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区

2024-10-07

利用分区(共10篇)

利用分区 篇1

1 分区加密技术简介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几乎每一位上班族都有自己

的电脑, 里面通常存储了或多或少的公司业务数据, 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一些私人的信息或文件。那么, 考虑这样一种情况, 如果某天电脑被偷了, 可能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电子产品越来越便宜, 硬件被偷了并不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损失, 大不了再买一台。但是, 里面的数据才是最宝贵的, 当然, 对于一些机密数据, 特别是涉及到公司业务数据, 大多做过备份了, 倒不至于丢失。但是关键问题是, 电脑被偷, 意味着里面的数据也会外泄, 一旦是公司的机密数据或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数据, 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那么, 有没有一种方法会使得即使电脑被偷了, 偷电脑的人也看不了里面硬盘上的机密数据呢?这样一来, 也顶多损失硬件而已, 而不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即避免因数据外泄而承担很大的责任。这种技术就是分区加密, 对那些存有机密数据的分区进行加密, 如果要查看那些分区中的信息, 必须输入密码。

一旦给分区加密之后, 是无法破解的, 因为分区加密发生在分区格式化之前, 是对分区所做的操作, 而不是针对文件系统所做的, 更确切地说, 这个操作是在文件系统之下的。

2 在Linux系统中为分区加密

目前, 有很多的分区加密软件可以实现分区加密。但是, 在Linux系统下, 可以通过命

令行方式直接为某个分区加密, 而无需第三方工具来实现。下面举例说明在Linux系统下为分区加密的整个过程。

由于分区加密技术是针对某个分区的, 所以如果该分区已建立了文件系统, 那么就不能加密了, 此时, 进行加密操作将会覆盖分区中的数据。所以必须是对一个新的干净的分区, 并在对其格式化之前才能做加密。为了说明方便, 假设现在对一个新的分区进行加密。

2.1给硬盘分一个新的分区, 注意不要格式化

在Linux系统下, 分区采用“fdisk/dev/sda”命令, 假设目前的硬盘名称为/dev/sda。

然后输入“n”表示分一个区, 再选择分区编号、起始柱面号以及分区大小, 然后输入“w”保存。接下来要让新的分区生效, 可以“reboot”重启计算机, 当然如果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防止计算机上的业务中断, 一般不建议重启, 而可以执行“partx-a/dev/sda”命令表示重新读取分区表到内核, 这样新的分区 (假设新的分区为/dev/sda6) 就生效了。

2.2为分区添加加密密码

执行命令“cryptsetup luks Format/dev/sda6”来为分区/dev/sda6添加密码。系统提

示是否要进行加密, 如果确认要加密, 则输入大写的“YES”, 系统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用户看清楚, 因为一旦加密是无法破解的。接着再提示输入加密密码, 假设密码为“redhat”。

2.3启用加密

加密之后需启用, 才会生效。启用加密的命令为“cryptsetup luks Open/dev/sda6

data”, 这里的data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执行这条命令将会把分区/dev/sda6映射为一个设备文件/dev/mapper/data。

2.4格式化加密分区

此时由于呈现给用户的不再是/dev/sda6了, 而是经过映射之后的设备/dev/mapper/data,

所以应执行这样的命令“mkfs.ext4/dev/mapper/data”, 该命令将分区/dev/sda6格式化为ext4文件系统类型。注意, 这个工作是在加密之后进行的。

2.5将加密后的分区挂载选项写入/etc/fstab文件, 以使得下次开机生效。

用“vim/etc/fstab”命令将/etc/fstab文件打开, 并写入以下条目:

/dev/mapper/data/mnt/data ext4 defaults0 0

以上“/mnt/data”表示挂载点, 系统中必须存在该目录。然后执行“mount-a”命令,

立即挂载该条目。

2.6添加条目到文件/etc/crypttab中, 以确保下次重启时会提示输入加密密码。

用“vim/etc/fcrypttab”命令将/etc/crypttab文件打开, 并写入以下条目:

data/dev/sda6

至此, 整个分区加密工作就做完了。下次重启机器时, 会提示用户输入该分区的密码,

若输入了正确的密码, 则启动进入系统后, 该分区就已经自动挂载了, 用户可以正常访问。但是如果不知道该分区密码, 按三次“ctrl+c”跳过, 则也可以进入系统, 但是会发现该分区没有挂载, 也不能访问, 这样就达到了防止机密数据外泄的目的。

3总结

Linux下的分区加密技术可以通过命令行来实现, 不用借助第三方工具, 因此比较简单

易行。但是由于分区加密技术本身是基于分区来做的, 而不是针对文件系统, 所以不具备可逆性, 即无法破解。也就是说, 如果用户自己忘记了分区密码, 那么这个分区也将是无法访问的。所以, 一旦选择通过分区加密的方式保护数据, 则用户本人务必记住这个分区的密码。

另外, 这种分区加密技术只能防止关键数据外泄, 即防止电脑被盗而产生的数据外泄, 主要用于PC机或移动硬盘等设备数据。但不具备数据恢复的功能, 一旦数据丢失了, 则这种技术就无能为力了, 那么还需采用一些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技术来实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用户的计算机中越来越多地存储一些涉及公司业务的数据和个人隐私数据。如果用户的机器一旦被盗, 则可能会导致机密数据外泄, 从而会给公司或个人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分区加密正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下的数据外泄的一种技术。本文详细阐述了Linux系统下的分区加密技术, 并举例说明了整个加密过程。

关键词:分区加密,机密数据,命令行

利用分区 篇2

说起我自己掉坑的经历,无不与WinXP和Linux的激烈碰撞有关。多年前,我就开始在一台电脑上同时安装WinXP和Linux,只要遵守先安装WinXP再安装Linux的顺序,就不会出问题,Linux的安装程序会自动识别多系统,安装完成后可顺利启动多系统。有一天,我觉得单用Linux就够了,于是就格了整个硬盘安装了Linux。又有一天,我觉得还是要用WinXP,于是就重新安装WinXP(不要对我说虚拟机,多年前我的电脑还只有256M内存,虚拟机根本跑不动),结果发现,WinXP的安装程序没办法对硬盘进行分区了。这个坑是由Linux中的LVM引起的,WinXP识别不了LVM分区,那个时代的WinPE、DOS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都没办法识别LVM,而那时我对Linux的了解又只停留在只会在安装系统的时候分区,根本不知道Linux系统中还有fdisk、parted这样的工具,所以折腾了许久才从坑里面爬出来。多年后的现在,我又一次掉入了坑中。我工作时用的电脑是WinXP系统(天朝国情,你懂的),为了干点私活,我又装了个Ubuntu上去了,这两个系统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我把Ubuntu系统又折腾挂了,于是重装,因为在分区的时候不小心选择了默认的“清除整个盘并安装Ubuntu”,然后硬盘就被整个格掉了,WinXP就没有了。我当时想,这多大点儿事,我再装个WinXP不就完了吗。但是问题来了,无论我怎么安装,WinXP系统就是启动不了。后来才整明白,这个坑是硬盘采用了GPT分区引起的。那为什么我让Ubuntu自动分区它就分成了GPT分区呢?这也怪这台惠普的工作用机比较奇葩,它即支持legacy BIOS,也支持EFI,当原来WinXP存在时,它用的当然是MBR分区(msdos分区),所以安装Ubuntu时就是使用的MBR分区,而后来Ubuntu自动分区时,它看到主板支持EFI,就自动把硬盘整成GPT分区了。我也是折腾了几天才明白这个道理,最后终于在Ubuntu LiveCD的parted程序的帮助下,使用一个mklabel msdos命令把硬盘从GPT分区更改为MBR分区,然后再按顺序安装WinXP和Ubuntu,才算是从坑里面爬出来。

对于那些长期管理大型机房和大存储容量的服务器的朋友,对于硬盘分区,他们肯定是早就做好了功课。不会像我这样,直到碰到问题才会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对于硬盘分区的这些知识,我总结如下(只是简单总结,具体内容请大家自行搜素):

