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调度系统

2024-12-27

一体化调度系统(共12篇)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1

0 引言

电力工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 对电网进行控制与监控, 确保其能安全, 稳定, 高效经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无疑提高电力调度系统智能化, 自动化对提高电网的经济性, 安全性, 稳定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1 当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 当前我国电力自动化系统平台存在差异。电力调度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平台, 大部分用户基于系统可靠, 稳定和高效的角度, 采用基于RISC结构的小型机作为电力调度系统服务器;但是基于方便使用, 则选择CISC架构计算机。在电力调度系统运行过程中, 进行计算机的扩容, 升级, 更换等, 造成电力调度系统面临不同计算机平台和操作系统的问题。

第二, 电网模型的多变问题。电力调度系统对电网进行监控, 增加变电站或者对变电站进行改造时, 系统需要进行建模和数据记录, 造成了调度系统维护的易出错性, 从而为电力调度的安全运行带来问题。

第三, 电力调度系统对集中控制的功能要求也逐步提高, 在电网中要求数据库和电网模拟具有一致性, 但是当前电力调度系统功能实现是基于各自独立的数据库, 因此, 不能确保数据库和电力调度系统模型的一致性。

第四, 作为数据监控系统, 电力调度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关联, 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连接方式, 由于存在结构, 数据库等方面的差异, 限制了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2 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2.1 电力调度系统平台一体化

电力调度系统在计算机硬件以及操作系统的选择比较多, 但是不同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存在差异。通过中间件技术, 可以解决不同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在电力调度系统数据平台与底层的不同硬件和不同操作系统中间, 构建基于应用中间件的分布式的运行模式, 并开发可以把底层系统与上层应用有效隔离的软件包, 基于信息交换效率角度, 采用对象中间件进行不同应用之间耦合的信息交换, 电力调度系统中, 采用更多的是OMG公司的CORBA对象中间件。

中间件拥有良好的通信能力和强大的可扩展性, 能够对电力调度系统中硬件平台以及操作系统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屏蔽, 这样, 就能够为电力调度系统平台提供统一标准接口, 从而实现电力调度系统平台一体化。

2.2 电力调度系统功能一体化

电力调度系统已经越来越向智能化发展, 集控, DTS, PAS等功能逐渐得到应用。电力调度系统整合数据库, 界面, 图形等资源, 实现功能共享, 达到功能一体化目的。实现电力调度系统功能一体化的核心是使用通信中间件。利用通信中间件, 实现具有不同功能模块使用相同的数据, 模型, 界面平台。

电力调度系统利用中间件, 能够灵活配置各种应用模块在电网内的配置, 不但可以在电网中任一点安装节点机, 也可以在电网中集中安装节点机, 并且可以支持模块冗余设备运转。电力调度系统应用中间件, 不但可以按照用户需要进行伸缩, 同时在电网运行中可以灵活设置。中间件的应用是电力调度系统其它应用模块应用的前提, 通过中间件模块, 实现了普通应用模块的启动, 通信以及退出。

电力调度系统功能一体化还需要实现界面一体化要求。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界面一体化, PAS, SCADA等功能以软件功能Server模块形式存在, 每一个服务模块都有完整数据以及应用服务,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服务模块的增减。电力调度系统通过同一的人机界面, 方便管理, 实现PAS, SCADA等功能的灵活运用, 使得整个电力调度系统的扩展性提高, 从而方便电力调度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用户能够在统一的人机界面上, 实现各种应用的切换。

2.3 电力调度系统图模库一体化

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 电力调度系统的数据库以及网络模型库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调度系统中, 电力设备是配套出现的, 因此, 在电力调度系统中能够设立常用的图模库, 能够在建模时直接应用, 从而提高人们的效率。

在电力调度系统中, 通过图模一体化功能实现了通过一套绘图工具统一绘制图形和建立模型, 同时通过统一的图形对多种应用进行支持。人们能够在首次构建电力调度系统模型时, 为人们提供全面的设备信息进行多种应用的支持, 同时能够实现提供信息仅对当前应用进行支持, 而在扩展应用时对相应信息进行维护。因此, 电力调度系统图模一体化为实现电力调度系统一体化功能提供了前提。

2.4 电力调度系统接口一体化

通过定义请求应答型数据访问体系实现通用数据访问, 通用数据访问应用于信息同步以及初始化时对复杂结构数据的实时访问。通过通用数据访问, 查询资源服务接口, 用于对电力调度系统读访服务;筛选查询服务接口, 用于对电力调度系统资源的查询服务, 利用对限定的资源查询性质对资源查询的接口进行扩展, 在对电力调度系统资源进行查询时, 通过查询语言 (SQL) , 增加where语句是实现对用户有兴趣的信息的查询;查询更新服务接口, 实现对电力调度系统访问服务等。电力调度系统接口一体化, 建立具有开放性, 标准化的电力信息模型, 同时具有通用的数据接口, 能够实现电力调度系统应用功能的即插即用。

3 某电力调度系统一体化应用实例

某电力调度系统是南瑞公司开发的集PAS, SCADA, AGC, DTS等的一体化系统, 该系统基于商业数据库, 能够支持国内外各种商业软件, 采用国际标准的终端服务器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IEC870-6系列TASE-2协议, 在工作站或者Compap Alpha服务器运行。

该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对用户透明, 支持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多种商用数据库;实现了SCADA、PAS电力应用软件 (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无功优化、短路电流计算、负荷预报、安全分析、网络等值、校正控制、故障分析/保护校核等) 、DTS调度员防真培训、TMR电量计量计费等功能;所有人机界面可定制;实时数据、报表可通过WEB方式发布。该系统在电力调度系统大量数据存储以及更新的基础上, 系统的稳定性以及高效性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4 结论

电力调度系统中应用一体化技术, 使得电力调度系统中人们的维护工作量减少, 从而使得人们有更多精力进行电网的监控, 确保了电网质量, 同时使得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得到了改善, 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为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怡文, 黄奕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图形一体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14 (24) :52-54, 64.

[2]沈曙鸣.新一代地区电网SCADA/EMS/DMS/MIS自动化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0, 1 (21) :47, 48.

[3]陈赤培.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集成建设[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15 (24) :66-68.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2

[摘 要]电网调度监控管理的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调控管理中,一方面能发现电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使得电网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另一方面,进行一体化管理确保了供电的质量,满足了不同用户对用电的需求。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电网的调度监控也在不断的进步。有关电网的相关的运行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受重视。

[关键词]电网调度;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67-01

导言

随着电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工作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向着现代化、实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监控部门和调度部门的融合,实现了电网调度监控的一体化,为电网运行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之,电网调度监控的一体化是实现电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供电质量、满足用户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其可及时发现电网运行中存在的不良问题,通过采取措施将其排除,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确保了供电质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今年来,随着我国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有关其运行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

电网调控一体化包含电网的调度和监控两个重要方面。电网调度监控的一体化为不同部门的发挥优势、提升效率和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包含了三级分布的管理结构,对不同的任务和分布形态,进行不同的管理。在电网调度监控管理中,分为三个基本的环节,分别为生成、运行以及厂站终端。在使用中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对不同节点进行了链接,为数据的传输提供有利的条件。在通常情况下,例如前置机、调度工作站等都是位于主站节点的主备式设备,在设备中,自动化系统因其具有SCADA的功能,能对全局进行实时分析及监控、处理。在操作中,微机远程终端要对其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通过电力载波和微波的媒介?鞯菔迪质?据的传送,在传输完毕后,将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出来。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现,特别是国家电网的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对于地方电网而言,在实施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变电所的设备陈旧。电网调度和监控的一体化需要依赖先进的设备,但是由于资金缺乏,部分设备未进行及时更新和改造,甚至一些本该淘汰的设备仍然在运行。为了实现电网调度监控的一体化,需要对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电网行业的发展追求经济利益,而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进而导致部分电网企业忽视对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重视,阻碍了一体化实现的进程。第三,电网行业规模庞大,分布范围广,加上变电所的分布较为零散,进而导致符合稀薄,不利于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此外,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缺乏是阻碍了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专业人员的缺乏难以对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了推动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建立,需要针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一体化和自动化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加加大对电网设备的更新和改造的投入,对于不符合运行需要的设备进行更换,对于损坏的设备进行改造和维修,为实现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一体化系统对电网运行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实现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是电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电网的运行创造了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对后期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其技水平和业务能力,便于对系统进行正常的管理和有效的维护。此外,还需要对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进行管理,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与运行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由于其涉及较多比较专业的电学知识,因此,要想实现该系统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应加强对设计与运行环节的研究。接下来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与运行进行探讨。

4.1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设计的合理与否关系着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后期运行稳定性。因此,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设计时应进行综合的分析,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首先,电网调度监控设计时应注重经济性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最大限度的实现两者的融合。一方面,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经济性与电力企业的正常、稳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应在满足用户电网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电网安全运行与否关系着社会不同行业正常的生产运营,因此,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注重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即,认真研究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将其运用到设计的不同环节之中,并从整体角度出发,以最大化实现电网社会与经济效益为目标,完成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最后,注重设计的标准化与适用性。考虑到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难免给原有电网管理工作造成影响,为将这一影响降到最低,应结合原有电网管理及电网实际,将各项工作加以分解,构建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为电网的高效、安全运行做好铺垫。

