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调度一体化

2024-10-29

指挥调度一体化(精选9篇)

指挥调度一体化 篇1

1. 引言

随着信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公安通信已从早期的单纯依赖有线电话和无线对讲机, 发展成为运用有线、无线、卫星、网络、视频等多种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阶段。在这种背景下, 整合多种通信手段, 建设具有强大信息支撑, 能够综合分析研判, 可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统一的一体化通信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 全国公安机关已经自上而下建设了多种类型的通信系统, 具备了有线、无线、卫星、视频等多种通信手段, 为全国公安机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但是, 由于这些系统建设处于不同时期, 多按照行政区划, 分级、分层、分片建设, 相对独立, 技术手段单一, 未能有效整合, 无法形成互补, 缺乏信息支撑, 通信保障信息化含量较低, 在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通信服务保障时, 存在人工转接环节多、通信建立时间长、语音图像质量差、信息支撑能力弱四大问题。

2. 目标与意义

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独立自主研发的“公安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是全国公安机关“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平台立足常态、着眼应急, 通过系统集成、信息共享, 创建“横向一体化、纵向扁平化”的指挥调度新体系, 变单纯的层级指挥为单兵指挥与层级指挥相结合的综合指挥新模式, 满足了公安一体化指挥“看得见、呼得通、调得动、能研判、防得住”的警务实战新需求;同时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 实现公安机

(图片来自网络)

关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提升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看得见”是指依托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和视频平台实现“图像能调出、现场能看清、轨迹能刻画、警力定位准”的目标;

★“呼得通”是指整合公安有线、无线、卫星、移动警务等多异网异构通信系统, 一键直达单兵, 实现点对点、多对多的语音通信;

★“调得动”是指以统一指挥为前提, 以减少层级为关键, 以快速反应、精确打击为目标, 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警种的协同指挥合成作战;

★“能研判”是指通过集成警用地理信息、视频、人证核验、北斗定位、通信基站、交通卡口、旅馆、网吧、行政办公等系统和平台, 汇聚人员车辆定位、人员聚集监控、信息关联分析、行为轨迹追踪、治安态势监控、警情预测分析等数据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为实战指挥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防得住”是指通过人证核验、交通卡口、流动人口数据与五类重点人员数据的比对手段, 结合警情研判结果, 合理规划警力部署, 充分利用警力资源, 从而实现有效预防预警的勤务部署科学化作战目标。

3.平台架构及创新点

3.1 平台架构

平台架构立足公安专网, 通过成熟可靠的信令网关、媒体网关、地理信息、视频联网、数据分析等技术, 将公安现有的各个通信系统进行集成与融合, 并且以更高层次的通信、视频、数据应用等形式展现出来。平台融合了警用地理信息、视频监控联网、警务综合、接处警、行政办公、值班备勤、人证核验等公安信息系统, 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既可“自上而下”又可“横向铺开”的多异构融合网络, 构建了具有一体化、扁平化等先进特征的新一代公安通信指挥体系 (见图1) 。

3.2 创新点

1) 应用与实战一体化

平台融合集成了警用地理信息平台、视频综合平台、值班备勤系统、网格化巡控、位置定位服务平台, 结合一体化指挥平台、大型安保、智能预案等功能, 实现了实战指挥中平台一体化, 解决了指挥员为了完成指挥需要学习多个平台并在多个平台中切换的弊端。

2) 数据与研判一体化

平台目前规划建设地区60多个热点图层, 通过平台可清晰查看到各类公安处置资源、实时动态警力、静态警力以及公安检查站、清真寺等敏感场所, 平台通过对警情数据展开热点、重防区域、四色预警研判分析, 可发现某类案件的高发时段、高发区域等, 解决了应急处置过程中对处置资源、敏感场所、重要出口等数据的“抓瞎”问题。

3) 通信与指挥一体化

为进一步落实整体防控和精确打击的要求, 平台通过对信令网关跨网段路由技术、媒体网关交互技术进行攻关, 突破了异网异构、异地远程等技术瓶颈。完成了有线电话、手机、PDT数字集群、模拟集群、移动警务、卫星通信等多异构网络通信手段的融合与互联互通, 解决指挥员在指挥调度过程中需要手持多种通信设备的负担, 使公安实战过程中通信成本降低, 有效提高了公安通信指挥的扁平化与实战化水平。

4) 部、省、市、县四级调度一体化

平台突破了异网异构、异地远程等技术瓶颈, 可在全国形成一个既可“自上而下”又可“横向铺开”的应急指挥调度网, 实现部、省、市、县实战指挥一体化。

4. 应用实例及前景

4.1. 应用实例

“公安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已经在公安部、新疆公安厅、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等新疆15地州公安局、宁夏银川市公安局等多地完成了应用推广, 并即将在多个省市地区承担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的建设工作。以新疆地区为例, 平台页面如图2、图3所示。

4.2. 平台前景

平台将以公安专网为骨干网, 可以完成PSTN (有线电话网) 、警用无线网、3G移动网等警务指挥调度资源网的融合, 同时依托于公安专网可以进行城域网络延伸, 实现异地远程、异网异构、实时同步指挥调;而且它对公安用户现有设备无任何改变, 具有超强的植入性和融合性, 必将有效提高公安应急指挥的调度效率和速度。

“公安一体化指挥平台”贴近当前社会各管理领域对指挥调度业务的实际需要, 可广泛应用于社会应急指挥调度领域, 适用于公安、消防、城市管理等各行业所涉及的应急指挥调度业务, 普及面宽、覆盖面大。

5. 结语

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公安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 在实战中真正实现了指挥一体化、应用一体化、数据一体化和作战一体化, 有效地提高了公安机关的指挥通信调度能力, 极大地提升了公安机关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为构建城市中应急指挥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 为我国新一代公安应急指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要: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是智慧城市中应急指挥一体化的典型实例, 是立足常态、着眼应急, 通过技术融合、系统集成, 搭建横向一体化、纵向扁平化的指挥调度模式;变单纯的层级指挥为层级指挥与“点对点”指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实现“指挥能畅通、命令能直达、图像能调出、现场能看清、数据能汇聚、轨迹能刻画、打防能精准”的目标。

关键词:一体化,指挥,调度,扁平化

指挥调度一体化 篇2

为积极推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实地调研指示要求,突出“实战实用”不搞“花架子”,将市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建成我省综合指挥的“先行军”和“示范点”。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指挥中心聚焦为“科学决策、公正执法、公众应用、企业发展”服务,构建基于即时数据的情况调度工作指挥平台,实现数据信息充分集成共享,重要情况的统筹指挥调度,重大部署的数字化决策咨询,为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指挥调度提供平台支撑。

二、主要目标

指挥中心一期重点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民生诉求、城市管理等重要事项,优化应急处置流程,细化部门衔接协同,建立值班值守制度,根据数据动态实现实时指挥调度,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和系统数据对接情况,分批次入驻指挥中心。

三、主要内容

(一)实现五大系统全部功能性入驻

政法、应急、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城市管理五个部门业务及技术人员入驻指挥中心,实现“全科大网格”信息管理系统、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市级监管及交通执法指挥平台、数字城管系统等五个系统全部功能性入驻,并启动系统提升工作。

1.“全科大网格”信息管理系统

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选派业务及技术人员共xx人入驻指挥中心。依托市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系统,适时会商研判社会治理趋势规律,统筹协调处置和应急指挥,实现重大社会风险及矛盾纠纷的及时防范和妥善处置。对系统进行升级完善,构建平安地图,依托“全科大网格”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平安地图”建设,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稳定风险评估、信访案件详情、重点人员信息等因素,立体化展示平安创建、社会治理、维护稳定的各项元素;基于网格员上报事件分时间、分地域、分类功能,增加频发关键字统计功能,形成每月事件舆情分析报告;实现与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系统的互联互通,平台事件数据能够实时推送给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部门;推进与省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平台联通对接,比对省级事项清单、数据规范,进行系统优化与调整,实现省、市、县、乡、社区、网格六级纵向贯通;依托“全民网格员”活动,实现“爱”APP与“全科大网格”APP互联互通,全体市民可以通过“爱”APP实时上报各类事件。

2.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市应急管理局选派业务及技术人员共x人入驻指挥中心,并将指挥中心作为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同步中心,实现视频会商互联互通。指挥中心组织接入相关部门涉及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的信息系统,为安全生产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提供支撑。

