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的模式

2024-07-20

破坏的模式(精选10篇)

破坏的模式 篇1

0 引言

地裂缝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 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自20世纪中期开始在我国很多城市出现, 已经成为一种区域性的城市地质灾害, 严重威胁着城市各类建筑物的安全, 所到之处造成房屋开裂、道路变形、切断管道、机器停转、桥梁错位, 已经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为了减轻地裂缝对建筑物的进一步破坏, 多年来广大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对地裂缝的形成机理、活动特征、空间展布、发展趋势、减灾途经及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1,2,3,4,5,6,7,8]。

在地裂缝对结构破坏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中, 地裂缝对结构破坏的力学模式研究是基础, 也是在地裂缝带上修建建筑物采取结构措施的理论依据, 因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特征, 对地裂缝对结构破坏的力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为后续专门针对地裂缝对建筑物破坏的防治措施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地裂缝引起的建筑物的破坏特征

通过对遭受地裂缝破坏的地裂缝带上建筑物的大量实地调查, 发现地裂缝由于其自身的活动特性, 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通过地基作用于基础, 再传给上部建筑, 并最终使得建筑物遭到破坏。地裂缝引起建筑物破坏的特征如下:

1.1 地裂缝垂直错动时的建筑物破坏特征

地裂缝的垂直错动使得位于下降盘的建筑物随着地基及基础一起变形, 地裂缝两侧地基的差异沉降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 在墙体上产生斜裂缝, 如图1所示, 这种裂缝往往倾向下降盘, 缝宽较为均匀, 或者呈现上宽下窄的态势, 是一种最常见的裂缝类型。

1.2 伴有水平拉张的地裂缝垂直错动下建筑物的破坏特征

地裂缝在垂直错断的同时伴有水平拉张运动, 这种运动方式在墙体上产生的斜裂缝在水平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拉张, 因而使得裂缝的宽度相对单纯的剪切裂缝要宽的多, 如图2所示。

这种伴有水平运动的地裂缝的垂直错断, 往往对建物的破坏性更大, 特别是在结构复杂、应力集中的转角及门窗处, 破坏尤为严重, 最终甚至导致整个建筑物的报废, 应该引起特别重视。

2 地裂缝对建筑物破坏的力学模型

从以上地裂缝对建筑物破坏的特征上看, 建筑物从外部形态上主要表现出为水平张开、垂直错动和前后错动, 在各别受力复杂部位还出现了拉张、错动和扭转的综合。这些破坏特征, 主要是拉应力、剪应力和扭矩对建筑物的作用引起的建筑物的破坏而造成的。

2.1 地裂缝垂直错动时对建筑物破坏的力学模型

坐落在地裂缝影响带上的建筑物, 原本有地基支撑。但是在地裂缝活动的影响下, 由于地裂缝的活动造成了建筑物局部地基发生松动甚至有脱空的现象。支撑形式的改变, 引起建筑物整体受力性能发生改变, 原本整体与地基接触的建筑物变成类似悬臂结构, 建筑物与地基接触形式的改变导致了建筑物上产生了附加变形, 进而引起附加应力。若地裂缝仅产生了垂直运动, 根据建筑物与地裂缝的相交方式不同, 地裂缝对建筑物破坏的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

2.2 地裂缝垂直错动的同时伴有水平张拉时对建筑物破坏的力学模型

地裂缝的上下盘在垂直错动的同时, 如果伴有水平张拉运动, 建筑物除了产生附加的垂直应力及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弯矩外, 还将产生平行于建筑物轴向的拉力, 正是由于水平拉力的存在导致了建筑物水平方向的拉裂, 如果建筑物材料抗剪强度较小, 就会导致建筑物沿水平方向被剪断, 加速了建筑物的破坏。根据地裂缝与建筑物的相交位置不同, 其力学模型如图4所示。

3 建筑物在地裂缝活动下产生裂缝破坏的原因

由以上地裂缝对建筑物破坏的力学模型分析可以看出, 建筑物在地裂缝运动下产生裂缝破坏的原因不但跟建筑物材料和结构形式有关, 而且跟地裂缝的运动方式有关。

在地裂缝活动下, 首先引起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发生了松动, 引起了地基的局部下沉, 从而改变了建筑物的支撑条件, 在地裂缝经过的地方, 建筑物上产生了力矩Mx。在Mx的作用下, 建筑物上产生了拉应力。

一般情况下, 作为墙体的脆性材料, 抗拉强度不高, 所以在墙体上产生了有拉应力引起的拉张裂缝。而土体本身也不是完全的匀质体, 同时地裂缝的活动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再加上地裂缝与建筑物的不同相交形式, 有可能除了Mx外, 还产生了与Mx垂直的My。

但一般来说, Mx大于My, 且y方向的抗弯刚度大于x方向的抗弯刚度, 所以建筑物首先产生的是由Mx引起的张拉裂缝, 但如果My足够大, 也会在y方向上产生裂缝, 导致墙体前后错开。

另一方面, 建筑物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产生剪应力。当张拉裂缝出现后, 位于下降盘的部分建筑物跟随地基一起发生了沉降, 表现为建筑物在裂缝两边出现了错断。如果地裂缝的垂直运动同时伴随着水平扭转, 则地裂缝作用在建筑物的内力将更加复杂, 不但有拉、压、弯, 同时还伴有扭转。

综上所述, 跨地裂缝的建筑物在双向弯矩 (即弯矩和扭矩) 、剪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破坏, 出现了裂缝。这几种力基本上是同时出现的, 但是大小却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 弯矩 (Mx) 大于扭矩 (My) , 所以在建筑物上墙面裂缝宽度一般要大于裂缝的前后错断;剪力是随着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出现而出现的。

Mx、My、V、F的大小与地裂缝和建筑物相交的位置、建筑物自身的重量有关, 但裂缝的出现和裂缝的大小和形式, 还跟建筑物本身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材料本身的强度及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量的大小有关。所以导致裂缝出现的形式和大小的因素事多方面的。

4 结论

通过对有地裂缝引起结构破坏的现场调查、分析, 并通过建立力学模型,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由于地裂缝的活动, 导致地基和基础的接触形式的改变, 从而引起结构内力的改变;

(2) 地裂缝活动最终会导致结构产生不均匀的沉降;

(3) 在地裂缝活动时, 弯矩、扭矩、拉力和剪力是同时产生的;

(4) 结构的不均匀沉降程度和地裂缝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弯矩、扭矩的大小, 而建筑物两个方向的抗弯刚度和材料的强度又共同决定了导致建筑物破坏的裂缝的大小和类型;

(5) 在地裂缝影响范围内修建建筑物的时候, 在适当增大建筑物抗弯强度的同时还要增强抗扭的强度和刚度, 并采用合适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门玉明, 张解红, 刘洪佳, 等.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计算模型探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33 (1) :95-100.

[2]张家明.西安地裂缝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3]石玉玲, 门玉明, 刘洋.西安市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9, 31 (1) :89-93.

[4]李永善.西安地裂缝[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6.

[5]王景明.地裂缝及其灾害的理论与应用[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6]王景明, 王春梅, 刘科.地裂缝及其灾害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 (3) :303-313.

[7]彭建兵, 范文, 李喜安, 等.渭河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 2007, 15 (4) :433-440.

[8]武强, 陈佩佩.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 14 (1) :22-27.

[9]长安大学.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二号线穿过地裂缝带的结构措施专题研究[R].西安:长安大学, 2007.

[10]孟振江, 卢全中, 李喜安, 等.西安地铁三号线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活动趋势[J].长安大学学报, 2012, 32 (1) :66-71.

