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

2024-10-25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共12篇)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 篇1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塑造在校学生以及新一代社会新型人才人格和品质的重要使命, 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 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 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 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 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 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 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 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 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 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 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 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 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 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 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 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 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 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 达成最终的目标, 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 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 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 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 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 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 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 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 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 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 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摘要: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 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 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 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2) :79-82.

[2]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6) :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35) :65.

[5]卢葭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相关概念[J].金田, 2015 (4) :267.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 篇2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引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思维,中国五四时期的胡适等人也倍受启发。在此多元思想激荡的环境里,杜威不仅在知识论及形而上学的题目上著述颇丰,也延续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兴趣,陆续完成《我们如何思考》,及《民主与教育》。后者完整体现了一个将哲学、心理学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实用教育哲学体系,为杜威在教育领域的最经典之作。他同时也投身公众议题、平权运动,是重要的社会评论家。

在《民主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绝不是只有教育者才要读的书,这是每一个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家长,可以了解对自己与学校,应该抱有哪些认识与期待;学生,可以体会自己的困顿与不足,根源问题何在;教育者,可以帮助明白今天所有改革的盲点何在;政治人物,可以清楚自己正在如何或直接或间接,或帮助或摧毁自己社会的教育,以及未来。这不只是西方教育史,也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汇中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说是杜威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最详尽的论述。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最简略的表述是: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而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社会,所以教育批判与教育建设的标准,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个特定的社会理想就是民主主义。教育应该为维护、促进民主主义这个社会理想服务,教育是民主的工具。

除此以外,他还认为每一世代皆应重新建立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并不是可由某一人传给另一人或某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东西,而是根据我们逐年参预的和逐年变化极剧烈的社会生活之需要、问题与情况,去重新创造的东西。”关于民主主义的观念,所能犯的最大错误,是把民主主义看成某种固定的东西,看成在观念上和外部表现上都是固定的东西。民主主义的观念本身,民主主义的意义,必须不断地加以重新探究;必须不断地发掘它,重新发掘它,改造它和改组它;同时,体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制度必须加以改造和改组,以适应种种新的变化。

此外,杜威还提到了两个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一,“诸如个人的教育观和社会的教育观这类术语,一般来说,如果离开当时的背景就毫无意义。”比如柏拉图、自然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等等;其二,“在民主主义的社会中,为民主主义社会设置的教育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是由于国家主义的目的和更广阔的社会目的的冲突而提出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推论:就全体人类相互之间的更充分、更自由、和更有成效地联合和交往而言,国家主权属于次要的和暂时的性质,这个思想必须灌输给学生,成为有效的心理倾向。杜威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实现民主主义是他的社会理想。他把教育视为实现民主的首要工具。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势,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社会的原则既体现为个人自由,也体现为人人平等。而个人自由是民主的首要原则。教育应有助于发展民主和自由。在他看来,自由、民主和教育是三位一体的事情。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

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因此,杜威的民主概念首先具有一种政治含义,民主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一种管理政府的方法,”与专制或独裁相对立,这是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其次,民主是一种公开讨论与自由交流、批评的方法。民主方法的一个特点在于自由地交往和讨论,以至自由地表示同意或认可,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进步。不参加讨论的人、不接受批评的人就成为非民主的代表,往往成为独裁者。再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这是杜威民主概念的核心。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必须保证社会成员不仅在观念上和心理上,而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获得平等。而在美国的民主创始人看来,“民主的要求和公平的道德要求是内在的一回事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民主具有内在的道德性质,应当成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应当成为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杜威还认为,社会民主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个人自由,一个是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是不可分的,个人自由是民主的首要原则之一。个人自由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条件。而作为民主的原则,自由是与社会平等相统一的。政治上的不平等会造成有些人自由,而另外一些人不自由。只有在人人平等的社会里,才会有每个人的自由。人人平等构成了社会民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个人自由不应当只属于少数人,而应当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人人平等,这是民主社会与专制社会的根本区别,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根本区别。民主要通过自由来体现,自由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民主社会的自由不是那种无限制的自由,而是为大家所共享的自由,这是个人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

杜威认为自由、民主与教育是内在统一的关系。自由、民主与教育三者是一回事情,就如生活、发展、经验的改造是一回事一样。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事情,不要把它区分开来。

首先,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壤。从教育上来说,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各种利益相互渗透,而且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当然这是顷刻离不开教育的,这就要求民主社会比其他社会更加关心有系统的教育。每个社会成员只有经过必要的现代教育和训练,获得现代意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并养成和发展参与政府工作的品质,才能担当起参与社会和政府的管理的责任。

其次,教育是实现自由、民主的首要工具。杜威特别强调教育对巩固和完善民主制度的重大作用。教育是实现民主的“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如果没有学校教育把民主的理想、民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未来的社会公民,那么,民主政治还有什么意义呢?民主意识的养成和提高,与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关系极大。因此,把民主的思想和行为变成人民的习惯,成为人民素质的一部分,民主才能巩固。而这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最后,自由、民主是教育的原则或政策。杜威认为,民主应该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则或政策。这种原则或政策的基点就是面向大多数人。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是只满足少数人的需要。这表明民主制度还是一种比较新的东西,还未充分发展。他还认为,最近150年间发生的两种大变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一种变化是,民主理想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另一种变化,是因各种科学发明而发生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各个阶级的需要,既要关心各种专门职业的教育,又要关心产业工人的教育。但他不同意把教育片面化,即认为教育只重视职业训练。杜威强调说,教育只有面