1、传统的BIOS只支持从MBR分区的硬盘启动。MBR分区的分区表保存在硬盘的第一个扇区,而且只有64字节,所以最多只能有四个表项。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把硬盘分为4主分区,或者分成小于等于3个主分区再加一个扩展分区。扩展分区又可以分为多个逻辑分区。MBR分区的优点就是简单,大家都用,所以大家都懂的嘛,很多操作系统都可以从MBR分区的硬盘启动。缺点就是MBR分区不能识别大于2T的硬盘空间,也不能有大于2T的分区;

2、GPT分区的硬盘可以解决以上MBR分区的所有缺点,它没有4个主分区的限制,想分几个主分区就可以分几个主分区,它可以识别大于2T的硬盘空间,每个分区的大小也可以超过2T。但是它的缺点是需要操作系统支持。比如只有WinXP 64位、Win Vista、Win 7和Win 8和比较新的Linux发行版支持GPT分区的硬盘。而且,如果没有EFI的支持的话,以上系统也只能将GPT分区的硬盘当成数据盘,不能从GPT分区的硬盘启动;

3、要从GPT分区的硬盘启动,则主板使用EFI、硬盘使用GPT分区、操作系统支持GPT和EFI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目前比较新的64位Linux系统和Win8系统都是支持EFI的,所以都是需要从GPT分区的硬盘启动的。现在的电脑主板已经逐渐抛弃legacy BIOS,而只支持EFI了。(像我的工作机这样的过渡产品将越来越少。)目前很多预装Win8的笔记本的主板几乎都只支持EFI了。所以,学习GPT和EFI的相关知识势在必行;

4、以上分区策略都是固定分区。硬盘分区一旦完成,则分区的大小不可改变,如果要改变分区的大小的话,只有重新分区。而且由于没有办法把多个硬盘分到一个区,所以再怎么分,每个分区的大小都有限。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动态分区的东西。LVM就是这样一个东东,它叫逻辑卷管理,

使用LVM的机制是这样的:首先把硬盘分区或者整块硬盘标记为一个物理卷(PV),然后再创建一个卷组(VG),把一个或多个物理卷加入卷组,最后对卷组进行分区,每一个分区称为一个逻辑卷(LV)。LVM的优点就是可以随时向卷组中添加物理卷扩展卷组的大小,以可以动态调整逻辑卷的大小。这在服务器中尤其有用,比如说有一个原本有100个用户的服务器,其/home目录下就会有100个用户的主目录,如果给他们每人分配20G的空间的话,就会占满一个2T的硬盘,如果这时再来100个用户怎么办?如果使用LVM就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加一个3T的硬盘,然后把这个硬盘加入卷组就可以扩大卷组的大小,然后再调整/home所在的逻辑卷的大小即可。LVM既可以搭配MBR使用,也可以搭配GPT使用。

下面通过Ubuntu 14.04安装过程中自动分区的策略来验证以上知识点。首先,对于只支持legacy BIOS的电脑,安装Ubuntu时分区选项如下:

这时,不选择启动LVM的选项。安装完操作系统后,使用parted程序查看硬盘分区,通过查看/etc/fstab文件来了解哪个分区对应哪个文件系统,如下图: 通过上面图片中parted程序中的print命令的输出可以看出,硬盘的分区表类型为msdos,也就是MBR分区。硬盘分为一个主分区sda1和一个扩展分区sda2,主分区sda1占20.4G,扩展分区sda2只有1072M,扩展分区中只有一个逻辑分区sda5。通过/etc/fstab可以看出主分区sda1挂载到根目录,逻辑分区sda5为交换空间。

上面的分区方案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下面来看看启用LVM是什么效果。在选择分区方案的界面选择开启LVM的选项,如下图:

安装完操作系统后,还是通过parted程序和/etc/fstab来查看硬盘的分区及使用情况,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区表的类型还是msdos。硬盘还是只分了一个主分区sda1和一个扩展分区sda2,但是主分区sda1只有255M,扩展分区sda2倒是有21.2G,同样扩展分区只分为一个逻辑分区sda5,逻辑分区sda5占用扩展分区中全部的21.2G空间,而且sda5的标志是lvm,说明该分区被标记为一个物理卷(PV),它肯定是被加入到了一个卷组(VG)中。通过/etc/fstab文件可以看出,主分区sda1挂载到/boot,而根目录和交换空间挂载的是两个逻辑卷(LV)。

通过LVM命令可以查看系统中卷组、物理卷和逻辑卷的信息,如下图:

通过pvs和pvdisplay命令,可以看到系统中只有一个物理卷,那就是/dev/sda5,该物理卷加入到了卷组ubuntu-vg之中。通过vgs和vgdisplay命令可以看到系统中只有一个卷组,那就是ubuntu-vg,该卷组被分为两个逻辑卷。

再看下图:

通过lvs和lvdisplay命令可以看到卷组分为两个逻辑卷,它们分别挂载到根目录和交换空间。

通过LVM命令还可以进行更多的操作,比如创建新的卷组,将新的物理卷加入到卷组,增大或减小逻辑卷的大小等等。具体用什么命令,一个help即可搞定。

最后,来看看在主板只支持EFI的情况下,Ubuntu如何分区。安装的启动界面如下:

这个安装界面和legacy BIOS系统下的安装界面是不同的,传统的安装界面如下: 在EFI模式下,还是选择自动分区。安装完操作系统后,使用parted和/etc/fstab来查看硬盘的分区和使用情况,如下图: 通过以上图片可以看出,硬盘的分区表类型为gpt,硬盘分为三个区,都是主分区。其中第1个分区sda1的大小是537M,文件系统是fat32,其挂载的路径是/boot/efi,而另外两个分区一个挂载到根目录,一个为交换空间。从上面的信息我们不难推断:只支持EFI的主板只能从GPT分区的硬盘启动,而且该硬盘第1个分区必须为fat32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中存放的是EFI需要的各种文件。

利用分区 篇3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适宜度;资源

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在现代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1917年Grinell将生态位定义为“生物在栖息地所占据的单元”[1],这是最早出现的生态位概念。而1957年Hutchinson提出超体积生态位概念,将生态位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2]。

2、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

如果将土地利用方式比作环境中的生物行为,则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目的就是寻找最适宜生物生存的空间位置,即最适宜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区域。因此,本文把区域发展中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物资资源等需求所构成的多维资源需求空间称为该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需求生态位,简称需求生态位[3]。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资源构成对应的资源空间,称为现实资源生态位,简称现实生态位。现实生态位与需求生态位的匹配关系反映了现实资源条件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用生态位适宜度来衡量。当评价区域的现状资源条件完全满足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要求时,生态位适宜度为1,而当现状资源条件完全不能满足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要求时,该生态位适宜度为0。

土地利用方式对资源的需求通常有三类,第Ⅰ类必须满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丰富越好,比如商业发展目标下的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第Ⅱ类是在资源可供给的范围内存在一个适宜区间,既不能高于一定值,也不能低于某个值,资源供给过少或过多都将成为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如工业发展目标下的路网密度,一方面交通条件不足会影响工业发展的产运销衔接,另一方面在寸土寸金的工业发展区,交通用地占地面积比重过大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第Ⅲ类则是要求资源的现状值越低越好,如环境保护目标下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等。对于三类资源,评价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表达公式如下:

第Ⅰ类:

(1)

第Ⅱ类:

(2)

第Ⅲ类:

(3)

式中,Sk为土地利用中资源k(k∈[1,n])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Xk为评价单元中资源k的现状测度,即现实生态位;Dkmin为资源k现实生态位集合的最小值;Dkmax为资源k现实生态位集合的最大值;Dkopt为资源k的生态位理想要求值。

由于区域发展中土地利用的资源需求生态位是一个由多种资源所构成的多维空间,土地利用资源空间的生态位适宜度数值的测度可通过式(4)实现:

(4)

式中,S为区域发展中土地利用N维资源生态位适宜度;n为约束该种土地利用的资源维数。n维资源生态位适宜度的大小反映了评价单元各资源条件对发展目标的适宜程度,可以根据某区域生态位适宜度数值的大小初步确定该区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3、结论

本文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使分区过程和结果能够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进一步实现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打下理论基础。但仍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①如何进行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指标体系,其指标因子如何选取。②由于基础数据资料有限,本文未以实例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希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能选取合适的案例做出区划方案。

参考文献

[1]Ouyang Z,weisman J,wang R.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model with an application in taojiang land use planning of environment science.1994,6(4):449-456.

[2]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南.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6,16(2):113-120.

