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文学家(共8篇)
伟大的文学家 篇1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出生于南方. 晋朝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 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 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代到他生活年代为止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亲自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一种新的历法.
宋大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大明历”.这是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人物戴法兴的反对. 许多官员惧怕戴法兴的势力,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了一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无理责难.这场辩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的尖锐斗争.戴法兴等人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不可革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文历法不是“凡人”可以修改的,他们说:“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至进一步责骂祖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 他认为日月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细心的观测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说“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他希望双方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非,至于造谣和诽谤,那是他丝毫不怕的.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一直到他死后十年,在梁朝才得以颁行(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文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方面也有研究,他制造过“指南车”和“千里船”,此外,他对音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许多书籍进行过注释,他还写过十卷小说,他真称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关于他在数学方面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缀术》,此外还有《九章算术译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了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他父亲的成就.祖冲之的“大明历”就是经过祖暅三次建议之后才被梁朝采用的. 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也是作为祖暅的工作流传下来的.祖暅终生好学不倦.传说他小的时候,专心读书,连打雷也不觉得,走路时思考问题,曾经撞到别人身上.
祖冲之父子的名字,不仅在国内已是受到称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伟大的文学家 篇2
能以其巨大的魄力 , 把紧张激烈而又复杂纷纭的重大题材熔炼成闪闪发光的艺术珍品。
茅盾对各个阶段小说主题的确定 , 深刻揭示了时代本质 , 并紧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视野 , 从而完成其创作历程。第一阶段的主要小说有
《蚀》三部曲、小说短篇集《野蔷薇》、长篇《虹》、中篇《路》和《三人行》。这些小说 , 主要反映“五四”到大革命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
革 , 其基本主题可以概括为在革命潮流的推动下 , 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时代的青年 , 特别是“时代女性”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革命的向往。第二阶段的
小说主要有《子夜》
(长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短篇)和《多角关心》
(中篇)等。茅盾通过《子夜》的创作 , 形象地说明中华民族资产阶
级由于自身的弱点 , 根本担当不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有力地回答了托派的挑战。通过《林家铺子》等小说表明了中国人民苦难深重 , 只有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 ,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获得解放。身到党所领导的统一战线中
民族资产阶级也只有投, 才有真正的出路。第三阶段的小说主要
有《第一阶段的故事》
《走上岗位》
《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
《劫拮拾遗》和《锻炼》等长篇。基本上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的。茅盾 始终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 分析现实、研究现实 , 反映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
1930 年 3 月 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和变化时期。左倾思潮蔓延和文学
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流行 , 一直是困扰左翼文学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对此 , 茅盾对于当时盛行的“革命文学”左倾空谈 , 对左倾思潮带来的公式
化、脸谱化创作模式的流行 , 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他对《地泉》三部曲等作品中的“革命浪漫蒂克倾向”的批评 , 对纠“左”有直接的指导意
义。在理论上纠正“革命文学”偏向的同时 , 茅盾还致力于创作实践 , 为左翼文学创作作出表率 , 提升了左翼文学品位、显示左翼文学实绩 , 也是对
偏离文学规律的创作现象的有效匡正。茅盾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优秀的短篇小说。
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创作实绩 , 并以其实绩纠正“革命文学”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 对推动左翼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凸现了左翼
伟大的女科学家 篇3
居里夫人发现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后,决定要从沥青状铀矿中提取出 “相当”分量的镭,拿出 “真凭实据”来,证明这种 “神秘”射线的存在。
没有钱,居里夫人就用沥青状铀矿的残渣做试验;没有实验室,就借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木板房。她和先生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先要把大量的矿渣加热,每次要在盛矿渣的大锅里搅拌好几个小时,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的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这期间,她和先生几乎没到过一次戏院,没去听过一次音乐会,甚至没有访问过一次朋友。
四年过去了,居里夫妇历尽了千辛万苦。一个深冬的雪夜,居里夫妇习惯地向他们的实验室走去。他们摸黑走进小屋,顿时惊呆了:到处闪烁着晶莹的蓝光,特别是那支盛试验产物的玻璃管里,放射出来的光更加强烈。看不见的神秘射线,看见了!日思夜想的镭诞生了!这颗镶嵌在科学之巅的明珠,终于被摘下来了!
