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特点

2024-07-28

破坏特点(精选5篇)

破坏特点 篇1

“生态环境在每一次战争中都是受害者”。[1]现代战争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在破坏程度上更是空前的, 远远超出了战场的范畴或交战国家的版图, 甚至形成长期的全球性环境破坏效应,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世纪末的两场现代高科技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就充分地显现了这一特点。

1 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同时存在

战争中直接污染主要来源于弹药爆炸后的污染, 间接污染主要来源于被破坏的目标中污染物质的泄漏。

1.1 直接污染。

一般的炸药爆炸, 主要的产物有H2O、CO2、N2、CO、NOx、SOx (如果炸药含S的话) 、O2 (如果自供氧成份很高的话) 、C等。可以看出, CO、NOx和SOx是对环境有不良作用的。它们加上不完全反应形成的碳粉, 构成了炸药爆炸后形成的滚滚黑烟。以最常见的TNT炸药为例, 每公斤TNT爆炸大概会产生350L有害气体 (主要是CO和NOx) 。[2]在科索沃战争中, 北约在78天的狂轰滥炸中, 共出动2万架次飞机, 投下2.1万吨炸药, 大约就产生了 (7.35×106) m3的有毒气体。

1.2 间接污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击沉了4720艘运输船 (苏联船未统计在内) , 1162艘潜水艇。在被击沉的油轮中, 有550万吨汽油流入海洋中, 严重地污染了海洋, 破坏了海洋中的生态平衡[3]。

海湾战争中由于油船被击沉造成原油泄露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根据1993年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的报告, 在1991年1月18~19日大约6~8万桶原油从击沉的战舰中泄漏出来, 导致大约3万海鸟在这个事件中暴死[4]。另外在现代战争中, 核武器基地、核燃料工厂、核舰只等核设施都是重要的军事攻击目标, 使用常规武器袭击核目标将不可避免地伴生突发性核污染。对工业、城市、油田、电厂等目标的攻击也有可能诱发核事故或化学事故。科索沃战争中, 北约为尽快结束战争, 并将可能爆发的地面战斗的损失降至最低, 便把轰炸目标由初期的军事目标扩大到发电厂、炼油厂、化工厂、化肥厂、燃料库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 造成了诺维萨德、潘切沃等工业区大量原油、成品油以及其它有毒物质的泄漏[1]。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问, 油田大火烧毁了科威特和伊拉克战前石油储备———1000亿桶的3%, 即30亿桶, 相当于在将近一年时间中每天烧掉800多万桶原油。据专家测算, 燃烧一桶原油可产生15.1千克油烟、108kg二氧化碳、143kg一氧化碳、3.4kg二氧化硫和0.85kg氮氧化物。如此算来, 这30亿桶原油就会释放出4530万吨油烟、3.24亿吨二氧化碳、4.29亿吨一氧化碳、1020万吨二氧化硫和255万吨氮氧化物, 堪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人为污染”[5]。

2 空间上的迁移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6]

战争是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 而大气和海洋却无国界, 战争造成的环境影响, 时空上远远超出了战争发生地和发生时, 会在更广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导致持久而可怕的环境隐患。

2.1 战争造成的环境破坏具有空间上的迁移性。

随着水流、空气等介质在空间的运动, 污染在不断的迁移, 扩散。比如海湾战争石油泄漏, 成了蔓延于海湾的黑色瘟疫。影响了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再如北约袭击南联盟工业区潘切沃之后, 泄露的大量化工原料、产品以及石油中含有的毒性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 造成了亚得利亚海和多瑙河水质的严重恶化, 导致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等国的居民饮用水短缺。

2.2 战争造成的环境破坏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更令人不安的是战争对环境影响的长期后果, 如核战争之后形成的放射性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超出想象的, 而不受自然条件 (光、热、水、氧等) 影响的有毒化学品会长期残留在环境中, 影响作物生长, 影响微生物、水生物繁殖;生物制剂一旦进入生态系统, 它的破坏更是彻底的, 难以逆转的。

此外, 一些常规弹药使土壤毒化现象严重, 据专家介绍, 一枚炸弹爆炸时排放的高温和有毒物质使土壤变成焦土甚至有害土, 要让这些土壤自然恢复到昔日可耕状态恐怕要上千年时间。再如贫铀弹, 由于其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使放射性气溶胶在大气中呈高度分散飘逸状态, 对环境和人形成长期影响。

3 整体性和不可逆性[7]

3.1 战争对环境的破坏是整体性的。

战争引发的环境问题不是局部的或者某个单要素的环境问题而是带有全球性的、全方位的破坏特征。海湾战争曾经引发过类似灾难, 战争造成的油田大火把大量污染物抛向空中, 污染物在风力作用下向全球各地扩散, 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上也发现了来自海湾地区的油灰。科索沃战争的有毒气体随风飘向远方, 扩散到了邻国匈牙利,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或者希腊, 最远扩散到了俄罗斯边境, 造成了俄罗斯边境地区的酸雨。