4.2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是一个难度较大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那么为确保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根据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并对业务流程、人员配备情况加以明确规定,尤其应明确划分检修范围、业务界限,以确保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顺利运行;其次,完善各部门技术支撑。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而且需要各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对变电站而言,应定期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技术改造。而调度部门应建立视频监控、大屏幕等系统;最后,完善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各项制度。工作的实施需要制度的约束,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从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际出发,从人员管理、系统维护、日常工作入手制定严格的制度,确保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结论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是实现电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和提高其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个电网行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采取合理的措施推进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现,将调度与监控中心进行结合,实现信息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在节约投资的同时,还提高了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网的运行会更加高效稳定,并逐步走向智能化、自动化和系统化的道路,必将有力的推动我国电网的改革和发展,为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3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系统中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先进的技术,有效地实现了运行系统的遥调、遥视、遥测、遥信、遥控等基本功能。同时,随着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逐渐成熟和配套系统逐渐完善,逐渐应用一体化技术实现对分布面积较大的电力调度系统的有效地调控,从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1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自动化的平台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于现阶段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有很大的差异,使得系统平台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由于我们在进行电力调度时,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地调度,若调度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会造成电力调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为了确保电力调度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在调度系统中应用RISC结构。但该结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无法实现电力其他方面的调度,无法实现电力自动化系统全方位的调度。

1.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对集中控制功能不完善 由于在电力调度操作中,为实现对电力调度的有效调度,需要确保电网模拟和系统中整个数据库保持相同,即需要提高电力调度系统的集中控制力度。然而,现阶段电力调度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是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完成的,若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的完善性,还需要实现电力调度系统中数据信息库和电网模拟两者之间保持准确无误。因此,未来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需要完善集中控制功能。

1.3 电力调度系统中电网模拟的多变性 在现阶段,随着城镇变电站数量逐渐增多和变电站改扩建规模逐渐加大,需要更高要求的电力调度系统,并准确的对数据进行记录分析,确保电力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在该过程中,由于环节较多,很容易出现错误,影响整个电力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加强对电力调度系统的研究,探索出电网模拟的多边形规律,从而有效地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的稳定运行,完善电力调度控制系统。

2 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应用重要性

2.1 对系统网损进行优化管理 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网损管理中运行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网损管理子系统的工作,既不会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明显的影响,且可以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网损进行全面的检测,对检测出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有效地解决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网损发生的概率。

2.2 负荷管理 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需要根据供电电网的基本特点对电网的工作状态开展全面的监测,并根据监测分析结果对电力调度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保障电力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减少电网运行中发生故障。此外,一体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电网系统的运行负荷状态进行管理,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2.3 提高办公效率 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一体化技术,可以准确地实现调度信息子系统运行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可以完善电力调度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和分析电力调度信息的基本运行状态,并对电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少电力调度系统的失误。

3 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3.1 平台的一体化 由于电力调度的工作基础是计算机平台,如果计算机操作系统不同,则会出现电力调度平台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由于计算机操作系统不同而导致的电力调度工作平台之间的差异,会阻碍电力调度信息之间的传输。因此,需要实现电力调度平台的一体化,利用中间耦合的方法作为信息传输的桥梁,例如,多采用CORBA和OMG作为中间传输平台,从而解决计算机操作系统不同而带来电力调度平台之间差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系统和硬件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平台一体化建设。

3.2 电力调度图模的一体化 随着我国电力网络规模逐渐扩大,需要加大对电力调度信息的管理,但是在电力调度模拟过程中,由于环节较多,很容易出现错误,影响整个电力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加强对电力调度系统的研究,探索出电网模拟的多边形规律,并建立一个常用的图库模型,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3.3 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功能一体化 为了促进电力调度系统的发展,需要实现对电力调度信息和图形进行资源共享,从而真正意义上是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但是为了实现功能一体化,需要增设一些中间装置,例如,可以在电力系统中安装节点机,将其安装在电力网络中合理位置,作为电力调度系统中应用模块的基础,为促进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建设作出贡献。

3.4 电力控制集中性 在目前电力调度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是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完成的,为了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的完善性,还需要实现电力调度系统中数据信息库和电网模拟两者之间保持准确无误。为了实现电力调度控制系统的集中性,需要对电网模拟系统和电力系统两者之间进行同步化。

3.5 对电力调度系统运行状态监测 研究发现,电力调度系统是确保整个电力网络连续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且它的合理调度可以确保用户用电设备运行稳定,而一体化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不同电力调度系统的资源共享,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对其运行故障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

4 结论

在电力网络调度自动化系统中,需要加大对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提高一体化技术的可靠性、合理性。并逐渐应用一体化技术,减少在电力调度系统中人员和设备的投入量,给电力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电网检测和控制的精力。同时,在一体化技术中还需要加大对资源共享、接口问题、集中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金棠.关于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一体化技术分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02):93-95.

[2]马国梁,周行,刘永新.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5(05):221-222.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4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地县一体化系统

按照冀北公司“大运行”建设的要求, 今年市公司将建设“地县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的建设将遵循国网《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功能规范》, 结合“大运行”工作需求, 根据地、县级调度机构的职责定位, 通过对地调原有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进行新建和升级方式, 实现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和地县一体化系统建设, 加快地县调度数据网建设。按照责任分区、信息分流的原则, 支持地调对110、220千伏变电站、县调对35千伏变电站集中监控, 满足地调、县调对电网调度运行、设备集中监控大运行业务需求。建设地县级备用调度系统, 建设调度数据网, 实现电网数据的网络化传输。

在县调系统方面, 对其系统进行地县一体化改造, 不再新建调度自动化系统, 主要服务器硬件设置在地调, 在县调部署地调系统的广域采集服务器和地调系统的远程工作站, 各个厂站通过双汇聚的数据网络和分布式采集设备向地县调一体化系统传输实时运行信息, 完成35千伏站数据的分布式采集和监控。正常情况下各个县调采用远程工作站的形式, 浏览厂站画面执行调控职能。县调本地保留采集功能, 设置前置服务器和工作站, 并纳入系统的统一管理, 保留独立监控和操作的功能, 可以在紧急或特定的情况下脱离一体化系统, 单独对所辖厂站进行监视和控制, 进而实现调控一体化和地县一体化功能。

按照上级“大运行”工作需求, 市公司将于2012年底完成地县一体化主系统建设, 2013年6月实现各县所辖所有变电站接入传动, 暂以现通道方式接入系统, 待调度数据网建设完成后再通过数据网接入。按市公司要求, 各县调统计所辖变电站分别以现通道方式和调度数据网接入系统所需改造工作及资金情况。

由于县调自动化机房环境已不满足地县一体化系统建设需求, 因此要求县调进行自动化机房改造 (机柜16面, 建议进行易地改造) , 以满足机房空调、电源、安全、消防、接地及综合布线等要求;并于2012年10月完成自动化机房及调度室改造工作。

1 我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概况

我公司调度自动化为保定智能电能有限公司的WGJ2003系统, 运行方式为双机双网热备用。该系统于1999年1月建成投入运行, 于2003年农网二期工程中改造升级, 基本形成现有规模。2006年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验收期间, 对系统遥调功能进行了完善。

调度通信设备及信道情况:遵化共有8芯ADSS光缆277kM, 光传输网络采用中兴ZXSM150设备, 目前有26个网元, 分为3个二纤自愈环网, 覆盖公司调度中心, 16座35kV变电站, 11个供电所, 2003-2004年投运。

1.1 主要设备配置及实现功能

数据服务器2台, 前置服务器2台, WEB服务器1台, 调度员工作站2台, 维护工作站1台, 交换机3台、卫星钟1台, RTU3台, 多串口服务器4台, 路由器1台、防火墙1台、协议转换器1台, UPS电源1台配120AH电池2组, 模拟显示系统1套 (正投影) 。目前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35kV变电站16座, 区调转发变电站6座。

实现功能:

遥测, 包括电网频率、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因数、主变温度、功率总加、电度量采集 (9座35kV变电站) 。

遥信, 包括开关状态信号, 主变保护、配线、电容保护信号, 部分刀闸状态信号。

遥控, 包括开关的合分控制

遥调, 包括主变档位, 主变档位调升降、急停。

1.2 机房状况

目前通信、调度自动化设备混合占用公司五楼西侧阴面的3个3×5米的房间内, 自动化设备占用位置为通道柜1面、配线柜1面、UPS电源约两面和8台计算机设备。设备布置是随着系统的建设、扩容逐步建成的, 没用统一的规划。

1.3 存在问题

1.3.1 目前农网通信传输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光传输设备传输速率低, 运行时间长, 设备老化, 大部分155M传输设备已经停产, 备品备件和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持没有保障。