我希望海尔成为旧模式的破坏者 篇2

所谓“人单合一双赢”,“人”就是员工,“单”是用户需求。员工和他的用户需求联系在一起,非常困难,因为一个企业找到自己的用户并不容易,如果变成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用户,就更加困难。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因为当时我们感受到互联网的挑战已经到来。信息的零距离——原来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而互联网上用户得到的信息比企业更多。信息零距离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就是用户个性化,要求企业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

当初,海尔内部的员工很难接受。我们过去的文化是执行力文化,主要就是我们的“日清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今天的事情今天一定要做完,今天做完的事情一定要比昨天有所提高。我们提了1% 的原则——每天都比昨天提高1%,70 天就可以翻一番。之所以我们能够在大量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创名牌、多元化扩展、国际化都比较顺利,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清模式把它落实到位了。

执行到位是整齐划一,是完全指令性的,到了互联网时代肯定不行。所以,2005 年,我们提出要转型,观念上要转变,思维模式要改变,更重要的是,管理、组织架构全部都要变。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有的企业都不要说自己成功了,你只要是感到自己成功了,那只不过是因为你踏准了时代的节拍,而没有任何企业可以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没有办法预测它;我们是人不是神,没有办法永远踏准,所以唯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企业不可能改变时代。

怎么做呢?海尔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自以为非,而不是自以为是。“是”是时代,是用户,只有跟着在变的用户和时代改变。《创新者的基因》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即使向着同一方向极目眺望,也不会看到新方向。”为什么一定要朝同一个方向极目眺望?因为自以为是,觉得朝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行了。实际上,这是不行的,而是要走另外一条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说创新有两类,一是延续性创新,一是破坏性创新。延续性创新只不过延续过去的路走,而破坏性创新则要找到新的路。破坏性创新对企业来讲就是两个结局,要么成为破坏者,要么被破坏。

我们希望海尔成为旧模式的破坏者,这需要创建两个平台:一个是投资驱动平台,一个是用户付薪平台。所谓投资驱动平台是指,把企业从管控型组织变成一个投资平台,不再有各种部门和事业部,通通都要变成创业团队,公司与这些团队只是股东和创业者的关系。过去的组织架构是一个正三角形,是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科层制。科层制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划一、指令一直到底,要求所有人都贯彻到位。而每个员工处在不同岗位、不同职位,薪酬往往与职级相关,所以并不关心用户需求。但是,互联网时代,用户个性化、市场碎片化,整齐划一的组织一定会被颠覆。所以,海尔的整个组织,从一个正三角形变成了一个扁平化的结构。之前,“正三角”里充满了各种层级,现在变成一个个创业团队。那么,海尔变成了一个生态圈。从过去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当然,这和普通的投资者还不一样,因为一要负责战略方向正确,二要有一个平台,驱动员工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过去的职能部门,人力、财务、战略、信息等就构成了服务平台,已经做好的创业小微可以在该平台上购买服务。

我们转型的目标,就是要从原来制造产品的加速器变成孵化创客的加速器。原来就是为了规模,产品做得越多、做得越快、做得越有竞争力越好,现在要变成孵化创客。简单地说,企业要从原来的产品制造者变成“创客制造者”。

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所以创新不等于新产品的开发,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外面需要你怎么组合就要怎么组合,以适应用户需求,适应市场需求。

(本文摘编自作者题为《海尔互联网模式的 9 年探索》的演讲)

深基坑土钉墙的破坏模式浅析 篇3

土钉墙钉土体系是基坑主动支护体系的一种,又称为补强类护坡技术,它通过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将细长杆体(土钉)置入原位地层以提高基坑侧壁稳定性,属于边坡原位加筋支护技术。其具有材料用量少、施工速度快、安全可靠、经济等优点,目前该项技术在深基坑开挖中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

由于地下工程自身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目前无锡市区采用土钉墙支护的深基坑工程成功的事例很多,但是失稳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由于侧向卸荷,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原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土体就可能由于基坑地质、水文以及周边条件的不同产生多种潜在的破裂模式。如果不能够充分理解不同基坑工程自身的特点,并分析预测其可能的破坏模式,就难以保证基坑的安全性。

因此,基坑支护设计的目标就在于尽可能地找到潜在的破坏模式并针对性地布置土钉的长度、间距以及控制设计参数来解决不同的破坏模式。可见,只有预先充分考虑到基坑的可能破坏形式,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支护设计。文中对采用土钉墙喷锚支护的深基坑常见破坏形式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

2 土体的破坏形式

2.1 土体沿主动破裂面滑移破坏

土体开挖后基坑侧壁土体水平卸荷,土体由三向转变为两向应力状态,边坡土体产生倾向基坑的破裂面并沿该破裂面向基坑内滑移。

根据经典土压力理论,该破裂角平面与最大主应力作用平面夹角为45°+φ2,在国家相关规程[2]中考虑了这种破坏形式,并依靠破裂面内稳定土体对土钉的锚固力来平衡土体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1.25γ0TjkTuj (1)

式(1)左边实际上是土体楔体滑动临界状态下刚体的水平作用力,可见,本式仅仅平衡了刚性楔体水平方向的应力状态,沿破裂面方向则依靠土体粘聚力和摩擦力来平衡,因此一旦土体产生滑移破裂面,此时由于原状结构遭到破坏,界面的粘聚力必然降低,可能沿破裂面滑移。所以针对这种破坏形式,应以预防为主,如控制破裂面以内坑顶的堆载,防止雨水从后面浸泡等。

2.2 土体整体圆弧滑动

土体整体圆弧滑动是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发生破坏的常见形态,实测中表现为基坑侧壁土体坑顶前端沉降很小而后面1倍~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土体位移很大,坑底土体出现隆起现象,基坑喷锚面则相对比较完整,按照规程[2],防止土体的整体圆弧滑动应满足下式:

i=1ncikLiS+Si=1n(wi+q0bi)cosθitgφik+j=1mΤnj×[cos(αj+θj)+12sin(αj+θj)tgφik]-Sγkγ0i=1n(wi+q0bi)sinθi0(2)

同时,还应满足力矩平衡条件,即如果土体发生圆弧滑动,破裂部分的土体可视为刚性研究对象,按照经典力学理论中的力矩平衡原理计算:

ΜrΜz1.5 (3)

一旦发生整体滑移的土体,最佳采取措施是顶部卸载。因为此类滑坡一般是主动滑坡,或者采取在坑底回填反压。

2.3 坑底土体承载力不足

如果基坑底部为软土,在基坑开挖后,坑底软土将因卸载而发生回弹,并且极易被扰动,因此坑底容易发生土体强度破坏,进而导致上部土体破坏。

坑底土体承载力不足引起基坑失稳是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应特别引起重视,施工前可采用超前锚管、被动区加固等方法进行预先处理。

2.4 基坑整体水平滑移

目前在无锡市区土钉墙支护实践中还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破坏形式,实际中这种破坏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根据无锡市区上部的土层情况来看,一旦土体破裂面形成,在破裂面后侧的土体不可能持久地以主动土压力对基坑侧壁进行作用,所以进行整体水平滑移验算的意义不大。

2.5 局部倾覆—滑移破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土钉墙喷锚支护发生整体绕坡脚倾覆破坏的情况很少,但是发生局部倾覆破坏的情况较多。如对于上部杂填土厚度较大时,一旦杂填土内的土钉失效,由于下部粘性土比较稳定,往往容易发生杂填土顶部出现裂缝后上部土体外倾与后面土体脱离,然后迫使下部已经施工完毕的喷锚沿界面滑移。因此,处理好杂填土段土钉墙的稳定性极有必要。

3 土钉的破坏形式

3.1 土钉结构的强度破坏

土钉有6种可能的破坏形式:1)土钉杆材屈服破坏;2)土钉与注浆体滑移破坏;3)土钉锚固体从土体中拔出;4)土钉锚固体周围土体剪切破坏;5)面板节点破坏如焊接脱离或者出现环状剪切破裂面等;6)土钉被剪断。

3.2 土钉结构的蠕变破坏

由于软土具有很强的流变特性,土钉试验得到的拉拔曲线很难达到收敛状态。因此如在软土中采用土钉,则应提高安全系数,达到1.6以上[4]或者基础施工中加快速度。

4 部分基坑失稳实例情况

根据对目前无锡市区部分土钉墙支护结构基坑破坏的情况初步统计,纯粹的支护结构破坏并不常见,大部分都是土体失稳破坏。

土体失稳破坏主要有两种情形:

1)基坑深度较浅时,坑底落在第一硬土层内,由于修坡较陡或者上部土钉锚拉不够,沿基坑上面往往容易出现一条平行坑壁的裂缝,距离一般在1 m范围内。此时坑顶水平位移量较正常情况大且不能收敛,最终导致上部发生破坏,如图1所示。

