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疏散分析

2024-11-03

人员疏散分析(精选9篇)

人员疏散分析 篇1

地铁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是地铁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快速安全地将地铁列车及站台内的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非常重要。保证地铁站台内人员安全疏散的关键是必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小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笔者以某典型单层侧式站台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技术,分别模拟列车中部起火和头部起火两种情况下烟气层高度、温度及浓度的变化,确定ASET。同时,采用人员疏散软件,对该站的人员疏散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确定RSET。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铁人员疏散的危险性,为地铁火灾排烟通风系统的设计和人员疏散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1必需安全疏散时间计算

RSET包括火灾探测时间、预动作时间和人员疏散运动时间三部分。

1.1 火灾探测时间和预动作时间的确定

火灾探测报警时间取决于建筑物报警设备的完善程度、人们对于火灾的认知程度以及建筑物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可以采用火灾蔓延模型以及探测系统的特性进行计算和预测。设定地铁的火灾探测时间为60 s。

预动作时间是人们在紧急状态下的逃生准备时间,与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年龄、对建筑物的熟悉程度、人员反应的灵敏性、甚至与人员的集群特征密切相关。地铁内的乘客和工作人员一般处于清醒状态。同时,通过对地铁人员特征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除了工作人员外,大部分乘客对地铁建筑结构、报警系统、疏散通道和地铁内的主要消防设施不熟悉。该地铁采用广播,预动作时间应取120 s。

1.2 人员疏散运动时间的确定

人员疏散运动时间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离安全地带的距离、疏散路线的拥挤程度、人员疏散速度、安全出口宽度、被火焰及烟气或其他灾害损害的情况等,可以利用经验公式或者疏散模型预测。笔者采用精细网格法建立了某单层侧式地铁站台人员疏散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并考虑地铁出口条件及自动检票闸机对人员疏散的影响,模拟计算地铁人员疏散的运动时间。

某地铁车站有效站台长度为146.7 m,站厅宽度为96.8 m,站台高度为4.76 m,车站断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于侧式站台两边是对称的,所以选择站台一侧建立疏散模型,包括两个疏散通道和一个正常出入口。

疏散人员初始分布如下:一列载有1 200人的列车停靠在站内,同时站台上随机分布300人(其中包括工作人员和候车人员),因此站内共有1 500人。由此,建立该站台的人员疏散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的小点表示地铁中的人员。人员步行速度依据其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在0.8~1.5 m/s范围内随机给定。疏散一旦开始,人员将按照最近疏散原则选择出口进行疏散。在疏散过程中,如果遇到墙、售票房、闸机等障碍物,人员将绕开障碍物行走。因此,如果人员选择了正常出口,在到达闸机附近时,若闸机关闭,人员将在闸机口排队等待;若闸机打开,人员将通过闸机通道到达正常出口。即模拟过程不考虑人员翻越闸机的情况。

一般人员特性参数按照笔者对人员基本特征的录像观测统计结果设置。其中,性别和年龄设置如表1所示。

模拟计算得知,地铁站内有1 500人时,假设地铁所有出口和自动检票闸机均及时打开,所有人员都按照最近疏散原则疏散,人员疏散运动时间至少需要292 s,加上120 s的预动作时间和60 s的火灾探测时间,此时的必需人员安全疏散时间为472 s,已经超过了GB 50157-2003《地下铁道设计规范》规定的6 min,这会导致人员在疏散时失去排队等候的耐心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疏散通道、正常出口及自动检票闸机附近的人员堵塞,降低人员疏散效率,进一步延长人员疏散时间。

考虑到该地铁站是侧式站台且是该地铁线的第二个站,根据该城市地铁全年的客流量分析,平均每天全天出入该站的人数为3 389人,而地铁每天的开通时间是6:00-22:30,长达16 h。因此,平时出入该站的实际人数较少。对不同人员荷载的人员疏散时间进行模拟,见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当人员荷载在500人以下时,人员数量对总的疏散时间几乎没有影响,此时人员密度较低,基本上没有出现人员疏散的“瓶颈”现象;当人员荷载大于500人时,随着人员荷载增加,人员疏散时间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人员荷载大于1 000人时,人员疏散时间几乎呈直线增长。模拟发现,此时在疏散通道和正常出口及自动检票闸机处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瓶颈”现象,导致疏散效率大大降低。

由此可见,如果按照GB 50157-2003中的规定评估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即“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发生火灾的情况下,6 min 内将一列车乘客和站台上候车的乘客及工作人员全部撤离站台”,则该站的人员荷载必须控制在900人以下,才能满足规范要求。

事实上,人员疏散是涉及建筑物结构、火灾发展过程和建筑物内人员行为的复杂问题。笔者采用CFD技术,详细模拟分析该站火灾烟气扩散,从而更为客观地分析人员疏散危险。

2可用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确定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是从起火到火灾构成危险状态的时间。火灾中危险因素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火焰和烟气层的热辐射、烟气高温以及烟气中有毒气体浓度。笔者采用CFD技术建立了该侧式站台的数学物理模型,模拟不同火灾场景烟气层的高度和温度的变化,并且与火灾达到危险状态的判据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确定可用人员安全疏散时间。该站设置了屏蔽门系统,而屏蔽门对地铁火灾烟气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地铁火灾事故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车站火灾和区间隧道火灾。当列车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应力争将列车开至邻近车站疏散乘客,此时可按照车站站台火灾工况处理。按照GB 50157-2003的基本要求,分别考虑列车头部、中部发生火灾的情况。

一般来说,烟气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主要体现在:高温和毒性。在分析烟气浓度时,人眼特征高度通常为1.2~1.8 m,模拟选取1.5 m,考虑站台高度1.76 m,人眼特征高度最终确定为3.26 m。

2.1 列车中部起火

通过模拟,可以获得不同时刻地铁不同断面的烟气分布。列车中部起火360 s时,3.26 m高度的烟气分布示意图如图4(a)所示。而过火源中心的x断面(x=76m)的烟气分布,如图4(b)所示。

在列车中部起火的情况下,两个站台出入口成为人员的主要疏散通道,此处人员最为密集,所以该位置的烟气分布十分重要。为此,取出入口附近的位置(x=76 m,y=6.5 m)分析烟气层高度变化规律,如图4(a)所示。随着时间延长,烟气下降速度很快。大约在200 s时,烟气层已经下降到人眼特征高度,对人员疏散产生较大影响。480 s时烟气下降到站台高度。

出入口断面上(x=86 m),80 ℃温度边界层随时间的变化,如图5(a)所示,浓度边界层随时间的变化,如图5(b)所示。y值越大,表示离出入口距离越远。可以看出, 420 s时出入口断面的温度和烟气浓度很高,对人员疏散造成很大的威胁。

2.2 列车头部起火

当列车头部起火,360 s时人眼特征高度的烟气分布示意图,如图6(a) 所示。另外,当列车头部起火时,由于隧道狭长,在很短的时间内火灾一侧的隧道会充满烟气,而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站厅,所以此时站厅的入口断面很重要。360 s时在站厅入口(x=61 m)断面烟气分布示意图,如图6(b)所示。

取x=68 m、y=17.5 m处(站厅入口附近)分析烟气层高度变化规律,如图7所示。480 s时烟气层还没有下降到3.26 m,即不会对人员的疏散造成很大影响。

列车头部起火时,站厅入口处(x=61 m,y=43 m,z=3.26 m)烟气的浓度和温度变化,分别如图8(a)和图8(b)所示。

3人员疏散危险性分析

从对必需安全疏散时间的讨论可知,对于不同的人员荷载,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相差很大。另外,通过对烟气扩散模拟发现,在列车头部和中部起火两种情况下,不同时刻站厅上的烟气分布有很大区别。

列车中部起火时,大约200 s后,烟气层已经下降到人眼特征高度,对人员疏散产生较大的影响。480 s时烟气已经下降到站台高度。当人员荷载为300人时,必需人员安全疏散时间为296 s,而当人员荷载为900人时,必需人员安全疏散时间达到360 s。综合对不同荷载情况下人员疏散运动时间的讨论可知,如果按照GB 50157-2003的规定评估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则该站的人员荷载必须控制在900人以下,才能满足规范要求。

列车头部起火时,480 s时烟气层还未下降到3.26 m。因此,只要采用合理的排烟方式,烟气对于人员的安全疏散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至于站厅出入口,480 s时烟气层的平均温度仍然低于105 ℃,根据试验,烟气层的温度达到115 ℃时,才会对人员造成直接灼伤等危害。

