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服务

2024-11-18

表示服务(通用6篇)

表示服务 篇1

摘要:由于历史发展及行业特点要求,各系统、行业普遍存在多种报文标准,它们采用了不同的编码格式和传输机制,相互之间兼容性差,因此很难实现异构系统或不同行业间信息的交互,从而无法满足信息融合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分析多种报文格式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基于XML的报文统一表示方法,并设计出一种异构数据报文统一表示服务中间件模型,为解决异构系统间的报文交换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异构数据报文,XML,表示服务,中间件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信息融合和数据链业务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供一种简捷、高效、可靠的异构数据报文传输与交换机制,实现信息的高效无障碍传输任务。现存系统中已经存在多种异构数据报文标准,它们采用了不同的编码格式和传输机制,使得相互间交换传输非常困难,无法满足信息传输要求。本文在分析各种异构数据报文编码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XML的异构数据报文统一表示方法,通过异构数据报文表示服务中间件的设计,提出了解决系统间异构数据报文交换的思路。

1 异构数据报文及其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1 异构数据报文的概念

常见的报文类型有实时报文、长报文和短报文。实时报文对传输的实时性要求非常高,而对传输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长报文对传输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而对传输的实效性要求相对较低。短报文的特点是简短,可以是格式化的,也可以是非格式化的自由报文,特别适用于低速无线信道(当然也适用于高速信道),是无线数据交换的主要报文类型。

本文所研究的异构数据报文,主要是指短报文。

1.2 异构数据报文的分类

异构数据报文按照其格式可分为固定格式报文和可变格式报文。

(1)固定格式报文由一个或多个固定长度的报文字组成。报文字分为初始字、延长字和继续字,其中初始字是必须出现的,而延长字和继续字根据需要出现。每个报文字除了在头部使用一定长度的比特位用以标识报文信息和字信息外,其余比特位由指定的数据元素组成。每个报文所使用的数据元素,以及数据元素的取值、存储方法、相互关系在相关标准中进行定义。

(2)可变格式报文与固定格式报文不同,有着自身特有的语法,在每一个可变报文中,标识符字段都是强制出现的,但标识符的值却是可变的。因此可变格式报文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其可变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

①报文参数可变。不同功能域和不同类型报文的标识符个数和位置都不一样,不同的报文描述定义了不同的报文格式。

②参数内容可变。标识符取不同的值便决定了后继字段或组是否出现。同时也决定了各字段或组在报文中的位置。

③报文长度可变。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可变报文可以只传输携带有用信息的字段,因此,针对不同的报文,同一条可变报文格式描述的消息在传输中可以有不同的长度。

1.3 异构数据报文交换技术现状

由于目前存在的异构数据报文格式很多,编码规则也不统一,因此不同格式间异构数据报文相互传输的问题变得十分复杂。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主要依靠编/解码手段。具体来讲,有两种方法[2]。

第一种方式是在发送终端输出原始报文之前增加报文标识,指出报文的具体类型,输出到接收终端后,依据标识进行分配,然后调用各自对应的解析模块来完成报文解析,具体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仅仅增加了报文输出的标识,在处理过程中报文内容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存在信息丢失问题。其缺点是各类处理程序较为专用,不利于系统的扩展。

第二种方式是在报文处理器与发送终端之间增加表示层,隔离原始报文的内容,其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

报文处理器接收到不同类型的报文格式,经报文处理器处理后,转换为统一的交换报文格式,提交终端处理;接收报文的过程是发送报文的逆过程。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对外提交一致的报文,便于信息处理,其缺点是可能丢失部分信息。

2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报文统一表示服务

2.1 统一的异构数据报文表示方法

在不更改各种类型异构数据报文的报文格式和编码标准的前提下,实现不同类型的异构数据报文能够相互传输的理想方法是在原始报文经过处理后生成一种标准交换报文进行传输,以保证系统处理报文的一致性。为此需要制定一种异构数据报文的统一表示方法,作为各类异构数据报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依据。

统一的报文表示方法,既要求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不同标准的需要,又要求能够很好地兼顾现有类型的异构数据报文格式标准,并且要能够适应异构数据报文未来发展的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实现不同类型异构数据报文相互传输的关键。

本文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对报文格式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出统一的异构数据报文表示要素及其语法描述,设计一种基于XML的统一战术数据报文表示方法,表示过程如图3所示。

