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一体化(精选11篇)
变电站一体化 篇1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电网事业受此影响有很大程度地发展, 目前正在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由于智能电网建设, 需要强大的信息流、业务流、电力流作为基础, 并且保证三者有机融合, 如此才能使智能电网良好地应用。为了达到此目的, 需要加强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建设, 通过此种方式来实现变电站数据的及时采集与贡献, 为使智能电网良好运行创造条件。所以, 加强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意义
传统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 主要是采用人工检修的方式来对电气设备检修, 但是人工检修存在诸多缺点, 如检修速度慢、检修彻底等, 使得经过人工检修的电气设备依旧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如此电力设备在后续运行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设备故障的情况, 给变电站正常运行带来很大影响。而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提出与建设, 大大弥补了传统变电站运行存在的缺陷。因为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 可以对变电站内外数据进行采集, 并统一管理, 如此通过对变电站信息的分析, 可以了解变电站电力设备运行状态, 如若某电力设备存在故障, 可以及时了解, 相关检修人员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故障设备进行处理, 确保电力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如此变电站可以持续地、安全地、稳定地运行, 为用户供电。所以说,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构建是非常有意义的, 能够弥补传统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促使变电站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运行。
二、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 的确能够大大提升变电站运行效果。但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比较复杂、比较有困难, 容易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为了尽量保证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完整性、有效性、实用性, 在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 注意推广最新变电站设计技术
为了提高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性, 设计师在进行平台设计过程中, 除了要借鉴以往设计经验之外, 还要注意了解最新的变电站设计技术, 结合平台建设需要, 合理地运用变电站设计技术, 以使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更加智能、先进、科学。
(二) 注意对信息技术及一体化设备予以创新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设计比较复杂, 且容易出现问题。为了保证平台设计完整、合理, 在进行平台设计过程中, 还要注意在信息技术及一体化设备使用方面进行创新与优化, 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布局更加完整、功能更加齐全、设备的使用性能更加。
(三) 坚持规范、提高、巩固、完善等优化原则
当然,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构建, 最终是服务于智能电网的。为了满足智能电网应用需要, 在进行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设计中一定要遵循优化原则, 并按照设计标准, 规范、合理地进行平台设计, 提高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方案的使用价值。
三、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
(一)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方案
为了弥补传统变电站缺陷, 在进行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方案构建时, 基于IEC61850标准体系来进行具体的平台建设。首先, 是利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对现场设备进行数据建模, 并将传统的二次装置功能进行集中管理。其次, 对变电站设置统一的访问接口, 通过访问接口进行对外访问, 如此二次系统结构将得到简化, 并增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如此可以完成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另外, 为了满足综合性信息传输平台的建设要求, 还需要基于IEC61850标准及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要求, 合理设置故障处理优先级别、不同网络层次获取信息的汇总和分析, 如此可以满足数据对象的应用要求, 如图1所示。
(二)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架构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使用, 主要是对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共享、分析、使用, 在对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构架搭建过程中, 应当注意做好各方面数据的采集, 即电网运行相关数据、高压设备相关数据、相邻变电站的运行数据、反变电站保护控制设备及其他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用户数据信息等。因为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还要对不同数据信息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以满足不同程度的需求, 在信息一体化平台中心单元及多个子单元构建过程中, 需要对单元内数据信息进行分层分布式处理。就以每个子单元来说, 因不同用户需求不同, 需要对观测区域内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并按照信息源, 对数据信息进行不同层次地处理, 并且放置在不同的间隔层。另外, 每个子单元的位置都在系统某个设备的间隔层位置, 如此可以通过间隔层功能组合, 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设备, 使其可以有效地应用。
(三) 智能变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功能设计
为了使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能够对变电站进行智能化管理, 所设计的变电站智能信息一体化平台应具有以下功能:
1.运行监视功能
平台运行监控功能的运用可以对电力设备运行进行全面的、实时的监控, 通过获取监测数据, 了解变电站运行实际情况, 一旦设备存在故障或安全隐患, 可以及时了解, 方便相关检修人员对设备故障问题进行处理。
2.操作与控制功能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操作与控制功能, 可以对变电站内设备进行操作与控制。当然, 为了能够全方位的监控变电站, 使变电站良好的运行, 在设计操作与控制功能的过程中, 设置远程中心控制和站内控制, 其中远程中心控制, 可以基于计算机设备提供的站内数据, 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相对精准地判断, 进而提出合理的操作指令, 使变电站设备良好地运行。而站内控制, 则是对变电站内设备日产运行进行控制, 了解各个设备运行情况, 一旦设备运行状态不佳, 好及时了解设备是否存在故障, 进而合理下达操作指令, 以保证设备良好运行。
3.信息分析与智能警告功能
信息分析与智能警告功能的应用, 主要是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 收集不同运行状态下的运行数据, 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存储, 方便人员可以有效地利用运行数据。当然, 在对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一旦预测出故障信息, 平台将会发挥警报信息, 告知工作人员。由此可以说明信息分析与智能警告功能的设置是非常有用的, 为了使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及提醒工作人员处理故障, 科学、合理的此功能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4.运行管理功能
运行管理功能的作用是在线监测变电站运行的实时数据、历史信息, 并实时监测输变电状态, 加之其他方面数据信息的共享, 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 从而合理地规划和落实设备管理及故障预警, 保证变电站设备运行更加规范、安全、合理。
(四) 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
基于新兴科学技术及设备构建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 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 容易因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线路损坏、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 导致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应用性降低。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 在智能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 注意对设备、线路、网络通信等进行维护管理。基于网络通信构建的智能变电站, 其运用了专业的、独立的物理链路, 这使得智能设备运行维护, 需要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 并采用适合的维护方法, 按照维护要求及维护流程来进行设备维护。总之, 为保证智能变电站可以长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应当注意强化维护管理, 提升变电站维护效果。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腾飞, 政府对电力事业的大力支持, 我国电网正在朝着智能电网的方向发展。目前, 所进行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就是为智能电网建设做铺垫。为了实现智能电网, 在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中, 应基于平台设计原则, 科学、合理地规划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方案, 合理进行平台架构搭设、功能设计、维护管理设置等, 可以大大提高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应用性, 为智能变电站良好运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晨, 黎灿兵, 黄小庆, 等.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 31 (7) :110-114.
[2]张守忠, 郭瑞琦.分析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J].科技资讯, 2014 (34) :105-105.
[3]谢化安.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解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3 (1) :75, 77.