在战争中, 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功能都会遭到破坏。以科索沃战争为例:潘切沃油库燃烧时每秒产生的烟灰达1.5kg, 同时有毒物质, 致癌物质及汞和铅等重金属排放到空气中, 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空袭中, 5月17日, 18日两日, 潘切沃上空二氧化硫、氯化物等有毒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600倍, 有50多人被有毒气体熏伤。多瑙河上有20km长的河道被石油覆盖, 在这段河道上的生物都已死亡。北约轰炸科索沃时使用了贫铀炸弹, 贫铀炸弹残留在土壤里会对人体健康形成长期威胁。

3.2 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具有不可逆性。

和平时期由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造成的破坏由于强度较低, 在环境自身的自我净化能力作用和人为的治理之后, 往往能够修复。

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 造成环境失衡, 难以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一是由于现代战争中所采用的武器威力越来越大, 对环境的破坏性越来越强;二是现代战争作战目标的改变, 往往以打击炼油厂、化工厂等工业设施来摧毁敌方的战争潜力, 使得战争造成的次生污染严重。

4 短期污染和长期污染同时存在

应该指出, 战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些是短暂的, 如噪声和空气污染一般会随着战事的结束而结束, 但有些影响是长期的, 会波及到战后, 威胁到当代和后代人的安全。例如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残留和累积, 放射性污染, 未爆炸的炸弹和地雷所带来的影响, 难民营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等等[8]。海湾战争期间, 伤亡人数并不多, 但战后却有大量人员伤亡, 就是因为战争虽然结束了, 但是环境遭到了破坏, 污染长期存在, 威胁了当地人民的生存。

5 突发性和机密性[9]

由于战争往往是突发的, 因此人们无法预先对战争造成的环境破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另外, 战争的机密性, 使得战争中的污染物排放不受常规环保法律的制约, 人们对污染的信息也难以掌握, 而且在战争期间, 污染得不到及时治理。战后,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 也无法对环境影响后果做出科学的评估, 给环境治理和修复也带来很大困难。

结语:现代战争是环境的杀手, 如果人类不理性对待战争, 在战争中片面追求军事上的胜利, 而对环境肆意践踏, 最后吞食环境恶化后果的必将是人类自己, 对环境而言, 战争没有胜利者。我们期待国际社会能深刻意识到战争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有关的国际法规 (例如防止蓄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战争罪行, 禁止使用对环境破坏巨大的武器等法规) 能尽快出台。我们更希望世界能永远和平, 永无战争[4]。

参考文献

[1]贾, 梅雪芹.从历史的视角看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生态环境灾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2002 (1) :119.

[2]丁秀珍, 杨红红, 刘大斌.梯恩梯爆炸后有毒气体生成量的测定.爆破器材[J].第34卷第3期, 2005年6月:9.

[3]张敬山.现代战争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J].2000 (1) :29-34.

[4]凌虹, 吴仁海, 施小华.现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科学[J].1999, 18 (3) :33-38.

[5]贾.高技术条件下的人类、战争与环境——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例.史学月刊[J].2006 (1) :114-123.

[6]李玲, 王瑾, 王栩.军事行动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J].第1辑, 2004年4月:21-22.

[7]刘戟锋, 刘祖爱, 刘凤健等.环境正义——未来军事面临的挑战[J].国防科技, 2003 (06) :15-22.

[8]石萍, 吴仁海.现代战争对环境的影响及战后环境恢复.重庆环境科学[J].2003, 25 (12) :182-184.

[9]叶林顺.浅论环境保护与和平的关系[J].世界环境, 1999 (4) :25-27.

破坏特点 篇2

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特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的复杂性首先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类型的复杂性。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领域,新兴经济市场使各种新型的复杂的经济关系不断涌现,并由此决定了应运而生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带有较复杂的专业性特征。其次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结构的复杂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违法结构是多层次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首先违犯的是这些复杂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非刑事法律法规,进而延伸和发展为触犯刑事法律,因此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就不仅仅是单一的刑事责任,往往还包括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再次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事实的复杂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往往是非常巧妙地利用经济活动中法律所允许的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而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方法手段又普遍带有智能性的特点而变幻多端,狡猾隐蔽不容易被人识破,在客观上使得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比其他刑事犯罪更加复杂。

