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体系

2024-11-15

安全风险体系(精选12篇)

安全风险体系 篇1

0 引言

煤矿生产属高危险行业, 长期受水、火、顶板、瓦斯、煤尘等灾害的威胁与制约。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 对煤矿安全水平的描述一般都是定性的, 或者用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千人死亡率, 百万工时死亡率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来表示企业的安全度[1]。其只注重结果指标, 而缺少过程指标。这些结果指标既不能准确反映煤矿当前的实际安全状态, 更不能体现矿工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能够反映煤矿安全风险的过程指标体系, 使其能够判断煤炭行业的安全程度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煤炭企业安全程度评价大多依据已发现的或潜在的风险类型和程度, 实际上也与企业员工素质、机械设备的可靠程度及环境的安全程度有关,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以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情况为基础的综合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希望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1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

1.1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原则[2]

(1) 先进性原则。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是先进安全目标的反映, 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必须体现安全理念、安全目标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先进性, 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吸纳国际、国内安全绩效领先的安全指标体系。

(2)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拟定、指标的取舍、公式的推导都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 才具有可信性。

(3) 相关性原则。各指标之间应具有相关性和价值取向一致性。具体指标的选取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 综合性原则。体系的设计不仅要有反映安全生产工作在某一阶段取得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要有动态性, 能反映出其持续发展的状况规律, 静态与动态综合, 才能更为客观和全面。

(5)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 能方便地采集数据与收集情况, 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 并且有利于改进。

1.2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是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和引发煤矿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对影响企业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和提炼的基础上构建的。评估指标是从那些零散的、局部的风险因素中提炼的, 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反映企业运行状态, 因此指标体系来源于风险因素又高于风险因素。安全指标是重要安全信息的体现, 安全信息包含了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相关信息,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要坚持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并重。

2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构成

结合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以及企业运行的实践, 在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相关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和流程, 将该指标体系分为人员安全风险指标体系、设备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环境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管理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体系五大体系。

2.1 人员安全风险指标

人员安全风险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作业人员能否抗御职业风险, 减少或避免职业伤害, 不仅取决于作业人员能否预防事故, 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 而且取决于事故发生时能否避免伤害或减轻伤害的严重程度。两种能力都具备才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职业风险的目的[3]。归纳起来人员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作业人员数量、作业人员持证情况、作业人员工作经验、作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作业人员持续培训、人员责任心的欠缺性、人员操作违章率7个指标。

2.2 设备安全风险指标

在企业生产中, 人员通过各种机器设备实现既定的目标。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引起生产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设备的整体安全程度,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程度。在企业生产中, 使用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淘汰落后的设备, 可以改变设备的不安全状态。设备从购买、使用、维修、保养、报废、处理等一系列过程, 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都能够反映设备的安全风险。设备安全风险指标具体包括设备先进程度、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维修质检不合格率、设备安全监察隐患整改率、安全防护装置配备率及安全运行周期7个指标。

2.3 环境安全风险指标

2000年《重大危险源识别》列出的环境风险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井不良或危险的自然地质条件;二是不良或危险的工作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环境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可以概括为:矿井安全生产地质灾害、微气候 (主要指温度和湿度) 、噪声、有害气体、粉尘浓度、照明 (照度) 和作业场所7个指标[4]。

2.4 管理安全风险指标

煤矿安全风险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在获取相应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保障煤炭产量, 寻求企业的发展;安全保障要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也就是要实现产量、安全、成本三大目标。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要将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制度有效结合, 构建起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安全风险指标主要包括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安全操作规程及落实情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应急救援及演练、安全投入7个指标[5,6,7]。

2.5 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

结果指标是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果指标直接反映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 体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具有直观、数据可视的特点。作为结果指标, 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提供的是企业某一时期的安全状况。分析近三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 以及职业卫生体检、职业病种类及职业危害情况等。职业危害指标主要包括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职业危害相关情况4个指标。

3 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随着运行不断改进的体系, 其对安全状态和危机状态的界定也随着各个单位的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区别[8]。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 随着业务领域的扩展、工业技术的更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指标随之调整和优化, 以体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根据风险因素分析所初步确定的指标, 在广泛征求现场人员、管理者和专家的意见后, 把那些不易操作和衡量的指标删除, 把彼此有重叠和交叉的指标进一步分解, 把反映同一个问题、不同维度的指标适度综合, 最终能够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精炼的指标体系[6]。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流程如图1所示。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是衡量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成效的量化了的标杆, 直接体现了煤炭企业的安全程度。文中对影响煤矿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情况五个方面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并对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量化了的安全指标可以发现人、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缺陷, 可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为实现煤矿安全发展和安全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颜春萍, 颜向农, 李思慧.煤矿安全指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0 (3) :42-47.

[2]罗云.安全生产指标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3]翁建华.电信企业线务从业人员安全度评价[J].安全与健康, 2007, (19) :40-41.

[4]朱川曲, 王卫军.综采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19 (4) :109-114.

[5]许满贵.煤矿动态综合安全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06.

[6]贾贵娟.空管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7]路英.煤矿安全差异管理方法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7.

[8]罗帆, 贾贵娟, 陈高明, 周风华.空管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8) :115-120.

安全风险体系 篇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体系

编制单位: 安全科

编制日期:二零一七年五月

山西长治县雄山常蒋煤业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体系

矿属各科队:

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公司要求并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责任体系。

附:山西长治县雄山常蒋煤业有限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体系》。

2017年5月2日

主题词: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责任体系

山西长治县雄山常蒋煤业有限公司2017年5月2日印发

山西长治县雄山常蒋煤业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体系

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公司要求并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责任体系。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业务科室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组长:矿长

副组长:安全矿长、生产矿长、机电矿长、总工程师

通风矿长、安指中心主任、防治水副总工程师

成 员:各科室负责人及区队队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在安全科,安全科科长兼职办公室主任并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二)领导组职责:

1、矿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安全矿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各副矿长及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专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区队负责人负责本作业区域和工艺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6、班组长负责本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岗位人员负责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

(三)办公室职责: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设立在安全科,由安全科负责检查、督促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具体职责如下:

1、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2、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

3、指导、督促各科室、区(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5、承办上级部门和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辨识程序、评估方法

(一)综合辨识程序:

1、辨识评估:

每年由矿长亲自组织,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方案,抽调各系统技术人员,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结合我公司生产系统、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等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2、月度辨识评估:

每月由各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相关业务科室进行一次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并于当日下午各分管副矿长组织本系统骨干精英,召开本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会,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3、周辨识评估:

区队负责人每周组织本单位人员,对本单位作业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由本单位技术人员根据辨识情况编写作业区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报告,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4、日辨识评估:

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全面掌控作业现场班组、岗位人员的风险辨识情况;发现安全风险后及时向当班上岗干部、班组长汇报,若发现存在不符合项应立即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汇报本班班组长及跟班干部,由上岗干部组织人员处理并汇报单位值班室。值班人员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本单位处理不了的报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

(二)专项辨识程序:

1、全国其他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或矿发生涉险事故、出现重大非伤亡事故隐患,由矿长组织分管副矿长、总工程师和业务科室、区队,从吸取事故教训和消除事故隐患的角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识别之前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

2、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业务科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隐蔽致灾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3、在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隐蔽致灾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业务科室、区队,重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隐蔽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4、启封火区、排放瓦斯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新应用前的风险辨识,由分管副矿长组织相关业务科室、区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评估,辨识评估结果作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依据。

(三)风险辨识评估方法:

1、安全风险等级标准:

由矿长牵头组织,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辨识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规范以及集团公司确定的重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标准,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

2、安全风险评估:

(1)矿、各专业系统每次风险辨识结束后,分别由矿长、各分管副矿长和总工程师组织,针对各系统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按照矿制定的安全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整套安全风险数据库。要完善本系统安全风险档案,明确级别、管理状况、责任人、管控能力等基本情况,实行“一风险一档案”。对现场辨识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区域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撤出危险区域人员,督促责任单位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重新进行评估并进行实时监控。

(2)矿、各专业系统每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级结束后,要组织编写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1、根据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分为“矿、区队、班组、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身上,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

2、由矿长亲自组织实施,针对重大、较大安全风险,采取设计、替代、转移、隔离等技术、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员、资金要有保障,并在划定的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区域设定作业人数上限。

