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金融组织

2024-07-24

合作金融组织(精选12篇)

合作金融组织 篇1

1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4个种类、6种机构, 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以及邮政储蓄机构。这几类机构的基本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机构网点布局看, 这几类机构共有124 255个网点, 其中104 671个分布在县 (市) 及以下地区, 占网点总数的84.2%, 其分布特点是:农业银行的机构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 (市) 一级和部分乡镇;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主要分布在省、地 (市) 和部分粮食主产区的县 (市) ;邮政储蓄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几乎全部在县 (市) 及以下。

从资产负债看, 2005年末, 4类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108 271亿元, 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74 697亿元的28.8%;负债总额105 523亿元, 占金融机构负债总额358 070亿元的29.4%。其中, 4类机构存款总额87 363亿元, 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300 209亿元的29%;贷款总额58 004亿元, 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06 839亿元的28%。

从信贷支农情况看, 2005年末,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 (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 余额达到40 000亿元, 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07 000亿元的19%, 比“十五”初期增加16 000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11.7%, 但大大低于全国的总体增长水平 (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十五”初期增加115 000亿元, 年均增长24%) 。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上述支农贷款中,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末,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放农村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 用于支持农业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10 000亿元, 直接到户的贷款 (农户贷款) 比重达到80%。农业贷款比改革前的2002年末增长80.5%, 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22.6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2个金融产品的广泛推广, 缓解了农户贷款难的现象, 2005年共有0.7亿户农户获得了贷款支持, 占全国2.2亿农户的31%, 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 (1.2亿) 的近60%, 受惠农民2亿多。到2009年一季度末,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3895亿元, 其中, 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1 668亿元, 农户贷款余额达到8 998亿元。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的发展, 是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它能够使国家金融政策和农民相结合, 在国家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下,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带动合作经济发展, 为农村商业金融规模经营准备了市场条件, 从而形成了农民互助合作金融与农村商业金融的竞争。通过竞争使农村信用社转变机制, 增强活力, 提高服务效率, 打破了长期垄断利益, 也使国家摆脱长期承担其组织活力不强带来的经营后果和风险。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 可有效地将从事不同生产主体的农民联合在一起, 发挥资金余缺相互调节作用, 成为经济发展的蓄水池, 建立起城市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一头联结农户, 一头联结国家金融政策, 通过它的纽带作用, 使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相结合, 真正建立起以农民为主体的相互支持的农村经济组织体系和制度。然而, 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普遍存在资产质量差、财务包袱重、风险补偿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案件高发等问题, 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服务“三农”作用的充分发挥。

2 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

2.1 中央没有明确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虽然中央政策很明确, 支持农民按照自愿和民主的原则,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也鼓励有益服务农民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但都没有明确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使很多人对这一组织形式产生多虑, 担心监管当局把其认为非法金融组织, 而不敢进入。

2.2 缺乏政策支持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还没有可注册登记的地方, 不能以合法的组织体出现, 无法争取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

2.3 农民持消极态度

地方某权利部门认为, 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将发展成为“第二农村信用社”, 对现在的农村信用社构成竞争冲击, 持一种消极态度。

3 竞争性的、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

3.1 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在建立以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 其他金融组织辅助配合的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贷款类金融组织体系中, 尤其要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它的发展, 需要国家政策金融的引导和支持, 而国家政策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 离不开农民互助合作金融这个基础和组织条件。农民在参与互助的过程中, 普遍缺少资金, 表现整体资金需求缺口较大, 必须通过国家一定资金的扶持, 来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参加到互助合作金融上来。

另一方面, 农民在参与互助过程中, 由于受开办成本制约, 造成入股社员不能分到经营后的较好红利, 而使互助合作金融资金来源受到制约。如果建立了国家政策金融扶持农民合作金融组织机制, 那么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就解决了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梨树县闫家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现有社员42户, 股金32 100元, 通过互助帮助部分社员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但更多的社员需求还是不能够满足的, 影响了其他农户参与互助, 另一方面, 由于受开办成本制约, 入股社员并不能分到红利, 也制约了新增股金。如果国家政策给予支持的话, 比如 (试点) 农业政策银行或财政提供100万元 (可分批执行) , 按照农户5 000元小额信贷需求, 就会带动200农户参与互助, 根据合作社互助办法, 互助金额最高不超过农户股金的6倍, 那么每户需要入股1 000元左右, 通过国家支持可使农户资金互助聚集20万元, 这20万元又可带动农户40户。国家这100万元扶持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8万~10万元, 就使合作社成本和费用有了来源, 农户和其他社会成员入股就可不至因合作社运营成本而不能分配红利, 农民的股金经过互助经营后收入较好红利时, 社会的其他成员就会看好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从而愿意参加互助。有需求资金的参加可得到有效需求, 有余钱的通过互助在资金相对安全的情况下, 能够得到更多红利, 这时城里的储蓄资金就会下乡, 真正的城市资金才能回流农村。同样, 农村政策金融如果不和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相结合, 就很难带动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 而没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金融政策面对分散的农户就无法将国家支持农民的政策落到实处, 因为没有主体来落实。农业金融政策如果通过政府部门或其他 (非农民组织) 组织来传导的话, 大部分的政策支持就会被挪用、截留, 农民不会普遍受益, 严重的是这种扶持会被强势者所占有, 他们会假借农民的名义跑关系、上项目, 而一旦项目跑下来了, 农民就被强势者 (集团) 边缘化, 不会得到好处。当前公司+农户, 富了公司穷了农户就是证明。国家政策金融不和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相结合, 就不会建立起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竞争性市场主体, 商业金融就会离农而去, 农村金融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 农村经济也会随金融体系的崩溃而崩溃。

3.2 对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的建议

建立健全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由政府协调组织, 设立由财政、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基金, 鼓励民营资本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专业性贷款担保中介机构, 并引导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国家应明确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登记部门和发起最低条件, 制定相应规范指导原则, 建立扶持机制, 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国家可委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资本金6倍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国家和农民相结合的发展制度, 国家支持农民发展的金融政策才能通过农民自已很好的落实下去。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可分2步走。

一是建立农民内部合作组织信用体制, 主要是通过股金和内部社员存款, 来调节资金余缺, 满足资金需求。国家可通过财政或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一定额度的资金, 一方面满足农民缺口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增加抗风险能力和解决最初组织成本, 使合作组织能够通过这些资金发挥再聚资本功能, 帮助农民把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起来。二是当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内部信用体制建立比较规范和资本金达到一定规模时, 发放金融市场准入许可。

由于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必须建立相应的退出市场机制, 真正建立起经营亏损由出资人承担责任的机制, 而不是国家信用承担。建立农业保险机构, 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机构, 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 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 尝试建立政府补贴、农户自缴、保险公司承担保费的“三三制”农业保险模式。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试验区, 启动试点。如何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 对我们是崭新的课题。发展互助合作金融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农民对互助合作金融有哪些愿望和要求, 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加以解决, 如何建立既有效支持农民互助合作金融发展机制, 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这些都需要实践层次上来回答, 绝不能因为害怕金融风险而退缩不前。通过什么样的组织示范可带动更加安全的金融组织发展, 这些都需要我们来做, 用实践办法来观察。事实上, 现在的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并不安全, 其经营的风险都要由国家承担。国家花钱买机制后, 并不能解决其风险由出资人承担, 还是要由国家承担的。因此, 发展农民互助合作金融, 将彻底通过竞争使农村信用社才能有危机意识, 才不至低效服务。

3.3 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服务职能

3.3.1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主要承担政策性农村金融服务职能

向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较差、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长期项目或农产品一体化经营项目提供资金。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 由于其缺乏贷款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和经验、技术, 建议暂定位于向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待其内部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 在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具备办理贷款业务的条件后, 再逐步开展贷款类业务。对保险业务, 要创新险种, 开办适合农民需求的农业保险、牲畜保险、短期健康险、大病医疗险等险种, 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服务方式。

第一, 要明确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的原则。一是贷款额要满足农户和企业实际贷款需要;二是贷款投向要多元化。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满足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等不同经营主体和农民生产、经营、生活等不同方面的资金需求;三是贷款期限要合理。把现在普遍采用的“春放秋收”模式改为“常放常收”模式, 对那些生长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的贷款应开办中、长期贷款;四是实行差别贷款利率政策。贷款利率要按支持行业不同划分档次, 如用于种粮、种棉等种植业的贷款利率适当降低, 鼓励农民种粮。

第二, 要规定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的具体方式。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改善服务, 简化贷款及担保的手续, 扩大抵押品的范围、类型, 除接受有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申请外, 还应接受农民以自有财产作抵押的贷款申请, 接受农民联保贷款申请, 提高农户小额贷款限额, 小额贷款的发放应遵循快速、便捷等原则, 对信用度高的农户应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和更加便捷的贷款手续。金融机构还可以对资本结构合理、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稳健、信用评级较高的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信用度高、经考察具备偿还能力的农户发放信用贷款。

3.3.2 强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情况的监督和考核

中央银行在办理再贷款业务时, 要考核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比例及成效。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推行经营目标责任监管制度, 定期考核金融机构满足当地合理资金需求的状况:一是定期将各金融机构满足其所在地区信贷需求的记录公布于众;二是在受理农村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申请、迁移或建立分支机构等申请时, 都要首先考核该机构服务“三农”的情况, 然后才决定批准与否。保险监管机构要根据农村保险的特点, 做好产品备案、机构审批和营销员资格管理等监管工作, 鼓励保险创新, 促进农村保险业发展。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就是建立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 形成竞争性的、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从而建立起以农户为基础, 农民互助合作组织为纽带和国家政策金融以及商业金融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体系。

合作金融组织 篇2

戴磊

发布时间:2010-06-04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担任本年度银联体主席

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理事会第六次会议6月4日在京召开,会议一致同意将进一步加强多边金融合作,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能源、公路、铁路、通信等重大网络型项目建设和成员国间农业合作,同时依托香港资本市场,实现成员国银行和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

此次会议由担任本年度银联体主席的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主持,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行长伊斯加利耶夫、俄罗斯开发与对外经济银行行长德米特里耶夫、吉尔吉斯结算储蓄银行行长阿克马特别科夫、塔吉克斯坦国家储蓄银行行长哈桑诺娃、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对外经济活动银行行长拉希莫夫以及观察员国金融机构代表参加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伊马纳利耶夫向会议致函祝贺。国开行副行长高坚、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以及观察员国驻华使馆代表出席了会议。

陈元在会上指出,上合组织银联体成立5年来,围绕“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认真落实多双边经贸合作项目,优先为各成员国和区域发展的热点、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已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最为重要的投融资合作机制和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据悉,本次会议推举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行长伊斯加利耶夫为上合组织银联体下一任主席,各成员行签署了上合组织银联体理事会会议纪要。