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的特殊性一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不像传统犯罪主体那样一般为自然人,而是有相当数量的法人。由法人成员自觉地、有分工、有计划、有组织、有配合地实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活动,因此以法人为主体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具有更大的欺骗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二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主体一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智能和老练的工商经济活动经验。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困难性首先,由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隐蔽性、智能性较强,使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检举、搜查、起诉比通常犯罪更困难,负责追诉刑事案件的工作人员必须仔细研究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和各种法律关系之后,才能发现和查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否则很可能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混同于经济纠纷案件。其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复杂性,使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认定比传统犯罪更加困难。疑难案件往往是经济纠纷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交织在一起,经济违法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刑事责任交织在一起,因而增大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难度。再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被害人的不正常心理和反常态度增加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追诉的难度。他们往往担心对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人进行刑事追诉会使财产损失无法挽回,通过“私了”解决问题,致使一些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分子逃避了法律的追究。

4、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危害的深远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首先,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被害者,包括潜在的或间接的受害者数量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其次,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安全来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所造成的非物质方面的损害往往比物质方面的损害更为严重和久远。再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不仅会利用腐败,还会加剧腐败,造成不良的社会政治风气。他们与国家机关中的一些腐败分子内外勾结,由此衍生出腐败犯罪。

二、防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法律措施

1、当前我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之所以如此猖獗,与现阶段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法制不完善很有关系。九七刑法的实施,对经济领域各类犯罪的打击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刑法对各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定罪标准的规定过于笼统,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难以确定,在司法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办案人员抱着“宁漏勿错”的心态,往往放纵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因此两高加强司法解释工作,对构成犯罪的数额给出明确的定罪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而言,数额表现为一定财产的价值,具有可计量性这一点是相同的,具有共性,但每种犯罪的数额又有自己的特点,在具体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引起并对其发生影响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是错综复杂的,与之相适应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中的数额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实践中的犯罪数额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也会因行为的实行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数额标志。对于犯罪数额的分类可分为以下二种类型,一是依照不同标准将数额分为犯罪指向数额和犯罪所得数额;直接损失数额和间接损失数额;挥霍的数额和追缴退赔的数额;犯罪总额、参与数额、分赃数额和平均数额等;二是将数额分为罪行所及数额,犯罪所及数额和非法营利数额。对犯罪数额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全面了解犯罪数额的种类,准确把握每一类犯罪数额的特点,以及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司法实践中正确地认定和惩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提供依据。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对犯罪数额的分类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对犯罪数额的分类应能涵盖刑法中对所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数额的规定。

二、刑法中规定的林林总总的犯罪数额能够涵盖于对犯罪数额所作的每一个分类中。

三、对犯罪数额的分类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即具有作为一类犯罪数额存在的特殊性。根据我国刑事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以及刑法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不同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尽快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给出不同犯罪的数额标准,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

2、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应加大财产刑的适用范围和幅度,完善罚金刑制度,使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得不到好处。罚金刑的完善应遵循下列思路,调查报告《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特点及对策》。(1)、将罚金刑上升为主刑。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分子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谋取钱财,因而对他们适用罚金刑更具有对症下药的特点,也更能便罚金刑具有刑罚威慑力和刑罚预防功能。单位犯罪无法适用自由刑和生命刑,罚金刑便成为可供处罚的主要方法。因此将罚金刑上升为主刑就成为必然的结论。(2)、完善罚金刑的处罚原则及其数额规定。在刑法的架构中,应当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判处罚金,应当依据犯罪事实、情节,并酌情考虑犯罪人的财产状况及其缴纳能力,决定罚金数额。在刑法分则中,对各种具体犯罪应明确规定罚金数额。(3)、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范围。对所有贪利性犯罪一律增设罚金刑,而且采用强制并科法,促使司法机关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人判处自由刑时必须并处罚金刑。(4)、完善罚金刑的执行措施。增设罚金延期缴纳和罚金刑易科制度,在犯罪人不能按期缴纳罚金,根据犯罪人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期缴纳或易科为不剥夺自由的为社会提供强制性的社区服务,劳动一日可折抵罚金若干,这样更有利于罚金刑的执行。

3、为了更好地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惩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有必要对我国的资格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资格刑与其他刑种相比较有其优越性:第一,它对犯罪的惩罚并不具有直接的物质性,但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影响被惩罚人的间接物质利益。第二,剥夺资格刑既有溯及即往的作用,而且还有后及作用。第三,资格刑的执行环境宽松,罪犯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符合刑罚民主化,开放性趋势与要求。充实资格刑的内容,可进行相应的充实调整。(1)、增加剥夺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资格,或从事某种职业资格内容,主要是针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贪利性、贪婪性及其顽固性的特点而设定的。这既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也是防止利用特定职业再犯罪的一种有效措施。(2)、对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进行调整。将剥夺政治权利更名为剥夺公权。剥夺公权的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担任国家机关公务员和担任社会公共团体职务的资格。(3)、适当扩大剥夺政治荣誉的范围。剥夺的内容可以扩大到国家授予的具有法定性质或者法定意义的其他荣誉称号,如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等。(4)、与充实资格刑的内容相联系,应当扩大资格刑的适用范围,可以说,充实资格刑内容必然要求扩大资格刑的适用范围。这些范围应当包括:国家公务人员、社会公共团体的领导人员、普通公民从事特定职业者等。

