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

2024-09-24

勘察报告(共9篇)

勘察报告 篇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 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 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 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 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 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1) 外业记录和试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齐备, 同时可编制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 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 校正原始记录。3) 编绘钻孔柱状图。4) 进行岩土地质力学分层, 绘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5) 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 提高效率, 避免差错, 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 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2.1 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设场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 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 (岩石) 、岩性、厚度;构造形迹, 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 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 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 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2.2 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 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 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 厚度小而反复出现的可作互层处理。2) 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 即①层、②层、③层…。这种方法一目了然, 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 编号太多显得冗繁;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 如土层Ⅰ-1, Ⅰ-2, Ⅰ-3…;岩层Ⅱ-1, Ⅱ-2, 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 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 中风化花岗岩4-2, 微风化花岗岩4-3。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 但由于是复合编号, 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 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 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 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 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此外, 详勘和初勘, 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 以便参照对比。3) 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 要叙述如下的内容:a.分布;b.埋藏条件;c.岩性和状态;d.取样和试验数据;e.原位测试情况;f.承载力。

2.3 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 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 静止水位埋深、标高、地下水流向、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 水位季节变化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 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 如水位季节变化, 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 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 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 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 即pH, HCO-3, SO42-, 侵蚀CO2的分析结果。

2.4 场地稳定性

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 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 有无活动断层通过, 附近有无发展断层。2)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 场地所在地貌部位, 地形平缓程度, 是否临江河湖海, 或临近陡崖深谷。4) 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 其发展趋势如何。5) 地层产状, 节理裂隙产状, 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 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 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 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2.5 其他专门要求

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 报告应予以论述, 如饱和砂土的振动液化、基坑排水量计算、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刚度的测定、桩基承载力计算、软弱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等。

2.6 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 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 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 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2) 根据建筑物的基底标高、基础类型及荷载要求, 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及天然地基的均匀性。3) 选择持力层, 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 应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4) 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5) 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 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以上6个方面的内容, 并非所有的勘察报告都要面面俱到, 一一罗列。

3图表编制要点

3.1 主要图件

1) 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表示的主要内容:a.建筑平面轮廓;b.勘探点类型、编号、深度和地面标高;应区分出技术孔、鉴别孔、抽水试验孔、取水样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专门试验孔 (如孔隙水压力测试孔) ;c.剖面线和编号: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并应布设纵横剖面线;d.地质界线和地貌界线;e.不良地质现象、特征性地貌点;f.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g.地理方位。对于较小的场地, 一般仅表示a, b, c, f, g五项内容。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述有关位置时方便。此图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2 000。2) 钻孔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时代成因、地层编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岩芯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钻孔柱状图上, 第四系与下伏基岩应表示出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柱状图的上方, 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3) 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 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关于剖面线的布设和地基岩土分层原则, 此前已论及, 不再赘述。倘若分层正确, 一般来说分层线的连接就会自然平顺, 而不致将产状平缓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统的土层画成陡斜状, 或出现新老层位之间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现象。同一层位间的相变, 要用岩性渐变线表示清楚。透镜状分层和同一层位中的透镜状夹层, 在不同的剖面线上要互相照应, 显示其分布范围。剖面比例尺的选择, 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 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一般横比例尺采用 (1∶200) ~ (1∶500) , 纵比例尺采用 (1∶100) ~ (1∶200) 。在剖面图上, 必须标上剖面线号, 如6—6′或F—F′。剖面各孔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 (如标贯锤击数) 。在剖面图旁侧, 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 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 并附上岩性图例。对单独的静力触探试验孔, 宜附锥尖阻力及侧壁摩阻力曲线。4) 专门性图件。常见的有表层软弱土等厚线图, 软弱夹层底板等深线图, 基岩顶面等深线图、强风化、中风化或微风化岩顶面等深线图, 硬塑或坚硬土等深线图等。不言而喻, 这些图件对于地基基础设计各有用途。有的图件还可以反映隐伏的地质条件, 如中风化顶面等深线图, 可以反映隐伏的断层;等深线上呈线状伸展的沟部, 往往是断层通过地段。专门性图件并非每一勘察报告都作, 视勘察要求、反映重点而定。

3.2 主要插表

1)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按层号顺序排列。每一分层之后列出统计值, 如区间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统计频数及标准值。2) 勘探点一览表。包括勘探点编号、类型、深度、地面标高、坐标、取样及原位测试数量、水位埋深及标高等。3) 地基土液化指数或湿陷性计算表。根据地层岩性、地下水位等视需要而编制。列出深度、粘粒含量、实测及临界标贯击数、代表土层厚度、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等。4) 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 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

4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1) 要具备牢固的地质地貌和工程理论地质基础理论知识。2) 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 又是技术的指南, 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 必须熟悉掌握, 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3) 要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 应尽可能地搜集并熟悉。4) 要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只有明确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方法, 作出的工程地质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客观, 提出的建议才能合理适用。5) 要切实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6) 提高综合知识技能。

摘要:介绍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程序, 阐述了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图表编制要点, 就如何提高报告的编制能力进行了探讨, 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质量。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表,编制程序,岩土分层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DBJ 04-248-2006, 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S].

勘察报告 篇2

系 别:专 业:姓 名:学 号: 012407100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河南城建学院

2011年3月28日

目录

前言 ???3

一、实习的目的?3

1、毕业实习的目的和任务??4

2、毕业实习的内容?4

3、毕业实习的组织及实施方案4

二、实习内容 ??4

1、工程概况 ???4

2、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4

3、勘察工作方法??5

4、工程地质特征??6

5、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工作??7

6、岩土工程钻探常见事故及处理方法?12 ⑴难下套管 ??12 ⑵卡钻 12 ⑶钻孔涌砂 ??13

7、溶洞的处理???13 ⑴冲孔灌注桩 ?13 ⑵钻孔灌注桩 ?14 ⑶人工挖孔桩 ?14 ⑷灌浆(混凝土)法 ??15 ⑸复合地基 ??15

三、实习结果……………………………………………………………15

四、实习心得???15 前言 2011年2月28日——2011年3月25日按照学校安排进行四周的毕业实习,我所在实习的单位是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铁四院具备国家首批工程设计综合资质,拥有国家甲级勘察设计、环境评价、工程总包、施工监理和多项专业甲级设计证书。主持了数十项国家、行业规范、标准编写。五十多年来铁四院树立了路网规划、铁路枢纽、高标准铁路、复杂山区铁路、铁路站房、水底隧道、轻轨、地铁、桥梁、软基处理和环境评价等为标志的设计品牌。持有国家a级设计信誉证书,并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具有对外经营权。1997年11月一次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通过换证审核。2003年底又一次通过iso14001环境和gb/t2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铁四院拥有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物理勘探、原位测试、经调、行车、规划、线路、桥梁、路基、站场、隧道、机务、机械、给排水、车辆、高速动车、电力、牵引供变电、接触网、供电段、通信防护、智能建筑、结构、房建、环控、通信、信号、航空测量、遥感、环境评价、工程经济、控制爆破、计算机等40多个专业。

一、实习的目的

1、毕业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毕业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进行的最后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直接参加的基础工程、地基处理、边坡围护等工程实践,更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使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融会贯通,完成上岗前技能训练,也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提高,建立起素质教育平台。

2、毕业实习的内容

毕业实习的内容分为基础工程、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基坑降水、勘察、及其他岩土工程类型。实习期间,学生可按施工单位意见直接参与工程设计或某些工程施工项目。

3、毕业实习的组织及实施方案

1、毕业实习采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进行,实习期间应收集和整理整个实习工程的第一手资料,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做好充分准备。

2、指导教师分人包干,加强指导确保按期完成实习任务,对学生的检查指导分两种形式进行:

(1)对市内学生采用现场、电话指导检查及学生定期或不定期返校汇报实习情况。

(2)对市外实习学生采用以电话、信涵指导为主,现场检查指导为辅。

二、实习内容

1、工程概况

拟建通顺河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境内,桥址区域多辟为农田及居民区,两侧桥台位于丘坡上,丘坡地势较缓,自然坡度约10~15°,植被发育。桥梁起止里程为dk787+930.27~dk788+172.88,全 长242.61m,中心里程为dk788+067.94。桥式布置为:1-24.6m简支梁+2-32.6m简支梁+1-24.6m简支梁,交通较便利。

2、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在分析既有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质测绘、利用杭长客运专线定测阶段钻探、室内试验等资料,详细查明桥位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及特殊地质现象,经资料整理、分析,评价场地建设的适宜性,提出桥梁基础类型估算的地质参数。其主要技术要求为:

①详细查明桥址地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初步查明墩台范围内有无软弱夹层,提供基础稳定性评价及处理意见。

②详细查明土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性质、结构特征、厚度、密实度、潮湿程度及下伏基岩面的形态等,详细查明基岩面的风化程度及分带情况。

③详细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的性质和分布范围及对墩台稳定性的影响,提供工程措施建议。

④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及定量评价,提出设计所需的地质参数。

⑤详细查明桥址区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性质、埋藏条件,提出水质评价。

3、勘察工作方法

⑴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与测绘 在1:20万、1:5万区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建下西坑大桥桥址工程两侧各宽200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测绘工作。重点对拟建桥址区地貌形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层节理及裂隙等的发育情况、不良地质分布范围以及地表水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

⑵机动钻探

钻探机械为xy-1型液压工程钻机,钻孔直径依据钻探目的和用途确定,岩芯采取率达到有关要求。第四系土层及全风化层采用干钻,基岩的钻探使用硬质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并按技术要求隔一定深度(一般为3m)进行原状土取样及标贯测试。原状土样的采取使用国产标准厚壁活阀式取土器,采用液压或重锤少击法,砂类土(全风化层)取扰动样,基岩取岩样。终孔24小时后测定静止水位,并取水样。并对钻孔岩芯进行数码拍照存档。篇二:勘查毕业实习报告

安 徽 建 筑 大 学

岩 土 工 程 系

毕 业 实习报 告

学 号: 09201 姓 名: 班 级: 09勘查

实习地点: 合肥

实习时间: 2013.3.20-2013.4.19 指导教师: 席培胜 宛新林 施国栋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编制

一、毕业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进行的最后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直接参加的基础工程、地基处理、边坡围护等工程实践,更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使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融会贯通,完成上岗前技能训练,也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提高,建立起素质教育平台。

二、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1.实习结束后,同学们应在毕业实习日记的基础之上,最好以专题的形式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应图文并茂,(字数不应少于2000字),切忌流水帐。2.实习成绩按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综合评定。

三、毕业实习地点与内容

七、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二)毕业实习日记 篇三:岩土工程勘察认识实习报告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认 识 实习报 告 2009级土木工程(地下工程方向)专业

学号: 姓名:

目录

1、工程勘察实习的目的

2、工程勘察实习的任务

3、工程勘察实习的主要内容

4、工程勘察实习报告应附的图表

5、工程勘察实习的总结

6、工程勘察实习的收获与经验

1、工程勘察实习的目的工程勘察是以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对象,以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核心,以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为目的的工程实践过程。通过实习,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如工程勘探取样和编录,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和动力触探等方法。