[9]Liu M F,Zhang J.Appraisal on logistics park niche fitness based on gray relation analysis[A].The Paper Corpus of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Management Science and System Dynamic[C].Shanghai:System Dynamic Soc,2007.1393-1398.

作者简介

方瑞欣,籍贯:浙江金华,毕业学校:华中农业大学。

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篇4

1 研究区概况

1.1 基本概况

阿勒泰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该地区东西横距为402 km,南北纵距为464 km,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 197公里。现辖6县1市,分别是阿勒泰市、福海县、布尔津县、富蕴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和青河县。2009年阿勒泰地区地方GDP达到117.0亿元,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8.0亿元、 47.0亿元和42.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3.9%、40.2%和35.9%。2009年末全地区总人口为65.77万人,非农业人口32.74万人,占总人口的49.7%,农业人口33.03万人,占总人口的50.3%;全区有汉、哈萨克、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少数名族与汉族分别占到58.70%和41.30%;人口出生率为15.02‰,自然增长率11.45‰ [1]。

1.2 土地利用概况

阿勒泰地区现有农用地8 561 673.9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74%,其中,耕地248 389.94公顷,耕地面积最大的是福海县,为93 277.15公顷,其次是阿勒泰市,为48 515.59公顷;建设用地65 783.2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56%,其中,城镇村建设用地35 052.43公顷,面积最大的是阿勒泰市,为9 560.03公顷,其次是福海县,为6 676.79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 143 503.7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71%,其中,福海县未利用地面积最大,为1 918 934.24公顷,占全地区未利用地面积的61%,福海县未利用地面积大于其他地区未利用地面积总和,土地利用后备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大[1]。

2 阿勒泰地区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原则及依据

2.1 分区原则

本次分区除严格遵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农业优先、比较利益、指向性、专门化和多样化相结合及自上而下的原则之外,还应体现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要求、突出土地利用问题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体现社会经济特点相对一致性及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2],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在保证区域内各县市行政界线完整性的前提下,对阿勒泰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功能区划分。

2.1.1 体现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应围绕促进区域间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统筹安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2.1.2 突出土地利用问题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

土地利用分区必须以各区域基本条件的相似性和利用方向的一致性为前提。以各基本区域单元的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的现状为基础,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的延续性,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局部、整体利益,兼顾眼前、长远利益。

2.1.3 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整理和保护等一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行政职能。而时下,此次功能分区,将不打破区县级行政区划界线,不再对县市级的行政区范围做进一步拆分,以各个县市为分区单元,有利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有利于避免跨区域管理而产生的矛盾,保证合理协调用地。

2.1.4 体现社会经济特点相对一致性

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鲜明地域差异对土地利用的方式、特点、方向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着影响。为了进行合理的区域开发,必须首先从这种具有差异的相对一致性出发,因地制宜,以此作为分区的基础。

2.2 分区依据

此次功能分区主要是依据阿勒泰土地利用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规划、基础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及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进行。

3 分区方案的确定

为保证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及分区方案的可实施性,兼顾主观及客观相统一的定律,分别制定定量分区方案及定性分区方案,最终综合确定了阿勒泰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最终方案。

3.1 定量分区方案的确定

3.1.1 研究方法的选取[3,4,5]

关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方法有很多,且应用广泛,常见的有打分法、叠图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由于阿勒泰地区图件数据等资料收集的有限性,且叠图法、打分法过于主观性,因此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分层聚类分析法中的Q型聚类对阿勒泰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借助SPSS数理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指标进行筛选,之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其分类。主成分分析法是应用降维思想将选取的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归并、转换为较少几个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既保留了原始指标的大量信息,同时也避免了信息的重叠。分层聚类分析法又称系统聚类分析法,是对观测量进行分类,先将若干个样本观测量各自看成一类, 并规定样本与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之后将特征相近的观测量分为一类,将特征差异加大的量分为不同的类。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指标涉及面较广,数据量较大,综合分析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及地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等,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资源开发密度等方面选取11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2]:单位农用地第一产业产值(X1)、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产业产值(X2)、单位建设用地第三产业产值(X3)、单位建设用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4)、城市化水平(X5)、人口密度(X6)、农用地占全区面积比重(X7)、耕地占全区农用地比重(X8)、建设用地占全区面积比重(X9)、园林草地占全区面积比重(X10)、未利用地占全区面积比重(X11),见表1。

注:数据来源《阿勒泰统计年鉴》[6]

3.1.3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表2中的指标数据的量纲存在差异,相同的量纲之间也存在很大不同,这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之前需将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7],本文应用SPSS软件采用其默认的Z-score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2。

3.1.4 最终分区指标的确定

对表3中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确定了单位农用地第一产业产值(X1)、单位建设用地二产值(X2)、单位建设用地三产产值(X3)、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X4)、人口密度(X6)、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X7)、耕地占农用地面积比重(X8)、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X9)、园林草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X10)、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X11)共10个指标,可见所选取的原始指标也比较合理,以此进行聚类分析进行分类。

3.1.5 分区方案的确定

将3.1.4中所选定的指标标准化数据导入SPSS数理统计分析软件,通过计算平方欧式距离确定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之后选择了质心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类与类之间的距离[5],分区结果见图1,样本2、3、6、7表现出较高的相似程度,归为一类,而样本1、4、5两两之间差异性显著各自为一类,在此基础上得出定量分区方案,见表3。

3.2 定性分区方案

定量分区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而定,往往存在并不能精确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实际的情况,即定量分析方法缺乏灵活性。因此,本次功能分区应用综合分析法即经验法,对造成土地利用地域差异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并结合“十二五规划”关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要求,兼顾实际的城市规划、自然生态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综合、全面、科学的定性分区,见表3。

3.2.1 优化开发区

阿勒泰市作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作为优化开发发展地区,重点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和完善,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密切联系周边县市,形成以阿勒泰市为区域发展中心,以红墩镇、北屯镇、切木尔切克乡为增长极的发展模式,发挥其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3.2.2 重点开发区

位于优先集聚区外围,包括以阿勒泰市—北屯镇区—福海县为点,以216国道和奎北铁路为轴的重点开发区,是未来阿勒泰地区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开发区域。

3.2.3 限制开发区

位于开发拓展圈的外围,包括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富蕴县,这三个地区主要是以农牧、旅游、矿业为主的综合区域,生态敏感、系统稳定性差,对外来干扰抵抗力弱,因此应当因地制宜,适当引导、控制,进行低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

3.2.4 禁止开发区

主要包括青河县、吉木乃县,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区,着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实施低密度开发。对此类区域内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进行严格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做到生态首位,保护第一。

3.3 综合分区方案

对于量化分区方案和定性分区方案,二者存在着一定差异,尤其是量化方案,与阿勒泰实际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结合目前阿勒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及上一次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的情况,对量化分区方案和定性分区方案做了整合,进行了综合分区,其中,阿勒泰市作为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心的地位不变,是地区优先发展区,见表3。

4 分区土地利用战略及发展方向

4.1 优化开发区

本区主要包括阿勒泰市。以集约发展、提高发展水平为目标,坚持城乡建设、优化开发的原则,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和产业的发展层次,基于区域城乡体系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批准的各类规划为依据,严格按照规划的范围、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及控制指标、设计条件和环境要求开展进行,不再随意占用禁建区与限建区。

本区土地利用方向是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联系,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以提升其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发展乳业、蔬菜、肉类等优势农副产品的加工配送业和房产业、物流业等,培育地区畜牧业生产基地;打造阿勒泰市-布尔津县旅游经济圈,打造冬季冰雪旅游基地,积极延伸以喀纳斯为中心的旅游产业链。

4.2 重点开发区

主要包括福海县、富蕴县。土地利用以城镇工业、居住、交通、绿地、公共设施及配套基础实施等非农业用地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实现整体最有发展的角度,合理控制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发展方向。同时,各城镇工业用地、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用地应结合产业潜力协调发展。

阿勒泰地区未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转移到本区中的福海县,因此其作为重点开发区要积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畜牧业品种,推进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的能力,继续加强新疆良种繁育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运用资源优势,以资源为支撑积极扶持石油化工工业及矿产加工开采业,培育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扶持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此外,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资源的优势,建造此类资源冶炼及加工基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培育第三产业为新增长点,尤其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同时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与其他景区构成网络体系;完善红山咀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口岸经济发展,与内部经济带联结,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3 限制开发区