3、由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对评估出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检查分析,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季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4、由分管副矿长牵头组织召开专题会,每月各专业系统针对本系统存在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制度、管理、措施、装备、应急、责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实管控措施,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重点管控区域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不断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5、由安全矿长牵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负责严格对照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6、矿领导带班上岗过程中,严格按照集团公司“三走到、三必到”原则,跟踪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7、各业务科室要突出管控重点,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系统、生产区域、岗位实行重点管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管控工作。

8、实时动态调整,高度关注生产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实时分析风险的管控能力变化,准确掌握实际存在的风险状况等级,并随着风险变化而随时升降等级,防止出现评级“终身制”,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五、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及培训

1、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全矿要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安全科负责做好日常监督检查。

2、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科每半年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每年对全矿所有入井人员进行以、综合、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3、各业务部门要探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的记录、跟踪、统计、监测和预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由安全科及时将安全风险区域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受风险危害的相邻作业区域区队、班组、岗位。

六、考核办法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活动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500元;风险辨识不认真,辨识内容不清晰的,罚主要责任人300元;

2、各系统针对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未按规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汇总造册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3、各系统未按规定编写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的单位,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罚单位主要责任人200元。

4、本单位作业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不认真或弄虚作假的,罚单位主要负责人500元,罚主要责任人200元。

5、上岗干部、班组长每班交接班前未组织本班组岗位员工对重点工序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或未严格按照《班组、岗位安全管控现场检查考核表》现场监管的,罚跟班干部、班组长各200元。

6、岗位员工上岗前未严格按照《安全确认单》对上岗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的,罚责任人100元;凡发现安全风险未及时处理并汇报的,罚责任人100元。

7、岗位员工汇报的安全风险值班人员未在岗位工种值班日志中记录的罚当班值班干部100元。

8、各业务部门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结果未按要求进行跟踪落实闭合管理的,罚责任单位正职各500元。

9、各相关未按规定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的,罚责任单位正职各200元。

山西长治县雄山常蒋煤业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体系 篇3

地铁如今已成为现代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莫斯科地铁爆炸惨案发生后,全世界的公交系统大都加强了安全保障,北京等国内诸多城市地铁安检也纷纷提高级别。从物理结构上看,地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频繁的人员流动性和地铁空间的相对开放性,决定了风险源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件,事中控制和后果防范的难度极大。但要想完全依赖技术手段解决所有安全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为此,我们建议,要从单纯的地铁安全防控角度跳出来,转变为从全面风险治理角度构建我国城市地铁风险治理体系,以增强城市地铁抗风险能力。

一、 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强化风险源头控制

提高地铁安全风险识别,需要回答清楚几个基本问题:可能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何时何处会发生?会怎样发生?主要受影响对象是什么?首先,要对“疆独”、“藏独”等敌对势力的最新活动趋向高度关注。同时也要对国内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可能引起的社会泄愤事件提高警惕,强化风险源排查和控制。其次,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体系,加强对炸药等危险品的监管和控制,从源头上控制可能有产生大规模杀伤效果物品的运输与使用。

二、 强化地铁风险控制,构筑有效防线

早晚上下班高峰是地铁线路运营压力最大、脆弱性最高的时段,应着重加强早晚高峰时段地铁出入口的安全检查,尤其对乘客携带的小包裹和液体提高警惕,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把安检移到地面上。适当增加安检设施与安检工作人员,兼顾运营效率与安全。同时,应遵循一般与特殊检查相结合、明检与暗查相结合的原则,对可疑人员盘查询问。另外,地铁的人员密度和流动性极大,对安检设施的精度、灵敏度和效率要求极高。为此,要加强安全检查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优化安检程序,提高安检效率。在地上和地下范围内,围绕地铁风险构筑多重过滤防线,将地铁安全治理体系扩展至地铁运营系统之外,在整个公共交通领域以及与地铁运营安全有关的所有部门内改善与提升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能力,减小地铁系统的风险暴露程度。

三、加强风险沟通,增强公众危机理性抉择能力

良好的风险沟通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在他们关心的事情上做出合理的决定,并创造共同的信任感。地铁系统要定期与公众风险沟通,加强公众的地铁安全警示教育,形成群众参与风险治理的习惯与文化;借鉴美国公共交通工具宣传经验,增强地铁安全警示牌和引导图;建立有效的恐怖威胁的预警发布机制,以提高公众的安全警惕性并威慑恐怖分子。

四、舆论引导,化解压力

从舆论宣传和报道方面,要侧重对公共恐怖事件制造者“反人类”、“反人性”罪恶本质的揭露与谴责,加强对各种可能的模仿者的道义警告。这样也可以从侧面牵制海外敌对势力在中国从事恐怖活动的想法,使得这些组织企图欺骗国际舆论和海外公众的目的难以得逞,从而不敢轻易从事此类公共恐怖活动。

五、提高针对地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旦发生地铁安全事件,防止事态扩大、减小伤亡损失、尽快恢复交通秩序是应急处置的主要目标。为此,应建立合理高效的疏散程序和指挥体系,提高地铁工作人员的疏散引导能力;加强地铁与地面交通的协调联动机制,构建立体化的人员疏导系统;提高医疗、消防、公安等部门对地铁的快速应急保障能力,协助地铁部门处理好突发安全事件;针对地铁不同站点的特点,科学规划应急资源分布,建立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等。

地铁运营的安全保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对于维持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长远来讲,应该防范于未然,尽量减少和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从全面风险治理的角度,应在全社会建立多主体参与的风险治理体系,形成政府有力主导、市场优化配置、社会积极参与的风险治理结构,并与国际社会开展实质性合作,有效打击威胁公众安全的恐怖主义行径。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篇4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以下简称风险预警)是通过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收集、评估和通报,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控制。有效的预警系统除了能够防止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外,还可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增强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增强公众对监管系统的信任,促进食品消费和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1.1 风险预警的意义

2008年中国发生的三鹿牌婴幼儿乳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重大健康和经济损失,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中一项重大隐患:即传统的食品安全危害尚没有很好地解决,而由于社会诚信缺失、市场缺乏规范、监管能力欠缺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不规范应用等,给食品安全带来的非传统危害仍不断发生[1]。虽然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经过的阶段,只有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逐步得到改善。但如何降低或消除系统性风险,及早发现、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是监管部门和食品行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风险预警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手段,受到相关各方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纳入风险预警理念具有以下意义:(1)风险预警更加体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健康。(2)风险预警也有利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提前预防可以预见的危害。(3)以实施风险预警为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各部门监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利用能力。(4)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与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常规指标检测相比,风险预警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经济有效的方法。

1.2风险预警的特点

风险预警是“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其中,风险预警既是风险评估的结果产出之一,又成为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的重要措施。中国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借鉴了国外“风险分析”的理念,在法律层面引用了“危害(hazard)、”隐患“hidden danger”以及“风险”(risk),对危害和风险的评估与甄别,势必会产生“较高风险”或“隐患”的判断。风险预警的基础是对危害的认知、监测和评估,风险预警的能力同时体现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综合管理和掌控的水平,在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相对不足,违法行为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加强风险预警能力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针对性,是一个比较经济和科学的方法。根据风险预警的特点,开展风险预警应当满足以下要求:(1)应当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2)必须在风险评估结果基础上,综合分析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3)必须以健康保护为必要性前提,即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4)职责法定。即预警的公布是区别于日常监管信息,应由法律授权的部门发布。任何组织、个人和媒体不得自行制作发布预警信息。

由于风险预警的前提是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需要依据科学信息进行,因而,开展食品安全预警的条件是必须具备对相关危害的健康影响、监管信息和相关食源性疾病危害信息的系统把握基础上,并结合人群消费特点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国内外风险预警的实践,预警信息可分为三类进行:(1)对可能污染食品的生物性、化学性及天然存在生物体内的有毒成分的含量水平进行预测。涉及的食品主要为食品原料、农产品等。(2)对可能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控,内容包括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信息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3)对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及食品危害控制失效的信息。

1.3 中国对风险预警的相关规定

2004年,在中国发生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系统反思了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对风险预警也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加强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和综合利用,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由于当时中国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文件还针对性提出了有关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等内容。

2009年,经多次论证后的《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对风险预警的规定。要求利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该法同时对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监管的进出口食品也规定了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的规定。还规定,风险警示信息可以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统一公布。对于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公布。

