让客人空手而归(????? ???? ????? ????)。在丧葬仪式上对致丧的亲朋好友会送发一条毛巾,以示逝者亲属接受悼念者的泪珠。婚庆典礼时,会在喜桌上附一条毛巾或对到访者分发毛巾,让贺者见物思人,回忆婚庆时的喜悦。在传统节庆时,如阿肯弹唱时,败者向胜者赠送毛巾,示以尊重,获胜者名扬草原。因此,哈萨克族家中的每一条毛巾都是时间的凝结,都是一段故事,哈萨克族的礼仪文化,不分贫富贵贱,大家其乐融融地绵延和传承着族人的习俗,小小毛巾成为维系族人的媒介,释放着健康、喜悦、凸显了洁净、高雅的生活取向。

“求知如同绣针挖井”

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特殊的生产方式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绚丽艺术,用绣针代代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符号,用耐人回味的谚语、俗语等语言载体,承载着启迪族人的立志篇章。哈萨克族妇女的巧手,离不开美丽的绣花针。他们认为绣花针能绣出美丽的图案,更能挖掘汩汩的知识源泉。因此,便有了)????????? ????? ?????? ???? ??? ??????(,即“求知如同绣针挖井”之谚语。近似于汉文化中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其蕴意都是要激励人们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方能获取知识,悟出知识的真谛。

“力者撂倒的是一人,智者征服的是千人”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 ????? ????? ??????? ??????? ?????? ????? ??????(。其字面意思是:“靠臂力的蛮劲只能扳倒一人,凭智慧去博弈能取胜千人,即“力者撂倒的是

一人,智者征服的是千人。”也就是说胳臂粗的人能扳倒一人,知识广的人能取胜千人。告诫族人面对冲突,不能冲动,更不能使拳头,靠蛮劲较量,而是要靠知识,靠智慧去征服一切。智慧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只有以智取胜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勇者。这种理念显然与《孙子兵法》锦囊妙计的核心以智取胜相吻合。发扬以智取胜的传统美德,不仅可以使个人的事业事半功倍,而且也能为助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蓄积正能量。

“商裁合剪衣不短”

哈萨克人是大山的“儿子”,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的高寒地区。宽大厚实、耐寒耐磨的服装造型无不体现着草原游牧文化之气息。为了便于骑马,猎业、牧放,其外装多以裘皮毛革作原料,因此,熟皮、炮制、染色等一系列的原料加工完成之后,如何巧用裘皮的角角边边,整裁妙剪自然成为制衣之关键。所以,哈萨克族才有了“商裁妙剪衣不短”,即 ??????????????? ????? ??? ??????之谚语。也就是说集思广益,取经学艺何愁事不成。这则谚语传递的是合作与携手并肩、共商大事,群策群力之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真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一粒羊粪渣坏一肚子酥油”

哈萨克牧民在特殊生态环境中为了适应牧业生产的需要,便于迁徙,用其智慧就地取材,创造了一系列的食物贮藏的文化。“酥油”( ?????? )是哈萨克族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之一,犹如凝霜的“酥油”,香甜可口而不腻,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毫无冰冻条件下,储藏“酥油”( ??????)便是其经典。哈萨克人将酥油做好后,撒上盐,放入宰生后刮净、干透的羊肚子里,然后把羊胃口扎死贮存,这样既不会渗油,也不变味,自然透气,美味保鲜。随时可以取食,放上数年也不会变质。但如果因疏忽将羊粪渣不慎参入其中,那么这一肚子的上等酥油全部会短期内腐化变质。针对这一现象,哈萨克人派生出了“一粒羊粪渣坏一肚子酥油”(???????? ????? ????? ???? ??????? ????)的谚语。这则谚语与汉民族的“一个老鼠害一锅汤”相对应。

“摇篮与故乡”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 ??????? ??),每一个中国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眷恋祖国与故乡。心系祖国、眷恋故乡是中华民族恒古不变的主题。在哈萨克族的诗歌、歌曲、谚语中,有关“祖国”、“家乡”的内容往往占到了40%以上。如谚语:( ????? ??? ??? ??????????)“故乡是金色的摇篮”。把故乡比作摇篮,源于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男人外出放牧,女儿料理家务,专场搬迁,春夏秋冬,摇篮(?????)便是养育婴儿的最佳的温馨庇护与温暖“卧室”。它可以防止婴儿因无人照看而发生意外,也便于婴儿在游牧条件下不受风寒。因此,摇篮被引申为故乡、祖国的代名词。又有一则谚语讲:“我虽不是故乡的峻岭,但要化为故乡山间的一块磐石。”(??????? ???? ??????? ??? ???????? ???? ???????),字里行间中

流露出浓郁的爱国爱乡的情愫。

哈萨克族的民间体育

哈萨克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具有草原游牧文化、马背文化、宗教文化、英雄崇拜文化和图腾文化等多重特征,依据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一般在婚礼或节庆中为压轴节目。赛马有赛走马(????? ?????)和赛奔马(?????)两种形式。叼羊(??????),是传统竞技活动,一般由主持人献上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山羊,割去头蹄,扎好食道,放到草地上,待一声令响,进行一场惊险与机智的较量。“姑娘追”(???? ???),也是深受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背娱乐游戏。哈萨克式摔跤(??????)是一种力量与技巧较量的民间体育活动,分成人组和少年组,无体重区别。成人组赛制是自由式摔跤,少年组则是有趣的套袋摔跤。马上角力是参赛队员各骑一马,双方互相拉拽,谁先将对方拉下马或者是擒至自己的马上算胜方。驯鹰(?????? ??????)哈萨克猎手(????),身跨骏马,手托猎鹰行猎,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哈萨克族的民间工艺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3

因此,如何提高哈萨克族学生的汉语表达水平来提高本地教育教学水平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针对当地实际,对当地哈萨克族学生学说汉语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常见的问题以及提高汉语水平的建议作出以下论述。

一、哈萨克族学生汉语口语的突出特点

哈萨克族同胞们在讲汉话时,在语序、语音、用词方面都会受到哈萨克族语言的影响。

1.语序颠倒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母语句法结构与汉语有所不同。汉语就基本句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还有修饰各句子成分的状语、定语和补语。名词和动词分别受量词、形容词,副词修饰时,被修饰词通常在后。语句子基本结构主要体现为宾语前置:主语—宾语—谓语。动词、形容词重叠表疑问。名词受量词、形容词修饰时,名词在前。如,“吃饭”说成“饭吃”,“走路”说成“路走”,“我到了学校”说成“我学校到了”,“我的妹妹有5 支铅笔”说成“我的妹妹5支铅笔有”,“我吃马肉”,按哈语顺序就成了“我马吃肉”。