变电站一体化 篇2
作者:黄布华
摘要:从变电所施工装饰技术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工厂化装饰的一般含义,分析了推行工厂化装饰的可行性及意义,就变电所工厂化装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对策分析,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装饰工厂化优势对策
电力变电所建设施工装饰中传统的人
工操作与手工组装方式仍主导着整个装饰施工过程;行业科技含量明显不足,装饰施工技术滞后的现象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缺陷明显,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施工工期长、现场制作多、湿作业多、高空作业多、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作业强度高、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污染环境,而且有严重扰民的“糟糕”印象,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难以接受的。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文化、工作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已经从生存型、功能型向舒适型转变,这就要求电力物资供应中的装饰性材料的生产供应、物资配送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讲品牌、讲质量、讲环境、讲效率,以成为各行业施工的主流方向;因此传统的施工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工厂化装饰的生产方式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
推行工厂化装饰的意义
“工厂一体化装修”是指把装修带来的噪音、灰尘、垃圾、化学物质等污染因素的用品(如:门、门套、衣柜、工具柜、变电所配套卫生设施等),在生产环节上由原来的部分工厂化生产,转为全部工厂化生产;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现场施工的噪音、粉尘等因素的产生,把施工不统一的器具制作工序,移到工厂生产,以机械作业替代人工的加工生产,将单一材料的组合,变为不同材质、不同产品形状的复合集成,减少了现场的组合次数,增强了组合体的完整性,工厂化工序完成后经过组装,就可以按照业主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装配。
在供电系统中变电所施工建设和改造实现统一装饰、降耗、节省、清净,实施工厂一体化装修,规模化生产组合,其施工质量和精度的提升空间都会大幅提高。在这里我们以木质装修工厂化为例,采工厂化装饰能够创造超长无接缝的全新装饰效果,饰面精度从毫米级提升到微米级;高压无气喷漆将油漆与空气有效分离,饰面光洁,不起鼓、不变形。
采用工厂化装修材料的生产,材料的边角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材料利用率提高,批量化、流水化生产,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规模效应;机械化操作优势又可使基层与面层、部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方法更为简便经济;构配件的生产全部在工厂里进行,采用机械化,专业化、批量化为基础,各环节的工作又可同步进行,利用电脑控制计算、数字定位、模具定型,其加工制作速度和质量是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所需的装饰部件的集成整合与安装分开,又大大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劳动功效大幅提高,可大大缩短施工时间,木饰装修工厂化的实践已证明其工期可缩短1/3以上。依据消费者不同品位和个性差异,可实现高科技工厂化生产与个性化有机结合,提供多种材料、式样、颜色和档次产品,让用户自由选择;工厂化的施工使得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对变电所的木饰、配套卫生设施装修,其综合成本可降低20左右。
推行工厂化装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标准化就意味着单一化,这和房地产地域化的特征是相悖的;我们认为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存在矛盾的关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灯泡,它的连接方式只有螺纹和卡口两种,这就是标准化。然而灯泡本身是圆形、长形还是方形,就不属于标准化的连接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不至于因不同品牌、不同厂家的产品而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也正因为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组合,才使产品具备了多样化的选择条件。标准化装饰,要求产品部件的配套性、通用性、部件小型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装饰产品部件的定型化、配套化、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才能体现工厂化装饰部件的安装轻便灵活,标准单元的组合随机性能,使不同的装饰部件可互换的要求。
变电所工厂化施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过程的控制有管理流程的理顺和管理制度的支撑。从工程进场开始,在原有工程管理流程制度的覆盖下,对量控制(工厂化产品进行分类汇总)、对时控制(制定产品的谈判、加工和安装工作计划)、对技术控制(约定产品的图纸、拆分、装配、质量等技术标准)、对数据控制(现场测量数据、基层尺寸统一数据、工厂校核、过程复合、)、对加工控制(对产品在工厂内批次、批量、批时、质量等控制)、对安装控制(对现场装配的劳务、交底、安全、质量、工期、保护、修补控制)甚至对难免会产生的技术或质量问题的返工等,可以进行灵活的装饰控制;这是由于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对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师基本技能的要求也有很大转变,除了要熟悉和掌握现有的有相关设计、施工方法、工艺以及以前的预制装配式方
法之外,更要熟悉相关机电专业的配套(这正是我们的特长),对工厂化产品的性能、规格、安装方法、质量控制、施工配合协调知识等有深刻的了解,才能针对现场的不同情况创造新的工厂化装饰模块和装配方法。
“工厂一体化装修”的优势
采用工厂一体化生产,就是通过工业化的连续生产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厂一体化装修有整洁清
爽的施工环境:一是现场环保标准化水平提高,二是工人职业健康水平提高,三是施工安全水平提高。在物资供应中有时会面临多个变电所同时施工的情况,而且时间紧任务重,任何一个社会工厂多会对同时施工的项目都难以为继,而选择不同的厂商,产品质量上又难以统一;这就要求电力物资部门有独立的大型仓储式物流配送中心和集成工厂装修、组装配套的工厂化生产基地。工厂一体化装修整体配套服务项目包括:变电所大门标识墙,变电所监控台、低压综合配电箱、太阳能照明灯具、变电所常用安全工具、小型工具推车、安全护拦、安全施工标示牌、低压开关、标准太阳能节能照明灯具、电缆层吊架、电缆沟盖板、不锈钢、铸铁和复合材质的窖井盖,班组办公台、三门资料橱、变电所配套卫生设施等一体化材料。在工厂化装饰的可行性施工中,目前在木装饰、石材饰面、幕墙、整体厨卫、金属饰面、玻璃饰面乃至面砖饰面等方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在技术上已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许多新材料新技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于工厂化装饰之中,加上各种高性能的弹性粘结剂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钉定、插销连接的方式。只要我们增加现场精度控制、加强施工深化设计,对变电所室内的隔音、隔热、采光、通风、安全防盗性能、门窗的质量、地漏的安全程度,窗体构造、与墙体连接、如何安装、如何保持耐久,包括交楼时的装修标准、阳台栏杆的耐腐蚀年限、空调百叶的使用状况等指标完全可以得到保证。
“工厂一体化装修”的优势很多,如工艺标准化、有效节约工期、提升装修品位、让业主更省钱、更环保等等;这与传统装饰方式相比,工厂化装修具有省时、省钱、省心、环保等优势,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
工厂一体化装修提倡工作环境智能化
工厂一体化装修以“做优质装饰,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宗旨,走装修集成化、工厂一体化装修的发展道路,在为变电所提供省心、省力优质服务同时,利用装修工厂化、可实施变电所生产、办公、值班、操作智能化,工厂一体化装修智能化系统由安全防范、设备自动化、通讯三方面组成,就是通过工作智能管理监控系统的设施来实现安全、舒适、信息化,可以定义为变电所系统装修的平台,“工厂化一体装修”同时兼备建筑、网络通信、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体现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节能的要求,为变电所安全生产营造一个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变电站运维一体化消缺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变电站;运维一体化;典型缺陷;消缺方法;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01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3.006
1 变电站实施运维一体化的必要性
在国网公司“大检修”建设的带动下,各变电站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运行工作人员在发现电力设备具有缺陷后,首先要借助生产管理系统对缺陷的详细情况进行填报,然后再由修试中心专业人员来消除各项缺陷。这种运作方式的弊端主要有两点:(1)由于专业人员不是很了解设备的实际缺陷情况,这样很容易导致由于工作前准备的不充分,造成反复奔波;(2)当专业人员需进行必要的技改大修作业时,对这些设备的缺陷常常會无暇顾及,这也会影响到设备缺陷的及时消除。
总的来说,这种消缺模式由于流程比较繁琐,经常会造成设备缺陷的消除效率低,并且很多缺陷不能及时有效消除。运维一体化作业模式的出现把运行与检修两工种的脱离现象彻底打破了,通过对运行作业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实操锻炼,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个人技能素质,这样便可以使他们在开展运行维护作业的同时,把各种缺陷的消除责任也承担起来,实现最终的运维一体化。为了有效提高运维人员的消缺技能,下文对运维作业中几种常见的缺陷及其消除方法进行探讨。
2 控制回路断线缺陷
在Ⅰ类缺陷中遇到次数最多的缺陷是断路器控制回路断线缺陷。若断线现象出现在设备的控制回路后,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断路器很可能会出现拒动现象,引发保护越级跳闸,造成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所以必须及时做好断路器控制回路的消缺工作。
2.1 原因分析
由于断路器控制回路涉及的专业包括开关与保护两个,所以通常都较复杂,很难进行消缺。纵观以往的断路器缺陷发生情况,我们可知10kV断路器最易出现故障,因此有必要重点分析一下10kV断路器故障的消除。10kV断路器出现控制回路断线现象的原因以及各故障的发生次数如表1所示:
(1)检查一下二次线与背板配线看看是否存在松脱的现象,并对相应螺丝进行紧固,排除控制回路不可靠引起的故障;(2)当开关在分位的状态下时,如果分闸识别灯能正常亮起,则表明继电器TWJ可以工作,合闸回路不存在问题,如果分闸识别灯不能正常亮起,具体检查步骤可如下:先对ID49端子排的对地电压进行测量,如果测出的对地电压值为-110V,那么就可以推断出操作板出口与合闸处的回路不存在问题,故障可能是继电器TWJ断线造成的。如果测出的对地电压值为+110V,那么就需要从开关控制回路图上根据从左至右的顺序逐个检测各器件两端的电位,若在检查时发现某一元件两端电位和其他的不同,那么故障就存在这个元件处;(3)如果控制回路的断线是由于Y1电磁铁失电引起的,对于这种故障,就应该对接地刀闸辅助开关先进行检查,让其处于闭合状态。S9行程开关不能灵活切换,是常常引起断线故障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种故障可通过来回摇动手柄的方法加以解决。
3 隔离开关无法电动操作缺陷
隔离开关不能电动操作是工作人员操作电气时经常遇到的故障,遇到这种情况时,手动分合开关是运维人员经常采用的处理办法,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若运维人员能够把此类故障的原因在操作时及时自行找出来,并把故障及时消除,这样就不用待设备运行之后进行危险的带电消缺,增加消缺的难度。若实在要进行带电消缺作业时,可依照下列消缺步骤作业:(1)把安全措施做好,解除机构箱内电机旁边的电源线;(2)对接触器输出端的三相电压进行测量看其是否存在问题,接触器故障通常是引起电机电源回路故障的罪魁祸首;(3)对闭锁回路各接点状态进行检查,要确保它们一致于电气设备,对于不一致的情况可通过对辅助接点进行更换的方式加以解决;(4)对电机电阻的正常与否进行检查,若不正常需更换新电机;(5)查找完各故障点后恢复安全措施。
4 通信中断缺陷
4.1 保护通信中断
4.1.1 单台保护通信中断。(1)遇到故障后先检查保护面板的工作指示灯是否正常亮起,保护是不是出现了死机现象。一般使用时间较长的保护容易出现上述故障。对于上述故障的解决应先获得调控中心的批准后,把出口压板退出,再对保护装置进行重启操作。若完成重启操作后,指示灯还是不能正常亮起,则故障可能是出在电源板上。若还是出现死机现象,则应对主机的CPU进行更换;(2)检查管理机上的保护指示灯与正常工作状态下是否一样亮起,如果不能亮起,则应对通信管理机进行断电重启操作;(3)对管理机通信口的电平进行测量,观察其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若不正常应想办法进行调整;(4)对通信线的两端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可靠连接,对于连接不可靠的应进行紧固。
4.1.2 多台保护通信中断。(1)对管理机进行检查,看其运行是否正常,电平是否正常。若存在不正常现象,需对管理机进行重启;(2)总线上的设备不能正常通信可能是由于单台保护出现串口故障引起的,如果管理机上的串口不存在故障,可以通过使用隔离法把各设备一一脱离总线,若脱离开某设备后总线可以正常工作,则可断定故障发生在这个设备;(3)对通信线的连接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牢固可靠。
4.2 测控通信中断
测控装置电源板故障是最常见的测控故障,若中断的是单台测控网络通信,首先应对网络线进行检查,看其各接点的连接是否存在松动现象,若发现松动应及时进行紧固。如果通信中断是由于设备水晶头出现氧化现象造成的,那么应该更换新的水晶头,更换后再对两侧网线的通断情况进行测试,如果通信依然不能正常,那么故障就有可能是出现在了交换机侧的网口,对于这种故障可通过更换交换机侧的网线口进行试验,以排除
故障。
5 结语
总之,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变电站的缺陷样式也会越来越多,要想更好地应对各种缺陷,这就要求相关运维人员不但专业知识要过硬,还应掌握大量的消缺技巧。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变电站运维人员,要善于总结每次的消缺经验,不断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把各种缺陷全部消除,进而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力调度通讯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
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2] 林向宇,钟丽莹.VS1真空断路器合闸线圈频繁烧毁
的处理[J].电气技术,2013,14(1).
