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共12篇)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 篇1
摘要:文章结合《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 对示范性建设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考核评价、教师要求、教学资源及教改试点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程标准,设计开发,教改实施
高职示范性建设课程标准的设计开发与教改试点工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笔者参加了《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改试点工作, 现结合实施的情况, 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开发
课程标准的设计开发应紧紧围绕专业主要岗位所需职业能力,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真实产品、典型工艺、学做合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开发应体现项目课程的开发理念, 选用企业真实的产品为教学载体, 开发课程标准。
1. 课程设计思路
(1) 以完成产品的功能模块为基本任务, 开发课程内容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典型电子产品的电子电路分析, 选用围绕多个产品项目所对应的单元电路制作调试过程, 为完成产品基本任务进行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与制作, 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课程中各工作任务以电子产品典型单元电路为载体, 以典型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的工作任务为中心, 突出工业应用领域的电子技术特色, 让学生在具体电路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 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从事电子产品分析、设计、调试与维修等岗位的职业能力。
(2) 源于真实电路和电子产品, 开展项目选择与设计
本课程以九江清华同方实业有限公司、九江707研究所等生产企业研制和实际生产中相应的产品和生产技术为依据, 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作业流程和现场工程项目, 分析岗位所需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结合岗位真实工作任务, 按照产品分析、理论学习、动手制作由易到难的任务排序, 由单一到综合的电子电路设计和制作。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行教学项目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设计。
(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在项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电子产品单元电路设计、制作、调试, 以体现学生的创新思想, 丰富学生制作的多样性, 提升学生设计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 在多个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创新思考、理论分析与设计、电路制作调试、功能实现报告展示的学做练一体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技能、团队配合和表达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依据应用电子技术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
(1) 熟悉电子电路原理图的识读;
(2) 熟练使用焊接工具和常用的电子、电工仪器仪表;
(3) 掌握简单电子产品功能分析方法, 能对典型电子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
(4) 能进行典型电子电路的调试, 能检查和排除电路中出现的常见故障;
(5) 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 具有小型电子电路制作能力;
(6) 能独立进行信息查询和资料整理, 编写技术文档;
(7) 具有一定电子电路的自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8)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教改实施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依据“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 在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电子产品单元电路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
1. 课程考核评价
突出“过程考核与综合任务考核相结合, 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过程监控的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分为工作过程项目考核和综合任务考核, 综合任务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
课程考核评价由项目单项考核和综合任务考核组成, 项目单项考核占总成绩的50%, 综合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50%。
2. 项目单项考核评价
项目单项考核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 按教学项目独立评价, 每个教学项目根据工作任务设计不同要点进行考核评价。如项目1“简易充电器电路的分析、组装与调试”,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电子电路, 这时候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电路识图能力和组装电路的工作主动性与操作规范性上, 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三级制甚至两级制进行考核。随着项目能力要求的逐级提高, 考核要点也逐渐增加, 如项目12“数字钟的设计、制作与调试”, 评价则要涵盖设计思路确定、元器件选型、电路原理图绘制、电路制作与调试、技术说明书编写、工作成果演示等中间过程。考核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三、教师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 具有较强的电子电路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能力,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是:
(1) 具备较强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 能根据本课程的标准制定详细的课程授课计划;
(2) 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 电子电路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能力;
(3) 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鼓励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并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
(4) 在教学上应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模式, 充分使用任务分析、互动交流、案例教学、思维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理解教师对工作任务的分解和引导, 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 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5)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团队中与人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本课程教材由教学用书和实施用书两部分组成。
选择教学用书应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 重点满足各工作任务资讯部分的需求, 充分体现电子电路的应用, 所涉及单元电路应不仅解释基本的工作特性, 同时要对相关的应用性问题如选型、指标分析、布线等进行分析讨论, 作为学生完成电子电路设计的理论参考, 教材要做到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同时在文字的组织上应表述生动, 能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在兼顾各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融入先进案例, 及时补充电子技术的扩展知识点。
实施用书主要由教学活页, 项目任务书组成。在模块划分上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 充分体现各工作任务的电子电路功能构思、电路设计、电路板制作、功能验证和报告演示的过程, 应提出过程监督考核机制, 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功能设计科学性的考核;同时对综合性环节的实施细节进一步进行规范, 在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 16号.
[2]范唯等.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A) .