4结语

采用人员疏散软件,对该站的人员疏散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确定了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同时,采用CFD技术,分别模拟计算列车中部起火和头部起火两种情况下烟气层高度、温度及浓度的变化,从而确定可用人员安全疏散时间。根据地铁火灾人员疏散准则,分析该地铁站人员疏散的危险性,得出如下结论:

(1)采用传统的公式法计算地铁人员疏散时间,没有考虑地铁内的建筑布局、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实际的人员疏散情况并不完全一致。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直观地看到人员的整个疏散过程,得到各时刻的人员分布,从而可以发现不利于人员疏散的“瓶颈”位置,优化地铁站台布局。

(2)人员流量与人员密度、地铁站台结构、人员特性等因素对人员疏散有较大影响,但是具体取值又有较大的随机性,它涉及火灾时人员行为学的研究,是目前人员疏散研究的重点。另外,地铁出口条件和屏蔽门对人员疏散也有较大的影响。

(3)对于不同荷载情况下人员疏散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并探讨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的措施。结果表明:当列车中部起火时,烟气对人员疏散造成较大的威胁,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当列车头部起火时,只要采用合理的排烟方式,人员的疏散相对比较安全。

(4)地铁发生火灾时,在浮升力的作用下,火源顶部的温度迅速上升,大量烟气聚集在隧道顶部使得火源上方的温度升高。之后,烟气逐渐向四周扩散,火源顶部的温度有所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屏蔽门对热量的传递与烟气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继纯.人类灾难全纪录[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2]Moodie K.King's Cross fire damage assessment and overview of thetechnical investigation[J].Fire Safety Journal,1992,18(1):13-33.

[3]Chen F,Chien S W.Development of escape model for passengersand analysis of shortest allowable evacuation time in subway sta-tions of TRTS[R].Project Report,SinoTech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mpany,Taipei,2001.

[4]何开远,樊洪明,赵耀华,等.地铁岛式站台烟控系统的性能化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09,22(1):91-95.

[5]田娟荣,周孝清,郑志敏.地铁人员疏散特征的调查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09,22(1):20-23.

[6]田娟荣,周孝清.地铁出口条件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78-82.

[7]田娟荣,周孝清,李健.地铁自动检票闸机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分析[J].火灾科学,2006,15(1):38-43.

[8]Canter D(ed).Fires and Human Behavior[M].Wiley&Sons:NewYork,1980.

人员疏散分析 篇2

人员疏散速度模型综述

摘要:基于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因素,对典型的疏散速度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特殊人群的`疏散速度进行阐述,得出人员疏散速度的总体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人群疏散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作 者:陈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期 刊:安防科技 Journal:SAFETY & SECURITY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X9关键词:人员疏散 疏散速度 疏散模型

人员疏散分析 篇3

大量公共聚集场所火灾的发生,尤其是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让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例如,2003年2月,韩国大邱市地铁发生火灾造成169人死亡,146人受伤,298人失踪;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特大火灾死亡309人;2010年2月,马里宗教圣城通布图最大清真寺内发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导致大量人员在火灾中丧失生命的主要原因,是在火灾发生后人员不能迅速安全地离开事故发生地。因此,如何充分考虑人员的行为因素,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公共聚集场所发生群死群伤案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地铁人员疏散的主要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学场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场,人的行为是由这个场决定的。他的基本公式是B(行为)=f[P(人), E(环境)],即行为等于人和环境的函数,行为是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般情况下行为特征对人员的疏散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移动速度、年龄、性别、周围环境和人员密度等,而这些因素中以移动速度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发生火灾和突发情况下人员是否能够安全疏散。当然,移动速度这一疏散基本参数也受人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等)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1)人员特性。

人员的移动速度主要受人员年龄、性别、生理及工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还与人员的着装及荷载情况、人员密度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等因素有关。笔者根据以上情况设定了人员移动速度与其他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包括:人员移动速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携带行李的大小、穿鞋情况以及群体关系等对移动速度的影响。

(2)环境因素。

人员移动速度不仅与人员特性有关,而且还与空间结构和现场状态有关。根据情况设定移动速度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速度;上、下楼梯过程中的移动速度。

2 地铁人员参数的获取和测量方法

一般有两种获取数据的方法:一是观测(调查)方法;二是试验方法。对于地铁人员疏散基本参数的研究,通过试验的方法所得的数据往往受个体主观思维的影响,不符合实际情况,且很难模拟。因此,选用录像观测的方法来获取地铁人员疏散基本参数的数据资料。

2.1 录像位置和时间的选择

选取某地铁一、二号线的站台、人行楼梯和换乘口等地方录像和测量实际移动距离。

该地铁一、二号线全长54 km,设有41座车站,日客运量130万人次,日最高客运量208万人次,承担了该市11%的公交客运量。

为了所得数据具有广泛代表性,取得较多、较为全面的样本量,特选取工作日中午11:30左右为录像时段。通过对正常情况下人员移动状态的观测,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其结果可用于研究地铁人员疏散基本参数。

2.2 人员移动速度的测量方法

(1)水平方向移动速度的测量方法。

一是根据观测录像的具体位置测量出水平方向两个柱子之间的最短距离,利用软件(可将时间精确到毫秒量级)测出移动时间。二是用速度公式计算出移动速度,计算公式为V1=S1/T1。式中:S1为水平方向两个柱子之间的最短距离;T1为S1距离内移动所需时间。

(2)上、下楼梯过程中移动速度的测量方法。

同理,用速度公式V2=S2/T2。其中:T2为S2距离内移动所需时间;S2为上、下楼梯的直线距离。计算公式为S2=((n2l2+l1)2+(h2n2)2)1/2。其中:l1为平台长度;l2为台阶宽度;h2为台阶高度;n2为台阶数量。

对原始数据进行观测、统计分析,找出在人员行为和环境两种因素下,人员移动速度的变化关系。运用统计学原理将所得数据统计处理,以较直观的条形图、饼图等形式表现出来。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 人员疏散基本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通过对该地铁一、二号线的4处观测点实地录像和测量获得了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根据任务内容进行测量和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铁人员疏散基本参数的测定

统计结果表明:15~30岁之间的青少年人数最多,其次是30~60岁的中年人,而0~15岁小孩和大于60岁的老年人比例相对较少,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地铁等公共聚集场所,大部分还是行动能力正常的青壮年,占89%;而相对行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小孩大多数不会选择乘坐地铁,只占11%。主要原因是乘坐地铁的人员大部分是上班族。

老人和小孩容易在火灾和踩踏事故中伤亡,在安全疏散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这11%的疏散问题。另外,地铁人员比例中,男女性之间差别不是很大,男性占49.3%;女性占50.7%,稍大于男性。

(1)移动距离的测定。

针对所选取录像位置的不同,在水平方向,以两个柱子之间最短距离为参考对象(所测三处柱子之间水平距离均为6 m);上下楼梯过程中,以沿楼梯的切线最短距离为参考对象。具体如表1所示。

(2)移动时间的测定。

利用会声会影v80软件测算出移动时间,精确到百分之一秒。

(3)移动速度的计算。

根据已测定的路程和时间参数,分别计算出不同物理环境下的移动速度。

3.2 年龄、性别与移动速度之间关系的统计

通过对M2U00227,M2U00229,M2U00217等几处观测录像的选取、测量得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员的移动速度。主要包括各种数据共108个。

由于在测量过程中录像资料不清晰和人为误差的不可避免,所以存在比较极端的数值。但是,大部分数据相对较集中,相互之间差别很小,用算术平均法获得的平均数会受到一些极端值的影响。

因此,利用中位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果为:0~15岁之间:V男=1.098 m/s;V女=1.093 m/s;15~30岁之间: V男=1.288 m/s;V女=1.196 m/s;30~60岁之间:V男=1.176 m/s;V女=1.192 m/s。如图2所示。

(1)移动速度与年龄的关系。

通过统计得出,15~30岁之间的青壮年移动最快;其次是30~60岁之间的中年人;对于儿童而言,移动速度相对青壮年差很多,主要原因是有些儿童不具备正常的行动能力。对于老年人,在公共聚集场所,大多数都具有正常行动能力,且移动速度往往受到人流速度的影响,与青壮年差别不是很大,如图2所示。

