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厚积薄发

2024-12-05

作文要厚积薄发(精选4篇)

作文要厚积薄发 篇1

初中英语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板块, 该板块引导学生整理写作思路, 学会组织语言和谋篇布局, 最后落笔成文。其实,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紧靠Task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Task教学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致使写作教学滞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 多数同学遇到英语写作绕道而行, 试卷上书面表达题部分递交上去空白卷的比比皆是, 严重影响学生的英语总体成绩的提高。为此, 提高英语书面表达题势在必行。

一、博观、厚积——英语写作的基础

1.博观, 明确做什么 (what to read) 。

(1) 抓住Reading不放松。博观的关键是明确读什么, 那么教师的指导不可忽视, 众所周知, Reading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训练的主要综合材料:单词集中、习惯于用的用法相对集中, 语法紧密结合每一单元的语法知识、句式灵活多变、篇章结构也互不相同, 并且体裁各异, 是学习写作技能的最佳材料。

而Reading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Reading就是读, 忽视了Reading的另一个作用:以读促写。借助于reading、通过读Reading, 学习和借鉴写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如8B Unit8Reading的学习, 了解描写自然灾害的方法:先用倒叙方法简单介绍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再叙述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通篇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再如学习What a brave young man一文, 除了学习文章的写法、谋篇布局外, 用词富于变化、描写细腻, 尤其是写救火救人的一段, 精彩之处此起彼伏, 又文章, 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 为学习写这类文章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2) 课外读物不可少。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仅仅靠Reading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reading教学多要求写单词、记短语、讲语法、分析句型等, 很少涉及和渗透文章的写法教学, 并且, 学生反复读Reading, 也没有了鲜鲜感和兴趣, 在此基础上的读也是应付差事, 心不在焉。而课外读物上的文章多, 故事性也较强, 且都是原汁原味的纯正英语, 因此, 对学生学习英语也起促进作用,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如绿色封面的牛津书虫, 《中小学英语阅读》系列是适合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的不错的书, 英语地道, 且既有中文又有英语, 帮助学生理解、对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很有帮助, 对英语作文也大有裨益。

2.厚积, 明白怎么做 (How to read it) 。这里的厚积, 指的是书读得多了, 积累的知识也就多了, 为下笔如有神埋下伏笔, 只有博览全书、集思广益、吸收其精华, 才能助写作一臂之力。关键是厚积, “积”什么、如何“积”才是问题的关键。如学习8B Unit6 Reading时, It is great for us to workclosely with these special athletes句子可谓是文章的“文眼”, 既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也是呼吁大家都来参加这些特异运动员的志愿者服务的行列, 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更为学生写作文揭示主旨、总结全文做了铺垫和榜样。

二、约取、薄发——英语写作的源泉

在学生“读万卷书”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写作训练是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说写作文定义为“薄发”的话, 那约取是薄发的源泉和基础, 约取为薄发奠定物质基础。因此, 除了常规的写作教学, 如读范文、列提纲、选取素材、谋篇布局、完成作文、修改作文等“六部曲”外, 在写作前的准备阶段——约取, 是不容忽视的, 如何约取, 为写作储备素材是艺术也是技巧。

约取是相对于博观而言, 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 积累了许多的知识和技能, 再慢慢地拿出来称之为约取。其实, 简单地可以理解为, 在写作的过程中, 借鉴他人的文章中的闪光点, 如在欣赏美文的同时, 留意文中的佳句, 以备写作时借鉴, 读环境保护方便的文章, 文章的结尾一般是号召性的语句Theenvironment is important,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protecting ourselves等, 写作时如果巧妙借鉴和使用, 会使文章美不胜收, 也使文章精彩无限。

“博观”“厚积”‘约取”, 为“薄发”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接下来写作文是英语作文教学的的必然归宿。如何写、写什么教师可以给定话题如以每一单元的中心话题为依据, 设计作文题, 如8A Unit2的作文可以定为My idealschool, 学习Pets时, 可以写My pet, 至于怎么写, 中等偏下的学生可以给要点, 而优生不妨创新写作, 也可以在写作前写阅读范文, 为学生写作降低难度。

英语书面表达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 平时教学中, 以Reading为主要教学重点, 强化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写作的了解, 以课外读物为辅助教材,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扩大词汇量、丰富阅读内容、增长见识和学识, 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 做到“博观厚积、约取薄发”, 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为写出文道俱佳的英语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志霞.初中英语短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3) .