合作金融组织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lO)01-0070-05

始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经过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正在得到缓解。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世界性的危机已经过去,相反,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预期增加和国际金融体系弊端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确保世界经济稳定,尽快恢复世界经济的发展,消除金融危机的根源,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探讨彻底根除全球金融危机的出路。

一、信用货币的发展及其产生的问题

信用货币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中心角色。货币是一个受历史演变支配的十分复杂的社会产物,货币的变化过程,对于确定我们经济的增长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信用货币与现实经济结合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方面,信用货币无疑是一种公共财产,货币的流动畅通和价值稳定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可剥夺的重大利益;另一方面,货币又始终具有私人商品特征。既然当今大多数货币形式(如信用支票)是由商业银行在借贷活动时发放的,因而受银行利润目标选择的影响,具有周期性特征。在经济过热时期,乐观主义盛行,典型的结果是贷款过多,比如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的房贷;相反,在低迷时期,又会出现恐慌,引起严重的信贷紧缩,因此引起美国的房价暴跌,借款人还不起贷款引发了金融危机。 长期以来,美国对全球金融体系保持着实际的垄断控制,这是美国战略目标对货币管理的根本所在。但多年来,这种垄断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挑战。在信息革命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各国的商业银行都引入了自动差损补偿金和基金电子转账,以便向客户提供越来越多的流动资金管理方面的服务。其中,最庞大的要数欧洲市场和其他国际交易市场的银行间票据交换支付体系。信用货币形式和支付项目相对来说不太受规章的制约,货币创新的大量繁衍,强化了货币作为私人商品的特征。今天,世界上货币创造要受到银行和借款客户利润动机的牵制,而不是完全束缚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而且信用货币本身也成为产品革新的对象。面对新出现的电子货币,这种货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一般表现形式是自动柜员机、信用卡、在家中通过银行信息网络操作的银行交易,甚至还有近期发展起来的为用户服务的电子支票体系。电子货币的诸种形式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由银行管理的支票补偿机制衔接在一起。这些对美国全球货币的垄断能力形成了一种新的致命威胁。随着全球新的货币革命,全球金融机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创造新货币与信贷扩张之间的一种联系,使货币本身变成一种金融资本,一种更特殊的、利息记在商业银行头上的借贷资本。货币从一种商品转变为一种信贷关系,这种转变保证了货币的弹性供应,使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满足,新的货币体系在把银行的私人货币上升到中心角色的同时,也通过一整套复杂的规定,抵消了货币创造受商业银行利润驱动而不稳定这一根本性质。根据规定,商业银行有别于其他中介金融银行,美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介入国家债券市场,这种做法与其他工业国家不同。美国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或以最高封顶利率形式通过储蓄利率和银行借贷利率进行调节。这些手段使联邦储蓄银行一般保持了较低利率,同时保证了各银行获得储蓄利率和借贷利率之间的利率差额收益,当各银行受到无支付能力的威胁时,政府便启动最终借贷人的多种机制,以防止金融事件蔓延,导致严重干扰经济的情况发生。

任何国家的金融机构,都期待灵活地管理信用货币,营造一种借贷人即使支出超出自己资源也可以不断得到资助的银行体系,这种管理是依靠自动注入流动资金来支持这些贷款的。债务货币化起初并未引发问题,但发达国家形成了长期的预算赤字。来自商业银行的新的货币形式大量繁殖,这种状况使央行更难以保证货币作为公共财产和私人商品这种矛盾达到平衡。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把对银行一贯实施的价格监控以及限制创造金融产品的政策取消,促成了新一代生息货币的产生。由于美国的商业银行新的货币资产把交易动机和投资动机结合在一起,因此新的货币形式具有利率变化大的弹性特征,利率的变化可能会出其不意地对新的货币形式的增长和发展速度发生作用,而这种不稳定性使依靠国家央行准确地调节国内货币总量变得更难了。

二、美国货币政策与全球金融危机

1美国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于对信用货币放宽管制加剧了全球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因此,各国政府不得不去救援处于困难中的银行,以保障货币作为公共财产的质量。遗憾的是,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干预总是加剧这种不稳定性。但美国的商业银行却一直认为他们有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帮助,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经常试图施行更大的风险战略,这种战略若行得通,其收益会很高,如果行不通,损失则可以转嫁到别人身上。美国人这种侥幸心理本身就说明,当美国的银行无限度地扩大其活动范围时,放宽对银行救援行动的管制要付出潜在的社会成本。更合理的做法是用恰当的规章制度,首先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通过市场加强对货币的调节,人们不得不为经济付出重大的社会成本,这些成本现在看来远远超出了增长的系统风险。现实经济除银行提供的服务费用大大增加之外,甚至日常业务,银行的信贷都变得更昂贵了,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货币管制以来,存款和贷款利率时涨时跌。由于美国银行粗暴地采用了浮动利率贷款体系,因此它们得以把很大一部分与价格相关的风险转嫁到它们的借款人身上。又由于企业和消费者对信贷的依赖,这种风险转移提高了从金融部门引起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近几十年来,高利率水平实际上是美国放宽对本国银行政策监管的结果。华尔街认为价格在美国的监控之下,政策放宽肯定对美国的金融业更有利。美国人是表面上把权力交给市场,其实际目的是加大金融资产持有者与不拥有金融资产的人之间在财产分配和收入上的差距。这方面的两极分化对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日趋产生负作用,特别是当再分配问题影响了掌握生产资源的

人,并且优先照顾那些金融流动资产借贷的时候,不拥有金融资产的人,最多只是间接地与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联系在一起。人们非常有理由把这种“食利者”的再生指责为美国让美元统治了天下的根本利益所在,美国人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就是这样在全球巧取豪夺的。这种倾向在很长时期内不能得到抑制。凯恩斯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我把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利益阶级看成是一种过渡现象,它完成了其使命以后便消亡。食利者阶级一经消亡,资本主义的其他方面将会有重大的改变。此外,我的主张还有另外一个极大的好处,即:食利者阶级和毫无用处的投资者的消亡,不是急骤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发展经济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创造出日常消费需求以外的剩余,并把它积累起来用来进行生产投资。 2美国货币政策导致美元信用膨胀,引发金融危机 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元汇率已经从2002年的最高点累计下降了约20%。5年时间内,美元币值下降了25%。美元对欧元贬值更加明显。几年来,欧元逐渐享有一种还很模糊的保障稳定和投资收益的货币地位,其吸引力不断上升。2002年欧元对美元汇率曾经是1:0.86。2008年3月17日,其汇率为1:1.60,之后稳定在1;1.58。对日元的汇率也出现了同样的下滑趋势。而人民币汇率浮动之后,到2008年对美元汇率为1:6.83,而且人民币仍然呈升值趋势。无论如何美元贬值,最深层次的原因都产生于美元的信任危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货币投机已经产生了不可抵御的诱惑力,金融自由化是全世界对美国金融霸权的让步,但美国人自己把事情做过了头。当美国商业银行的货币基本上成为“无国籍”的在全世界广泛流通的货币,并且,始终追求着更高效益的时候,我们的国际货币体系却好像以美元为基础。美元事实上已被当作国际货币使用,但美国自己却不为此而负责任,却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制造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而形成泡沫,最终使人们丧失了对美元的信任。当泡沫破裂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研究思路,就是要研究资本主义为克服自身矛盾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危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资本主义经常性的过度积累,按凯恩斯的话说就是过度投资。危机与资本主义共存,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为了资本而生存,而不是相反;生产手段是以不断扩大的形式实现社会的利益”,资本坚守在攫取无偿劳动的基础上,因此,资本生产的价值便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除了价值实现困难这一顽症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其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难题,用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中的这样一段话去评价美国的金融霸权再准确不过了:现代资本家“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偿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今天的金融自由化也使美国占尽了好处,美国的大公司利用美元涉足几乎全球各地,但是当美元泛滥,而处于无可挽回的信用崩溃的局面时,损失利益最大的也只有美国人自己。

三、美国经济虚拟化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1华尔街热衷于虚拟经济 现在全球经济被卷入一种联动之中,华尔街仍在利用美国的大公司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强金融和财政部门的联系,甚至是捆在一起,以面对不稳定的金融形势和极度变幻莫测的外汇市场的挑战。与此同时,华尔街当然是金融市场的主角。然而它们的参与加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因为这种参与使国家货币几乎变成了简单的金融资产。华尔街主导的大企业集团的工业投资水平和投资方向日益受这种态势的影响,并反过来加剧了经济的停滞。

几年来。全球经济在美国所倡导的金融自由化的主导下,工业集团的大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围绕外汇交易市场组织金融活动,因为外汇市场上的机遇与风险往往高于工业活动。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度建立和实施以来,外汇交易市场逐渐成为跨国集团关注的焦点,近20年来逐步形成全球化金融体系中心。汇率的不稳定使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每一笔交易,紧紧地系在金融交易的链条上,随着持续不断的金融改革和日益迅速的通讯和管理手段的运用,这个链条拉得越来越长,对许多跨国集团来说,任何一项工业方面的决策,即使是短期前景决策,都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金融变量,诸如根据期限国别考虑汇率变化、比较利率等等。这些变化对集团营业额与成就作用影响相当惊人。大的跨国公司的营业额已经高于许多发达国家的GDP,它们影响着数额巨大的日常交易和跨国资金运动。

耐人寻味的是,《财富》杂志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极大,被问及的美国主要200家企业的大多数领导层,仍不打算放弃衍生产品市场,他们认为,这类市场依然是美国大企业长期经营战略的一部分。美国的大公司特别是工业公司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与投机活动,会导致经营管理成本上升,例如在法国,当初要得到6个月内1美元兑换5.30法郎的担保,就要支付合同名义总额的2.6%,两年内的合同要支付4.4%。在利率期货买卖上,要确保利率在6.5%,两年期合同要支付1.7%的费用,5年期合同要支付6.5%。衍生产品保险的平均费用大约占合同总额的3%~5%。此外,规定过高的费用又会促使参与者增加在市场炒作的数额,这一切也就是持久性地抬高了靠借贷和多种保险进行融资的各种工业方案的经济收益门槛,这也相应地鼓励了持有流动资金的集团把资金投放到金融市场上,以期在选择的期限到来之时获得一笔收入。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大工业集团都深深地卷入到金融市场的投机之中。当今社会,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向金融资产倾斜的程度最高。

2美国资本的金融形式与实体经济相脱离

事实上我们看到:近年来的美国经济正以越来越奇特的方式变化着,美国的大企业正在一天天地远离制造业和商品生产,美国的决策者和经济学家们也称这是发达经济进程中所谓正常、自然的转换。目前,美国的出口额占进口额的51%~60%左右,对于这样的全球经济大国,生产性投资不断下滑,而金融投机资金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不知道美国人会不会感到这是危险的。但也有一些美国人认为企业的全新的行为方式,即先扩大资源,再把它们变成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人们不该低估这种行为方式造成的长远影响。根据这种行为方式产生的债权和所有权的广泛流通,不但使债券和所有权的价值膨胀,大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金融资产的不断增长,使资产的流动与纯生产性资本运动极度脱节。这样,资本的金融形式与生产形式基本脱离。