2.语音受母语影响

哈族学生说汉话往往“母语腔”很重。 所谓“母语腔”是指哈萨克族学生在说汉语时夹带着母语语音,,而有些汉语语音在母语语音系统中是不存在的。这些语音, 哈萨克族学生难以发准,常常按与它相近的母语语音的发音方法发音, 故而形成了母语腔。如,“洋芋”读成“羊哟”,“半夜”读成“八月”,“天天向上”读成“谈谈响上”, 教学中,教要耐心地、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坚持纠正母语腔,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哈萨克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 只要教师有耐心、下决心, 坚持不懈纠正哈族学生的“母语腔”, 就能提高哈萨克族学生的汉语表达水平。

3.用词不正确

由于汉语词汇量相当的大,汉字是表意文字,多音字、多义词、同义词、近义词、形近字是哈族学生学习汉语带来较大的难度。他们平时交际用语完全用母语进行交流,缺乏汉语交流的环境,刚接触汉语时,汉语词汇积累相当少,有的学生进入初中甚至连一句汉语都不会,所以在学说汉语的过程中往往张冠李戴,用词不正确,闹出许多笑话。如: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我母亲,激动的对我说:“周老师,你妈妈好新哟!”他把我母亲“年轻”说成了“新”。哈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以母语为主,没有汉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他们刚讲汉语时收到本族群母语的影响,表现出某些特征,我个人认为以上几方面是最突出的。

二、哈族学生汉语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缺少汉语言大环境

学生在豪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每天要接受许多汉语言新信息,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然后慢慢咀嚼,最后才从比较中悟出一点含义来。在这种情况下,哈族孩子根本无法提高汉语表把能力。语言环境对一个人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学说一种语言,缺少一定语言大环境,可以想象有多难。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环境改变一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优化的语言环境,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有效地促进哈萨克族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哈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措施

要提高哈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习汉语力度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交际语, 学好汉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学生成才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上级主管部门应该狠抓基础教育,加强领导、督促的力度,不能讲形式主义、求表面工作。切实加强对哈族学生汉语能力训练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努力为提高哈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创设必要的条件。首先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提高哈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学校购置训练哈族学生汉语能力的电教设备, 让学生多听、多学、多实践, 不断为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条件; 其次要努力营造人人说汉话, 人人用汉语交流的良好氛围。各科任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哈族学生进行有效的汉语训练, 尽量避免本民族教师只用母语教学的现象。坚持以汉语教学为主、母语教学为辅;三是要结合哈萨克族实际, 课堂上切实做到精讲多练, 以读为本, 善于引导, 以训练为主线, 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并且常抓不懈, 确保哈族学生过好汉语关。

2.重视汉语基础教育

提高哈萨克族学生听、说汉语能力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关键。民族乡校学生学习汉语存在语言障碍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突破这一语言障碍应是问题的关键。山区哈萨克族学生汉语基础差,一年级学生甚至听不懂汉语,语文教师和哈萨克族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困难,语言障碍问题严重影响着课改的顺利进行。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对新疆某高校的1 000名哈萨克族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7]。最终收回问卷1 000份, 有效问卷967份, 有效率为96.7%。其中男生461名, 女生506名;城市387人, 乡村580人;研究生202名, 本科生765名;理工科学生476名, 文科学生491名。平均年龄 (22.43±3.24) 岁。

1.2 方法

采用英国Berelowitz等编制的疲劳量表-14 (Fatigue Scale-14) 进行调查,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同时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 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包括14个与疲劳有关的题目, 其中反映躯体疲劳的8个题目和反映脑力疲劳的6个题目。学生结合自己近期的实际情况选择“是”与“否”, 每个题目计分为“1”或“0”。疲劳总分值满分为14分, 躯体疲劳 (PF) 最高为8分, 脑力疲劳 (MF) 最高为6分, 分值越高疲劳越严重。调查内容还包括反映学生基本情况的条目, 主要有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背景等。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7.0完成各种数据的录入、分析及统计[7]。

2 结果

由表1统计分析得出, 男生与女生、21岁及以上与21岁以下、文科与理科组哈萨克族大学生在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水平上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城、乡大学生躯体疲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脑力疲劳与疲劳总分城、乡大学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哈萨克族本科生与研究生比较, 在躯体疲劳和疲劳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脑力疲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通常是由于在情绪较紧张的状态、连续地进行学习活动或者工作等过长时间而引起的生理功能减退, 使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甚至无法继续学习的状态。凡是需要紧张注意、积极思维和加强记忆的学习活动都容易产生疲劳, 学习疲劳表现为早期疲劳、显著疲劳、过度疲劳3个阶段[9]。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疲劳后, 使机体长期处于这种状态, 将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 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厌学症等。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哈萨克族大学生疲劳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与Helen等[10]的研究结论相同。文科与理工科学生疲劳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骆勇等[11]研究结果有一定相似。不同受教育程度组脑力疲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躯体疲劳得分与总疲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表明哈萨克族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容易产生疲劳。城、乡大学生在躯体疲劳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乡村哈萨克族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承担较多的体力劳动。

造成以上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主要有: (1) 哈萨克族大学本科生的生活规律性较差, 对自己生活的安排缺乏科学性。问卷调查显示, 有62.45%的大学生经常熬夜玩游戏、看书等, 从而导致睡眠不足, 引起疲劳。 (2) 哈萨克族本科男生每天进行1 h以上体育活动的占23.12%, 并且普遍存在运动过度的现象, 甚至有些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 对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能很好的掌握, 易造成躯体疲劳。 (3) 有59.98%的学生来自农牧区, 家庭条件较差, 迫于生活压力, 不得不参加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或校外兼职活动, 农牧区学生中78.23%的学生有兼职工作, 其中2份以上兼职工作的占62.30%, 加之本科生学业负担通常比研究生重。 (4) 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远大于研究生, 本科阶段与研究生相比时刻处于相对紧张、焦虑的状态, 加之心理因素的个体差异这一系列原因都可能是导致哈萨克族本科生与研究生、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今后哈萨克族大学生为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必须注意适当减少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疲劳。首先了解产生疲劳的机制, 做到提前预防, 并能寻找已经发生疲劳的潜在原因, 只有找到了导致自身疲劳的真正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有效消除疲劳。其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按时休息、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避免经常熬夜,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再次应适度参加体育锻炼, 进行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如散步、游泳、球类等, 但注意不应过度锻炼。另外还应注意保证日常膳食营养, 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也可以采用听音乐、足浴、按摩等疗法来缓解身体的疲劳。

参考文献

[1]宋书文.管理心理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311.