可见,对于坑顶出现细长裂缝时,应引起必要的重视,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扩大。

2)对于深度较大的基坑采用土钉墙支护后,坑底如果落在软土层上,一旦受到意外因素的影响,如持续的暴雨或者很大的地面超载等情况,基坑稳定性会发生突变,容易出现整体圆弧滑移破坏。因此对于深度较大坑底土质不良的基坑,采用土钉支护应尤其慎重。

5 结语

文中根据多年来在无锡地区深基坑土钉墙支护一线从事设计、施工的实践体会,对土钉墙支护体系可能的几种破坏模式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部分破坏模式在设计、施工中的处理措施进行了简要阐述。一旦对土钉墙的潜在破坏形式有了足够的认识,那么在设计、施工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处理,真正使基坑设计施工做到“安全、经济、科学”,这也是岩土工程概念设计的要求之一。

摘要:基于多年从事深基坑土钉墙喷锚支护设计、施工的经验体会,初步分析了深基坑土钉墙喷锚支护可能的几种破坏形式,并简要介绍了无锡市区的几个典型的深基坑土钉支护失稳实例,为深基坑土钉墙喷锚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土钉墙,破坏模式,主动土压力

参考文献

[1]陈忠汉.深基坑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2]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3]刘建航.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领导的破坏性 篇4

我不大喜欢“破坏性领导”的提法,认为用领导的破坏性更为准确,因为领导可能产生破坏性作用,但并非这些领导一定是“破坏性领导”。

对领导的破坏性研究可追溯到早期对领导阴暗面的关注,如在研究非常流行的愿景式领导、魅力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的有效特征时,学者已发现这些领导模式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概念,如辱虐管理(abusive supervision)、暴君(petty tyrants)、管理者侵害(supervisor aggression)、管理者阻滞(supervisor undermining)、厌恶型领导(aversive leadership)、非支持型管理行为(unsupportive managerial behavior)、工作场所欺凌(workplace bullying)、反生产力行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工作场所越轨行为(workplace deviance behaviors),等等。有意思的是,这些“负面”行为并不一定总是具有破坏性,有时可能还会有积极意义,其作用性质依赖于领导过程所处的环境和情境。例如,对于“辱骂”的理解在军队与在学校会完全不同,有些行为粗暴的领导反而会有较高的组织绩效(至少短期如此),在组织陷于危机时一些破坏性的领导行为会产生建设性的结果(如大规模裁员)。因此,关注领导的破坏性需要将其放到所处的情景、环境和文化中系统思考。

我们还需要关注领导的破坏性行为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所致。因认知所限,有些领导会采取一些自认有效的措施;有些领导的个体行为特性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诱致破坏性效果。当然,也有领导明知而为之,这种刻意或不理智行为的后果破坏性很强,需进行自我提防和制度性防范。有学者强调,领导的破坏性倾向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这种倾向的感知。被感知到的有意的破坏性领导行为往往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领导破坏性行为的产生与消失发生在领导个体与下属、同事、上级、外部相关者的交往中,受组织氛围、工作绩效、自身地位、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个复杂的作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起始于领导自身的特性和行为,在下属和相关人员中酝酿、发酵,再以其行为和行为结果波及相关利益者,然后通过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最后影响到组织的社会声誉和长期发展。当然,这种作用过程会受到领导自身特质、动机和外部情境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和组织绩效的间接影响,甚至会受到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文化和环境及发展阶段的无形影响。作为始作俑者,领导应清醒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涟漪和影响,从而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控制以防范自己领导行为中的破坏性。

对领导者早期生活经历的调查发现,曾有过无力无助感的童年时代或精神创伤者,更有可能成为破坏性领导。O’Connor等人发现,这些领导者常常会提到他们自己的消极生活故事,尽管童年时期的不幸有时候也产生积极的经验。那些早期曾经历家庭不和、较低的社会地位、父母有犯罪记录、精神失调或虐待儿童的领导,其破坏性行为倾向更突出。

关注领导的破坏性不仅应重视其原因与影响,更要重视对这种行为的防范。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新型社会环境下领导的成长和特性也会因之而变化。并行性工作、透明度的提高、组织层级的降低等等,都会帮我们控制领导的破坏性。

破坏的模式 篇5

1 槽式预埋件的组成

槽式预埋件是由特殊形状的槽钢和锚钉两部分组成, 锚钉通过焊接或铆接的形式同槽钢连接。

幕墙施工常用到的槽式预埋件的长度为300mm, 锚钉长度为100mm或60mm。槽式预埋件的抗拉承载力一般为100k N左右, 抗剪承载力为70k N左右, 从施工的安全性考虑, 我们将安全系数取为3, 即抗拉承载力的设计值为32k N, 抗剪承载刀设计值为23k N。

2 槽式预埋件的优缺点

槽式预埋件为近些年来幕墙施工中大量采用的一种埋件形式, 由于其与平板式预埋件相比有较多的优点, 因此, 槽式预埋件在幕墙中的使用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下面就槽式预埋件的优缺点进行一下说明。

2.1 槽式预埋件与平板预埋件相比的优点。

2.1.1 从生产加工角度比较。

槽式预埋件的加工工艺简单, 质量检验方便。加工一个槽式预埋件共分四道工序, 具体如下:槽钢下料、锚钉下料、铆接 (或焊接) 锚钉、表面防腐处理, 加工一个这样的槽式预埋件大概用时5min左右。而加工平板式预埋件的工序与槽式预埋件的工序相同, 但是每道工序的用时都要比槽式预埋件长, 平均加工一个平板式预埋件大概用时20min左右, 因此, 槽式预埋件的加工效率要比平板预埋件高三倍左右。

2.1.2 从经济性角度比较。

槽式预埋件价格便宜, 节省工程造价。一个槽式预埋件的重量大概是2kg左右, 外加两个T型螺栓, 一套槽式预埋件的价格大概为25元左右。而一个平板预埋件的重量大概为6kg左右, 其价格大概为60元左右, 因此槽式预埋件的价格要比平板预埋件的价格节省一半以上。

2.1.3 从施工的难易角度比较。

槽式预埋件体积小, 施工非常方便。槽式预埋件的锚钉只有一排, 其槽钢体积较小, 不容易与主体结构的钢筋发生干涉, 施工周期较短, 能大大提高施工进度。而平板预埋件所占的体积大, 锚筋一般为两排两列布置, 非常容易与主体结构的主筋发生干涉, 由于施工工人不是非常清楚主筋的重要性, 偶尔会为了埋设平板预埋件而把主体结构的主筋锯断, 这样就会给建筑埋下安全隐患。另外, 由于槽式预埋件的体积小, 当主体结构为一较薄的板式结构时, 只能采用槽式预埋件而不能采用平板预埋件。

2.1.4 从是否方便幕墙龙骨的安装角度比较。

槽式预埋件与幕墙龙骨的转接件采用T型螺栓连接, 现场不需要焊接, 安装非常方便。槽式预埋件是通过在其槽口内能够自由水平滑动的T型螺栓连接的幕墙龙骨转接件相连接, 与T型螺栓连接的幕墙转接件在竖直方向上开长圆孔, 幕墙转接件与幕墙龙骨连接的位置开垂直于幕墙面方向的长圆孔, 这样就实现了幕墙龙骨安装的三维调整, 安装非常方便。

平板预埋件也能实现三维调整, 但是调整完了之后需要焊接来固定, 一方面为现场施工增大了难度,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可能性。

2.2 槽式预埋件与平板预埋件相比的缺点。

槽式预埋件与平板预埋件相比, 最为明显的缺点就是槽式预埋件的承载能力要比平板预埋件小很多,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 槽式预埋什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为32k N, 抗剪承载力设计值为23k N, 而平板预埋件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为140k N, 抗剪承载力为55k N左右。因此, 当幕墙的跨度较大或者幕墙面离结构面较远时, 槽式预埋件就不合适了, 只能选择平板预埋件。

3 槽式预埋件的埋置形式

槽式预埋件的埋设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主体立面放置, 另一种为主体楼面放置, 下面对这两种形式分别给予介绍。