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曾对金融资本的地位作过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作为商品的资本或者说货币作为资本也变成了商品。因为,首先,货币作为资本,取得了能够生产利润这个追加的使用价值,

货币作为一定价值额的独立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变成了一个能够自行增值的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变成了资本。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使用价值以外,又取得了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其次,货币资本的所有者本人并不使用这个资本,而是把它们作为可能的资本,作为具有生产利润能力的价值转让给职能资本家。在这里,它们的使用价值正在于它转化为资本而产生利润。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一些企业的生产活动处境十分艰难,有时甚至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但是与此同时,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都获得了巨大利益。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人的损失和收获,我们是很难评估的。

四、全球金融危机的出路

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又不得不在货币制度改革上进行考虑,当前各国都在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摆脱经济危机,以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形成进一步的通货紧缩的压力,这样做确有可能加速全球的产业重组,使金融资本转向支持工业资本稳定的增长。全球各国谁能把这一事情做得更快,谁摆脱金融危机的速度就会更快。为此,世界各国需要以新的方式协调起来,创立新的货币制度。

1各国之间要协调货币体系改革

目前,金融机构和市场正在全球重新整合,科技的进步也使人们得以绕过地理上的障碍,无论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日元都争取作无国籍货币。并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公司都在实施自己更大范围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的投资战略,他们的金融总投资资产都布署在跨国证券交易市场上,高度发达的电讯技术手段把这些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外汇交易市场上的日均交易总额仍在14000亿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为了短期利润目标,这表明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组织已经达到了很大规模。今天当商业银行货币基本上成为无国籍货币在全世界广泛流通,并追求更高效益的时候,世界就逐步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日元的多元货币体系,无论美国是否愿意,金融市场再也不是美元独霸的天下了。随着各国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变化,各个经济板块都在激烈竞争。如果在国际范围内通过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确实有可能稳定关键汇率的话,那么国际间的投机行为就会得到抑制,当汇率和利率稳定的时候,投机活动会失去很多活力,竞争者要承诺通过制度化的合作和协调共同管理外汇交易,尽管现在做起来还有困难,最大的问题是美元的衰败问题,而美元目前还处于中心货币地位,但这种地位正在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协调和合作的机制。 2各国央行要采取协调合作的干预措施 这次金融危机,各国政要和央行行长们普遍的共识是:要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的大国要协调合作,加强对危机的治理能力。随着每一次重大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央行作为最终贷款人采取的干预措施也扩展到了国际上。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在危机之中垮掉三个,另外两个也步履维艰,花旗银行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在200712008年度的一年时间里,股票市值缩减为原来的1/10,致使美国不能不与其他国家采取合作的态度。为了能够治理世界性的债务危机而重构国际金融秩序,各大国央行共同注入大量流动资金,以提高对金融危机的干预能力。这次金融行动最迟缓的就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因此,美国的金融资产也受到巨大损失。 3要制订新的国际金融条例,化解金融危机 要整治金融的不稳定性,最好要用合适的市场行动及合理的监控措施来保持金融稳定性。这里的问题是,过去的金融管制条例已经过时,应当被新的更恰当的规则所取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各国政府也应保证向那些有竞争力但面临暂时困难的企业提供费用低廉的信贷渠道,不论是由国家保障的借贷形式,或是以补贴以及制订条例规定侧重社会效益好的银行贷款形式。这次金融危机让人们看到美国金融系统大量形形色色的问题和不足,美国当前针对金融衍生产品制订适当的条例十分必要,美国在这方面也应该与其他国家建立广泛的合作,建立真正有利于全球经济的规则,而不仅仅对美国有利。 4建立协调与合作形式的国际货币机构来治理世界的支持体系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4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 同时也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模式的农村金融体系, 这项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农村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除了这项体系的促进作用之外, 还有一些机构可以办理农业保险以及农民的医疗保险等业务, 这些机构属于由政府支持下的金融信托公司, 因此形成了体系之外的民间融资组织, 这对于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有很大影响。现在这种农村的金融组织体系的实质就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合作信用社等在内的主要金融机构形成的, 通过协调农村的资金流向对农业生产产生良好的影响, 同时又各自发挥作用。我们在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的同时, 也应该分析其不足之处, 使得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1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扩展, 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农民开始探索发展自身的合理道路, 因此各种形式的专业农民合作协会等组织发展迅速, 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也非常广泛, 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参加合作, 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根据我国一些经济组织进行的数据调查我们可以分析出,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 全国的农民合作组织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同时农民家庭的收入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飞跃, 相比于其他没有参加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民家庭的增产幅度要大很多。从这样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我国现在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形式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 同时也是农民增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

我国现在的农民合作组织的模式已经形成, 也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发展基础, 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我国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来, 就将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主要目标, 只有完善这个合作方式, 才能真正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现在范围内农村合作组织的数量在增加, 覆盖的范围也很广, 包括了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范围, 融资的规模也在增加, 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同时, 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民家庭共同享受合作的待遇, 利益和风险均担。农民在新型合作组织的共同指引下, 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农业发展方向, 组织提供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农业技术, 并且提供一部分的资金支持, 作为对会员权利的落实, 同时在获得收益之后, 民户返还组织投入的资金, 实现各项的民主化、公开化。每位加入农民合作组织的成员都有相应的权利为该组织的决策等提出建议, 按照约定的合同等进行出资或者从事商品生产。

2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一) 我国现在农村合作组织的范围问题

我国总体的合作组织的水平较好, 但是很多的基层地区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 包括了农村合作组织形式的不健全以及数量较少、管理不善等问题, 而且地区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发展关系也不平衡。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合作组织来讲, 已经不适应我国现在农业发展的规模, 不仅体现在数量不足方面, 同时很多的农民合作组织仅仅是由于实力较强的农户发起的, 没有吸收大量的基础会员, 因而导致了总体规模上不去, 影响了最终的合作组织的效果。

其次, 我国的很多农村合作组织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 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凝聚中心, 导致了很多的政策不能得到切实落实。更多的合作组织属于重视最终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农户提供的服务支持上, 比如说在农业市场上, 单独的农户对于农业市场的风险性的抵御能力较弱, 而合作组织没有及时的将风险共担, 导致了农户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市场竞争力也相应的减弱了。除此之外,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主要以来政府提供的支持, 一些技术强户的参与, 导致了产业链发展薄弱, 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小, 合作水平属于初级阶段的水平, 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 农村合作组织的规范存在问题

首先, 我国现存的农村合作组织的形式欠缺创新形式, 只是把农村中的农户进行组织, 而分配的任务并不明显, 同时会元可以享受的待遇也较少, 没有发挥应有的服务作用。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对于农村中组建合作组织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的原因, 或者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 不能很好的落实每项政策, 合作的意识普遍较为缺乏。从相关调查数据中就能得知很多地方对农村合作组织的规定和要求仅仅停留在形式的阶段, 并不是彻底的能够贯彻落实。合作社的最终运营形式以及各项政策的决定和施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各位成员协调决定, 而是取决于合作社的相关领导人是否具有较好的道德水平, 缺乏外部的监督机制和内部的人员管理政策。如果相关负责人的水平不高, 就会使得合作社的资金流向出现不透明的现象, 违规使用权利等现象产生之后就会相应的影响合作社成员的参加积极性, 久而久之会造成合作社发展的停滞不前, 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其次, 农村合作社现在的规范之中对于分配问题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合作社的产权并不明确, 管理机构设置较为混乱。我国现在的合作社的非陪政策是按照相关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红, 每个成员对于合作社的资金流向都有权利知道, 其中包括了最终分红的具体情况。但是我国现在实际的分红管理体制存在欠缺, 每个成员的个人账户资料并不完善, 一些大额资金的流向没有做出明确的记录。

3 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的问题

(一) 合作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弱

农民的合作组织的组织对象是面对农户, 这就导致了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差距不能避免, 只有通过合适的方式减少这种差距的存在, 才能保证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很多的农村合作社在成立的初期阶段确定了当地农民的投资水平吸收了少量先进作为入股合作社的凭证, 其余的合作社资金完全依赖国家和金融机构的投资才能实现, 但是这样的形式存在了交稿风险, 没有一定的资金水平就会造成信贷的难度增加, 而没有信贷的支持就会使得资金周转发生困难, 既无法还款, 也不能补助农户进行投资, 因而增加了交易之中的风险, 管理存在了不小的漏洞。

根据我国对于农村合作社的相关规定, 只有符合政策中的条件才能批准成立合作社,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问题。而很多的合作社成立并没有完全的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落实, 缺乏有效的流动资产, 是一种空壳的合作社形式。这样的做法不仅对于农民的增产增收没有保障, 同时也是对于农村发展的一个阻碍因素。农业的金融机构对于合作社信贷的审核标准比较严格, 通过社员的联保形式才能实现, 经过了很多审核过程之后, 才能获得信贷支持, 这样就会使得信贷的资金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发展需求, 没有起到农村金融机构应有的作用。

(二) 金融机构对合作组织的支持力不足

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下, 农村的金融体系不完善, 对于农村合作组织能够提供信贷支持的主要是农村合作信用社, 而农村合作信用社由于自身的资金存储量较小, 审核标准严格, 导致了其信贷支持不能完全的符合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要求。同时, 随着金融机构业务的不断拓展, 很多农业合作社对于金融机构政策的需求较多, 而农村金融部门对这项政策的落实效果有待提高。农业的生产投入较大, 合作社要想进行信贷首先要进行小额贷款的抵押, 同时还需要长时间的审批程序才能实现贷款成功, 而贷款的审批量较小, 并不能满足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 造成了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矛盾。

其次, 农村合作社的成员多为农户, 缺少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物质基础, 因此很难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对信贷提出的抵押要求。农民自身的水平较低, 合作社缺少稳定的资金来源, 不能对按时还贷提供保证, 因此金融机构也不愿意将贷款贷给农村合作社。合作社之间成员的关系较松, 利益关系不明显, 并不能真正的实现风险均担, 导致了如果贷款不能按时归还就转移合作社资金等行为的出现。这样的合作社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农产品销售没有保障, 资金管理不固定, 合作社以及其成员的信誉度缺少保证, 这就最终导致了合作社不愿意审批贷款, 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情况。

4 促进合作社以及金融机构发展的建议

首先, 我国相关的地方的政策性法律法规需要完善, 只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量身确定的政策才能真正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区域的发展水平。当地的合作社应该采用灵活的管理机制, 确保农户资金的安全, 又要扩大融资的渠道, 开发农产品的外界市场, 提高自身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提高风险的承担能力。国家也应该增加政策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 可以直接划拨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合作社的专项支持, 同时也可以通过出台财政的补贴政策来实现对农村地区的补贴。比如在农村的发展中, 可以加大对于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技术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而具体的政策可以出台在农民购买农用器具时, 能够享受一定的国家补贴, 减少农民的投入成本, 在收货农产品之后, 则应该相应的减免农民的税收等农业支出方面, 对于农业收成不佳的地区则应该较少土地的使用成本, 同时农户也可以申请国家的困难性减免及补贴, 全面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5 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改革的要求, 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我们对于现在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可以找到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和合作社之间合作的途径, 最终促进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平衡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城乡发展速度的加快, 城市的各项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的新型合作组织形式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现在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农民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的形式已经成为了农民以及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国现在的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能够改进的地方, 因此, 我们本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提出了一些能够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形式改进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金融支持,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 2011 (05) .