向社会的全体成员,并由国家来组织实施,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实施。

谈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和重要环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明晰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按素质教育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

1.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素质教育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经过20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素质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它是在人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把知识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高素质是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主导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诸方面素质。

素质教育既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是渗透性教育、养成性教育和体验性教育。素质教育也是一种过程性教育,它注重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此,它能很好地塑造学生品质和培养学生能力。

2.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深人地探讨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质教育各方面的成果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尤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质教育各方面的成果。

2.2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素质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担负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素质教育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实践活动。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就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素质。

3.按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按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3.1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首先,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科学文化教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文化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学生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另一方面,各学科文化课学好了,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分析问题、辨别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就易于接收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项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三,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使学生全方位接受教育。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于教师的言行之中,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只有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任务和主题,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植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观念,勇于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渠道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提升并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更多地运用交互式、体验式、渗透式和咨询式的教育方法,给学生独立感知、主动体验、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参与者、体验者和探究者。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各种教育力量,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拓展,由学校向社会拓展,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及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所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既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又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注意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紧紧围绕其实际需要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而不是以主观的推测与想象代替客观情况。其次,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以平等热情的态度同他们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坚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平等民主的方法,对他们的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关注并尽力满足他们合乎社会需要的选择和正当需求,坚持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主动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情况,同时要注重研究解决学生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问题,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群体更要加以关注,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浅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 篇4

已有研究指出,当前在我国学校德育实践中的误区之一是有些学校或教师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视为独立的教育的活动,从而把政治教育看成单纯的教育过程。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内化分离,这种误区至今仍然存在。后果之一是导致教育建构中重政治教育而轻道德教育, 否定道德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从而使社会道德建构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我们认为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都要重视,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变,必须先确立新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政治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一、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互不影响的两种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信仰的社会活动过程。道德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两种教育的内容、目标和目的各不相同。从它们的逻辑关系上看,并非有着绝对的、必然的联系。从教育对象上看,都是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以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主。思想道德教育的更高层次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两种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教育的性质。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属于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但却不是两种同一的教育。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不会是趋同,而是各有侧重。

政治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作为上层建筑具体形式的政治与道德在其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和历史发展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别,它们之间在相互作用的方式上也有许多不同,但是它们来源于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作为对同一社会生活整体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极其密切的。尤其是政治中有别于政治实体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同属社会的意识形态,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

二、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一致与依存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相对独立和不可替代是他们之间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是由于政治与道德是相对独立的这一性质决定的。政治与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但是它们在其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诚然,政治与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特殊规定性和不同的特点与功能,两者不能互相混淆与替代。但是,在政治与道德并不由此而成为互相排斥的两极,正相反,政治与道德在一定的规定范围内也是可以互通的。

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政治由于其反映社会经济利益更直接,它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例如国家的宪法和各种法律中提出的国家性质、制度等都是被明文规定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例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而图腾、禁忌、风俗等则常常是隐性的、不成文的。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也必然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必然使两者在过程、阶段、条件和结果上都有所不同,这一点在教育界是公认的。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所以政治教育内容的不稳定性和变动性必然高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中既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理论教育,也有频繁变动的时事政治教育。而不管是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由于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因而其途径和手段也是会有很大差别的。在我国以往的做法中,将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附属于政治教育,从而使道德教育甚至整个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而变动。这种做法损害了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动摇了道德以及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社会现有发展水平的一种科学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现代社会的初级阶段,也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逐步摆脱经济和社会的不发达状态,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判断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和认识与以前我们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同的,在教育决策的定位上也必然带来差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教育凌驾于一切教育之上,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政治标准代替道德标准、政治判断代替道德判断也就在不言之中。而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逐渐地凸现出来。这是因为,其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在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任何社会的动乱和不安定都会妨碍现代化的实现,而社会稳定的条件不是政治斗争,而是秩序、道德与法制。因此,为了建立稳定的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在人才的标准上也引发了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首先是具有高竞争意识和高规范意识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高规范意识人才的产生依赖于我们的教育,依赖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学生的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应摆在首位。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所实现的目标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和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社会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正确的关系也变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是政治的道德。两者是相对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政治,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立峰.政治与道德[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周礼·师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 篇5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此揭开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后现代思政载体是应对大学生群体碎片化的路径之一,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改革是新时期思政工作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作 者:李果 葛丽芳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博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媒体;网络时代;信息交互;心理疏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15-03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全新便捷的互动平台和交流方式,随着网络空间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替与衍生,博客的出现在传媒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2002年博客进入中国到2003年“木子美”时间,博客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其浩瀚的信息量与较快的更新速度以及个体性、公共性、开放性、成本投入少等特点吸引着网民的眼球,并逐渐演化成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随着在网络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入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对象、形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博客以其自身特有的共享、开放和自主管理形式,为各种思想认识的人在一起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宠爱。