主要包括布尔津市、哈巴河县。本区作为禁止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的过渡,其土地利用要保证此区生态缓冲带的作用,同时也应对其适当引导控制,进行低强度开发建设。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实行限制开发,既要做到充分利用,又要防止造成重大的经济和环境损失,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和限制开发措施。

本区土地利用方向是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尤其是建造无公害豆类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构筑全疆重要的良种牛基地,推进农牧业的精深加工,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发挥区域自然资源和地缘优势,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适度扩大矿业规模开发,延长产业链;依托喀纳斯知名度及其旅游带动效应发展特色旅游、旅游商品制造,打造国际会议与会展业、休闲度假业、绿色牧业生产基地,沿布尔津县至喀纳斯景区形成以旅游开发、旅游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主的旅游经济发展轴线,将喀纳斯培育成为世界级景区,推进冬季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哈巴河—喀纳斯—布尔津旅游大循环格局的形成,同时,继续巩固和发展壮大商贸、餐饮和交通运输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并依托口岸优势,推动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逐步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

4.4 禁止开发区

主要包括青河县、吉木乃县。对本区应进行严格的空间管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人口流入,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维护生态系统和功能的完整性;注重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各种自然保护区域实行重点保护,促进区域甚至是阿勒泰地区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

本区土地利用方向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农工业产业化进程,强化以特色果蔬为主的生产基地建设,利用广阔的草场优势,发展畜牧业,形成以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生产格局;建设好三道海子、塔克什肯口岸等旅游景点和景区,开发富有本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强区内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并利用地缘和资源优势,发展边境旅游;依托口岸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做活做大边贸服务业,发展口岸物流、仓储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建立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

5 结语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对阿勒泰地区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确定了分区方案及制定了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措施,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有利于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在研究区域土地协调合理利用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工作,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措施,分类指导,各地区内部及地区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减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等,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空间基础和支撑,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阿勒泰地区人民政府.阿勒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0.

[2]白云升,朱明仓,胡存智,等.区域土地统筹利用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0.

[3]冯小红,李淑英,宋海娟.谷城县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J].科协论坛,2007(6):73-74.

[4]胡雷芳.五种常见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比较[J].浙江统计,2007(4):11-13.

[5]陈胜可.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7-375.

[6]阿勒泰地区统计局.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利用分区 篇5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种移动硬盘分区的方法:

1、先把移动硬盘和电脑连接上,一般都会在硬盘里显示,而不是在有可移动存储的设备里显示,所以不要大惊小怪哦,毕竟它的本质是笔记本硬盘。

2、一般的情况下移动硬盘都是一个分区,如果我们要分区的话,一般情况下要先把里边重要的东西现在电脑备份一下,因为分区格式会候导致数据丢失,因此如果移动硬盘里有重要数据的话,建议先拷贝到电脑硬盘上。

3、Win7是目前最主流系统,所以这里以win7系统为例,首先将移动硬盘连接上电脑,然后右击桌面上的计算机--管理-打开磁盘管理

4、找到我们的移动硬盘,然后右击选择压缩卷--选择容量大小,就会出现一个未分配的分区了,

5、右击未分配的磁盘,然后选择新建简单卷,会出来一个操作界面,大家依次选择磁盘大小、文件系统、磁盘盘符、磁盘卷标即可,最后他会提示格式化,格式化完成我们的分区也就完成了。

6、第一个我们要分的分区分好了以后,我们如果好像多分几个话,重复上面的步骤就行,很简单的。

针对移动硬盘分区后数据丢失问题,大家可以参照下面的恢复步骤:

第一步:单击“硬盘分区丢失/损坏” 模式。    第二步:选择丢失文件所在盘,然后点击下一步。    第三步:静待扫描结束。    第四步:扫描完查找扫描结果,勾选需要恢复的文件,然后点击下一步。

注意文件丢失后,文件名称也会被系统自动更改名称。如果未扫描到需要的文件,请使用“万能恢复”模式再扫描次。

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判断是否是您需要的数据。

1. 照片和文档是支持预览的,请单击扫描到的文件查看。

2. 根据数据的创建修改时间来判断。

3. 根据文件的类型来查找,例如您恢复的是word就在类型中选择 文档,然后点击查找。

第五步:选择一个盘存放需要恢复出来的文件,然后单击下一步。    第六步:数据恢复完成。

★ 怎样恢复惠普电脑丢失的文件数据呢

★ 飞机实时数据的远程管理

★ 恢复误删文件的几点心得数据恢复

★ SD卡数据恢复的技巧

★ 大气数据自动测控系统设计

★ Word自动提取数据制作成绩单

★ Win 98文件丢失恢复策略Windows系统

★ 地震波形数据实时监控软件的实现

★ word文档误删怎么办?word文件误删恢复方法

利用分区 篇6

分区表:当表中的数据量不断增大,查询数据的速度就会变慢,应用程序的性能就会下降,这时就应该考虑对表进行分区。表进行分区后,逻辑上表仍然是一张完整的表,只是将表中的数据在物理上存放到多个表空间(物理文件上),这样查询数据时,不至于每次都扫描整张表。

1 Oracle提供了以下几种分区类型

1)范围分区(range);

2)哈希分区(hash);

3)列表分区(list);

4)范围-哈希复合分区(range-hash);

5)范围-列表复合分区(range-list)。

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是数据仓库体系结构中的一个可选部分,ODS具备数据仓库的部分特征和OLTP系统的部分特征,它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当前或接近当前的、不断变化的”数据。

2 ODS有四种类型

1)类ODS,与应用系统的数据延迟为1~2秒,实时或近似实时;

2)类ODS,与应用系统的数据延迟为2~4小时;

3)类ODS,与应用系统的数据延迟为12~24小时;

4)类ODS,数据仓库中部分决策分析数据回流至ODS中。

可以说,数据延迟时间越短,ODS建设难度越高,其中I类ODS的建设难度最高,建设成本也是最高的。从现阶段的应用来看,我单位的ODS建设目标是III类,ODS数据与应用系统的数据延迟保持在24小时左右。

3 现状分析

目前,我单位系统内部有很多的子系统,如核心业务系统数据RUCCDTA、核心业务系统参数RUCCCMN、中间业务AGENT、支付系统数据、反洗钱、支票影像、身份证核查、客户信息CIF等多个系统平台等。他们之间的信息存在着重复和不一致的情况,如客户资料、信贷数据等。如何综合应用这些数据,首要任务就是进行数据整合,ODS的特点恰恰可以担当起这付重任。

下面以核心业务系统数据RUCCDTA平台内CMVCA、SVDSA表为例,介绍如何利用oracle数据库的range分区及range子分区特性即范围-范围复合分区(range-range)技术,建设ODS数据交换平台。

4 表在oracle数据库中的规划设计

图1为ODS系统架构图。

4.1 设计说明

1)建立系统默认的表空间、索引表空间,不需要分区的表建立在此给定的空间上

2)建立40个表空间(每个机构对应一个表空间,其原因是利于数据的保存,以后可以针对每个机构进行数据导入和导出,也利于针对每个机构的数据查询)

3)创建数据表,以机构range作分区,每个表共有40个表分区

4)在每个机构表分区中再按照日期中的年range进行子分区,从系统上线的2003年到现在2009年共7年。因此每个表的分区共有:40个表分区*7=280个分区

5)对每一个表建立LOCAL索引(相当于在每一个微分区内建立索引)

6)每个最小分区的数据量:以CMVCA表为例,400G/40个机构=10G/每机构/每年。每个子分区的数据量不大,利于数据的导出、保存及导入。

4.2 详细操作步骤

4.2.1 创建系统缺省表空间:(用户默认表空间)

4.2.2 用户

4.2.3 创建分区表空间

表空间脚本:crtspace_dta.sql,根据机构数量生成对应的表空间

4.2.4 创建分区表

1)CMVCA交易日志文件脚本(带表分区VCSBNO、子分区VCTRDT)

2)交易细文件脚本(表分区DSSBNO、子分区DSTRDT)

5 创建表索引

6 结束语

至此,大数据表的在Oracle数据库中分区设计及实施已完成,此操作步骤已经在我单位的ODS建设中完全验证正确。本文的目的也是为了向其他在ODS建设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的同行提供一点借鉴,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也希望他们在大数据表处理过程中能够建设起结构清晰数据交换平台。

摘要:该单位目前要在业务系统和数据仓库之间建立一个ODS数据交换平台。此ODS数据平台用于存放从各个业务系统直接抽取出来的数据,这些数据从数据结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上都与原业务系统基本保持一致,在ODS数据平台中利用SCHEME方式进行区分。到目前为止,我单位的业务数据已运行多年,基本信息数据、历史归档数据庞大。如何规划一个设计合理、运行安全、查询快捷、性能高效的ODS数据交换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该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oracle的表空间、表分区、子分区技术并结合我单位目前业务数据的特点来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稳定的ODS数据交换平台。

关键词:数据库,oracle,表分区,子分区,表空间,LOCAL索引

参考文献

[1]18Partitioned Tables and Indexes[EB/OL].http://www.stanford.edu/dept/itss/docs/oracle/10g/server.101/b10743/partconc.htm.