[2]贾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与管理, 2009 (04) .

[3]李海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及外部融资问题及启示--基于北京部分合作社的问卷调查[J].行政管理改革, 2011 (09) .

[4]张秀莲.简析我国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举措[J].经济体制改革, 2009 (06) .

合作金融组织 篇5

金融世界

第二十一讲 国基组织与世贸组织 (二)

二十四集教学节目金融世界为您介绍金融与货币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内容为您讲解金融英语,欢迎您上网学习。上一讲中介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为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却无法解决战后国际经济出现的全部问题

请注意:本听力材料使用REAL格式制作,请在此下载安装RealPlayer.

本听力材料也可下载收听,点此下载

本站影音材料若无法下载,请点击此处下载安装优秀软件NetTransport

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世界贸易组织。

这两个在二次大战期间和之后相继成立的国际组织为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澳广金融节目主持人巴里克拉克说,战后的国际经济也有它的黑暗面:

While the IMF and the GATT, created during and after World war II, were part of the explanation for trade expansion and income growth in the 1950s, 60s and 70s, there was a darker side to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economy.

Problems began to develo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caused, in large part, by the failure of countries experiencing fundamental balance of payments problems to devalue or revalue their currencies.

布朗访华主推金融合作 篇6

中英关系沉稳得近乎沉闷,但正是这一点,让双方的实质合作以稳扎稳打的形式得到巩固。下一步,金融合作将成为双边关系的主要着力点

1月18日,英国首相布朗抵达北京, 旋风式地进行了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

出访前,布朗遭遇了所谓的“坏兆头”。一架由北京飞抵伦敦的英航客机降落时发生意外,机翼严重损毁,所幸没有造成严重伤亡,但布朗的专机不得不延迟起飞。

然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席话足以使这位欧洲领导人感到宽慰:“您是踏着瑞雪来中国访问的,中国有句古话叫‘瑞雪兆丰年,您此次来访也预示着中英关系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新的开端和更大的发展。”

平稳踏实没有戏剧性

与中国媒体相比,英国媒体对布朗此行似乎不太关心。一位中国驻伦敦记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伦敦举行的一些有关中英关系的记者招待会上,英国记者都“问不出问题来”,最后提问的内容往往落在英国内政上。“中英关系没什么戏剧性,给媒体发挥的空间也就少了。”这位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布朗在中国期间,英国媒体的报道也显得不温不火。

“媒体的态度恰恰说明,中英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稳定。”英国华威大学的政治系教授肖恩•布瑞斯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英关系曾经经历跌宕起伏,但随着香港问题的解决,两国关系中的最大障碍已经消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任十年期间,中英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范围包括贸易投资、金融、能源、教育、文化、科技、环境、卫生和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合作领域。两国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

财相出身的布朗早在两年前就明确表达了对中国的看法。2005年,布朗第一次来到北京,与时任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就全球性问题达成9项共同意见,一下子成为中英合作框架的推动者。回国后,布朗在英国《独立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崛起为英国带来了机遇,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去年下半年,布朗曾先后要求中国向苏丹和缅甸政府施压,引发了外界对布朗内阁对华政策的猜测。12月初,布朗即将访华的消息发布后,英国的安全机构——英国军情五处突然公开指责中国涉嫌网络间谍活动。

为了营造良好气氛,访华之前,布朗在首相府用传统的英式下午茶招待了华人华侨代表,中国足球运动员董方卓和郑智也在受邀之列。因为有足球明星加入,此次会见更多地吸引了中国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布朗在接受新华社书面采访时强调,“英中关系现在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布朗来到中国以后,胡锦涛主席和吴邦国委员长分别会见了他,温家宝总理同他进行了会谈。

“布朗首相此次访华向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息,这就是中英双方在共同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胡锦涛说。

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戴炳然认为,英国外交向来较为稳健和理性,所以双方都不会期待“戏剧性”的突破,而是坚持平稳而扎实的发展。而且,布朗是接替布莱尔完成剩下的任期,并非真正从全国大选胜出中获得首相地位,因此在外交政策上主要是“守成”。

金融合作成亮点

在布朗之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均从对华访问中满载而归。尤其是萨科齐,不仅揽到了两百亿欧元以上的经贸合作项目,还在华得到极高的外交礼遇。所以,人们对布朗能否取得超越法、德的经济成果充满好奇。

事实上,布朗确实看重经济议题。这次陪同他访华的官员包括商业大臣及贸易投资大臣,还有约30名企业界和金融界代表。

18日,抵达中国的两个小时后,布朗得到了价值8亿美元的合同,项目涉及教育、能源等领域。

“不能以一次合同规模来判定两国经贸合作程度。中英两国以投资为重要合作形式。”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刘建超这样回应记者。

有趣的是,英国媒体也对这个数字表现得很宽容。《每日电讯报》说,英中达成多项合作共识,签署近8亿美元的大订单是一项“历史性”交易。《泰晤士报》则明白地解释了宽容背后的原因:布朗为中国公司将数十亿英镑投到英国打开了大门。

虽然英国是欧盟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但在欧盟“三剑客”中,英国只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对华贸易水平低于德、法两国。英国对华出口贸易额甚至只有德国对华贸易额的1/6。这主要缘于英国在高新科技和制造业等领域欠缺优势。

不过,中英双方领导人都已经看到了双方潜在的合作机会。英国在金融服务领域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强国,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美国。2006年,英国对华金融服务出口增长60%,成为中英经济合作的一大亮点。

温家宝与布朗达成的9点共识中,第一条就是加强金融合作。中英两国同意提升及推进其经济和金融对话,将中英副部级财金对话提升为副总理级经济金融对话。双方将在国内外经济政策与发展、金融领域改革、国际贸易谈判和市场准入问题、国际发展政策以及能源经济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展开讨论。布朗希望,2008年5月进行上述对话。

布朗亲自为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揭幕,显得意义非凡。“我相信在2010年,我们将看见100个新的公司在英国投资,在伦敦证券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是现在的两倍,新添数千个工作职位。”他说。

去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曾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现在,因为次贷危机而濒临破产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正焦急地等待救世主。有消息说,布朗政府希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能够注资或收购。

尽管不愿证实是否与中国领导人讨论了诺森罗克的问题,布朗却高调邀请中投公司在伦敦设立办公室。“我和温总理举行了会谈……我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英国将会对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持欢迎态度。随着中国在世界各地投资,我们希望英国成为中国的头号投资目的地国。”

主要基于金融业的合作前景,中英两国制定了双边贸易的新目标,即到2010年商品及服务总额达到600亿美元。这意味着,双边贸易将在两年内增长50%。

除了加强英国在全球金融中的中心地位,布朗政府还希望充当气候变化议题的“领导者”。此次访华中,中英专门发表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并启动了两国合作把上海崇明东滩开发为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项目。

低调首相展示务实外交

布莱尔擅长个人魅力外交,将一种亲切健谈、幽默风趣的个人风格深深地烙在首相职位上。在2005年访华期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等中国媒体采访时,布莱尔手持咖啡杯、跷着二郎腿轻松应对媒体“围攻”的样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布朗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作为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布朗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英工商峰会”并进行演讲。一如英国媒体宣传的那样,布朗的演讲只有事实和数字。

面对中国公众时,布朗也没有表现出轻松,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严肃的聆听者。公众交流会结束后,布朗和温家宝观看了中英两国的乒乓球友谊赛。布朗难得开了个玩笑:“我知道你们会拿到很多金牌,不过也应该给我们英国的运动员留几块。”

今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而四年后,伦敦将作为下届奥运会的举办地。藉由体育和奥运释放善意、增进关系,显然出于布朗的精心设计,与个人爱好无关。

“布朗是个敏于行动的政治家,更加重视细节和实质。” 肖恩•布瑞斯林说。

正因为做出了实质的承诺,布朗得到了中国人的普遍好感。布朗说,英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因为这是一种倒退。在当前中欧关系深受贸易保护主义困扰的情形下,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声音。

合作金融组织 篇7

1.1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组成。前者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后者是各种民间金融组织。2006年年末,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借贷公司组成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推广。到2011年年底,全国35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共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294所,其中农村资金互助社161所。

1.2 农村资金短缺和非正规金融机构

伴随金融制度改革,商业银行取消对农户及乡镇企业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用有效抵押物才能获得银行贷款,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中,全省的存储余额占全体的40%,贷款比率不足29%。

根据农业部1996年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近70%的农户资金借贷依赖非正规金融机构。清华大学2006年发表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调查报告》中,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占51.3%,仍然占据中心地位。

1.3 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

笔者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将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目前农户不可避免的金融借贷存取难问题,这是最大、最基本的问题。外因是金融机关和政府政策,这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

1.4 农村金融自由化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设立

2006年银监会降低了农村银行业准入标准,次年10月在全国施行,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建设农村融资机构,国内外银行、产业、民间等资金,都可以在农村进行银行投资、收购及新设等业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促进了新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增加,对现行农村正规金融进行了大幅调整。

2 农民专业合作信用社的展开与类型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物资、技术、营销的流通中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农村运营、消费资金需求迅速增加。然而,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这就促进了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

2.2 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援

2009年政府1号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业务试点展开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农村金融政策力度增强,旨在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银监会同时发布《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意见》,文件指示:满足规模和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开展内部信贷合作,大力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模型工作。

2.3 展开类型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以成员互助为目的的组织,具有经济互助性,拥有组织结构,成员享有权利、负有责任,是社员内部资金互助,进行贷款和结算业务的职能部门。但其多数不被银监会批准,除存款业务,基本得不到政府资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借贷。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农民及企业出资,自愿入股,为成员提供存贷款、结算等互助性金融业务。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经银监会批准,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法人。乡镇级最低资本金为30万元,村级最低资本金为10万元,发起人必须10人以上。个人或企业出资率不得超过10%,不允许开设分支机构。法人为企业法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

3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考察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

3.1.1 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的概况

莒南县坊前镇花生专业合作社于1996年建立。2000年,全县实现花生总产值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强;收购加工30万吨,销售28.7万吨,实现销售总收入14.5亿元;完成出口供货10万吨,出口供货额达2.1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花生出口供货总额的18%和33%;自营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占全县自营出口创汇总额的40%。201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左右,面积、产量均居山东省首位。