土工试验是了解土的工程性质的基本方法,也是工程地质勘察常用的方法,本次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土的密度、含水量、液、塑限、压缩试验、剪切试验、击实试验的原理、仪器、方法和资料整理。

2、工程勘察实习的任务

(1)阐述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场地内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分析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

(2)查明工程范围内岩土体的分布、性状和地下水活动条件,提供设计、施工和整治所需的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

(3)对场地内各类岩土工程设计、岩土体加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整治等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

(4)预测工程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对周围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并对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3、工程勘察实习的主要内容 3-

1、工程钻探

在地质勘探和建筑基础勘查中,用钻机按一定设计角度和方向施工钻孔,通过钻孔采取岩心(或矿心)、岩屑或在孔内下入测试仪器,以探查地下岩层、矿体、油气和地热等的工程。简称钻探。按破碎岩石的外力作用方式可

分为冲击钻进、回转钻进、冲击回转钻进、振动钻进和喷射钻进等;按钻进时是否取岩心(或矿心),可分为取心钻进和不取心钻进;按破碎岩石所使用的磨料,又分为硬质合金钻进、钻粒钻进和金刚石钻进等。钻探是地质勘探的一种重要技术手

图表1钻探

段,广泛应用于寻找和勘

探 各种矿产、油气

藏、地下水、地热,以及为水利建设、工程建筑和交通设施等提供地质资料。3-

2、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是在保持地基土的天然状态下,在一定面积的刚性承压板上向地基土逐级施加荷载,并观测每级荷载下地基土的变形,它是测定地基土的压力与变形特性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测试所反映的是承压板下l.5~2.0倍承压板直径或宽度范围内,地基土强度、变形的综合性状。载荷试验设备主要由承压板、加荷装置、沉降观测装置组成试验成果整理:根据原始记录绘制p~s和s~t曲线图。如下图 试验要点 1.载荷试验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每个场地不宜少于3个,当场地内岩土体不均时,应适当增加。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应布置在基础底面标高处。2.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井直径应等于承压板直径;当试井直径大于承压板直径时,紧靠承压板周围土的高度不应小于承压板直径。

3.试坑或试井底的岩土体应避免

扰动,保持其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并在承压板下铺设不超过20mm的中砂垫层找平,尽快安装试验设备;螺旋板头入土时,应按每转一圈下入一个螺距进行操作,减少对土的扰动; 3-

3、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是用静力将探头以一定的速率压入土中,利用探头内的力传感器,通过电子量测仪器将探头受到的贯入阻力记录下来。由于贯入阻力的大小与土层的性质有关,因此通过贯入阻力的变化情况,可以达到了解土层的工程性质的目的。

静力触探设备试验由加压装置、反力装置、探头及量测记录仪器等图表 1静力触探仪器原理图 四部分组成现场试验步骤如下: 1.将仪表与探头接通电源,打开仪表和稳压电源开关,使仪器预热15min。2.根据土层软硬情况,确定工作电压,将仪器调零,并记录孔号、探头号、标定系数、工作电压及日期。3.先压入0.5m,稍停后提升10cm,使探头与地温相适应,记录仪器初读数εo。试验中每贯入10mm测记读数ε1一次。以后每贯入3~5m,要提升5~10cm,以检查仪器初读数εo。4.探头应匀速垂直压入土中,贯入速度控制在1.2m/min。: 5.接卸钻杆时,切勿使入土钻杆转动,以防止接头处电缆被扭断,同时应严防电缆受拉,以免拉断或破坏密封装置。6.防止探头在阳光下暴晒,每结束一孔,应及时将探头锥头部分卸下,将泥沙檫洗干净,以保持顶柱及外套筒能自由活动。3-

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圆锥动力触探是利用一定的锤击能量,将一定尺寸、一定形状的圆锥探头打入土中,根据打入土中的难易程度(可用贯入度、锤击数或单位面积动贯入阻力来表示)来判别土层的变化,对土层进行力学分层,并确定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地基土作出工程地质评价。通常以打入土中一定距离所需的锤击数来表示土层的性质,也有以动贯入阻力来表示土层的性质。其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工效较高、适应性强,并具有连续贯入的特点。篇四: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重 庆 交 通 大 学 学 生 实习报 告

实习课程名称:生产实习

实习时间:2012年12 月 24日2013年1月 6日 开课教研室(实验室):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 年级班 学生姓名:田雷 学生学号:10030328 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路线勘测实习是道路工程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判断的处理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道路工程勘测设计奠定基础。

实习一般要求结合生产或在实习基地模拟生产任务进行,并按公路测量队的编制,每个同学必须完成公路测量队各作业组的训练,掌握各组的基本操作,完成一条实际道路工程的勘测任务及部分设计工作。

一、实习的任务、目的和要求

实习的任务:

初测是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初步设计阶段)的外来勘测工作。

初测的目的是根据计划任务书确定的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通过现场对各有价值方案的勘测,从中确定采用的路线,搜集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资料。

初测的任务则是要对路线方案作进一步的核实落实,并进行导线、高程、地形、路线交叉和其他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的内业工作。

在校园内选择长约600-1000米的道路,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本次为一阶段设计)的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其具体任务是:根据老师要求,具体核实路线方案,实地标定路线或放线,进行详细测量、调查,用纬地软件完成道路平、纵、横设计工作。

实习目的: a)了解公路测量队的组队、测设准备、公路视察及前站工作。b)实地参加公路选线、测角、水平、断面、调查、内业各组的工作,并掌握各作业组的基本训练。

c)学习路线而布局的基本方法,了解路线方案比较的方法,公路路线线形的概念,进一步加深课堂所学勘测知识。学习公路各种曲线的敷设方法,基本能掌握各类地形、地物下曲线的运用和测设。

d)熟悉测工的工作方法,并进行测工的基本训练。e)完成实习报告。

实习的要求:

1、注意事项: ①实习期间,注意安全。

②爱惜公物,丢失、损坏仪器者、按有关规定赔偿。

2、每组提交的实习成果:

①选线、测角、中桩、水平、横断面、地形、调查原始资料。

②全线带地形图(1:2000)

3、每位学员提交实习成果:

①实习报告一份。

二、实习的时间、地点和安排

1、时间安排:两周

①总体安排 ②领仪器 ③外业勘测、内业计算、画图、写实习报告 ④还仪器

2、实习指导老师:李纲 郭小宏 实习地点:重庆交通大学校内

3、控制资料:

起点里程:k0+000 3级公路

三、实习的内容及体会

实习内容:

本路段是学校校园里的一段路,要求在现有的路段上进行改建,把这段路改建成三级公路,通过这段路的改建,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同时也积累一定的经验。由于是校园的道路,在整个改建过程中没有很特殊的地质,道路线形也比较好。

在大家的商议下,决定将大组分成选线,测角,中桩,水平,地形和断面组6个小组。全体组员在实验大楼领取仪器,并检查仪器完备后,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确定了本组路线的起点,终点以及三个水准点。经过指导老师的提醒,我们大致定出了路线走向,然后,我们综合考虑了路线不能占用建筑物等因素,初步定出交点。由于路线较短,所以定交点时我们采用的目测,根据路线大致走向,在几个需要转角的地方以能看见前后焦点为标准,综合与附近建筑物的关系,以站在中间转折点的同学为准,对两边交点进行调整。最后用记号比将各点做好记号,以便于后续工作,因为后面曲线敷设以及地物测量主要由交点控制。这只能在路线较短的情况下才适用,如果路线较长则应该以以下方法确定交点。

测角组主要进行了测角与用经纬仪定距。由于测角组共有4名组员,为了合理安排工作,将组员分为两个小组。测角组导线测角由4人组成,一人

操作仪器,记录计算一人,插杆跑点两人。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标定直线

测角与计算

①测右角

路线测角一般规定为测右角(即前进方向与右侧路线的夹角)。

右角用不低于j6级的经纬仪,以全测回(即正倒镜法)观测,两次观测差不超过1’,最后取值精确到1’。

②计算转角

右角按下式计算:

右角=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当后视读数小于前视读数时,应将后视读数加上360度,然后再减去前视读数。

基平的分工及内容:基平的主要任务是定出起终点的高程,并沿途敷设水准点以便以后采用。本组的分工为一人操作仪器,一人立尺,一人记录计算,一人查看地形作沿途水准点的记号。误差要求为两次测量的高程差不得大于30 mm。

③计算水平距离

计算水平距离的公式: 主要进行测距与敷设中桩。首先我们通过计算,由交点分别量取长度t,篇五:道路勘测设计实习报告书

道路勘测设计实习报告书(一)前言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必修课的学习,结合建筑工程测量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已学知识,对勘测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在勘测现场亲自参与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组设计是从******一食堂至学校前面约360m的间距范围。设计一条四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采用 8.5m。要求填挖方平衡,且特殊建筑物要保证其完整性(如食堂)。

专业班级: 道桥工程09级1班

实习地点: ****** 实习时间: 201*年11月7日 201*年11月14日(二)实习目的通过对******实地实习勘测,使同学对公路的规划、勘测、设计以及其它公路相关设施的设计与布置,有了一次全面的感性认识,加深了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三)实习内容: 1.踏勘选线

踏勘选线在本组设计中占具了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不仅是因为一般概念的选区线的了地理学决定因素着后续工作能否顺利的进行,而且道路的质量、造价及施工难易都与选

线有关。在本设计中为了回避特殊建筑而进行的踏勘更是不容易的,所以本组选线历时4天半。请教过多位老师。本设计的测设最大的障碍是视距不通,食堂与前面的澡堂是选区线要回避的关键控制点。加上食堂至移动营业厅路段是车辆及学生的通行要道。对于事先水准点的勘察也一个困难的角色。既要考虑到视距要求,又需使测设工作不至于太复杂。本组讨论综合设计后,最后综合采用大量填方和拆除部分楼房方案。

本组设计因高差和地形复杂,采用水准点间距小于80m为要求,选取水准点6个、3个交点。分配成三个直线与圆曲线直接相连并且半径控制在30m以上.。2.测角量边

测角采用闭合导线测量,使用 经纬仪。本设计视距导线测量采用盘左盘右回测法。完全采用《建筑工程测量》的闭合导线测量,完全满足要求。3.初步设计

依据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40km/h的四级公路圆曲线一般半径大于30m,极限值为15m。因本组设计特殊、采用三个圆曲线,设计成s形曲线,采用反算。

反算法是已知半径r测量的角度α,反算切线 t,弧长l,外距e,校正值j。

设计时的理念也是直线直接连接圆曲线,通过计算在符合规

范的要求下,也有灵活的做了部分调整。通过计算得如下数据: t1= l1= e1= j1= t2= l2= e2= j2= t3= l3= e3= j3= 4.高程测量

本设设计高程测量采用老师已定起点bm,取3个水准点。基本把水准点设置在了路线的两侧,且较均匀。采用的是一组往返测量。已知bm3位于校门口向上爬完斜坡处移动广告牌旁边,其已知高程为360.00m。,测量精度按四等水准测量精度。采用双面尺法读数测记,容许误差,本组闭合差。符合要求,并采用测站误差分配原则,计算得各水准点高程。从测量数据上可知,本组设计范围地形起伏较大。数据如下: jd1= m,jd2= m, jd3= m。5.平面中线测量