三、防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制度措施

1、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快速增长,究其根源,大多数是体制问题。体制的问题,只能通过体制的转变来解决。只有加快我国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扼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创造物质条件,使人们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的能力,使在经济体制转轨中所形成的漏洞为各种防范机制所堵塞,从而减少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机遇。为此,应特别注意:(1)、加强人事管理。防范一些有劣迹,有犯罪前科的投机钻营分子摇身一变,充当单位“能人”,埋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隐患。(2)、加强财务管理。签字报销审核应严格把关,会计出纳应相互制约,不能一身兼任,不能私设“小金库”,私吞国有资产等。(3)、加强财务管理,帐目要清,管理要有序,使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分子浑水摸鱼不能得逞。(4)、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将国企完全推向市场,政府只起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党政机关所办的企业、事业单位与原机关完全脱钩,将机关办的企、事业单位也推入市场,清除权力与创收的直接联系。(5)、煞住机关、单位公款吃喝风、公款送礼风、公款后门风,不给犯罪分子行贿之便。(6)、要勤政,即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克服拖拉作风,避免一些人利用我们工作效率低,工作拖拉的弱点去从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

2、改革司法体制我国的司法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种因素,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还受制于地方政府,由此导致了司法权的地方化;又由于司法机构与地方存在着一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便得司法机构在执法时,不得不将法律以外的经济因素加进去,影响执法公正,并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现行司法管理体制,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司法责任制,解决司法人员法律专业素质低下等等问题,因此,应进行司法改革。(1)、应坚持司法真正独立,而这又首先是司法经济独立。应当由国家财政列出司法专项拨款,并逐年有一定幅度提高,但不允许司法部门从其它渠道筹集办案经费。同时,要保持司法人事独立。司法机关主要领导的任免应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2)、要加强司法队伍的建设。目前司法队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打击不力。应改变守株等兔、坐等群众举报的办案方式;改变怕碰硬、怕碰有权势的犯罪分子的思维方式。(3)、改革司法领导体制。将国家司法机关的领导体制改为由最高司法机关垂直领导为主、地方人大监督为辅的领导体制,避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司法机关的一切费用均应由国库开支,实现财政单列。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而又独立的司法系统,以确保司法权和国家法制的统一。(4)、建立错案追究制度,严打司法腐败。司法权是一种中立性和终极性的权力,是最后的也是最具权威的裁判,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它代表社会公正。如果司法腐败,社会公平和正义必然沦丧,导致严重的法制破坏。

破坏特点 篇3

一、破坏林木资源案件的特点

近年来, 破坏林木资源犯罪呈高频度上升趋势。从河南某县2010年以来审理的27起破坏林木资源案件中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破坏林木资源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从犯罪主体的身份看

犯罪行为人多为农民。从抽查的28名犯罪人数中, 农民占24人, 占86%。

(二) 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看

犯罪行为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初中文化以下的居多。

(三) 从犯罪主体的年龄及性别看

犯罪行为人的年龄在26岁至61岁, 主要集中于40岁到60岁之间。从性别看28名罪犯均为男性。

(四) 从处罚结果看

被判处缓刑的占60.7%, 被判处拘役的占14.3%, 单处罚金的占25%。

(五) 从犯罪损害后果来看

“两伐”案件对林木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在侦破的27起“两伐”案件中, 单起案件砍伐林木数量最多折活立木蓄积为932.12立方米, 最少的也有10立方米。

(六) 从犯罪现场看

破坏林木资源犯罪案件现场多位于地广人稀、交通通信不方便的林区, 呈现出现场勘验难、调查取证难的特点。

二、破坏林木资源案件产生的原因

从已侦破的破坏林木资源犯罪案件分析, 新形势下破坏林木资源案件多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 法律观念淡薄, 依法采伐意识不强, 是破坏林木资源犯罪案发的主要原因

目前偏远山区的经济欠发达, 变卖木材成为多数山民就地生财的最简单、最快捷的发财之道。村民“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 往往置法律于不顾, 铤而走险。少数群众认为山是自己的, 树也是自己的, 说砍就砍, 说卖就卖;多数村民认为公益开支或村民小集体而砍伐集体所有的林木, 只需村民小组集体或村委会讨论通过就行;还有部分村民以为采伐自家栽种的树无需办证, 也可随意自己砍伐或出售给他人砍伐, 等等。犯罪人自身糊里糊涂走向犯罪还不知道。

(二) 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有法不依、打击不力是破坏林木资源犯罪多发的重要原因