3.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

市生态环境局选派业务及技术人员共x人入驻指挥中心。负责市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运行维护工作,并根据市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升级方案,完善指挥调度功能。下一步,开发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一张图,实现全市生态环境信息预警、告警、综合分析、监测监管、决策支持全闭环处置;拓展应用场景,结合单兵、应急车辆、车载视频等现场信息,实现应急现场与指挥中心的视频、音频通讯。建立完善的物联网感知网络,入海排污口、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测设备及视频监控设备逐步铺开建设;与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对接工地扬尘监控、地理信息等相关数据;与危固废管理系统、应急安全管理系统整合。

4.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市级监管平台

市交通运输局选派业务及技术人员共x人入驻指挥中心。负责完善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市级监管平台功能,加强“两客一危”运输企业智能设备的应用,实现重点营运车辆主动预防系统全覆盖。整合交通视频资源,在重点路段、桥梁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推送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建设交通运输一体化指挥平台,完善交通行业运行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整合交通运输行业动态数据资源(对接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等企业平台)。加强与应急、城管、政法委、公安等多部门联合,通过平台资源共享,实现交通运输应急事件联动的一张图一体化指挥。

5.数字城管系统

市城市管理局选派业务及技术人员共x人入驻指挥中心,负责业务对接、系统升级、行业调度指挥,确保高效流转,工作有序推进。同步实施数字城管系统提升工程,建设监管中心应用系统和行业应用系统,包括指挥调度、环境卫生监管、园林绿化监管、渣土运输管理、市政管理和城市管理执法等子系统。同步完成城市部件数据普查、平台对接、感知设备硬件部署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改革工作专班。成立“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体制改革工作专班”,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xx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工作专班设在市大数据局,下设六个工作组,统筹推进该项改革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市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二)建立指挥长值守机制。构建市级领导同志牵头值守,各入驻部门一把手任指挥长,各入驻部门班子成员轮流任值班长,各入驻部门工作人员为具体工作调度员的指挥调度体系。指挥中心负责部门间的系统对接、系统运维、数据共享、综合调度和分析研判,并在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上做到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三)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由市级分管同志定期或者适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完善工作体制,加强入驻部门间协作配合,及时响应解决问题,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重点工作、重要事项。

(四)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由指挥中心牵头,会同各入驻部门测算入驻指挥中心经费及指挥中心日常运行经费,由市财政局审核后统筹相关资金予以保障,以后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由市大数据局加强市党政信息化资金统筹,优先保障入驻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及协同业务系统的迭代升级。

(五)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对各部门入驻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实行双重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对双管人员进行季度管理和考核,按季度通报工作实绩,着力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推进工作。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入驻部门工作任务清单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调度通报。

指挥调度一体化 篇3

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3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 2013年, 境内6.1万个网站和1 090万余台主机被境外远程控制。中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 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信息安全环境。

如何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大型集团公司不断加大信息安全投入, 建成了初有成效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但大型集团公司往往具有网络规模大、业务系统多、互联网出口广等特点, 其下属单位技术防护力量也参差不齐, 已建成的安全防护体系往往是点状的、分散的。在信息化全程全网发展的大背景下, 传统信息安全防护手段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安全孤岛问题。长期以来, 大型集团公司主要通过分散的安全设备和系统进行监测和防护, 缺乏对安全事件的一体化联动分析手段, 导致安全监测覆盖面不全、集中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 存在安全孤岛现象。

2) 海量安全告警。大量的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系统每天都会产生各种格式的海量安全告警事件, 并且这些事件中存在大量的误报、漏报, 缺乏对安全告警信息的智能采集分析手段, 信息安全工作淹没在告警的海洋中, 很多安全事件将不能被及时发现。

3) 预警能力不足。对于大多数信息安全问题一般都是事后告警、事后处理, 不能实时评估事件影响范围, 不能实时启动应急响应流程, 落后的预警能力将导致网络和信息系统遭受更巨大的损失。

4) 可视化水平低。现有的信息安全监视系统的展示界面不够直观, 可视化展示程度低, 不利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地实时监视, 无法有效了解全局信息安全态势, 制约了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工作效率的提升。

为消缺上述问题, 有必要在集团公司层面建设一体化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 横向实现对集团公司各单位信息安全状态的实时监视, 纵向实现信息安全数据的一体化采集、分析、展现、预警和调度指挥, 以推动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工作朝着更加集约、高效、标准的方向发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早已开展了信息安全监测预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2010年美国实施了爱因斯坦工程, 该工程对政府网络出口流量进行自动监视和分析, 可以实时识别相应的网络威胁和攻击。英国在2009年的《网络安全战略》提出建立新的网络管理机构的具体措施, 负责基础设施保护的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协调中心开展了信息安全方面的信息搜集和预警工作。中国也很重视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工作, 不少安全厂家也提出运用自身安全设备构建的信息安全日志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 但缺乏体系化的建设思路, 无法适应大型集团公司安全防护需要。到目前为止, 还未能见到一个需求明确、技术先进、体系完备的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 (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 。

2 一体化平台需求分析

建设一体化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必须坚持“主动、全面、协同、闭环”的原则, 结合大型集团公司安全防护体系现状, 应从技术和管理2个维度综合确定需求。一体化平台应实现对公司各区域、各网络出口安全状态的实时采集和扫描, 应对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 确定预警触发条件, 并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安全调度指挥和应急协同机制对动态的安全事件提供主动式的早期通报, 同时, 应持续挖掘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安全隐患, 让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提前预测和判定风险, 做到及早防范和处置。通过一体化的平台体系实现对集团公司信息安全资源的集中监控和管理, 并通过上下一体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形成由分散到集中、由事后到实时、由被动到主动的信息安全能力转变, 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的可控、能控、在控[1]。根据上述分析, 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应满足以下功能需求。

1) 资产备案管理。对各网络出口、业务系统、域名、安全设备、网络设备、主机设备、终端设备等信息资产进行备案登记, 完善的备案机制是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工作的基础。

2) 网络攻击监测。对各网络出口发生的网络攻击事件进行实时监测, 并对事件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告警。

3) 病毒木马监测。对各网络出口发生的病毒和木马事件进行实时监测, 并对事件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告警。

4) 敏感信息监测。确定敏感字字典, 对各网络出口外发信息进行实时监测, 并对事件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告警。

5) 桌面终端监测。对各计算机办公桌面终端的防病毒软件、账号弱口令、USB数据交换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并对事件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告警。

6) 网络流量监测。对各网络出口的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测, 根据不同的协议特征对流量中各种基础信息进行细致分析, 对异常及违规网络流量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告警。

7) 漏洞补丁监测。对各类设备、业务系统的安全漏洞及补丁安装情况进行扫描监测, 并对事件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告警。

8) 安全态势预警。对动态采集和扫描到的各类安全日志进行多纬度的归并、统计和大数据挖掘, 将信息安全信息转变为可相应的情报, 对信息安全态势进行预警。

9) 综合全景展现。将信息安全指标以仪表图、泡泡图、星云图、雷达图等形式进行综合显示, 提供高可视化的全局信息安全状态全景展现效果。

10) 调度指挥管理。依托上述各功能点, 建立上下一体、相互贯通的信息安全调度指挥工作机制, 指挥开展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需求架构如图1所示。

3 一体化平台技术架构

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需具备良好的扩展性、集成性和可维护性, 应采用分层技术架构, 平台由安全监测层、数据采集层、数据分析层和可视化展示层组成, 其中安全监测层部署于公司各单位, 数据采集层、数据分析层和可视化展示层部署于公司总部。平台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3.1 安全监测层

安全监测层是整个平台的基础, 每个网络出口均为一个监测点, 安全监测层负责将集团公司各网络出口的各类信息资产纳入监测范围, 监测行为分为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被动监测是对信息网络相关设备产生的安全日志进行接入;主动监测是利用漏洞扫描手段探测信息网络中存在的脆弱性[2]。

3.1.1 日志监测

日志监测应覆盖所有信息网络资产, 并结合现有安全防护体系和实际运行环境, 综合使用本地型日志和网络型日志相结合的监测接入方式。

1) 本地型日志:网络安全设备、平台软件及应用系统自身安全功能产生的日志。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安全防护能力, 较为全面地记录相关安全事件;缺点是部分系统开启安全日志需占用大量系统资源 (如数据库系统) 。

2) 网络型日志:通过镜像方式, 分析、记录访问各类设备、应用网络资源的操作行为。优点是不占用被监测系统的资源、不需要改造已有系统, 部署灵活;缺点是无法记录本地操作行为, 无法对加密数据流 (如SSH、HTTPS等) 进行分析和审计。具体应用时应对网络安全设备、平台软件、应用系统日志功能进行合理配置, 以适应不同系统、不同组网等情况下的日志监测, 避免功能重叠、资源浪费。例如, 通过本地型日志获取SSH、HTTPS以及非标准应用的用户操作信息, 同时, 为避免数据库系统性能下降, 通过网络型日志获取数据库操作等信息。