2 中国以往开展食品安全预警的经验

2.1 原卫生部建立的预警机制

建国以来,卫生系统长期承担全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霉变甘蔗、河豚鱼、甲醇、亚硝酸盐、毒蘑菇、食源性寄生虫病等食品安全预警公告,提示广大消费者注意饮食安全,防范食源性疾病发生。2003年,为更好地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原卫生部印发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其中包括5项主要行动目标,其中行动目标之一就有要开展风险预警。主要工作内容有[2]:(1)加强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包括完善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建立能够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的检验室网络。提高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开展食品中病原危害的危险性评估,加强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应急体系。(2)收集用于风险预警的信息。内容包括:收集国内外已经发生的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信息,建立食源性疾病数据库;对新出现的食品污染物种类、新的食源性致病因素,食品加工方式的变化对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发布食源性致病因素预警信息。(3)按三类级别设定预警。根据危害发生的风险、危害的程度及影响的区域范围和人群资料,综合评估后,按提示性预警、警示性预警、措施性预警三级公布预警信息。预警内容有:预警食品的特征;潜在危害物的特征;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和人群;要求消费者、食品生产经营者、卫生行政部门分别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对策。(4)建立预警风险评估程序方法。指定技术机构收集来自疾控部门、卫生监督部门、传播媒体和社会公众等方面信息,进行初步评估后,填写《食品安全预警信息评估表》,并组织专家组对预警危害资料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是否发布预警以及预警的级别,对认为必须发布预警信息的,填写《预警信息格式表》,提请原卫生部发布预警信息。《食品安全预警信息评估表》应提供危害级别的分项特征。预警级别根据预警食品的特征、潜在危害物的特征、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和人群、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特定实验室检验数据综合判定。(5)预警信息的发布与处理。由原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预警的评估和发布,决定发布的范围和方式。各省级卫生行政应相应建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安全预警评估和发布机制,并采取加大预警效果的宣传和行动措施。

在以上预警系统基础上,原卫生部先后向社会发布了蓖麻籽、霉变甘蔗、河豚鱼、生食水产品、毒蘑菇等10余项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信息,社会媒体积极报道,对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防范食源性疾病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

2.2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设的预警系统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该局组织有关专家着手制定《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框架指南》。2007年完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属的349个地市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建设,在此基础上建成全国食品安全分析预警系统。该系统由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报送系统、预警发布平台等组成。2007年12月28日正式宣布运行。

2.3 质检部门建立的预警系统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于2006年在系统启用全国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该系统通过动态采集15个国家食品质检中心日常检验检测数据,16个省级监督抽查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通报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利用该系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2007年先后发布了食品和化妆品中违法使用苏丹红以及食品中检出违法使用的碱性橙问题。另外,质检总局还建立了进出口食品预警系统,2010年向全系统和50多个国家发出了350多份风险预警通报,开展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和调整相关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措施。

但限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原几个部门的信息系统未做到信息相互沟通,力量难以整合,以至于2008年在三鹿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对三聚氰胺污染奶粉问题还是后来引起的婴幼儿泌尿结石事件,各部门的预警系统都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

3 国际风险预警体系及特点

国际上比较系统和运转良好的风险预警系统分别为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INFOSAN)和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INFOSAN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和《全球食品安全战略(2003)》合作建立的连接世界各国食品安全当局的全球预警网络系统,由WHO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司运行和管理。《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WHO应该通过其监测活动收集有关事件的信息,并评估事件引起疾病国际传播和干扰国际交通的可能性。RASFF是欧盟根据欧盟指令第178/2002号,于2002年建立的信息预警网络。它连接欧盟各成员国的食品与饲料安全主管机构、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等,主要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安全食品和饲料危害。上述两个预警网络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3.1 以法定程序尽量收集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INFOSAN的信息来源于各成员国。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符合报告要求的公共卫生信息,应当在24小时内以最有效的通讯方式向INFOSAN报告。INFOSAN通过该系统发现事件、核实信息、分析和评估,从而避免重复工作并能进行有效的全球疫情预警。欧盟的RASFF则依据欧盟法令,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在发现与食品、饲料安全有关的信息后,都应由成员国主管部门通过RASFF报送。

3.2 通报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应急事件和一般食品信息

INFOSAN的宗旨包括:促进食品安全相关事件信息的快速交流;共享全球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信息;增进各国、各网络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协作关系;帮助各国加强其处理食品安全紧急事件的能力。但INFOSAN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收集和评估,及时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与事件相关的主要内容有:监控引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各类信息资源;与网络成员合作,评估和核实食品安全事件;促进食品安全事件相关信息的搜集和传播;共享紧急事件预警;与FAO和WHO的紧急行动小组合作,根据请求提供技术援助,以应对食品安全紧急事件。

RASFF通报的内容有:成员国为保护公众健康而对不安全食品、饲料采取控制措施的信息。需要对不安全食品、饲料采取紧急执行措施的信息。成员国拒绝进口某类不安全食品的信息。信息通报的类型包括预警通报、信息通报、禁止入境通报和新闻通报4种。

3.3及时向各利益相关方反馈,发挥信息预警的作用

INFOSAN应急网每月调查10~20起食品安全事件,每月通常向符合下列情况的国家发出1~2次警报:(1)经由国际分销而得到遭受污染的食品;(2)可能发生了与跨界疾病暴发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往INFOSAN应急网曾经预警通报的信息有:牡蛎含诺如病毒、菠菜中的大肠埃希杆菌、食品材料中的三聚氰胺及有关化合物、燕麦饼中的玻璃污染物等。

RASFF收到各成员的风险信息后,提交欧洲食品安全局进行风险评估,并将评估意见及时反馈各成员国,使RASFF真正发挥信息搜集、沟通和预警通报的作用,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4 对完善中国风险预警工作的建议

4.1 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系统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统一法规制度,明确食品安全信息的范围和收集范围。尽快改变中国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信息部门化、单位化、课题组化的状态,指定专门机构承担收集、汇总、分析食品安全信息的作用,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从国家角度,应统一收集的食品安全信息至少应包括:(1)农产品、加工食品等的类别、产量和食品消费量。(2)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的农药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的性质及用量,植物或肉用动物疫病流行的信息等。(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行政执法中发现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信息。(4)承担食品检验的检验机构发现的超出食品安全标准或新发现的有毒有害物信息。(5)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收集的污染物、食源性疾病、有毒有害物信息。(6)政府经费支持的食品专项调查等信息等。

4.2 加快建立食品污染信息预警系统

科学准确的风险预警应当建立在成功的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监管信息收集分析基础上,只有有效地落实监测、评估和信息沟通,才能实施有效预警,这需要依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为了科学开展风险预警,应确保风险评估机构能够及时获得相应的食品风险信息。经过风险评估的结果还应当快速准确地传达至食品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应当及时客观予以公布,使食品企业和消费者及时了解风险信息,提高食品企业自身防控风险的能力。

4.3 加快创建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

通过完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与溯源体系,建立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数据库,结合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建立食源性疾病危害预警与预测系统,以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通过食源性疾病信息与危害物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还可以开展食源性疾病发生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和预报,指导监管部门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摘要:目的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以往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情况,并借鉴国际开展风险预警的成功经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结果 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是通过危害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信息通报,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控制。高效、准确实施风险预警,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虽然中国有多个部门曾经建立起了风险预警系统,但在以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结论 总结国内以往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情况,并借鉴国际上开展风险预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食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李泰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读本[M].北京:法制出版社.2012.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篇5

***队按照矿上的整体部署,积极主动落实贯彻相关要求,圆满地完成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现在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下面将我队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1、组织成立风险预控管理小组

2、***队具体工作方法

3、风险预控管理在我队发挥的作用

4、存在的不足与针对措施

• 组织成立风险预控管理小组

我队按矿要求组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负责队具体风险管理工作。以队长书记为组长,组员由副队长、工会主席、技术员和各班班组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岗位员工组成,明确目标并制定相应考核条例,保证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执行中的有效进行。

***队在册员工141人,共分4个班(1个检修班,3个生产班),全部参加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培训工作,其中12人参加应急急救员、4人参加应急消防员培训、2人参加内审员培训,并全部通过了考试。

我队主要负责矿井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具体共有项工作任务,道工序。通过组织全体员工对生产过程中各类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排序,共辨识出危险源个,人的方面机(物)方面环境方面个,管理方面其中特别重大风险0 项、重大风险 3项、中等风险 116项、一般风险465 项、低风险0项。