一、博客的基本特点

博客的英文名词是“Blog”或“Weblog”,是一种以倡导思想交流和共享为目的,通过时间顺序排列来表达个人思想并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Blog”的概念出现在1997年,2000年开始迅速发展,2002年下半年进入中国。博客又称为网络日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文章,由发布时间,以倒叙方式从新到旧排序,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视频、音乐、网站连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可以与浏览者互动。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不等同于私人日记,博客的概念要比日记大得多,它不仅仅要记录个人的点滴,还要注重内容能为他人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人了解。作为虚拟世界的真实存在,博客是继Email、BBS、ICQ(MSN)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崭新的网络交流平台。

博客与Email、BBS、ICQ这三种网络交流方式相比较,具有更强的个体性与交互性。BBS更倾向于大众化,是一个开放的组群,它是为了解决人们轻松发表言论而创设的,Email与ICQ(QQ)则是完全的个性化交流方式,而博客则是一个私有性较强的平台,面向的是个人,服务于个人及其友人,是公共性与个体性完美的结合。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到6.18亿,手机网民达到5亿,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学生仍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群体,占比25.5%,大专学历占比10.1%,本科占比10.8%。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调查,有70.28%的大学生选择每天都上网,有39.7%和28.1%的同学选择每次上网2小时和3小时,4~6年网龄的同学占比40.4%,7~9年的占比25.1%,这组数据表明网络已经基本占据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购物,BBS、QQ、博客成为了大学生的网络聚集地,他们选择通过网络抒发自己的情感、观点,展现真实的自我。在调查中,有83% 的大学生对网上出现的新思想与新观点表示关注,77%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被网络信息引导。为此,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信息,把网络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工作者若能每天上网,在博客中传递正能量,有选择地参与讨论,以网民的身份、平等的心态和信息交互的方式提供选择和引导,这样的工作会更具亲和力,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魅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3岁,其心理特征反映出他们的智力、情感、思维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他们社会经验与经历欠缺,认知浅显,存在明显的“智商”高于“情商”。他们交际范围较小,学习生活相对单一,但这一群体年轻气盛、情感丰富、反应敏感、情绪波动,一旦出现个人情感问题时,往往容易造成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关注自我,崇尚独立,网络的虚拟性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虚幻的情感世界,使部分大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盲目交友,沉醉于自我满足的虚幻现实中。大学生个性强,有着极强地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多人选择通过网络来寻求达到自我目的。网络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很多不良信息极为容易诱惑和侵蚀学生的身心,比如,网络上传播的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很容易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需求,受这种“西化”思想的影响,易使青年学生迷失方向,追求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非观念淡薄,缺乏原则性,对自身的错误缺乏认知,从而导致道德与观念的错位与丢失。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上网宣泄与交友成为了大学生最主要的课外消遣方式,面对复杂的环境,只有充分地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网络的传播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时效性与预见性。

三、辅导员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博客已成为师生之间沟通和工作的平台,其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对辅导员工作有效开展提出新的挑战。辅导员博客是高校辅导员以真实身份在网络主流媒体上建立的工作平台,以公开的形式分享知识、表达观点、展示自我、交流沟通、思想引导等,也是辅导员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辅导员博客除了具备普通博客的特征外,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受关注程度高。辅导员是学生最熟悉的群体,自身工作性质决定着拥有很多读者,撰写文章来源学生真实生活,同学们因此非常关注。据调查,“如果一段文字是你不认识的网友在微博上发的,看完后,你会怎么做?”选择浏览并转发的530人,占比28.03%,写评论的98人,占比5.18%,写评论并转发的154人,占比8.14%。当把问题换为“你熟悉的辅导员老师在微博上发的,你会怎么做?”,选择浏览并转发的638人,占比33.74%,写评论的232人,占比12.27%,写评论并转发的264人,占比13.96%。以上数据表明,当发帖人身份由陌生人转变为辅导员后,大学生对这条信息的关注明显增加。其次,政治敏感性强。辅导员博客对时政信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习惯自觉捕捉、分析、判断良莠不齐的信息。再次,博客功能特征鲜明。辅导员博客除了展示自我,更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服务等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的博客积极、健康,对不同意见要耐心聆听,循循善诱,正面引导。最后,博客结构规范。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辅导员博客在建设过程中,不能脱离现实,脱离学生工作的主线。

四、博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辅导员应该将博客建设当成日常学生工作载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进行。辅导员工作应该做到博客建设与日常学生工作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增强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采取博客发布学生关注信息、在线答疑解惑等手段,使辅导员博客成为大学生主动关注的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博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逐渐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层面上的“面对面”。在博客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往往能更真实地向教师表达真实思想,教师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发布博文正确引导,可以通过留言与众多学生直接对话,可以通过浏览博客及时关注大家的思想动态,在博客里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QQ或者私信与个别人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在博客中发布特定的主题引发群体的思考与讨论,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辅导员应结合国内外形势、学生关注热点难点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安排等,撰写有针对性的博客文章与大学生共同探讨新问题,不断提升辅导员博客的功效性与凝聚性。同时,辅导员应努力学习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挖掘注册博客功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丰富辅导员博客的内容,提升辅导员博客影响面,增强辅导员博客的育人功效。