[3] 曾锦松,郑南章.变电站继电保护消缺方法的探讨
[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36(24).
[4] 刘滨涛,黄倩.测控装置通信频繁中断故障原因分析
及处理[J].广西电力,2012,35(3).
[5] 薛丽丽.发电机出口断路器跳合闸监视回路分析[J].
电力安全技术,2013,15(11).
[6] 陈一鸣,吴新华.变电站RS485总线缺陷分析和排除
方法[J].价值工程,2010,29(36).
作者简介:姬海水(1970-),男,河南辉县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解析 篇4
1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意义
当前, 传统的变电站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包括多种类型, 如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故障信息系统等等, 不同的系统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 但是其中存在一定的弊端, 有的系统在信息采集和处理方面容易产生交叉和重复, 而在横向系统中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 这种弊端的存在, 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因此也使得变电站信息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促进了变电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使用需求, 产生了智能变电站以及相应的信息获取和应用方式。
2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方案
在传统的变电站系统中, 包含多个操作平台和运行规则, 网络结构也较为复杂, 当信息传输量过大时, 便容易发生堵塞或者延时, 导致运行效率的减慢, 而且后期维护也十分困难。但是在智能变电站中, IEC61850标准体系使用的是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 对于现场的设备可以直接利用对象属性完成数据建模的操作, 将传统的二次装置功能进行集成管理, 通过统一的访问接口实现对外访问, 使得二次系统结构得到了很大简化的同时, 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也大幅度增加, 这也成为了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的技术基础。
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 需要采用分层分布式的处理方法, 并且遵循下放原则, 将平台的功能下放到不同的网络层中。为了满足综合性信息传输平台的建设要求, 需要按照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要求选择故障处理的优先级别, 并且对不同网络层次获取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 从而建立起符合IEC61850标准的逻辑节点, 满足数据对象的扩展和应用需求。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集成系统如图1所示。
3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架构
在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架构过程中, 需要同时使用来自变电站站内和站外的信息数据, 并且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之后, 为站内外的用户提供实时、安全的数据信息。智能变电站系统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电网运行的相关数据, 其中包括电网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的电压、电流等数据;②变电站高压设备的相关数据, 其中包括变电站内高压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的相关数据以及反映变电站相邻运行设备的状态监测数据;③相邻的变电站设的运行数据, 主要是能够反映相邻变电站的运行状态监测数据、本站与其相邻的变电站之间的关联状态的数据;④反映变电站保护控制设备和其他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⑤能够保证变电站稳定运行的其他数据环境的相关信息;⑥用户的数据信息。
在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对不同的数据和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分别评价, 不同的数据信息在可靠性要求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 因此需要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其进行不同的处理, 以此来保证信息的有效性。该信息一体化平台主要是由一个中心单元和多个子单元构成, 通过不同的单元对不同的数据信息进行分层分布式处理。每一个子单元都有固定的观测区域, 并且完成该区域内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并且根据预定的信息提取规则制定不同层次的信息源, 并且放置在不同的间隔层, 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转给信息的使用者。在通常情况下, 每个子单元的位置都是在系统某个设备的间隔层位置, 不同的间隔层通过功能的组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设备。对子单元的功能设置一般可以根据间隔位置、功能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进行分别设置, 这样才能够将不同的子单元按照不用的处理能力进行有效的配合, 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库, 为智能变电站的持续运行提供数据基础。总的来说, 信息一体化平台配置中心单元数据服务器、变电站各应用子单元应通过标准数据总线和接口与中心单元数据服务器进行互联互通, 满足实时数据和非实时数据存储与读取的要求。数据服务器应具备隔离分区能力, 按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对不同区数据进行隔离存储。
4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功能设计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 需要对智能变电站内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 而且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完成数据的辨识、估计、整合等环节, 最终实现对变电站的智能化管理。根据当前智能变电站运行需求, 该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应具备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4.1 运行监视功能。
运行监视功能可以实现对智能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以及相关数据的全程监控, 以此来保证变电站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信息一体化平台, 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及时获取, 并且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依据, 通过站内后台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显示。
4.2 操作与控制功能。
操作与控制功能主要是对智能变电站内的设备进行操作和控制, 而控制的方式主要有远程中心控制和站内控制两种。远程中心控制方式是利用远程计算机设备提供的站内数据, 对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 从而根据该判断结果发出相应操作命令, 以此来实现对对变电站设备的有效控制。站内控制方式则主要是实现对设备的日常运行状态进行控制, 遇到非正常运行状态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有效的运行策略, 保证变电站设备的正常运行。
4.3 信息分析与智能告警功能。
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 需要对不同运行状态下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 同时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 最终通过有效的人机操作界面进行输出, 为操作人员提供更多的数据参考。同时, 该系统功能可以根据变电站的故障信息作一定的预测, 同时做出告警信息, 通过对以往故障数据的分析与对比, 能够及时对故障做出诊断。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我国电网事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 智能电网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了电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并且获得广泛的重视。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强大的信息流、业务流和电力流作为基础, 并且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 才能够达到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 使得穿有的信息孤岛被打破, 实现变电站数据的及时采集与共享, 在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智能变电站基于IEC61850标准的建模和信息通信也成为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技术基础。本文就主要围绕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智能电网,信息一体化,一体化平台
参考文献
[1]黄少雄, 黄太贵, 程栩.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 2012 (02)
[2]薛晨, 黎灿兵, 黄小庆, 唐升卫, 刘玙.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 (07)
[3]蒋宏图, 袁越, 杨昕霖.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 (08)
[4]邓烽, 罗海波, 黄国方, 徐石明.新技术与新设备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A].第四届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高峰论坛[C], 2011
[5]齐炜.智能变电站中五防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财富, 2011 (16)
[6]王化鹏, 杨威, 许智, 刘筱萍, 刘洋, 李劲松.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合源瑞维护模型转化技术[J].电力建设, 2012 (01)