因此,火灾中死亡的大部分人员为老人和儿童,与其移动速度较中、青年慢有着直接关系。

(2)移动速度与性别的关系。

不同性别的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速度也有所不同。通过统计得出,男性的平均移动速度是1.232 m/s,女性的移动速度是1.186 m/s。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性移动速度要稍大于女性移动速度,但性别的不同对人员的移动速度影响不是很大,统计结果显示:在同一年龄段内,男女之间的移动速度基本相近,甚至中年人群出现了女性移动速度大于男性的现象。不同性别人员移动速度比较,如图3所示。

3.3 移动速度与携带行李大小之间数据的统计

在紧急情况下,乘客携带的行李大小会影响移动速度,过多、过大的行李也可能影响到整体疏散效果。

通过统计可得出:地铁乘客中,携带小件行李者占30%;无行李者占35.7%;分别有16.3%和18%携带大件行李和中包。携带小件行李者移动速度最快,携带中包者移动速度最慢。小件行李和无行李的移动速度相差不是很大,可以认为手提包等小件行李对人员移动速度没有多大影响;相反,超过10 kg的中、大件行李对移动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在水平方向上,中包对移动速度的影响最为突出,可能是中包没有轮子携带不方便。当然,中包对体力的消耗与其他几类相比也是最大的。基本情况如图4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地铁有30%的人员(携带小包行李者)移动速度不会受到携带行李的影响,其移动速度与无行李者相差仅为0.03 m/s。另外,34.3%的乘客在紧急疏散情况下,可能会受到所携带行李的影响。因此,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携带行李的大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人员安全疏散效果。在有关安全疏散的研究过程中,携带行李的大小,尤其是体积和质量都较大的行李,一定程度上会占用疏散空间,也会影响整体人流的疏散效率,必须纳入研究的范围之内。

3.4 移动速度与穿鞋状况之间数据的统计

在紧急情况下,人员穿鞋的情况对移动速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地铁等公共聚集场所女性可能会穿高跟鞋或者拖鞋等,会影响其疏散速度。

由统计数据得出,地铁中有65.75%的人员穿平底鞋,可能由于季节和乘客性别的原因,穿高跟鞋和拖鞋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4.5%和19.8%。选取水平方向上女性为研究对象,将所得数据统计如图5所示。

结果显示,穿高跟鞋者移动速度明显低于其余两者,另外,穿拖鞋者移动速度上下起伏很大。在夏季或者女性所占比例较大的地铁等公共聚集场所,对移动速度有影响的高跟鞋和拖鞋占到34.3%,有着很大的比例。所以,在安全疏散模拟等情况下,人员特性的模拟一定要考虑穿鞋状况对疏散的影响。

3.5 群体关系与移动速度之间关系的统计

亲属关系也是影响人员疏散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火灾案例显示,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同一个家庭成员往往会聚在一起,甚至有时候会出现“返回”现象,在疏散人流中形成逆流,严重影响疏散效率。在一般情况下,群体关系也会影响个人和整体人流的移动速度。统计数据表明,独自行走的移动速度较有人陪伴的移动速度稍快。主要原因是:群体之间在行走过程中会由于交谈、牵手和相互照应等其他原因而影响移动速度。

由统计分析所选取的地铁录像得出,有人陪同的人员比例占到了44.4%。在地铁乘客中,有人员陪同的将近一半,必须重视群体关系对疏散速度的影响。

4 结 论

笔者基于我国在安全疏散模拟方面对一般人员特征数据的需要,从地铁录像入手,运用所获得数据资料经过统计处理,分析一般情况下年龄、性别等人员特性对移动速度的影响情况,并为疏散模拟程序提供原始数据资料和性能化防火设计提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情况下移动速度见表2所示。

(2)人员的年龄差异是影响人员移动速度的重要因素,青壮年的移动速度比老年人和儿童的移动速度要快;一般情况下,性别的差异对移动速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整体男性移动速度稍大于女性,但在同一年龄段内,男女之间的移动速度往往趋于相近;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性别不同,在体力和心理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会对安全疏散产生不同的影响;大件的行李会直接影响到人员移动速度,携带小件行李的移动速度与未携带者基本相等;穿高跟鞋者移动速度明显低于其余两者,穿拖鞋者移动速度上下起伏很大;在一般情况下,群体关系也会影响个人和整体人流的移动速度。

参考文献

[1]张树平,景亚杰.大型商场建筑营业厅疏散人数的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2):133-136.

[2]田娟荣.人员对地铁消防设施熟悉程度调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3):313-315.

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处置方案 篇4

人群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极易造成二次伤害,为了在发生安全事故时,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减少和财产损失,及时疏导事故区域的人员,特制定此疏散方案。

在疏散通道必要位置,疏散楼梯、消防电梯、配电室、消防控制 室、水泵房、人员密集场所等处都应设置事故应急照明灯,并保持使 用有效。

(1)疏散指示标志:应用箭头或文字表示,并在黑暗中发出醒 目光亮,便于公众识别。

(2)各单(包)间、大厅应张贴应急疏散图,标明所在位置及 疏散的方向。

(1)严禁在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上堆放杂物,保证

其畅通无阻,在应急情况下,应随时启用应急疏散出口,及时疏导人 员。

(2)结合防火安全疏散的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出口。

(3)安全出口门应向外开启。(1)值班人员或其他人员确认发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报警,通

知相关领导或部门有关人员。接到警报后,应按负责部位进入指定位 置,立即组织疏散。

(2)疏导人员用最快的速度通知现场无关人员按疏散的方向和通 道进行疏散。

(3)当有关部门(如公安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事故单位领

导和工作人员主动汇报事故现场情况,指挥权上移后,积极协助做好 疏散抢救工作。

(4)事故现场有受到威胁被困人员时,疏散人员应劝导受到威胁 被困人员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疏散。单位领导或疏散组在接报后,应首先通知事故区域及附近的人

员,将他们先疏散出去,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诉其他部位(区域)人员进行有序疏散。

疏导人员到指定地点后,要用镇定的语气呼喊,劝说人们消除恐 惧心理、稳定情绪,使大家能够积极配合,按指定路线有条不紊地进 行疏散。

在接到安全事故报警后,指挥人员要立即开启应急事故广播系 3 统,将指挥员的命令、事故情况、疏散情况进行广播。广播内容应包

括:发生事故的部位及情况,需疏散人员的区域,指明比较安全的区 域、方向和标志,指示疏散的路线和方向,对已被困人员要告知他们 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制救生器材的方法。

如果事故现场,直接威胁人员安全,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手段强 制疏导,防止出现伤亡事故。在疏散通道的拐弯叉道等容易走错方向 的地方,应设疏导人员,提示疏散方向,防止误入死胡同或进入危险 区域。

对疏散出的人员,要加强脱险后的管理,防止脱险人员对财产和 未撤离危险区的亲人生命担心而重新返回事故现场,必要时,在进入 危险区域的关键部位配备警戒人员。

有关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疏导人员若知晓内部有人员未疏 散出来,要迅速报告。介绍被困人员的方位、数量以及救人的路线。(1)制定人员疏散方案,明确人员疏散路线和每条疏散路线负 责人。

(2)服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疏散方案,能沉着引导人员撤离事 故现场。

(3)地下建筑内的走道两侧设的广告、装饰物等,均不能突出 于走道内以免影响人员疏散。(4)发生断电事故,应立即启用应急照明灯或使用手电筒、电 池灯等照明器具以引导人员疏散。(1)疏散应先事故点(层),后以上各层、再下层的顺序进行,以 安全疏散到地面为主要目标。

(2)先安排事故威胁严重及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疏散。

疏散中应按先老、弱、病、残、妇、先客人、观众、后员工、最 后为救助人员疏散的顺序。

(3)发扬团结友爱,尽力救助更多的人员撤离事故现场。

(4)疏散、控制事故现场,控制火势和火场排烟,为安全疏散创 造有利条件。

(5)疏散中,禁止使用普通电梯运载人员,以防中途停电,窜入 烟火和成为火势蔓延通道而引起事故发生。

(6)逃生中注意自我保护,学会逃生基本方法,疏导人员应指导 逃生疏散人员,正确运用逃生方法,尽快撤离事故现场。

(7)注意观察安全疏散标志,按其指引方向,尽快引导人员撤离 事故现场。

(8)疏导人员应佩戴所需的劳动防护用品(防毒面具、手套等)。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处置方案人员密集场所发生停电、火灾等事故,可能对生产经营区域外部

人群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极易造成二次伤害,为了在发生安全事故时,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减少和财产损失,及时疏导事故区域的人员,特制定此疏散方案。