[3]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 2007.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 篇2
根据高频电子电路在电子行业的基础作用和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本文作者结合本校<高频电子电路>的教学现状和自身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介绍了本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上进行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实践证明,新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 者:黄成玉 赵立永 马红梅 薛伟宁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北京,东燕郊,1016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6)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频电子电路》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电路分析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3
摘要:针对我校对口高职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提出了对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办法。通过改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工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本科;教学改革
前言
电路分析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必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课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工程观念和创新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针对对口高职学生自身的条件和今后实际应用中对电路需求,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近年来,我校电路课程组全体教师对电路分析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下面就如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转变教学理念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因为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而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甚至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而教学的导向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因而,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三方面的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转变;由强调教师为主,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由教师绝对权威,向教学相长的观念转变[5]。
二、整合课程知识体系,重构教学内容
讲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学参考书,不能直接用作讲稿[1]。电路分析课是学生从科学训练转向工程设计的过渡课程,对对口高职的学生,不过多强调讲课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偏重工程性、实用性。因而,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对口高职,必须优化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课程整合。例如:将后续课的三端元件及运算放大器的部分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接触到工程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方式,尤其可接受度,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及时补充新的工程实际的相关内容。例如,将网络线图及特勒根定理放到基尔霍夫定律及其方程中,便于一开始就讨论基尔霍夫方程的独立性,其对电路形态是一种结构约束,与各支路元件无关;在大篇幅的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一章,先引入相量概念,随之与直流电阻电路比拟,很容易得到串、并联交流电路的复阻抗、复导纳;经此处理,相同内容集中,体系紧凑,确保电路主要内容不受影响,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主要探索与实践开放式的教学、互动式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活力[2]。课程组教师一贯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电子教案授课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授课,不仅增大了信息量,实现了复杂电路图的绘制和曲线的描绘既准确又省时,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多媒体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两者应走向融合,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其作用无可替代,不容忽视。
2.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恰如其分利用类比的方法,以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积分电路的充电电流与电容容量和输出电压的时间关系,可以用恒定水流向容器注水时水位升高与水流量和容积之间的关系来类比。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把工程背景和科技发展史引入教学。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教材和内容枯燥而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学生接收新事物快的特点来激发兴趣[4]。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应考虑的复杂因素,从而建立电路的实际器件与电路模型的相互联系,深刻理解电路模型的适用范围、条件和局限,重要的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工程背景。
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在电路实验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如何打破旧的实验模式,如何构筑现代电工实验课程体系的知识平台、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创新和实践。
1.改革原有电路实验教学体系,构筑起现代电路实验课程体系的知识平台,根据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和能力,取消陈旧过时的实验内容,强调系统整合,柔性设置实验模块,使实验内容能灵活跟踪电工技术的新发展。
2.建立起一套较为符合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电路实验“三层次”教学方案:
第一个层次以单元电路和基本操作训练为主,教师给予较具体的指导,主要是巩固、加深所学电路基本理论,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
第二个层次为简单综合性实验,在教师给予原理和方法的原则指导下,要求学生自拟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科学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独立工作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多数内容是电路新技术实际应用的简化模型。实验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还有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学实验指导书,自己查资料,独立完成。目的是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充知识,熟悉工业前沿的路新设备、新技术,开拓知识面,进行系统和工程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
结论
通过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加深了对该课程的理解,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对后续课的学习也大有帮助;通过实践教学的优化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验变得有趣味、有探索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同时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瀚荪.教材·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洪亮.电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敏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01.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 篇4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开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在构建课程标准时首先要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经过大量的调研确定本课程是基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从事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等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而设置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半导体元件的性能、典型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 具有半导体元器件检测能力, 电子电路分析、连接、调试能力及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调试小型电子产品的能力。依据上面的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开发了《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标准。
二、基于工作过程, 进行教学设计
1. 课程设计理念。
作为核心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始终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点, 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所以它的设计理念是针对生产一线的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维修工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 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选取符合课程培养目标要求。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是根据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维修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其中:常用半导体元器件、典型电子电路分析方法、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方法等理论知识选取, 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也为以后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及继续发展提高奠定基础, 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每个项目要完成典型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任务, 可培养学生常用元器件的检测、选用能力, 基本电路分析、调试能力, 计划、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3.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教学内容。针对生产一线的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维修工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结合企业工作实际, 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 以半导体器件应用为主, 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 再根据学院实际教学条件、实训条件及人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 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共设计了六个学习情境, 分别为: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对讲机的制作与调试、信号发生器的制作与调试、报警器的制作与调试、编码电子锁电路的制作与调试、电子秒表的制作与调试。通过六个学习情境的实施, 完成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 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理实一体, 实施教学
本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均在实训室进行, 并将学习环境设计成中间教学、实训环绕式场景。教学实施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 采用“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步法, 在电子技术实训室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式教学法。首先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等职业素质。在实践操作环节实施过程中, 将学生每四、六人分为一个小组,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负责其他小组成员任务分工, 组织本小组完成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完成后, 都要以小组为单位, 派代表到前面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并且还要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环节, 既锻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达到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突出能力培养,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及考核标准
为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过去传统的期末一张理论试卷决定课程考核结果的作法改革为:过程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过程考核占70%, 期末理论考核占30%。 (过程考核中包括平时考核与操作考核) 。在考核方案中, 设计了考核内容、配分及考核标准。每个情境实施过程中, 教师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 在每个学习情境结束时, 依据配分和评分标准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 同时教师也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 各项评价所占比例依次为30%、20%、50%, 三个学习情境各项评价成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过程考核成绩。期末理论考核, 以试卷的形式, 百分制闭卷考核, 卷面得分的30%计入到总成绩中, 二项成绩之和为期末总成绩。
五、课程实施创新点
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理实一体组织教学。
本课程教学实施, 是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 并以岗位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 以能力为本位,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理实一体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掌握, 同时培养了学生常用仪器的使用能力、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知识与任务相结合, 突出能力培养。
学习情境设计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及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根据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将知识与任务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自已动手连接实际电路,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找出产生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以及对电路运算关系进行验证等环节, 达到了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及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 能力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 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每一个工作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及派代表汇报,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与人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六、实施效果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建设成果, 自2010年3月起在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专业中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
上课时学生都在认真听讲, 提出某个问题时都在积极思考。因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工作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完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分工, 如果某个环节任务完成的不好将会影响到小组整个任务的完成。所以在教师讲解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能集中精力, 认真听课, 即使有某个学生不集中精力听课, 同组的成员会提醒他认真听课。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实践技能,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学生实践技能提高了。
通过项目实施, 学生能熟练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 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信号, 用晶体管毫伏表测量信号的大小, 测量二极管、三极管的极性、测试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也能排查实训中常见故障。而不是像以前的学生进到实训室, 面对实训设备茫然不知所措。
3.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 职业素质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上课早早来到教室, 争取能坐到教室座位的前几排, 课堂上认真听讲, 作课堂笔记, 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融入到课程中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实际的工作, 慢慢培养学生,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如:引脚图, 逻辑器件是通过集成块提供给学生的, 器件不同, 集成块的引脚图不一样, 为便于学生使用, 将各情境常用的集成块引脚图整理到一起, 打印出来, 发给每组指定的同学, 令其保管, 如果丢失或忘记带来, 将要影响本组的实践操作, 最后当学习情境学习结束, 收回这张引脚图时, 竟一张不缺, 每次操作没有因为没带引脚图而影响操作的情况, 这样长期培养下去学生将会有很强的责任心。每次课都有实际操作, 开始要反复强调一定关掉电源再接线, 检查没有问题现打开电源开关, 操作结束后一定先断电再折线, 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每次操作之后都会注意整理操作台, 清理周围环境。每个情境结束时, 都要以小组为单位, 派代表到前面汇报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收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还要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尽管很多学生都很紧张, 但也很兴奋, 认真准备, 这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很有帮助, 学生从开始的非常紧张到后来的从容应对, 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的综合培养。
七、结束语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实施, 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努力, 不断探索, 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高职办学特点,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 以岗位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 进行教学设计, 理实一体实施教学。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理实一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东.高职机电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就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1) .