3.1 立体面放置。

立体面放置, 即槽式预埋件埋设在主体结构的立面上, 这种埋设方法是幕墙中最常见的一种埋设方式。其特点是施工方便, 适应性强, 受力合理。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框架式幕墙的施工。但是当幕墙的放尺尺寸较小时, 这种埋设方式就不适用了。

3.2 主体楼面放置。

主体楼面放置, 即槽式预埋件埋设在楼板上, 这种埋设方式在单元式幕墙中非常常见, 因为埋件埋设在楼板上, 在进行单元幕墙的施工调整时非常方便。另外, 当幕墙的放尺尺寸较小时, 也只能采用这种埋设方式。

4 槽式预埋件的破坏模式

4.1 受拉状态下。

4.1.1 钢材破坏。

锚钉拉断、锚钉与槽钢连接点破坏、槽钢槽口卷边破坏、T型螺栓拉断、槽钢拉弯。

4.1.2 混凝土破坏。

槽钢拉出、混凝土锥体破坏、混凝土劈裂破坏、混凝土侧面锥体破坏。

4.1.3 箍筋破坏。

箍筋拉断、箍筋锚固失效。

4.2 受剪状态下。

4.2.1 钢材破坏。

T型螺栓剪断、槽钢槽口一侧卷边破坏。

4.2.2 混凝土破坏。

混凝土撬起破坏、混凝土边缘破坏。

4.2.3 箍筋破坏。

箍筋拉断、箍筋锚固失效。

5 结论

5.1 单元式幕墙槽式预埋件破坏模式总体上可分为受拉钢材破

坏、混凝土破坏、箍筋破坏和受剪钢材破坏、混凝土破坏、箍筋破坏几大类。

5.2 在实际工程中, 单元式幕墙槽式预埋件一般承受拉剪组合

破坏的模式 篇6

输电塔是超静定的空间钢结构。在遇到罕见的冰雪荷载时, 导、地线传给杆塔的不平衡张力、上拔力、下压力, 很容易导致杆塔过载, 使结构的构件发生破坏, 输电塔可能的破坏模式为失稳破坏或强度破坏[1]。输电塔由细长杆件构成, 在压、弯作用下极易发生结构失稳, 而结构失稳会使杆塔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迅速降低, 致使倒塌。虽然输电塔是塑性和韧性都很强的结构, 但在受拉、剪切作用下极易使构件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应力, 并在应力集中处发生塑性破坏[2]。

2 力学模型的建立

杆塔主要受3个方向的荷载: (1) 垂直于线路方向的荷载, 即模型中的坐标系的X方向; (2) 平行于线路方向的荷载, 即模型中的坐标系的Y方向; (3) 垂直于地心的荷载, 即模型中的坐标系的Z方向。导、地线的风荷载和导地线及覆冰后的综合垂直荷载, 可以根据导、地线型号及覆冰厚度实际算出;不平衡张力按最大不平衡张力的百分数求得, 纵向张力工况, 如表1所示, 纵向张力力学模型加载示意图, 如图1所示。工况1时, 杆塔前侧为零, 后侧节点力大小一样;工况2时, 所有左侧前侧脱冰、右侧后侧脱冰, 不平衡张力大小一样, 方向相反;工况3时, 杆塔Y方向的荷载按杆塔的断线张力乘以对应冰厚张力百分数, 再乘以冲击系数1.1, 施加在对应的导线或地线的节点上。根据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不同的杆塔区段型号, 把杆塔分为15个风压区段, 得到的风荷载分别施加在15×4的节点上。覆冰时的风速按10m/s, 通过高度函数设置到软件里面。随着覆冰厚度的增加, 杆塔的垂直荷载以自重垂直荷载增大系数表征, 通过加速度的方式施加在杆塔上。根据东北院杆塔构件覆冰垂直荷载增大系数, 经测算粗略取值如下:10mm覆冰时, 增大系数为1.1;15mm覆冰时, 增大系数为1.2;20mm覆冰时, 增大系数为1.5;30mm覆冰及以上时, 增大系数为2.0。

3 屈曲失稳分析

屈曲失稳是材料在轴向压力的作用下失去使其保持平衡状态的临界位形而发生的一种稳定破坏。1744年, 欧拉研究过细杆在过某一临界值后, 压杆变形倾向于一侧拱曲, 这种现象被称为压杆屈曲。屈曲分析包括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失稳包括分支点失稳和极值型失稳。由于钢结构存在施工误差、初应力和初扰动, 只能发生极值型失稳。

3.1 特征值屈曲分析

特征值屈曲分析是让我们知道应力刚度矩阵可以加强或减弱结构的刚度。当达到某个载荷时, 弱化效应会超过结构的固有刚度。此时, 没有了净刚度, 位移无限增加, 使结构发生屈曲。对于受压情况, 当压力增大时, 弱化效应增加。由于特征值屈曲不考虑任何非线性行为, 只用来预测一个理想线性结构的理论屈曲强度, 因此, 它只是一种学术解。利用特征值屈曲分析可以预测屈曲载荷的上限, 然而在通常情况下, 我们都期望通过非线性屈曲分析得到保守载荷 (下限) 。ANSYS的线性屈曲分析使用相似的概念, 利用特征值的公式计算得出结构负刚度的应力刚度矩阵的比例因子, 利用特征值公式 (1) 得到特征值λ。特征值表示给定载荷的比例因子, 如果给定载荷是单位载荷, 特征值即是屈曲载荷。在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前, 我们可以利用线性屈曲分析了解屈曲形状。当给定的荷载为单位荷载时, 所得的纵向弯矩、纵向扭矩的特征屈曲荷载分别为12 259N、10 834N, 如图2所示。

式中, K为刚度矩阵;λ为特征值 (也叫比例因子或载荷因子) ;[S]为应力刚度矩阵;ψ为位移特征矢量。

3.2 非线性屈曲分析

进行屈曲稳定分析, 采用的是第一、二种力学模型, 如图3所示。首先, 打开大变形、弧长控制法、跟踪平衡路径, 分析屈曲前、后的变形;然后沿导线Y方向施加20 000N的荷载, 采用的是斜坡加载方法, 荷载子步为20;最后, 我们可知纵向弯矩、纵向扭矩的非线性屈曲荷载分别为为14 000N、10 000N, 如图4所示。

3.3 强度破坏分析

3.3.1 强度基本概论

强度是结构抵抗破坏的能力。材料在轴向拉或压力作用下达到了材料的强度极限应力 (Q235材料为235MPa、Q345材料为345MPa) 后, 会发生一种过载塑性破坏。所以, 本文主要跟踪杆塔在不同工况不同的覆冰厚度下的应力及应变。同时, 分析杆塔在各个工况下对应的突出力学特征, 如弯矩、扭矩、轴力等。

3.3.2强度破坏路径跟踪

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提供的基本风压值为标准, 按不同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把杆塔分为15段。根据实际输电塔结构的典型破坏模式, 计算了3种相应的荷载工况, 对全塔模型进行加载计算。

1) 工况1 (不均匀覆冰最大纵向弯矩) 分析:所有导地线前侧覆冰, 后侧脱冰。施加荷载之后的杆塔力学模型图 (冰厚为40mm) 如图5~图7所示。

杆塔结构在40mm覆冰作用下, 杆件应力超过了强度极限应力, 并且构件已由弹性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拉应力集中在张力方向的地线支架及导线的横担上平面、曲臂、颈部处;压应力集中在张力反方向的地线支架及导线的横担下平面、塔头和塔身连接处;弯矩集中分部在上下曲臂连接附近;塑性应变最大值集中分部在横担上下平面和下曲臂处。应力从横担位置向曲臂传递, 变形曲线由弯曲型向剪切型发展。所以, 地线支架、横担上、下平面、曲臂、颈部为结构在覆冰最大纵向弯矩破坏时的薄弱位置。

2) 工况2 (不均匀覆冰最大纵向扭矩) 分析:所有前侧左导、地线脱冰, 后侧右导地线脱冰, 施加荷载之后的杆塔力学模型图 (冰厚为40mm) 如图8~图10所示。