***队 风险预控工作任务与工序.doc

***队 风险预控环境的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doc

明确重大风险任务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我队实际及已发生的事故案例,评估出3项重大风险任

务,其中重大危险源有3项。

•首先结合事故案例向大家阐述把这些任务列为重大风险任务的原因,其次阐述

针对重大风险任务中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措施。

重大风险任务

重点管控重大危险源

•针对以上任务中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我们将这些危险源的管控作为重点,利用每班前班后会在职工中贯彻学习,采用岗前提问,学习日考试等方式,让他们牢记于心。

•班前会上安排此类作业任务时,带班干部把这些危险源作为施工中的主要安全

注意事项重点强调,在井下现场施工时,班组长重点提高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职工在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杜绝违章作业,严防事故的发生

下面我来举例分析下***队由于危险源失控曾经发生过的事故案例以及我们制定的管控措施:

危险源:

1、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2、矿车移动式捡拾轨道附近的杂物。

•2008年4月2日,***队职工宋兴安等五人将风巷片盘外的料车运至风巷,由于绞车绳短,需人力推车,宋兴安用手去掉车轮下的板皮,然后下令推车,这时发现车轮下还有一个小木棍便伸手去拿,但车已移动,将宋兴安的左手中指挤伤。•针对之一事故,我们制定了管理措施:

•(1)人力推矿车时,各作业人员要精神集中,提高安全意识;

•(2)周边人员做好自保互保,保证作业安全;

•(3)移动的矿车轨道附近严禁伸手捡拾杂物等。

***队具体工作方法:

1工作中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卡和告知牌,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2认真贯彻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多样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活动

3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工作中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卡和告知牌,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我队按照风险预控办公室及矿相关文件要求,向全队的各岗位职工发放危险源辨识卡,并让职工细读和熟背辨识卡上的内容和标准,提高职工按照标准和措施作业的态度,严防事故的发生。井下职业危害告知牌的悬挂时刻提醒各工种按章作业,及作业时的隐患和预

防的措施。

二、认真贯彻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多样式开展风险预控管理活动。

(一)风险预控告知管理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队各值班干部严格按照“2208” 模式(2分钟点名;20分钟教育培训及危险源辨识;8分钟工作安排)进行班前会的召开综采一队 风险预控班前会记录.doc。另外,我队利用每周一、三、五班前、班后会对各干部职工进行风险预控管理知识贯彻教育,对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职工予以奖励。

井下带班干部会在下一班班前会前,将工作面的存在的风险汇报到队上,值班人员认真的做好记录,分析下一班工作任务中的风险,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中存在的风险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在班前会上告知跟班队长、班长和员工要清楚自己作业范围内可能在“人机环管”方面存在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预知风险的能力。

(二)规范员工行为。我们通过规范劳动纪律,排队进浴池换衣、排队上岗,集体入井、文明乘座人车和大巷排队行走等行为,避免入井到工作面前发生的各类事故。

(三)持卡上岗。我们对各工种发放《危险源辨识卡》,达到每人一卡,告知员工工作区域的存在的安全风险,使员工班前预想、班中预控,使员工知道重大危险源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是作业前安全风险预控确认管理。在到达工作面后,由跟班干部和班组长结合评估员、瓦检员按照“四人联岗”工作制的原则对班前、班中、班后的安全工作对工作面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进行检查。坚持“三不生产” 和“四不开工”原则,即:不安全不生产、不文明不生产、不标准不生产;危险源辨识不清不开工、管控措施不到位不开工、作业能力达不到不开工、隐患不排除不开工。各岗位工对本岗位内的安全风险进行确认,工作过程中对安全风险随时进行确认,查出隐患及时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一)风险评估管理。对每一项工程开工前进行风险评估,对各个危险源进行安

全风险评估、分级,有重点针对性的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工作。

•(二)责任到人,规范风险管理。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照特别重大风险、重大

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等级进行划分。风险查处后,根据风险的等级,制定危险源的责任人,制定处理风险的措施和标准。

•(三)认真落实隐患整改通知。我们每天有专人负责整理安检科和综采区下发的《安全风险隐患整改通知单》,按照限期整改日期,由值班人员布置,验收员跟踪落实,升井后及时汇报,上台帐注明隐患整改情况,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实处,对于完不成隐患整改的个人和班组,则进行严厉的考核,在整改期限内继续跟踪落实整改。

•(四)加强生产区域管理。我队要求各下井干部认真排查工作面的各项不安全因素,排查内容要100%覆盖全工作面,检查做到不留死角、考核不留情面。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我队发挥的作用

1.通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的开展,使每位职工更加清楚了自己的工作任务,知道了每道工序中潜在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控措施,从而实现规范操作、主动防范,有效避免了三违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通过构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使我队班子成员明确了安全管理的重点,干部在井下现场的管理更有针对性,某项作业存在哪些危险源,如何预防等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从体系建立开始至今我队未出现任何安全工伤事故及较严重以上三违行为。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整改措施:

1、个别职工对风险预控的学习不够深入,认识不到位,有为难抵触的情绪,甚至认为是纸上谈兵,在参加教育培训时左耳进右耳出,有应付现象存在。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继续加强培训,将风险预控的重要意义宣传贯彻到位。

2、由于部分职工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这部分人对危险源及管控标准与措施管理卡片内容的背诵记忆成为了一大难题。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让本队技术员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教,将卡片上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变成通俗的语言,使这部分职工更容易接受。

3、在实际工作当中,作业地点的环境等不安全因素时刻在变化,危险源的数量或相关风险已经发生变化,之前制定的措施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针对以上情况,我队要求各跟班干部加强每天各个工作地点进行认真检查,定期对作业地点周边危险源等进行补充并对风险进行评价,结合现场实际修改不足之处。

***队认真贯彻落实《平煤股份一矿关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试运行的通知》,牢固树立“生命无价、安全至上”理念,围绕“事故防范在于落实预防在先”这一中心,坚持“一切隐患皆可识别,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理念,摸清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以落实现场责任为重点,全面排查安全风险因素,超前治理生产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队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促进综采一队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安全风险体系 篇6

关键词:电力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4-0108-02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电力企业要建立起在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安全保障体系为基础、以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如果安全上出了问题,就意味着生存危机,发展更无从谈起。电力行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原因有三:一是电力生产较复杂;二是电力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国脉之所系;三是电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责任重大。安全大检查、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双达标、创一流等措施的实行,极大地遏制了生产不安全行为。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人员责任性的设备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还会发生,甚至有增无减,预防事故的发生、开创电力工业持续安全生产的新局面,仍然任重道远。

1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电力企业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广大员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的最根本要求。做好安全生产管理是保障企业生命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电力企业的安全工作将始终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安全管理,积极构建安全生产环境,促进企业朝着安全、高效、和谐的方向发展。

2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

每当事故发生,我们在事故通报、事故处理意见中看到的基本上是这样的文字:“各单位务必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作业人员、运行人员的教育和监督,增强责任心,杜绝误操作事故,发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确保安全”、“反违章力度不够,对现场的违章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稽查手段,致使违章现象屡禁不止”、“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对职工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抓得不细、不实,反映出领导的安全意识不强”、“事故暴露出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反映出安全监护不到位,反违章活动流于形式,未认真开展”等等。

从中不难看出,对于事故的原因,总结归纳为:第一,管理不严,制度未落实;第二,监督不力,稽查不到位;第三,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有章不循。针对原因,采用的对策是:①加强管理,做到严、细、实;②加强教育,提高安全意識;③加强监督,制止违章。应该说,电力系统的各级领导对安全是非常重视的,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特别强调“管理”,认为安全管理缺陷是根本性的事故隐患,安全出差错,就是管理水平不高。

但人员责任性事故还是屡屡发生,有些事故是明显不该发生的,诸如走错间隔、强行解锁、不按规程操作等习惯性违章,为什么管理层的安全紧迫感和巨大压力总是传递不下去,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依然存在呢?究其原因,就是安全管理未达到真正的本质安全,未形成超前预防型为主体特征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当前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期望达到的目标,预防型安全管理是现代科学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变“事故处理、事后防范”为“本质安全、超前预防”管理态势,才能使安全管理从安全思想到安全方法实现质的飞跃,真正走上“预防为主”的轨道。