[2]戴梅竞, 王沁丹, 王蓓, 等.小学生学习疲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1992, 13 (6) :325-327.

[3]汪琪, 汪姝.初中学生疲劳症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 13 (4) :458.

[4]刘云波.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3:45-46.

[5]孙彩虹, 夏薇, 张昭, 等.哈尔滨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1) :968-970.

[6]郭建中, 李杰, 姜亢.北京某高校学生疲劳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5) :589-590.

[7]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59-60.

[8]杜元灏, 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规范[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9:111-112.

[9]杨燕, 孟仙, 王礼桂.武汉市部分中学生学习疲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5) :570-572.

[10]HELEN J, MICHIELSEN, JOLANDA DE VRIES, et al.Psychometricqualities of a brief self-rated fatigue measure:The Fatigue Assess mentScale[J].J Psychosomatic Res, 2003, 54 (4) :345-352.

哈萨克族民族风俗礼仪 篇5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

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节庆 ,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七种物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跳“黑足马”(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来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民俗风情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婚俗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族的奶茶 篇6

哈萨克族人民不管男女老少,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是一天不喝茶不行。他们通常饮用砖茶和茯茶,但茶不是泡制,而是熬煮而饮。煮茶的活儿往往由妇女干,因为她们细心又耐心地煮茶,既要使茶水烧开,又不至于讓茶水沸滚过头,要不断地用勺子扬茶。

哈萨克族人民不是单纯地饮用茶水,而是喝奶茶,就是在热茶中加入羊奶或者牛奶,再加上一些盐。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有人也加糖,但加糖、加盐,或者不加盐也不加糖,都根据自己的口味而定。当然,喝奶茶时还可以加入酥油、奶皮子(一种简单加工过的奶制品)等。

哈萨克族人习惯喝热奶茶,春秋冬夏以至三伏天都是如此,茶壶是一直放在火堆旁的。奶茶既解渴又充饥,可以一顿两顿不吃饭,通常是到了晚上才吃饭。

哈萨克族人民煮茶用的燃料很特殊。既不用柴草,更不用煤、电,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牛粪。为什么用牛粪作燃料呢?一是不用掏钱。在广大农村和牧区,山岗上、土坡旁、沟谷里,到处都有干牛粪,牛粪经风吹日晒,都成了牛粪饼,俯拾皆是,取之不尽,只要花时间去拾就是了。所以哈萨克族农户和牧民家的门前屋后或者蒙古包(毡房)的周围,都有成堆、成袋的牛粪饼,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时取用,极为方便。二是牛粪饼的火力比较“文”,煮茶时茶水不容易沸滚过头,用“文”火煮茶能使茶水更浓更香。而且牛粪饼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挥发出来,可以起到熏蒸和驱虫的作用。

哈萨克族是以热情好客而著称的民族。无论相识与否,来到毡房便是客,就用食品和奶茶等热情招待。哈萨克族有一句俗语:“祖先的遗产中有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又有“没有乞丐的民族”之称。

哈萨克族人民喝奶茶非常讲究茶德。客人进屋(毡房)就座后,主人拿出油馕、油散子、奶疙瘩等食品款待客人,女主人就跪坐一边用牛粪饼煮茶,喝奶茶时由女主人斟茶、奉茶、敬茶,她们尊敬老人长者,奶茶总是先敬长者老人,女主人双手奉敬奶茶至每一位客人面前,客人也是以双手接茶,以示对女主人的敬谢之意。

哈萨克族人民以茶修身养性,以茶代酒,以茶联谊,已成为传统习惯。喝奶茶时,兴趣所致,便弹起冬不拉(民族乐器),唱起歌、跳起舞来,或者猜谜语、说故事、做游戏、讲史诗,“奶茶百乐宴”妙趣横生,宾客和主人同享欢悦,加深了情谊,其乐融融。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7

(一)研究意义

微信和we-chat合并活跃账户每年都呈增长态势,wechat拓展了海外市场,微信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公众号的普及率。微信是时下最热门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公众号、摇一摇、朋友圈、收发红包等功能以便捷快速的优势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腾讯于2012年8月在微信上新增公众账号的功能模块,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公众号,并收藏或分享其推送的内容。现在,公众号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

新疆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决定其文化的多元性。新疆有13个民族,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国内公众平台的出现衍生了各少数民族语种的公众号,推广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内容。哈萨克语微信公众号是哈萨克族群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形式之一,它的出现,不仅提供了一个平台,还对于发扬传承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文献综述

本文在中国知网(www.cnki.com)上,以“微信公众号”为关键词进行大范围的检索。以“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为关键词搜索,得到607篇论文;又以“少数民族语种微信公众号”为关键词检索,并从中筛选相关文章,有一篇新疆大学新闻学硕士论文《维吾尔语中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由搜索得知,微信公众号研究始于2012年,2015年研究数量普遍居多。

依马木艾山·买买提的硕士论文《维吾尔语中微信公众平台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对维吾尔语公众号的产生背景、发展规模和主要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出其类型多样、服务型强、图文内容及设计风格具有民族特色的特点。作者还归纳了微信公众号产生的社会效应和正负面影响,发现其在语言文字、内容方面、经营方面和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者还亲自注册了Hawarayi、Bagwanlar等涉及各领域的公众号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朱建华2014年在《全媒体时代》发表的论文《微信公众号运营效果冷热两重天——武汉地区微信公众号调查》,就微信公众号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从公众号的活跃度、阅读总数、运营效果等方面,提出了4个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运营建议。另外,他通过数据梳理并结合公众号运营实际案例,得出粉丝数、内容、圈子是影响公众号阅读的主要因素。“微信公众号像所打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广告语一样,目前各种微信数据榜,基本上都围绕阅读总数展开,而这个数据又是建立在粉丝数量多少的基础上。”[1]正如宋建华而言,各种微信公众号会通过活动,或“扫二维码”送礼等方式来增加粉丝。

二、研究发现

笔者对新疆各大高校20名哈萨克族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主要围绕对公众号使用的基本信息、内容满意度和影响程度等问题来展开访谈。