[2]Oracle Database Concepts10g Release1(10.1)Part Number B10743-01(18Partitioned Tables and Indexes)[EB/OL].http://www.ora-cle.com/technology/documentation/database10g.html.

利用分区 篇7

1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1.1 分区原则

一是以地貌特征为主导因子, 同时考虑气象、植被、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相似性。二是以土壤类型为基础, 参照各类土壤的属性、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的相似性。三是以用地与养地为目标, 评估土壤改良利用方向与基本措施的相似性。四是以解决土壤干旱、内涝、风水蚀为出发点, 所采用的治理途径与综合措施的相似性。

1.2 分区结果

按照上述分区原则, 将全县划分为4个大区, 8个亚区: (1) 中部以农为主黑土、黑钙土区。该区土壤类型较多, 根据亚类和土属又划分4个亚区, 即石灰性草甸黑钙土亚区、典型黑土、黑钙土亚区, 薄层黑土亚区, 石灰性黑钙土亚区; (2) 东部农林牧结合草甸土区。该区又划分2个亚区, 即草甸土亚区, 砂土、草甸土亚区; (3) 西部以牧为主的草甸土、盐碱土区。该区又划分2个亚区, 即草甸土、盐碱土亚区, 草甸土亚区; (4) 河岸以牧为主新积土区。

2 土壤改良利用途径

2.1 中部以农为主的典型黑土、黑钙土区

该区位于青冈县中部, 面积186 359 hm2, 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9.4%。其中黑土主要分布在昌盛、柞岗、民政、兴华、迎春等乡镇;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城郊、永丰、连丰、劳动、建设、中和、祯祥等乡镇。

2.1.1 石灰性草甸黑钙土亚区。

该区位于哈黑公路以西, 包括劳动、建设、祯祥等乡镇, 面积38 177 hm2, 占该区面积的20.5%。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区域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较高, 土壤质地黏重, 并含有大量的碳酸盐, 呈碱性反应, 用养失调, 地力减退, 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改良途径及主要措施:应注意防风、治旱、改碱, 打破犁底层。在具体措施上要营造农防林, 发展打井灌溉, 增施农家肥, 种植绿肥, 多施磷肥, 浅翻深松, 打破犁底层。在种植上要以甜菜、向日葵等耐盐碱的作物为主, 适当种植一些玉米、谷糜。

2.1.2 黑土和普典型钙土亚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哈黑公路两侧的岗地上, 包括兴华、民政、柞岗、昌盛、连丰、迎春、中和、祯祥等乡镇。面积88 474 hm2, 占土区面积的47.5%, 土壤类型是中、厚层黑土, 普通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地势漫川、漫岗, 土质较肥沃。耕地土壤主要问题:地下水位低, 十年九春旱, 大风次数多, 蒸发量大, 旱象严重, 土壤风水蚀严重。改良途径及主要措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 结合搞好防旱除涝, 用养结合, 培肥地力[1]。应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 做好小流域治理。对土壤要实行浅翻深松, 打破犁底层。同时要增施农肥和化肥, 做到测土配方施肥。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

2.1.3 薄层黑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哈黑路以东, 主要在德胜乡境内, 面积5 768 hm2, 占该区总面积的3.1%, 其中含有破皮黄黑土。耕地土壤的主要问题是:地势较高, 水资源贫乏, 水土流失严重, 黑土层薄, 耕层板结, 土壤养分含量低。改良途径及措施:营造农防林, 增施农家肥, 实行合理耕作, 注意整地保墒, 适当种植一些浅根系作物[2,3]。

2.1.4 石灰性黑钙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哈黑公路两侧的平岗地上, 包括芦河、柞岗、永丰等乡镇, 面积53 941 hm2, 占本区总面积的28.9%。石灰性黑钙土是主要产粮区之一。但由于干旱, 加之土壤表层含有大量碳酸盐, 作物苗期发锈。改良途径及措施:一是增施优质农家肥;二是施煤灰或掺砂改土;三是浅翻深松, 活化土层, 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2.2 东部农林牧结合草甸土区

该区位于通肯河防洪堤以西, 高河漫淮和低阶地上。全区面积为16 945 hm2, 占全县面积的6.31%。主要土壤类型为草甸土和部分风砂土, 以石灰性草甸土和黑砂土为主, 少部分沟谷有草甸土, 其他土壤类型也有零星分布。该区属于河谷低地, 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高, 水资源丰富, 属于喜湿性作物生长。

2.2.1 草甸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通肯河谷低平地上, 包括兴华、德胜、民政、柞岗、昌盛等乡镇, 面积14 838 hm2, 占该区面积的87.6%。土壤类型以厚层石灰性草甸土为主。耕地土壤问题:一是地下水位高, 土质黏重, 土壤冷浆;二是潜在肥力高, 有效性差, 耕性不良;三是水利工程措施少, 局部地块内涝严重。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修筑条田和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增施热性肥料和磷肥, 掺砂改土提高地温, 充分发挥潜在肥力的作用[4]。该区应重点发展水稻、小麦、大豆作物生产, 搞好轮作。

2.2.2 砂土、草甸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通肯河西岸高河漫淮和低阶地上, 主要分布在德胜乡, 面积2 107 hm2, 占土区面积的12.4%。土壤类型以砂土为主, 有部分石灰性草甸土。耕地土壤主要问题:地势低洼, 砂丘易受河水泛滥搬迁, 砂土漏肥漏水, 养分含量低;石灰性草甸土湿、冷、质地黏朽, 耕性不良, 明显缺磷, 伏雨后作物才正常生长, 易贪青晚熟, 受霜害。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大力兴修水利, 防洪排涝。降低地下水位, 掺砂治黏。砂土施河泥或增施热性厩肥, 提高地温, 改善理化性质[5,6]。水源充足的石灰性草甸土应发展水稻生产。砂土地种植花生、马铃薯等作物。

2.3 西部以牧为主草甸土、盐碱土区

该区位于青冈县西部低洼碱沟草原地带, 包括祯祥、新村、中和和劳动、柞岗、芦河等乡镇, 面积55 674 hm2, 占总面积的20.7%, 土壤类型主要是石灰性草甸土和盐碱土。在利用上多属草原和林地。该区地势低洼, 土壤属于碱性, 而盐碱、瘠薄、干旱、内涝是这些土壤的主要问题。今后应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盐碱、旱涝等问题, 保护好草原, 发展畜牧生产。

2.3.1 草甸土和盐碱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新村、祯祥等乡镇西部碱沟草甸子。面积34 519 hm2, 占土区面积的62.0%。土壤以厚层石灰性草甸土为主, 盐化、碱化草甸土也草甸碱土呈复区分布。这类土壤碱性大, 土质瘦薄, 牧草产量低。今后应建设灌排工程, 搞好抗旱、排涝、治碱等工作, 草原要采取浅反轻耙、种植牧草、围栏禁牧等方式, 恢复和发展牧草, 提高草质和产草量, 以促使畜牧业生产大发展。

2.3.2 草甸土亚区。

该亚区位于劳动、柞岗、芦河等乡镇西部的碱沟草原, 面积21 154 hm2, 占该区面积38.0%。大部分为草原碱沟, 少部分为耕地和林地, 主要土壤是碳酸盐草甸土和盐碱化草甸土。火性大, 碱性较强, 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高, 土质黏糗, 牧草质量退化, 单产不高。今后应加强对草场的管理, 实行轮牧和改良更新, 变牧场为割草场, 以适应畜牧业大发展的需要。