3.1.2 花生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开展

花生专业合作社肥料、农药、农机和加工机器的共同购买,给农户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专业合作社独立出口许可权,打开的国际市场。同时,随着业务的扩大,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日益显著。合作社提出了社员间资金互助的提案,2006年花生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部门正式成立,社员分为个人和团体社员,出资分为基本股和发展股,额度分为500元/户和1000元/户。

3.1.3 满足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

花生专业合作社设立后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一是结算业务。合作社互助部门为社员设置账户,通过账户转账完成;二是信贷中介业务。提供短期小额贷款服务。根据金额多少审查方法不同,并根据每位社员的信贷等级,利率也有所不同。

3.1.4 担保方式

为了确保资金安全,贷款时必须有2人及以上的担保人且担保人为合作社出资社员,贷款金额为出资人出资金额的80%以下。如有损失,由担保人的出资弥补资金损失。

3.1.5 坊前花生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成果

2006—2009年间,为社员提供资金约370万元,2008年一年,资金互助部门增收超过19.6万元,社员平均增收1675元。

3.2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3.2.1 沂水县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过程

沂水县姚店子镇辖50个行政村,4.5万人,5.3万亩耕地,是山东省最大的生姜集散地。由于生姜的生物特性,生产、加工、贩卖的季节性非常强,因此农户生产期间的短期流动资金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合作社社员之间的资金互助。

3.2.2 政府支援体制

2008年3月26日,沂水县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得到银监会及地方政府认可,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农村资金互助社模型开展金融业务。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互助社由48户农户参加,资本金53.7万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在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由副市长牵头,市政、金融、流通、税务、治安等部门负责人在以《模型工程实施计划》为指南的文件基础上,制定了全面支援体制。

3.2.3 资金互助社资金结构调整

生姜栽培期资金借贷主要以栽培农家为主。生姜的收获期资金借贷主要以加工农家为主。储存贩卖期通过农民资金互助社将生姜栽培和加工农户剩余资金借贷给贩卖商,从中赚取利息。由此得出,通过资金互助,筹集、使用资金以维持农业生产,并将农产品贩卖收益资金再次投资产生收益。资金互助社信贷业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提高社员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发挥着促进专业合作社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

3.2.4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内外部关联

资金互助社从社员处融资用于社员资金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最惠政策并免除营业税,得到农业发展银行30万元融资,农村信用社为社员提供担保。

3.2.5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运营体制

资金互助社以《资金互助社章程》为指导方针进行各项工作。一是业务范围:除储蓄和贷款结算外,可以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也可在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二是贷款金额限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对单一社员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十大户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三是贷款利息:贷款期限6个月以内月利率为13‰;12个月以内月利率为14‰。四是担保方式:3万元以下贷款必须有1名担保人;3万元以上贷款必须有2名以上担保人,具体内容根据《信贷管理办法》进行实施。

3.2.6 姚店子镇农村资金互助社成果

2008年3月至2009年年末,资金互助社出资社员增至108人,资本金增至170万元,共借贷70余次,合计借贷额481万余元。在此期间,不良借贷发生率为零。约盈利14万元,收益率在20%以上。

4 结论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如本文案例所述,成果显著,但我国农村发展不仅存在农村金融问题,还存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组织等问题。我国农村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再更广范围地相互结合各个层面,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摘要: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这促进了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文章首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造和开展过程,决定农村金融的因素进行整理总结。以山东省临沂市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对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过程的实况进行研究,揭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在农家社员中实现金融职能。

关键词:金融制度,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职能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农业、农村改革成绩与课题[Z].2010.

[2]夏英,宋彦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类型及其发展现状考察[J].中国合作经济评论,2012(1).

[3]冈崎久实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现状与课题:银行金融机关再生与三农政策中间评论[J].金融研究,2010(4).

合作金融组织 篇8

一、美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

(一)美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美国地域辽阔,城市化水平高,农民占总人口的1%,是典型的大农业模式。美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是农场主合作社。根据美国农业部的定义,美国农业合作社是由拥有共同所有权的人,在非赢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联合起来实行民主管理和平等合作的集体组织。合作社的产权归全体社员所有并主要通过改善农产品市场,降低农场供应品和有关服务的成本来使参加者从合作经营中获取最大收益。合作社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政府不加干涉。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规定按惠顾额返还利润和股金分红,一般情况下,只要通过合作社买进所需的货物、服务,卖出农产品,都是“惠顾者”,在年终可以按交易额分取盈余。美国的合作社依据主要经营业务可划分为供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其中,供销合作社是美国最主要和最具实力的合作组织,它又分为供应合作社、销售合作社和供销服务合作社三种形式。

此外,美国合作社还拥有完备的监管机制,从组织外部到组织内部都十分健全。

(二)美国合作金融

美国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社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由于美国实行土地私有化,土地是农场主最主要的可用于抵押的财产,所以,农场主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银行合作社,土地银行合作社再联合成立联邦土地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直接面向借款人。借款人要想向土地银行借款,必须向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额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借款后,社员自愿决定是否退回股金。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联邦土地银行的资金主要是提供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其贷款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的农场主、农业生产者、与农业有关的借款人。联邦中期信贷银行的建立在于沟通都市工商业金融与农村的农业金融,以吸取都市资金用于农村。因此,它主要是提供中短期的动产农业抵押贷款,但它不直接贷款给农户,而贷款给农民的合作社及其他各种农民营业组织,以贷给生产信用社为主,促进农牧业的生产与经营。合作社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贷款,目的是为了帮助合作社扩大农产品销售、储存、包装、加工农产品,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其他与农业有关的活动。合作社银行主要提供三种贷款:一是设备贷款,二是经营贷款,三是商品贷款。除这三种贷款外,合作社银行还开展国际银行业务,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出口提供便利。显然,美国合作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平台,并且其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都以满足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需要为宗旨。

二、日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

(一)日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日本城市化水平也非常高,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7%。日本也实行土地私有化制度,但由于多山的地理环境和狭小的国土,大规模农业耕作无法实现,因此,日本农业以分散经营为主,不过日本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同样居世界前列,这方面,日本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功不可没。日本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日本规模和影响最大、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日本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自发组织的事业法人团体。日本农协由组合员构成,组合员有正组合员和准组合员之分。农协内部组织主要由组合员大会、理事和理事会、监事和监事会、参事和业务部门组成。农协的日常运营由理事会负责。农协的干部无论是基层农协、县经济联合会,还是全国农协联合会的领导人,都由农协会员民主选举产生。在业务经营上,农协与农民是合作关系,农协不经营有损于农民利益的业务。在利润分配上,农协把股金分红额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农协的盈余分配直接与成员的交易额和出资额挂钩。目前,农协系统覆盖了整个日本农村,农协为其组合员提供营农指导、购买业务、销售业务、信用服务、保险和保健事业以及社会化服务事业等全面的服务。日本的农协与政府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关系。农协依靠政府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农业政策;政府的法律、有关农村政策依靠农协帮助实行。当政府的政策符合农民意愿时,农协就支持政府领导;当政策和农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农协就为农民说话。农协的经营服务设施,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储运和科研设施的建设,政府都给予大量投资。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大大地提高了农协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力量。

(二)日本合作金融

日本的合作金融是与农协系统相配套而建立起来的,是整个农协系统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分为三级: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可以为农户办理吸收存款、贷款和结算性贷款,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他业务;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县一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信农联作为农协系统的中层机构,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即基层农协为服务对象,吸收基层农协的剩余资金,并在基层农协需要时提供融资服务。信农联的资金首先应该用于支持辖区内部的基层农协的资金需求,其次才能用于支持其他的贷款、农业企业的发展所需资金等。信农联不能兼营保险、营销等业务。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农林中央金库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它在全国范围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信农联的工作,并为其提供咨询。农林中央金库可对会员办理存款、放款、汇兑业务,并且可代理农林渔业金库的委托放款和粮食收购款,后又增加了外汇业务。它的资金主要用于信农联,同时也贷款给关联的大型企业。农林中央金库除了向基层和中间机构提供服务、发行农林债券外,还从事资金划拨周转、部分证券投资业务等。

三、美、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

(一)国家立法保护和政策支持

美、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立法保护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美国于1926年制定了合作社销售法;日本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农协助成法》等法律。同时,都对合作金融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例如,日本制定颁布了《农村渔业资金融通法》。另一方面,政府实施优惠的经济政策,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发展给予财政、金融等经济支持和税收减免等。如日本政府规定农协各种税收均比其他法人纳税率低10%左右。

(二)以农户或农场主经营为基础,恪守合作制原则,组织形式与国情相适应

1. 美、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建立在农户或农场主经营的基础上,在生产经营上,农户或农场主仍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经营决策权,不受合作组织的任何干预,只是在需要的活动领域内才进行农业合作,合作组织通过开展业务活动对其成员进行指导和服务,二者在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平等。

2. 虽然美、日合作组织的内部制度安排有所不同,各具特点,但都坚持了合作组织的基本原则,如民主管理原则,剩余按交易额比例返还的原则,从而确保了农民合作组织的宗旨不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质的规定性不变。

3. 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与各自的国情相适应,例如美国是农场主合作社,日本则是农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与各自独特的国情相适应。

(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合作金融内生互动、密不可分

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具有内生成长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美、日发达国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体系都天然地包含相应的合作金融,并针对合作组织的不同资金和服务需求建立分工明确的合作金融体系,而且都形成了全国性的架构体系,从而实现不同区域资金的调节,充分发挥资金的功效。

(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国家涉农政策有效的实施平台

由于美、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系统高度发达,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组织体系,合作组织成为农民这一社会主体的利益代言者,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种政策扶持措施都利用合作组织这一平台得到及时、有效的实施,减少大量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大大降低损耗,不但节约大量人、财、物,而且也使农民能及时、充分地得到国家政策实惠。

(五)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化趋势明显

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加强,美、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开始向纵深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发展,即通过延伸产业链,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或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的合并与改组,形成综合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许多合作社从产权结构、组织管理、经营到利益分配,逐渐向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演变。

四、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1. 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该法并没有涉及合作金融方面的内容,而国家也没有专门规范合作金融的法律,因此当前亟待出台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规范。

2. 修改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农村,一方面,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土地产出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外出经商务工造成土地闲置、撂荒,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抵押担保物的缺失是造成我国当前农民贷款难的最重要原因,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之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抵押,既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也是破解农民贷款难的有效途径。法律制定部门应抓紧修改《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抵押的合法性,并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具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施办法,同时对设定抵押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和土地性质的规定,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

3. 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的发展,尤其在政策上应提供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扶持、金融准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同时政府扶持还需明确自身的行为边界,既要避免过度干预,又要避免推动不足,既要充分考虑作为微观行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自身的利益需要,又要兼顾国家长远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合作组织的发展恪守合作制基本原则,形式要与各地实际相适应