五、总结

加强与建设辅导员博客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了解和信任。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础,通过博客,辅导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经历、观点与学生分享,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让同学们了解工作之余生动、真实的辅导员,看到其优秀品质,可以更加理解支持辅导员工作。

加强与建设辅导员博客有利于帮助全面及时地把握学生情况,极大地发挥辅导员主动引导作用。针对现在网络对某一事件炒作的迅速化、广泛化、公开化,如果没有正确舆论引导,或者引导不够及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迷茫、困惑、恐慌甚至被人利用。此时,辅导员利用自己的博客发表相应观点,学生会主动点击、转载、分享,因此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

加强与建设辅导员博客有利于全方位的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被常规工作缠身,难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们可以通过博客这一快捷的平台将学生关心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学习方面的困惑等进行指导,这无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与建设辅导员博客有利于及时掌握信息,处理突发事件,做好校园稳定工作。应对突发事件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利用博客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前做好相关预案,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当发现有苗头时,辅导员也可以利用博客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提醒同学,进行思想疏导。

大学生在哪里,辅导员就要在哪里建设根据地,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和校园互联网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已得到普及,上网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娱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一种寻找和开拓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前卫的方式,辅导员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也将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欧阳新.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刘涛.“博客”与博客传播新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赵鸿雁.博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 篇7

1. 二者的区别

(1) 含义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而对人们有意识、有计划地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成才观和人生观,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和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审美活动。审美是其教育的核心内容, 它使学生在艺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中, 通过学习与实践, 使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水平逐渐提高, 使学生成为懂得美、认识美、追求美, 达到一定审美标准的人才。

(2) 目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艺术教育虽然不提出具体的政治目标, 但它决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教育, 而是蕴涵着道德评价、价值导向的功能。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并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与进步。

2. 二者的联系

虽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但是就本质论,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统一的。人的发展和完善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 但对人的教育除了考虑社会对个人的整体要求外, 必须充分考虑个性发展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造就完美的人格,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但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使人格得以完善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教育也能促使个体形成符合社会利益的心理定向。因为人在审美中所感受到的愉快, 不是一种纯生理意义上的愉快, 而是融合了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等因素, 具有社会内容的愉快。它会同时作用于人的各种心理功能。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平衡统一的状态。它使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又兼顾整体的有机统一。可以说, 艺术教育实际是对人的一种完整反应方式的训练, 这种反应方式无论对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无害的。一方面, 它能够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 促使个体为社会整体做出贡献。另一方面, 又使社会生活本身变得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 可以简单的表述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为艺术教育确定正确的方向, 艺术教育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和统一的。

二、艺术教育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 艺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讲究“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单靠语言的劝说、抚慰是不够的, 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艺术教育由于具有形象、生动、趣味等特点, 十分受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艺术教育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千姿百态:从色彩纷呈、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书法画苑, 到雄浑粗犷静穆千载的各类雕像;从天籁传音心荡神摇的钟磬丝竹, 到长袖拂天、魂牵梦绕的曼舞霓裳, 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人们留恋、感悟、升华, 艺术的恒久不变的魅力净化着人的心灵, 培养着人的思想, 完善着人格, 美化着世界, 而艺术教育正是打开这美丽的钥匙, 孕育这美丽的沃土。它有效地将艺术经验、艺术技巧、艺术规律、艺术情思注入人生, 形成完善的人格。艺术教育可以使人通过塑造心灵创造美的感性世界, 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生存、发展。可以说, 艺术教育独特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德育和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未来社会, 人才的竞争是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 在这个历史的机遇下, 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开发、培养和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现在, 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在有些学校已蔚然成风, 呈现出大众化、普及性的发展态势。

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 他们急需加强艺术教育来弥补应试教育的缺陷。因此, 他们对艺术选修课、艺术实践活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艺术选修课以及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爱参与的活动。艺术教育不但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艺术追求, 也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 调整了节奏, 丰富了生活。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因此,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满足他们的学习艺术的热情, 把握教育的时机, 在艺术教育中贯穿和补充一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赏心悦目的美的氛围中净化思想、纯洁灵魂、拓宽知识、增进健康。因此说, 用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 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

2. 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多种素质教育过程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美育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具体作用表现在:1.美育对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积极的影响作用。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 “它在引导人们对美进行感受鉴赏时, 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 教育者潜移默化地通过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2.美育对人的思想道德具有强烈的感化作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话剧《救救她》、电影《喜盈门》、电视剧《渴望》等艺术作品, 都曾使一些犯过错误或做过错事的人心灵受到震撼而改过自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 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 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美育之所以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是因为审美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人们恰恰通过他们的活动, 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行为动力的。只有这种动力的推动, 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才能向道德行为转化。人在审美状态中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可以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这种经验一旦在内心巩固下来, 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一种坚定力量, 就会对道德意志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通过美育对低级情欲的净化和对高级社会情感的强化, 有助于从道德规范的硬性要求转变为意志自由的培养。在个体心理中, 道德规范的强制性将逐渐为意志选择的自由而取代, 道德的他律将日益化为个体的自律。这表明, 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进而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艺术教育的隐性德育功效