[2]徐婷.初中英语“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浅析[J].中学英语园地, 2012 (33) .

作文要厚积薄发 篇2

同样,人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会在积淀中成长,变得强大,就像尖茅草那样,在积蓄了足够的营养之后疯狂地成长,最终变成了“草原之王”。

我们平时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我的一位同学,他的学习习惯很好,很爱看书,他的家里放了两个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平时他一有空就看书,和他聊天他总是滔滔不绝。有次我去找他玩,他正在看书,我一连叫了他好几声,他才反应过来。平时在学校他也主动发言,课下作业也完成的特别好,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赏。每次考试他都能考出很好的成绩,这都是他平时不停地努力学习,积累经验,厚积薄发的效果。

作文需要厚积薄发 篇3

关键词:作文写作 听 读 记

现在高中写作课,多数老师都比较犯愁,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往往不按时交,有的搜肠刮肚,无从下笔,有的磨磨蹭蹭,消极应付,用虚构的情节,虚假的故事,虚伪的感情抒写小我情调,不够大气,有的过分追求丽词骈句,但却空洞陈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要问学生为何不愿写作文,答“无话可写”。看来困扰学生写作的关键仍是“写什么”而非“怎么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没有足够生活积累的学生,无论掌握了多少写作技巧,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首先应当是材料厚实新鲜,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能激起读者思想情感的共鸣。按理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广、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是已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企及的。一个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每天都会感知新的资讯。原本都可以从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吸取大量新鲜的生活素材为我所用,有这么便利的条件,为什么不能“移植”到作文中呢?我想原因不外乎有这么三点:

一是有些学生没有主动吸收接纳的意识,不会兼收并蓄,吐故纳新。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只惹人眼球,极视听之娱,却没有浸入心灵,他们是生活的匆匆过客,而不是生活的有心人。

二是有些学生虽注意阅读,从课外读物中间接积累“阅历”。但视野狭窄,在课外素材积累上,存在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的局限,明显有随意、散乱,盲目的特点和消遣性质。此类材料虽新鲜时尚,但明显“偏食”。

三是借口课业负担重,高考压力大,没有时间去“留意”身外的事,他们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中演算推导,把自我封闭起来。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无暇顾及、反应迟钝,更不会从现实中获得有价值的作文素材了。

学生只有在不怕作文的基础上才能写好作文,要消除学生怯懦心理,就要解决写作素材问题,有“米”才会做出香喷喷的饭菜来,怎样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我觉得教师大有可为,笔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尝试过几种做法,自以为有所裨益。

一是“听”:即听同学和老师讲。首先,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安排学生听一些佳作,从中吸取营养,具体做法是利用语文早自习设立“文学早餐”,开始布置几位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自选一篇短小精美,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文章示范朗读,以后学生轮流“坐庄”,这样做,一举多得,既锻炼学生口语,又进行思想教育情感陶冶,也能使学生从“听”中了解积累写作素材,听一篇好的文章,犹如吃一顿美味早餐。其次,教师也充分利用语文课和作文讲评课,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素材,例如在介绍作者时,可提供一些作者典型事例,既加深对作者和课文内容的了解,又积累了一些名人事迹方面的素材,笔者在讲述《<物种起源>序言》时向学生讲了达尔文和华莱斯在科技史上留下的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的一段佳话。引导学生认识两位大科学家之间不存在“文人相轻”,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更科学有效地为人类谋福利,他们体现出的是科学家广阔谦逊的胸襟。讲《兰亭集序》时,介绍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不仅“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而且“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这种勤奋和功力正是学生必需的。除了教材之外,每二周一次的作文讲评,也应成为教师提供写作素材的有效平台,除了在作文审题,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加以指点外,应结合作文题目或话题,提供二三个经典素材供学生选择,通过教者的写作点拨,学生对资源的筛选整合,自然融入学生的构思立意之中,如要写“友谊”的话题作文,可链接如下素材:A名人事例:信陵君与侯赢的刎颈之交,苏轼与参寥子的患难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革命友谊。B名言链接:鲁迅赠翟秋白的名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二是“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广泛阅读涉猎一些好书,既能充实头脑,扩大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充裕的有利条件,向学生推荐或指定几本名著,或者学生自选读物去进行探究式阅读,要求学生写读书摘要或心得体会。笔者在担任初中教学任务时,在两个班级举行了一次暑假读书心得交流座谈会,气氛热烈,效果良好。