杆塔结构在40mm覆冰作用下, 杆件应力超过了强度极限应力, 构件已由弹性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应力集中在曲臂、横担以及颈部;扭矩集中分部在塔身与塔头连接附近及横担;塑性应变最大值集中分部在上、下曲臂连接附近。应力由曲臂向横担、颈部处传递。所以, 颈部、横担、颈部主材为结构在覆冰最大纵向扭矩最先破坏时的薄弱位置。

3) 工况3分析:覆冰断线 (断任意一相地线或断边导线) 力学模型如图11~图14所示。

杆塔结构在40mm覆冰断线工况下, 杆件应力超过了强度极限应力, 构件已由弹性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拉应力集中在曲臂内侧主材处;压应力集中在曲臂内、外侧主材处;塑性应变最大值集中分部在被拉侧的曲臂、边横担主材处。应力从曲臂向横担发展, 变形曲线由剪切型向弯曲型发展。所以, 横担和曲臂处是断线工况破坏的薄弱位置。

4结语

本文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对杆塔进行了屈曲稳定和强度分析。首先, 分析了杆塔在纵向弯矩工况下的特征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 得到了不同荷载子步下的荷载路径和荷载位移曲线, 证实了杆塔在位形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将发生稳定破坏。接着, 分析了杆塔在不均匀覆冰作用下的3种不利工况的力学性能, 确定了杆塔在最大纵向弯矩、最大纵向扭矩、断线工况塑性破坏时的薄弱位置, 分别为在最大纵向弯矩工况下, 横担上、下平面、曲臂和颈部主材为破坏的薄弱位置;最大纵向扭矩工况下, 上、下曲臂接壤的地方为破坏的薄弱位置;断线工况下, 曲臂以及横担材料为破坏的薄弱位置。

摘要:2008年12月期间, 我国南方13个省份先后出现50年一遇的历史罕见的低温、持续雨雪冰冻天气, 给输、变电设施带来大面积覆冰, 造成电网大范围倒塔。其95%的原因是不均匀覆冰条件下产生的纵向不平衡张力导致的输电塔倒塌。论文以华沙I线500k V事故段43#酒杯塔为建模实例, 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分别分析了输电塔的不均匀覆冰导致的最大纵向弯矩、不同期脱冰导致的最大纵向扭矩、覆冰过载导致的断线工况下的屈曲稳定或强度破坏特性, 为该类型输电塔在抗冰设计、加固增强、改造重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输电塔,不均匀覆冰,纵向张力,破坏模式

参考文献

[1]陆佳政, 彭继文, 张红先, 等.2008年湖南电网冰灾气象成因分析[J].电力建设, 2009, 30 (6) :29-32.

破坏的模式 篇7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混凝土柱,破坏模式

0 引言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也称碳纤维布,是以连续碳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布在加固中应用较多。碳纤维布加固法具有适用性广、施工便捷、耐腐蚀性较强、防水效果良好等优点,使得此项技术广泛应用。

外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是将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的碳纤维布粘贴在混凝土结构表面,使其高强性能得以发挥,从而达到加固补强的目的。在试验得到的典型破坏模式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剥离破坏机理,并提出了加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

本试验选取了5组100 mm×100 mm×300 mm的素混凝土柱,设计强度C25,每组3个试件,标准养护28 d后,实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25.4 MPa,达到设计要求。

1.2 试验过程

将试件从养护室中取出后,将试件表面水分风干,将试件表面用砂轮打磨至漏出骨料,将棱角处打磨成圆角,之后用丙酮擦洗表面,擦去上面的浮浆。待丙酮干后,用底胶刷试件表面,待底胶指触干燥后再刷面胶,后立即贴碳纤维布。本试验碳纤维布宽100 mm,沿高度方向每个试件裹三条碳纤维布。表1、表2为原材料的技术指标。

将贴好碳纤维布的试件在空气中固化7 d后,放入到表3所列环境中,待到7 d、14 d、35 d后进行柱的抗压试验。用50X3的应变片量测柱的横向应变,用100X3的应变片量测柱的纵向应变,得出破坏荷载。并且,由此计算出弹性模量、泊松比,得出应力——应变曲线。

1.3 试验结果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构件的破坏模式,典型的破坏过程如下:在接近破坏荷载时,听到有剥离响声,此时轻轻敲击与混凝土剥离的碳纤维布,可听到空响回声。继续加载,碳纤维布的剥离声渐渐增大,而且愈来愈密,直到最后“嘣”的一声巨响,整条碳纤维布被拉断,并伴有混凝土颗粒飞出,可观察到碳纤维布上粘有混凝土。而且,碳纤维布被拉断几乎都是从混凝土柱的角部开始的,见图1。

2 剥离破坏机理分析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剥离破坏是典型的破坏模式,而剥离的结果是碳纤维丝被拉断。混凝土柱在轴心压力作用下,纵向被压缩,同时横向应变为正,横向变长。由于碳纤维布是用专用结构胶粘贴在混凝土柱上的,具有一定刚度的碳纤维布,其情况类似于钢管混凝土,在受压时,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提高了受压承载力,同时也提高了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载力。对此,胡伟红、叶列平作了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分析[3]。由于混凝土柱受压时,混凝土柱通过胶与碳纤维布粘结,由于胶与混凝土及碳纤维布之间的粘结强度很高,在受压过程中,胶与碳纤维布及混凝土柱之间不会发生粘结破坏,故可作为整体承受等同的压应力。

在加荷初期,由于碳纤维布与混凝土柱之间的粘结强度大于18 MPa,而此时混凝土柱的轴向变形较小混凝土柱与碳纤维布间的变形差也较小,由此产生的碳纤维布与混凝土柱之间的剪应力便较小,此值小于粘结强度,这样便不会使碳纤维布剥离。随着荷载的增大,混凝土柱的轴向变形便愈来愈大,而由于碳纤维布的弹性模量远大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碳纤维布的变形便远小于混凝土的变形,结果是两者的变形差变得更大,由此产生的碳纤维布与混凝土柱间的剪应力持续增大,待大到粘结强度时,碳纤维布便与混凝土柱剥离。

在混凝土柱轴向被压缩的同时,混凝土柱横向也产生正的应变,横向截面加大,由于碳纤维布是紧紧箍住混凝土柱的,在加荷初期,混凝土柱的横向正应变较小,小于碳纤维布的拉伸断裂伸长率1.3%,纤维不会被拉断。但随着荷载的增加,混凝土柱的横向正应变愈来愈大,这迫使碳纤维的拉伸伸长率逐渐变大,但由于碳纤维布箍住混凝土柱的紧密程度不可能完全一致,两者之间胶的厚度也会有差异,其结果便是某几根纤维丝首先被拉断,引起纤维丝的连锁断裂。

3 结语

(1)在混凝土柱的加固中,碳纤维布的剥离破坏是最典型的破坏模式。

(2)为避免剥离破坏,最主要的是选择合理的粘结剂,以保证粘结强度,同时还要辅以施工措施。粘结强度与粘结表面处理情况及粘结剂本身的性能有关,施工措施中要保证混凝土表面不要有空洞、凹陷等初始缺陷,如果有的话,应用高强砂浆来补齐、找平,与此同时,还要保证粘结剂厚度均匀一致,且碳纤维布与混凝土表面既能紧密接触,又不至于过度受拉。

(3)目前,对于碳纤维布与混凝土表面的粘结剥离破坏的计算研究,国内外的成果还不很多。计算研究其规律,将对实际工程加固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周迎新,王兆忠,王友元,等.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破坏模式及分析[J].水运工程,2005,(9):58-61.

[2]胡伟红,叶列平.CFRP加固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分析[J].建筑结构,2004,34(9):23-27.

[3]喻林.混杂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4]杨剑.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柱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南京:河海大学,2006.