电子书包的实践与思考 篇5
-----南京市“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后有为
“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是南京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简称“新三基”。“新三基”的提出,是对南京教育突破自我的一种反思,是对南京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发展定位,是对教育重新回归本质的一种创新落实。
为什么这样说呢?探究“新三基”思想的本质,就是突出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虽然,以往的教育改革或新课程改革,也是这样提出的,要以学生为本。但是,前面提出的“以学生为本”,只是空洞的口号,没有支点,没有动力,只是所谓的“理念”而已。这就导致教育改革到今天,似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成就。而“新三基”,其实是“以学生为本”的落脚点,是对前面提出的种种课程改革或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与深化落实。
“新三基”思想是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给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它不再是空洞的理念与口号,而是将理念落实到位的一个措施。它找到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就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它找到了一个强劲的动力,这就是从立脚点到技术到形式三位一体的方法与路径。也就是说,“新三基”是强调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思想。基于脑的教育,是把学生的内在潜力与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立脚点;基于网的教育,是把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小班”的教育,是把师生关系的最和谐状态和学生学习环境的最佳状态作为构建教育理想生态的最好模式。
“新三基”教育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也就是说,“新三基”的思想是立足在强大的教育技术之上的。技术是推动改革与进步的动力,“新三基”教育思想,正是强调与突出了这个前提。那么,如何来落实“新三基”的教育思想,使“新三基”真正能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呢?
当前,先进发达地区都在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改革,俗称“电子书包”。南京也不例外,随着潮流而动,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改革提升到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但是,推动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南京不是单一的路径,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使教学实验改革多维度和多路径。具体来说,有二条路径,一是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推动学科实验室的装备与建设,推进学科的发展,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二是从学科课程资源数字化及其应用方式革新,推动教学改革。无论是那种方式,二条路径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切入点有差异而已。前者,我们可以简称为“实验室”路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后者可以称之为“电子书包”路径,是课程资源数字化与网络方式的有机整合。
无论是什么样的思想,不论如何改革,其本质与核心不能脱离学科课程的实施,改革的不是学科课程,改革的是实施课程的路径与方法。数学与物理学不会因信息技术而改变其内涵与本质,但让学生更好更轻松更有效的掌握数学与物理学,并成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载体与内涵,却是教育教学改革永远的话题与追求。
一、二条路径的具体实践
1、实验室装备的实践
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平台。创新装备与建设学科实验室,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与整天谈理念、整天在口头谈改革和用纸笔去搞教学改革相比,以学科实验室作为平台去推动教学改革,更是务实和有效的路径,更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自2010年始,南京以推进学科建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应用为方法,大力推进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为核心内涵的数字化学科实验室建设。一是提升传统常规实验室的品质,为其插上“网络技术和数字资源”二只翅膀。这不是重建新的实验室,而是在原有学科实验室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字化教学仪器、设备融入常规学科实验室,提升其内涵品质和技术力量,为学科实验室插上“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二只翅膀,从而使学科实验室能立足实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即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
这一方面的实践主要是全面提升了“小学科学实验室”、“高中理科实验室”、“美术实验室”等学科实验室品质。其提升的内容,是采用了数字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实验软件和教学管理与应用软件等,把实验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课程实施条件与基础,完全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以“美术实验室”为例,我们在传统美术实验室的基础上,装备了基于网络的美术数字画板和美术数字化学习资源,把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师生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美术时代,改变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更为广大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二是创新装备与建设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新型实验室。南京在全国领先装备与建设了《数字化地理实验室》、《数字化高中数学实验室》、《数字化生物标本馆》等。这是完全基于数字网络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数字实验室,它把教具、仪器、模型等通过数字网络技术与数字课程资源融为一体,创设了一个全新体验的学习的平台与学习时空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得不随之而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有力的和有效的支撑,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现代的技术条件。
2、“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
所谓“电子书包”,不太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指数字化的课程教材与资源。但当前全国的定义大概有三到四种,其基本的内涵都把数字化课程教材与资源及其如何应用统一于一个定义,这些定义,更多的不是指“电子书包”,而是指一种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教学方式。但是,所有开展实验研究的地区,在官方都没有采用“电子书包”这个概念,“电子书包”只是一个简称或俗称,更多的是企业的忽悠。南京关于疑似“电子书包”的实验名称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
但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十年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与今天的研究是同一个内涵。如果说区别,只是今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更多更好,今天的网络技术更强更给力而已。
南京的“电子书包”构成可以简明的用三部分来说明,一是硬件条件,称之为“移动网络教室”;二是管理与应用软件,称之为基础软件;三是课程资源与数字化教材。这三大部分组成了所谓的“电子书包”。但真正的名称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
因为是实验项目,所以在硬件的选择上,把市场上三大主流的硬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基于IOS操作系统的苹果平板IPAD电脑和基于ANDROIS操作系统的通用型平板电脑,都选择进入了实验学校,并以此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三类硬件下的软件和课程资源略有不同,差异较小。
这一个实验项目更多的是立足于班级课堂授课模式,说的通俗一点,是在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的目的。目前,全国各地的实验大概都落脚下在此。这一实验的革命性,在于它或许能真正改变教师的观念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而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
二、二条路径的发展思考
南京的二条路径,其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推动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改革,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在网络技术普及和数字化资源丰富的现实情境下,教学如何适应“网络原著民”,教学如何变得更有效,教学管理与评价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人本化。
但是,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是会发生偏差的。学科实验室的路径,是立足于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本质属性,改变的是学习技术与路径。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特点,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如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等。而所谓的“电子书包”,因为有了强大的数字化资源,常常会把虚拟的(图片、视频)资源取代现实的感知和实践。
纵观当前,无论是所谓的“电子书包”项目还是名称为基于网络和数字化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其实,骨子里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由于这种被企业或商家推动在先、专家鼓动在后的改革实验,往往会在短时间里形成一种潮流,并且片面的追求,从而影响许多人,我们不得不思考和慎重的对待。
让“电子书包”名副其实。“电子书包”如果称它为书包,那就应该让它拥有“书包”的本性或属性,书包里装的就是图书与文具,它的性质就是一个工具箱。在这个书包里,数字图书或教材、基础的管理与应用软件、课程资源等是书包里的“物品”。书包可以让学生随身带着,可以随时随地的打开。这就是说,谁去做“书包”就去做书包,不要打着别样的旗号。让教学改革回归本性。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各类技术与环境下的综合应用研究,网络技术、数字化设备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是一种教学的技术,也是教学的内容。技术推动进步,技术也推动改革,当我们在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这二者的前提下,来推动教学改革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课程的本质属性。改革什么,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并不会因为技术而变;但是,依靠什么去推动改革,改革的立脚点与力量支撑,却只有技术才能提供。