三是“记”,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源存贮库。①把自己日常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上的有存贮价值的内容分类整理“存盘”,以备所需;②是交流共享,在黑板上方开辟“每日格言”,每天由学生轮流推荐;③是学习赵谦翔老师“绿色作文”写作实验的做法,在初二时利用学生不上晚自习的有利条件,布置学生坚持收看并记下每晚《焦点访谈》的主要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积累。经过两学期坚持,学生整理归纳了《焦点访谈》七个方面的素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正面素材又有反面素材,勿庸置疑,这些从电视上“下载”到“文本”中的社会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写作的材料宝库,开阔了学生视野,触及了他们未曾涉及的领域,从这些资源中,学生们认识到,在他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社会,那里或者风光旖旎,或者云谲波诡。这样的“风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为学生“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了《焦点访谈》,学生的作文内容明显充实了,时代气息浓郁了,有了主动评价社会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参与意识,敢于“挺身而起”发表自己真知灼见了,学生作文明显从原来的家庭学校,同学自我的狭小圈子里解脱出来,不再养气顺心,含情脉脉,而是内容厚重大气了,文笔也流畅了!真可谓“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综上所述,要解决学生写作材料贫乏问题,主要靠听、读、记结合、听、读、记三者互相兼容,互相渗透,都是基础。运用到写作中去才是根本目的。“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从书籍和生活中去感知占有选择写作素材,用心积累外面世界提供的丰富的原汁原味的素材,给自己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文要厚积薄发 篇4

一、作文基础从阅读开始积累

作文要进行外在的表达, 首先要进行内在的积累。我们提倡广泛的学习和阅读, 学习课文内在的精华, 同时进行课文的外围拓展, 一方面加深对于课内文章的理解和阅读, 另一个方面提升对于相似课文的认知度, 提升自我知识面;一方面我们在积累课内的知识, 逐渐融会贯通用于作文教学, 另一方面我们去积累类似的课外知识, 有效地拓展和发挥, 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时候, 我们的作文水平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一) 基础材料积累要从课内吸收营养

课本属于精选的精华部分, 属于含金量较高的文章。我们提倡进行课内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广泛地积累材料。如对于描写渲染的感悟, 对于描写方式的思考, 等等。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集子, 这部集子汇聚了鲁迅的优美散文, 写到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有趣经历, 像我们学习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 从简单有趣的故事中反映出不寻常的道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朝花夕拾》这部集子的阅读, 例如对其中《社戏》的阅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作为一个简短的故事讲出来, 讲解里面几个小的片段, 例如“偷吃罗汉豆、听社戏”等部分, 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知, 同时又可以此引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作用。

(二) 课外材料的相关链接与积累运用

课程只是一个范例, 它能指导你学习的方向, 但却并不是全部, 在此例子的引导下, 我们可以进行拓展。这种拓展是为了开拓知识面, 提升思维高度, 为写作打下材料和知识的基础。