3.1.2 扫描监测

依靠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日志仅能识别已发生的安全事件, 并不能对自身的脆弱性进行监测, 一旦自身的脆弱性被攻击者利用, 后果严重, 由于安全漏洞的危害巨大, 在漏洞被利用前应做到及时发现和修复。应建设兼容全球最大的公共漏洞库 (Common Vulnerabilities&Exposures, CVE) 的漏洞扫描系统, 根据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特点, 充分考虑漏洞的来源、可利用度等因素, 制定科学的漏洞扫描策略, 对各网络出口的各类信息资产脆弱性进行监测, 并将扫描监测结果进行接入。

3.2 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负责采集监测层监测到的安全数据, 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和转换, 将原始数据根据预先设置好的标准化规则转化为系统能够识别的标准事件, 并以合适的数据结构对加工后的安全数据进行存储[3]。

1) 传输适配。由于安全监测层的数据来自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设备或系统, 因此存在多种异构的数据源, 数据采集层接口需要提供多种采集方式对安全事件采集进行统一适配, 对于本地型日志应支持Syslog方式、SNMP Trap方式、ODBC/JDBC方式和Socket接口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对于网络型日志, 应支持对流量镜像等方式获取的网络报文流量进行数据采集。同时, 在采集传输过程中应使用安全传输协议, 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2) 清洗校验。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 有效降低噪声数据, 以保证数据采集层工作性能和效率。应对采集到的安全事件进行内容的完整性校验, 防止由于网络错误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事件丢失或事件分析不准确;应对事件是否是为合法设备采集进行校验, 防止某些非法人员利用非法事件制造噪声数据;结合信息安全规则库, 对事件的可信度进行分析, 清洗无效事件。

3) 归并过滤。建设统一的信息安全事件标准化知识库, 对采集到的安全数据中包含的事件名称、设备地址、源地址、源端口、目的地址、目的端口、事件时间、事件内容、严重级别、协议类型等信息进行归并和筛选, 对采集到的同类型安全事件统一分类、统一命名, 实现对不同安全厂商、不同安全设备产生的海量安全事件信息的标准化处理, 为信息安全事件展示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应综合考虑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表现、引发后果等因素, 参考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结合一体化平台监测预警需要面临的实际环境, 对安全事件进行统一分类和命名, 划分为网络攻击等若干事件类别。本文以网络攻击事件为例进行描述。网络攻击事件分类标准见表1所列。

4) 数据存储。面对海量的安全数据, 应充分利用Hadoop等先进计算架构, 合理组织数据结构, 建设安全事件数据处理平台, 具备高性能、可伸缩、跨平台、安全的数据计算能力, 为安全事件的深度分析和预警提供基础数据平台。

3.3 数据分析层

数据分析层是一体化平台技术架构的核心, 其功能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标准化处理后的安全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挖掘, 按照信息安全管理功能的数据逻辑和应用逻辑要求, 在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平台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分析, 以便为可视化展示及调度指挥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1) 事件定级。将安全事件定义为信息、低级、中级、高级、严重5个级别。基于安全事件攻击对象资产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计算出的资产重要性及基于标准化采集定义后的事件类别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采用基于规则、统计的纵向关联分析和基于事件、知识的纵向关联分析, 计算出单个安全事件对应的危险级别。信息安全事件分级标准见表2所列。

2) 态势预警。在对单个安全事件进行定级的基础上, 运用关联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综合计算安全事件影响资产范围、时间、数量、频度等属性, 对各单位、各网络出口发生的高危安全事件进行动态预警, 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地点、时间、类型、影响范围、处置建议等详细信息。

3) 统计分析。提供基于事件位置、类型、资产、时间等多维度的安全事件统计分析能力, 支持基于各安全指标的事件查询, 为各单位、各网络出口、各系统提供全面的安全态势分析。

3.4 可视化展示层

可视化展示层为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工作的人机交互接口。应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 以地理图、仪表图、泡泡图、雷达图、星云图、流向图等形式对全局信息安全状态及分项信息安全监测主题 (如资产备案、网络攻击、病毒木马、敏感信息、桌面终端、漏洞补丁、网络流量等) 进行实时全景展示, 使信息安全调度指挥人员能更直观地对信息安全整体态势进行实时监测[4]。假设集团公司总部设在北京, 下辖杭州分公司和广州分公司, 以地理图对全局信息安全状态进行展示 (见图3) , 以雷达图对各单位网络攻击事件进行展示 (见图4) 。

4 调度指挥工作机制

建立公司总部和下属单位二级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并采用“统一调度、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调度指挥工作。公司总部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负责通过信息安全全景展示平台对信息安全监测指标数据进行7×24 h实时分析, 及时向二级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发布安全风险预警通知, 二级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负责启动专项应急预案, 对安全预警事件进行处置和应对, 同时, 总部信息安全管理中心需对安全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后评估, 目的是建立预警、应急处置、后评估三环节于一体的信息安全闭环管理流程, 形成上下一体、互为补充的信息安全调度指挥机制[5]。

1) 预警。建立公司总部、下属单位二级信息安全管理中心7×24 h监测值班制度, 配置安全值班人员通过可视化展示平台实时监测整个集团公司的信息安全状态, 及时发出安全风险预警通知。

2) 应急处置。建立公司信息安全总体应急预案, 制定各级单位信息安全专项应急预案,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安全事件发生时相关单位立即启动专项预案, 及时处置和消缺, 及时向总部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反馈处置结果。

3) 后评估。建立信息安全事件预警处置全过程管理机制, 建立安全事件档案库, 总部信息安全管理中心需要定期总结经验教训, 并将其应用到预警环节中, 从而在循环积累中不断提高预警和指挥水平, 促进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5 结语

在日益复杂严峻的信息安全环境下, 传统分散、独立的信息安全手段已无法满足大型集团公司信息安全防护的需要。如何在集团公司层面实时有效掌握全局信息安全状态, 并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体系是高级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总体架构, 对一体化平台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充分整合现有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基础上, 设计了层次化的一体化平台技术架构, 并就信息安全调度指挥工作机制的管理流程进行了探讨。

通过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的建设, 可以及时掌握全局层面的信息安全状态, 极大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效率, 是推动大型集团公司建立健全高级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实现“主动智能的安全防护、集中统一的信息管控”安全策略的具体实践。

摘要:在网络安全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 实现对全局信息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测预警并建立上下一体的调度指挥机制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 更是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达到高级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提出了适用于大型集团公司的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平台总体架构, 构建了集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于一体的技术体系, 设计了涵盖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后评估的调度指挥闭环工作机制。该一体化平台位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最顶层, 可满足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 是推动大型集团公司信息安全能力建设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一体化,信息安全,监测预警,调度指挥,总体架构

参考文献

[1]朱晓莉.信息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3, 13 (10) :136-137.ZHU Xiao-li.Research on internet information security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J].Netinfo Security, 2013, 13 (10) :136-137.

[2]孙宇.政府网站安全防御要变被动为主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1, 33 (9) :42-44.SUN Yu.Conversion of passive defense to proactive preventionon government website security[J].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s Privacy, 2011, 33 (9) :42-44.

[3]徐茹枝, 郭健, 白瑾.电力信息安全监测管理中心数据采集层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7 (6) :41-44.XU Ru-zhi, GUO Jian, BAI Jin.Research on the data acquisition layer of power information security monitoring management center[J].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2010, 37 (6) :41-44.

[4]吕良福, 张加万, 孙济洲, 等.网络安全可视化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 2008, 28 (8) :1924-1926.LU Liang-fu, ZHANG Jia-wan, SUN Ji-zhou, et al.Survey of network security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J].Journal of ComputerApplications, 2008, 28 (8) :1924-1926.