本设计采用测量每个桩号的地面高程时,高程取至厘米,单程测量,闭于水准点。

直线段取10m一个桩号。以及转角和特征作了加桩,有yz,qz,zy,jd等。

由于《建筑工程测量》为本组所熟悉些。本设计采用偏角法取起点,终点作为测站,架设dj3经纬仪。配合卷尺与花杆,采用骑马桩放样。由6个人配合完成。

具体在直线段放样,是在起点,jd上架设dj3经纬仪,以花杆作为对中杆,卷尺测距10m为一个桩放样。本设计共放直线段中桩15个。显然较为人理解。

圆曲线段放样,按要求10m一桩,在zy,qz,yz为加桩点,用偏角法测设,在曲线的jd点上架设经纬仪。6.横断面测量

横断面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在各中桩处测定垂直于道路中线方向的地面线。绘制横断面地面线图。宽度要求为向中桩两侧各测18-20m。因地面有变动。本设计涉及到建筑物的遮挡,作了一些合理的假设。

本设计横断面测量彩花杆与卷尺组成的‘抬杆法’,所以对于高程,距离的读数取位到以及检测限差这两方面都满足规范要求了。

本设计采用标准横断面测量记录。7.土石方数量计算

本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的土石方计算方法,若相邻两断面均为填方或挖方且面积大小相近,则可假定两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其体积计算公式为 v=1/2(v1+v2)*l v—土石方数量

v1、v2—分别为相邻两断面填,挖面积 l—相邻特殊特征断面之间距

通过计算本设计,挖方数量小于填土数量,对于弃土采用运往澡堂旁边的洼地。(四)实习心得

勘察报告 篇3

氧化铝厂赤泥尾矿处理设施场地的详勘工作,是根据设计研究院提出的勘探任务书,并受总承包项目部委托,由我院于2007年4~6月完成。

1.1 勘察项目及其特点

1)尾矿库赤泥堆积场地:占地面积为0.48km2,平面呈极不规则的近似长方形。

2)尾矿初级坝:为顺应地形地质条件,因山就势计有6个坝坝型为碾压土石混合坝,坝顶标高均为820.0m,高度不等,最高为36m,最低为9.0m。坝体横断面呈梯形。

3)回水池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其功能是汇集尾矿池水,并将收回的水返回氧化铝厂循环使用。

以上3项建构筑物各具特点:其中,坝基有较大的坝体堆载;尾矿库有大面积赤泥地面堆载;回水池外加荷载很小,但对防渗防漏却有严格要求,以确保赤泥附液不渗漏,不发生地下水、地表水遭受污染,农田受害等。

1.4勘察目的与任务

1)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的适宜性。

2)在坝基建筑性能评价的同时,突出的重点是分析评价场地喀斯特、溶洞类型发育程度。

3)明确评价喀斯特化作用发生渗漏的程度,是否需要采用防渗漏措施及采取什么样的防渗漏具体方案建议。

4)对裸露型落水洞、断层破碎带提出具体的防渗漏措施。

5)对隐伏型溶洞如何防渗漏、防顶板坍塌。

6)坝基地层和坝基性能分析评价,提供岩土层的物理、水理和水文学性质指标以及坝基承载力等。

7)防渗漏材料选样,以确保防止赤泥强碱性附液对地表水体、水源、农田遭致污染。

根据勘察目的,结合场地实际条件,采用如下勘察手段:工程地质测绘、钻(井)探、标准贯入试验、压水、注水试验、物探电剖面及波速测井,以及室内岩土试验、土水分析。

1.3 勘察工作程序

鉴于场地存在喀斯特并发生渗漏的可能性,而一旦发生渗漏,强碱性赤泥和其所含有的特殊化合物将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因此勘察工作采取如图1所示的程序和手段。

1.4 勘察手段方法

1)工程地质测绘:以1:2000地形图作底图,重点测绘微地形异常、裸露落水洞等直观可见喀斯特形迹,地表溶蚀及其分布特点。

测绘岩层节理裂隙、岩层产状。第四系地层分布、厚度变化。有无土洞和土洞、喀斯特塌落可疑微地貌。

地表水流向、汇集地点,预估与地下水有无水力联系。有无进水口和出水口。

2)物探:采用高密度电法和GDT高分辨地质勘测法。

高密度法和GDT高分辨地质勘测法并用,探查场区有无喀斯特、破碎带及其发育程度,判析场地落水洞连通情况及地下水流向。

仪器采用重庆奔腾数控研究所生产的BTRC2000多功能高密度电法系统,该系统由DZD—2型多功能直流激电仪和多路电极转换器组成。

间接判析场地喀斯特分布和发育程度,以及岩层完整性等。

测试仪器采用RSMSY5智能测试分析仪,分别采用井下传感器、40kHz一发双收换能器、38Hz电磁靠壁式三分量传感器和100kHz夹心换能器。

3)钻探、井探

库区:按25m×25m方格状布设勘探点,覆盖整个库区。目的是通过钻探岩芯采取率和RQD,以及岩芯上直观溶隙、溶槽、溶沟等了解岩层完整性和溶蚀度。在钻探过程中发现隐伏浅层溶洞及其洞高,洞体充填状况。并用统计方法了解场地遇洞率。

坝址地段:每处坝址均布设3~4条平行坝轴线勘探线,线距与点间距分别为20m和25m。

连同库区、坝址地段共完成钻孔1122个。

钻探机械设备采用XY150型、XY-1型钻机回转钻进。粘性土层采用硬质合金钻头钻进;基岩采用金钢石钻头正循环钻进。

井探开挖直径为0.80m。

岩样,按岩层岩性分层选取;土层2.0~3.0m间距取样。

4)原位测试

①标贯试验

大致了解粘性土堆积状态和密实程度,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层进行试验。

②单环注水试验

通过注水试验,判断场地红粘土层透水性。试验按《YS5214-2000》规程进行。

③钻孔压水试验

为确定岩层的渗透性,间接了解岩层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进行了压水试验。试验按《YS5216-2000》规程进行。

5)剪切波速

对于岩层,了解其完整性和破碎程度。

对于土层,确定场地类别。

测试孔11个,测点间距1.0m。采用人工激振单孔检层法。

6)室内岩、土样试验

土层:

常规项目,包括土的天然含水量、重度、比重、液塑限和压缩性试验等,共计450件。

特殊项目,红粘土胀缩性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直剪(固结快剪)试验等。

岩石:

物理、水理性质、干燥和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抗剪断强度试验。

水土分析:

为评价场地土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进行了土易溶盐含量分析和水质简分析。

1.5 有关事项说明

1)勘探点间距是按《遵义氧化铝一期工程赤泥堆场勘察任务书》确定的。

2)勘探点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坐标采用54北京坐标系。坐标和高程是用全站仪现场实测所得,引测于甲方提供的已知点。

3)所有钻孔均采用砂石混凝土封孔处理。

2 区域地质概述

2.1 自然地理

场地位于尚嵇镇与茅栗镇交界处花果村。东南距乌江楠木渡码头直线距离约3.0km。

2.2 区域构造架构

根据区测资料,场地属于尚稽复式向斜的东北翼,局部为单斜构造,倾向西北。在场地北西方向,有一条(F1正断层(张扭性)沿堆场边缘通过,其中部分是在场地外,部分是在场地以内。

2.3 气象水文

拟建场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为:多云寡照、四季分明、雨水集中、风的季节变化显著。据遵义县有关资料,以下是主要气候参数:

年平均气温14.7℃

年平均降水量1030mm

平均湿度81%

年平均日照时1008.9h

蒸发量1144.7mm

拟建堆场为低山溶蚀洼地地貌,地表水和地下水流总体方向均为北东—南西向。地表水汇集于场地西侧池塘。

2.4 地区侵蚀基准面

本区主要河流乌江,为地区侵蚀基准面,该基准面远低于场地最低标高。

3 尾矿堆积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 位置、地形和地貌类型

场地周边由多座残丘围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相当于盆地地貌。最高处的地面标高836.79m;最低点地面标高为800.07m。高差为36.72m。

3.2 喀斯特勘察技术路线

喀斯特场地存在渗漏可能性,而堆积尾矿赤泥对环境农田等有污染性。如何应对,喀斯特理论目前尚不成熟。但工程上却要求渗漏评价准确、可靠,防渗漏处理措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因此,采用如下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

由表及里:获取各种地表信息(节理裂隙、构造、层面等),通过钻探掌握可溶岩体、溶洞、溶蚀信息。

由面到点:通过表部工作(物探、声波、测绘)获得的信息,用钻探(点)进行验证核实。

定性分析半定量评价:从产生喀斯特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可溶性),综合场地各种探查手段(压水试验、岩心率、遇洞率、掉钻、裸露溶洞等)获取信息,用多种方法互相印证进行分析论证,达到定量或半定量进行评价。

33地层岩性

场地遍覆残~坡积红粘土,其下是以可溶蚀性的石灰岩为主。按喀斯特基本类型划分,属于浅覆盖型喀斯特地区。

第四系覆盖层:

①耕植土和杂填土,厚度除个别处达4.0m,大部分为0.2~1.4m。杂填土由粘土、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结构松散。

②残坡积红粘土():棕色、褐黄色,可塑状态。土质细腻偶见氧化铁条纹及风化岩石碎块。层厚0.30~16.80m,层底深度0.70~16.80m,层底标高792.67~827.90m。

岩石层:

③层泥岩(T2sz)。分布有限,按风化程度可分为③1和③2。

③1层强风化泥岩:黄色,岩芯呈碎块及砂状。层厚3.50~8.80m,层底深度4.00~9.50m,层底标高815.37~828.79m。

③2层中风化泥岩:灰黄色,岩芯呈短柱及碎块状。钻进最大厚度17.80m,未穿透。

④层石灰岩(T2sz):是场地的主体岩层,部分地段见白云质灰岩,层间偶有泥灰岩。由于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两个亚层。

④1层强风化石灰岩:灰~灰白色,岩芯呈碎块及砾状。层厚0.20~10.50m,层底深度0.50~19.50m,层底标高791.94~829.52m。

④2层中风化石灰岩:灰~灰白色,岩芯呈短柱及长柱状。钻进最大厚度25.0m,未穿透。

以上各岩、土层的成层条件、层间组合关系,详见图2工程地质示意剖面图。

3.4 地表水和地下水

3.4.1 地表水

地表有灌溉水渠,主渠流量为4.2L/s~40.0L/s,变化大,有季节性。水源有雨水和上游为农田灌溉小型农用水库供给。

3.4.2 地下水

地下水是赋存在第四系红粘土中的上层滞水,仅见及少量钻孔中,水位埋深1.50~5.10m不等,分布范围局限,主要由灌溉渠水补给。

在岩层中,没有见到地下水。分析认为,岩层中节理裂隙尚未形成密布网状,不能构成含水层;地下水补给量小于排泄量,而排泄通道以脉状形式。因此基岩中不具备赋存地下水含水层的条件。