这种统一的异构数据报文表示方法采用XML语言按照分析总结出的报文统一表示要素及其语法描述各种类型的异构数据报文,对于每条异构数据报文都生成其XML脚本。报文脚本描述了异构数据报文的属性信息(编号、编码规则等)和报文结构(数据字段的内容和结构信息等)。

每个脚本有且只有一个根元素,且元素的名称为Message。根元素有两个子元素,分别为元素Head和Body。Head元素的子元素描述的是和整条报文相关的一些信息,包括报文类别、报文编号、报文名称、报文风格、报文所属分类的路径、编码方式这六项内容。Body元素的子元素描述的是异构数据报文的结构信息和数据字段的信息。其中每一个子元素描述报文中的一个数据字段信息或标识信息,用元素的属性来描述数据字段中的相关内容。报文中的组数据也用一个子元素来描述,用元素属性来描述组的相关属性(组出现、组重复等),组中的各个数据字段放在组元素的子元素中描述,组元素内可嵌套组元素。

一个脚本的结构应该是如下的形式:

2.2 报文表示服务中间件设计

从XML技术和中间件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情况来看,XML与中间件是解决异构数据交换问题的常用技术[3]。由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XML的异构数据报文表示服务中间件模型的设计方案。

2.2.1 功能描述

表示服务中间件,是通过响应客户端应用的请求,为客户组织相关数据,生成传输报文,或将客户提交的异构数据报文的数据进行解释,并按照统一的异构数据报文表示方法进行表示。具体功能包括:

(1)解释并表示异构数据报文数据。响应客户端应用的请求,对提交的各种类型异构数据报文进行解释,变成人为能看懂的数据,并按照报文的统一表示规则进行报文数据描述。

(2)异构数据报文数据打包。响应客户端应用的申请,按照相应的规则,对提交的异构数据报文进行数据编码,生成实际传输的报文内容,并提交给客户。

(3)提取相应的报文信息。响应客户端应用请求,提取用户需要的模板,并将模板中的数据进行转换,包括提取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删除模板中与格式无关的描述。

2.2.2 系统设计

异构数据报文表示服务中间件包括数据管理、核心业务服务器和通用数据库访问服务器三个部件,结构如图4所示。

(1)数据管理。

提供从相应的报文模板数据库中添加或删除报文模板信息、从数据元素字典中添加、更改或删除字典信息等的数据管理功能。

(2)核心业务服务器。

提供数据转换等业务,主要包括业务接口、业务分析、负载控制、业务容器和资源调度策略等五大模块。

①业务接口接收客户端请求以及向客户端发送处理结果。传统的客户与服务之间的交换都是以二进制数据结构进行交换的,只需要定义申请相应功能的类、方法和数据结构即可[4]。从表示服务的功能定位上来讲,表示服务完成的是一种数据转换的服务,目的是解决不同系统间互相识别异构数据报文数据的问题,那么这些系统所处的平台可能各不相同,系统的软件实现方式也不相同,因此服务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换协议的设计目标应该具有与平台与环境的无关性和独立性。基于文本的格式化数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利用XML技术,设计基于XML的交换协议,描述客户系统的服务申请和服务对客户系统的应答。由于服务提供给客户的是XML的模式而不是类、方法,这样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的中间件中基于类、方法的接口所造成的系统紧耦合问题。

②业务分析主要实现对业务请求数据的解析,分析该请求应该提交给业务容器中哪个业务处理模块来处理。

③负载控制主要是为了使服务器使用合理的策略来处理客户请求,而不会使服务器出现对客户请求无法处理或使客户等待时间过长等情况。

④业务容器装载各个业务处理的模块。采用业务容器可以将系统的功能性方面的服务与非功能性方面的服务分离[5]。每个业务处理模块实现一个粗粒度的服务功能,由于各种异构数据报文编码方式不同,在每个业务模块中包含了对于每种报文具体实现该功能的细粒度服务组件。业务容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新的业务处理模块,实现“业务平台+定制业务”服务器的功能。

⑤资源调度策略主要用于提高报文模板资源的查询效率,按照合理的策略,对查询过的模板资源进行管理。

(3)通用数据库访问服务器。

主要完成对异构数据库的访问。由于不同类型的数据报文依赖的数据元素字典可能存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中,因此表示服务需要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中查找相关的数据元素信息。将数据库访问的处理过程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部件,可以和表示服务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中,也可以部署在不同的机器上。表示服务中间件和数据库访问中间件之间以基于XML的数据进行交换。

3 结束语

异构数据报文由于编码格式和传输机制的不同,各种类型的异构数据报文间的相互传输非常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XML的异构数据报文统一表示方法,并提出了异构数据报文表示服务中间件的设计方案,以解决系统间的异构数据报文交换问题。当然,在实际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业务容器中业务处理模块的打包与部署技术、如何统一不同格式报文的数据元素字典,等等。

参考文献

[1]曾锟.数据链消息分发服务研究与实现[D].通信指挥学院,2007.