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大厅 篇4

一、总体功能介绍

唐山市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位于唐山市交通局办公楼一层,建筑面积680m2,内设监控指挥调度大厅、监控室、会商场所、办公室等。中心依托高速公路、运输场站、客运车辆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重点地区(路段)、危桥、事故多发地等场所进行视频监控,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预防,防患于未然。

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由大屏幕信息监控系统、全球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平台、公路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等组成。整合现有公路数据库系统、公路GIS数据维护系统、客运售票系统等数据系统;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通过对接入唐港、唐曹、承唐3条高速公路及其收费站、以及西客站、治超点共313个监控点的视频监控信息,结合各业务系统的接入,现已经实现日常值守。依托多种通讯手段,融合GIS、GPS、无线视频、语音通讯等多种产品和技术,将日常监控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结合起来,依托多种通讯手段,以应急指挥调度值班管理为核心,实现覆盖全市交通行业的日常职守、预警管理、事件处置、辅助决策、后期处置、预案处置、辅助决策、后期处置、预案管理、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二、高速公路全程监控

主要实现功能有道路安全监控、收费流程监控和收费广场的监控等。

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线性好、设计标准高、交通流量大、行车速度快等特点,如不采用先进的监控管理措施,在交通量大、气候恶劣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为此,在唐曹、唐港和承唐这三条车流量非常大的高速公系统路上部署全程的监控就是必不可少了。这些监控系统可实施交通流量和交通运行监视;对关键点进行气象检测;对关键路段实施交通实时控制;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并在通过在高速公路两边架设可变情报板,向来往司机发布一些重要信息和及时的提示,可以保证高速公路高速、安全、经济地运营管理。

实施高速公路全程视频监控系统不仅能改善高峰期间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增加高峰期间的交通流量,减少交通堵塞程度和车辆延滞时间,同时也能大大减少交通事故和保证交通安全,节约燃料和减少车辆的磨损,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污染,发挥高速公路快速、安全、舒适和高效率的功能。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系统通过每2公里设置一对外场摄像机,实现对高速公路全程路况的实时监控,全天候对多种交通事件、事故进行快速自动报警和录像,记录事故发生前1分钟和事故后2分钟的录像。

在每个收费站的每个收费口配置一台摄像机,监控范围为高速公路入口的车辆通道及缴费窗口,实现对收费流程的全程监控。同时对收费站广场也进行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高速公路全程视频监控的远期目标是通过大力推动全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对以上三条高速公路视的频检测无盲点、盲区,更好地为高速公路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升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服务,管理层次,使高速公路成为安全、畅通、高速、高效的绿色通道。

三、客运场站监控

在西客站售票大厅、候车大厅、检票口、安检口、出站口及广场设置摄像机,实现了在公网环境下同步视频传输,图象流畅、清晰;通过互联网对西客站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监控中心可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拍照、录象、回放、掌握相关信息,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加强了客站站务和安全工作的动态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及场站管理质量。充分发挥了科技在运政管理、站场经营中的作用,实现了运政管理部门可以实时、动态的掌控各运输场站情况,了解客运站场的市场秩序及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为掌握一手的客运流量、流向信息提供了保障,为管理部门处理站场突发事件提供了远程指挥监控手段。同时也促进了客运站规范化经营,营造良好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如果在客运场站发生偷盗等事件,也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取证。

四、治超点监控

目前,超限运输已成为公路使用寿命减短的重要杀手,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严重的公路超限运输使得公路、桥梁提前破损,致使国家经济损失巨大;严重的公路超限运输现象,危及行车安全,致使交通事故频发;严重的超限运输扰乱了的道路运输货运市场,并造成国家规费大量流失。

在公路治超中,超限超载车主为获得非法利益,使出各种各样的手段逃避和违抗治超处罚:有的绕道县乡公路及村道躲过治超点;有的肆无忌惮撞开执法人员后夺路而逃;有的纠集人手闯入治超点闹事抢车。在这种情况下,公路治超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面临着取证难、执行难的窘迫情况。对可能发生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无法有效应对,发生暴力抗法事件时没有保护自身安全的有效措施,难以规避执法风险。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在各大队执法车辆上安装了车载移动视频监控设备,为今后的取证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能规范执法车辆人员的执法行为,认真履行职责,减少公路“三乱”情况的发生。

五、移动视频传输

指挥中心,对各主干道路的出入口进行视频监控,定点监控和车载移动监控相结合,实时视频图像传输到指挥中心,以便指挥调度;另外各级领导通过移动终端(手机、PDA、手提电脑等)可以观看有关的实时视频图像,以便快速决策并下达指令。

该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1)视频图像可即时传送到指挥中心又能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观看;

(2)拍摄视频图像的摄像头可通过指挥中心或移动设备上的云台控制器软件,控制其转动;

(3)图像清晰度、流畅度和时延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六、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汽车防盗报警服务系统,该系统集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于一体,具有定位监控、反劫防盗、信息发布三大功能。

该系统依托于中国移动通信GSM网,通过控制中心对移动目标进行控制和管理。GSM网容量大,监控范围广,可覆盖全国。

用户可通过电话查询、网上查询的方式,随时掌握车辆的行踪。在遇劫、被盗等紧急情况发生时,自动或人工向系统监控中心报警,监控中心针对实际情况提供多种远程操作。(远程熄火、锁车、抓拍等)

该系统适用于社会各类车辆,尤其对于集团车队、长途货运车、长途客运车、租赁车等有显著管理作用,对车辆的运力可进行科学的管理。目前主要是针对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出租车以及部分租赁车和私家车等社会车辆。

系统监控中心24小时人工值班,如有需求只需拨打服务电话即可。

监控中心功能

1. 定时、定次呼叫

2. 实时跟踪

3. 防盗报警

4. 防劫持报警

5. 超速报警

6. 行驶轨迹回放

7. 远程操作

8. 监听功能

车载终端功能

1. 跟踪定位

2. 车载免提通话(加装)

3. 服务请求

4. 防盗报警

5. 防劫持报警

6. 远程操作

七、数据整合应用

由于交通建设和管理部门多,信息化工作要求协调性高、技术要求高及实施过程复杂的特点,交通信息化水平还相对滞后于交通基础建设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交通信息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市的交通信息化水平与之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如何改善各部门在交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协调工作模式,对挖掘我市交通信息化的潜力有很大帮助。在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多部门的合作,特别重视交通基础数据采集、整理、维护和发布等环节的建设与管理。在交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是基础,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各交通管理部门的充分协调配合,在于如何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并充分推动社会的积极参与。

八、交通服务热线

该热线能够通过语音导航、电子邮件接入、访问交通服务热线中心网站留言等方式为市民提供关于办理交通行政审批、处理违法行为等交通政务工作的咨询、受理对交通行政执法和客货运输、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等交通服务的投诉和举报、免费提供出租车叫车服务、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出现故障的车辆,及时联系就近车辆维修厂家,实施救援服务、接受对交通行政管理和交通服务工作的建议、意见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并能与市长热线保持等保持互通。

九、OA

十、未来展望

视频会议系统

未来我们将接入视频会议系统。

在传统的会议模式下,每次开会都需要各单位与会者集中,不但要在路上浪费很多时间,更多的是路费油费等费用的支出。视频会议是以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既免除了路上消耗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与会者就在本地,和会议有关的材料、文件都在身边,这样就为与会者提供方便,不受场地等因素限制,可以方便充分的相互交流。在会议召开的同时,不仅可以有声音和视频图象的交互,还可有图形和文件资料等数据信息的交互,同时还能对会议进行监视、监听、录播等操作。

政府工作平台

按照交通局相关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需求,依托政务基础数据库和全市基础通信网络,建立覆盖全市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政务工作平台。开展各类公路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应用,实现公文档案、视频会议、统计规划、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

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唐山市交通系统已有的、分散的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和从业企业的交通信息服务中心。根据公众需求对铁路、民航、气象和旅游等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出行服务子系统、物流信息服务子系统、交通政务信息公示子系统和通知子系统、在线服务子系统,通过统一的交通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依靠网站、呼叫中心、短消息平台、情报板、交通广播等多种信息服务媒体发布服务信息,使公众充分享受这些信息和服务带来的便利。

行业综合运行分析平台

边防通信调度指挥工作探析 篇5

关键词:边防通信,指挥工作,探析

目前,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 我国国防事业和边防事业也应充分应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 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国防事业和边防事业系统中的不足。边防部队指挥中心通信指挥调度站作为边防部队各机构中交换信息和共享信息的桥梁, 负责着分析信息和整理信息, 所以, 这需要边防部队各个调度站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对于推进国防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在边防部队指挥中的通信指挥调度

1.1通信站呼叫转移台

目前, 结合我国当前边防部队指挥中心调度站设置情况, 每一站都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通信警台, 在通信呼叫过程中, 边防部队所有呼叫频台都被其他调度站台所运用中, 确保通信指挥员可以在调度台的作用下, 点击各个频道, 发起实施呼叫和维护通信线路, 也就是两条链线:一是语音通路;二是数据命令通路。从某方面上来讲, 数据命令通路负责着要为整个信息系统调度台, 其中调度台需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中, 可以使调度台与多功能无线服务器进行紧密连接, 在成功连接之后, 数据命令通路在系统矩阵的作用下, 实时控制整个系统, 最后将全部信息传达到各个搭配车台中的有线控制接口、无线控制接口之中。在每次传达通信信息中, 都要制定出与其对应的语音通话流程方案。首先, 从坐席的耳机之中发出语音, 在达到坐席对应的控制器之中, 将语言传输到警台对话机讲之中, 然后在利用调度交换机对每个用户进行制定语音接口, 这样才能使语音指令可以满足控制系统的要求。其次, 既可以采用有线接口控制器, 也可以采用无线接口控制器, 对准车胎频道和语音频道, 最终传达到移动台之中, 这就顺利完成一次语音通话的传输。