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人格修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愉悦地、自觉自愿地受到思想教育

艺术教育由于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它不同于德育、智育的理论化、抽象化而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美的生动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 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 吸引人们自愿地不知不觉地认识了美的真谛, 从而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许多艺术作品展示了社会、人生画卷, 能启迪人们去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帮助人们思考人生、社会, 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 在文化艺术多元化、商品化的今天, 一些“粗劣”的低级趣味的艺术作品, 也极容易给青少年身心和成长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 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影响, 它的反作用力也是潜移默化、防不胜防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抵御“良莠不分”的最好“药方”, 只有通过美的影响、美的追求, 引导人们自愿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 通过美的认识和美的教育来自觉的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才能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2. 艺术教育能取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教育。人们在审美时, 不是心悦开怀, 便是忧伤悲愤, 美的事物势必激起人的一定情感。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 会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喜怒爱憎的态度和评价, 从而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达到“以美养善”的目的。其实, 人们参加审美活动的动机是为了愉悦, 而不是为了接受教育。但是, 人们长期生活在美的环境中, 受美的熏陶,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完美的高层次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艺术教育的魅力就体现在对人的心灵深处的浸润和滋养, 艺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以美的规律去塑造完美人格的人。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 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唯一性与思想碎片化的多样性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职业差别变大、贫富差距增加,人们所奋斗追求的目标开始向物质财富集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及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信息源呈现多元化、便捷化、即时化特点,出国留学、旅游、游学及翻墙软件渠道又进一步增加了信息源的复杂性,使处于成长发展期的大学生陷入信息来源鱼目混杂境界。与20世纪大学生理想信念在主流上呈现趋同性相比较,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当前,互联网网站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政府及官办新闻媒体类,比如国务院、新华社、北京大学网站等,主要发布重大政策、法规信息,各类官方活动、资源信息。二类是商业门户网站类,比如新浪、网易等,主要是综合信息运营商,提供从国际政治、国内政治、法律法规到社会事件、小道消息、娱乐八卦等覆盖广泛的各类信息,面广量大,应有尽有。三类是专业性社交、游戏网站等,比如QQ软件、微信、盛大游戏、淘宝网等,为特定人群提供专业性的资源。四类是其它网站。从大学生关注度看,他们更关注于商业门户网站及部分专业性资源网站,而这类网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程度低、把控度薄弱的区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与学生管理的功利性协调难度加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推进。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随着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灌输教育若不能与时俱进,摆脱旧时人对人、面对面的灌输模式,呈现出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操作的难度和教育的效果将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效果如何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学习、接受和转化程度,教育内容、思想及理念只有在被受教育者内心接受、亲自体验,并成功转化为他们的个人信念之后,才能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教育模式和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教育使计算机取代了教师,PPT教学使老师摆脱了课堂板书,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却疏远了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降低了校园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缩小的学生工作师生比例,预示着高校学生工作更多的侧重于管理、维稳,降低了思想引导和心灵培育的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部分社会现象的逆向性冲突明显

高校不是封闭的校园,大学生不是封闭个体的集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用语言在与校内外的人进行着思想交流,用内心在感受着校内的学习生活环境、规章制度以及校外的生活方式,时刻在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心灵感知这个社会。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中部分人群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部分社会成员唯利是图,老人倒了扶不扶的道德困境、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见利忘义现象随时随地发生在学生身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观养成,对高校体制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负向作用明显。

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工作坚定正确方向的理论保证,以身作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求真务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遵循方向。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工作坚定正确方向的理论保证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一定要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同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相结合,同解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发挥思想上释疑解惑和生活中帮助引导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2]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关系到党和国家建设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和宗旨就是要通过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统一到共产主义建设中来,统一到党和国家建设需要中来。

(二)以身作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说:“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3]我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仍然是党的政策方针和政府行政力量,党风带动着政风,政风影响着民风,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在党风、政风和民风包围中,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具有明显的作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十分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集中力量,创造典型,积累经验,然后普及”[4]。东南大学连续举办了十年的“最具影响力毕业生”评选活动中,候选学生展现出来的优秀品德素养、先进科研成果、自立自强精神对在校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求真务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遵循方向

邓小平同志指出:“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5]邓小平历来重视大众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大众媒体深入群众才有生命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有执行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及其相关的微博、博客等自媒体的出现,在传统社会中开辟了新的虚拟公共空间,大学生由于具有知识优势和时间优势,参与虚拟空间的比例极高。网络世界是舆论高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加强和覆盖虚拟空间,用主流舆论思想占领虚拟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全覆盖。

三、以“中国梦”为依托,深入践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深入研究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统一人的思想,凝聚人的力量,争取中国梦的早日实现。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向。

(一)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个人实现理想的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邓小平在论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培养“四有”新人时指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造就:“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6]

(二)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中的历史责任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是未来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引领着。“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7]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越是在复杂情况下,越要关注人的思想问题,因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8]。一些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人占据领导地位是前苏联意识形态全面崩溃的直接原因,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向