一方面,无论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形式差异有多大,都必须严格恪守国际合作组织基本原则,否则,就违背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初衷。另一方面,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具体形式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因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专业化是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要构建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实现农民增收、减支和增势的目标。

(三)树立合作组织与合作金融内生成长、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思路

美、日等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金融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二者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合作组织与合作金融内生成长的良性互动关系来审视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在培育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构建相应的合作金融体系,并以合作组织为平台和着力点,加快金融创新,最终构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合作金融网络,实现合作经济组织和合作金融的有机结合。

(四)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实施国家涉农政策的平台作用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其天然具备作为国家涉农政策的实施平台。长期以来,国家对“三农”的各项政策扶持和补贴由于“多头管理”,农民最终得到的政策实惠大打折扣,影响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和农民切身利益。如果能够构建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各项涉农政策就可以以此为平台得以及时、有效实施,不但使农民真正得到全部的政策实惠,而且能够节约大量人、财、物,实现国家和农户的双赢。

(五)条件成熟的合作组织企业化

合作金融组织 篇9

一、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 现状

昭通市目前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1个, 有成员13236人, 带动农户81572户, 其中, 登记注册的有92个, 未登记注册的39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行业。开展产加销综合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有82个, 技术、信息服务的有45个, 加工服务为主的有4个。这些专业合作组织虽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但都组织有供销队伍, 奔波于城乡各地, 活跃在流通领域, 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时的“买难、卖难”问题, 减少了中间环节, 节约了交易成本, 也避免了市场波动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农民对服务内容和需求日益多样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开展技术推广与培训, 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进行生产资料服务, 开展资金互助等等, 都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有的专业合作组织还通过银行贷款或在会员中集资入股等形式创办技术、经济服务实体, 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服务性事业。

(二) 特点

一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以农民的自发联合与自助合作为形式成立的。二是以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专业协会为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基本上都制订了组织章程与管理规定, 如:昭阳区乐居乡养猪协会, 鲁甸县水果协会, 威信县石坎乡玉米制种协会, 水富县云富镇蔬菜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有规范的理事会与监事会。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业分布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相一致。突出发展畜牧、马铃薯、蔬菜、蚕桑、魔芋、林果、竹子和天麻八大农业优势产业, 建设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主要集中于技术与经营方面的统一服务, 主要是联合会员的人、财、物优势, 在技术与经营方面形成合力, 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多为“农户+合作组织+企业+市场”, 由于基本上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 无法直接通过经营方式促成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因此,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为会员提供技术、经营服务的同时, 往往依托组织内的龙头企业或经纪人完成会员的统一销售环节。如水果、魔芋等协会主要委托宝清果业、三艾魔芋等龙头企业统一销售, 威信县田坝畜牧养殖协会合作社主要委托信誉较好的社员经纪人组织养殖户统一销售。

二、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律界定不清晰

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 社会团体应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具备一定条件经登记管理机关 (县民政局) 审核同意注册后才是合法的, 昭通市131个农民合作组织仅有4家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 其余是在民政、科协、农业部门进行登记, 绝大部分没有法人资格, 无法通过开展经营活动获取收益。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外部管理与指导主体缺位

一是由于农民合作组织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 组织、登记、管理、指导存在主体缺位, 没有明确的指导和管理部门, 民政、科协、农业部门都在管, 但却都管不到位。二是由于80%以上的合作组织都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助组建的, 组织的负责人多由政府部门指定或由公职人员兼任, 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负责人的比较少, 合作组织的利益与入会农户的利益没有完全融为一体, 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偏离合作的性质。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有了较为健全的章程与制度, 但是在运作中却没有严格地按章办事, 使得专业合作组织与入会农户之间的关系松散脆弱, 加之入会农户受小农生产思想的束缚, 缺乏专业化、规模生产的市场理念, 相互间的合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政府及各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支持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一为省、市、县政府扶持发展资金;二为自身积累;三为获得有限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四为民间借贷。调查显示, 昭阳区乐居乡养猪协会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点, 获扶持资金9万元, 仅占其总投资的10%。2006年, 昭通市经管站组织申报了18个示范项目, 获省扶持资金66万元, 单个项目获扶持资金最多的不到6万元, 最少的还不到1万元。巧家县金塘乡双河村加入协会的农户占60%, 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占入会农户的85%, 2006年金塘乡农村信用社向该蔬菜协会成员农户共发放贷款32万元, 户均贷款仅为1500元左右。

从农村金融信贷供给方式来看,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的现在只有农村信用社, 由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力不足, 没有足够的担保和抵押, 农村金融机构对其持谨慎的态度。到目前为止, 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还停留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给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单户信贷额度一般在3000元以下, 期限在一年以内;二是信用社在信贷过程中, 不承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法地位, 不能把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企业一视同仁, 况且协会本身也不能以经济组织的名义获得贷款;三是农村信用社尝试联保贷款形式, 一般采取边放边收的按季结息方式, 联保贷款实际上还处在试点推行阶段, 入会会员现目前还不能获得统一贷款。

(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迫切需要农村金融部门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而现行农村金融服务却趋向单一化, 一是服务机构单一,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农村经营网点, 上收信贷权限, 将服务的重点转向城市, 只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唱主角;二是结算手段单一,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在农村信用社开户, 而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还主要靠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来办理资金汇划, 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高效的结算要求;三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农村金融服务还停留在存、贷、汇业务上, 像票据融资、代理理财、提供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几乎还是空白, 就是在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 如贷款品种上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少量的联保贷款外, 大量的是担保抵押贷款, 且抵押物仅限于登记有效的房地产, 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拥有的是自家的宅基地或集体的土地, 不能作为抵押物。

(五) 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着特殊的天然的依赖性, 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 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大多数经济林果至少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能看到成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贷款而又没有担保, 也没有办理农业保险, 农村金融部门从资金的安全和风险上来考虑, 大多都不愿意把信贷资金投入其中, 而只发放给农民自然人。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就要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总体上看, 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趋势良好, 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一) 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和行为, 依法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一是根据200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清理, 在清理的基础了依法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 使其具备企业法人资格, 并尽快出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措施》;二是依法建章立制和开展民主管理、正确处理组织与成员的关系, 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都有明晰界定和有效保护;三是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完善产权关系、加强民主管理、改善经营管理和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等措施, 正确处理好对内服务与对外经营的关系;四是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努力创造条件, 把积极为全体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作为首要任务, 对新组建的要大力支持, 允许多种形式, 发展为先, 在发展中规范;五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通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推动形成“建一个组织, 兴一项产业, 活一地经济, 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

(二)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 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一是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二是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 使之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三) 政府财政资助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

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公益性投入, 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一是政府应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发展项目资金, 在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 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二是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 以低息贷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在各种综合性和专项投资、拨款、贷款、基金项目中, 应列入支持合作社的相关项目;四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落实某项政策的具体任务要给予相应的物质 (如技术设备等) 支持或资金支持;五是政府涉农项目的申报可以适当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政府通过直接补贴低价供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料。

(四) 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支撑

地方税务部门要结合农村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一是通过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二是销售自产农产品及经其分级、整理、初级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不改变产品形状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三是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符合农业龙头企业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五是工商部门在农民专业组织登记上给予简化登记程序, 进一步降低登记门槛, 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周到的服务。如在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登记的情况下, 工商部门可以以合伙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等形式给合作社登记;放宽注册资金标准, 减免登记费、验资费和工商管理费等,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合法身份、参与市场竞争铺平道路;实行定点服务, 对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企业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核名、优先登记、优先提供咨询服务, 在登记注册上提供工商法律帮助, 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相关登记手续。

(五) 金融支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

合作金融组织 篇10

一、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间优劣势分析

(一) 村镇银行

作为服务“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村镇银行由于其建立模式, 经营策略等的特殊性, 在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 具有突出的人才优势和有效地经营管理机制。第二, 丰富的资金来源与良好的信誉保证。第三, 财政税收等大量优惠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作为金融供给的新动力, 在许多方面都享有一定的政策优惠。

以此同时, 村镇银行作为正规金融机构, 受银监局等机构的严格监管, 利率设定、贷款方式、审核流程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其运营成本、设立成本相对较高, 网点相对较少, 资金供给量与农村市场资金的需求量有较大缺口。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资金互助社采用社员民主管理, 以服务社员为宗旨, 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其独特的资金来源渠道、贷款服务范围等特点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产生成为必然, 其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 信任优势明显, 道德风险较小。社员之间联系紧密, 知根知底, 相对其他金融机构有明显的信任优势。第二, 不以盈利为目标, 扶持力度强。单纯的扶持性, 使社员更容易从互助社获得资金支持, 度过难关更快发展。

然而, 也因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形成机制与运作模式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 突显出了多方面的弊端。首先, 农村资金互助社相对其它金融机构规模较小, 不能满足社员对资金的更多需求;其次, 互助社是由农户或农村小企业自发成立的, 缺乏高效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管理人才, 导致互助社容易出现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

(三) 小额贷款公司

商业小额信贷公司由于其规模、信贷模式、经营方式等更贴近低收入农村和生产者的实际情况, 更能满足他们对资金借贷的需求, 更有利于建立有竞争力的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 利率相对自由, 以高息盈利。第二, 灵活的贷款方式和高效的运作方法。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稳定、配套政策的滞后、内部资金缺乏等因素,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遭遇“瓶颈”, 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定位分析

三种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虽设立目的均是缓解农村信贷压力, 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支持, 但所能提供的资金量、适合的贷款者都截然不同。三种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市场定位和适合涉农企业及农户都不尽相同, 在不同规模大小的涉农企业和农户的贷款业务上各有优劣势。村镇银行在中小型涉农企业和大规模生产农户等具有较大金额融资需求且信用可靠度高的企业更有优势;农村资金互助社能在具有一定规模, 但达到村镇银行的信贷条件又有一定难度的大、中等规模生产农户更具优势;而小额贷款公司更容易在很难从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取得自己需要贷款的小规模生产农户及最基层的普通农户中发挥作用。

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建议:以合作, 促发展

三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最具有相对优势的客户群体各不相同, 市场定位各不相同, 相互间的合作既不会对各自的业务和客户群产生巨大影响, 也不会影响投资金或经营者可能的既得利益。这便为该三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相互间的合作产生了可能与必要性。其可能的合作模式分析如下:

(一) 股权层次的合作

村镇银行可入股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 与他们共同承担风险, 分享收益。一方面村镇银行可以为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提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专业的业务指导和先进的技术辅助, 使得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的运营更规范。另一方面, 村镇银行也可以利用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网点多的特点, 拓宽自己的业务渠道, 收集更多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信息。

(二) 资金层面的合作

村镇银行可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贷款。村镇银行可避免对大量分散客户的审核成本, 减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而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缺乏的问题的到了缓解, 可为更多的涉农企业的农户提供贷款。三个企业均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挥作用, 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三) 代理层面的合作