[2]杨海华.数据链与指挥控制系统数据交换编码技术研究[D].解放军理工大学,2007.

[3]钟其兵,陈波.中间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微机发展,2005(6):72-74.

[4]金颖,贾兆庆,唐新怀.一个基于XML的消息中间件系统模型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8):6-7.

[5]范国闯,钟华,黄涛.Web应用服务器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3(10):1728-1739.

[6]李军怀,周明全,耿国华,等.XML在异构数据集成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6,22(9):10-12.

[7]王小霞.消息中间件在数据交换中的应用研究及其面临的挑战[J].电子技术应用,2005(1):1-4.

表示服务 篇2

表示神态的词语和表示心情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表示神态的词语是指表现在人面部表情,神和姿态的词语。如:满面春风 笑逐颜开。表示心情的词语是指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如:忐忑不安,窃喜,心惊肉跳。

表示神态的词语:

沉思 庄重 踌躇 惊讶 镇定 恳切 羞涩 沉着 沉静 沉稳 安详 悠闲 娇憨

疲惫 腼腆 羞愧 憨厚 诚挚 出神 傲慢 愧疚 惊慌 慌乱 恐慌 神往 怀念

沮丧 诧异 默然 矜持 惬意

笑盈盈 喜滋滋 乐融融 笑眯眯 笑哈哈 喜洋洋 乐悠悠 乐陶陶 兴冲冲

傻乎乎 泪汪汪 阴沉沉

眉来眼去 怒不可遏 热泪盈眶 怒气冲天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 闷闷不乐 黯然销魂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处之泰然 泰然自若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 全神贯注 忍俊不禁

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将信将疑 张口结舌 局促不安

疾言厉色 冥思苦想 得意忘形 唉声叹气 哭天抹泪 哭笑不得 得意洋洋 惊恐万状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垂头丧气 欢天喜地 乐不可支 满面春风 落落大方

怒火中烧 喜上眉梢 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 精神焕发 龙马精神 气宇轩昂 面红耳赤

嘻皮笑脸 噤若寒蝉 慌手慌脚 愁眉不展 精神恍惚 横眉冷对 瞠目结舌 黯然神伤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 若有所失 生龙活虎 喜笑颜开 专心致志 惊慌失措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一本正经 小心翼翼 无忧无虑 心乱如麻 心狠手辣 心高气傲

漫不经心 愁眉苦脸 如坐针毡 心旷神怡 心花怒放 嫣然一笑 谈笑自若 眉开眼笑

火眼金睛 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面相觑 双目如潭 怒气冲冲 白净柔嫩 满头银发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悠然自得 小心谨慎 咬牙切齿 怒发冲冠 焦头烂额 飞扬跋扈

目不转睛 忧心忡忡 有气无力 嬉皮笑脸 油腔滑调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满面红光

捧腹大笑 谈笑风生 勃然大怒 恼羞成怒 洗耳恭听 神采飞扬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受宠若惊 狐疑不决 怡然自得 诚惶诚恐 举止失措 神气十足 神色活现 神色自若

表示心情的词语:

不紧不慢 语重心沉 抑郁寡欢 春晖寸草 黯然无神

悲喜交集 莼鲈之思 惊魂未定 黯然神伤 茶饭无心

心宽体胖 欣然自得 以日为年 惘然若失 笑傲风月

黯然魂销 悦目赏心 屏气慑息 人莫予毒 归心似箭

徒乱人意 满脸春风 急杵捣心 心潮澎湃 观望不前

心神不宁 饮冰茹檗 吐气扬眉 挖耳当招 感激不尽

心焦如焚 低回不已 坐而待旦 赏心悦目 迫不及待

面若死灰 求贤如渴 闲情逸致 寒毛卓竖 神清气爽

愁多夜长 满面红光 襟怀洒落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陶情适性 娱心悦目 人琴俱亡 倚门倚闾 如释重负