[7]陈爱林, 耿明志, 张海东, 宋鑫.智能变电站和主站共享建模的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09)
[8]曹勇, 谢晓虹.智能变电站高级功能定位及构建[J].电力与电工, 2011 (04)
[9]杨臻, 赵燕茹.一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 (03)
变电站一体化 篇5
考
摘要:近年来,各地方电网的发展成效异常显著,期间变电站的规模与数量随之增加,此外电网设备水平与生产技术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电网生产组织的专业化与集约化程度却相对滞后,同时资源配置效率低及管理链条长等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即传统的集控站运行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电网发展的要求。运维站管理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对规范变电站运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及维护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探讨电网变电运维站管理模式与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
关键字:运维站管理模式 运维一体化 电网变电站
一、电网变电运维站管理模式
电网变电运维站管理模式要求结合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倒闸操作、运行维护、设备巡视、事故处理、文明生产的实际要求,从供电区域、地理位置、交通方面对无人值班变电站予以集中化维护管理。运维站主要对辖区变电站进行全面管理,其中包括倒闸操作、运行维护、设备巡视、事故或异常处理等运行管理工作。下文主要介绍电网变电运维站管理模式的相关内容。
(一)运维站值班方式
运维站主要采用“四班两运转”的值班方式,即整个运维站共设4个班次,其中各班包括1个监控班、1个维护班,此外每值配备1名兼职司机。
(二)运维站值班人员的职责
运维站值班人员接受调度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指挥,同时负责下列工作:分解并执行调度任务令;辖区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维护、倒闸操作、工作许可、设备巡视及事故处理等变电站现场值班;辖区变电站设备的工作票办理、倒闸操作、设备验收及安全措施布置拆除等工作;辖区变电站重要保电、事故处理及恶劣天气的变电站监控;辖区生活设施及变电站生产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辖区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建档及图纸资料整理工作;辖区变电站改扩建及新建的验收启动与生产准备工作;辖区变电站劳动防护用品及安全工器具等定期试验更换与维护管理工作。
(三)倒闸操作的相关规定
倒闸操作必须结合当值调度员的指令,待运维站有权接令的运行人员受令后,经多次诵读无误方可执行。辖区变压器分接开关及变电站热备用状态或运行的断路器的方式切换开关通常需设在远方位置。倒闸操作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调控中心遥控操作,例如调节变压器的有载分接开关、拉合断路器的单一操作、投退电容器的单一操作及拉合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隔离开关;剩余部分由现场操作。
(四)日常运行及记录
运维站管理模式的实施要求变电运行部分记录的录入权限变更必须满足下列要求:断路器跳闸记录要求调控中心把变电站断路器跳闸次数统一录入,若跳闸次数过多,变电站值班人员必须把最终检修结果向调控中心汇报。电容器投切记录要求调控中心统一录入,若远方无法实现投切,变电运维人员必须深入现场进行操作,投切记录由调控中心录入;主变有载分接开关调整记录要求调控中心统一录入,若远方无法实现调整,变电运维人员必须深入现场进行调整,调整记录由调控中心录入。主变功率因数的录入由调控中心人员完成,录入数据可通过自动化报表进行查询;A类电压合格率统计的录入由变电运行人员完成。母线电量不平衡计算涉及的所有母线电量抄记及电量平衡监视皆由调度人员完成,以便及时掌握母线的不平衡问题,注意此处不包括未完善集抄系统的变电站(由运维站负责)。
(五)变电站设备巡视维护由专责站管理
电网变电运维站采用责任班管理模式对辖区变电站进行管理,即站长结合站内工作量对责任班进行划分,其中责任站的轮换管理实行季度制。设备巡视维护要求除开运维基地站的所有站每周的设备维护次数必须≥1次,设备巡视次数必须≥2次,若遭遇重要保电任务或特殊天气,特巡的次数必须随之增加,此外设备巡视维护的次数与内容等皆应如实记录完整。站长与副站长必须把布置落实任务与定期检查工作放到同等高度,由此确保此项工作的实施效果达到既定目标。
二、电网变电运维一体化方实施方案
35kV变电站具有操作简单、设备单一等特点,其具备运维一体化工作所需的条件。运维一体化是指按近期、中期、远期分阶段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运维一体化对缩短停送电操作时间及提高检修工作效率意义重大。35kV变电运维一体化主要根据设备状态检修与全寿命管理,以期实现专业化检修与运维一体化管理。结合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工作特点,35kV变电运维一体化最终采用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策略,此外电网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始终坚持“确保安全与逐步推进、培训先行与组织提升、合理引导与激励保障、效率提升与精益管理”的原则。下文主要谈论电网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一)工区与班组运维职能融合的一体化
把变电运行与维护性检修业务一并归集到变电运维中心,由此实现管理层面的运维一体化。班组一体化要求把变电运维站的维护职能与运行职能一并归集到同一班组,此外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由此培训出一批同时掌握变电运行业务及某方面C/D类检修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以考核方式挑选出能够独立承担变电运行与维护职责的人员。
(二)运维人员技能与业务融合的一体化
运维一体化要求运维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对原有职责与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整合,所以必须结合员工素质与设备装备水平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
1.实施设备D类检修的运维一体化
把部分一次检修人员调整到变电运维中心,同时归集到变电运维操作站,由此协同完成对设备的D类检修与运行操作。此外,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由此提高运行人员的设备维护技能。此阶段要求实现消缺工作及设备不停电维护与运行的运维合一,即同一运维组人员完成设备操作、设备巡视与维护、设备缺陷处理等工作,同时完成消缺过程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及设备维护;完成消缺修试与质量控制、设备维护及验收记录资料的管理。由此可见,必须明确消缺工作与设备维护的具体项目,此外运维人员必须通过培训方式掌握维护与消缺项目及巡视操作的业务技术,同时建立健全符合此阶段运维合一的管理制度。
2.实施单一间隔设备的运维一体化
基于设备D类检修运维合一实现设备运行与维护的专业融合,即从低电压到高电压等级分步骤完成单一间隔设备的维护检修→例行试验→二次系统设备检验等C/D类检修工作,由此分步实施单一间隔设备的的运维一体化。此阶段要求检修与操作工作的运维合一,即同一运维组人员完成维护检修与巡视操作职责,同时完成设备停役、检修、复役的检修工作。由此可见,必须组织运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由此提高运维人员的运行操作与检修试验的业务技能,同时建立健全符合此阶段运维合一的现场设备与安全的管理制度,进而全面实现变电设备的运维一体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网变电运维站管理模式具有人员集约化管理等显著特征,即结合变电站操作巡视的任务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此外维护班人员主要承担运维站辖区子站的设备巡视维护、倒闸操作及非计划与计划临时工作票的办理;当值人员主要承担运维基地站相关运行工作及辖区子站维护的临时性工作。针对电网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实施方案,其具有节约车辆与人工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设备停送电时间等优点。
参考文献:
变电站一体化 篇6
【关键词】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大检修
在国家电网不断推进“三集五大”(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下,电网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在电力需求日益增长和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电网运行设备数量也相应增多,电网运检业务也更加繁重,对于电网运检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运检管理模式,最大化发挥运检效能,是电力生产管理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
1.运检管理模式概述
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中,变电运行维护与变电检修是独立运作、分开管理的。二者职责明晰,变电运行维护主要负责对变电设备的日常巡视、运行状态记录、倒闸操作、站内辅助设施维护等;而变电检修主要负责变电站内一、二次设备及相关机构箱、端子箱的检查、清扫、维护、试验、消缺、带电测试等工作。在“大检修”体系改革的推进下,运检管理方式趋于精益化、一体化发展,传统的运检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集约、精细、高效的运检管理新模式。传统运检管理模式存在职责不清、处理时间长、设备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如设备缺陷由专业检修人员负责处理,缺陷处理流转环节多,会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消耗;220kV及以下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班”模式,使得日常清扫及检修周期变长,很多设备缺陷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运行人員专业单一,缺乏对设备缺陷的综合处理能力,不具备对设备运行工况的定性分析能力。
2.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所谓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是指通过以业务集约为方式,实现变电运行维护管理精细化的一种新模式,它是“大检修”体系建设下发展的必然。变电运维一体化新模式,是旨在重组和整合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业务,一改传统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分工合作的方式,将设备清扫、维护、消缺、带电测试等业务融入到变电运行中去,实现集设备巡视、倒闸操作、带电检测、维护性检修等业务于一体的运行维护管理新模式。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对于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运检管理集约化和检修专业化,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运检效率及降低运维成本。