一是个别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不力, 未严格按照林木采伐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二是有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采伐证未办理, 就将山场拍卖;三是有的采伐证办理了, 主管部门未安排人员现场拔交、现场界定采伐范围、面积、定期检尺, 由采伐者自行采伐, 伐后未进行验收, 导致设计出材量与实际出材量误差倍出;四是有的采伐证规定采伐地在甲地, 而在乙地采伐, 待木材检尺归堆了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才发现规定采伐地点与实际采伐地不符, 导致林木滥伐;五是对“两伐”工作宣传不到位, 监管不力, 从而导致“两伐”案件年年发生。另外, 由于林多地广, 监管人员少, 管理难度大, 再加上个别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 致使对林木砍伐的监管出现薄弱或真空环节。

(三) 对盗伐林木及手续不全的木材的违法收购、运输从而形成庞大的销赃市场, 也是诱发盗伐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收购木材商在与林木所有人私下交易林木后, 再以林木所有权人名义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但采伐证所允许采伐的林木数量远不能满足其需求, 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他们常怀着侥幸心理, 超出采伐许可证规定的范围、树种、数量乱砍滥伐林木, 对林木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对有无林木采伐许可证的人所卖的林木都予以收购, 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了销赃的渠道。

(四) 一般林木品种多、数量大、用途分布广泛, 易于被盗伐、滥伐, 这是导致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频发和高案的客观原因

由于一般林木具有用途广泛, 分布广泛等特点, 所以易遭到盗伐、滥伐及其它人为破坏。有的人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和需要, 无视森林法规和其他法律的约束, 千方百计地盗伐、滥伐或采取其他非法手段破坏森林和林木, 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一般林木分布广泛, 面积大, 不可能象特殊林木那样得到严密保护和防范, 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因而易于被人为破坏。

三、破坏林木资源犯罪的司法处置

由于在办理破坏林木资源犯罪案件中, 在森林资源生态方面的保护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往往造成执法部门未严格执法, 很多案件该立案的没立案, 该移送起诉的没移送, 只罚款了事。

(一) 办理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我国《刑法》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司法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 对破坏森林资源情节严重的罪犯和对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罪犯和经行政处罚屡教不改的罪犯, 要依法惩处, 该从重的一律从重, 决不能适用单处罚金刑;对于农民确因生产生活所需而滥伐林木数量不大的侧重教育, 也可以视其认罪悔罪态度酌情适用缓刑;对构不成犯罪的, 相关部门要严格依照《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规定, 严肃处理。以起到警戒和震慑作用, 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频发。

(二) 检察机关要加大对审判权和行政执法权的监督

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 要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强化立案监督, 对那些以罚代刑, 该移送刑事审判而不移送的林政工作人员应当立案查处;对那些不严格审批手续, 严重不负责任导致滥伐林木案件发生的林政工作人员应当以玩忽职守罪查处。其次要加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 对量刑畸轻, 不符合判处缓刑而判处缓刑或单处罚金的案件该抗诉的依法提起抗诉。

(三) 拓宽对失火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方式

对于失火案件除依法对被告人严厉惩处外, 还要注重对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审判, 由于被告人的行为使国有林木遭受重大损失的, 受损部门和单位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 应当由公诉机关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对于集体和个人的林木遭受损失的, 应当由法院主动通知受损人出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上, 应采取两种责任承担方式, 即赔偿损失和恢复原状, 强制被告人在其失火烧过的林地内重新补种一定数量的树木, 这是一种更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的赔偿方法。法院在调解时, 不要一味通过降低赔偿额达成调解协议, 应当调解由被告人在过火林地植树造林, 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交给受损人。调解达不成协议的, 法院应当判决被告人在过火林地以植树造林的方式或以植树造林与经济赔偿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赔偿, 要注重结合被告人的赔偿能力进行判决, 避免判决无法执行而成为一纸空文。只有这样森林资源的保护才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 应尽快依法设立涉及森林资源犯罪的专门鉴定机构

目前, 各地森林公安机关在办理盗伐、滥伐林木和森林火灾案件时是通过指派或聘请具有检量资格人员的方式, 对盗伐、滥伐和过火的林木进行逐一检量和计算林木蓄积。因盗伐、滥伐林木和森林火灾案件现场灭失或现场面积过大等原因, 聘请有专门知识的林业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员, 对盗伐、滥伐林木的蓄积、采伐方式、采伐面积及失火案的过火有林地面积等进行测算。严格的说, 这些途径形成的鉴定材料都不是正规意义上的鉴定结论。在办理破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植物及制品案件时, 鉴定就更加困难。因此, 必须尽快成立涉及森林资源犯罪的专门鉴定机构, 才能有效、准确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

