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2024-09-12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精选7篇)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篇1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性疾病, 尤其是老年患者, 发病率更高[1]。在一些发达国家中, 导致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位原因就是心力衰竭[2]。现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脏衰竭和老龄化的人口逐年增加。为进一步缓解临床心脏衰竭患者的症状, 需要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的水平。最近几年的有关研究报告指出, 对于NT-pro BNP的含量测定可以有效的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3]。目前, 临床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何有效的对急性心力衰竭进行前期诊断及对预后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患者后期的康复均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 本院开展了对NT-pro BNP的检测, 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估,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63.0±4.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NT-pro BNP及c Tn I的测定

对所有受试者抽取静脉血3 ml, 将其放于抗凝管中, 然后混匀再用微量进样器取血样的标本, 再将其加入到特定的缓冲溶液中。与此同时, 再取同样剂量的血样标本, 将其置于检测盒中。然后, 对两组患者在刚入院时的NT-pro BNP和c Tn I水平以及患者在入院后7 d的NT-pro BNP水平进行再次检测。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治疗采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如血管舒张剂、ACEI阻滞剂治疗。

1.3 终点事件评价标准

观察组40例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后, 对其进行7 d的随访检查, 根据随访期间端点事件是否发生, 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对于事件终点的评定:患者在入院后7 d出现了死亡、心力衰竭加重症状或是再次入院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入院时, 观察组患者的NT-pro BNP和c Tn I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详见表1。治疗后进行随访检测:事件组患者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无事件组的患者, 详见表2。

ng/L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属于急性疾病, 临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心力衰竭。在老年患者更常见。属于心脏的多肽类激素, N末端B型脑钠肽有76个氨基酸, 非常稳定, 并且N末端B型脑钠肽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可以正确的体现出患者心脏功能的情况[4]。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在刚入院时, 观察组患者的NT-pro BNP及c Tn I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还发现, 无事件组在治疗前后的NT-pro BNP的水平都显著低于事件组, 这进一步说明, 为临床患者检测NT-pro BNP的水平,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测定N末端B型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脏衰竭的患者中可以有一个良好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值得进一步的临床应用[5]。

理论上而言, BNP和NT-pro BNP出自同源, 而且是等摩尔分泌, 所以在检测上应当对于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明显区别, 本研究数据可以显示, 虽然两者同源等量释放, 但是由于一些细微差距如BNP在人体内的半衰期为22 min且在体外的稳定性较差;而NT-pro BNP则拥有长达120 min的体内半衰期, 同时还具有较好的体外稳定性, 这些原因可能是导致NT-pro BNP对于心力衰竭诊断更加敏感的直接因素[6,7]。据本文数据可以认为, 在心力衰竭的诊断上, BNP和NT-pro BNP浓度的测定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相当的诊断价值, 而NT-pro BNP相较BNP而言具有更加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这对于各个NYHA分级的患者而言都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 NT-pro BNP具有较高的心力衰竭诊断价值, 而且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BNP高,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永怡.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9) :17-1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2) :195-196.

[3]Cowie M R, Fox K F, Wood D A, et al.Hospitaliz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population-based study[J].Eur Heart J, 2002, 23 (4) :877-885.

[4]陆永怡, 陈群, 刘静, 等.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9) :17-18.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4) :195.

[6]Hall C.Essential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NT-pro) BNP[J].Eur Heart Fail, 2004, 6 (3) :257.

[7]Mark R, Richard W.NT-proBNP in heart failure therapydecisions and monitoring[J].The Eur J Heart Fail, 2004, 6 (3) :351-354.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4年8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PE患者102例,其中男61例,女41例;年龄35~80岁,平均(58.2±21.9)岁,依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5]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且经过CT肺血管造影确诊。排除标准:1发病超过24 h;2严重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3妊娠;4心肌梗死,曾行冠脉搭桥术或支架植入术等。依照2008年欧洲肺栓塞指南[2]将患者分为三组: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 入院后根据患者危险分层及出血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积极的稳定血压、改善循环、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部分患者给予溶栓治疗。