(2) 光缆容量小, 大部分4芯、8芯及以下容量光缆已经没有容量, 制约农网通信平台的发展建设。

(3) 农网调度数据网为空白, 不满足调度自动化和电网容灾要求。

(4) 所有的县域通信网只有县调一个核心汇聚点, 缺乏在县调中心站失效的情况下的通信信息容灾措施。

为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急需将县域通信光缆扩容改造, 同时将155M传输带宽升级至622M带宽, 以提升通信运行水平, 满足发展需求;

为满足县域调度自动化、调控一体化要求, 提升农网安全运行水平, 急需建设覆盖全部35千伏变电站的调度数据网。

1.3.2 目前农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系统为单电源、单UPS供电、供电可靠性低。空调设备为普通1.5匹空调, 运行环境较差, 夏季高温期间经常因温度过高, 影响系统运行。

(2) 计算机设备为2002年产品, 运行近10年, 应该升级换代, 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其中WEB服务器为普通台式计算机, 数据处理慢, 经常造成页面不刷新。

(3) 现有机房没用统一布线, 存在安全隐患, 故障处理、检修效率低下。

(4) 自动化软件为WGJ2003, 数据库系统为SQL2000, 使用年限较长, 应该升级换代。

(5) 机房空间狭小, 设备布置零散, 没有扩展空间, 不能满足新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需要。

2 调度自动化系统改造计划

2.1 机房的选择及装修

为了地县一体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同时解决我公司自动化机房存在的问题, 本着统一布局、高标准规划的原则建设新的自动化机房。

选择一间9.3×5.0米房间 (目前主楼最大) , 临近通信机房。机房四周做防水、保温、隔音措施。机房地面安装防静电地板、墙面安装防静电墙面, 顶棚安装吸音防静电吊顶。机房内统一安装服务器机柜21面, 其中4面用于配电, 两面用于布线汇聚, 其余16面用于设备安装。

2.2 空调系统和配电

安装一台精密机房专用空调一台作为机房主空调, 安装一台低端机房空调作为备用。安装一台新风机为机房注入新鲜空气。

配电系统首先安装一面市电配电柜, 双路市电输入, 自动切换, 向UPS、照明、空调、新风系统设备供电。机房安装2台UPS电源及相应电池组, 为每面机柜提供双电源。

2.3 综合布线

配电系统的布线全部走地板下电缆槽, 弱电布线走机柜上明布走线架, 数据线、网线绑扎整齐美观。网络布线采用6类非屏蔽双绞线, 打造千兆网络。

2.4 计算机设备更新

购置目前主流的服务器和网络交换机, 更新现有的数据服务器、前置机、WEB服务器。购置高端的商用PC机更新调度员工作站、维护工作站。增加视频监控服务器、录音服务器等设备。

2.5 软件系统

升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 增加经济调度和无功优化功能。

2.6 调度模拟盘改造

更新现有的模拟显示系统, 增加视频监控系统显示屏。

2.7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目前我公司没有视频监控系统, 计划对16座变电站建设视频监控系统。

2.8 变电站接口改造

目前变电站自动化数据上传是232数据, 将来通过调度数据网传输, 需要改造变电站通信转发设备。

2.9 改造调度操作台

为了安装调度交换机, 需要改造目前的调度操作台, 建成4西调度操作台:调度员两席、主任席和领导席。

3 计划投资及时间节点

高铁调度集中系统 篇5

高铁调度集中系统(CTC系统)

范林、王玉

摘要:中国高铁调度集中系统(简称高铁 CTC 系统)集成技术,已从起步阶段、小规模系统 发展到大规模系统集成,并向信息化、集成化、标准化方向迈进。文章重点介绍当前集成技术的总体发展、总体结构、系统的部分功能及作业流程。

关键词:高铁;调度集中;CTC系统

目录

现代铁路信息技术

一、CTC系统的基本概念....................................3

二、CTC系统的发展.......................................3 1.起步阶段..........................................3 2.线路别小规模系统集成阶段...........................4 3 路网性大规模系统集成阶段..........................4

三、CTC的结构...........................................4

四、CTC的子系统及功能....................................6

1、调度中心子系统.....................................6

2、车站子系统.........................................7

3、网络子系统.........................................8

五、CTC的作业流程.......................................9

六、高速客专下CTC系统功能..............................11

1、高铁CTC自动排路逻辑:............................11

2、出站信号引导功能:................................12

3、其他功能例如:....................................12

七、中国高铁调度集中系统集成技术展望....................13 参考文献................................................14

截止201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1.8万公里。包括时速200--250公里

高铁调度集中系统 的高速铁路1.13万公里,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速铁路0.67万公里,基本覆盖中国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开行动车组 1300 对以上,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也是效率最高的铁路网。作为保障高速铁路运营安全、可靠、高效的核心,高铁调度集中系统(CTC 系统)集成技术,经历了起步阶段、线路别小规模系统集成、路网性大规模系统集成等几个阶段,并向信息化、集成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一、CTC系统的基本概念

CTC(Centralized Traffic Control)调度集中,也称列车集中控制,是控制中心(调度员)对某一调度区段的信号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对列车运行进行直接指挥、管理的技术设备。

分散自律CTC技术:分散式相对于调度中心集中控制而言,将过去由调度中心集中控制所有车站的列车作业的方式改变为由各个车站独立控制各自的列车和调车作业。

基本原则:列车作业优先于调车作业,调车作业不得干扰列车作业,发生冲突由系统判决,给出建议后执行。

二、CTC系统的发展

2003年,铁道部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调度集中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CTC系统得到了发展。

秦沈线是我国 现代铁路信息技术

2.线路别小规模系统集成阶段(2005 ~ 2011)2004 年我国发布 《分散自律 CTC 技术条件》,普速铁路采用了具备分散自律功能的 CTC 系统。随着 CTCS-2 和 CTCS-3 级列控系统的成熟,高铁CTC 系统在普速 CTC 基础上不断完善,通过与高铁列控中心(TCC)、无线闭塞中心(RBC)、临时限速服务器(TSRS)等结合,并开发其他配套功 能,满足了 350 km /h 高铁调度指挥需要。

系统特点: 实现分散自律,实现与列控结合,系统规模和处理能力有限。路网性大规模系统集成阶段(2012 ~ 2014)为适应高铁运营网络的快速发展,原铁道部于2007 年启动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原铁道部 “四所一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工程,开启了路网性高铁 CTC 系统研究和建设进程。

系统特点: 系统规模庞大,系统组网(万兆核心局域网)和配置标准大幅提升,采用统一应用软件,采用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四级要求的信息安全技术。

三、CTC的结构

1、高铁 CTC 系统为三层架构: 第一层为铁路总公司调度中心;第二层为铁路局高铁 CTC 系统;第三层为车站 CTC 子系统。三层之间目前均采用N × 2 Mb /s 数字通道连接。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 篇6

【关键词】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探讨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其可及时发现电网运行中存在的不良问题,通过采取措施将其排除,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确保了供电质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今年来,随着我国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有关其运行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

一、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构成分析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融合了调度与监控两个重要功能,为不同部门优势的发挥以及电网运行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奠定的了坚实的基础。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将管理结构与三级分布监控包含在内,不同任务及功能分布存在,并能结合电网管理、运行等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工作站的任务。其中管理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即,生成、运行与厂站终端。同样,电网调度监控主站的结构依然是分布的,其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实现了不同功能节点间的链接,为数据共享与及时传送提供了优质条件。通常情况下,位于主站系统中节点设备,诸如前置机、调度工作站等为主备式的。与此同时,自动化系统具有SCADA功能,可实时分析、监控及处理相关数据。即,微机远程终端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借助微波与电力载波媒介传送至主站后进行相关处理,最终通过显示设备将处理后的数据加以显示。

二、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与运行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由于其涉及较多比较专业的电学知识,因此,要想实现该系统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应加强对设计与运行环节的研究。接下来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与运行进行探讨。

1.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设计的合理与否关系着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后期运行稳定性。因此,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设计时应进行综合的分析,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首先,电网调度监控设计时应注重经济性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最大限度的实现两者的融合。一方面,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经济性与电力企业的正常、稳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应在满足用户电网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电网安全运行与否关系着社会不同行业正常的生产运营,因此,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注重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即,认真研究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将其运用到设计的不同环节之中,并从整体角度出发,以最大化实现电网社会与经济效益为目标,完成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最后,注重设计的标准化与适用性。考虑到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难免给原有电网管理工作造成影响,为将这一影响降到最低,应结合原有电网管理及电网实际,将各项工作加以分解,构建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为电网的高效、安全运行做好铺垫。

2.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是一个难度较大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那么为确保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根据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并对业务流程、人员配备情况加以明确规定,尤其应明确划分检修范围、业务界限,以确保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顺利运行;其次,完善各部门技术支撑。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而且需要各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对变电站而言,应定期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技术改造。而调度部门应建立视频监控、大屏幕等系统;最后,完善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各项制度。工作的实施需要制度的约束,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从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际出发,从人员管理、系统维护、日常工作入手制定严格的制度,确保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三、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受地方经济影响,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在地方上的实施与运行存在较多问题,如相关单位的电力设备功能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在我国的推进。另外,部分地区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经济效益不高,无法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导致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效率低下。因此,为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地方电力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水平,增加电力设备更新及电网改造的经费投入,尤其应及时更新陈旧、年代已久的电力设备,为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提供硬件支撑;其次,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重要性,加强对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管理的重视,通过鼓励自主学习与研究、定期举行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培训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后期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还应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不断将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工作中,为电网安全、稳定、高效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总结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是提高电网工作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能显著提高电网管理质量与效率。这就要求电力管理部门结合电网规模及运行实际,重视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运行与管理,尤其应认真分析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与优化,为进一步提高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管理水平与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士良.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J].硅谷,2014,05:146+144.