(五) 建立司法机关与其他执法机关配合联动机制, 整合执法资源, 形成打击合力

在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案件查处中, 单靠个别部门的一已之力,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 要会同乡镇、公安、国土、农业等职能部门, 建立联合联动执法机制, 形成打击合力。执法机关针对森林资源多发的重点区域, 必要时组织力量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譬如林政执法部门、公安要定期组织力量深入林区进行巡查和检查, 及时发现破坏森林资源的发罪行为, 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 及时启动联动机制。

摘要:近年来, 破坏林木资源案件呈高频度上升趋势, 本文通过对侦破的破坏林木资源犯罪案件特点及成因的剖析, 提出了办理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加大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权和审判权的监督;要拓宽对失火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方式;要应尽快依法设立涉及森林资源犯罪的专门鉴定机构;要建立司法机关与执法部门配合联动机制, 整合执法资源, 形成打击合力, 预防、减少和控制破坏森林资源犯罪。

关键词:破坏,林木资源,案件,特点,原因,司法对策

参考文献

[1]杨黎明、李君.破坏森林资源犯罪高发的原因及对策[J].绿色中国, 2005年第4期.

[2]高民.森林刑事案件侦查[J].森林公安, 2001年第3期.

[3]张高文、姜南.浅析森林犯罪案件的讯问思路[J].森林公安, 2011年第2期.

[4]于成江.论破坏林木资源案件侦查[J].林业资源管理, 2009年第6期.

破坏特点 篇4

关键词:地震作用,砌体结构,灾害分析,抗震措施

1 砌体结构主要存在的抗震问题

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有的在初步设计阶段还缺建筑场地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 有的在初步设计会审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 缺乏必要的资料造成设计的缺陷。

结构体系设置不当。如一半采用砌体承重, 而另…半或局部采用全框架承重或排架承重;底框砖房中一半为底框, 而另一半为砖墙落地承重, 这种情况常发现在平面纵轴与街道轴线相交的住宅, 其底层为商店, 设计成一半为底框砖房 (有的为二层底框) , 而另一半为砖墙落地自承, 造成平面刚度和竖向刚度二者都产生突变, 对抗震十分不利。

底框砖房超高超层。尤其是底层为“家带店”的砖房, 高度超过限值Im以上。

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或不设防。有的项目严格应按七度采取抗震措施的, 但设计中又按六度设防, 减低了抗震设防标准, 造成偷工减料现象;或者有些项目的抗震措施根本就没有设防。

任意更改设计尺寸, 造成结构缺陷。例如, 住宅砖房中为追求大客厅, 布置大开间和大门洞, 有的大门洞间墙宽仅有240mm, 并将阳台作成大悬挑 (悬挑长度大于2m) 延扩客厅面积;部分“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 有的不采取加强措施, 有的采用增大截面及配筋的构造柱替代砖墙肢;住宅砖房中限于场地或“造型”, 布置成复杂平面, 或纵、横墙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对齐, 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不连续等等。

抗震措施布置不当。如外墙转角处, 大厅四角未设构造柱或构造柱不成对设置;以构造柱代替砖墙承重;山墙与纵墙交接处不设抗震构造柱;有些项目不采用圈梁, 或者只采用半圈梁形式, 造成房屋整体稳定性下降。

2 地震作用裂缝类型和形成机理

地震作用主要是对房屋墙体、梁、柱产生相应的荷载分布, 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引起开裂, 一旦裂缝宽度较大, 材料变形超过允许挠度, 造成结构崩塌。分析裂缝类型及形成机理, 有助于提高抗震措施。

2.1 地震裂缝类型、特点

分析表明:地震的裂缝主要与在墙体上且与墙体所在位置有关, 例如:在内横墙与外纵墙交界处多为竖向裂缝;窗间墙多为交叉状x型裂缝和为水平裂缝:内横墙或山墙一般多出现交叉状X型裂缝;在砌体结构房屋四角墙体多为斜向八字型裂缝;高低层错落处则出现墙体水平裂缝;底层框架抗震墙上层砌体结构, 在底层窗口上部或者下部出现水平裂缝等。

2.2 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

砌体结构的特点是抗剪强度和抗弯强度以及变形能力较低, 所以在地震作用下, 墙体极易产生裂缝。在内横墙与外纵墙交界处, 特别是墙体接槎的薄弱环节, 当地震平行与内横墙作用时, 如果该处施工时咬槎质量不佳, 外纵墙外闪导致在接槎交界处产生竖向裂缝;当地震平行与外纵墙作用时, 如果窗间墙较宽, 即其高度比相对较小, 此时墙体出现剪切型受力状态, 故出现交叉状X形裂缝;当地震垂直于外纵墙作用时, 如果窗间墙较窄, 即高度比相当较大, 此时墙体出现弯曲型受力状态, 故出现水平状裂缝;至于窗肚墙, 内横墙和山墙, 一般情况下, 都属于高度比较小的墙体, 当地震水平与上述墙体作用时, 都属于剪切状态, 故出现交叉状x形裂缝;在高低层错落的部位, 由于刚度不同, 变形不一致特别是高层部分的墙体较高时, 往往在高出部分墙体的下部出现弯曲形的水平裂缝;至于底层为框架砖抗震墙, 上层为砌体结构的多层砖混结构, 由于底层多为大开间房屋, 横墙间距较大, 当地震平行于横墙作用时, 由于上述节后上刚下柔且当外纵墙窗口较大时, 则在窗口上部或下部易出现水平裂缝。