2.1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安全第一是基础。为确保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安全运行和稳定推进,应充分考虑和分析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包括人员调整、业务交接、现场操作等方面。做到对作业方案进行严格审查、规范“两票”执行、做好安全监督管理及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以保证作业的质量与安全。
制度先行是保障。建立明确的监督、管理、评价、考核制度,明确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专业的职责,制定工作标准、固化工作流程、规范现场操作、布置安全措施、严把验收关,实现变电站运行维护全过程闭环管理。
人才培养是重点。变电运行维护的主体是人,因此做好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并实行资格认定考核。在变电检修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技能培训、模拟操作、监督开展、独立运作等过程,使人员与业务逐步融合。
装备配置是支撑。为了满足运行维护一体化开展条件,需要使各项设备配置到位,增加设备的清扫、维护和D类检修项目,配备相应的作业工具、检测仪器仪表等。
分层推进是手段。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的执行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分层分阶段进行。从低压到高压,从设施到设备、从不带电作业到带电测试逐步过渡开展。如由初期硅胶更换维护项目,过渡到开展变压器铁芯、夹件接地电流测试等带电检测项目,通过差异化的阶梯培训,逐步提高运维人员的运行维护水平。
激励考评是关键。变电运维一体化一改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通过业务重组、流程改造,使得运维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安全责任加大,难免会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相应的激励考评机制,根据工作岗位及任务,适当提高运维人员的待遇,以确保运行维护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通过专业融合推进。将变电检修专业人员纳入到变电运行维护班组,依照人随业务走的原则,业务也应同步调整至一起,由变电运行维护班组承担带电检测、设备日常维护等工作,通过专业间的相互协作融合,促进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的实现。通过一岗多责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的开展,要交由资格认定过的运维人员负责,实行“一岗多责”管理。在此基础上优化运行维护值班模式,根据倒闸操作、带电测试、维护消缺等工作的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值班人员,避免交叉作业,同时避免责任的重叠。组建独立班组负责。在变电站运维室之下建立运维班组,负责变电站运行设备及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缺陷处理、带电测试等工作,以实现变电运行及检修的统一管理。变电化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可以结合现场实际整站集中实施,或结合周期性工作开展,如专业化巡检、变电运行维护大修等,以保证作业的质量与效率。
3.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岗多职带来的风险。在“大检修”体系架构下,变电站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实施实现了全过程闭环管理,运维人员既是实施者,又是监督管理者,由于缺乏外来监督力量的把关,运维人员一岗多责的管理,往往会导致监督不力把关不严、责任落实不清楚等情况的出现。因此为保证运行维护一体化业务的实施有据可依,管理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监督、管控、追责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抽查督导、约束考核来进行监督把关。
人员思想波动带来的风险。运维人员一岗多职,需要在设备的使用者、维护者、剑修者之间进行角色转换。人资部门应根据运行维护岗位职责,从人员责任心、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定,合理调整人员的岗位及薪酬待遇,以激励运行维护人员投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
技术支撑不够带来的风险。设备维护、带电检测项目等,从操作、分析、判断等方面对运维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运行维护人员熟悉设备的内在结构及运行状况,而且对运维人员的技术及经验也提出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因运维人员对设备结构认识不到位、设备运行状况分析不清,带来运行维护缺失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类问题,应加大对运维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对运维人员进行理论及实践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
4.结束语
在“大检修”体系下,推进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更是出于提高电网运行检修效率和效益的考量。要推进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项目,就需要从出台考核管理机制、激励考评、提高运维人员技能水平等方面加以优化,循序渐进的推进,实现变电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金雄.变电站无人值守及运行维护一体化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2013.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 篇7
传统变电站的数据采集功能和具体的业务功能结合紧密[1],使得站内功能业务孤立化,造成系统林立[2],如SCADA、保护信息子站、电能质量检测、故障录波、远动通信等。各个业务都有自己的采集系统,存在着采集交叉重复、利用率不高、数据及信息内容不一致等问题,形成了以纵向层次多、横向系统多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孤岛”[1,3],制约了信息的进一步融合和综合利用。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具有开放、标准、集成的通信系统[4]和自描述的全站信息模型[5,6]。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中明确要求:智能变电站站控层功能宜高度集成,可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实现,也可分布在多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中[5,7]。
为适应智能变电站站控层应用的需求,以站控层系统模型统一、灵活且高度集成为出发点,利用智能变电站全站信息模型文件SCD(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8],设计了一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该平台采用面向应用的架构,具有很强的模型表达能力,可以方便地扩展站控层应用,统一数据采集,支持对安全隔离装置的透明交互数据[9,10],应用高度集成,满足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对站控层应用的要求[11,12,13,14]。
1 面向应用的架构
分层、分布式架构是传统变电站业务应用普遍采用的架构。要实现应用的高度集成,不能简单地叠加功能,而是要把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做到“即插即用”,灵活性与集成高度统一。平台设计采用面向应用的架构,把应用封装为一个“大对象”[3],包括业务逻辑(一组进程)和支撑该业务逻辑的实时数据库,实时库是表的容器,放在应用空间中,可以分区。应用之间通过平台交互数据。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中,应用1、实时库11、实时库12组成平台上的一个对象,所需的实时库分区为实时库11和实时库12,这2个实时库分区设有“应用1”的标示。不同的应用可以有相同的实时库分区,如:应用3也可以有实时库11。这种设计有如下优点。
a.增减应用(一组进程)时,只需同时增减其相应的实时库,而对平台上的其他应用没有影响,达到了应用“即插即用”的目标。
b.应用模型的修改(如应用1修改实时库11的模型或应用2修改实时库2的模型)只会对本应用有影响,对其他应用没有影响。
c.实时库分区是为便于数据共享而对实时库某种粒度的分割。若应用模型数据相同,或实时库分区相同,数据库之间可以相互克隆,达到快速建立应用的目的。
d.应用实时库具有清晰的边界,实现了应用与数据高度封装与专用。
传统设计的支撑平台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由于实时库是共用的,当增加一个应用或修改某应用的数据库时,会影响到平台上的所有应用;应用之间的耦合度高,应用的数据没有清晰的边界;因为没有应用空间这个容器,实时库表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时不能同名。由此可见,传统平台中系统应用相互影响,集成困难。
2 模型及建模工具
源于监控系统的一体化信息平台,需要考虑智能变电站各种高级应用的需求,如事故分析、智能防误等。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不同,高级应用的核心功能是对电网进行分析计算并给出优化方案,其本质上是面向电网建模。建模时对设备之间的关系要求很高,不仅要表达设备之间关系的语义,还要支持设备间关系的高效检索、访问。平台设计并支持以下几种数据间的关系表达。
a.一对一简单引用:仅在引用发出端存有指向引用接收端的参引。
b.一对一双向非共生引用:引用的两端均存有指向对端的参引,一端对象的删除不影响另一端对象的存在。
c.一对一双向共生引用:引用的两端均存有指向对端的参引,一端对象删除,另一端与其共生的对象也不再存在。
d.一对多单向包含:在引用发出端存有多个指向引用接收端的参引。
e.一对多双向共生:在引用发出端存有多个指向引用接收端的参引。引用发出端删除后,引用接收端也被删除。
f.一对多双向非共生:在引用发出端存有多个指向引用接收端的参引。引用发出端删除后,引用接收端不被删除。
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个基于图形界面的建模工具,用于创建类型库和实体库,便于建立各种应用模型。
基于上述模型和工具,针对智能变电站应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可创建遵循IEC61850标准的模型及应用。
3 统一的采集及模型自动映射
智能一体化平台统一从智能电子设备(IED)获取信息。SCD[7]中含有全部的二次信息及一次模型,以及一、二次关联信息,可以自动生成采集模型,并从采集模型自动映射到应用模型,减少人工对点过程,提高工程效率。以SCADA应用为例说明模型映射的过程,如图3所示。其中,SAS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D为逻辑设备,LN为逻辑节点。
主要建模步骤:
a.读取SCD并解析模型;
b.根据SCD中的IED部分,自动创建前置采集模型;
c.根据SCD中的Substation部分,自动创建SCA-DA应用模型;