3.5 场地喀斯特发育程度

3.5.1 从岩层性质上分析

场地具有形成喀斯特的岩层。大部分为石灰岩,少量是白云质灰岩和泥岩夹层。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两种岩层矿物含量和喀斯特率如表3。

可溶性岩层是否能形成喀斯特,主要是看方解石含量。表1显示,石灰岩方解石含量不仅大于白云质灰岩,因此前者喀斯特率(溶蚀率)大于后者。

石灰岩属于容易形成喀斯特的岩层。白云质灰岩的溶蚀速度虽然低于石灰岩,抗蚀能力大于石灰岩,但也属于较容易形成喀斯特的岩石。

因此堆场具备形成喀斯特的基本条件。

3.5.2 从构造上分析

场地构造上属于尚稽复式向斜之东北翼,局部为单斜构造。并在场地西北边沿有一条非全新世活动的正断层(张扭性)通过,断层走向NE-SW向,断层面倾角65°~68°。

因受褶皱、断层构造作用和干扰,岩层产状规律性较差。在断层破碎带上,构造型节理裂隙发育,以致岩层较破碎,成为良好的渗漏通道,是促进和激化喀斯特发育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断层和单斜构造的倾角,都属于缓倾斜,接触外露地表范围大,接受地表水沿断层面和层面下渗量大,易于形成溶蚀洞穴。

3.5.3 地区侵蚀基准面

地区侵蚀基准面比场地低170m,高差大。宏观分析,本场地属于地壳上升地区,因此决定了地下水排泄基准面下降,地下水活动能力加强,为喀斯特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浅层垂直方向喀斯特发育。

从岩层、构造等宏观上分析认为,本场地易于促进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喀斯特化。

综合以上定性分析认为:构成场地之岩层具有可溶蚀性、有溶解能力(CO2)的水、岩石透水和强透水(断层带)性、有循环交替的地表水和充沛的大气降水等4个形成喀斯特化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加之气温高、降雨量大于1000mm/a。因此完全具有喀斯特形成和促进的发育的条件。

3.5.4 物探和工程地质测绘结果判析

物探方法探查喀斯特,经济而较为有效。分别利用了高密度法、声波和自然电场法联合探测岩层的喀斯特发育程度。几种方法同时采用,取各种方法之长,避其短,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其中,高密度法优点是集电测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二维地电剖面精度高、速度快,提供的数据量大,探深灵活。能精确地查找溶洞、破碎带和空间展布。

物探结果显示:

在测线上发现有56处溶洞(穴)发育。在平面上大部分集中在断层带附近,其次是在场地SW方位。经过钻探验证,有80%验证点查明了存在溶洞(穴)。此结果佐证了定性分析的置信度。

此外,声波资料显示,在6个坝址处岩层破碎,可解释为喀斯特洞穴。

工程地质测绘结果显示:由于场地红粘土层覆盖,岩层出露点不多。因此,所测得的岩层节理裂隙为数不多,不具代表性。但从实测溶洞数量之多,可以认定透水和寻水的节理等是发育的。

在场地以内有3处落水洞,场地以外有1处。

3.5.5 落水洞连通性物探结果分析

如上所述,尾矿库内及外围有4个裸露的落水洞。为探测4个落水洞(№1~№4)之间连通性,专门进行了物探,藉以判断岩层透水性和水循环的连通性。

根据物探成果分析,结合岩层破碎情况认为:№2和№3落水洞之间连通性显著。喀斯特发展方向从高处(№3洞)向低处(№2洞)方向发展。

3.5.6 从压水试验单位吸水率分析

在场地内,共做了20处28段压水试验。以了解岩层透水性,进而判断岩层完整性,形成喀斯特的可能性。

库区岩层压水试验、单位吸水率(ω)数值如表2。

岩层透水性以弱透水居多,微透水性次之。

需要说明,由于压水试验需要形成一定水头,因此在透水性强的岩层中无法产生水头压力,此种情况也就无法进行试验。于是本试验代表的仅是岩石完整的地段,不能用来解释喀斯特发育程度。

3.5.7 钻探实测隐伏溶洞

钻探实测发现隐伏溶洞237处。钻探遇洞率(钻孔遇洞数与总钻孔数之比)达21.1%。折射了高密度法物探查明喀斯特的有效性。

溶洞高度最大达到15.4m,多数洞高1.0~2.0m。洞体被可塑、软塑粘土充填,但不满,也不密实。洞内无水或见少量水。溶洞顶板厚度0.2~12.lm,一般为2.0~4.0m。

此外,部分钻孔岩芯中见有溶沟、溶槽和溶隙。

根据实测的溶洞填充物等情况分析,所见溶洞是由场地或近距离地表水(含雨水)溶蚀所致,洞体充填物主要源于上覆之红粘土。同时,溶蚀的通道应以脉状为主,网状通道为辅。

3.5.8 场地喀斯特发育程度判定

综合上述7种不同方法和手段,已经查实裸露型和隐伏型溶洞计240个。还有尚未发育成溶洞规模的、但种种迹象明显地反映了有溶沟、溶槽和溶隙发育。

场地每km2溶洞远远超过6个,洞穴分布堪称“满天星斗”,但有一定的平面展布规律:场地WN一侧在断层带附近较密集;在另外WS一侧呈带状发育;在场地中部也有发育,但疏密不均匀

喀斯特发育程度分级结论:应定为较强烈发育的隐伏浅埋溶洞场地。

4 防渗防漏处理措施

防渗防漏措施依据:首先是场地存在各种透水程度不同的落水洞、隐伏溶洞和各种不同成因的节理裂隙,连通性好,能发生渗漏。其次是,场地的赤泥具强碱性,并且是含有氟化物等化学成分复杂的化合物,对地下水、地表水体以及农田等均有污染危害作用。

因此,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止发生渗漏污染事件,在此条件下,方可用来建设尾矿场地。

4.1 堆场使用面积整体采取防渗漏措施

考虑到堆场有厚度不等的红粘土,注水实测渗透系数24处,K=2.47×10-3~2.55×10-5。k值显示,粘土层透水性介于弱透水和中等透水之间。

注水试验结果仅仅反映了红粘土层透水性的一个侧面,不能反映红粘土失水裂隙的透水情况,也反映不了粘土层和基溶接触面之间的透水性能。只能说有红粘土覆盖缓冲了喀斯特化发育,钻探遇到的溶洞是很好的佐证。因此应进行整个场地防渗漏措施。

具体推荐以下防渗漏处理方案。

4.2 用赤泥做防渗漏层方案

红粘土层碾压之后,覆盖一层厚度为0.6m的赤泥,做为防渗防漏覆盖层,降低透水性。

根据专题试验研究成果,赤泥具有以下特性:含有和水泥相当的C2S、C3A和氧化物等,当脱水

(水分含量减少)之后,形成硬凝固层,并且具有不可逆性,透水性显著降低,K=1.0×10-7cm/s,属于不透水性层。赤泥脱水达到20%~25%为适宜铺设的含水量。

4.3 赤泥夹防渗膜防渗漏方案

其他同上,不同点是在碾压粘土之后,用专用的防酸、防碱、防渗膜覆盖,再在此膜之上覆盖0.3~0.5m厚的赤泥,以利防渗膜不受损伤、起保护压牢作用和强化防渗漏作用。

此时的渗透系数可降低到2.5×10-11cm/s。

4.4 赤泥加CaO夹防渗膜防渗漏方案

在赤泥中加10%CaO(生石灰),再在其间加防渗膜。采用这种形式防渗漏,优点是增加膜和赤泥之间摩擦力和粘聚力,保证防渗漏效果和稳定性,不发生膜和赤泥之间脱开。

加CaO时的赤泥含水量不宜小于50%~60%,以利搅拌均匀。

4.5 从赤泥特有的化合物论其防渗性能

赤泥含有和水泥相当的化合物C2S (2CaO·SiO2)、C3A(3CaO·Alo3)和CA (含水硅胶钙)。因此,和水泥一样,能脱水固结。

此外,还含有10种游离胶体胶结物质,硬凝后具有不可逆性,如Fe0H、SiO2nH2O、Fe (OH) 3、Al(OH) 3、Fe2O3等。这些胶体物质中SiO2在强碱性介质环境下,溶解度高,可变为SiO2凝胶。

因此,利用赤泥上述特性作防渗材料,以赤泥治渗漏,几乎不发生变柔性。

加防渗薄膜有很多优点,但受碱和温度变化影响产生收缩。

上述防渗漏方案,经过多因素分析,并能确保长期防渗效果,施工简单,建议采用赤泥夹防渗膜防渗漏方案。防渗膜宜选用塑料防渗膜。这种膜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小。最好经过测试,再确定施工工艺和实施方案。

拜耳法赤泥粒径小,可能在脱水干燥过程中发生收缩裂缝。建议进行简单对比试验,以确定是否加CaO和铺设厚度。

5 溶洞顶板稳定性处理

5.1 库区隐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处理

溶洞埋深小于2.0m,洞顶板厚度小于1.5m,洞的高度大于1.0m的溶洞应予以处理。

采取挖、钻方法,揭开溶洞,用粘土、砂石为填料填满夯实。或者用粘土浆通过注浆泵注满溶洞。

5.2 裸露落水洞处理

地表出露的溶洞,有较强的导水性和漏水性,比隐伏型溶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应予以严加填实处理。

6 堆积赤泥后喀斯特可能发生的变化预测

赤泥以PH值高,具有强碱性而著称。除此之外,还含有CaCO3和CaO,含量分别达40%~63%和25%~33%。

这3种化学成分和水一起形成溶液之后,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化之后对石灰岩喀斯特化是促进或缓冲,对此做如下分析预测。

6.1 高PH值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

天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是因为含有CO2,使水具有弱酸性。溶解能力取决于水中含有的不同形式的碳酸(HCO3·CO2)之间的比例。PH值高,需要水中CO2含量相应提高,只有水中CO2含量达到一定值,才有溶蚀能力。但溶解于水中的CO2由空气及土壤中的CO2补给,它的含量是有限的,当水中CO2消耗殆尽对石灰岩不再有溶解能力。因此强碱性赤泥附液溶于水中,除在非正常情况下,水中的CO2有可能大量增加,否则,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因为强碱性物质溶于水中促进喀斯特化作用。因此,赤泥附液起到的作用是缓冲、降低水的溶蚀力。

6.2 赤泥含有CaO和CaCO3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

石灰岩含有CaCO3,经过一系列化学作用在水中产生Ca2+离子,而赤泥含有CaO和CaCO3,同样也会形成Ca2+离子。水中的Ca2+离子浓度增大,就会使碳酸钙(石灰岩)的溶解度降低。对喀斯特化作用起缓和作用。

综上,赤泥对场地喀斯特化不会形成加剧作用,是缓冲、降低溶蚀率。

至于尾矿库建立,有可能提高水力梯度,增强水的循环流动能量,从这层意义上存在着促进喀斯特化作用。但喀斯特化作用过程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赤泥堆场使用时间和后期闭库,水力梯度的提高可以不计其实质作用。