1.2主要指标的检测

患者入院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应用罗氏公司生产的罗 氏Cardiac Reader检测患者 血浆中的NTpro BNP水平;用OLYMPUS 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相关的生化指标[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肌酐(Cr)];肌钙蛋白Ⅰ(c Tn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D - 二聚体 (D -Dimer)、 凝血酶原 时间 (PT)、 C-反应蛋白(CRP)、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动脉血气p H值等指标均在入院后24 h内完成, 其中c TnⅠ由美国雅培制药公司生产的Ax SYM牌CTNⅠ快速定量检测仪检测,FDP、D-Dimer、PT和CRP均由罗氏公司生产的Modular DP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动脉血气采用罗氏公司生产的Cobesb 123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测; 使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sion 6000型超声心动仪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检测以判定右心功能。

1.3右心功能不全的判定标准

根据APE患者有无右心功能不全将其分为右心功能不全组和右心功能正常组,具有下列任一项即被认为存在右心功能不全[6]:1右心室扩张 , 右心室/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率>0.6;2右室游离壁(特别是中段)运动功能减弱;3右心室功能下降伴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和右心室搏出功下降(右心室射血分数<0.4); 4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升高,肺动脉收缩压>30 mm Hg (1 mm Hg=0.133 k Pa);5心室间隔左移 ,收缩期室间隔矛盾运动。

1.4预后分组

随访资料记录患者发病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接受心肺复苏, 根据有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危险分层组间的临床基线特征和相关指标的比较

三组年龄、性别比、AST、Cr和P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各组入院时的心率、收缩压、 右心功能不全的比例、 指氧饱和度、Pa O2、NTpro BNP、c TnⅠ、D-Dim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注:Pa O2:动脉血 ;NT-pro BNP:氨基末 B 型脑钠 ;c TnⅠ:肌钙蛋Ⅰ;D-Dimer:D-二聚体 ;AST:天门氨 ;Cr:肌酐 ; PT:凝血酶原时间 ;1 mm Hg=0.133 k Pa

2.2右心功能不全组和右心功能正常组的相关指标比较

右心功能不全组的NT-pro BNP值高于右心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其他指标(c TnⅠ、D-Dimer、FDP、CRP、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2.3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的相关指标比较

预后不良组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指标如c TnⅠ、 D-Dimer、Pa O2和右心功能不全等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3讨论

A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以血栓栓塞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疾病,其发病率高,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排第3位,病死率占全部疾病死亡原因的第3位, 排在肿瘤和心肌梗死后面, 因此APE的快速早期诊断、准确地识别高危患者对于及时指导治疗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 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2000年推出了第1版APE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进行了更新,取消了临床分型,建议根据血流动力学、 右心室功能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对APE进行危险分层, 根据不同的危险分层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和手段[2], 2014年刚刚发布了第3版APE诊疗指南, 新指南进一步强化了危险分层概念, 整合临床严重程度评分、 超声心动图、CT和生物标志物等确定患者危险分层, 进而决定下一步诊疗策略,其中右心室功能不全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指标[8]。 反映右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指标包括超声显示右心室扩张和运动减低或压力负荷过重、 螺旋CT扫描评估的右室/左室短轴直径比升高、NT-pro BNP和脑型利钠肽(BNP)、右心导管显示右心室压升高、c TnⅠ等[9,10,11,12,13]。 而直观、便于快速获取并能准确反映右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标志物指标在肺栓塞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最受重视。

注:NT-pro BNP:氨基末端 B 型脑钠肽前体;c TnⅠ:肌钙蛋白Ⅰ;D-Dimer: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CRP:C-反应蛋白

注:NT-pro BNP:氨基末端 B 型脑钠肽前体;c TnⅠ:肌钙蛋白Ⅰ;D-Dimer:D-二聚体;Pa O2:动脉血 ;1 mm Hg=0.133 k Pa