一是走进生活,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有所用。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9]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为高校学生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必然的需求。“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是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最大障碍。”[10]高校学生工作要围绕学生需求做文章,从大学生入学的心理适应、生活习惯开始,到毕业的考研求职、人生探索,以一个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原点来考查学生内在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口,通过创新性的活动,为大学生彰显鲜明个性提供舞台。尊重大学生的独立空间,帮助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身优势与缺点,帮助其规划学习发展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无声中融入其个体的发展奋斗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真正体现为指导大学生的生活和切实提高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教育。二是创出品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形象成为时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风尚,“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无产阶级组织纪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内容,但并非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虚无缥缈。这些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奉献精神和道德要求一直存在,从未消失,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生了形式和名称上的变化。南京青奥志愿者中80%是大学生,他们通过层层选拔入选,在前后长达两年的工作中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12年,吸引众多学子放弃高薪岗位投入支教活动,他们没有把支教当做一种任务,而是把它当做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他们的追求是“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些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爱岗等优秀品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三是走向未来,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科学、队伍更强大。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近30年的发展历程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有着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一套人才培养制度。现实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还套用或者复制着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本学科理论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学生工作实际需求及教育部规定相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是专职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高校学生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脱产及在职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三重困境:价值观的唯一性与思想碎片化的多样性矛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与学生管理的功利性协调难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部分社会现象的逆向性冲突明显。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克服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当以“中国梦”为依托,深入践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国梦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34.3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67.

[4][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83.1145.

[6][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48.

[8]田改伟.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5:291.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 篇9

一、在课堂上贯穿法制教育

法律是神圣的。在我国,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因此法制教育要从小做起。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对于初中生来说,法制教育尤其重要。如何在课堂上贯穿法制教育,是我们政治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在讲《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这一课时,没有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那是因为我知道单纯的理论说教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采用了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中,我试举一例:一位学生家长在路上遇到一位低价出售手提电脑的人,从这人的情况分析,可以断定这台手提电脑是偷来的,而这位学生家长正需要一台手提电脑。因为他的孩子为学习需要已经多次提出要买一台手提电脑,但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一直没能买。举例完毕,我请学生分析讨论:这位学生家长应该买还是不买?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指着书上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并获得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的活动,给社会带来了危害,所以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此一来,学生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再贪图小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就会举报到有关部门。这样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课堂主题活动开展法制教育

我校经常邀请公安部门的同志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具体介绍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形式、原因及预防措施等。这使我更加认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要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要从预防入手,让他们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自觉地远离犯罪。作为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好时机,配合学校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我利用政治课的时间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为题进行班级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现代中学生中有这种想法的绝非少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有的迟到,有的上课不注意听讲,有的不完成作业,有的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有的认为抽根烟,去次游戏厅算不了什么……殊不知正是这些不易让人察觉的不良思想行为,就有可能引导他们走向犯罪的深渊,也正是由于这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错误想法使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进而由一名不错的学生变为后进生甚至罪犯。作为政治教师,我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这些不良思想行为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明白要想使自己远离犯罪,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积,一个是防。“积”就是积累美德,古人说:“积善成德”,人的美德和良好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练,达到能够自律程度才能逐渐形成。“防”就是防微杜渐,在积累美德的同时还要预防和清除腐朽思想和不良习惯的侵蚀和污染。俗话说:“蠹众木折”,蛀虫多了,必定会造成危害。对于一个人来说,接受不良思想和行为多了,人就要变坏,所以要时刻注意在思想上防“蠹”,自觉地抑制和消除不良思想,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时刻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十分有益的。

三、在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

为了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法制教育,我组织学生观看了法制教育电视剧《让孩子远离犯罪》,学生看了都非常震惊,在心灵上引起了极大的震撼,看到电视剧中那一张张曾经纯真,但却因犯罪而扭曲的脸,看到他们失去自由之后的无奈,听着他们铁窗内的哭诉,学生纷纷表示要认真选择好自己的生活道路,珍惜今天,把握好明天,做一个让“母亲”放心,对社会有用的人。我通过各种媒体让学生认识到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使法制观念在学生的心目中扎得更牢。

另外,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为了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我与美术教师联合起来,利用漫画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首先我们让学生自己画,学生通过自己的画反映出他们周围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后我们进行归纳、筛选后在学生中传看,让他们互相寻找画中的不足,进而使之完善,最后我们列举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法律信息,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反映问题也就更加全面。由于他们是活动的主人,故积极性异常高涨,在活动中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各种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教育了学生,而且教育了教师,提高了教师的法律意识。因为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必须要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这样就促使我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此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处理师生冲突时更加得心应手,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学成绩进一步提高,也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那种高压强制的教育方法行不通了,进而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其成年后的犯罪,为社会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时事政治与法制教育 篇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精神关怀, 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 其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来体现。实施生命教育, 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误区, 教育他们珍惜生命, 理解生命的意义, 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欣赏生命, 促进生命和谐, 切实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1.1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完满生命内在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生命尺度, 是人作为生物体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 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 人是具有思想感情, 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并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选择, 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者。除此以外, 人还具有社会生命, 必然要扮演各种角色, 承担各种权利和责任, 人与周围环境之间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关系, 构成生命活动的实际内容, 人通过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最后, 还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有限的,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生命一旦逝去, 无法重新再来, 人一旦死去, 就再没有复生的可能和希望, 使生活和对人而存在的全部价值化为乌有, 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唯有一次的生命。