首先,公众号使用的基本信息方面。主要涉及使用时间、关注数量、关注类型、关注原因、阅读浏览频次以及有没有自己开过公众号。20名大学生基本都从2012年下旬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号,关注数量至少2个,多则62个,除去4位极端数值外,其余用户基本保持在16~28个。公众号的类型涉及娱乐、教育、媒体、专业服务、就业、文学、时尚美容、健康养生、星座、哈萨克文化、各地零距离官方平台。调查显示,其中就业信息公众号得到了较多即将毕业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生的关注,如“新疆考试信息中心(xjkaxxzx)”、“公驼考试信息(xjexam)”、“新疆中公教育(xjoffcn)”。关注原因一般都是根据兴趣爱好,朋友推荐关注,在朋友分享的朋友圈中得知并关注。除这些一般原因外,另有两点原因引起了本人的关注,即因需投票而关注和为了相应的折扣活动。目前,有许多微信用户表示微信被“求投票”、“轰炸”,许多人动用微信中的人际关系为亲戚朋友或某企业组织的有奖活动投票,部分可直接投,而多数则须先关注公众号再进行投票。除此之外,关注原因中也出现了为了获得优惠券和相应折扣而关注的原因,如可通过肯德基公众号下载最新优惠券。频次频率上,关注少量公众号的朋友,兴趣原因,会每天进行点击阅读。而有些用户关注某一类公众号只是认为会有用到它的时候,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翻阅,其他时刻则不进行浏览。多数用户会在闲暇时刻为消遣时间而浏览,如等电梯、公车上等。部分用户则反映只有在无线网(WIFI)的情况下才会翻看。20位同学中,有一名新疆大学硕士一年级的同学曾自己以公司名义注册过关于房产信息的订阅号,不定期向用户推送房地产最新消息,有一定的粉丝群体,且会进行互动和沟通。

其次,内容满意度调查。问题主要有:最喜欢的公众号?是否会分享公众号的精美文章或图片到朋友圈或朋友?会收藏吗?一般是哪一类?是本民族与种类的多还是其他民族语言的?有取消关注过某一个公众号吗?什么原因?喜爱的“汉语言公众号”里,女生多喜爱时尚和星座娱乐类,如“深夜八卦(shenyebagua818)”、“同道大叔(woshitongdao)”、“韩国偶像(koreanidol)”。男生则更青睐于健身体育类账号,如“杨毅侃球(yangyitalk)”、“搜达足球(sodasoccer2014)”。哈萨克语公众号中,最受欢迎的是“atatek”和“萨克部落”,主要主打哈萨克历史特色牌,偶尔也会推送哈萨克文学、歌曲、视频等。除此之外,还有两名新疆医科大学的哈萨克用户表示也关注关于医学类的公众号,以便随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调查的用户中,基本都反应会收藏精美实用和专业性强的文章、图片或歌曲。因个人性格原因,有些用户很少在朋友圈发状态,因此也不会分享至朋友圈,但会分享给有同类爱好兴趣的朋友。另外,笔者在谈话过程中发现用户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会影响其关注本民族公众号的数量,是否浏览本民族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及是否会收藏。关于取消关注,都认为这是在微信中对媒介自由选择权的集中体现,20名被访者都有取消关注的经历,基本都是自己不感兴趣,不按时推送消息,因投票而关注,商场公众号,整日推送心灵鸡汤类文章的公众号。

最后,影响程度方面。围绕对自己的影响及公众号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大众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公众号推送的短文章可满足人们每天的阅读需求,这成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及时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及实时资讯。除了与上述类似的正面影响之外,还有诸如花费太长时间之类的负面影响及没有太大影响。关于存在的问题,大家提到部分公众号没有得到普及;一些公众号为赢得更多阅读者改变自己原有的信息类型,逐渐走向低俗化;话题重复不新颖;内容有局限性,不全面且杂乱不够系统;广告太多等问题,还有用户提出可以将公众号的浏览方式改为同“刷朋友圈”一样,这样就不会遗漏没有注意到的内容。

三、研究结论

笔者通过谈话得出了新疆哈萨克族大学中在使用微信公众号中呈现出的民族、国家和区域认同感的结论。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言来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紧密相关。个人认为对本民族的信念、归属感、态度、民族活动参与积极程度等方面共同构成民族认同感。民族语言是重要工具,是成员间交流的媒介,它能促使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养成,能促进同民族同胞之间的情感。笔者调查的20位哈萨克族大学生中,有“民考汉”、“民考民”、“双语言”类型的考生,不同的考生类型关注的哈萨克公众平台的数量,分享收藏,浏览观看是不同的。有些“民考汉”同学因从小学开始接受汉语言教育,且没有自行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因此根本没有关注哈萨克公众号,这些同学在访谈中对此原因也流露出尴尬之情。相反,“民考民”和接受“双语”教学的同学和少部分认识本民族文字的同学,关注哈萨克与公众平台较多,向笔者介绍了他们从公众号中了解到的哈萨克的历史,传统习俗,伟人事迹,也提到希望更多的“民考汉”同学能够学习文字,熟知民族历史的愿望。

《从心理文化特征看新疆哈萨克族的国家认同意识》一文的作者通过对新疆哈萨克族心理文化特征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哈萨克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的心理特征。通过访谈,当问及国家认同感,被访谈者的回答基本表示同时爱两个国家,一个是养育自己的地方,一个则是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一位受访者说:“哈萨克有句谚语atamekenem,kendegemneng hane tamelhan jer(剪下脐带的那一刻,我的第一滴血是滴在故乡的),但我也会关注哈国的动态,我希望它能更好地发展,变得更强大,因为我是它的主体民族。”对于区域认同感,多数受访者都关注了自己家乡的零距离公众号及其他推送当地信息的公众号。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大众获取和交换信息的方式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微博、微信等新一代即时通讯工具的大量出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微信提供的公众平台,实现信息服务与共享。本文通过质化研究,与新疆各所高校就读的哈萨克族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调查其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情况、内容满意度及影响度,得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关注的公众号语种与类型呈现很大的差异且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关于民族、国家和区域认同感的结论。

关键词:新疆各所高校,哈萨克族大学生,微信公众号

参考文献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4—5月,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特克斯县的全部寄宿制学校中各随机整群抽取3所寄宿制学校,共调查6所寄宿制学校一~六年级全部哈萨克族小学生3 273名,收回有效问卷3 1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0%。其中男生1 642名,女生1 500名;一年级学生512名,二年级学生541名,三年级学生518名,四年级学生547名,五年级学生472名,六年级学生552名。平均年龄(9.46±2.18)岁。