7 坝基和回水池地段建筑适宜分析评价

7.1 6座土石混合坝坝基性能

6座坝分别建于山包之间,构成坝基地层有第四系地层和不同风化程度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岩。

各层地基承载力,除①1、①2层不能做坝基之外,其余各层都适宜做坝基。

其中在5号坝址持力层是中风化的泥岩。泥岩遇水软化、强度降低,抵抗剪应力和剪切阻力均将会弱化,还有干缩增湿膨胀的特性。

因此建议,在施工挖除表土时,尽可能清除一部分作为持力层的泥岩,用碎石换填。

7.2 坝址地段岩层压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试验结果及分析评价如表3。

上述试验结果如同库区一样,只能代表不透水岩层的情况,但并不能代表整体岩层的透水性。

7.3 坝基溶洞顶板稳定性处理:

在6处坝基中,都有隐伏溶洞。处理原则是,溶洞埋深小于等于2.5m,洞顶板岩层厚度小于等于3.0m,洞高大于0.7m的溶洞应予以处理。

溶洞填料,宜采用低标号水泥、砂分层夯实填满,或用泥浆泵压浆填满。处理的目的在于改善坝基工程性能,提高稳定性,同时也有防渗漏功效。

7.4 回水池地基性能分析

回水池平面呈长方形(70m×210m),属于大型回水池。截留库区地表水,为选矿时循环水。

该地段的地层有:

第四系红粘土和强风化、中等风化石灰岩,同时还有6处隐伏溶洞。

该地段建水池,地层强度、变形等都可满足要求。因池底标高不了解,池底地层没法确定。

红粘土fak=200kPa,C=25kPa,Φ=20°,y=17kN/m3。

中等风化石灰岩fak=600kPa。

防渗防漏措施,可采用赤泥夹防渗膜处理方案。水池防渗漏标准应当提高。

关于隐伏溶洞处理,可采用坝基处理方案。

8 库区、坝址、回水池土、岩石试验结果

有关土、岩石的统计代表值()分别见表4~表7。

以上为岩土物理、水理和力学试验指标,因为库区没有建构筑物;坝址地段设计拟将中等风化的基岩做为坝基持力层。

9 场地水土腐蚀性和抗震设计参数

9.1 场地水、土对建材腐蚀性评价

场地环境类别按《GB50021-2001》规范附录G,属于Ⅱ类。

根据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按《GB 50021-2001》规范12.2节规定判定,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据场地土易溶盐含量分析结果,按《GB 50021-2001》规范12.2节规定判定,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9.2 抗震设计参数

根据《GB50011-2000》规范的规定,本场地属于第一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 (6度)。根据规范表4.1.3的规定判定,本场地属于II类建筑场地。特征周期(s)为0.35。

1 0. 结论和建议

通过物探、钻探以及原位测试等7种不同手段,经过系统分析,相互验证,查明了场地喀斯特分布和形态总体构架。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的适宜性,以及防渗漏技术措施核心问题等,可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尾矿处理设施场,没有危及正常运营的滑坡、泥石流和全新世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

但有遍布场地的各种形态和类型的溶洞竟然高达240个。综合分析认为,本场地喀斯特发育程度应定为较强烈的。因此,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洞顶坍塌等有效措施,否则不能建坝建库。

封堵浅埋溶洞,既是对已成溶洞防渗漏、防洞顶板坍塌的有效而必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截断导水地下通道,不形成新生溶洞的重要措施。因此,至关重要,是工程成败的核心工作。

2)考虑到目前喀斯特理论尚不能完全指导勘察工作,勘察的精度尽管采用了多种手段,但不能排除尚有溶洞(穴)遗漏没有被查出。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所有采取防渗漏、防洞顶坍塌处理等措施均应从严,不能降低措施标准。

3)尾矿堆积场地防渗漏措施具体推荐方案,赤泥夹防渗膜防渗漏方案。铺一层赤泥、上覆防渗膜、膜上再铺赤泥。关键技术是防渗膜之间的搭接质量。

4)裸露落水洞,采用粘土、砂、石为填料分层夯实处理。洞径太大,不妨在填实后上覆盖板。

5)由于断层的张扭性作用,沿断层破碎带岩层构造节理发育,岩层完整性被破坏,既是喀斯特发育作用的条件,也是渗漏的要害部位。

建议考虑采用水泥注浆办法。具体注浆范围,可根据断层展布位置初步确定。必要时,可专门布点详查。

6)鉴于喀斯特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发生渗漏污染后果的严肃性和严重性,建议本工程采取动态设计,信息施工,超前预测方法,以确保工程质量。

7)尽管勘察工作采取了多手段,场地分析评价采取了多角度分析、综合判断、相互验证。但当前喀斯特评价仍处于经验多于理论、宏观多于微观、定性多于定量阶段。因此,不排除进行施工勘察,个别地层地质问题的进一步探查的必要性。

8)建议在尾矿库运营期间,严格执行《尾矿库安全技术规范》(AQ2006-2005)有关安全规定和要求。

摘要:喀斯特地区场地和地基之复杂性自不待言。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地基的适宜性的分析评价,以及有针对性的地基加固处理和改造技术方案的出台,都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难度颇大。当前,指导喀斯特工程分析评价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备;探查隐伏于可溶岩层中溶蚀洞体的手段,很难说哪一种更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只有仰赖于多兵种、多手段的办法,以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和综合评判的方法,并以定性分析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的途径,方可达到定量和半定量评价之目的。本文是喀斯特地区赤泥尾矿堆积设施场地勘察、分析评价,以及防渗漏、防洞顶坍塌等的工程实录。之所以用勘察报告编写的形式撰就,能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升华和实践的精华,比起没有工程为依托的单纯理论阐述,可能更有参考借鉴作用。

勘察设计自查报告 篇4

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勘察设计自查报告,一起来看一下吧。

为了认真落实孝感市直纠风正纪促跨越“企业评科室”工作推进会精神,我院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扎实推进“企业评科室”活动,活动情况及自查自纠报告如下。

1、动员部署。本院召开了纠风正纪促跨越“企业评科室”工作动员大会,对“企业评科室”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要求把“企业评科室”工作纳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把“企业评科室”工作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纳入廉政建设的整体安排,作为长期工作抓;纳入领导责任制,作为目标任务抓。

2、组织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广大干部职工认为开展评议工作,是对本院政风行风建设的全面考评,可以及时找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整改提高,以更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提高本院设计工作的知名度。

3、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我们把宣传工作贯彻于“企业评科室”工作的全过程,利用内部宣传栏和工作简报宣传了我院的工作机制、办事程序、服务承诺。院办公大楼显著位置设

置了征求意见箱,便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1、印发《设计院“企业评科室”活动征求意见函》几十份,分发给各服务的建设参建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群众,诚恳征求意见。

2、印发《院干部职工“企业评科室”活动自查表》,要求每个干部职工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查找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工作纪律、勤政廉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写出自查自纠报告。

3、召开“企业评科室”活动征求意见座谈会。召集服务企事业单位的负责同志以及群众代表参加会议,征求大家对今后进一步加强本院政风行风建设和做好城市建设和设计工作提出了更多宝贵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4、“上街头、进社区”找差距、寻意见。院领导带领本院各设计所的同志利用休息日,在各施工现场设置“企业评科室活动便民服务咨询台”,接受社会各界的业务咨询和宣传城市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倾听广大群众对本院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企业评科室”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政风行风的根本转变,更好的服务孝感的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尽管我院近年以来圆满完成了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多个开发企业的开发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通过民主评议,也查找到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

规章制度的落实还有差距。我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贯彻执行上还有差距,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和事时有会发生。

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一是由于平时忙于具体业务工作,政策法规、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更新还有待加强。

少数干部职工思想工作作风存在一些薄弱问题。个别人员工作主动性、责任心不强,个别人员工作拖拉,办事效率不高;个别人员作风飘浮,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个别人员说的多,干的少,对己宽,对别人严;个别人员缺乏扎实认真、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

对照自查自纠出来的问题,经过深入剖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开展不够一般性学习教育多、专题教育少、道理讲的多、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的问题少。由于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业务工作中,职能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意识不强。认为近年来工作成绩不错,多次被评为市建委先进单位,部分干部职工中存在盲目乐观思想。

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院虽然建立了局域网和联通了互联网站,但网上利用率还不高。

研究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先进的城市建设和设计管理模式,完善城市建设和设计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坚持不懈,抓好队伍建设

我们将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企业评科室”活动,加大对勘察设计工作的审核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现象。

积极协调,争取良好的工作效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与有关单位进行对接,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模式化。细化职责与分工,将每一项具体任务落实到人,明确标准和完成时限,使每一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各项工作达到更高的标准、更好的效果。

严格执行本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执行工作首问负责制度和开展

“五个一”工作规范活动。按照“一张笑脸相迎、一声您好问候、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片诚心办事”的工作规范要求,认真接待来院办理设计业务、项目咨询等事宜的服务对象,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树立“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良好服务形象。

勘察报告 篇5

兖矿集团东华建设有限公司拟建邹城市昌平花园二期工程, 受其委托, 我院承担了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目的是为拟建物的基础设计、施工提供可靠岩土工程的资料。由于该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是济南一家勘察单位进行的, 后因甲方对其提交的勘察报告中的地基土承载力持疑问态度, 故联系我院, 再次对该项目进行勘察工作。为了把握场区地基承载力的准确度, 为了保证工作达到甲方要求, 并顺利通过ISO9 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因此, 我们把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准确性作为攻关课题, 目标是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准确性, 使得出的数值附合实际情况, 从而为下一步设计工作打好基础。

二、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针对所选课题, 我们岩土工程处第一小组召开了全体会议, 收集了以往山东济宁地区 (主要邹城地区) 的勘察报告及原始资料, 对提交的报告及原始记录 (60份) 进行了统计, 大体总结出了造成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因素, 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编录人员的水平及经验参差不齐; (2) 原位测试手段单一; (3) 土工试验数据与现场野外鉴别不匹配; (4) 编写人员的技术水平; (5) 其他。我们对上述各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后, 绘制出了地基承载力准确度的相关因素频率统计表 (见表1) 。另外, 根据表1绘制出了地基承载力准确度的相关因素频数排列直方图 (见图1) 。

三、要因确认与分析

主要因素已经查明后, 我们召开了小组全体成员会议, 对影响准确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各种原因做出了重要评价。

1. 质量意识淡薄

编录人员没有进行专门的上岗培训, 缺乏专业理论知识, 缺乏相应的责任心。本该用取土器取样的, 为了省事就直接从岩芯中切样。本来按国家规范要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 但实际工作中, 只在整个场地的少数钻孔中进行, 并减少了次数。

2. 原位测试手段单一, 从而降低了勘察精度

占地面积较大的场地, 原位测试手段仅仅只有标准贯入试验一种。标贯器破损严重仍继续使用, 导致试验数据失真。

3. 采取方法不当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时, 往往没有清除孔中残土就进行试验, 造成了试验数据失准。