居里夫人的名言
★人必须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
★我应该相信,自己对于某种事业有
特殊的才干,应该不惜任何代价来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 篇4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 并在函谷关 (今河南省灵宝县) 前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又称《老子》) 一书, 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 共81章, 前37章为上篇“道经”, 后44章属下篇“德经”,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 德是道的“用”。《道德经》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 这一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013年3月19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金砖国家前夕会见媒体时说, 这样一个大国, 这样多的人民, 这么复杂的国情, 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 了解人民所盼, 要有“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的自觉, 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丝毫不敢懈怠, 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而“治大国如烹小鲜”正是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 若烹小鲜”。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以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 (命令) 而常自然”, 因而“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道德经》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 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 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 到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 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 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 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 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 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如今, 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 《道德经》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在世界文化名著中, 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 其次就是《道德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其第二任就职宣誓中表示, 其智慧来源于《道德经》中的“圣人之道”。美国《纽约时报》亦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最伟大的科学家》观后感 篇5
《最伟大的科学家》这本书是我寒假期间读的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真不愧是“发明大王”,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虽然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很热爱科学,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一次实验,爱迪生都是没日没夜的工作,虽然很多次都失败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才获得了成功。爱迪生在科学技术中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电灯。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为了搞实验,往往连续几天不出实验室,不睡觉。实在累得不行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有一天,他的朋友开他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懂得那么多得发明,原来他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如果不勤奋,爱迪生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功呢?,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通过爱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了伟大的科学家们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发明了造福人类的东西。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有非常好的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篇6
机智处世
“Tact is the art of making a point without making an enemy.”
A wise man said, “A gentle answer turns away wrath, but a harsh word stirs up anger.” We can all polish up on our tact, our diplomacy, our discretion, our delicacy, and our gracefulness. He also said, “Like apples of gold in settings of silver is a word spoken in right circumstances.”
“机智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使你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也不会使你树敌万千。”
一位智者说过:“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通过机智圆滑的处世之道,不论是我们的交际手腕、判断力还是行为举止都将更加出色。他也说过:“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Think Patiently
耐心思考
“If I have done the public any service, it is due to my patient thought.”
We don’t spend enough time patiently thinking! Albert Einstein said, “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 If you would just take some time daily to think, you could solve many of your problems. You could even solve some of the world’s problems.
“我之所以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这都要归功于耐心的思考。”
我们总不愿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思考问题。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并不是天才,只是我比普通人思考问题的时间更长。”如果你能够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思考,你的很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
Labor to be Build Bridges 构建桥梁
“We build too many walls and not enough bridges in our hearts.”
Tony Robbins said,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is the quality of your relationships.” This is why you must spend your time building bridges instead of walls. When you “build bridges”, you are literally building a better life. When we build walls, we are stagnating our own growth. Joseph said, “People are lonely because they build walls instead of bridges.”
“我们心中修葺了太多围墙,却鲜有沟通彼此的桥梁。”
托尼·罗宾斯说过:“人际关系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这就是为什么你要花费时间来构建通往他人心墙内的桥梁。可以说当你构建了桥梁,你也就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当我们只顾着搭盖围墙时,我们自身的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约瑟夫说:“人们感到孤独,是因为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筑了墙,而不是搭了桥。”
Chase After Knowledge 追逐知识
“If I have seen fu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y standing up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re’s no need to recreate the wheel. To make progress, all you must do is to build on what others have already done, and commence by learning what others know.
When you chase after knowledge, you strategically position yourself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n you are able to see what others can’t see.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没必要自垒阵营,你只有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学习其他人知道的事情才行。
当你汲取知识的时候,你可以从前人已知的开始入手,正如具有战略性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般,这样你就能掌握他人不了解的知识。
Pursue the Truth 追求真理
“A man may imagine things that are false, but he can only understand things that are true, for if the things be false, the apprehension of them is not understanding.”
We must pursue the truth! There’s an anonymous quote that goes, “The truth is heavy, therefore few care to carry it.” We should be one of those who pursue the truth both night and day. Blaise Pascal (French matematician) said, “Once your soul has been enlarged by truth, it can never return to its original size.”