1.2 指引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 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 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精神、能力的载体, 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 而在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才干等。生命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表现为个体需求的满足, 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 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他人的积极意义。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能帮助人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健全的心理品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引领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 走过有意义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 生命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 要在肉体生命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自我, 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能, 发展多方面素质, 发挥自己的优势,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之路, 展示生命风采,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1.3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

俗话说,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 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深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 无法排斥和抗拒。一方面, 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和煎熬, 另一方面, 挫折又可以为人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动力。要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必须先经受挫折的磨练, 培养自己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格, 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生命意志得到磨练, 逐渐走向成熟。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我们之所以选择光荣、快感和理智等是因为我们相信, 我们将会通过它们感到幸福”。 (1)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幸福是人生最根本和终极的目的。人的生命是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的, 幸福是创造中的享受, 创造的欢乐是幸福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 自觉提高身心素质, 健全人格, 树立高尚情操, 勇于实践和创造, 在喜悦、成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中感受生命的幸福。

1.4 教会学生促进生命和谐

和谐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对象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和适度的关系, 作为具体的个体, 他的内部和外部一切关系无外乎就是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的关系, 要教会学生充分协调好这四大基本关系, 以实现自身生命的和谐。首先是个体自身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 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应注意营养、睡眠、体育锻炼等, 使身体各个组织系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重视培养自己广博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人格, 积极的情绪, 顽强的意志力等。其次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为大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了多种选择, 但社会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可以背离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人际交往中, 学会尊与他人融洽相处, 在多元的文化面前, 学会选择和整合, 让自己在自主的文化选择和构建中和谐发展。再次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个体行为活动中, 尊重自然, 与自然共处, 自觉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方法

最近几年来, 学术界呼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但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明朗, 使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实际开展工作中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无从下手, 更不用说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因此, 以“现实的人”为基点, 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寻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仅必要而且显得迫切。

第一, 理论教育与研讨法。理论教育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工作对象阐述、灌输有关生命的系统理论知识, 使教育对象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向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转化的教育方法。研讨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出生命教育的提纲和问题, 由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育、学生主题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 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 同时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 向学生传播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生命知识,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 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生命行动。

第二, 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在生命教育中选取做法先进、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 加以肯定和表扬, 要求大家学习, 从而激发个体积极性的方法。典型的事迹、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力量, 能起到教育、鼓舞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通过组织名人报告会、观看视频等方式, 充分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 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模范作用进行感召和鼓舞学生, 以促进其思想认识和情感的转变。

第三, 疏导法。疏导法是对学生中不良的生命行为、错误的生命认识矫正的重要方法。当媒体上报道一些大学生、社会人物等漠视、践踏生命的案例及现实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抓住契机, 既要善于疏通, 不能压制、堵塞, 又要善于引导, 不能放任自流, 适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启发、诱导和教育, 使他们改变对生命的错误认识, 端正生命态度, 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浅谈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创新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一些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创新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的一些领域,道德规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现。其主要表现在:信仰与理想较淡漠、集体主义观念欠缺乏、在专业学习方面呈现两种趋势、婚恋观不够慎重、竞争意识和方法不够正确,社会公德表现欠佳。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1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1)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道德建设中大力加强“三观”、“四信”教育。新世纪的大学肩负着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以德治校”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弘扬优良传统,发挥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样要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的传统道德,并用它来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

(3)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道德实践是一个人获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品质、成就理想人格、达到至善精神境界的最基本的途径。

1.2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面向社会、分类实施

(1)积极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以德治校”,也应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大学生中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

(2)继续开展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集体主义是高校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人个的利益关系,懂得顾全大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反对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业,懂得通过诚实劳动和勤奋工作获得应得的报酬,学会助人为乐,提倡和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反对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

(3)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正确导向功能。网络传播,无论从技术,还是从道德上都有人为的可控性,为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抵制西方网络伦理文化的侵袭和渗透,高校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正确导向功能。优良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教育与培养,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在实践中形成。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2.1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1)尊重人,树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的观念。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具有现代意识、崇高科学与理性的人。

(2)关心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要关心人。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3)理解人,树立教育的生命性价值。理解是沟通思想和感情的桥梁和纽带。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年龄特点规律。无论内容和方法,都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注重人的天性,围绕人的年龄心理实际来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

(4)鼓舞人,树立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要做到鼓舞人,注重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

(5)服务人,树立教育者为教育对象服务的观念。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必须通过教育对象才能发挥作用。

2.2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需要,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实现教育方法上的根本改变。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走出一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一是要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要求。二是要坚持以“疏导”为主,引导人。三是要注意受教育对象的感受,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四是注重自我教育,创造出一种以情感人、以理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