肃然起敬平心而论 槁木死灰 悲欢离合 七拱八翘

莼羹鲈脍 闷闷不乐 春风得意 澹泊寡欲 柳泣花啼

凤狂龙躁 朽木死灰 灭此朝食 心焦如火近乡情怯

万念俱灰 孜孜汲汲 体贴入微 废然而反 望云之情

新亭对泣平心定气 夺眶而出 唾壶击缺 掀拳裸袖

喜上眉梢 悠然自得 泣血稽颡 若释重负 屏气敛息

心广体胖 碧海青天 搔首踟蹰 爽心悦目 迁延观望

满腹牢骚 坐立不安 捏一把汗 怡情悦性 巴巴劫劫

挂肚牵心 熏风解愠 赏心乐事 面如死灰

表示服务 篇3

专家认为教育云能够有效地降低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 并极大地提高科研人员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Ontology(本体)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它主要用于解决知识表示、 资源共享及重用等问题, 并为语义网提供基础。 当前在如何利用Ontology来表示云端学科资源,借助推理机对云服务描述和用户需求中的学科概念相似性进行推理,获取概念之间的相似程度,有效提高学科资源匹配精度等方面研究非常少。 云计算技术和Ontology技术将逐步应用于学科资源及其服务的研究和应用中。

2学科资源云服务Ontology及学科资源Ontology构建

通过对领域Ontology进行形式化和标准化可以为系统间的互操作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利用Ontology表示学科资源云和云服务, 将学科资源结构化、语义化,进而实现与学习活动自由融合,能够有效地改善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率。 这也是解决学习终端的 “瘦小” 与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2.1学科资源云服务特征分析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称为“教育云”,它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包括了对一切硬件资源的计算,这些经过虚拟化后的资源, 向教育人员及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 教育云由不同的学科组成,因此,学科资源云则是教育云的一部分。 同时不能将组成教育云中的学科割裂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 而是在提高学科内部的凝聚力同时,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为了实现这种高内聚, 高耦合, 本文将学科资源云服务分成服务质量(Service Quality)、服务请求(Service Request)和服务提供(Service Provider) 三个方面, 并从中提炼出学科资源云服务的模型,包括概念、描述、过程、组合等,分析的结果为服务质量{服务过程(Service Process)、服务水平(Service Level)、服务资源(Service Resource)、评价分值(Service Assess)},服务请求{服务请求者姓名(Service Requester Name)、单位(Service Requester Department)、 年龄(Service Requester Aage)、服务者能力(Service Requester Capacity)},服务提供{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 Name)、 服务能力(Service Provider Ccapacity)、 服务模式(Service Provider Model)、 服务结果(Service Result)、 服务周期(Service Cycle)、服务类型(Service Type)}。

2.2学科资源云的领域特征分析

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本学科资源云包括的特征有时效性、层次性、一致性等,经过分析发现描述计算机网络学科资源库的主要包括学科的各类科研论文(即期刊资源,Journal Resource)、 著作( 图书资源,Book Resource)、辅导材料(其他资源,Other Resource)。 结合DC (Dublin Core)元数据、概念图对这三类资源进行描述为:题名(Title)、 作者(Writer)、 主题(Subject)、 说明(Description)、 来源(Source)、 语种(Language)、 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 出版者(Publisher)、 其他责任者(Contributor)、权限(Right)、日期(Date)、类型(Type)、格式(Format)、内容(Content)基本元素。 期刊资源可定义为: { 题名(Title)、 主题(Subject)、 来源(Source)、 关联(Relation)、 覆盖范围(Coverage)}; 图书资源可定义为:{ 书名(Title)、说明(Description)、 来源(Source)、 语种(Language)、 关联(Relation) }; 其他资源可定义为:{题名(Title)、内容(Content)、来源(Source)、 语种(Language)、关联(Relation) }。

2.3利用概念图对学科资源云领域及云服务的表示

概念图可以用来体现对某个主题知识的理解或者用来构建某个领域的知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 它可以把某一领域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总结某一领域的概念及概念间关系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利用概念图对学科资源云领域及云服务的概念进行表示。

3学科资源云领域Ontology及云服务Ontology的建模方法

Ontology建模的方法通常有骨架法、Methontology法、知识工程法等,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还总结出了其它的本体建模方法,如企业建模法,又称TOVE法,它包括场景的激发、非形式化能力问题、术语规格化、形式化能力问题、形式化公理和完备性公理等步骤; Alexander Maedche等提出的循环获取法(Cyclic Acquisition Process)。 本文从以上方法中进行总结改进,专门针对云计算的特点总结学科资源云领域Ontology建模方法、云服务Ontology的建模方法。