1.2 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进行[4]。自编问卷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以及父母关系情况、文化程度、养育方式等,还包括孩子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内容。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由48个题目组成,分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等5个因子,从“无”到“很多”分别计0~3分。根据问卷中相应10道题目的得分计算多动指数,多动指数高于1.5即判定为阳性,表示可能发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5]。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哈萨克族教师指导学生家长进行填写,调查前向家长讲明调查目的及要求。调查问卷翻译为哈萨克语进行调查。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录入,并对数据再次进行核对,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

3 142名哈萨克族小学生中,存在行为问题的有331名,检出率为10.53%。各因子方面,品行问题学生89名,学习问题学生124名,心身问题学生108名,冲动—多动学生71名,焦虑学生77名,多动指数>1.5学生86名,检出率分别为2.83%,3.95%,3.44%,2.26%,2.45%,2.74%。男、女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分别为11.63%(191/1 642),9.33%(140/1 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1,P<0.01)。

2.2 不同年龄哈萨克族小学生PSQ得分性别间比较

6~8岁年龄段哈萨克族男生与女生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焦虑因子外,其他因子男、女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 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以多动指数异常与否作为因变量(异常=1,非异常=0),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forward:LR法将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父亲文化程度、父亲经常打骂孩子、母亲偶尔或经常训斥孩子、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吃零食等因素均为导致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见表2。

注:性别以女为参照,父亲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父亲打骂孩子、母亲训斥孩子以从不为参照,父母关系以和谐为参照,经常吃零食以否为参照。

3 讨论

随着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全国部分省市对口援建新疆,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改观[6]。边远地区牧区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提高,身体上的疾病能够及时得到医治,然而心理上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新疆牧区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7]。本次调查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3%,高于我国其他省市小学生(7.20%)[8]。牧区哈萨克族男生在多数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与刘瑞湘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也符合男生行为问题多于女生的规律。笔者认为,可能与男女生性格倾向、行为表现以及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6~8岁、9~11岁年龄段小学生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高于范娟等[10]研究的全国常模数据,特别是在学习问题上显得更为凸显。究其原因,首先生活在边远牧区的学生未来唯一出路就是上学,走出牧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较高,过分关注他们的学习,从而给哈萨克族小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其次,这一阶段的孩子多数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转变阶段,因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习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学生正处于转变阶段,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的出现。另外,本研究与全国常模研究调查时间不同,同时父母对学生行为问题评价也存在差异。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本研究结果在部分因子上得分高于常模。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心身问题男女生得分均低于常模,与杜建娥等[11]的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不同有关,同时可能与心身问题稳定性差也存在一定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检出率为2.74%,与我国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总发病率(5.70%)相比较较低[12]。多因素分析显示,父母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文化程度低和家庭不和谐等因素都会对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产生一定影响。孩子长期生活在类似负性环境中,极易导致自尊和自信心受到影响,出现情绪忧虑、矛盾、退缩等不良心理问题[13,14]。另外,生活在牧区的学生家庭,父亲主要承担白天的放牧工作,母亲在家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父母长期繁重的劳务导致与孩子沟通交流时间较少,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间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发育。本研究调查结果还显示,哈萨克族小学生经常吃零食也是导致多动的危险因素,与刘嘉运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零食中含有大量的色素和防腐剂,大量食用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一定影响,可能是造成学生多动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察布查尔县第三中学高中部的汉族与哈萨克族的全体学生1225人(2450眼)为调查对象.其中汉族685人,哈萨克族540人。男生514人,女生711人。

1.2 视力不良的判断

双眼裸眼视力≥1.0为正常视力,双眼任何一眼裸眼视力<1.0为视力不良。

1.3 方法

视力测试,采用E字型国际标准视力表,对被检测者按先左后右顺序进行双眼裸眼远视力测试,测试前进行双眼常规检查,摘除眼镜,排除眼睛外部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炎等)。凡任何一眼裸眼远视力低于1.0者均为视力不良。视力不良程度判定标准:0.7~0.9为轻度视力低下,0.4~0.6为中度视力低下,0.3及以下为重度视力低下。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视力状况

受检1225人(2450眼)。其中视力不良534人,占43.59%。其中轻度视力不良99人,占18.54%,中度视力不良213人,占39.89%,重度视力不良222人,占41.57%。

2.2 汉哈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

汉族学生685人,视力不良412人,占60.15%。其中轻度视力不良61人,占14.81%,中度视力不良164人,占39.81%,重度视力不良187人,占45.39%。哈萨克族学生540人,视力不良122人,占22.59%。其中轻度视力不良38人,占31.15%,中度视力不良49人,占40.16%,重度视力不良35人,占28.69%。受检男生514人,视力不良200人,占38.91%。其中轻度视力不良34人,占17%,中度视力不良90人,占45%,重度视力不良76人,占38%。受检女生711人,视力不良334人,占46.98%,其中轻度视力65人,占19.46%,中度视力123人,占36.83%,重度近视146人,占43.71%。汉、哈萨克族学生之间的视力不良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明显高于哈萨克族学生,且哈萨克族男生的轻度视力不良构成比明显高于汉族男生,而中、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明显低于汉族,哈萨克族女生的轻、中度视力不良构成比高于汉族女生,而重度视力不良低于汉族女生。

3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察县第三中学汉族学生视力不良率占60.15%,哈萨克族学生视力不良率占22.59%。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身处生活环境:哈萨克族学生大部分来自山区乡和牧区,居住环境宽畅、自然,绿色植被较多,视野开阔,可以使眼睛远望休息。而汉族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本县城及县城周边的乡镇,家庭环境优越,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度过,视野狭小,学习负担过重,用眼时间过长。(2)生活习惯:哈萨克族的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抓饭(主要由大米、胡萝卜、羊肉、洋葱组成)、牛、羊、马肉、动物肝脏、奶油、酥油、奶疙瘩、酥奶酪等。这些食物富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钙等微量元素,尤其是抓饭中的胡萝卜和动物肝脏。哈萨克族为游牧民族,其学生也喜欢室外运动,视野开阔,避免了长期接受日光灯的循环照射。而汉族学生饮食较为复杂,大多数学生偏爱零食(低廉的零食),挑剔主食。特别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较少,平时喜爱看电视、书报等,用眼时间较长,以及盲目追求身材而节食偏食导致营养不均或不良。生活在县城的学生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等大众媒体的时间和机会增多,再加上长时间的在室内接受日光灯的循环照射,这种“强光弱视”会使眼睛更加疲劳。(3)轻度的视力不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视力不良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全社会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中小、学生眼卫生的教育,加大预防保健力度,监督学生有意识地加强体育锻炼,以及开展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课外活动,以减少学生对电视、电脑、游戏的迷恋;改善学校采光、照明、黑板、课桌椅卫生条件,平衡膳食防治营养不良;同时定期检查视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指导视力不良的学生及时配戴合适的眼镜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率,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 为了解2013年察布查尔县第三中学高中部汉族与哈萨克族学生视力不良的状况,为保护视力和近视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我县疾控中心对2013年第三中学高中部在校的汉族和哈萨克族学生1225人统一进行了视力测试.将其视力状况进行分类整理,并按民族进行了x检验.结果 1225名学生中,视力不良534人,占43.59%.其中汉族为60.15%,哈萨克族为22.59%.且民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流行特点表现为视力不良率汉族明显高于哈萨克族.结论 加强对高中生的视力监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视力不良的发生率。