3安全生产的监督

习惯性违章、人员责任性事故一旦发生,就必然涉及到监督问题。

安全与生产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构成,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对应于决策层的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安全监察部;对应于管理层的是职能部门和基层的安全领导小组;对应于执行层的是生产班组;这三层就是“安全生产三级管理网”。有了安全管理,自然要有安全监督,于是就有了安全监察体系,具体的组织机构为:①局设安全监察部,其人员即是安全监察人员,安全部以搞安全管理工作为主,现场监督为辅,以不定期抽查为主要监督方式;②基层配一名专(兼)职安全员,主要职责是除了一些重点工程加强现场监察外,其它工程可采取不定期抽查的办法,并抽出较多精力从事必要的安全管理工作;③班组设兼职安全员,班组安全员主要侧重现场监察。

从中可以看出,安全监督人员同时就是安全管理人员。尤其是生产班组,安全监督人员是安全管理人员,也是生产人员。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安全监督状况,即自己监督自己。对于自我监督的不可靠性,管理层也是有所警觉的,这就是“达标”、“创一流”、“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等活动不断开展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活动全是上面定出标准、细则,下面执行.再由上面来检查、验收。但由于安全检查只是发现已出现的问题,加上许多的安全检查往往都流于形式和应付,所以安全隐患往往被隐藏,可见这样的监督,成本非常高,收效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一种更为先进的,以风险管控为主要手段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4利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企业要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安全体系,实现根本的本质安全管理,就必须引入比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更为先进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下称“安风体系”)。本质安全管理含有四个方面:人员本质安全、设备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管理本质安全。安风体系就是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细分成了九个单元,见图1,通过把所有的工作的步骤分解,对所有的工序都进行评估打分,对风险值较高的风险制定措施管理和控制,真正体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理念。安风体系就是一个识别、研究和纠正与轻微事件、疾病和财产损害事件及未遂事件相关系统问题的过程,它可以预防严重事件和主要事件的发生,使企业形成自我检测、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

图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单元和内容

5结束语

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是所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将成为达到这一目标的先进手段,通过这先进的手段实现了从以往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化,改进了我们以往的安全管理手段,促进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Application the Safety in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o Raise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afety Control Level

Dang Weijun

Abstract: Along with national economy’s fast development, living standards’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national electric power lacks the electricity condition to be day by day serious, suspends is day by day arduous in fro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or’s duty, therefore does well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afety in production and develops the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to the electric power profession survival, the article to applied the safety in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new management pattern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安全风险体系 篇7

(一) 识别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呈现飞速发展状态, 尤其是近十年来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伴随着新形势的到来, 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部风险, 电子商务的盛行和网络资讯的发达使得网络渠道的业务比例提升, 银行的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外部风险挑战。这使得银行业本身乃至整个社会对财产和信息的安全指数要求越来越高, 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 银行业加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必然和必要的。但是现阶段, 银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受人才、技术、体系乃至设备的制约, 整体的风险识别水平还比较低, 亟待提高。

(二) 信息安全风险形式严峻。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比较严峻, 银行系统的开放性和电子商务数量和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使得其受到攻击的可能性大幅度上升。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往往对信息技术存在着严重的依赖, 使得信息系统受到木马攻击、病毒侵害和钓鱼网站危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 银行要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体系的构建。

信息安全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银行要想及时、完整地识别出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就必须重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识别体系的建设, 从起点上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系数标准。银行要定期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严格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应对。

(二) 银行要建立重大信息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方案。

重大信息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方案能使得银行的信息风险保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在新的金融时期, 完善的银行信息安全应急方案给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了一层重要的保险。完善的银行信息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方案是一种事前控制措施, 是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三) 国家要加大银行信息安全犯罪的惩治力度。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对信息安全犯罪进行打击。相关部门应该从根本上对这种犯罪进行严肃管理, 将常规化管理落实下去, 坚决杜绝形式化管理, 一旦发现问题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对于银行信息安全的重大犯罪要严惩不贷, 对网络金融犯罪要高压打击。这样整个银行系统才会意识到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注重维护自身的信息安全。

(四) 建立银行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 建立完善的风险责任机制。重点在于在银行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体系要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细化, 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人员对重要事项进行负责, 做到对风险负责、对安全负责。其次, 建立完善的风险通报机制。通报包括对上级通报和对下级通报, 对上级通报要客观真实准确, 对下级通报要严肃认真, 既不夸大也不隐瞒。最后, 建立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团队。人才是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团队是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力军, 他们在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等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安全风险体系 篇8

关键词:HSE,安全监督,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前言

鉴于采油安全全面监控难度大、安全管理标准多、量化考核相对缺乏等现实问题, 结合采油安全管理实际, 通过构建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 利于发挥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主观能动性, 利于调动每个职工“我能安全”的积极性。

一、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的基本内涵

建立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就是针对采油安全管理现状, 将安全风险分为现场、四级单位、三级单位、二级单位四级监督控制, 明确岗位责任, 通过新监督管理模式, 根据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考核内容, 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 分级控制风险, 从而达到提高安全监督精细化的目的。

二、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的构建

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按照制定标准、分级控制、分级考核等步骤进行构建。

2.1、制定标准。

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能否有效运行, 关键在于控制标准。即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考核是否科学、客观、全面, 考核的标准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行性, 是否公正合理, 为此, 在制定标准时, 要坚持三个原则:

(1) 全面考核的原则: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制定标准的特点就是“全”, 安全控制的内容都在控制之内。

(2) 分工负责的原则: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想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明确责任, 落实责任。

(3) 全员参与的原则:在考核内容细化责任的标准中, 体现了“人人都管事, 事事有人管”的考核机制。

2.2、分级控制。

确定控制内容、明确控制的方法、实施公开考核三个环节。

(1) 分级控制风险管理内容的确立。将监督的范围分为采油部分、集输部分、井下作业部分、后勤服务部分四大部分。监督方法上推行分块巡回监督检查法, 根据相关标准、规定检查的项点和检查的标准, 对禁令杜绝的问题进行重点考核。各系统制定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 检查人员依据此表进行检查。

(2) 控制方法的实施。现场人员对照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逐项核对现场标准, 对不符合检查标准的问题, 进行现场整改, 不能整改的上报四级安全管理人员。四级安全管理人员依据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对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在四级范围内能够整改的进行整改, 不能整改的制定防范措施上报三级安全监督部门, 同时对现场人员漏查的问题和违章行为进行统计, 依照队上的规定进行处罚。三级安全监督人员依据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对现场进行监督抽查, 对四级上报的问题能整改的立即督促整改, 不能整改的制定防范措施后, 上报二级安全监督部门, 同时对现场人员漏查的问题和违章行为进行统计, 依照三级监督规定进行处罚。二级安全监督部门依据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对三级上报的安全隐患治理情况和防范措施进行落实, 对抽查的施工现场的违章和隐患开据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责令限期整改,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安全生产禁令和安全生产严重违章行为以《安全监督检查通报》形式向全厂通报处理。

(3) 公开考核标准。考核的标准是安全管理的标准和尺度, 标准尺度是否合理决定着安全隐患能否杜绝, 也决定着管理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核标准的基本要求:必须是以局级以上相关标准为依据;考核标准也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考核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 从班级到采油厂安全管理和监督部门全部依据此检查表进行监督检查。

2.3、分级考核。

建立采油厂安全监督公报, 内容涉及工作的重点、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日常检查中存在的违章统计, 对严重违章的处罚情况。对于分级控制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

(1) 四级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将采取以下措施:特殊施工开工之前, 对照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 施工人员进行逐项落实作业形式准备, 由干部对开工情况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进行下步施工。施工中要建立交接班记录, 由责任人将生产中的隐患整改情况、下步防范措施, 记录交接班记录中。值班干部要根据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 在队务公开栏中进行曝光, 并依照标准进行相应的处罚。

(2) 三级单位对安全隐患和违章的行为采取的措施:三级设立安全监督人员, 负责三级范围内安全监督工作。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和严重违章, 采取现场整改的办法, 整改完毕进行验收。对于现场的严重违章, 要现场拍照取证, 对违反安全禁令和严重违章问题, 依照规定进行处罚。

(3) 二级安全监督部门对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采取的措施:采油厂安全监督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 通过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 责令其整改。被检单位整改完毕后, 要向安全监督部门提交书面整改情况报告。对发现的严重违章行为, 下发严重违章停工通知书, 责令其停工整顿。停工整顿完毕后, 向安全监督部门提出书面开工申请。现场复查合格后, 方可开工。