2.4 河岸以牧为主的新积土区

该区位于通肯河防洪堤以东的泛滥地上, 包括兴华、德胜、民政、柞岗、昌盛等乡镇, 面积9 613 hm2, 占全县总面积的3.5%, 主要土壤类型是泛滥土和零星分组的沼泽土。区域特点:地势低平, 地下水位高, 河、沟水系纵横, 泡塘遍布, 水资源充沛, 土壤透性较强, 沼泽底地常年或季节性积水, 易受河水泛滥影响。此类土区应林牧渔结合, 重点发展好经济草。搞好规划, 合理开发利用, 做到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 发挥自然优势, 保持生态平衡, 增加经济效益。

摘要:在综合分析青冈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基础上, 依据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原则, 把青冈县所有土壤分成了4个区, 8个亚区。根据各区土壤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良利用措施, 以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地力评价,土壤,改良,利用,分区,黑龙江青冈

参考文献

[1]王恒俊, 李仕成.论宁夏国土整治中土壤利用分区及改良措施[J].水土保持学报, 1989 (1) :60-74.

[2]朱占录.安定区土壤改良对策与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11) :31-32.

[3]周丽芳, 石训文, 祝剑真, 等.上饶市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07年, 19 (11) :59-60, 104.

[4]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7) :133-134.

[5]张清华, 史琢, 韩翠萍, 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89-90.

利用分区 篇8

1 土地利用分区概述

1.1 分区目的

土地利用分区最直接的目的是合理、科学、导向性地开发利用土地, 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增进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是把土地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 参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宏观调控, 引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对产业发展实施差别化指导, 为相关部门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2 分区原则

土地利用分区原则有相对一致性、行政区划相对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原则, 在产业发展的土地利用分区时要遵循这些原则, 以确保分区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3 分区方法与思路

基于产业发展的土地利用分区是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的产业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及产业现状分析研究, 选取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 采用多因子加权综合分析法, 初步确定皖江城市带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 然后结合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类型, 通过相应产业的分区修正指标进行修正, 最后得到皖江城市带重点承接的6类产业的分区情况。

2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1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土地利用分区开展了一些定量化的研究, 但大多缺乏一套反映区域土地利用或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的指标体系, 在分区指标上体现不明显, 对土地利用的警示性作用不强[12]。纵观目前有关土地分区的评价研究, 多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的研究, 很少将土地使用前、中、后有机联系在一起, 以此综合判断区域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 在遵循科学性、主导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 选取基于产业发展的土地利用分区的影响因素: (1) 土地综合承载力。土地综合承载力即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 土地资源所能承载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13]。土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 还包含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承载对象不仅是人口, 还包括人类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它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 没有土地承载, 承接的项目就不能落地, 就无法发展, 因此选择土地综合承载力来综合反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 (2) 土地适宜性。土地适宜评价是以特定的土地利用为目的, 利用相关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数据, 对土地进行最佳利用评价, 评价土地对所设定的土地利用要求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用于对建设用地评价时, 研究的是土地用途方式的转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涉及的用地主要是建设用地, 由于农业用地范围的建设适宜性低, 对现代农业进行分区时可对此指标进行相应修正。因此, 选择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来反映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土地用途转变的能力来判断是否适合承接产业。 (3) 土地利用集约度。集约节约用地不能一搞建设发展就想到新占土地, 而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 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科学评估, 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 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14]。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涉及的用地基本是建设用地。因此, 首先要在摸清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状况的基础上, 调整用地结构, 充分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然后再以新增土地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选取土地利用集约度用来反映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情况, 依此判断承接产业转移时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和方向。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指标数据已在本基金项目的有关课题中讨论过, 这里仅对研究成果稍作调整, 不再对指标数据的获取进行研究, 具体见表1 (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分析, 把各市辖区的区进行合并, 最终合并为46个评价单元) 。

2.3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 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土地承载力、土地适宜度、土地集约度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0.4、0.3;再采用多因子加权综合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计算分析, 得出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分值, 见表1。根据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结果, 划分为四个大类, 各类分值范围分别为Ⅰ类区 (0.45—0.55) 、Ⅱ类区 (0.45—0.55) 、Ⅲ类区 (0.35—0.45) 、Ⅳ类区 (0.35—0.45) , 见土地利用分区图 (图1, 见封三) 。

各主要分区为: (1) 优化承接区。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等7个市辖区和肥东县、肥西县、芜湖县、桐城市、天长市等5个县, 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及周边经济发展较强的县区。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及其配套基础较好, 但受生态资源环境的约束较大, 土地不能大规模开发利用, 应以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主, 适度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2) 重点承接区。主要有长丰县、庐江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当涂县、含山县、和县、怀宁县、望江县、来安县、金安区、东至县、青阳县、郎溪县、广德县等16个县及宣城市1个市辖区, 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该区经济基础条件好, 环境承载力强, 应以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为主, 积极拓展土地新空间, 确保承接产业用地需求的同时, 提高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3) 适度承接区。主要有居巢区、铜陵县、枞阳县、潜山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舒城县、泾县、旌德县、宁国市等12个县区, 主要分布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该区域要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水平,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约束小的优势,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分步骤、分区域逐步转化为重点承接区, 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预留发展空间。 (4) 限制承接区。主要有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石台县、绩溪县5个县, 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的边缘。该区域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资源宝贵, 要适当限制承接产业,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适度、有序地开发利用。

3 基于产业发展的土地利用分区

3.1 修正方法

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有六大类, 每类产业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 在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础上, 从产业类型、土地等别、产业的现状优势与规划导向三个方面对综合分区结果进行修正, 从而得出每类产业的分区值。n修正方法为:。式中, Wi为第i类i=1产业的分区评价值;Xi为第i类产业进行产业类型修正后的评价值;Y′i为第i类产业土地等别的修正系数;Z′i为第i类产业现状与规划导向的修正系数。

3.2 修正指标体系

产业类型修正 (Xi) :《皖江规划》中指出, 皖江城市带重点承接的产业分为6大类、18个小类。因此, 在现状土地综合承载力、土地适宜性、土地集约度评价的基础上, 参照具体产业的劳动力需求、资源禀赋需求、承载力需求、开发适宜性要求和土地集约程度的要求等进行赋值, 确定不同产业的土地利用分区修正系数 (表2) 。修正方法为:。式中, Xi为第i类产业进行产业类型修正后的评价值, xij为第i个产业的第j项指标所对应的指标标准化值, x′i1为第i类产业第j项指标的修正系数。

土地等别修正:土地等别对产业用地分区的影响表现为:土地等别越高, 其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集聚的能力越强, 越有利于承接产业的落地。因此, 参考《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投资强度控制指标的差别进行赋值并确定皖江城市带各县市区城市土地等别的修正系数 (表3) , 用于对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修正;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进行赋值并确定农用地等别修正系数 (表3) , 用于对现代农业的修正。

现状优势与规划导向修正:目前, 皖江城市带内形成了以钢铁、建材、汽车、家电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特别是一些传统的特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 具有产业量大、产业链长、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等优势,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 可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 并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皖江规划》提出了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 加速壮大轻纺产业, 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作为重点承接的6大产业, 并明确了6大类产业所包含产业类型的重点承接城市与重点建设的产业集群, 据此赋值并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重点产业规划导向修正系数 (表4) 。

3.3 修正结果及分区

按照上述修正方法和修正指标体系, 对皖江城市带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进行修正, 可得出重点承接的6类产业的土地利用分区值 (表5) 。将每类产业的土地利用分区值划分为四类, 各类分值范围分别为Ⅰ类区 (0.55≤A) 、Ⅱ类区 (0.40≤A<0.55) 、Ⅲ类区 (0.30≤A<0.40) 、Ⅳ类区 (A<0.30) , 并结合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皖江城市带承接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土地利用分区图分别见图2—7 (见封三) 。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础上, 将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化的修正, 从产业类型、土地等别及规划导向等三个方面, 对皖江城市带重点承接的六大类产业进行了修正, 从而得出了六大类产业的分区情况, 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安排和实施差别化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皖江规划。