立足于课内, 放眼于课外, 可以提升思维空间和高度。学习写作鲁迅的词句还有批判式的风格, 我们可以去探寻《拿来主义》中对于历史的思考, 我们可以探寻《二心集》对于政事的反思和历史的评价, 特别是关于写作的批判犀利风格, 通过犀利的笔锋反映了其中深刻的内容。这种“博览众数, 广泛涉猎”的积累, 在短时间内将写作需要的诸多材料以及潜在的用途, 铭刻在了学生头脑当中, 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厚积薄发的力量。此外, “《灯下漫笔》和《故乡》”之类的文章, 都可以作为在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材料, 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 同时进一步反观课内文章的学习, 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协同提高。

二、优选材料, 博约精取———分层选取与筛选

我们积累了很多的材料, 但无序的排列方式无法发挥作用, 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我们进行二次梳理, 形成有序的结构。这就是将最优的材料放在前边, 将稍差一点的材料放在后边。在拿到有用的材料之后, 我们进行优化选择。

(一) 分层选取材料, 优化升级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材料无所谓好坏, 在于运用是否恰当。课堂作文教学, 应该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通过主题对应的方式, 进行材料的择取和搭配。

要想提升作文水平, 就要从几种简单的体裁入手。学生最常接触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 要想写出东西, 必须有相关的体裁和素材积累, 也就是需要一个与写作体裁相关的材料积累过程, 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将描述精彩的文句归为记叙文范畴, 将进行说明的文句归为说明文范畴, 将进行议论的材料归于议论文的范畴中。根据主题的不同, 优先选取材料, 进行分类和行文。

(二) 列出层级提纲, 进行材料筛选

教师要教会学生列提纲, 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分类, 并且分出层级来。将不同的材料进行三级划分, 淘汰掉与主题无关的材料, 然后将最符合主题的材料放到最前面, 是一类材料, 其次的二类材料, 仅仅用来补充的属于三类材料。一类和二类材料就是与题目极度契合的, 具有代表性, 三类材料仅仅用于一些过渡段和起始句等, 这样有主有次, 有高有低, 并且层次分明, 适用于学生提取。

三、融入情感, 提升文章感染力

(一) 情以载道, 当流露内心

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增强认同感。表达个人情感的文章是真实感人的, 同时又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如果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技巧, 不在于写作方式, 那么就在于“是否有自己内心充沛的感情和思想”, 这就是标题所说的“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流露”。而现实当中, 学生的作文往往是浅尝辄止的, 尴尬的叙述和面无表情的抒发, 使文章很干瘪、很枯萎, 没有活力, 这就是缺乏感情的表现。

大家可以试着比较这两段文字:

根据埃及朋友的介绍, 我在一个夜晚去看金字塔, 想多了解一些这个民族的历史。

听埃及朋友说, 金字塔的月夜, 朦朦胧胧的, 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我去, 却不是为的寻梦, 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的历史。

前者只是客观的表达, 而后者才是充满感情的表达, 它的特色是富有形象性, 从动人的境界中显示出一段特别的情致和韵味。这才是作文中应该出现的语言。

(二) 关注生活, 引导自我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 要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相关的课外文章阅读, 这种阅读首先要让兴趣来引导, 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阅读当中, 我们不仅仅可以学到知识, 更可以提升能力, 提升我们的素养。生活中, 阅读用于接收信息, 做出行为;工作中, 阅读融入日常事务, 开展交流;日常应用, 阅读渗透于点点滴滴, 连接动作行为的展开, 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要学会发现文本体例的相似之处, 进行内容的有意识拉近和模块化整合, 从中具体细分出同一体例研究的切入点, 将其融入文本教学的过程中。而各种不同体例的切入点角度各异, 只要具有可比性, 同时带有文本研究价值, 我们就可以拿来进行模块化整合与研究。

作文一要靠积累, 二要靠反思, 三要靠情感, 四要靠感悟, 这就能达到一种很高的水平。作文切忌空口白话, 要言之有物;切忌文无情感, 要包含深情。此外, 作文写作水平与快慢无关, 与年龄无关, 只要是有了材料, 具备了经历, 同时有自己的思考感悟, 好的文章便可随时呈现。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作文课堂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内蒙古大学.课堂教师作文信息技术设计使用手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磊.新课程成功教师管理实用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下一篇:园林工程中的绿化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