4. 内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

一些年轻的技术人员, 喜欢套改报告, 总是想当然的借鉴场区周围地勘资料的地基承载力, 不考虑与场区实际情况的较大出入, 从而也影响了求得数值的准确性。

四、实施

2012年2月28日, 我院岩土工程处组织编录人员及内业人员进行勘察质量培训一周。通过考试取得岩土勘察处认可的上岗证, 使之认识到质量重于泰山, 事无巨细, 增强其责任心。

2012年3月7日, 项目经理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的有关规定编制勘察纲要。纲要中, 采用多种勘察手段进行勘察。3月10日, 安排编录人员及钻机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在野外作业工程中, 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的有关要求进行原位测试及取样。对于原状土试样, 可采用连续快速静力压入法或重锤少击法, 相应土试样等级为I~II级。所有土试样现场应及时密封, 保持其天然的湿度和结构, 扰动砂土试样自标准贯入器中留取。水试样自钻孔中采取, 添加大理石粉做稳定剂, 并立即用石蜡密封保存。在拟建楼核心筒布设钻探与静力触探对比孔, 此外在场区代表性地段布设适量探井。野外施工中如遇地层变化时, 应及时调整孔距和孔深。

2012年3月20日, 完成野外作业。在野外作业过程中, 认真填写送样单, 及时把土样送往化验室化验。在项目负责人整理内业时, 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 合理编制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在报告编制中, 反复检查校核野外编录、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数据在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记录, 使之相互吻合, 相互印证, 形成高质量的勘察报告。

五、效果检验

通过加强学习培训, 我们对邹城市昌平花园二期工程场区进行了地质勘察。在提交的勘察报告中, 提供的各层地基承载力比前期勘察单位提供的各层地基承载力平均要高40~50 kpa。与周围地区的勘察资料相比, 场区各层地基承载力普遍提高了20~30 kpa。后经甲方在每栋楼上各选取3个点, 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根据载荷试验结果和我院提交的勘察报告中地基承载力的对比, 吻合的很好, 得到了甲方的认可。并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 又与我院续签了昌平花园三期的合同,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常士骠, 张苏民主编.工程地质手册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勘察报告 篇6

基桩检测作为隐蔽工程验收的重要环节, 对保证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至关重要。低应变检测作为基桩完整性检测的常规手段, 以其快速、经济、直观等优势, 为检测单位、质监部门、设计部门广泛认可。近年来, 随着理论、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检测仪器、分析软件性能的提高, 低应变检测也变得更加便捷, 技术门槛在不断的下降。低应变也逐渐脱去神秘的面纱, 但随之而来的是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当中随意性加强, 不重视基本资料的分析, 尤其是对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视度不够。本文例举低应变检测中两个典型的案例, 谈一谈地质勘察报告在桩基低应变检测中的重要性。

1 低应变原理及典型波型

低应变检测是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当应力波在一维均质杆件 (桩) 中传播时, 其纵向的振动微分方程为:

其中C2=E/ρ为纵波在杆件中的传播速度。图1所示, 在桩顶激振后, 由于质点的振动引起应力波往下传播, 当遇到阻抗 (RA) 界面时, 将产生反射和透射, 根据界面连续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 界面上两侧的质点速度, 应力均应相等。

由波阵面动量守恒条件:

从而可得:

其中:Z1=ρ1C1A1

⑴当桩底为支承桩, 胶结良好, 波阻抗近似不变时, Z1≈Z2, n=1, F=0, T=1时, 由⑷, ⑸式可知σR=VR=0应力波为全透射, 无反射信号, 一般看不到桩底反射。但先决条件是激振的能量充分影响到桩底情况下。

⑵当界面上应力波从高阻抗进入低阻抗时 (Z1>Z2) , 如磨擦桩的桩底、断裂、离析、缩径等缺陷。Z1>Z2, 则n>1, F<0, T>0, 由⑷式可知σR与σI异号, 下行的压缩波, 上行的拉力波, 由⑸式可知VR与VI符号一致, 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当桩底存在沉渣或桩身完全断裂情况下, (Z1>>Z2) 则n→∞, F=-1, T=0, 此时由⑷, ⑸式可得出σR=-σIVR=VI则桩底处于应力为零, 速度加倍。

⑶当界面上应力波从低阻抗进入高阻抗时Z10, 由⑷, ⑸式可知σR与σI同号, 反射应力同入射的压缩波, 而VR与VI相反, 反射波与入射波反相。

2 桩周土层的影响

在对基桩进行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时, 要充分考虑到桩周土层对所采集波形曲线的影响。检测人员往往只注意到桩身波阻抗变化造成的信号反射, 而忽略了应力波在桩身中传播时, 不仅受到桩身材料、刚度及缺陷的影响, 还受到桩周土层的土模量大小的影响。当桩周土从软土层变化到硬土层时, 如图2, 采集的波形曲线会在相应位置处产生类似扩径的反射波。

而当桩周土从硬土层变化到软土层时, 如图3, 采集的波形曲线会在相应位置处产生类似缩径的反射波。

如果不考虑桩周土对采集波形曲线的影响, 不了解桩侧的地质情况, 容易对基桩产生误判。对此应充分了解场地和桩型特点, 进行现场调查收集工程地质资料, 了解桩和桩周土的刚度比大小, 桩周土阻尼大小, 影响波形特征, 影响检测深度, 采取适当的措施, 帮助正确地进行波形分析。

案例1福州某工地, 拟建工程为一幢18层楼的安置房, 地质勘察中, 地质状况为: (1) 杂填土:主要成分为粘性土、碎石、碎砖、砂土等组成, 厚度0.50~4.10m; (2) 粉质粘土:厚度0.30~4.50m; (3) 卵石:厚度5.70~14.10m; (4) 淤泥质土:厚度0.22~6.70m; (5) 卵石:厚度0.70~6.10m; (6) 残积砂质粘性土:厚度2.60~9.80m; (7) 全风化花岗岩:厚度0.60~25.90m。基桩采用冲钻孔灌注桩, 桩身强度为C25, 设计桩长为40m左右, 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花岗岩。

应业主要求, 对该工程所有基桩采用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本工程共有54根桩, 抽查34根, 其中一类桩21根, 二类桩10根, 三类桩3根。问题桩的实验波形如图4, 图5所示, 实测波形在距离第一个波峰1.9ms时出现较大的反向波, 并且连接在3.9ms, 5.7ms时刻出现反向波。以常规经验C25的波速3600m/s, 在3.6m附近阻抗发生了明显变小, 桩身在这个地方可能存在较严重的缺陷。三类桩数据数量这么多引起了业主的重视, 更为特殊的是:这3根三类桩都在同一个承台下。业主要求检测单位进行复测, 后检测单位重新组织人员进场复测, 并对桩面重新进行了处理, 检测结果依旧。其中一根实测曲线如下:由实测曲线可知桩身在3.1m附近存在严重缺陷, 其他几根问题桩也同样存在这种表征。

后业主请来了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勘察单位与检测单位一同商讨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 施工单位提到这几根桩都是在同一个承台下, 这片区附近在打桩的过程中有发现地下水偏多, 后来细查地质勘察证实这一点, 而根据地质勘察该深度有卵石层存在。由于几根桩的缺陷位置都在同一个地方。通过进一步查看施工记录, 发现这几根桩的充盈系数都要比其他桩要大一些, 达到1.35左右。此时检测单位的检测人员对这根桩的判定产生了一点分岐。一种是认为地下水过多造成了离析, 另外一种看法是卵石层这里可以会造成扩径, 反向波过大是由于扩后缩比较明显。由于是高层建筑, 业主及设计单位不敢大意, 决定开挖一根验证一下。后来开挖结果验证了后一种观点, 挖到2m多就到卵石层, 挖机就很难再往下挖, 工人下去一看, 卵石中间被水泥凝结着。三根桩与周边的卵石通过水泥浆形成一个共有的大肚子。由于卵石层难以开挖, 如果强力开挖, 可能会对桩身造成不利影响。后检测单位提出对这三根桩进行取芯, 进尺5m, 取两个孔, 如果芯样无异常, 可按一类桩进行处理, 后取芯结果也证明了桩身质量无异样。

3 桩端土对桩底反射及估算桩长的影响

常规认为, 低应变测试桩适用条件限制在长径比L/d≤30。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效桩长检测的测试范围已大大超过此比值, 甚至可达到80之多。在《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03) 中对有效桩长检测的控制范围也未明确规定。按行业标准条文说明中第8.1.2条所说, 若排除其他条件差异, 只考虑各地区地质条件差异时, 桩的有效检测长度主要受桩土刚度比大小的制约。如桩身材料和桩端持力层阻抗差大, 测试有限范围就大, 阻抗差小, 测试有限范围就小。因此, 动测应用更适合于持力层较软的摩擦桩, 而对于桩底较硬的持力层甚至于嵌岩端承桩, 要获得较满意的桩底反射信号就困难些。

虽然JGJ106-2003对低应变检测桩长已经没有要求, 但是根据实测波形的表征确定桩底位置, 进行确定波速和缺陷位置仍然是低应变检测中相当重要的手段。由于桩底与持力层是不同的介质, 阻抗一般来说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应力波理论, 如果激振能量够大, 桩底位置一般会呈现出较明显的同向或者反向反射。但是如果桩端土与桩身的阻抗相当, 或相近, 则可能对桩底的反射波造成影响。

案例2福建某山地工地, 拟建工程为民用住宅, 人工挖孔桩, 桩身强度为C30, 平均桩长在10米左右。地质情况为: (1) 耕植土、 (2) 粉质粘土、 (3)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4)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根据现场采集的数据大部分桩的桩底反射明显, 但有几根桩的桩底反射位置不明显, 如图6

如果把归零处硬性定为桩底, 波速低得离谱, 只有2600m/s。若根据经验波速则桩长比业主提供的施工桩长来得长。分析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桩身下部存在渐变式缺陷, 如离析、缩径等, 第二种是桩底与桩端土胶结很好, 且阻抗也桩身相当, 导致应力波到桩底与桩端土结合处未产生上行波, 应力波继续往下走, 持续衰减, 故无桩底反射。后结合地质勘察, 该桩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且无地下水迹象。后建议业主采取取芯验证, 芯样长度与施工桩长基本吻合, 胶结完整, 桩端持力层如图7。可判定桩身完整。

4 结语

低应变检测基本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的思想。低应变分析是一个以现场采集数据为主, 以地质勘察报告, 设计方案, 施工记录等内业资料为辅的数据分析工作, 其结论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因此, 基本资料的收集, 对于最终结论是否准确有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地质勘察资料、施工记录分析基桩完整性, 对确定缺陷位置有很好的帮助。

摘要: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时, 所采集的波形曲线不仅受到桩身材料、刚度及缺陷的影响, 还受到桩周土层土模量大小的影响。本文通过两个典型的案例论述了地质勘察报告在基桩低应变检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基桩,低应变,检测,地质勘察,取芯,桩长

参考文献

[1]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刘屠梅, 赵竹占, 吴慧明.基桩检测与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6