利用分区 篇9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云贵高原的东南端,广西盆地北缘。位于东经108°32′~109°27′,北纬24°47′~25°42′,地处云贵高原与湘桂低山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县境地势连绵起伏,山体庞大,割切强烈,谷深坡陡,由北向南倾斜。地貌以山地为主,最高峰为元宝山的无名峰,海拔2 103 m,最低处是和睦镇的融江边,海拔89 m。全县土地总面积4 638.17 km2,其中山地占85.74%、丘陵占5.66%、台地(阶地)占1.68%、平原占5.73%,其余为水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山区为16.4℃,山区外为19.3℃;年均降雨量山区为2 100~2 500 mm,山区外为1 824.8 mm;4—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2.2%。境内河流主要有融江、贝江等。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县内生物资源丰富,植物有2000多种。天然林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元宝山、滚贝老山、九万山、泗涧山;人工林主要有杉木林、毛竹林、马尾松林。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全县辖共20个乡(镇)207个行政村;2010年,人口49.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4.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8 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121元。

1.2 土地利用概况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为463 817 hm2。其中,耕地面积为55 991 hm2,占12.07%;园地面积为6 291 hm2,占1.35%;林地面积为349 338 hm2,占75.32%;草地面积为21 769 hm2,占4.6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 270 hm2,占1.14%;交通运输用地为2 827 hm2,占0.61%;水域面积为10 520 hm2,占2.27%;其他土地面积为11 811 hm2,占2.55%。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 研究对象与单元

以广西融水县为研究对象,以207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研究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各个行政村的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广西融水县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区。

2.2 研究数据获取

采用广西融水县于2009年完成的土地利用二次调查成果,在Mapgi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207个行政村的土地利用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2.3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并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1]。

1997年,Constanza et al[2]的研究成果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从科学意义上得以明确,但对某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计过高或过低,使这一方法也引发了许多争论。谢高地等[3,4]在Constanza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制定了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更加科学。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定义为1 hm2全国平均产量的农田每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为1,其他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是指生态系统产生该生态服务相对于农田食物生产服务的贡献大小,其中1个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等于该区域1 hm2农田平均产量市场价值的1/7[5]。针对研究区的具体情况,以1996—2009年平均粮食单产4 129 kg/hm2为基准,粮食价格按2009年粮食市场的平均价格1.65元/kg计,确定研究区农田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为937元/(hm2·a)。根据已有研究[5]和研究区的具体情况,把每种土地利用类型与最接近的生态系统类型联系起来,其中耕地与农田对应,林地与森林对应,园地取森林和草地的平均值,难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地对应,建设用地取值为0。制定了研究区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表1)。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SV为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Si为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Pi为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类型i的生态服务价值。由此计算得融水县207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

元/(hm2·a)

2.4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计算

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是指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元/hm2)。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高说明土地生态保护重要性大,反之亦然。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ESVD为研究区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ESV为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S为研究区土地面积。根据公式(2)计算得融水县207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表2)。

2.5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区

采用数轴法划分融水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区类型。数轴法指把各评价单元的每个数值看成一个一维变量,点绘在一维数轴上,按数值在数轴上的分布状况划分等级。

从表2可知,融水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平均为2.26万元/(hm2·a),最大值是贝江林场,为3.01万元/(hm2·a);最小值是融水县红光村,为0.76万元/(hm2·a)。

根据各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差异,采用数轴法划分为4种类型的(图1):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密度在0.76万~2.01万元/(hm2·a)划为低生态服务价值区;在2.02万~2.24万元/(hm2·a)划为一般生态服务价值区;在2.25万~2.49万元/(hm2·a)划为较高生态服务价值区;在2.50万~3.01万元/(hm2·a)划为高生态服务价值区。

3 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区的特点及土地利用对策

3.1 高生态服务价值区

3.1.1 范围。

该区包括贝江林场、九万山林场、泗涧山采育场、思英采育场、林科所、元宝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滚贝老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等30个行政村(表2),面积为96060.77hm2,占总面积的20.7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下部。

3.1.2 区域特点。

其地貌以山地为主,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有林地面积大,植被保存较为完好,森林覆盖率高,均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天然林为主,是贝江和融江源头的水源涵养区,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动植物物种多,是融水县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

3.1.3 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

该区是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规划为重要生态用地区,是融水县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重点为发展林地,主要作为生态公益林地,必须保护现有天然林,重点强化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占用的空间,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2 较高生态服务价值区

3.2.1 范围。

该区包括和平村、大方村、英洞村、平时村等共75个行政村(表2),其面积为170 780.67 hm2,占总面积的36.8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上部和北部。

3.2.2 区域特点。

其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但杉木林、毛竹林、马尾松林等人工林面积比重大,天然林面积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物种等生态服务功能弱。3.2.3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土地利用方向重点为发展林地,要逐步减少人工林面积,通过封山育林逐步恢复天然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特别是在河流源头区域和水库周边区域,要逐步恢复为水源涵养能力强的常绿阔叶林。在不破坏水源涵养功能的前提下,部分区域适度发展经济林。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严禁占用区内有林地进行建设。

3.3 一般生态服务价值区

3.3.1 范围。

该区包括三寸村、平等村、吉格村、江竹村等共59个行政村(表2),其面积为106 665.89 hm2,占总面积的23.00%。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北部、西北部。

3.3.2 区域特点。

其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利用主要为林地和园地,是融水县木材、油茶、油桐、水果、茶叶等农林产品的重要生产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土地利用方向重点为发展林地和园地。林地主要发展杉木林、油茶林、油桐林,园地发展果林和茶林。林下种植牧草,保持水土。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禁止毁林开荒和非法占用林地。

3.4 低生态服务价值区

3.4.1 范围。

该区包括水东村、中讲村、元宝村、芝东村等共表2融水县生态服务价值密度

[元/(hm2·a)]

3.4.2 区域特点。

其地貌以平原和谷地为主,耕地面积大,是融水县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建设用地面积较大,是融水县城镇和工业分布的主要区域。

3.4.3 土地利用对策。

在农业区,加强土地整治,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单产,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在城镇和工业发展区域,适当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合理布局城镇和工业用地;加大盘活存量土地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非农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加强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43个行政村(表2),其面积为90 309.67 hm2,占总面积的19.4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南部和西北部。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COSTANZA R,D ARGE R,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e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3]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5.

[4]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911-919.

利用分区 篇10

计量地理模型广泛的被运用在区域土地面积变化、地类的转换、土地利用强度及土地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在土地数量结构分析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国内学者主要是基于不同的目的、尺度、侧重点和方法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模式,并利用主要因素法、综合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叠置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其中以聚类分析法较为常见。因此,本文采用计量地理模型与聚类分析相结合,以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的贵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计量地理模型的静态分析法,结合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区域组合类型、区位意义等,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相关的数量结构进行数据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指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贵阳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分区,对于本区域未来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概况

本次研究区贵阳市,在地理上它处于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而下属的10个区县即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等,面积总计8043.36km2,占整个贵州省面积的4.56%。贵阳市耕地和林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70%以上,但其中85.02%的地区为喀斯特地貌所覆盖,生态脆弱。2013年,贵阳市实现GDP2085.42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958.14亿元,总人口达到445.17万人。地形复杂、喀斯特地貌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是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对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分区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以贵阳市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大类)作为分类标准,结合贵阳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贵阳各市(州)的土地利用结构。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均来自于2013年《贵阳市统计年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研究方法

2.1 计量模型分析方法

当前较常用的土地计量地理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包括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数、土地利用区位指数等静态分析的方法;另一种是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信息熵、土地利用程度指标等动态分析方法。

结合当前学者的一些研究,综合考虑分析的需要,选取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类型、区位指数等数量结构分析方法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指标,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大类)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分析贵阳市土地利用数量特征。

2.1.1 多样性指数分析。

土地数量结构多样化指数分析是对区域内各种土地的齐全程度、多样化状况以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干预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估。吉布斯-马丁(Gibbs-Martin)多样化指数作为较为常用方法来度量土地利用多样性的程度,其模型为:

其中,GM为多样化指数,fi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当某区域只存在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其多样化指数为0;当某区域均匀的分布土地利用的各种类型,其多样化指数则为1。为了能够简明的反映贵阳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多样化指数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高>0.7;中0.6-0.7;低<0.6。