d.根据SCD中Substation部分包含的IED/LD/LN,结合IED部分,自动建立SCADA和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
前置采集(FES)建模及SCADA应用建模原理分别如图4、图5所示。
以上举例说明生成采集和SCADA模型的过程,其他应用类似。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建模不是手工完成,而是用SCD导入工具自动生成。SCD导入工具用插件方式,适应于SCD相同、应用模型不同的各类模型。
4 安全隔离装置的交互代理[3,8,9]
智能变电站对安全的约束并没有弱化,在文献[5]中,强调严格遵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进行安全分区和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
站内整个系统的应用基于统一平台设计,但是对于Ⅰ/Ⅱ区与Ⅲ/Ⅳ区的应用,不采用一套系统运行的模式,而是各自独立运行,相互交互数据,见图6。
这样设计的考虑是:Ⅰ/Ⅱ区运行的应用与Ⅲ/Ⅳ区运行的应用性质不同,模型不同,应用之间只有少量信息交互的需求。若作为一套系统跨隔离装置运行,安全装置内外的平台交互数据、模型交互数据在数据和种类上会大量增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若作为一体化信息平台上2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则不会增加站控层系统生成、维护的成本,应用模型的一致性也可保证。
为此,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了交互代理系统。为便于表述,Ⅰ/Ⅱ区的代理称为内代理,Ⅲ/Ⅳ区的代理称为外代理。交互代理逻辑结构如图7所示。
内代理可通过正向隔离装置向Ⅲ/Ⅳ区发送Ⅰ/Ⅱ区的数据,也可接收通过反向隔离装置送入的数据。
外代理可接收Ⅰ/Ⅱ区发出的实时数据、应用的模型数据、历史数据及各种事项等,将接收到的数据提供给Ⅲ/Ⅳ区的相应应用(如在线监测系统、Web浏览),同时将Ⅲ/Ⅳ区的数据通过反向隔离装置发送到Ⅰ/Ⅱ区。
根据数据性质的不同,将代理软件的功能分成2个部分[3]:第1组负责在线数据的同步,这类数据的特点是实时刷新,丢失不管,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将在线数据发送到安全隔离装置另一边的代理系统;第2组负责离线数据的同步,离线历史数据要求不能丢失。如果由于安全隔离装置故障等原因不能传送数据,第2组数据传送会建立缓存机制,当设备恢复正常后重发,以保证离线历史数据的完全同步。
需要说明的是,代理系统是用不同的逻辑通路来完成正向数据的输出与反向数据的输入。
通过交互代理系统,安全装置内外的应用可以透明交互数据。
5 现场运行实例
220 k V江苏无锡西泾变电站和110 k V湖南长沙曾家冲变电站是国网第一批试点智能变电站。西泾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是基于上述智能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的,该系统接入并集成了主变压器状态监测信息、220 k V GIS局部放电监测信息、220 k V(包括110 k V)GIS气体密度、微水监测信息、220 k V(包括110 k V)断路器监测信息和避雷器状态监测信息,实现了状态监测信息的收集、保存、展示及分析功能。曾家冲变电站的后台系统也是基于此平台实现的,主要实现的有SCADA监控、智能防误、智能告警及顺序控制等应用功能。
6 结语
智能变电站高度集成的应用,对支撑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台应具备方便、灵活扩展应用的能力。应用的高度集成、不断扩展和即插即用,是一体化信息平台支撑能力的核心,也为支撑数据的有效利用、有效融合打下基础。
每个应用逻辑上是一组进程和内存库的集合,边界非常清晰,扩展新的应用就是扩展一组进程和内存库,原有应用不受影响。平台同时支持应用模型数据关系的表达,更加便于应用的创建与扩展。变电站传统应用,如SCADA、远动通信、保信子站等,都可在此平台上统一构建。
利用智能变电站SCD模型信息,根据SCD模型,自动生成采集模型,并根据各个应用的不同,自动生成采集模型到业务处理模型的映射,减少人工对点的繁琐过程,有利于提高系统生成的效率。
支持安全隔离装置,隔离装置内外的系统基于统一平台,但是相互独立运行。
论变电站电源设备一体化双冗余 篇8
变电站直流操作电源系统 (直流220 V或110 V系统) 是以蓄电池储能, 交流电正常且整流器完好时, 蓄电池为冲击负荷提供补充电流;交流停电或整流器故障时, 蓄电池为经常负荷、事故负荷及冲击负荷供电。它是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
变电站通信电源系统 (直流48 V系统) 也是用蓄电池储能, 交流电正常且整流器完好时, 由整流器为负荷供电;交流电停电或整流器故障时, 由蓄电池为负荷供电。变电站通信电源与直流操作电源的结构基本相同, 不同点是蓄电池的作用和控制母线前的降压装置不同。
以上2种变电站电源设备, 由于负载不同, 以前还是以各自独立的设备为主, 其各自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在变电站随保护设备采购了直流操作电源, 随通信设备采购了通信电源, 出现了以下问题:
(1) 设备采购可能来自2个不同厂商, 设备成本、安装成本及管理成本均较高;
(2) 运行维护负担较重, 负责保护、远动、通信的技术人员, 均应维护电源系统;
(3) 2套设备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 占地面积较大, 变电站改造有时会出现困难;
(4) 电源设备集中监控不方便, 2台设备需要2个串口, 加上变电站其他智能设备, 需要监控的设备数量太多, 集中监控终端设备的串口数量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2 变电站电源设备的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 变电站对电源设备的要求在不断变化, 电源设备本身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情况:
(1) 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对直流电源的输入电压范围不断放宽, 直流降压 (调压) 装置的作用逐步减小, 其加大了系统损耗, 降低了系统可靠性, 去掉它将不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2) 变电站的操作机构逐步采用了弹簧操作机构, 其动作电流小, 系统蓄电池的容量可以减小, 蓄电池不再需要向合闸机构提供合闸补充电流, 其作用向交流电断电后提供后备电源方向发展;
(3) 电源功率变换模块随着变换效率和开关频率的提高, 体积在逐年减小, 近10年间, 各类高频开关电源模块的体积平均减小了50%以上, 过去一个机柜才具有的电源容量, 现在一个模块已经具备, 这为电源设备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条件。电源功率变换器基本实现智能化, 大多提供了智能通信接口, 为不同类别电源模块的集中监控提供了方便。
3 变电站电源设备一体化双冗余解决方案
将以往变电站多套电源设备才能完成的电源变换功能集成到一套设备里的变电站电源设备一体化解决方案, 其好处是降低了电源成本, 免去了电池管理, 提高了可靠性, 且维护更加方便。
3.1 通信电源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在一体化电源中, 通信电源采用DC/DC模块电源, 其输入为直流操作电源的输出, 含有蓄电池;输出48V直接与负载相连, 一般不再需要蓄电池。在DC/DC变换出现故障时, 通信电源无输出, 与AC/DC变换, 输出有蓄电池的通信电源系统相比, 可靠性下降。
3.2 蓄电池解决方案
一般情况下, 500 k V变电站的直流常规负荷为10~15 A;220 k V变电站的直流常规负荷为5~8 A;110 k V以下变电站的直流常规负荷为3~5 A。变电站直流操作电源一般配备200~400 A·h容量的蓄电池, 可以提供20~40 A, 持续10h的放电。一台计算机设备的负荷小于3 A, 通信设备的负荷小于3 A。这样对于500 k V以下的非枢纽变电站, 直流操作电源变换器容量在40 A/220 V, 蓄电池容量在200~h, 400 A·便可满足为通信电源 (DC/DC) 、提供正常供电和交流断电后, 蓄电池提供后备电源的要求, 实现变电站电源的一体化。
3.3 变电站一体化电源双冗余解决方案
针对3.1中所述的可靠性有所下降进行了以下改进方案:
(1) 在通电电源输出端增加蓄电池, 提高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缺点是增加了一体化电源机柜布置负担和蓄电池维护工作量。
(2) 通信电源的DC/DC变换可以采用多个模块并联方式, 一个通信电源模块的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样可以提高通信电源的可靠性。
(3) 由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高频开关电源的模块化技术越来越成熟, 模块的体积趋于小型化, 变电站一体化电源双冗的设计也成为可能。此为我们重点推广的应用模式。其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4 变电站一体化双冗余电源应用实际应用
4.1 变电站一体化电源介绍
图3为我局定制的提供-48Vdc直流供电电压输出的嵌入式电源系统, 系统高度仅1U。模块输入分两种:一种为110V DC输入 (电压输入范围100—150VDC) , 另一种为AC及DC两种输入方式的整流模块 (电压输入范围148~290Vac/133~260Vdc) 。单个系统配置2只电源模块, 支持热插拔, 实现了多个模块并联冗余运行的方式,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配置监控模块 (PMU) 具有蓄电池管理功能和电源系统监控功能, 能提供RS485和以太网通信接口, 便于实现远程监控。
4.2 变电站一体化电源的应用
由于系统具有220V交直流输入功能, 在应用中其一输入220V交流, 另一系统输入110V直流 (或220V直流) , 因系统的-48V输出端自带隔离装置, 其输出可直接并联使用, 从而实现了通信电源的双冗余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 该系统较好的完成了变电所的通信设备的电源供给, 减轻了电源维护的工作量, 免去了电池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更换, 实现电源设备的一体化管理和监控。为变电站的无人值守提供了可靠的通信电源。
5 结语
变电站电源包括操作电源、通信电源等, 随着各电源设备的模块化与并联技术的成熟、高频开关频率的提高、体积的减小等技术进步, 将多种电源集成在一套设备内, 通过优化结构、统一监控实现了电源设备的一体化。
变电站站用电源一体化方案的探讨 篇9
1 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变电站站用交流电源系统因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自动化水平极低,站用直流电源系统仅有较少的告警信息接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逆变电源、通信电源,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协调工作的机制等,远远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无人值班的要求。
1)站用电源缺乏整合机制,难以系统管理。变电站站用交流电源系统、直流系统、UPS电源系统(逆变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一般由不同的供应商生产、安装,通信规约一般不兼容,难以实现网络化系统管理,运行中也由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制约了设备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涉及站用各子系统协调的问题难于统一处理。