勘察报告 篇7

一、勘察设计行业质量发展现状

工程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 是决定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勘察设计环节的质量水平对建设工程最终的质量、安全、功能和效益有着全面、长远的影响。一直以来, 国家各级政府及地方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工程勘察设计环节的质量问题, 各业内企业也在加强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使得我国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的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的提升。近年来,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有关法规的制修订工作不断加强, 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和《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的修订等, 进一步规范了勘察设计行为。相关部门积极引导、监督勘察设计单位和有关各方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法律法规, 不断强化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三边”违法行为, 加强责任追究力度, 各项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效果有明显提升。

其次, 施工图审查制度的建立成为勘察设计质量水平稳定提升的有力保障。开展设计审查制度, 有效地避免了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尤其是确保设计强条的贯彻执行, 使工程质量有了较好的保障。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标准的内容进行强制性审查的过程, 充分发挥了对设计质量底线的监管作用。

第三, 企业的质量宣传活动促进设计质量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企业广泛开展的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对预防重大设计质量事故起到了很强的警示作用, 同时相关绿色、节能设计与技术内容的宣传, 对促进项目设计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第四,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行业自律提升效果显著。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经历了传统质量管理、TQC及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阶段后, 进入到贯彻“三标一体”的新进程中。目前, 大多数勘察设计单位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编制了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制定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并能正常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提升提供了有效支撑和借鉴。另一方面,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的洗礼, 以及国际化推动, 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已经从过去被动管理逐步转变为自觉地加强质量管理, 将其视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 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为加强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

当前, 信息化技术在三维设计、协同设计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促进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管理方式发生更深刻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会大幅度提升质量水平, 促使勘察设计人员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方面, 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勘察设计整体技术质量水平。

总之, 全国范围内的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总体稳定, 并在以上几个重点领域不断有突破提升。全行业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对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住房、公建、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效益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充分体现了勘察设计作为工程建设龙头和灵魂的地位。

二、当前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标准、规范的进一步完善, 质量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升级换代, 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 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事故依旧时有发生, 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 更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虽然这些问题不一定完全是勘察设计环节的责任, 但作为工程建设的龙头与灵魂, 解决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进行更有效管理和控制, 将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质量事故的发生。

从目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发展情况来看, 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内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深度不一, 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大中型的综合设计院、工程公司、工程咨询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更为规范, 投入资源更多, 施工图的质量水平相对比较有保障;而部分中小型设计机构在勘察设计水平、技术要求、质量把控, 以及交付产品的设计深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加之一些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向, 对于质量管理不太重视, 缺少体系化的管理制度和团队, 导致质量水平良莠不齐, 施工图审查的一次性通过率不高。

二是勘察设计行业的标准规范的制定、更新滞后于技术、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化竞争意识的加强, 各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升级, 先进技术的共享程度越发艰难, 目前越来越多的标准规范已经逐渐变成企业行为, 不能反映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体制, 标准规范的制定缺乏行业统一的支持, 有些现存标准成为了个别企业和一些企业的标准, 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三是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与其对项目质量的责任不能完全匹配, 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对工程建设质量的先导作用。首先,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 经济发展速度和基建投资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导致工程建设产业链前后端过于追求效率, 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其次,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咨询、设计、施工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勘察设计缺乏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表现为设计收费不断下降、设计周期过度压缩等问题。勘察设计单位缺少对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水平负责的能力和积极性, 最终设计质量不得不让位于建设单位、开发商的建设周期和经济效益。

四是行业内企业的质量责任意识有一定程度放松, 行业和企业质量管理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由于市场形势所迫, 许多企业面对恶性压价竞争、业主过度压缩设计工期等情况, 重效益、轻质量的风气有所抬头。加之在一些质量责任事故中业主、工程建设单位往往承担了主要责任, 这使得行业内企业对自身质量的责任意识有所放松, 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风险的警惕性不足, 部分企业为了高产值, 存在以“质量”换“数量”的现象。

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进一步提升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的着力点。但是, 影响整个行业质量管理的问题背后大多都有着全局性和深层次的矛盾难以平衡, 不是某一个单位能够独立解决的, 必须要行业相关政府机构、协会和企业主体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企业自身要加强自律与自我约束。

三、未来勘察设计质量管理需要应对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工作要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要努力克服以上这些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 还必须应对未来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1. 业务转型升级为质量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经济增速的趋缓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业务下滑、收费水平下降, 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小型企业大多选择聚焦核心主业, 向精专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多数大型综合型企业选择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 打造为工程建设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能力, 而全过程服务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成为很多工业、市政、交通等领域勘察设计企业主营业务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特色化、精专化的业务发展为企业深入研究某一细分产品和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 从而加强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水平创造了条件。以勘察设计龙头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 改变了之前设计单位方案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施工图设计、详细设计割裂的局面, 从而从设计源头上落实对质量的管控, 将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

与此同时, 业务转型升级也为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首先, 质量管理理念需要更新。勘察设计单位习惯了以设计的眼光和角度看待工程建设各环节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质量问题。而业务转型升级则要求必须从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特别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成本节约和保证质量之间的平衡, 从发展转型较好的企业实践经验来看, 这一过程对勘察设计理念的转变有巨大影响。如果总承包项目要盈利, 勘察设计人员对工程成本和造价的意识和控制力必须比单纯勘察设计项目有显著提升。

其次, 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升级换代。无论是精专化和特色化, 或者是工程总包业务发展, 都会面临从原来单一的勘察设计环节转向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和设计、采购、施工等多个环节, 所以其质量管理体系必然要充分考虑各环节间的衔接、交叉, 这就需要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等做出更新和调整, 从而克服咨询、设计、采购、施工、调试、运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而且工程总承包业务的管理一般多采用强矩阵式的管理模式, 全产业链的发展更需要跨业务形态的管控, 支撑其业务发展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体系等与单纯的工程设计业务有很大不同, 因此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 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总承包业务将对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在增加人员数量、优化人才结构的同时, 还需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2. 国际化发展为质量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鼓励下,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加强, 海外业务拓展已经成为大多数勘察设计企业的战略诉求。目前, 中国承包工程企业累计合同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00个,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2012年中国海外工程市场仅房屋建筑领域就实现了240亿美元以上的营业额, 这些大规模的工程承包项目中很大一部分可以直接带动中国勘察设计企业的海外业务增长。

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在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 在国际化发展初期,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以及在明确国际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流程的同时, 对质量管理体系、项目管理模式等如何进行相应调整。此外, 对于海外项目, 很多情况下需要聘用一定数量的当地人员, 而这将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面临文化融合的挑战。

其次, 当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阶段, 其面临的风险将主要来自于目标市场政策及经济环境的变化, 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此时,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难点就转变为构建一个具有更强包容性及抗风险性的质量管理体系, 以及如何建立一支国际化的质量管理人才队伍。例如, 很多中东欧国家的招投标文件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用当地语言, 而面对区域性小语种、小国家的质量标准、管理习惯、管理文化都给中国勘察设计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很高要求。

另外, 对进入资源国际化阶段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来说, 由于海外分支机构一般会占用企业较大资金及资源, 所以, 这些企业的质量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将在于对这些分支机构的管理控制, 一旦管理控制出现问题, 将直接影响海外项目的进度及成本, 进而影响项目质量。

虽然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其质量管理提出了更大挑战, 但也为中国质量管理标准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 也已经把中国的质量管理标准带向国际市场, 许多海外项目已经采用中国标准, 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掌握美标和欧标, 这对中国质量标准的提升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 新技术应用为质量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将突破原有质量管理覆盖的区域和范围, 对质量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首先, 新的工程技术、应用技术的突破与推广要求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标准的及时更新与完善。一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领先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和编制新技术的质量管理标准, 领先企业的质量标准最终将很大程度的影响整个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次, 新技术应用需要全产业链协作。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涉及到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过程中, 工程勘察设计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管理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但受益方往往是建设和运营环节。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相比较下游工程建设、运营环节企业而言, 规模和实力都明显不足, 难以带动大产业链整体的趋势, 需要通过政府、协会等公共平台和支撑和协作, 整合产业链前后端, 共同推进新技术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第三,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影响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新技术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质量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新技术推广应用初期, 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必然面临较大短缺, 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企业此时主要考虑市场拓展和完成生产任务,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往往会滞后。这会对工程勘察设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也会削弱新技术的吸引力和推广力度。

4. 跨领域发展为质量管理带来的新边界

工程建设行业的周期性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促使大中型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将拓展本行业外的领域作为重要的方向。

跨领域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 其一是通过业务拓展、并购等形式直接进入新的细分领域;其二是结合自身优势, 发展交叉领域, 填补市场空白。

对于跨领域发展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 质量管理的边界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多元化的集团企业, 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根据集团管控的思路, 建立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 将宏观的质量体系管理和具体业务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适度分离, 做到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质量管理既有统一标准, 也有各自业务自身的差异化。在质量管理实践中, 如何把握好职能性的质量体系管理和业务性质的质量管理两个层次之间的衔接和配套是跨领域发展的勘察设计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采用并购方式进行跨行业发展的勘察设计企业, 可能会面临并购后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适度整合的问题。

四、全行业开展质量管理创新的倡导和建议

作为一个多数成员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型行业,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必然要以创新为灵魂, 在此, 我们代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质量工作委员会向全行业发出如下倡导和建议:质量为本, 创新为魂, 凝聚全行业力量, 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加快行业标准编制、加强新技术研发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等五项主要措施, 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

1. 优化市场环境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市场秩序, 完善招投标市场管理, 建议能够从设计合同监管开始, 通过市场化、规范化的审核机制来约束合同收费、合同周期、设计内容深度等。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出借、挂靠资质及人证分离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的惩处力度, 为质量管理创造良好条件。严格落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注册人员以及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质量责任, 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依法查处、严惩不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深度不够、施工图审查不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

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诚信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勘察设计企业的诚信标准, 组织力量开展诚信评估, 通过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 突出对重点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监管, 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和人员的监管。积极构建网络共享的项目质量数据库, 和勘察设计单位的诚信评估信息数据库, 实现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

各企业要加强自律和自查, 积极推动建立合法、规范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执行质量管理制度, 落实责任, 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2. 加强标准管理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支持行业标准化的力度, 以适应行业新技术应用、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提高标准编制质量, 有效推进我国勘察设计行业标准规范的国际化。各勘察设计单位需要进一步做好标准化工作,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积极参与新标准编制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3. 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 共同推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针对涉及全产业链效益提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给予支持。进一步整合上下游企业参与BIM系统的前期研究和开发应用。各勘察设计单位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开展信息化和知识工程等计划的实施, 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大力推进三维设计系统的普及与应用。

4. 加强新技术研发投入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要将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针对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所对应的绿色、节能、环保、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领域制定系统的技术或产品研究规划, 加强行业内外的协作与配合, 保证持续投入提升勘察设计质量水平。

5. 加强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培养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要重视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质量人才队伍。要建立加强和优化质量管理岗位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和分配激励制度, 提升质量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技术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质量战线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要加快多领域、国际化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 强化质量培训和质量责任意识。

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关系社会大众的百年大计, 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生命, 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赢得市场、创造价值、树立信誉、塑造形象的基石。