强调“电子书包”只是一个学习终端,强调教学改革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下的学科教学改革,则我们不会偏离学科的本质属性,不会一哄而起,热闹一阵子。如果说“电子书包”不是指书包,而是指一种改革,那么,这种改革更多的应是基于技术的改革,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下技术路径与方法的改革,改革的是方法与方式。在学科实验室的装备与建设路径中,同样包涵了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但在“电子书包”的改革路径里,我们不能忽视各类学科的本质属性。所以,不要把“电子书包”当作一种改革路径,而应让它成为“书包”。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 篇6
关键词: 电路分析 教学设计 阶段成果
电路是电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电类基础课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相当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充分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推进电路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归纳课程的知识构架,探讨课程间知识点的联系,优化电路教学内容,使基础课之间相关内容渗透融合。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性强、数学知识涉及较多,以往绝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内容与未来职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因学习缺乏兴趣而厌学,教学失去有效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怎样激发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适逢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为专业课的彻底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平台,我们在“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中大胆改革,取得了满意效果。
1.教学内容优化
1.1教学内容分解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以“教、学、做、练”为一体形式展开内容,全书共包括4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对应若干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内容组织结构图
1.2与其他电类基础课相辅相成
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都能够与后续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电路分析教学改革实施中,教师有机地结合后续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后续课程的融会贯通。
例如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的推论:对集总参数电路中任意一个封闭面S(可看为广义节点),在任意时刻流入(或流出)封闭面的电流的代数和为零,从而有效地为模拟电子技术中三极管的学习做良好的知识铺垫。如图2所示。
NPN管:PNP管:
图2 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由KCL知:I■=I■+I■
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增加、突出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对电力专业,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路等强电内容作为重点内容讲解。
2.课程内容设计
电路分析课程分为“4个学习情境,9个学习任务”,其中每个学习任务以三个教学环节展开: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仿真教学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印证,最终达到“夯实基础、熟练技能、服务专业”的教学目的。
2.1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
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计算机在学生中的普及,我们开展了电子电路仿真软件的学习,在课程中设置增加multisim仿真软件。仿真分析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例如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学习中,应用仿真软件,根据所学电路的原理图,连接电路,通过仿真很直观地反映出:对节点而言,电荷守恒,即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定律内容。电流定律仿真电路见图3所示,由图得出12=6+4+2的结论。
图3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仿真电路
教学效果显示,这一方法可大大提高理论可视性,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引进电路分析设计的平台,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2电路实验的优化
传统的电路分析实验一般是实验老师事先准备好,然后具体讲解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学生则按部就班地做。这种灌入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能取得一定成效,但并不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自拟实验方案和步骤,利用仿真软件先进行仿真,然后动手实践。通过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主体。
2.3建设课程网站
通过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仿真项目”、“实践项目工单”、“在线答疑”、“自主学习”等栏目展示学习内容,可让学生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建立课程考核机制
高职教育考核改革要以能力考核为主体,考核内容要与社会和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接轨,以达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素质测评”的考核方式进行,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考核内容涵盖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小测验等);
(2)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任务);
(3)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
(4)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小组合作);
(5)综合能力评价(操作考试);
(6)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终期考核两部分组成。
4.结语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7
电路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对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路分析课程的基础教学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同时由于专业课程知识拓宽的需要和学时数的减少,对其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适时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非常重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时分别编写相应的大纲,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注意物理课和电路分析课的分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电路的基本物理量、欧姆定律等内容在物理课中已学过或学生自己完全能看懂,故将其定为学生自学内容,并进行课堂提问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连续性,使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其后续专业课、毕业设计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例如,增加了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电路分析。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各国教育界所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要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实验室设备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条件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并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编写与理论课紧密结合、体现先进性和设计性强的实验指导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各个实验教学环节。实验设备采用功能模板化挂件式结构,操作灵活方便,便于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内容改革需要,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锻炼。
2. 开放实验室,更新实验内容
实验室采取开放的形式,学生只要在网上预约,随时都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同时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选择那些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实验。不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完全由学生在预习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自行接线,直到老师检查合格为止,锻炼了学生的读图和动手能力。
另外有些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进行实验,并自行分析,教师只是帮助分析和检查结果的正确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实行实验单独考试,提高实验课重视程度