破坏的模式 篇8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反倾边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9],但各研究成果均建立在相邻岩层等厚分布这一假定条件下,而实际层状反倾边坡中相邻岩层厚度一般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验证这一假定条件的适用性。基于此,本文采用二维离散元软件UDEC进行相邻岩层不同厚度比值条件下的反倾边坡数值模拟分析,并依托工程实例进行进一步验证。

1变形破坏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研究选用二维离散元软件UDEC模拟反倾边坡变形破坏。首先利用离散元UDEC建立反倾边坡的简化计算模型,然后通过对比边坡在相邻岩层不同厚度比值[( 1. 0∶ 0. 1) ~ ( 1. 0∶ 1. 0) ]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差异来确定岩层等厚度特性假定条件的适用性。

1. 1简化模型

为节省模拟计算时间,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简化分析模型。其中 α 为边坡坡度( 70°) ,θ 为岩层倾角( 70°) ,d1、d2为两相邻岩层厚度。

1. 2边界条件及参数

计算模型( 图1) 中坡面为自由边界,两侧为水平约束边界,底部为垂直向边界。不考虑构造应力, 仅考虑自重应力。

计算模型中岩土体均按弹塑性材料考虑,破坏准则采用莫尔—库仑强度准则。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自室内试验及现场原位试验( 表1) 。

1. 3模拟方案

为研究相邻岩层不同厚度比值( d1/ d2) 对反倾边坡倾倒变形的影响,本次模拟方案先固定一组岩层厚度( d1) 为1. 0 m,然后对另一组岩层厚度( d2) 分别选取0. 1、0. 2、0. 3、…、1. 0 m共计十种不同层厚值。研究模型假定两组岩层互层分布,并利用二维离散元软件UDEC分别对上述十种不同岩层厚度比值( d1/ d2) 条件下反倾边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

1. 4变形破坏特性分析

采用UDEC分别对上述十种不同相邻岩层厚度比值条件下反倾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迭代20万次计算得出了相邻岩层不同厚度比值条件下的模拟结果。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边坡水平方向位移云图( 图2 ~ 图11) 。

从图2 ~ 图11可以看出,相邻岩层厚度越相近( 即d1/ d2比值越小) ,边坡越易发生弯曲倾倒变形; 相邻岩层厚度差异较大时,边坡弯曲倾倒变形主要发生在边坡中前部,随着相邻岩层厚度差异逐渐减小,边坡弯曲倾倒变形区域逐渐扩大,且向坡顶方向扩展。当d1/ d2比值位于( 1. 0∶ 0. 1) ~ ( 1. 0∶ 0. 7) 范围内时,边坡弯曲倾倒破坏主要发生于边坡中前部; 当d1/ d2比值位于( 1. 0∶ 0. 8) ~ ( 1. 0∶ 1. 0) 范围内时,边坡弯曲倾倒破坏延伸至坡顶。

在上述水平位移云图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边坡弯曲倾倒变形特征随相邻岩层厚度比值变化规律,在坡面及坡顶等距离布置了20个位移监测点。通过对比各监测点水平位移值( 图12) 分析发现,依据相邻岩层厚度比值可将反倾边坡倾倒变形特征及发育规模分为三类:

( 1) 当相邻岩层厚度比值位于( 1. 0 ∶ 0. 8) ~ ( 1. 0∶ 1. 0) 区间内时,边坡弯曲倾倒变形位移值最大,其倾倒变形区分布于整个坡面,坡脚至坡顶均有弯曲倾倒变形;

( 2) 当相邻岩层厚度比值位于( 1. 0 ∶ 0. 4) ~( 1. 0∶ 0. 7) 区间内时,边坡弯曲倾倒变形位移值较大,弯曲倾倒变形区分布于边坡中前部,坡脚至3 /4坡高区域为主要变形区域;

( 3) 当相邻岩层厚度比值位于( 1. 0 ∶ 0. 1) ~ ( 1. 0∶ 0. 3) 区间内时,边坡弯曲倾倒变形位移值最小,弯曲倾倒变形区分布于边坡前部,坡脚至1 /2坡高区域为变形发育区。

2工程实例验证

为验证上述研究结论,以硝洞槽-郑家大沟岸岸坡为工程实例,综合现场变形调查及室内数值模拟对结论进行验证。

2. 1工程概况

硝洞槽-郑家大沟岸坡位于重庆巫溪县,为一大型层状反倾岩质岸坡,岸坡高约600 m、宽近700 m, 坡体中前部地势较陡,后部地势相对较缓,岸坡体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下统薄—中厚层状灰岩。

2. 2岩层等厚度特性统计

现场调查及平硐揭露结果表明,岸坡体岩层为薄层、中厚层互层( 图13) 。通过对平硐31组相邻岩层厚度测量数据统计结果( 图14) 表明,岩层厚度比值主要位于1. 0∶ 0. 3 ~ 1. 0∶ 0. 8间,其平均值为1. 0 ∶ 0. 594,故将该岸坡相邻岩层厚度比值视为1. 0∶ 0. 6。

2. 3工程实例数值模拟分析

采用1. 0∶ 0. 6作为相邻岩层厚度比值,并利用UDEC软件进行岸坡数值模拟,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采用表1数据。通过迭代计算得出了岸坡倾倒变形破坏水平方向位移云图( 图15) ,结果表明岸坡主要弯曲变形区域主要发生在坡脚至中后部,且弯曲倾倒区未延伸至坡顶。

为验证等厚岩层假定条件适用性,对岸坡数值模型另采用1. 0∶ 1. 0作为相邻岩层厚度比值重新进行数值模拟( 图16) 。从图16可知,岸坡弯曲倾倒变形区较图15大,覆盖于整个岸坡坡面,且弯曲倾倒区延伸至坡顶后部。

现场变形调查表明,岸坡中前部为弯曲倾倒现象发育明显区( 图17) ,往坡顶方向弯曲倾倒变形现象逐渐减弱,顶部未见倾倒变形。因此,选用相邻岩层厚度比值为1. 0∶ 0. 6的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3结论

通过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在相邻岩层不同厚度比值条件下的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以及工程实例验证,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 1) 相邻岩层厚度越相近,反倾边坡越易发生弯曲倾倒变形; 随着相邻岩层厚度差异逐渐减小,边坡弯曲倾倒变形区域逐渐扩大,变形程度加深,且向坡顶方向扩展。

( 2) 相邻岩层厚度比值位于( 1. 0∶ 0. 8) ~ ( 1. 0∶ 1. 0) 区间时,边坡弯曲倾倒变形分布于坡脚至坡顶,边坡弯曲变形规模最大; 相邻岩层厚度比值位于( 1. 0∶ 0. 4) ~ ( 1. 0∶ 0. 7) 区间时,弯曲倾倒变形区分布于坡脚至3 /4坡高区域; 相邻岩层厚度比位于( 1. 0∶ 0. 1) ~ ( 1. 0∶ 0. 3) 区间时,弯曲倾倒变形区分布于坡脚至1 /2坡高范围,边坡弯曲变形规模最小。

( 3) 等厚层状特性这一假定条件对于研究反倾层状边坡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仅当相邻岩层厚度比位于( 1. 0∶ 0. 8) ~ ( 1. 0∶ 1. 0) 时反倾边坡才能视为等厚层状分布,当相邻岩层厚度比大于1. 0∶ 0. 8时,应将边坡视为非等厚层状分布考虑。

环境破坏的心灵代价 篇9

8年前,格伦·阿尔布里奇收到了上猎人谷地区(Upper Hunter Valley)居民们歇斯底里的求助电话。上猎人谷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是一片遍布着紫花苜蓿田地、乳牛农场和英式风格郡县的绿洲。“那些电话像绝望的恳求,”阿尔布里奇是默多克大学研究永续性的教授,

“他们问道:‘您能帮帮我们吗?我们求过了所有可能的人。也许只有您有这个能力了。’”

这里的居民正在为当地不断扩张的煤矿开采心烦意乱。澳洲东部发现煤矿已有超过200年的历史,但开采规模在近20年里开始成倍增长。今天,上猎人谷地区的年产煤量达到近1亿吨,主要方式是露天采矿,即使用化学炸药炸开土壤、沉积物和岩石。爆炸每天要进行数次,使得浓重的灰尘覆盖山脊、房顶、庄稼和牲畜棚;强弧光灯不停闪烁;卡车、挖掘机和拉煤的火车发出持续的噪音;河流与水源都被严重污染了。

新名词“solastalgia”

阿尔布里奇曾发表过许多评论文章,谴责澳大利亚的矿物燃料工业。但对于上猎人谷的煤矿开采,他也没有能力阻止。于是,在2002年末,阿尔布里奇决定直接到当地看看所发生的变化。