[2]明亮.县级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之我见[J].中国科技投资,2013,Z2:214.

[3]罗城.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1:154-155.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7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模式

1995年, 楚雄供电局在云南电网公司第一个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达标, 为楚雄电网调度的安全运行和调度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深刻地改变了电网的控制技术, 调度自动化系统已发展为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电网生产控制系统。近两年生产管理体系、财务系统、营销系统、OA系统为适应地县级的一体化发展均做出了相应调整,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也需要适应地、县一体化工作。同时, 随着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一次电网数据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 对地、县调系统间数据转发与共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供电可靠性分析需要断路器、保护动作事件数据, 电压在线监测系统需要的电压数据等。

1 地、县调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从2003年起, 县级供电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开始陆续使用, 目前已有10个县调拥有独立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而现役县调度自动化系统型号较多, 设计水平、功能、性能方面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南华、禄丰、牟定、楚雄州等四家公司使用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农电所EPID2000系统、CC-2000W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品的设计水平, 应用扩展能力不强, 在运行中暴露出较多问题, 设备运行多年, 厂家无法提供技术支持, 加上县级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技术薄弱, 无法实时达到图实相符、信号与实际位置相符等问题, 大多报表还需进行人工统计。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楚雄县级电网的“农网”地位悄然改变, 地、县调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需求愈发相似, 系统独立建设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地、县公司人员配备、技术力量等方面相当悬殊。楚雄供电局自动化专业人员有14人, 但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仅有1~2人, 并且大多数身兼数职。

1.2 地、县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投资、软硬件档次差距较大。一套县调系统投资仅约为地调系统的六分之一, 地调系统以UNIX小型机为主, 县调系统以Windows的PC计算机为主, 两者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3 地调自动化系统一般采用大厂家的系统, 但县调自动化系统多数厂家都比较小, 在系统的运行维护方面有很多不足, 系统刚上两三年, 厂家就不能为县调提供技术支持。县调自动化系统之间在功能、性能上有较大差异, 给系统和设备运行维护、应用的统一推广、备品备件管理、人员培训、系统后续支持等方面带来诸多困难。

为适应楚雄电网发展的需求, 合理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资金, 优化配置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资源和技术资源, 按照“运行集约化、应用分布化、维护一体化、管理垂直化、决策可视化”的要求, 积极研究广域分布式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 修订地、县调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 实现县调自动化系统产品功能、性能水平的提升, 适应电网发展及管理理念的提升, 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以适应楚雄电网发展的需求。

2 设计原则

广域分布式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应充分反映服务地区 (县) 级电网、服务调度生产业务的基本特征, 满足电力调度、生产部门对数据、图形、信息交换和典型应用的需要, 适应电网“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组织特征, 围绕电网设备开展数据、模型、图形、基本服务的抽象工作, 根据业务和应用的需要实现地、县自动化系统的“分布式实施、一体化应用”。因此要求系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良好的扩展性, 必须遵循标准化、开放性、采用通用技术的原则。

2.1 系统设计遵循《南方电网地/县级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技术规范》、《中国南方电网地区供电企业调度业务规范化管理标准》、《中国南方电网县级供电企业调度业务规范化管理标准》的要求, 实现信息共享, 系统接口标准;系统软、硬件设备应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结构进行设计;遵循设备命名及建模规范统一、数据采集处理规范统一、人机界面图形规范统一、应用及运维规范统一。

2.2 系统系统功能和配置应适度超前, 以满足电网规划发展的需要, 充分体现技术先进、功能实用、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原则, 实现各项应用的一体化设计, 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

2.3 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系统安全的要求, 遵循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按照《南方电网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实施规范》的要求, 在进一步完善边界防护的基础上, 重点实现内部网络广域远程互联系统的权限管理和信息安全机制。

2.4 系统建设要充分利用楚雄电网地、县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数据网络、通信通道等方面的设施资源, 保护已有投资;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保证信息传递的快捷性;遵从信息分区采集, 控制分层实施的原则。

2.5 该系统应具备常规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同时能根据不同建设模式, 实现异地图模库统一维护与信息共享、广域分布式数据采集、广域责任分区、异地冗灾与备用、一体化系统分区解列运行、地县一体化电力应用软件 (PAS) 、地县一体化调度员培训仿真 (DTS) 及地县调联合反事故演习等功能。

3 系统建设模式

3.1 楚雄供电局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

在建设时, 需在传统建设模式基础上重点考虑如下技术要求:

3.1.1 网络配置需满足多个县调高速接入的要求;

3.1.2 硬件配置需满足大数量存储和处理的容量及性能要求;

3.1.3 软件配置需满足系统广域互联后的功能及性能要求。

3.2 县公司子系统接入模式

在广域互联自动化系统建设时, 针对县调在电网规模、电网结构、技术力量、设备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结合楚雄电网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县级公司的接入可采用建设远程终端和广域分布式采集两种模式组合。

主要采用广域分布式采集模式, 没有县调自动化系统的双柏县电力公司和没有能力维护自动化主站系统的南华、姚安县电力公司采用远程终端模式, 其他8个县级电力公司采用分布式采集模式。远程终端模式是主系统设置在地调, 县调仅是地调的一个远程终端, 只配置若干台远程工作站, 远程终端的数量根据县调调度员席位、运行维护人员席位配置, 结构简单清晰, 硬件投资很少, 软件实现相对方便, 系统管理和维护也比较简单清晰。广域分布式采集模式的数据采集功能由分布在地调及县调的多个广域节点共同完成。主系统设置在地调, 县调除配置各类工作站外, 还配置前置服务器及相关的采集装置。县调按就近采集的原则负责该县所辖变电站的采集, 主要考虑专线通道的采集, 亦支持网络通道的采集。地调及各县调分布采集的数据均汇总至地调主系统的后台统一处理。

采用远程终端和广域分布式采集两种模式组合有以下优点:

3.2.1 节约了双柏、南华、姚安建设自动化系统的资金, 而它们数据规模小、运行要求相对不高, 远程终端软件实现相对方便, 系统管理和维护也比较简单清晰。

3.2.2 节约专线通道的投资。其他8个县调还存在相当数量的专线通道, 若全部集中到地调, 通道建设成本较高, 因此按就近采集的原则进行广域分布式采集可以有效节约投资。

3.2.3 在当前地、县分级调度体系下, 县调的自动化人员除了维护调度自动化系统外, 还承担了其他系统维护职责, 一人身兼数职, 若把县调自动化人员全部集中到地调, 一方面不利于县调厂站调试,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县调其他系统的维护。因此这种模式可以很好的适应管理体制, 即使将来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县调自动化人员全部集中到地调, 系统软件也无需额外修改, 只需把县调相应的采集设备集中到地调即可。

3.2.4 有效分担了采集任务, 降低了地调主系统的采集负担, 可扩展性较强, 地调主系统的采集性能不会随县调规模的扩大或互联县调节点的增加而降低。

3.2.5 县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相对较高, 在地调主系统异常或地县联网中断等故障导致的分区解列运行情况下, 县调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仍可正常运行, 可以将故障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

3.2.6 此模式系统结构相对复杂, 有一定的硬件投资, 功能要求较高, 特别是要突破传统的双前置服务器的限制, 软件开发有较大的工作量和难度, 分区管理和维护也比较复杂, 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与维护规范。

3.3 厂站数据采集与通信通道建设模式

地县一体化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由分布在地调及县调的多个广域节点共同完成, 厂站数据采集与通信通道建设模式遵循如下原则:

3.3.1 地、县公司按照管辖范围就近采集所属厂站信息, 但信息采集范围应能满足一体化系统内部所有地、县公司的需求;

3.3.2 原则上一个厂站仅有一个地方 (地调或某县调) 采集, 不重复采集, 尽可能节省通道资源;

3.3.3 220kV及以上变电站和部分重要的110kV、35kV变电站应具备双通道, 且至少有一路网络通道;在不具备双网络接入的条件下, 原则上可以配置一路专线通道;在不具备网络接入的条件下, 暂时可以考虑两路专线通道, 但应尽快实现网络化改造, 或者专线转网络方式的改造。