以前课程成绩评定主要是依据理论课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验课的成绩虽占总成绩的20%,但这20%的实验成绩是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实验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的,由于实验人数多,教师不可能清楚所有学生的实验情况,只能根据自己的印象和学时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来评定成绩,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课。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我们采取实验抽签单独考核的方式,实验成绩不过关,课程成绩不及格,在补考前学生必须把实验补上才可参加补考,这样学生不得不重视实验课。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如何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方法合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反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给学生造成压力,降低教学效果。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接受者的位置,在抄笔记、记笔记、背笔记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引导式”教学,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交流、发言的机会。
1. 采用精讲加巧练的教学法
讲解要求“精辟、简练”,教学内容侧重于方向性、结论性、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次要的、易懂的、公式推导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这一章,有关复数的知识可以忽略或不讲,重点讲解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单一参数交流电路的分析思路清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不用详细推导公式。RLC串联电路需要重点讲解,它是分析复杂电路的基础。在讲授阻抗的串联、并联及混联时,应与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相对照,让学生清楚交流、直流电路不同的关键所在,从而很快地接受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方法。然后各精选几道典型例题,教师启发引导后,主要由学生自己练。
只有通过动手多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情况,以便教学时有针对性。另外,不时穿插“试错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有意把公式或电路图写错,看学生能否发现错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2. 改变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法,提高作业效果
为了节省学生抄题的时间和抄作业现象,我们在课程网站上开辟了作业在线系统,实现一人一题,学生在线提交作业,自动批改,发现错误可再做两次,若仍有错误,可观看教师讲解视频,直至全部搞懂。这样杜绝了传统大学生抄作业现象,让他们独立思考完成作业,观看教师讲解视频,把问题全部搞清,大大提高了作业的效果。
3.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直观性、易理解性,对难以理解、抽象的内容可用动态显示的内容开发研制CAI课件,其中还包括练习题库以便强化学生的课后学习,并设有刺激学生学习的评价系统,使课件应用灵活、方便,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没有考核的教学活动是不完善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学活动。但成绩考核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根据课程的性质,为了抓好考试关,经过细致的研究编选了典型题,建立了题库并准备了系列套题,特别是实验题的套题,题量均等、难易适中,尤其适合学生抽签考试,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把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作业、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作为该生的最终成绩,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需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满足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电路分析课程是电类各专业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好电路分析课程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针对电路分析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就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改进理论、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阐述一些具体做法。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 篇8
本课程包括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 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重实践、重技能、重工程应用的观念和分析计算能力, 故障判断和排除能力, 实验和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在课程教学中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有序的理论素质,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一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和实验内容, 留给学生创造性发挥空间;二是探索改革相应教学方法, 营造既严格要求又有宽松氛围的良好教学实验环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我是一名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针对所交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谈不上有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教学中探索并实践了自主式教学方法, 以下介绍其几个环节。
1、理论课部分
课程讲解过程中改变以前教师一讲到底的方式, 而把重心改为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有所改变, 以前是将书本知识从头到尾的灌输给学生, 只有先后顺序没有一个系统, 现主要是教会学生针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思路, 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拿于利用, 而不是题海战术。在使用自主式教学方法中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理解和训练。
在课堂中先提出本小节学习的内容及重点和难度, 先以提示方式提出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后听取学生自学后的认识并把学生的认识总结性进行板书, 教师再针对板书内容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对学生自学结果进行评价和纠正。比如
在讲授网孔电流法的时候。首先介绍什么是网孔电流法, 并讲出网孔电流法的用处和步骤。再板书出一个简单的例题:用网孔电流法求图示电路电流I (如图1) 。
让学生自己琢磨并用自己所认识的网孔电流法去分析,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等待和观察, 不能急于求成,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做, 等大家几乎都做完后就和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能带有责备的语气而是鼓励和肯定。让学生自己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并进行板书, 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再给出结果。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重点的是对自学结果进行评价时, 教师要进行大胆的赞扬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 活跃了教学课堂。
2、实验部分
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在理论部分学生的讨论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中, 常常会出现纠缠不清的现象。这种情况下,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 鼓励学生实验后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在该环节中教师由辅导变引导。自主式教学注重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 当学生实验遇到问题时, 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答案而是由旁边学生来帮忙, 通常学生自己在做实验时就会出现迷茫的情况, 有学生来回答这样不仅问题得到解决还促使学生间的交流, 当遇到学生回答有局限性, 深度欠缺, 这时教师再加以补充和提高;但是遇到较复杂的问题则由教师进行引导由浅入深, 一步步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经过如此反复训练, 学生会慢慢养成自问自答的习惯, 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 学生不会茫然, 而是从容不迫的寻找答案, 逐步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在实验结束后, 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实验总结进行清晰的表达,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述问题的能力, 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 学生就会长篇大论不抓重点, 就不会以一个谨慎的态度来看待这事, 因为学生认为实验总结是走形式有也可、无也可, 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帮助。实际上学生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实验总结不仅是表述还让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要进行一个系统化得归纳, 找出其中的重点、共性。所以实验虽然结束了, 但是学生对实验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3、结语
自主式教学方法, 对教师要求变高, 教师须对知识有系统地把握, 同时善于掌握课堂节奏, 了解学生的现状能调动学生主动性, 只有师生有默契配合, 才能将自主式教学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使学生逐渐习惯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要是课堂和实验过程中教师对现状把握不当, 反而会使学生起消极心态, 抵触学习, 对教学产生恶性循环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教师的调节能力是自主式教学的催化剂, 要恰当的利用。
摘要:根据《电路基本分析》课程的特点, 阐述了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介绍了自主式教学方法在改课程的尝试, 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自主式教学,电路基础,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8) .