“人类可能会猜测一些事情是错误的,但他只能够明白这些事是真实存在,却不明白它错在哪,这便是人们对真理的不理解。”
我们必须追求真理!有这样一句谚语:“真理沉重,因此少有人承载它。”我们应该做一个每天都在追逐真理的人。布莱士·帕斯卡(法国数学家)说过:“一旦你的灵魂被真理延伸,它绝不会再回到最初的形态。”
伟大的文学家 篇7
一、隐喻、象征的《海边的卡夫卡》
“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
引自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最后的“神秘的合唱”:
万象皆俄顷, 无非是映影。
事凡不充分, 至此始发生。
事凡无可名, 至此始果行。
永恒的女性, 引我们飞升。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亦提及“世间万物皆是隐喻”。他的作品大多构思奇妙, 超出现实环境的制约。然而, 结合他生活环境的情况, 可以发现, 他的这句引述, 不是不存在证据的。
事实上, 村上春树的作品带有一定程度的魔幻现实主意色彩:反映的是当下的问题, 用的是荒诞的情节。我们将其称为寓言性。
先从人物的象征上分析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主人公代表了具有享受孤独能力的具有独立内心世界的少年, 在很大程度上, 是作者根据自身情况塑造的。为了种种问题而深深痛苦困扰的对于世界敏感的少年, 他所表现出的为所欲为随波逐流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作者对于世界态度的投影。代表人类本性的人物, 背负着不可避免的诅咒, 在深林里沉思静养, 对人生进行反思, 经历了所谓沙尘暴, 在故事的结尾摧毁了不明邪恶物质, 重新夺回了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青年的成长与独立思考的力量, 寄托了作者对于人类的期望。
2、中田, 在一定意义上是少年思维的投射。结合俄狄浦斯王的寓言, 从中田无意识杀死少年的父亲、同时少年失去知觉的情节可以发现, 是少年杀死了他的父亲。中田作为和少年相平行的另一条故事主线, 代表了少年思想的另一部分的走向。
3、猫被喻为人类的本性。不是所有人可以和猫交流, 而中田可以。猫被虐杀隐喻了人与自己沟通的能力被抹杀。而少年的父亲虐杀猫, 也暗示在少年早期与其父亲一起的生活中, 少年的这种能力也被抹杀殆尽。尚不能与自己沟通, 在混凝土的丛林中, 人与人怎样才能交流。安排中田, 即少年本性中可以与自己交流的那一部分灵魂杀死父亲, 意味着少年自己所做抉择如是。
4、图书馆象征着理性与沉思。这是本书中一个重要场所, 其中收纳了无数灵感与知识“世界是隐喻的, 并充满了假设”, “但图书馆永远是图书馆, 惟独它不是任何隐喻”, “图书馆是隐喻的隐喻”。
5、大岛是一个理智的中性的形象。对于少年, 大岛尽可能提供解释与保持冷静。对于女权主义者的回答]也表达了作者认为一个理性人该有的态度。他负责维持图书馆 (即思考的) 的秩序与规则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村上用大岛来表示一个理性人, 人性中最平衡最中性的理性这一部分。
6、叫乌鸦的少年, 象征少年的潜意识。所以他只能与少年交流。叫做乌鸦的少年寻找猫杀手与之搏击, 而少年最后把所有问题聚焦在过去受到的伤害, 童年的阴影。将这种伤害作为“俄狄浦斯王悲剧”得以发生的必然性的解释。而这个必然性来自于象征痛苦的父亲。痛苦产生自于美好事物的破坏, 来源于人性中善意的泯灭。而在本作中, 少年的父亲, 即猫杀手, 象征着痛苦。而痛苦是不可打击的, 越是打击则自身越是罹难, 因此人不可轻易战胜痛苦。所以在少年抹杀痛苦 (弑父) 之后, 他需要躲进森林深处的小屋, 并且几次几乎迷失。
这里看出, 村上春树此篇作品对于人性、理性已经个人成长的重视, 在一定意义上, 这篇作品用奇异的笔调, 写出的是对于成长、判断力以及人性的态度。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与设定, 是有所根据的而不是故作玄虚、浮于表面的奇异。这些造就了他作品的价值。
二、魔幻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
一篇只是荒诞的作品不会具有名为伟大的价值。
《百年孤独》几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 加西亚用其才华描绘了马孔多的繁荣与消亡。整个故事内容宏大壮丽, 情节荒诞奇异, 人物描绘夸张而深刻, 很似一出处处奇异的舞台剧。但内容却“汇集了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深刻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迄15世纪末, 欧洲殖民者进入以前, 拉丁美洲各族人民独自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他的风格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1、魔幻风格
(1) 预言贯穿始终。在小说的开头, 老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就已经预言了结尾, 似乎不同的时间全都在同一刻发生。如卡梅丽塔在预示将来的纸牌上看到了奥雷良诺已经被死神盯上, 不久之后步枪的子弹打进了他的后背, 穿出来打烂了他的前胸, 纸牌的预兆应验。又如奥雷良诺上校在一百年前就已经预言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这个家族的第一个人将会被绑在树上, 最后一个人将会被蚂蚁吃掉, 马孔多将会被一场飓风卷走。他的预言一一应验。
(2) 荒诞写法实属常见。如阿尔卡迪奥·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杀死仇敌后看见死去的他在雨中清理自己的伤口, 充满悲伤之意;又如尼卡塔尔·雷依纳神父为筹集修建教堂的资金, 喝了一杯巧克力, 就自动升起, 离地面12厘米;又如奥雷利亚诺的所有儿子, 在他政变失败后, 一个个被人暗杀或者极其离奇的死去。
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打开国门以前, 往往是一些大家族留下的社会共同认可的惯例与宗教信仰 (如安第斯山上的冰川就是秘鲁一些宗教信仰圣物) 作为种种约束用来维系社会稳定。这些约束, 在拉美逐渐与世界连接后, 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 从而整个拉美社会在这一特殊时期表现出一种奇异的混乱景象。所以说, 魔幻主义, 与拉丁美洲的现实, 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涉及到作者作品中的现实主义。
2、现实主义
(1) 《百年孤独》之中马孔多简直是近代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发展的缩影。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只取得了民族独立, 而没有铲除封建主义, 在经济上保存了封建大地产制, 在宗教上保留了天主教, 在政治上形成了考迪罗主义, 即大地主的专制独裁制度。”