在疏散通道必要位置,疏散楼梯、消防电梯、配电室、消防控制 室、水泵房、人员密集场所等处都应设置事故应急照明灯,并保持使 用有效。

(1)疏散指示标志:应用箭头或文字表示,并在黑暗中发出醒 目光亮,便于公众识别。

(2)各单(包)间、大厅应张贴应急疏散图,标明所在位置及 疏散的方向。

(1)严禁在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上堆放杂物,保证

其畅通无阻,在应急情况下,应随时启用应急疏散出口,及时疏导人 员。

(2)结合防火安全疏散的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出口。

(3)安全出口门应向外开启。(1)值班人员或其他人员确认发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报警,通

知相关领导或部门有关人员。接到警报后,应按负责部位进入指定位 置,立即组织疏散。

(2)疏导人员用最快的速度通知现场无关人员按疏散的方向和通 道进行疏散。

(3)当有关部门(如公安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事故单位领

导和工作人员主动汇报事故现场情况,指挥权上移后,积极协助做好 疏散抢救工作。

(4)事故现场有受到威胁被困人员时,疏散人员应劝导受到威胁 被困人员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疏散。单位领导或疏散组在接报后,应首先通知事故区域及附近的人

员,将他们先疏散出去,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诉其他部位(区域)人员进行有序疏散。

疏导人员到指定地点后,要用镇定的语气呼喊,劝说人们消除恐 惧心理、稳定情绪,使大家能够积极配合,按指定路线有条不紊地进 行疏散。

在接到安全事故报警后,指挥人员要立即开启应急事故广播系 3 统,将指挥员的命令、事故情况、疏散情况进行广播。广播内容应包

括:发生事故的部位及情况,需疏散人员的区域,指明比较安全的区 域、方向和标志,指示疏散的路线和方向,对已被困人员要告知他们 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制救生器材的方法。

如果事故现场,直接威胁人员安全,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手段强 制疏导,防止出现伤亡事故。在疏散通道的拐弯叉道等容易走错方向 的地方,应设疏导人员,提示疏散方向,防止误入死胡同或进入危险 区域。

对疏散出的人员,要加强脱险后的管理,防止脱险人员对财产和 未撤离危险区的亲人生命担心而重新返回事故现场,必要时,在进入 危险区域的关键部位配备警戒人员。

有关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疏导人员若知晓内部有人员未疏 散出来,要迅速报告。介绍被困人员的方位、数量以及救人的路线。(1)制定人员疏散方案,明确人员疏散路线和每条疏散路线负 责人。

(2)服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疏散方案,能沉着引导人员撤离事 故现场。

(3)地下建筑内的走道两侧设的广告、装饰物等,均不能突出

于走道内以免影响人员疏散。(4)发生断电事故,应立即启用应急照明灯或使用手电筒、电

池灯等照明器具以引导人员疏散。(1)疏散应先事故点(层),后以上各层、再下层的顺序进行,以 安全疏散到地面为主要目标。

(2)先安排事故威胁严重及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疏散。

疏散中应按先老、弱、病、残、妇、先客人、观众、后员工、最 后为救助人员疏散的顺序。

(3)发扬团结友爱,尽力救助更多的人员撤离事故现场。

(4)疏散、控制事故现场,控制火势和火场排烟,为安全疏散创 造有利条件。

(5)疏散中,禁止使用普通电梯运载人员,以防中途停电,窜入 烟火和成为火势蔓延通道而引起事故发生。

(6)逃生中注意自我保护,学会逃生基本方法,疏导人员应指导 逃生疏散人员,正确运用逃生方法,尽快撤离事故现场。

(7)注意观察安全疏散标志,按其指引方向,尽快引导人员撤离 事故现场。

人员疏散分析 篇5

从公安消防机构每年的统计数字看, 我国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多数发生在人员比较密集、消防设施不健全、安全管理混乱的人员密集场所, 如2008年深圳市舞王俱乐部特大火灾造成44人死亡, 88人受伤。从近10年来近百起特大火灾事故案例看, 有三分之二以上都存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被封堵或锁闭的问题。

由于人员密集场所人群密度大、流动性强, 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 在安全疏散设施不完备或者管理不善时, 就有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些场所最突出的安全问题是紧急情况下人员如何安全、快速、有序地进行疏散, 加强扑救初期火灾和人员安全疏散的“两个能力”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从火灾事故应急疏散设施、疏散通道、人员群集特性以及疏散应急管理等方面研究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的应急疏散能力, 对人员安全疏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人员密集场所简述

人员密集场所在美国NFPA101、NFPA5000、UBC等规范中规定, 建筑物或局部聚集人数不小于50人, 如协商会议、礼拜、娱乐、饮食和运输等侯等场所[1]。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委员会推荐500人及其以上的人员密集场所需要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取得人员疏散管理证书, 持证上岗[2]。根据人员密集场所特征和火灾事故特点, 笔者曾将其划分为12类, 基本囊括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全部场所, 包括公共娱乐场所类、商场商店类、餐饮住宿类、特殊人群类、体育场馆类、教育机构类、展览场馆类、金融证券交易场所类、交通运输类、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类、宗教仪节类、办公室类等, 其中前五类火灾事故多发后果严重[3]。

人员密集场所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员高度密集、流动性大、火灾隐患众多, 一旦突发火灾等紧急情况, 在安全疏散设施不完备或者管理不善时, 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与拥挤踩踏事故。由于场所突发火灾时往往产生的大量浓烟、毒气, 人群在生命威胁情况下疏散、逃生, 会出现人流拥挤、踩伤、中毒窒息、烧伤等事故,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往往社会性敏感, 政治影响大。

3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分析

人群应急疏散是一个涉及场所环境特征、人员行为心理特性以及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由于人员密集场所特征和人员流动群集特性的双重影响, 其应急疏散能力分析研究十分复杂, 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多。这里主要从场所疏散空间特征、人员群集特性、应急疏散管理等方面阐述人员密集场所突发火灾事故的应急疏散能力评估要素, 场所应急疏散能力分析框图如图1所示。

3.1 场所建筑结构疏散因素

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结构疏散因素分为场所应急疏散设施和辅助疏散设施两大类, 其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疏散路线合理; (2) 尽量布置环形或双向走道, 避免袋形走道; (3) 疏散楼梯位置适当; (4) 有足够的安全疏散设施; (5) 设置室外疏散楼梯; (6) 布置辅助安全疏散设施。若不考虑疏散人员个体影响, 仅考虑疏散运动过程, 则疏散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疏散宽度、疏散距离、疏散路径数量及合理性, 定量评估指标以百人宽度指标和最大安全疏散距离为主, 应急疏散能力评估项、评估指标详见下表1[4,5,6,7]。为便于消防检查, 编制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评估检查表, 见表2。

3.2 人员特性疏散因素

人员特性疏散因素主要涉及人员脆弱性和群集流动性, 人员脆弱性包括人员对场所的熟悉程度、人员所处的位置、人员身体条件、分布状况及个人素质 (如年龄、性别、性格、疏散意识等) 等, 尤其是疏散时需要帮助的人群, 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以及可能服用药物或饮酒而行动不便人群, 应考虑他们在火灾中的行为, 人员行为能力分类见表3[7,8]。同时, 也需要监控进入场所的人数, 控制入口和敏感区域人数, 预防疏散延滞和阻塞。可知, 人员在密集场所内的移动与人流密集、人员移动速度的和流量有关, 为反映人员群聚特性及流动性, 以人员群集指数[9]、群集流量系数来表征, 国外观测人员聚集群集流量系数见表4。

[人/ (m·s) ]

3.3 应急疏散管理

人员密集场所疏散应急管理涉及疏散人群管理和疏散制度标准化建设, 疏散人群管理主要是火灾过程对人员的优化疏导和应急指挥, 使人群有秩序地运动以及对人群集结而进行系统规划, 涉及人群实时监控及通讯技术、人群密度估算技术和拥挤人员之间压力预测技术等。火灾应急疏散制度标准化涉及火灾应急疏散预案、疏散演习和培训等, 规范化应急疏散预案编制, 充分有效地发挥疏散应急预案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火灾事故应急疏散预案应确定应急疏散组织机构各自的职责, 尽可能具备人员密集场所疏散人群应急监测、应急预警、通讯广播和信息保障能力, 增强疏散救援、疏导人员现场应急能力。