关键词:汉、哈萨克族,高中部,视力不良

参考文献

[1]叶广俊.儿少卫生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5-56.

[2]季成叶.儿少卫生学[M].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94.

[3]李艳萍.青少年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校医,2002,16:578-579.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10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伊犁师范学院2010级汉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在校男子大学生共357人 (体育类、体育弱势群体及样本量较少的民族除外) 。其中汉族199人、哈萨克族68人、维吾尔族5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网络电子信息, 查询近年来与本课题相关的论著, 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1.2.2 测试法

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共六项。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测试数据, 用excel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系统软件, 对数理统计处理,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价指标共五项, 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立定跳远和握力。其中身高标准体重的权系数为0.1、肺活量体重0.2、台阶测验指数0.3、立定跳远0.2、握力体重指数0.20。

2.1 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个民族男子大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优秀所占比例较低, 不及格比例明显偏高。这和多数学生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测试过程中没有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各测试项目有关。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三个民族男子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有一定的差别。男子大学生优秀、良好和及格的比例汉族高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不及格比例高于维吾尔族。

2.2 身体形态测试结果分析

身高是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 体重是反映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 身高标准体重是通过身高与体重一定的比例关系, 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的密度, 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的一个综合指标。 (见表2, 表3)

影响大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差异的原因很复杂, 除了受生活环境、遗传的直接影响外, 后天的体育锻炼、生活质量和饮食习惯、学习压力等都是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原因。男子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的平均值哈萨克族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 汉族男生中肥胖和营养不良所占的比例高于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 维吾尔男生中正常体重所占比例高于汉族和哈萨克族。汉族和维吾尔族男子大学生肥胖比例偏高, 超重比例低于肥胖比例, 整体分布不太合理。由于高考前多数学生的饮食注重摄入不注重合理锻炼, 造成体内脂肪的堆积和体质健康的下降, 加上高考后过多的不良饮食行为进一步加重了这一现象。由于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差异, 这些影响在汉族男子大学生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2.3 身体机能测试结果分析

身体机能是指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 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效率。身体机能测试指标主要包括肺活量和台阶试验。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肺活量的大小受到身高、体重、胸围的影响, 肺活量受遗传的影响比较大。肺活量体重指数更能准确的反应和评价受试者的呼吸机能。从表4可以得出汉族男子大学生肺活量平均值小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 且测试数据的离散性较大。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的优秀、良好和及格所占比例均低于汉族和维吾尔族男子大学生。

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 主要用于心血管系统功能评定, 也可用于机体耐力的推算。表5数据可以得出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台阶试验明显好于汉族和维吾尔族男子大学生, 优秀和良好所占比例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 不及格所占比例低于汉族和维吾尔族。这一结果与表4的结果有不一致的地方。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在定量符合实验中哈萨克族男性氧运输系统的能力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男性, 或者是运动时哈萨克族男性呼吸系统能力储备大于汉族和维吾尔族男性。这个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4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握力测试受试者优势手臂前臂屈肌群等长收缩时的最大收缩力。表6数据可以得出, 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握力测试平均值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由于评定握力时主要用握力体重指数, 结合表2内容可以得出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握力体重指数低于汉族和维吾尔族男子大学生;汉族男子大学生的握力体重指数分布相对集中;维吾尔族男子大学生握力体重指数优秀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和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

立定跳远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爆发力, 它不仅取决于腰腹和下肢的快速力量, 同时也受协调性的影响。从表7中三个民族男子大学生立定跳远总体成绩较低,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中学阶段缺乏专门的锻炼、测试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准备活动不充分等都对成绩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其中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的立定跳远均值低于维吾尔族和汉族, 且不及格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民族, 说明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之间爆发力差别比较大。

3 结论与建议

3.1 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优秀比例偏低, 不及格比例偏高, 汉族男子大学生总体水平好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

3.2 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肥胖和体重偏重显现比较明显。总体现状是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身高和体重均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 且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营养状况比较合理, 汉族和维吾尔族男子大学生营养状况分布不太合理。

3.3 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的有氧工作能力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但肺活量体重指数低于汉族和维吾尔族, 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哈萨克族男子大学生的绝对力量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男子大学生, 汉族男子大学生相对力量和爆发力汉族高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

参考文献

[1]胡庆山.对湖北省大学生三次体质调研结果的动态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0 (2) :76-80.

[2]贾秀文.山西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 (6) :82-85.

[3]刘瑶, 邵锡山.山西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1995~2003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体育科学, 2005, 25 (3) :36-39.

[4]吴新宇, 付晓春.大学生体重指数与体质健康指标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8) :1087-1088.

[5]武杰.新疆维、哈、蒙、柯、锡、塔、回七民族成人体质与健康调研[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4.