2)站用电源系统可靠性受到影响。由于站用电源信息不能网络化管理,站用电源状态不能实时全面监测,故障或告警信息不具备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平台,各电源系统由不同专业的巡检人员管理,造成难以对各电源系统进行分析判断,使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如UPS的蓄电池无人管理,通信蓄电池管理不精细,遇见紧急情况就难于满足要求。防雷设备配置,避雷器参数选择及安装位置等,也因缺乏统一的站用电源交直流系统而难以合理解决。由于充电模块均流对于直流母线上纹波较敏感,需要对母线所接负荷,如逆变电源等反灌电流进行统一治理。
3)设备间难以协调。各个供应商在站用电源安装、服务方面协调困难,无法实现站用电源的“交钥匙工程”,给设备的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2 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一体化的目标
1)实现站用电源系统的总线式设计。将直流电源、高频开关电源、通信电源、逆变电源采取模块化安装,统一挂接于交、直流母线上,实现直流蓄电池组共享。
2)实现站用电源系统集中监控、协调联动。在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运行方式改变时,能够自动调整相关系统的运行方式,提高站用电源系统可靠性。
3)实现站用电源系统“交钥匙”工程。现场施工时只需接入两路交流电源及外接蓄电池组,一体化电源系统内部各单元均由厂家负责完成,提高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安装、调试的效率。
3 变电站站用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架构
3.1 系统架构
变电站所有电源设备统一设计,逆变电源、高频开关电源模块、DC/DC通信电源变换模块直接挂接于相应母线上,减少电缆过渡连接,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一体化电源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3.2 通信架构
开发站用电源一体化监控系统,各子电源系统设备通过通信网络接入一体化电源的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在实现对各子电源系统设备集中监控的同时,通过唯一的接口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一体化电源系统通信架构如图2所示。
4 变电站站用一体化电源系统的设计原则
1)可靠性原则。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交、直流电源一体化并不是简单的将交流与直流设备混装、混接线,而应注重干扰隔离;
(2)一次元器件、二次监控均采用成熟可靠技术;
(3)采用一体化监控系统与各子系统监控单元独立配置、并列运行的方式,一体化监控系统故障不影响各功能模块正常运行;
(4)解决UPS不间断电源蓄电池缺少维护手段、通信蓄电池及充电设备维护不精细、站用电源问题不能综合分析等隐患;
(5)关注电源纹波等干扰信号对设备的影响并加以解决。
2)网络智能化原则。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整个站用电源监控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到一体化监控器,一体化监控器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连接;
(2)一体化监控器通过触摸屏方式实现人机互动;
(3)一体化监控器采集系统大量数据储存在其本身存储器内,根据调度要求上传需要的数据,接受调度指令进行遥调、遥控;
(4)一体化监控器具备智能分析能力,能为状态检修提供数据。
3)统一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站用电源统一设计、监控、生产、调试、服务;
(2)站用电源屏柜外观完全统一;
(3)站用电源系统对外接口统一。
5 变电站站用一体化电源系统的主要功能
5.1 智能交流系统
变电站站用交流电源系统根据变电站无人值班的要求,采用专用的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ATS)实现对交流电源进线的监测和控制。用ATS进行电源切换接线如图3所示,不仅两路交流电源进线开关的分合实现电气闭锁,而且还实现机械闭锁,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电源的安全可靠切换。
6种工作模式(固定电源1、固定电源2、停止供电、自动电源1、自动电源2、自动切换模式)可供选择,有完善的远程通信能力以方便地接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远程控制,并可完成接地保护、过流保护功能。
两路交流电源进线通过ATS开关进行切换,并可通过变电站监控系统或集控中心实现远程切换,这对变电站倒闸操作、事故处理等工作时显得尤为方便,可大大提高交流电源进线的可靠性,从而保证整个站用一体化电源系统的可靠性。
5.2 一体化监控系统
与变电站监控系统相似,一体化电源监控系统的监控画面可显示站用一体化电源系统网络接线图,以及各设备的运行状态。
1)交流部分有以下显示和控制功能:
(1)显示ATS运行状态;显示1号母线电压、1号母线电流、2号母线电压、2号母线电流及馈线开关状态;显示进线开关的分合状态和两个交流控制器的通信状态。
(2)控制功能可根据用户级别的高低决定用户是否具有控制交流开关切换的权限。低级别的用户不具有控制开关切换的权限;高级别的用户具有控制权限。只有在本地模式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本地的操作切换;在远程模式下,只允许远程进行操作切换。
2)直流部分显示功能:
(1)充电模块,合母电压、控母电压及各部分的馈线开关状态;
(2)电池组通信状态、馈线开关的告警状态;
(3) DC/DC电压、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和电流;
(4)蓄电池的电压和电流;
(5)各直流馈线绝缘状况。
3)监视功能有:监视逆变电源的运行状态、输出电压等;监视通信电源(DC/DC变换模块)的运行状态、输出电压等。
6 结语
基于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统一设计、优化配置、集中监控的思想,洛阳110 kV金谷园变电站利用变电站交、直流系统改造的机会,实施了站用电源系统一体化改造。经过近半年的运行,变电站站用电源一体化系统运行的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均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同时,由于站用电源系统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后,可更加方便地通过集控中心、调度中心等对变电站站用电源实现更加完善的监视与控制。
摘要:针对当前变电站站用电源按功能独立配置、缺乏统一管理的现状,提出按一体化设计思路,将交流、直流、逆变、通信、事故照明等所有站用电源集中配置,介绍了一体化站用电源系统的设计原则、架构及功能特点。
关键词:站用电源系统,一体化设计,架构,功能
参考文献
变电站一体化 篇10
1 电力系统事故的原因和分类
1.1 电力系统事故的原因
一旦电能供应, 超过规定范围所要求的连接与运行状况, 则可认定为发生电力系统事故。通常能够引发电力系统事故的原因, 主要有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包括雷电打击, 大风天气, 温度气候等。人为事故则包括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不到位, 运行操作方法失误以及外力破坏等。
1.2 电力系统事故的分类
电力系统事故根据影响范围可以分为两种, 分别是系统事故与设备事故。前者是供电系统中, 中枢线路出现故障, 停电范围较大。后者是个别设备发生故障, 影响范围较小。然而, 对普通的设备事故,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则极容易扩展为系统性事故, 使危害扩大。
2 调控一体化管理的变电站事故处理程序
2.1 事故处理流程
首先, 监控设备发现事故现场变电运行故障, 通过对信号的判断结合摄像头监控, 获取故障信息, 工作人员根据摄像头监控内容及信号反馈大致判断故障内容。了解故障发生信息, 对故障发生的原因、发生位置、发生影响作出简单判断, 及时上报故障所属部门, 并对现场情况做出严密监控, 关注故障发展及延续情况。
其次, 立即通知运维站, 讲明故障现场情况及故障信号情况, 便于运维人员分析故障原因与现状, 做好故障处理准备。运维站派遣运维人员赶赴故障现场, 及时对故障做出维修处理。在运维人员赶赴故障现场过程中, 调控人员通过摄像头及故障信号, 粗略判断故障线路, 控制刀闸将故障线路转冷备用, 实现故障隔离。
然后, 运维人员到达现场, 先对故障现场情况作出再次判断, 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故障点, 判断故障具体情况, 分析故障原因, 并制定故障维修计划。依照计划采取维修措施, 对故障线路检修, 维修或者更换损坏设备。待故障初步处理结束后, 恢复通电时, 首先对未发生故障的电路进行恢复。故障范围内, 需要将故障迅速排除, 并使供电恢复正常。如果事故造成相关设备损坏, 应对其进行安全保障方面的操作, 并进行检查维修。确认故障信号消失与否和保护的复归情况, 检查电路运行的稳定情况。事故处理的所有过程步骤, 都需要监控、运维、调度3方面人员, 将记录做好备查。
2.2 事故处理中注意事项
将各级的事故处理命令尽量简洁化, 事故处理过程中, 要快速、果断、准确。以避免事故问题进一步发展。处理事故问题之前, 需要对事故照明以及事故处理用电进行恢复。一些储存电源, 需要定期巡检, 保证随时待用。事故发生时, 属于非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 调度人员可以进行限电与拉闸操作。如果事故会对人员生命以及设备财产造成危害, 那么现场人员也可以直接进行断电。待事故处理结束后, 将危急情况下的操作汇报给上级有关领导。
通过互相监督的形式, 对分隔断路器进行控制, 防止出现非同期并列与系统解列情况。处理事故前, 应进行“投退”保护, 不可在无保护状态下维修。如果变压器在事故中处于过负荷状态的话, 虽然能够继续运行, 但需要严格地监控处理。
3 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变电站事故处理实例
3.1 事故前系统运行状况
台风天气, 110 k V系统两段母线并列运行, 每段母线各带一条110 k V馈线和一台主变运行, 35 k V及10 k V系统分列运行。
3.2 事故处理
大风将漂浮物吹到110 k V I段母线所带的馈线甲线路开关与CT之间, 死区故障, 母线失灵保护动作, 跳开110 k V I段母线上的#1主变和母联开关。监控系统向调控人员发出报警信号, 监控人员通过信号与摄像头, 对故障作出初步判断, 判断出故障点在馈线甲线路开关与CT之间, 对运维站人员发出通知, 要求到现场进行检查。
在运维站派人去现场的时间里, 调控人员使用摄像头检查变电站故障范围内的所有设备, 确认故障点后遥控刀闸, 将故障线路甲转冷备用, 进行故障隔离。恢复无故障的母线、主变、母联等设备, 等到变电站人员到现场后再将馈线甲开关转检修。
该次事故在调控一体化模式下迅速处理完成, 该次事故使用信号及摄像头结合, 迅速判断出故障点并用遥控操作进行隔离, 隔离后立即恢复无故障设备, 极大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4 与常规模式变电站事故处理比较, 调控一体化变电站事故处理存在的优势
传统模式的处理方式较为简单, 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较多, 时间较长, 效率较低, 难以适应电网建设规模的扩大与变电站数量的增多, 降低了自动化设备的利用率。集控站管理模式需要设置大量的集控站, 故而无法降低值班工作人员数量。
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相比上述几种方式来说, 具有信息掌握准确性、事故处理及时性、命令下达果断性、管理层级简化性特点, 不仅降低值班人员数量, 同时在事故处理方面表现出理想的处理能力。
5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存在的缺点