4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风险等蕉划分

人员密集场所疏散路线是否合理有效是安全疏散的一个关键因素, 疏散应急能力分析时需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场所空间内的人员数量和类型; (2) 疏散时间; (3) 场所空间的结构和服役时间; (4) 疏散路线和出口的数量及复杂性; (5) 个人疏散计划的援助方式; (6) 是否需要或能够使用电梯; (7) 集合地点等[8,10]。为更好评估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应急疏散能力, 应分析疏散路线的风险水平, 其疏散距离也随火情而不断变化。考虑火灾发展趋势以及烟气蔓延对疏散路线的影响可划分为以下三级:

(1) 较高。场所发生火灾时, 在人员逃生之前火焰蔓延至疏散路线, 通常认为该疏散路线风险“较高”。

(2) 一般。处于较高和较低之间, 大多数情况下, 风险程度是“一般”的。

(3) 较低。场所占用率低且所有人员疏散时无需帮助就有能力利用逃生设施疏散的。该类场所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小, 一般不会迅速蔓延, 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火灾并逃生。

通常情况下, 疏散路线的理想宽度是1.05m, 最小宽度不应小于0.75m, 残疾人轮椅通过的地方应不少于0.9m。对于三类风险场所, 通常的疏散路线宽度和疏散人数见下表, 每增加0.075将允许增加15人。

5 结束语

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 是避免因突发火灾事故造成重大群死群伤事故的重要措施, 关键是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设施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完善人员疏散性能化设计, 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员密集场所疏散空间;二是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管理, 重点是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改, 建立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及和疏散机制, 增强人员管理和疏导。此外, 要加强人员疏散的宣传和演练, 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人员疏散应急能力评估。

参考文献

[1]马征.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安全疏散性能化设计与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1~6MA Zheng.Performance-based design and assessment on safety e-vacuation of crowds in public concourse[D].Xi'an: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technology, 2004.1~6

[2]J.F.Dickie.人群灾害[A].人群安全工程[C].荷兰, 阿姆斯特丹, 1993:9~97J.F.Dickie.Crowd Disaster[A].Engineering For Crowd Safety[C].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March1993:9~97.

[3]张清林, 任常兴, 李晋.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357~362ZHANG Qing-lin, RENChang-xing, LI Jin.On fire safety assess-ment analysis for assembly occupancies[A].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ssociation annual symposium[C], 2007, 357~362

[4]高永庭, 吴穹, 李文德.大型百货商场应急措施安全性评价初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1994, 25 (3) :43~50GAO Yong-ting, WUQiong, LI Wen-de.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large-scale department store’s emergency measures[J].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1994, 25 (3) :43~50

[5]李根敬.浅谈大型商业建筑安全疏散的设计与管理[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10) :784~787LI Gen-jing.On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afe evacuation of large commercial buildings[J].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28 (10) :784~787

[6]田玉敏.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评价方法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1) :33~37TIAN Yu-min.Study on evaluation of safety evacuation based on performance in highrise buildings[J].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5 (1) :33~37

[7]李宏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的特点及安全疏散检查内容研究[J].煤炭技术, 2005, 24 (9) :80~82LI Hong-yu.Fir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nel intensive place on the safe evacuation check research[J].Coal technology, 2005, 24 (9) :80~82

[8]王伟军, 田玉敏.公共场所人员安全疏散评价方法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 2008, 24 (6) :19~22WANG Wei-jun, TIAN Yu-min.The 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methods of safety evacuation in public venues[J].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cademy, 2008, 24 (6) :19~22

[9]任常兴, 吴宗之, 刘茂.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 (12) :102~106REN Chang-xing, WU Zong-zhi, LIU Mao.Analysis of accident due to swarm and jostlement at urban public plac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5, 15 (12) :102~106

人员疏散分析 篇6

笔者针对建筑火灾中人员疏散可靠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响应面可靠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初始计算数据组,然后分别使用CFAST和EVACNET计算不同数据组下的ASET和RSET,在此基础上采用SVM回归出ASET和RSET关于输入数据的响应面,将该响应面作为插值函数,使用直接Monte Carlo模拟技术获得ASET和RSET的概率分布和人员疏散的失效概率。

1 基本计算过程

基于SVM响应面的人员疏散可靠度分析步骤包括: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初始计算数据组;分别使用CFAST和EVACNET计算不同数据组下的ASET和RSET;采用SVM回归出ASET和RSET关于输入数据的响应面;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获得ASET和RSET的概率分布和人员疏散的失效概率。

1.1 均匀试验设计

均匀试验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方开泰等提出。基本原理为:使所有试验点在整个试验范围内均匀散布,使有限的数据有广泛的代表性,然后通过挑选来自于不同因素和不同水平的代表性试验点来做少量的试验,这样就可大幅减少试验次数。

考虑一个具有m个变化因素X1,X2,…,Xm的试验设计,基于均匀试验的设计步骤为:

(1)确定各个因素的变化范围[Xi,min,Xi,max],(i=1,2,…,m)。其中,Xi,min,Xi,max分别为第i个因素需要考虑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根据可能进行的试验次数将各个因素均匀划分为n个水平:Xij=Xi, min+ (j-1/n-1)(Xi, max-Xi, min)。其中,i=1,2,…,m为因素序号,j=1,2,…,n为水平序号,Xij为第i个因素的第j个水平值。

(3)根据因素个数和所划分的水平数目用方幂生成法生成均匀表,并用该均匀表组织试验的输入数据。

1.2 SVM

SVM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Vapnik等提出的一种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归纳原理的机器学习方法,它能很好地解决小样本的高维模型构造问题,并且所构造的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

SVM将实际问题通过非线性映射转化到高维特征空间,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构造最优线性回归函数来实现原空间中的非线性回归问题。SVM采用的最优线性回归函数为f(x)=ωΦ(x)+b。其中,Φ(x)是输入到高维特征空间的非线性映射;ω反映了函数的复杂度,是映射函数Φ(x)的线性组合;b为偏置量。

设样本集为:(xi,yi),(i=1,2,…,N),xi∈Rn,yi∈R,则可用ε-intensive损失函数如式(1)所示。

通过引入核函数K(xi,yj)以及拉格朗日乘子,构造优化方程,如式(2)所示。

undefined

在如式(3)的约束条件下求解,可得拉格朗日乘子αi和α*i,从而得到回归函数,如式(4)所示。其中,C为平衡因子。

undefined (4)

1.3 构建SVM响应面

建模步骤如下:

(1)选取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从n组试验数据中选取前m组构造SVM回归模型的训练样本集,剩余组作为测试样本集。

(2)选取核函数以及最佳关键参数C和σ。根据Keerthi等的研究表明,核函数中回归精度较高的为高斯径向基核,如式(5)所示。

K(x,xi)=exp(-‖x-xi‖2/2σ2) (5)

而最佳关键参数C和σ的选取,目前并没有统一公认的最好方法。笔者采用网格参数寻优方法(Grid Search)来获取最优参数,该方法同时搜索C和σ两个参数值,最终获取的是使判决函数分类准确率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计算过程中各组参数相互解耦,利于并行计算,运行效率高。

(3)用SVM进行回归分析。其中,SVM算法由LIBSVM工具箱实现。用训练样本集获取SVM回归模型,再通过测试样本集对该模型进行测试,得到预测误差,最后再用预测误差来考察所构建SVM回归模型的精度。

2 算 例

本算例为一栋两层大空间办公楼,平面形状为L型,平面尺寸为72 m×68 m,整栋建筑共设有三个垂直连接通道,安全出口分别为DS1、DS2,环境压力和温度分别为101.3 kPa和20 ℃,没有采用任何消防设施,起火房间尺寸为7.2 m×3.6 m,位于DS1附近,楼层布置见图1所示,考虑的影响参数见表1所示。

根据上文所述的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取上述参数的水平值为26,用方幂生成法U*27(2710)均匀表由于(篇幅所限,有关方幂法生成均匀表的说明见文献[3]),安排影响参数,并分别使用CFAST和EVACNET计算不同数据组下人员可用疏散时间ASET和必要疏散时间RSET,结果见表2所示。

注:ηf为燃烧效率系数;γqr为烟气辐射系数;αg为火灾增长因子;·Hc,net为净燃烧热;Qf为特征热释放速率;qf为火灾荷载密度;Hfuel为火源高度;ρ为行人密度;v为人员行走速度;f为出口流量系数

选取后19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集,前7组作为测试样本集。利用网格参数寻优方法,得到的最优关键参数C和σ,并用均方误差MES来考察SVM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见表3所示。

将该SVM响应面作为差值函数,做100 000次Monte Carlo模拟,从而获得ASET和RSET的概率分布和人员疏散的失效概率,概率分布见图2所示。

根据常用的人员安全疏散准则,当建筑物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大于必需安全疏散时间时,则认为建筑物中人员能够安全疏散,即:ASET>RSET。令极限状态方程为Z=ASET-RSET,当Z>0时,人员可安全疏散;当Z<0时,人员疏散不安全。基于图2的概率密度分布,对应可靠度Pf=0.988 0,可靠度指标β=2.257 1。结果表明,当发生火灾时,该建筑物中人员能够安全疏散的概率较高。

3 结 论

笔者结合均匀试验设计和SVM回归算法,给出了一种高效的人员疏散可靠度分析方法。利用构建好的SVM响应面对实际算例进行了人员疏散的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且避免了使用直接Monte Carlo模拟造成的计算量庞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范维澄,孙军华,陆守香.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Peacock RD,Jones WW,Forney GP.CFAST—Consolidatedmodel of fire growth and smoke transport(Version 5):User’sGuide[M].Gaithersburg: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Technology,2005.