1.2呼叫指挥通信站调度台

在应用移动台呼叫指挥通信展调度台过程中, 在选择与整个移动台相对应的频道之后, 也就可以发起信息呼叫。首先, 通信信息在通过移动台之后, 或者通过高增益的天线事前, 应该选择相对应的频道移动台展开传达, 在成功传递信息之后, 所传达的全部信息都会在有线接口和无线接口的作用下, 控制器会成功接收到这些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输出。

二、构建边防部队指挥中心通信指挥调度系统

在边防部队指挥中心通信指挥调度系统之中, 包括着两个重要系统部分, 一个是硬件系统, 另一个是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有线、PPT控制装置、坐席控制设备、有线设备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录音软件、维护接口、无线服务软件等等。所有存在无线接口或者有线接口的控制器主体, 在通常情况下, 都可以由有线、接口相互联系、无线终端等等展开科学有效的操作, 控制好和连接好所有信息。

同时, 有线接口和无线接口通过控制终端, 可以为整个调度系统提供出更多的功能, 也可以详细分析各通信网络信息, 提供出科学合理的服务功能, 对每一个客户端的信息实施有效互动。除外, 也可以采用无线连接, 插入和监听多个频道, 及时接收数据和交换数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 所交换的数据都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边防部队指挥中心可以放心使用这些数据。

三、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所具有的优势

在制定边防部队指挥中心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方案过程中, 可以充分实现通信指挥中心形式多样的呼叫功能, 比如:群组呼叫、单呼叫功能等等, 可以充分实现调度台和各移动台之间, 互相交流信息和选择信息, 在交流过程中, 既可以独立进行通话, 也可以选择群体通话, 同时也能面向整个系统采用广播式呼叫方法。如果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处于插入状态中, 那么可以使指挥调度员更能全面掌握好具体通话状况, 也能进行通信调度, 无论在哪一阶段中, 各个类型的通信资料, 既可以通过有线终端进行查阅, 也可以通过无线终端进行查阅, 同时, 在资料中也包括着通信时间、通信设备型号、通信详细内容等等方面。

在整个边防部队的指挥调度系统之中, 可以综合方案的维护功能, 也能参照信息功能, 对系统进行多元化维护, 确保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提高信息交流和互换的安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边防事业发展过程中, 边防部队通信调度指挥工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边防部队通信调度指挥工作应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完善通信调度指挥结构中不足之处, 确保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应用功能, 显示出多种优势, 解决好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保障通信指挥调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促进我国国防建设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军用通信网络中抗毁性的作战仿真分析[J].中国新通信, 2015, (19) .

急救调度指挥系统体系架构浅析 篇6

因此, 我们需要利用现在城市蓬勃发展的高科技网络通讯系统, 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系统, 对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指挥体系进行升级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速度和精度, 准确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救护。

1 系统总体构成描述

系统主要有以下部分:

计算机网络平台系统:急救指挥中心120调度局域网。

有线语音通信系统:中兴公司ZXD1000调度排队机 (双机热备) 。

受理、调度及信息管理:包括呼叫受理系统、指挥调度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 。

车载卫星定位 (GPS) 、导航系统:实时提供车辆位置和相关节点消息。

数字录音系统:实时录音并实时提供查询。

电子地图应用系统 (下简称GIS) :与120受理系统和车辆定位子系统集成, 为120受理和指挥调度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2 子系统详细说明

2.1 计算机网络子系统

⑴急救中心局域网络。南京120急救中心局域网络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数据库服务器、车载通信网关、CTI服务器、120业务服务器、GPS业务服务器、120受理调度台 (数据维护) 、数字录音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系统各部分相互协作, 紧密结合。下面对各组成部分做简单功能说明。

a.数据库服务器存储所有的急救信息系统数据库资料并与系统进行实时的数据交换及更新。b.通信网关实现车载数据通过中国移动GPRS无线网络与后台数据交换的透明传输, 同时作为路由网关使用。c.CTI服务器实现后台与ZXD1000排队机的数据交换的无缝连接。d.120业务服务器实现对各个模块指令和监控的功能。e.GPS业务服务器实现管理有关车载的信息数据。f.120受理调度台实现120报警呼入的受理、输入、调度等功能。g.数字录音台:对急救受理到指挥调度的有线 (可以扩展到无线录音) 语音信息实现实时全程数字化录音。数字录音台与120计算机局域网联网, 从而可在120广域网范围内, 实现网上录音信息查询及放音功能。h.网络交换机实现所有网络单元设备的连接交换。

⑵车载信息系统网络。急救车车载终端通过中国电信CDMA网络传输方式与120急救中心通讯, 实现急救车辆与急救指挥中心实时信息交互, 信号范围覆盖整个南京 (可实现全省、全国范围内的定位) , 容量可达到200台套以上。实时使用和监控的能力不低于99辆车, 并能根据需要增加。

2.2 有线语音通讯子系统

南京120急救中心有线语音通讯子系统采用8座席配置。目前通过数字中继与中国电信连接, 支持16路高阻录音。

⑴实时录音功能:对通话过程自摘机通话时开始自动录音, 并分类数字化存于本地录音服务器, 供业务管理系统调用。⑵骚扰电话拦截播放训诫提示功能。对骚扰电话可随时锁定, 该电话再次呼入时自动转入播放训诫提示队列中。⑶实时监听、插入功能。⑷调度机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的无缝连接

2.3 受理、调度及信息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集中受理120呼救, 统一调度所有急救力量, 是院前急救系统的核心部分, 具有以下几点功能:

⑴电话求救功能。多路120求救电话同时打入。如果同时呼入电话的数量多于接听人员坐席的时候, 系统会自动将电话排队, 将求救电话顺序接入120坐席;具有多种通讯接口, 可与110、119、122等系统多方联网。⑵误报电话拦截功能。求救电话打入时, 系统有自动语音提示 (用户可自己录制语音提示内容) , 提示非求救电话挂机, 以增加工作效率。系统可实现被叫控制锁定功能, 将骚扰电话锁定一段时间, 或者将其列入报警电话黑名单 (注意慎重使用本功能) , 下次来电话时不予理睬。⑶120受理席位功能。配备8台受理计算机, 能同时处理8起呼救。每一个受理台均是一机双屏结构, 双屏显示为一屏为受理调度表单屏、另一屏为地理信息屏, 减少屏幕切换操作。这种以电子地图为导向, 图文并茂的操作界面, 增加了呼救处置的现场感。来电自动显示电话号码、用户名称、用户地址、用户病历、历史报警电话信息等120报警重要信息, 来电话时即时响应;从急救电话呼入形成急救信息, 系统提供知识库, 结合急救资源形成紧急救护指令;一旦确认求救事件, 通过有线/无线调度平台, 调度指挥救护车紧急出动, 从派车, 记录出车时间、到达时间、完成时间、返回时间, 形成派车记录, 对本次急救任务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通过GIS和GPS系统可以对急救车进行监控和指挥。救护车通告功能, 可通过车载信息系统的SMS功能直接向联网救护车发送各种派遣指令、通知、公告等。⑷求救电话数字录音功能。求助电话打入时, 系统便自动录音;通话结束, 自动停止录音;存储录音相关数据, 可关联至急救受理记录便于查询;录音文件自动存放在录音服务器的硬盘上保存;可保存大量数据。录音数据库具有查询、删除 (带权限) 、统计等功能;存储盘空间满可告警, 便于及时转存, 录音文件可转录到其他硬盘或光盘上。⑸三方和多方通话功能。派车后, 如果求救者来电话催问急救车的位置, 可通过三方通话功能将电话接通到急救车里的医驾人员的手机, 指引道路方便快速到达进行抢救。接到病人后, 随车人员可以打电话到120, 坐席人员可以接通急救站或者医疗专家, 实现三方信息沟通和会诊, 节约救护时间。⑹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功能。120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急救卡数据库;院外病历卡数据库;司机、护士、医生、担架工数据库;急救中心值班人员信息数据库;车辆管理数据库;急救患者数据库;综合急救预案知识库;医疗专家数据库;急救单位数据库;电话信息数据库;社会联动信息数据库。