勘察报告 篇8

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只有勘察人员对于不同的勘察技术有着全面的掌握,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技术选择与技术互补来切实地提升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效率。

1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介绍

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包括了诸多内容, 以下从技术应用重要性、地质测绘技术、物理勘探技术、工程钻探技术等方面出发, 对于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进行了分析。

1. 1技术应用重要性

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有着很高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 岩溶在空间上发育并没有良好的均衡性, 因此这必然会造成岩溶地区的地质情况较为复杂。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在进行岩溶勘察时, 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地质方法, 例如槽探和坑探等通常都是难以得到满意结果。所以对于地质勘察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就有着很高的必要性了。其次, 由于在岩溶地区勘察工作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对于岩溶认识的不足并且勘察方法也存在问题, 从而导致了后续工程的地址问题难以处理, 例如在一些城市的某些工程中就发生了工程失误现象, 最终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岩溶地区的地质状况, 查清地下岩溶的分布情况, 为工程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1. 2地质测绘技术

地质测绘技术是较为常用的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方法之一。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地质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地表测绘以及相应的洞穴调查。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表测绘技术应用时需要在搞清各种有关地质要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查明场区岩溶现象分布与地下水的分布及运动情况。其次, 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表测绘技术应用时应当实地测绘场区岩溶地层内各种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的产状,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配套关系, 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区分不同水理性质的结构面的主导方向。

1. 3物理勘探技术

物理勘探技术通常也被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由于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物体的不同物理特性来分别物体的, 其基本原理就是根据不同的物体特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物探特征来进行勘探的方法。比较常见的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了电阻率法、电位法、频率测深法等。并且电磁法、声波探测、放射性测井等方法也有着良好的使用价值。工作人员在对岩溶病害探测时, 对于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设置较高密度的测点来获得更多岩溶的发育规律及顶板稳定性的精确资料, 并且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也对进一步弄清地下水系的来源有着重要的助力。

1. 4工程钻探技术

工程钻探技术长期以来都是地质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虽然工程钻探技术有着长期的应用经验, 但是由于其所花费的时间较多, 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优先度并不是最高。其次, 工程钻探方法的应用不仅仅可以明确所钻位置及附近的地层情况,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钻孔的原位测试和利用钻取的岩土芯做室内测试,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获取更多、更准确的岩土信息。与此同时, 工程钻探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清晰地了解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溶发育情况, 并且当地表无岩溶现象或有覆盖层时, 能够起到地质调查和物探成果的效果。

2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

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需要从许多方面着手, 以下从理解勘察技术局限性、合理编制勘察纲要、提升质量检查水平、做好资料整理工作等方面出发, 对于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 1理解勘察技术的局限性

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应用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每一种勘察技术所具有的局限性。工作人员在理解勘察技术局限性的过程中应当对于各种勘察方法的运用前提、优化方向和综合应用要点有着足够的了解。其次, 工作人员在理解勘察技术局限性的过程中应当在快速准确地查明岩溶现象的同时对于各种勘察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与优化,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物探方法的成果之间以及物探与钻探成果之间的相互解释尤为重要。与此同时, 工作人员在理解勘察技术局限性的过程中应对于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工程钻探、遥感技术、静力触探等地质勘察技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总结,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对于种类繁多的勘察技术进行应用。

2. 2合理编制勘察纲要

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应用需要工作人员着眼于合理地编制勘察纲要。工作人员在合理编制勘察纲要时应当在开工前编写好勘察纲要, 并且在此基础确保勘察纲要内容要完整, 从而能够对于勘察目的和要求进一步的具体化。其次, 工作人员在合理编制勘察纲要时应当确保问题设计的详细性以及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从而能够确保勘察工期安排要合理而不是非常的太仓促。与此同时, 工作人员在合理编制勘察纲要时应当确保纲要经过了审核审定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地进行, 从而能够让后续的工程施工可以严格按照勘察纲要来进行。

2. 3做好资料整理工作

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技术应用的关键是做好勘察资料的整理工作。工作人员在做好资料整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对于取样编录、原位测试过程进行严格的要求, 并且保证整理工作中能够做到手勤眼快。其次, 工作人员在做好资料整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更好地揭露地层情况, 因此可以选择适当的进行一桩三孔。与此同时, 工作人员在严格把好资料整理关时, 除了要保证勘察报告符合我国相关规定并且具有深度性的同时, 还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规定。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恰当的见解, 而不是泛泛而谈, 所提参数要准确, 最终能够有效地保证工程勘察质量得以提升。

3结语

岩溶区勘察方法的有效性对于后续的岩溶地区工程的质量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因此勘察人员需要对于包括钻探技术、 物理技术在内的诸多勘察技术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切实地提升岩溶区勘察中地质勘察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勘察报告 篇9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造价

1 勘察实施中进行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虽然勘察实施阶段对勘察造价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但并不表示勘察实施阶段对勘察造价管理工作就无足轻重了, 而是有其实际意义。因为勘察实施阶段是将勘察方案转化为勘察基础成果的阶段, 勘察实施中可能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是一个较大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内,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各个子系统都有可能对勘察造价产生影响。这一阶段勘察造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勘察实施阶段是勘察单位控制勘察造价的最后环节, 此时的管理工作更加细致, 更加具体, 此时控制得好坏对整个勘察造价的控制具有决定性意义。若这一阶段没有对勘察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则前面的勘察造价管理效果将大打折扣, 甚至前功尽弃。

(2) 勘察造价管理作为建设项目的一个子系统, 不仅会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投资产生影响, 同时也会对其它子系统如勘察质量、工程进度等产生影响, 正确处理勘察造价与勘察质量、工程进度的关系, 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2 勘察实施中影响造价的因素

(1) 建设单位 (发包方) 对勘察造价的主要影响。

(1) 建设单位管理不善, 造成勘察工期延长或中途停止勘察施工, 导致勘察单位索赔而增加勘察造价。

(2) 建设单位要求提前提交勘察成果而使得勘察单位赶工期增加勘察造价。

(3) 建设单位承担风险不当 (如提供的地下管线图不准确导致勘察施工时损坏现有管线) 导致勘察造价增加。

(2) 勘察单位 (承包方) 对勘察造价的主要影响。

勘察单位行为对勘察造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勘察单位行为导致建设单位利益受损, 即站在工程项目的角度使勘察造价增加;二是勘察单位行为导致其自身利益受损, 即站在承包方经营的角度, 造成勘察单位经营利润受损。具体如下。

(1) 勘察施工组织不合理、管理不力导致工效降低。

(2) 由于勘察单位原因赶工导致勘察造价增加。

(3) 由于勘察单位原因造成返工而使勘察造价增加。

(4) 由于勘察单位承担风险不当造成其利润损失。

(3) 设计单位等对勘察造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设计方对具体勘察要求表述不明或时间过晚, 使得勘察方案变更、增加勘察工作量而导致勘察造价增大。

3 勘察实施中造价控制的主要内容

根据勘察的特点, 作为承包方的勘察单位在勘察的具体实施中对勘察造价的管理, 一是按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合理对勘察方案进行变更, 改变 (通常主要是增加) 勘察工作量, 并及时与建设单位等办理勘察工作量、费用变更洽商单, 以保证自己的收益不会因工作量变更而受损, 二是应重点加强勘察成本核算与控制。

针对某一建设项目的勘察, 勘察成本可理解为勘察单位用于勘察施工及编制、提供勘察成果所支出的费用总和。勘察成本核算是根据勘察生产的特点, 对勘察生产过程中所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勘察成本进行分析、计算、整理、审核和分配, 以便计算出某项勘察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并在此基础上对勘察成本进行控制与分析。勘察成本核算的的基础是勘察成本计算及计划。在编制了勘察成本计划后, 勘察实施中才能据其进行勘察成本控制。勘察成本控制就是根据勘察成本计划, 对关系到勘察成本的诸因素进行规划、分析和限制, 目的是把各项勘察生产费用限制在预定范围之内。

(1) 勘察成本控制的内容。

1) 控制资源消耗。资源性质的消耗是构成勘察成本的基本要素, 对勘察成本的高低起着决定性影响, 需要严加控制。

(1) 控制劳动消耗。人员设置定额、工时消耗定额和工资基金额是控制勘察劳动消耗的标准。合理安排和使用勘察劳动力, 实行定员、定岗和工时消耗定额, 严格控制勘察施工中工时的耗用。劳动力的节约是勘察中最大的节约, 只有控制了劳动消耗, 才能有效地降低勘察成本。

(2) 控制材料消耗。材料消耗定额和计划是控制材料消耗的标准。要对材料入库、领用、实耗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计量检验制度, 及时发现、解决采购不合理、费用不经济、消耗超定额等问题, 力求减少材料消耗量, 降低耗材价格。

(3) 控制生产设备的购置和使用。要根据勘察项目规模的大小、施工的难易程度等配备勘察设备, 尽量少购置新设备, 对现有设备合理调配使用, 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 以降低设备的修理费用和折旧费用。

2) 控制费用支出。控制费用支出的标准是计划和预算以及有关费用开支标准。费用的支出不仅在绝对数上轻易不得突破计划, 而且在内容上也要符合有关规定, 严格遵守开支范围和标准, 把费用支出控制在计划之内。

3) 控制产品质量。除了控制生产过程外, 还应控制勘察产品的质量。优质的勘察产品不仅是勘察生产经营中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是降低勘察成本的需要。要以良好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勘察产品的质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实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遇有质量问题及时分析, 寻找原因, 采取有力的措施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2) 勘察成本控制的方法。

主要是建立信息反馈体系, 反映成本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纠正偏差, 其具体内容如下。

(1) 建立反映出现差异的信号标准, 规定信息反馈的传递程序。

(2) 计算偏离标准的差异, 评价成本计划执行情况。

(3) 分析偏差发生的地点、工序、原因和责任者, 迅速制订纠正偏差的具体措施。

(4) 及时分析成本变更情况向建设单位索赔的可能性, 若可以, 则及时进行洽商索赔。

(3) 勘察成本控制程序。

(1) 制订控制成本的标准。它是指控制成本支出所需要的各种标准, 主要包括目标成本 (通常即计划成本) 、消耗定额、费用开支限额。

(2) 对比衡量控制成本的成效。是用实际成本形成的结果和制订的标准进行对比, 查看发生的偏差, 判断成本控制的成效。如果实际成本小于控制标准为顺差, 又称有利差异, 表明成本控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反之, 为逆差, 又称不利差异, 表明成本控制的成效不佳。

(3) 纠正执行中的偏差。根据出现的逆差, 查出发生的原因, 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使实际成本的耗费达到控制成本的标准。

(4) 勘察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

通常按院 (公司) —所 (处) —室 (队) —班组的体系将勘察成本控制任务分解细化, 将责任层层落实, 实行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早生.加强与改进勘察设计质量管理[J].建筑设计管理, 2001 (l) :12~16.

[2]钟章格, 刘国强.谈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投资控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2 (4) :44~45.

[3]陆敏玲.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看法[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1 (4) :51~58.

上一篇:预防现浇板裂缝措施下一篇:接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