三、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的主要优点

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利于实现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结合, 且简单易操作。整个检查过程通过检查表就能完成, 用实物图的方法进行标注, 施工人员只要按着检查的路线落实就能完成检查和管理的全部过程。

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使关口前移层层把关。从二级、三级、四级到班组层层把关, 逐级考核、逐级监督、逐级落实, 大大消减了安全隐患和违章现象, 利于提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安全风险体系 篇9

高层建筑施工作业涉及面广泛, 牵涉到人机系统, 施工环境, 施工设备, 施工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讲, 是处理好建筑施工过程中人物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现阶段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有以下内容:其一, 高空坠物, 主要表现为从脚手架, 垂直运输设施, 洞口, 楼梯口, 电梯口, 楼面, 屋顶, 高台边缘, 工程结构, 机械设备上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碰撞, 失衡, 踩空等情况, 以致出现高空坠物;其二, 机械伤害, 通常表现机械转动绞尽碾压, 钻刨, 或者不慎出现机械飞出物, 机械失去平衡出现倾翻等情况, 从而诱发机械伤害;其三, 起重伤害,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 很多建筑材料都需要进行搬运, 由此就会使用到起重机械设备, 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诸如机械断裂, 倾翻, 物体失衡, 脱钩等情况, 以至于给予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危害;其四, 触电安全事件, 由于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 电力资源是开展一切施工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在错综复杂电网中, 常常会因为线路故障而给予实际工作的人造成触电危害;其五, 坍塌, 主要会出现在沟壁, 坑壁, 边坡和洞室等区域的土石方坍塌;基础掏空, 沉降, 滑移或者地基不牢出现的墙体和建筑物坍塌等。

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2.1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所谓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是由对于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水平的指标或者标准组成的, 用于安全评价的集合。在此体系中去, 安全评价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科学设置安全评价, 使得其趋于合理性, 是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和可行度的关键所在。

2.2 以多级模糊评价理论去构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2.2.1 模糊评价的概况

所谓模糊评价是指在模糊数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以隶属度的方式来量化信息, 通过选择因素域值, 综合利用传统数学的方法对于多个因素进行定量评价, 由此得出比较科学的评价结论。在进行模糊评价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以下的步骤:其一, 建立影响评价因素集, 给予其界定权数;其二, 评价者建立评价集合, 并且对于各个因素进行对应的评价, 在此基础上得到评价矩阵;其三, 在权数和评价矩阵的基础上, 构建系统评价矩阵, 并且求出系统总得分, 以此去对照安全等级, 以实现模糊综合评价。之所以将模糊评价理论运用到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 是因为在衡量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的过程中, 安全与危险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存在比较模糊的界定, 以隶属度的方式来进行阐释, 可以达到定量精确的目的。简单来讲:其一,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因素多, 权重各异, 难以量化, 有着比较强的模糊性;其二,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因素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没有规律, 也难以进行预测;其三, 部分因素容易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 难以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进行具体判断。因此, 将模糊评价的理论运用到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中去, 是很有必要的。

2.2.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以某建筑公司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为案例, 对其展开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以构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此处我们仅仅从影响建筑安全的四个角度来进行探析。下表格为某建筑公司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表格。具体来讲, 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2.3 初级层次的综合评价

首先确定评价因素, 比如以影响护栏安全的因素来分析, 将其归纳总计为三个方面:立杆基础, 两杆之间的距离以及绑扎。由此形成4个评价集, 此时的评价论域为安全, 较为安全, 临界, 危险。在此基础上, 对于各个因素的隶属度进行确定, 以8个专家为评价小组, 对于立杆基础进行评价, 并且分别得出相应的比重, 通过计算得出上述几个因素的隶属度, 由此得出相应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

2.2.4 二级和三级层次的综合评价

同样以脚手架为例子, 在脚手架和护栏的权重数基础上构成了全新的模糊向量, 由此基础上得出脚手架的安全综合评价结果。依照这样的方式, 同样可以得出机械车辆, 施工用电和安全管理的综合评价结果。对于三级层次的综合评价来讲, 也需要依据建筑公司施工的基本情况, 对于其安全模糊向量进行界定, 由此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2.2.5 等级参数的评价

在获取到上述的综合评价结果之后, 依据反馈的信息, 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对于参数信息进行合理的评价, 并且以此为依据去制定安全管理策略。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高层建筑施工项目数量不断增加, 给予建筑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本质上来讲,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不仅仅关系到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 还牵涉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由此, 应该从构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以便给予实际安全管理工作相应的引导。

摘要:高层建筑施工基础开挖深度深, 作业高度高, 施工较差作业情况比较多, 施工工期漫长, 是建筑行业中安全灾害事故发生可能性最高的建筑工程。以此, 积极对于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展开评价, 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体系, 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李万庆, 郭海燕, 孟文清, 张艳妮.基于灰色聚类-SPA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 (08)

[2]刘小蕊, 周志刚, 韩冬生.基于模糊数学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J].科技资讯.2011 (14)

[3]刘小蕊, 李强, 单长海.现场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11 (13)

安全风险体系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一、欧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的理论背景

风险分析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运用于食品安全领域。1995年联合国FAO/WHO (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 召开了以风险性分析应用于食品标准制定为主题的联合专家委员会, 首次提出了食品安全领域要进行风险分析的新理念。1998年在罗马召开的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上, 形成了《风险情况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的报告, 标志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已经形成。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对风险进行分析就是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情况交流等三个步骤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风险评估是确定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微生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概率和强度;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以维护消费者健康为首要目的,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政策, 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食品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之间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 使各方全面了解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危害、危害的特征、危害的严重程度、危害的变化趋势、最高风险人群、风险人群的特点和规模、风险人群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风险人群的利益等信息 (徐成德, 2009) 。

由于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欧盟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欧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一) 欧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立法体系

1964年, 欧盟颁布了第一部食品卫生法规,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 欧盟已经有了一系列综合性的针对各种食品安全的卫生指令。但是, 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欧盟食品安全体系遭遇严峻的挑战。1997年, 欧洲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绿皮书, 认为现行的食品立法没有满足消费者、生产商等方面的需要, 对此欧洲议会强烈要求对立法框架做出改进。在绿皮书的基础上, 欧洲委员会于2000年1月出台了《食品安全白皮书》, 通过立法改革来完善欧盟“从农场到餐桌”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保证措施, 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 包括饲料生产、初加工、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零售等环节。在白皮书的基础上, 2002年1月28日, 欧洲议会与理事会颁布实施了178/2002法规, 即《通用食品法》, 该法规确立了欧盟食品法的总体法律原则和规定。

欧盟《通用食品法》不仅规定了食品风险分析的原则, 而且建立了食品风险分析机制。在欧盟的法律框架内, 第178号法规明确了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风险分析系统, 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通报, 这一系统为食品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 欧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组织体系

2000年, 欧洲委员会认为成立一个独立的欧洲食品局可能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好方式。2002年1月28日, 依据《通用食品法》, 正式建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

欧盟食品安全局是欧盟最主要的食品和饲料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居于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核心地位, 独立承担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两个领域的工作, 主要由管理委员会、行政主任、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九个专门的科学小组组成。欧盟食品安全局针对有关食品和饲料安全已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提供独立客观的科学方面的建议以及明确的交流意见, 为欧盟食品安全政策和立法提供科学基础, 以确保欧盟委员会、欧盟议会和成员国以及其它欧盟机构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欧盟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还有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署和欧盟食品与兽药办公室。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署主要负责欧盟法律议案的提议、法律法规的执行、条约的保护及欧盟保护措施的管理, 并指定食品和兽医办公室负责监督各成员国执行欧盟相关立法的情况及第三国进口到欧盟的食品安全情况;欧盟食品与兽药办公室主要负责监督和评估各成员国执行欧盟食品安全、兽药和植物健康等方面法律的情况, 以及对欧盟食品安全局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该办公室归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署管辖。

(三) 欧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行动体系

1. 预防性原则指导下的公开、透明和科学的原则

欧盟《通用食品法》把预防性原则作为食品安全的一个基本性原则。欧盟《通用食品法》在其第7条的内容中提到了该原则, 同时也明确了科学不确定性是该原则的核心要素之一。该原则允许相关机构和人员在科学信息不确定或不完整时通过采取预防性的措施以对抗可能的风险。