调控一体化模式需要调控人员能够准确识别变电站设备, 如果存在对变电站设备认识不足, 信号判断不准的情况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判断错误, 给抢修带来困扰。同时, 台风等恶劣天气会对传输信号造成重大干扰, 这导致变电站出现故障时, 无法及时发现或者无法准确判断。而在事故处理过程中, 如果不能及时通知到现场人员, 可能会造成因强送开关而导致的人员伤亡。
6 结语
为了确保调控一体化模式能够在事故发生时, 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需要对线路运行过程中各种故障状况进行预测, 并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措施。监控、运维和调度3方面的工作, 需要具有一定的默契和协调性, 从而为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已经体现出众多优点, 对于电网故障处理的速度与效果更好, 可有效改善传统电网运营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为电网稳定、安全运行通过可靠技术支持, 促进我国电网运行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学荣.浅析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变电站事故处理[J].价值工程, 2012, 31 (25) :82-84.
[2]王洪, 张广辉, 林雄武, 等.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的智能化防误系统[J].华北电力技术, 2013, 7 (10) :29-33.
[3]黄雨燕.浅谈变电站事故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2 (12) :122.
变电站一体化 篇11
1 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流程
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流程包括了诸多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停电处理流程、检修工作流程、送电工作流程、成本优化流程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流程进行了分析。
1.1 停电处理流程
停电处理流程和其他变电站的停电处理的流程类似, 在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模式下, 当时值班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到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后, 负责调度的人员按照计划停电的时间下达相应的操作任务命令。在操作任务下达之后, 值班的负责人员随后召集工作人员安排操作任务, 对于作内容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和具体的人员分工都进行详细的布置与说明。接下来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 当接令时负责发令的工作人员应当和负责接令的工作人员互相通报姓名、时间以及操作的具体内容, 在通报时双方应当使用规范语言, 并且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尽快取得联络。
1.2 检修工作流程
电力企业应当提前一天按照检修计划的内容来下发工作任务单并确定工作的负责人员, 检修工作流程自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技术性, 在检修操作一体化模式下, 工作人员既有操作角色又有检修角色, 因此在工作开始之前, 工作的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应当履行不同角色下各自的安全职责。例如工作的负责人应当正确的组织工作人员有秩序的开展停电操作、检修工作, 并且在检修结束后由工作许可人汇同工作负责人来对于检修设备进行验收工作。在检修工作完毕之后工作的负责人需要按照记录要求来对于检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检修的结果都进行详细确认, 最后在工作记录填写完毕后将本次检修工作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归档, 然后组织送电的操作。
1.3 送电工作流程
送电工作的第一步是当时的负责人与调度人员汇报工作完成情况, 对送电时间进行确认, 在双方得出结论后由调度人员下达操作任务单。值班人员根据调度人员下达的操作任务单来确定送电工作的监护人和操作人, 并且在工作布置会上对于操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在操作开始之后操作人员应当严格的检查送电回路是否存在接地故障或者是短路问题, 需要确认设备状态并且向负责人及时的进行汇报。在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送电, 操作结束后, 值班人员应认真的填写各项记录并且将记录登记在案, 负责人进行核查。
1.4 成本优化流程
成本优化工作是一个多目标的工作。因此在这一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始终考虑多目标多约束的优化问题。并且在成本优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的优化目标首先应当包括可靠性目标和经济性目标。通常来说35KV变电站的成本不仅仅包括了初始投资成本与此同时还包括了后期的运行成本以及检修维护成本, 而这些运行和检修成本因素主要受约于工作人员因素。除此之外, 在成本优化的过程中应当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本, 以节约计划检修和维护成本, 因此在保证检修和运行可靠性的情况下, 对设备检修成本的优化也就是对于这两部分成本的优化工作。
2 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模式
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性的模式, 这主要体现在提升管理规范性、增强模式创新性、优化管理标准、选择合适实施策略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
2.1 提升管理规范性
提升管理规范性首先需要电力企业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优化。众所周知电网运行管理的水平将会关系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正常运行, 并且会影响到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 因此这一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当被电力企业和工作人员所重视。除此之外, 由于我国的电力系统自身有一套严格的执行流程和执行规定, 这对于35千伏变电站也并不例外, 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模时应当在不违反现行规定的基础上完成具体的管理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现行的《安规》和《变电站无人值守管理规定》等根本性指导规定相违背的话是不可能确保工作的规范化得到保证的。
2.2 增强模式创新性
增强模式创新性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更好地加强35k V变电站检修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并且这一工作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的变电站工作人数紧张的问题。在增强管理模式创新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于现有检修操作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检修运行成本和流程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对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时工作人员还必须遵守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并且以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来从电网运行和日常运维检修各个角度出现进行35千伏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工作。
2.3 优化管理标准
优化管理标准最为核心的一点在于确保标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与合理性。由于实施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这意味着在这一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工作人员原有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管理方式等的变更。由此电力企业必须在原有管理模式基础上通过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 并且按照适用性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来对于原有各项工作进行分解同时建立新管理模式下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管理标准等内容, 从而能够确保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2.4 选择合适实施策略
选择合适实施策略就意味着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检修工作和运行工作所具有的特点来制定出更好的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除此之外, 在选择合适实施策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考虑到在变革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对于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实施策略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且从源头上规避权责不明晰、流程不规范、工作技能不熟练带来的风险。同时, 在35千伏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模式试运行阶段中工作人员应当注意总结问题并且及时的对于造成问题的部分进行调整, 从而能够确保实施效率和成功率都能满足要求。
3 结束语
35k V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其运行效率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因此变电站工作人员在进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时应当首先理解其整个操作流程, 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为前提来对于35k V变电站检修操作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1, 72 (22) :35-38.
[2]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43-51.
[3]徐炜.企业组织结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4]徐国华, 张德, 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