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代理一部分村镇银行的业务, 从中赚取佣金。如小额贷款公司可在村镇银行及银监局的监管下, 代理一部分村镇银行的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 代理销售国债、金融债券等, 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村镇银行网点少, 借助小额贷款公司分布广的特点, 可以帮助其在农村市场推广部分业务, 而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从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帮助其发展。

(责任编辑:唐荣波)

摘要: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紧张的难题, 文章首先分别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三种最典型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 对比三者优劣, 得出了其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等相关结论。最后, 文章提出三者在不同市场定位下应扬长避短、相互合作发展, 并对可能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合作金融组织 篇11

金融自由化浪潮愈演愈烈的浪潮下,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监管的不 足和失败。本文从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处理对策入手,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现状和协调合作的必 要性,并以国际监管合作实践为基础,提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协调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监管 国际合作 政策建议 危机处理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54.04

引言

始于美国、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沉重的打击,美国受到严重创伤,世界经济遭受 着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2009年3月,美国工业生产下滑1.5%,为连续第五个 月 下滑并降至十年来最低点;同时截至3月的过去一年,美国消费价格跌幅创1955年来最大, 达到0.4%,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危机留给我们太多值得深思的教训,尤其在 金 融监管方面。监管缺失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因素之一,危机的发生对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解决金融危机全球性和金融监管分离性的矛盾,不同经济基础、 金融发展现状的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需要积极参与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才能降低风 险、减少损失;而国际社会必须通过分层次、分区域的监管合作,通过沟通协调机制来加速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协调的进程,

收稿日期:2009.05.05

作者简介:茅倩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10016 。以增强监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抵御 金融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规范金融市场有序协调发展。

金融自由化下的金融监管

1.金融自由化与监管的博弈

金融自由化给全球带来了超额的利润增长,而其背后毫无控制的自发性错误往往被忽视,无 穷无尽的金融创新和永不满足的信贷增长加剧了市场失灵和金融脆弱性,容易产生寻租行为 和监管的利益集团,增大了风险程度[1]。而各国在监管自由化的理念指导下放松 了市场监 管,背离了高风险行业严格监管的本质,金融业本质所要求的严监管和政府追逐的自由化管 理背道而驰[2]。过分自由化使得金融市场不完全性和不稳定性缺陷暴露无疑,隐 含着危机 的一触即发,因此如何把握利润和风险的平衡点,如何有效应对金融危机,都是对政府金融 监管提出的巨大考验。

2.金融危机的处理对策

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基础的承受能力,而不是危机 处 理手段的应变能力。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通过采取大规模降息、注资金融机构、购买不良 资产等短期对策,缓解市场的流动性危机,稳定市场情绪,恢复投资者信心,帮助金融市场 渡过难关[3]。而在金融危机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则偏向采用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创新 步伐、提高资源利用率、缩减政府开支等长期政策逐步恢复经济秩序,促进金融稳定发展。 同时各国间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和对话,深化双边多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避免不必要的摩 擦和冲突。

3.当今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病

由占全球债务不足1%的次级贷款不良额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监管的失 败。当今国际金融监管以国家为主体,不同的监管模式之间缺乏基础性的合作和协调,不仅 加速了危机的传导和扩散,更大大影响了监管的效率[4]。特别是在面临跨市场风 险、跨境 风险的情况下,监管往往不能涵盖到金融产品传播扩散链条中每一个环节,表现出效率低下 、成本高昂等弊端,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5];同时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机 构的风险 管理和内控体系往往落后于金融创新及市场变革,不能有效借鉴和分享成熟市场的技术、手 段、经验和方法。因此要求各国监管当局建立有效的并表监管、宏观审慎监管、跨境监管的 协作框架,并推动构建全球一体化监管。

国际金融监管日趋协调和合作

1.主要国家金融监管模式及现状

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从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发展现状和政府管理体制等 因素,各国根据自身的金融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自身的监管体制。美国危机前采取 “双重 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 职责,如美联储(FRB)、财政部(OCC)、储蓄管理局(OTS)、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 委员会(SEC)等近十个机构。这种监管制度使得在每一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众多监管者,而对 于部分高级金融衍生品则出现了兼管真空的现象。其中美联储为综合一级的监管机构,全面 负责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必要时可对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进行有限制的监管,行使裁决 权;OCC等其他银行监管机构、SEC和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分 业监管,一旦各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的限制监管不适当,可优先行使自己的裁决权。危机后 在美国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希望美联储担任“市场稳定监管者”角色,确保金融市 场的稳定,其除监管商业银行外,还将有权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

中国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负责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保留 部分监管职能,与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形成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

英国采用高度集中的“单一制”监管模式,由单一的中央级机构如中央银行或专门的监管机 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1997年英国政府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将包括英格兰银行、证券 和期货监管局、投资管理监督组织、私人投资监管局等九家机构的金融监管职责移交给新成 立的“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简称FSA),统一负责对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九个金融行业的监管,其具有的独立性有助于消除道德风 险,推动金融深化与创新[6]。日本采用以金融厅为中心,独立的中央银行和存款 保险机构 共同参与,地方财务局等委托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德国亦采用一体化监管机构Bafin与央 行Bundesbank相互协调的监管模式。

2.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

(1)监管力量的不平衡性撬动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紧密地联结,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受国界的限制,只能在本国境内开展活动, 不可避免地必须面对国际金融市场“传染效应”带来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世界金融监管 体系的强度是由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所决定的,无疑发展中国家是这其中的软肋。金融全球化 的进程使得发展中国家陷入两难的境地,它们一方面很难达到现行的监管标准,另一方面希 望积极参与全球化。历次发生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表明,为成熟市场制定的《巴塞尔协议 》、 IOSCO标准、IAIS标准等国际金融监管标准虽屡经修改,但仍然没有办法满足发展中国家的 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国家成为世界金融监管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

(2)监管原则的不对称性助长了投机行为的滋生。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新兴金融市场国家逐步实行自由化和放宽管制,实行差别性监管政策, 这就可能产生所谓的“木桶效应”。由于对监管对象施行的差别性监管政策,可能使遭受较 严厉监管的金融机构通过支配监管相对松弛的金融机构而逃避监管,这在金融分业监管时往 往会表现为商业银行通过信托部门变相渗透到投资银行业务,而投资银行则通过金融控股公 司进入了商业银行业务领域。这种情况下,监管体系的总体有效监管程度大大削弱,重复兼 管和兼管真空并存,极大的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实际有效性。

(3)投机性攻击的不对称性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效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投机性攻击的成功,部分程度上和东亚国家金融体系本身的脆弱性和 投 机性攻击后金融机构出现普遍恐慌的“羊群效应”有密切关系。事实上,攻守双方的这种本 质差异暴露的不是国家监管体系的问题,而是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对冲基金依靠的是 跨国银行对其的巨大融资,跨国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资本是全球范围的和巨量的;而被攻击国 家的国际储备和国家清偿力总是有限的,无论被攻击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如何,投机 性攻击均有可能取得成功。

(4)危机救助机制的不平衡性减损了危机救助的效力。跨国银行之所以能够对对冲基金如此大量地融资,并最终造成区域金融动荡,主要原因是其 可以轻易逃避基金的部分风险,即危机救助机制存在问题。在投机性攻击成功的巨大回报下 ,跨国银行甘愿为其提供资金;若投机性攻击不成功,按照现有的IMF救助框架,IMF将资金 名义上放贷给受冲击的国家,实际上则是将资金转付给跨国银行。危机救助的不平衡性使跨 国银行并不过分担心其融出资金成为呆坏账,因此现有金融全球化下的救助机制事实上是救 助了跨国银行,而不是救助了受冲击国家。

3.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协调的实践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日趋合作和协调。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时,各国展现 出对话和合作的态度,共同积极商量对策,以恢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尽快恢复。金融监管 合作的实践中尤其典型的是欧盟不断深化的金融监管合作。其不仅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 金融监管合作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监管合作组织,更执行了欧盟指令为核心的统一监管标准, 实施了完整的金融监管合作方法和程序,在金融监管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08年6月17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金融监管与合作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取得了 实质性进展,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美双方重申关于继续紧密合作以获得持续增长、 保持价格稳定和确保双方金融体系平稳有序的承诺,并同意继续双方在共同感兴趣的金融服 务信息共享方面的合作和进一步考虑如何通过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2008年10月24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 》,呼 吁各国应采取负责任和稳健的货币、财政和金融监管政策,提高透明度和包容性,加强监管 ,完善危机处置机制,保持自身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并提出解决金融危机,要处理好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维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号召对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有效 和全面的改革,将与所有利益攸关方和国际金融机构进行协商,尽快提出适当的倡议。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在华盛顿举行,与会领导人一致同意加强监管 、 扩大合作,对国际金融体系实施改革的措施建议;峰会发表宣言,承诺采取必要的措施稳定 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加大合作、加强监管,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受到相应监管 和监督。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闭幕后公布了正式公报,突出强调了加强国际 金 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应为未来的金融业建立更加强有力的、更加具有全球一致性的监管框 架,并指出各国一致同意确保在本国推行强有力的监管系统,建立更加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 的跨国合作,创立全球金融系统所需的、通过国际社会一致认可的高标准监管框架。峰会发 表了一份名为《加强金融系统》的宣言,指出要创立一家全新的金融稳定委员会,作为金融 稳定论坛的继承性机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合作,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危机风险发出预 警;并扩大监管措施的适用范围,将所有对整个金融系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 工具和金融市场涵盖在内,并首次覆盖对冲基金。

4.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政策建议

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有效地保护个人消费者和投资者,扶持市场纪律,避免对其他国家造成负 面 影响,减少“监管套利”的范围并跟上市场创新的步伐,才能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经济繁荣、 体制完善和提高透明度;抵御风险和缩小金融和经济周期;降低经济对不适当的风险融资来 源的依赖性以及阻止过度的冒险活动。基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金融监管合作。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速,然而各国在经济水平、开放程度、金融结构、监管模式等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使得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问题上不应该一刀切,应通过逐步实现分层次、分 区 域的监管合作慢慢达到全球范围内的统一[7]。首先,区域经济由于高度相关性, 可以率先 达成适应一体化要求的金融监管合作,制定有约束力的区域性合作协议,促进区域内合作, 现阶段欧盟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在体制差距不大、金融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加快 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结构优势,提高合作的效率和作用。

(2)建立国家间的谈判及沟通协调机制。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未能充分发挥谈判和沟通的有效作用,仍然不能满足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的要求。1987年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及2001年所颁布的《巴赛尔新资本协议 》,都为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各国制定和完善银行业的监管法律提供了 指导原则,因此,建立国家间的谈判及沟通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为开放程度、经济体制 、 金融结构等方面有差异的国家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进行协调和磋商,以更好地推进金融监管 国际合作的进程。[8]