于是拉丁美洲常见武装独裁政权, 他们通过武装政变得到政权而非选举。新政权上台之后, 往往很难长期稳定即会又遇武装政变。哥伦比亚在独立后70年中爆发了27次内战, 而《百年孤独》中队布恩地亚上校一生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 可见马孔多其实是与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紧紧联系的。
(2) 到了现代, 美国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 进出口策略与入侵加强对拉美人民的压榨与掠夺。美国托拉斯公司与拉美国家政府勾结, 占有大片土地, 建造庄园, 唯利是图, 制造污染, 草菅人命。《百年孤独》中对这一历史也做了精细描写, 这些充满血腥味的故事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控诉。
三、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村上春树对于现实的关怀
1、对于社会与历史
《百年孤独》的现实主义色彩已经注定了该作品对于现实世界的无上关怀。而村上春树的作品, 大多是在思考“人性”与“理性”, 对时下充满疑惑的青少年一代而言, 确实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而村上春树在《寻羊历险记》中, 以羊隐喻日本政府失败的某一政策, 以及反对军国主义的态度也是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的。可以说, 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村上春树, 都擅长用离奇的情节来展现最真实的世界。
2、对于个体与衰老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里, 多次透露出对于衰老的无奈甚至淡淡的恐惧。有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长得越发相似于父亲时, 他已经老了”, “她身上有一股上了年纪的酸味”。人们在读完他的作品后, 往往可以感觉到衰老的步步紧逼, 亦会恐惧。
而村上春树对于衰老的抵触, 则表现在他延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长跑习惯中:他曾多次透露自己对于体能下降的不能接受与无奈。
从他们的作品中, 我们能感觉到, 对于社会, 他们尽力将他们所认识的现实, 用看似荒诞的故事解释给世界;对于个体, 他们经历过或经历着衰老, 亦将对于衰老的无奈于读者分享。
四、结论:现实意义折射社会责任意识
一个作品的伟大与否, 主要取决于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讲什么样的故事”远远比“怎样讲故事”更为重要。作为一个时代的聚焦点, 一个名作家用心将美好的抑或必要大众得知的东西, 通过自己的良知与道德标准判断之后, 用特定的手法包装起来, 公诸于众, 对于一代人乃至一个国家是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的。伟大作品常常贴近生活, 反思历史, 为迷着指向, 为生者鼓励。作者想尽方法将自己最想表达的事情, 记在纸上, 只为表达与分享, 这样已经足够。
摘要:本文分析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以及村上春树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 接着将两位作家进行简单的比较, 试图发现作者使用奇异的与事实抵触的笔调写作背后, 其作品与现实世界的紧密关联以及其人对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心, 从而尝试揭示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现实应当具有怎样的关联。
伟大的文学家 篇8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1643年1月4日,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1661年,19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牛顿的第一任教授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获文学士学位。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这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牛顿回剑桥后当选为圣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1669年,26岁的牛顿晋升为卢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牛顿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
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迷的地步。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还有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准备好饭菜后,自己却钻进了研究室,朋友见状吃完后便不辞而别了,牛顿出来时发现桌上只剩下残羹冷饭,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就回去继续进行研究实验。牛顿用心之专注被传为佳话。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理所当然的开创者。他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在自然科学中最辉煌的成就。那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来到母亲的家中,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像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他认为太阳吸引行星、行星吸引行星、以及吸引地面上一切物体的力都是具有相同性质的力,还用微积分证明了开普勒定律中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是吸引力,证明了任何一曲线运动的质点,若是半径指向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点,且绕此点扫过与时间成正比的面积,则此质点必受指向该点的向心力的作用,如果环绕的周期之平方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则向心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牛顿还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