[3]方开泰,马长兴.正交与均匀试验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Fang K T,Wang Y.Number-theoretic methods in statistics,chap-man and hall[M].1994.

[5]VAPNIK V N.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M].Ber-lin:Springer,1995.

[6]VAPNIK V N.An overview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J].IEEETransaction Neural Networks,1999,10(5):988-999.

[7]NELLO C,JOHN Shawe-Taylor.An introduction 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other kernel-based learning methods[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8]KEERTHI S S,C J Lin.Asymptotic behaviors of support vectormachines with gaussian kernel[J].Neural Computation,2003(15):1667-1689.

[9]王兴玲,李占斌.基于网格搜索的支持向量机核函数参数的确定[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47(35):859-861.

[10]张为明,黄雷,王博.EVACNET4模型在高层建筑疏散中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3):178-181.

[11]黄鑫,倪照鹏,杨丙杰,等.高层塔楼办公标准层的性能化防火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2):1272-1276.

人员疏散分析 篇7

1 人员安全疏散问题

根据“建规”第5.5.17.4条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疏散门或安全出口不少于2个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等,其室内任一点至最近疏散门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m;当疏散门不能直通室外地面或疏散楼梯间时,应采用长度不大于10m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当该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室内任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安全疏散距离可分别增加25%。

该大型生态园满足二级耐火极限要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因此,安全疏散距离最大为37.5m。但该项目设计时,生态园内部人员至疏散出口的疏散距离超过规范要求,难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因此,需要针对该生态园的特点,采取必要的优化设计和消防强化措施来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

2 人员安全疏散研究及解决方案

(1)安全走道。参考“建规”设置避难走道概念,考虑在生态园A与生态园B之间设置一条南北向的走道,通过采取一定的消防保障措施,提高该走道的安全性,使生态园A或生态园B及其他需要在火灾时疏散的人员先进入该走道,再从该走道疏散至生态园南、北室外安全区域,如图2所示。图2中圆是以“建规”规定的疏散距离(37.5m)为半径所作的圆。“安全走道”作为建筑中独立的防火分区,其隔墙应为防火墙,其他区域通向“安全走道”的开口位置应设置甲级防火门,楼梯间应为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安全走道”的净宽度应不低于设计容纳人数最多的一个防火分区通向“安全走道”所有安全出口净宽度之和。

由图2可以看出,设置“安全走道”后,建筑中部的人员就可以通过通往“安全通道”的疏散门先疏散至较为安全的地带。圆圈覆盖范围基本包括了生态园A、B内及其之间区域中人员密度较大的区域,其中包括生态园A南侧和西侧的包房、中部的餐厅及生态园A与生态园B之间的按摩房、生态园B的茶座及酒吧等区域,大部分人员都能在火灾发生时通过较短的疏散距离通过安全出口直接到达室外安全区域或者先进入“安全走道”,再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同时,也可以看到,即使在生态园A、B之间设置了一条“安全走道”,但生态园A、B各有部分区域的人员疏散距离超过了“建规”的要求,为了保障这部分人员的疏散安全,还需要采取其他消防强化措施。

2.2 室外疏散楼梯

生态园A南侧与西侧均为夹层,用作餐饮包房和小型演艺。火灾时,夹层人员疏散方式为先疏散至一层大空间区域,再从一层大空间区域疏散至室外。考虑到大空间内部人员较多,火灾时疏散压力较大,为了防止夹层人员进入一层,影响一层人员疏散速度,考虑在夹层合适位置设置5部直接对外的疏散楼梯,火灾时夹层人员直接通过室外疏散楼梯直接从二层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见图3所示。

2.3 消防强化措施

考虑到生态园A、B均为高大空间,蓄烟效果较好,有利于火灾时的人员安全疏散,通过采取一定的消防强化措施,可以提高生态园A、B的消防安全性。

消防强化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火灾预防措施。由设计图纸可以看出,生态园A、B均布置有大量的餐饮桌椅、装饰材料及其他附属设置,宜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制作,如石材、玻璃、金属等。考虑到生态园内部植物采光的需要,生态园屋顶采用中空阳光板。国内目前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的阳光板达到了B1级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其软化温度为140℃。火灾发生时,烟气的温度非常高。因此,为了防止火灾在不同防火分区蔓延,该项目中阳光板只限应用于生态园大空间区域及部分有植物采光需求区域,但除生态园大空间区域外的人员疏散通道上空不允许采用阳光板屋顶,防止火灾时阳光板受高温软化掉落,影响人员疏散安全。其他区域屋顶均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需达到相应设计耐火等级。

(2)消防设施。在生态园A、B大空间区域设置大空间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其他区域设置点式感烟或感温探测器。园内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在生态园A大空间、生态园B除植物外的其他可燃物聚集区域设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其他区域根据规范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信息机房等不能用水灭火区域可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或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

(3)防排烟系统。有条件进行自然排烟的部分可以利用可开启天窗与消防系统联动进行自然排烟。生态园A、B大空间区域自然排烟口面积应为该区域建筑面积的2%~5%。无条件进行自然排烟的区域,按规范需要设置排烟的,应设置机械排烟措施。

(4)在地面设置疏散指示和诱导标志,优化人员疏散路径,加强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引导人员高效、安全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

3 人员疏散消防安全分析

利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BuildingEXODUS,对该大型生态园项目生态园A及其夹层和生态园B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火灾时必需安全疏散时间。

根据该项目的建筑特点和人流量数据,结合防排烟方案和措施以及火灾模拟研究结果,计算在最不利情况下,各层以及各区域人员疏散所需时间和现有疏散通道宽度和距离情况下建筑物所能提供的疏散时间,为最佳人员疏散方案提供设计参考依据。根据以上分析,设置疏散场景如表1所示。

针对疏散场景A1,考虑生态园A中部烧烤区火灾,不影响生态园A安全出口。该区域包括生态园A一层包房及大空间区域内所有人员疏散。

生态园A一层左侧包房区域人员通过左侧的安全出口(D1~D6)直接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大空间区域人员通过左侧安全出口(D1~D6)或者右侧的通往“安全通道”的安全出口(D7~D10)先进入“安全通道”,再通过“安全通道”疏散至南北两侧的室外区域,人员进入“安全通道”即认为安全。

对于疏散场景A1,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人员整个疏散过程所需要的运动疏散时间,生态园A一层为168s,则生态园A一层必需安全疏散时间为382s。

根据火灾场景的设计情况,针对相应的人员疏散场景,计算其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生态园A大空间区域人员疏散的时间最大为419s。

结合人员疏散场景,对该大型生态园进行烟气危险性计算分析。根据分析,由于中庭面积较大且空间内基本无阻挡物,所以火灾烟羽流在上升过程中呈轴对称烟羽流形态,即烟羽流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卷入空气,但在遇到顶棚前不触及边界面。

通过对火灾环境疏散结束时大空间内烟气层高度与清晰高度的对比,该大型生态园内人员疏散消防安全性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各场景的烟气界面高度均大于清晰高度,且大空间区域具有较大安全余量。

4 结语

针对该生态园单体建筑占地面积大、疏散距离长的消防设计问题,根据其特点提出了合理的消防解决方案,如合理增设安全走道和室外疏散楼梯,采用高效可靠的火灾自动探测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优化排烟系统及疏散诱导等措施,可以实现火灾条件下人员安全疏散目标,为同类生态园的消防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大型生态园同时具有植物观赏和餐饮功能,该类复合型建筑缺乏相应的规范条文作为消防设计依据,特别是火灾条件下的人员安全疏散问题尤为突出。以某大型生态园为例,提出了合理增设安全走道和室外疏散楼梯,采用高效可靠的火灾自动探测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优化排烟系统及疏散诱导等措施。结果表明,采取的措施可实现该大型生态园火灾条件下人员安全疏散的目标,并可为同类生态园的消防设计和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园,防火分区,人员疏散,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S].