(3)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规则。统一、透明、准确的信息是高效金融市场和有效监管的基础,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金融市场 的动态,加强国际监管。因此,亟待建立国际统一的信息披露及共享原则,赋予各国监管者 迅速掌握国际投资、短期资本流动、汇率和利率相关方面动态的能力,协调彼此的监管行动 以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同时应建立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控制系统风险和跨境资 本流动,帮助市场及监管者进行有效的监管,避免国际间的会计准则套利行为,为金融监管 的国际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注释:

[1]约翰•伊特维尔,艾斯•泰勒.全球金融风险监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建华,程杞国.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金融研究,2000(01):111.1 16

[3]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国际金 融研究,2008(10):4.10

[4]陈启清.竞争还是合作:国际金融监管的博弈论分析.金融研究,2008(10):187. 197

[5]廖岷.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国际经济评论,2008(11.12): 11.16

[6]吴凤云,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悖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初探.金融研 究2002(09):80.87

[7]霍华德•戴维斯.国际金融监管标准不应“一刀切”.中国金融家,2004(09):74 .76

[8]黄瑞玲,黄忠平,复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中国对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 6)

合作金融组织 篇12

一、关于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一) 农业融资论。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是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支持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 其理论前提有: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 所以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问题;并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 如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等,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比其他产业的低, 故农业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该理论因此得出结论:为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 并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消亡, 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 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

根据这一理论, 发展中国家广泛实行了相应的农村金融政策, 扩大了向农村部门的融资, 并在当时取得了一些成效,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但其弊端也很快显露出来。例如, 由于可以持续得到便宜的资金和利率上限的存在, 使得专门的农业信贷机构和正规的贷款者无法动员农村储蓄以建立自己的资金来源, 进而过分依赖外部资金。而且, 当低的利率上限使得农村贷款机构无法补偿由于贷款给小农户而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时, 官方信贷的分配就会偏向于照顾大农户, 于是大量低息贷款补贴被集中并转移到了使用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民身上, 农村穷人却得不到资金支持。另外, 政府支持的农村信贷机构缺少有效监督借款者投资和偿债行为的动力, 加上管理低效问题严重, 造成了借款的高拖欠率。总之, 就构建一个有效率且独立的金融体系而言, 这个理论本身及其施行效果是失败的。

(二) 农村金融市场论。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 其理论前提与农业信贷补贴论则完全相反, 认为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 因此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是农村金融机构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 抑制了金融发展;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

该理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 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 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 主张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以下方面的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应以动员储蓄作为其重要职能;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 且实际存款利率不能成为负数;农村金融的成功与否, 应当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 (资金中介量) 及其经营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来判断;没有必要实行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目标的贷款制度;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合理性, 不应一概取消, 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

该理论得到了人们广泛的接受,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至今依然占主流地位。但是, 仅仅取消信贷补贴能否消除那些目前影响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体系的低效能问题, 而通过利率自由化又能否使小农户充分地得到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 仍然是值得怀疑。

(三)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人们认识到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 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外部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尤其是放款一方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而简单地提高利率水平又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加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恶化;为了弥补市场的失效部分, 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和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该理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 它又不同于农业信贷补贴论。它认为, 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以及提供贷款的机构介入其中, 但任何形式的介入, 如果要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市场缺陷所带来的问题, 都必须要有完善的体制结构。因此, 发展中国家政府和提供贷款的单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介入, 必须关注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排除妨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等。同时, 该理论也为新模式的小额信贷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以上理论基点, 该理论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在金融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育之前, 应当注重用政策手段将实际存款利率保持在正数范围内, 并同时抑制利率的增长, 对于因此而产生的信用分配和信用需求过度问题, 可由政府适当从外部供给资金;为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 应给予其一定的特殊政策;融资与实物买卖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确保贷款的回收;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以及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 可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全信息而导致的贷款回收率低下问题;非正规金融市场一般效率较低, 可通过政府适当的介入加以改善。

(四) 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

除上述三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外, 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中也是比较有影响的。该理论从知识论的角度提出了解决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问题的金融局部知识分析范式, 其出发点与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相近, 但其结论却从理论和政策上支持了“农村金融市场论”。

该理论认为, 农村金融市场中, 局部知识的大量存在说明了不完全信息或者信息不对称情况是大量存在的。但是, 这并不是政府干预的理由, 恰恰可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发现和利用分散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 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散布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 只有通过类似于劳动分工的知识分工才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 而竞争是一种发现这些知识, 减少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过程, 能够促进知识分工, 从而增进合作。据此, 该理论的主要政策建议是:金融服务供给者应该贴近存在局部知识的具体的人和地方去提供金融服务, 满足当地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中获取回报;应该充分利用分散在地方的局部知识, 促进知识分工, 尤其是借款人之间的知识分工;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直接参与供给作用应该是辅助性的。

总之, 在局部知识论的分析范式框架之内, 政府仍然有其位置, 但也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状况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 (合作基金会) 自八十年代试办以后, 其间迅速发展壮大, 到1998年低, 基金会融资规模达到1, 600多亿元, 对增加农业投入, 缓解农民生产资金短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相当部分农村合作基金会以招股名义高息吸收存款, 入股人不参与基金会管理, 不承担亏损;基金会将筹建资金用于发放贷款, 违反金融法规经营金融业务, 有很大的风险。《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金互助组织, 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 要真正办成社区内的资金互助组织。根据国务院的要求, 从1999年3月全国陆续开展了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工作, 到2000年末清理整顿工作已基本完成, 所以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已不合法地存在。

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已不合法地存在, 但实际上, 在一些地方该类组织仍存在, 金融监管部门也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究其原因, 是因为该类组织确实有它独特的功能, 受到农民的欢迎与支持, 故而能在狭缝中生存。例如, 太湖县小池镇的杨埠储金会, 虽然在法律上不合法, 但由于其独特的功能, 仍然存在下来。

三、杨埠储金会简介

杨埠救灾扶贫互助基金会, 现属于太湖县小池镇银山村 (由杨埠村和海形村合并而成) , 1988年初在县民政局注册登记, 由县民政局归口管理。当时成立储金会, 主要目的是通过储金会吸收村内闲散资金, 帮助受灾、受困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

储金会由原始股东 (拥有储金会的所有权, 可分红) 组成股东会, 即由村委会成员与持股个人组成。原始股东371股, 每股10元, 现在涉及全村310户, 约占银山村总户数的1/3。股东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决定重大事项。股东会下设理事会, 有会长、会计、主办出纳员各一人。

原始股东和其他村民均可按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借款给储金会, 储金会以收取资金占用费 (略低于同期信用社贷款利息) 的形式放款。发放贷款的程序视贷款金额而定:放款1, 000元以内, 由主办出纳批;1, 000~3, 000元以内, 由会长批;3, 000~5, 000元, 由理事会集体审批;超过5, 000元, 需派人明察暗访后再集体决定。净利润按3∶3∶4的比例分红, 即风险基金占30%, 村级管理费占30%, 发展基金占40%。

为防备村民集中提取存款, 储金会提取总资产的30%左右作为储备基金, 存于银行、信用社。据调查, 该储金会从成立到现在, 从未发生过挤兑现象, 也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储金会一切按章程和制度办事, 每季度向县民政局、镇农经站报一次账, 接受相关部门的查询和监督。

20年来, 这个至今依然没有“正式身份”的“黑户”, 因已经具有了某些乡村金融组织的雏形而日益成为舆论焦点,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成为社会主流声音。截至2005年2月底, 杨埠储金会这个当年只有5, 700元家底的乡村互助基金, 现在自有资本已达到19.8万元, 全村80%的农户受益。

四、杨埠储金会发展壮大的原因

杨埠储金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已经相当成熟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它能够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 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和引导。

像这样一个没有合法身份的“黑户”, 要想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 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引导是难以想像的。政府的支持, 一方面可以使这个不合法的组织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必要的财力帮助和政策引导。

(二) 它能够真正地满足农民贷款需求, 并具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点, 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与大力支持。主要表现为:

(1) 贷款容易, 村民之间相互了解的程度深, 信息相对充分; (2) 手续简便, 基本不需要抵押, 更不用请客送礼; (3) 贷款利率低, 一般低于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利率; (4) 约束力强, 由于是在村民内发放贷款, 农民不仅受到法律约束, 更受到道德方面的约束。“过去, 钱是公家的, 现在, 钱是大家的, 不还怎么行”; (5) 入股的农民还可以从盈利中分红, 更加大了农民入股的积极性, 同时也加强了农民对它的关心与支持。

(三) 它有一套成熟的规章制度和较硬的领导班子。

它在存款、放款、收款、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有一套制度;市、县有关部门在监管与整顿中也对其做了多次规范性引导。它的领导者陈方甲是个高中毕业生, 这在当时农村是比较少的, 他有一定的智慧与能力来管理好储金会, 并受到村民的支持。

五、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意义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 是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环境改善的直接经济支持, 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拓宽了农民借贷渠道, 促使农民开展非农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资金互助能够引导并促进农民生产经营和消费上的合作, 形成综合合作社, 延长农业产业链, 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目前, 制约农民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不足, 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困难, 如农业生产停留在原始水平上、消费水平跟不上去、生产无法扩大等。因此, 通过建立相应的合作金融组织, 拓宽农民的借贷渠道, 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 增加农村弱势群体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城乡之间的差距、工农业收入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 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依其独特的优势, 能够很好地服务农民, 实现农民的增收, 缓解农村贫困, 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 作为商业银行、国家财政、政策银行 (包括信用合作社) 与农民沟通的中介。

通过合作金融组织的中介、担保和监督, 能够有效在减少各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 建立起多种贷款保证机制;有效对接国家引导农村经济、扶持农业产业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和政策机制。

从杨埠储金会得到的启示:

一是该类组织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组建适合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可以有效满足农民贷款需求, 使农民得到必要的生产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 但一定要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并组建一支合格的领导班子, 如果没有这些, 那么它就会流于形式, 不能持久。

二是要让该类组织合法化, 让现有处在地下状态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走到前台。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该类组织的优越性, 使该类组织真正地得以发展壮大, 并吸收一些优秀人才介入其中, 参与经营管理。同时, 政府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其进行支持引导;否则, 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灭亡。目前, 尽管国家已放宽了一些条件限制, 但门槛依然很高, 要想发挥该类组织的功能, 门槛应进一步降低。

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支持与引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虽然多数农民能够从杨埠储金会中得到贷款, 但这些贷款金额都不是很高, 并且贷款期限短, 只能解决农民的部分燃眉之急。对于看病、上学及其他贷款额度高、周期长的贷款, 基本上不发放。许多农民强烈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向储金会注入部分资金。此外, 杨埠储金会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 还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素质人才, 唯此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摘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结构“二元化”的背景下, 金融领域也存在“二元化”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向农村注入资金, 那么在商业银行不愿向农村贷款的情况下, 如何解决农民资金缺乏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太湖县杨埠储金会调查, 认为在农村建立合作金融组织, 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问题, 进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网络时代的新闻采写下一篇:小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