“当地的部分学者谈到了心灵的安逸,”阿尔布里奇说,“人们身处自己的故乡时,内心会感到舒适。如果有人夺走他们的土地、强迫他们离开故乡,这种心灵的安逸就会丧失,人们会不知去向,感到自己的生活分崩瓦解。”澳大利亚原住民、北美印第安纳瓦霍族人和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在被迫离开故乡时,都表达过这种悲伤的迷失方向感。阿尔布里奇在上猎人谷的行程中认识到,向他寻求援助的人们都表现出焦虑、不稳定、沮丧甚至绝望的情绪,就好像自己被强迫搬离一样。不同之处是居民并没有离开,而是该地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在阿尔布里奇看来,他们的情绪变化不仅来自于身居环境的恶劣,还源于一些人性中更基本的东西——一种迄今未被认识到的精神状态。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他创造了一个新词汇“solastalgia”来描述这种症状——源自拉丁词汇solacium(舒服、舒适的)和希腊语词根algia(痛苦、疼痛)。他将其定义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居住和深爱的地方遭到了直接的侵犯后,在感知上的痛苦……类似于思乡病的表现,但患者仍身在故乡”。一个新词注定无法阻挡煤矿开采,但阿尔布里奇的理论得以广泛流传。过去的五年中,“solastalgia”出现在全球媒体上,从斯里兰卡的日报到美国人安德鲁·苏利文著名的政治博客;去年9月,英国迷幻舞曲组合Zer07新发布的专辑中就有一首名为“solastalgia”的单曲;2008年,斯洛文尼亚音乐人科恩把它作为专辑名;“Solastalgia”也被用以描述下列特殊人群:加拿大因纽特人团体对抗气温升高带来的影响;加纳农民面对降雨量变化的心情,美国灾民在卡特里娜飓风后回到新奥尔良时的复杂情感。

阿尔布里奇本人对它的广为流传并不惊讶。“看看我们外面的世界,”他说,“你能看到的是气候发生的巨大变化。任何人都不能逃离这一切,不仅在上猎人谷,不仅在澳大利亚,到处都是这样。Solastalgia恰好抓住了时代的要害。”内心安逸的丢失不仅仅发生在被强迫迁移的人身上,solastalgia也不只局限于居住在采石场、石油泄漏地或热电厂旁边的人。在阿尔布里奇看来,这是一种全球的通病,考虑到全球环境状况的日益下降,不同地区的人们感知的程度有深有浅,但都呈上升趋势。

阿尔布里奇尝试以哲学的观点探寻环境状况与人类心智健康之间的关联,其实在心理学领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路人。2009年8月,美国心理学协会发布了一项长达230页的报告,题目为《心理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可能阻碍环境保护的行为和认知时,这种倾向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该报告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了面对生态环境衰退时,人类将要付出的情感代价——焦虑、绝望、麻木不仁、受到打击、无能为力以及悲痛等等。同样被掩盖的还有报告研究小组一名成员的特殊背景:托马斯·多尔蒂,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临床心理学家。多尔蒂正在试验一种独家的疗法——“可持续的自我”。他也是一门日益知名的学科“生态心理学”(ecopsychology)最杰出的倡议者。

心情不好是因为环境变了?

很多心理学的子学科都或多或少地重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但生态心理学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典范:悲伤、绝望和焦虑是人们失去了天生固有的生态本能的结果。

“回顾临床心理学的起初,”生态心理学家帕特丽夏·海斯巴赫说,“那时的关注点是内心的力量,即自我、本能与超自我的相互影响。接着心理学开始扩展,重视人际间的力量,如人与人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然后它突然开始观察整个家族的系统,甚至扩展到整个社会系统,强调社会身份认同,如种族、性别和阶级的重要性。生态心理学将把视野扩宽到生态系统,也就是把这个星球都纳入考察范围内。”

生态心理学这种看似野心勃勃的研究方向来源于其反主流文化的开端。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时值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凝聚力量的阶段,孤独和心神不安正像传染病一样在城市中蔓延,影响着人们的现代生活。它还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过短暂的繁荣,尤其是在美国西海岸以及非传统疗法的实践者当中。历史学家希欧多尔·罗斯扎克发表了一篇宣言《地球的声音》,其中批评现代心理学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原始结合。“主流的西方心理学派约束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将它限定在某种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人际语境中,”他写道,“所有超越了都市风情的心智看起来都和人类没什么关系,或者是不值得思考的。”

生态心理学家并不是第一个信奉心智与自然的联系的人。他们自己也承认,这个领域的有些东西根源于某种传统,如佛教、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同时,他们也指出了生态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的密切关系——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反应是本能的,因为我们是自然进化而成的物种;同样,还有“生物自卫本能”,由哈佛大学知名生物学家E.O.威尔逊在1984年提出:“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去关注生命与逼真的过程。”尽管威尔逊的观点被批评者称为命运决定论或太过宽泛而无法验证,但关于进化赋予人类渴望自然的概念仍持续触动着科学界众多领域的“琴弦”。过去的25年中,威尔逊的假说催生了大量的文章、书籍和讨论会。

与威尔逊和他的支持者不同,生态心理学家着重从病理学角度解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方面,他们的事业与当今社会的整体文化产生了共鸣。最近一段时间,许多精神病治疗的新名词集

体冒出,显示了人们对这个星球环境状况的日益担忧——“大自然缺失症”、“生态焦虑症”和“生态麻痹症”等。此类名词的诞生速度飞快,阿尔布里奇甚至建议将其归为一种整体的“生态综合症”:由患者身边环境状况恶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生态心理学家都是注册临床医师,他们对将一种特定疾病归咎于环境下降,或越来越多的精神紊乱仅仅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仍持谨慎态度。

未来将适应“二手”的自然

生态心理学的设想是“陷于危机的环境催生危机感的心智”,在心理学其他成熟的分支中也可以找到对它的认同。近期的一份研究中,密歇根大学认知心理学和工业工程的专家马克·伯曼,指派38名学生进行约5公里的步行,一半在安娜堡市的植物园中,一半人走在繁华的街道上。他的目的是证实“注意力重建理论”(ART)——自然界和繁华都市对于提高人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别。该理论诞生已超过了20年。ART理论主张,自然环境能够提高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为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温柔的魅力”——沙沙作响的树木、清澈宜人的水流,都能为思维带来高度的放松和补充;而城市生活则充斥着粗糙直接的刺激——汽车鸣笛、巨大的广告牌等,只能导致认知的超负荷。在伯曼的研究中,自然环境里的散步者显示出了显著的提高,而城市大道的步行者在思维认知上没有任何进步。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界对人类认知能力有重要的“修复和滋补”作用。

皮特·卡恩,发展心理学家、《生态心理学》编辑部的成员,一直考察生态心理学的一些基础原理。“如果你关注今天的心理学,”卡恩说,“它集中于行为上,理解并改变人们对待其周边环境的做法。”而生态心理学提出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自然界如何优化人的心智?近期,卡恩开始研究人们在面对虚拟的自然时会作何反应。在《环境心理学期刊》的一份实验报告中,卡恩考察了90名有轻微压力的成年人,监测他们在面对三种不同景观时的心率变化:一面能够远眺广阔绿地和丛林的玻璃窗;一个50英寸的等离子电视同时展示着相同的画面;还有一面空白的墙壁。卡恩发现,观看真实自然景观的被试者心率对比其他两组实验者明显放缓,而面对电视机屏幕的人与面对自墙的人心率几乎相同。

对被试者来说,这些发现无非能够支持一些早已被证实的事实:真的总比虚拟和人造的效果要好,大自然比电视更有益健康。但对于卡恩来说,等离子屏幕的实验考察了两种强大的发展趋势:普遍的环境质量下降和使用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电视、游戏机、网络等)来体验“二手”的自然。卡恩写道:“今后,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将更多地被科技手段实现。人类作为为数不多的幸存物种,将能够逐渐适应这些变化。”问题是,这种新的、虚假自然的生活是否将使人类的能力和繁荣变得简单贫乏?