2.1.2 土地利用结构集中度分析。

(1)土地利用洛伦兹曲线。首先根据将各地区各地类面积百分比由大到小按顺序排列,然后计算累计面积百分比并绘出洛伦兹曲线(图1)。(2)集中化指数。用于分析各区域内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用集中度表示,公式为:

式中,Ii为第i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Ai为第i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累计百分比之和;M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完全集中为一种类型时的累计百分比之和,此处为M=1000;R为贵阳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累计百分比之和,此处R=894.96。根据表1计算得出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见表2)。

2.1.3 土地利用结构集约程度和综合效益分析。

从人口密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GDP指标来分析贵阳市2013年各区县的人口空间分布、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2.1.4 组合类型分析。

本文采用威弗-托马斯(Weaver-Tomas)组合系数法,计算区域土地的假设分布类型,将土地的实际分布与假设分布作对比分析,再通过逼近实际分布,得到一个最接近实际分布的土地分布类型,该组合即被看作是该区域土地组合类型。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的多少可以反映区域土地整体功能的强弱。公式为:

式中:N为土地利用类型组合系数;Tij为假设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tij为实际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

2.1.5 区位意义。

采用区位指数可反映某一地区各种土地相对于高层次区域空间的相对聚集程度,区位指数是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Qi为i区域的区位指数,fij为第i区域内第j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Fi为贵阳市内第i类土地的面积。若Qi大于1,则该种土地具有区位意义,若Qi小于1,则区位意义不大或不具有区位意义。

2.2 土地利用计量模型计算

根据上述各指标公式和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计算贵阳市10个区县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得出贵阳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集中度、综合指数以及组合类型(表2),贵阳市各区县土地利用区位指数(表3),土地利用的洛伦兹曲线(图1)。

2.3 土地利用计量模型分析

2.3.1 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指数分析。

如表2所示,贵阳理论上能达到的多样化指数为0.857,而实际是0.70,差距不大,这表明了贵阳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总体较好。各地的多样化指数则是在0.65~0.76之间,其中最高的是南明区,最低的为开阳县,两者之差为0.11,表明多样化程度在区域上差别不大。从分级标准来看,达到了高水平的地区有:南明区、花溪区、白云区、观山湖区、清镇市,其余各区县为中等水平。

2.3.2 土地利用结构集中度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的洛伦兹曲线越接近均匀分布线(对角线)说明其分布越均匀,即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越接近。如图1所示,云岩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洛伦兹曲线离均匀分布线最远,表明其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集中性最强;南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洛伦兹曲线离均匀分布线最近,表明南明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最均匀。各区(县)土地利用结构集中化指数由大到小为:云岩区>开阳县>乌当区>息烽县>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白云区>观山湖区>南明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花溪区、清镇市、白云区、观山湖区、南明区的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低于贵阳市的平均水平。

2.3.3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析。

如表2所示,贵阳市人口密度为562.19,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为2423.48,地均GDP为2592.72。从这三项指标来看,各项指标均高于贵阳市平均水平的区县分别包括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白云区、观山湖区。可见这些地区是贵阳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

2.3.4 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分析。

如表2所示,贵阳市各区(县)土地利用组合类型为2~3类不等。多数地区为两种组合类型,其中,除云岩区为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组合类型以外,其他为耕地+林地的组合类型,比较单一;南明区、白云区、观山湖区为三种土地组合类型,且均为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综合看来,符合贵阳市以耕地+林地为主的组合类型。

2.3.5 土地利用类型区位意义分析。

如表3所示,从耕地、草地和其他土地区位指数上看,除了云岩区显示出的较低值以外,其他地区分值差不大于1,因此全市各地区耕地、草地、其他土地资源分布较为均匀,但是整体数值均不高,这表明耕地和草地在贵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区位意义不显著,后备资源较充足,开发潜力大;从园地区位指数上来看,一半以上地区分值大于1,这表明,贵阳市的园地资源分布广,且分布均匀,聚集程度高,该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各地区在林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分值呈现总的分布较为均衡;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区位指数大于1的地区包括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白云区、观山湖区,其中,云岩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值为6.19,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可见其聚集程度高,具有显著的区位意义。

3 基于指标测度的土地利用聚类分区

层次聚类方法(hierachical clustering methods),其基本思想是:先将n个样品各自作为一类,然后规定各类之间的距离,再进行逐级合并,直至所有的样品都成一类。本文主要借助SPSS软件,采用平方欧氏距离测算,得出指标变量关系的近似矩阵,通过近似矩阵分析各个区县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这里不需要规定分类的标准和类别数,只是比较客观地从数据自身出发进行分类。

3.1 贵阳市土地利用分区

综合土地利用类型的测度结果,并参考贵阳土地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况,参照以下三个原则,进行分区。一是,根据分区在同一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上的相似性原则;二是,集中连片的区域共轭性原则;三是,科学实用性原则。

本文选取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地均GDP、区位指数等指标作为贵阳市土地利用分区聚类分析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3)。通过聚类分析,对贵阳下辖10个政区单元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计算,得出结果见图2。

3.2 分区结果分析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发现,在类间距离为10时,研究区域可以被分为如图3所示的3类情况:

(1)中心城优化发展区:云岩区。该区域作为贵阳市的政治经济中心,与贵阳市相比,人口密度占全市的51%;地均GDP是贵阳市的13倍,占41%;固定资产投资是贵阳市的21倍,占60%,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经济发达。土地多样化程度低,集中度高,土地组合类型过于单一,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所占的比重和区位意义分值远超其他地区。同时由于本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草地、其他土地面积较少,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不足。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就成为重中之重。改造旧城和低效用地,充分挖掘城市的可利用空间,从而实现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以及合理布局;在发展过程中应科学规划,进行三大产业的合理迁移,分散人口、交通压力。另外,鉴于此区域发展程度相对较高这一情况,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城市的人口生态承载力是否超出,以便于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重点发展区:南明区、花溪区、白云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与贵阳市相比,区域总面积占贵阳市面积不到40%,但是建设用地比例占55%以上,人口密度占41%,地均GDP占36%,固定资产投资占51%。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也较为集中,不仅有较好的建设用地基础和较好的交通条件,且具有一定的后备土地资源,该区域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综合以上分析发现,本区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可以作为中心城优化发展区的扩展区,不仅可以分散部分人口交通压力,还能带动区域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作为工业的重点发展区域。

(3)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区:乌当区、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从综合指标来看,本区域与贵阳市相比,人口密度占全区的8%、地均GDP占9%、固定资产投资占4%,均呈现较低值,说明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水平呈现较低的趋势。而该区域所表现出的土地利用多样化高、集中化低的特点,又说明土地利用较为分散。本区域耕地、园地、林地均占贵阳市各地类面积的60%以上,尤其其他土地占70以上。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县市应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和农业、产业结构和区位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区域的生态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4 结论

本文采用了计量地理模型,对贵阳下属10个区县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贵阳实际情况,将得出的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以及地均GDP、区位指数等指标,作为聚类分析的基础数据。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贵阳土地进行分区。最终分为三类:中心城优化发展区、工业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区。

研究发现,贵阳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存在较严重的人地矛盾,而经济水平较低地区存在较大用地空间,综合来看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当前发展模式对贵阳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极为不利的。考虑各区域的发展情况,中心城优化发展区应提高效率、挖掘用地潜力、分散人口和交通压力、注重生态环保;工业重点发展区具备一定的资金和用地条件,应作为将来的重点发展区域;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区则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区位等特色,有重点地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

摘要:在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中土地利用分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贵阳市的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化,基于贵阳市2013年变更调查数据,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和现代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方法,对贵阳市及其周遭的10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实行指标测度。基于计算结果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空间聚类,得出贵阳市土地利用分区情况。把聚类分区结果与各区县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该区域可被分为3类:1云岩区属于中心城优化发展区;2南明区、白云区、观山湖区、花溪区及清镇市属于工业重点发展区;3乌当区、开阳县、修文县及息烽县属于生态农业和旅游发展区。研究发现贵阳市经济发达地区呈现土地多样化程度低、集中化水平高、土地组合类型比较单一和人地矛盾突出等状态,而其余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则存在很大的用地空间。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下一篇: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