[2]沈元隆, 刘陈.电路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3]熊炳焜.电路分析导论[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4]燕庆明.电路分析教程[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电子商务专业订单培养实践与分析 篇9
1 电子商务就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据统计, 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 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 初步估计, 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 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 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 可见, 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 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
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 课程开设不合理, 与企业需求脱节。第二,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第三, 岗位群不明确, 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 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 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2 电子商务专业订单培养模式
2.1 什么是订单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培养, 就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 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这种“订单”, 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 而是涵盖整个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企业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 介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 教学计划的制定, 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 毕业指导, 甚至参与教学活动, 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
2.2 电子商务专业订单培养的方向
按照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为了能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企业的需求, 在技能学习和能力锻炼上更应该做好与社会对接, 改变目前大而空的专业特点, 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学校的优势、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专业培养。现在很多学校把电子商务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技术方向, 主要是围绕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页制作、网络数据库、网站维护等方面进行培养。二是商务方向, 主要是围绕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网络信息服务、传统营销管理等岗位进行培养。
不管是技术方向还是商务方向, 其实电子商务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事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网络营销等实际操作技能, 这样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要求。
3 电子商务专业订单培养实践与分析
经过双方互相考查, 我院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了订单培养的实施, 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3.1 签订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是合作的法律依据, 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利益, 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先由校方与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明确校方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如校方提供场地, 企业方提供教师及订单培养材料等。再由企业与学生签定协议, 明确企业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如企业提供培养期间的补贴, 学生遵守纪律等。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在与学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之前, 要先由学校的老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宣讲, 让学生对企业有个初步的了解之后, 再由企业领导亲自对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前景及具体细节进行讲解, 并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充分了解订单企业, 让学生有充分的主动权。 (注:一定要留给学生与家人商量的时间, 否则学生会摇摆不定)
3.2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要, 并遵循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 共同制定一个符合多方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 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我院根据该企业的实际, 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增设了企业的课程, 如话务员工作职责、呼入呼出电话类型及业务处理流程、规范用语等十多门课程 (其中有些课程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 。既满足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又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3.3 利用校企双方资源, 共同管理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 校方与企业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 共同参与订单班的管理。我院订单班的日常管理由校方派出专职班主任, 并配有专门的教学场地;订单企业的课程全部由企业派出培训讲师进行授课, 双方共同管理。
3.4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方案
“订单”模式的出发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 我院与订单企业共同制定了评价标准, 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在订单培养的过程中, 分期进行考核, 根据学生的表现, 不断对不合格的学员进行淘汰, 以优质订单班的质量, 同时也给订单班学生危机感。
3.5 安排学生上岗
企业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订单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为企业所接受, 学以致用, 为社会创造价值。我院订单班的课程全部结束后, 企业安排了试上岗, 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了淘汰, 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则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4 用人单位反馈
在订单班学生赴A公司就业几个月后, 我院副院长、就业办主任及相关系领导前往该公司进行了实地考查, 对学生在该公司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回访。
4.1 企业对订单班学生的认可度高
该公司董事长及业务经理均对我校订单班的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认为这批学生综合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 适应快, 为其他员工树立了榜样, 带动了整个团队的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订单班的学生在校时就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 为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A公司表示, 在2010年9月要继续与我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吸纳更多的学生。
4.2 学生对企业及自己今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通过与学生的座谈, 学生普遍认为企业很重视他们, 自己也找到了归属感, 希望能与企业共同发展, 也希望给学校增光, 在该企业业务竞赛中, 订单班的学生多次获得“霹雳先锋”、“微笑天使”、“优秀话务员”等称号。在学生写的感想中, 能深刻感觉到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职业规划更加清晰。
总之, 通过订单教育, 实现了“四赢”:即学校拓宽了办学思路,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 促进了教学改革, 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并能获得企业提供的技术与设备的支持;企业按要求获得了动手能力强、上岗周期短、稳定性好的生产第一线的适用人才;学生学习方向明确, 精力集中, 能够针对性的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毕业后很快上岗就业;当地政府也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振营.2009年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23) .
[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 2005, (4) .
[3]梓和荣, 沈宏毅等“.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6) .
[4]赵盛刚, 王红梅.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浅论[J].商场现代化, 2009, (5) .