3.3.4 远程终端模式建设的县调, 数据采集由地调主系统完成, 按同等要求实现。

3.3.5 通道建设模式主要采用专线模式, 该方式将通过电力通信系统提供的数字或模拟专线通道, 采集站端综自系统数据, 该方式多采用点对点通信方式, 支持的规约如:CDT、101等。

3.4 地县系统互联通信通道建设模式

广域远程互联系统结构互联通信通道建设是本项目的一项关键技术, 合理的设计可以实现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和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县调自动化系统高效、可靠、安全的广域远程互联, 地调侧内部调度自动化系统局域网配置包括双网结构的主干网以及独立的采集网, 县调侧内部根据不同的建设模式采用不同的网络配置, 地调与县调之间可采用星型结构和环型结构组网。

4 结语

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促进了运行管理方面的改进与变革, 打破区域界限, 突出一体化专业管理, 按照“分布式实施、一体化应用”的原则逐步实现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和通信网络向县公司延伸, 实现地县一体化自动化系统的推广应用, 实现地县调数据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的共享, 有效的节约人力维护成本及系统建设成本, 极大的提高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为电网的发展、运行和管理产生效益, 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将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向地、县两级延伸做出有益的探索, 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8

目前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能够实现“五遥” (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 功能。并随着电力系统各环节自动化设备的完善, 统可以采集存储的电网数据越来越多,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正逐渐采多种智能化技术, 其方向就是智能化调度。中国地域面积非常大, 整个电网的规模也非常大, 电力调度分五级, 分别是国调、网调、省调、地调和县调, 对于不同级别的调度系统, 重关心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相邻的两级调度也要进行互联通信。

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体系架构

2.1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体系架构

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多采用客户/服务器 (Client/server) 分布式体系结构, 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l) 提供程序开发和运行一体化的运行环境;

(2) 统一的、可扩展的、分布式的、透明于操作系统的平台;

(3) 真正的跨系统平台, 提供统一的开发接口, 缩短系统开发进度, 支持二次开发;

(4) 提供全部分布式系统运行接口, 扩展系统运行限制, 使得上层系统具有高可用性;

(5) 功能任务按需分布;

(6) 功能任务多样化;

(7) 系统配置的选择性;

(8) 系统硬件配置可以分布实施, 软件功能可以灵活组态;

(9) 配置的高度灵活保障了系统和网络的可伸缩性;

(10) 标准的外部通信接口可以和其它系统平台进行简单的无缝集成;

2.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

2.2.1 CC-2000系统

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设计, 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 利用事件驱动和封装的思想为应用软件提供了透明的接口。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并引进了一个大对象的概念, 以适应封装性、继承性以及事件驱动的要求。支撑系统专用性和通用性的有机结合。既适应电力系统的需要, 又兼顾其它行业实时应用的要求。按照软件工程的规律进行开发, 达到软件工程产品化。技术鉴定认为, 按照开放式系统设计和采用面向对象等技术, 都属于国际先进或领先范畴.现结合东北电网, 由电科院、电自院、清华大学、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北京科东公司在统一协调下, 共同在CC-2000支持系统平台上开发电网应用软件, 从而实现完整的EMS系统。

2.2.2 SD-6000系统SD-6000系统是电力部重点项目, 由电自院南瑞系统控制公司和淄博电业局联合开发的具有统一平台的开放式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 1994年投运, 1996年通过测试和鉴定。该系统集成了超大规模的调度投影屏、调度电话自动拨号、气象卫星云图等新技术。该系统特点是:具有开放式和分布式的支撑系统平台。具有面向对象的人机界面管理系统。其中较突出的是厂站单线图、电网元件模型、电网拓扑结构、数据库同期生成技术。EMS支撑软件与管理系统的商用数据库采用SQL标准接口.便于用户自行开发和由第三方开发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前置机应用软件设计合理, 实用。

2.3 OPEN-2000系统

OPEN-2000系统是江苏省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 是由电自院南瑞电网控制公司开发的新一代EMS系统。OPEN-2000系统是南瑞公司于1998年开发成功的一套集SCA-DA、AGC、PAS、DTS、DMS、DMIS于一体, 适用于网、省调和大中型地调的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统。是国内外发展速度快、适用面广、性能完善、成熟性好、可靠性高的能量管理系统, 是国内首套将IEC870-6系列TASE.2协议集成于软件平台的系统。

OPEN-2000系统采用100M平衡负荷的双网机制, 流量更大。可靠性更高。完全基于商用数据库开发的、具有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全新的能量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以电力设备为对象建立数据存取模式和电力系统模型, 软件设计全部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和面向对象语言。

3 系统平台一体化

3.1 系统平台一体化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有成熟、稳定、可靠和实时性好的特点。由于X86系列和X64系列PC计算机也具有有性价比高的特点, 系统也必须支持X86系列和X64CPU的Windows操作系统、Solaris和Linux操作系统, 提供给客户更灵活的选择。利用中间件技术, 在数据平台系统和底层不同硬件体系、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基于应用中间件的分布式运行和开发中间软件包, 即系统的应用中间件平台。

中间件的主要工作机制为:客户端上的应用程序需要从网络中的某个地方获取一定的数据或服务, 这些数据或服务可能处于一个运行着不同操作系统和特定查询语言数据库的服务器中。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中负责寻找数据的部分只需访问一个中间件系统, 由中间件完成到网络中找到数据源或服务, 进而传输客户请求、重组答复信息, 最后将结果送回应用程序的任务。

3.1.1 COBRA中间件

Microsoft COM (Componentobjeet Model) 是一种模块间通讯标准接口, 它是Mierosoft的OLE及Active X技术的基础, DCOM (Distributed Componet Objeet Model) 是COM的分布式版本, 该模型在Mierosoft的Window S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实现, 但较难移植到其他环境中。而CORBA (Common Objeet Request Broker Arehitect ure) 是o MG发布的以分布对象为基础的公共对象请求结构。

CORBA产品具有下列特性:

(l) 支持分布计算, 提供跨网络、硬件和05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

(2) 满足实时EMS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速度要求;

(3) 支持标准的协议;

(4) 支持多种编程语言;

(5) 提供接口描述语言 (如IDL) 到c++、Java等多种语言的映射;

(6) 支持在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多种数据类型的数据传输;

(7) 提供高性能的多线程机制, 支持并发访问;

(8) 支持在ORB级进行各种策略的配置;

(9) 具有负载平衡功能, 根据提供的负载平衡策略;

3.1.2 跨平台的图形应用框架

目前先进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多是基于跨平台的GUI库Qt开发统一的图应用平台。该中间件平合具有如下特点:

(l) 充分考虑了各类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 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透明的处理和包装, 使上层应用不必修改代码就可以移植到不同的操作系统之上。

(2) 为上层应用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统一的、可扩展的、分布的开发平台, 使得仅仅单一系统的可编程转变为多种系统的可编程

(3) 根据电力企业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操作系统提供的基本开发接口, 对开发上层应用所需的关键任务集中进行包装处理, 形成了一系列软件包, 为上层应用提供实用的、统一的、完善的编程接口和服务。

摘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为电网调度管理人员提供电网各种实时的信息, 并对电网进行调度决策管理和控制, 保证电网安全运行, 提高电网质量和改善电网运行的经济性。本论文主要针对目前调度自动化系统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探讨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并从平台一体化、图模库一体化、应用功能一体化和接口一体化多个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一体化中间件

参考文献

[1]辛耀中.新世纪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Developmenttrend of powersystemdispatehingautomationteehniquein Zlstcentury) [J].电网技术 (PowerSystemTechnique) , 2001.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9

在“电力调控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下, 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进行一体化运作, 地县两级调度、监控使用同一个监控平台, 所有的信息集中汇总到监控中心。而且, 大量无人值班变电站接入, 告警信息量随着增大, 重要的告警信息经常会夹杂着多余的信息一同传送。给监控人员的工作造成很大麻烦。所以, 如何有效地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 将之及时准确的展示给调度集控人员, 是现在的一大重要课题。

2 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及应用现状分析

2.1 电力调控一体化系统

所谓的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是建立在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之上的系统, 即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与运维操作站共同管理的模式。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要求该地区所有变电站的全部数据信息同时接入其中, 实现各变电站的监视状态、远程操控和故障分析等功能。

2.2 应用现状

如今的调度监控系统工作时, 往往会出现以下所说问题: (1) 设备正常工作时, 由于各种信号的切换, 转接过于频繁, 会导致工作人员顾此失彼, 不能及时统计所有重要信号, 导致信息延迟发现, 从而可能影响正常工作; (2) 出现意外情况, 导致有事故发生时, 大量信息不断上传并滚动显示, 导致次要信号淹没重要信号, 进而影响事故的及时准确处理; (3) 设备检修时, 会出现大量的试验信号, 这些信号会导致监控人员的视线紊乱, 影响判断; (4) 由于告警窗口是历史信息的浏览界面, 而交接班时, 工作人员需要查看的是当时所有处于动作状态的信号, 因而, 无法同步实时信息。