2.4 数字录音系统

求助电话打入时, 系统便自动录音;通话结束, 自动停止录音;存储录音相关数据, 可关联至急救受理记录便于查询;录音文件自动存放在录音服务器的硬盘上保存;可保存大量数据。录音数据库具有查询、删除 (带权限) 、统计等功能;存储盘空间满可告警, 便于及时转存, 录音文件可转录到其他硬盘或光盘上。

2.5 地理信息 (GIS) 子系统

该子系统通过矢量化的城市地理信息, 为就近调派救护车、监控车辆状况提供基础的工作平台。具有以下几点功能:

位置动态更新:当呼救人员或车辆状态改变时, 地图上自动更新其状态。

信息查询功能:可任意查询地理信息。

缩放功能:可对地图中某一指定的局部区域进行放大、缩小。

动态漫游:鼠标在概图上移动, 详图的画面显示跟踪移动。

测量计算:显示当前地图的比例, 测量地图上的两点间距。

轨迹回放:具有对移动目标行驶轨迹显示和回放功能。

分层显示功能:系统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对各类地物信息、警用信息等分层显示。

具有就近选择功能:出现急救, 可以选择离现场最近的救护车。

与GPS结合, 为车辆自动定位系统显示移动急救车的实时位置 (实时运行轨迹) 。

2.6 全球卫星定位 (GPS) 车载终端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用来监控救护车的地理位置、车速等, 更加高效的指挥救护车到达指定救护地点。

通信网关通过公网专线与移动服务运营商的GPRS无线网络相连接, 负责进行数据的收发、打包、解包和存储;GPS业务服务器通过接入指挥调度中心局域网和调度指挥系统相连, 进行数据的广播和发送。GIS系统负责对电子地图进行操作, 实现呼救地址定位、车辆定位、监控及轨迹回放等功能。车载终端通过车载主机、车载数据终端及中国移动GPRS无线网络实现数据向中心的传输和交换。

3 结束语

“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接警, 不能录音、定位显示、及时查号缺点;指挥中心与医院、急救站的指挥、调度、反馈脱节, 接警信息不能共享等缺点。能“快速、准确、实用、可靠并成系统化”地进行调度指挥, 实现“接处警方式计算机化、急救判断智能化、指挥系统网络化、指示下达自动化、力量调度集群化、各种信息实时化、急救档案标准化”的目标, 显著提高120急救指挥系统快速反应及科学决策能力, 适应单个或多个求救情况下的各种需求。以高起点、高规格、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优势, 将120急救系统建设成为能快速反应的综合服务系统, 它的建成对改善人们的救护需求、改善120形象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摘要:急救调度指挥是院前急救全过程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它主要包括对患者信息的迅速掌握和调度指挥急救车辆两个重要环节。介绍应用计算机及数字通讯技术构成的报警指挥系统的组成及运行效果。

我国高速铁路调度指挥模式的选择 篇7

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它负担着全国货运周转量的51.9%和客运周转量的35%。进入21世纪, 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实现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要先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 加快铁路运输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铁路运输快速化和客货分离, 是当今铁路发展的两大方向。在繁忙干线新建高速铁路, 也是我国铁路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深化铁路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特点分析

在我国新建高速铁路中, 跨线客流在高速铁路客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除跨线客流比重大这一显著特点外, 在建的我国高速铁路还具备以下特征:

1. 规划路网规模庞大。

根据《中长期路网规划》到2020年, 我国高速铁路的总运营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

2. 不同高速铁路的定位不同。

高速铁路网中的不同线路的速度目标值、目标顾客群体、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存在差异, 在路网中发挥的功能也各不相同。

3. 运输组织模式复杂。

由于存在大量的跨线列车, 许多高速铁路在运营初期将不得不采用高中速列车混跑模式, 有些高速铁路甚至在运营初期还将存在客货混跑的运输组织方式。

4. 高速铁路分期分线建设。

我国高速铁路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分线建设的实施方式, 所以整个高铁网络的形成将经历一个过渡期, 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过渡期的运输组织模式。

5. 经验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缺乏经验, 大量的技术理念和设备需从国外引进, 在引进的同时还要消化吸收最终达到再创新的目的。

针对以上特点, 就需要对调度模式的选择进行思考, 选择适合的调度管理模式。

三、对于各种调度模式的评价

目前高速铁路的调度指挥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全路集中、区域集中、分散及与既有线结合的区域集中, 这四种调度指挥模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我国高速铁路调度模式的选择不仅仅要考虑不同调度模式的可行性, 更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我国铁路的实际路情, 争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针对四种调度模式, 通过对其利弊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综合比选最终确定适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 安全、灵活、可靠的调度指挥模式。

1. 系统安全性:

系统安全性要求所采用的调度模式具有对设备进行检测, 对设备运行监控的能力, 而且可以实现设备故障的快速恢复;当综合调度中心或者沿线设备出现故障时、线路中断或列车大面积晚点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保持和恢复正常运输秩序的能力。全路综合调度系统风险集中, 它需要高可靠的广域网支持, 如果中心系统出现严重的问题会导致全路高速铁路运输系统的瘫痪;区域调度集中、高速铁路调度集中和与既有线结合的区域集中模式的局部问题对整体的影响较小, 风险相对分散;

2. 满足高速铁路的分段建设要求:

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个逐线建设成网的过程, 所以所选的调度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功能:可以解决新投入运营的高速线路的调度问题, 能够协调好新投入运营线路与已投入运营线路之间的调度问题, 具备良好调度功能扩充能力。全路集中模式能够从全路的角度直接进行调度指挥工作, 可以大大减少分段建设过程对调度工作持续性的影响, 并且避免重复建设。通常可以通过增设调度台和扩充调度台只能来逐步完善全路调度中心的职能。区域调度集中在分界口调度工作的接续方面以及随着高速铁路路网的逐渐完善需要更加注重分界口的协调指挥, 通过预先规划, 也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与既有线结合的区域集中模式与区域调度集中模式类似。

3.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的协调能力:

我国铁路旅客运输具有跨线客流大的特点, 大量的本线车流和既有线车流有上下线情况。要协调好高速铁路与既有线的列车间的衔接工作复杂又重要。在不同的调度指挥模式下, 高速铁路和既有线之间行车指挥工作协调协调难易度不同。综合调度指挥模式下, 铁道部统一领导和管理全路客运专线综合调度与既有线调度。相关的综合调度中心的调度区与既有线路局调度, 在涉及关联性运输调度指挥的关键枢纽及线路区段, 应依据具体的调度指挥权限划分规则协调进行调度指挥工作。比较便于协调。区域集中调度指挥模式下, 相关的客运专线区域调度中心与既有线路局调度中心, 在涉及关联性运输调度指挥的关键枢纽及线路区段, 应依据具体的调度指挥权限划分规则协调进行调度指挥工作。高速铁路调度指挥模式下, 相关的高速铁路通道/线路调度中心与既有线路局调度中心, 在涉及关联性运输调度指挥的关键枢纽及线路区段, 应依据具体的调度指挥权限划分规则协调进行调度指挥工作。由于客运专线公司和铁路局是相对独立的企业法人, 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 所以这两种模式下协调难度较大。与既有线结合的区域集中模式下, 调度系统与既有线一体化管理, 直接协调;与现行管理体制一致, 易于实现高速铁路相关各方的协调。

四、调度模式的选择

通过对我国高速铁路特点的分析及四种调度指挥模式的比选, 考虑到高速铁路的建设, 运营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 尤其是考虑到我国发展高速铁路尚处于初期阶段, 本文认为, 区域集中调度模式是目前适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模式。此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功能, 发挥高速铁路网络优势, 也利于系统标准统一, 节省建设资金。

另外, 本文认为我国铁路过渡期宜采用与既有线结合的区域调度集中模式, 高速铁路网建成以后则向区域调度集中模式过渡。这样使得改建规模、资源浪费及重复建设程度较小, 而又便于与客货分离运输相适应, 能够实现与全路客运中心建设、动车组维修基地建设的结合;安全性好, 可拓展性强;可以及时掌握全线的行车情况, 确保列车正点安全运行;易于处理高速线路衔接枢纽的运输组织。

参考文献

[1]彭其渊、魏德勇等.《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科学出版社, 2007:3-5

[2]胡思继.《铁路行车组织》.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

[3]韩弢、刘军、杨肇夏.我国客运专线调度系统模式研究.2006:5

[4]王明慧.中国铁路发展战略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 第七卷 (第三期)

消防智能指挥调度计算平台的设计 篇8

1指挥调度工作的现状

按照公安部“三台合一”的要求, 各级消防机构均完成消防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任务, 系统普遍采用计算机、通信、控制与信息综合决策等先进技术, 集有线/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图像处理、自动控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于一体, 包括火警受理、有线/无线通信、指挥调度、消防地理信息、消防信息综合管理、训练模拟等子系统。这些系统实现了对各类灭火救援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 能够完成接警、调度等基本流程, 但智能化调度方面的设计相对较少, 即便有一些应用也限于设计模式简单的因素, 很难具有普遍性、适用性及扩展性。