3 抗震措施

汶川地震对于未设防的砌体结构, 基本都是唐山地震的重复, 按照89规范以后设计的, 如果采取圈粱和构造柱措施的砌体结构, 大多震害比较轻, 很少发生脆性破坏倒塌, 因此砌体结构主要是如何落实抗震规范执行的问题, 特别是落实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措施,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可能并不多。主要是落实的问题, 设计、施工、执行规范的力度问题。对于砌体结构抗震措施, 做几点说明。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砌体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纵横墙布置宜均匀对称, 沿平面内宜对齐, 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防止竖向刚度突变, 同一轴线上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 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 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 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 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 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 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 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历次震害证明, 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 高度越高, 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 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 房屋总高度相同, 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 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 因倾覆力矩过大, 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 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 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因此, 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 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 并配置些构造钢筋, 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 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 增强空间刚度, 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 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 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 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 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 沿平面内宜对齐, 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 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 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 间距大, 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 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 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 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 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

4 结束语

地震作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如果加强必要的抗震措施,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完善抗震施工图集, 才能将灾害减少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卢先军, 王毅红, 苏东君, 史耀华;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评价与加固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 (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4年01期

[2]苏东君;城镇低矮房屋抗震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破坏特点 篇5

连梁是双肢剪力墙的重要构件。它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1) 影响剪力墙的整体刚度; (2) 作为剪力墙抗震的第一道塑性耗能构件, 吸收地震能量。由双肢剪力墙的破坏机制可知:连梁的刚度、高跨比、承载力对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均有影响。

1 双肢剪力墙结构体系

1.1 连梁的破坏形态

1.1.1 斜拉破坏。

当混凝土强度较低, 纵向配筋率较大, 箍筋较小时, 连梁出现斜裂缝, 随即在梁两端受压区的对角线附近形成一条主裂缝。随着荷载增加, 斜裂缝开展, 箍筋应力快速增大达到屈服极限, 直至连梁沿主裂缝发生错动, 梁即破坏。但此时混凝土基本保持完好, 纵筋未屈服破坏。

1.1.2 斜压破坏。

当梁中纵筋和箍筋配置较多时, 随着荷载的增加, 梁被弯曲裂缝和斜裂缝划分成多个倾斜的混凝土压杆。当荷载达到一定数值时, 梁中较薄弱的一端混凝土突然剥落, 连梁即宣告破坏, 但此时纵筋和箍筋均未达到屈服应力, 仍可继续承载。

1.1.3 剪切-滑移破坏。

当箍筋抗剪能力较纵筋抗弯能力大的多时, 钢筋纵筋屈服后, 最早出现的竖向裂缝不断延伸并加宽使混凝土受压区减小, 而斜裂缝并未充分发展。最后在反复荷载下受压区混凝土压碎, 水平纵筋的销栓作用不能抵挡截面的剪力时, 沿某条竖向裂缝发生剪切-滑移破坏, 但此时箍筋并未屈服。

1.1.4 弯剪破坏。

当纵筋和箍筋配置比例合适时, 随荷载的增加, 弯曲裂缝和弯剪裂缝逐渐向梁端受压区延伸, 使剪压区不断减小, 同时出现新裂缝。最后, 剪压区混凝土在复合应力作用下达到破坏强度而压碎。此时, 纵向受拉纵筋首先屈服, 箍筋其次屈服。

1.2 双肢剪力墙的受力特点

经过研究发现, 双肢剪力墙的受力特点与整体工作系数α有关:

1.2.1 双肢剪力墙的侧移曲线呈弯曲型。α值愈大, 墙的刚度愈大, 侧移愈小。

1.2.2 连梁的剪力分布具有明显的特点:剪力最大 (也是弯矩最大) 的连梁不在底层, 它的位置及大小随α值改变。当α值增大时, 连梁剪力增大, 且剪力最大的梁出现的楼层也将下移。