2.3 产生告警信息的原因

通过分析, 大量的告警信息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测控装置故障、通信故障, 因电力系统扰动造成的电流、电压、无功、有功等遥测突变信息, 时钟因自动化设备抗干扰能力有限而导致的短时误发抖动信息等等。

(2) 监控工作人员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以及运维人员在监控系统上进行维护和用户切换时, 会产生许多监控系统的运行信息。

(3) 现场检修产生的信息、设备损坏而造成频繁动作的错误信息。

(4) 由于外界环境影响而造成的事故异常信息和越限信息, 如雷雨大风天气时各变电站上传的大量告警信息。

这些告警信息的存在, 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多麻烦且也使得及时统计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很多, 无法有效地工作。

3 常规的信息优化方法

目前广泛运用的优化方法是认真分析无人值班变电站工作时的监控内容, 及时提醒工作人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异常信息, 并对其来源进行合理的分析且找出重点。通常, 我们将告警信号级别相同的进行合并, 避免对信号的预处理和初期判断产生影响。至于遥信信号, 需要将此信号的具体信息罗列出来, 并标示于优化的信息量表中, 且在设计、应用的各个环节中做好记录、备份, 以方便日后的重查工作。

3.1 规范命名规则和监控信息采集

因各类厂家对告警信息命名的不同, 致使同类告警信息描述存在差异。现按照同一分类原则对调控系统主站、变电站监控信息进行规范处理, 统一信息的名称、数量, 明确信息所代表的含义、内容, 规定控制对象的名称和信息采集的范围, 使其简单、明了, 保证监控人员有效地监控变电站的运行工作情况和维护人员对突发事故的查找, 从而使得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提高效率。

3.2 分类显示监控信息

因调控一体化系统接入数量很多的变电站, 所以, 从变电站上传到系统的遥信数据量也非常大, 特别是当变电站发生异常事故时, 将会有更大的信息量上传, 导致监控中心报警信息频发, 严重影响监控人员的正常分析判断, 造成重要信息的疏忽遗漏。所以, 需要根据重要程度对报警信息进行分类显示。

根据信号处理的信号特点和危急程度, 将监视的开关量信号分为如表格所示的A类、B类、C类、D类、E类, 各类别所指含义见表1, 且通过不同颜色的文字和音响告警的形式在监控系统上实现分类显示。根据上述分类原则, 一旦变电站中设备出现异常, 告警信息就会通过各种指示来提醒监控人员, 是否出现不正常运行情况。

系统的告警窗显示窗口有上下两个, 所有的信息都会显示在这两个窗口里面, 信息本就具备分窗口、分流、分层显示功能。同时, 告警窗可选定任一变电站信息。监控观察人员通过选择不同的标签, 来提取本站的信息。

4 信息优化的新方法

4.1 信息压缩的方法

系统会频繁地输出大量信息, 而这些信息中很大部分是属于一般的告知信息, 通常情况下对监视变电站运作情况意义并不大, 但这也并非绝对, 比如远动机、前置机等产生的重复信号, 就是重要信息。所以, 像这样的信息既不能置之不理, 又不能让其花费监控人员过多的工作精力和占用过多的屏幕资源。因此, 我们需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算法对这类信息进行压缩整理, 以达到简化目的。比如, 通过删除重复信号、修改一些程序等方法, 必能为其他更重要的信息腾挪出一些显示空间。

具体的压缩方法是:程序对于某个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出现的信号, 系统只保留当前检测到最近的一条信息, 同时对于出现过的此条信息次数, 将会记录在此条信息的后面, 以括号括起, 如图1所示。

通过告警查询的方式, 可得到告警信息每次上送的详细时间。此方法的运用, 有效地节省了窗口空间, 大大减少了监控人员多余的工作量, 且使工作人员更加高效地掌握了告警信息。

4.2 信息的延时过滤

在开关的分合过程中, 由于接点抖动而出现的瞬时保护类信息, 比如“控制回路断线”、“弹簧未储能”、“装置报警”等, 皆是瞬时信息。在规定时间内, 这类信息的动作复归就已完成, 若可在系统内设为不显示, 则信息量就会减少。若超过规定时间没有复归, 则可认为设备存在问题, 需及时检修, 而保护信息也为瞬时信息, 但不能设置延时状态, 因为他反应的是所用设备的运行水平, 有利于事故分析, 所以, 常规运行状态中的开关可以进行如表2的分组。

因为这些瞬时信号具有出现后很快复归的特点, 所以, 可采取用主站程序来过滤此类信号。这些动作事项上报到主站程序时, 主站程序并不会立即报出事项, 而是将其放在缓存区, 若一定延时时间内, 有接受到相应的复归事项, 则此信号不会被报出。反之, 即没有复归事项时, 信号将在延时结束后报出。在分析大量信号后, 信号规范应合理规定各种信号延时时间。延时时间内复归的信号以技术手段屏蔽掉后, 就会排除无用信号对监控人员产生的多余数据干扰, 达到工作高效。

5 结语

通过以上所述的告警信息优化方法, 将会极大的提高监控效率和准确率, 使得监控人员在面对大量告警信息时可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但是存在主站实施工作量大和历史告警库无效信息多的问题, 因此, 对信息的过滤上传, 也要合理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施正钗, 张雯燕.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信息告警优化研究[J].浙江电力, 2013 (6) :67~70.

[2]吕铭刚, 吕佳衔, 王玮.调控一体化系统信息优化探讨[J].华北电力技术, 2014 (5) :54~57.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10

一直以来,研究炼钢-连铸区段动态调度的文章居多,但对一体化生产下炼钢-连铸-热轧动态调度问题鲜有研究。文献[3]提出了基于人机协调、多种方法组合、四维一体综合集成的动态调度方案;文献[4]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人机交互相结合的局部调整以及基于分批规则的重调度方法;文献[5]建立了基于图形化编辑平台的炼钢-连铸动态调度仿真系统;文献[6]研究了案例推理在炼钢-连铸动态调度系统中的应用;文献[7,8,9,10,11,12,13]提出了运用模型的方法,实现炼钢厂炼钢-连铸区段的动态调度。2009年,我们在以上文献基础上,研究了一体化生产下炼钢-连铸-热轧动态调度问题,提出了针对炼钢、精炼和连铸等过程中不同扰动所采取的调度方案,并运用了规则、模型、算法和人机交互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一体化生产下炼钢-连铸-热轧计划动态调整,并建立了相应的炼钢-连铸-热轧动态调度系统。

1 炼钢-连铸-热轧动态调度方法研究

所谓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生产,实际就是炼钢、连铸、热轧各工序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制定“时刻表”,保证生产物流连续高效运作,使物流和信息流尽可能同步,有效地发挥热送热装和直轧工艺的作用,进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的目的。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生产计划与调度如图1所示。

对于钢铁生产动态调度,其任务是根据来自设备级的反馈信息和实际系统状态数据,决定下一步执行哪个操作。一体化生产下的炼钢-连铸-热轧动态调度的关键是如何在整个过程遇到扰动时,特别是在炼钢-连铸过程的扰动发生时,根据系统监控到的实时情况修改炼钢-连铸、加热炉以及热轧原定的生产计划(即静态调度),使钢铁生产流程能够持续、优化、稳定地运行。

1.1 炼钢-连铸生产过程扰动及其分类

炼钢-连铸生产过程中的扰动包括铁水供应波动、时间偏差、钢水温度类和成分类扰动、浇铸异常、产品缺陷以及设备故障等。根据钢厂生产过程中的扰动特点可归纳为时间波动类、冶炼工艺类、产品问题类和设备故障类扰动,见图2。

(1)时间波动类。

时间波动类扰动主要包括铁水供应波动和时间偏差等,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状态开始或结束的时刻与生产计划中的时刻相比有偏差。

(2)冶炼工艺类。

冶炼工艺类扰动主要包括钢水温度类扰动和成分类扰动,温度类扰动是指精炼和连铸过程中钢水温度不合格,不能满足最终连铸要求,对于钢水温度低的处理预案主要有LF炉加热或回炉等措施,而对于钢水温度太高的处理措施主要是加废钢和吹氩气等;成分类扰动是指精炼过后钢水成分不合格,不能满足冶炼此钢种的冶金技术标准要求,产生此类扰动的主要原因一般是某些元素(如P和S)含量偏高,一般来说,可采用钢种改判或钢水回炉方法来处理,而对于S含量高的处理预案,还可采用LF炉处理。

(3)产品问题类。

产品问题类扰动包括浇铸异常和产品缺陷,浇铸异常主要指连铸生产过程中诸如漏钢、铸坯鼓肚等现象;产品缺陷则主要指轧制后产品存在不能满足客户要求的某种缺陷。产品问题类扰动的计划调整,往往需要调整轧制计划或追加新的生产计划以满足订单要求。

(4)设备故障类。

设备故障在炼钢、精炼和连铸工序都有可能发生,对于设备故障的处理预案主要是通过在满足工艺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设备替换,当无法替换时采取计划延迟策略。