为确保预防性原则的实现, 欧盟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活动中始终贯彻着公开、透明和科学三大原则。欧盟食品安全局未成立之前, 各国就食品安全规则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消费者就会面临众多不同的意见, 而不是某种具有主导性的决策。因此, 他们就更可能怀疑本国监管部门是追求公众的最大利益, 还是追求其他目标。这种不确定性反映了消费者对其各自政府缺乏信心 (赵学刚, 2009) 。成立食品安全管理局的目的就是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 最大可能地向利益相关者和公众传达适当、精确、持续和及时的信息, 这些确定的信息都是以风险分析和专家建议为前提, 因而增加了消费者对欧盟防止更多食品问题的能力的信任。为了保障科学家的先进性, 科学委员会的成员都需要通过公开的方式予以选拔, 并择优录用。可以说, 欧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先进科学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对商业秘密予以充足保护的基础之上, 委员会的活动信息和科学家的建议都可以很容易地被外界获取, 以保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活动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2. 迅速及时的预警反应机制

为了应对不断出现的食品危机事件, 欧盟实施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 它是一个连接欧盟委员会、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以及各成员国食品与饲料安全主管机构的网络。该系统明确要求, 各成员国相关机构必须将本国有关食品或饲料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风险以及为限制某种产品出售所采取措施的任何信息都通报给欧盟快速报警体系。系统将收到的有关信息整理编研后, 按照相应程序上报欧盟委员会, 转发欧盟有关部门, 通知预警体系内的其他成员。一旦发现来自成员国或者第三方国家的食品与饲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而该国又没有能力完全控制风险时, 欧盟委员会将启动紧急控制措施。

3. 行之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对食品进行全程监管的基础上实行跟踪制度、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 是欧盟在面对食品危害的时候能够迅速及时处理危机的制度保证。食品跟踪与追溯要求在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点, 不仅要对自己加工成的产品进行标识, 还要采集所加工的食品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 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在加工成的产品上, 以备下一个加工者或消费者使用。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在食品追溯制度方面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 包括识别系统、代码系统, 详细记载生产链中被监控对象移动的轨迹, 监测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状况。

三、欧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启示与借鉴

(一) 建立层次分明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制度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发达的欧盟成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食品安全法律比较健全。我国于2006年11月1日施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2009年6月1日施行的《食品安全法》, 虽然已经将风险分析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之中, 但过于原则性和宽泛性, 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而且, 目前我国不仅仅是缺少针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专门法律, 在相关法律的数量上、法律处罚的力度上、法律的可操作性上与欧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为此, 我们应当尽快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支撑, 其他法律相匹配的多层次、系统化、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 要对现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加以整合, 减少避免立法上的冲突, 然后制定各种单行的法规和法律, 最后, 制定出台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 建立统一独立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

我国当前承担食品卫生或食品质量管理职责的部门有近10个, 由于这些部门职能横向与纵向交叉、冲突严重, 在法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表现出许多负面性, 比如互相掣肘, 彼此推诿, 其结果是放纵了违法犯罪活动 (赵学刚, 2005) 。

我国应当借鉴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以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为核心, 下设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作为统一独立的从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 切实落实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分离的原则。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遵循科学、透明、公开、预防等原则, 独立地或应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请求进行风险评估, 并公布其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则根据评估委员会提供的科学评估实施积极的监管决策, 包括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三) 利用食物源区域优势建立实验室, 构建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

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 也是实施预警的主要信息来源, 欧盟每个国家都注重建立以参比实验室为依托的检测监测体系。我国检测机构分散、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人员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食品安全的检测问题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刻不容缓。

为此, 我们可以在已有的10个食品安全控制科技示范区基础上, 再设立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 (或食品安全检测所) , 并垂直建立各区域检测分中心, 组成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这个体系应由政府授权, 争取获得国际认证。国家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追踪国际食品安全新技术、新标准、新规定、新特点, 并负责向各分中心提供新方法、新技术等, 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的疑难问题;各分中心则依托其所辖区域的食物源区域优势, 建立特色实验室, 利用大量及时有效的数据及资源专研优势项目, 为国家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分析。

(四) 引入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 (HACCP) 系统

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在于它没有试错机制。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 这体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预防在先”理念, 要做到预防性的关键在于引入国际上公认最有效预防的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 (HACCP) 系统。

到目前为止, 我国除了水产品、肉及肉制品等六大类食品生产出口企业被要求强制性实施HACCP体系外, 其他企业都只是采取自愿实施与否的政策。因此, 我国可以通过和欧盟合作HACCP技术支持项目, 强制性在食品企业中推行HACCP体系, 以此加强我国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 (秦富, 吴水荣, 2004) 。采用HACCP体系需要较高的成本, 中小企业往往受制于此, 如何将中小企业纳入到HACCP体系之中, 将成为推行HACCP体系的关键。如可由企业所在地方的食品监管机构给予政策、技术、信息甚至财政等方面的必要支持;几个同类中小企业联合起来, 扩大规模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或者参照HACCP系统评价的各项指标, 对企业能够通过其中多少指标、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HACCP系统的要求作出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 对企业予以分级的评定。并将这种评定结论在商品标签上明示。这样, 消费者就可以从食品标签判断其质量安全可靠程度, 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消费抉择。 (范春光, 2008)

(五) 建立食品危机处理机制, 形成高效畅通的食品风险信息交流渠道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并未建立食品跟踪制度、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来对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 而是更多地依赖检测手段来排查可疑食品, 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食品危害, 政府将难以从源头对各种原辅料进行追溯, 企业也难以在第一时间从市场上召回问题食品。因此, 我国在建立食品危机处理机制方面, 应当借鉴欧盟的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 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将生产过程、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实时信息与食品安全机构联网, 做到发生危害时有迹可循, 及时地予以应对。

同时针对风险交流在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阶段的重要性, 应当从两方面入手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这一缺陷。第一, 针对相关专门机构, 应通过建立高效的程序和广泛的途径确保风险评估机构能够及时获得食品风险信息, 作为其决策的依据和选择, 并保证评估结果快速准确地传达至政府部门, 由相关部门制定和妥善实施与风险规模相适应的措施;第二, 针对社会及消费者群体, 应建立及时快捷的信息发布制度, 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各种公共传媒诚实负责地公布各种信息, 使消费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食品安全风险, 保障人身安全及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此外, 当食品危害扩大到一定程度时还可通过全球信息分享机制通告各种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等, 共同协商处理紧急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学刚.统一食品安全监管:国际比较与我国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3.

[2]赵学刚.经济法视野下的食品安全规制[J].食品科技, 2005, 9.

安全风险体系 篇11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应用

电力行业是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近几年,我国电力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频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电力企业都没有一个健全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方面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安全生产隐患,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管控模式

(一)危害辨识与风险识别

要实现对风险的规避和控制,首先必须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识别,危害辨识与风险识别即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找出造成风险的原因,并思考其解决措施。

(二)风险评估

所谓风险评估,指的就是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地估计,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几率、影响程度以及出现的区域等,量化风险,形成风险概述。

(三)风险控制

对风险进行控制应建立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对不可控风险,落实风险控制/管理措施,风险控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消除终止替代转移隔离、工程技术措施(新建、改建、扩建、修理)、行政管理措施(管理与业务标准、作业指导书/操作票、运行方式、预试、定检、巡视、培训、检查等)、个人防护措施(防护用品配置、使用、存放),相关人员应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为恰当的风险控制手段。

4、定期回顾

对风险管控过程及效果及时回顾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根据本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深化和完善安全生产领域深化创先工作部署,制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1、着力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力求实现全领域的一体化管理目标,在管理内容上,应当从风险控制着手,对企业生产的各流程进行系统安排,在传统管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更新,规避传统管理机械化的缺点;2、坚持“一个载体、两大建设、三大提升”的工作思路,加快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全范围覆盖,确保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宣传本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强化全体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并建立一支自主管理、互帮互助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3、遵循“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回顾过程”的管理控制模式,对风险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进行细化,规范管控行为,做到以风险预防为主、控制管理为辅,改变传统管理标准性差、经验主义的缺陷;4、在企业内部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氛围,所谓三位一体,指的就是将行动、组织和引导融为一体,强化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落实好方案策划、执行、审核等各环节的工作任务,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推进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

(一)以标准制度为导向开展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在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之前,首先应当对体系的各要素对应的企业业务标准制度进行分析和整理,并编制出详细的“要素—标准”对应表,将体系要素融入企业日常业务中,企业各职能部门,将各标准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人员,每个标准的负责人都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并定期对其下属部门和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审核,此外,各部门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自主审查方法,这样才能确保风险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地开展,推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覆盖、科学运转。