哈萨克族医药传奇 篇11

民间奇人

说到哈萨克医医院,我不禁想起神奇的哈萨克民间接骨术。北疆牧区有许多哈萨克接骨奇人,我曾经采访过数位哈萨克接骨奇人,其中,托里县萨孜草原一个叫灭得力汗的接骨奇人通晓汉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灭得力汗告诉我,哈萨克族是草原民族,游牧场所均在远离城乡的偏远草原、山地,牧民骑乘、放牧、转场等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一旦发出现骨折等伤害,牧民只能自己动手接骨或采用民间验方治疗病痛。民间哈萨克接骨高手或医生一般为家族承袭。

灭得力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骨科名医,他的接骨技术和方法被口口相传以至于带上了神话色彩,然而,灭得力汗最崇拜的却是爷爷老灭得力汗。他听父亲说老灭得力汗曾经用一根小骆驼的腿骨,接好了一个俄罗斯士兵的大腿。老灭得力汗因此得到士兵所在部队的嘉奖。灭得力汗曾经成功接诊过摔断脖子的牧民,但是,他无法想象老灭得力汗的医术神奇到了什么程度。

像许多草原接骨奇人一样,灭得力汗也不是专业医生,因此,每次接诊他首先要求病人或家属写一份自愿治疗的保证书。几十年下来,灭得力汗为上百个牧民接骨,没有出现一例错误,由此可见不是医生的灭得力汗接骨术之高明。

灭得力汗给牧民接骨从来不收钱,在他看来骨头断了本身就是一个灾难,何况大多数牧民并不富裕,自己有这门技术就应该给牧民治病。灭得力汗给牧民接骨从来不给病人开药。骨头接上了,他会叮嘱病人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不能吃马肉、骆驼肉等,以及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去医院拍片子复查。

灭得力汗还接诊过在医院接错骨头的病人。方法是用马肠子缠住接错部位的骨头,几天后,当愈合的断骨部位被马油软化了,再把骨头掰断,重新接上。一个月之后,保证痊愈。目前,正规医生(医院)接骨通常采用石膏为骨折患者加固病患处,草原接骨奇人一般使用饱和盐水与纱布或骆驼毛固定患处。

哈萨克接骨术有其自身神奇之处,那么哈萨克医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松脂味道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成立于1988年。从外部环境来看,掩映在绿树浓荫当中的哈萨克医医院更像一家疗养院。走进医院病房,空气中几乎闻不到医院熟悉的消毒水味,与之相反,医院的诊室、病房反而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松脂香味。

该院制剂中心主任库丽夏西·马尼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数年前,医院就改用刺柏、园柏等草药熏蒸的方式进行环境消毒了。

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历史上,四季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了牧民师法自然,崇尚自然的民族性格。牧民在放牧过程中常常观察牲畜对各类野草等啃食及反应情况,久而久之,他们弄清了了多种野草及天然矿物质的功用,进而认识、掌握了它们的药用或保健价值。公元15世纪乌太波依达克·特列吾哈勒布所著《哈萨克医学概论》,标志着以草药为基础的哈萨克医药学的成型。

哈萨克医药曾经为哈萨克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过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哈萨克民族医药文字记载较少,口头流传、师带徒传授较多,影响了哈医药的普及、推广和发展。该院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医专家王仁主持医院医药研究与行政工作期间,王仁将中医药知识和处方与哈医药结合,并在退休前主编完成了4卷本哈萨克药典工作,堪称完成了哈萨克医药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工作。

库丽夏西·马尼兼学中医、西医制剂等,参加工作后跟随老师王仁连续多年在阿尔泰山采集草药,并参加了哈萨克药典编撰工作。目前,库丽夏西·马尼主持医院药剂室制剂等工作。

库丽夏西·马尼告诉我,医院最早也采用84消毒液等消毒,由于气味不佳,医护人员、包括病人对这类化学药剂过敏严重,不得已医院开始探索草药消毒方法。

过去,牧民常常在毡房内点燃地产刺柏或园柏熏蒸房间,达到消毒、清除异味等目的。鉴于此,库丽夏西·马尼等人分别选取病房、门诊室等房间,进行封闭式草药与84消毒液等对比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房间微生物限度检测与84消毒液效果相当。从此,医院燃烧草药消毒代替了84消毒液。

乌头与薄荷

库丽夏西·马尼给我讲述了下面两个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读者可以了解一些哈萨克医药的历史渊源。

哈萨克牧民牧能够辨别草原上绝大多数植被,他们的这些知识主要来自放牧过程的细心观察。牲畜非常聪明,它们可以从气味等方面判断哪种草口感好,哪种草口感差,哪种草有毒或气味难以接受。

乌头、天仙子、藜芦等是夏牧场常见毒草,同时也是药草。牧民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牛羊马等牲畜进入夏牧场头一件事就是寻找乌头和天仙子等毒草,一旦找到这些毒草牲畜会毫不犹豫大吃一顿,而且不会出现中毒症状。

牧民对牲畜的这种行为颇为奇怪,后来,人们意识到牲畜在秋季及冬春牧场待了大半年,到了初夏转场季节,牲畜消化道内会寄生一些虫子或发生某些消化疾病。牛羊马饱餐一顿毒草,杀灭了消化道内的寄生虫,治愈了消化道疾病,随后便对毒草敬而远之。此时,牲畜啃食毒草目的就是治疗病痛。

另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以前,草原上有个非常了得的神医。相传,任何疾病均难不倒这位神医。有庸医嫉妒神医渊博的知识,琢磨出一个阴损的招数。这年深秋,庸医邀请神医父子吃饭,席间,庸医对神医说,如果神医的儿子吃下半只山羊羔子肉,再喝一大碗冰凉的山泉水,肯定会病倒。假如神医能够把儿子的病治好,庸医即承认神医的医术。

当时,草原上绝大多数人尚不知山羊肉性凉,肉中脂肪遇凉水凝结之理。神医自然不信庸医所说,两人立好字据。随后,庸医端上煮好的山羊肉。神医的儿子饱餐后,喝了一大碗凉水。转眼间,神医的儿子捂着肚子倒在了地上。神医没见过此等病症,手忙脚乱,折腾了半天,儿子还是在哀嚎声中一命归西。

nlc202309020818

神医被丧子之痛击垮了。神医的医术从此也受到人们的质疑。儿子下葬之前,神医解剖儿子的尸体,发现其胃中有个小孩拳头大小的硬疙瘩。神医不知硬块为何物,便将其带与腰间,四处打听化解硬物的方法。

这年初夏,神医顶着炎炎烈日,跋涉了一整天,喉咙干得直冒烟,前方没膝高的草丛中出现一眼泉水。神医喝了一通泉水,倒在草丛中睡了。睡梦里,神医闻到一股奇异的味道。开始,神医被怪味熏得发晕。后来,越闻越觉得舒服、清爽。神医醒来,寻找怪味出处,原来怪味来自身下的野草加勒布孜(薄荷)。神医随手摸了摸腰间的硬物,吃了一惊,加勒布孜的气味竟然溶解了硬物。