牛顿运动三定律是构成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这些定律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1687年,牛顿出版了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一部力学的经典著作。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在光学方面,牛顿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他利用三棱镜试验了白光分解为有颜色的光,最早发现了白光的组成。他对各色光的折射率进行了精确分析,说明了色散现象的本质。他指出,由于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和反射率不同,才造成物体颜色的差别,从而揭开了颜色之谜,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和反射式望远镜等多种光学仪器.牛顿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热学方面,他研究过计温学,观测水沸腾或凝固时的固定温度,研究热物体的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除了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外,牛顿在数学研究中也成绩卓越.牛顿与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1727年3月20日,牛顿在伦敦病逝。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牛顿有一句传世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现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谦逊品质。
nlc202309031231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
爱因斯坦,德裔美国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生于德国的乌尔姆。在孩童时,爱因斯坦很沉静,他常常独自一人来消磨时间。他语言表达迟缓,在阅读方面也有困难,但是,他对事物的原理却特别感兴趣,并经常提出许多问题。在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一个罗盘。他惊异地发现罗盘的指针总是指向北方,他非常好奇,于是问父亲和叔叔是什么原因使指针转动的。然而,他们关于磁性和引力的回答对孩子来说确实太难了,但是,爱因斯坦还是花了很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一问题。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转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人瑞士国籍,后来在瑞士政府的专利局里就职。专利局的工作很轻松,他把好多时间用在了创立自己的学说上.其中有一些就是关于相对论的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虽然只有35页,但却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洛仑兹和庞加莱等人的工作基础上,从光速不变原理出发,建立了新的时空观,对牛顿时空观进行了拓展和修正。爱因斯坦提出了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并且给出了能够衡量物质能量的表达式,即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大的能量,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太阳可以数百万年地发光发热,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还导致了原子能的发现.近年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
爱因斯坦白1909年开始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
在他发表了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论文10年后,爱因斯坦又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有关引力、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新论点。广义相对论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白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爱因斯坦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获奖并不是由于相对论,而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第一个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是金属表面在光辐照作用下发射电子的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爱因斯坦的这一发现推动了现代电子学的发展,其中包括广播和电视。
1933年爱因斯坦在英国期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人美国国籍。爱因斯坦把他的一生中最后的25年用在了“统一场论”的研究中。他希望找到一个通用的数学公式,把所有的物理学领域联系到一起。这件工作爱因斯坦一直没有完成。
爱因斯坦一生淡泊名利。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爱因斯坦则在报上发表声明,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享年76岁。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大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地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1999年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2009年被诺贝尔基金会评选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一个美国记者曾经问过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伟大的文学家】推荐阅读:
真正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07-19
世界最伟大科学家排名12-02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爱10-08
2017思想汇报——伟大时代的伟大榜样09-15
伟大的妈妈07-02
伟大的梦想09-17
改革的伟大成就04-06
《伟大的盖茨比》05-20
母亲伟大的句子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