4学科资源云领域Ontology及云服务Ontology表示技术

4.1 Ontology的形式化及推理规则

对学科资源云领域Ontology及云服务Ontology的形式化是在上面构建的概念图的基础上, 借助Prot伢g伢工具实现。 Ontology的根节点为owl:Thing,根据概念图描述设置相应的类、属性和关系。

语义的实现是利用推理从已有或给定的知识中获取隐含在其中潜在有用的知识,其中的匹配方法的实现是有效地发现云服务的一个关键技术,好的匹配方法可以满足用户请求相关的服务,而与用户请求无关的服务则不会呈现。 根据所构建的云服务Ontology和匹配模块,可分几种情况进行匹配并设置相应的推理规则:

(1)相等(Identical)的情况:指用户的请求与服务提供中心的服务完全相同。(2)等价(Equivalent)的情况:指对同一概念的不同描述,即语义相同语法不同。 (3)包含(Include)的情况:指某一概念是另一概念的父类,或子类。 (4)相似(Similar)的情况:指两个概念之间根据概念相似计算公式得出的相似程度。

4.2基于学科资源云领域Ontology及云服务Ontology的应用

系统分为服务层、集成转化层、逻辑推理层及数据存储层(如图1所示)。 系统架构是基于已建设的学科资源云领域Ontology及云服务Ontology,学科资源云领域是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 对其构建领域Ontology,应用Ontology及任务Ontology,而对于云服务则是通过从服务质量、服务请求、服务提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概念Ontology、描述Ontology及过程Ontology。 这两类Ontology构成整个系统的底层数据,为上层服务提供基础和依据。

5结束语

表示亲情的名言 篇4

1.A placid parent makes a placid home.平和的父母创造温馨的家。

2.Happy are the families where the government of parents is the reign of affection, and of the children the submission to love.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

3.A good mother is worth a hundred schoolmasters.一个好母亲相当于百个好老师。

4.It is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了解自己孩子的父亲是睿智的父亲。

5.It is the general rule that all superior men inherit the elements of superiority from their mother.一切优秀的人通常都从他们的.母亲那里继承优良的因素。

6.The greatest thing in family life is to take a hint when a hint is intended-and not to take a hint when a hint is not intended.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不仅是成员之间的心领神会,还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

7.From your parents you learn love and laughter and how to put one foot before the other. 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

8.Parents know that a caring attitude can not only save you a small fortue, but also even make you feel good about being tightfisted and offering more care than presents.父母们知道,关心的态度不仅能帮你们省下一毛可观的钱,而且甚至能使你们感到一份欣慰,因为花钱不多并且给予了孩子们胜过礼物的关怀。

9.It is at our mother’s knee that we acquire our noblest and truest and highest, but there is seldom any money in them.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知识表示技术研究 篇5

知识表示是指设计一种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数据结构对知识进行描述。知识表示方法分为两大类, 即符号表示法与连接机制表示法。符号表示方法主要包括一阶谓词逻辑表示、产生式知识表示、框架表示、语义网络表示、脚本表示、过程表示、Petri网表示以及面向对象表示等。

(一)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

谓词逻辑适合表示事物的状态、属性、概念等事实性的知识, 也可以用来表示事物间确定的因果关系, 即规则。事实采用谓词公式的合取及析取连接起来的公式。规则采用蕴含式表示。

一阶谓词用逻辑方法研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蕴含关系, 其表示知识的优点有:

1、精确性。

谓词逻辑是二值逻辑,其谓词公式的值只有真与假,可以保证演绎推理所得结论的精确性。

2、严密性。

谓词逻辑具有严格的形式定义及推理规则,可以很严格地从已知事实推出新的事实或证明作出的假设。

但是一阶谓词的优点也正是其缺点, 其局限性有:

1、不能表示不确定性知识。

2、计算量大, 效率低。

(二) 产生式知识表示。

产生式又称为产生式规则表示法。通常用于表示具有因果关系的知识, 其基本形式是“if P then Q”, 其中P是产生式的前提, 用于指出产生式是否可用的条件;Q是一组结论, 表示:如果前提P被满足, 则可推出结论Q。

产生式表示的优点有:

1、有效性。产生式既能表示确定性知识, 也能表示不确定性知识;既能表示启发性知识, 也能表示过程性知识。

2、形式简单合理。产生式用“如果, 就”来表示知识, 与人类认识规律相符。并且具有固定的格式, 便于使用。

产生式的缺点有:

1、不能表达具有结构性的知识。

2、效率不高。

(三) 框架表示。

框架表示是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结构化知识表示方法。框架是一种描述所论对象 (一个事物、一个事件或一个概念) 属性的数据结构。

一个框架由若干“槽”组成, 每一个“槽”又可分为若干个“侧面”。“槽”用于描述所论对象某一方面的属性, “侧面”用于描述相应属性的一个方面。若干相互联系的框架可以形成框架网络。

框架表示的优点是:框架表示能够表达结构性的知识, 能够把知识的内部结构关系及知识间的联系表示出来, 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能够表示知识间的继承关系, 符合人类观察事物时的思维方式。

框架表示的主要缺点是不能表达过程性的知识。

(四) 语义网络表示。

语义网络是通过概念及其语义关系来表达知识的一种网络图, 是一种带标示的有向图。其中, 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情况、属性、动作、状态等;弧表示各种语义联系, 表明所连接节点间的某种语义联系。语义网络不仅包括由语义网络构成的知识库, 也包括用于求解问题的解释程序。语义网络可以表示事实性的知识, 也可以表示事实性知识间的复杂联系。

语义网络的优点是:与框架表示一样, 语义网络表示也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法。但框架表示适合于表达固定的、典型的概念、事件和行为, 而语义网络表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用其它方法表示的知识都能用语义网络表示。语义网络通过联系可以容易地找到与某一节点有关的信息, 便于以联想的方式对系统检索, 具有“联想”的能力, 能有效避免组合爆炸的问题。

语义网络没有公认的形式表示体系, 其表达的含义完全依赖于解释程序, 其推理结果不能保证其正确性, 也可能存在二义性。并且由于节点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处理方式也是灵活多样, 这导致其处理十分复杂。

(五) 脚本表示。

脚本表示是依据概念依赖理论的一种知识表示法, 是利用11种原子概念及其依赖关系把生活中的事件编制成脚本, 每个脚本代表一类事件, 并把事件的典型情节规范化。当接受一个故事时, 就找出一个相应的脚本与之匹配, 根据事先安排的脚本情节来理解故事。

脚本表示比较呆板, 表示能力有限。

(六)过程表示。

过程表示是将知识及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的控制性策略一起表述为求解问题的过程。

过程表示是用过程表示知识。过程是一段程序, 具有严密的执行顺序, 可以直接将启发性的控制性知识嵌入到过程中, 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过程表示的主要缺点是修改和添加知识困难, 必须要对过程内部进行修改, 修改也可能会影响其它过程, 其可维护性较差。

(七)Petri 网表示。

Petri 网具有三种基本元素:位置、转换及标记,采用有向图表示。可以容易地表达产生式规则。

上图表示的产生式规则为:

Petri网便于描述系统状态的变化及对系统特性进行分析, 还能分层表示, 以便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个层次上。

(八)面向对象表示。

面向对象表示是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来表示知识。其核心思想包括对象、类、封装和继承。

类、子类和实例构成了一个层次结构, 这种层次结构直接支持了分类知识表示, 使知识可以按类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类的一种形式描述如下:

上述描述形式可依所用的语言不同, 而采用不同的具体形式。

二、结论

论瑕疵意思表示 篇6

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现代民法, 在其成熟的意思表示理论基础上, 通过意思表示内部结构分析以及必要的法律政策考量, 区分健全意思表示和瑕疵意思表示, 后者被认为存在表意人的自主决定的瑕疵, 影响法律行为的有效性。 (1)

二、意思表示的定义与类型

(一) 定义

瑕疵意思表示是指意思与表示存在不一致或者意思表示不自由。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客观上所表示的意思和其内心意思不一致。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指表意人在意思形成和做出表示时因受到他人的非法干预而导致的意思表示瑕疵。

(二) 类型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件, 而意思表示真实无瑕疵是法律行为发生行为人所预期法律效果的必要条件, 当意思表示有瑕疵时, 必然会影响到法律行为的效力实现。意思表示发生瑕疵, 可能出于表意人自身的原因, 也可能出于表意人以外的其他人的原因。在前者, 意思表示的瑕疵有可能系表意人故意为之, 也有可能系其无意造成。因此, 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 首先依原因划分为“意思表示不一致”和“意思表示不自由”;其次, 前者又可依表意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进一步划分为“故意的不一致”与“无意的不一致”。 (2) 故意的不一致分为“心里保留”、“虚伪表示”, 无意的不一致指“错误”。意思表示不自由分为“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三) 出现瑕疵意思表示时的法律效果