红蚂蚁

哈萨克医药以植物为基础,哈萨克药典共收入400多种入药植物,其中,本土常用药材30余种。因此,野外采药活动必不可少。一般而言,5月中旬至6月初医院主要采集款冬花、肉苁蓉、锁阳、阿魏根等;7月采集全草药物如神香草、一枝蒿、薄荷、茵陈等,8月以后主要采根茎用药如鹿根草、木香、乌头、大黄等。随着哈萨克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医院职工基本不上山采药了。每年,只有个别医生带领一些年轻医务工作者采药,目的是培养年轻人识别草药。医院所需药材主要来自民间收购。

库丽夏西·马尼年跟随王仁在野外采集各种药材,她印象最深的是采集红蚂蚁。库丽夏西.马尼初中时得了一种怪病,全身关节肿痛,尤其春秋季节最严重。采集红蚂蚁之初,她想着自己的病跑了许多医院,找了很多医生,想了多种办法都没有起色,既然红蚂蚁对治疗风湿等关节病有效,就用自己做实验吧。从这以后,她时不时吃红蚂蚁,用红蚂蚁泡茶等等。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库丽夏西·马尼猛然发现自己的病痊愈了。

当地民间亦有利用红蚂蚁治疗各种关节疾病的习俗。如有人腰腿疼得厉害,牧民会把衣裤放到蚂蚁窝上收集蚁酸,然后穿上带有蚁酸的衣服热敷。至于牧民如何发现蚁酸能够治病,据说,是受棕熊吃蚂蚁及棕熊趴在蚂蚁窝上治病启发而来。

为了采集足够医院使用的野生红蚂蚁,库丽夏西·马尼等人想了各种办法,甚至把蚂蚁窝搬到了医院。采集红蚂蚁是件很残忍的事情。有一年,库丽夏西·马尼采了一袋红蚂蚁,一时忙不过来,她没有处理这袋活蚂蚁,将其直接放进了冰箱。第二年,她取出红蚂蚁准备处理,一袋冻蚂蚁化冻之后竟然全活着。

有些草药很容易混淆,如一枝蒿与艾蒿、茵陈、苦蒿等药材植株非常接近,经验缺乏者容易搞错。一枝蒿主要为内服药物,苦蒿、艾蒿等主要外用。从口感而言,一枝蒿口感没有苦味,艾蒿、苦蒿等具有苦味。五灵脂和石脂也很容易搞混。五灵脂是复齿鼯鼠、飞鼠或其他近缘动物的粪便。石脂则是一种矿物质药物。

任何野生草药不加限制的利用都会导致资源枯竭,为此,医院野外采药采取轮采方式,也就是同一种药材,今年在此地采,明年到彼地采。尽管如此,依旧面临野生药材资源越来越少的现实。去年,有关部门给医院划拨了1500亩地,用于药材种植。

有人担心,人工种植的草药,药效可能有问题。库丽夏西·马尼专门对药材基地种植的一枝蒿等药材,与野生一枝蒿等进行了多种对比试验,结果令人满意,人工种植的药材与地产野生药材药效相同。

哈萨克族学生论文 篇12

首先, 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法, 而且要根据哈萨克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 根据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 同时还应注意将现代意识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授课时, 不仅要讲知识, 讲方法、规律、文化, 化枯燥为有趣,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想象和思维, 还要注重对哈萨克学生现代意识培养。基于以上目的, 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两点:

1. 激发动机, 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潜移默化地来对哈萨克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哈萨克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 在讲词语时, 不是就词而教词, 要从文化背景中找差异, 是从学习词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词与文化的关系, 从而增强文化意识。讲“走后门”这个惯用语, 如果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 也就不理解它的内涵。“走后门”的“后门”是汉族宅院非正式的门。客人正当来访时都走正门, 如果走后门, 则是为避人耳目。由此, “走后门”引申为“采取不正当的办法, 疏通关系, 达到自己的目的”。哈萨克族人由于是游牧生活, 所以不容易理解汉族“后门”的深刻含义。

2.启发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学法的同时来培养学生现代意识。在教学中, 我们时常会发现, 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往往是由于“学而无法”或“学不得法”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 这一点很重要,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就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懂得应该怎样学习。如, 在学《母亲的三个拥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并能复述课文大意, 首先教师和学生共同讲述并分析了母亲的第一个拥抱, 然后让学生分组讲述并分析母亲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拥抱, 并启发学生:母亲的三次拥抱说明了什么?三次拥抱有什么不同?通过启发指导, 使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些问题, 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教给了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

其次,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过去“教师讲, 学生听”和“教师提问, 学生答”的做法, 不能适应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的要求了。因此, 我们必须运用创新的思想, 研究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1.变讲为导, 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讲, 尽管你口若悬河, 讲得那么动听, 但你是不会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的,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无用之人。如果教师注重了“导”, 把“导”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始终, 便无形地把学生推到了主体的地位, 有了“导”, 学生便有了动力, 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勤奋周密地思考,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是具备现代意识、素质较高的人才。

2. 变被动为主动。

如果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上, 学生就像一盘磨一样, 推一下, 动一下, 没有主动性, 这样长期进行下去, 势必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因此, 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做法主要有如下四点: (1) 让学生动眼, 养成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观察事物, 观察某种现象, 观察某种行为, 并把方法给学生, 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 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然后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说出来或写出来。 (2) 让学生动脑,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不管是课堂教学, 还是课外语言实践, 教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 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在讨论之前, 教师可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讨论中可作适当的提示性点拨。 (3) 让学生动口, 培养学生大胆地进行口语表达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说, 首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进行口语表达。其次告诉学生口语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4) 让学生动手, 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怎么动手?如指导学生制订具体的语言活动方案, 首先由教师把方法告诉给学生, 然后再把要求告诉学生, 随后由学生执笔制订。这样做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也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习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自主、合作意识要给予鼓励,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更强,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现代意识的目的。

另外, 利用课堂训练的主线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在训练过程中, 为了提高训练的重量,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序列, 教师应科学设计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可以利用教材, 内容丰富, 语境多样, 情景突出,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所以利用它, 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语境中, 担任不同的角色, 进行实际表演, 并允许他们有创造有发挥。通过训练这条主线, 使学生动手、动脑、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现代意识。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 而民族文化素质的根则是语言素质。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哈萨克学生现代意识的教育理念始终贯彻到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 通过推进语言素质教育, 激活哈萨克族学生语言教学的教育内涵。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哈萨克学生现代意识,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总之, 教师在实施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既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 又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现代意识, 这才是一名合格的语言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华锦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王振本.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救生体系下一篇: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