NT-pro BNP和BNP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上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取得了很多突破,它们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肺栓塞预后评价及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14]。 NTpro BNP和BNP都是含氨基酸的多肽 ,主要由心脏的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当心室发生过负荷时,含有108个氨基酸分子的贮存型前BNP (pro BNP) 经过酶切分解为不具备生物活性的NT-pro BNP(含有32个氨基酸分子)和有内分泌活性的BNP(含有76个氨基酸分子)。 NT-pro BNP和BNP呈等摩尔释放,与BNP相比较,NT-pro BNP的清除慢、半衰期长,前者的生物半衰期约为20 min,而后者的生物半衰期为60~120 min, 而且在血浆内的浓度较BNP高,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稳定性高,测定结果更加准确[15,16,17]。 因此近年来NTpro BNP作为一种对容量敏感的神经激素 , 能够及时反映心室内压力及室壁张力变化,其升高程度与右室扩张、右室功能障碍和压力负荷相关,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肺栓塞时,血栓阻塞肺动脉的血流,导致相关的体液因子释放,血管缺氧引起肺收缩,使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壁张力增加, 进而导致NT-pro BNP的释放增加,NT-pro BNP浓度越高,心肌损伤越严重,预后可能越差[2]。 本研究发现NT-pro BNP的释放增加程度与APE的危险分层显著相关, 高危患者的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 血清中的NT-pro BNP和c TnⅠ、D-Dimer水平可联合反映急性肺栓塞的严重程度。 有研究发现NT -pro BNP有助于早期识别APE中的右心功能障碍, 是预测APE并发症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NTpro BNP升高与病死率密切相关[18]。 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右心功能正常患者,右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NTpro BNP水平越高,则提示栓塞的血管系面积越大 ,右心功能不全的程度越严重,患者的预后也就越差。 因此检测NT-pro BNP可以早期发现右心功能不全并进行危险分层,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心脏彩超可在床边进行并可随访观察, 在APE患者的危险度分层上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当临床上不能立即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时, 生物标志物NT-pro BNP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Labyk等[19]对353例APE患者分析发现,NTpro BNP水平升高者的住院并发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NT-pro BNP水平较低者。 本研究也提示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 这表明NT-pro BNP升高提示着患者病情危重, 预后不良,是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6例,男154例,女152例,年龄49岁~76岁,平均年龄(65.20±6.2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分级标准,其中高血压1级98例,2级120例,3级8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外,取208例同期来院体检的血压正常人员(排除有原发性高血压史而服用降压药者)作为对照组,男106例,女102例,年龄47岁~75岁,平均年龄(64.90±7.02)岁。所有入选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感染、呼吸衰竭等干扰情况。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清晨空腹采血,NT-proBNP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使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q、P为对照组与1级高血压患者比较检验值,q1、P1为对照组与2级高血压患者比较检验值;q2、P2为对照组与3级高血压患者比较检验值。

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在单纯原发性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中,其NT-proBNP、LVEDd随着血压级别的上升而增高,LVEF随着血压的升高而降低;除了1级高血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3级高血压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心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下,并伴随神经内分泌代谢异常的综合作用,左心房与左心室必将发生重构,从细胞学重构到早期的舒张功能障碍,最后进展为解剖学重构即心肌肥厚和(或)心腔扩大。这些病变可以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心脏泵功能受损,LVEF降低,特别是使心肌细胞的生化情况发生改变,包括脑钠肽(BNP)、内皮素、一氧化氮、神经调节素等的改变[1]。NT-proBNP是proBNP分裂后无活性的N端片段,主要由左心室心肌细胞分泌。BNP和NT-proBNP等摩尔释放,然而,NT-proBNP较BNP半衰期(T1/2)长,在体外稳定性高,浓度较稳定,是较理想的预测标志物[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T-proBNP浓度是反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的生化指标,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严重程度有关,重度CHF时BNP浓度可达到正常值的200~300倍[3,4]。血清NT-proBNP浓度改变可以发现较轻微的心功能异常,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独立相关因素,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EHLVH)患者的心血管事件。Paget[5]等通过前瞻性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中,NT-proBNP是一种强力的预测病死率和发病率工具。NT-proBNP的测定将有助于鉴别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左室肥厚风险,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6]。

本试验证实:NT-proBNP浓度随着高血压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心脏重构也越明显,其为高血压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无创的方法,及临床预测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及防治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导。

摘要:目的 探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306例高血压确诊患者按标准进行分级分组,208例同期体检无高血压者为对照组,共同检测血浆NT-proBNP以及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级、3级高血压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级高血压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LVEDd、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血浆NT-BNP水平与高血压分级以及左室构型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为诊断早期高血压心脏病一种快捷、简便的方法。

关键词:N-,末端脑钠肽前体,高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Celinski R,Grzywa-Celinska A,Cholewinski W,et al.Relationshipbetween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 and leftventricularsystolic function in coronary a~ery disease[J].Pol MerkurLek-Arshi,2005,18(105):291-294.