3、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3.1变闭门灌输为开放疏导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时代,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采取开放疏导的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2变强调共性为尊重个性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代,是需要有个性人物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这一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3变以理服人为以情感人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人性化情感的时代,是需要培养和尊重情感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充分采用以情感人的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军校政治教育信任现状与培育 篇12

一、影响政治教育信任的认知因素

通过对各层次官兵的政治教育过程观察和研究, 促成政治教育信任的主要认知因素是学员的需求与授课的逻辑。

就需求因素而言, 教学对象层次越低, 对于政治教育的知识需求越低, 单纯阐释理论科学性的授课逻辑, 不能构成学员对政治教育的信服。而目前政治教育的现状是严格按照知识体系授课, 力求呈现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访谈, 学员们认为相比其他专业技术课程和理工类基础课程, 政治教育充当的不仅是政治理论课程, 而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大角色。还反映, 与其学习抽象的理论, 不如切实解决思想困惑, 讲授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授生活学习工作的道理, 提升个人写作、表达、社交等能力。虽然, 政治课堂不能一味迎合学员的需要, 但是教育供给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是动摇学员政治教育信任的原因之一。

逻辑是产生政治教育认知信任的又一因素。学员对于政治教育信任的最初判断可根据政治教育满足其需求与否, 但是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 理性判断也为授课逻辑影响, 顺应学员思维、人体学习的逻辑规律会形成教学的逻辑信服力, 从而形成学员对教育内容与教师的信任。可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这种逻辑力量很难形成, 把教材逻辑作为授课逻辑的现象极为普遍。教材逻辑从整体上而言, 符合人的阅读逻辑, 尤其是政治教育教材前后章节的联系性不强, 缺少主线串联, 按照这样的逻辑授课目标不明确;从章节上看, 教材逻辑讲求知识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少对问题或者知识的深度挖掘, 尤其在政治类教材中书面语限制导致居高临下的给出结论而省却了严密的推理思辨、实际情况的比对印证过程。

二、影响政治教育信任的情感因素

从情感角度, 促成政治教育信任的主要因素是师生关系和军人职业承诺。

政治教员不仅通过树立知识威信, 而且通过人格模范作用在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专业类课程实践的领域在岗位, 政治教育实践的领域在岗位也在生活, 教员的师德师风应是政治教育结果的优良示范。而在现实中, 政治教员很少能够发挥示范作用, 其原因在于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如以知识目标为中心, 本身就会淡化教员的道德表率职能;再者, 如果教员与学员课上课下交集少、沟通少就不利于职能的发挥。疏远的师生关系在减少对政治教员个人信任的同时, 不利于挖掘学员的思想困惑、增进对学员思想状况的了解、形成与实际相符的学员评价、甄别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

军人职业承诺是军人对职业的依赖和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在士官层次, 职业承诺影响职业行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院校教育阶段, 职业承诺也成为影响士官学员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承诺直接作用于政治教育信念, 学员期望军人职业生涯长, 对职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敏感度便高, 融入职业信念体系的积极性也相应更高, 从而利于培育政治教育信念。根据对潜艇学院士官、“4+1”学员、研究生学员的访谈, 发现士官层次职业承诺出现模糊和较短的现象。尤其是初级士官对于军人职业的长短没有明确规划, 并表示预期较短的倾向。在交谈中, 不少表现出对未来“第二职业”的担忧, 认为政治教育既与部队现实脱节、又与日后从事其他职业无益。

三、以教育信任为中心组织教育要素

构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逻辑。该逻辑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启发学员更全面、客观、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行为。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授课逻辑指导下, 知识按照问题的相关性进行整合, 教员知识讲解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途径之一, 学员课堂讨论、参与, 课外亲身实践获取经验、感受等都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构建以思维方法为侧重的教育内容。政治教育既需培养逻辑思维也需培养非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尤其以辩证思维为重点, 现实教育过程中, 教员经常用全面、客观的分析对学员进行“说服”教育, 却忽略学生本身辩证思维的养成。在非逻辑思维中, 尤当重视创新性思维。在政治教育中学员依靠理性、感性材料加工出的每一个观点, 实质上都是创新的开始, 但是它们都需要经过灵感、表征、猜想、论证的全过程才能成为完整的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 通过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配合才能形成科学认识。通过课堂培养学员的思维方法, 要求教员把思维方法视作教学的重要部分, 通过示范、互动、体验等手段有意识的加强思维练习, 引导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践行以两种价值为引导的教育理念。政治教育既具有工具理性也具有价值理性, 教员需在教育过程中整合两种价值, 引导政治教育信任的产生。其中, 尤其要防止工具理性价值与功利主义色彩叠加, 防止学员认为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同时, 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既重视学员们政治素养、使命意识、职业道德, 也注重人格塑造、心灵观照、价值引导, 既注重学员对政治教育更为客观、科学的认识, 也注重激发学员本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摘要:军队院校政治教育信任有其特殊内涵, 并表现为受需求和逻辑影响的认知信任、受师生关系和军人职业承诺影响的情感信任。本文根据潜艇职业教育士官现状调查分析, 探讨了以提升教育信任为中心的政治教育新思路。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下一篇:图形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