在实际指挥调度过程中, 消防接处警人员往往因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匮乏, 容易出现抢险救援调度力量不科学、辅助决策不及时等问题。另外, 消防部队在日常工作中, 特别是在开展“大熟悉、大演练”活动中积累了大量各类处置预案, 这些预案收集整理后, 仅仅是存储在计算机中, 尚未发挥在实际指挥调度过程中的效能。各级战训部门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调度指挥环节不断总结的经验, 也不能在指挥调度系统间共享和使用。

基于以上现状, 笔者在灭火救援预案分析整理的基础上, 采用规则引擎技术, 建立独立的、非侵入式的消防智能指挥调度计算平台。该平台对外提供WebService服务接口, 提供一个分布式应用架构, 能够存储调度规则脚本, 方便各级战训部门、基层中队修改完善已有的调度规则和增加新类型灾害事故处置调度规则。随着规则库不断完善, 可有效解决调度指挥活动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2智能指挥调度计算平台的整体设计

智能指挥调度平台的核心是规则引擎。规则引擎由推理引擎发展而来, 是一种嵌入在应用程序中的组件, 实现了将业务决策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 并使用预定义的语义模块编写业务决策。接受数据输入, 解释业务规则, 并根据业务规则做出业务决策。大多数规则引擎都支持规则的次序和规则冲突检验, 支持简单脚本语言的规则实现, 支持通用开发语言的嵌入开发。目前, 业内有多个规则引擎可供使用, 开源的代表是Drools, 商业的代表是iLog。考虑消防行业特殊性, 平台采用了Drools作为规则引擎。

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 规则引擎主要和接处警调度系统密切相关。规制引擎应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规则内置在接处警调度子系统中 (见图1) , 直接使用各类规则引擎API和业务数据库, 在调度活动过程中, 直接执行规则计算和查询, 并返回展现在系统中。这种模式优点是系统鲁棒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 缺点是因系统要避免技术架构、开发语言差异性, 要求开发方技术实力较高, 且未来的升级和维护完全依赖于接处警调度系统的维护, 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一种是将智能指挥调度计算服务器独立出来 (见图2) , 通过WebService等RPC交互方式, 这种方式支持辅助调度计算, 有利于系统部署、升级和维护, 甚至可利用异地的调度计算能力。

通过对两种应用方式的比较, 独立调度计算服务器的方式应用规则引擎更加适应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确定规则引擎应用方式后, 笔者按照功能模块划分对智能指挥调度计算平台进行设计, 设计共分为4个层次 (见图3) 。

(1) 外部接口层:

负责和接处警调度系统及消防业务数据库进行通信, 获得战力资源数据及相应调度计算情况, 返回调度计算结果。

(2) 核心组件层:

分为调度计算模块和规则库维护模块, 实现实际的调度运算及规则库维护、管理、升级等。

(3) 工具层:

基于Drools的规则引擎, 生成消防预案库数字化后的调度规则库。

(4) 支撑层:

基于Tomcat的应用服务器及关系数据库服务器, 负责底层的系统运行及数据存储。

系统核心用例图 (见图4) 展示系统各层次之间的功能调用情况。两个最高层次的用例为:远程调度计算执行与返回、规则库维护。核心用例远程调度计算执行与返回, 又可以细分为:规则计算接口、战力资源数据获得、规则匹配、调度计算、计算结果并返回。

3智能指挥调度平台的关键功能设计

3.1 规则表的设计

基于消防预案设计的调度规则库是此系统的数据基础之一。如何将预案规则脚本化, 使之能够用于智能指挥调度计算是笔者要解决的重点。按照战训部门分类方法, 处置预案分为总体预案、类型预案和重点单位处置预案3个类型。平台对3个不同类型预案按照不同方式处理。对于重点单位预案, 直接制定规则按照预案调派力量实施调度。对于类型预案, 首先抽取影响调度指令的相关内容 (起火单位名称、建筑物结构、燃烧物名称、人员被困情况等) , 将这些内容参数化, 并针对这些参数制定不同的计算规则, 如:根据建筑类型是否为高层判断是否出动登高、高喷车辆;根据火灾燃烧面积自动计算出动消防水罐车的数量;根据是否有人员被困情况判断是否提示携带破拆、侦检装备;根据燃烧物名称判断是否提供危险化学品处置辅助信息等。通过以上处理后, 按照Drools脚本要求编写并得到一个规则表, 按预案类型确定计算参数后, 可以根据实际作战中的经验总结, 不断调整计算参数, 不断充实调整调度规则库, 最终形成较智能的调度规则库。

以下是高层建筑灾害事故参数的初期规则脚本:

3.2 战力资源数据的设计

战力资源的数据分为可用人员、可用车辆、可用装备3个方面, 其交互方式通过Jdbc访问消防业务数据库, 通过预设的视图提取脚本, 获得相关的支撑业务数据, 通过WebRowSet序列化的XML返回到调度计算平台中。

3.3 规则计算接口的设计

规则计算接口包括入口参数、规则计算过程和调度指令结果3个组成部分。

3.3.1 规则计算接口的入口参数

规则计算接口的入口参数有:灾害类别、灾害等级计算参数、战力资源提取参数。其中, 灾害等级计算参数的数量因灾害事故类型不同而不同, 笔者将其设计为一个MAP记录序列化的XML串, 与灾害类别、战力资源提取参数组织为一个XML流后提交给规则计算过程。

3.3.2 规则计算过程

首先根据灾害类别, 获得匹配的灾害规则脚本, 再解析灾害等级计算参数, 作为规则脚本的计算元素;同时, 通过战力资源提取参数获得可用的战力资源, 也作为规则脚本的计算元素;最后通过规则脚本引擎, 返回相应调度指令结果。

3.3.3 调度指令结果

调度指令结果通过一个XML串返回, 其计算结果有:灾害基本情况、匹配的预案资料、建议的兵力调派指令等内容。

4结语

笔者通过软件工程的系列方法设计出一个消防通信指挥调度计算平台, 该平台已成功实现于咸宁市消防指挥调度系统。由于使用了独立的计算平台、基于服务的基础架构、标准的交互接口, 该平台可以广泛应用于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和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此平台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扩展, 如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各种调度力量的行车路线、引入专家系统建立调度专家系统计算平台等, 使调度过程更加智能。

参考文献

[1]刘际.规则引擎在业务逻辑层中应用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学院, 2007.

[2]张彪.基于Rete算法的数据库通知引擎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 2004.

指挥调度一体化 篇9

现代意义的应急通信, 一般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 同时包括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等通信需求骤增时, 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 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 是一种具有暂时性的、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

近年来, 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对应急通信系统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 各部门为提高应急通信能力做了不少努力, 目前, 除了三大运营商、中国卫通以外, 包括公安、交通、民航、林业、渔业等在内的各个部门和行业也建立了各自的应急通信系统。以公安部为例, 目前, 公安部拥有80多个固定地球站、4, 000余个无线通信专用基站、1万余个总信道。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还分别推出了高空平台应急通信系统和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系统。

不过, 在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看来, 各个应急通信系统之间, 以及应急通信和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 成为当前我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最大障碍。实现应急通信系统的信息共享, 一方面需要建设能够快速反应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另一方面需要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民政等部门, 实现部门间的联动。

公安部门承担着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责任, 急需将先进的通信技术与各类紧急与灾害事件的应急指挥和管理 (包括预防、预警、快速反应、处置、恢复) 进行深入的结合, 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综合信息平台, 掌握快速、高效的应急决策利器。

2公安无线应急通信需求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公安各部门将迅速进驻现场开始事件处置及救援工作, 由于现场参与事件处置部门众多, 通信手段存在差异, 必须在现场设立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以保证前方环境及事件发展情况可以及时回传到后方指挥中心, 并实现后方指挥中心下发的处置指令得到完美执行。如图1所示, 完善的无线应急通信处置应该具有3层, 并实现4个维度的管理, 具体而言包括语音通信管理、图像通信管理、警力处置管理以及处置预案管理。语音通信、图像通信管理是警力处置的基础, 处置预案的管理就是警力处置的具体实施方法。