[2]阳慧,苏雨江.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J].海南医学,2012,23(10):124-127.

[3]Matunovic R,Stolanovic A,Mijailovic Z,et al.Natriuretic peptides andmuhimarker approach to risk str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hyndromes[J].Med REGL,2005,59(5/6):248-252.

[4]Grabowski M,Filipiak K,Malek L.Admission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assessment improves early risk stratification by Killip classes and TIMIriskscoreinpatientswithacute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withprimaryangioplasty[J].IntJCardiol,2007,115(3):386-390.

[5]Paget V,Legedz L,Gaudebout N,et al.N—terminal pro—brainnatfiuretic peptide:a powerful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11,57(4):702-709.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篇4

1 急性心肌梗死 (AMI)

AMI后血浆NT-proBNP水平是预测AMI恢复期发生心力衰竭和长期预后方面的重要指标[3]。AMI后利钠肽系统被激活, 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迅速升高, 但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分析可能是因为心肌缺血坏死, 缺血心肌局部收缩受抑制, 从而牵拉缺血周围的正常心肌细胞使心室壁张力增加, 受到牵拉的心肌细胞合成并释放BNP和NT-proBNP。周南南等[4]选取102例首发AMI患者进行血浆NT-proBNP水平测定, 经平均6个月随访, 结果发现, AMI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 对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有预测作用, AMI患者6个月内MACE发生者与未发生者血浆NT-proBNP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NT-proBNP水平升高是AMI后MACE发生的危险因子。徐磊等[5]也发现在AMI或冠心病患者中, NT-proBNP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呈正相关, 提示NT-proBNP是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2 心肌缺血

近年来大量数据显示, 心肌缺血与NT-proBNP之间也有密切关系。NT-proBNP浓度不同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 不但可以反映心室负荷、心功能状态, 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还可以反映心肌缺血坏死的程度, 但是早期心肌血运重建对NT-proBNP水平的影响仍不十分清楚[6]。心肌缺血可以引起NT-proBNP浓度特异性改变, 分析可能是[7]缺血引起心脏的收缩和 (或) 舒张功能降低, 室壁张力增大, 以及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共同刺激了NT-proBNP的分泌[7]。文献报道[8], 运动试验或冠脉介入术中球囊扩张诱发一过性心肌缺血时, 患者的NT-proBNP 水平可迅速升高。李晶等[9]发现血浆NT-proBNP浓度随着心肌缺血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 最高, 其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组, 再次为稳定型心绞痛 (SAP) 组。AMI组、UA组及SAP组与健康对照组NT-proBN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血浆NT-proBNP浓度对急性心肌缺血有很强的敏感性。

3 心力衰竭

NT-proBNP在循环动力容积和压力调节的保护性代偿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BNP和NT-proBNP是左室功能受损的预报因子[10], 是心力衰竭患者诊断及评价预后的重要标志物[11], 对于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2]。临床研究发现[13], 对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当年龄<50岁时血浆 NT-proBNP>450ng/L和当年龄<50岁时血浆NT-proBNP>900ng/L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0%和84%。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关于NT-proBNP的专家共识, 推荐将NT-proBNP≤1000ng/L作为门诊慢性CHF患者的治疗目标[14]。宛新民[15]观察14例心力衰竭患者, 对其进行心功能分级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测定, 发现二级心功能患者的 NT-proBNP血清水平低于三级心功能患者, 而三级心功能患者NT-proBNP水平低于四级心功能患者。提示N 末端脑钠肽前体在血清中的浓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4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表现之一, 近年发现NT-proBN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风险及预后的评估亦有重要作用[16]。宋祺等[17]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随着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 血浆NT-proBNP水平亦相应增高 (P<0.05) 。NT-proBNP阳性亚组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T-proBNP阴性亚组 (P<0.05) 。提示血浆NT-proBNP与UA的临床严重程度相关, 并对短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5 心房颤动

已有研究发现, 血清NT-proBNP水平在房颤复律前后发生变化[18]。房颤本身是影响心肌细胞脑钠肽分泌的重要因素, 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药物复律效果具有预测价值[19], 当NT-proBNP值>432.5ng/L时, 房颤复率成功可能性小[20]。王丽丽等[2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慢性持续性非瓣膜房颤患者血清NT-proBNP及BNP浓度, 发现阳性组血清NT-proBNP及BN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回归分析提示高血清NT-proBNP和BNP是慢性持续性非瓣膜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孙晓云等[22]发现, 顿服普罗帕酮成功转复为窦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前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未成功复律者 (P<0.01) 。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篇5