1.2.3 墙肢的轴力与α值有关。因为墙肢轴力即该截面以上所有连梁剪力之和, 当α值增大时, 连梁剪力增大, 轴力必然增大。

1.2.4 墙肢的弯矩与α值有关。α值愈大, 墙肢弯矩愈小。

2 双肢剪力墙延性破坏机构

2.1 延性破坏机构设计要求

根据上述的双肢剪力墙的破坏机构和连梁的破坏形式可以知道, 设计中需要的是发生破坏时连梁先于剪力墙破坏。它的特点是连梁能够充分发挥能力, 即在连梁上首先出现塑性铰来吸收地震能量, 以减小墙肢承受的外力, 避免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 要求连梁自身发生弯剪破坏, 发挥材料最大的承载力。所以要求双肢剪力墙在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延性设计原则。

要设计“强墙弱梁”的双肢剪力墙, 首先, 要保证墙肢不过早地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即要设计延性的墙肢;其次, 应使连梁早于墙肢屈服;同时, 尽可能避免连梁过早出现脆性的剪切破坏, 使连梁发生弯曲破坏早于剪切破坏, 即要设计延性的连梁。这才符合“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全部要求。

2.2 延性设计在现行规范中的表现

在延性双肢剪力墙中, 延性连梁的设计是主要矛盾。《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对连梁内力做出了以下调整:

2.2.1 连梁弯矩设计值的调幅。

连梁进行塑性调幅, 降低弯矩较大的连梁以改善其延性。调幅后的弯矩设计值不应低于风荷载作用所得的弯矩设计值, 或不低于比设防烈度低一度的地震作用计算所得的弯矩设计值, 且不应小于调幅前弯矩的0.8倍 (设防烈度6~7度) 或0.55倍 (设防烈度8~9度) 。

2.2.2 连梁剪力设计值的调整。

无地震作用组合以及有地震组合的四级抗震等级时, 取考虑水平荷载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对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 有地震作用组合的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 连梁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进行调整:

9度时尚应符合:

式中:ln为连梁净跨;VGb为在重力荷载代表值 (9度时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作用下, 按简支梁计算的两端截面剪力设计值;Mbl、Mbr分别为梁左、右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Mlbua、Mrbua分别为梁左、右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的、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受弯承载力对应的弯矩值, 按实配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ηvb为连梁剪力的增大系数, 一级为1.3, 二级为1.2, 三级为1.1。

2.2.3 连梁的刚度可折减, 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0

虽然延性连梁的设计是主要矛盾, 但是延性墙肢是保证整栋结构安全抗震的关键。所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也对剪力墙墙肢内力做出了以下调整:

1) 一级抗震等级时的剪力墙, 其加强部位上及以上一层, 应按墙肢底部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采用;其他部位, 墙肢截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其值可取1.2。

2) 双肢剪力墙中, 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为大偏心受拉时, 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

3)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范围内的剪力设计值Vw,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应按下式调整:Vw=ηvwV′w;9度时尚应符合:

式中:Mwua为剪力墙底部按实配钢筋计算的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值;Mw、V′w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计算部位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ηvw为剪力增大系数, 一级为1.6, 二级为1.4, 三级为1.2。

除了现行规范在延性设计方面对墙肢和连梁的内力进行调幅, 近年根据大量的实际工程经验和理论试验研究, 若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则可更好保证双肢剪力墙符合“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

1) 尽量设计高宽比大于2的墙肢。

2) 除了连梁的刚度要满足判定双肢剪力墙1≤α<10外, 还要注意连梁与墙肢刚度比在0.14~0.40之间, α在2.89~8.64之间时对抗震性能有良好的影响。

3) 跨高比1.43的连梁能较好的符合延性设计原则。

3 目前延性设计方法的不足

对于以上规范中墙肢和连梁的调幅方法, 尤其是增大系数的确定, 都是根据大量的实际工程经验得出的, 其理论根据或实验支持较少, 因此可以称为是由经验法确定的延性设计方法。虽然经验法目前仍在使用并在规范中进行规定, 但这种方法是否完全合理, 增大系数的确定是否完全正确, 经过经验法调幅后结构是否能够保证安全, 经验法在何种情况下适用等问题, 都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或实验支持。这是目前经验法最大的不足。

4 结束语

总之, 双肢剪力墙是高层建筑经常使用的承重结构形式之一。在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中, 保证剪力墙符合“强墙弱梁”且连梁符合“强剪弱弯”的延性设计是重要的设计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牛绍仁, 魏嘉渝, 容柏生.钢筋混凝土连系梁静力受剪承载力[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4, 16 (4) :1-10.

[2]高湛.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的设计与分析[J].国外建材科技, 2004, 25 (3) :125-127.

【破坏特点】推荐阅读:

破坏规律05-11

环境破坏05-15

开采破坏05-21

破坏模式05-27

破坏治理06-23

破坏理论08-09

破坏形式09-11

破坏对策09-24

基坑破坏10-28

变形破坏11-06

上一篇: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分析下一篇:就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