3公安应急无线通信系统特点

因应急通信具有以下特点:时间不确定, 地点不确定, 通信容量不确定, 网络制式不确定, 通信安全不确定。所以,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应该能做到迅速布设网络, 兼容多种通信制式, 保障重要信息的传输, 快速有效地指挥发, 同时确保相关信息的安全, 打造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应急专用车道。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 小型一体化设计。目前应急通信通常使用的装备主要是配置有“动中通”、“静中通”的应急通信指挥车或便携卫星地面站设备。以上系统设备在汶川、玉树大地震及新疆715事件等大型自然灾害和安全维稳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通信保障作用, 保证了现场临时指挥部对后端指挥中心的音视频互联互通, 从而使远程指挥中心能根据现场传输回来的音视频进行及时研判和决策, 并能传达给予现场部署指令。

然而在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道路中断, 通信车无法进入灾害现场的情况, 就需要小型化的便携应急通信设备能够通过人力搬运快速抵达现场, 进行通信保障。

(2) 快速部署、操作简便。应急通信现场, 情况瞬息万变, 常规的通信车、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应急通信解决方案设备操作繁琐复杂, 操作系统响应慢, 没有熟练的专业人员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移动、部署及应用。应急指挥平台基于快速移动、快速部署、快速应用的现场调度, 需要时快速收起、移动, 只要开启电源, 设备就能快速开机使用。

(3) 持久续航能力。在应急通信现场, 给予设备供电的UPS容量够大才能满足各种集成设备的正常使用。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如果各种设备功耗小, 同样提供后备电池, 又能满足使用的需求, 将可以为设备提供长久的续航能力。

(4) 操作直观、便宜。现场应急指挥平台设备需要高度集成化和简捷化, 从而可以在一个界面进行所有现场通信调度, 普通工作人员即可操作。

4江西现场应急指挥平台的特点

根据公安部《公安指挥通信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的“每个县级公安机关需配备1套小规模的通讯指挥车”的要求。江西省结合自身情况, 按照指导意见, 区级公安机关配备一套现场应急指挥平台, 用于县区级紧急事故现场组网与调度、现场图像采集与上传、远程指挥。现场应急指挥平台搭建在任意警用车辆内, 并且根据需要可移动至室内的临时指挥调度场所。

综上需要, 我们使用的应急设备采用拉杆箱式设计, 可拖、可提、可背, 搬运便捷;设备集成度高, 内置集成有专网集群、专网常规、G网手机、固定电话、无线专网视频接收、有线视频接收、3G/4G视频传输、音视频存储、音视频矩阵等功能, 外部扩展有专网通信扩展口、卫星通信扩展口等丰富的功能扩展接口。既可以满足现场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的语音和视频通信需要, 也能与后端指挥中心音视频进行互通。

设备的功能实现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视频两个方面:

在视频方面, 该平台可接收1~2路专网视频和2~3路有线视频, 全屏显示和画面分屏显示, 视频灵活切换, 并对音视频自动存储。同时, 可通过扩展接口连接到其他显示设备。该平台还可利用内置3G/4G视频传输模块或外接专网图传设备、卫星通信系统实现现场视频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

在语音方面, 该平台集成常规、集群、公网手机、固定电话等各种语音通信模块, 并可外接多种语音终端或者中转台, 实现现场多部门、多制式语音的互联互通以及前端人员、现场指挥部、后方指挥中心多方的语音会议。

5现场应急指挥平台的应用场景分析

在大型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时, 由于道路中断通信指挥车无法抵达现场,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作为便携式装备由救援人员携带至现场快速组建应急通信指挥部, 解决现场救援人员语音通信、视频图像采集和现场指挥调度问题, 配合便携式卫星地面站实现与后方指挥部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在处置持续时间较长的群体性事件时,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部署于附近高楼内快速组建应急通信指挥部, 接入城市公安无线通信网和临时组建的现场无线应急通信网, 解决不同警种 (不同制式、不同频段、不同群组) 语音互联互通、视频图像采集和现场指挥调度问题。

在执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时,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部署于通信车或者临时指挥室内, 对目标区域进行移动性的视频实时监控。当出现突发状况时, 通过该装备对现场周边警力进行指挥调度。

6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具备的功能

6.1语音通信功能

6.1.1专网通信

若突发应急现场有集群/常规信号覆盖区域, 则现场人员可通过集群/常规系统实现对指挥中心的呼叫, 直接和指挥中心进行语音通信。

6.1.2公网通信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利用内置G网手机/固定电话语音模块, 通过G网手机/固定电话公网语音链路和后方指挥中心进行联系, 及时了解应急现场的实时情况。

6.1.3卫星语音通信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利用外置便携卫星设备, 通过卫星通信链路实现与后方指挥中心的语音通信, 及时汇报应急现场的情况。

6.1.4现场语音互联互通

支持现场多部门、多制式语音通信设备的互联互通, 可外接3路语音设备, 包括数字集群、常规, 模拟集群、常规、短波电台与卫星电话等。

6.1.5多方语音会议

建立应急现场人员、现场指挥部及后端指挥中心的多方通话, 将后方指挥中心按需接入, 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和跨部门协同作战。

6.1.6录音查询功能

对调度语音进行实时录音备份, 可以在现场应急指挥平台上回放调度语音也可以通过USB接口导出录音文件并在电脑上回放。

6.2视频通信功能

6.2.1视频采集

该平台内置无线视频接收模块, 可根据实际需求接收1~2路不同频点的无线单兵视频, 并且频点可定制, 视频传输带宽可分为2M或8M两种模式。

该平台具备扩展视频接口, 可灵活接入最多3路有线视频源。车载应用时, 可接入车顶、车内摄像头监控视频源;室外便携应用时, 可直接接入DV、摄像头等作为视频源。

6.2.2视频展示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集成1块工业级高清高亮宽温显示屏, 半透屏技术可保证室外强光下的显示效果, 结合4*4视频矩阵以及4路DVR模块, 实现全屏显示和4画面视频显示及灵活切换。

6.2.3视频无线回传

6.2.3.1专网传输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接收现场单兵采集的音视频信息, 通过该平台进行显示、存储、回放, 从而满足现场指挥的监控需求;同时, 可配合车载视频发射机将视频传输到基站, 基站接收后对视频信息进行编码转换成IP数据通过E1专线、光纤专线、微波等链路方式传输到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部署的解码器对IP视频信息解码成模拟视频信号, 将现场实时视频图像显示在大屏上。

6.2.3.2 3G/4G传输

在公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该平台可采用内置3G/4 G视频传输模块将现场视频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该平台采用3G/4G视频传输时实现如下: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内置3G/4G视频模块对接收到的现场视频信息进行编码转换成IP数据包, 通过3G/4 G上网卡上传到运营商3G/4 G网络。3G/4 G视频模块可通过双网卡实现负载分流技术, 提高传输带宽和可靠性。

后方指挥中心需向运营商申请公网IP地址 (作为前端3G/4G视频的接入地址) , 通过部署3G/4G视频服务器、3G/4G视频服务软件、3G/4G视频解码器, 实现现场实时视频查看、存储、回放、大屏显示。

6.2.3.3卫星传输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接收现场单兵采集的音视频信息, 在现场指挥部进行显示、存储、回放, 可满足现场指挥调度需求;同时, 该平台可将视频、音频接入卫星系统的多业务接入设备, 卫星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密、调制、上变频后, 传送到卫星地面站, 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进行下变频、解调、解密后, 通过卫星多业务设备, 最终分离成视频、音频等各种业务信息, 其中, 视频通过解码器解码将现场实时视频图像显示在大屏上。

6.2.3.4视频有线回传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能够实现视频的IP网络有线方式回传, 在派出所、酒店等固定场所通过有线方式回传最稳定可靠。

6.2.4视频存储回放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通过内置DVR模块以及64G固态硬盘实现4路视频图像的实时存储, 并可随时本地播放;存储格式可以采用CIF/HD1/D1等方式, USB读取接口可方便进行取证回放。

6.2.5供电模式

220伏交流电、12伏车载直流电、外置电池 (满足5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 3种供电方式, 灵活解决设备供电问题。

7结束语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 现场应急通信设备集成度较高, 具备小型化、快速部署、续航能力强、移动性好、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十分适用于县域的救援、抢险、救灾、维稳、处突各种事件快速应急通信部署。初步形成以省厅“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和设区市应急通信车为主力, 以县级现场应急指挥平台为基础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机动通信保障体系, 大大提高我省公安应急通信保障水平。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公安安全领域小型化便携式装备形态的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平台基于快速移动、快速部署、快速应用的业务定位和系统组成进行探讨,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小型化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应急通信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手段分析[J].中国无线电, 2010 (11)

[2]孙秀斌.几种应急通信手段现状分析及应急通信体系发展探讨[J].科学大众, 2012 (06) :172-174

上一篇:工业产品设计方案下一篇:支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