1.2 炼钢-连铸-热轧动态调度策略和方法

钢铁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多、物流纵横交错。因此,生产中不仅要考虑钢水到达时间偏差、设备故障,而且还需考虑钢水成分不合格、钢水温度补偿、浇铸异常及产品缺陷等动态扰动事件。本文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扰动事件出发,通过监控、识别扰动事件从而选择相应的扰动处理策略,进而采用启发式规则、优化模型、算法和人机交互相结合的方法调整静态计划。图3示出一体化生产下炼钢-连铸-热轧动态调度策略和方法。

2 动态调度仿真系统结构和功能

2.1 仿真系统结构

炼钢-连铸-热轧动态调度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以下5个部分。

(1)预案库。

预案库针对不同扰动给出相应处理建议,有助于操作者做出正确决策,包括转炉扰动、精炼扰动、连铸扰动、加热炉扰动、热轧扰动和其他扰动的预案。

(2)策略库。

策略库针对不同扰动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不同处理策略,主要包括计划延迟、钢种改判、钢水回炉、LF炉处理、更改计划、追加计划、回退计划、优化计划和设备替代等策略。

(3)方法库。

方法库针对不同的扰动处理策略,提出了以启发式规则、优化模型、算法为核心的动态调度方法。其中启发式规则中包括时间缓冲规则、钢种冶炼工艺规则等;优化模型包括计划优化模型、机器冲突消解模型等;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算法、设备替换算法等。

(4)数据库。

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并应用支持数据访问的Hibernate中间件,将调整后的生产计划数据及时存储于生产计划数据库中,便于顺利执行生产计划。

(5)人机交互界面。

采用面向对象的Java作为编程语言,应用支持图形渲染的JGraph中间件,充分考虑界面的可视性,并采用人机交互技术,使用户可以直接在甘特图上进行动态调度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界面的友好性,降低了操作难度。

2.2 仿真系统功能

(1)预案管理。

预案管理包括对一体化生产下炼钢-连铸-热轧发生的扰动及其处理预案进行学习积累、补充修改以及删除和查找等功能。

(2)炼钢-连铸动态调度。

炼钢-连铸动态调度根据扰动处理策略,及时调整炉次计划和浇次计划,保证炼钢-连铸区段生产计划顺利执行。

(3)热轧动态调度。

热轧动态调度包括热轧出现扰动时执行的动态调度,以及当炼钢-连铸计划发生改变时对热轧计划做出的及时调整,最后可以选择根据轧制计划优化模型进一步优化调整后的轧制计划,以保证热轧计划能够顺利执行。

(4)加热炉群动态调度。

加热炉群动态调度主要是当炼钢-连铸和热轧计划发生变化时,动态调整加热炉群板坯加热计划,以保证热轧生产顺利进行。

3 仿真实例

本仿真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钢铁制造流程仿真平台。某钢厂炼钢-连铸-热轧区段生产流程配置为:3座转炉;6台精炼设备(RH设备3台,CAS设备两台,LF设备1台);3台连铸机;两条热轧线,其中每条热轧线对应3座加热炉。根据以上条件建立仿真系统的设备环境。

以追加计划为例,假设由于某种扰动,需要在炉次L30003之后插入一个新炉次L300031,选择追加炉次和模型优化策略。首先通过人机交互在炉次L30003之后插入一个新炉次L300031(炉次L300031追加后的转炉-连铸计划如图5所示),并在轧制计划中追加相应的板坯,通过智能优化算法动态优化炼钢-连铸计划,然后通过设备动态调度算法选择合适的精炼设备,最后再根据轧制优化模型和加热炉群调度模型,分别优化追加板坯后的热轧计划和加热炉群调度计划。优化后的其中一条热轧线的轧制计划和加热炉群调度如图6所示,图中,深色部分表示原有板坯计划,浅色部分表示追加的板坯计划。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11

摘要:调控一体化作为构建大运行体系的具体措施,调度、控制、监视进行有效整合后,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核心环节。在运行值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问题将变成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调度运行;问题;应对策略。

Abstract:as the key link of power system operation,the integration of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s the key part of the system.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problem,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the problem will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forward.

Key words:regulation and control;scheduling;problem;coping strategies.

1 引言

隨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网结构日趋复杂,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南方电网为贯彻落实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安全生产职能战略,按照“先规范、后整合”的原则,提出集电网调度和监视、控制于一体的调控一体化建设。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变革,是电网运行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创新产物。当然,新兴产物的出现,总有许多问题接踵而至。本文拟对保山供电局在调控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调度运行面临的问题加以探讨,浅析应对策略,以资交流。

2 开展调控一体化工作调度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1调控员综合技能的问题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事故情况下的运行控制及故障隔离全部由调控员完成。这对调控员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长期的工作模式使原来的监控员已习惯于“有事汇报调度”就可以了,工作的重点是发现而不是解决,固有的思维模式导致其依赖性严重。同时要求原调度员在原有调度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有设备管控能力,熟悉掌握所辖电力系统和电力设备的性能与特征,对设备的运行性能与特征不熟悉,不掌握,将严重制约调控一体化持续推进。

应对策略:

(一)、建立人才升级课堂,开展专业融合。提前将调度员和监控员合并值班,交叉熟悉业务,缩短专业差距;

(二)、调控员根据当日电网检修方式的安排、系统的危险点及薄弱点积极开展每日事故预想制度,不断提升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三)、强化电网参数、系统接线及相关规程学习,做到复杂操作过硬,紧急事故处理过硬;

(四)、配合经验交流、业务素质比赛、星带星结对等,对既定岗位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五)、加强对一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通信及自动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设备异常运行的判断能力,清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发信号及含义及对设备的影响,主观评估异常严重程度;

(六)、合理安排工学时间到各厂站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与厂站运维人员面对面开展互学、互助交流活动;

2.2调度值班、监控值班相互影响的问题

在调控分离的模式下,值班环境相对独立,监控、责任划分明确,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调控一体化以后,受环境因数影响,思维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对事故及缺陷应变能力降低。

应对策略:

(一)、制定值班管理办法,明确调控员值班期间调控与监视职责;

(二)、建议采用质量好的触摸式电话终端,调度电话与监控电话设置不同的电话铃音,工作电话摘机监听,互不影响;

(三)、适当减低自动化系统报警声音,信息科学分层,不必要的信息屏蔽。

2.3自动化信息描述不统一,分层不准确,对信息监视不到位的问题

由于所负责监视的变电站设备种类、型号较多,监控信息存在描述不统一、不准确的现象,例如,“线路电压消失”信号,被描述为“TYD空气开关动作”或“TYD二次断线”或“线路PT二次断线”或“线路PT失压”或“某某线路U告警”等,这将影响调控员对监控信息的理解。如果遇有系统性故障或大容量机组及冲击性负荷突然启停时,伴有许多保护装置启动发信。相关信号就会不断滚屏,造成语音播报滞后,加大了监视员的工作量,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遗漏重要信号。

应对策略:

(一)、开展信息综合整治工作,逐步规范厂站端与主站端对信息的描述;

(二)、规范自动化信息设置,根据信号危及程度,将信号以不同的字体颜色和告警方式来区分;

(三)、细化值班方式和内容,对于异常、越限、事故等信息当场验证,重点交代。

(四)、制定值班违章管理相关规定,明确漏监信号的考核办法;

(五)、梳理各站遥信点表,将信息根据按照监控层、调度层进行分层处理,合理分类、分流。

2.5电网、设备事故应急处置的问题

在的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在事故发生时为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故障后的快速恢复,需要调控员判断准确、处理及时,运维人员反应迅速,调控、监视与巡维三方密切配合。

应对策略:

(一)、调控中心及各运维中心都应有完善的事故预案及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进行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

(二)、运维站值班长要熟悉所辖变电站的运行方式、一、二次设备、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站用系统和直流系统的运行方式;

(四)、事故发生后,监视员加强监视,在事故初步处理后恢复供电时,首先将未发生故障的电网恢复供电,在分合断路器时,正副值相互监督,值班负责人严格把关;

(五)、各级人员在处理过程中,优先考虑站用电及事故照明的恢复,对事故过程中损坏的设备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2.6调度自动化系统故障的问题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变革,电网的调度、控制及监视完全依赖于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是调控员调度、监视及控制的前提保障。当电网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隔离故障点,这有可能导致电网故障扩大,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应对策略:

(一)、运维人员做好厂站端及主站端设备的巡视维护工作,防范于未然;

(二)、强化调控员对电网参数、各厂站接线方式等熟练掌握程度;

(三)、自动化系统故障时,调控员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对电网进行调度和监视,如利用OCS系统对运行参数进行监视,令有人值班的厂站加强监视,同时可向上级调度机构申请对本级电网进行监视;

(四)、完善相关应急机制,建设备用调度系统。

2.7与运维人员沟通协调问题

监控中心与巡维中心原来都由变电管理所管理,两者共同承担变电设备运行职责,因属同一部门,工作协调较为便利。监控中心与调度组合并后,设备运行监视维护职责改为由调度机构与变电管理所共同承担。若工作界面不清楚,将出现工作流程不畅,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导致整体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应对策略:

(一)、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调度中心与变电管理所在变电设备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界面,明确巡维中心、调控中心的工作范围及职责;

(二)、加强与运维人员的沟通。对重大操作,调控员提前深入现场,与运维人员面对面沟通,提出合理建议,优化操作顺序;

(三)、执行操作前应充分征求现场的操作意见,优化调度指令;

(四)、调控组、巡维中心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总结日常运行中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措施;

(五)、除常规反事故演练之外,定期开展多单位、多部门联、多班组联合反事故演练,加强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协同作战能力。

2.8误操作的问题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调度、监控融合后,由调控员直接对部分设备进行遥控、遥调操作,对于调度而言,与传统的“动口不动手”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模式下调控员“既动口又动手”,在有效减少了电网运行操作业务流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由于受心理、生理、环境等条件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行为失误,听觉、视觉错位。增加了误操作的风险。

应对策略:

(一)、合理安排值班力量,值班期间设控制员岗位,专人负责倒闸操作。

(二)、严格执行监护制度,操作中严格按照操作票的顺序执行,不准漏项、擅自加项或跳项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复诵、记录、录音和监护制度;

(三)、研发程序化操作。

(四)、完善OMS操作票管理系统,实现网络五防,智能化操作,降低误操作概率。

(五)、加快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完善防止调控员误操作的模块和软件,

3 结语

调控一体化建设做为构建大运行体系的具体措施,在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布局,实现减员增效,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统一调度”职能。

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对当前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暴露出的问题无论是设备还是人员技术水平都还不能达到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最终要求。问题是前进的动力,通过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人员的不断培训和学习,制度、流程的不断更新、完善和优化。调控一体化模式将代表智能电网建设时代的新一代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电网调度与监控/左亚芳.—北京:中國电力出版社,2013.5

[2] 南方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南方电网安监〔2014〕9号

[3] 云南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总体工作方案.系统〔2014〕180号

一体化调度系统 篇12

长期以来, 郏县供电公司把加强电网建设, 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08年1月1日, 郏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市首家建成投运集控中心, 9座35千伏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调度室负责统一指挥、调度郏县电网, 集控中心负责无人值守变电站监控、维护、操作等, 形成了“调度+集控中心”的运行管理模式。

1.1 郏县电网变电站运行值班方式

截止2009年12月底, 公司共有集控中心1座, 35KV变电站9座, 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值班模式及值班人员配置见表1。

1.2 调度中心人员及值班方式

调度员共有8名。其中调度班长1人, 正值调度员4人, 副值调度员1人, 实习调度员2人。值班方式为三班轮值, 每班2人, 正值1人, 副值1人。

1.3 集控中心人员及值班方式

集控中心共有值班员29人。其中主任1人, 副主任2人, 技术员1人, 值班长7人, 正值16人, 副值2人。值班方式为三班轮值, 每班7人, 其中监控人员2人, 操作维护人员5人。

电网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 对电网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适应电网快速发展需要, 改进和规范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以此来实现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和集约化发展的目标, 不仅是国网公司的要求, 更是郏县电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得出结论: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不仅仅是一项创新的运行管理模式, 更能达到人员与设备管理的合理调配, 是在原有运行管理模式基础上的又一次管理创新, 必将极大提高电网调度管控水平。

(1) 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是缓解变电运行值班人数与电网发展矛盾的需要。按目前的运行值班模式, 公司的运行人员仅从人数上勉强满足需求。按照电网发展规划, 近几年陆续将有新的变电站投入运行, 若实施有人值班模式, 已经无法抽调值班人员;若实施无人值班, 则需要建设第二座集控站, 现有运行值班人员人数仍需要增加8-10人。

(2) 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是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工作扁平化的需要。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 使电网调度业务和运行监控业务有机融合, 调控员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电网运行情况, 减少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 缩短了电网调度的业务流程。

(3) 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是创新管理手段, 提高安全运行水平的需要。在建设调控一体化的过程中, 调度管理设备得到更新, 调控管理制度、规程及时完善, 同时, 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极大提高了电网安全运行监控质量和信息分析水平, 使电网监控和调控力度得以加强。

2 明确目标, 强化措施, 强力推进“调控一体化”建设

公司把“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作为2010年重点完成的一项金牌目标, 写入年度工作报告, 采取倒排工期、压力分解等工作措施, 实施“六个一”工作法, 高效推进县级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建好一个组织。及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深入开展前期调研, 详细制定项目建设方案, 编制了《调控一体化建设任务分解表》, 形成了领导牵头、部门负责、员工执行的三级工作网络, 确保任务分解到班组, 责任落实到人。

二是围绕一个中心。将调控一体化建设列入公司年度工作重点, 同步推进制度建设、硬件建设、队伍建设, 不断加大工作计划执行力度, 高效推进建设进度。同时科学倒排工期, 确保在项目建设的同时, 原系统稳定运行, 保障安全供电。

三是做好一套系统。充分利用调研成果, 针对现有调度中心、集控中心及电网现状, 结合地方负荷特点, 积极与设备厂家沟通交流, 主动参与系统方案设计, 确保新系统投运后充分适应地方电网特点和供电需求。

四是学好一门技术。先后组织专业人员到福建南安、晋江等率先建成调控一体化系统的供电企业参观考察, 认真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和工作经验, 召开班组学习会、讨论会, 确保学习内容及时消化吸收。

五是打造一支队伍。认真研究新系统上线后的电网运行方式, 针对工作模式、工作平台的变化, 开展了6期调控一体化系统专业培训班, 对系统运维人员实施集中培训, 共计培训76人次, 迅速提升队伍素质, 确保专业队伍在系统投运前全面掌握各项业务应用技能。

六是邀请一批专家。在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过程中, 得到了省市公司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河南省电力公司、平顶山供电公司领导和专家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先后多次莅临郏县, 现场指导工作的开展, 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们圆满完成“调控一体化”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强后盾。

3 科学运行, “调控一体化”系统发挥显著效力

从10月份“调控一体化”系统运行以来的三个月时间里, 系统在减人增效、提高效率、精益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力, 极大提高了郏县电网调度管控水平。

一是实现了调控管理的扁平化。“调控合一”的工作模式, 使调控员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电网运行情况, 调度可以早期发现异常, 有利于调度事故处理的判断和应急处置, 快速反应。有效地减少事故停电时间, 减少了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 缩短了电网调度的业务流程。特别是调度五防系统的投入运行, 有效的预防了调控人员的误操作, 提升了安全运行水平。

二是实现了运行管理的集约化。在建设“调控一体化”过程中, 根据工作需要, 编制完善了调度规程、调度运行管理标准、调控中心工作标准、运维中心管理标准、运维中心工作标准等各项标准、制度。这些标准、制度的制定对调控中心日后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针对调控管理中的重点、难点, 编制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机制。在10月初组织开展“调控一体化”综合反事故演练, 有效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 极大提高了电网安全运行监控质量和信息分析水平, 使电网监控和调控力度得以加强。

三是实现了工作职责专业化。“调控一体化”系统投入运行后, 调控、维护人员职责明确、分工具体, 有效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 调控中心重点是履行郏县电网调度管理工作职责, 负责调度管辖范围内电网运行、操作、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监控、事故处理以及所辖各变电站事故处理工作。运维中心主要负责所辖各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设备巡视、日常维护、事故处理以及分解、执行调度命令, 必要情况下临时到变电站现场值班。这样一来, 两个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职责更加清晰, 提高了专业化管理水平, 有效提高了调控管理工作水平。

四是实现了技术人员的统筹化。一方面, 能够解决调度人员缺乏的困难。实施“调控合一”的运行模式, 监控值班员经培训胜任调度员工作, 调度员经培训胜任监控工作, 有效地加强了电网调度的力量, 从而解决了调度员缺员的问题。另一方面, 减人增效效果显著。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 公司9座35kV变电站由1个集控中心 (操作队) 担负运行维护工作。随着电网的发展, 当变电站数量超过10座时, 按照传统的“调度+集控中心”模式, 需要组建第二个集控中心 (操作队) ;增加一套监控设备及配套设备, 约需资金20万元左右。每个集控中心 (操作队) 需要20人, 共需要配备运行人员40人。按“调控合一”运行模式, 每个操作队仅需配14人, 加上监控人员4人, 共需配备32人, 减人效益为8人。按人均年收入4万元计算, 可减少人员开支32万元。

在下一步工作中, 郏县供电公司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加强变电站管理, 进一步完善调控一体化系统硬、软件建设, 提高人员技能, 提升调度、控制、运行工作水平, 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2010年, 郏县供电公司紧紧围绕公司系统“三集五大”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改进和规范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实现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和集约化发展”的要求, 在原有“调度中心+集控中心”运行模式的基础上, 强力实施调控一体化建设。2010年10月27日, 全省首个县级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系统成功投运, 实现了调度控制合二为一的目的, 有效地推进了变电运行集中监控管理, 提升了调度运行工作水平。

上一篇:国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下一篇:剂量学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