[3]GB 50084-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4]GB 25204-2010,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规范[S].

[5]马骏驰,李杰,周锡元.道路转角对人员疏散的影响与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4):377-382.

[6]陶平,张小英,马恒亮.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人员疏散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9,(10):319-322.

[7]王立,况凯骞.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中庭防火分隔与人员疏散[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36-39.

[8]宋卫国,于彦飞,陈涛.出口条件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及其分析[J].火灾科学,2003,12(2):100-104.

[9]程玉超.设置避难走道解决某厂房疏散距离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6):613-616.

[10]熊筠,卢国建,张文华.火灾时避难走道防烟技术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3):267-269.

[11]李桂芳,赵伟,韩蕾.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6):511-514.

人员疏散分析 篇8

1 奥运柔道馆简介

奥运柔道馆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之一,承担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设有60 m×40 m的比赛区,其效果图见图1。奥运会后,可承担残奥会盲人柔道、盲人门球比赛,世界柔道、跆拳道锦标赛等重大赛事,也可承办国内柔道、跆拳道赛事或举办学校室内体育比赛、教学、训练、健身、会议及文艺演出等活动。奥运柔道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23 993 m2,建筑高度为23.75 m,一级耐火等级。奥运柔道馆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比赛大厅屋顶为钢网架及金属屋面板,所有钢结构均外涂防火涂料。奥运柔道馆共划分为9个防火分区,其中地下部分划分为3个防火分区,地上部分划分为6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不少于2个。

2 人员疏散分析

2.1 人员疏散分析软件

模拟分析采用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Kisko等人开发的模拟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软件——EVACNET。该软件采用网络模型,将建筑的各个功能间(如工作间、走廊、楼梯、大厅等)作为节点(node),根据各功能间的实际位置将网络节点用弧(arc)连接。建筑本身的结构布置决定每个节点中人员疏散的方向,通过模拟人员从一个节点运动到另一个节点的情况,最终获得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需要的时间。疏散模型给出的疏散时间仅为疏散运动时间,不包括火灾探测时间和人员反应时间。

采用网络模型模拟疏散时间时,应对不同建筑采取适当的建模方式。建模的思路是:首先设定在某节点内人均占有的可供走动的面积(average pedestrian occupancy,APAO),根据APAO确定在该节点内人员行走的平均速度(average speed,AS),以及单位宽度、单位时间内的人员流量(average flow volume,AFV);再根据该节点的有效出口宽度(effective width,EW)及AS和AFV确定通过该单元出口的人员流量。该网络疏散模型的输入参数是节点、弧,节点可容纳的人数(node capacity,NC)、节点的初始人数(initial capacity,IC)、弧的通过能力(dynamic capacity,DC)、弧的通过时间(traversal time,TT)。输出文件给出了不同节点的人员通过不同弧的疏散时间,某段弧出现瓶颈现象的时间以及人员疏散完毕需要的时间等。该模型可以进行多种类型建筑物内的人员疏散模拟,包括办公楼、饭店、礼堂、体育馆、零售商店和学校等,可以模拟部分楼层,也可以模拟全部楼层。

2.2 疏散设施及方案

根据Pauls&Fruin提出的疏散理论,用于疏散计算的出口有效宽度应等于出口的净宽度去掉两侧边界层宽度,各疏散路线边界层宽度参考值见表1所示。

参照建筑平面图,奥运柔道馆设席位6 828个。看台排距为0.80 m,座位宽为0.48 m,纵走道之间连续座位数不超过30个,纵走道宽度为1.1 m。观众席部分设有4个安全出口,VIP和官员席设有两部楼梯,且坐席区有4部疏散楼梯,4个疏散出口,两部残疾人专用疏散电梯。

奥运柔道馆坐席区疏散时,标高8.7 m以上的观众经由位于四角的疏散出口从楼梯进行疏散;标高8.7 m以下的观众主要通过标高4.5 m的安全出口进行疏散,部分观众通过4部疏散楼梯进行疏散或者由位于四角的疏散出口从楼梯进行疏散。奥运柔道馆坐席区的疏散路线如图2所示。

2.3 人员荷载选取

奥运柔道馆内的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人员,另一类是普通人员。工作人员对疏散通道和建筑结构比较熟悉,在发生意外时一般可以顺利找到出口。普通人员对建筑结构不熟悉,疏散通道的具体位置不清楚,在发生火灾时,要经过寻找或工作人员的引导才能找到疏散出口。奥运柔道馆坐席区的计算分区如图3所示。参照建筑平面图设计的看台座位,奥运柔道馆坐席区人员载荷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普通观众席位5 342席,运动员621席,观察员202席,广播电视评论员62席,VIP、官员234席,带桌媒体52席,不带桌文字媒体、摄影记者257席,残疾人观众58席。

2.4 人员疏散时间模拟

火灾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时间为火灾探测时间、人员反应时间和人员疏散运动时间之和。考虑到奥运柔道馆内设有完善的火灾探测报警和监控系统,并且比赛时有训练有素的安保人员,火灾探测时间保守设定为1 min。人员反应时间的确定参照BS DD240的统计数据:当采用消防广播作为语音现场指挥时,人员反应时间小于1 min,当采用非指示性(录音)作为疏散警告时,人员反应时间应为3 min,而当采用一般的警铃等

作为疏散警告时,人员反应时间将大于4 min。奥运柔道馆的人员反应时间设为1 min比较合理。

人员疏散运动时间由人员疏散网络模型EVACNET模拟获得。根据奥运柔道馆比赛时的实际情况,模拟时做了以下一些合理简化假设:发生火灾时,各部分同时疏散;考虑最不利人员疏散情况;疏散人员有足够的身体条件疏散到安全地点;疏散人员是清醒的,在疏散开始过程中,疏散人员按既定疏散路径有序地进行疏散;在疏散过程中,人流量与疏散通道的宽度成正比分配;人员从每个可用的疏散出口疏散且所有人的疏散速度一致;疏散出口的疏散能力设为1.3人/(m·s),楼梯间的疏散能力设为0.9人/(m·s);疏散时人员在平地运动的平均速度设为1 m/s,在楼梯间及台阶上行运动的平均速度设为0.45 m/s,在楼梯间及台阶下行运动的平均速度设为0.6 m/s,在座位之间运动平均速度设为0.5 m/s。

根据以上给出的疏散条件,奥运柔道馆的人员疏散出坐席区各疏散出口的时间如表3所示,表中疏散出口的编号位置如图4所示。最后一个出口疏散完毕,即所有人员疏散出坐席区的运动时间为470 s。结合以上确定的1 min火灾探测时间,1 min人员反应时间,奥运柔道馆坐席区比赛时总的人员疏散时间为590 s。

2.5 疏散安全性分析

火灾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安全性判定准则是火灾到达危险状态的时间是否大于建筑物内人员全部疏散完毕的时间。火灾到达危险状态的时间可以通过对典型火灾场景的火灾过程模拟分析获得,值得注意的是设定的火灾场景应该具有代表性,并尽可能涵盖极端不利的可能状况。在奥运柔道馆火灾过程分析时,选择了三个典型的火灾场景,见表4。火灾对人员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火灾烟气的辐射作用、遮光作用以及引起恐慌心理作用等。火灾到达危险状态的判定条件如下:

(1)看台最高排座位高度+2

m以上空间平均烟气温度不大于180 ℃;

(2)看台最高排座位高度+2

m以下空间内的烟气温度不超过60 ℃;

(3)看台最高排座位高度+2

m以下空间内的能见度大于10 m。

使用场模拟软件FDS对奥运柔道馆典型火灾场景的火灾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火灾场景到达危险状态都大于900 s,远大于奥运柔道馆比赛时总的人员疏散时间590 s,故奥运柔道馆的人员疏散设计满足安全要求。

3 结束语

笔者采用人员疏散网络模型软件EVACNET对奥运柔道馆坐席区人员疏散方案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模拟得到的总的疏散时间与火灾过程场模拟得到的火灾危险状态来临比较,评估奥运柔道馆疏散设施及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奥运柔道馆的人员疏散设施和方案设计满足火灾条件下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模拟是在一些基本的简化假设条件下完成的,为确保简化条件合理有效,建议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消防培训,以便在发生火灾时可以正确引导、指挥其他人员快速找到疏散出口并安全逃生,并且疏散出口附近不堆放可燃物,保持疏散出口的通畅,避免对人员疏散造成影响。另外,为优化疏散方案,可将行动较为缓慢的残疾人安排在疏散较快的区域,例如出口3.2和4.2附近区域。

摘要:以奥运柔道馆为工程背景,采用人员疏散软件EVACNET对火灾条件下人员疏散设计进行了模拟分析,为优化人员疏散设计及制定人员疏散预案提供了计算依据。

关键词:体育馆,火灾,疏散模拟

参考文献

[1]Helbing D,Molnar P.Social force model for pedestrian dynamics[J].Phys Rev E,1995,51:4282-4286.