民法理论有三种观点: (1) 意思主义, 即真实意思与表示行为不一致时, 以表意人内心真实意思为准; (2) 表示主义, 以表意人表示行为达到的效果为准; (3) 折衷主义, 即以表示主义为原则, 意思主义为例外。折衷主义原则上采用表示主义, 使其行为有效, 以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 例外时采取意思主义, 当相对人明知表意人之真意时, 使其行为无效, 保护表意人的利益, 从而达到表意人与相对人利益关系的均衡。

笔者认为, 意思主义或表示主义并不具有某一个始终绝对优先于另一个的性质, 它们都有其合理性, 只是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时, 某一原理会优先于另一原理。因此笔者比较赞同折衷主义。在具体问题上, 有必要多元化地理解意思表示法背后的基本原理, 对具体问题寻找更加正当的原理加以适用。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一) 心里保留

心里保留又称“意思保留”、“单独虚伪表示”、“非真意表示”、“真意保留”等, 是指表意人明知与表示行为对应的效果意思不存在, 在不告诉对方的情况下所实施的意思表示。构成心里保留需要有三个要件:第一, 表意人单方做出了意思表示;第二, 外部表示和内心真意不符;第三, 表意人明知其外部表示与内心真意不符, 仍然作出表示, 内心意思为真, 外在表示为假。

心里保留的效力如何?原则上, 即使存在心里保留, 也不妨碍意思表示的效力。基于信赖原理, 因为对方除了信赖意思表示外别无他法, 所以有必要保护这种信赖。基于规则原则, 既然表意人特意作了与真意不相同的表示, 那么承受不利益也没有办法。例外情况是, 当相对人知道 (恶意) 或应当知道 (善意有过失) 表意人的真意时, 该意思表示无效。因为这时没有必要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我国民法目前尚未对心里保留作出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16条规定:“表意人暗地里作出保留, 对被表示的实务并不愿意的, 意思表示不因此而无效。意思表示须向他人作出, 并且相对人知道此保留的, 该意思表示无效。”

(二) 虚伪表示

虚伪表示, 又称为“通谋虚伪表示”、“虚假的意思表示”, 是指与相对人通谋实施的、没有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该行为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是表意人和相对人一起完成的, 相对人不仅对表意人的虚伪表示知情, 而且更有积极的通谋行为。

虚伪表示的构成是:第一, 各方表意人的外部表示与内心真意都不相符;第二, 表意人非真意的意思表示为对方所明知;第三, 双方就非真意的意思表示达成合意。

至于虚伪表示的效力, 原则上, 因为双方当事人都没有使与表示相同的效果发生的意思, 所以至少在当事人之间没有理由承认表示有效。复杂的是其与第三人的关系, 日本民法典第94条第2款规定:“这种虚伪表示无效, 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从信赖原理上看, 如果存在虚伪表示的情形, 有必要保护信赖该虚伪外观的第三人。从归责原理上看, 表意人既然作了虚伪表示, 作出了与真实不同的外观, 承受不利益也是不得已的。所谓“善意”, 即不知道这是虚伪表示, 在第三人具备利害关系的时刻就成为善意, 之后就算知道了存在虚伪表示, 仍属于善意。“不得对抗”是指, 虚伪表示的当事人自不用说, 其他人也不能对抗善意的第三人主张虚伪表示无效。而第三人却可以主张有效、无效中的任何一个。

(三) 错误

错误, 即无意中为非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表示, 即自己不知道其表示与意思不相一致, 与前二项情形不同。 (3) 在民法中, 错误是指表意人因认识错误或欠缺对错误的认识, 致使内心真意与外部表示不一致。

错误的构成要件为:第一, 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与外部表示不一致;第二, 表意人不知其内心真意与外部表示不一致;第三, 错误是由表意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第四, 错误必须具有严重性, 即足以影响表意人的意思表示;第五, 错误是否存在, 以意思表示成立之时为判断标准。