(二)以要素为导向开展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所谓“以要素为导向”,指的就是对管理体系中的每个要素确定相应的代言人,建立体系代言人管理机制。

(三)以专业管理为导向开展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成立专门的电网管理组、安全管理组、生产设备组等主要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应当推选出相应的组长,负责对其下属成员进行领导和分工,各组应当根据自身所负责的内容制定体系建设的子方案,明确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推动体系应用全面覆盖、科学运转。

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通过开展培训活动,让企业全体员工了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及应用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对事故事件调查、风险辨识与评估、任务观察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二)做好“三个结合”

所谓“三个结合”,指的是体系建设与实际工作、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结合,力求形成管理“合力”,规范化是体系落地的根本;与管理实际相结合,逐步提升管理深度和水平,尽量规避体系管理中出现的遗漏。

(三)完善问题发现、收集与改进机制

全面优化检查、审核、任务观察、事故事件上报机制及纠正与预防系统,并制定科学可行的本地化作业标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对发现问题的表象进行统计分析,挖掘管理上存在问题,包括制度标准、执行、依从等方面问题,从而能够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再次出现。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规范风险管控模式,制定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及方法,才能实现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的提升,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辉煌.关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要点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2):116-116.

安全风险体系 篇12

1“大运行”体系建设背景以及主要业务流程

近几年来, 电力系统建设的提升与更新, 出现了一些情况比较严重的停电事故以及设计电网安全的危险事故, 电网安全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范畴, 电网的安全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意义重大。电网企业从设备运行和调度运行的角度需要注重对于电网安全风险的规避与管理, 所以电网安全管理是电网企业运行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变革运行组织的变化督促了“大运行”体系的建立。为了国家电网的实际发展, 沿着集约、扁平、专业的发展路线, 实行电网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及对企业内部运行的调整, 实现电网资源科学利用以及提升电网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大运行体系的重要目标是对电网的调度和设备资源的管理优化, 实现电网设备的运行和调度的有机综合, 从而实现调控的一体化, 实现最大化的电网资源调配。电网企业主要流程包括:设备运行以及监控流程、电网的调配和控制流程、运行方式的流程和安全控制的流程。其中, 安全风险防控是电网业务的核心, 而且安全风险防控的体系是一个很复杂, 涉及方面比较广的工程。在“大运行”体系中, 电网的生产体系和安全责任设置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 人们对于电力的要求水平逐渐提高, 电力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对于电的依赖很大, 对于电网所出现的风险抵抗力降低。我国出现的电力事故比较多, 而且事故发生因素比较复杂和繁多。引起电网事故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外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气候灾害、地质灾害、以及人为事故造成的电网安全事故。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指设备本身存在的故障和隐患在一瞬间显现出来, 造成重大的电网事故。由于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及信息监控信息应用功能不完善, 由于技术上没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做参考, 所以技术的运行体系不成熟, 并且电网信息的处理系统遭遇死机和崩溃等, 这些问题都来自电网内部的运行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给电网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电力用户的增多和电力使用面积的扩大, 以及各行各业对于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使得电网安全事故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如果电网出现事故都会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社会的总体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受到损失, 而且损失的程度很大。

2 电网安全风险调度体系流程和策略概述

电网安全风险管理调度体系是一个封闭式, 具有超高操作流程规范和要求的系统框架。电网安全风险管理调度体系包括:系统特征识别-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以及加强电网防范风险体系-风险管理能力循环更新系统。电网安全管理体系是电网常规化、安全化、高效化运行的重要环节和保障。从传统意识上来说, 电网的系统识别包括:风险评估边界、组织体系、网络体系、业务流程。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电网系统的识别与判断。一般来讲:

电网风险识别与评估是进行电网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 风险识别是电网信息监测系统针对来自外部以及内部的风险, 电力与电网的风险, 未来与当前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检测。这些方面都是指: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电网外部建设的风险;电力供需方面所存在的矛盾以及电网网架运行中所存在的风险;电网当前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累积下的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这主要要求电网工作人员要有丰富的工作和操作经验, 争取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电网的设备异常要尽早的察觉, 避免造成重大的电网事故。风险评估体系是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 监测风险产生的几率以及影响程度, 并且针对监测后的结果做具体的应对措施。传统风险分析方法大致有五个:故障树分析法、失效模式分析、危害及可操作分析法、变量分析法等。

在传统意义上, 针对电网风险防范体系调控策略主要包括风险监控、风险预警、系统恢复这三个方面。针对这三个方面, 具体的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风险监控体系要求重点对数据库以及风险信息的管理以及扩充, 做到实时的数据监控以及数据库的更新, 从具体的数据找寻隐藏风险的环节和位置。同时, 调度员通过对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 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将隐患消灭在初始阶段。如果发生了险情, 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防治事故面积扩大, 尽快和提前恢复输送电力的关键环节的修复, 并及中恢复重点城市的供电, 减少损失。同时在险情解决之后, 应对电网的供电系统做具体的修正和审查。在实际的风险体系设计中, 应当加大对风险识别和分析以及评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提高, 加大对计算机仿真能力的加强和巩固, 在实际的电网输电工作中, 实现信息共享, 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 加大各部门的协调性。同时应当加大针对事故后期电网其他系统的排查工作, 加强事后的风险管理和评估能力, 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并且效果显著的风险解决方案。同时加大对事故的模拟演练, 在模拟实践当中, 提高计算机的仿真模拟水平和人员抢险的素质。

3“大运行”体系下的安全调度策略

“大运行”体系包括: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等五个方面。针对电网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来说, 重点在于国家级电网与地方级电网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从总体来说, 各级的电网要加大对人力资源, 财务以及物资集约化管理。重点做好发展部门、基础建设部门以及调控中心以及生技部门的协调工作。具体来说, 发展部门要做好电网的发展规划以及电网的整体建设工作, 在对重点地区以及重点环节进行电网布局中, 应当紧抓电网建设的薄弱环节, 组织人力和财力对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和实地勘察, 然后进行汇总做好对总的施工建设环节的设计, 做出可行性的发展规划以及务实的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总体上做好资源的调配工作。基础建设部门与各级基础建设部门以及具体的建设公司应当实行信息共享, 做好工作任务的分配和传递工作, 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性, 由于建设部门设计的作业面积比较广, 所以很多电网的建设细节容易被忽略, 给电网通电造成隐患。所以, 各级电网工程建设部门应当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 同时要做好各个施工单位之间的人员流通以及管理培训, 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一致性, 保证重点环节不漏建, 不错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 同时减少了电网安全防范体系的调控负担。调控中心的工作是整个电网安全运行的核心, 针对调控中心的建设要作为电网建设的重点项目去抓去管。首先, 提高电网调控中心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十分必要, 调控中心是整个电网的神经中枢, 一旦中枢出现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调控中心的工作对工作人员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因此, 电网企业应当在这一方面做好人员的定期培训和实战演练, 同时施行人员激励机制, 在人员的考核中优胜劣汰选择经验丰富且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作为电网重点监控区域的主要负责人员。并且大量的引进高素质人才, 借鉴国外相关的管理经验, 做好人员的调配与管理。其次, 从技术角度来说, 计算机的运行能力是支持电网运行和支撑整个电网的关键。所以, 电网企业在电脑运行系统建设和完善方面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并且在引进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的能力, 达到比较高的电网资源输送效率, 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管理。同时, 加大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演练以及数据库等信息的管理工作, 加大这方面的监控以及问题防范。从业务角度来讲, 加大对调度电网的值班中重点岗位的人员设置和管理, 建立各级的协调和量化安全校核机制, 加强对核心业务的管制和监督。在“大运行”体制下, 电网的安全调控机制可以说是电网架设全局的中心, 对于电网今后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 从各部门的分工的角度出发, 具体的排除电网安全风险是十分重要的。

4 结语

“大运行”体系对于电网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整合了电网整个工作层面的具体流程, 并形成了一个体系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 对于电网总的建设来说, 无论是传统的运行模式下, 还是在新的大运行机制下, 安全调控都始终是电网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敏梅.电网调度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心技术新产品, 2011 (23) .

[2]荣莉, 徐迪, 李伟玉.大运行体系下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的改革及应用[J].电网技术, 2012 (11) .

上一篇:解决方案建模下一篇:市场准入