在澳大利亚,阿尔布里奇去年开始调查哪些心理学原理可以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因为词语“solastalgia”的流行,他关于环境破坏导致心理健康付出代价的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和那些研究记录极地冰盖融化或大量物种灭亡的科学家一样,阿尔布里奇的事业也遭遇了瓶颈。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取得在环境方面的成功。

阿尔布里奇开始走访澳大利亚西南部海角对海角(Cape to Cape)地区的居民。这是一片60英里长的宽阔土地,盛产美酒,是保持着自然绿色和田园风情的乐园。同时,当地也遍布着各种可持续的现代行业,从有机农业到生态旅游等。很多因素——地理、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看上去都尽可能地允许海角对海角地区保持原貌,免受污染。阿尔布里奇则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精神上的。他说,这里的人们都表现出一种不寻常的强烈的“互联性”——对所有因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意识,使之构成一个健康的环境。一如往常,阿尔布里奇提出一个“压缩”这种意识的新概念,他在一篇文章中将这里的特殊情感描述为“soliphilia”:对于一个地方、生物区域以及一个星球的热爱与责任,和相互关联利益的综合体。他希望,这个新词会和“solastalgia”一样广为传播,改变人们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方式。

破坏的模式 篇10

关键词:《灵与肉》,结构叙事,创造/破坏

张贤亮是中国当代比较重要的作家, 著有《灵与肉》、《龙种》、《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等。1993年初, 作为文化人又转行下海经商, 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对他小说的分析, 当时主要是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得出他的作品有“政治性”和“幻想性”的特点。他在1980年发表在《朔方》的中篇小说《灵与肉》引起不小震动。

“结构主义批评”所要研究的核心是从混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来, 而这种秩序就是事物的结构关系, 包括事物之间的组合法则和各现象之间的共同模式。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有成果的部分, 它是指将叙事作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 努力阐明该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深层结构, 以发掘作品的二元对立模式。

结构分析者认为结构分析要在纵、横两轴进行。“叙事文的表层结构属于横组合段, 它们是由功能和序列构成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纵聚合轴指的是深层结构, 是横组合段每个成分后面未显露。”简而言之, 横轴指代时间, 纵轴指代意义。

结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及集大成者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人类结构学·神话结构》中便使用了结构叙事学的方法来研究神话中的原型结构。

“他按照对待交响乐的乐谱那样对待神话:某位神经兮兮的业余爱好者把它誊写下来, 一部谱表接着一部, 以一个连续调式的形式, 而且还要把它的真实的配置方式找出来。这有点像有人给我们展示出一级整数, 例如1, 2, 4, 7, 8, 2, 3, 4, 6, 8, 1, 4, 5, 7, 8, 1, 2, 5, 7, 3, 4, 5, 6, 8。我们的任务是把所有的1放在一起, 所有的2放在一起, 所有的3放在一起, 依此类推。”结果便如下表所示:

这里的表中的行就是前文所说的“横组合段”, 代表浅层内容;列就是前文所说的“纵聚合轴”, 代表深层结构。接着列维-斯特劳斯就用这种模型来分析俄狄浦斯神话, 最后得出一个人类永恒的困惑:“人起来同源还是异源, 起于一源还是多源”这一二元的对立的模式。

下面笔者就要就这种结构主义的方面来分析张贤亮的《灵与肉》中篇小说。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小说是线性的叙事, 然后再对它进行情节分解, 并只留下主要情节。经过笔者的解构, 我们只留下了9个重要的情节:

(1) 母亲生下儿子许灵均。

(2) 父亲及其家族对新生儿许灵均的重视。

(3) 母亲对父亲的不满进而转嫁到儿子许灵均身上, 后来病死在医院, 永远离开了儿子。

(4) 父亲带外室出国, 抛弃了自己的儿子许灵均。

(5) 儿子 (更多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身份) 在祖国的培养下成长, 以教书为业。

(6) 国家的“反右”和“文革”对儿子 (公民) 的迫害, 失去工作。

(7) 许灵均和妻子秀芝 (妻子有妻性和母性的双重身份) 结婚, 随后生下女儿。

(8) 祖国为儿子 (公民) 平反, 重返讲台。

(9) 父亲重新回来, 想接儿子出国。

接下来我们便要按照列维-斯特劳斯模式把这9情节放入表格中:

我们把《灵与肉》中主要的9个情节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出来后, 将之视为一个历时性的直线发展系列, 若打破历时顺序做一种共时阅读, 把同类的关系单位放在一起, 就会发现和重建故事的新配置。如果我们想知晓事件过程, 就应按横行一行行地阅读 (历时) , 但如想知道事件中包含的深层内涵就应按纵行一列列地阅读 (共时) 。

如果把这个表格从左往右看, 结果就刚好是《灵与肉》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是当我们从上往下看, 把它分为ABC三束便会有不同于作品浅层的发现。

结全A束来看, 都表现出上一代对下一代, 或者是集体对个体的重视和创造或者改选。下一代或者个体对上一代, 集体是绝对的依赖, 完全没有自立, 处于一个依附性的地位。没有母亲, 根本就不会有儿子, 所以母亲是最深层的编造者;而父亲又是肯定儿子作为家庭中一个成员合法身份, 并因为他是长房长孙而加以强化的最合理人选;祖国, 她便由单个家庭上升到集体的高度, 给予弱小, 基于物质生活毫无保障的极度恶劣的环境中的个体以必要的保护, 并进一步发展提高他的精神层次。总而言之, 第一列, A束是创造。再来看第二列, B束。当作为下一代的儿子, 逐步成长, 并开始尝试自立的时候,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 家庭环境不好, 上一代的父母忽视了对下一代的照顾, 父亲的离去和母亲的死亡, 使行刚创造出来的创造物遭受沉重打击。而国家层面也是如此, 由于国家路线方针“极左”的错误, 集体中的个体, 她的公民被错划为“右派”, 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一个正处在发展阶段的需要支持和依靠的下一代的个体又同时受到三方面的打压, 综合论之, 这一束与A束想反, 属于破坏。母亲死后, 由妻子来接替, 这里的妻子扮演的是双重身份, 一是带有性的妻子, 还有一个是带有母性的妻子。作为母性的妻子是对少年时代, 作为下一代严重缺乏母性关怀的一个补偿, 一种人性的回归。而后面的为个体的平反, 是意识到自己路线的错误而及时的调整和改正。父母的接儿子回家也是对过去的一种反思, 想弥补以往的过失。从另一层面上来看, 妻子、父亲、国家都地清楚的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 而在极力的改正弥补种错误, 也就是另一种创造。而事实上, 从文本本身出发来分析, 他的妻子, 国家给他的平反, 也正是不折扣的再创造。所以第三束也是创造。

那么综合起来看, 这三束就表达了“创造/破坏/创造”这样一种模式。笔者认为在小说中的人物名称“许灵均”、“秀芝等, 没有实际的意义, 他们只是一些符号而已。是完全脱离了叙事情境的。文中更强调的是他们儿子, 公民, 妻子和作为妻子行使偶然性义务的母亲。以及文中的父亲和母亲, 再加上政治运动前, 运动中, 运动后的祖国形象。我们觉得这些形象的意义更丰富。他们的是超越了浅层内层而为深层结构模式服务的形象因素。

如此一来, 我们便把个体偶然的事件上升到了一个“集体无意识”的高度。的的确确, 从这种结构主义分析出发, 我们不得不承认《灵与肉》在结构的最深处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人类永恒的循环——“创造——破坏——再创造——再破坏”。人类永远在忙碌, 永远在奔波, 力图去创造, 却又在无意识中竭力地去破坏去毁灭, 毁灭之后悔悟, 在毁灭之后再创造, 又一次毁灭, 以至人类从始至终都在“创造与破坏的二元对立中打转转, 在其中挣扎而得不到解脱, 最终陷入了这种二元的悖论之中, 不得自拔与自救!”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 也给我们以应证。整个世界的发展模式都是一个个王朝的更替, 朝代的创建, 之后又被新起的时代所破坏, 毁灭, 再建立, 又毁灭。阶级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系列阶级相互取代的过程。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证便是世界战争。人类努力了去创造物质财富, 最终都是通过战争来毁灭所建立的文明, 接着又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文明, 战争再一次如约而至。张贤亮的《灵与肉》最本质, 最深层次上就是反映的人类这种无意义的无意识的“创造与破坏”的对立与循环。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达标下一篇:秘书职业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