[2]Burstedde C,Klauck K,Schadschneider A,et al.Simulation ofpedestrian dynamics using a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automaton[J].Physica A,2001,295:507-525.

[3]Kirchner A,Schadschneider A.Simulation of evacuation processusing a bionics-inspired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for pedestriandynamics[J].Physica A,2002,312:260-276.

[4]Nagatani T.Jamming transition in the traffic-flow model with 2-level crossings[J].Phys Rev E,1993,48:3290-3294.

[5]Masakuni Muramatsu,Tunemasa Irie,Takashi Nagatani.Jamming transition in pedestrian counter flow[J].Physica,1999,267:487-498.

[6]Yusuke Tajima,Takashi Nagatani.Clogging transition ofpedestrian flow in T-shaped channel[J].Physica A,2002,303:239-250.

[7]Yusuke Tajima,Kouhei Takimoto,Takashi Nagatani.Scaling ofpedestrian channel flow with a bottleneck[J].Physica A,2001,294:257-268.

[8]Masakuni Muramatsu,Takashi Nagatani.Jamming transition ofpedestrian traffic at a crossing with open boundaries[J].PhysicaA,2000,286:377-390.

[9]Ansgar Kirchner,Hubert Klupfel,K atsuhiro Nishinari,et al.Discretization effects and the influence of walking speed in cellularautomata model for pedestrian dynamics[J].Journal of StatisticalMechanics-Theory and Experiment,2004.

人员疏散分析 篇9

关键词: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安全疏散

随着现在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高楼出现在城市的街道中, 高层建筑是现在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高层建筑的层楼较多, 居住的人员也比较多, 一旦发生火灾等危险, 不能及时躲避, 会造成居民更大程度损伤。所以在建筑中一旦发生火情我们要及时控制, 以防止火势蔓延, 并及时地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以保证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 建筑物火灾烟气的成分及危害

在现在的建筑中, 一般设计的比较封闭, 内部装修豪华, 尤其是饭店、商城、宾馆等场所, 在装修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木质、皮制品进行软包, 这些都是利于燃烧的物品, 一旦出现火灾就会迅速燃烧, 使火苗得到迅速的蔓延。在发生火灾的初期, 一般是先产生烟气, 物质不充分燃烧, 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 因为建筑物的密封性良好造成气体不容易散出, 这些气体中有一部分气体是对人体有害的, 容易造成人员窒息, 甚至导致死亡。若高层中发生火灾, 因为楼层较高, 人们不容易逃生, 更易发生危险。

为了制定科学的疏散措施, 必须要了解建筑火灾烟气的运行形式,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建筑物中必须要设置排气道、风道、电梯井、楼梯间等, 如果防火措施不到位, 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数据显示, 在火灾发生初期, 在空气对流因素的影响下, 由于水平方向出现的烟气扩散速度为0.3 m/s, 在大火猛烈燃烧时, 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达到了0.5~3 m/s, 竖向管道与烟气楼梯间扩散速度甚至会达到3 m/d以上。一座100 m高度的建筑物, 如果没有阻挡措施, 烟气从竖井扩散到顶层只需要花费30 s的时间。此外, 在出现火灾时, 烟气还会从窗户扩散到外部, 烟气的密度低、温度高, 较高的楼层在风力因素的影响下, 烟气流会上涌, 造成“贴壁”现象, 在烟气流温度超过500℃时, 玻璃会马上炸裂, 导致火势迅速蔓延。此外, 在建筑物的竖井中, 由于温度差的存在使得自然对流循环加强, 促使烟气上升流动的效应就是“烟囱效应”。由于高度原因, 高层建筑有比一般建筑更加明显的浮力作用。在浮力作用下, 建筑上层部分室内将产生高于室外的压力, 室内空气会通过窗孔等开口排至室外, 然后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些竖井, 致使火灾迅速蔓延。

2 安全疏散方面的问题及危害

一些公众聚集场所的建筑物中, 因为人员较多, 建筑物内部结构复杂, 一旦引起火灾, 更容易发生人员伤亡。首先, 建筑物中的安全出口较少, 并且相对比较隐秘, 一旦发生危险, 民众不知道如何到达安全出口, 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造成更大的危险。在建筑物中, 尤其是经营场所的建筑物, 一般都是在原有的建筑物上改造形成的, 有时为了经营方便会将一些出口堵死, 使出口减少, 一旦发生危险不利于人员逃生。其次, 建筑物中的消防照明标志和安全出口标志缺失或者设置得不醒目, 在我们的建筑中, 一般要求设置应急照明和出口标志, 但是随着建筑物的长期使用, 维护不及时, 就会造成标志缺失, 一旦发生危险, 人员不知从哪逃脱, 容易发生危险。最后, 建筑物内没有设置紧急避难和逃生装置, 在我们大多数的建筑物中, 没有设置避难所和配备逃生器具的意识, 一旦发生火灾, 出口被火势堵死, 人们就没有办法逃生。

3 建筑物中火灾烟气的控制和安全疏散措施

3.1 烟气控制措施

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物体不充分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的烟气, 人体吸入后会昏迷甚至死亡。如何减少和控制火灾中的烟气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 在建筑物建造的初期要加强建筑材料的监督, 不允许使用国家明确规定的一些建筑材料, 在建筑装修的过程中, 最好少使用例如燃烧的木制品或是纺织品, 做好材料的选取工作。其次, 要及时修订并完善建筑施工中防火设计标准, 对于在建筑中应使用哪种防火材料要有明确的规定, 在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要符合规定, 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 一旦出现违规的行为要给予坚决的打击。最后, 在建筑物材料中的燃烧分级标准中增加烟气毒性成分分析, 烟气毒性分析对于建筑物火灾的防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成本较高, 许多建筑物中没有很好地实施, 国家有关部门应做好监督, 以保证人们财产的安全。

3.2 安全疏散措施

建筑物中安全疏散出口不足或不畅是造成火灾伤亡的另一方面原因, 所以我们应加强安全出口的管理。首先要按照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设计安全出口, 现在的建筑面积一般都比较大, 应设置多个安全出口, 并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 一旦发生火灾, 便于人员可以快速地找到出口并逃亡。其次要根据要求设置紧急避难场所和自救装置, 一旦发生危险, 人员在不能迅速逃出时, 可以在避难场所里面进行躲避, 因为现在的建筑楼层都较高, 可以利用安全装置通过窗户逃到安全的地面。最后要做好应急疏散的预案, 要经常组织火灾放生时的消防演练, 并普及自救逃生的知识, 以便在真正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地逃到安全的地点, 并合理地实施自救, 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4 结语

总之, 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建筑物的楼层越来越高, 空间越来越封闭, 一旦发生危险, 就容易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所以我们要注意建筑物中火灾烟气的控制和安全疏散方面的问题, 在建筑物建造及使用过程中要做好各环节的安全防护措施, 以在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刘世婷, 王曙光, 徐洪钟.我国地下建筑标准现状浅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S1) :1380-1384.

[2]甄兴宇.大型建筑地下空间通风与防排烟系统设计的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0 (3) :21-22.

[3]袁书生, 张健.地下商场内火灾烟气运动及控制的大涡模拟[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7 (1) :61-69.

[4]刘美平.地下商业建筑防排烟研究现状及其技术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22) :29-30.

上一篇:微博时代的传播效应下一篇:星级旅游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