1 B型脑利钠肽及N端脑利钠肽前体

B型脑利钠肽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p36.2, 其两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B型脑利钠肽基因转录后, 会生成pre-pro BNP, 并迅速裂解成为pro BNP, 并在随后裂解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型脑利钠肽和无生物学活性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3]。

B型脑利钠肽是天然神经激素, 其在人体中的分泌几乎只由心室肌细胞于心室压力超负荷和心室容量扩张时分泌。B型脑利钠肽的半衰期是23 min, 而N端脑利钠肽前体则可达到60~120 min。促进尿钠排泄、舒张血管以及利尿是B型脑利钠肽主要生物学活性, N端脑利钠肽前体虽然没有活性, 但其稳定性更高, 半衰期更长, 因此与B型脑利钠肽比较, 其更具有检验分析的优势。受体清除、多个器官被动清除以及中性肽链内切酶降解是B型脑利钠肽主要清除方式, 而个器官被动清除则是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主要清除方式。此外, 肾脏对于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清除是等效的。

2 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左室功能障碍患者中, 其B型脑利钠肽水平是升高的, 其还与NYHA心功能分级预后有关。相关研究显示, 在LVEF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中, 左室舒张末室壁压力与血浆B型脑利钠肽水平关系十分密切 (其值为0.887) , 故其能够成为舒张功能恶化的良好指标。

近年来, 许多系统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了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1) 早期前瞻性大规模临床研究, 共收入患者1 596例, 参与中心有7例。最终被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462例, 其中170例患者为舒张性心力衰竭, 占总数36.6%;292例患者为收缩性心力衰竭, 占总数的63.4%。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型脑利钠肽平均水平为413 pg/ml, 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则达到了821 pg/ml, 两者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的34 pg/ml。在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无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鉴定时, 如将B型脑利钠肽分界值设定为100 pg/ml, 其敏感性达86%, 阴性预测价值达96%, 准确性可高达75%。 (2) 对于有症状的舒张功能不全的鉴定方面, 经由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左右心导管检查方法和组织多普勒对69位有症状而LVEF大于50%的单纯性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以及51例左室功能完全正常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并测定出其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值。结果显示, 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在所有的检测中具有高达94%的阴性预测价值, 此外其与左心室充盈压也密切相关。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能可靠的对有症状的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鉴定。 (3) 对于无症状的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方面, 对50例患者病因对照进行研究 (其中排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 , 其结果显示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B型脑利钠肽水平和舒张功能正常的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B型脑利钠肽对于舒张功能不全鉴定准确性的ROC曲线面积高达0.969。在对无症状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诊断时, B型脑利钠肽分界值定为37 pg/ml, 敏感性可高达80%以上, 特别是阳性和特异性的预测价值甚至达到100%, 阴性预测价值达23%, 准确性也高达88%。因此血浆B型脑利钠肽值是诊断无症状舒张功能不全的可靠快标。 (4) 对于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意义, 虽存有许多争议, 但多数研究还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心力衰竭时, 血浆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会升高。当患者收缩功能均为正常时, 超声多普勒对是否舒张功能存有障碍测定困难, 血浆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对其快速诊断十分有效。

3 结束语

虽然当下对于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仍然存有许多的争议, 但笔者相信随着研究的越发深入, 在不久的将来B型脑利钠肽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一定会成为诊断书张新心力衰竭的可靠的早期诊断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Bursi F, Weston SA, Redfield MM, et a.l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in the community[J].JAMA, 2006, 296 (18) :2209-2216.