错误一般分为表示错误和动机错误。表示错误又称为表示行为的错误, 是指因误会没有作出与意思相同的表示。表示错误又可以分为表示错误和表示行为涵义的错误。前者指表意人使用了没有打算适用的表示手段的情形, 这叫做表示错误, 说错、写错是典型的例子。后者指表意人虽然使用了预想的表示手段, 但却误解了其表示的涵义内容的情形, 这叫做表示行为涵义的错误或内容的错误。动机错误是指虽然作出了与意思内容相同的表示, 但在意思的形成过程中有误会, 意思表示是基于这样的误会做出的情形。动机错误又可以分为理由的错误和性质的错误。前者是有关作意思表示的间接理由的错误, 这叫做“狭义的动机错误”;后者是有关意思表示对象的人、物的性质的错误, 这叫做“属性错误”。

我国《民法通则》中并未使用民法学说上的“错误”概念, 而是适用了“误解”的概念。错误, 是观念与事实不一致, 是行为和意思无意识的分离;而误解, 则是由于相对人对于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了认识上的错误。

四、意思表示不自由

(一) 欺诈

欺诈又称诈欺, 对于“诈欺”, 学理解释为, 为引起表意人陷于错误, 以便取得他的意思表示, 所施展的欺诈性的或不诚实的手段。 (4) 欺诈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 (1) 行为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行为人意识到其是欺诈行为, 并且希望相对人受欺诈而陷入错误的认识, 并因此而实施意思表示。 (2) 行为人客观上有欺诈的行为。行为人的欺诈不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 而是进行了实际的行为。欺诈行为主要表现在虚构事实、隐匿真实事实或歪曲真实事实等几个方面。 (3) 相对人因表意人的欺诈作出意思表示。相对人意思表示错误的发生是因欺诈行为导致的, 而其做出意思表示是基于错误的认识。

欺诈行为, 由于可能造成相对人意思表示的不自由, 故而该意思表示必定不能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然而, 欺诈行为的效力, 是直接由法律宣布自始无效还是赋予相对人以撤销权, 是理论界较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 应该把这项决定权交给相对人处理。由于现实生活的迅速变化, 有可能先前的行为对相对人不利, 而后来又变成有利的, 这时如果法律直接宣布无效, 将对相对人造成不利益, 不但没有惩罚欺诈人反而成全了他们。因此, 把这项权利直接交给相对人, 让其自主地决定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是更合理的。

(二) 胁迫

胁迫是指向相对人示以危害, 使其产生畏惧, 由此使其作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和欺诈, 都具有行为上的故意性。不同的是, 欺诈中的行为人尽量掩盖其故意, 具有隐蔽性;而胁迫中的行为人则是以某种现实性的危害直接威胁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其故意性比较明显。胁迫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 (1) 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胁迫人意识到其胁迫行为, 希望表意人产生恐惧, 并因此为意思表示。胁迫的故意包含两方面, 一是有使表意人产生恐惧的意思;二是有使表意人因恐惧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 (2) 须有胁迫行为。胁迫行为即将危害告知表意人的行为。危害可以包括任何将来的不利益。胁迫行为既可以由本人实施, 也可以由第三人实施;既可以直接对相对人实施, 也可以对其亲友实施。 (3) 表意人产生恐惧及进行意思表示是由胁迫行为引起的。 (4) 胁迫具有违法性。胁迫的违法性具有三种形态:第一, 手段与目的均违法;第二, 手段合法, 目的违法;第三, 手段违法, 目的合法。

(三) 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是我国特有的制度, 具体指行为人利用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 迫使其作出违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的构成要件包括: (1) 须表意人在客观上处于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处境; (2) 须行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 (3) 须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表意人艰难处境的行为, 并使表意人遭受严重损害; (4) 须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是由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

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 乘人之危的法律行为是可撤销的。我国台湾学者认为, “见他人陷于危险中而不加以救助, 且利用其危迫情形, 使之为意思表示, 亦为胁迫” (5) 笔者认为, 乘人之危利用别人的不利处境获得了过高的利益, 显失公平, 可以被显失公平吸收, 无独立存在之必要。

摘要:文章分析了瑕疵意思表示的定义、类型和出现瑕疵意思表示时的法律效果, 并具体探讨了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和意思表示不自由等问题。

关键词:瑕疵意思表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表示不自由

参考文献

[1]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第546页.

[2]王利明.民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第288页.

[3]福井政章著.陈海超等译.民法原论 (第一卷)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第250页.

[4]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第562页.

[5]李宜琛.民法总则[M].台湾编译馆, 1980, 第275页.

[1]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2]王利明.民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日]福井政章.民法原论 (第一卷) [M].陈海超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幼儿操作活动教学研究下一篇:教学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