[5]夏晓峰, 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 篇10
一、多样化考核方式的实施
将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由80%下调到60%,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平时缺勤、不学习, 只注重期末考前突击复习以及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出现。促使学生将学习精力和重点放在平时。另外, 在期末考卷的考点分布上, 适当缩减理论分析计算比例, 将新增的仿真内容和设计性内容加入进去,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符合我校办学的特色。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这个比例与现行的成绩分配比例相同。但平时作业更注重新方法的、新思路, 即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路;另外, 在实验中增加4学时的设计性实验, 检验学生实验能力。增加仿真环节, 占总成绩的20%, 为了体现本门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仿真实验共5个, 其中3个为验证性实验, 2个为设计性实验。实验有必做内容和选作内容之分, 具体成绩分配见表1:
实验结束后, 学生应完成仿真实验总结, 上交实验电子文档进行保存。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完成仿真大作业, 成绩占仿真成绩的50%, 引入CDIO教学理念, 与课程设计相衔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构思”、“设计”步骤, 将学生分组并给定相关的设计题目 (project) , 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边学习边应用所学知识完善对题目的设计。在成绩分配上, 可根据学生小组设计方案的提出, 和对课题的认识、理解以及方案讲解和答辩情况给定小组每人的成绩, 合并仿真结果, 为大作业的最终成绩。
二、多样化考核方式的分析与效果
考核方式改革措施实施之后, 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了参与考改项目的学生对本次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现分析如下:
1. 对仿真软件的掌握:通过仿真环节的加入, 有90%以上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Multisim仿真软件, 12%左右的学生对该软件的掌握已经很熟练了。
2. 对课程学习时间的投入: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仿真实验的加入使他们在本课程的学习时间上增加了, 一半以上的学生感觉投入的学习时间比原来多了很多。
3. 仿真对理论学习的影响:85%的学生认为加入仿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帮助, 近一半学生觉得帮助很大;另外, 有88%的学生都感觉仿真环节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 改革后的总成绩与自身实际水平相比:56%的学生认为成绩与自身水平相当, 29%的学生认为有所提高, 另有15%的学生认为成绩偏低。从考试成绩来看, 无论是卷面成绩还是最终总成绩, 均呈正态分布。个别学生因平时和考试成绩均没有达到要求, 最终没有通过本课程的考核。通过分析能够看出, 本项目的阶段性效果:改变了学生惯有的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认识;能够让学生熟练使用一种仿真软件;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相关课题确定了相应的设计方案。最终效果: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仿真实验的设计性实验二为后续课程设计确定了方案, 并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具体的分组及任务分配也有了明确划分, 使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亲历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全过程,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为学院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CDIO建设提供相关参考经验。
三、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
在本次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经验, 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现阐述如下:
1. 时间安排与硬件条件问题。通过问卷调查, 有41%的学生认为仿真实验的时间安排亟需改善;29%的学生认为仿真的硬件条件亟需改善;另各有15%的学生认为实验题目和验收环节亟需改善。在仿真环节中, 给学生提供了机房, 但由于机房课程排得较满, 故只提供给学生四次上机时间进行仿真和验收;其余的皆为学生的课外时间。
2. 仿真内容的设计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有15%的学生认为实验题目应予以改善。尽管仿真题目的设置考虑到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其中设计性实验二与后续课程设计相结合) , 而且几个实验也是针对模拟电路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相关电路的验证、改善以及设计, 但毕竟时间仓促, 考虑不周。所以题目设置的合理性、代表性、概括性、系统性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
3. 验收环节的设置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有15%的学生认为验收环节亟需改善。由于机房使用的时间限制, 固定验收时间只有四次, 其余的验收均在课余时间;其次,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需验收的实验总量相应就大, 负责验收的老师人数相对就少;另外, 验收还应该充分利用平时的晚上和周末来进行, 使成绩的分配更合理, 这也是验收环节的问题原因。
4. 各环节占总成绩的比重问题。在问卷调查中, 有84%的学生认为加入仿真环节的必要性较大, 这是对仿真环节的充分肯定。在问到各环节比例时, 有44%的学生认为无须改变, 35%的学生认为可适当压缩考试, 另各有12%和9%的学生认为可以压缩平时和仿真。因此, 课程考核各环节的比例是否合理、怎样才更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考试试卷的设计问题。在平时引入了仿真实验, 仿真部分的比重如果越大, 那么就不能仅仅依靠实验结果的验收来确定学生在仿真方面的实际能力, 就需要在试卷上加入更多涉及仿真、设计和实用的题目, 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本次改革中, 由于仿真软件是学生课下自学, 而且后期验收时间比较紧凑, 故在试卷中只加入了少量有关仿真软件和应用的题目。这也是此次改革的一个小遗憾, 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改善试卷的试题类型及分布。
根据上述各项问题的分析, 本次改革获得的经验可归纳如下: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引入系统的仿真实验, 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为CDIO教学模式的建设打下基础。在课程中引入仿真可在后续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将学生的设计用实物的形式来加以验证。若在课程中引入仿真, 个人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验收环节。在此环节中应设置更明确的评价标准, 应提供开放机房, 给予充足的硬件条件和时间, 让学生多加练习。此外, 题目的设置及理论知识的讲授也都可以随之进行相应改善, 进而展开更为全面的课程改革。
摘要:模拟电路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针对本单位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进行了本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并对具体措施和改革效果进行了阐述分析。
关键词:模拟电路,考核方式,Multisim
参考文献
[1]郭颖, 李莉.模拟电路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7) .
[2]刘志军.改革模拟实验教学和考试方法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0, (8) .
[3]刘保存.浅谈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 .