[2]Aurigemma GP.Diastolic heart failure a common and lethal condition by any name[J].N Engl JMed, 2006, 355 (3) :308-310.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 60~80岁老年住院患者, 性别不限, 其中老年高血压符合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老年冠心病及老年心肌梗死符合老年病学标准, 心功能分级符合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 (2) 传统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差; (3) 符合纽约心脏协会心纽约心脏协会Ⅲ级以上; (4) 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40%; (5) 心肌梗死1周后出现肺水肿者。研究取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签字。

1.2 排除标准

入院后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做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血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 排除严重的脑、肾、肺、内分泌疾病和主要器官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1.3 分组情况

将所选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具体资料见表1。

1.4 治疗方法

常规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 包括休息、利尿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适当限水、补盐、强心等综合治疗[1]。对照组加用硝酸甘油初始0.005 g/ (kg·min) 静脉滴注, 根据病情每次增加5μg, 并持续治疗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重组人脑钠肽 (规格0.5/支, 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批号S20050033) 负荷量为1.5μg/kg, 静注射时间>10 min, 然后以0.01 g/ (kg·min) , 微量泵持续泵入1周。

1.5 观测指标

监测临床症状与体征, 观察呼吸困难症状及肺部啰音多少、颈静脉怒张情况以及肝肿大、胸腹水、下肢水肿和乏力等体征;分别于试验前及治疗1周后做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尾加压素Ⅱ测定及生化检测。静脉采血3 m L, 2500 r/min离心10 min, 提取血清, 置于聚丙烯试管里, -80℃保存待测;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测定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 药盒为罗氏N-末端脑钠肽前体免疫测定试剂盒, 仪器为美国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1];人血清尾加压素Ⅱ水平的测定使用瑞士罗氏 (Roche) 公司的2010ELISA, 药盒为罗氏ELISA尾加压素Ⅱ试剂盒 (检测范围:5~35 000 ng/L) 。采用美国惠普HP2500彩色心脏超声监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舒张期内径 (LVDD) 值。

1.6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周后进行判定临床疗效标准: (1) 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 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2) 有效:心功能改善I级, 症状及体征减轻; (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改善, 心功能无变化或恶化[1]。总有效=显效+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各生化指标及超声情况比较

治疗后1周, 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 , 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尾加压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或P<0.01) , 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 (P<0.01) ;治疗前后, 两组左心室舒张期内径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由老年各种心脏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脏损害和心功能受损, 并最终发展形成的较难治愈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是心脏病最终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有所改善, 但治疗的最大挑战在于解决这种疾病的发病率, 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力衰竭发病人群为老年人。在治疗策略上, 传统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如洋地黄正性肌力药、β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主要通过增加心肌细胞钙离子浓度增强心肌细胞收缩力[1,2], 治疗效果较差。近年来心力衰竭治疗的热点是刺激心肌细胞分泌肽激素以及阻断神经内分泌。最新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包括重组人脑钠肽治疗、神经内分泌激素疗法、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疗法、心脏再生生长因子疗法等。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日益得到心血管专家的重视。

重组人脑利钠肽是新活素主要的活性成分, 是心肌细胞分泌的肽激素, 主要是由于心脏内的血容量和压力的反应性增加, 导致心肌壁压力增加情况下重组人脑利钠肽反应性分泌的[1,3]。N-末端脑钠肽前体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已经被证实与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有关的生化标记, 可以直接用于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并初步应用于临床[1,4,5]。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能精确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失代偿状态, 是评价心脏功能状态的一项重要补充[6]。

尾加压素Ⅱ是一种具有血管活性作用的物质, 是最初从硬骨鱼脊髓尾垂体中分离出来的生长抑素样环肽[7], 后来证实从软体动物到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均有尾加压素Ⅱ存在[8]。研究表明血浆尾加压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 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可通过调节心力衰竭压力容量稳态发挥良好的抗心力衰竭作用[7,8]。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尾加压素Ⅱ在心力衰竭的发生过程中能促进血管及心肌重构, 改变血流动力学[1,8];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样本可能有助于识别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 有学者认为尾加压素, N-末端脑钠肽前体均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1,8,9]。