电子线路实验综合改革与实践 篇11
【摘 要】在电子线路实验中引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和情景式设计实验,结合系统的实验考核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电子线路实验教学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实验 情景式实验
一、引言
我校的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两部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工科专业本科教学的重点,由于课程理论性强、逻辑严谨、内容抽象,学生掌握困难。电子线路实验作为这两门课程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摸得到、看得见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对常用器件原理与性能的直观印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些设计型实验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
二、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的现有模式及弊端
现有的电子线路实验是围绕理论课程开设的,也就是根据各个重要的知识点来设置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虽然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理论知识先入为主,使学生觉得实验数据与理论推倒相符是理所当然的,好像一下子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上完这类实验课后,唯一留有的印象就是在实验箱上连了许多的线,用各种仪器测量了许多数据,感觉实验不过如此。导致学生不会动脑分析实验现象,不会调试实际电路;实验不够规范,误操作多,引起电子元件烧毁导致安全隐患,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这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缺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使得学生电路综合设计能力得不到训练,而这种能力正是他们今后走向社会的重要能力,是他们今后工作需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的实施与改革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重视和大力投入,各高校都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主题,对实验教学模式、管理方法和实验课程设置等诸多环节进行不断地改革。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我们实验中心也围绕这个主题对现有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基础性实验
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电类实验,对这类实验没有明确的概念,不知道电路应该如何搭建、仪器应该如何使用、数据应该如何测量。因此,基础性实验主要侧重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了解电子电路设计中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原理,学习并掌握其使用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该类验证性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电路知识,是学生认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电路设计,明白理论指导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这类基础性实验,也初步建立起学生的工程技术思维,让学生知道在精确调试之前要有一个参数定量估计和定性粗调的过程,体会理论计算和实际工作的不同之处。
2.综合性设计实验
综合性设计实验是基础性实验的延伸和扩展,主要是根据一些基本单元电路来设计常用实验电路,如:单级放大器、两级负反馈放大器、差分放大器等电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搭建电路、验证电路,来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景式设计实验
所谓“情景式”实验模式是将学生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景,设计成一些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特长自由选择实验题目,根据给定的“情景”要求,自行设计电路、选择器件、搭建电路,并对其设计的电路进行检测。这种实验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使得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方向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电子线路实验情景式实验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为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4.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教学考核是检验和巩固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我们采取了三种形式:(1)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报告能体现一个学生对实验项目的把握程度,是对这个实验内容的全面总结;(2)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给出;(3)考试成绩,主要是教师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包括实验理论、实验技能和基本实践知识三个方面考核。这样既强调了对理论知識的理解,又兼顾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的培养者,我们只有不断改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学生,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性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景龙,杨罕,王睿,等.教学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1.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 篇12
一、原有考核方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 我校“电路”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出勤、测评等, 占总成绩的10%;实验考核包括实验出勤和实验报告, 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占总成绩的80%。
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 学生平时作业抄袭现象 (抄参考答案书、抄同学作业) 非常严重, 教师又不得不批改, 这不仅浪费教师的精力和时间, 而且也不利于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程度;以出勤作为考核形式也欠妥当, 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不愿花费时间去考勤, 而考勤次数少又不足以反映整个出勤情况;课堂测试的意义不大, 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种情况使得平时考核成绩具有不客观性和不真实性。
第二, 实验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是否能够熟练使用有关的电子仪器设备、是否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等。我校所有电路实验均在工程实训中心进行, 由于受到中心实验平台数量、开放时间、场地大小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使得上交的实验报告不能够全面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实验考核形式也有待于改革。
第三, 期末考核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所授内容出题, 试题类型比较单一 (主要包括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四种类型) 、客观题比重过大、考试内容偏窄、试题答案唯一, 这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上, 难以形成对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掌握, 难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 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措施一:针对平时考核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革方法———变交“作业”为交“自测报告”。所谓的“自测报告”是指学生在独立解答习题的基础上分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自测报告的具体格式可设定为:题目→解答→总结未掌握的知识点→解题机智→反思启发或启示。
通过让学生撰写自测报告 (可每章交一次) , 促使其主动地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思考问题, 同时还鼓励学生探求新的方法和途径, 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拓展思维, 将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也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合理调整授课进程等。
措施二:在原来实验考核的基础上, 增加仿真实验考核, 且仿真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学生通过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 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获得最佳的实验方案, 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做, 从而缩短研究周期, 降低研究成本。另外, 通过使用仿真技术, 不仅结果直观, 且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并促使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自我学习模式;通过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可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提高其对电路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比如:可在《电路》这门课程原有5个实际操作实验 (占10学时) 的基础上, 增设10个仿真实验,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做其中的5个。而教师增设的10个仿真实验, 只给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自己选定实验电路, 独立撰写实验过程, 并完成数据测量和分析总结。
措施三:增加考试新题型。期末试卷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 增加了两类新题型———“实践题”和“设计题”。通过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比重, 以强调考试的导向功能, 使得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更加灵活、实践性更强, 这种有意识地向实验分析倾斜, 可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改革实施效果问卷调查分析
此项改革持续已实施了两个学期, 之后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改革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第一, 学生对上交“自测报告”这种作业形式持赞同意见的占85.7%, 不赞同的比例是14.3%;对“自测报告”格式了解的学生比例是81%, 不太了解的占16%, 不了解的占3%。可见, 80%以上学生对“自测报告”的格式了解, 且认同这种作业形式, 因此交“自测报告”的举措值得继续推广。
第二, 75%以上的学生对Multisim仿真软件已经基本掌握, 其中熟练掌握的占25%左右;约90%的学生认为加入仿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帮助, 近一半学生觉得帮助很大, 且有82%的学生都感觉仿真环节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85%以上的学生认为引入仿真环节是必要的, 其中23%左右的学生认为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可见, 措施二的实施也值得继续持续下去。
第三, 71%左右的学生认为期末试卷题型设置是合理的;70%左右的学生希望期末考试继续增加“实践题”, 约57%的学生希望增加“设计题”;约60%的学生认为“设计题”和“计算题”能够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约70%的学生认为“实践题”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约20%的学生认为“设计题”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数据表明, 70%以上的学生对增加的新题型持认同态度, 认为新题型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四、结论
通过在“电路”课程中实施考试改革, 提高了学生对电路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引导他们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充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为其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自我学习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教育在高起点的基础上, 将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有效地落实和实施。总之, 这次改革的效果良好, 提出的改革措施在“电路”这门课程中值得继续实施下去, 在某些同类课程中值得借鉴和推广。
摘要:考核环节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的一重要环节。通过此环节, 除了检测和考查学生对电路相关理论、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水平和理解程度外, 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该文从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改革措施, 并在2013—2014学年进行了两学期的实施。实施效果表明, 通过此次考核改革,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助于促进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关键词:电路,考核改革,自测报告,仿真
参考文献
[1]顾倩, 李斯伟.《电路分析》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6, (3) :37-38.
[2]姜静, 刘迪, 张大为.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1) :50-51.
[3]张文霞, 杨元, 郭华.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6) :118-119.
[4]谢燕美.《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7) :137-139.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推荐阅读:
电子电路仿真分析07-03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10-05
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10-26
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11-18
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07-12
《电子技术与实践》07-16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08-14
电子节能电路10-21
电子电路基础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