本研究证实重组人脑钠肽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而且能降低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尾加压素Ⅱ水平, 这可能与新活素能有效地扩张动静脉, 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 降低前负荷、后负荷[10], 增加尿量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关[11]。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其与重组人脑钠肽没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正性心率作用, 不会增加心肌耗氧量, 不诱发心律失常有关[1,12,13]。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共94例,男50例,女44例;平均年龄(61.70±10.84)岁;其中冠心病65例,高血压病49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排除严重肺病、糖尿病、肾脏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及肿瘤者。按照心功能诊断标准(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将患者分别纳入NYHAⅠ、Ⅱ级(B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57.32±18.71)岁;NYHAⅢ、Ⅳ级(C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60.03±17.39)岁;健康对照组(A组)选取体检科健康体检者共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57±10.56)岁。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研究项目。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选当天行心脏彩超检查(Apogee3100),测得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第二日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3~5 mL全自动生化检测仪(BIOBASE-SAPPHIRE)检测其血肌酐、血浆NT-proBNP。GFR根据我国改良后的简化MDRD方程[2]计算:c-aGFR[mL/(min·1.73 m2)]=186×肌酐-1.154×年龄-0.203×1.233(女性×0.74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因血浆NT-proBNP水平非正态分布,故以e为底数取自然对数,转换为正态资料后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血浆脑钠肽N端前体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

GFR水平比较C组<B组<A组,血浆NT-proBNP水平C组>B组>A组,LVEF值C组<B组<A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IDd值C组>B组>A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轻度心功能不全(Ⅰ、Ⅱ)患者出现GFR下降,NT-proBNP表达上调,LVEF亦明显下降,但是LVIDd在心功能Ⅲ、Ⅳ患者中可见明显增加。见表1。

2.2 肾小球滤过率、血浆脑钠肽N端前体、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GFR与LVIDd呈负相关(r=-0.289,P<0.05),GFR与LVEF呈正相关(r=0.461,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637,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IDd呈正相关(r=0.287,P<0.05);提示GFR、NT-proBNP与心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GFR:肾小球滤过率;NT-pro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LVID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

3 讨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且多见于老年人,近80%的住院患者年龄大于65岁[3,4]。心功能不全发病率高,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尽管近年来对于心功能不全的诊治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发病率与病死率仍持续稳步上升[5],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当慢性心功能不全发展到晚期常合并明显肾功能不全[6,7],称为心肾综合征。国外一项评估心功能不全与肾功能不全的Meta分析发现63%的患者有轻微肾功能受损,20%的人有中等或严重的肾功能不全[8]。而在本研究中,心功能不全患者64%合并GFR下降,即肾损伤,这与国外的临床分析结果大致相同。同时本研究还分析了GFR与心功能不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GFR与LVIDD、血浆N 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体现肾功能对心功能的影响,与文献报道一致[9];而国外研究亦显示,不同程度肾损伤增加心力衰竭患者调整后全因死亡率(危险比HR=1.56),心力衰竭死亡率随肾功能恶化而进行性增加,GFR每下降10 mL/(min·1.73 m2),死亡风险增加7%[10]。

不仅是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存在GFR的下降[11],本研究比较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肾功能,显示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GFR已下降,且低于90 mL(min·1.73 m2),提示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已出现早期肾功能损伤。而比较轻度、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GFR,显示心功能不全患者的GFR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降低,提示肾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两者在其发展中互为影响,相互促进,与文献报道一致[9]。

心功能不全与肾功能不全之间,首先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紊乱、肥胖、代谢紊乱等。以老年为例,心功能不全多发于老年人,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肾功能也在逐渐减退。其次,二者发病机制中有共同点,均与血管紧张素Ⅱ密切相关。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中血管紧张素Ⅱ有重要的地位,其分泌增加可导致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细胞和组织的重塑。在心肌细胞中引起新的收缩蛋白合成,刺激纤维母细胞向胶原纤维转变,促使心肌间质纤维化;在血管不仅促使平滑肌细胞增生致管腔狭窄,还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能力,引起缩血管因子和舒血管因子平衡失调。而在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中,血管紧张素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收缩物质,不论是在全身循环还是在肾脏局部升高,均可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参与细胞外基质合成使细胞外基质过度蓄积,并通过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素A2等生长因子、炎症因子和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最终引起肾小球硬化[12],促使肾功能不全。

在心肾相互作用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一氧化氮/反应性氧自由基的平衡、炎症、交感神经系统间的平衡是重要的调控因子,心肾交互联系中任一因素紊乱必会引起连锁反应,级联放大,最终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的恶化和结构改变。另外,肾功能不全时EPO生成减少导致贫血进而造成高动力循环状态增加心脏负担,促使心功能不全进展;慢性心功能不全时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等均从肾脏排泄,可加重肾脏负担,引起肾损害。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下一篇:球类运动中的抛物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